高二数学试卷分析(文科)

2024-09-04

高二数学试卷分析(文科)(精选9篇)

高二数学试卷分析(文科) 篇1

高二第一学期文科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总体评价:

这套试卷主要考查基础,考查数学能力,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原则,在训练命题中立意明确,把水平测试和能力测试融为一体,命题科学,区分度强,达到了考查目的,是一份较好的试题。

二、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

此试卷继续保持试卷结构和题量不变,试卷总题量22小题,总分150分,其中有12道选择题,共60分; 4道填空题,共20分;6道解答题,共70分,试卷考察范围为必修3和选修1-1。2.试题特点

(1)考查全面,重点突出

试题考查了高中数学必修3和选修1-1的内容,全面考查了学生“双基”,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对重点内容《统计》和《椭圆》的重点考查,符合考纲说明。

(2)重视数学基本方法运用,淡化特殊技巧

试题回避过难、过繁的题目,解题思路不依靠特殊技巧,只要掌握基本方法,就能找到解题思路。

3.考察内容和答题情况

第1题,第11题,第17题属于简易逻辑问题,考察命题的否定和存在及全称命题的关系,属简单性问题。

第2题、第9题、第10题、第21题属于概率问题,学生答题较好。

第7题、第8题,第12题、第16题、第19题、第22题属于椭圆问题,前几题较简单,后几题难度偏难。4.考试结果

文科总体平均分58.9,前27%平均分86.1.各项数据都比上次有明显提高。5.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概念不强,灵活应用能力差 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部分考生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等基础知识掌握理解不够,知识记忆模糊,灵活运用较差。(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在答卷中对简单或明显套用公式的题,考生一般可得分,但对常规题的条件或结论稍做改变,或需探索才能得出结果的题,则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被卡住,这些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3)运算能力差

对于试卷中的计算题,有许多考生不能计算出准确答案,有的符号错误,有的计算错误,不该失的分失去,表明平时做题不认真,不严谨。(4)数学术语不准确,语言表述不规范

试卷中反映出学生对主观题的回答不规范,不能准确运用数学术语,语言欠严谨。

三、期望建议:

建议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本,把平时练习中的错题收集起来。从现在开始学生考试、练习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考试都相当于在捕鱼,如果发现“网”有漏洞,就要及时修补。要求学生每次在整理错题时,及时总结出错因,订正时立足通法,尽量不使用猜想、排除等特殊方法,而要求使用直接法,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高二文科数学学习方法之我见 篇2

【关键词】文科  数学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22-01

一、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一)自我思想的约束

说白了就是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卑、不自信。也可能是家长长期的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产生的潜在印象让孩子自己认为不行。

(二)缺乏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圣人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学不好的原因,那就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正所谓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师的名字是兴趣。

(三)缺乏坚持,学习不能持久

有的人凭着三分热血取得了一点小成就,而后缺乏坚持就放松了,上课不似从前那样专心了,下课也不独立完成作业。你应该坚信“坚持才能胜利”。

(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建筑需要地基来支撑,而学好数学的前提是把基础知识学好。基础知识不牢固,上课跟不上老师步伐,别人讲下一道题时,你还在纠结上一道题,渐之,就会认为数学太难、不好做,给你留下了一个印象。

(五)学习方法不对

也许你喜欢数学,努力学习数学,成绩还没有起色,你应该思考一下你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合你。错误不适合与你学习方法会给你的学习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引导你走上一条比捷径长些的路。

二、学好数学的方法

(一)理解书中的知识

不是简单的把定理背出来就行了,而是真正的理解定理,了解这个定理的内涵和外延!

(二)勤于思考

思考是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怕不会就怕不思考。遇到不会的时候,我们就要想为什么了?是知识点不会?还是差在哪里?必须想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才可以去问别人或者老师,如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问了也是白问,下回还是不会!

(三)多做题

做题不能拿着一本题从头做到尾,要一道道的做,做完之后,想想这道题有没有什么变形,换一种方法出这个知识点的题,自己会不会做,遇到不会的不能扔在那里不管,一定要查出原因,这一点要切记,就是其他的题不做了也不能扔在那里不管,当然了考试的时候要除外了。

其中,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考。想办法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无论到什么时候,思考透了遇到什么题都不会是难事。

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是隐性的东西,光靠老师讲是不行的,必须自己感悟,是悟出来的东西,不是听出来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组织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是形式,不是目的,这个形式是为了让孩子们自己想问题,为了让他跟同学们讨论,最后逐渐积累一种思维的方法和经验。会想问题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不是教会的。所以。学生活动结束之后,老师必须有一个总结。这个总结对老师来说非常难,很多老师总结不出来。让学生谈一个东西,不仅仅谈结果,要谈得到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老师对一个学生答对答错的判断,不仅仅要看结果是对是错,还要看他的思维过程是不是有道理。只要思维过程有道理,可能开始的出发点有错误,但整个思维过程是合乎逻辑的,那也是好的。老师在总结时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重在教会他们思考问题。几个问题想错了,不要紧,逐渐地会想问题,这是最核心的事情。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我们中国人总是发明创造不够,就是因为我们在小学阶段就把孩子给教死了。其实孩子们都是挺聪明的。所以我希望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聪明,而不是越来越傻。越来越聪明就是要让他自己想。你鼓励他想,教会他想,在过程中教育。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基本的转变,对我们老师是巨大的考验。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几个学生围成一组,让他们合作讨论,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方法。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想出了书上没有介绍的方法,并会说出它的推导过程。我对他们的创新投去赞许的眼光。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了学习过程,而且,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结束语

高二文科政治期中测试卷 篇3

井都中学2012-2013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高二政治 文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1年8月8日,第九套广播体操正式发布。新中国成立60年,广播体操曾经是政治、曾经是暗示、曾经带有色彩,也曾经是国家主义“身体政治”的浓缩物。最终,每一套广播体操都在不经意间化为所在时代的符号。这体现出()

A.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B.文化反映政治并决定政治的发展

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2.2011年5月17日,重庆市委书记***在会见“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总队一行时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不过时,而且正当时,重庆正处在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这是因为()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优秀文化具有永恒性,其内涵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的实践产生的文化不尽相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2011年5月14日闭幕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成交活跃,总成交额达到1084.34亿元,合同成交额达到348.72亿,文博会在推动出口和交易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这说明:()

A.文化对经济具有决定作用B.文化与经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D.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国产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孩子和年轻白领中迅速走红,有人喜欢临危不乱的懒羊羊,说做人要做懒羊羊;有人喜欢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的精神。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影响、塑造着人D.文化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5.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他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灵感

D.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6.2011年8月13日,张女士给《羊城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1-

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词。“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B.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举办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使意大利

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戏曲、木偶、皮影等,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

据此回答7-8题。

7.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②缩小甚至消除中意两国文化的差异 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创新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8.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的稳定性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D.明显的优越性

9.2011年的6月12日是我国的第六个个“文化遗产日”。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在于它()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

①商贸活动②网络互动③教育④人口迁徙⑤红色旅游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

11.(2011年高考山东卷)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

A.革新文化传承方式B.推动教育信息化

C.全民学习、终身学习D.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3.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中国人爱用筷子是对______的继承。()

A.传统思想B.传统文艺C.传统习俗D.传统建筑

14.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地域特色被淡化。而重庆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重庆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15.儒家思想“和”的精髓在今天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时期要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思想。正确的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正确处理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④以外来优秀文化改造本民族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6.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人为”的文化必须源于生活,“为人”的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没有生活的哺乳,文化创新难免营养不良,乃至枯萎败亡。材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进行文化创新必须要博采众长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7.在2011兔年春晚上,小品《同桌的你》说的是同学间的真情,《美好时代》描述的是彩票投注站站主讲诚信的事情,《午夜电话亭》反映的是夫妻间产生的误会,《“聪明”丈夫》讲述的是为了得到厂里奖励的房子而闹假离婚的故事。这说明()

A.社会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作的主体

C.文艺创作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一种直接反映

D.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使文艺创作更加完美

18.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19.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配方和精选药材的前提下,吸收了西方药学的一些优点,采用先进工艺,制成了中成药。中成药的制成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20.近年来,湖南省攸县依托“乡村大舞台”,在各乡村开展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类文化活动。“乡村大舞台”真正让农民“舞”起来。这体现了()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文化创新必须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③人民群众创新并享用文化

④只有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1.以下能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选项是:()

A.汉字和史书典籍B.传统建筑C.传统思想D.传统文艺

22.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23.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指()

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B.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C.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文化

25.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11年5月6日至8日在成都市举行,本届论坛目的之一是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而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文化角度看()

①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两岸文化都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6.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A.伟大的民族精神B.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爱国主义精神D.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27.“神州”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国发射“神州”系列飞船的目的是和平利用太空,为人类谋福。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

A.自强不息爱好和平B.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自强不息D.团结统一勤劳勇敢

2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A.自强不息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 团结统一

29.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中华民族面对灾难奏出的时代最强音。这表明()

A.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B.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C.中华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D.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30.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

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来文化。该发言()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②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打造低碳生活,人人有责,人人有益。其精髓在于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使之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的自觉行动。打造低碳生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如某校组织学生观看正在全球热映的电影《2012》。该片讲述的是人类经受的因全球变暖等原因而引发的末世浩劫的故事:通过描述城市遭受的虚拟浩劫,使人震撼、让人警醒,提高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在解决气候变暖问题上政府应扮演的角色的认识。

请你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10分)

32.材料一: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设计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向世界各国来宾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让他们切身了解了中国,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材料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中国感到骄傲,让世界为之惊叹。市民甲:太棒了!一幅卷轴在“鸟巢”中央徐徐打开。光影变幻中,展现出一幕幕风格各异、气势磅礴的“中国画卷”,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风采。学生乙:和平、和睦、和谐,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外国游客丙:富于创造性的开幕式,通过现代技术,将民族特色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在一起,真是太神奇了!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各国在举办奥运会时,为什么要设计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8分)

(2)结合甲、乙、丙三人的观后感,你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12分)

33、21世纪中华大地遭遇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天灾无情,人有情。在抗雪救灾和抗震救灾中锤炼和升华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灾后重建以及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大力弘扬。

高二文科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篇4

高二文科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有几分充实、几分忙碌,也有几分感概……本学期我们理科数学备课组结合我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本着“为学生服务,要自己提高”的理念,全体老师们发扬数学备课组的传统,兢兢业业的工作,在3月15日左右完成了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很紧张,我们努力完成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一学期下来,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团结协作,发挥集体力量

在这一学期,我们备课组对各项具体工作认真安排,落到实处:

(1)备课组每周三上午进行集体备课,备课时针对教材进行逐章逐节的分析,每位教师具体负责一部分,讨论确立教学重点,研究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到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好说课、听课、评课工作,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2)认真做好每周一次周测、每周两次晚练的命题、阅卷、试卷讲评工作。测试的试题基本做到:基础、典型、精练,并统一用电子稿形式保存,所以卷子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得相对完善,在这方面下学期要继续保持。

(3)认真做好学生的答疑解惑,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认真备好、上好每次的辅导课,力争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基础差的学生能够迎头赶上。

(4)本学期学校教科处进行了一次教学常规检查,全体老师都能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认真上课,耐心辅导学生,认真批改作业和试卷。

(5)认真做了开学考试、期中模拟考试、第二次月考的试题命题、阅卷、试卷讲评、试卷分析工作,组织了期中联考复习及试卷讲评、试卷分析工作,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根据分析情况,结合各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6)组织了全组教师认真做了15—17年全国1卷三套试题,并对比分析了全国2、3卷五套试题。18年高考后又组织了全组教师认真做了全国1卷、全国2卷两套试题。为19年高考备考工作更有针对性。

(7)从3月下旬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并在本学期完成了前三章内容的复习。

二、掌握学情,做到有的放矢

平时要求每位教师都深入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或通过平时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针对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精心备课

本学期每位老师发挥各自的特点,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风格进行备课,在教学上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教案力求符合下列要求:

1、教学目标应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确定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引导与规范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设计应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学目标和本校的学生特点安排教材,要深入理解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教法。

3、课堂模式百花齐放。

四、认真上课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从发展的要求看,就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数学,具备在未来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考虑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本学期重点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的要点是怎样听课、怎样做作业和怎样复习,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了上好一节课,新教师石杰主动向老教师请教、取经,这位教师进步很快。

五、课后辅导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件繁重的工作,每天每位数学教师都要用几个小时来批改作业,采用的形式是统批、面批、学生互批、讲评等,每位老师还都利用中午午休及下班后的时间针对学习成绩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六、课堂导学案的研究

导学案是改进教学的抓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本学期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统一完成各年级导学案的编写。每个案例都是按“三实践、两反思”的原则进行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全组教师都投入到教研活动之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累反思的素材,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决策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年级的一些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习惯差,因此要求每位教师平时在课堂上要重视培养学生审题,解题的习惯,特别是本学期立体几何中,要求证明过程工整,规范,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有明显的好转。

八、备课组建设的设想:

1、新课标、新高考的学习与钻研还要加强;

2、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效果方面还要考虑;

3、建议学校多组织全体老师走出去听课、学习;

4、“培优、辅中、稳差”的方法方式还有待完善;

5、青年教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听课,多上公开课。

总之,本学期努力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组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的改进和提高,使我们的活动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努力,为2019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高二文科数学备课组

高二数学文科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5

课题:函数图象的变换(平移、对称)

【一】教学内容分析

函数图象体现了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思想。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如等式。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试题,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贯穿到了高中的整个数学教学中。特别地对函数图象的研究。我们知道函数图象是研究函数性质、解决函数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解决函数图象问题既能够考查函数性质的掌握情况,也能够通过创设新的情景,考查创新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是各类考试的热点问题。解决函数图象问题,首先要能够准确快速作出函数图象(草图)。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是描点法,我们找到函数图象中的关键点,如与坐标轴的交点、顶点、对称中心、极值点,再根据函数的性质来完成图象。第二是变换法,在基本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通过三大变换方法(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伸缩变换)得到函数图象。第三是分析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特殊点来作函数的图象。对我们解题来讲,通过函数图象的分析可以直观地对它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找到该题的突破点,所以,函数的图象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往往不要求十分精确的图象,只要求能反应函数的基本性质即可。要解决好函数图象的问题,需要在基本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通过三大变换方法(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伸缩变换)得到函数图象。所以我们教师应把函数图象的变换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函数图象变换,是画复杂函数的基础,为研究数量关系提供了“形”的直观性。以形辅数,即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形象性来揭示数之间的某种关系,用形作为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以数解形,即借助数的精确性、深刻性阐明形某些属性。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在作图、画图、用图上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感受函数图象变换的运动美,感受数学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体验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敢于联想的数学精神,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这节课时,对内容的编排和选择作了改变,本节课是高二文科第二学期的一节高考一轮复习课,结合文科生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拆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是平移、对称两种变换的学习与巩固。通过具体问题的研究,将学生置身于实践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启发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归纳总结的方法;明白图象变换的内涵,开阔思路,拓展延伸。在不断实践中发现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感受自我习得数学知识的快乐,让枯燥的数学活起来。【二】学情分析

分院附中是一所普通的完中学校,这是高二文科班。班级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不扎实,但比较听话。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需要教师不断提示才有所反馈。基于此,我决定采用不断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在实践得出作图规律,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加深印象,并用于解决问题中。【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函数的图象两种作法:研究函数性质后的描点作图及利用图象变换(平移、对称)推测预期函数的图象。能够正确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①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②培养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辩化归思想和辩证思想;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两种图象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

2、难点:(1)在观察图象变换中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2)图象变换中翻折法的理解与应用

【五】教学关键:让学生在实践和直观感知中理解知识 【六】教学方法:交流、实践、展示、讲解、应用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函数的图象是函数关系的直观表达形式,是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是解决很多函数问题的有力武器,所以我们要重视函数图象问题。函数图象有三大基本问题:1.作图:2.识图:3.用图: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第一个问题:作函数图象。提出问题:(投影片打出)

1如何由函数y3的图象得到函数y3的图象?

3xx

(二)知识回顾

问题1:我们是如何作出基本初等函数图象的?(通过前面基本初等函数图象的复习,我们知道 实际画图时,我们是先从解析式分析函数的定义域 和值域,考虑函数图象的大致走向,函数图象与坐 标轴的交点,然后取几个容易计算的点,再描点、连线、画图。)

问题2:画出函数y2x,y2x4的图象。观察这两个图象有什么关系?由第一个函数的图象可否得出第二个函数的图象? 问题3:如果解析式写成f(x)2x,f的意义是什么,2x4的意义是什么?

2(x2)的意义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4:f(x)可以是任意一个基本初等函数,由它的图象可以得出函数f(xa)和f(x)a的图象,请你作出一般规律描述。

设计意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得出结论,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由学生先做发言,然后教师补充并板书)小结:平移变换有:

①水平平移:y=f(x±a)(a>0)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 左或右平移 a 个单位而得到.

②竖直平移:y=f(x)±b(b>0)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 上或下平移 个单位而得到

(三)变式练习(投影片打出)

变式练习:

1、由y=log2x的图像如何得到y=log2x+1,y=log2(x+1)的图像

2、请你说出图中红色抛物线及蓝色抛物线的解析式。

555的对称中心是?函数y的对称中心呢?,函数y1的对xx2xx3称中心?你能说出函数y的对称中心吗?

x

23、函数y设计意图: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提升,体会平移变换的实质:点的移动,图象形状不发生变化。

(四)知识回顾

问题5:前面我们复习了指数函数及图象,请你画出函数y2xy2x,y2x,y2x的图象,观察四个函数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可否由第一个得到后面三个函数图象呢?如果换成 f(x)2x,那么后面三个函数又能如何表示呢?能否得出由yf(x)的图象得到yf(x),ff(x),yf(x)图象的方法?

设计意图:类比学习,得出结论。

(由学生先做发言,然后教师补充并板书)小结:对称变换主要有:

y=f(-x)与y=f(x),y=-f(x)与y=f(x),y=-f(-x)与y=f(x),每组中两 函数图象分别关于 y轴、x 轴、原点对称;

(五)变式练习:(投影片打出)

1、函数y5x与函数y1的图象关于()对称 5xA、x轴对称 B、y轴对称 C、原点对称 D、直线yx对称

2yx2 的图像关于_____________对称;

2、y  x 与

 x11x)(x)

3、f(x与 g

2的图像关于_____________对称;

解决刚才问题:

1如何由函数y3x的图像得到函数y3的图像?

3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了图象变换中的平移、对称变换,总结一下哪些变换是针对而言,哪些变换是针对

而言?函数的图像直观、形象的反映了函数的对应

x关系以及这种对应关系具有的各种性质,使得函数这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的展现出来。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图像在解决问题上的简洁有效,可以对识图、作图更加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数形不分家”,“函数问题多画图”,并把这种意识形成一种习惯。

思考:

1、如何由函数yx24x3的图像作出函数yx24x3的图像?

2、作出函数ylog1x1的图像。

2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种变换? 板书:函数图象变换平移变换:①水平平移:

②竖直平移: 对称变换:

【八】教学反思:教学实施后完成

北京市北纬路中学

高二数学试卷分析(文科) 篇6

关键词: 文科班 化学“小高考” 复习策略

高二文理分班后,语文、数学、英语和两门选修科目是高考科目,其他4门必修科目必须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方有资格参加高考,因此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也被称为“小高考”。化学学科是文科班学生的“小高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门令他们比较头疼的学科。因为,首先,绝大多数学生是由于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理化学习比较吃力,基础差,能力弱,题目不会做,考试成绩不好,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怀疑自己的智力,讨厌理化。相较理化学科注重抽象思维而言,政史学科注重形象思维,只需背背记记即可,稍微好学一些。他们选择文科不是真正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而是逼不得已为之的。再加上政史学科不像理化那样有做不完的题目,学习相对轻松一些(懒惰心理使然)。其次,“小高考”是在进入高二后的来年3月举行,只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既要完成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新授课学习,又要进行所考三本书《必修一、必修二和选修一》的一到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4门必修同时举行“小高考”,年底前还要举行劳动技术省级测试,如果不过关,就一样不能参加高考。关键是高考5门科目学习不会停止,每天都有大量作业)。要想一次性全部通过,并尽可能得A(一门A高考时总分加1分,4门皆A,总分加5分),化学老师的压力确实比较大。面对这样的学情和考情,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带“小高考”的体会,谈谈高二文科班化学复习策略,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斧正。

一、透彻研究《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准确把握备考复习方向。

“小高考”之前,省考试院都会公布命题的指导性纲领《考试说明》,老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从而增强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实现复习效益最大化。研究《考试说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阐述了命题依据、主要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是“小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学习、研究这部分内容,要结合最近几年“小高考”试题真题和《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等具体题目,考查这些题目所涉及考点和能力要求是如何体现“命题指导思想”的。

第二,研究“测试内容和要求”,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考试说明》在“测试内容和要求”中明确了“小高考”的命题考点及其考查时的相关能力层级要求,有助于备考师生增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效益。研究这部分内容时,要明确“小高考”有哪些考点和能力要求?这些考点和能力要求在近几年“小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与以往相比,考点和能力要求有无调整与变化?如有,体现何在?这样的调整与变化说明了什么?有可能会怎么考?所有这些,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第三,研究“典型题示例”。“小高考”《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所选用的题目都是近些年的“小高考”真题,是《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认真研究“典型题示例”,有助于备考师生粗略感知“小高考”的深浅难易,克服恐惧心理。

二、认真研究“小高考”试题。

在透彻研究《考试说明》之后,就要研究“小高考”试题了。研究“小高考”试题,不能仅满足于将这些试题做一遍,要在此基础上,研究试题的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方法,预测揣摩命题趋势。还要注意研究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发现自己教学与“小高考”在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上的差距,进一步完善教学。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历年考题找共性、研究近年考题找趋势、研究相同考点找规律、研究不同考卷找特点。微观上,分析“小高考”命题双向细目表,把握命题重点、命题难点和热点,了解哪些考点会重点考、反复考,找出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对比近几年的“小高考”试题,总结命题的稳定性;结合考点和能力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并结合参考答案的答题角度、表述方式、评分细则,培养学生规范答题习惯,做到该得的分拿足拿满,不应非智力因素而无谓丢分。

三、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文科班学生在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化学学习比较吃力,基础知识较差,题目不会做,考试成绩差,学习信心严重不足。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化学学习规律,从基础入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收获成功喜悦,积跬致远,从而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四、“三有”“六要”贯穿复习迎考始终。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始终做到“三有”、“六要”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障。

五、围绕考点,夯实基础,兼顾能力,满足学生目标需求差异。

化学“小高考”的考点及其相关能力要求在《考试说明》中都予以了明确,老师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必须围绕这些考点进行复习,要求学生该记的概念和定义必须记住,该记的方程式必须会默,该记的实验现象必须清楚……要围绕这些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题目反复考查和训练,训练的次数多了,学生就自然记住了。基础知识过关了,通过“小高考”基本不成问题,因为“小高考”试卷的难易题比例是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2:1。对于绝大多数文科班学生而言,能够“过关”。但对于部分优秀生而言,他们是需要冲A加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设计题目时要适当兼顾能力,所设计的题目要让想冲A的这部分学生踮起脚尖跳一跳才能“够”到,要有一定的思维考查力度,否则这些孩子就不够“吃”。

六、实行“教学案”,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强化“启发式”教学,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实行“教学案”,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备课时,要做到“五个一”和“一个二”,即集体备课由一个人主备、主讲、主修改、主编学案和练习,备课组成员回去后结合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以调整充实。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启发式”教学,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要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关爱的和谐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关注个体差异,共同进步、提高。

鉴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档提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八、必要的题量训练,反复推敲错题。

高二文科生数学英语学习方法 篇7

对于一个文科学生,数学和英语是重头,文史政这三科的压力相对要小一些。首先,要明确兴趣也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培养,其次,找出影响兴趣的主要原因,或许,是基础不好,听课时感到困难,影响了听课兴趣,或许是考试成绩差,信心不足,影响了学英语、数学的兴趣,从而,又产生恶性循环。如果是这样,首先得补好基础课,把容易学好,有收获就会有信心,信心也就会有兴趣,有了兴趣又会增强信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这就形成了良性循往。

1.正确处理语数外与政史地的关系

第一,千万不要忽视语数外。高考当中,语数外共占60%的分数。因此,复习当中,对这三科的时间投入,不应少于50%。实践证明,最能拉开分数的学科,是数学、英语。

第二,搞清各科学习的特点。政史地是文理分科后的新主科,非常强调学习方法的探索,因此应更多地思考总结,而不是一味死记知识。

第三,当心文科内部的偏科。文科生偏科的最常见情况是数学不行,其次是地理不行。在文科综合中,三门学科是交错贯通的,如果有一门过于薄弱,作题时就会危机丛生,其他两门也答不好。分析近年高考状元,很少有同时又获得单科第一的,但也很少有明显的弱项。

2.正确处理兴趣与应试的关系

选择文科的学生,大多数对文科有超过理科的兴趣。这种兴趣应该成为高考的助力,而不是应试的阻力。

第一,兴趣可以促进应试。这是“放”的过程。主要是大量阅读,从而对课内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第二,兴趣必须服从应试。这是“收”的过程。应试毕竟不同于自由涉猎,主要是有客观的标准、严格的要求。这些都是必须适应的,也是高考训练的重点。

3.文科状元的几个好习惯

成功=时间+方法+坚持

大概这一成功公式是我的发明创造,才看到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等我把它解释一下,你也就清楚了。

时间是指时间上要保证,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苦”字也就说明了读书是必须多投入的。凭我自己的经历,在高中阶段,每天学习时间的投入(包括上课时间、课外学习时间)如下:高一、高二≥10小时,高三≥12 小时。高中生应当树立时间至上的观念,学会挤时间,抢时间。在这方面,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和一份短时期的计划有较大意义。

方法之重要自不用说。只有好的方法才能有学习上的高效率。如果说时间保证是表面上的刻苦,那么,好的方法便是本质上的动力。具体方法在后面谈到,这里要告诉高中生的是两句话:其一,学习时间内心平气和,“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翻开学习资料的同时,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思考。其二,学会正确安排时间,高一高二应当文理相间,先课内后课外,先作业后练习。高三我采取集中复习法,每天两门,每周完成两轮大循环,自我感觉效果不错。其要点还在这两门的安排上,我是学文科的,历史和政治不能安排在一起,英语和语文不能安排在一起,这四科都有相互的干扰性。我当时是这样安排的:历史和数学、语文和政治,英语每天安排固定时间段看。

重方法。

前面所说的大都是学习方法。关于学习方法,我们还要认识到两点:

(一)学习方法不是天生的,是一点一点学习得来的。 当然,如果有人进行适当的指导,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如果没人指导,也不要灰心,因为:(二)学习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我们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

要正确对待网络

充分认识到网络对我们学习、成长的的重要作用:网络是重要的学习工具。

高二数学试卷分析(文科) 篇8

高二数学上学期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资源分析

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本学期学习必修二和选修1-1,必修二是立体几何部分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

方程;圆与方程)。选修1-1有三章(简单逻辑用语;圆锥曲线;导数及其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对于立体几何我们有很多教学模型也可以自制一些模型,还要多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加直观。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习数学的气氛较浓,对于一些偏难的题目,学生经常不经过思考,就直接放弃。同时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一批思维相当灵活,但学习不够刻苦的学生。所以,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就是比较具体的,于生活联系较大的一些数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设计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7、充分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8、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体现书香校园。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六、教学评价方案

通过课堂提问来评价上课听课状况;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评价本节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来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通过平时找学生谈话了解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情况。

七、学科渗透德育

教学中要传授知识与培育能力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2、以五大数学思想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研究并采用以“五段发现式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努力提高授课质量

5、坚持向同行听课,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相互研究,共同进步。

6、坚持学法研讨,加强个别辅导(差生与优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培育尖子学生。

八、安全教育

高二数学试卷分析(文科) 篇9

一、试卷结构和内容的比较分析

1.试卷整体结构比较

四套试卷均采用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程合卷考试的方式,地理的分值均为100分,题型均采用选择题+综合题的形式。为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选修模块均有所体现。选择题以题组形式为主,注重图表的设问;综合题均为学科内综合,没有政治、历史、地理互相渗透的综合题。具体比较如表1。

从试题的数量来看,浙江、安徽、辽宁均为11道选择题,分值为44分,福建卷为12道选择题,分值为48分。学科内综合,浙江、安徽卷均为2道题,分值为56分,福建为2题52分,辽宁卷为3题56分。从试题的顺序来看,浙江、安徽、辽宁卷的地理试题沿袭文科综合考试的习惯,分布在历史、政治之前,均为文科综合的第一部分,而安徽卷为文科综合卷最后一部分。从选做题的角度来看,只有福建卷、辽宁卷设置了选做题目,从3道题目中任选一道,考查选修内容。浙江卷和安徽卷把选修内容融入到必考试题中。福建卷选做题每题为15分,辽宁卷选做题每题10分。

2.图表使用情况比较

地理图表是地理考查的重要载体,图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试题考查的方向。四份试卷均注重图表的考查,图表以原创为主,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时代感。试卷均强调通过对图表的解读,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比较如表2。

3.试题考查内容比较(见表3、表4、表5)

二、试卷主要特点

1.立足主干知识,强调能力立意

四套试卷地理试题均以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比例大体相当。主干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带、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均从题目创设的情境出发,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学习能力的体现。如福建卷选择题考查气候生产潜力、河流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等,综合题则以长三角区域为载体,通过给出图表,从地形、河流、土地利用、环境问题、发展第三产业等多层次多角度考查主干知识。安徽卷重点考查地球运动、气候、地球上的水体、地貌与地质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粮食问题、工业区位因素、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其中自然地理占52分,人文地理占48分。辽宁卷试题自然地理重点考查地形、气候、水文等主干知识;人文地理重点考查工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可持续发展等知识。浙江卷重点考查气候的成因分析、水资源的特点、农业开发的条件、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产业转移等知识。考查主干知识的方向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了命题的基本原则,引领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向。总体看,试题的设置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重点考查三方面能力:一是面对新问题时的知识调动和运用能力;二是图文资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三是在新情境下知识的迁移及应用能力。

2.依托图表信息,彰显地理特色

2012年大部分试题学生都可从所给图文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判断得出结论或描述论证问题,而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综合题以区域空间为背景,从自然和人文的不同角度加以设问,重点考查地理现象的背景分析与原理应用,突出空间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如福建卷试题通过呈现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专题地图等10幅图像和一张表格,考查考生是否能穷尽图中所有的信息。安徽卷试题涉及图表共9幅,主要考查了坐标图、扇形图、平面示意图、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区域分布图及构成表,试题的情景问题设置紧紧围绕图表展开,切入点明确。试题要求学生能根据图表叙述地理事象和特征,并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甚至不少问题的解答无需太复杂的地理知识,可直接从图中找到答案,如选择题第26题,学生只需在图中比较出“距地面6米以内,风经过不同结构的森林时风速”便可正确回答。浙江卷综合题图表信息量大,纬度、间歇河、自流井盆地、铁矿出口航线等都成为学生答题最重要的信息点。

3.关注社会热点,追求人地和谐

地理学科除运用地图突出考查学生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及能力外,还十分强调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

特别关注对“核心地理观点——人地关系”的考查。考查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如安徽卷选择题第28题,考查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地对人的影响),综合题第34题第(1)小题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对地的影响),第(2)小题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协调),35题第(2)小题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人对地的影响)。试题更多地是包含着对“如何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考查,体现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有利于中学教学正确把握学科导向,如福建卷第37题,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进行综合考查;选修海洋地理中的滨海旅游及沿海地区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环境保护中的城市垃圾及危害,旨在引导考生关心时事,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地理选材的多样性,能从更多角度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各卷突出亮点

· 安徽卷

安徽文综地理卷总体平和,考查内容不偏不难不繁不杂,不设“陷阱”,图新颖但不刁难,较大程度关注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既有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也包含人文精神的浸润和熏陶,在答题中能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地理学对生活和生产的指导意义。

1.本土素材的有效利用

安徽卷试题大量取材于本土资源,亲近感强,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将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渗透到高考试题中,鼓励学生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分析评价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同时试题不是拘泥和纠缠于社会热点本身,而是从热点问题切入,挖掘其中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结合点,通过情景,让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习惯,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的视角,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2010年卷“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此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2011年卷“安徽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2012年卷“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及“安徽省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2.内容的稳定与设问的创新

2010—2012年安徽卷每年都考查太阳高度和太阳方位、产业转移等知识点,保持了命题内容的稳定性,但设问角度却具有创新性。地球运动考点贴近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探究。2010年考查太阳高度和太阳方位,以“甲楼阴影遮挡乙楼”为出题点,让人眼前一亮;2011年考查太阳高度及光照面积,以“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为出题点、2012年考查太阳高度和方位,以“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为出题点;产业转移考点贴近热点时事,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2010年“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2011年“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2012年“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设问拓展了学习的思维空间,对地理课堂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 福建卷

1.关注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结合点,也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台,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评价、阐释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2012年福建卷涉及的区域图有5幅,占所有图像的50%,其中很多图表综合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彰显了地理的“区域性、综合性、图像性”等学科特色。试题的文字、图表等背景材料大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问题,通过试题设计,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全球产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

2.关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

福建卷试题能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创设新情景,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彻学科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试卷十分关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不同时间段的日照竿影朝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常识,注重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国对美国的投资情况、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家电制造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等设问的创设,体现出地理学科对生活中真实情境的综合考查。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城市垃圾的危害,这些都体现了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生活的新观念。

· 浙江卷

1.兼顾模块比例,考点覆盖面广

浙江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即考点分布比较均衡,兼顾了必修、选修各模块的比例,《考试说明》中六个部分考试内容均有一定分值体现。从试题看,不仅每个模块都有考查,必修部分每章都有考核,综合题围绕区域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特别注重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如36题第(3)小题两地水资源的差异,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一是具有哪些相同点,二是有哪些差异?比较的角度主要从水资源数量的多少、水资源的补给方式、水资源的分布特点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要求。在有限的试题中,适当考虑知识的覆盖面不仅有利于客观、科学、全面地测量学生地理学习状况与能力水平,也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2.强化区域比较,设问指向明确

设问指向明确有利于避免复习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也有利于阅卷时评分标准的把握。浙江卷36题第(2)小题考查气候特点的差异仅从多雨的季节差异角度考查;37题第(2)小题深圳化工产业和造纸厂的产业转移,考查产业转移仅从环境承载力和交通运输的角度考虑,但是需要学生对英德和汕尾进行全面的比较和分析后才能顺利解答。37题第(3)小题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考查农业开发中的有利条件;选择题第5题洪涝灾害仅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进行分析等。试题不同程度体现了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命题思想,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答案看,开放性、探究性又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内,既便于阅卷中的公平、公正,又达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目的。

· 辽宁卷

1.重视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

辽宁卷命题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积极寻找和创设新的信息展示平台,选取的命题素材均来自教科书之外的地理著作,注重运用“新情景、新材料”创设地理“新”问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又都落脚到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上,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辽宁卷的地理试题,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部分没有命题,试卷的整体难度有所下降,从而使命题者可以更多地思考设置的问题如何能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发展观。如第37题,配以秘鲁沿海区域图,以生长期耗水量较大芦笋为背景,设置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考查了农业生产的具体问题,整个问题的设置始终渗透了浓浓的“人文味”,且通过第(3)小题的开放性问题设置,将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推至极点。人文地理选择题中很多选项迷惑性很强,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课标卷在知识点的考查上不强调知识的覆盖度,命题的知识点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等。

2.重视深度思维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成组呈现可充分利用问题情景,方便多角度设问及问题的深入,学生思考问题时间可增多;非选择题部分阅读量较少,设问简明扼要。试题在建构与情境设计上,均采用各种原创性的图表为信息载体,全卷共有9 幅图表,涉及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与表、剖面示意图、景观图以及重要的文字信息,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图表解读能力、分析探究能力以及语言阐述能力,完全符合新课程要求。“无图考图”在试卷中也有充分体现。很多试题的信息虽然只以文字或表格形式呈现,但在分析与解答问题时常常题不离“图”,需要通过阅读文字表格获取信息后,再把所得信息呈现在脑中的“地图”上,进而得出地理特征。

四、相同内容出题角度比较

1.气候内容的考查(见表6)

2.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见表7)

3.产业转移和集聚内容的考查(见表8)

五、学生易错的试题及原因分析

1.审题失误、答非所问、虚而不实

审题失误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确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方面。所谓问域即问题给定回答的最大范围,问域不明确就会犯答非所问、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已知条件不明确是指审题中对题目中的行为动词(分析角度)、限定词(限定作用)、关键词(相关的基本原理、规律)判断失误,如不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答案不完整、出现知识性错误、答案虚而不实等。如安徽卷34题第(1)小题“描述图中两个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部分考生面对这个小题时,还没弄清楚这两个区的耕地面积是如何变化的,是增多还是减少,就去分析变化的原因,导致思维困惑,无处下手。34题第(2)小题:“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限定词要求考生要针对图示地区不同的情况列举不同的措施,“总——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以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参加水灾保险等;分——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湖区:退田还湖;城市:完善排水系统;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但考生往往只看到“洪涝措施”,主观地认为只要把平时记忆中的洪涝措施写下来就可以了,笼统含糊地回答洪涝对策,没有针对性,采分点丢失。

2.概念模糊、原理不明、表述不清

机械记忆、模糊记忆,理解不透彻,张冠李戴会导致失分严重。要特别注意对地理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相近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如2012年安徽卷35题第(1)小题要求写出图中A地、B地的地貌名称。“地貌”很多考生会想到“地形”,就依据五种基本地形来回答,导致答题错误。一般来说,“地形”是一个区域内的地表形态,它侧重于根据地面的形态来分类。从一个地区的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等因素综合起来显现的特征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而地貌侧重于从成因上划分,每种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都有其特定的地表特征、演变规律,主要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大类。又如,浙江卷36(3)比较澳大利亚两地水资源的差异,部分学生不能理清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导致思维混乱。

六、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围绕主干知识,夯实教学基础

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并非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更高。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脉络,包括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同时还包括学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以主干知识为框架,统领和链接具体知识点,对知识点之间的纵横、演化和分布的联系进行总结,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深化规律和原理的应用,使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在脑海中形成明晰的、整体的、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迁移、调用等地理思维能力。

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运用,重视以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地理分析方法,学会用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和方法认识区域,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高考地理主观题得分低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考题之间的联系建立不够准确、不够完整,这是“教—学—考”这一链条中必须焊实的一个断点。

2.重视概念教学,掌握比较方法

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一些题目简单但错误率较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基本的地理概念理解不透彻。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地理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前概念”也不尽相同,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科学的,有些是错误的、片面的,它们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科书和教学上的误导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概念,这种状态下的概念教学是纯语言并脱离原理和规律,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上升,对地理概念理解不够,甚至产生模糊的认识。

地理概念是深入学习地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基础。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事物的关键特征,才能形成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因此,正确的概念学习就要关注有关概念形成的条件,如在讲解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沼泽、风化作用等概念时注意对本质特征的区别以及概念形成的条件。对于复杂的地理概念,教学要从感性材料和情境出发,如学习热力环流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地理小实验创设热力环流的情境,学生观察、探讨、质疑过后,相信学生不仅清楚什么是热力环流,对其实质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3.关注社会热点,学会区域分析

近年高考试题中,较好地渗透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师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并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有意识地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应紧密关注生活、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作为素材。不断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的学习习惯,缩小地理学习与高考试题情景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区域地理不仅是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载体,也是高考地理学科考查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切入点和平台。在复习区域地理时,从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环境治理等方面归纳,并利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对区域特征作准确的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求同求异。注重书中特殊案例的学习和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以达到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要教会学生结合生活环境中所观察到的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和原理,学会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从地理视角多角度地审视生活中的环境变化和发展问题,了解人地关系、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4.强化审题环节,提高答题效果

一般而言,高考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切不可轻易放过,对于量较大的文字材料,也应该认真阅读,找出这段信息到底是为了说明哪些问题,其中哪些信息是解题必不可少的。选择题审题时首先要注意明确题干方向,其次要注意分析题干的明示条件或暗示条件,再次注意关键词,即题眼,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材料意思,使思路迅速展开。答题中要认真准确理解每一个选项,搞清楚各个选项的确切含义,掌握各个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选项错误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因果有误、前后矛盾、概念不清、表述错误等。在前两步基础上,认真思考和仔细分析题干与选项间的内在联系,先把那些虽然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排除,根据题干的要求对各个选项逐一排除。

上一篇:东坡公园导游词下一篇:设备管理知识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