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依法行政教案

2024-11-11

政府依法行政教案(精选8篇)

政府依法行政教案 篇1

精品文档

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

一、教学设计思路: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依法治国”“宪法”已经不再陌生,已经

有了相关内容的零星的记忆,因此,对于简单的重复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学,并运用具体事例进行深化,激发学生情感。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五大版快:观察与思考(引出课题)-----理性剖析(回归教材)-----《话说宪法》(深化、提升)------事例分析(政府依法行政意义)-----作业展示(践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理解: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法治国的概念、基本要求、及意义;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四、教学设计:

导入:观察与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P43课本材料:法制建设巡礼。

思考:(1)以上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它说明我国实施怎样的治国方略?

(2)我国实施的治国基本方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引出课题。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板书)

教师介绍“人治”和“法治”的区别,让学生感受“依法治国”的进步性和优越性。并提问:(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

(1)、什么是依法治国(板书)

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以下内容: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的“治”的含义、所依据的“法”是什么。回忆初二思想品德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并出示A、今日说法-----“孙志刚案”始末,请同学围绕着“违宪审查”这个中心,谈谈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以及这个案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B、阅读感悟-----阅读课本P48(我国宪法第四次修订内容)相关链接,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宪法的修订程序这么严格?为什么要做以上这样的修改?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宪法修正的内容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板书)

学生自学回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并通过选择,让学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生理解“十六字”的要求。

(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板书)

学生通过自学理解。

承转:我们生活在法治的国家里,人人都要和各种政府部门打交道,政府机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看法,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也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二、政府依法行政(板书)

教师提问:我国政府的性质?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学生看书P46-47

(1)我国政府的性质?(板书)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其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是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

(2)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板书)

政府履行职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举例说明

(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板书)

采用事例教学法,收集政府不依法行政和依法行政的案例:湖南嘉禾事件、温州“效能革命” 让学生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承转: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公民应该怎么做呢?

展示作业:《意见书》,对小组进行评价。

板书: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板书)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

二、政府依法行政(板书)

(1)我国政府的性质?

(2)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

(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练习:温州市长专线自2005年1月1日,改号“12345”开通以来,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受理群众和基层单位来话26972件次,其中投诉举报9975件,已答复和办理8876件,总办结率89%,并开展领导接听日48次,在社会各界取得了良好的群众口碑。据此回答:

1、让群众与市领导面对面交流,主要体现了(A)

A.政治文明的进步B.物质文明的提高

C.法律意识的增强D.道德水平的提高

2、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并来电投诉,这主要表明

(B)

A.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B.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C.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3、下列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内在联系说法正确的是①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明②党的领导

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④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B)

A.(1)(2)(3)B.(1)(2)(3)(4)

C.(1)(2)(4)D.(2)(3)(4)

4.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这是因为(A)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与普通法律相比,宪法与公民生活关系更为密切

C、宪法是我国所有法律的总和 D、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全部问题

五、附录:

1、“孙志刚事件”新闻背景:

3月17日,就职于广州一服装公司的大学生孙志刚未携带身份证逛街时,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以没有暂住证为由予以收容。3月18日,孙被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后又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并于3月20日死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的鉴定表明:“综合分析,孙志刚符合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即孙志刚是被打死的。

事件披露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此事亦引起中央有关领导高度重视。目前此案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涉案的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公安机关缉捕归案,3名在此案中渎职的工作人员已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5月14日,三位法学博士以普通公民身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

三位博士上书的主要内容及媒体的相关评论集中在三点:

一是收容遣送制度有违法治精神,应予废除。

收容遣送制度使得民工、流浪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人身自由极易受到侵犯,有违法治精神。从依法治国的精神出发,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制度不应长久存在,对收容和限制人身自由的范围作不适当扩展的越权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即使是出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也应该重新依法制定相关法规,做到依法行政。如果民工在城市中违背了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按刑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而不应当用强制的方法将其送回户籍所在地。

二是《收容遣送办法》违反了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应予改变或撤销。中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立法法》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而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授权国务院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收容遣送办法》是1982年制订的行政法规,其中有关限制人身自由的内容,与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相抵触。《立法法》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对于“超越权限的”和“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可见,《收容遣送办法》属于应予改变或者撤销的行政法规。三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尽快启动违宪审查机制。

三位公民依法“上书”,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是公民宪法意识增强的表现,对启动违宪审查制度有重要意义。从法律逻辑上讲,既然赋予公民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该项权利就应当有法定的保障。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对该建议进行研究并给予

答复,是法律上的当然义务。呼吁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违宪审查机制,并将审查结果及时通知建议人和媒体。

因《立法法》并未对公民建议书的反馈渠道和程序以及回复时间、期限等作出具体规定,三位上书人一度深为担心建议书会因无法启动审查程序而被无限期搁置。但日前有消息说,此份建议书已经引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办理之中。不少法律界人士认为,只要办理过程启动违宪审查机制,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是中国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来源:《瞭望》周刊)

2、我国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

第一次:(1988年)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次:(1993年)修改内容共涉及九条,要点有: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

第三次:(1999年)主要有六处修改: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国家根本大法;增加“依法治国”条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概念;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体制”;个体和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确定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反革命活动”的提法被“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所取代。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十八条至三十一条,共有14条,涉及13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关系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第四次:(2004年)主要有十三处修改:.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完善全国人大组成的规定;将戒严修改为进入紧急状态;增加对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修改乡镇政权任期;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3、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湖南对嘉禾事件处理结果(节选)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日上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有关问题,同意湖南省对嘉禾县珠泉商贸城建设中违法违规有关责任人所作出的严肃处理。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经湖南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已责成有关方面按规定程序撤销周余武中共嘉禾县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撤销李世栋中共嘉禾县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职务,并依法撤销其县人民政府县长职务;给予李水福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引咎辞去中共嘉禾县委副书记、嘉禾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职务;给予中共嘉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贤勇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给予雷知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其嘉禾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城关镇党委书记职务。对涉嫌触犯刑律人员的刑事责任,由司法机关调查后做出决定。对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的问题,将由有关部门继续调查处理。

嘉禾被捕拆迁户获得国家赔偿(节选)

时间: 2004-06-02 10:12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曾鹏宇

备受媒体关注的“嘉禾拆迁事件”日前又有新进展,记者6月1日获悉,清华大学宪法与公民权利中心日前派出律师赶赴嘉禾,向当地拆迁户提供法律援助;5月31日上午,两名律师代表三位因反对当地政府强制拆迁自家房屋而被捕的拆迁户向当地有关部门递交了国家赔偿要求申请书;结果有关部门在一天后就将全部赔款送到拆迁户手中,赔付金额约每人1700元人民币。

4、“效能革命”在温州

新华网浙江频道 记者 张和平马玉瑛 朱立毅 编辑 陈晓明 监制 何玲玲

2003年夏,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席卷温州。

这是一场特殊的革命,革命的主体是机关干部,革命的对象也是机关干部。这场自我革命,革的就是群众深恶痛绝的“衙门作风”!

温州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将之宣称为:“效能革命”。

“效能革命”如何实施?温州市决策层同样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他们“切口小、挖掘深”,先从小做起,从易做起,从“底线”做起。为此,实施广大干部看得见、摸得着、易接受、可操作的“四条禁令”,其中也包括 “工作日午餐禁酒令”,因工作日午餐饮酒易导致办事拖拉、态度刁蛮甚至误事。当“四条禁令”一铺开并为广大干部所接受,温州市决策层即有步骤地将“效能革命”引向规范,实施以制(度)保禁(令),建立“效能革命”的规范机制,这些制度就是:办事公开制、“窗口式”一次性办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A、B岗工作制(类似演员A、B角接替制)、办事时限制、否决事项报告备案制、市直机关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与此相“咬合”,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制订了机关效能监察制度、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制度和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

开展“效能革命”以来,在半年的时间里,温州共辞退机关工作人员29人,撤职或降级、降职29人,行政告诫90人,此外还有260多人被通报批评……

(2005—2006)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项目名单

(共14名,排名不分先后)

河北省青县县委:“青县村治模式”

上海市徐汇区政府:政府工作流程再造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政府:公众全程监督政务

安徽省芜湖市政府:“政府利用网络实行政府与市民互动”

浙江省温州市政府:“效能革命”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政府:淮海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浙江省绍兴市政府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券制度”

北京市大兴区妇联:“巾帼维权岗”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服务承诺制

浙江省武义县委县政府:村务监督委员会

湖北省秭归县政府:杨林桥镇“撤组建社”村民自治新模式

重庆市开县麻柳乡委乡政府:“八步工作法”

教学反思:

1、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很好体现了情感教育

2、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孙志刚事件”新闻背景:学生了解 少说明学生对时事缺乏关注

政府依法行政教案 篇2

随着形势的发展,依法行政考核已从积极探索的软性提倡,变为必须实施的钢性职责。《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 :“加强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并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依法行政考核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深入分析,找寻当前依法行政考核缺乏实效的根源 ;破解制约依法行政考核的瓶颈 ;探索新的依法行政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切实有效的评估,准确反映出政府各个部门依法行政的实际。促使由政府机关主导的依法行政考核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框架内取得考核实效,彰显依法行政考核区别于一般考核的独特价值,以此作为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突破口,确保和促进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工作。

2 现行依法行政考核中的问题及成因

2.1 从考核现状中透视出的问题

2.1.1 考核机制尚未形成合力

2009年 ,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实施的依法行政考核,本应成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结果也应纳入到政府绩效考评之中。而实际工作中,区县依法行政考核尚未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之中,两种考核仍然独立开展。政府绩效考核实施机构,往往只对已有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再次精炼后,另行组织考核。政府法制机构组织的依法行政考核,区别于一般考核的独特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同 , 现有考核评价资源尚未得到整合。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过分夸大区县之间差异,导致各区县在适用于本区域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构建上缺乏统一性,指标的权重也各有不同,考核力度也存在很大差异,科学、规范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局面尚未形成。

2.1.2 社会公众对政府主导的考核缺乏认同

依法行政考核由行政机关独立完成,在考核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特别是缺乏由专家、学者及媒体组成的第三方考核主体,这种以上级对下级评价为主的考核,导致了依法行政考核主体的单一化特征,弱化了社会公众的需求对政府行为的导向性作用,依法行政的社会评价仍未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各专项考核单位组成检查组,以年终一次性书面方式进行考核,是当前区县政府依法行政考核中较为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各部门自评、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专项职能部门和监督员打分等环节,体现出传统行政管理在行政理念与制度构建方面封闭、单一的特征。考评标准由行政机关制定,考评的组织实施在政府系统内部进行,考评结果也只在政府内部进行公布。考核的封闭式运行使得考核在各个环节上缺乏理性的程序保障与制约,使得考核对象和社会公众对考核缺乏信任和认同感。如 :杭州市余杭区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及法治指数曾遭受国内行政实务界和法学理论界的质疑,其理由便是余杭区的法治指数是在余杭市政府的主导甚至是直接组织之下,进行依法行政考核指标设计,再在政府主导下运用这套指标体系对余杭区政府进行测评,选取的公众代表也不具有普适性等。[1]

2.1.3 考核对制度执行效果的检测功能有限

建设法治政府 , 不仅依赖国家的立法质量 , 更依赖于基层政府对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效果。目前,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有一种倾向,[2]认为摆脱“人治”的束缚,选择“法治”的道路就是建章立制,在对“人治”的批判中,制度建设不断得以强化。反映在依法行政考核领域,就是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主要集中于制度建设等容易测定的内容,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特别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尚无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现有法律规范难免出现漏洞,在无法依据现有的法律规范直接作出判断时,区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往往容易以“根据法律规定“或者上面“有规定”为理由来拒绝当事人的要求和希望。工作人员往往并不考虑当事人的要求和希望是否正确,而是直接拿出法律或者上面规定予以拒绝,回避由其本身进行判断。

在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充分赋予行政机关以各种执行手段,为其设定较为全面而周密程序的行政执行法尚未颁布,行政机关在执法依据不能充分发挥其调整、规制作用的情况下,往往以缺乏执法依据为由而选择“不作为”。行政人员难以能动地发现法律,依据法理作出判断,受到那些毫无意义的抽象概念的限制和束缚是实务中仍然存在的现象。面对这类问题,现有的指标难以进行有效考核,考核本身所带来的导向作用使得各单位更专注于书面材料的完善,考核对依法行政工作实绩的检测功能大打折扣。考核结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成因分析

2.2.1 依法行政考核的定位模糊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必须在维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肩负起秩序行政的维护者、市场秩序的规制者、违法活动的制裁者等诸多角色,致力于消解诱发政治不稳定的环境与条件,以确保政府顺利地完成从传统权威、魅力权威向法律权威、理性权威的转换”。[3]我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重点工作均由上级机关统一部署,但考核工作本身的推进却是“自下而上”。目前,国务院颁布的几份纲领性文件,仅是对考核工作提出宏观性的要求,但在国务院层面并未开展此项工作,即国务院对地方政府暂无依法行政考核,也未对此项工作下发过任何指导性文件。权威性制度规范的缺乏,导致地方各级政府在组织实施依法行政考核过程中,因缺乏统一的制度保障与战略上的宏观视角,各自制定出的本区域内有关依法行政考核的规范性文件,难免缺乏整体配合与协调,且考核制度仅仅针对考核本身,无法将考核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考核所需的组织结构、保障机制的建立等深层次问题无法涉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政府绩效考核、依法行政考核等对某一部门承担的工作进行重复评价等问题。

2.2.2 区县政府参与型行政的缺失

尽管区县政府在公众参与、提供优质服务等领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缺乏整体的制度安排以及政府在市场化过程中自身也被利益化等原因,参与型行政只能成为一种个别现象,甚至变为不同决策者根据需要选取的工具。政府往往将对其自身的考评作为一种纯内部管理行为 :一方面,缺少公众参与的思维传统,少数人“拍板”决策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考核的各项工作 ;另一方面,虽然来自社会民间的力量正在强烈地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并对现行体制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考核方式与指标设计存在缺陷。考核本身所带来的导向作用使得各单位更专注于书面材料的完善,难免陷入以“制度贯彻制度”的模式中。在行政机关内部,往往以管理者自居,依法行政作为成为行政机关用法律手段来管理“老百姓”的工具,其重点和对象是“治民”而非“治官”,这些固有思维方式与行为也对考核机制的建立,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3 依法行政考核的对策研究

3.1 引进参与型考核评价机制

“对于行政活动本身的评价机制来说,不仅民众的参与机制没有渗入,而且政府系统内部的民主参与机制也不够完善。诚然,在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对于被迫应对民众需求的基层政府来说,往往很难有充裕的精力来进行科学的民主的行政评价机制的建构。因此,以贯彻《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建立和完善行政评价机制,确立评价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4]

我们的社会与政治现实,决定了政府的参与甚至直接组织依法行政考核评议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政府虽然可以主导甚至组织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设计与运作,但政府不是依法行政考核的唯一主体,不能用行政手段包办这一工作,民众和社会组织也不是依法行政考核的被动看客和接受者。因此,在依法行政考核评价中引入参与型机制,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势在必行。政府、公民与社会组织等都是依法行政考核的参与者与责任者。

3.2 转变单一考核评价方式

“在中国这样一个主要依靠行政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推行法治与发展经济一样,需要来自政府方面的强大动力。包括法治指标在内的较为全面的政绩考核标准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动力”。[5]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对法治政府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剖析和科学概括的基础上,把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分解、细化和量化,转化为一个个可以测评的指标,组成一个体系和系统。“从微观上看,每一个指标及其数值要求均具体而客观,构成了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在法治政府的不同要求上清晰可辨的一个个努力目标,只有达到或接近这一数值才能符合这一要求 ;从宏观上看,法治政府的指标体系综合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目标要求,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必须全面兼顾法治政府的各项要求,不能偏废和失衡,否则同样无法获得好的分数。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正是通过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并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把法治政府的原则要求转化为易判别、可操作的具体标准,从而形成推进依法行政的内在驱动力”。[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法治政府指标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制约和影响某一地区依法行政工作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及其根源所在,从而制定相应对策,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更有的放矢。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勾勒出具体达成目标的现实路径。对于难以量化的内容应注重档案记录,规范价值评判。这也成为依法行政考核取得实效的关键。许多制约工作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总是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离开了行政机关日常行政的各类具体信息,也就无法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依照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给予具体明确的考量与测评。把量化分析与价值判断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扭转仅凭考核指标直接决定考核结果的工作模式。注重考核评价结果。

4 依法行政考核方式的转变

4.1 依法行政考核内容的区分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实际上是用相对简单的指标对复杂的行为进行量化。在指标设计上,将文件内容直接转化为考核指标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基础性工作方面,的确可以将两者等同起来。但在行政执法等领域,我们面对的是执法人员能动、复杂的执法行为,影响执法的因素种类繁多。这些复杂的执法行为究竟如何通过考核进行评判,需要复杂的分析,很难用千篇一律的指标方式给出确定的答案。如前所述,考核的内容主要以国务院《意见》的规定为主,文件本身高度概括,有些为政策、倡导性条文,在行政执法领域,很难通过以上文件来提炼出能够检测工作实绩的考核指标,如:在执法体制创新、执法能力建设、执法效率提高、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效果判定、执法队伍建设、执法形象转变等方面,量化后的指标难以反映其本质要求,考核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执法部门的大量无法量化的执法行为只能通过考核人员将其记录成一个个的执法案例,接受更为科学、合理的评判,最终达到有效考核评估的目标。

4.2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完善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较为客观、能为人们认可与接受的衡量标准,以此来测量和评价某一地区、某一部门依法行政的状况,相对准确地把握一个阶段内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推进措施是否有效,从而对该地区、该部门法治政府的建设水平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对谋划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作出科学判断。[7]同时,法治政府建设归根结底是人们的科学实践,法治政府的理念和精神要得到贯彻实施,就必然要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最终体现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门。尤其是就缺乏法治观念、长期行政主导的传统以及当下庞大的行政公务人员队伍,整体上而言依法行政的水平与素质仍然有所欠缺的情形来看,更应该通过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细化来将高度抽象的法治政府具体化为广大公务人员的行动准则,使得抽象的依法行政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方法、步骤,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和可度量的指标。

4.2.1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特征

4.2.1.1 指标的导向性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对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现状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全面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依法行政考核指标把法治政府的大量工作要求,转化为易判别、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引导各级行政机关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考核只是工作的手段,而绝非目的。通过测评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主动进行整改和完善,引导鞭策行政机关不断改进自身工作,达到以评促建、以评助改的效果。

4.2.1.2 指标的专业性

“对政府职能、行政规制必须客观对待,并且,在立法层次、执法层次和司法审查层次,必须有不同的标准”。[8]因为本文仅针对区县政府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进行研究,所以,这里仅对执法层面进行描述。“在执法层面,应该从适用法律规范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视角来运用行政权,区分行政规制权力和行政给付权力,羁束性权力和裁量性权力,合法行使相应的权力,并充分裁量,合理裁量,及时裁量”。[8]这体现了考核指标设计的专业化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林林总总的指标进行区分和筛选,理清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遴选出具有代表性,对建设法治政府至关重要的指标,最终在经过有序排列组合之后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4.2.1.3 指标的动态性

考核指标体系并非固定不变,它是随着工作的推进而不断调整、不断充实的动态考核机制。在确立了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和指标体系、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与当年依法行政工作重点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使考核制度的稳定性与考核指标的灵活性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客观、全面反映当年被考核单位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完成情况。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开放的指标体系。在指标初定时,难免受到意识与方法上的局限,出现指标的检测功能不强等不完善的地方,但在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现有指标背离了指标设计的初衷,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对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作出调整,否则就会使得依法行政考核指标陷于尴尬境地,自然也就无法发挥依法行政考核指标对政府行政的制度保障作用。

4.2.1.4 指标的程序性

“目前,我国行政法体系最大的缺陷就是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缺位。没有行政程序法规范整个政府的行为,法治政府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9]影响依法行政开展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恐怕还是保障行政行为平稳、有效运行的行政程序的缺乏。行政机关大量的行政行为(如行政收费、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奖励等)因缺乏严格的程序规范,从而给某些行政人员留下了寻私、滥权的空间。因此,应将各项程序性规定转化为考核指标,对行政机关是否公开其活动的依据、过程以及结果 ;作出行政行为是否说明理由,并告知相对人权利 ;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是否充分听取相对人的意见 ;特别是作出对相对人不利的行为时,是否听取了他们的陈述和申辩 ;行政公务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是否回避等问题进行考核。

4.2.2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分类

在区县政府层面,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 如根据考核对象不同,分为行政执法类考核指标与街道办事处类考核指标 ;根据考核期限不同,分为日常考核指标与年终考核指标;根据考核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制度建设等基础性指标与制度执行等效果性指标。

4.2.2.1 行政执法类考核指标与街道办事处类考核指标

考核对象首先应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即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职权并对外承担法律责任。行政执法部门与街道办事处都直接与行政相对人打交道、行政行为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划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备执法权,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考核对象应适用于不同的考核指标。对于执法部门考核指标侧重于对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的考查,而对于街道办事处则侧重于对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等问题的考核。

4.2.2.2 日常考核指标与年终考核指标

日常考核指标是对行政机关日常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的考察和数据收集,确保相关部门按时按质完成相应工作,离开了行政机关日常行政的各类具体信息,也就无法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依照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给予具体明确的考量与测评。年终考核指标主要针对工作周期较长,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工作进行设计。如: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工作,对其宣传培训的形式、人数、相关材料的发放等数据均可以在日常完成收集,但对于现有工作模式的转换,执法依据的完善等事项则有赖于相关配套制度的颁布施行,以及对执法部门在运用条文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这些内容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区分日常考核指标与年终考核指标的目的,在于将能够量化的考核内容尽可能在平时完成数据的收集,防止年终一次性指标收集所带来的偏差。

4.2.2.3 制度建设等基础性指标与制度执行等效果性指标

如前所述,目前依法行政考核主要涉及国务院《意见》确定的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等内容侧重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本机关主要负责人,是否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本部分是否起草了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方案及其任务分解书等。这些内容多为推进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建立等书面材料为主,考核指标变动性较小。而对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等内容,除决策程序、执法程序本身因不断规范,每年都有新要求外,其考核指标主要侧重于对决策、执法制度执行,取得效果的考查。尤其在现阶段,各项制度纷纷建立,而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考核应强调各项制度的运转,提高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4.2.3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操作

在运用依法行政考核指标构建法治政府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将依法行政考核指标机械化、绝对化。依法行政考核指标是法律规范具体化的产物,是为了解决法律的可操作性而科学设定的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量化后的指标不能与相关依据直接等同起来。因此,运用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不能完全脱离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施行需要接受一般行政法治原则的指导,需要参照行政法律法规,要在严格遵守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弹性。

4.2.3.1 数据收集

收集整理与测评相关的材料数据,是顺利进行法治政府评估的重要前提,能不能收集整理出真实有效的材料,直接关系到法治政府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同时收集整理的材料也是法治政府评估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考核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单位的存档记录以及相关部门的统计,根据其权威性和可信度的不同,有些数据和材料可以直接作为测评的支撑材料,有些需要经过分析和研究后,转换为考核指标。不可否认,与经济现象等其他社会现象相比,对法治建设进行定量分析要更为复杂,数据获得也十分困难。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能够通过深入研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法治与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及其运作规律,把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定量分析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要求充分收集和积累法治政府建设的数据,必要时由专门机构负责调查、收集和分析。[10]

因此,我们应畅通数据采集或供给渠道,对由专门机构负责调查、收集、整理、保存的数据实施数据共享。必须强调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行政实践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如果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受到这种不良倾向的影响,势必影响到依法行政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从而使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合法性基础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因此必须确保信息收集的真实、准确。

4.2.3.2 现场调查

依法行政考核是开放式的考核,要吸收社会大众参与到测评当中来,而不能闭门造车,对着一大堆的数据材料仓促盲目地得出评估结果。现场实地调查,可以深刻认识到当地或该部门依法行政的真实水平,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防止造假行为,避免出现考核分数高,但当地的人民群众怨声载道的尴尬局面,从而降低了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现场调查时,要扩大调查的范围,既要邀请有关专家参与论证,也要深入到基层,倾听当地群众的声音。问卷调查要具有代表性,要走访不同行业,选择倾听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对于依法行政的意见和建议。调查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中立的原则,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要充分考虑民意,反映民情,表达民愿。

4.2.3.3 分析汇总

在科学、民主的考核评价中,考核结果取决于多方因素制约,最终在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汇总中得出考核分数。从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中搜集、调取的数据材料首先由考核人员进行初步判断,对于还没有收集到的材料继续进行信息补充,对已经收集整理好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重点核实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对分类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录入,合理确定权重和分值,既包括每一个大项在整个评估体系当中的分值,也具体到每一个小指标所对应的分值。根据相关证明材料,评估其是否符合该指标的要求及程度,并进而划分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等级档次,在这个标准下酌情给出相应的分值。

4.3 依法行政考核档案的推行

依法行政考核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推行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对于不适宜用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进行日常考核。许多制约工作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总是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离开了行政机关日常行政的各类具体信息,也就无法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依照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给予具体明确的考量与测评。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也总是结合实际案例才能评判,为此,应该推行依法行政档案制度,对考核所需的数据进行日常采集,确保被考核单位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对应的工作,收集的信息涉及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的成绩与缺点、教训与经验,各级各类行政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实际状况,行政相对人对政府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期望与要求等。

对依法行政工作中难以量化或通过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效果不理想的工作进行甄别,通过对其分析,查找原因,找出对策,突破因考核指标不断改良而渐渐形成的设计瓶颈,从而扭转仅凭考核指标直接决定考核结果的工作模式。同时,只有借助执法监督的日常考核,才能提高考核评议的专业化水平。以行政执法为例,行政执法涵盖行政许可、确认、处罚、强制、给付等各种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是由行政机关执行和监督执行的。对于行政执法领域的监督应该成为考核评议的重点。目前,较为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法制机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议工作,对行政执法进行指导和监督本是政府法制机构的工作职责,区县政府都设有执法监督队,在执法监督过程中进行日常考核数据的采集是其履行应有的职责。但是,与各个执法部门相比,目前的执法监督鲜有全程参与执法的事中监督,而多以案卷评查、重大处罚备案等方式进行事后监督。要想发现推进依法行政中的问题,尤其是执法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使日常考核发挥实效,应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监督人员首先要熟知某一执法领域的执法事项,操作规程等。由于执法部门间执法事项的差异很大,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在全部36个执法主体中,执法事项最多的工商分局1284项,执法事项最少的保密局两2项,没有行政许可的5家,没有行政处罚的2家,在这一点上,在增强执法监督的力量的同时,更应合理进行人员配备。

5 结语

推行依法行政考核评议,对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是否遵循法治规范与法治精神行使权力;使违法、不当行为受到追究,行政权力受到约束。妥善维护公共利益是法治政府建设进入新阶段所必然出现的产物,让考核评议真正发挥实效是政府法制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法治政府的宏伟蓝图已经逐步显现,时代已不可逆转地跨入法制社会的今天,通过积极推行考核评价制度,发现制约和影响某一地区依法行政工作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及其根源所在,已经成为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随着这一制度实效性的发挥,行政机关更应严格遵循法治精神。诚如杨建顺所说“现代行政法的价值体现在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抗衡权力,以权利的深度、广度来抗衡权力的力度、强度”。[11]

摘要:推行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对行政机关行政活动的量化评估,以此作为评价依法行政的重要尺度,已经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识。从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到党的十八大;法治政府建设的宏伟蓝图从“努力建设”发展为“基本建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变得更为紧迫,因此,立足区县政府工作实际,对推进依法行政的实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让政府机关主导的依法行政考核,在现有体制机制框架内取得实效,不仅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更是迫在眉睫的一大课题。

“依法行政是政府永恒主题” 篇3

9月22日,王学成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他说,“政府的行政权力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的行为选择,如果政府的行政权力被执行越位、错位,那么对个体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政府必须在程序上要符合规范,在实体上符合权限,不能肆意发挥。”

中国新闻周刊:通过近一年的法治考评,发现政府在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王学成:客观讲,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考评,我们发现部分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依法行政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依法行政是“很虚”的工作,既没有把依法行政的要求融入经济建设、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业务工作中,也没有把依法行政的规则落实到行政决策、文件制定、信息公开等工作过程中;甚至把依法行政等同于行政执法,认为其行政执法任务不多,因此依法行政与其关系不大。

我们还发现,依法行政工作力量和工作成效自上而下逐级减弱的状况依然存在,基层依法行政工作力量不足制约全省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大部分县、区政府法制工作力量不足,与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经济发展对法治建设的影响,比如,珠三角地区依法行政状况优于粤东西北地区。

可以看出,目前依法行政工作进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和部门差距较大。行政执法任务重的部门优于行政执法任务轻的部门;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领导的重视程度,人、财、物的保障程度,直接影响着本地区、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成效。

中国新闻周刊:与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同,法治更多是价值层面的理念要求,那么,法治如何量化?

王学成:法治包含许多价值层面的理念和追求。经过多年的法治实践证明,法治也是可以被量化和衡量的。

实际上,对法治的量化考核并不是我省的首创。国务院2004年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要求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2010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晰了依法行政考评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同时,对法治的量化考核,在国际、国内,理论界、实务界,都有过一些非常好的探索。

中国新闻周刊:法治政府主要是一个软性环境评价,构建指标体系是否存在现实困难?

王学成:构建指标体系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例如,用哪些指标来衡量法治政府状况?如何在统一的指标和各部门不完全相同的职能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是,统一的考评标准与各单位不完全相同的职能之间的矛盾。

三是,对依法行政状况开展考量的手段有限。

四是,从总体上看,政府主导的依法行政考评,仍然存在政府自己评估自己的问题,缺乏人大权力机关的直接督导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力度和社会公信力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中国新闻周刊:有观点认为,考核法治指标有时会与考核经济指标互相矛盾。

王学成:我认为,经济指标与法治指标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者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对经济指标的考核与对法治指标的考核并不矛盾。

一方面,依法治理本身就包含着依法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与调控,例如政府依法履行宏观调控职能等。法学一级学科下有二级学科经济法,经济法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政府如何依法治理经济。

另一方面,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和永恒主题。依法行政融合在政府工作的经济管理、社会及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阶段。

政府依法行政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依法行政的含义、任务及其具体要求。

2、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二)能力目标

1、归纳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2、辨证的观点看待政府权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观念、正确地权力观念。【教学重点、难点】:政府依法行政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课标要求】:列举社会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课型 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政府担负着重要的职能,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中有非常广泛而重大的权力,涉及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作为政府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力,才能符合人民意愿,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依法行政。

(二)进行新课

一、政府坚持依法行政

看课本P43页漫画,思考问题:

1、政府权力是谁赋予的?(人民)

2、根据某些政府公职人员变质的后果,说一说滥用权力会给国家、家庭、个人造成什么后果?

提示:滥用权力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形象,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给国家造成损失。同时也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影响个人的前途,甚至许多人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危害,政府公职人员要置身于民主和法律的监督之下行使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1、什么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各种事务。

依法行政的根本或实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理解:(1)行政权的来源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的权利不是自封的,而是来源于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赋予的(2)行政权的行使必须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履行管理职责,既不越权有符合法律办事程序

(3)行政机关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体现权力、责任和义务的统一。

2、为什么要依法行政(1)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①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2)依法行政的意义——“四个有利于”P44

A.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对象)对人民

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公职人员守法,增强政府权威(主体)。对国家 C.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主体)。对国家 D.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社会)。

3、政府如何坚持依法行政

(1)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秩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还要做到:

A.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B.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进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C.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D.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二、审慎行使权力 科学民主决策

1、政府行使权力的环节:

2、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1)政府决策是否科学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工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

(2)科学民主决策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也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行政取得积极效果的基本保证,3、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做法)

(1)政府行使民主决策的原则(依照法律程序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尊重少数的原则。)

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2)我国政府正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以提高决策水平。

(3)不断完善基础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4)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应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

2、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

3、依法行政就是依法管理社会

()

4、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

5、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赋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

6、依法行政要求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

7、依法行政必须依法办事,不能照顾情理,所以排斥合理行政

()

8、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

9、程序正当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程序性要求

()参考答案: ×××√√××√√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政府权力的使用和监督和核心,学习了政府必须依法行政的原因分析和具体要求,在政府的权力使用中要从行政系统内外两个方面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才能很好地防止权力的缺失或滥用,并了解了当前我国政府实施的“阳光工程”的一般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课程目标“过程和方法”的实现。教学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一些认识。

政府依法行政教案 篇5

(黔府发〔2008〕26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全面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决定》的学习宣传

自2004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实施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一直把依法行政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有待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在少数地方和单位依然存在,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大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于改变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面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市县政府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全面管理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职责,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市县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直接决定着我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整体进程,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决定》针对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明确,针对性强,非常及时。市县政府要把贯彻落实《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把学习宣传好《决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开展法律知识考试等多种方式,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供保障。

二、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制度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规范。《决定》从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需要出发,对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作出了规定,任务明确,要求具体。各市(州、地)和各市县政府要对照《决定》要求,全面总结本地区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制定贯彻落实《决定》的具体措施,明确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在2009年底前,切实建立起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制度,已建立的,要认真落实,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的要尽快调整完善,需要清理修订的要及时清理修订,其中涉及党委组织和纪检部门工作的,由市县政府提出意见,报同级党委研究决定,确保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

个环节;对于确因客观因素一时难以建立的制度,要积极探索,周密部署,明确工作规划。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提出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

三、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考核力度

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法治政府的重点任务,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将是否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作为衡量市县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把是否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制度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对市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履行依法行政领导职责,导致本行政区域一年内发生多起严重违法行政案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严肃追究该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市县政府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将依法行政的情况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并增加其在整个政府工作目标考评中的分值比重,切实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情况的考核监督,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四、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检查

市县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本级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职责,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领导责任体系。要将《决定》的贯彻落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将贯彻落实《决定》,推进依法行政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决定》精神和要求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与其他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确保《决定》的实施效果。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汇报,研究推进依法行政的规划和措施,解决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2-3个县或乡(镇)作为依法行政工作示范单位,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当地依法行政工作。

认真落实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市县政府每年1月底前,要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本地区推进依法行政的进展情况、主要成效、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各级政府法制部门,要认真履行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协助本级政府做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作用。要加强监督检查。省人民政府将适时对市县政府贯彻落实《决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予以通报。市县政府也要抓好辖区内的依法行政工作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和纠正《决定》贯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贯彻执行《决定》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批评教育,对违反《决定》规定要求造成工作损失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各市(州、地)政府(行署)贯彻实施《决定》的情况,要及时报省法制办,贯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

贵州省人民政府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讲课稿 篇6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当代中国强调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既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的结果,又是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的考量,同时还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主法治建设的未来前景的把握。正是这些综合因素显现了我国畅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背景实际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背景,本身也就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原因,当然也就是其必要性。而就当代中国的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而言,这种时代背景基本上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全球化的现实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为多样的复杂的彼此联系和相互缠绕,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猜测或者预测而是切切实实的真实的事实与现象了。于是,一国内部的几乎全部领域的各种事务都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一个直接的现实问题就是我国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涉及政府行政事务领域的法律制度就决定性地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自我清理与调整,并以WTo规则为路标而转向。同时,也是在这种全球化的现实影响之下,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也向全世界各个国家提出了国家或者政府治理方式(所谓的“治道”)的变革的倡议,也就是从“治理”到“善治”。“善治”的核心其实就是“依法治理”,就是政府行政(行政的方式、手段、程序)的法治化。这是我国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国际大背景。第二、改革开放深入展开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不断把改革开放向更加深入的层面引领,以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党和政府逐渐意识到了法律和法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从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总结之中印证了法律和法治在社会发展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构成我国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国内社会背景。第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从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国家的治国方针算起,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建设的实践既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又确实得到了不少的教训,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对我国法制与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的理性总结与思想概括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进一步推向深入、进一步具体化的表现;当然,更是我们党和政府在领导执政和具体执政过程中执政方式转变的体现,从历史事实来看,新中国的政府行政管理是首先依靠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个人的意志来进行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的,而后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来进行管理的,在如今的当代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主要依靠政策和法律来进行管理。我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治国方略的实施,也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在日常行政管理中改变主要依靠政策的模式而改变为主要依靠法律的行政管理模式。这是当代中国实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法律实践背景。

(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在指出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背景方面的必要性之后,我们还可以从政府本身的角度来分析其必要性,也就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对于我国政府工作所可能带来的直接的好处。第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树立政府权威。美国政治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曾经指出:“权威关系是支撑政府的基石。权威对政府之要紧如同交换对市场制度之要紧一样。”(转引辛向阳:《红墙决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深层起因》,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540页。)政府具有权威,也是一个社会政令贯彻顺当通畅、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条件。按照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思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也就是政治权威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法理型权威作为把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制度之上依靠法律来确立和维系的权威,乃是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政府权威建立和维持的常规形式,这种法理型权威在日常政治统治和行政活动中的直接的现实体现就是依法行政。通过依法行政而形成的权威由于是把执政党和政府领导人的意志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进行制度转换而依靠制度的运作而不是依靠领导人的主观意志来形成的权威,这种权威的建立过程也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它使政府权力本身的合法性得以充分体现,也使政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真正能够做到政府政令贯彻通畅、令行禁止,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消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称之类的政府能力弱化和权威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使政府政策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至于朝令夕改、反复无常。[4][5][6][7]下一页第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落实政府责任。一个社会能不能保持持久的稳定性,能不能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护,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政府在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责的同时能不能真正落实其所承担或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这些责任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之中都是以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来具体加以规定的。这首先要求法律对于各级政府之间尤其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各级政府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权限划分清晰、责任明确、而且这种权力制度结构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各级政府或者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在行使其法定职权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运作,不得越界,同时还必须对由于行政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基于日常事务管理而自然产生的那种权力扩张和权力滥用的倾向保持相当的警惕,严格依法行政就可以通过对于既有的制度的遵守而控制和克制权力的这种扩张和滥用的倾向。而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也就是要求政府在日常事务的处理或者说日常性的权力行使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对公民权利的日常保护与行政救济作为政府行政权力运作或者政府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属点,也是政府权力运作的实质评价标准,同时还是政府行政权力限制与自我克制的最根本性的理由。这样,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便于政府、政府官员、人民群众清楚地区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及政府首长、政府部门领导人、具体的政府官员在其职权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一方面便于落实相关的职责担当与任务分配,另一方面在出现了滥用职权或者怠惰行为的时候也便于分清具体的责任人,便于政府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第三、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正是由于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具体的政府官员,都具有在法律法规规定之下的制度化了的职能与权责担当,在自己的权责范围之内又具有法律保障的自由裁量权限,因此,大大减少了因为权力赋予没有制度化而造成的职能分工模糊、权责规定不明确因而相互推委、互不负责而使公民权利受到损害和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的发生。各级政府、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各政府官员与工作人员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级政府及其各个职能部门的运作才能做到协调配合、顺畅高效,也才能减少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与浪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第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改善政府形象。通过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政府自身深刻认识了行政权力的扩张本性和受到滥用的可能性,因而理解并通过制度设计对其加以限制的必要性,明确了行政权力的根本性指向以及政府的根本性的责任在于对公民权利的日常生活事务的行政保障;同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的责任更明确了,政府也获得了更大的和更稳定的权威,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这些明显的优势又是有法律制度给予保障而不是暂时的现象。这将极大地促使广大民众对我们的政府产生高度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民众也将更加拥护和理解政府的各项具体政策,也真心地愿意配合政府的各项政策的落实。这将极大地改善我国各级政府在我国民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就当前而言这无疑将极大地逐渐缓解我国民众与各级政府、民众与各级政府官员甚至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基于不信任而产生的直接对立和矛盾,逐步化解民众与政府之间或者说官民之间所存在的紧张关系,从而建立起真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志法治的实质和核心乃是法律的统治,这几乎是全球性的共识。法治政府,就是始终坚守和服从法律的统治即法律至上原则的政府,也就是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都始终依据法律而展开并符合法律的实质和程序要求。在我看来,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志就在于:第一、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必须依据法律而展开。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法律,包括(1)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比如《物权法》和2000年《立法法》),(2)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包括决定)(比如1994年的《国家赔偿法》),(3)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比如1998年的《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4)国务院各个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比如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安全监督行政处罚规定》),(5)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比如1998年的《安徽省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条例》、《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6)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比如1998年的《山东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管理办法》),(7)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国际条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和与别国缔结的国际条约日益增多,在我国实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这些国际条约也是而且也必须是我国政府行政活动和行政行为尤其是抽象行政行为所依据的重要法律。第二、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这有几层意思:(1)各级政府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其进行抽象行政行为,也就是进行其权限范围之类的立法和规章条例的制定活动,必须首先坚持合宪性原则,不得与宪法相矛盾和相抵触;(评述2007年4月日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2)政府的任何抽象行政行为都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具体说来就是必须注意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不同效力,要遵循法律效力等级;(评述河南李惠娟事件、《河南省种子条例》)(3)各级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不仅要在实体内容上遵守法律的实体规定,而且也要在程序上遵守法律的程序性规定,做到实体合法与程序合法的统一。

政府依法行政教案 篇7

一、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原因及效果

(一) 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基层政府的工作得到改革与完善。创新的工作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依法行政。而基层政府更是与人民群众最直接接触的公务人员, 能否切实让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体会到法治带来的公平正义的价值, 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基层政府的行政行为中。推进依法行政不仅能够让行政执法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提升基层政府中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认识, 还可以掌握社会大众对于基层政府服务的重点需求, 政策实施的具体效果也能得到明确和认知。在开展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工作体系过程中, 从形式的层面上进行提升和改革, 需要行政基层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依法行政对于整体社会体系的管理与约束具有良好的影响性, 也能够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对于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提升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作用。[1]

(二) 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效果

从基层的政府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行政问题不难看出, 当下依照法律途径和相关的制度内容进行思维和理念上的转变, 有助于实际工作的执行, 能够取得良好的政府职能工作效果。从基础的思维和理论层面进行观察, 依照法律、法规形式的政府职能工作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进行科学的普及, 能够让社会大众积极配合相关的工作内容, 符合政策指导意见下的行政管理工作开展, 也能够在一定的思想能力指导下让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与社会大众实现良好的沟通, 实现对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进一步完善与优化。[2]依法行政的模式在执行的体系上能够看出基层的政府和相关组织对于制度完善和提升的实际工作质量, 在不断优化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具有价值的运作和管理结构。依法行政的模式不断在工作的体系上寻求新的转变, 还保证了各项工作公平、公正面对大众和人民的态度, 让社会大众更加认可基层政府的工作质量。[3]

二、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以来, 党和政府深知依法行政的重点在基层, 特别重视基层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 从多方面多手段采取措施, 大力推进, 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基层政府的依法行政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法治意思明显增强,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们的政府更加廉洁、高效、透明。但不可否认的是, 也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违法、违规行政、以权压法, 暴力执法、野蛮执法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拍”决策的问题也还偶有出现……这些状况也恰恰是经常发生在基层政府的行政行为当中。综合来看,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观念和思想层面

基层政府在推动依法行政工作执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来自于各方面的问题, 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 更加有助于工作的继续开展, 实现工作完善与优化的目标。从观念和思想层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思维中的观念仍然保持着官僚主义、教条主义, 需要进一步拓展和优化, 才能够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要求行政理念绝不是仅仅停留在空泛的执行法规、条例上, 而是要能够真正在实践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 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采取适当合理的法律手段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4]而要想做到这一点, 必须让法治的思维方式牢固地树立在我们的头脑中, 在实际工作中自然就能以这样的法治方式去处理问题。就目前我国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观察和分析就能够发现, 根据人治思维进行管理的方式仍然存在, 基层政府在这方面确实还没有完全达到要求, 教条地去执行规定, 有时候并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也会导致社会大众对于依法行政的工作缺失信任度。[5]

(二) 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层面

近年来, 我们虽然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与调整,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 一方面基层政府在机构人员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不合理因素, 职能交叉、工作协调困难, 包括职权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依然存在, 难免出现有的问题多家管, 有的问题无人理的情况;另一方面, 条块结合的管理体系使得政府对部门的管理难以到位, 这就导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出现阻力, 在人财物的配备和保障上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除此之外, 现代化政府更要有顺畅的、规范的运行机制, 要有合理的激励、奖惩机制, 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只有在这种良好的运行机制的保障下, 才能依法高效地行使职权。[6]

(三) 行政执法能力不足

基层政府部门的执法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也是法治政府树立公信力的重要途径。近期我们也可以发现, 大量的在执法领域里出现的问题被报道出来, 暴力执法、野蛮执法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引发了部分群体性事件,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类事件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基层政府执法过程中, 也反映了我们个别执法人员的人治思维, 以权压法。而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遭到人身攻击、谩骂等不公平对待的状况, 甚至一些地方的基层执法部门为此还设立了“委屈奖”。这两种极其矛盾的现象充分显示出了我们基层执法人员行政执法的能力不足。执法人员自身的法律素养、综合素质、判断能力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问题。

(四) 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当前社会所反映出的行政执法层面出现的各种问题, 充分说明了我们在权力行使的监督上确实存在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在政府内部的监督上, 上下级的这种权力监督显得较为薄弱, 上下级之间有从属的关系, 下级很多时候都是在执行上级部门的命令和意见, 很多时候也导致监督力不强。而社会层面在现有的监督体系下又很难发挥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基层政府小区域范围内, 诸如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效果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 这就创造的滥用权力的空间, 不符合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7]

三、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关注到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细致分析引发的原因, 才能够对未来的工作提供更好的完善和优化对策, 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降低工作中出现失误和偏差的相关问题。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涉及到四个方面:

(一) 观念转变不彻底

由于我国传统的行政理念与现代法治行政理念存在着较大差别, 个别的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的思维意识中, 传统的官本位的思想仍然留有残余,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意识强, 服务意识差。这种思想反映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容易出现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不依法行政的行为, 甚至出现以权压法、暴力执法的情况, 这些情况从根本上说都是思想上没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

(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

依法行政顺利推行的基础就是, 依“法”的法首先要是良法,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立法科学, 全面、细致、有操作性, 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 但是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法律依据不充分, 规定不够明确的地方, 给依法行政造成了一些阻碍。甚至一些具体规定明显存在着滞后性以及操作性差的问题, 不科学的制度拟订影响了整体的工作执行, 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8]

(三) 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运行机制更加合理顺畅, 特别是进一步简政放权, 不仅调节了政府职能, 也使得政府工作更加高效。但不可否认的是, 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科学决策、问责追责等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行政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任何权力没有监督都容易被滥用。就我国目前的监督体系来看应该说是比较完备, 不仅有行政体系内的监督, 而且还有权力机关的监督、党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等, 但问题的关键是让监督体系更好地发挥效果, 形成合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多方面、多领域的制度设定, 需要逐步改革和完善。

(四) 公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自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来, 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选拔也更加规范严格, 但在基层政府中个别工作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仍需提高。从现实状况来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 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了高发态势, 这对我们的行政工作特别是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的时候甚至是不仅仅行政行为要合法, 而且要做到行政行为合理。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不仅要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更要有法治意识, 工作中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 能够采用法治手段平缓解决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依法治国是立国之本, 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根本, 基层政府的依法行政更是让人民群众直接受惠的重要保证。2020年我国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 基层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法治进程, 必须对基层政府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完善, 培养基层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吴传毅.基层政府依法行政问题及体制机制完善[J].湖湘论坛, 2011 (01) :87-90.

[2]胡海, 旷仁秋.衡阳石鼓区加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成效与建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04) :100-103.

[3]夏小青.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困境与对策[J].企业研究, 2012 (20) :14-16.

[4]石亚军.当前推进政府职能根本转变亟需解决的若干深层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 2015 (06) :8-20.

[5]张杰.县级政府依法行政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6 (03) :161-163.

[6]陈青山.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动力探究:困境、机制与建议[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 (03) :33-38+43.

[7]张宏达.依法行政在乡镇延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 2014 (27) :51-52+55.

政府依法行政教案 篇8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中共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扩大)会议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式又一次伟大历史转折,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长治久安,都必须依靠法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2015年lO月27日,河南省2015年度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正式启动,9个考核组要对全省77个考核对象进行实地考核。18个省辖市政府、10个省直管县市政府、49个省直行政执法部门组成的77个考核对象,接受包括1名民主人士、1名新闻记者在内的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考核。专家表示,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河南省依法行政考核方案》是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主体责任,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举措。

政府迎来年度大考

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理念早已经提出,河南各地各单位依法行政工作进展得如何?由谁来监督?民众们马上就可以知道结果了。

2015年10月27日,河南省2015年度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正式启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河南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依法行政考核的引领和督促作用,依据《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依法行政考核方案的通知》和2015年度依法行政工作安排,河南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2015年度依法行政考核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方案》的具体要求,此次考核共组成9个考核组,每组7人,由河南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审计厅)各安排1名厅级干部、1名处级干部,1名省辖市法制办主任,2名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1名民主人士,1名新闻记者组成,对77个考核对象进行考核。依法行政考核在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政府法制办)负责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全程参与。

河南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红瑜在依法行政考核暨重点领域行政执法检查动员部署会上强调,2015年是依法行政考核改版升级的第一年,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对一些执法任务较重和热点执法单位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督查,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单位进行随机抽查,重点查找、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此外,考核组还将按照要求,开展对全省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卫生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旅游、环保、公安等10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的行政執法专项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作为对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和10个省直行政执法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

据了解,依法行政考核每年组织一次,采取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书面审查与实地考查相结合、专家评审与社会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作为考核组成员的河南日报记者李凤虎说,邀请媒体和民主人士参加考评活动,从成员组成上来说更加全面,会有不一样的观察视角,使最终的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现场

厅级官员上任第一天就要“做考卷”

第一考核组先后对省国土资源厅、商务厅、科技厅、烟草专卖局、地税局5家单位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现场考核。考核流程大致分为:单位汇报、“考官”提问、现场测试、抽检材料等几个环节。“2015年的行政考核在方式上更加灵活,现场考核、随机测试等多种形式运用其中。”河南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河南省烟草专卖局考核现场,“考官”的问题直接而犀利,主“考官”王海云提出“烟草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受到非议怎么做”的问题。该局副局长卢俊良主要从单位自查和接受社会监督来作答。其间,有“考官”以消费者的身份现场拨打烟草系统“12313”举报电话,试验社会监督的通畅情况。

2015年10月28日,虽然这是河南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马刚上任的第一天,但“考官”们仍现场出了一道“结合自身及工作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加强依法行政”的题目对他进行测试。马刚结合个人、单位、政策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回答,“考官”们随即给出了分数。

除了现场提问测试,考核组还对被考核单位的具体业务办事大厅进行突击检查。对河南省地税局的现场提问结束后,“考官”们立刻驱车赶到该局直属税务分局的办税大厅检查,并在现场随机挑选市民咨询情况。

市长现场答题

第四考核组的特邀成员——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邸瑛琪听完济源市人民政府的汇报后,提出“关于信访问题的处理,刚才汇报中没有提到。请问济源市是怎么破解群众‘信访不信法’这一难题的”?

济源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贾宏宇听题后未做犹豫,回答说:“这个问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经常碰到,为什么呢?一是群众受传统文化和观念影响,就像河南戏曲剧目里演的,一有事就去告状,放在现在就是信访;二是现在信访的面比较广,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群众对信访有误区,认为有了领导的批示就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没有信访,没有领导批示,处理会打折扣;四是一些领导干部缺乏依法办事的能力;五是群众认为诉讼花费时间长。”

贾宏宇说,要破解群众“信访不信法”这个难题,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树立法治思维,按照政策规定履行职责,只有做到严格执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行政违法的发生。另外,要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矛盾中定纷止争的作用。

“我补充一下。”济源市代市长张宇松说,“‘信访不信法’这个问题,从长远看影响问题的解决,不可持续。法律规定的事情,不能因为领导批示就破例,任何领导不能突破法律以人代法。”

张宇松说,必须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基层每个村要设立民调员,民调员调解不了的,由民调员代替群众向基层政府反映,由群众走访变为基层干部代访。同时,引导群众通过正当的渠道反映诉求,司法救助也要跟上。

履新不到4个月的常务副县长“做考卷”

履新不到4个月,兰考县常务副县长王彦涛就坐在全省依法行政考核组的对面,等待“考官”出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请你谈一下兰考县是如何推进政务公开的?”邸瑛琪教授开门见山。

“我认为政府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政务公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政务公开是政府在阳光下运行的一个载体,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王彦涛说,“政务公开看似简单,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中,还要有监督检查。”

王彦涛说,政务公开做了这么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有些部门还存在公开不到位的情况,或者公开的太专业,老百姓不理解。

“比如兰考县前一段搞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公开了很多很专业的东西,群众看不懂。后来通过我们征求各界意见,印发了3万本政府解读内容,老百姓了解了。”他举例说。

他带领考核组看了一处细节:前不久,兰考县政府拆除了政府大院的围墙和大门,当时有人提议把大门改成伸缩门,后来被否定了。“兰考县政府的大门,要是兰考县的百姓都进不来,还像话吗!政府把空间让给群众,群众不管是来上访的,还是来办事的,随时可以进来。”

王彦涛称,政务公开不仅仅是通过网站、展板等载体公开,也不仅仅是公开财政收支、“三公”经费等内容,还要有各领域全过程的公开。

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

为什么带记者来?为什么还要对政府领导进行现场“考试”?

在考核前的培训会上,陈红瑜专门解释:河南省政府2015年对依法行政考核进行了全面改革,由“依法行政责任目标考核”到“依法行政考核”的改革,并非简单的字面上的变化,而是从指导思想到考核理念、从考核内容到方式方法的拓展和变革。2015年的考核参与主体更加多元,第一次邀请了部分民主人士和新闻媒体记者作为考核组成员参与此次考核,目的就是“确保本次考核和执法检查的公开公平公正,增强考核效果”。而且,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凡日常考核能够掌握情况的就不再安排实地考核,实地考核能够查清的不再进行集中评查。对问题的反馈方式也由过去的业务处室单独进行,变成考核后集中反馈。在分值的量化上坚持向日常考核倾斜,向创新性工作倾斜。从而使依法行政考核更加客观、公正、透明。在实地考核过程中,还特别增加了对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测试这一创新方式。

另外,此次考核不仅实现了“全覆盖”——77个考核对象包括18个省辖市政府、10个省直管县市政府和49个省直行政执法部门,而且“高规格”——每个考核组都由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安排的1名厅级干部、1名处级干部以及1名省辖市法制办主任等成员组成。

“以前依法行政考核的内容偏重于政府法制工作,面比较窄,不能反映依法行政的全貌。这次升级后的考核,共包括履行政府职能、制度建设、重大行政决策、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权力监督、政务公开、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依法行政推进机制等10项内容,涵盖了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方方面面。”陈红瑜表示。

对于考核结果,陈红瑜说,考核结果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会议研究,报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布或者通报,同时抄送省纪委和省委组织部。

考核结果与奖励惩处、干部任免挂钩

据记者了解,依法行政考核结果与奖励惩处、干部任免挂钩。对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提出表彰奖励建议报省政府。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将对其主要负责人约谈,并作为督促整改的重点单位,加强指导和监督。对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的,将具体情况报省政府。考核中发现有严重违法行政行为的,考核机关应当启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程序或者移送行政监察机关,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据了解,重大行政决策情况成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方案》明确规定,要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法定程序,對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责任追究到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的作用。此外,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执法公示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严格执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制度。加大问责力度,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和省直行政执法部门不履行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监督、指导职责,导致本地、本系统1年内发生多起严重违法行政案件(事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严肃追究该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和省直行政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意义

开展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依法行政目标、考核制度等提出了要求。实施依法行政考核制度,通过建立和推行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把建设法治政府的原则性目标和基本要求细化、量化,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职责和要求分解成可衡量和评价的具体标准,将依法行政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全面掌握、科学评价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引导依法行政工作努力的方向,指明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的路径。

同时,开展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是准确掌握、全面衡量依法行政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党中央要求,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为与全国同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摸清情况,合理确定年度目标。河南省人民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政府和政府部门进行考核和评价,有利于全面掌握河南省依法行政工作的进展情况,准确评估法治政府建设的状况和水平,通过检查发现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工作机制,不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具体考核的内容

履行政府职能情况。包括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能切实履行:行政权力依法设定、依法履行;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依法全面梳理,权力运行流程图编制清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制度建设情况。规章、规范性文件与相关法律、法规不抵触;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管理规定认真落实,报备率达100%。不合法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得到切实纠正,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并向社会公布。

重大行政决策情况。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法定程序严格履行。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责任追究到位。

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情况。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工作。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情况。执法责任明确,执法依据全面梳理,执法职权分解落实到执法机构、岗位,并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制度完善、程序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建立健全并有效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执法公示制度建立健全并积极落实。

行政权力监督情况。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切实加强。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計全覆盖。

政务公开情况。依据权力清单,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向社会全面公开。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审批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政府信息依法及时公开。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情况。行政复议申请渠道畅通,依法受理、按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法定期限结案率达100%。

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情况。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并落实,领导干部定期参加学法活动,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有效推行,做到学法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

上一篇:小学快乐英语活动方案下一篇:公司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