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精选7篇)
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篇1
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青海省海东地区行署
海东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东署〔2011〕18号
各县人民政府,行署各部门:
《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已经行署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一年三月八日
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全区新农村住房建设步伐,规范农村住房建设行为和办事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青海省农牧区住宅建设指导手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区农村住房建设实际,制订《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第二条农村住房建设分为个人建房、集体建房和其他住房建设三种形式。个人建房,是指由农村家庭自行建造住房的活动。
集体建房,是指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集中新建农民住房的活动。
其他住房建设,是指在村镇规划范围内由国家机关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或经济组织等进行的各类住房建设活动。
第三条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的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乡镇人民政府范围内的农民住房建设活动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四条海东地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农民新建、改建和翻建住房及农村集体住房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第二章 职责
第五条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和省上有关农村住房建设政策规定要求,提出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意见和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编发农房建设技术导则,组织审查各县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各县农村建设规划执行和农村住房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第六条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本县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负责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县新农村办公室协助进行规划编制,负责农村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县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用地管理工作。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域内农村住房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指导乡镇住房建设管理机构实施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监督农村村庄规划执行,负责农村住房建设施工队伍和农村工匠的技术培训发证和资格认定工作,为农民建房活动提供各项技术支持,做好服务工作。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乡镇长为村庄规划管理和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乡镇人民政府成立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应由土地管理和规划建设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建制镇政府配3~4人,乡政府配2~3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配合做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工作。具体负责农村住房建设项目选址定点、农村住房建设程序审批、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对施工承包人和农村工匠的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备案、项目建设档案管理。第三章土地与规划管理
第八条 农村住房建设严格执行土地使用管理规定。
(一)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域内农村住房建设用地的计划编制和使用监督管理工作。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确定本县农村住房建设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包括新增农户宅基地用地指标),并分解下达到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建房申请用地面积,应符合县土地管理部门分解下达的农村住房年度用地计划指标。
(二)农村家庭每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规定标准。现有宅基地面积在规定标准之内,个人申请在原址建房的,在满足村庄建设规划前提下,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建设。
(三)农民建房按规划异地实施建房的,在新房竣工后三个月内拆除原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参加集体建房的,在新房分配后三个月内拆除原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原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依法收回,并由乡镇人民政府及时组织整理或者复垦。
第九条乡镇总体规划应征得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县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应征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村两委会及村民意见后,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条农民个人建房开工前应按程序申请领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办理宅基地土地使用审批手续。
集体建房应符合乡镇或村庄规划要求,按城市住房建设程序申请办理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许可证及其他建设手续。其他住房建设应当服从所在地农村村庄规划要求和土地使用要求。第十一条乡镇人民政府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将农民建房的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进行公示。
第十二条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实施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的宣传力度,通过印发宣传资料,进村入户宣讲,提高农民群众执行规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做好农村住房建设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工作的宣传,提高农民建房质量、安全、环保、节能和节约土地意识。第四章 建设技术要求
第十三条农村住房选址要避让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避免在规划和已建成的各种道路、管线控制范围内建设,部分新建、原地零散建设原则上应以原地建设为主。农民个人建房建造两层或者两层以上住房的,应使用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的图纸,或者使用由建设主管部门推荐的通用图集。单层住房施工无正规施工设计图纸的必须选用通用图集,乡镇住房建设管理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农房建设必须按设计图纸或通用图集要求建造,施工过程中不得降低结构质量标准。
第十四条农民个人住房建设宅地基面积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各县人民政府可以在国家规定范围内,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宅基地用地标准。住房建设面积根据家庭人员多少控制在60-150㎡/户范围内。
第十五条农民个人需要新建或在原宅基地范围内补建围墙的,应征得村民委员会同意。农民个人庭院新建围墙不得超越经批准的宅基地范围,围墙高度宜控制在2.5米左右,新建围墙不得妨碍公共通道、管线等公共设施,不得影响相邻住户房屋的通风和采光。
第十六条实施集体建房和其他住房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住宅节能设计标准及有关房屋建筑施工验收规范。
集体建房应按规划要求合理设计配套设施,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污水排放处理和垃圾收集运送要求,设计污水排放系统及垃圾收集设施。第十七条农村住房建设布局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农村住房建设认真执行村庄建设规划,新建房屋道路、水电线路、附属用房、围墙和大门应按规划要求设置,且应满足消防要求。
(二)沿村内主要干道建设的房屋应满足村容美观要求,房屋背立面靠近村庄主干道的做相应美化处理。新建住宅外墙在满足道路规划宽度前提下与原有相邻住宅外墙位置、高度、色调相协调,搞好路边绿化,美化村庄路边环境。
(三)农民个人庭院布置应服从村庄规划布局要求,同一巷道内的附属用房、大门、围墙建设样式和高度应相互协调。户内厕所、畜舍位置应隐蔽,不宜靠村庄道路边设置,做到污水不外留,臭气不扩散,院外不乱建。
(四)农村住房建设以砖木和砖混结构为主,新建房屋布置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主,建筑风格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河湟文化特色。
第十八条农村建设规划对个人建房的间距和高度标准有规定的村庄,按照建设规划执行。建设规划尚未编制完成或者虽已编制完成但对个人建房的间距和高度标准未作规定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新建房屋朝向为南北向或者朝南偏东(西)向的房屋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62倍;朝向为东西向的房屋间距,不得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3倍。老宅基地按前述标准改建确有困难的,朝向为南北向或者朝南偏东(西)向的房屋间距,为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朝向为东西向的房屋间距,不得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2倍。
(二)农村住宅建筑层数以一至二层为宜,其中,底层层高为3米到3.3米,其余层数的每层层高宜为2.7米到3米。
新建建筑与已建相邻建筑间距不符合前款标准的,新建建筑应予退让。
住宅建设从安全考虑,二层及以上住宅临空处栏杆高度不小于1.05米,垂直杆件横向之间净距不大于0.11米,房屋周边台阶高于0.6米的设防护栏杆。
家庭养殖棚舍应按一层搭建,经营性集中养殖棚舍建设服从村庄规划,满足村庄环保、卫生要求。
第十九条农村住房建设所用建筑材料需选用合格的建材产品。不得使用废旧楼板、钢筋、门窗等回收建材产品,不得使用过期水泥。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加强面向农村建材市场和建材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加强对楼板、门窗等建材生产环节质量监管,及时查处无证生产企业,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农村建筑市场。享受国家补助资金建设的农村住房所用主要建筑材料应由乡镇人民政府在征得建房农户同意情况下,按计划以招标形式统一组织采购,以确保建筑材料质量和降低采购价格。第二十条农村住房建设过程中加强对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利用,推行农村节能热炕改造技术,新建房屋积极推广应用外墙保温技术和太阳能暖廊房屋建设技术。倡导应用太阳能热水、采暖和照明技术,有计划推进农村改灶、改圈、改厕和沼气利用工作。第五章 个人建房
第二十一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房申请人,均需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一)申请人要求分户建房,且符合所在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分户建房条件的。
(二)申请人已使用的宅基地总面积未达到有关规定的宅基地标准,需要异地新建的。
(三)按照村镇规划调整宅基地,需要异地新建住房的。
(四)原宅基地因建设项目占地征收,需要异地建房的。
(五)原有住房属于危险住房,需要在原址翻建的。
(六)原有住房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需要异地新建或者在原址翻建的。
(七)政府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申请人将原有住房出售、赠与他人,或者将原有住房改为经营场所再申请建房的不予批准。第二十二条个人建房应按以下程序申请:
建房申请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初审同意→申请人填写《农民个人建房申请表》并提供有关证明→村内审核→同意→进行公示→无异议→村委会同意、盖章→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复核→同意→在申请人所在村公示→无异议→报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发放建设规划许可证,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证审批手续,批准开工建设。
第二十三条村民委员会接到个人建房申请后,在本村张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申请人家庭成员、从业情况、原宅基地情况、拟建新房位置。
公示期间无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在《农民个人建房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后,连同建房申请人的书面申请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公示期间有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第二十四条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村民委员会报送的《农民个人建房申请表》和建房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后,及时委托乡镇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进行实地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拟建房位置是否符合村庄规划,确认宅基地内拟建房屋的平面位置、层数、高度、与四邻已有建筑的间距以及围墙等是否符合规定。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完毕后,符合规定的报县建设和土地管理主管部门批准。乡镇人民政府将农民建房的审批结果在申请人所在村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有异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进行复核。公示完毕,无异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证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经批准建房的建房申请人在开工前向乡镇人民政府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申请开工。乡镇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在接到申请后到现场进行开工查验,对新建建筑物的定位放线进行测量复核。
第二十六条农民个人建房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证规定内容进行施工。个人建房的设计、施工、验收、房产管理由各县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执行。第六章集体建房
第二十七条各县人民政府按照经批准的村镇规划,制定集体建房实施管理办法。城中村、城郊村和有条件的建制镇附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按规定申请集体建房,集体建房活动按城镇住房建设程序办理有关建设手续。
第二十八条实施集体建房项目的村民委员会依法取得项目建设计划批复,并按规定向县规划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集体建房实行招投标制度,选择有资质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应执行国家和省现行有关建设管理规定。
集体建房的村民委员会向县建设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申报、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县建设管理部门加强集体建房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地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民建房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县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加强对本区域内农民建房活动的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国家和本地有关规定行为的,予以劝阻、制止。
第三十一条农民个人建房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设住宅的,由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对拒不执行的,县土地管理部门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
新建房屋竣工后,不按规定拆除原有房屋、退还宅基地的,按照非法占用土地处理。第三十二条农民个人建房未按规定取得有关审批手续,擅自建房、违反村庄规划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房,限期拆除。影响村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当事人未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和逾期不改正的,可申请县建设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强制拆除。
第三十三条实施集体建房的村民委员会和参与集体建房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依法对住房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个人建房由于承包人施工原因造成建房人损失的由承包人赔偿损失,因建房人原因造成损失的由建房人自行承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集体建房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由县建设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个人建房严重违反工程质量标准和安全规定的由乡镇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予以警告、制止,责令停止建房,所造成一切损失由当事人自负。
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对住房建设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有异议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五条农村住房审批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农民建房审批手续,不得假借各种名义收取费用。工作人员违反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由上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纪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由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批准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全区新农村住房建设步伐,规范农村住房建设行为和办事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青海省农牧区住宅建设指导手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区农村住房建设实际,制订《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第二条农村住房建设分为个人建房、集体建房和其他住房建设三种形式。个人建房,是指由农村家庭自行建造住房的活动。
集体建房,是指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集中新建农民住房的活动。
其他住房建设,是指在村镇规划范围内由国家机关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或经济组织等进行的各类住房建设活动。
第三条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的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乡镇人民政府范围内的农民住房建设活动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四条海东地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农民新建、改建和翻建住房及农村集体住房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第二章 职责
第五条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和省上有关农村住房建设政策规定要求,提出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意见和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编发农房建设技术导则,组织审查各县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各县农村建设规划执行和农村住房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第六条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本县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负责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县新农村办公室协助进行规划编制,负责农村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县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用地管理工作。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域内农村住房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指导乡镇住房建设管理机构实施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监督农村村庄规划执行,负责农村住房建设施工队伍和农村工匠的技术培训发证和资格认定工作,为农民建房活动提供各项技术支持,做好服务工作。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乡镇长为村庄规划管理和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乡镇人民政府成立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应由土地管理和规划建设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建制镇政府配3~4人,乡政府配2~3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配合做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工作。具体负责农村住房建设项目选址定点、农村住房建设程序审批、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对施工承包人和农村工匠的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备案、项目建设档案管理。第三章土地与规划管理
第八条 农村住房建设严格执行土地使用管理规定。
(一)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域内农村住房建设用地的计划编制和使用监督管理工作。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确定本县农村住房建设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包括新增农户宅基地用地指标),并分解下达到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建房申请用地面积,应符合县土地管理部门分解下达的农村住房年度用地计划指标。
(二)农村家庭每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规定标准。现有宅基地面积在规定标准之内,个人申请在原址建房的,在满足村庄建设规划前提下,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建设。
(三)农民建房按规划异地实施建房的,在新房竣工后三个月内拆除原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参加集体建房的,在新房分配后三个月内拆除原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原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依法收回,并由乡镇人民政府及时组织整理或者复垦。
第九条乡镇总体规划应征得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县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应征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村两委会及村民意见后,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条农民个人建房开工前应按程序申请领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办理宅基地土地使用审批手续。
集体建房应符合乡镇或村庄规划要求,按城市住房建设程序申请办理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许可证及其他建设手续。其他住房建设应当服从所在地农村村庄规划要求和土地使用要求。第十一条乡镇人民政府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将农民建房的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进行公示。
第十二条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实施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的宣传力度,通过印发宣传资料,进村入户宣讲,提高农民群众执行规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做好农村住房建设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工作的宣传,提高农民建房质量、安全、环保、节能和节约土地意识。第四章 建设技术要求
第十三条农村住房选址要避让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避免在规划和已建成的各种道路、管线控制范围内建设,部分新建、原地零散建设原则上应以原地建设为主。农民个人建房建造两层或者两层以上住房的,应使用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的图纸,或者使用由建设主管部门推荐的通用图集。单层住房施工无正规施工设计图纸的必须选用通用图集,乡镇住房建设管理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农房建设必须按设计图纸或通用图集要求建造,施工过程中不得降低结构质量标准。
第十四条农民个人住房建设宅地基面积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各县人民政府可以在国家规定范围内,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宅基地用地标准。住房建设面积根据家庭人员多少控制在60-150㎡/户范围内。第十五条农民个人需要新建或在原宅基地范围内补建围墙的,应征得村民委员会同意。农民个人庭院新建围墙不得超越经批准的宅基地范围,围墙高度宜控制在2.5米左右,新建围墙不得妨碍公共通道、管线等公共设施,不得影响相邻住户房屋的通风和采光。
第十六条实施集体建房和其他住房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住宅节能设计标准及有关房屋建筑施工验收规范。
集体建房应按规划要求合理设计配套设施,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污水排放处理和垃圾收集运送要求,设计污水排放系统及垃圾收集设施。第十七条农村住房建设布局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农村住房建设认真执行村庄建设规划,新建房屋道路、水电线路、附属用房、围墙和大门应按规划要求设置,且应满足消防要求。
(二)沿村内主要干道建设的房屋应满足村容美观要求,房屋背立面靠近村庄主干道的做相应美化处理。新建住宅外墙在满足道路规划宽度前提下与原有相邻住宅外墙位置、高度、色调相协调,搞好路边绿化,美化村庄路边环境。
(三)农民个人庭院布置应服从村庄规划布局要求,同一巷道内的附属用房、大门、围墙建设样式和高度应相互协调。户内厕所、畜舍位置应隐蔽,不宜靠村庄道路边设置,做到污水不外留,臭气不扩散,院外不乱建。
(四)农村住房建设以砖木和砖混结构为主,新建房屋布置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主,建筑风格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河湟文化特色。
第十八条农村建设规划对个人建房的间距和高度标准有规定的村庄,按照建设规划执行。建设规划尚未编制完成或者虽已编制完成但对个人建房的间距和高度标准未作规定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新建房屋朝向为南北向或者朝南偏东(西)向的房屋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62倍;朝向为东西向的房屋间距,不得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3倍。老宅基地按前述标准改建确有困难的,朝向为南北向或者朝南偏东(西)向的房屋间距,为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朝向为东西向的房屋间距,不得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2倍。
(二)农村住宅建筑层数以一至二层为宜,其中,底层层高为3米到3.3米,其余层数的每层层高宜为2.7米到3米。
新建建筑与已建相邻建筑间距不符合前款标准的,新建建筑应予退让。
住宅建设从安全考虑,二层及以上住宅临空处栏杆高度不小于1.05米,垂直杆件横向之间净距不大于0.11米,房屋周边台阶高于0.6米的设防护栏杆。
家庭养殖棚舍应按一层搭建,经营性集中养殖棚舍建设服从村庄规划,满足村庄环保、卫生要求。
第十九条农村住房建设所用建筑材料需选用合格的建材产品。不得使用废旧楼板、钢筋、门窗等回收建材产品,不得使用过期水泥。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加强面向农村建材市场和建材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加强对楼板、门窗等建材生产环节质量监管,及时查处无证生产企业,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农村建筑市场。享受国家补助资金建设的农村住房所用主要建筑材料应由乡镇人民政府在征得建房农户同意情况下,按计划以招标形式统一组织采购,以确保建筑材料质量和降低采购价格。第二十条农村住房建设过程中加强对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利用,推行农村节能热炕改造技术,新建房屋积极推广应用外墙保温技术和太阳能暖廊房屋建设技术。倡导应用太阳能热水、采暖和照明技术,有计划推进农村改灶、改圈、改厕和沼气利用工作。第五章 个人建房
第二十一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房申请人,均需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一)申请人要求分户建房,且符合所在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分户建房条件的。
(二)申请人已使用的宅基地总面积未达到有关规定的宅基地标准,需要异地新建的。
(三)按照村镇规划调整宅基地,需要异地新建住房的。
(四)原宅基地因建设项目占地征收,需要异地建房的。
(五)原有住房属于危险住房,需要在原址翻建的。
(六)原有住房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需要异地新建或者在原址翻建的。
(七)政府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申请人将原有住房出售、赠与他人,或者将原有住房改为经营场所再申请建房的不予批准。第二十二条个人建房应按以下程序申请:
建房申请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初审同意→申请人填写《农民个人建房申请表》并提供有关证明→村内审核→同意→进行公示→无异议→村委会同意、盖章→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复核→同意→在申请人所在村公示→无异议→报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发放建设规划许可证,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证审批手续,批准开工建设。
第二十三条村民委员会接到个人建房申请后,在本村张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申请人家庭成员、从业情况、原宅基地情况、拟建新房位置。
公示期间无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在《农民个人建房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后,连同建房申请人的书面申请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公示期间有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第二十四条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村民委员会报送的《农民个人建房申请表》和建房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后,及时委托乡镇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进行实地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拟建房位置是否符合村庄规划,确认宅基地内拟建房屋的平面位置、层数、高度、与四邻已有建筑的间距以及围墙等是否符合规定。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完毕后,符合规定的报县建设和土地管理主管部门批准。乡镇人民政府将农民建房的审批结果在申请人所在村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有异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进行复核。公示完毕,无异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证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经批准建房的建房申请人在开工前向乡镇人民政府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申请开工。乡镇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在接到申请后到现场进行开工查验,对新建建筑物的定位放线进行测量复核。
第二十六条农民个人建房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证规定内容进行施工。个人建房的设计、施工、验收、房产管理由各县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执行。第六章集体建房
第二十七条各县人民政府按照经批准的村镇规划,制定集体建房实施管理办法。城中村、城郊村和有条件的建制镇附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按规定申请集体建房,集体建房活动按城镇住房建设程序办理有关建设手续。
第二十八条实施集体建房项目的村民委员会依法取得项目建设计划批复,并按规定向县规划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集体建房实行招投标制度,选择有资质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应执行国家和省现行有关建设管理规定。
集体建房的村民委员会向县建设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申报、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县建设管理部门加强集体建房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地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民建房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县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加强对本区域内农民建房活动的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国家和本地有关规定行为的,予以劝阻、制止。
第三十一条农民个人建房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设住宅的,由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对拒不执行的,县土地管理部门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
新建房屋竣工后,不按规定拆除原有房屋、退还宅基地的,按照非法占用土地处理。第三十二条农民个人建房未按规定取得有关审批手续,擅自建房、违反村庄规划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房,限期拆除。影响村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当事人未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和逾期不改正的,可申请县建设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强制拆除。
第三十三条实施集体建房的村民委员会和参与集体建房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依法对住房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个人建房由于承包人施工原因造成建房人损失的由承包人赔偿损失,因建房人原因造成损失的由建房人自行承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集体建房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由县建设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个人建房严重违反工程质量标准和安全规定的由乡镇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予以警告、制止,责令停止建房,所造成一切损失由当事人自负。
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对住房建设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有异议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五条农村住房审批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农民建房审批手续,不得假借各种名义收取费用。工作人员违反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由上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纪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由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批准之日起施行。
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篇2
2008年, 该县实施了28个农村住房改造、5个整村搬迁和156个自然村撤并项目, 累计拆除旧房3065户、面积31.8万平方米, 新建住房1763户, 新增建设用地11.2万平方米, 复垦宅基地2410亩, 使全县10269位农民告别了旧房。
一、农村住房改造的意义
(一) 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是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促进松阳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 推动松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松阳85%的人口是农民, 其中生活在高山远山、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就有7.6万多人, 农村是松阳最基本的社会形态。因此, 要落实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必须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优化农村生态人居环境。
(二) 解决农民建房难题的迫切要求
该县农民建房长期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少、建房用地指标落地难、农转用报批等问题制约。近几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日益高涨, 但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为农民建房预留合理的空间, 想建房的农民又无地建房, 用地难成了农民建房难的根源。农村违章建房时有发生, 一度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使得农民建房难成了社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由于原来村庄规划缺乏或滞后, 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在村庄外围盖了新房, 而村子中间旧房、破房、危房随处可见, 基本无人居住, 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使村庄面貌大打折扣。房屋利用率不高, 闲置房多, 不少旧房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些村庄内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道路狭窄弯曲、路面高低不平、污水横溢、公共设施难以配套, 甚至有些山区村庄的厕所沿路沿溪搭建, 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相差甚远。而且由于缺少建设空间, 新农村建设规划难以落实, 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有新房、无新村”的尴尬境地。
(四) 拓展发展空间的现实要求
一方面松阳的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达93.7%, 如此高的“农保率”决定了利用农用地搞建设的空间十分有限, 由此松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土地要素的严重制约。另一方面, 松阳行政村达401个, 自然村多达1071个, 10户以下的自然村就有414个, 再加上近年来大量农民转移进城, 仅下山脱贫的就有1.8万多人, 原有村庄宅基地闲置现象突出, 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 农村住房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犹如坚冰, 实施改造是众望所归、迫在眉睫, 更是势在必行。
二、农村住房改造的基本做法
(一) 规划先行, 有序推进
一是农村旧房改造要符合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先编制好规划, 对不切合实际的村庄规划按规定程序进行适当调整并严格按规划实施, 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 按村庄规划的要求, 调整好新农村建设用地。三是建设部门在村庄布局和住宅设计上坚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 体现村庄山水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 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
(二) 农民自愿, 村当业主
农村住房改造的主体是农民, 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住房改造由村委会担当业主, 妥善处理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关系,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有效控制村集体负债, 以解决农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为目标, 把农村住房改造作为破解农民建房难的第一抓手。特别重视农村特困户的住房问题, 通过采取政策倾斜、资金补助、提供小户型安置住宅等方式加以解决。
(三) 严格管理, 节约集约用地
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制度, 新建住宅户必须先拆除旧房或将原有住房交由村委会统一管理, 其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由有关部门及时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手续。村委会要为拆除旧房户提供临时周转房或租房补助。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鼓励农民建公寓式住宅。宅基地严格按规划执行, 建房套型面积按县政府文件要求执行, 即:三口之家不得超过75m2, 四口之家不得超过85m2, 5口之家不得超过115m2, 并统一设计、统一户型、统一立面、统一配套基础设施。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和耕地, 大力开展宅基地复垦工作, 确保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并有赢余。
(四) 稳步推进, 依法依规开展
结合村经济实力和建房需求, 坚持积极而为, 量力而行, 防止不切实际, 一哄而上, 低水平建设。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强化对农民建房的日常管理, 坚决制止、依法从严查处新“两违”的发生。农村违法建筑的巡查和制止工作, 由乡镇人民政府与国土、建设部门共同负责。违法建筑的拆除实行属地管理, 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实施。认真贯彻相关文件精神, 坚持农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给本村村民的原则, 严格执行“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党政干部一律不得以本人或他人名义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等规定。
(五) 整合项目, 形成改造合力
一是结合农民异地转移、宅基地复垦项目, 在松古平原农村和山区中心村, 通过连片拆除危旧房、闲置房, 重新规划建新房, 多余土地复垦为耕地, 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在自然村和山区小规模行政村, 则以整村搬迁和自然村撤并为重点, 推动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 闲置宅基地复垦为耕地。二是统筹推进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整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千村生态移民”、“百村千户避险安居”、“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兴林富民”、“农村电气化”、“农村清洁能源”、“农村信息化”、“文化示范村”、“库区移民村基础设施补助”等项目, 统一调剂, 统筹安排, 优先配套住房改造村。
(六) 科学发展, 改造与保护并举
农村住房改造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从广大群众的长远利益着眼, 切实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绿化美化力度, 保护好生产、生活环境, 着力建设生态家园。注重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 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制定农村住房改造方案时征求文物部门意见, 对改造村内的文物建筑和古树名木进行合理保护, 努力实现改造与保护的“双赢”。
(七) 政策激励, 积极引导
坚持“改造有实惠、不改无实惠”。给予农村住房改造项目专项资金补助, 减免县级管辖范围内的一切项目规费, 并给予信贷支持和贴息补助。坚持“多改多受益、少改少受益”。拆除旧房越多, 补助标准越高。对没有宅基地复垦的住房改造村, 拆除旧房面积达3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和10000平方米以上的每平米相应补助25元、30元和35元。对有宅基地复垦的改造村, 拆除旧房面积占建设用地复垦面积33%以上的, 每亩补助4.5万元;33%以下的, 每亩补助2万元。通过以上措施, 形成鲜明政策导向, 促使农民愿意改造, 让村委会有能力改造, 从而推进工作开展。
三、农村住房改造的成效
(一) 以缓解农民建房难为目的, 拓展农村发展空间开创新局面
2008年, 该县通过实施农村住房改造, 把原有的老房子拆除后平整出来的土地首先用于安排农民建房, 多余的土地复垦为耕地, 在不占用一分耕地的情况下, 落实了所有住房改造农户的建房用地, 还利用盘活的建设用地, 解决了718户长期无地建房农户的建房用地, 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房往哪里建”的问题, 与此同时, 农民违章建房问题和大量的信访问题也迎刃而解。
该县农村住房改造使大批农民实现了从山区到平原、从自然村到中心村、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 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拓宽了增收渠道, 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人往哪里走”的问题。农村住房改造与宅基地复垦的结合, 盘活了闲置土地,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盘活的宅基地, 在满足村民建房和生产用地的前提下, 多余土地复垦为耕地, 对整村搬迁产生的闲置宅基地一律复垦为耕地。通过新增复垦耕地指标有偿调剂和创新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又筹措了必需的项目资金, 解决了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2008年, 松阳实现农民异地转移1638户5767人, 是2007年的3.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8%, 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快的一年。同时, 农村住房改造还有效盘活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2008年, 该县新增建设用地11.2万平米、复垦耕地2410亩, 为培育产业、建设项目、发展农村事业提供了宝贵空间, 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发展中“地从哪里要”的问题。如该县西屏镇孙源村, 由于地处半山腰, 交通极为不便, 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通过实施下山脱贫工程, 投入86万元, 搬迁63户207人到山下脱贫安置新村, 拆除旧房屋面积7500平方米, 不仅有力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 还新增耕地约30亩。
(二) 以全面改善民生为落脚点, 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取得新业绩
开展农村住房改造, 引导农民拆旧建新, 是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农村内需的一个强有力的启动器, 是农民能动性消费的具体体现。农村住房改造不仅要完成房屋建设, 还要完成道路硬化, 村庄绿化, 集中供排水、宽带等相关业务, 这使得此项民生工程“唱”出了“经济大戏”。
该县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 今年1-3月, 松阳县农村社会消费同比增长21.8%, 超出城镇4.3个百分点, 这也是2005年以来该县农村社会消费增幅首次超过城镇。以农民建设一幢占地85平米、建筑面积300平米的新房估算, 一般投入都在15万元以上, 拉动砖、水泥、钢材、沙石料、木料、水、电以及装潢材料、家具家电、餐饮、交通运输等相关方面的消费需求, 需要泥水工、木工、电工、搬运工以及交通运输、土方开挖等多个工种。每建一幢新房, 仅泥水工、木工就需要450多个工时 (天) , 以最低工资每天80元计算, 工资支出就是3.6万元。
从2008年至今年5月, 松阳在农村住房改造上投入的资金总计已超过3亿元, 拉动农民建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行业消费6亿多元, 为6000多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今年55个村、5272户的破旧房改造项目全部实施后, 预计可以拉动农村8~10亿元的消费需求, 创造1.2万多个就业机会。农村住房改造的实施, 给松阳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诸多利益,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三) 以整体配套跟进为方向, 新农村建设跨上了新台阶
该县以农村住房改造为总抓手, 通过对农村的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诸多要素优化整合与调整利用, 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新建、迁建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 着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大社会公共服务覆盖面, 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原来“脏、乱、差、挤”的村庄逐步变成了总体布局合理、村庄框架开阔、设施配套完善、农房实用美观、环境卫生整洁的新农村。例如该县的新兴乡外孟村, 改造后村道宽敞, 楼房崭新, 新建的三层半的楼房里, 每层楼的卫生间都用上了抽水马桶, 每个房间都有宽带和有线电视接口。改造后的新农村从外围向核心、从局部到整体, 不断向纵深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同时, 居住方式的改变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从整体上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说, 松阳的农村住房改造在为农村群众创造良好居住生活环境的同时, 也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浙江松阳县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 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住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性, 走出了一条适合中东部欠发达地区妥善解决农民建房难、实现农村集约用地的新路子。正如今年4月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到该县调研时所说, 松阳对农村住房改造做了大胆积极的探索, 值得各地的借鉴和推广。今后五年, 松阳县将继续坚持把农村住房改造作为“头等工程”,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 本文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 分析和探讨了中东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住房改造的意义、做法和成效。目前该县农村住房改造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肖安.新型村庄规划与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2].裘丽岚郭玉坤.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的几点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8/19
[3].梁孟伟袁亚平.旧屋变成新家园.人民日报.2009/6
[4].黄平.一项拉动农村内需的民心工程.经济日报.2009/6
贵州新农村住房建设初探 篇3
关键词:贵州 新农村 住房建设
一、贵州省新农村住房建设的基本现状
贵州省是人口大省,但长期以来,贵州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住宅质量普遍不高。在贵州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看待农村民居的现状,如何解决农村民居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民居住环境的质量,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住宅建设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住房建设分散没有规律
农村住房几乎完全是由农民自己筹资建设,很少有外界力量参与。许多农户寻觅坡地,山地及村头、村尾建房,形成布局分散的自然式农宅。随着近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建房日益增多,但由于农村建房的分散性,建房时没有做长远的打算,当人口增加或功能不合理时又扩建或重建,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
(二)贵州新农村住房建设的运作方式
各乡镇政府将农民盖楼计划报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并给予补助用于新居修建,改建后的房屋产权还是属于农民自己。
(三)待拆除民房估值与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价值之间的差异
待拆除的农民房产估值一般为每平方300—400元,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一般是每平方600—700元或更高一些。农民要想住同样面积的楼房就需要每平方倒贴300—400元或更高。待拆除民房估值与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价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部分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民承担不起。
(四)政府的激励措施
政府按照着眼当前、规划长远的原则,制定了新农村住房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推进新农村住房建设的思路、目标、步骤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住房建设,从城建资金中挤出资金作为村庄整治专项补贴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为农村危房改造提供捐赠和资助,通过制定贴息、担保等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危房改造贷款。
二、新农村住房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一)部分农民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新农村住房建设总的来说还是很受农民欢迎的,但还有小部分农民并不是很支持新农村住房建设。在纳雍县龙场镇寨乐乡调研的时候发现,虽然国家对新农村住房改建有一定补助,农民自己修建一楼,修建二楼以上就会得到政府的补助,但是该村是典型的贫困村,部分农民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修建两层以上的新居遥不可及,所以并不支持甚至抵制新农村住房建设工作。
(二)民居改造难度大,许多农民不愿意拆除旧宅
在贵州的大部分地区,民居分散,改造难度大,这是由贵州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造成的。贵州山多地少,农居散布在山地间,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民居呈点状分布,总体上很散,没有规律,不利于集中规划和建设。此外,由于部分住宅的结构不适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只能拆除。而这些农民不愿意拆除旧宅。因为拆除后建设新居农民还要承担购买建筑材料、搬迁、装修楼房等费用,许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缺少其他收入来源,必须靠借贷才能完成新居改建,这样他们很难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产生抗拒心理。
(三)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质量是否可靠
传统的农村住宅大部分都是木制结构的,有极少部分的泥土墙茅草房和砖混结构的住房,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农居已改成了砖混结构的住房。木制结构的住房不仅结实而且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部分农民对自己修建住房的质量十分肯定,而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不太信任。新型农村住房改变了传统的建造方式和住房结构,采用统一模式,按照相关规定来建造,从房屋样式到建筑材料都有规定,这就使得部分农民处于被动的地位。再加上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很多劣质楼房事件,因此有些农民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持怀疑的态度。
(四)新农村住房建设总体规划不合理
首先,绝大部分农村没有按照《城乡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造成了有的地方存在村庄布局分散、规模小、交通不便、社会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其次,有的村民自行建造住宅,缺乏全局意识,导致住宅分布不规律。有些村民修建新房,并不在旧房上翻新,而是从新选址,一户多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村民单户独立式住宅比较多,住房面积偏大;有些村民相信风水迷信,认为自家西边邻居的房顶不能高过自家的房顶,迫使有些农民建造了“假三层”楼房,从外观上看是三层,实际上只有两层,浪费了许多的建筑材料。
(五)新建的住宅占用过多耕地
一方面,农村居民争相盖房,改善居住条件,新建房屋不断增加,占用的大量的耕地,导致村庄规模盲目扩大,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民每人拥有的宅基地面积大于城市居民,再加上住宅前后的场地,使得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过大。此外,许多农民新建住宅而不拆掉原有的旧宅,一户多宅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使得农用地难以形成成片规模,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
(六) 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
在贵州新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有些政府部门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一些村干部存在不切实际的建设设想,在资金筹集上过于依靠政府财政扶持、社会捐赠等,许多地方并没有设立专项资金,资金不足,投入有限;一些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重视不足,对中央和市、县(市)区政策理解不透,政策宣传能力差;一些县(市)区干部还存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思想等等,严重阻碍了新农村住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解决对策
(一)建立有效地资金投入机制,确保新农村住房建设顺利有序地推进
建立有效地资金投入机制就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文件和新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实践。鉴于公共财政的公共性,贵州在新农村住房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界定公共项目和非公共项目,同时要创新公共财政支农体制机制。
(二)进行差别化设计
在新农村住房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在民居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外,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在规划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求,考虑农民对政府组织修建的楼房的经济承受能力。
(三)加强施工监督检查
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当地政府应该安排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对在建工程进行检查,直至竣工,同时建立住房建设过程的记录档案。
(四)统一规划设计
农村住宅应经过设计规划,遵循安全、美观、经济、适用的原则,同时兼顾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不仅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还要注重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住宅主体要有当地的地域特征和特色
以上所指不单是形式上,也包括结构和功能,应保证住宅每个空间的实用性,做到使用舒适,专房专用,功能明确,空间不浪费。
(六)切实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各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
新农村住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统一协调各方工作才能有效推进。应强化部门联动,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新农村住房建设工作。
四、结语
目前大部分农村的住房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民的居住需求,许多地方的居住条件亟待改善。新农村住房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户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整洁美化村容,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生产条件,加快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风文明和加强民主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通过政府管理,社会关注,大众参与,因村制宜等各种手段,克服各种问题,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县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篇4
农村建房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历来是农民高度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难点问题。当前,我县农村建房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按照县委领导的安排,2014年7月下旬,调研组对全县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总面积807.64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71.67%,坝区占15.69%,湖泊水面占12.37%;辖7个乡镇(街道)、72个行政村、345个自然村,434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276718万,其中农业人口218316万,占78.9%;总户数99379户,其中农业户53732户,占54.1%。
住房是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性条件,是与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民生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随着我县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新建住房数量大量增长,村庄呈快速无序扩张趋势,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据**县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显示,目前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共占地
亩,占辖区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建制镇
亩,村庄
亩,人均居民点用地达
亩(约
平方米),户均居民点用地达
亩(约
平方米)。
— 1 — 农村建房需求的快速增长,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建房管理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历史遗留原因和农村发展实际的限制,矛盾和问题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建房需要迫切,住房供需矛盾尖锐。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更加强烈。特别是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及年龄构成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纷纷进入婚育年龄,农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急剧增加。受村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制约,我县宅基地审批制度长期不顺畅,农民建房实际审批数量少,住房困难群众不断增多。据初步统计,全县农村住房困难户约
户,占全县总户数的 %。农村建房难问题已成为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成为引发农村邻里矛盾纠纷和群众上访,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2.违法乱建难以遏制,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因土地执法力量薄弱、执法难度大,长期以来农村建房管控不严、执法不到位,不批就建、少批多占、私搭乱建、乱占乱围现象普遍存在。村民随意扩大建房面积,改变生产用房用途,村庄空场、道路等集体资产被侵占蚕食,违法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建房时有发生。针对此情况,2012年底,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居民违法占地清理工作的通知》,对违法占地行为进行了集中清理。由于 — 2 — 本次清理强制拆除建筑为数较少,大多采取罚款处理,违法乱建行为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形势依然严峻。
3.村庄建设布局散乱,村容村貌普遍较差。农村农民建房随意性大,见缝插针,有的在原址拆旧建新,有的围绕原村庄周边扩张,有的沿道路、河流两侧蔓延,有的建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上。大量民房布局分散零乱,基础设施滞后,普遍存在道路不畅、污水乱排、电线乱拉、沟道不畅等问题,村容村貌、卫生状况堪忧,人居环境较差,这一情况在坝区农村尤其突出。此外,近年实施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按规定只有在原址拆除重建方可兑现补助款,实施中难以整合,只能分散改造,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村庄的统一规划建设。2013年4月,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台了《**县农村住房建设规划许可实施方案》,但因多方面原因,农户申领较少,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4.宅基地闲臵浪费严重,空心村问题亟待整顿。由于缺乏规划,农村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形成村庄空心化。“一户一宅”规定难落实。宅基地审批后,虽与农户签订了批新交旧协议,但要等新房建好后方能拆除收回旧宅,新房的建成有一个时间周期,村组干部三年一换,缺乏有效监督,“批新交旧”落实不到位。调研中,有的村尽管与农户签订了批旧交新的协议书,并缴纳了保证金,但有的农户宁可不要保证金,也不退出旧宅。此外,由于审批宅基地的农户都是住房困难户,所退出的宅基地
— 3 — 面积小,分布散,权属复杂,可利用率不高。村庄空心化问题,导致农村大量旧宅闲臵浪费。按现有统计数据粗略估算,目前全县农村居民点达0.64亩(约427平方米),按每户不得超过120平米标准,如全面进行空心村改造,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可整理出建设用地面积1600余公顷(24700余亩),约为上级下达我县2010—2020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指标572.27公顷的2.9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庄规划整体长期滞后,农村建房无章可循。长期以来,我县规划工作存在着重城镇、重单一项目建设,轻农村、轻统筹发展的问题,村庄规划远滞后于农村发展实际。
1.村庄规划形同虚设。2012年以前,我县农村除少部分实施过地质灾害搬迁、新农村重点村等项目的自然村外,绝大多数村庄从未编制过村庄规划。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2012年7月,我县编制完成了67个行政村的总体规划和327个自然村建设规划,从面上来看,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但因本轮村庄规划资金投入较少,规划内容深度不够,多数规划只注重村庄整体区位划分,对地平、层高等住房建设等没作具体规划说明,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不强。同时规划编制中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度不高,大部分规划内容不符合村庄实际情况,现实中无法实施。
2.不同规划互不衔接。本轮村庄规划编制,虽然之前与《土 — 4 — 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了衔接,但因受保护坝区耕地、建设山地城镇政策的影响,县国土局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作了大的调整,导致编制的村庄规划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契合甚至存在矛盾。特别是部分村庄规划用地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建设用地布局不相吻合,有规划无土地、有土地无规划,无法办理建房审批手续。
3.规划资金严重缺乏。我县村庄规划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规划资金。一直以来,村庄规划资金主要依靠村集体结余资金和部门扶持资金,以及依托一些项目的实施来解决,村组集体存在等、靠、要思想。目前,尽管全县农村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已有了较大提高,部分村进行村庄规划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因集体经济薄弱,部门扶持资金存在不确定性,且目前实施的美丽家园等项目下达资金时均未匹配规划等前期工作费用,村庄规划编制资金缺乏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强烈。从目前来看,编制一个有一定深度的村庄规划,费用约需10多万元。据此估算,要真正实现全县自然村村庄规划全覆盖,需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财政资金压力巨大。
(二)宅基地审批制度难落实,建房用地难以保障。我县自1997年停止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后,到1999—2004年,为解决宅基地供需矛盾,曾在部分村庄进行过小宗地拍卖,但未能从根
— 5 — 本上解决农村住房困难问题。2009年5月,我县出台了《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农村宅基地重新开通审批。但受诸多因素和条件制约,宅基地审批政策落实不畅,未得到全面实施。据统计,2011—2014年,全县批准宅基地到户的仅200户、面积2.3509公顷,获批对象全为因地质灾害搬迁、旧村改造等项目涉及的农户。我县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未能实现常态化,除受规划因素制约个,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
1.建房用地指标难解决。一是全县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在现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上级下达我县的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共计 公顷,截止目前,已使用指标 公顷,还剩余 公顷。
二是建设指标安排难统筹。上级下达我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保障县委、政府确定的城市建设、工矿企业项目、旅游项目及道路、交通、能源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由于受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我县共布局了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公顷,目前,已审批使用
公顷,还剩余
公顷
,按4户/亩标准估算,仅够审批
户。
此外,根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我县共布局了村庄建设增减挂钩建新区指标 公顷,目前布局的这 公顷增减挂钩建新区指标所对应的拆旧区基本上是农村居民点,开展土地复垦、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难,布局的建新区指 — 6 — 标无法有效使用。综合以上因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城乡增减挂钩用地指标无法有效使用,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建房用地需求,制约了农村宅基地的审批工作。
2.建房周转用地难调整。村庄建设规划的居住区面对全村的建房农户,必然涉及土地权属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县大部分村将土地承包到户,预留的集体土地(机动田地)多少不一,但普遍较少。经多年来,农村项目建设调整占用一部分,农户侵占失掉一部分以及其它原因,目前大部分村组已没有集体土地可用于建房周转用地调整。此外,受农民自我意识、村组干部积极性不高和战斗力不强的影响,农村集体土地用于宅基地审批的土地权属调整十分困难,特别在坝区调整土地的难度更大。建房周转用地难调整,导致宅基地审批选址定点无法进行,制约了农村宅基地的审批工作。
(三)土地执法困难重重,违法建房势头难控。农村土地执法涉及部门多,执法对象点多面广,各种新老问题交织,给执法带来了极大困难,可谓积重难返。乡镇、村组和相关部门普遍存畏难情绪,存在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的现象,土地违法发现难、制止难、查处难问题仍然突出,土地监管执法整体效果不理想。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
1.执法机制尚未理顺。主要表现为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7 — 执法主体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和权责对等的联合办案机制。乡镇、村组和部门各自为阵,执法中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未能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2.执法队伍力量薄弱。对照目前土地执法监察的任务,现有执法管理机构和队伍力量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仅有工作人员
人,除对全县范围内的土地、矿产资源进行巡查和执法外,还要兼顾安全、批后监管等多项工作。大部分乡镇国土所仅有1—2人,工作基本处于被动状态。
3.执法手段单一偏软。多数农村违法案件查处时农民已在建盖房屋或已建成,农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可能是其多年的积蓄,若强制拆除,执法势必给群众造成较大的损失,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强拆有违执政为民的本质,不拆又将使有关政策形同虚设,土地执法陷于两难境地。目前我县土地执法真正实施强制拆除的较少,多采用罚款方式变通处理。
三、对策和建议
建国后,农村宅基地经历了从农民私有、农民享有宅基地所有权到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享有宅基地使用权的演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日益显露出严重的弊端和矛盾,农村住房建设的难题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长期形成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8 — 只有尊重历史,立足实际,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宅基地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空心村改造为重要抓手,以严格土地执法为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长抓不懈,逐步实现规范管理。
(一)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强化农村建房规划管理。1.调整县乡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切实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指标。
一是调整优化建设用地指标布局。建议国土部门认真研究,积极争取启动新一轮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调整优化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布局,加强用地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在保障项目用地的同时,统筹保障农村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同时,抓住 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指标,努力做大指标增量。
二是盘活用好增减挂钩建新区指标。将增减挂钩工作作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化解用地指标矛盾的重要途径,纳为全县重点工作强势推进。坚持政府统筹,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和创造条件,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实施增减挂钩试点项目,选择空心化严重,占地面积大,村级领导班子强,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展开。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实现布局于农村居民点的 公顷增减挂钩指标有效使用。
— 9 — 2.抓紧编制完善村庄建设规划,逐步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村庄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宅基地正常审批的要件之一,编制完善我县村庄规划已刻不容缓。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建议县住建规划部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村庄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全县村庄规划编制的实施方案,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突出重点村落,逐年推进实施,力争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真正实现村庄规划覆盖全县自然村。成立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利用前期67个行政村总体规划和327个自然村建设规划成果,进一步修编完善规划,提升规划深度,增强规划的指导性。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将村庄规划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规划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村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农村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依托项目建设实施编制村庄规划,逐步实现建设一村、规划一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村庄规划编制,探索通过BT融资建设模式解决规划资金问题。
三要科学编制规划。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多规合一”。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原则,结合美丽家园等项目的实施,在各乡镇(街道)特别是沿 — 10 — 湖周边、主要交通干道沿线,选择一批具备空心村改造条件、村组干部战斗力强、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重点村落,先行先试,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在深入做好村庄土地详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编制规划,规划要有一定深度,至少要做到控规。编制村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农村风俗、农民意愿三方面因素,规划中房屋户型、间距、层高、地平等应与农村实际相符。要抓好各类规划的衔接,尤其要确保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统一,杜绝规划实施中“有点无地,有地非点”现象。
四要强化规划硬约束。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要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增强村民依规划建设的意识。加强规划实施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将村庄规划执行写入村规民约,将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纳入镇村组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对辖区内村庄规划实施管理不力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乡镇、村组干部要守土有责,加大对本村庄内农民建房的监督管理,坚决纠正农民不按村庄建设规划违章乱建房行为,确保所编制的村庄规划落实。
(二)坚持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空心村改造建设试点。从本次调研和征求意见的情况看,对于空心村改造问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大多数干部认为,我县规范农村建房管理的突破口在空心村改造,最终的出路也在空心村改造。目前已有部分乡镇对此项工作作出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
— 11 — 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如
村、村。从目前来看,开展空心村改造工作,一是有利于落实一户一宅规定,盘活村庄闲臵的存量土地,解决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问题,为宅基地审批创造条件;二是有利于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整体推进村庄规划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村庄脏乱差现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是,推进空心村改造也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启动资金和配套政策支持。村集体经济薄弱,乡镇也没有更多资金投入,以至村庄规划、老宅拆除、场地平整等工作无法开展,基础设施无法配套。二是思想难统一,部分乡镇、村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求稳怕乱,不愿意面对矛盾和问题,推进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多地实践证明,空心村改造既是缓解农村土地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农村干部群众的殷切盼望。建议县委、政府将空心村改造纳入全县重点工作,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积极稳妥加快推进空心村改造,集中连片安排农民建房,实现村庄统一规划建设。
1.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健全空心村改造组织领导机构,县乡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负责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空心村改造工作有人抓。将空心村改造纳入全县重点工作高位推动,出台全县推进“空心村”改造的实施方案,将空心村改造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明确各乡镇(街道)改造任务,先急后缓、分期分批、以点带面,逐年推进实施。
— 12 — 2.坚持抓好试点。以开展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臵宅基地、空臵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进一步摸清底数。选择村组班子战斗力强、农民群众改造积极性高、有一定集体经济基础、有村庄规划、能落实拆迁改造周转用地的村庄,开展空心村改造试点。强化改造目标任务约束,每个乡镇每年必须完成1—2个村的改造试点任务。
3.落实改造资金。建议将空心村改造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改造积极性高、工作成效明显试点村给予一定资金配套,切实解决改造启动资金缺乏的问题。加大对空心村改造的资金补助力度,对试点村旧宅拆除、场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进行补助。将空心村改造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汇聚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的洼地,加大各部门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改变以往部门各自为阵的局面,合力共建、成果共享,充分发挥综合效应。要有效整合统筹使用好美丽家园、新农村省级重点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安居房、异地搬迁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努力做到空心村改造到哪里,部门项目资金就配套流向哪里,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探索做好金融服务“三农”改革工作,采取财政贴息、集体资产抵押、质押、担保、互保等多种形式,加大银行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力度。
4.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建立空心村改造的利益导向机制,制
— 13 — 定出台空心村改造的配套政策和奖励办法。特别要明确空心村改造后土地处臵和收益分成办法,从土地收益中计提新农村建设资金,按比例返还村集体,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专款专用。改造后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农民建房需要,充分调动乡镇、村组积极性。实施空心村改造必须涉及到宅基地审批收费,目前宅基地审批所需缴纳的费用有堪测定界、环评、地质灾害评估、规划以及耕地占用税等,村组难以负担。调研中有的同志提出,凡涉及空心村改造和宅基地审批的行政性费用给予全免。
(三)坚持依法行政,健全完善土地执法长效机制。1.构建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机制,强化部门协作配合,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形成土地执法工作合力。按照预防在先、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管,早发现、早制止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街道)为管理单元,国土、村、组联合执法巡查为主要手段的土地违法行为综合防控模式。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情况通报制度、案件调查相互协助配合制度、案件移送工作制度。
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篇5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新农村住房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集约利用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浙土资发〔2005〕94号)等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结合《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农村住房建设是指农村居民按照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改造、拆建、新建住房的行为。
第三条
新农村住房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约用地、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
新农村住房建设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新农村 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新农村办)负责指导,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镇街)负责组织,村级组织具体实施;市国土资源、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履行新农村住房建设涉及的行政职能。第五条
市政府每年专项安排新农村住房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指标和额度,根据镇街的实际需求和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等情况分解到各镇街;各镇街应根据市政府下达的农用地指标和额度,统筹安排,制订计划,确定实施对象,分批次、有计划地组织 实施。第二章
建设条件与规划编制
第六条 村级组织总用地规模由建设用地审批对象的用地面积(含可增加安排的面积)、非村级组织成员合法房屋补偿所需的用地面积和需规划控制保护的面积(具体以审批为准)等组成。
第七条 村庄建设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根据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总用地规模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科学编制,具体按照下列标准:
(一)建设用地审批对象人均规划用地不超过90平方米,其中,公共配套设施建筑占地面积人均不小于1.5平方米;
(二)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建筑密度不大于27%;城市规划区外的村庄,可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建筑密度,但最高不超过35%;
(三)容积率控制在1.1以内;
(四)垂直房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3米;
(五)积极鼓励建设多层、高层水平套房,采用多层、高层水平套房的可适当增加建筑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具体标准另行制订)。
第八条 村庄建设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应做好古建筑物、近现代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军事设施、测绘标志、宗教场所、文物古迹、名贵古树等遗存保护。上述规划保护面积并计入总用地规模。第九条 在不突破总用地规模和规划指标的前提下,经村民会议通过,村级组织可根据批准的实施细则,自行确定实施方案、分步实施计划和建设多层、高层水平套房、垂直房等各类住宅的比例,经镇街审核批准,报市国土资源、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新农村办备案。分步实施的,不同批次规划指标应相衔接;采用多层、高层水平套房的,应按需要合理设置大中小户型,并先予实施。
第十条 各镇街应根据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设计条件,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市政府审批;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着重规划道路网、给排水、三线、公共配套等内容,住宅采用模式、建筑风格应相协调。各镇街应根据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村级组织的总用地规模,统一社区内村级组织意见后,确定各村建设的位置、范围,能与规划衔接的房屋尽可能予以保留。
第三章
建设用地申请与审批
第十一条 村级组织建设用地的审批对象为下列人员:
(一)村级组织实有在册成员;
(二)服兵役前属本村级组织成员的义务兵、士官;
(三)入学前属本村级组织成员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
(四)在劳改、劳教前属本村级组织成员的正在归正人员。
第十二条 夫妻双方均为本村级组织实有在册成员,且已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可增加安排建房用地的家庭,增加一人标准安排。属建设用地审批的对象,经村民会议通过,有下列情形可增加一人标准安排:
(一)年满20周岁以上的未婚人员(不含离异的人员);
(二)已婚未育的家庭;
(三)服兵役、入学前属本村级组织成员的义务兵、士官和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已婚未育的,且其配偶系本村级组织成员的家庭;
(四)在劳改、劳教前属本村级组织成员的正在归正人员已婚未育的,且配偶系本村级组织成员的家庭;
除上述情形外,建设用地按实有在册人员安排。增加安排建房用地的家庭,其建房用地总占地面积不超过140平方米。已享受审批宅基地政策的对象,今后因婚嫁等迁移户籍的,在迁入地不再批建宅基地。
第十三条 在符合总用地规模和相关规划指标条件的前提下,建设用地审批对象的人均建筑占地面积标准由村级组织召开村民会议研究确定,报所在镇街审核、批准,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家庭成员建房用地获得批准后,应进行联建。家庭成员中建设用地审批对象拥有的合法旧房总占地面积超过可审批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占地面积1:0.7的比例按实安排,但家庭成员中建设用地审批对象的总占地面积最高不超过140平方米。
第十四条 因家庭内部分割、赠与、继承,造成建设用地审批对象拥有旧房占地面积不足审批标准的,其建设用地审批应与其他成员合并计算;造成建设用地审批对象拥有旧房占地面积超过审批标准,致使家庭其他成员不足审批标准的,不予补足。
第十五条 建设用地审批对象拥有的位于本村级组织范围内的合法房屋已出卖、赠与他人或已被司法部门依法查封拍卖的:
(一)剩余合法房屋仍超过审批标准的,超过部分按1:0.5的比例按实安排,但家庭成员的总占地面积最高不超过126平方米。
(二)剩余合法房屋不足审批标准的,按剩余合法房屋占地面积按实安排或水平房安排。采用水平房的,家庭成员实际拥有总占地面积不足1人建筑占地面积标准且实有在册3人及以下的,可安排108平方米以内水平套房一套;超过1人建筑占地面积标准但不足36平方米且实有在册3人及以下的,可安排126平方米以内水平套房一套;占地面积超过36平方米或占地面积不足36平方米但实有在册4人及以上的,可安排144平方米以内水平套房一套。
(三)实无住房的,按家庭照顾安排水平房。家庭实有在册成员人数在3人及以下安排建筑面积108平方米以内水平套房一套,4人及以上的安排建筑面积126平方米以内水平套房一套。
第十六条 经村民会议通过,拆除非村级组织成员拥有的合法房屋,可采用经济补偿、水平房或垂直房补偿:
原有旧房建筑占地面积在108平方米以下的,按1:1的比例按实安排;占地面积不足36平方米的,应进行联建或采用水平套房补偿,采用水平套房补偿的,可按原有房屋建筑占地面积1:3的比例结合就近面积户型安排;建筑占地面积在108平方米以上的,超过部分按1:0.5的比例按实安排,但最高不超过占地面积126平方米。采用经济补偿的,具体标准由村级组织制定,费用由村级组织承担,并在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确,节省的建设用地可在村级组织内部调剂使用。
非村级组织成员拥有的合法房屋,已出卖、赠与他人或已被司法部门依法查封拍卖的,在审批补偿方案时,其剩余的合法房屋须与已出卖、赠与他人或已被司法部门依法查封拍卖的面积合并审查;非村级组织成员拥有的合法房屋发生家庭内部分割、赠与、继承等行为的,应按原有合法旧房面积进行审查。
第十七条 建设用地审批与旧房拆除相挂钩。未签订原有房屋拆除协议的村级组织成员,申请建设用地不予受理;村级组织未完成原有房屋拆除的,不予定点、放样,申请下一批次建设用地的,不予受理。
第十八条 村级组织占用农用地批准后,满一年未实施具体用地行为的,相应扣减所在镇街下一新农村住房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额度;满二年未实施具体用地行为的,扣减相应指标、额度,并责令村级组织恢复耕种。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按规划可在村庄现有建设用地范围内完成新农村住房建设的村级组织,优先予以实施,并可适当放宽相关规划控制指标。分期实施的,村级组织应明确分期实施计划、对象产生办法、具体步骤等内容,每批对象的产 生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确定。第二十条 新农村住房建设按下列程序实施:
(一)调查核实。村级组织应广泛开展宣传,调查摸底,统计总人口和可增加安排的对象、有合法产权的非农人员等,了解、统计旧房现状及产权情况,并登记造册。
(二)确定总用地规模。村级组织应测算新农村住房建设总用地规模,制定用地方案和实施计划,经所在镇街审核,报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复。考虑到为规划留下空间等因素,条件允许的村庄,可在建设用地审批对象规划总用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10%计入总用地规模。
(三)制订实施细则。村级组织应根据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拟订实施细则,明确总人口、人均建筑占地面积标准、住宅的类型、安置的方法、实施计划、旧房拆除和建房用地安排方法等内容,经村民会议通过,报镇街审核后批复。批复后的实施细则应分别报市国土资源、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新农村办备案。
(四)编制规划。村级组织应根据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总用地规模、住宅的类型等,委托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镇街、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审批,批准后由镇街公布。
(五)建设用地申请。列入镇街计划的村级组织,持已批准的规划、实施细则、用地方案、旧房拆除协议、申报对象资料等向镇街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经镇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不占用农用地的,可一次性申请。
(六)拆除旧房。村级组织应在建设用地批准后,新房建设启动前完成旧房拆除。
(七)新房建设。村级组织应依法、统一申办建房手续。旧房拆除经检查合格后,由各镇街定点放样,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由市规划管理处定点放样,按规划组织实施。村内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等配套设施及新房外立面应按规划同步实施。
(八)登记发证。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各镇街、村级组织应加强对新农村农村建设的服务、监督和管理。新房建成后,当地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规划管理处应实地检查是否按规划用地,配套设施和新房外立面是否按规划建设,验收合格的,依申请予以登记发证。
第二十一条 住房建设实行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管理,鼓励统一施工,统一施工的应当公开招投标。
第五章
旧房拆除与资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 新农村住房建设应切实维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村级组织应召开村民会议决定拆除旧房、收回超过可享受审批额度部分的宅基地是否作经济补偿,作补偿的应明确具体标准。
第二十三条 旧房产权以《土地使用权证》登记的建筑占地面积为准。拆除超过审批限额标准,且未发放《土地使用权证》的合法房屋,由国土资源部门予以丈量,凭权源依据审核确定其产权。拆除未超过审批限额标准且已发放《土地使用权证》的合法房屋,由村级组织依权证登记造册,国土资源部门不再另行确权;拆除违法建筑和临时建筑,不予确权和补偿。
第二十四条
拆除产权不明确的房屋,须将房屋原始证据资料交由公证机构保全证据;拆除共有产权的房屋,应待共有权人达成协议后再予拆除;拆除设有抵押权的房屋,依照国家有关担保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五条 村级组织与被拆除人应签订房屋拆除书面协议,协议签订后,被拆除人应当将原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上交村级组织,统一向发证部门办理产权注销手续,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搬迁,村级组织应在新住宅定点放样前完成旧房拆除。
第二十六条 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收取的各项费用应专款专用,纳入镇街联管帐户管理,优先保证道路、给排水、绿化、公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帐务应单独列支、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七条
各镇街、村级组织应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料的管理。档案资料包括:批准文件、规划和建设方案、拆除协议等与新农村住房建设相关的材料。
第二十八条 积极鼓励各村级组织节约用地。节省的建设用地若规划许可,经村民会议通过,依法报批后,可由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公开出让。城市规划区外村级组织在现有建设用地范围内按规划完成新农村住房建设,且未新占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其节省的建设用地按出让所得地方可支配部分的100%用于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按村级组织总用地规模实施新农村住房建设,但需新占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其节省的建设用地按出让所得地方可支配部分的70%用于补助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区内建成区外村级组织在现有建设用地范围内按规划完成新农村住房建设,且未新占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其节省的建设用地按出让所得地方可支配部分的80%用于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按村级组织总用地规模实施新农村住房建设,但需新占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其节省的建设用地按出让所得地方可支配部分的60%用于补助基础设施建设。
节省的建设用地相关规划指标超过本办法规定的,其补助标准另行制定。第二十九条 涉及新农村住房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本市有权减免的,按标准下限的50%收取,服务性收费按保本原则收取。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公布前,已经依法批准并开工建设新农村住房的村级组织;或者村庄建设规划、实施细则、分户报批已批准且除新农村住房建设预留用地外,其余土地经批准已被依法征用的村级组织,可按原批准方案执行。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公布后,已经规划批准的村级组织需进行规划调整的,其规划调整所需的相关费用由所在镇街承担。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6年7月15日起施行。义政[2001]113号文件同时废止。
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 篇6
在我国经济建设以来,我国的农村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小城镇迅猛发展。我国农村建设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建设和改造数百万村庄、发展数万个小城镇、持续改善农村和小城镇生态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社会和谐进步、为“三农”全局工作服务的路子来。中国广大农村展现出一幅幅特色鲜明、生机盎然的锦绣画卷。
城乡关系的根本性变化——进入到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综合国力还不强,农业必须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积累。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除农房建设外,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相对缓慢。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产生了差距。新世纪以来,以5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乡关系更加协调更加紧密。
第一,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繁荣,村镇规划和建设等也得到了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城镇化在引领国家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全面增强。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1999年的30.79%,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5.68%,60年年均增长0.95%,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有6亿多人。
第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正在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决定。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实施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
第三,农村人口向城镇持续转移,农村聚落形态不断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大幅增加,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本地就业和回乡创业相结合的有序转移就业新局面。近些年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始终保持在1.2亿人以上,跨省流动的在6000万人,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41.5%%。与此同时,农村的自然村和行政村的数量减少。2007年底,全国自然村、行政村(村委会驻地)从1990年的377.32万个、63.4万个分别调整到264.7万个、56.29万个。
村镇建设法规体系的形成——农村建设纳入依法规划、依法管理的渠道
60年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从自发建设到依法建设的过程。国家高度重视村镇建设的立法工作,先后出台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和《村镇规划标准》等法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下发《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村庄整治中规范农宅拆迁保护农民权益的意见》、《关于推进县域村庄整治联系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颁布《村庄整治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初步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序推进、防偏纠偏和持续改善3方面机制。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增加了城乡协调和镇乡村庄规划的相关内容,为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据《城乡规划法》,村镇建设司正在加紧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制定《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研究《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实施细则》,调研农房建设引导标准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各地也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法规。截至2008年底,累计有83.5%的建制镇、54.4%的乡编制了总体规划,38.6%的行政村编制了建设规划;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地(市、县)和75%的乡镇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村镇建设的企事业机构近万个,县、乡两级村镇规划设计室近500个,各类基层工作人员10万多人,有专业技术人员7000多人。
依据国务院批准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三定”方案,2008年7月设立村镇建设司,专门负责统筹推进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拟定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镇、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提出进城定居农民的住房政策建议,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组织村镇建设试点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农村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农民住房质量的明显改变——农民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居住问题
我国数亿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自筹资金、自主修建、自我管理、自家使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住有所居”的基本目标。1957年和1980年,全国农房年末实有建筑面积分别为61.3亿平方米和98.3亿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为11平方米和11.6平方米,砖木结构所占比例不足20%。2008年,全国农房建筑面积235.9亿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3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了2.1倍;现有住房建筑中90%以上是永久性、半永久性住房建筑结构,砖混及以上结构的农房占到60%以上,农房安全居住水平有了根本性转变。农村地区住房存量资产大幅度增加,仅1984年~2007年的24年间,农民群众共投入3.5万亿元建设各类农村住房,新增建筑面积13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存量约比城市多出近90亿平方米,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建设成就。
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通过灾后重建、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移民定居点建设、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农村残疾人住房改造等,加大对农村困难住户住房建设的帮扶力度。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中央财政拿出40亿元资金,帮助农村试点地区改造近80万户农村危房,大力维护国家形象,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生活品质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逐步开展,如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的道路、厕所、排水沟渠建设,人民公社时期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推动了村镇规划和建设等。
改革开放以来,农房建设和农村道路、供电、供水、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农村家庭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深入调研和总结先行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部署了稳步推进村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2万多个村庄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1984年底全国通电村庄所占比例仅为45.6%,自来水受益人口只占农村总人口的4.9%。及至2007年,全国行政村中,主要道路硬化的占61.6%,实现集中供水的占46.7%,有垃圾集中堆放点的占31%,对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庄比例分别为3.4%和11.7%,村庄基础设施配置逐步完善。在村庄里建成一大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提高。
小城镇的迅猛发展——城镇功能不断完善、集聚效益逐步显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小城镇发展与建设。早在建国初期国家最高领导人就曾明确指示:“城市太大了不好”,要“多搞小城镇”。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明确“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近年来,小城镇的平均人口规模增加、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城镇功能逐步由乡村型服务功能向复合型服务功能转变,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全国建制镇由1979年的2851个增加到2008年的19234个,建制镇人口由1978年的403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3785万人,全国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平均人口规模接近万人,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甚至出现了一批5万至20万人口的小城镇。2004年原建设部会同发改委等6部门,确定了1887个重点扶持发展的全国重点小城镇,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的率先发展,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改革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新的路径。
60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镇建设事业也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发展。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将村镇建设工作纳入到国家“三农”工作大盘子中统一考虑,争取国家层面更多的支持;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接触农村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服务农民需求;必须与时俱进推动村镇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变革,不断推动农村建设从无序建设向依法有序建设,从单一的工程建设向人居环境建设,从独立村庄建设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转变,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方法,城乡统筹,分类指导,抓住村镇规划、农房建设、小城镇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工作重点,推动全局性工作。
就各方面来说,农村的居住条件有了显著的发展。具体有以下进步方面: 1居住空间不断扩大
由于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村居民建房的欲望十分强烈,住房支出基本呈线性增长。197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8.1 m2;至2011年末,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6.2 m2,翻了四倍多,农民房子大了。据国家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数据,2005年底,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面积已达到人均29.68平方米,与2000年人均24.82平方米相比,增长了15.6%;与1990年的17.83平方米 相比,增长了66.5%;与1985年的14.70平方米相比,增长了101.9%;与1978年的8.1平方米相比,增长了266.4%。
2住房品质越来越好
在农村经济逐步发展的带动下,农民通过发展种养业、外出务工等渠道增加收入,农村住房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新建住房逐年递增,住宅品质越来越好。平房逐渐转向楼房,竹草土坯、砖木结构逐渐转向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2006年,全国农村住房中楼房的比重为30.5%,砖混和刚混结构的住房比重为45.4%。住房状况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房屋的抗灾性能(水灾、风灾等)逐步提高。房屋质量高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数据,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大幅上升。2005年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已占到39.4%,与2000年的248%相比增长了14.6%。与1990年的6.8%相比增长了32.6%。与1985年的2.1%相比增长了37.3%。砖木结构住房比例占一半左右,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末为47.6%,2000年为54.8%,1995年为56.7%,1985年为50.8%。
3宅内生活设施逐渐完善
在城市文明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迫切向往与城市一样的居住条件,室内配套设施也逐步向城市靠拢。许多农村居民家庭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还安装了空调和卫生厕所。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自来水普及率达48.6%,89.7%的家庭没有饮用水困难,64.9%的家庭主要饮用安全净化水和深井水;12.8%的家庭拥有水冲式厕所。村民参与规划,盖房得看图纸了。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截至2005年底,全国约有乡村人口9.49亿人,比1990年增加了5317万,但行政村的个数已由1990年的74万多减少到2005年的64万多;2005年,农民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36%,家庭经营非农业纯收入已经占到12%,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到7%。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希望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苏州市吴中区浦庄镇湖桥村是江苏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6年请苏州市规划院的专家帮助村里做2006—2008年的3年规划。但是,专家只提供规划技术支持,规划草案发到了村里的每户人家,村民反馈意见的达到80%以上,然后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规划方案。如今的湖桥村,谁家盖房,先得看全村规划图,做到心中有数,再去找村干部,再也不能东建一户,西盖一家。湖桥村不仅规划出了自家住的房子,还规划出了用于出租的房子。
许多村庄或者集镇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印迹,一些村落和古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农民集中居住布局规划一定要特别重视保护、挖掘和传承村镇的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资源,在规划中融合村镇的历史文脉、山水特征和现代文明,尊重乡村的自然形态和人文传统,注重保留历史凝重感和文化气息。
当然,集中居住并不适合每个村。农村房屋建设要和农民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水平相适应。不能为了实现所谓“城市化”而消除“庭院经济”,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定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生活模式确定农村居住模式,不能片面追求集中居住。
政府投入跟上,住房环境改善。“十五”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除了通过村庄建设规划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外,还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引导农民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并不断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1年到2005年期间,中央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累计达840多亿元,直接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2000年以来,农业部还提出了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中央已累计投入60多亿元,直接建设农村户用沼气600多万户。加上地方政府和村民自己的投入,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推广应用农村户用沼气池1807万户,我国适宜地区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12.5%。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数据,2005年末,全国粮食主产区有69%的农村住户用上水冲式厕所,比上年增长47.3%;有10.5%的农村住户使用暖气,比上年增长27.5%;有9.1%的农村住户使用清洁燃料,比上年增长74%;有30.1%的农村住户饮用自来水,比上年增长10%;有54.2%的农村住户住宅外的路面为硬质路面。
4公共设施日趋配套
普查资料显示,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覆盖面有所扩大,给农村居民出行、就学、就医、娱乐和购物等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交通方面。95.5%的村和82.6%的自然村通公路,25.0%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进村公路路面以水泥路面居多,村内道路路面以沙石路面居多。
(2)教育方面。87.6%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
(3)医疗方面。50.2%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74.3%的村有卫生室。76.1%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6.3%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4)文化业余活动方面。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57.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
(5)购物方面。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5-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5村居环境大有改善
近年来,中国以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为载体,使农村旧貌换新颜,逐步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一般的农村住房都具有生活居住、农作物生产加工、贮存、晾晒等功能和区域,住房的简单使用功能相对完善,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在本次普查的19391个镇中,72.3%的镇实施集中供水,19.4%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36.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24.5%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5.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33.5%的村有沼气池,20.6%的村完成改厕。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家庭,还是一个生产的单位。住房与院落不仅要方便生活,还要承担自给自足的众多功能。收获的粮食要放在家里,干活的牲畜晚上要拴在圈里。既是住宅,又是仓库。所以,盖带院子的“三大间”曾一直是许多农民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加了,盖房子速度加快了,“三大间”不再流行了。如今,大家比的不再是房子的大小和多少,而是房子样式、风格、装修。
1999年,建设部曾组织“面向21世纪的农村住宅”设计大赛,推出了一批风格各异,功能不同的住宅样板。河北、山东、云南等省的建设部门也都组织了农村住宅设计比赛,把获奖的设计推荐给农民。建筑专家与农民同吃同住,感受农村的生活,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农民共同设计、修改,甚至建设,设计建设出了既美观又经济实用的住房。随着自来水、罐装液化气和沼气在农村的大量使用,厨房和卫生间已逐渐进入室内,新的设计更加注重从功能上对室内空间进行有效划分,合理设置。
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篇7
一、提高认识, 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设
推进四川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难点在危房改造。长期以来, 农村危房改造存在“两头热, 中间散”的局面, 中央和省里高度重视, 基层和群众愿望强烈, 但有的地方重视不够, 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和真抓实干;有的地方工作流于一般性号召, 工作力度不大, 措施落实不到位;有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密切, 未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因此, 要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职责。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 各级政府应加强领导, 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 各部门参与的协调推进机构, 建设、发改、财政、国土、民政、环保、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卫生、扶贫、残联、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应发挥职能, 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目标, 密切配合, 共同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二是要制定相关政策, 做出工作进度安排。要结合四川省实际和试点情况, 学习借鉴其它省的试点经验, 制定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的相关政策, 并与相关惠农支农政策相衔接;要扩大改造范围, 提高资金补助标准;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扶贫安居工程等项目, 科学合理地编制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要加强规划引导, 突出地方特色, 帮助贫困危房户建设最基本的安全、经济、适用、节能、节地、卫生的农房。三是要强化督促检查。各地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层层签订责任书, 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 及时进行督促检查, 随时跟踪项目工程进展情况, 确保农村危房改造有序高效推进;要实行问责制, 对工作开展好的通报表扬, 对工作推进不力、违规违纪的将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整合资源, 加大保障资金的投入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难点在资金的筹措。按照中央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要求, 结合四川试点情况, 按每户最低40平方米, 每平方米工程造价约需700-800元计算, 每户农村危房改造投入约需3万元左右。据西部各省试点的资料, 每户除了中央补助5000元外, 各级财政补贴资金最低为6000元, 最高为2万元, 基本保证了资金的投入。据调研了解, 四川省试点资金除中央补贴1.7亿外, 省、市县仅配套2.3亿, 资金缺口较大。筹措资金有三难, 一是低保户、困难户自筹建房资金困难, 有一定的等、靠、要情况。二是省内农村危房大都处于欠发达地区,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困难。三是省内农村危房大都处于地质自然条件较差地区, 为满足抵御地质灾害、抗震防灾、防寒保暖等要求, 改造成本偏高。因此, 要保障资金的投入。一是要充分调动贫困农民群众改造危房的积极性, 教育危房户树立主人翁意识, 发挥建房的主体作用, 积极筹资、投工、投劳。二是要切实搞好地方配套;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危房资金纳入年度预算计划, 调整支出结构, 增加农村危房改造所需配套资金。要整合资源, 统筹规划, 将抗震安居、牧民定居、三房改造、沼气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扶贫工程、林业工程、生态移民工程、金土地工程等项目有机衔接, 提高政策效应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更多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 提供捐赠和资助。并通过制定贴息、担保等政策措施, 促进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贷款。
三、因地制宜, 建立实施保障体系
【海东地区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农村住房建设情况汇报(20111017)10-11
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简报第三期01-01
义乌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实施办法06-04
农村住房07-08
农村住房制度改革06-10
农村住房贫困申请书07-25
关于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实施意见12-30
住房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展与协调05-18
随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