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建设

2024-09-18

住房建设(精选12篇)

住房建设 篇1

一、住房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的意义

利用住房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 向住房困难缴存职工的缴存职工出租, 可以达到双赢目标:既有利于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康发展, 保障广大职缴存工权益, 又有利于我国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

(一) 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具有低存低贷、互助性特点。缴存职工可以利用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缴存职工家庭因无力购房, 虽然履行了“低存”的义务, 却无法享受公积金“低贷”的优惠。利用住房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 向住房困难缴存职工的缴存职工出租, 恰好弥补了这一制度缺陷, 让履行了“低存”义务、无法享受“低贷”优惠的困难职工家庭, 享受低租金优惠政策。

(二) 有利于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在满足职工提取、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后, 还会有一部分沉淀资金。这部分沉淀资金, 未直接进入支持住房建设和住房消费领域, 未充分发挥解决、改善缴存职工住房的基本职能, 导致住房公积金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将沉淀资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向缴存职工出租, 可以盘活沉淀资金, 促进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 有利于促进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发展

住房公积金具有资金来源稳定、筹资成本低等特点, 可以作为支持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资金来源。利用住房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 则可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筹资优势, 从根本上解决公共租赁住房资金来源单一问题, 拓展资金来源途径、促成公共租赁住房多元化筹资机制, 有助于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住房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经营模式

住房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具有公益性投资项目管理性质, 应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积金投资专门机构具体运作, 由公积金中心、管委会分级决策,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运作情况。

(一) 投资规模控制

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投资规模应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可供投资资金规模要求。住房公积金投资将归集的公积金在满足合理提取后的余额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用于通过个人住房贷款满足有购房能力缴存职工住房消费需求, 另一部分用于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满足无购房能力缴存职工租住住房需求, 个人住房贷款和投资资金比例结构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二是满足缴存职工租房需求, 包括新就业大学生过渡租房需求、外来务工人员临时租房需求, 以及中低收入群体长期租房需求等。公积金中心可以根据资金量持续投资形式, 使公共租赁住房数量达到基本满足缴存职工租房需求的最佳规模。

(二) 投资建设模式

一是在投资决策阶段, 遵循科学、民主的原则, 公积金投资专门机构委托投资咨询服务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 并在广泛征求缴存职工意见基础上, 由公积金中心、公积金管理委员会逐级审批。二是项目建设准备及实施阶段, 按照《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决定》 (国发[2004]20号) 精神, 推行代建制, 即通过招标方式, 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实施, 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 竣工验收后移交公积金投资专门机构经营。

(三) 定向出租

一是住房公积金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向履行缴存义务、并符合一定条件的职工家庭出租。二是缴纳租金来源多样化, 承租人家庭可以使用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政府发放的住房困难家庭补贴以及家庭收入等支付房租。三是为了体现公积金互助意义, 租金水平应以成本租金为基础, 按市场租金水平的70%到80%向承租家庭收取。

(四) 项目运营管理

项目交付使用后, 公积金投资专门机构委托房屋租赁管理公司具体负责物业管理、收缴租金、房屋维修、房屋保养等工作。

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住房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面临的主要风险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

(一)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 导致资产贬值、投资损失。公积金投资专门机构应加强资产价值监控, 并从租金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投资减值准备。二是租金水平比较低, 可能导致公共租赁住房投资机构无法正常经营运转。公积金中心可利用公积金净增值收益 (提取风险准备金、管理费用后的余额) 向公积金投资运营机构提供租金补贴。

(二)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承租家庭不符合承租条件, 拒绝迁出公共租赁住房的风险。在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设计上可引入承租保证人制度转移风险,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欠租催收、法律途径清退等管理工作加以化解。

(三) 资金流动性风险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 投资资金会长期占压。为了提高资金流动性, 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向个人或机构出售产权等形式实现资金回笼。

四、需要的政策突破

住房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既有利于公积金制度完善, 又有利用公共租赁住房发展, 但也面临着很多政策障碍, 需要政策突破和创新。

(一) 住房公积金使用方向的突破

《住房公积金条例》中规定公积金的使用方向仅为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 需要修改《住房公积金条例》增加住房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使用方向。

(二) 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政策突破

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积金投资专门机构, 符合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度要求, 能够极大提高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管理效率, 应允许突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 (国发[2002]12号) “公积金中心不得兴办各类经济实体”的限制。

摘要:公共租赁住房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进入“十二五”以来得到迅速发展, 但依然面临资金来源高度依赖财政资金问题。文章主要探讨利用住房公积金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并定向向缴存职工出租方式, 以拓展公共租赁住房融资及运营的模式。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

住房建设 篇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检查组检查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

2011年9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检查组一行6人,对西宁市经济适用房发展中心所承建青海毛纺厂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的试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青海省建设厅领导、中心负责人陪同检查。检查组在甬期间,认真听取了中心负责人对本项目公积金使用情况、工程进展有关情况的汇报,并且查看施工工地现场,对工程质量、房屋户型大小表示满意。检查组领导还细心询问了本项目在还款期限内是否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原厂职工回迁安置方式以及今后小区内住户的采暖方式等情况。

检查组在听取汇报、现场检查后,充分肯定了由我中心承建项目贷款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浅议陕西农村住房建设问题 篇3

关键词:陕西农村;住房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22-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焦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三农问题”这个大的框架下提出了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战略思想的农村治理问题,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性任务。然而,由于我国历史以来的发展不平衡性导致乡村规划治理的滞后性与边缘化,导致居民点无序扩张,形成“有新房而无新村”的局面。现以陕南H县农村为例:

该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总面积约3 437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城市化水平为15%左右。由于该县地处秦岭与巴山深处,多以山地地形为主,人均有效可耕地面积不足0.5亩。该县为贫困县,改革开放后,其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目前人均年收入在8 000元左右。最近十年该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住宅由过去的土堆房逐步变成了“现代化”的砖瓦楼房,然而,由于当地政府对农村的治理不到位,村民在建房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表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住宅分散,功能分区不明,整个农村的布局一片混乱;二是楼房平房混杂,平房居多,房屋楼层低;三是没有进行房屋建设设计,质量一般,正如学者描述的,“西方人建住宅用几代人,而我们建房只管一代人,等到下代人然后又重建”;四是住宅沿路而立,路到哪住宅建设就跟到哪,交通用地与住宅用地相争的问题严重;建房看“风水”,使得每家每户的住宅建设方位显得乱七八糟;五是新居旧宅并存、人均用地超标、一户多宅和“空心村”现象严重;六是出现抢购建设用地和将集体土地以私人的名义进行明目张胆或变相的土地交易的局面。

从上述情况可知,该农村在住宅建设过程中,用地缺乏长远规划,人人为了追求个人住宅建设利益最大化使得农村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土地的粗放性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土地的经济供给能力下降;第二,阻碍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的实现,与建立现代型的农村人居环境相去甚远。可以说,因为目前大多数农村的建设没有系统规划,所以新建的房子极有可能成为日后发展的“拦路虎”甚至成为“断头路”,从而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面貌,因此,对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加以干预迫在眉睫。目前在西部农村,按“一家一户”这种横向建住宅方式,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但在政府的干预下,以自主、自愿、公平为原则,统一住房建设资金,借用城市建设用地模式,规划建设片区,实现纵向发展向“空中要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住宅小区,能使土地得到集约化利用,使同一块地基上的人口容积率提升许多倍,使土地的经济供给能力增强。同时还能够实现以下费用的节约:第一,在基地共享,地基建设成本大大下降;第二,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能节省在建设之前的信息收集与交易费用和节省建设过程中的材料费用与相关管理费用。第二,能节省建成之后的维护费用;同时由于居民居住集中方便于管理,加速农村社区模式的形成,对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重塑和加强农村建设管理规划,将规划落到实处,对于促进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现代化与土地的节约利用,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多视角分析问题产生的作用机理

诚然,地方政府的忽视是上述问题产生的直接逻辑结果,但产生这些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一个历史性的制度集合共同演化的结果。

第一,社会转型前农村长期积累下来的“消费需求压抑”症得以释放,农村住宅建设自由化,而此时政府无暇顾及以及相关部门职能的缺失。建立在以血缘与地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里,人们攀比炫耀性心理很重,住宅的优劣是摆在农村中凸显其地位和身份的最重要的名片,从而建房竞争成为农村最大的竞争,住宅建设作为农民自己长期最大的投资。另外,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在改革开放前,人们处于“消费需求压抑”的状态,之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这一状态得到缓解,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加之农村“建房立业,建房迎娶”的思想严重,使得居民在满足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把住宅建设作为首要需求。本来乡镇领导作为带领一方发展的领头人,组织经济建设、管理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始终是政府的中心任务,要搞好农村建设,需率先搞好规划,而该县基本没有村镇规划部门,这也是该乡村住宅建设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第二,土地价值下降,而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二元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地方政府对土地管理的权力寻租。自实行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提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于2003年之后粮食价格猛跌,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降。因此,在农村出现“抛荒”与留作建住宅之用的现象并存,变成一种“合理”的现象。而现代城市房产业价格飙升,使得进行自建房成为可能。基于上述,农村住宅建设用地异常需求旺盛,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本质上是所有权虚位,割裂了农民与土地的利益关系,导致了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疏远。另外,在土地使用审批方面,存在钱权交易以及地方政府利用职务之便利主动“设租”,成为土地审批的潜规则。这样导致土地利用的无节制。另外,目前的两种土地管理体制还导致对土地的利用规划和监管约束机理不一致,本身农村在各方面处于薄弱环节,这种由土地管理二元化所引起的农村建设规划二元化,必然出现农村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局面。而各乡镇机关的能力有限,出现农村建设规划边缘化,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酿成“公地的悲剧”。

第三,中央提出进行农村规划的战略很及时,但规划所需资金不到位阻碍农村规划的步伐。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这无疑是农村工作管理者把握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根本宗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并在随后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整体规划和具体步骤,坚持规划先行”。而地方政府进行公共物品性质的规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

一方面,事权与财权不统一,地方政府获取农村建设规划资金很困难。我国于2006年进行了以“乡财乡用县官”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导致地方在申请使用方面,会发生诸多交易费用;另外,地方政府和县一级政府的利益不对等,政绩取向不同,这样在资金的制度安排上就各不同;此外,地方财政收入有限,还大量存在赤字的情况。因此,在上述情况下,使得农村的规划趋于边缘化,农村规划政策变成一纸空文。另一方面,当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存在众多问题。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了一定的财政支村发展的资金,而地方财政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将预算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挪用、截留、挤占支出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在资金总量上削减了财政在农村建设方面的投资的规模。财政资金用于“养人吃饭”的多,而用于“办事建设”的少;需要投资的项目多,支农资金使用分散;资金管理模式落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管不力。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不配套,而且地方配套投资到位率低。

第四,陕西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还与“路径依赖”有关。“路径依赖”表明一旦在外部偶然影响下被系统所吸纳,然后会沿着一定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农村住宅建设会产生诸多问题,一方面与农村居民过去建房的习惯和思维模式有关,对于他们来讲,要变革过去落后的不经济,不集约的建设模式,是需要花费较大成本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职能还未发生完全转变,他们一般忙于应付常规的例行工作,地方政府领导机构的改革力度不够,其整体素质不是太高,欠缺专业性的人才,对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问题还没有本质的认识,没有更深层次看到农民住房建设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对农村住宅建设所产生的问题把握不够。

三、解决住宅建设所出现问题的措施

第一,加强地方政府的领导管理职能建设。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社会事物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其行政管理领导风格,对地方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的风格对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要改变当前陕西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协调的现状,需要有一个强有力、大刀阔斧、有所为的政府组织。其关键就是要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强乡镇政府的执政能力。一方面,要建立强有力的乡镇领导集体,把那些有魄力、有抱负、有能力、有事业心、能干事、肯干事的干部配备到乡镇领导岗位上来,在选拔任用干部、培养锻炼干部上对乡镇领导干部给予倾斜,使乡镇领导班子真正成为亲民、富民、为民以及情与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领导集体;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端正的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使他们在领导管理农村的现代化的建设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和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对城乡一体化的指导力度。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努力在各乡镇机关镇设置规划办公室,形成“市建设规划局——乡镇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负责城市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在各镇设置派驻各镇城乡规划建设督察员,注重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中心,积极转变职能,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在市规划建设局和土地资源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思想下,编制全县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做好与农田保护规划、住宅建设规划和交通等专项规划,按照“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各个乡镇按地方特点进行村庄布局总体规划,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方案进行组织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防止“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的工作作风。

第三,抓好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标杆示范效应。坚持“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在农村住宅建设规划这项大工程上,地方政府也不妨先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村搞试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近期与远期规划相结合,把《农村土地管理法》的相关法规与节约土地、建设现代化的人居环境的理念渗透到试点中去,让人们切实地意识到农村的住宅建设规划会给他们带来实惠,以减轻试点推进的难度和增强试点工作的推广力度。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试点中尤其要加大《农村土地管理法》的执法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土地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忠于职守和秉公执法的土地执法队伍;另一方面要执法必严,严厉查处乱占土地尤其是破坏耕地,违法建房和非法交易的行为,必要时可以通过当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以威慑违法并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同时要建立执法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执法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解决目前农村存在的与住宅用地政策相关的“空心村”、一户多宅、人均用地超标、抢购农村土地私自进行土地买卖等问题。

第四,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对涉农资金的管理力度,为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及其制度保障。当前,农村住宅建设规划比较凸显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与不到位。因此,首先要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从量上保障政府支农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稳定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改变支农投入的结构,抽出相当一部分,形成农村建设规划专项资金,把关系农村的长远发展的规划搞好。针对目前农村住房建设需求的刚性膨胀,作为地方政府有责任将一部分支农资金用于加强农村建设规划,从而尽可能地防止和减轻未来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和发展改革的阻力;其次,改善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政府的支农责任,加大责任和惩罚力度,从根本上杜绝财政在支农投入中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大整个支农资金流的监管力度,形成完整的支农资金监管体系,明确界定各部门的监管职能和责任,做到各部门责、权、利的统一,从根本上为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提供资金保障。

四、结语

陕西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如何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各地各国都存在,只是各自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一,但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并借鉴本国部分农村较快发展的经验成果以及其他国家早期进行改变农村面貌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所有,比方说: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对于所提出当前农村建房问题,不能准确说得很到位,但所反映的问题一定是真的。当然,对该问题所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但希望本文对该问题的讨论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我们的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2]崔德芹,刘晓红.谈新形势下的村庄建设规划[J].农业与技术,2007,(4).

[3]黄涛.实现集体土地国有化实地使用权配置市场化[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2005-12-07.

[4]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5]钟洪江.绍兴五种模式探索农村住房建设[J].中国地产市场,2012,(9).

[6]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做到五个坚持[J].中国民政,2009,(8).

[7]徐付群.农村社区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J].乡镇论坛,2008,(5).

[8]杨世松,习谏.我国农村“就地城市化”问题探讨[J].学习论坛,2006,(5).

住房建设 篇4

2008年以来, 我国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10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的出台, 使得住房公积金的沉淀资金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注入了新的能量, 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一、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实现了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也是解决广大公积金储户住房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实践证明, 住房公积金为广大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发挥了显著作用, 但随着公积金制度的不断完善, 公积金的缴交基数与缴交比例的逐步提高, 公积金的缴存额也在大幅上涨。这就使得住房公积金除了用于提取、贷款、购买国债和用于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外, 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 导致公积金的运行效率低下,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实施意见》的出台, 盘活了上千亿元闲置资金, 提高了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增加了住房公积金的收益, 实现了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

(二) 为保障性住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从2007年开始, 为了增加市场供应, 缓解住房需求,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中央加大力度建设保障性住房。每年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 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展却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金不足。《实施意见》的出台, 是住房公积金使用用途的重大改革, 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资金保障。自2010年28个试点城市公布以来, 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试点工作在试点城市开局良好。这充分说明了使用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确实是一项惠民政策, 发挥了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作用。

(三) 有利于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推动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中低收入群体的规模也在扩大, 他们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低, 享受不上公积金货款的利率优惠。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是解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二是让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利用住房公积金的低利率进行货款买房租房, 享受到公积金的益处;三是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作用, 消除“劫贫济富”呼声, 促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四是有利于增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吸引力, 扩大公积金的覆盖范围, 惠及更多的公积金缴存户, 促进公积金事业的发展;五是解决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 缺乏公积金缴存主体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初衷是解决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实施意见》规定在同等条件下,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职工, 优先购买或租赁。但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却没有缴纳住房公积金, 这将直接导致这部分人群无缘优先享受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 也无缘享受单位缴交的住房公积金和住房公积金的低息货款。这与《实施意见》中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推动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相悖。

(二) 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 用于公积金个人贷款、购买国债和建设城市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实施意见》提出利用住房公积金发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 定向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严禁用于商品住房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量大, 一旦出现问题, 只有《条例》和《实施意见》, 而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最终受损的是广大公积金储户的利益。制定一套全面、规范、严谨、可行的法律体系迫在眉睫。

(三)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公积金管理中心既不是财政支持的政府机构, 又不是自有资产的金融机构, 但它却承担了公积金贷款和国债投资这样的准商业化业务。公积金一旦涉入保障房领域, 资金的安全将很难得到保障。公积金管理中心人员的编制有限, 也缺乏法律、财务、工程建设、金融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条例》中明确规定, 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决策机构是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而多数地方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是由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等少数几人形成决策, 没有资金管理专家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实施意见》提出, 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监察部、审计署、银监会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督检查。这种多头监管的结果必然会导致监管职责的模糊, 甚至出现违规现象。

(四) 存在资金运行风险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扩大了资金的使用用途, 同时也给公积金带来了风险。我国公积金管理中心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 不具备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和金融资信, 但却行使着金融机构的职能。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公积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一旦出现资金挪用、项目审批不严或无人承租、承租者不按期交租金等导致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 公积金管理中心是难以掌控的。

三、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探讨与分析

(一) 扩大住房公积金归集面

住房公积金归集额是住房公积金的源头, 是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的根本保证。积极鼓励合同工、临时工、试用工、时间工、个体劳动者等在公积金管理中心开立账户存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7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 将住房保障和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农民工, 这足以证明中央政府对公积金扩面的重视。我们要借鉴社保缴交经验, 积极探索, 逐步建立住房公积金缴存联合执法机制。同时, 发挥公积金的强制性, 形成等同于社保地位的强制缴存氛围, 争取做到住房公积金缴存全覆盖。

(二)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合法化

合法性是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前提。及时修订并出台新的《条例》, 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已成为必然。为了保证所有公积金储户的切身利益, 保证《实施意见》的有效实施, 就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全面、规范地制定一套严谨、可行的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做到保障房建设项目从公积金贷款申请、受理、审批、担保、发放到贷后工作的监管、回收等各个环节出现问题时, 都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三)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降低资金运行风险, 确保资金安全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要做到全程动态监管, 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及回收, 实现公积金的保值增值。一是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 这就要求增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人员的监管能力,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二是要消除多头监管的现象, 建立第三方监管机构, 严格监控住房公积金的专款专用, 保证资金安全, 坚决制止挪用行为。三是实现公积金透明化监管, 将公积金全程运作置于监管机构和所有公积金储户的双重监督之下, 防止违规操作。四是资金回收是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风险。在同等条件下,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职工, 可以优先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 优先使用公积金贷款, 允许租户用公积金交纳租金等。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旧的制度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要及时予以解决, 并不断总结经验, 因地制宜, 与时俱进, 逐步完善相应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让广大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切身体会到公积金所带来的益处, 并积极主动参与公积金, 扩大公积金规模, 为保障性住房提供充足的资金, 实现公积金住房保障体系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蔡妙萤.探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J].福建建材, 2014 (05) .

[2]郭丽.浅析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J].法制与社会, 2013 (10) .

集资建设住房管理 篇5

西安市集资建设住房管理办法

(二00五年四月一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发挥国家、单位、个人集资建房积极性,改变国家、单位统包的住房建设体制和单位全额投资建设住房的办法,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住房建设新体制,加快住房建设,缓解职工、居民住房困难,加强集资建房的组织管理,根据《西安市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集资建设住房是在政府、社团或单位倡导和组织下,把单位和个人用于建房的资金集中起来,按照城市规划和有关规定,解决职工住房的一种建房形式

第三条 集资建房包括集资建设新住房和集资改造旧住房。

第二章 范围和对象

第四条 本市范围内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均可组织职工集资建设住房和集资改造旧住房。

第五条 单位向职工集资建设住房的对象指本单位的固定职工、计划内合同工、离退休职工。临时工、计划外合同工不参加集 1 资建设住房。单位集资建房,男女职工享有同等权利,应鼓励职工积极参与。

第六条 参加集资建房的条件:

1.集资建房以户为单位,一户只能以自住为目的参加一次集资建房。

2.申请集资建房的个人应填写《集资建房申请表》,经单位批准后可参加集资建房。

3.无房户、人均居住面积四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可优先参加集资建房。

4.拆迁安置户、自有私房户,其住房达到规定面积标准或房改中以标准价购买公有住房的职工,均不可参加集资建房。

5.参加集资建房的住户,在住房建成分配后,必须退出原租住公房,历各种原因未能退出的,按成本租金的1.2倍计租。

第三章 组织管理与审批程序

第七条 市房改办是全市集资建房的行政主管机关,负责制定集资建房的计划和政策,审批各部门和各单位集资建房的方案,并实行监督和指导。

第八条 单位集资建房必须首先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第九条 集资建房的面积标准,按照陕办发[1990]6号文件的规定执行,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户均3.5人的测算标准内,按人均建筑面积20平方米控制。

第十条 集资形式和标准:单位向职工集资建房,个人集资额应不低于当年成本价的三分之一。随着标准价向成本价的过渡,要 相应提高集资额比例,逐步过渡到成本价集资建房。目前鼓励有条件和职工经济承受能力强的单位以实际成本价集资建房。

第十一条 集资建房审批程序: 1.集资建房单位必须制定本单位的集资建房方案上报市房改办。内容包括:建房计划、土地批文、资金来源、集资标准、集资总额、综合造价概算、集资职工名单等。2.单位集资建房方案经市房改办原则同意后,须将集资款及时存入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专户,专项储存、专款专用。市房改办审核资金到位后,签发《集资建设住房批复》。3.单位持《集资建设住房批复》到市规划局、土地局等有关部门办理建房和减免税费手续。

第十二条 单位组织职工集资,在市政府规划住宅开发区购买住房的,由出售住房的房屋开发建设单位持《集资建设住房批复》,到市有关部门办理减免税费手续。

第十三条 集资建房单位在住宅楼竣工后,经市房改办审查同意,应在三个月内到市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 集资建房预售方案审批程序:

单位集资建房经市房改办批准,工程正式开工且基础处理到正负零时,可按第十一条规定程序向市房改办申报集资建房预售方案。单位上报集资建房预售方案应附建房计划、土地批文、规划定点审核图、施工许可证、集资人员分配住房名单及集资金额。市房改办经现场察看核准后,方能正式批准单位集资建房预售方案。

单位集资建房预售方案批准后,建房单位应保证在18个月内(指普通砖混结构住宅)完成建房工程,交付使用,并与职工签订集资建房预售合同。在规定工期内建成的住房,职工集资款不计利息,职工个人可享受集资预售当年公布的标准价。超过规定工期的,则超期部分应给集资者支付利息,并应按实际竣工年月推前18个月时的售房政策出售。

第十五条 集资预售住房建成后,须向市房改办申报验收审核报告,经市房改办按原设计标准验评,才能向集资职工正式售房。售房办法按《西安市公有住房出售管理办法》规定执行,职工个人集资款可冲抵购房款。

第四章 优 惠 政 策

第十六条 集资建房的单位和职工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按零税率计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免缴城市规划费、拆迁管理费、开发管理费、人防工程费、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邮电通讯建设费、商业网点建设资金、水电增容费、教育附加费等费。

第十七条 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单位集资建房工作,以保证各项优惠政策的顺利实施。

第十八条 集资建房自有资金不足时,集资建房单位可向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和专业银行申请专项贷款。

第五章 权益和产权处理

第十九条 单位向职工集资建设的住房租赁给职工的,其产权为单位所有。参加集资的职工个人享有租住权,并按规定标准向产权单位缴纳租赁保证金和租金。参加集资职工个人投入的资金,扣除应缴租赁保证金,剩余部分按规定期限还本付息,还款期限三年至五年,利息按有关规定利率计付。也可用来逐月抵扣房租。第二十条 职工在规定期限内按组织建房单位确定的标准交清集资款,且集资款用以冲抵购房款的,对住房享有下列权益:

1.职工按成本价集资建造的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未达到成本价集资的,产权归单位和职工共同所有。购房人所占产权比例为购房当年公布的标准价和购房当年公布的成本价之比。

2.职工集资建房按标准价购买的住房,拥有部分产权,即占有权、使用权、有限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可以继承。一般住用五年后方可出售,集资建房单位有优先购买权。

第二十一条 以标准价、成本价购买的公有住房进入市场交易时,按《西安市公有住房交易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集资建设住房的维修管理,按《西安市公有住房售后维修管理办法》执行。单位可按规定提取属于单位部分产权的住房折旧费,用于住房维修。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集资建房的单位或职工,擅自向社会出售住房,除没收非法所得外,并按非法所得的一倍处以罚款。凡弄虚作假,骗取减免税费,除责令退回减免税费,并按减免税费的一至三倍处以罚款。

凡以公款充私款,骗取产权的,要收回住房或产权。第二十四条 市辖六县、阎良区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实施办法,报市房改办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房改委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单位集资建房: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住房建设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利用单位自用土地进行集资合作建房。参加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的对象,必须限定在本单位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什么是集资建房?

答: 集资房是改变住房建设由国家和单位统包的制度,实行政府、单位、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通过筹集资金,建造的房屋。职工个人可按房价全额或部分出资、信贷、建材供应、税费等方面给予部分减免。集资所建住房的权属,按出资比例确定.个人按房价全额出资的,拥有全部产权,个人部分出资的,拥有部分产权。

集资建房有两种产权:一种是该房屋出售的价格高于当年的房改成本价。其产权界定为经济适用住房产权。另一种是低于当年的房改成本价格,其产权为房改成本价房。陕西省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

陕政发 „2011‟42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分配、退出、运营和监督等管理。保障性住房是指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对本省保障性住房工作负总责,并对省级有关部门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保障性住房申请的初审工作。

社区负责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受理工作。

第四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并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财政、民政、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指导和监督全省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

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区域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本区域保障性住房工作具体的规划、计划和落实措施,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

第二章 项目管理

第五条 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应当纳入项目投资计划管理。发展改革部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财政部门按照上级政府下达的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积极落实项目,加快前期工作,编报投资计划,并按要求逐级上报。

第六条 所有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及时办理项目立项审批、规划、土地、环评、节能等手续。

第七条 省发展改革委要按照中央下达的新建廉租住房投资规模计划,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共同审定廉租住房投资项目计划,并及时下达。

第八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省财政、发展改革部门对各市上报的新建公租房、廉租房购改租项目进行审查,对审查通过的项目纳入全省项目计划,列入中省资金补助范围。

第九条 市、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财政等部门对本区域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目标任务内的项目及时立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列入计划的项目,应足额按时建成,不得多报少建。项目计划原则上不得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程序报原项目批准部门核准。

第三章 规划与设计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计划,明确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土地、资金安排、项目布局、套型结构和工作机制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保障性住房建设应当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选规划设计方案,遵循经济适用、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等要求。

第十二条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选择在地质条件安全可靠、环境适宜、公共交通相对便利和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及市政配套相对完善的区域,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储备土地、闲置土地,挖潜利用存量土地和产业结构调整土地。

第十三条 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节能、省地、环保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四章 土地管理

第十四条 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土地供应计划,指标单列,应保尽保。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对于急需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应当优先使用政府储备土地,采取即报快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限,加快供地速度。

保障性住房建设单位未取得原批准职能部门同意,不得改变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用途。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对列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建设用地实行统征统迁。

第十六条 廉租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采用划拨方式供地。

其他方式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可以采取市场方式出 让,也可以经过有资质的土地评估机构评估后以租赁或者作价入股等方式有偿使用。

限价商品住房建设用地,应当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限定房价的基础上,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 各级政府应当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可以按下列渠道筹集:

(一)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建设资金;

(二)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

(三)不低于3%的土地出让成交价款(含招、拍、挂、协议出让等);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等);

(五)出租出售保障性住房的收益;

(六)国家代地方发行的债券;

(七)保障性住房配建商铺等商业配套设施的出售、出租收入;

(八)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十八条 廉租住房纳入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程序管理,省级财政部门根据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审定的廉租住房投资项目计划下达中省补助资金预算;公共租赁住房由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并纳入全省项目计划,省级财政部门按计划任务下达中省补助资金预算。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上级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确定的任务,以及省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联合审定的项目批复计划,按照实施进度拨付保障资金。

纳入中省资金补助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拨付中省补助资金;建设单位根据施工进度将建设资金向施工单位予以拨付。

第二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保障性住房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时将中省市县筹集的保障性住房资金全部进入保障性住房资金特设专户,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不得截留、挤占、挪作他用,也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

省财政部门依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联合审定的项目批复计划,对市、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一条 符合租、购保障性住房条件的职工家庭可用住房公积金支付保障性住房房价款、租金。推进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

第六章 建设管理

第二十二条 保障性住房建设应当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强制性规定。开工项目和竣工项目信息应在开工和竣工验收后20个工作日内按项目逐个公开。

第二十三条 保障性住房来源包括:

(一)政府投资建设的住房;

(二)政府购买、改造、租赁的住房;

(三)政府依法收回、没收的住房;

(四)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按照与政府约定建设的住房;

(五)住房建设中配建、代建的保障性住房;

(六)其他途径筹集的住房。

产权存在争议或者纠纷、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或者不符合保障标准的房屋,不得作为保障性住房房源。

第二十四条 以配建方式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配建的建筑面积、建设标准、收回和收购条件、价格等内容应当作为取得国有建设用地的前置条件,并在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或者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

配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具体办法,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条 保障性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应当按下列标准控制:

廉租住房在50平方米以内;

公共租赁住房在60平方米以下;

经济适用住房在60平方米左右;

限价商品住房在80-100平方米。

第二十六条 市、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及造价等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对其开发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在合理使用寿命内的质量承担责任。

第二十七条 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电力、通讯、市政公用事业等企业要对保障性住房适当减免入网、管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各项税收按照国家规定从低征收。

第二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城镇住房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在城镇住房保障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九条 省、市、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申领和退出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的个人信息、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信息等内容的电子档案,及时更新和维护数据,健全保障性住房档案检索体系,做好档案的录入、管理、使用、移除等工作。

第七章 分配管理

第三十条 保障性住房供应对象为城镇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低收入家庭收入线,根据《陕西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陕民发„2009‟57号)的规定,按照当地低保家庭收入线的1.5倍以下确定。

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收入线按照当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以下确定。

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线按照当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上限确定。

住房困难家庭按照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当地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60%确定。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居民 收入和住房水平,合理划定城镇居民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

第三十一条 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为当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为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者。

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为当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

限价商品住房保障对象为当地城镇中等收入以下住房困难家庭。

第三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依照本办法申请租赁或购买1套保障性住房:

(一)满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户籍、劳动关系和各项社会保险要求;

(二)符合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划定的收入和财产标准;

(三)无房或者现住房面积低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标准;

(四)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三条 居民申请租用、购买保障性住房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家庭成员身份证件、户口簿等;

(二)家庭成员婚姻状况证明、收入证明;

(三)用人单位证明、劳动用工合同及社保证明;

(四)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住房情况证明;

(五)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提供 的材料。

第三十四条 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应当推举1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员作为申请人。

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社区提出申请。

申请人为外来人员的由用人单位或本人向住地社区提出申请。

未设社区的,申请人可直接向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第三十五条 社区应及时受理申请材料,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报送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同时在社区公示申请人名单。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等是否符合规定条件进行认定,并将符合条件的家庭报市、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三十六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在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居住地或工作单位将审核结果公示15日,公示内容包括申请人姓名、收入、住房等情况。

市、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公示期满无异议的予以核准。核准结果在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居住地或工作单位公示15日,并在当地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上公开。

第三十七条 对拒不配合调查,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真实或者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初审、复审或者审核部门应当退回其申请,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如有异议,可以自收到书面告知之日起20日内,向原初审、复审和审核部门申请复核。原初审、复审或者审核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书面告 知申请人。

第三十八条 保障性住房实行轮候分配制度,按照抽签、摇号或其他公平、公正的方式确定轮候及分房顺序。未经相关程序不得擅自改变分配对象和轮候次序。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障对象,予以优先分配:

(一)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

(二)孤寡老人;

(三)家庭成员属于残疾、重点优抚对象以及获得省级以上见义勇为表彰、特殊贡献奖励、劳动模范称号的;

(四)居住在危房的。

第四十条 各市、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保障性住房的地段、户型、面积、价格、交付期限及供给对象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

各市、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保障性住房的配租、配售对象的姓名、家庭人口、收入、配租配售的房屋面积等信息及时在当地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上公开。

第八章 运营管理

第四十一条 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为保障性住房产权所有部门或单位。

第四十二条 廉租住房租金和经济适用住房售价实行政府定价,租金成本由房屋的维修费和管理费构成,并与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和限价商品房售价实行指导价管理,租金成本由房屋的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贷款利息等 构成。

第四十三条 保障性住房的物业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由使用人承担。

第九章 退出管理

第四十四条 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对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市、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取消保障资格的决定,保障性住房产权所有部门或单位收回或者回购保障性住房:

(一)虚报隐瞒户籍、家庭人口、收入、财产、住房等情况取得保障性住房的;

(二)违规出售、出租、出借,或者擅自改变住房用途且拒不整改的;

(三)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廉租住房或者公共租赁住房居住的;

(四)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未交纳廉租住房或者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的;

(五)家庭的收入、财产、人口、住房等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廉租住房或者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条件的;

(六)其他违反保障性住房政策规定的。

第四十五条 已经享受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对象购买其他住房的,应当办理退出手续。

第四十六条 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出取消保障资格的决定后,应当在5日内书面通知当事人,说明理由。当事人对取消保障资格决定有异议的可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诉,当事人无 异议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退回住房。

第十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保障性住房住户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用途,不得损毁、破坏、改变房屋结构和配套设施。

第四十八条 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保障性住房的成本控制,实行明码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十九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保障性住房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信箱、电子邮箱等方式畅通信访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退出保障性住房而拒不退出的,由市、县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申请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 享受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七条的,由市、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拒不改正的,取消保障资格,收回保障性住房;被取消资格的保障对象在5年内不得再次提出住房保障申请。

第五十二条 对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住房保障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探索 篇6

余姚市的住房保障工作始于1989年初,是根据当时省建设工作会议以及有关文件精神实施的,主要通过单位集资建房、统筹建造解困房、市政拆迁、房改售房等渠道解决住房问题。其中按时间和保障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9年—1994年可称为“无偿解困”

据初步统计,截至1989年底,由于城镇人口过快增长,全市人均居住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住房拥挤户有382户,无房户400户,危房户45户,共计827户。为此,市政府以无偿提供土地并划拨专款42万元、房地局补贴48万元、国有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补贴30万元、城建配套费减免45万元等方式建造解困房13幢300套55499. 79平方米。同时,1993年开始实施公有住房出售,当年就出售公房12045套,计60多万平方米,归集住房资金13704. 86万元;有19家单位通过申请支用住房资金185万元,自筹资金建造住宅32幢663套43300平方米,有力地支持了住房解困工作。到1994年彻底解决6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898户,使全市人均居住面积从1989年的6. 1平方米提高到1994年的11平方米,提前完成省建设厅下达的“1996年———2000年基本解决人均5~6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住房问题”的工作任务。余姚市房地局荣获1993年度建设部“全国住房解困先进单位”称号。

2.第二阶段:1994年—1996年可称为“微利解困”

1994年启动的“安居工程”是根据建设部《实施国家安居工程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室转发的《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推出的又一项住房保障新举措。通过营建一批经济、实用、美观的微利住房,形成独立的安居乐小区来重点解决城区人均居住面积在7. 2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到1996年,安居乐小区建造住房26幢51300平方米,有偿解决住房困难家庭714户。该小区已成为余姚城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配套、齐全的住宅区,被老百姓称之为“民心工程”,余姚市获得“浙江省住房解困先进集体称号”。

3.第三阶段:1996年—1998年可称为“货币解困”

1996年余姚市率先打破了住房由国家“包”下来的传统观念,实行“政府、单位、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原则,为解决住房困难开辟了一条好途径。这一阶段,政府主要以房地产开发公司手中的余房为突破口,通过政府政策性货币补贴、单位购房补助或借款的方式,既帮助住房困难户解决了住房问题,又有效消化了空置房,一举两得。3年来,政府共提供259套可选房源,实际解决住房困难户178户,计14164.97平方米,政府负担补贴资金近300万元,单位支助50余万元。到1998年,余姚市人均居住面积已提高到18平方米。

4.第四阶段:2005年—2009年可称为“货币直补、购租并举”

经过5年的休整,2005年按照上级要求,推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这两大保障形式,基本实现了廉租住房“应保尽保”,但在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操作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难题:一是优惠价格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仍超出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二是不能自主选房,给部分购房家庭带来生活不便,增加了生活成本;三是政府统建统售,运作成本高,遗留问题多,政府压力大;四是经济适用住房小区集中安置困难户,增加小区管理难度,容易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不利于城市和谐发展。经过几年探索,我市因地制宜逐步建立了“货币直补、购租并举”的经济适用住房运作新模式。截至2009年底,共保障廉租住房809户,累计发放租金补贴643. 86万元;经济适用住房在保家庭1002户,其中106户以优惠价格购买了政府回购的房源,896户采取自主选房、货币直补方式,政府共投入补贴资金7592. 21万元,基本解决人均居住面积在18平方米以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货币直补”这种在不改变经济适用住房现行政策的前提下,以便民利民为原则,变“补砖头”为“补人头”,变“暗补”为“明补”的新模式,改变了经济适用住房“不适用”的局面,一推出就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得到省、宁波市领导的肯定,并在相关媒体进行报道。

5.第五阶段:2010年至今可称为“保障体系建立”

2010年对余姚市住房保障工作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经过20多年摸索,经历了突击性、阶段性、局限性的住房解困,逐步建立了层次分明、购租并举的保障体系,如表1所示。

全年共解决廉租住房租金补贴201户,发放资金108万元,推出实物配租61套;落实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53户,实物购房111户;购买限价房120户。启动兰墅桥地块公共租赁房建设34. 7亩,投资2亿元,524套3. 86万平方米。

二、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名目杂乱

从上面表述中已可见一斑,保障名目有解困房、集资房、经济实用房、安居房、双困房、微利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等不下十余种,探索建立一套较固定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

2.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比例不高

2010年,余姚市廉租住房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经济适用住房也实现了货币补贴和实物购房并重,同时还推出了条件较宽的限价房,本应出现申请对象远大于预期的情形,但实际情况差强人意。在廉租住房上,政府回购了61套作为实物配租,而有意愿入租的只有5户,究其原因:一是租金补贴20元/平方米·月的标准偏高,多数家庭宁愿自己租房,把余下的租金用于生活补贴;二是房源不理想,大部分套房面积过大,需要两户合租,生活不便;三是没有考虑残疾人、孤寡老人的实际去配置楼层。在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上,政府共推出3个地块房源750套,而实际签约的只有231户。究其原因:一是家庭收入有限,总体房价仍偏高;二是选址偏远,生活设施不配套,生活成本高;三是多数购房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办理按揭贷款。

三、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1.制订有效的住房保障规划必不可少

余姚市根据《2010-2012年住房保障发展规划》中提出了“331”工程:即花3年时间,建设 3000套保障性住房,解决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同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3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 5万平方米。这有力地保证了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当然,保障性住房作为民生工程,政府还要在选址上多考虑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方便中低收入人群生产生活,真正使保障性住房建设既“经济”又“适用”。

2.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住房保障模式

好的住房保障模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要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保障层次分布要清晰合理,形式要简单,可操作性强;三是保障范围要全覆盖;四是申请家庭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保障类型。

3.研究准入条件设置的科学性,做到有规可循

住房面积和家庭收入是住房保障准入条件的两个关键因素。在收入线划定上,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分析,建议是否可以采用“恩格尔系数法”:用恩格尔系数乘以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得到该地区年均食品支出水平;当某户家庭收入水平低于该地区年均食品支出水平时,我们认为该家庭的主要收入将用于食品支出,视为没有住房消费能力。

例如,2009年余姚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742元,月均2228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 1%。这样经过计算,2009年没有住房消费能力的三口之家人均月收入线为738元,家庭年收入线为26568元。因此,我们认为年收入低于26568元的家庭,可纳入当年住房保障对象。

总的来说,在住房问题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住房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住房问题上,就是重点改善低端人群的住房条件,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住房条件。让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共同形成对全社会住房需求的全面覆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的现实和长远需要。

住房建设 篇7

一、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为又好又快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法理念的重要体现。作为国有单位, 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全面承担并努力做好建设保障性住房工作。为此,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我们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为又好又快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第一, 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为载体, 深化认识。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 通过在参建人员中开展专题讲座、培训等形式, 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相关政策及面临的形势进行讲解, 深入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重要意义及在推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深化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认识。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措施。当前形势下,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既能拉动各方投资, 又能刺激居民消费, 是扩大政府公共性支出、拉动投资、刺激消费的有效结合点, 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大措施。加快保障房建设, 为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的住房, 成为改善民生, 保障社会整体发展和和谐稳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 才可能提高群众的预期消费能力, 从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并对促进消费、对相关产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第二, 以强化宣传思想工作为手段, 凝聚人心。一是对重点工程的重要意义开展宣传。强化对员工思想的引导, 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加强典型宣传。大力宣传在保障性经济适用房建设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成绩卓越的先进典型,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提升先进人物的影响力, 从而以点带面, 为保障性住房又好又快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科学管理, 为又好又快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住房民生问题最切实有效的途径, 是保障广大中低收入群众切身利益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近年来, 天津市房产总公司在承接经济适用房及租赁型经济适用房建设工作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自找差距、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管理年”活动为载体, 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 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机制, 从多条途径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为保障房又好又快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一, 实施目标管理。围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确定了“精心组织、全员参与、真抓实做、循序渐进、严细考核、成在长效”24字管理工作方针, 完善了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科学奖罚四大体系。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 确定工作目标, 分解任务指标, 明确落实责任, 以决策目标为基础, 以执行责任为关键环节, 以考核监督做保证, 科学奖罚为手段, 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 实施系统管理。根据公司承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量大、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大的实际情况, 将涉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部门及人员编成七大系统, 分别为房产经营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工程技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 并将各系统的整体架构、组织结构、各部室职能及与部门间工作内容对接、工作流转程序及重要工作的内容分工及流转程序进行规范、明确并整理成册。通过系统的专业化管理, 以求形成责任明确、清晰工作接口、自动自发地实施管理的目标。做到管理有专人、指导有专业、监督按系统、组织有计划。

第三, 坚持持续改进。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中, 我们坚持边干、边学、边查找差距, 边持续改进, 制定了持续改进的八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方案、固化方案、反复培训、认真执行、严细考核、严格奖惩。在重点工程建设中, 紧密结合自身特点, 要求所有参建单位都要严格按照“四定”原则抓好具体工作落实, 即:定工作内容、定工作标准、定责任人、定完成时限, 确保“所有的人都有责任, 所有的事都不耽误”的要求落实, 形成了事事有人管、项项有人抓、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第四, 完善资金运作。建设经济适用房, 特别是租赁型经济适用房投资大, 利润低, 融资十分困难, 一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及时制定资金计划, 科学统筹资金使用。二是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科学控制项目成本。如2008年下半年建筑材料快速上涨, 这意味着建设成本将大幅提高。面对这个难题, 我们经过对国内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趋势的仔细研究和建筑市场需求的客观判断, 统一思想, 大胆决策, 对秋怡家园、杜鹃道租赁型经济适用房项目钢材集中采购, 一次性降低成本约2000万元。

第五, 完善监督机制。一是保障性住房开发过程监督, 研究制定《保障性住房开发工作流程》, 有效地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开发项目经营决策和管理环节的监督控制力度, 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开发运作程序。比如:施工一定要选择技术过硬、素质优秀、操作规范的正规施工队伍;工程发包必须公开进行招投标, 实行第三方审核;规范签证程序, 实行两级签证管理;严把材料、设备采购环节, 关键材料实行“甲控”办法;严把结算关, 实行“分段、分序”结算;成立图纸会审小组, 规范施工方案变更等, 切实保障工程质量优良。二是资金使用情况监督。制定《重点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建立了资金会审制度, 实行重点项目金流量曲线图分析检测, 强化了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检查, 确保了重点工程建设各项经费使用严格按照程序运行, 充分保障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制约, 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确保了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工程优质、干部优良。

三、以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为平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经营要突破, 管理要跟进, 人才是保障。实践证明, 在重点工程建设中, 不仅要科学管理、用好资金, 还必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的培养, 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人才队伍, 为确保工程建设更好更快完成提供持久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一, 平等竞争给机遇。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使用竞争机制, 不论参加工作时间长短, 资历深浅, 只要有能力就能得到重用。在重点工程建设中, 大胆启用青年人才, 将“完全成熟”上岗改为“基本成熟”岗上锻炼。将有潜质的青年人才、优秀人才派到工程第一线, 压担子, 委以重任, 积极调集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到重点工程一线参与工程建设, 通过在一线的摸爬滚打和“实战”锻炼, 全面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培养干大事的能力。在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成员中, 90%以上为35岁以下青年人才, 一线工程人员全部为40岁以下工程技术人员。实践证明, 在重点工程中大胆使用青年人才, 一方面, 可以充分发挥青年人的热情和干劲, 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 可以使青年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增加工作经验, 加深阅历, 为提升工作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 加强交流给平台。在重点工作中实施轮岗和挂职锻炼。在全公司内积极选拔“可造型”人才, 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在重点岗位中进行轮岗、挂职、见习, 进行多岗位学习和锻炼。通过轮岗锻炼等形式, 可以使优秀人才开阔视野, 增加不同岗位的阅历, 提高自身的综合适应能力和驾驭经济工作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总公司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

第三, 优化结构给机制。一是注重创新, 搞活用人机制。实现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体系, 真正选派那些对事业有激情、对百姓有感情, 敢抓敢管、肯于吃苦、甘于奉献的人员放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岗位上委以重任、经受锻炼、接受考验。二是采取当面点评的方式, 对于年轻干部, 针对年轻干部经验不足现状, 一对一进行指导, 面对面帮助分析, 协助解决难题, 加速了青年干部的成长、成熟。三是竞争上岗, 以“实战”说话。通过竞聘的方式选拔人才, 促进优秀人才尽快走上领导岗位, 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优秀人才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

第四, 强化教育上水平。一是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相关人员开展多种业务技能培训及管理培训, 做到职工培训有计划、有专员、有效果。二是推行职业职工教育系列活动, 制定了职业职工标准和模范职业职工标准, 要求一般干部职工遵循职业职工标准, 党员必须达到模范职业职工标准的要求, 使干部职工以模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基本要求, 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更高标准, 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职业化意识, 激发了从业热情。三是广泛开展廉政教育, 特别是对重点岗位人员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时刻提醒干部职工不忘廉洁自律, 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 使廉政勤政意识深入人心, 警钟长鸣。

住房建设 篇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姜伟新在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09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绩, 提出了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住房工作, 促进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要继续把住房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认真抓好。要完善政策, 增加有效供给, 继续综合运用土地、信贷、税收等手段, 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 稳定市场预期, 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同时要研究促进中长期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

要通过棚户区改造和新建、改扩建 (购置) 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方式, 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其开工建设的套 (户) 数比去年增加三分之一, 以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另外, 安排建设的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安置住房规模将比去年增加一倍, 以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基本解决城镇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当前, 廉租住房仍然以实物保障形式为主, 新建廉租住房单套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在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 在加快保障房建设进度的同进, 可以扩大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范围, 由低收入家庭向中等偏下收入家庭逐步扩大。国家将适当提高对中西部廉租住房建设的补贴标准。各地特别是各城市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管理, 严把准入关, 强化使用监管。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各地要认真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人民银行制定的指导意见。农村危房改造试点2010年要扩大规模。继续推进国有林区、垦区和煤矿棚户区改造。

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大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和供应。房价上涨过快、住房和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不足的城市, 要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及其土地供应数量和比例。各地要对以上五类住房抓紧编制今后三年建设规划, 年度计划要落实到地块。各地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快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商品住房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在继续支持居民自住住房消费的同时, 要更加严格二套住房信贷等管理, 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各城市政府都要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研判, 特别是要加大对房价上涨过快的热点城市的跟踪调研,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同时, 要对去年以来新出台的不符合调控要求的地方性房地产政策及时进行清理和调整, 采取针对性措施,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继续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工作, 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组织实施好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

二、提高城乡规划水平,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管理,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高水平的城乡规划是推动人口、经济和资源在空间上合理布局,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乡规划的制定, 要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 注重资源的节约, 注重保护环境、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 增强规划的科学性。要努力加快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工作。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加强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监管工作。同时, 要下功夫研究城镇化发展战略问题, 尤其是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直接有关的问题。

明年要重点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提高城市安全等运行管理水平。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等管理工作。要推进城市无障碍建设, 做好100个开展创建活动城市的检查验收工作。

三、继续推进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筑节能潜力很大, 是住房城乡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关键工作之一。要切实提高对建筑节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大力推动供热计量改革。从2010年起, 北方城市新竣工集中供热建筑都应当实行按户用热量计价收费, 未安装按户热计量装置的建筑不得竣工验收和投入使用。2010年要完成北方既有居住建筑5000万平方米的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任务, 全面完成国务院要求的“十一五”期间改造1.5亿平方米的任务。争取实现所有已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全部按用热量计价收费。二是着力提高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 2010年施工阶段执行率要超过95%。三是增加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县。继续组织实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发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示范作用。四是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

继续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推动城镇减排。配合有关部门, 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继续加大对配套管网建设的支持力度。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再生水利用。加大污水厂污泥的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力度。2010年,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5%, 东部地区都要实现每县建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烧监管标准, 继续开展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等级评定工作。垃圾焚烧项目建设, 要依据规划, 科学选址, 技术可行, 并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餐厨垃圾收运处理试点工作。2010年,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72%。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设以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扩大推行无车日范围, 保留和修建自行车道和人行道, 减少城市交通能耗和污染排放。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吸尘、降噪、减排等生态功能和防灾避险功能, 加快编制和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严格绿线管理, 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切实提高园林绿化水平。

四、认真履行市场监管职责, 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下大力量整治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 虚报售量、制造紧缺假象和假按揭、假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 加大查处和曝光力度。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 加强房屋拆迁管理。坚持依法拆迁, 细致做好工作。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源头。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继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修订建筑业企业和工程勘察资质标准。强化对企业资质、个人注册执业资格的动态监管。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加大对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各地要强化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质量监管, 在保障性住房中全面推行分户验收制度。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等大型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管理。对建筑施工安全开展以预防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和起重机械设备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将建筑节能列入工程质量监管范围, 严格执行。确保农村房屋建设质量安全。

五、继续做好法规和建设标准完善及改革工作

我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力争出台有关加强城市燃气和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方面的法规。继续加强城市房地产管理、住房保障、村庄和集镇管理、住房公积金、城市房屋拆迁等方面的立法调研工作。各地要加快地方性的配套法规、规章制定工作。继续完善稽查执法机制。

2010年力争完成提高能效等方面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 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算定额和造价指标等编制工作。加强对重要建设标准的宣传和实施检查, 探索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执行强制性标准的审核监管机制。各地要加快地方性标准的制定完善和监督检查工作。

做好继续发展工程总承包管理和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等改革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做好全国和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六、关于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和作风建设

对加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和作风建设, 姜伟新强调三点:

(一) 反腐倡廉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继续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行政权力不少, 思想上稍一放松警戒, 就有可能将手中的权力演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 增强宗旨意识, 解决好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问题。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强化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在和业务工作同样重要的位置,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要不断完善制度, 堵塞漏洞, 规范权力运行, 防止以权谋私。要加强监督,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 都要自觉将自己置于公众和舆论监督之下, 保证我们的行政行为始终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 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很多工作直接关系百姓生活, 社会影响大。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以“文明行业创建”为重点, 深入开展全系统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政府机关要以政府公信力、服务满意率为核心, 企业要以倡导社会责任为核心, 公务人员要以勤勉、奉献、效率、公正为核心, 企业职工要以职业道德为核心, 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大力宣传新时期先进人物, 以鲜活的时代形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荣辱观教育, 营造学楷模、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三) 真抓实干求实效,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一要加强学习, 特别是理论学习。为了应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 我们的同志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沉下心来, 踏踏实实地研究问题, 开阔视野, 提高水平。二要扎实工作。要在一个“实”字上下功夫。不做表面文章, 不搞形式主义, 不图虚名, 不讲空话, 多做实事, 少说多做, 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 察实情、辨实理、出实招、求实效。三要注重协调配合。协调配合, 要有大局观念和长远思考。部机关与中央各部门之间, 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 机关与部属单位之间, 都要加强协作配合, 围绕中心工作, 相互支持。

住房城乡建设的很多工作离不开城市人民政府的支持, 今后, 我部将在继续加强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联系的同时, 加强与城市人民政府的联系。

姜伟新在总结回顾2009年工作时指出,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扎实工作, 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是大规模推进了保障性安居工程。

2008年已建设和2009年开工建设了380多万套 (户) 保障性住房;同时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推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同时加强了住房公积金管理。

二是加大了建筑节能工作力度。

2009年, 预计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99%, 施工阶段超过90%;全年完成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6611万平方米;预计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3%, 全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9%。

三是加强了城乡规划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工作加快;城乡规划实施监督工作有新进展, 已向全国51个城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68名;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取得新成效;北川新县城重建规划编制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强。

四是强化了市场和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监管。

开展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完善了建筑市场相关制度;加强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管工作, 全国建筑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均有下降。

五是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在全国80多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化管理试点工作。组织编制城市供水设施改造规划。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加强村镇建设工作, 目前全国已有12万个村庄基本完成村庄整治。

六是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工作取得新进展。

制定了住房城乡建设法律法规框架;共批准发布工程建设国家标准59项、城镇建设和建筑工程行业标准39项, 工程建设产品标准40项。

住房建设 篇9

——严格建设和准入管理。新建廉租住房坚持集中建设和在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中配建相结合, 以配建为主。要求优化廉租住房户型设计, 努力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节能环保和经济适用。要求新建廉租住房尽可能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 同步做好小区内外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方便低收入家庭生活、就业、就医和子女入学。市、县人民政府要落实《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的有关规定, 明确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收入和资产申报义务, 抓紧建立住房保障、公安 (车辆和户籍管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房地产、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 着力提高廉租住房保障资格审核工作的准确性。

——强化租赁管理和服务。住房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廉租住房产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要加强廉租住房合同管理, 明确承租对象的权利和义务, 载明租金水平、租赁期限、转借或转租的处罚以及其他违反使用规定的责任等事项。对正在享受实物配租廉租住房或领取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 再购买其他住房的, 应当办理廉租住房保障退出手续。房屋登记机构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时, 应根据住房保障部门提供的信息, 比对申请登记人家庭成员是否正在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信息。

住房建设 篇10

一、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超出使用范围的评述

有观点提出, 目前实施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第5条规定, 除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等法定情形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在《条例》相关条款还未经法定程序作出相应修改的前提下, 现在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对职工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作出改变的行政行为, 显然与作为行政法规、同时也是“上位法”的《条例》存在法律冲突, 并且与依法行政的基本法律要求不相符合。

的确, 不独是《条例》第5条有限制性规定, 在第24条、第26条的提取和贷款办理的条款中也有呼应性规定, 即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符合条件的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也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此中非常明确的是住房公积金贷款的申办主体是“职工”而不是“职工所在单位”或者其他组织。1999年5月6日, 在建设部组织学习《条例》的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会议上, 建设部官员还专门强调指出:“各地不得在上述情况之外新发放任何建设项目贷款, 更不能突击放款或采取修改协议和合同时间等弄虚作假的手段。对于突击放款和弄虚作假的, 一定要严肃查处”。

到了2002年, 国务院在修改《条例》时仍然没有改变既有的规定, 也没有为现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留下法律适用的“接口”。相反, 当时特别强调加快收回项目贷款, 杜绝风险隐患。据此, 从条文直接援引和适用上看, 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确实在《条例》中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其他角度对试点工作进行多角度的法律观察。

第一, 立法目的。《条例》第1条开宗名义指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立法意义一方面是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 维护住房公积金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促进城镇住房建设, 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当然, 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终以购买款名义流入住房建设资金。但直接向住房建设项目发放贷款更加不超出“促进城镇住房建设”的范畴。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主编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释义》一书在解释立法目的时也指出:“1995年以来, 各地按照有关规定, 利用住房公积金及其他房改资金, 推动了国家安居工程的实施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发展。天津、广州、南京等地开始利用住房公积金增值资金, 建设或收购一批面向最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廉租住房, 促进了城市廉租住房供应体系的建立。”可见, 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至少没有偏离《条例》的立法目的。

第二, 试点定位。《实施意见》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 此前在200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已经埋下伏笔:“为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 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益, 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 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将本地区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补充用于经济适用住房等住房建设”。这次住建部按照国务院要求出台实施细则, 至少不是恣意而为, 在合法性上多了些许依据, 况且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并非完全突破《条例》的全面开花, 而是选择部分城市试点, 更显政府部门谨慎心态。为此, 《实施意见》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在《实施意见》印发后60日内, 将试点城市名单及实施方案送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核批准, 非试点城市不得利用住房公积金发放任何项目贷款。

二、对管理中心无权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的评述

有观点提出, 公积金的所有权属于缴交者, 各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只是管理者, 无权随意支配资金 (包括增值部分) , 因此公积金管理中心并没有权利决定投资。否则违背了谁的财产谁主张权利的基本常识。还有人担心, 按照《实施意见》规定, 贷款利率按照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 是否会对个人住房贷款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挤出效应”?此种担心暗含的观点是:不应由公积金管理中心决定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贷款规模, 否则会蚕食个贷额度。对这些观点的深度分析涉及到住房公积金的法律属性以及住房公积金管理应有的法理框架。

首先, 住房公积金用于何种用途, 仍应当遵循现有《条例》确立的决策和管理分离机制。《条例》第8条规定, 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其他设区的市, 应当设立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 作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决策机构。第9条规定了管委会履行6个方面的职责, 其中第一项即是制定和调整住房公积金的具体管理措施并监管实施。因此, 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试点方案及其额度应由管委会审议。笔者注意到, 《实施意见》还特别规定“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在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时, 必须征求缴存职工意见”。公积金管理中心仅仅是管理运作机构, 与管委会是决策和执行的关系。因此, 从公积金属于缴交者所有, 推演出公积金的决策事项也应由全体缴交者作出, 似乎过于武断。正是基于公积金决策事项事实上不可能由全体缴交者共同作出的考虑, 《条例》采取“代议制”的委员会决策方式, 即职工代表和单位代表作为管委会法定比例 (各1/3) 的成员, 代言缴存者的声音。当然, 实际运作中存在对管委会形同虚设的质疑, 以及对所谓试点实施方案征求缴存职工意见可能流于形式的担心, 但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 至少这一既有的决策机制是法定的, 只不过存在完善的问题。同样, 声称公积金管理中心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的投向和额度大小, 似乎也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条例》的研究。

其次, 《实施意见》中的术语“闲置资金”不能混淆。它是“在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留足备付准备金的前提下, 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内涵来说, 它不等同于通常所说的住房公积金, 也不同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按照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通报数据, 至2008年末, 全国住房公积金银行专户存款余额为5616.27亿元, 扣除必要的备付资金后的沉淀资金为3193.02亿元。

最后, 应理顺公积金个贷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的关系。毫无疑问, 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前提是该城市有闲置资金, 足以保障职工个贷需求。因此, 即使成为试点城市, 公积金个贷是首先应当满足的, 尽管其利率低于保障性住房贷款利率;没有参加试点的城市, 不存在所谓“挤占”问题。《实施意见》对此明确规定“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 换言之, 从文件规定上看政府不允许发生“挤占”个贷的情况, 但是考虑到试点城市管理中心出于保值增值的趋利动机或者迫于政府资金饥渴的压力, 不排除以降低最高贷款额度或者不提高个贷最高贷款额度的办法变相地规避执行, 因此, 主管部门理应出台约束性的规定消除大家的疑虑。

三、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风险承担的评述

有观点提出, 缴存者作为公积金所有人直接承担了保障性住房投资的风险, 一旦投资出问题, 可能引起社会的广泛不满, 甚至不安定。

应当说, 这一担心不无道理, 也是该项试点工作成功与否最为关键的变数。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之初曾经发放大量经济适用住房、安居房、解困房等项目贷款, 此后出现坏帐一度是社会舆论集中火力批评的“标靶”, 有的至今尚未收回。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 2008年, 全国共回收2002年以前发放的项目贷款、单位贷款和挤占挪用资金4.77亿元。2008年末, 项目贷款、单位贷款和挤占挪用资金余额还有12.67亿元没有收回, 相当于缴存余额的0.10%。前车之鉴, 不能不警觉, 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再也不能重蹈覆辙。

笔者简单地对比了一下此次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和此前项目 (单位) 贷款操作方式的变化, 至少有四个方面体现出风险控制的不同:第一, 要求设立资金监管专项账户, 对贷款资金流动实行全程封闭管理;而此前项目 (单位) 贷款只是按照普通贷款发放和回收流程操作, 缺乏对贷款资金流出的总量和分进度划拨监管, 也缺乏对建设项目产生现金流入的偿还监管。第二, 严格控制贷款资金流向, 要求公积金管理中心对贷款项目进行严格评审, 并提交试点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人民政府批准;而此前项目 (单位) 贷款一般由公积金管理中心审核批准。第三, 落实贷款抵押, 借款人必须以在建项目、房产或土地使用权足额抵押;而此前项目 (单位) 贷款很多没有落实抵押, 或者没有足额抵押或者仅仅是一纸保证, 最后到了债务不能清偿时, 根本无法追及抵押财产。第四, 规定试点城市政府承担落实偿还贷款的责任, 确保贷款本息按时偿还;而此前政府并不对项目 (单位) 贷款承担责任。

当然, 笔者认为, 《实施意见》现有规定并非无安全之忧。从贷款评估、审批、发放、偿还等操作程序上看, 这些规定只是原则性和框架性的, 需要住建部等部门出台更切实可行、更详细可循的操作细则。比如, 城市政府落实偿还贷款责任如何实现, 政府财政收入是否承担垫付责任, 责任的落实有什么具体手段和措施, 在什么期限内能够落实贷款按时清偿, 等等。

四、有关住房公积金制度定位的联想

300亿助力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设 篇11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北京市政府重要民生工程和“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工作,对北京市城市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按照《北京市“十二五”住房保障事业发展规划》中制定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计划新建、改建或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是北京市政府为推进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成立的全国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企业。

此次农行北京分行与该中心携手合作是双方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有益尝试,是落实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根据协议,农行资金将主要针对公租房、定向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收购、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业务;业务品种将涵盖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并购贷款等多种形式,同时还将利用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根据项目推进的需要,量身定制的融资方案,并提供授信审批绿色通道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针对共租房建设融资,农行北京分行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在期限上、资金用途上、信用结构上实现突破,全力支持保障房建设。同时,农行还将依托自身的资源和专业优势为中心提供定向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发行的服务和咨询工作,以进一步拓宽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渠道。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篇12

1 当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住房保障在我国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主要表现为住房保障缺乏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不足, 保障覆盖范围不够宽, 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存在错位;住房保障资金投入不足, 政策性住房金融不发达;尚未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住房保障理论研究不深入等方面。

2 对策建议

理论上, 只要买不起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都应被纳入政府的住房保障体系之中, 帮助这些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 有利于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 减小贫富差距, 有效抑制住房价格的超常上涨, 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解决住房问题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需要我们加强理论研究, 从战略上进行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在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同时, 加快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

2.1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

(1) 要在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前提下搞好住房保障的原则。

要十分明确住房市场化是改革的大方向, 处于主体地位, 而住房保障是弥补市场化的缺陷和不足。

(2) 要根据住房发展所处阶段决定住房保障方式。

在住房严重短缺时期, 应当采取最有利于刺激住宅供给、加快住房建设的政府直接建房方式;在住房供求关系比较缓和时期, 应采取房租补贴方式, 可更有利于减少保障资金支出。

(3) 住房保障必须有助于社会阶层融合而非人为扩大差距。

小康进程中的住房问题不仅是居住问题或者经济发展问题, 而且是社会发展问题。住房保障制度不但应有解决短期问题的考虑, 更应有长期持续的目标, 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 加入社会发展的目标, 切忌将低收入者社区建设成为城市中的新“贫民窟”。

2.2 合理构建住房保障的水平和阶段性目标

要在对城镇居民居住情况和收入情况进行详细普查, 并对未来住房需求进行预测基础上, 按照居民实际负担能力和各地财政的不同情况, 明确划分住房社会保障的范围, 分阶段制定住房保障政策和制度的“路线图”。基于我国城镇居民经济承担能力的差异, 住房供应类型应多元化。原则上, 对有能力负担住房支出的高收入人群, 应当通过市场运作解决住房问题;对有部分能力负担住房支出的中等收入, 政府应当给予适当援助;对低收入、最低收入和没有收入的人群, 政府必须全部包起来。收入线的划分必须明确和透明, 不能存在所谓的“灰色收入”的成分, 并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进行适时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 政府援助的对象不应当仅仅是当前具有“城市身份”的居民, 还应包括已经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

2.3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

(1) 住房保障要由法定专门机构来组织运作。实施住房保障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专业性的工作, 必须要有一个法定的专门机构来组织实施。

(2) 要建立个人收入和房地产档案, 进一步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

(3) 要规范廉租房供应制度。一是要使廉租房制度成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为廉租房制度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渠道的制度性的稳定资金来源, 把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要逐步提高廉租房覆盖面, 将廉租房的申请条件逐步放宽至中低收入家庭。 二是建议采取住房券的形式将租金补贴直接发放给廉租房家庭, 给承租的家庭更多的地域选择权。三是廉租房标准一般不应超过本市平均住房水平的60%, 要每年进行一次补贴资格和标准核定。

(4) 规范经济适用房供应制度, 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创新, 建议对经济适用房采取由政府主导的封闭运作模式。

(5) 规范限价商品房制度。限价商品房推出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与一般商品房要形成合理的价格结构。二是适当控制限价商品房的总量。三是做好限价商品房供应对象的界定工作,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2.4 要逐年提高财政对住房保障的投入, 提高保障性住房供应能力

住房保障体系的正常运作, 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其中, 财政支付能力是保持住房保障制度运行的基础性因素。 (1) 要建立土地出让收益“反哺”住房保障的机制, 经济发达地区要确保按土地出让收益的20%提取住房保障资金, 经济落后地区提取比例应不低于10%, 并逐年提高提取比例; (2) 将住房保障资金需求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之中, 根据中低收入居民的需求和财政支持能力, 逐年提高住房保障经费预算水平; (3) 接受社会捐赠, 发行住房福利彩票等, 对于社会各界自愿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捐赠用于城镇住房保障的资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4)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必要费用后全部用于住房保障。国家要运用各种手段来缩小由于发展水平不同而形成的地区差异, 如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等方式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住房建、改造补助。

住房保障体系的运转是长期的, 政府要根据需要和资源, 做出长期发展规划, 确保长期有充足的房源供应。 (1) 由政府筹资建设, 选定合适的地块, 以项目招标的方式委托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建设, 这类性质住房的土地使用权以空转的方式归住房保障机构, 在出售时逐步收取地价; (2) 由开发商代建, 在住宅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时, 要求开发商代建一定数量的合适小房型, 政府以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率收购; (3) 收购烂尾楼进行改造; (4) 在二、三级市场上运用市场手段进行房源收购, 包括产权收购和租赁权收购;五是政府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方式, 获取部分住房的所有权;六是现有公有住房。

与此同时, 政府可以运用间接方式, 通过出台一些融资政策, 实施税收减免, 甚至财政补贴的手段, 鼓励企业按照不同需求, 建造不同层次的住房, 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降低建造和管理住宅的费用。

2.5 加快住房保障制度法制建设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 除了需要政策先行先试和逐年计划外, 更需要把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 从长规划, 确保住房保障体系依法规范、长期可持续发展。

2.6 大力发展政策性住房金融

要进一步发展政策性住房金融, 创新和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 积极开展住房储蓄和政府贴息住房抵押贷款, 完善政策性贷款担保机制, 降低中、低收入居民申请贷款的门槛, 增强其购房能力, 促进住房保障制度的顺利构建。

摘要: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 必须加强住房保障的理论研究, 从战略上进行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在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同时, 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住房保障体系。

上一篇:药学服务与患者教育下一篇:物美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