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共8篇)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篇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综述
一、中国保险业的恢复阶段(1979年~1995年)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商业综合保险公司,1979年开始恢复营业,从此中国保险业进入到强劲复苏下的混业经营阶段。细分此阶段其特征为:一是国资保险公司不断出现,二是外国保险公司开始重新进入我国,三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入保险市场。
第一,随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业务恢复,交通银行1987年成立保险部,并于1991年4月组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为中国第二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1988年4月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蛇口区开业,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并于1992年6月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从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第二,1992年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外国保险公司开始重新进入我国。9月,美国友邦成立上海分公司,是保险市场恢复后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第一家外国公司。随后,日本东京海上日动亦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
第三,保险公司投资主体丰富化,企业资本开始进入保险市场。1994年10月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是中国首家由企业出资组建的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1995年1月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上海成立,成为由企业出资组建的第二家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
1992年之前,保险产品的营销模式以公司直销为主,而友邦公司将个人代理制引入我国,并且这种营销模式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随后保险代理机构也开始出现。恢复阶段的保险公司仍是混业经营,但在1995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要求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分业经营,从而中国保险市场混业经营的局面告一段落,中国保险业进入到了分业经营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保险业的规范发展阶段(1996年~2000年)
为配合《保险法》的实施及其分业经营的要求,1999年7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撤销中保集团,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和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保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到了分业经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有三:一是分业保险公司不断涌现;二是外国保险公司大量进入我国,并且中外合资经营方式开始出现;三是保险行业进入国家监管下的行业自律发展阶段。
第一,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大批分业保险公司不断涌现。如1996年8月,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永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安成立;9月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10月华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1998年10月安联大众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1999年4月金盛人寿保险公司获准成立;2000年11月民生人寿、东方人寿、生命人寿和恒安人寿四家寿险公司成立;12月前身为新疆兵团保险公司的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成立等。
第二,国外保险公司开始大量进入我国,并且来源区域和投资方式日益丰富。1996年11月,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与外经贸信托在上海合资设立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这是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以来,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合资的寿险公司;12月欧洲瑞士丰泰保险集团成立;1997年5月,法国安盛巴黎联合保险集团获准在上海建立一家合资的人寿保险分公司;1998年10月,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同月中美合资保险企业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1999年6月,中国人寿和澳大利亚康联金融集团的合资公司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开业;2000年6月,荷兰保险有限公司和意大利忠利保险有限公司获中国保监会批准,在中国筹建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显而易见,来源区域从第一阶段的美国、日本,此阶段扩大至加拿大、瑞士、英国、法国等国家,投资方式也有原始的独资发展为中外合资或外外合资的方式。
第三,国家监管下的行业自律发展开始形成。在分业经营发展阶段,中国保险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是1998年11月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中国保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保险进入到规范化发展阶段。2000年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宣告成立,同样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开始走上政府监管下的自我约束、相互监督、携手共进的自律性管理发展轨道。
在此阶段,兼业代理的营销模式开始发展。从最初1996年银行兼业代理,到2000年已发展成行业代理、企业代理、团体代理等各种兼业代理形式。同时,保险营销的经纪人模式开始发展,保险经纪公司也开始出现,如2000年6月国内首家保险经纪人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在北京揭牌,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综合保险经纪公司。
三、中国保险业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保险业做出高水平、宽领域、分阶段开放的承诺。到2007年3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距离突破1万亿元大关仅3个年头。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保费收入为14.34万亿元,中国保险业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发展特点有三:一是中国保险公司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二是保险领域对外开放程度加大;三是国家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建设。
第二,保险对外开放程度加大。2003年底开始,对外国非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公司取消限制。同时,除有关法定保险业务外,向外资非寿险公司放开所有业务限制。至2004年5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险业入世过渡期完成,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呈现出以我为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第三,在中国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如200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2006年4月发布《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同年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正式发布;200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发布等等。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篇2
对此理论界学者就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总体方向基本确立, 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研究其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步落后于城镇养老保险, 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建国以来,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即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传统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 国际予以政策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阶段。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学术起点, 对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有基础性的意义。
至今, 农村养老保险已取得很大发展, 但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平衡、缺乏统一管理和立法保障、保值增值困难仍是农村养老保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冯章龙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 随后从制度层面总结了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有学者也指出了其他原因, 如刘子兰 (2003) 所讲, 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术界建立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时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它的发展停滞。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已有研究结论可以看到, 中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 政策的不稳定性不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而且损害了制度的威信和吸引力, 而中国当前现状也凸显了改革的必要与紧迫性:一方面, 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承担农民养老的历史重任。随着老年农民老无所养问题越来越严重, 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形成了强烈反差, 许多地区开始改革制度。
(一) 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大部分理论界学者赞同这个观点, 也曾将目前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归因于政府涉足不够, 但对政府深入程度则持不同看法。
李迎生指出, 政府担负着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 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阎安认为政府应承担全部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 应从部分积累制过渡到完全积累制, 在强制缴费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多储蓄积累, 建立多功能个人养老账户。
(二) 路径的选择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不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 这是由现实国情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既定路径决定的。何文炯等 (2001) 建议发达地区积极推进, 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 然后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王枝茂建议立法先行, 渐进式推进。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GDP的增长表明中国已具备一定经济条件, 且农民表现出强烈愿望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参与意识, 因此中国已初步具备全面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 目标的构建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构建, 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原则, 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 家庭养老和社区互助为辅助, 逐渐与城镇从业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模式。
但这种学习不能脱离既有的制度文化条件, 也不能以削弱中国既有制度文化优势为代价, 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只会加大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制度成本。
三、总结和思考
综上可知,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 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而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效率低下问题使政府和学者们正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制度模式。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中, 政府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关于制度创新和路径选择, 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将农村地区分层分类, 推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已基本确立, 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但最终仍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不可盲目照搬。
此外, 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就其变迁历程、管理模式、路径选择、政府作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但目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未来可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冬水, 王松.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10) .
[2]、冯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 2006 (4) .
[3]、王枝茂, 张璐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创新[J].经济师, 2006 (12) .
[4]、孙红民.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其问题[J].人口与经济, 2009 (S1) .
[5]、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 2001 (5) .
[6]、阎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2) .
第二讲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篇3
一、国家保险型养老模式阶段
在国家保险型养老模式阶段,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现收现付制、个人不缴费、就业/工资关联、企业与机关各成系统。这一阶段的政策法规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政务院于1951年2月23日政务院第七十三次政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劳动保险条例》) ,并于1953年1月2日进行了修订,这是一个包括养老、疾病、工伤、生育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险行政规定。其中养老保险条例标志着新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在《劳动保险条例》颁布和实施以后的10多年里,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又颁布一系列关于养老保险的“规定”和“办法”,其中主要的规定和办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1951年3月24日劳动部公布试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务院1955年12月29日)、《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1958年2月9日公布)、1964年4月20日《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的通知〔(66)二轻劳邓字第11/59号〕等,奠定了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养老保险基本框架结构。
养老保险制度具体内容
覆盖范围:有职工100人以上的国有、公私合营、私营及合作社经营的企业及其职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员工。
资金筹集:企业负责缴费,个人不缴费。企业按全部工人工资总额的3%,提缴保险费(3%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当时没有单独规定养老保险费率),其中70%留存本企业工会,30%上交全国总工会作为调剂金(1969年以后不再上交,全部留在企业)。
支付条件:第一,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工人,男性60岁,女性50岁;干部(机关事业单位),男性60岁,女性55岁。特殊行业或特殊工种退休年龄可以提前,高级官员和专家教授等退休年龄可以延长。第二,工龄满10年。
保险待遇:养老金与工龄和工资挂钩。一般情况下,企业工人连续工龄满20年,最高养老金工资替代率为75%;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工龄满35年,最高养老金工资替代率为88%;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养老金工资替代率最高达90%。工龄35年以下,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相应递减。
评价分析
这个阶段,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单位保险”倾向明显,各单位对自己的职工负责,这种倾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得到了巩固,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要求“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工会经费和劳动保险金”,养老保险彻底变成了各企业内部的事情,丧失了其社会统筹调剂功能,这给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造成了巨大麻烦。
20世纪80年代初,从经济层面看,由中国农村起始经济改革蔓延至城市,经济转轨,政企分开,企业走向市场,现代企业制度普及开来,劳动力也开始流动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在全民所有制企业新职工中实行劳动合同制。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的老龄化时代急速到来,单位养老保险模式的弊病终于显现:首先,单位养老保险模式严重阻碍劳动力流动;其次,单位养老保险模式导致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老企业退休职工多,养老金成本高,新企业甚至没有养老金成本;再次,人口老龄化使得“体制内抚养比”(即覆盖范围内退休人数对在业人数之比)提高,国家保险型养老模式捉襟见肘,自顾不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革命性变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二、“统账结合”养老保险模式阶段(1986年至今)
“统账结合”模式酝酿
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铺开,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重新调整,企业脱离政府包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的保险费负担以及企业之间养老费用苦乐不均的问题显现出来。
1984年有广东东莞、江门进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试点,试图突破单位保险的框架。1985年1月,劳动人事部保险福利局《关于做好统筹退休基金与退休职工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发布,统筹养老金有了国家政策。
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决定国有企业新招工人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并要求企业按合同制工人工资总额的15%左右、劳动合同制工人按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3%缴纳养老保险金。
养老保险统筹摆脱了“单位保险”束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未来“统账结合”模式就此埋下伏笔。
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从此,不仅是新合同制工人,而且所有企业职工个人都将缴纳养老保险费。正式宣告以《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为基础的“国家养老保险模式”时代结束。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全国多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试行。
建立和完善
年7月,通过总结各地试行经验,权衡各方利弊,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向全国推广“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这里所谓“统一”主要是指统一了资金来源,统一了企业和个人的保险费率,统一了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了保险水平(计发办法)等,因为在1997年以前的试行中各地各有做法。
在中国社会保障史上,《决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规,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齐心协力推进养老保险改革”为标题的人民日报社论(1997年7月30日)将此称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发布,对1997年《决定》进行了若干重要修改,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施行)一起,成为我国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依据。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篇4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发展对策
一、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几经起落,经历了曲折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恢复经济,并进行了开办农业保险的初次尝试。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开始在一些地区试办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虽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赔了近400亿的钱款。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53年进行农业保险整顿又在1955年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尝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左倾方针错误,开始提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大力发展人民公社,即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国家认为集体的力量大,可以对抗任何自然灾害,所以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停止开办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这期间停办了24年。
(三)第三阶段。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实施,没有了集体劳作,而是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提高的同时,也要自己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问题,因此,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迫在眉睫。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的办理,并且国家也采取许多的鼓励措施,因此,不仅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与保险税种有所增加,而且保险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保险收入从23万升至8.62亿元。这期间,大多数农业保险机构都赔了钱,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四)第四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保险也开始由商业化经营转变,而此时的商业保险公司也刚刚起步,规模小、业务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应对风险,再加上这一期间国家不重视商业保险,鼓励措施少,支持力度不强,因此1993年后,农业保险开始萎缩,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3.77亿元,比上年减少了0.88亿元。
(五)第五阶段。2003年起,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及要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为了增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国家开始给予农民财政补贴。2003年后农业保险不断发展,2013年的保费收入为306.6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66.4亿元,并且,农业保险的经营状况获得了改善,从刚开始的赔款转向盈利,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了赔付的速度,总的来说,从2003年至今,农业保险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也让保险公司获得了盈利。
二、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一)农业保险总体状况。第一,农业保险发展速度加快。由于中央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使得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的业务量逐年上升。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第二,农业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有了自己的天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第三,农业保险为农民应对自然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保险最大的受益人是农民,在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农业保险的赔付款可以帮助农民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农民的灾后生活。第四,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在不断上升。由于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大量发展农业保险,一些保险公司也跟上步伐,在农业保险业务中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保险的不足之处
1、农民购买保险机率较低。首先,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土地,农民能够获得的收入很低,而农业保险正是要面对这些低收入人群,保险业务的开展确实有困难,并且农民种地所得的收入更愿意储蓄起来,把储蓄的钱用于盖房、生养子女、养老。在我国中西部的农民,他们种地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的开支,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投保;其次,农民并不热衷于农业保险,农民没有较高的风险意识,没有意识到转移风险的重要性,并且农民对于保险的赔付也抱有一种怀疑态度,有的农民甚至不相信会在遭受灾害后获得一部分赔偿,他们宁愿把钱存起来,也不愿意为未来的风险投保;再次,如今有不少农民放弃农村的土地,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进城打工,当然也不会问津农业保险了;最后,一些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十分严苛,投保的农民想要拿到赔款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了偏见,只有少数人会购买农业保险。
2、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少,保险险种少。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发展也是几经起落,专业的保险公司凤毛麟角。专业的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华、阳光、安信等几家公司。这些公司除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分支机构外,其他的公司覆盖性不强,只是局限在几个地区中,大大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保险的险种较少,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山村交通不发达,村落封闭,基于此保险公司不会经营较多的险种;此外,农业保险的风险较高,出于公司盈利的打算,保险公司不会冒风险经营易亏损的险种。
3、管理农业保险的问题。农业保险管理涉及到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面的问题,政府实施政策性保险时,要考虑农民和保险公司两方面的利益,处理不好时,可能会带来冲突;再加上农村交通不发达,村落保守,导致保险宣传、发起、理赔等难度较高;当发生灾害时,在对灾害发生的性质进行定论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因此农业保险的管理难度较高。
4、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失。我国农业保险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发展时间短,因此专业人才匮乏。许多大学是近些年才开始设立农业保险专业的,这无法满足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人才数量与农业保险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保险机构去农户家宣传时,缺少专业的人才向农户进行宣传和普及知识;发生自然灾害时,同样缺少专业的人才对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损失估计,这样会限制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1、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但是目前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较为淡薄,所以要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为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安排专家到农村进行讲座,也可以在电视和广播上进行宣传,等等。政府各级部门也要行动起来,勤下基层,在了解农民的同时也对农民讲解农业保险的具体条例,还要说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好感,从而增加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扶持农业保险公司。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补贴,免征一部分税款。政府可以免征农业保险所得税,扩大减免税的范围,同时对一些业务上的支出进行补贴。
3、加强农业保险的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适当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和研发机构。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一些农产品的信息、价格、种植风险等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而减少农民可能产生的损失;建立研发机构,提高防灾水平,通过科技来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保险的管理。同时,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样,就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与物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 篇5
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音乐基础乐理有哪些
1:音(Tone)
是一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16-2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取决于物体的振动。
2:音色(Tone-color)
指音的感觉特性。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的,包括基音和泛音,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的。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乐的颜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人声音色分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
3:共鸣(Resonance)
共鸣指的是一种振动。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产生了共鸣。
4:基音(Fundamental tone)
物体振动时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是基音,其余的为泛音。基音决定音高。
5:泛音(Harmonic overtone)
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其余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6:音高(Pitch)
音高是用一秒钟的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的。频率多则音高,频率少则音低。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a”,是每秒振动440次的声音。
7:音名(Pitch name)
音名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这些名称没有统一,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被广泛采用的是:C D E F G A B。
8:唱名(Syllable names)
唱名是指音阶上各音的名称。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大调的主音用1do,小调的主音用6la。
9:音域(Compass)
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就叫音域。音域可分为总的音域和个别音域、人声和乐器音域。
10:调性(Tonality)
调性指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在乐曲中,主音是旋律和声的核心,其它音与之发生从属关系最后中止在主音上。这样的乐曲就是有调性的乐曲。
11:音阶(Scale)
指调式中的各音,从以某个音高为起点即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次序将音符由低至高来排列,这样的音列称为音阶。音阶由低到高叫做上行,由高到低叫做下行。我们今天所说的音阶,就是以最普遍的大音阶(大调)与小音阶(小调)为主。
12: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
由五个音构成的音阶。多用于民族音乐的调式。如:do、re、mi、sol、la、(do)。
13:大调(Major 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其相邻二音的间距分全音与半音两种。其音阶除第三、四两音间与第七、八两音间为半音外,其余均为全音。大调的色彩较为明朗。
14:小调(Minor 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有“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现代小音阶”四形式。小调的色彩一般较大调黯淡,常用来表达悲哀、忧郁的情绪。自然小调(小音阶)的二三 两音间与五六两音间为半音。
15:纯律(Just intonation)
与十二平均律不同。音阶中各音与主音的关系均为纯音程。由于这样形成的半音无法分平均,所以不能随便转调,现已被历史所淘汰。
16:主音(Key-note)
调式音阶里的第一音。十二平均律(Temperament)音律的一种。把一个八度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半音的音程都是相等的。钢琴、竖琴等乐器均按此律定弦。
17:半音、全音(Semi tone、Whole tone)
将一个八度音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为半音,两个半音相当于全音。半音相当于小二度,全音相当于大二度。
18: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Consonant,Dissonance)
根据协和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协和音程(纯1、4、5、8度)和不完全协和音程(大、小3、6度)。除此之外都是不协和音程。
19:音程(Interval)
指两音之间的距离。计算音程的单位称“度”,两个音之间包括几个音节就称几度。度数相同的音程又因为其所含半音和全音的数目不同而有纯、大、小、增、减等区别。
20:十二音体系(tweleve-tone system, tweleve-note system)
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博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
音乐有几种美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欢乐美是音乐美学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欢乐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形态,它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正格表现。音乐的欢乐美是通过欢乐流畅的旋律、活泼跌宕的节奏、明亮的调性轻盈的和声、速度等等手法来加以表现。它大体可以划分为喜悦和欢乐。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施光南的《祝酒歌》。还有传统的民间器乐、管弦乐曲等等。欢乐美的音乐还往往与舞蹈相结合,使舞曲成为表现欢乐美的重要体裁。
五、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音乐的悲剧美在音乐中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极具光彩的组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音乐体裁,如戏曲、歌剧、舞剧、歌曲等等。如:歌剧〈奥赛罗〉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六、喜剧美
中国载重汽车发展历程 篇6
张琼
(1.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张琼(1992--),女,重庆酉阳人,学生。
通讯地址及邮编:重庆市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402160
联系电话:***
E-mail:1226939942@qq.com
中国载重汽车发展历程
【摘要】从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载重汽车以来,中国的载重汽车不断的创新发展,直至今日我国的载重汽车在世界上也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
关键词:汽车;卡车;重汽;自卸车;发展史
一、载重汽车的定义
载重汽车,一般称作载货汽车,又称作卡车,指主要用于运送货物的汽车,包括自卸卡车、牵引卡车、非公路和无路地区的越野卡车(在军事上应用广泛)和各种专为特殊需要制造的车辆(如矿卡、机场摆渡车、消防车和救护车、油罐车、集装箱牵引卡车等),有时也指可以牵引其他车辆的汽车,属于商用车辆类别。一般可依造车的重量分为重型和轻型两种。绝大部货车分货车都以柴油引擎作为动力来源,但有部分轻型货车使用汽油、石油气或者天然气。
载重汽车可概略分为三大类:
一般货车
指引擎操作室与车体本身固定连结一体打造之车辆,大致分为两类:框式、倾卸式,这两类车体又包含了全密式、半密式、开放式三种。(例:一般军用卡车,或一般家庭垃圾收集车辆)
密斗货车
密斗货车,与货柜车有所不同的是,密斗货车并没有分开为车架和拖货车车头。
密斗组成一辆密斗货车,有可以分为这些部分:货车的车底和车头,一个载货的货斗,一块升降板(香港称之为“尾板”)
而密斗货车可以分为以下吨数:5.5 吨或以下(小型货车),7.5 吨、8.0吨、8.5吨、9.0吨、9.95吨、10吨、13吨(中型货车),16吨、24吨、30吨(重型货车)。
运行原理
货车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器系统四部分组成。货车运行主要由发动机和底盘参加运动,其中底盘包括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
二、中国载重汽车的发展史
1,新中国成立前
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中国早有与汽车类似的交通工具了,但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其实在十八世纪中
后期才在欧洲出现,那时出现的是蒸汽汽车,与现在的汽车有很大的不同,但现在得汽车也是在蒸汽汽车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汽车首次传入中国是在1901年底,匈牙利商人李恩时将两辆美国制造的“奥兹莫比尔”牌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但是在时局动荡之下,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并没有能够发展起来。到193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8484辆,这其中竟然没有一辆是国产汽车。
1931年5月31日,辽宁迫击炮厂在张学良将军的支持下,从美国引进技术,制成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这是我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该车载重1.82吨,长头、棕色,采用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65马力。前后四轮为单胎,轮距4.7米,最高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首辆民生牌汽车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然而四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陷入日寇铁蹄之下,即将完成的首批40辆汽车及零部件被日军全部拖走,刚刚萌芽的中华民族汽车工业就这样被扼杀了。
1934年3月,伪满实业部按照日本关东军的旨意,在原辽宁迫击炮厂旧址上成立了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该社应日本扩张侵略的需要,从事汽车的修理和组装。此后日本又在哈尔滨、长春等地建立了货车生产厂。到1940年,东北地区的汽车生产能力达到数千辆,其它省市仅有零星试制工作。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把所有日资产业视为战利品,汽车制造厂被拆运一空。至此,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而对于中国来说仍是一片空白。
2,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新开始发展汽车工业。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兴建,设计年产3万辆4吨卡车。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卡车驶下生产线,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就此诞生。1960年,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制造出中国首辆重型卡车黄河系列JN150,相等于车辆总质量的14吨。在此期间,济南汽车制造厂的主要产品是,“黄河”JN150型八吨载货汽车和“黄河”JN151型八吨载货汽车,二者的不同在于:“黄河”JN150使用的是上海柴油机厂生产的“东风”6135型水冷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黄河”JN151使用的是杭州汽车发动机厂生产的“鼎”牌6120Q型水冷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东风”6135型发动机的排气量为12升,最大输出功率210马力;“鼎”牌6120Q型发动机排气量为10升,最大输出功率为160马力。由于前者的性能比后者要优秀,所以“黄河”JN150的销量要远大于“黄河”JN151,这种局面也促使杭发进一步研制新产品。
1958年后,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等4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经过技术改造后,成为第一批地方汽车制造厂,全国汽车工业形成了“一大四小”的格局。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之初,就选择以中型载货车、军用车及改装车为发展重点,使得产业结构从开始就出现了“缺重少轻”的问题。矿用自卸车等重型车辆,仍需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大量进口。
然而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阻断了我国矿山车辆进口来源,影响到矿冶工业发展。60年代中后期,欧美国家的矿用自卸车载重能力已经达到150吨,并开始发展电动轮技术,我国已明显落后。此时,国家提出“大打矿山之仗”的决策,研制矿用自卸车成为发展重点。1968年10月,国家一机部要求上海试制大吨位自卸车。
1969年9月,上海汽车制造厂等单位,采取全国大协作方式,试制成功SH380型32吨矿用自卸车,并送到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游行检阅。该车以苏联别拉斯540型27吨载重车为样本,采用上海柴油机厂的6315-12V柴油机,额定功率294千瓦。货厢后倾自卸采用双筒四级装置,液力变扭机械式变速器,液压空气减震器,最大时速50公里,最大爬坡率为36度。
3,改革开放初期
1971年2月转由上海货车厂生产,至1980年停产,累计生产637辆。
上海32吨矿用自卸车成功投产后。1971年1月,国家一机部向长春一汽下达研制CA390型60吨矿用自卸车的任务,先后完成两轮样车试制,1973年12月31日试制成功。该车长9.2米,宽4.6米,高4.3米,自重43.5吨,由重庆新建机械厂提供发动机。后来一汽将整套图纸和全部试验资料,移交本溪重型机械厂生产。1975年11月15日,本溪重型机械厂试制成功LN390型60吨矿用自卸车。此外,天津、常州、北京、甘肃白银等地,陆续试制成功15-42吨矿用自卸车,缓解了当时矿山、石化、水电、运输等部门急需载重车辆及配件紧缺的局面。
1984年,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与中国其它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商合并,组成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其于1990年与数家相关业务实体组成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
1984年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引进整车技术,在国内联合生产“斯太尔”系列重型
汽车,济汽是主要项目单位之一。在加速消化吸收“斯太尔”技术进程中,济汽利用斯太尔先进技术优化黄河”第二代产品,在斯太尔产品和黄河产品的系列化、通用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并通过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成果以及生产设备,使工厂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和产品的技术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4,我国载重汽车的近年现状
2000年12月28日,经朱镕基、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四位总理、副总理同意,正式批准《关于重汽集团下放山东部分分立重组破产方案的编制》。
2001年1月18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济南正式宣告成立(简称中国重汽)。马纯济豪情满怀地向各界来宾宣布:中国重汽集团将以加倍的努力,实现“一年持平,两年赢利,三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担当起历史责任,回报社会和用户。
2002年8月18日,中国重汽集团建成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桥箱生产基地。
2003年6月9日,中国重汽集团与沃尔沃卡车公司重型汽车合资项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约。6月30日,国家商务部批准了中国重汽与沃尔沃合资合作合同。7月10日,合资企业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3月31日,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举行隆重的开业仪式,同日,本土生产的第一辆沃尔沃重型卡车在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下线。
2003年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重汽集团重组山东小鸭电器方案,中国重汽集团开始进入资本市场。2004年2月12日,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山东小鸭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由“小鸭电器”变更为“中国重汽”。
2004年8月6日,中国重汽(香港)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注册成立。8月7日,中国重汽(香港)国际资本有限公司经商务部批准正式成立。
2004年10月28日,代表国内重型汽车最先进水平的HOWO7系列重卡在中国重汽下线。这标志着我国的重型汽车整车技术开始与国际重型汽车先进技术接轨。
2005年12月12日,中国重汽集团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重型卡车第10000辆车驶下生产线,标志着HOWO重卡当年投放市场当年产销突破万辆,这在中国重卡史上尚属首次,在世界重卡史上也是奇迹。
2006年4月交通部向社会推荐的道路货运汽车及列车第一批车型正式发布。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
HOWO列交通部首批推荐车型之首,有8种HOWO车型被推荐,分别有厢式运输汽车列车、20英尺集装箱运输汽车列车、散装水泥运输列车、煤炭运输车列车、40英尺集装箱运输车列车。
2006年4月18日,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在济南成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型汽车发动机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
2007年,中国重汽集团产销重型汽车突破10万辆,位居国内行业之首,产销规模进入全球前五大重卡制造商行列,对重卡行业的带动力更加明显,对中国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更加有力,与合作伙伴的合作空间更加广泛。
在2008年湘电集团成功研制出200吨级以上交流传动电动自卸车,成为了我国第一家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除了湘电重装外,首钢重汽研制的170吨电动轮自卸车也已经投入运行。2009年6月,三一矿机成功推出SRT95型95吨刚性矿用汽车。随着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不断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品牌的载重汽车产量也在逐步增大,技术也日臻成熟,已经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实力。
原来的200吨级对于中国载重汽车是一个坎儿,但经过近十年的长足发展,中国已经有一些工程机械企业的载重汽车产品跨过了这个门槛。以2012年为例,上半年4月份有法国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下半年11月底有2012上海宝马展,以这两个工程机械的盛会为契机,众多工程机械企业都推出了重量级载重汽车产品。
在宝马展上,徐工集团展出了两款重卡产品,一款是电传动铰接式自卸车DAE60,其流线的造型、酷炫的台风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另一款则是本届上海宝马展的绝对重量级产品,徐工DE400电传动自卸车,它的额定载重达到400吨,是当前世界上最大载重量的矿卡。
另外,天业通联也展出了刚性矿用自卸车TTM70A和铰接式矿用自卸车TTA51,宇通重工则推出YT3761矿用自卸车等等。
三、对外合作引进吸收
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研制百吨级电动轮自卸车,主要研制厂家有湘潭电机厂、本溪重型汽车厂和常州冶金机械厂,但仅有湘潭电机厂取得成功。1974年起,湘潭电机厂与鞍山冶金矿山公司、长春一汽、美国WABCO等企业,合作研制大型电动轮自卸车。经过三年努力,于1977年4月29日,制成我国首台百吨级电动轮车——“韶峰”SF-3100型电动轮自卸车。该车自重93吨,载重108吨,采用4×2后轮驱动。经过近三年的工业运行试验,于1980年8月通过一机部、冶金部鉴定,同意小批生产。
此时恰逢1978年改革开放,由于国产载重汽车中的矿用车难以满足需求,各厂矿企业开始从国外进口载重车辆。1979年,江西德兴铜矿首次从美国引进10台装载量为154吨的电动轮自卸车,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矿用汽车。由此,国产矿用汽车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承受着外国企业强大的竞争压力。
1983年,湘潭电机厂在引进合作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了对108吨自卸车的动力总成、驾驶室、车斗、制动器、液压转向、后桥壳、电气柜、励磁屏等设备进行技术攻关,改进为SF3102型。通过在首钢水厂铁矿一年的试运行,每台车平均运量达100万吨,运行5万公里,于1987年9月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该车被列为国家替代进口产品,1988年获国优产品金质奖。1989年12月,湘潭电机厂研制的SF3103型108吨耐寒载重汽车自卸车通过鉴定,能在-40℃环境使用。
其他两家企业则以功败垂成收场。1985年7月29日,本溪重型汽车厂与大连电机厂、长沙矿山研究院、鞍钢等单位联合研制的LN3100型108吨电动轮自卸车,在本钢南芬露天铁矿通过鉴定。该车长11.0
5米、宽6.3米、高4.9米,车厢堆装容积60立方米,载重108吨,采用4×2后轮驱动,发动机为KTA-2300型四冲程增压中冷高速柴油机,功率1200马力。
发电机为TQF-760型8级三相交流凸级式同步电机,电动轮为ZQ-342型4级直流串激牵引电动机,由大连电机厂配套。最高车速每小时40公里,爬坡率20%,年运量85万吨以上。该车共生产了10多台,后因各种原因停产。1990年前后,江苏常州冶金机械厂与长沙矿山研究院合作,为南芬露天铁矿生产了12台美国UNIT-RIG公司的Mark-36型154吨电动轮自卸车,主要部件为进口,后由于矿山费用紧张而停产。
此时,外资也加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1988年5月21日,特雷克斯设备有限公司(英国)与内蒙古第二机械厂合资,成立北方重型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业务为进口散件,组装特雷克斯Unit-Rig品牌的矿用汽车和工程机械。
90年代以后,为解决进口替代问题,湘潭电机厂与美国小松德莱塞公司合作,研制154吨电动轮自卸车,1991年11月,第一台SF3150型154吨电动轮自卸车下线。此后在引进吸收基础上,湘电对108吨、154吨级产品不断进行改进,衍生出多个型号,并开发出100立方米电动轮洒水车、电动轮清障车等产品,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动轮自卸车生产企业。
据相关行业杂志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国内有11个矿山使用电动轮自卸车,总数为469台。其中进口车为224台,占48%;中外合资车85台,占18%;国产车160台,占34%。这160台国产车全部为湘潭电机厂生产。
湘电集团SF33900型220吨交流传动电动轮自卸车,单车售价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车长13.6米,宽7.8米,高7.1米,整车自重166吨,车厢堆装容积137立方米,最大载重量220吨。人只有轮胎高度的一半。
全世界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研制200吨级以上的载重汽车。湘电集团是我国第一家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
我们坚信,待以时日,中国载重汽车一定能够全面打破外国企业的技术垄断,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中国的载重汽车产品将更加熠熠生辉!我国的工程机械企业也都将具备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实力。
参考文献
《汽车家庭》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南辰著2011年1月第一版
《中国汽车史话》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作者:刘勤编著出版日期:2006
《汽车百年史话》刘世恺,刘宏编著出版日期:2005.04
中国情境喜剧发展历程 篇7
一、孕育期 (1990——1992年)
1990年播出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京都纪事》等电视剧的出现不仅娱乐了大众, 取得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 而且为情境喜剧的产生做了铺垫。《编辑部的故事》中充满王朔式的喜剧语言和京味调侃, 这部电视剧用幽默的语言、善意的调侃、简单的故事、浓郁的生活气息吸引了广大观众, 在播出的时候形成了“万人空巷”的场面。
《编辑部的故事》具备了情境喜剧的基本特点, 场景固定、情节简单、人物性格鲜明、喜剧题材, 此外《编辑部的故事》激发了观众的喜感, 而观众对于喜剧的渴望也促使情境喜剧的诞生, 这为情境喜剧的诞生奠定了坚定的群众基础。
二、诞生期 (1993年)
1993年, 中国情境喜剧之父——英达的第一部情境喜剧出现在北京电视台, 这就是《我爱我家》, 这部长达120集的系列剧由王朔担任策划、梁左担任编剧、英达担任导演, 这是中国第一部情境喜剧, 以一个中国式的三世同堂六口之家为背景, 将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革浓缩于普通家庭中, 从而以小见大的反映当时的生活面貌和社会变化。
《我爱我家》, 故事情节简单, 人物语言幽默, 演员表演夸张富有喜剧感。《我爱我家》运用了中国传统曲艺的调侃、讽刺的手法, 融入了小品中的误会、巧合等手段, 这为今后的情境喜剧的发展奠定了审美尺度。
三、探索期 (1994——1999年)
1997年英式公司推出《候车大厅》, 通过候车厅这个小舞台反映现代生活、工作、情感的各个侧面。该剧中规中矩,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观众的认可, 但没有超过《我爱我家》的收视狂潮。
1998年海派情境喜剧《老娘舅》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 该剧以弄堂石库门为背景, 讲述老娘舅一家邻里的日常生活, 折射出新时期都市的新生活, 该剧融入了上海的滑稽戏, 增加喜剧效果, 真实的展现上海人的日常生活, 使得该剧在江浙沪等吴语地区受到欢迎, 初步形成了南北呼应的情境喜剧格局。
四、上升期 (2000——-2004年)
国产情境喜剧在上个世纪末进行了徘徊和探索,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情境喜剧市场不再是英式喜剧的天下, 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姿态。
2000年, 广东电视台推出了粤语情境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 壮大了方言情境喜剧的队伍。该剧取材于广州市平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以老两口、四个儿子、四个“外来媳妇”之间的摩擦为故事主线, 展现了改革开放后, 外地女子嫁给广东本地人带来的与传统进行碰撞的生活, 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2002年首部反映军人军旅生活的情境喜剧《炊事班的故事》播出, 用喜剧的形式讲述军人的故事, 人物形象鲜明, 语言幽默, 令人眼前一亮, 该剧不仅打破了军旅题材一贯严肃的风格, 而且打破了情境喜剧只能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定律, 拓宽了情境喜剧的题材。
与此同时, 英式公司推出了长达280集的《闲人马大姐》, 该剧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加入了时事热点, 如中国加入WTO、申办奥运会等。这种创作手法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五、繁荣期 (2005至今)
2004年《家有儿女》的出现, 打破了情境喜剧往往只能影响本地及周边观众, 很少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尴尬局面。该剧具有浓重的喜剧色彩、人物语言幽默诙谐、情节安排得当。作为一部以家庭生活为主要故事背景的情境喜剧, 该剧来源于生活, 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普遍性。
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武林外传》引起了轰动, 该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情境喜剧的发展道路和生存状况, 产生了极大的文化效应和影响。《武林外传》在故事上采用中国武侠这个题材, 但是该剧只借用了“武侠”这个外衣, 实际讲述的仍然是现代故事, 比如传销、逃税、赌博等社会话题, 从根本上看同福客栈实际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在客栈里发生的各种故事正是社会的热点话题的投射。
从1994年的国内第一部情境喜剧《我爱我家》的诞生到今天已经20年了, 国产情境喜剧经历了诞生的辉煌、痛苦的探索时期、上升时期的成长到今天繁荣期的辉煌, 中国情境喜剧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正是在这种坎坷地道路上, 国产情境喜剧不断成长与发展, 制作更加完善, 团队更加成熟, 创作更加多元,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情境喜剧成为中国电视艺术形式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摘要:今年距离《我爱我家》开播已经20年, 情境喜剧借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又凭借中国情境喜剧之父——英达之手来到中国, 在这20年里, 情境喜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规模, 这门新兴的电视艺术带给中国观众无限的快乐。
关键词:中国,情境喜剧,发展历程
注释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篇8
2013年11月18日,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单公布,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登上榜首。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京时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知识链接】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先秦时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水稻了。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粟了。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春秋时期,我国留下了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并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扁鹊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他被奉为“脉学之宗”。
2.秦汉时期。
西汉早期已经出现了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欧洲在公元12世纪以后才使用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西汉的耕犁已经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东汉医学家华佗制成了用于全身麻醉的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民间药方,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这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内容,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4.隋唐时期。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隋朝时,建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该运河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药的发明引起武器的革命。13世纪中期,火药和火药武器传人阿拉伯,后来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5.宋元时期。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了四个多世纪。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人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受教育的状况)。
北宋时,我国劳动人民制成了指南针并将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北宋时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创制的“十二气历”,与农业气象紧密结合,是当时先进的历法。
南宋时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定了《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6.明清时期。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航海,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日》,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而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二、中国近代科技成就
1.师夷长技。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掀起“向两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endprint
2.不辱使命。
1905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他率领工程队克服重重困难,于1909年将京张铁路全线贯通。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纯碱。他还撰写《制碱》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之于众,打破碱业的垄断。他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40%。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1937年,茅以升在克服种种困难后,终于主持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桥,为国人争了一口气。
二、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奋力追赶。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次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我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我们把“两弹一星”事业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称之为“两弹一星”精神。
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日新月异。
1986年,我国制定了“863计划”。随后,《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1994年三峡水利工程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1999年,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如期完成了所承担的任务。该计划对揭开生命奥秘、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第三次载人飞行,突破和掌握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神舟飞船的第四次载人飞行。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创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
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结束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
【练习巩固】
1.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古代的火箭发明,中国的这项技术产生于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鲁迅曾经说过:“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古代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3.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 )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在一定的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4.“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这句话是指我国一位农业科学家,他被誉为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应该是 ( )
A.钱学森 B.李四光 C.邓稼先 D.袁隆平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三 空中客车中国公司2012年4月13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全方位参与全球最畅销单通道飞机空客A320系列飞机制造。全球每2.5秒钟就有一架A320系列飞机在世界各地起降,其中“中国制造”无处不在。
材料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0000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三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四所述情况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可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推荐阅读:
中国保险业发展路径05-12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报告08-28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11-06
保险发展历程06-07
[保险]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浅析11-06
国外森林保险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08-17
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11-04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08-25
中国保险业行业分析10-26
中国汽车发展历程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