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实验练习

2024-10-14

酶的实验练习(精选7篇)

酶的实验练习 篇1

实验知识

一 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

二 实验类型: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三(1)对照组:不做处理或做无关处理

实验组:经过研究对象处理

(2)自变量:实验的单一变量

因变量:自变量所导致的结果

四 实验步骤

1.分组编号

2.单一变量的处理

3.在相同的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4.选某一指标来反映实验的结果(现象,数据)

五 实验结果针对实验最终得到的数据或现象来说

实验结论针对实验目的来说

六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结论有多种,需分情况讨论

①若。(描述出现的一种结果)。。,则。。。(下对应的结论)

②若。。。。。。。。。。。。。,则。。。。。。。。。

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唯一的,确定的。

(列出)出现的结果,说明了实验的结论

1.请设计一个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

(1)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的氧。

(2)实验器材: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如猪肝、鸡肝)研

磨液,量筒,试管,滴管,试管架,卫生香,火柴,体积分数为3%的H202溶液,质量分数3.5%的FeCl3溶液.(3)实验步骤:

(4)实验结果

(5)实验结论

(6)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2.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1)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

用下都能生成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产砖红色沉淀。

(2)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市售新鲜a—淀粉酶,质量分

数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裴林试剂,热水,酒精灯,试管,大烧杯,蒸馏水等。

(3)实验步骤:

(4)实验结果

(5)实验结论

(6)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后,呈现蓝色。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

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蓝色。

(2)实验材料: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酒精灯,试管,大烧杯,蒸馏水,热

水,冰块等。

(3)实验步骤

(4)实验结果

(5)实验结论

(6)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1.请设计一个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

(1)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Fe3+是一种无机催

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

(2)实验器材: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如猪肝、鸡肝)研

磨液,量筒,试管,滴管,试管架,卫生香,火柴,体积分数为3%的H202溶液,质量分数3.5%的FeCl3溶液.(3)实验步骤:

① 取两支试管,编号甲乙,并各注入2ml过氧化氢溶液。②分别向甲乙两支试管滴加2滴肝脏研磨液和2滴过氧化氢溶液③ 堵住试管口,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观察气泡产生的多少④ 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在甲乙试管内的液面上方,观察卫生香燃

烧的剧烈程度

(4)实验结果甲试管产生气泡多,卫生香燃烧剧烈。

乙试管产生气泡少,卫生香燃烧不太剧烈

(5)实验结论酶的催化效率高于无机催化剂

(6)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催化剂的不同

因变量是产生气泡的多少和卫生香燃烧的剧烈程度

2.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1)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

用下都能生成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产砖红色沉淀。

(2)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市售新鲜a—淀粉酶,质量分

数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裴林试剂,热水,酒精灯,试管,大烧杯,蒸馏水等。

(3)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甲乙。分别注入2ml 蔗糖溶液和2ml 淀粉

溶液

②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各注入2ml的淀粉酶溶液,振荡。然后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度的热水中,保温5分钟。③ 取出试管,各加入2ml的斐林试剂,振荡。

④ 将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⑤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4)实验结果甲试管未出现砖红色沉淀,乙试管出现了砖红色沉淀

(5)实验结论 淀粉酶只能使淀粉水解,不能使蔗糖水解

(6)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不同(淀粉和蔗糖)

因变量是有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试管,编号1,2,3,分别注入2ml淀粉溶液

②另取三支试管,编号1,2.3.,分别注入2ml淀粉酶溶液

③将上述试管分成三组,分别放入热水(越600),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④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

持各自的温度5min.⑤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4)实验结果1号试管呈现蓝色,2 3号试管未呈现蓝色

(5)实验结论60度下酶的活性高于0度和100度。(6)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不同

因变量是遇碘液 是否变色

注意:本实验先将淀粉和淀粉酶在相同的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保

证了反应是在该温度下发生的催化反应。简化的方法取三支试管,加入酶或淀粉,温度处理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另外一种物质。必需

用温度将两种物质隔开。若两种物质直接混合,由于酶催化的高效

性,可能温度未起作用,催化反应已经发生了。

酶的实验练习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由日本理研提供,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体重20~25 g,购自日本SLC公司。TransIT-TKO R转染试剂、oligo(dT)20-M4adaptor引物、细胞增殖试剂WST-1购自日本Ta KaRa公司,QuickPrepTM总RNA提取试剂盒购自Amersham Bioscience,M-MLV逆转录酶,RNA酶抑制剂购自Promega公司。与HPA(NM-152803)第546~566核苷酸序列对应的干扰引物21聚双链RNA 5'-GAACAGCACCUACUCAAGAtt-3'(正义)和3'-ttCUUGUCGUGGAUGAGUUCU-5'(反义)及对照用无义乱序RNA购自日本i GENE公司。定量实时PCR(Real Time PCR)引物:与第947~963核苷酸序列对应的正义引物,5'-GCTCCGAAGCGTGAGT C-3';与第1097~1081核苷酸序列对应的反义引物,5'-CTTTGTGCCGCCAAATC-3'购自日本Life S cience公司。

1.2 方法

1.2.1 RNA干扰

使用TransIT-TKOR转染试剂将si RNA(终浓度10 nM)经逆转染法[1]导入B16细胞。

1.2.2 总RNA的提取和逆转录

总RNA的提取按照QuickPrepTM总RNA提取试剂盒提供的方法操作。经分光光度法定量后,取1μg RNA使用200uM-MLV逆转录酶合成c DNA。总反应体积20μL,内含0.5μg/μL oligo(dT)20-M4 adaptor引物,10 m M dNTP混合物,5×逆转录缓冲液,25 m M氯化钙,0.1M DTT,RNA酶抑制剂。反应条件为37℃下60 min和95℃下5 min。

1.2.3 定量实时PCR

定量实时PCR(RT-PCR),使用Fast Start DNA Master plus SYBR GreenⅠ(Roche Diagnostics)试剂盒在Light Cycler ST300(Roche Diagnostics)仪上进行。每一反应内含0.5μM正义和反义引物,5μL 10倍稀释的c DNA,和4μL SYBR GreenⅠMaster混合物,总反应体积为20μL。HPA m RNA的表达经G3PDH表达水平修正[1]。

1.2.4 细胞增殖实验

细胞数用细胞增殖试剂WST-1按照说明进行测定,具体如下:干扰后的细胞及对照组细胞以1×104细胞/孔100μL培养基接种于96孔培养板,37℃24 h培养后,吸除培养基换成100μL 0.5 mg/m L的MTT继续在37℃培养箱中放置4 h。培养板离心除去上清后,加入200μL Is opropanol,于室温反应4 h,最后测定562 nm波长下的吸光度。

1.2.5 黑色素定量分析

细胞经PBS洗涤后,在1N氢氧化钠中于60℃反应1 h,取等量样品转至96孔培养板,每组4孔,测定470 nm波长的吸光度。与合成的黑色素标准比较,得出黑色素的含量。

1.2.6 实验性肝转移

C57BL/6J小鼠经麻醉后,左侧腹部作1 cm切口,拖出脾脏,自脾脏下极沿其长轴注入100μL无血清培养基,内含2×105个B16黑色素瘤细胞。实验组注入经HPA si RNA干扰的细胞(n=10),对照组注入经对照用无义si RNA转染过的细胞(n=10)。脾脏穿刺点加压1 min后关腹。术后2周采用离颈法处死动物,在手术显微镜下计数肝脏转移瘤。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PA mRNA表达水平

从经过RNA干扰48 h后的黑色素瘤细胞及对照RNA处理过的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 DNA后行实时PCR。HPA m RNA的表达水平经内源性G3PDH表达水平的修正,经对照用无义RNA处理的细胞HPA m RNA的表达水平视为100%。如图1所示,实验组HPA m RNA的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20%左右(n=3,P<0.01)。

2.2 B16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及黑色素定量分析

为了解RNA干扰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的影响,实验还测定了其特异性的指标,如黑色素生成及细胞增殖速度。经RNA干扰后,B16黑色素瘤细胞生成黑色素的能力与对照组细胞无明显差异(n=4,P>0.05),如图2所示。细胞的增殖能力(图3)亦未受到影响(n=6,P>0.05)。

2.3 小鼠实验性肝转移

如实验方法所述,B16黑色素瘤细胞注入小鼠脾脏后14 d计数肝脏转移性结节数。结果见图4,A和B为选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代表性的肝脏照片,对照组可见大量黑色结节(A),实验组肝脏结节数明显较少(B,C:n=10,P<0.01)。

3 讨论

自1975年魻GREN和LINDAHL[2]发现乙酰肝素酶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对于乙酰肝素酶的结构及功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乙酰肝素酶基因编码区全长1.7 kb,编码543个氨基酸的65 kD前体蛋白,加工后形成50 kD和8 kD亚基组成的活性形式,是哺乳动物细胞内惟一具有降解HS功能的酶。乙酰肝素酶是一种内源性β-葡萄糖酸酯酶,以水解的方式切割糖苷键。乙酰肝素酶识别独特稀有的HS结构,降解产物仍是较大的片段(5~10 kD,10~20个糖基)。

正常情况下,乙酰肝素酶只在部分胎盘细胞、血源性细胞如白细胞及皮肤素细胞中表达[3]。正常组织及细胞中的乙酰肝素酶与组织形成和细胞功能关系密切,如小鼠胎盘中乙酰肝素酶的较高表达显示其在组织发生及形成中的作用,白细胞特别是炎症白细胞表面乙酰肝素酶被证实其在炎症反应中参与了白细胞从血管游出的过程[4]。

然而,有意义的是侵染性细胞尤其是转移性肿瘤细胞中乙酰肝素酶也有表达。近年来研究表明,乙酰肝素酶与癌症组织的转移有极为密切的相关性,研究者在各种来源的肿瘤组织及肿瘤细胞系中发现其表达。乙酰肝素酶基因转染的实验也证明乙酰肝素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当淋巴细胞和癌细胞被乙酰肝素酶基因稳定转染后,会激发其转移能力。反之,使用乙酰肝素酶抑制剂等降低乙酰肝素酶表达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转移的发生,提示乙酰肝素酶可成为癌症转移治疗的靶点[5]。

笔者研究采用RNA干扰的方法,有效地抑制了黑色素瘤细胞HPA m RNA的表达,其表达水平只有对照组细胞的20%,而细胞的肿瘤学特性如细胞增殖及生成黑色素的能力与对照组无差异,说明该方法制备的肿瘤细胞非常适合于研究HPA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经脾脏注射肿瘤细胞进行实验性肝转移的方法为许多研究者所采用,因为其特异性的肝窦结构为肿瘤细胞提供了合适的温床。笔者研究采用经脾脏注射的方法,将RNA干扰的黑色素瘤细胞及对照黑色素瘤细胞所致肝脏转移结节数进行对比,结果显示,RNA干扰组肝脏转移结节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提示HP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转移成正相关,与文献报道使用HPA抑制剂能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相一致[6],也与文献报道使用反义核苷酸或RNA干扰的结果相符[7,8]。

摘要:目的 研究用RNA干扰的方法抑制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及其对B16黑色素瘤细胞实验性肝脏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HPA siRNA转入B16黑色素瘤细胞,抑制HPA的表达,并测定该细胞的增殖能力及黑色素生成能力;还将RNA干扰的B16黑色素瘤细胞注入小鼠脾脏测定其实验性肝转移的能力,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将HPA siRNA转入B16黑色素瘤细胞,行RNA干扰后获得HPA较低表达的细胞(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20%,P<0.01),而黑色素生成及细胞增殖能力不受影响(P>0.05)。将该细胞注入小鼠脾脏后,计数实验性肝转移结节的数目,实验组较对照组肝脏转移结节明显减少(P<0.01)。结论 B16黑色素瘤细胞经RNA干扰后,随着HPA表达的降低,细胞转移能力下降。RNA干扰抑制HPA的表达,是一种理想的抗肿瘤治疗方法。

关键词:B16黑色素瘤细胞,RNA干扰,实验性肝转移

参考文献

[1]OVCHAREN KO D,JARVIS R,HUNICKE-SMITH S,et al.High-throughput RNAi screening in vitro:from cell lines to pri-mary cells[J].RNA,2005,11(6):985-993.

[2]OGREN S,LINDAHL U.Cleavage of macromolecular heparin byan enzyme from mouse mastocytoma[J].J Biol Chem,1975,250:2690-2697.

[3]HULETT MD,FREEMAN C,HAMDORF BJ,et al.Cloning ofmammalian heparanase,an important enzyme in tumor invasionand metastasis[J].Nat Med,1999,5:803-809.

[4]ZCHARIA E,METZGER S,CHAJEK-SHAUL T,et al.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mammalian heparanase uncovers physiologicalfunctions of heparan sulfate in tissue morphogenesis,vasculariza-tion,and feeding behavior[J].FASEB J,2004,18:252-263.

[5]VREYS V,DAVID G.Mammalian heparanase:what is the mes-sage[J].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2007,11(3):427-452.

[6]ZHAO H,LIU H,CHEN Y,et al.Oligomannurarate sulfate,anovel heparanase inhibitor simultaneously targeting 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combats tumor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J].Can-cer Res,2006,66:8779-8787.

[7]GAO J,SU L,QIN R,et al.Transfection of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 inhibits heparanase gene expression and invasive a-bility of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cell in vitro[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06,26:72-74.

酶的特性实验与试剂选择 篇3

关键词:酶;特性;实验;试剂

酶的特性包括专一性、高效性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课本在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材料用具中指出,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但是具体的原因没有做任何说明。很多学生会问到能不能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在2010年四川高考生物试题中,考查了酶专一性实验试剂选用问题;同样2013年江苏高考生物试题又考查了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材料与试剂的选用。针对以上问题和考题,笔者就酶的特性有关实验试剂的选择及原因进行归纳分析说明。

一、酶的专一性实验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专一性实验通常用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来验证。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性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催化了这两种化学反应。该实验的指示剂用斐林试剂,而不能用碘液。因为淀粉遇碘液变蓝,其水解产物遇碘不变蓝;蔗糖与碘液不变蓝,蔗糖水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遇碘液也都不变蓝,因此,碘液不能判断淀粉酶能否催化蔗糖水解;若用碘液作指示剂,能证明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不能证明淀粉酶对蔗糖是否起了催化作用,故不能证明酶的专一性。

二、酶的高效性实验

酶的高效性是指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很多倍(通常为107~1013倍)。酶的高效性实验所用实验材料是: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实验原理是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分别用一定数量的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观察氧气的释放速度(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测试,观察哪个卫生香燃烧更猛烈)可以比较两者的催化效率。

在酶的高效性实验中一定要用酶与无机催化剂进行比较,因为无机催化剂能够催化化学反应,但不具有高效性。用过氧化氢酶与Fe3+催化H2O2的水解实验中,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水解产生氧气的速度极快,Fe3+催化H2O2水解产生氧气的速度较慢,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测试,过氧化氢酶那支试管卫生香燃烧更猛烈,从而证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

三、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

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大,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能选用过氧化氢酶来进行实验,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是H2O2,温度和酶活性都可能改变H2O2的分解速度,不符合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不能真实反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应选用淀粉酶进行实验。在不同温度下淀粉酶的活性不同,溶液中淀粉的分解量不同,剩余淀粉的量也就不同;而且淀粉酶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色;因此,根据溶液是否变蓝及变蓝的颜色深浅来反映淀粉酶的活性。在该实验中反映酶的活性,不能用斐林试剂判定产物中还原性糖的生成情况来反映酶活性大小。因为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如果选用斐林试剂作指示剂,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的反应需要水浴加热到50~60℃,加热改变了本实验酶原来所处的温度条件,这样就无法保证是原来温度下真实的实验结果。

四、pH值影响酶活性的实验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出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失去活性。

在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我们选择的酶应该是过氧化氢酶(新鲜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在强酸或强碱的环境下,过氧化氢酶就会失去活性,不能催化H2O2的分解;而在中性环境下,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可催化H2O2的快速分解,从而证明pH值对酶活性有影响。

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不宜选用淀粉酶。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水解实验,在强酸或强碱环境下因无合适的指示剂而无法反映出淀粉酶的催化结果。若该实验用碘作指示剂,在碱性条件下,碘分子可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NaI和NaIO,不会使淀粉变蓝;若用斐林试剂作指示剂,因斐林试剂有效成分是新配制的Cu(OH)2,只能在碱性环境下起作用,而在酸性条件下,斐林试剂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失去了对还原性糖的鉴定作用。

化学实验同步练习题 篇4

1.下列实验的基本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在桌面上

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悬空垂直于容器上方[

C.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对着手心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思路解析:把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在桌面上,容易使得胶头滴管上沾上杂质而污染药品。

答案: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人,要垂直向上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不能紧挨试管口

C.用试管夹夹试管时要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

D.洗涤烧杯时,要洗到看不见脏东西为止

思路解析:A项错,给试管加热时,绝对不能竖直向上,一定要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但不能把试管口对人,以免发生意外伤人;B项错,倾倒液体时一定要使两容器口靠紧;C项正确,试管夹应该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D项错,洗涤干净的标准是:水均匀分布在容器内壁,既不汇聚成束,也不成股流下。

答案:C

3.正确量取8.5 mL的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有( )

①5 mL量筒 ②10 mL量筒 ③50 mL量筒 ④滴管

A.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思路解析:仪器的选择应该与待量取的液体体积越接近越准确。

答案:D

4.锌粒、碳酸钠粉末遇盐酸的共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有_______________生成;加热氢氧化铜固体,颜色由_________色变为_________色;蜡烛燃烧、酒精燃烧及其他物质燃烧共有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综上所述,物质变化过程中常常发生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几个基本化学反应及其实验现象。

答案:都有气泡产生 蓝色沉淀 蓝 黑 放出热量,生成气体 生成沉淀 变色 放热 发光 有火焰

我综合我发展

5.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若遇到下列情况,应如何操作?

(1)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玻璃管不容易插入胶皮管内。_______________。

(2)过滤操作后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洗涤试剂瓶内壁附有碳酸钙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实验中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方式。

参考答案

(1)先把玻璃管用水湿润 (2)换一张滤纸,再过滤一次 (3)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干净(4)用干抹布擦干

6.为了探究给物质加热方法,某同学做如下实验: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 mL水。1号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上方约3 cm处加热;2号试管的.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加热;3号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时间,分别是60秒、35秒、27秒。请你完成:

(1)分析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哪一层火焰?为什么?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至少答出三点)

(3)在加热时,操作不当常常引起试管炸裂,请和其他同学交流总结可能的原因。

思路解析:根据水沸腾所需要时间的差别,得出酒精灯各火焰温度的差异。到达沸腾所用时间越短,该处火焰的温度就越高。

答案:(1)外焰部分,因为用外焰加热同样多的水至沸腾所用时间最短,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2)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3)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试管底部接触了灯芯,没有先对试管进行预热就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

酶的实验练习 篇5

” 来探究动能定理 的实验报告 一、数据收集 实验次数 1 2 3 4 高度差 h /cm

数字计时器读数 T /s

小钢球直径 d /mm

二、实验结论 由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重物的重力所做功与重物 动能变化的关系是:

三、课堂练习物体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越来越大,为了“探究重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我们提供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某同学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右图设计一个本实验情景的命题:

如图如示,质量为 m m 的小球在重力 g mg 作用下从开始端自由下落至光电门发生的,通过光电门时的,试探究重力做的功

_ _

与小球动能变化量的定量关系(请在①②空格处填写物理量的名称和对应符号;在③④空格处填写数学表达式.)

(2)某同学根据上述命题进行如下操作并测出如下数字.

①用天平测定小球的质量为 0.50 kg ;

②用游标尺测出小球的直径为 10.0 mm ;

③用刻度尺测出电磁铁下端到光电门的距离为 82.80 cm ;

④电磁铁先通电,让小球吸在开始端;

⑤电磁铁断电时,小球自由下落;

⑥在小球经过光电门时间内,计时装置记下小球经过光电门所用时间为 2.50 × 10 - 3s,由此可算得小球经过光电门的速度为 __________m/s.⑦计算得出重力做的功为 ________J,小球动能变化量为 _______J .g(g 取 取 9.8 m/s2,结果保留三位数字))

(3)试根据(2)下好本实验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4、参考答案:

(1)位移 s s、瞬时速度 v v、mgs、(2)⑥ 4.0

⑦ 4.01、4.00

酶的实验练习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植物(园林植物、蔬菜和园林观赏植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及品种的概念及其特性;育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要求学生对园林植物育种学的性质、范围和基本任务的相关概况有一个基本认识。

课时安排:3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一.园林植物范围

园林植物包括蔬菜、园林植物和观赏植物,有时也将茶叶、经济植物和芳香植物等列入其中。

二.变异、遗传和选择

达尔文义认为所有生物,包括野生植物和植物的进化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自然选择的进化。

三.品种概念及其特性

1.品种(cultivar,简作cv.)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物学特性符合生产的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主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2.品种:都具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地区性和时间性等特性。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不相似的现象 选择:物种形成(自然选择)新品种(人工选择)品种特异性:品种特异性是指作为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辩认的标志性状。

品种一致性:品种一致性是指采用适于该类品种的繁殖方式的情况下,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经过繁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品种稳定性:品种稳定性是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相对不变。

品种地区性:品种的地区性是指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的要求。

品种也有一定的时间性。一定时期内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主要经济性状上符合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要。

品种分类与品种更新:按发展与更新情况,分为①优良品种②普通品种③淘汰品种

3.园林植物良种的作用

园林植物良种是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它在下列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A.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改进产品品质

C.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 D.增强适应性和抗逆性,节约能源 F.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 G.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

四.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任务

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林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园林植物育种学从园林植物、蔬菜及园林观赏植物等园林植物的育种特性的角度阐述园林植物、蔬菜及园林观赏植物的引种、选种、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与方法、诱变育种的理论与应用、良种繁育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现代园林植物育种已不仅限于单纯利用自然界现有变异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还将根据需要,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优势杂交、人工诱变、离体组织培养和DNA分子改造等途径来创造新的变异类型,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选择,应用比较快速、准确的鉴定方式法来提高选择的效果,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尽可能地缩短育种周期,通过田间比较试验,评选出优良新品种。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根据不同地区原有品种基础和主、客观情况,科学地制定先进而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在征集、评价和利变异规律及变异用种质资源,研究和掌握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变异多样性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合于市场需要的优良品种,乃至新的园林植物;在良种繁育和推广过程中,注意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优良种性,提供数量足够、质量可靠、成本较低的繁殖材料,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园林业的发展。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育种目标的制定及产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利用和创新,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标记及选育的方法,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和方法,育种不同阶段的试验技术,新品种审定、推广和繁育等。

育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A.育种学相关学科:遗传学、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生物统计学、分子生物学 B.育种学与栽培学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生产良种化和良种区域化。生产上只有应用优良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才能体现出其先进性;同样优良品种只有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出其优良特性。

五.园林植物育种的发展

1.发展历史:园林植物育种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才有专门的育种机构,20世纪育种理论、方法进步很快,新品种选育成果巨大。

现代园林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产良种化、良种区域化 中国园林植物育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世界园林生产有较大贡献。

2.发展趋势 种质资源日益重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产生深远影响(基因工程、基因组学研究、计算机专家系统应用);品种权保护进一步加强;新品种推广应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3.存在问题:

种类繁多、繁殖方式多样,育种技术应用复杂;育种目标广泛,育种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园林植物的生殖给育种技术应用带来难题(不开花或花而不实);遗传基础复杂,对重要性状的遗传研究不深入;生物技术应用障碍

4.育种中应处理的几个问题

优质与丰产问题;优质丰产与高抗问题;优质丰产与周年供应问题(成熟期的调节);绿化布景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问题;观赏与食用相结合问题;优稀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平衡问题

参考书目:

4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程金水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版

5植物育种学 胡延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6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学 曹家树等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版

作业和思考题:

何谓品种。良种在生产中有何作用? 植物品种有何特性?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包括那些方面?

第一章 园林植物育种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现代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主要目标及其特点和制定育种目标的主要原则。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育种途经,提出主要园林植物的具体育种目标。课时安排:讲授2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园林植物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breeding objective)就是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也就是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自然、生产及经济条件下的地区栽培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的指标。

一.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1.高产稳产

高产稳产是优良品种的基本特征,所以是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目标。

2.品质优良

品质是产品能满足一定需要特征特性的总和。它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园林产品的喜好和需求,是园林植物育种的重要目标。

3.适应性强

园林植物分布广,栽培环境多样,许多种类为周年生产,因而园林植物品种的适应性比其他作的有更多的要求。

4.抗病虫和除草剂

病、虫、草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对其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为减轻使用化学药剂引起的环境污染及残毒危害,抗病虫和抗除草剂育种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目标。

5.不同成熟期

绝大多数园林产品都是以鲜活产品供应销售的,不像粮食那样易于贮运,除了不同区域和保护地生产外,生产上需要选育早、中、晚熟配套品种进行生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周年供应市场的需要。

二.园林植物育种目标的特点 1.育种目标的多样性 2.预见品种的高效性 3.供应市场的季节性 4.重视品种的兼用性

三.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产量性状:

产量可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前者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内全部光合产物的总量,后者指其中作为商品利用部分的收获量,两者比值叫做经济系数(coefficient of economics),又称收获指数指数(harvest index)。

产量的高低和产量构成因素有关。2.品质性状:

园林产品质按产品用途和利用方式大致可分为观赏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等。

观赏品质常包含植株或产品器官的大小、形状、色泽等由视觉、触觉所感受的外质和风味、香气、肉质等由味觉、嗅觉、口感 等感知的内质。

营养品质常指人体需要的营养、保健成分含量的提高、有害成分含量的下降或消除,主要包括维生素、矿质元素、有机酸、纤维素、蛋白质和其他爱莫能助 害成分的组成和含量。

加工品质是指产品适合于加工的有关特性,如番茄的茄红素、果色的均匀度等,这一品质对加工类型特别重要。

3.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

环境胁迫大体上可分为温度胁迫、水分胁迫、土壤矿物质协迫、大气污染胁迫等。

4.对病虫害和除草剂的抗耐性

病、虫、草害对园林植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的影响。

抗性育种中要求新品种对病虫害有绝对的抗性常常是不切实际的,从经济学的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植物或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一般只要求在病菌流行或害虫发生时,能把病原菌的数量和虫口密度压低到经济允许的阈值以下,即要求品 种对病虫有相对的抗性,而不要求绝对的抗性

5.不同成熟期:

成熟期是园林植物产品适宜采收的时期,基早晚对许多园林植物都是重要的目标性状。

四.制定育种目标的主要原则

1.满足育成品种之后生产和市场的需要 2.考虑育成品种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4.近期需要与长远利益兼顾

5.处理好目标性状和非目标性状的关系

五.园林植物育种途径

广义的品种选育工作主要包括从现有种质资源及其变异材料中的直接选择利用,包括种质资源调查(查)、引种(引)、选择育种(选)、人工育种四条途径。

种质资源调查是对现有种质资源直接选择利用的基本途径,通过调查可能发掘长期蕴藏在局部地区而还未被重视和很好利用的品种类型。

引种是从外地或国外引进新品种或新植物,有的可直接用于生产;有的需要经过驯化以适应新环境;有的可作其他育种途径的种质资源材料。如果引种得当,它对解决当地生产上急需的品种时常能取得最好、最快的效果。

选择育种

选种是利用现有园林植物群体中存在的变异性状,通过选择培育新品种。

人工育种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有性杂交育种(sexual cross breeding),是根据品种选育目标选配亲本,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之中,对其后代进行培育选择,比较鉴定,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和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一种重要育种途径。;

由于选用的亲本的亲缘关系远近不同,重组育种又可区分为近缘杂交育种和 6 远缘杂交(wide cross)育种。

利用这种杂种一代优热血现象进行新品种选 育,就是杂种优势育种(hybrid breeding),又称为杂种优热血利用育种。

B 诱变育种(mutation breeding)是人为地利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诱发植物产生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或染色体数倍性增加),通过对这些变异体的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新品种。

C 植物的离体培养(plant in Vitro culture)即广义的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现代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这一途径可以增加园林植物的变异率,或直接创造新的类型,然后通过选择获得新品种或新的种质资源。利用植物组织与器官进行培养,是许多植物种类实现大量快速繁殖、获得无病毒株系、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以及杂种不育的有效方法。

D 分子育种: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或种质资源创造的过程,就是分子育种

可分为植物基因工程(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作业和思考题: 育种目标

目标性状和非目标性状 如何制定育种目标?

园林植物育种途径主要包括哪些? 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包括哪些? 种质资源利用包括哪些途径?

第二章 园林植物品种类型 教学目的、要求: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植物品种类型及其特点,不同繁殖方式园林植物的群体特点与育种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繁殖方式园林植物类型的群体特点与育种的关系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第二章 园林植物品种类型

第一节:园林植物繁殖类型

重点讲授: 园林植物各种繁殖方式及其特点 园林植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类型与育种特点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园林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两类方式。一.有性繁殖

通过种子繁殖方式。有完整的世代交替。按授粉方式,有性繁殖分:

自花授粉

自然异交率在5%以内。异花授粉

天然异交率在50%以上。常异花授粉

天然异交率达5%~50%。

二.无性繁殖

有分生繁殖、嫁接、扦 插、压条等。没有完整的世代交替。

一种近于有性繁殖由无融合生殖胚发育成植株的无性繁殖方式为无融合生殖。

三.不同繁殖方式园林植物的群体特点与育种的关系

自花授粉植物,长期自交,品种内各个体基因型基本纯合,遗传性较稳定,性状较一致。

异花授粉植物:群体内不同基因型 为杂合体,遗传性比较复杂,个体间差异大。一代杂种常具有明显的优热血,有利于一代杂种制种。育种途径常采用一代杂种有种法。

常异花授粉植物:群体内杂合株率校高,变异较多。可采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一代杂种优势育种等途径。良种繁育时,应防止生物学混杂。

无性繁殖植物:群体基因型和表现型整齐一致,纯合材料后代仍保持纯合,杂合材料后代不产生分离。芽为育种是无性繁殖园林植物获得新品种的重要途径。无性繁殖园林植物在繁殖时无需隔离,但仍需进行必要的选择,淘汰机械混杂或自然变异植株以保持品种种性纯正。

第二节:园林植物品种类型

重点讲授: 园林植物各种繁殖下形成的品种类型、遗传基础及其育种特点.一.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1.自交系品种

表现为群体遗传组成基本同质,个体基本纯合,选育这类品种主要通过选择育种和有性杂交育种。在选择方法上主要以单株选择为主。也可通过花药和花粉培养诱导单倍体,再对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选择后育成定型品种。

2.群体品种

群体遗传组成异质,个体杂合,其品种群体可以表现差异,但必须有一个或多个性状表现一致与其他品种相区分。主要采用混合选择法选择而育成的品种。

3.杂交种品种

表现为群体遗传组成同质,个体杂合。

选育杂交种品种首先选育自交系。而自交系的选育主要采用单株选择法。4.无性系品种

表现为群体遗传组成同质,个体杂合。

无性系品种选育主要利用在繁殖过程中发生变异。以及杂交后代所产生基因 重组变异,进行株系比较和选择,经两三代比较及鉴定,即可选出新品种。作业和思考题:

园林植物主要品种类型 各类品种类型有何育种特点?

园林植物繁殖方式与育种程序和方法由于的关系

教学目的、要求:

第三章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园林植物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充分认识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重要性,熟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利用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讲授6学时,实验9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实验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三章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讲授:种质的概念;种质资源的意义;世界各国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我国及广东省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

一.种质资源的意义

种质(germplasm)决定生物遗传 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种质库又称基因库(genebank),是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它由许多个体的不同基因所组成。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统称为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指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是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

种质资源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品、能源、工业原材料等,是人类拥有的最为宝贵的自然财富。

Harlan(1970)认为,“人类的命运将取决于人类理解和发掘植物种质资源的能力”。

种质资源是利用和改良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质基础,更是实施各个育种途径的原材料。

二.世界各国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和我国及广东省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 第二节 种质资源中心与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

重点讲授:起源中心的概念及其划分、园林植物的起源与发展,起源于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

一.植物起源中心学说和园林植物起源

瓦维洛夫于20世纪20~30年代对世界植物进行广泛考察、搜集和研究后,提出了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将世界植物确定为8个原生起源中心。物种资源多:巴西——马来西亚——中国

前苏联的茹考夫斯基将世界作教授起源中心划分为12个大基因中心。

中国-日本中心(龙眼、荔枝、牡丹、梅花、白菜)、东南亚中心、澳大利亚中心、印度中心(香蕉、龙舌兰、火龙果)、中亚中心(胡萝卜、苹果、菠萝)、西亚中心(葡萄、石榴、胡桃、无花果)、地中海中心(牧草、甜菜)、非洲中心、欧洲-西伯利亚中心、南美中心(马铃薯、辣椒)、中美墨西哥中心(番茄、辣椒)、北美中心。智利中心(草莓、凤梨)、埃塞俄比亚(西瓜、豌豆)

二.中国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威尔逊(E.H.Wilson)通过他5次赴华实地采集的经验体会,曾著成《中国,园林之母》(China,Mother of Gardens)一书。

1.中国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2.中国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特点:种类繁多;分布集中;利用价值高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②我国栽培物的种类400多种③我国收集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数量④我国珍贵的物种资源

第三节 种质资源调查

重点讲授: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分类,品种资源的调查与复查。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

本地种质资源 :本地种质资源包括在当地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经过长 12 期培育选择得到的地方品种和当前推广的改良品种。

特点:①当地生态环境、栽培条件和消费习惯等有比较好的适应性;②是一个遗传类型多样的群体;③有可能从中选择出优良类型。④能直接在当地推广使用

外地处质资源: 外地种质资源是指引自外地区或国外的品种或材料。

特点①具有不同生物学的经济遗传性状,是改良品种的宝贵种质资源。②若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和本地区基本相近,能够适应生产发展要求,就可以直接引种利用。

野生植物资源:包括栽培植物的近缘野生种和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植物野生种。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可以把野生植物中优良基因或携带这些基因的染色体或其片段转移到栽培植物中来。

常常是砧木的重要资源。

某些野生植物经济性状被认识后,还可发展为新植物。

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包括人工诱变而产生的突变体、远缘杂交创造的新类型、育种过程中的中间材料、基因工程创造的新种质等

是培育新品种和进行有关理论研究的重遗传资源。

起源中心学说基本内容:①自然界植物物种分布不平衡②植物遗传类型的形成与地区生态环境有关③遗传类型多样:较为集中的地区很可能是起源中心④遗传上的显性性状可以看作是起源中心的中心标志

基因中心或变异多样性中心特征:①基因多样性②显性基因频率高、起源中心:原起源中心,特点①有野生祖先②有原始特有类型③有明显遗传多样性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次生起源中心:从原生起源中心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而形成新的起源中心。

起源中心确定证据:①有丰富的多样性类型和分布集中程度②有最原始的类型③考古发现④历史文化记载与传说⑤地质变迁 二.种质资源的流失 1.概念

生长在一定生态环境的生物资源受自然或人类因素的影响而消失

2.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生物因素 人为因素

3.现况

国内外种质资源的流失概况 广东种质资源的流失概况

三.种质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有效地管理和保护种质资源,不仅能够使其生存而且还能够增值,从而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而永续利用。

丰富的种质资源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为人类社会适应自然变化提供了选择机会和原团料。可以说,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人类不来。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物种的栖息地快速丧失,物种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灭绝速率不断加快。

保护种质资源确属当务之急。

植物种质资源是植物品种改良的基因宝库。

植物新品种的推广,带来了大面积生产上品种的单一化,再加上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生态环境破环和污染,使大量地方品种和野生植物种质丧失。为了植物育种有更广泛的遗传基础,必须挽救、保护和保存不断减少的植物种质资源。

第四节 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重点讲授:种质资源收集的原则和方法,收集的范围和数量及主要记载项目。种质资源流失及其影响因素,种质保存范围及保存方法。

一.种质资源的搜集:

首先应做好考察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出考察计划。

二是在实际考察中做好调查和观察记载,及时对种质材料进行分类、登记,并整理调查记录,进行植物检疫。种质资源管理 初步整理 观察鉴定 材料整理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

就地保存

就地保存就是种质资源在原来所处的生态环境中,不经迁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如划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人工圈护稀有的良好单株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树名木。

种质圃保存:种质圃保存是将种质材料迁出自然生长地,集中改种大植物园、树木园、品种资源圃、种质资源圃等处保存。

种子保存:种子保存是常用的种质保存方法。种子有两类,一类为“正常型种子”,绝大多数植物种子属于这一类,要求低温干燥的条件下保存;另一类称“顽拗型”(recalcitrant)种子,如核桃、栗、榛、人。当种子含水量降低到12%~31%(因种类而异)生活力即下降,不能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其保存方法尚未真正解决。

短期种质库用于临时存放;中期种质库(温0~5℃、空气相对湿度32%~37%)用于分发用种子贮存,保存期10年;长期种质库(温度-10~15℃,空气相对湿度32%~50%)主要用于长期保存种质,保存种质,保存期30~50年

离体保存:离体保存是在适宜条件下,用离体的分生组织、花粉、休眠枝条等保存种质资源。

基因文库保存:基因文库保存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种质材料的总DNA或染色体所有片段随机连接到载体上(如质粒、黏性质粒、病毒),然后转移到寄主细菌(如大肠杆菌,农杆菌)中,通过细胞增殖,构成各个DNA片段的克隆系。

利用保存:是将种质材料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在应用中进行保存 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①野外实地考察收集:实地考察、优质收集、详细②征集③交换④转引

创新途径:基因重组——杂交育种 异源基因导入——遗传工程 基因突变——理化诱变

第五节 种质资源研究

重点讲授:种质资源研究的作用。园林种质资源经济生物学性状研究的项目和研究方法,种质资源创新。

一.种质资源的研究

特征特性鉴定,植物学性状鉴定,园林性状鉴定,生物学特性,品质鉴定,抗逆性鉴定,抗病性鉴定,抗虫性鉴定。基础理论研究

园林植物起源与演化研究; 种内分类研究和生态型研究; 遗传分析

二.种质资源的创新

种质资源创新,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特殊性状的基因源,从而使育成的品种在某些重要性状上有所突破,在植 物育种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新的种质资源来源有三方面:一是育种过程中产生的新品种、新品系和新的种质材料;二是由于不断产生的天然变异,包括自然突变和天然杂交产生的新类型和新物种;三是通过远缘杂交、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组织培养等手段来有目标地扩大遗传 基础,综合不同种属间优良性状,形成易于育种工作者利用的新折种质资源以及新的栽培植物类型和品种。

三.种质资源的利用 直接利用 间接利用 潜在利用。作业和思考题:

种质,种质资源,起源中心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利用意义 如何保护和保存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

第四章 引 种

教学目的、要求: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植物引种驯化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在熟悉园林植物引种驯化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主要园林植物栽培种类和实际需要分析引种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熟练掌握引种驯化的方法,并能分析影响引种驯化效果的因素。

第四章 引 种

内容提要

引种驯化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在园林生产中有着重要意义。植物引种与驯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引种驯化的遗传学原理在于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的大小及其进化与遗传。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要了解所引种的植物的分布区域、品种适应性及其生物学特性等。引种驯化应遵循“适地适树”,或可“改树适地”或“改地适树”的原则进行。引种驯化要在确定引种目标并可行性论证后,17 遵守植物检疫的规定,搜集引种材料,然后进行引种试验、驯化与选择,最后进行技术和经济评价。引种驯化是否成功受品种的适应性、实际栽培季节的气候相似性、产品利用目的与消费习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多方面影响。

第一节 引种的意义

一.引种驯化的概念

引种驯化的概念:引种驯化(introduc-tion and domestication)就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哉(野生植物)或栽培区域(栽培植物)人为地迁移到基他地区种植的过程;

一种是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与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生长正常甚至更好,这就是所谓的“简单引种”。

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直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 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这就是“驯化引种”。

栽培驯化:将野生植物驯化为栽培植物 引种:引入外地或国外的优良品种,通过培育和选择,使之成为适应于本地的栽培品种

简单引种:①适应性广②自然条件差异小③有性或无性材料引种,不改变引入植物遗传性

驯化引种:①。。窄②。。较大③改变遗传性,用有性材料(种子或幼苗)二.引种训化的意义

①引种训化是栽培植物起源与演化的基础。②引种驯化是丰富并改变品种结构,提高生活与生存质量的快速而有效的途径。③引种驯化可各种育种途径提供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④利用生育期的变化提高产量和品质

引种的成功与否:引种的生态适应性;四区间的生态差异性

1.简单引种:①适应性广②自然条件差异小③有性或无性材料引种,不改变引入植物遗传性2.驯化引种:①适应性很窄②生态条件差异太大③改变遗传性,用有性材料(种子或幼苗)

第二节 引种的原理

重点讲授:园林植物引种驯化和简单引种的遗传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及其生态因子分析,引种的历史生态学原理。影响引种效果的因素①品种的适应性②实际栽培季节的气候相似性③产品利用目的与消费习惯④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工保护措施)

一.引种驯化的遗传学原理 1.简单引种的遗传学原理

一种是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与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生长正常甚至更好。简单引种实际上是在其适应性范围内迁移。

2.引种驯化的遗传学原理(主要分析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直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 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引种引种实际上是在其适应性范围外迁移。

引种成功与否:引种材料的生态适应性;地区间的生态差异性 二.引种驯化的生态学原理

1.气候相似论

德国慕尼黑大学林学家迈依尔教授,论述了气候相似论,引种成功的最大可能性是在于树种原产地和新栽培区气候条件相似的地方

2.主导生态因子

温度,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是最冷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有效积温和需冷量。

光照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光照时间、光照强度的作用。

不同光周期的植物引种后的反应: 南引北移

长日照植物

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不良

营养生长不足,生殖生长受阻 短日照植物

营养生长不足,生殖生长受阻

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不良 水分

水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生态因子,尤其决定了我国在不同经度上植物群落的分布。水分有时可对温度条件进行重要的修正。

土壤

土壤对引种驯化的影响,主要是PH值与含盐量。生物

与周围的生物建立了直辖市或共生的关系。

三.影响引种效果的因素

1.品种的适应性

2.实际栽培季节的气候相似性 3.产品利用目的与消费习惯

4、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引种驯化的程序和方法

一.引种驯化的程序 1.明确引种目标与标准 2.引种前的分析

分析引种材料的分布范围 分析引种材料的起源与进化及迁移

分析与引种材料生态要求相近的其它种类植物在引种地的表现 分析引种的方向(向心引种或离心引种)确定影响适应性的主要生态因子 借鉴前人经验及参考有关资料 3.确定和选择引种材料

4.优质收集:根据引种目的,到引种地区(多样性中心)选择优质收集引种材料

5.植物检疫:主要检疫本地没有的有害生物

6.引种试验:观察实验(少量引种,控制观察),对比试验,栽培试验 7.总结推广应用 二.驯化引种的基本方法 1.多代连续训化法 2.逐步迁移训化法 3.人工保护或栽培 4.培育和定向选择

引种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引人物种与当地生态条件控制的关系(引入物种对当地生态的破坏,当地生态条件对引入物种无法控制引起生态的破坏)②引入物种与病虫害控制的关系③有害物种入侵④引入物种对当地生态的适应性问题

三.引种成功的标准

1.在引种地不需特殊保护措施能正常生长发育 2.经济性状不会降低

3.能按原来的繁殖方法进行繁殖

作业和思考题: 引种驯化

引种驯化在园林生产中的意义。引种驯化方法

第五章

选 种

教学目的、要求: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选种的基本原理和选种方法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在熟悉园林植物选种原理的基础上,设计适宜的选种程序,熟练掌握选种方法的实际应用。

课时安排:讲授6学时、实验3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第五章

选 种

内容提要

选种是利用现有园林植物群体中存在的变异性状,通过选择培育新品种。选择是择优汰劣,是贯穿于整个选种过程的方法和手段。实际应用中的选择方法虽然很多,但基本的方法只有两种,即混合选择法及单株选择法。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开花授粉生物学特性不同,遗传基础各异,由此而产生的选择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性繁殖的一二年生园林植物多采用两种基本的选择法及其改良法,无性繁殖的园林植物常采用营养混合选择法、营养系单系选择法和有性后代单株选择法,木本植物的园林植物主要应用的是实生选种法和芽变选种法。不论何种植物,在选种过程中,均应遵循一定的选种程序。为提高选种效率,熟悉掌握正确的株选方法,针对特定选择材料采取各种有效方法缩短选种程序。才能保证尽快地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

第一节 选种的意义

重点讲授:选择的作用,选种的遗传学原理。选择差、选择强度等有关指标的计算。影响选种效果的遗传因素。

一.选择实质与作用基础:

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或叫差别繁殖,从而定向地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

选择之所以能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其原因在于生物本身的遗传 变异特性。变异是选择的基础,变异为选择提供了材料,不同单株间或大或小的性状差异,使得人类可以充分发掘其中的有利类型。遗传又是选择的保证,只有通过选择、繁殖,将有利的变异性状遗传下去,选择才具有意义。

特点:①优中选优,简便有效②连续选优,品种不断地改进提高 局限性:①不能有目的的创新,产生新的基因②一般品种对现有品种的个别形状进行改良,难有较大的突破 二.选择标准的制定原则

变异是选择的基础,遗传是选择的保证 根据目标性状的主次制定相应的选择标准 目标性状及其标准必须具体明确 各性状的当选标准要适当

三.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未施加选择的某一群体称为原始群体。

入选群体(即选留群体)与原始群体平均值将有一定差距,即为选择差。选择差与遗传力的乘积,称为选择反应。

所谓选择强度,是以标准差为单位的选择差,选择差与遗传力的乘积

选择反应(选择效果)与群体性状的标准差(变异幅度)、遗传力大小及选择强度呈正相关。

当群体的性状表型值呈正态分布时,选择强度的大小取决于入选率

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1、性状变异幅度

2、性状的遗传力

3、入选率

四.提高选择效果的方法

1、增加群体的性状变异幅度

2、提高性状的遗传力

3、降低入选率以增大选择强度

当群体的性状表型值呈正态分布时,选择强度的大小取决于入选率。

第三节 选种方法

重点讲授:选种的基本方法。实生繁殖后代实生选种的方法,无性繁殖后代的实生选种。选种的基本程序。提高实生选种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方法 1.基本选择法

混合选择法(一次选择法、多次选择法)

是指从一个原始混杂的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成良单株,混合留种,次年播种于同一块圃地,与标准品 种(当地优良品种)及原始群体小区相邻种植,进行比较鉴不定期的选择法,又叫表型选择法。优点:①不会形成选择的近亲交配,不会导致选择对象生活力衰退②简单易行③一次可以选出大量植株

缺点:不能鉴别每一个体的基因型的优劣,降低了选择效果。不能准确地彻底地淘汰掉误选的不良个体后裔

单株选择法(个体选择法、一次单株选择法、多次单株选择法)

是从原始群体中选取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留种,次年单独种植成一单株小区,根据各知株系的表现进行鉴定的选择方法。又叫做系谱选择法或基因型选择法。

若只进行一次单株选择,以后就以各株系为取舍单位。称为一次单株选择,若在第一次株系圃选留的株系内继续选择单株,分别编号、留种,继续进行谱系选择,且反复多次的就叫多次单根据地不选择法。

缺点:①费时费工,一次可留种量有限,选出优系后难以迅速应用于生产②种子少,繁殖年限长,推广慢

优点:①可以最大限度的剔除误选的不良单株的后裔②可加速性状的纯合与稳定,增强株型后代群体的一致性③多次单株选择可定向积累变异,有可能选出超过原始群体内最优良单株的新品种

2.常用选择法

自花授粉植物的选择法,提高选择效果可进行单株选择法。当结合生产进行品种提纯复壮时,为大量获得生产用种,也可采用混合选择法。

常异花授粉植物的选择法:品种选育时常通过控制自交和单株选择的方法,次数可多些。实际中可根据生产需要及种子繁殖系数大小采用混合选择法。

异花授粉植物的选择法:一般采用由两种基本的方法衍生出来的选择法,主要有:单株-混合选择法

母系选择法 并且要系选择法 剩余种子法 集团选择法

无性繁殖植物的选择法:以单株选择法为主,也需采用混合选择或集团选 24 择提高育种效率

3.加速选种进程的主要方法:

正确运用选择方法和选种程序;灵活运用选择方法;圃地置的增减;适当缩减圃地设置年限;加速选种的主要方法;利用保护地进行一年多代繁殖选择;易地栽培加速繁殖;加速繁殖和提高种子繁殖系数

第二节:芽变选种

重点讲授:芽变的概念及作用,芽变选种的成就。芽变特征,芽变的细胞学和遗传学基础。嵌合体与芽变的产生,芽变的转化、芽变的遗传效应,正突变与逆突变现象,芽变的遗传类型。芽变选种的方法,芽变选种的目标,芽变选种的时期,芽变分析的依据、步骤和方法,芽变选种的程序和加速选择的途径。

一.概念

芽变选种:芽变是指发生枝芽内分生组织细胞中的突变;

饰变: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不同遗传的变异(要尽量避免),饰变剔除,保留芽变

枝变:变异的亲内分生组织萌动长成枝条时,该枝条表现出与原品种种类型不同的现象(常见)

株变:当包含突变细胞的芽发育成一个植株,或采用该芽进行无性繁殖形成新个体的现象

二.特点: 芽变的多样性; 芽变的重演性; 芽变的稳定性;

芽变性状的局限性和多效性;

三.芽变的细胞学基础;

组织发生层与嵌合体;植物顶端分生组织一般认为有几个互相区分的细胞 25 层,叫组织发生层。通常分为三个独立的层次,分别以LⅠ,LⅡ,LⅢ表示,LⅠ层一般均具一层细胞,行垂周分裂,LⅠ层衍生为表皮,LⅡ层衍生为皮层外层及孢原组织,LⅢ具多层细胞既有垂周分裂,又有平周及斜向分裂,衍生为皮层内层及中柱。

若三层组织构造的细胞中含有不同的遗传物质,以后发育形成了不同遗传背景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叫嵌合体。层间不同的叫周缘嵌合体,层内不同的叫扇形嵌合体。

嵌合体类型: 1.扇形嵌合体 2.周缘嵌合体

3、复合类型 四.芽变的转化:

芽变转化包括扇形嵌合体的芽位变换及周缘嵌合体的层间取代。扇形嵌合体的芽位变换是指位于嵌合体区域的芽因其着生位置不同,在长成侧枝时表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周缘嵌合体的层间取代是指发生突变的细胞层与正常组织之间进行竞争,一方排挤另一方,最后取而代之,发生变换的现象。

五.芽变的遗传效应:

LⅠ只衍生表皮,故涉及的性状只有表皮及其附属物,如茸毛和针刺; LⅡ层衍生的皮层外层可决定果实的色泽及叶片叶绿素的多少,LⅡ层衍生的孢原组织可形成植物的生殖细胞,故只有LⅡ发生突变性状才可通过有性过程传递给后代;

LⅢ衍生为皮层内层及中柱,从中柱上形成的不定根及不定芽可表现突变性状,可以期望获得同质的突变体。

芽变意义:①直接选出新品种②可不断丰富原有种质资源③为杂交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群体间个体变异的原因:①基因重组:实生群体中不同个体遗传变异的主 26 要来源②基因突变:无性繁殖植物群体产生新变异的重要来源③染色体变异:数量与结构的改变④环境饰变

六.芽变的鉴定; 直接鉴定; 移植鉴定; 综合分析鉴定;

七.芽变分析

主要是区别剔除饰变

芽变分析的依据;变异性状的性质;变导师体的范围大小;变异的方向;变异性状的稳定性;变异性状的变异程度;

芽变的特点:多样性;重演性;稳定性;嵌合型;芽变性状;局限性和多效性

八.芽变选种的时期与方法

1.芽变选种的时期;(经济产品采收期或观赏期、自然灾害发生严重期)平时观察与重点时期相结合 重点时期重点选择

园林植物主要在果实成熟时期 花卉主要在开花时期 观叶植物在生长停止期

2.芽变选种方法;

面上调查访问定点,点上观测鉴定定株,株间综合分析定性;

3.芽变选种程序

明确选种目标(优中选优)与标准;初选(发掘优良变异);复选(鉴定稳定性、比较);决选(对选出的优良单株进行鉴定、确定是否推广和推广范围);总结鉴定、繁育推广

作业和思考题:

选种,混合选择法,单株选择法,营养系单系选择法 有性繁殖的选种程序 如何提高选种效率 无性繁殖的选种程序

第六章 杂交育种

内容提要

有性杂交育种是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对其后代进行多代培育选择,比较鉴定,以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一种育种途径。它是培育园林植物新品种和进行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手段。有性杂交育种中首先要根据育种目标,选择选配亲本,并确定相应的杂交的方式(两亲杂交或多亲杂交)。两亲杂交的方式简便,杂种的变异易于控制,是有性杂交育种中最常用的方式。而多亲杂交(添加杂交和合成杂交)可以综合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杂种后代的遗传基础广泛,有可能育成多抗性且适应性更广的高级品种。对于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主要有系谱法、混合法和单子传代法等。回交育种的目的在于改良轮回亲本的一两个性状,是常规有性杂交育种的一种辅助手段。远缘杂交育种经常会遇到杂交不亲和性、杂种不育性和杂种不捻性等问题,可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克服。由于园林植物的近缘野生种中往往含有一些珍贵的抗性基因和品质基因,因此,远缘杂交育种是选育高抗(甚至免疫)、高品质品种的重要途径,在有性杂交育种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有性杂交育种中,除了掌握和灵活应用本章讲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外,还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善于根据育种目标和杂种后代的表现综合地进行判断。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

重点讲授:杂交育种的概念及效应。杂交育种的类型。园林植物杂交育种的特点。

有性杂交育种(sexual cross breeding)又称组合育种(combina-tion breeding),它是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对其后代进行多代培痛选择,比较鉴定,以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育种途径。根据杂交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可分为近缘杂交和远缘杂交。

杂交方式:两亲杂交是指参加杂的亲本只有两个,两亲杂交的方法简便,变异较易控制,在有性杂交育种中被普遍采用。

多亲杂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参加的杂交,又称复合杂交或复交。添加杂交;

合成杂交;最大的优点是将分散于多个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综合于杂种之中,丰富了杂种的遗传基础,有可能选育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

多父本授粉

用一个以上父本品种的混合花粉授给一个母本品种的方式称多父本授粉。

回交

杂交第一代及其以后世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回交。

第三节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选配

重点讲授:杂交亲本选择的因素和原则。杂交亲本选配的原则。

一.杂交亲本选择

亲本选择是指根据育种目标选用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类型作为杂交亲本,亲本选配是指从入选的亲本中选用哪些亲本配组杂交。

亲本的选择原则:

广泛搜集符合育种目标的原始材料,从中精选亲本;亲本应尽可能具有较多的优良性状;

明确亲本的目标性状,分清目标性状的主次。重视选用地方品种;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要高;

二.亲本的选配原则; 交母本性状互补;

选用不同生态类型的亲本配组; 以具有较多优良性状的亲本作母本; 亲本之一的性状应符合育种目标 ; 用一般配合力高撙本配组;

注意父母本的开花期和雌蕊的育性。

第四节 授精生物学与杂交

重点讲授:果蔬及园林植物的授粉受精生物学特性,杂交亲和性、杂交不育性、无配生殖、有性杂交的方式、有性杂交的步骤和方法及提高杂交效率的途径。

授精生物学

杂交

杂交前的准备:制定杂交计划;准备杂我用具;亲本植株的培育和选择;亲本花期折调节;调节播种期;植株调整;温度各光照处理。

采取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隔离和去雄:隔离;去雄;花粉制备;授粉、标记和登录;授粉后的管理;杂种的培育;保证杂种后代正常发育;培育条件相对一致;培育条件应与育种目标相适应;

二、杂交技术特点

(一)诱导开花

(二)杂交花的培育和选择

(三)花期的调节

(四)去雄授粉和管

第四节

童期、童性和杂种培育选择特点

一、童期的概念和实质

在性繁殖的动、植物从种子萌发、幼体出世到性成熟前,都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生长发育,才能从幼年型转变为志年型。成年实生树顶部和基部取枝条嫁接长成的园林植物有显著不同,前者无刺状枝,第二年普遍开花结果,也就是说保持了幼年型的特点。当园林植物林木实生树的上部进入成年阶段,开花结果的时候,基部还处于幼年阶段,保持幼年型性状。后来人们把处于幼年型的时期称为童期

童期的长短和其它数量性状一样,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量实践表明童期和营养期之间的相关非常密切。亲本营养长短和后裔童期长短的相关趋势。

二、童性及其与成年期性状的相关

(一)童性及其鉴别童期结束的标志

童期和成年期在质上处于发育的不同阶段,童期在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等方面和成年期不贩特性叫做童性(jvenile trait)

(二)童性和成年期性状的相关

1、童期综合性状和栽培性的相关

2、童期和成年期,同名哭官相同性状的相关或一致性

3、非同名器官同源性状的相关或一不致性

4、童期营养器官和成年期繁殖器官间多种不同性状的相关

三、营养系杂种培育的特点

营养系杂交育种必须采用生产中不用的有性繁殖法培育杂种,必须根据育种对象种子休眠及发芽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对于那些种子难以正常发芽的种类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保证其正常发芽出苗,再就是为了提高育种效率应采取各种措施,缩短幼年期促合杂种早花、早果。

(一)提高杂交种子的发芽和成苗率

快、齐、全、匀、壮是评价播种育苗方法的依据。

(二)缩短幼年期,提早开花结果

1、选择营养期较短的类型作为亲本

2、选择利用有利于缩短幼年期的生态环境

3、人为控制环境下提早结果

4、嫁接

5、环割和环剥

6、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7、其它农业技术措施

如适当放宽株行距,减少移栽次数,加强肥培管理,轻剪缓放,促进枝梢早期生长等。

四、营养系杂种选择的特点

营养系的杂种通常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由于亲本在遗传上杂结合程度大,无论那一代杂种后代都会产生多样复杂的分离,这就决定了杂交育种一般都采取强度较大的一次单株选择法;二是幼年期长,从播种到开花结果一般需要31~10年以上,决军政 了选择必须分阶段行早期选择;三是最后的优株以营养系进行后代鉴定。

(一)种子阶段的选择

一般选择充实饱满,生活力高的种子。

(二)苗期阶段的选择

选择的内容通常包含苗期营养器官生长发育习性、对各种胁迫因素的抗耐性以及和花、果等经济性状相关的苗期性状等,统称为早期选择

①相关程度必须相当高;②在童龄植株上这促性状必须极易识别。

(三)成年阶段的选择

营养系阶段的选择

育种圃中选出的优株通过无性繁殖成若干优系以熟期相近的优良品种作对照,按品种比较试验的要求作复选试验,同时安排区域试验或多点试栽。

第五节 杂种的培育

重点讲授:杂种培育的基本原则,杂种培育的方法,园林植物实生苗的童期的概念及童期效应,实生苗童期的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特征,童期的生理特性,童期的长短,实生苗的提早开花结果的环境条件的选择和各种农业措施的应用。

第六节 杂种的选择

重点讲授:杂种选择的基本原则,杂种种子、幼苗的选择方法、杂种实生苗的早期选择、杂种实生苗早期鉴定的遗传学基础、若干性状的早期鉴定以及杂种幼树和杂种实生树结果期的选择。

有性杂交后代的选择:

系谱法

杂种后代最常用的选择方法。

混合法

前期进行混合选择,最后进行一次单株选择。适用朱行距小的自花授粉植物的杂交后代的处理。单子传代法

作业和思考题:

杂种后代最常用的选择方法的实际应用 杂交亲本选择的因素和原则。杂交亲本选配的原则

第十章 诱变育种(讲授4学时,实验3学时)

内容提要:

诱变育种是人为的利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诱发植物产生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通过对突变体的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新品种。它以电离辐射和化学诱变为主要手段,以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

构变异为基础;而以秋水仙碱为主要诱变剂的多倍体育种则是以染色体数量的成倍变异为基础。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尽管可以解决多种独特的育种问题,并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但一些遗传机制尚未研究清楚,还难以有效地控制变异方向,有利突变发生的频率也比较低,只作为一种有效的育种辅助手段而应用。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意义

诱变育种(mutation breeding)又称引变育种或突变育种,是人为的利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诱发植物产生遗传变异,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对突变体进行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新产品种的育种途径。

诱变:①物理诱变:电离辐射诱变;非电离辐射诱变;太空诱变②化学诱变 一.诱变育种特点

提高突变频率、扩大“变异谱”、创造新类型 适于改良品种的个别性状

诱变处理比较简单,可缩短育种年限 变异方向和性质不易控制

与其他育种方法结合使用,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二.诱变育种的意义

第二节 辐射诱变

重点讲授:辐射诱变的种类及特性、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特性、辐射诱变的生理学、遗传学效应、化学诱变的作用机理。

一.辐射诱变源的种类及特性

用于辐射育种的射线种类及其特性、辐射源 常用的射线种类有:X射线、紫外线、β粒子和中子 辐射的剂量

放射性强度 照射量 吸收剂量 积分流量

二.电离辐射作用的过程 分为4个阶段 1.物理阶段:持续时间短

效应是加射的射线能量转移,并由此产生的电离作用 2.化学阶段 3.生物化学阶段 4.生物学阶段

形态方面表现:①损伤②生长抑制③形态变异④生理(酶活性变化)⑤遗传变异 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

遗传物质发生的突变不外乎有三类:一种是遗传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突变,包括真正的位点突变和移码突变,另一种是染色体畸变,包括断裂、缺失、倒位、易位、重复、桥和双着丝点。

第三者是染色体数据的变化,包括染色体整倍的增减产生的多倍体和单倍体,以及染色体零星增减产生的非整倍体。] 三.辐射诱变的方法 照射方法 外照射 内照射 浸种法 施入法 涂沫法 注射法

间接照射(或称增养基或增养液照射)快照射与慢照射

导致处理材料全部死亡,这时的剂量称为“致死剂量”(LD100),照射种了或植物的某一器官成活率占50%的剂量,即“半致死剂量”(LD50),照射种了或植物的某一器官成活率占60%的剂量称“临界剂量”。(LD60)实践中大多以临界剂量作为选择适宜剂量的标准,剂量率即单位时间内被照射植物所接受的剂量。

园林植物辐射育种的常用剂量

四.突变体鉴定和选择 形态鉴定 实验鉴定 遗传学鉴定 生物化学鉴定

抗性突变体的离体筛选鉴定

五.辐射育种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 化学诱变

重点讲授: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特性、遗传学效应、作用机理。

化学诱变育种是批采用化学诱变剂处理一定的植物材料,以诱发植物遗传物质的突变,进而引起特征、特性的变异,然后根据主在种目标,对这些变异进行鉴定,培育和选择,最后育成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一.化学诱变的特点

使用经济方便 有一定的专一性

化学诱变与辐射诱变的突变谱很不相同 诱变机制不同

化学药剂造成的突变则更多的是基因点突变。

几乎不产生染色体畸变,化学诱变剂的作用则是在较晚时期发生的,即所谓:迟发突变。

二.化学诱变源的种类、特性和机理 1.烷化剂

通过烷基置换,取代其他分子的氢原子称为“烷化作用” 2.核酸碱基类似物

在不妨碍DNA复制的情况下,作为组成DNA的成分而掺入到DNA中去,由于它们在某些取代基上与正常碱基不同,造成碱基配对的差错,而引起突变。5-溴尿嘧啶(5-BU)3.其他诱变剂 HNO2

叠氮化钠(NaN3)

三.处理方法 浸渍法 注入法

涂抹法和滴液法 熏蒸法

四.诱变处理中的注意问题 防污染 后处理

处理的剂量和时间

处理的温度

诱变剂溶液的pH值及缓冲液的作用

第五节 突变体的鉴定、培育和选择

重点讲授:诱变材料的损伤鉴定,细胞学效应的鉴定,突变体性状的鉴定,突变体的分离培育,突变体的选择,突变体的利用及提高诱变育种的途径。

作业和思考题:

辐射诱变的种类及特性、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特性、辐射诱变的生理学、遗传学效应、化学诱变的作用机理

第十二章 分子育种

教学目的、要求: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与应用。要求学生在熟悉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与步骤、分子标记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前景。

课时安排:讲授6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二章 分子育种

内容提要:

分子育种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选育新品种的途径。植物基因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是把目的基因分离提取出来,构成重组DNA分子,转化到受体细胞中复制增殖,借助一定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人到植物中。基因工程在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提高果实耐贮性和切花寿命,增加产量和改良品质中有着其他育种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基因工程所需的目的基因有许多分离的方法,在获得目的基因的基础上,才可进行转化载体构建和植物转化、再生、检测和分析。

第一节 基因工程意义

重点讲授: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作用,取得的成就及发展前景。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把不同生物有机体的DNA(或基因)分离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酶切和连接,构成重组DNA(recombination DNA)分子,然后转化到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受进行转译或表达。] 二.基因工程的作用 抗病基因工程 抗虫基因工程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抗逆境基因工程

提高果实耐贮性和切花寿命基因工程 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量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①提高抗病虫性,改善抗逆性②改良品种③抗原草基④植物生物反应器⑤延迟成熟与保鲜⑥创造植物育种材料、雄性不育 三.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和步骤 1.目的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鸟枪法 mRNA分离法

转座子标签T-DNA插入突变法 基因图谱的克隆法

2.目的(外源)基因的导入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DNA理化转移方法 化学刺激质粒进入原生质体 电融合法(电激法)微注射 基因枪法 超声波处理法

碳化硅纤维介导DNA转移法 电泳法

3.种质系统转化 4.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外源基因整合的鉴定 外源基因转录水平的鉴定 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检测 报告基因的酶法检测 5.基因工程的安全性评价

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 生物安全评价与控制,通常根据所涉及受体生物安全等级,操作的基因安全等级、40 两者结合的产生遗传工程体的安全等级(主要根据其对人和环境的危险性大小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设定不同的安全水平。生物安全性评价的核心是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控制

我国,1993年12月10日国家科学委员会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生 物技术管理法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农业部对口负责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并于1996年7月10日颁布了《农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对安全等级的划分、安全性评价和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在1998年又发布了《详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使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步入有序的轨道;

对于基因工程工作安全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其是否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尚不存在危险、具有低度危险、具有中度危险、具有高度危险等相应地划分为安全等Ⅰ、Ⅱ、Ⅲ、Ⅳ。

申报与审批制度

从事基因工程工作的单位,应当依据遗传工程产品适应性质和安全等级,分类分级进行申报,经审批同意后方能进行,凡在我国境内从事基因工程工作的都要履行申报手续。

第三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重点讲授: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意义,特点,应用范围和主要分子标记技术(SSR,RAPD,AFLP,RFLP)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借助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的基因型分析,鉴定分离群体中含有目标基因的个体以提高选择的效率,Botstein 等(1980)首先提出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可作为遗传标记,从此进入了庆用DNA多态性发展遗传标记的新阶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应用 分子标记与育种亲本选择

分子标记与育种过程监测和个体的鉴定 分子标记与品种鉴定

作业和思考题:

植物基因工程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意义, 主要分子标记技术(SSR,RAPD,AFLP,RFLP)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良种繁育

教学目的、要求: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良种繁育及其繁育生产过程中品种混杂退化的概念、现象、原因和防止措施。要求学生在熟悉良种繁育制度与基本程序基础上,掌握加速和提高良种繁育技术的途径和措施,能熟练分析品种混杂退化的现象、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

课时安排:6学时、实验3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二章 良种繁育

内容提要:

品种保护是指有关机关对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并加以开发的新品种,依据条件和程序审查,决定该品种能否被授予品种权。获得品种权的新品种必须是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范围的品种;是不违反国家法律,不妨害公共利益或者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品种;还必须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品种审定是指有权威性的专门机构,对新选育或新引进的品种是否能推广,和在什么范围内推广应用,做出审查决定。实行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审定都是为了促进良种的推广,是衔接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重要环节。但两者所指的新品种概念有所不同,要求条件不同。品种保护是授予育种者的一种财产独占权;品种审定授予的是该品种可以推广应用。任何新品种的推广都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结合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产水平、经济条件及病虫害发生的历史和现状、群众的耕作习惯,来确定品种的布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一定生态区内,有主、有次地配置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置品种于最佳生态区,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良种繁育是指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种苗,是前承育种后接推广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从数量上满足生产上对优良品种的要求。为了搞好良种繁育,必须掌握良种繁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明了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止方法,以及迅速扩大良种数量的途径。为了很好地落实良种繁育任务,还要执行良种分级繁育制度,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种子生产。为了使我国种子生产由传统的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2由行政区域的自给性生产经营向社会化、国际化、市场化转变;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向专业化的大中型企 43 业或企业集团转变;由科研、生产、经营相互脱节向育、繁、推、销一体化转变,应实行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种子产业化工程,并严格执行《种子法》的有关规定。种子质量标准化是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的重要环节,种子检验则是对种子质量进行全面控制和评定的手段。种子检验是应用科学、标准的方法,对农业生产上使用的种子的质量进行检测、鉴定、分析,以判断其使用价值的一门科学。我国为了与国际种子检验标准接轨,1995年颁布了新的规程和标准。

第一节 新品种保护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将“植物新品种”定义为:“为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有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品种保护(plant variety protection)是新品种保护审批机关对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并加以开发的野生植物新品种,依据授权条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决定该品种能否被授予品种权。品种保护的目的,是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核心。

品种权是由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批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赋予品种权人对其新品种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品种权具有以下法律特点:

1、无形性

2、专有性

3、地域性

4、时间性

保护期限,一般为15-20年,我国将品种权的保护期限规定为“自授权之日起”藤本植物、林木、园林植物和观赏树木为20年,其他植物为15年。授予品种权的条件

一是该新品种必须则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范围的品种;二是该新品种必须不是违反国家法律,不妨害公共利益或者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品种;三是该新品种除 44 必须具备一般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还应具备新颖性、并有适当命名。保护范围

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属于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中列举的植物属或者种,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由审批机关确定和公布,不属于保护范围的植物新品种,不能申请品种权。

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适当的名称,并与相向或相近的植物属或者种中已知品种的名称相区别。新颖性

品种新颖性在《条例》规定为“是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在申请目前该品种的繁殖材料未被销售,或者经育种者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该品种繁殖材料未超过1年;在中国境外销售藤本植物、林木、园林植物和观赏树木品种繁殖材料未超过6年,销售其他植物品种繁殖材料未超过4年”

第二节 品种审定(cultivar assessment)

品种审定是品种审定委员会对新育成的品种或新引进的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鉴定,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决定该品种能否推广并确定推广范围的过程。

一.品种审定机构

农植物品种审定实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审定制度,农业部设立全国农植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植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市(地、州、盟)人民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可设立农植物品种审查小组。

二. 申报条件

报审品种需三本省经过连续2-3年的区域试验和1-2年的生产试验(两项试验可交叉进行),并有1-2年的抗性鉴定,品质测定资料,对于引进本省进行过区域试验(含国家在本省的区试),并且表现适宜的外省品种,有2年以上多点生产 45 试验结果的,亦可申报,对于本省已审定的引进品种,应附外省有关审定资料,并在本省不少于2年的生产试验。

申报国家级品种审定时,应具备下条件之一,主要遗传性状稳定一致,经连续2年以上(含2年)国家农植物品种区域试验和1年以上生产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可交叉进行),并达审定标准的品种,或经2个以上省级品审会审(认)定通过的品种,或国家未开展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植物有全国品审会授权单位进行的性状鉴定和2年以上的多点品种比较试验结果,经鉴定、试验单位推荐,具有一定应用价 或特别用途价值的品种。

三.申报材料

品种的选育过程(杂交种含亲本来源);每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年终总结报告(复印件);指定专业单位的抗病(虫)鉴定报告;指定专业单位的品质分析报告;品种特征标准图谱;如株、茎、根、叶、花、果等的照片;指定范围及栽培技术和繁制种技术要点;省级农植物品审会审定通过的品种合格证书(复印件);

品种申报程序是先由育(引)种者提出申请并签名盖章,由育(引)种者所在单位审查、核实加盖公章,再经主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单位推荐并签章后报送品审会,向国家级申报的品种,需有育种者所在省或品种最适宜种植的省级品审会签署意见。品种审定

第六节 良种繁育的措施和方法

重点讲授:园林植物品种退化现象,品种退化的原因和防止。良种繁育园的建立,繁育园类型、繁育园建立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良种繁育技术的途径和措施,良种苗木的鉴定和检验及良种繁育的档案制度。

良种繁殖(seed production)是一门研究保持品种种性和优质种子生产技术的科学。

良种繁育是前承育种后接推广的重要环节,是连接育种和农业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是使育种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没有良种繁育,育成的品种就不可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增产作用也就得不到发挥,没有良种繁育,已在生产上推广的优良品种会很快发生混杂退化,造成良种不良,失去增产作用。

一.良种繁育任务 迅速大量繁殖良种

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证种子的高质量

二.品种混杂退化

品种混杂退化是指品种在生产栽培过程 中,纯度降低,种性发生不良变异,致使失去品种原有的形态特点,抗逆性和适应性减退,产量下降品质劣化等现象。

品种退化的实质就是品种的遗传构成发生不符合育种及栽培目标的变化。狭义:遗传上种性变劣,发生遗传性劣变

广义:遗传与非遗传种性劣变 混杂:①机械混杂②生物学混杂:是繁殖植物品种混杂与退化的主要原因。劣变:杂种的剩余分离和自然突变 1.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缺乏完善的良种繁育制度。

生物学混杂;不正确的选择和繁殖方法;留种株过少或连续近亲繁殖;基因突变;进化生物学原因;栽培技术不良或应用不当;遗传漂移;病毒或其他病虫害感染;缺乏经常性选择;环境条件不适应;繁殖材料选择不当;良种繁殖制度不健全

2.品种保纯和防止退化的方法

严格技术操作规程避免机械混杂;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防止生物学混杂;应用正确的选择方法和留种方式防止品种劣变;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繁殖材料选择恰当; 47 选择适宜应用栽培技术;建立和健全良种繁育体制;品种合理搭配,防止“多、乱、杂”;制定严格的种子和种植技术标准

三.加速良种繁殖的方法

所谓繁殖系数就是指种子繁殖的倍数

繁殖系数=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单位面积种子用量

育苗移栽

用有性繁殖方法生产种子的植物常采用育苗移栽,以节省播种量,提高繁殖系数。

扦插、分根、分株等无性繁殖 适当扩大种株行距 加强栽培管理 辅助授粉 加代繁殖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

四.种子检验

种子检验(seed testing)就是采用科学和标准的检验仪器和方法,对种子样品的品质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判断其品质的优劣,评定其利用价值的一门实用的科学技术。

我国种子检验主要是对种子样品进行种子净度、种子发芽力、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种子水分、种子生活力、种子千粒重和种子病虫害等项目进行测定,其中前4项为必检项目,后3项为非必检项目。

良种繁育圃主要包括:良种母本原,砧木母本原、育苗圃 ① 品种典型纯一②无病毒、无病虫害③采用优良技术④自然环境条件

提高繁育系数①节约用种②宽行稀植③栽培技术方面④加代繁殖⑤有性与无性繁殖结合⑥利用现代组织培养技术

作业和思考题: 品种权的法律特点 种子检验标准和方法

酶的实验练习 篇7

体育课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自我锻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在有限的时间内, 运用各种方法, 尽快把学生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堂中来, 并通过身体活动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及大脑皮层对运动的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目前在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课准备活动还沿用老一套的慢跑、队列队行、原地徒手操等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公式化的形式致使学生对体育课感到枯燥无味, 厌学,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高校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及体育活动的开展十分不利。笔者通过对高校体育课传统准备活动改革实验, 力求探索一种有利于高校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方法。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级机制07、机电D07、机营07三个班男生组成三个试验班, 电气071、电气072和电贸英07三个班男生组成三个对照班。实验前对每个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及其身高、体重、身体素质和学习动机等指标进行了调查, 结果经统计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可比条件一致。

2.2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 在07—08整个学年, 27次课教学中, 对照班按照以往的体育课准备活动内容:教学常规、单纯的走、跑、徒手操, 进行准备活动;实验班则按照新制定的内容, 有计划地挑选、搭配适宜的球类基本技术练习进行体育课准备活动教学。

实验一年后, 通过调查研究法, 对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体育课成绩、身体素质和课外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 并利用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对学生身体素质成绩和体育课成绩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经过一年实验教学,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成绩有了明显的不同, 实验班的身体素质成绩在速度、耐力和力量等各个方面都比对照班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究其原因发现, 不同的准备活动教学内容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是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课成绩和身体素质成绩对比, 从实验班与对照班1学年体育课成绩和身体素质成绩比较中, 我们发现, 实验班的这两项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体育课成绩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连带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有了显著不同, 实验班学生无论是每周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均次数, 还是锻炼时间, 都明显优于对照班。

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准备活动教学内容比较。

体育课准备活动的任务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的身体由安静状态向兴奋状态逐渐过渡,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的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使动作完成得更加协调、准确, 减少失误。通过身体的活动, 使运动系统和各种器官预热, 使其达到最佳温度, 为发挥最大的身体运动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虽然准备活动很重要, 是体育教学任务中的一部分, 但是, 大部分学生对准备活动不重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 结果显示:认为做准备活动没有必要的学生占全部被调查学生的85%, 大多数学生不重视准备活动。究其原因发现, 学生不重视准备活动的根源在于教师, 很少有教师经常对学生讲述准备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而在教学实践中, 也没有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

通过对锻炼前如何做好准备活动调查, 发现90%的学生回答是:踢几下球, 射射门或是投篮, 就是简单的技术动作重复几次, 便完成了准备活动;根本不需要特别去做什么, 那是浪费时间。从此可以看出, 90%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根本就不了解。

查阅文献资料, 发现关于学生运动中损伤原因调查排列显示:因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适当, 而发生运动损伤排在运动损伤原因的第三位。准备活动的结果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身体健康, 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运动寿命;准备活动影响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准备活动间接影响技术动作的掌握, 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重视体育课准备活动重要性的教育, 重视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开展。

传统准备活动的内容可归纳为:课堂常规练习;队列练习, 各种变化形式的慢跑, 运动量较小的游戏;一般性的准备活动, 全身都要活动, 身体的各部位都要照顾到, 通常有徒手操, 包括定位, 行进间的单人、双人或多人一组的体操和游戏等。

笔者根据准备活动的要求, 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 总结制定出实验班准备活动内容, 如表2, 可列举的练习内容很多, 在此仅以篮球、足球为例。

通过试验班和对照班调查发现, 实验班有98%的学生喜欢现在的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他们认为以球类练习替代传统的准备活动, 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 选择练习内容包含了全面的身体素质, 即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练习, 使身体各部分能进行全面的活动, 练习节律、强度容易控制。球类活动替代传统的准备活动, 内容充实, 形式多样, 方法各异, 避免了准备活动的机械化、公式化, 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对照班有90%的人不喜欢现在的体育课准备活动。他们认为, 传统的准备活动, 与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相同, 内容枯燥, 毫无新意, 方法简单, 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迫切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改进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教学内容, 选择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对比发现, 实验班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 结合了学生的身心特点、生理特点, 使学生身体的各部位都要照顾到, 让学生精神饱满, 情绪高昂, 有利于基本部分教学内容的开展。对照班的准备活动相对单调, 缺少新颖, 与数十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一致, 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

3.3 熟悉的球类运动做为准备活动内容,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大一新生在刚刚摆脱高考的紧张情绪, 跨入大学门坎, 他们普遍存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心理倾向, 同时对大学的体育课有着较高层次的要求, 都希望大学体育课比初、高中体育课有一个质的飞跃和变化。但是, 目前大多数高校1年级开设的体育课, 除课的时间加长以外, 其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均基本与初、高中相同, 特别是准备部分中常规的走跑、徒手操和游戏, 更与初、高中相差无几。这显然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难免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实验中, 为了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每次课准备部分, 用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多种特性的球类基本技术, 以及技术对抗练习, 代替常规的准备活动, 使课的内容以综合性组织形式出现, 激发了学生课上和课后练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身体素质, 促进了体育课成绩的提高, 同时也陪养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球类运动有它独特的体育魅力, 对运动者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 大学生具有组织和参与集体活动的强烈愿望, 所以学生之间的各种球类比赛比较多, 为球类活动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他们需要球类技术、战术的指导, 需要有强有力的体魄, 因此在每次的体育课的教学中穿插球类的练习, 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受学生的欢迎。相反, 维持过去的那种准备活动的教学模式, 会遭到学生的反对, 不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相反会形成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改革意识, 使体育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好的锻炼习惯, 科学地进行锻炼。

4. 结论

合理地选择学生熟悉的球类运动项目技术练习, 替换常规准备活动中一般准备活动的内容, 以及改传统的新授、复习和考核等课的类型均为综合课的方法, 可以调动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对提高体育课成绩与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总之, 体育课准备活动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富有实效性。同时体育课准备活动要有新颖性, 要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之情, 尽快地将求知欲导入课堂, 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感受中完成任务。另外,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要有趣味性, 要多样化, 要教育学生发扬团结合作、协调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高燕华.让准备部分成为学生施展才能的地方[J].体育师友, 2001.5:24-25.

[2]茆飞霞.对健美操教学中准备活动的探讨[J].体育师友, 2002.1:23-24.

[3]杨连岗, 宁淑平.试论大专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 .

[4]宋进文, 吕伯东.高校体育课准备活动开展健身操教学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2) .

上一篇:“Flylovingkites”主题放风筝活动策划书下一篇: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