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模式

2024-05-16

练习模式(共10篇)

练习模式 篇1

摘要:学习是阶段性进行的, 而阶段性测试对信息的提取也仅是对该阶段所学内容的评估。已有大量研究证明提取练习是强化记忆的有力工具, 而且比重复学习更能促进长时记忆的保持。此外, 提取练习策略还能促进知识的获取, 既可以使学习者灵活提取信息, 还可以迁移到其他知识的学习。可见, 提取练习策略在记忆研究及教学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提取练习策略,长时记忆保持,教育实践价值

1 引言

在记忆中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积极的记忆, 而非被动地一味重复, 这是记忆的一大特性。那么在学习中, 如果某部分内容基本了解, 间隔一段时间或尝试努力回忆这些内容, 比再看一遍书的学习效果更好。如果使用记忆提取进行编码, 下一次应用知识时就仍能回忆出;而传统的重复学习方式, 只有再看一遍书才能回想出当初所学的内容。

心理学家们通常采用一系列“学习———测试”的实验来研究学习。也就是说, 呈现材料进行学习 (S) , 紧接着进行测试 (T) 评估学到了什么。学习和测试交替重复过后, 把成绩绘制成图, 整体描述学习的成果;该图形结果被称为学习曲线, 且曲线呈负增长的幂函数形式。因此, 对知识的学习集中在ST实验的早期阶段, 之后随着试次的增加, 学习的效果也在不断降低。一个重要的假设认为学习只发生在STSTST……序列的学习阶段, 测试阶段也仅仅是测量了在下一次学习阶段前所学到的内容。测试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中性事件。例如, 许多研究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这样的争论, 学习到底是一个渐进 (学习是对记忆轨迹的不断的强化) 的过程还是一个全或无的过程, 但是他们只看到了学习这一行为的核心作用, 却忽略了测试中的提取也可能是一种学习的形式[1,2]。在教育系统中已经提出了一个与之类似的更为准确的假设。研究者普遍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讲座、阅读、重点标记、学习小组等形式来学习;课堂上使用测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而且, 测试对知识的评估、测试以及促进知识的获取, 这些都是稳定的效应, 并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 测试在促进记忆保持上的优势也逐渐被整个认知心理学领域所认可[3], 这种独特优势又称之为“提取练习效应” (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 [4,5]。心理学家对于提取练习策略的研究, 从现象表述过渡到实验研究, 再发展到理论解释, 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众多研究反复论证了提取练习策略在学习和记忆上的积极作用。

主要针对提取练习策略进行四方面总结及回顾:1) 概述提取练习策略的研究脉络;2) 提取练习策略在何种条件下最有效, 证明提取练习策略对记忆的促进作用是否能迁移到不同知识领域;3) 简要介绍关于解释提取练习策略机制的几个理论;4) 阐述提取练习策略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2 提取练习策略的概念

“测试”即“提取”。研究发现, 在相同的时间内, 对相同知识内容, 从记忆中提取所学过的知识比重复学习该内容更能促进记忆的保持, 即提取练习效应[6]。尽管这一现象早在100多年前就已被发现[7], 但关于其的研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得到实质性发展。在最近的十年里, 大部分研究已经证明提取练习效应对记忆的强化作用。图1中的研究将被试分为四组, 其中两组被试在学习阶段对所学内容进行多次提取, 另两组被试仅对所学内容提取一次。结果为一周后最终测试的成绩数据。学习阶段, 提取练习 (无反馈) 的两组被试后续回忆的词对数量远远超过仅提取一次的两组被试。除此之外, 黑色条形图表示的两组被试对材料进行了多次学习, 而白色代表的两个组仅学习一次。然而, 重复学习的实验条件对一周后的测试成绩并没有显著影响。可见, 提取练习策略比重复学习更有利于促进长时记忆的保持[8]。

3 提取练习策略的最佳时机及其促进学习迁移的证据

3.1 提取练习的最佳时机

提取练习促进记忆与两个重要问题有关。第一, 提取练习在什么条件下效果最好。研究发现, 在最初学习或成功提取之后越加入提取练习效果越好。提取之间的间隔越短, 越有利于正确提取信息。然而, 在短暂延迟后的信息提取似乎更像是对死记硬背内容的一种重复, 对记忆的保持并没有显著的效果。第二, 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长时记忆, 多少次的提取最好?提取练习需要花费时间, 所以说只进行1~2次的提取练习就足以强化长时记忆, 多次的反复提取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前人研究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究性的实验[9]。要求学生学习70个“斯瓦希里语———英语”词对, 然后进行反复测试, 当给出斯瓦希里语的词时, 从而提取对应的英语词。在最初的练习阶段, 实验者控制连续提取的时间 (1min或6min) 和成功提取的次数 (1, 3, 5, 6, 7, 8, 10) 。图2显示了延迟间隔为25min (图上部的两条曲线) 或1周后 (图下部的两条曲线) 的最终测试成绩。忽略最终测试的时机, 提取练习中6min (红色曲线) 的分心间隔比1min (蓝色曲线) 的分心间隔更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与初始学习阶段成功提取的次数相比, 1~5次或7次的成功提取, 其最终测试成绩都普遍有所增长, 之后随着次数的增加, 学习效果趋于平缓, 所以进行5次到7次的成功提取似乎是最佳选择。最后, 学习成绩的这种变化模式也依赖于初始学习阶段连续提取的时间间隔。例如, 一周后, 较长分心间隔条件下的提取练习对成绩没有影响。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 提取练习才可以强化记忆。当提取练习在1min间隔, 这种简单条件下, 即使提取十次对长时记忆也没有任何提高作用。相反, 在较困难的条件下, 许多研究也都证明测试就足以强化记忆, 而且这种强化效应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提取练习是否影响学习效果, 答案似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时间间隔。当最终测试在学习阶段后不久, 扩展性提取似乎是最好的。然而, 当最终测试与学习阶段有较长时间隔 (即延迟一天或更长时间) , 则进行相等时间间隔的提取练习更有利于促进长时记忆的保持[10]。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初次提取的时间间隔。因此, 在第一次提取练习时, 时间间隔越小, 对长时记忆的保持有更好的效果。据此,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提取练习的最佳方式是扩展性时间间隔的提取方式, 正如图2呈现出的趋势。

3.2 提取练习促进学习迁移的证据

长久以来都存在一些批判的声音, 即提取练习策略对记忆的好处是不是限定在对特定材料做出反应?提取练习所产生的对学习和记忆的强化, 是否仅仅是教会学习者对某一给定的提取线索做出反应。反驳质疑的关键在于, 证明提取练习也可以促进学习的迁移。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测试获得知识的灵活运用, 将已学到的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回答新的问题。

学习迁移在记忆理论和教育实践中都有重要价值。为此, Butler等人[11]试图弄清多次提取是否比重复学习产生更好的迁移。在实验中, 让被试阅读六个散文段落, 每一个都包含几个关键概念。要为一个概念下操作性定义, 必须从多个句子中提取信息。在每个测试问题后, 被试会收到反馈。因此, 两者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重新学习孤立的句子和重复测试条件, 即被试尝试提取所学到的信息。一个星期后, 被试进行一次期终考试, 需要应用所学段落中的每一个关键的概念, 从而再推理到同一知识领域的新的问题上。

图3显示了最终成绩。有趣的是, 重复学习条件和重复提取条件基本上没有区别。更重要的是, 重复提取获得了更好的迁移效果, 无论是研究重复段落或重复学习孤立的句子。这一发现表明, 记忆测试的好处远远超出了特定的反应。事实上, 之后的许多实验在同一类型上显示, 在不同的知识领域 (应用性知识, 例如蝙蝠回声定位与声纳在潜艇中的应用) , 相对于重复学习新的推理问题, 重复测试产生更好的迁移, 根据这种情况形成远迁移的定义[12]。

4 提取练习策略机制的理论解释

提取练习策略的理论解释主要聚焦在如何影响记忆的行为提取方面。例如, 精细化提取假设所阐述的[13], 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产生精细化的记忆痕迹和创建额外的提取途径, 这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再次提取中有更大的可能成功获得信息。根据提取努力理论[14], 提取时学生投入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回忆成绩的高低, 提取可以被认为是检索一定数量的信息后处理所需信息时的记忆痕迹。迁移适当理论则认为[15], 记忆的强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是由于学期期间认知过程的匹配化提取。

5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 提取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长时记忆保持。因为测试经常被用于评价学生学业成就, 所以在教育改革中饱受诟病, 但忽视了其同样可以用于辅助学习的价值。进行记忆提取的过程中倾注更多努力时, 提取练习效应愈发显著 (自由回忆测试的效果显著优于再认测试的效果) , 在尝试提取的过程中, 伴随每次提取之后提供反馈的多次提取优于长时间隔的一次提取。这种条件下, 测试就可以作为一种高效学习的手段。教育家们对这种方法也提出过疑问, 认为该策略促进学习只是在学习中机械的对内容进行一遍遍的演练和记忆。然而, 当正确使用提取练习策略时, 提取有助于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 从而使知识能轻松顺畅的提取甚至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进行应用。

关于提取练习策略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研究表明, 多次提取练习对后续的长时记忆有促进作用[16]。研究证明在大学课堂中, 对生物心理学和统计学两门课中应用提取练习能提高学习成绩, 也发现对医学教育学也有促进作用。另外, 在中学历史课、社会学课以及科学课中, 指导学生使用提取练习策略, 最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了大幅的提升。这些研究更为重要的发现是, 提取练习策略对长时记忆的提升才是测试对课堂学习评估的主旨所在。

6 结论

首先, 对相同时间的学习材料而言, 提取练习策略对长时记忆的保持产生更优效果。第二, 多次提取比一次提取更好。第三, 有时提取练习策略可能没有效果;这涉及到学习和首次提取之间的延迟间隔的选取。第四, 提取练习策略对记忆的强化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某一特定内容后做出反应, 同样有助于不同知识之间的迁移。综上所述, 将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才是根本, 我们呼吁教育工作者能够推广提取练习策略, 让这种高效的学习模式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练习模式 篇2

语文试卷、练习的讲评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课前准备

发下试卷、练习后,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各小组的语文学科长统计每组学生的错题,填写错题统计表,将统计表交给语文科代表,科代表再进行全班统计、归纳并交给语文科任老师。(需预先设计好错题登记表)

科任老师通过表格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制定自主课学习目标及展示课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课

教师用展台展示课前统计的错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由会做的同学给不会做的同学讲解,组内解决一部分相对容易但又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的题目。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各小组语文学科长负责登记在互动卡上,科代表组织各小组学科长碰头商量解决,教师在一旁监督、指导。这样之后仍然解决不了的,由科代表整理出来,提交给科任老师。科任老师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第二天将安排小组展示。

(二)展示课

课前安排展示任务,争取每道需展示的问题都有两至三个小组展示。由科代表主持,也可由科代表和邀请一学科长共同主持,先将较简单的题目答案对一遍,然后掌声欢迎各小组依次上台讲解展示,学生可质疑,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再作点拨。最后,由科代表进行错题小结,老师补充。

三、课后反思、总结、巩固提升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方面的知识内容尚未解决?

小学数学练习课差异教学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差异教学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普遍现象。在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展开差异性教学设计,如何依据差异性特征构建教学模式,这是数学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面对差异性教学现实,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实际学力进行分组;在设计训练题目时,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在练习辅导时,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训练评价时,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只有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实践,才能探索适合度更高的差异性教学新模式,全面塑造学生数学素质。

一、学情调查,根据学力科学分组

小学数学练习课差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做多方面的实践尝试,积累丰富的探索经验,以提升教学模式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明确学生差异性的真实情形,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分层,为训练课差异性教学创造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其学习悟性、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都呈现个性化特征,表现出来的学力自然参差不齐。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为差异性教学训练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代表高、中、低三个群体。为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教师的分层是不可公开的,这是教师施教时参考的分层,而不是将学生公开分为三六九等,或是按照分层来排座位。教师在训练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学力实际进行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自由自合等。同质分组,是将学力相近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这样便于学生展开互动,相互促进。异质分组,是将不同学力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由学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其他成员一起操作和学习探究,让学生辅导学生。自由组合是学生根据个性喜好组成小组,这样分组可以给学生更多自由,提升小组训练的和谐度。分组标准不同,其优缺点也不同,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分组标准。

教师按照学力差异将学生分层分组,这是差异性教学模式启动的基础条件。先找出学生的差异,根据差异展开分层教学设计,让不同群体的学生各有所得,这是差异性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和追求。教师针对学生个性特征分组展开训练,符合差异性教学基本要求,对全面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认知有重要作用。

二、练习设计,关照不同群体基础

数学练习课教学启动后,教师要展开训练内容的选择、整合、优化、设计,为体现训练差异性,教师要对教情进行多重调查,掌握教材、教法、学法等基本要素特征,设计系统性训练内容。首先是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找到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本思维的对接点,为课堂训练内容的设计确立方向标;其次是对教学教法进行综合评估,筛选适合度更高的教法。训练课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投放训练内容,而应注意训练内容设计的层次性、投放方式的科学性,还有训练课教学秩序的维持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设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训练内容时,需要关照不同群体的差异性,给出梯度性练习题型,以便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基本题:①长方形长8米,宽6米,求出其面积。②求出3×5长方形的面积。变式题:①一个球桌,其面积为6平方米,知道长为3米,其宽为多少米?②一扇门,长为2米,宽为1.3米,这里有面板材料3平方米,做一扇门够不够?深化题:①一间房子,长8米,宽4米,用边长为2分米的地砖铺,需要多少这样的地砖?②一个长方形,知道周长,能够求出面积吗?教师规定,基本题属于必做内容,全体学生都要完成,变式题和深化题,作为自选内容,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至少要选择一个题展开训练。对A层次学生要求全部题目都要做。

教师设计的训练内容呈现差异性,针对不同学力的学生进行设计,为便于操作,教师不妨进行同质分组,让不同小组完成不同内容,这样操作也可以降低学生的敏感性。学生存在差异性是客观现实,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内容,体现的正是分层教学思想。教师在训练内容时增加必做、选做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学力较差的学生自愿追求高标准,这也是教师要进行鼓励的。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

三、训练辅导,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学力差距较大,在展开练习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困惑,教师辅导要及时。为了让更多学生获得有效辅导,教师需要对差异性教学辅导策略进行改进和创新。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预设,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预判,提前给出解决办法,减少课堂问题堆积。其次,要设计定向辅导,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困惑呈现共性特征,教师要分层展开辅导,以提升辅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再者,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接近学生才能获得更多辅导机会,学生个性问题很多,教师跟踪式辅导,往往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教师要科学设计,鼓励学优生辅导学困生,让学生教学生,其训练效果会更加显著。

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投放练习内容,学生展开练习。教师巡视,并主动询问学力较差的学生有什么疑难问题,有学生提出:小数大小比较不太明白,不知如何寻找规律。教师随手拿出卡片,让学生观看卡片。教师提示:这里有10个格,红颜色占一个格就是,也就是0.1;占两个格就是,也就是0.2。比较这两个小数,看看哪个占的面积更大一些呢?学生很快掌握了要领。有学生提出问题:小数与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小数和整数如何比较大小?教师同样举例展开辅导,学生很快消除了疑虑。

很显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是不一样的,小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是学力较差的学生提出的,分数和小数如何比较大小是学力中等的学生提出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展开辅导,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获得一定学习认知。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之中,主动探寻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询问教师,如果教师能够主动接近学生,学生消除了隔离感,师生互动才能和谐。

四、练习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练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让学生对练习情况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及时介入点评,或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或肢体语言评价,都可以给不同群体学生以正面激励,运用科学评价措施,不仅能够激活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帮助。差异性教学中的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同样的任务不同群体学生完成,其评价是不同的,因为学生从训练中获得的学习体验维度存在差异,其评价层次也应该有所不同。

如《千米和吨》的训练设计,教师给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应用题等内容,前面三种题型属于必做题,最后的应用题中有一些选做题。评价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互评活动,首先由学生展示训练成果,其他学生给出分数评价,指出其优缺点,然后教师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的训练题展开当场点评活动。如这样一道题:有一杯牛奶,晓晓喝了一半,用水加满,然后再喝一半,再用水加满,这次她全部喝完,她喝的水多还是牛奶多呢?有学生这样分析:就一杯牛奶,她都喝了,水和牛奶总共喝了两杯,当然是一杯牛奶一杯水了。教师给出评价:一般人都会一步一步推演,你却从结果上向前推演,看来你的思维更独特,有点数学天才的味道了。学生听教师这样评价,感觉非常受用。这样的教学评价,肯定能给学生带来别样的鼓舞力量。

练习模式 篇4

一、教师给学生确定一个过去的时间点,学生分别谈论自己当时正在做的事情。

由于过去进行时描述的是过去某一时间点正在发生的事,因此,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夯实这一语法点的基础,教师可以给学生确定一个过去的时间点,然后让学生分别来谈论自己当时正在做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平台、有机会运用目标语法点来分析生活,而且还可以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以及英语综合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体现语言交际的真实性,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论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正在做的事情,而不能主观臆想,不能凭空想象:“Boys and girls,now,please talk about what you were doing at 7 o’clock last Sunday.In this process,you must pay attention that the thing you talk must be based on the real situation and should not be made up.”

二、引导学生运用过去进行时进行看图写话。

教师一定要注意活化课堂练习的模式,摆脱机械的练习方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智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活泼真实的练习环境中巩固过去进行时的用法。例如,引导学生运用过去进行时进行看图写话是一种好方法。具体来看,在实际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展示一些他们所喜欢的明星们进行的相关的活动或者表演等,并且告诉学生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发生在昨天上午的10点钟。然后,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Boys and girls,please look at these pictures carefully.You know,on these pictures,I will show you some activities or performances of your favorite stars.Then,you should look at these pictures and try to write the related sentences with 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便很容易被这些生动有趣的图片所吸引,从而能够愿意参与到这一练习中去。

三、引导学生运用过去进行时进行家庭生活的描述。

家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另外,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家庭环境,会经历不一样的家庭生活。因此,在练习过去进行时的用法时,教师如果能够把学生的家庭生活情景引入到课堂内,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更愿意上英语课,更愿意在课堂分享。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随机拍一张家庭成员正在进行家庭活动的照片,同时在照片上标出拍照的时间,并让他们第二天带到英语课上。然后,在过去进行时的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Boys and girls,I know all of you have a picture of your family,right?Now,please 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at the certain point yesterday with 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这样,如果学生的照片上拍到的是爸爸正在看电视,妈妈正在做家务的场景,学生们便可以这样来描述:“At 8 o’clock yesterday,my father was watching TV while my mother was doing housework.”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便可以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过去进行时进行实际地交流,并且能够在不断地练习和分享的过程中灵活掌握过去进行时的用法。

四、结语:

练习模式 篇5

关键词:巩固知识;诱发参与;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总结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47-01

新课程背景下练习课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主要课程之一。它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知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巩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一、小学练习课的基本课型实施流程

不同的练习课可有不同的结构。我们把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的课堂结构设计为“引导指向,诱发参与——自主探究,巩固内化——应用创新,总结升华”三个环节。

1、引导指向,诱发参与。

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自然会产生获得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就会诱发更为主动的探究、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自主探究意识成为一种特久的意识,最终形成掌握学习的内在机制。

2、自主探究,巩固内化。

练习课上,学生不应是专项训练的机器,而应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于新学的知识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实现从已知到新知的转化,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应用创新,总结升华

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对知识已有了较清晰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需要设计一些拓展题和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二、实践与运用

1、引导指向,诱发参与

计算引入。

计算自测。

4.5+3.8= 9.5+4.3= 6.7+3.2= 9-4.2= 12+5.7= 36.4+0.78= 4.07-3.6= 7.3+7.25= 12.03-3.03=

(1)2分钟内自测。

(2)全班讲评。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4)复习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设计意图:我在设计时采取了“由浅入深”的设计理念,从基础计算入手,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2、自主探究,巩固内化。

专项练习。

题组一(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加减练习)

(1)基础练习。(小数的位数相同)

2.98+0.56= 8.24-3.56=

(2)计算结果小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化简,把0去掉)

3.64+2.26= 27.52-13.52=

(3)小数的位数不相同。

14.5+5.74= 0.704-0.25=

(4)综合练习。

7.85+9.19= 21.56+6.74= 7.2-6.45= 13.52-10.42=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题组二。(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

5+0.9= 1-0.8= 14.36-5=

小结:整数加减小数,可以把整数化成末尾是0的小数,再计算。

题组三(混合计算)

9.5+4.85-6.13= 85.7-(15.3-4.8) 40-2.75+0.86

小结:不带括号的小数混合运算,要从左到右计算,带括号的一定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自我小测。

21.6+5.47= 16.8-9.68= 2-0.4+0.72=

设计意图:以上各个过程的设计,都是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进一步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

3、应用创新,总结升华

综合练习。

(1)灵活巧算。

70.8-1.25-1.75= 5.8+4.9+4.2= 54+2.7+3.3+46=

小结: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想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下题?

5元6角2分+3元零9分= 10千克-4千克800克=

全班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本问题的设计是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注意了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灵活巧算,有利于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结合点,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知识认知结构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增強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想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下题这个环节,不但是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和简便方法,还延伸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元角分”的问题。

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这节课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需要,孩子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参考文献:

[1] 欧阳芬《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课型》——《小学数学》2008(3)

练习模式 篇6

(一) 传统的练习讲评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练习讲评模式大致可分为:满堂灌模式、一言堂模式、纯语法讲解模式、就错解析模式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害怕上的课就是这种练习讲评课。笔者在人数相同的两个班进行的调查中发现, 同样100道错题的二次练习中, 实施传统练习讲评课的班级得分率只有51.2%, 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班级得分率达85.4%。

(二) 施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教师根据重点错题布置以小组 (2—4人) 为单位的讨论、查阅、列举、汇报等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调动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寻找错误的原因, 引导他们发现错题的规律, 从而训练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二、系统分析学生认知水平, 创设符合不同层次要求的小组活动任务

(一) 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差异, 合理界定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教者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品质、学习心理、英语基础、能力水平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为了能让教者对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生认知水平评定表:

A等的学生一般四个方面都很好, B等的学生可能存在1~2个方面的小问题, 而C等的学生则问题多一些。这样的分类, 可以让教者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而在设计和分配小组活动任务时, 能做到“按需”分配。

(二) 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合理分配小组活动任务。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于小组成员明确的分工, 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进行分配, 当然, 教者在划定小组时最好能体现不同水平等级学生的搭配。一般情况下, A类水平的学生以设计、汇报、总结等任务为主, B类水平的学生以分类、撰写、表达等任务为主, C类水平的学生以查阅、对比、记录等任务为主。

三、认真研究练习难易结构, 设计科学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高效的练习讲评课不是所有的错题都要讲, 也不是讲得越多越好, 而是要能结合考纲精讲。笔者结合南通中考题型, 例举单选题、完形填空这两种题型讲评课的学习任务的设计。

(一) 单选题讲评——全员动手, 小组合作, 促进个体。

1. 整体任务——筛选归类, 列出重难点。南通中考单选题一般有15道, 分别从不同语法现象考查学生。笔者要求学生先结合标准答案, 统计错题, 并对错题进行分类, 教者根据学生的错题统计, 列出重难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考单选题的命题规则, 掌握解题的切入口。

2. 个体任务——及时消化, 强化应用。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反馈, 可以通过二次练习的形式来实现。教者可根据错题的重难点内容编写适量的二次练习题, 用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结构, 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 完形填空——小组讨论, 探究规律, 提高能力。

1. 小组讨论——整体理解, 抓住大意。完形填空讲评时先不给出标准答案, 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 对全文再次进行理解, 并要求所有同学能用简洁的英语概括语篇的大意。这可以帮助学生在做这类题型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即先获取大意, 再进行答题。

2. 整体互动——探究规律, 能力迁移。整体互动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 这个环节的任务就是找出题目的正确答案。这个环节是学生们思维火花产生碰撞的时候, 也是思维发散训练的最好时机, 教者要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 适当引导, 帮助他们发现完形填空题的文体特征以及命题规律, 让他们能通过这种训练知识得到迁移。

练习模式 篇7

一、激趣导入,分享目标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图片,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下来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想有哪些收获呢?”一个学生:“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要能熟练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另一个学生:“我想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想用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这两个学生把我们练习课要达到的目标“巩固和应用”都说出来了,还把通过练习要达到的程度也说出来了,那就是“熟练”。学生为什么能准确地说出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呢?其实,一开始实施分享式教学时,问学生练习课你们要完成什么目标,他们答得五花八门,我将这些目标都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们自己研究练习课上什么作为目标更合适;学生经过讨论后觉得:“巩固、应用、准确、熟练等”可以作为练习课的目标,所以再上练习课时,学生自然就会把这些关键词作为练习课的学习目标。

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呢?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把学习还给学生。那么学习目标的预设是否也应该让学生参与,像饭馆点菜一样,由学生自己“点”呢?学生想知道什么,想学一些什么,想练习哪些内容,想达到什么效果,都由学生自己制定。 自己定的目标,自然激情投入,谁不愿意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呢?例如本课我就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并且将目标“巩固、应用”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不会把目标当成“过眼云烟”,可以随时“翻阅”,达到明确和激励的作用。

任景业老师说:“在实施分享式教学前,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中要参与分享,要树立参与分享的意识。我们都知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 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分享的过程,有可分享的内容, 需要学生先有思考成果,需要让学生在学习前就带着分享的意识,带着任务和职责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那么学习目标就是要带的任务与职责,分享教学就从分享目标开始。

二、合作探究,分享智慧

(一)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在制定完学习目标后,就组织学生围绕学案上的内容自学,然后帮学,最后组内群学。

本节课的自学内容为:1.小区正在准备争创“绿色花园小区”,要重新规划停车场,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哪个停车位设计的更合理?

2.小区要将一个正方形的花圃改成平行四边形, 你能帮助园丁计算一下它的面积吗?

(1) 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2) 把正方形的花圃改成平行四边形的花圃,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3. 小区要修建一个电动伸缩门,电动门的网设计成了平行四边形,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同意这种设计吗?为什么?

温馨提示:

(1) 可以利用手中的图形,拉一拉。

(2) 小设计师,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设计成平行四边形,节省空间。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这几个问题,再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小组交流。在小组内他们把自己刚才思考的角度以及所获得的成果,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和组内成员初步交流。记录员记录组内成员的优秀想法和观点,以及疑惑,并组织进一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维成果。最后,小组选出最佳作品,以便在接下来的成果分享阶段向其他组呈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优秀思考成果。小组交流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多元化观点,多角度的思考方式相互感染、相互碰撞。在交流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大胆地、自由地阐述各自的看法,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们的语言技能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也提高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组内群学,解决独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分享学案中导学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组内群学要注意:充分发挥组长的组织、调控与评价作用;充分体现组员积极、协作的团队精神;有效实施兵教兵,兵强兵的组内活动。

准备分享,即组内分工、板书、组内分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对学、群学的基础上,获准全班分享的机会。组长负责分工,安排组员板书, 讲解,补充,互动等;组长先组织组内分享,是一个准备阶段。准备分享有三点建议:保证组员参与机会,尽量人人有事做;力求经历“问题—思考—分享”的过程;突出体现互动性。

(二) 小组展示,拓展延伸

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接下来要进行全班的展示。我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 一课说一说分享式教学在这一环节的体现。

生1:我们组来汇报学案的第一题,小区正在准备争创“绿色花园小区”,要重新规划停车场,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哪个停车位设计的更合理?

生2:我先来求第一个停车位的面积,用3.5× 1=3.5平方米。第二个停车位的面积用4.5×3=13.5平方米。我们认为第二个车位比较合理,因为第一个停车位太小了。

生3:我们还根据S=a×h,推导出另外两个公式: a = S÷h 、h=S÷a

学生边讲边板书三个公式。

生4:我们组汇报完毕,同学们还有补充和疑问吗?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组,第一幅图的高为什么画到了平行四边形的外面?”

此时,这个小组的同学思考了一下,并没有回答上来,小组长说:“请同学们帮我们解答。”

这时又站起来一个学生,他说:“过一点做一条线段的垂线,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而过顶点做底边的垂线,垂线不能画到底边上,就要把底边延长,所以高就得画到平行四边形的外面了。”

小组长问提出问题的学生:“他的回答你满意吗?”

提问题的学生说:“我很满意,谢谢你。”

师追问:“我们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什么呢?

“要注意找准底对应的高,再计算。”

分享中,思维在碰撞,知识在增长,能力在提升!要分享,首先孩子得有分享意识,愿意参与分享;其次,孩子得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梳理问题;全班分享时,会倾听是前提,会表达是关键。老师要敢于让出课堂,更需要适时出现,点拨提升。

这就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堂,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这个“分享式”课堂上可以充分展示自我, 以个人视角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一改单调的课堂色彩,将个人关注的那片小世界展示给大家,分享平时的学习资源甚至新闻传媒资源。生活是多元的,知识犹如浩瀚的海洋,因而学习也不应该局限至某一方面。学生们应该学会去分享,去倾听,去对比,去采纳,相信集思广益的收效一定是巨大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在分享式的课堂上一起学习进步,与此同时,还可以给予学生们适当的提问和指导,使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融洽,井然有序。

三、达标反馈,分享收获

课堂最后组织学生完成达标反馈,在课堂小结时教师提问:“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图形, 而且有些地方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是为了简易节能。

生2:我们每天每刻都在接触图形,学了这节课我就能知道身边许多物体的面积,这就是学数学的用处,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生活中用好数学。

生3:我可以熟练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会应用这个知识。

生4:我们小组的成员共同努力,得到了最高分。 我特别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学得快乐吗?你们快乐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

练习模式 篇8

一、交流探索的意义

交流探索为有效课堂的生成提供了平台, 传统的低效课堂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教师怎么教, 学生就怎么学, 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压制。而现在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首先实现“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 凸显了学生的本性, 在交流探索的过程中一般以四人为一组, 也有同桌之间的交流, 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思维不断被丰富、被提升, 课堂变得有趣、活跃,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 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在展示中暴露学习的成效与不足, 为教师的点拨提供合理的依据。

二、“交流探索练习反馈”的具体实施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自学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具有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因此引入新课的方法十分重要。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设问题情境意识, 把握具体操作手段, 微格导学, 引路点化, 把“戏”留给学生“唱”。

化学教学情境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产和生活实际、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等。这样设计的化学问题能在激发学生化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2. 出示学案, 启发思考

自学之前, 教师需要先出示自学提纲, 提出自学的方向、重点以及思考的线索等。自学阶段应要求学生: (1) 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维过程; (2) 复习回忆有关旧知识, 并与新知识相联系; (3) 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4) 做自学笔记, 可适当做些批注, 勾画出关键词语; (5) 尝试练习, 推导过程等。最后让学生闭上课本, 围绕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 自己懂不懂; (2) 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什么, 是否已经掌握; (3) 通过新旧知识对照有什么猜想, 还有什么问题未解决等。

3. 学生交流, 教师释难

自学结束后, 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触发的灵感公布出来, 使大家得以共享。这个阶段是使学生集思广益, 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大好时机。这种讨论, 有时是个人发言, 有时是小组讨论后有代表发言。教师可根据问题深浅和难度大小分别让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讨论结束时, 教授还需要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疑难解答。解疑的过程, 是一个讨论、研究、探索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调控过程。教师必须对联想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 根据教材要求, 把问题分类处理:涉及本节课重点的内容, 要重点突破;涉及下节课的内容, 可出示“安民告示”, 鼓励学生课下思考;涉及以后学习的内容, 可鼓励学有余力者进行课外研究。

4. 统一学习, 巩固知识

通常, 在学生自学、交流、讨论, 获取对新知识的理解后, 教师还需要组织一个短暂的统一学习的教学过程。统一学习是为了处理自学过程中的普遍性的问题,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提升。这里的归纳既包括对学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又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调节与整合。在归纳环节,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一般性结论进一步强化、引申、梳理概括, 纳入认知系统;并通过联想, 结合具体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教师归纳的首要任务, 是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 便于记忆和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练习反馈对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我们应该知道理想的课堂在于它是否真正的让学生练习和实践,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手, 我们的课堂学生练习的时间大致在15分钟左右, 为了掌握学生思路上出现的偏差在学生完成检测后, 对学生作业进行评讲, 注重了实效。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交流探索练习反馈”教学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一种充满生机的教学方式。具体地讲, 它突出了主体性、发展性、有序性和启发性等教学原则。当然交流探索练习反馈的教学和其他教学模式一样, 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也就是说, 并不是化学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适宜用该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要从化学教学的实际出发, 灵活多样地在化学教学中实施“交流探索练习反馈”模式, 持之以恒, 被不断地汲取教学法的精华, 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摘要:化学教学中采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 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即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恰当运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教学,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 从而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练习模式 篇9

关键词:课后练习,C/S,Authorware,SQL Server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传统的以纸笔为资源的课后练习模式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传统的课后练习中教师往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尤其是批改练习,工作量非常大。通过使用Authorware与SQL Server结合开发的C/S模式课后练习系统,具有无纸化、教学和练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整合习题资源、便于统一和规范化管理学生练习等特点。课后练习系统实现了自动批改功能,将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而其提供的学科分类练习功能使其适用于各学科课后练习,极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了习题资源。

本文尝试使用Authorware与SQL Server技术设计适用于多学科的课后练习系统,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的开发经验对课后练习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所做的分析。

1 课后练习系统设计

1.1 设计模式

C/S模式是Client/Server的简写,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课后练习系统的用户是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用户明确,采用了C/S这种模式,好处在于这种模式将数据分别放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上进行处理,减少两端之间的通信,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而且C/S模式具有响应速度快、用户界面丰富、呈现样式多样化、能实现较为复杂的业务流程等特点。如图1所示。

1.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包括学生端与教师端,学生端的功能包括登录、选择科目、答题、提交、查看分数与正确答案、退出等;教师端主要负责数据库中数据的添加与更新,包括登录、选择科目、添加删除修改学生信息、添加删除修改练习题及答案、查看学生答题情况、退出等功能。图2是系统登录界面。

1.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选用的是SQL Server,具有可靠性高、功能强大、使用灵活等优点,用户操作的是同一个数据库,免去了以往使用Access数据库无法统一结果,管理不便等缺点。课后练习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异步课后练习,还可以用于同步考试。系统通过配置数据源配合ODBC.u32提供的ODBCOpenDynamic、ODBCOpen函数连接、打开数据库,并通过ODBC.u32提供的ODBCExecute、ODBCClose函数访问数据库和关闭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库表设计如下,如图3。

教师表(ID,用户名,密码,姓名,备注)

学生表(ID,用户名,密码,姓名,备注)

单选题(ID,题目,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答案,学科,备注)

填空题(ID,题目,答案,学科,备注)

成绩表(ID,正确,错误,没回答,答题时间,备注)

2 课后练习系统实现

2.1 配置数据源

笔者使用自己的软、硬件配置,演示数据源的配置,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开始”菜单打开“控制面板”,依次打开“性能和维护”、“管理工具”、“数据源(ODBC)”,打开“ODBC数据源管理器”对话框。

第二步:在“ODBC数据源管理器”对话框中选择“用户DSN”选项卡,单击“添加”按钮,在“创建新数据源”的列表框中选择“SQL Server”,单击“完成”按钮,弹出“创建到SQL Server的新数据源”对话框,输入“名称”、“描述”、“服务器”,这里分别输入“Test”、“Test”、“172.16.106.204”(服务器输入使用的SQL Server服务器的IP地址)。单击“下一步”,选择“使用用户输入登录ID和密码的SQL Server验证”,输入“登录(ID)”和“密码”,如果SQL Server服务器没有设置密码,则选择“使用网络登录ID的Windows NT验证(W)”,单击“下一步”按钮,直到单击“完成”按钮,在“确定”之前可以“测试数据源”。

2.2 连接数据库

第一步:在打开的Authorware中,打开函数面板,在“分类”下拉列表中选择Authorware文件的保存名称,基本上是最后一项,然后在函数面板的左下角单击“载入”按钮,在弹出的“加载函数”对话框中选择“ODBC.u32”,将函数ODBCClose、ODBCExecute、ODB-COpen、ODBCOpenDynamic导入。

第二步:使用ODBCOpenDynamic连接数据库

ODBCOpenDynamic的作用是动态打开Access或SQL Server数据库,返回一个访问数据库所需的句柄。WindowHandle是Authorware的系统变量,表示数据库窗口句柄[1];ErrorVar是接收打开数据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信息的变量;DBConnString是包含数据源名称、访问数据库所需的用户名、密码的字符串,它们之间用分号隔开。

在连接数据库的计算图标中输入:

读者根据自己的SQL Server服务器改一下IP地址、数据库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了,如果端口号改过了,对照着改一下即可。

2.3 操作数据库

Authorware对数据库的访问主要是通过引用外部函数文件ODBC.U32,首先通过ODBCOpen函数打开数据库,然后通过ODBCExecute函数执行操作数据库的SQL语句,最后通过ODBCClose函数关闭数据库,数据库使用完了一定要使用ODBCClose函数关闭,否则其他程序将无法使用ODBC接口。

2.3.1 学生端

学生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选题和自动评分,选题:

读者可以在SQLString中加以其他查询条件查询需要的结果。

评分:学生的答案可以记录在数组中,在交卷的时候将数组中的值与正确答案进行比较,可以得到正确的题数、错误的题数、以及没有回答的题数。如果需要还可以把数组中的答案、正确答案显示在“显示图标”中以便学生检查、学习。

2.3.2 教师端

教师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添加、删除、修改操作,以添加教师信息为例:

最后不要忘记要关闭数据源:

ODBCClose(ODBCHandle)--关闭数据源

以上就是实现课后练习系统主要功能的关键代码。SQL语言功能十分强大,在掌握Authorware访问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SQL语句可以扩展系统的功能,如汇总、排序等,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3 结束语

课后练习系统的设计采用的是C/S模式,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也轻松了很多。读者可以根据需要扩充数据库,使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自由度更大些。对该系统稍加修改可以用做在线考试系统,此文不再详述。

参考文献

练习模式 篇10

一、教材分析

《比例尺的应用》在北师大教材中,并没有单独一块练习课的内容安排,这一块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它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练习课它不同于新授课,练习课的特点是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而是更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课堂上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拿到这个内容,我有两个思考:一是这堂课让学生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就够了吗?二是本堂课练习的生长点在哪里?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读懂不同的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够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 让学生体验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根据比例尺求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用学校平面图和google地图来突破,力求通过一组练习,提升学生的认知。通过对比例尺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比例尺是有大小的,有时会根据图纸的大小设计比例尺,有时会根据内容先择合适的比例尺。这也是本堂课力求体现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二、教学流程

本堂我按照“情境导入,再现知识——基本练习,查漏补缺——变式练习,强化认知——综合应用,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反思提升”这样的五个步骤开展教学。

1.情境导入,再现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哥练的不是习题,是兴趣。”对于情境创设的问题,我认为高段课堂中情境创设还是很有必要的。在练习课开始,我创设了一个介绍实验小学的情境,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通过创设自然亲切的对话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自然引入课题,使学生明确了所要练习的内容和练习的具体目标。

义乌市实验小学占地10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长400米,宽250米的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如果把它画在平面图上,你打算用多少厘米长的线段来表示实际的长?这副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在图上的宽是多少厘米?在这幅图上量得操场的长是1.5厘米,操场实际长多少米?

2.基本练习,查漏补缺。练习首先要面向基础,让所学的新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最基本的能力。我设计了一份表格,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学生自主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错误进行分析交流,引导学生对练习题中的新知识、新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总结提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越大,看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小,看到范围就大,内容越简略。

填表

3.变式练习,强化认知。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些填究题和判断题。应该说,这些题目都是容易错的题目。通过对一些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明确新知的本质,增强辨析能力;通过师生的交流对话,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

4.综合应用,拓展延伸。练习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我设计了三道与生活相关的题目,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在摘“果子”的过程中领悟方法,以“动”促“思”。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又能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师要根据练习内容的多少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几个课时完成练习内容,可以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也可以几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二是练习题的选择要典型、新颖、有层次。三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与合作探究。四是在练习过程中要对个体和小组及时进行评价,并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五是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确定课堂教学策略,要实事求是,不要刻意追求环节而忽视实效。

上一篇:低位L形切口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汉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