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理论基础课程简介

2024-06-14

维护理论基础课程简介(精选8篇)

维护理论基础课程简介 篇1

法学基础理论课程推荐书目(法学院本科一年级)

说在前面的话:

一:必须有法律人的理想。但是不能让理想僭越法律。法律人的尊荣在于法律人的寂寞。二:别让自己太忙。

三:读书。

书目

罗念生:《罗念生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翟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

郭建:《非常说法》,中华书局,2007年

《非常读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杰弗里·图宾:《九人》,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鲍勃·伍德沃德:《最高法院的兄弟们》,吴懿婷、洪俪倩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 萨达卡特·卡德里:《审判的历史》,杨雄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

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出版社,1999年

《法律的界碑》,法律出版社,1999年

冯象:《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

《木腿正义》,中山大学出版社

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

梁治平:《法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三联书店

伯林:《俄国思想家》,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

茨威格特和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

兰博约:《对抗式刑事审判的起源》,王志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维护理论基础课程简介 篇2

一、课程特点

1. 课程涉及专业知识面广, 学生需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控制理论基础内容包括控制理论的概述、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时间响应、稳定性分析、误差计算、根轨迹分析法、频率响应法及校正等。学好本课程要有扎实的数学、力学、电学、光学和热学等课程的基础物理知识, 又要有电路、电机、电力电子等知识;对系统动态和静态性能的分析, 计算过程比较麻烦, 例如峰值时间、超调量、调整时间、振荡次数和稳态误差等;对系统稳定性的分析, 在时域和频域分别要用到代数稳定判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对数频域稳定判据等, 在应用这些稳定判据时涉及到大量的数学计算或精准绘图, 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计算能力。

2. 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 缺乏工程实践。

控制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但是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并不紧密。除了在建立系统数学模型这一章节涉及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和电气系统, 其他时间响应分析、频率响应分析、系统校正, 都没有给出具体实际的系统, 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抽象理论的应用能力。即使有一些实验课做补充, 但由于实际控制系统一般都比较复杂, 学校基本是以简单的实验教学设备满足课程教学, 缺乏较实际的系统案例。教学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大量公式的数学推导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工程背景, 例如系统近似、简化的方法、适用范围等。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为加强实践教学内容, 本校机械类专业课《控制理论基础》将分配32个学时, 学时数进一步减少, 而控制理论基础课程内容较多, 在较少的学时内, 要把这门课的所有内容讲完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选择基本实用的理论方法,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主要讲授四个方面的内容:系统的数学模型、时间响应及误差分析、频率响应分析和系统校正方法[2]。

1. 系统的数学模型。

对于系统数学模型, 主要涉及到建立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方块图, 其中后两点是最重要的。在讲微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将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一些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同时讲了, 而不必分开来单独讲。相对于求取传递函数, 学习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方法是更重要的, 对于系统分析和设计来说, 这是一个基本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结合一些例题, 将方框图等效变换的方法讲清楚、透彻, 加深学生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求取复杂系统传递函数的技巧上。梅森公式求取系统传递函数适合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 特别是求取复杂系统传递函数非常适合。在有限学时中, 这些方法可以不讲授。

2. 时间响应及误差分析。

时间响应法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主要介绍时间响应的基本概念、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以及一阶、二阶和高阶系统的典型时间响应特性、时域稳定判据及误差分析。学生开始学习时间响应时, 通常对概念比较陌生, 感觉不好理解, 教学时可以通过典型输入信号的实例, 并结合输入、输出信号的时间变量曲线, 帮助学生理解响应的概念。典型二阶系统的分析是重点教学内容, 学生要掌握系统的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解析关系, 为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有零点的二阶系统和高阶系统作为特例可以不讲。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从而求出保证系统稳定的条件, 是经典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主要介绍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系统稳定的条件以及稳定性的时域判据等。

3. 频域分析法。

利用频率法可以简便迅速地判断某些环节或参数的改变对系统动静态性能的影响, 并能指明改进的方向。此外, 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可以用实验确定, 在难以确定系统动态数学模型时, 频率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讲授奈魁斯特稳定判据时, 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 应从物理意义角度解释。要求学生掌握应用奈魁斯特稳定判据, 让学生充分理解开环传递函数的特征多项式、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的特征多项式三者联系, 也要结合实例讲解用开环频率特性的奈氏图来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伯德图可以比较准确地绘制, 很适合用于系统的设计, 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Bode图的绘制方法, 并根据Bode图计算稳定裕度。线性系统校正可以采用matlab方法完成, 重点讲解校正的意义、特点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1. 采用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引入, 要掌握好教学节奏, 给学生留取合理的独立思考时间, 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与周围同学交流想法后, 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 然后再让他们回答。

2. 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结合。

在控制理论基础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使比较枯燥抽象的理论在图文并茂的讲述中变得形象和具体, 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传统教学中, 需要用很多时间去画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 采用多媒体技术后, 教师从书写变为讲解, 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 只要点击鼠标, 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将绘制的图形展示给学生, 教师只需要集中精力对绘图步骤进行讲解, 并分析结果。采用多媒体教学, 会加快教学速度, 过快的速度和过多的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 使得学生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理论, 学习效率并不会明显提高, 达不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 多媒体技术必须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

3. 引入MATLAB仿真软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在控制理论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后, 传统的分析方法、设计程式可以通过Simulink的可视化编程和仿真演示进行处理, 节省了手工绘图的时间, 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为简单, 弥补了实验手段的不足。例如, 只要编制好相应的程序就可以生成系统的响应曲线, 调用nyquist () 函数就可以用来绘制奈氏图, 伯德图的绘制也是与此类似。通过对系统运动仿真过程的观察和对输出图形的分析, 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基础控制理论[3]。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 (第5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廖守亿, 张合新, 张国良.自动控制理论有效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6) .

课程设计及其理论基础 篇3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这一术语,和课程的定义一样,在研究者中间从来没有获得过一致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关于课程设计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如普拉特(Pratt)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属于课程设计活动。

新近的对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则试图综合这两种观点。如《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其中,所谓广义的层次大致相当于理性主义的课程设计取向定义,而具体的层次则相当于技术取向的课程设计定义。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设计外,还存在一个更微观的课程设计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课程既然是为学习者创设取得学习经验的情境结构,这种情境结构最重要的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内容及其组织,那么,课程设计可以是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也可以是指拟定一门学科的组织形式和組织结构。本章论述倾向于取其前一种含义,即课程设计是对学校课程内各个部分的整体安排,而把学科设计作为课程设计的下位概念。然而,人们在谈论课程设汁时,经常不对上述两种含义作绝对的划分,这是因为,学校课程设计中的整体和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章的论述也涉及学校课程的整体和部分的设计。美国课程专家塔巴早已指出:[1]“课程设计是认清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说明,说明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指出编制的各项原则和编制的要求,为的是在行政管理的条件下实现它。”

2.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强调学生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学习是学生对外部“刺激”包括教师的灌输所作出的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显示很多弊端,已经逐步让位于强调学习是学生内心心理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更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适合于创建它所设想的学习环境,而逐渐流行起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学习不是教帅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由自己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逐步风行起来。它是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培的相万作田地乃两个基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平衡破坏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2.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其代表主要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作为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他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又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又称联结说或试误说,此理论来源于桑代克“饿猫打开迷箱”实验。实验中将饿猫关进迷箱内,它若拉开箱内装的开门设施(如“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钮),便可打开箱门,并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此实验中猫的一个关键动作便是碰巧抓到开门设施。由动物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系统的学习理论,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学习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表现反应时所产生的刺激——反应的联结。个体所学到的就是一连串刺激——反应联结的组成。每个刺激——反应联结,都是经由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由开始的错误反应多于正确反应到最后的全部为正确反应的结果。而经历此种过程的学习方式,就称为“试误学习”。

第二,在试误学习中,影响刺激与反应间关系能否建立,主要依赖三大法则即练习律、准备律和效果律。

第三,个体在某种刺激情境中学习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将有助于其他类似情况中学习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斯金纳参照了桑代克的试误学习原理及效果律等法则,根据其著名的“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研究,创建了独具特征而又对教育心理学影响极大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实验中,将饥饿的白鼠置于附有精密电动装置的“斯金纳箱”中,白鼠的活动中偶然出现压杆的反应,即获得自动机械中送下的食物,经过多次尝试,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而按压杠杆变成取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因此,操作条件作用下的学习,便是操作杠杆与压杆反应之间形成的固定联系。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有以下观点:

第一,斯金纳把条件作用的学习历程分为两类。一类为反应型条件作用,即个体行为中已具有的刺激——反应联结,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又称“反射学习”。另一类为操作型条件作用,即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历程,又称“操作学习”。斯金纳对学习历程的解释就是后一种类型。

第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中,对影响个体操作性反应的因素做解析时,不再沿用桑代克的效果律的名称,而是称为“强化原则”。关于强化原则,斯金纳理论中有以下几个重要概念。其一,个体的任何自发性反应,如能带来有效后果,该反应则因强化而保留;其二,凡是能强化个体反应的一切刺激(包括人、事物等)均可视为强化物,强化物有正负之分,食物是正强化物,电击是负强化物。其三,正负强化物的出现与消失,都是由于个体的有效反应所致,这说明个体自己行为的后果将可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如果努力会获得成功,将会继续努力;因逃避而免于处罚,将会继续逃避。其四,强化程序是指采用后效强化原理从事操作条件作用学习实验时,在提供强化物的时间上或频率上做各种不同的安排,从而观察个体正确反应的出现率和强化实施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维护理论基础课程简介 篇4

新华区香山街小学唐耀军

2011-8-6

读《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有感

暑假时间相对充分,假期中我认真研读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通过全面阅读,深入思考,深刻体会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倍增、更新迅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亟待解决。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努力学习、吃透新课改的精神内涵,正确理解课改的新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还要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负责地将学科课程标准灵活、有效地落实到自己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保证不偏离课改的轨道。

在学习中,我理解了新课改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指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亦即,全人教育。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观”警醒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意预防“重智育,轻德育”的育人倾向,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最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现代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先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再被

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关注每位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对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怎样评价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了新课程要求确立评价促发展的新观念。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务必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做到评价言之有据,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闪光点;能以发展的眼光,切实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增强向上的动力。对于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委婉地提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份成功的体验。

维护理论基础课程简介 篇5

摘 要:本项目基于独立学院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经济学基础专业课进行教学改革,设计参与式教学的品牌活动“财经新闻分享会”和评价机制,并对在经贸类专业的学生中进行广泛的试点教学的各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该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善学生被动听课状态,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法;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设计;效果分析

一、引言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为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业务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经济与贸易系下五个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创新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实践性,应用型”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

本课题主要针对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中级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国际金融学等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较差,理论学习的自发动力不足等现状,试图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理论和数学推导等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枯燥的现状,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为试点,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财经新闻分享会”品牌活动,对独立学院的经贸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创新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二、参与式教学活动的改革目标

通过设计“财经新闻分享会”品牌活动,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理论≠枯燥”的课程观念,实现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枯燥经济理论课程”的升级转型,打造受学生欢迎的“乐学,乐思,乐参与,乐展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品牌。

三、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教学活动的内容设计

假设:一个班级共80名学生。以8个学生为一组,共10组,从第六周每周安排一个小组同学开展一次“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每个小组15分钟左右展示成果,5分钟点评和讨论。

活动设计两部分内容:一是近一周主要财经新闻分享;二是新闻聚焦。新闻聚焦部分要求学生紧跟课程进度,结合指导老师给定的参考话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但需征得教师许可情况下方可开展。

整个“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将通过“乐学,乐思,乐参与,乐展示”四个模块来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表1 “财经新闻分享会”创新教学活动设计

(二)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设计

1.平时成绩占比。该参与活动纳入平时成绩评价的一部分,占整个平时成绩50%。

2.活动成绩构成。活动评价由其他小组评分(占40%)与教师评分(60%)组成。

3.评价标准包括。

(1)内容评价(50%):是否分享了一周的财经新闻,其他同学是否能够获得新的资讯,是否在新闻聚焦中运用所学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2)展示形式评价(20%):现场展示活动是否有吸引力,比较活泼,形式多样,还是比较呆板,形式单一,PPT的效果,电子书效果,视频效果,音频效果评价分析。

(3)展示效果评价(20%):通过活动展示,是否达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其他学生是否从中有所获益,收获新的知识。

(4)团队综合评价(10%):全部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主持人是否着重得体,对内容是否熟悉,现场气氛和效果。

4.教学活动的风险规避。被激励出学习热情的同学参与“财经新闻分享会”的责任心和学习兴趣都很高,认真准备每一个环节。但是一个班级里总有个别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在“乐思考”与“乐参与”环节搭便车,不积极参与准备和讨论,导致整个小组“乐展示”环节效果大打折扣,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在活动评价体系中教师可将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每个小组展示提交的材料都必须清晰显示每个成员的主要分工情况,并在展示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组长对真实性负责,若发现该小组学生不参与该小组活动的学生,该学生的此部分平时分将为0分。

(2)旁听的每一位学生需对该小组当天展示效果进行评分。学生评分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学生认真旁观,客观公正的评分;二是促使参与展示的组员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5.活动激励机制

①针对主要角色在课程结束时设置单独奖项,例如“最佳团队奖”“最佳主持人”,“最佳记者”等称号,纳入期末考评;

②学生对该教学活动提出合理建议并被采纳,设置合理建议奖项,从项目经费中颁发奖品奖励,纳入期末考评;

③活动现场进行录像,课程结束后制成光碟,派发给项目参与人和学生。

④其他配套措施:邀请课题组及相关经贸系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老师到现场担任嘉宾,点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四、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

本项目的教学活动历时2年以上,主要在经贸系的11级国贸中级微观经济学,11级税务的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课程,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和13国贸的中级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进行了该教学法的实施。

在2011级和2012级的三个专业的五个班级的实施过程中,各个小组同学主要按照该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分析,制作成PPT,结合多种形式进行课堂的展示,如访谈的形式,现场模拟表演,播放新闻视频等,结合经济学的热点进行探讨,如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当年的国际经济事件、国内重大经济事件对微观经济体的影响,进行分析。

到了2013级的国贸专业,该课程的展示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们通过观看师兄师姐们的展示,激发了自己的创造热情,运用更多的多媒体技术,通过课外的经济热点新闻的实地考察和采访,如2014年东莞酒店业遭遇扫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周边商圈,南铺北店等热点,从身边就地取材,关注微观经济,也有从国内外热点新闻取材,进行场景模拟和再现,录制视频,并进行后期制作,压缩成为大约20分钟左右的视频,加入了同学们自己关注的视点和形象的生动的表现形式,引爆课堂笑声一片,有的小组的视频效果,甚至达到了制作影视大片的水平,轰动全场。

五、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分析

本项目实施以来,相关经济学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显著

通过实施本项目的“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在课堂上,学生关于理论学习不会再觉得那么枯燥,到课率明显提到,比如11级税务和11国贸,基本上每堂课除了个别同学请假,基本都是全勤。

(二)培养学生关注经济生活的热点习惯

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激发了他们更多的关注经济热点话题,从学生的展示作品的话题可以看到,比如2014年的黄金过山车的行情,就有小组的同学模拟情景剧,中国大妈轻生闹剧,都是黄金惹的祸;2014年东莞扫黄行动,对东莞酒店业的影响,就有学生到现场进行采访,并模仿保安、老板等角色,进行分析;央行的降息对楼市、对储户等的影响,也有小组的学生到银行采访客户经理等。学生看到的就不再是单纯的新闻,而是由新闻走进生活,体会经济对生活的影响,并寻求解决之策。

(三)激励学生小组的创新与竞争意识

本项目在实施期间,教师通过播放往届师长的优秀作品的范本,激励师弟师妹要有超越的精神,给他们第一波热情的激励;当年该班级的学生,随着一组组展示的亮点不断通过教师的点评和肯定,激发了后面小组的竞争意识,于是出现的结果是一组比一组更给力,在内容的组织上,模拟情景表演上,编排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上,都不断创新。

以13国贸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财经新闻分享会的表现为例,A班10个小组,第一个小组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了十一黄金周期间高速路经济学,通过学生现场的模拟表演及假日经济的分析,运用供给需求原理,分析了高速路这样的公共资源在假期是否适合免费开放,获得现场的好评。第二小组的同学就在下一周马上创新了表现方式,以前方记者采访周边商圈的小企业主的形式,通过前期的实地调查和采访,制作视频的形式,在课堂现场播放他们的课外调查成果,幽默有趣,获得阵阵掌声;第三小组于是寻求更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内容和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上,拍摄短视频,情景剧,幽默诙谐,传递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更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到后期,有的小组直接在课外完成了主持人的主播拍摄,新闻内容的编排,以一个视频的形式20分钟在课堂播放,引发笑声不断。

同时,在期末所有小组完成了课堂展示活动后,我们举行了评比和颁奖活动,评出最佳团队奖,个人优秀奖多个项目,也激励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有了比拼的劲头。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挖掘个人闪光点

本项目的教学活动实施以来,经常会出现小组的同学,班上的同学不时在我面前感叹,“原来我们班卧虎藏龙啊!”“同学们的潜力的无穷的,不挖掘真还不知道!”比如,13国贸A班第六组某同学的视频后期制作技术是炉火纯青,甚至把某大片的震撼效果带到了课堂,带到了新华;13国贸B班的女子组合,斧头帮的舞蹈也是震撼全场;还有小记者到现场采访各专业老师、学院领导的专业素养;周小川在新闻发布会的讲话,国贸同学后期配音演员的神配音、神模仿,引发全场爆笑,最佳主持人,最佳励志宣传片的花絮和拍摄等,都引起了课堂轰动。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这些有贡献的,敢表现的同学也收获了别人的认同,自我价值的展现,相信对他们的自信提升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五)项目存在的不足分析

本项目实施以来,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的不足。

第一,“搭便车”现象依然存在,质量监控依然有漏洞。个别同学还是会缺乏参与的热情,但是总体的“搭便车”率控制在5%以内,本项目认为也属于正常范围。

第二,本项目在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进行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不同。在2011级国贸、2011级税务和2013级国贸实施的效果最佳,而在20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实施的效果较为一般。主要原因在于20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学生在开设国际金融学课程时,由于先行课程《货币银行学》未学,专业知识板块有所欠缺,运用理论分析的能力较弱,且分析的层次较浅;且小组人数较少(4-5人),这使得“乐参与”环节的质量打了折扣,从而在“乐展示”环节上无法高质量的提交他们的课外学习成果。

六、总结

通过本项目活动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经济学基础理论课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走向课外,关注经济生活,最后又回归课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关注经济热点,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助精神,增强自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本项目通过参与式教学法的品牌活动“财经新闻分享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善学生被动听课状态,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泵的基础知识及维护 篇6

200QJ20-108/8 200---表示机座号200 QJ---潜水电泵 20—流量20m3/h 108---扬程108M 8---级数8级

水泵的基本构成:电机、联轴器、泵头(体)及机座(卧式)。

水泵的主要参数有:流量,用Q表示,单位是M3/H,L/S。扬程,用H表示,单位是M。

对清水泵,必需汽蚀余量(M)参数非常重要,特别是用于吸上式供水设备时。

对潜水泵,额定电流参数(A)非常重要,特别是用于变频供水设备时。

电机 的主要参数:电机功率(KW),转速(r/min),额定电压(V),额定电流(A)。

联轴器 泵头(体_)卧式机座

什么叫流量?用什么字母表示?用几种计量单位?如何换算?如何换算成重量及公式?

答:单位时间内泵排出液体的体积叫流量,流量用Q表示,计量单位:立方米/小时(m3/h),升/秒(l/s), L/s=3.6 m3/h=0.06 m3/min=60L/min G=Qρ G为重量 ρ为液体比重

例:某台泵流量50 m3/h,求抽水时每小时重量?水的比重ρ为1000公斤/立方米。

解:G=Qρ=50×1000(m3/h·kg/ m3)=50000kg / h=50t/h

什么叫扬程?用什么字母表示?用什么计量单位?和压力的换算及公式?

答:单位重量液体通过泵所获得的能量叫扬程。泵的扬程包括吸程在内,近似为泵出口和入口压力差。扬程用H表示,单位为米(m)。泵的压力用P表示,单位为Mpa(兆帕),H=P/ρ.如P为1kg/cm2,则H=(lkg/ cm2)/(1000kg/ m3)H=(1kg/ cm2)/(1000公斤/m3)=(10000公斤/m2)/1000公斤/m3=10m 1Mpa=10kg/c m2,H=(P2-P1)/ρ(P2=出口压力 P1=进口压力)什么叫泵的效率?公式如何?

答:指泵的有效功率和轴功率之比。η=Pe/P 泵的功率通常指输入功率,即原动机传到泵轴上的功率,故又称轴功率,用P表示。

有效功率即:泵的扬程和质量流量及重力加速度的乘积。Pe=ρg QH(W)或Pe=γQH/1000(KW)

ρ:泵输送液体的密度(kg/m3)

γ:泵输送液体的重度 γ=ρg(N/ m3)g:重力加速度(m/s)

质量流量 Qm=ρQ(t/h 或 kg/s)什么叫额定流量,额定转速,额定扬程? 答:根据设定泵的工作性能参数进行水泵设计,而达到的最佳性能,定为泵的额定性能参数,通常指产品目录或样本上所指定的参数值。

如:50-125 流量12.5 m3/h为额定流量,扬程20m为额定扬程,转速2900转/分 为额定转速

什么叫汽蚀余量?什么叫吸程?各自计量单位表示字母?

答:泵在工作时液体在叶轮的进口处因一定真空压力下会产生汽体,汽化的气泡在液体质点的撞击运动下,对叶轮等金属表面产生剥蚀,从而破坏叶轮等金属,此时真空压力叫汽化压力,汽蚀余量是指在泵吸入口处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单位用米标注,用(NPSH)r。吸程即为必需汽蚀余量Δh:即泵允许吸液体的真空度,亦即泵允许的安装高度,单位用米。

吸程=标准大气压(10.33米)-汽蚀余量-安全量(0.5米)

标准大气压能压管路真空高度10.33米。

例如:某泵必需汽蚀余量为4.0米,求吸程Δh?

解:Δh=10.33-4.0-0.5=5.83米

什么是泵的特性曲线?包括几方面?有何作用?

答:通常把表示主要性能参数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离心泵的性能曲线或特性曲线,实质上,离心泵性能曲线是液体在泵内运动规律的外部表现形式,通过实测求得。特性曲线包括:流量-扬程曲线(Q-H),流量-效率曲线(Q-η),流量-功率曲线(Q-N),流量-汽蚀余量曲线(Q-(NPSH)r),性能曲线作用是泵的任意的流量点,都可以在曲线上找出一组与其相对的扬程,功率,效率和汽蚀余量值,这一组参数称为工作状态,简称工况或工况点,离心泵最高效率点的工况称为最佳工况点,最佳工况点一般为设计工况点。一般离心泵的额定参数即设计工况点和最佳工况点相重合或很接近。在实践选效率区间运行,即节能,又能保证泵正常工作,因此了解泵的性能参数相当重要。

什么是泵的全性能测试台?

答:能通过精密仪器准确测试出泵的全部性能参数的设备为全性能测试台。国家标准精度为B级。流量用精密蜗轮流量计测定,扬程用精密压力表测定。吸程用精密真空表测定。功率用精密轴功率机测定。转速用转速表测定。效率根据实测值:n=rQ102计算。

泵的基础知识

一、按泵作用于液体原理分类

1、叶片式泵(动力式泵)由泵内叶片在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将液体连续的吸入并压出。叶片式泵包括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部分流泵及旋涡泵。

2、容积式泵(正排量泵)包括往复式泵和容积式泵。它们分别由泵内活塞作往复运动或转子作旋转运动而产生挤压作用将液体吸入并压出。前者排液过程是间歇的。常见的往复式泵有各种型式活塞泵、柱塞泵及隔膜泵等。常见回转式泵有外啮合齿轮泵、内啮合齿轮泵、螺杆泵、回转径向柱塞泵、回转轴向柱塞泵、滑片泵罗茨泵及液环泵等。

3、其它类型泵 包括利用流体静压或流体流体动能来输送液体的流体动力泵。如喷射泵、空气升液器、水锤泵等。另外还有利用电磁力输送液体的电磁泵。

二、按泵的用途分类

按泵的用途可分为进料泵、回流泵、塔底泵、循环泵、产品泵、注入泵、排污泵、燃料油泵、润滑油泵和封液泵等。

三、按所适用的介质分类

分为清水泵、污水泵、泥浆泵、砂泵、灰渣泵、耐酸泵、碱泵、冷油泵、热油泵、低温泵等。泵的基本参数?

答:流量Q(m3/h),扬程H(m),转速n(r/min),功率(轴功率和配用功率)P(kW),效率η(%),汽蚀余量(NPSH)r(m), 进出口径φ(mm),叶轮直径D(mm),泵重量W(kg)。什么叫流量?用什么字母表示?用几种计量单位?如何换算?如何换算成重量及公式?

答:单位时间内泵排出液体的体积叫流量,流量用Q表示,计量单位:立方米/小时(m3/h),升/秒(l/s), L/s=3.6 m3/h=0.06 m3/min=60L/min G=Qρ G为重量 ρ为液体比重

例:某台泵流量50 m3/h,求抽水时每小时重量?水的比重ρ为1000公斤/立方米。解:G=Qρ=50×1000(m3/h·kg/ m3)=50000kg / h=50t/h 什么叫额定流量,额定转速,额定扬程?

答:根据设定泵的工作性能参数进行水泵设计,而达到的最佳性能,定为泵的额定性能参数,通常指产品目录或样本上所指定的参数值。

如:50-125 流量12.5 m3/h为额定流量,扬程20m为额定扬程,转速2900转/分 为额定转速。什么叫扬程?用什么字母表示?用什么计量单位?和压力的换算及公式?

答:单位重量液体通过泵所获得的能量叫扬程。泵的扬程包括吸程在内,近似为泵出口和入口压力差。扬程用H表示,单位为米(m)。泵的压力用P表示,单位为Mpa(兆帕),H=P/ρ.如P为1kg/cm2,则H=(lkg/ cm2)/(1000kg/ m3)H=(1kg/ cm2)/(1000公斤/m3)=(10000公斤/m2)/1000公斤/m3=10m 1Mpa=10kg/c m2,H=(P2-P1)/ρ(P2=出口压力 P1=进口压力)什么叫泵的效率?公式如何?

答:指泵的有效功率和轴功率之比。η=Pe/P 泵的功率通常指输入功率,即原动机传到泵轴上的功率,故又称轴功率,用P表示。有效功率即:泵的扬程和质量流量及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Pe=ρg QH(W)或Pe=γQH/1000(KW)ρ:泵输送液体的密度(kg/m3)γ:泵输送液体的重度 γ=ρg(N/ m3)g:重力加速度(m/s)质量流量 Qm=ρQ(t/h 或 kg/s)什么叫汽蚀余量?什么叫吸程?各自计量单位表示字母?

答:泵在工作时液体在叶轮的进口处因一定真空压力下会产生汽体,汽化的气泡在液体质点的撞击运动下,对叶轮等金属表面产生剥蚀,从而破坏叶轮等金属,此时真空压力叫汽化压力,汽蚀余量是指在泵吸入口处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单位用米标注,用(NPSH)r。吸程即为必需汽蚀余量Δh:即泵允许吸液体的真空度,亦即泵允许的安装高度,单位用米。

吸程=标准大气压(10.33米)-汽蚀余量-安全量(0.5米)标准大气压能压管路真空高度10.33米。例如:某泵必需汽蚀余量为4.0米,求吸程Δh? 解:Δh=10.33-4.0-0.5=5.83米 什么是泵的特性曲线?包括几方面?有何作用?

答:通常把表示主要性能参数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离心泵的性能曲线或特性曲线,实质上,离心泵性能曲线是液体在泵内运动规律的外部表现形式,通过实测求得。特性曲线包括:流量-扬程曲线(Q-H),流量-效率曲线(Q-η),流量-功率曲线(Q-N),流量-汽蚀余量曲线(Q-(NPSH)r),性能曲线作用是泵的任意的流量点,都可以在曲线上找出一组与其相对的扬程,功率,效率和汽蚀余量值,这一组参数称为工作状态,简称工况或工况点,离心泵最高效率点的工况称为最佳工况点,最佳工况点一般为设计工况点。一般离心泵的额定参数即设计工况点和最佳工况点相重合或很接近。在实践选效率区间运行,即节能,又能保证泵正常工作,因此了解泵的性能参数相当重要。什么是泵的全性能测试台?

答:能通过精密仪器准确测试出泵的全部性能参数的设备为全性能测试台。国家标准精度为B级。流量用精密蜗轮流量计测定,扬程用精密压力表测定。吸程用精密真空表测定。功率用精密轴功率机测定。转速用转速表测定。效率根据实测值:n=rQ102计算。性能曲线按实测值在座标上绘出。泵轴功率和电机配备功率之间关系?

答:泵轴功率是设计点上原动机传给泵的功率,在实际工作时,其工况点会变化,因此原动机传给泵的功率应有一定余量,另电机输出功率因功率因数关系,因此经验作法是电机配备功率大于泵轴功率。

轴功率

余量

0.12-0.55kw 1.3-1.5倍

0.75-2.2kw 1.2-1.4倍

3.0-7.5 kW 1.15-1.25倍

kW以上

1.1-1.15倍 并根据国家标准Y系列电机功率规格选配。泵的型号意义:CFL50-160(I)A(B)?

答CFL50-160(I)A(B)其中:CFL表示成峰公司立式单级单吸清水离心泵 50:进出口公称直径(口径)mm(50mm)

160: 泵叶轮名义尺寸mm(指叶轮直径近似160mm)I:为扩流(不带I流量12.5 m3/h,带I流量25 m3/h A(B):为达到泵效率不大时,同时降低流量扬程轴功率的工况。A:叶轮第一次切割 B:叶轮第二次切割

CFL型立式泵和IS型离心泵,SG型管道泵比较,有何缺点?

答:CFL型立式泵和IS型离心泵比较:CFL型立式泵包括IS型离心泵的性能参数,并同样采用ISO2858国际标准……(详 细)常见的离心泵有几种?

答:IS型、B型、BA型、SH型(双吸)、D型、BL型、HB型混流泵、耐腐泵、F型、BF型、FS型、Y型、YW型、潜水泵、油泵FY。什么叫水力模型?

答:是指某种泵达到既定工况的先进合理的设计模型。水泵的选型?

答:一般根据输送的介质、介质的温度、输送的距离、高度、流量及所采用的管径来选择泵的型号和规格。水泵相关知识: 1.什么叫泵?

答:通常把提升液体,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加压力,即把原动的机械能变为液体能量的机器统称为泵。2.泵的分类?

答:泵的用途各不相同,根据原理可分为三大类: 1.容积泵 2.叶片泵 3.其他类型的泵 3.容积泵的工作原理

答:利用工作容积周期性变化来输送液体,例如:活塞泵、柱塞泵、隔膜泵、齿轮泵、滑板泵、螺杆泵等。4.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答:利用叶片和液体相互作用来输送液体,例如: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旋涡泵等 5.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答:离心泵依靠旋转叶轮对液体的作用把原动机的机械能传递给液体。由于离心泵的作用液体从叶轮进口流向出口的过程中,其速度能和压力能都得到增加,被叶轮排出的液体经过压出室,大部分速度能转换成压力能,然后沿排出管路输送出去,这时,叶轮进口处因液体的排出而形成真空或低压,吸水池中的液体在液面压力(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叶轮的进口,于是,旋转着的叶轮就连续不断地吸入和排出液体。6.离心泵的特点?

答:其特点为:转速高,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流量大,结构简单,性能平稳,容易操作和维修;其不足是:起动前泵内要灌满液体。液体精度对泵性能影响大,只能用于精度近似于水的液体,流量适用范围:5-20000立方米/时,扬程范围在3-2800米。7.离心泵分几类结构形式?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答:离心泵按其结构形式分为:立式泵和卧式泵,立式泵的特点为:占地面积少,建筑投入小,安装方便,缺点为:重心高,不适合无固定底脚场合运行。卧式泵特点:适用场合广泛,重心低,稳定性好,缺点为:占地面积大,建筑投入大,体积大,重量重。例如:立式泵有CFL立式离心泵,DL立式多级泵,潜水电泵。卧式泵有CFW泵、D型多级泵、SH型双吸泵、B型、IH型、BA型、IR型等。按扬程流量的要求并根据叶轮结构组成级数分为:

A.单级单吸泵:泵有一只叶轮,叶轮上一个吸入口,一般流量范围为:5.5-300m2/h,H在8-150米,流量小,扬程低。

B.单级双吸泵:泵为一只叶轮,叶轮上二个吸入口。流量Q在120-20000 m2/h,扬程H在10-110米,流量大,扬程低。

A.单吸多级泵:泵为多个叶轮,第一个叶轮的排出室接着第二个叶轮吸入口,以此类推。8.什么叫CFL立式泵,其结构特点?

答:CFL立式泵是单级吸离心泵的一种,属立式结构,因其进出口在同一直线上,且进出口相同,仿似一段管道,可安装在管道的任何位置,故取名为CFL立式泵,结构特点:为单级单吸离心泵,进出口相同并在同一直线上,和轴中心线成直交,为立式泵。9.CFL型立式泵的结构特点及优点?

答:CFL型立式离心泵的结构特点、优越性为:第一:泵为立式结构,电机盖与泵盖联体设计,外形紧凑美观,且占地面积小,建筑投入低,如采用户外型电机则可置于户外使用。第二:泵进出口口径相同,且位于同一中心线,可象阀门一样直接安装在管道上,安装极为简便。第三:巧妙的底脚设计,方便了泵的安装稳固。第四:泵轴为电机的加长轴,解决了常规离心泵与电机轴采用联轴器传动而带来严重的振动问题。泵轴外加装了一个不锈钢套。第五:叶轮直接安装在电机加长轴上,泵在运行时无噪音,电机轴承采用低噪音轴承,从而确保整机运行时噪音很低,大大改善了使用环境。第六:轴封采用机械密封,解决了常规离心泵填料密封带来的严重渗漏问题,密封的静环和动环采用钛合金碳化硅、碳化钨制成,增强了密封的使用寿命,确保了工作场地的干燥整洁。第七泵盖上留有放气孔,泵体下侧和两侧法兰上均设有放水孔及压力表孔,能确保泵的正常使用和维护。第八:独特的结构以致勿需拆下管道系统,只要拆下泵盖螺母即可进行检修,检修极为方便。离心泵一般容易发生的故障及处理

维护理论基础课程简介 篇7

关键词:信息理论基础,教学方法,成绩考核

一、引言

“信息理论基础”是国内外众多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主要论述了信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中的一般规律的学科[1], 涉及了大量的数学知识, 覆盖了理工科学生所学的大部分数学知识,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以及数值分析。这些知识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 同时还涉及通信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 理论性很强。因此, 即使是通信专业的本科生, 接受起来也感觉困难,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抽象而枯燥。另外, 信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信息, 发展到今天都没有形成一个很完整的系统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学派对信息的本质及定义有不同的意见和认识[2]。所以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理论基础”中的很多概念难以建立。而且, “信息理论基础”中的理论, 由于其独特的思维, 学生不能灵活地应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科生的教育宗旨要求我们必须找到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 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分析解决问题的本科生。为此, 针对在现有的40学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教学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恰当的改革和实践, 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

1. 设置问题

“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教授起来很枯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提问, 即设置问题, 比如, 度量信息的目的是什么, 香农熵和平均互信息在通信系统中各自的意义是什么, 信源压缩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进行限失真信源编码, 制定译码规则的目的等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查阅资料以求解答,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等学生思考后, 教师再进行讲解, 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枯燥。

2. 强化概念弱化公式推导

“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理论、概念很难理解, 公式的推导涉及很深的数学知识, 学生常常感觉很枯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 对学生强化概念的理解, 讲述理论的物理含义, 让学生明确该理论如何得来, 解决什么问题, 避免枯燥的公式推导。例如, 学生理解信息理论的无失真信源变长编码定理有一定困难。那么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该定理的物理含义, 即该定理告诉我们编码能达到的理论极限是原始信源的熵, 它的实质是对离散信源进行适当变换, 使变化后的码符号信源 (作为信道的输入信源) 尽可能等概分布, 使每个码符号平均含的信息量最大, 从而使信道的信息传输率R达到信道容量C, 实现信源与信道的统计匹配。然后帮助学生明确存在性与必然性的区别, 告诉学生该定理是存在性定理, 对定理不予证明。实践证明, 弱化公式推导, 强化概念、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 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启发式教学

信息论中理论很多,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从理论的来源出发, 引入了启发式教学。比如, 为什么用不确定度的变化度量信息, 学生很难理解 (这是本课程的基础) , 笔者从通信的前后出发, 引导学生明确经过通信, 获得了信息, 同时不确定性发生了变化, 之后启发学生信息的大小是否就可以用不确定度的变化量来度量, 然后导出信息度量的公式。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4.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主要通过师生相互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 同时让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用武之地。例如, 在讲解编码之前, 让同学们讨论, 在通信中, 如果要传输的信息量过大, 该怎么办?如果在传输中遇到干扰, 该怎么办?如果遇到有人截取我们的信息又怎么办?通过讨论, 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压缩冗余信息、增加信道编码以及密码学的目的。实践证明, 有目的的讨论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以及所学知识可以用到何处的有效办法。

5. 学生参与出题

学生参与出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深刻方法。学生只有反复推敲基本原理、概念, 才可能设计出恰当的题目。为此, 开学初, 笔者就给学生布置出题的任务, 要求每个学生课程结束后提交一道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综合题, 每个学生出题内容不得相同, 不得抄袭书本内容, 但可以适当模仿, 同时提供题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通过实践发现, 该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性, 很多学生为了设计出一道有分量的题目, 把信息论中的概念、理论反复研究, 结果透彻地理解了信息理论基础的精髓, 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成绩考核方式

笔者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 将考核方法分为阶段测试、学生出题和期末考试三部分。该考核方式采用了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成绩考核方式, 降低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阶段测试由三次测试构成。由于信息的度量是整个课程的核心, 为此本章进行一次成绩为10分的测试;解决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问题基础的信源与信道的基本理论, 即第三章和第四章, 这部分设置一次成绩为5分的测试;第五章和第六章讲解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 它们是解决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的关键, 设置一次成绩为5分的测试。为了考查学生对概念、细节是否掌握, 在每个模块的教学完成后, 及时安排随堂测试, 允许不及格的学生补测一次。这种安排充分考虑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 同时也起到督促学生上课的目的。

学生出题部分占10分, 依据出题的质量以及解题思路的明晰程度给予相应的成绩。该部分的设置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认真研究信息理论的相关知识, 出题的质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成绩为70分, 由于“信息理论基础”课程是通信的数学理论, 理论性很强, 所以必须进行期末考试, 通常采用闭卷考试, 题型为综合题型, 其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上述成绩考核方法, 通过加大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 结合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好地发挥其评价、促教促学功能, 真正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总之, 笔者在“信息理论基础”的教学实践中, 从课程和工科学生的特点出发, 通过设置问题、强化概念弱化公式推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学生参与出题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并且对相应的成绩考核方法进行研究, 加大了过程性评价给予学生该课程的成绩, 以确保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实践证明, 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法,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荫清.信息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浅谈机械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机械教育改革创新

创新是教育进步的灵魂,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线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完善教学方法。现将我从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以来,总结的创新性教学经验分享如下。

一、创新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完成课后作业为辅,基本上是以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但单纯的书本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跳跃,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改变这一方式,就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创新教育为导向,实现以自我认识、自我尝试、团队讨论、共同研究、教师点评的五环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就是指在处理基本理论教学课程时,要明确学生应接受和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自我认识程度和对其初步的感性认知是创新教学改革的基础。自我认识也就是学生初步了解老师应会重点讲解什么内容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是重视每一个公式、每一个论点的推导,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导致学生只能说和写,实际动手就步步受挫。创新教学要加大实践教学,就必然不能再一成不变的逐点讲解。应只讲公式结果而不讲公式、每一个论点的推导其原因,以节省课时,然后尽可能多地进行实例分析,讲清机构的运动、特点和应用,并结合实际应用实例进行实际情况实际分析。尽可能多的展现生活实用教具,在课堂上分析其运动和特点,并引入与之相应的实用简单机械。注意此阶段教师尽可能的少参与,学生的分析哪怕不很正确或完全不正确也不能打断,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认识。

2.自我尝试

自我尝试是指要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体验所学机构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各种简易机械进行机构分析,加深学生对各种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与应用取得更深的认识。在接受教学的基础上,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机构按下面的进行分析:实例分析要求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并分析该机构用在此处的优点,能否用其它机构代替等。如讲曲柄滑块机构时,利用拆装冲压机来展现曲柄滑块机构是如何将最初的皮带轮转动转化为滑块的直线运动。此阶段让学生发现问题,衡量第一阶段的自我认识的正确性。

3.团队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是技工院校重大课题之一,用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是不错的方法。团队讨论是指学生在体验中通过通过对生活和生产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对第二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团队讨论(小组提前分好并任命一小组长)。从而促使学生敢于发言、勇于探索、积极建议和明白优胜劣汰生活原则(讨论后每组只有一个方案结果)。这是创新革新的重要环节。

4.共同研究

提出问题共同研究是指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再深一步研究讨论,提出改进或设计方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改进或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不仅仅是纯机械的,大多数是机、光、液、电一体化。如冲压机的曲柄滑块机构是如何控制单次和往复直线运动得呢?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所学、所知、或通过查阅资料所得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使能相关的课程教学统一在一起,提升相关课程教学效果,这是教学改革的升华阶段。

5.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是指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好的、可行性高的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和模型制作。同时指出知识点的重点应掌握环节,易错点和难点分析。表扬和批评自我认识、自我尝试、团队讨论、共同研究四个阶段中学生们得表现(表扬为主)。从讨论结果中选出几个经过讨论、改进、可行性最大的设计方案,以小组成员为主干,全班学生为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方案的初步设计和模型制作。教师的点评贯穿整次课业教学,它直接的反应了你的教学效果,也影响着下次课业(甚至是整个课程)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所以教师的点评至关重要,要求任课教师要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每个阶段表现和每个课业的表现。做到点评时有理、有据可依,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你在关注他的学习、进步、成长。

二、结语

技工院校教育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学必须体现为学而教、为用而学,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须与之相配套。按照“实际、使用、实践”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够用”和将来可持续发展“可用”的关系,合力构建能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學生主动学习,多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依托行业企业进行课程开发,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军.关于构建高职专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学理论,2009,(1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3.

[3]邵建华.突出行业特色、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国培训》,2008.(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不教司.提升内涵[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村干部队伍职业化之思考下一篇:浅谈钳工平面锉削姿势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