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理解(精选9篇)
囫囵吞枣的理解 篇1
1) 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2) 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 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4)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5)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6)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7)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8) 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9) 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民谚
10) 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11) 这么重要的知识,学生还不懂,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
12) 生活压力大,鲜枣来帮忙;囫囵吞枣引腹胀,细嚼慢咽帮减压,空腹睡前易烧心,加餐用来效果佳,鲜枣亦防胆结石,注意饮食用处广!
13) 你觉得你这样囫囵吞枣的做完这件事情会不会有收获呢。
14)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5)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6) 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17) 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18) 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9) 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20)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21)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22) 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23) 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囫囵吞枣的理解 篇2
痴迷于藏书的人叫bibliomania,mania是癖、痴的意思,他们嗜书如命,对书籍的占有欲特强。因此,为了搜集或收藏书籍,他们可以不惜代价,劳民伤财,弄得自己生活困窘拮据,还连累家人。其中有的甚至到了见书就藏的地步。据古版本书籍专家闵特斯(Arthur H. Minters)考证,“私人收藏书籍成为一种嗜好,在罗马人那里,如西塞罗和阿提库斯就已经有了”。书籍像古董一样竞拍,有癖的藏书家趋之若鹜,但他们占有和收藏书籍并不等于就真的阅读。
中文里也有“书虫”(蠹鱼)的说法,取的也是“食”的比喻。“书虫”可以用来称赞埋头苦读的人,也可以用来讽刺读书食而不化的人。对不同的阅读,人们经常会说“囫囵吞枣”或“细嚼慢咽”。囫囵吞枣经常是指粗泛阅读,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细嚼慢咽则是指学习细心理解,领会精益求精。
美国通俗作家佩艮(Maribel C. Pagan)说“阅读是大脑的食品”。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Alberto Manguel)在《阅读史》一书中指出,人类最早用吃食比喻阅读。早在公元前593年7月31日,在古代巴比伦,希伯来祭司以西结看到一团火光,火光中耶和华对以色列的叛乱子民说,“你要开口吃我所赐给你的。”以西结说,“我观看,只见一只手向我伸来;手里有一卷书;他将书卷在我面前展开,内外都写着字,写的是哀号、悲痛的话。”圣约翰也有过类似的记录,他看见一名天使携着一本书从天而降,“我就走到天使那里,对他说,请你把小书卷给我。他对我说,你拿着吃尽了,便叫你肚子发苦,然而在你口中要甜如蜜。”
后来,阅读不再是神圣之事,吃食般的阅读甚至变成了嘲笑和挖苦的对象。17世纪英国戏剧家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的《为爱而爱》中有一个喜欢卖弄学问的人物瓦伦廷(Valentine),他对贴身仆人说,“读书,读书!琢磨你的食欲;学会靠知识果腹;设宴款待你的心灵,克制你的肉欲。读书,用你的眼睛吸收营养,闭上眼睛,反刍理解。”仆人受不了这样的说教,回嘴挖苦道,“您在纸上吸收营养,变得如恶魔般的肥胖。”
阅读并不总是一件好事,目标不明、缺乏思考的阅读更可能成为一种灾难。哲学家叔本华说:“一个人若想阅读好书,就必须设法避免坏书,因为人生苦短,时间和精力有限。”在美国大学里,经典阅读或其他课程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值得阅读的好书,但是,教师会告诉学生,他们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学会辨别什么是好书,什么不是,并且明白为什么目的而阅读。
阅读不是它自身的目的,阅读者应该知道为什么目的阅读。一个人在阅读中注重什么,追求什么,往往与他的价值观有关,也对他如何待人接物和做人有所影响。经常是什么人读什么书。美国作家艾默生在《书籍与社会目标》(Letters and Social Aims,1876)一书中说,“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非常智慧的人,我们就应该问他读过哪些书。”对智慧的人是如此,对一般的人也是如此。你要知道一个人的志趣、教养、抱负、人格,只要与他聊聊他爱读的书籍就可以大致知道。如果他只知道一些书名,在你面前掉书袋,炫耀说读过这个读过那个,虽然报书名如数家珍,但只要你一跟他聊到具体的内容,他也就很难遮掩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是什么 篇3
中文发音: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近义词造句
不求甚解: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生吞活剥:这文章太难,我又没时间好好研读,只好生吞活剥先死记下来再说。
走马观花:你看书如同走马观花一般,怎能学好能。
囫囵吞枣造句
1、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3、小明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4、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5、我看书总是囫囵吞枣的,当伯父问我时,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6、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7、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8、学习知识绝对不能囫囵吞枣,马虎了事,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彻底。
9、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10、读书要认真,要理解文章内容,千万不能囫囵吞枣。
11、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2、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13、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4、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15、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16、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7、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成语囫囵吞枣 篇4
【汉语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之三:“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来精粗无二致,正是囫囵吞枣。”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做事非常的不认真,偏重于不求甚解,多指读书方面。
【囫囵吞枣的意思】:囫囵:指整个儿的东西。把整个枣子一口吞咽下去,不咀嚼不辨滋。多指在学习上食而不化,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加鉴别、甄别和理解就笼统地接受。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食而不化、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防止肠穿孔 幼儿切勿囫囵吞枣 篇5
在大人们看来,吃枣吐核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幼儿对食物安全的判断能力低下,他们不知道枣核吃进肚子会有危险,有的幼儿将枣肉和枣核全部吞进肚子里,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枣核非常坚硬,中间粗两端尖,吃进去后很难消化。枣核随着食物在胃肠道中蠕动,尖端部分像针一样锋利,很容易刺伤肠管,引起肠管炎症,严重时引起肠穿孔。枣核越大,危险性越高。
如果孩子不小心吃了枣核,家长一定不能大意。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大便状况,检查枣核是否排出。即使没随同大便一起排出,如果情绪和食欲都很好的话,也不必担心。如果出现了腹痛、腹胀、精神差、食欲下降、喜欢哭闹等症状,就需要到医院就诊。
《囫囵吞枣》读书笔记 篇6
这时桌子上正好有一盘枣,他拿起一颗枣就要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就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里就危险了。”有人见了,笑他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啊!”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囫囵吞枣的`行为既危险又影响消化,是一种可笑而愚蠢的举动。所以,我们遇事要认真分析,充分理解,运用规律加以解决。
《囫囵吞枣》读书笔记 篇7
里面讲了一个年轻人牙痛了,医生问他吃了什么?他说”吃了很多枣。“医生说:”枣虽然对脾有好处,但对牙有害。“年轻人又说,他有一个办法,把枣直接吞了下去,这样即不伤牙,又利了脾。牙医听了吃惊地说:”你那囫囵吞枣,枣核咽到肚子里,肚子要受不了,我看过几天你不用来找我牙科医生了,而是要看肠胃医生了。“
这故事的意思是不经咀嚼地把枣吞下去,比喻含糊笼统的理解事物或在学习上不求甚解。
成语故事_囫囵吞枣 篇8
【出处】元朝《湛渊静语》。
一天,集市上有一个卖水果的,摊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有梨、枣子、苹果等。摊主总是不厌其烦地向顾客们介绍各种水果的特点和功用。
“诸位,请看我这梨,质嫩、色白、味甜;再请看我这枣子,饱满、色鲜、清香。诸位,本摊所卖的全都货真价实,包你合算。”停了会儿,他又指着水果说:“奉劝诸位,最好还是每种水果都买一些。梨子吃多了,对牙齿有好处,但会损伤心脾;吃枣子吃多了,对心脾有好处,但会损伤牙齿。诸位,最好各种水果都吃一些,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不少顾客围着摊子纷纷议论,一个说:“说得有理!吃了梨,伤了心脾,让枣子来补;吃了枣子,损了牙齿,让梨子来补。如果样样都吃,那就伤不着我的身体了。”
又有人说:“我看还是不吃为好,吃梨补了牙齿,又被枣子损伤;枣子补了心脾,又被梨子损伤。这样不就等于白吃了吗?”
又有一个顾客说:“可以这么吃:梨,只管咀嚼,不咽下去,那就伤不着我的心脾,还益了我的牙齿;枣子,只管硬吞下去;而不咀嚼,那就伤不着我的牙齿,还补了我的心脾。”
囫囵吞枣的理解 篇9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目标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重难点: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教学媒体:录音机、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成语接龙
2.引出课题
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三、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
师:这些词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读懂的地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师: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讲,你们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那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预设: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人哪里可笑?
2.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
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不但自己提出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积累词语:
师:这篇课文不但短小,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现在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成语,一会儿我们共同欣赏。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囫囵吞枣”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深层次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对话、故事情节,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的祖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五千多年来流传着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你们都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
生说
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个成语故事,点击出示囫囵吞枣
生齐读
师:我们都已经预习过了,赶紧打开书16课,自己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二、初读课文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开火车,一人一句。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要是小火车发生了什么故障,要等他读完后马上举手帮他纠正,好吧!
生开火车读。
师:小火车顺利到站了,你们真棒!我这里还有几个难读句子,谁想试试。(指名读)
师:呀,句子读的真不错,再来看看这些词,能读好吗?
(枣核、脾胃、抓起、有益、肚子、嚼烂、咽下、接待、若有所悟、囫囵吞枣、前仰后合、两全其美)
师: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完成地真棒!
师:(顺势出示脾、肚、胃)认真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月字旁
师:为什么它们都是月字旁呢?想知道吗?
出示小篆文字
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猜猜,这是谁?能找到月字旁吗?胖胖的,像一块肉,所以月字旁又叫肉月旁,表示和人体部位有关。你还知道哪些月字旁的字吗?(肺、背、肝„„)用一个偏旁就能一下就记住了这么多字。
再看看其它字,有没有也能用这种方法记忆的?
(咽、嚼)(抓、接)
师:汉字多有趣呀,只要你平时细心观察,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呢,好了,字词我们都没问题了,现在,让我们用默读的方法再来读这篇故事,想一想,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画出相关的句子,再在小组内读一读、说一说。
三、深入理解课文
生默读并画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很不懂礼貌。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黄黄的梨,红红的枣,真馋人。年轻人二话没说,拿起梨就吃,一连吃了好几个,边吃边点头。
师:那如果是我们自己到别人家做客,该怎么做呢?
生:对主人说谢谢!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二话没说,拿起来就吃。
师:体会着读一读。
师:就这儿还有谁想说说。
生:他很贪吃。一连吃了好几个,边吃还边点头。
师:体会着读一读。
你们体会到了吗?我们都来体会着读读。
还能从别的地方看出他不懂礼貌、贪吃吗?
生:说完,就抓起大枣吃起来。
师:哪看出来的?
生:抓起来就吃。
师:你来读读。
我们都来读读。
师:我们可不能学他呀!还有谁想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很傻。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哈哈,我有办法啦!吃梨的时候,别往肚子里咽,只在嘴里嚼嚼就吐出来,就不会伤脾胃了;吃枣儿的时候,别用牙齿咬,把整个枣儿吞进肚子里,就不会损伤牙齿了。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师:他说这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很得意!
师:自己体会着读读。
还有呢?
很自以为是。你们都体会到了吗?来读一读吧!
他为什么要去想这么一个办法呢?
主人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把主人的话找出来好好读读。
师:你们觉得年轻人听懂了主人的话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从哪读出看来的?
生:主人说„„
师:主人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不让他吃梨吗?
生:是让他„„
适量吃伤脾胃吗?怎样吃才伤?
体会着读一读。
可年轻人理解吗?
没有。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那好,我就吃大枣吧。
师:他是怎么理解主人的话的。
生:他以为主人不让他吃梨了,就不吃梨吃大枣去了。
来自己读一读。
师:主人见了,„„.生读:主人见了,又告诉他说„„
师:其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告诉他吃枣多了也不好。
师:可年轻人明白了吗?
生:没有。
他又理解成什么了?
枣也不让吃了。
谁来读读
师:他吐出枣核,愣住了。他在想什么呢?
想办法„„
师:他想出来个什么样的办法
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咽不嚼
师:这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生:不是
为什么?
生:嚼嚼就吐了又浪费又不礼貌,吃枣不用牙齿咬,也尝不出枣的味道。是不伤牙齿了,可会卡住,还会伤„„
师:如果他真得把枣囫囵吞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生说
师:主人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读。
一起读最后。大家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生:因为他想出了个那么可笑的办法。
他听不懂人说话。
师:主人的话是让他适量吃些梨,适量吃些枣,可年轻人却理解成了不能咽不能嚼。这年轻人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啊?
生:他没有听懂主人的话。
他不思考、不分析。
师:我们小组里来演一演主人和年轻人的对话。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读书、学习不能囫囵吞枣„„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下,我们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个成语故事变成课本剧,来演一演。下节课一上课,我们就来试试,好吧!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囫囵吞枣》教学反思
《囫囵吞枣》这课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篇课文较长,生字也较多。读起来可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我采用了课前预习的方式,要求学生晚上把课文读5遍,读通顺。把不懂的字词画下来,查字典弄明白。不仅让孩子们学会预习的方法,更让学生们体会到预习的作用,进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这节课一开始,我以开火车、抽查读难句子、单独读词的形式检查了预习效果,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接下来我用脾胃肚三个字来和孩子们交流总结出用偏旁识字的方法,因为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选它们3个字,是因为他们不象其他字那么容易被人理解,月怎么和人体部位有关了呢?所以用到了汉字的演变,更形象的告诉学生他们的联系。也让他们对汉字更有兴趣。接下来是到这节课的主体部分。这个成语故事讲了一位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由于不思考,不分析主人的话而作出决定,让别人笑话的事。可这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也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就以一个很表面的问题来引入,你认为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让孩子们用默读的方法来边读边想。默读,在和学生们交流时,孩子们都知道就是不出声的读,我设计这个环节也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默读是应该做到边读边思考的。找出来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我的本意是想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可难就难在理解上。年轻人贪吃、不懂礼貌,很容易理解,孩子们在读“二话没说”“一连吃了好几个”时就跟一开始不一样了。而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在年轻人和主人的对话上,可一般孩子抓不住这,我设计的本来是你还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有孩子基本能说到他不动脑筋,从哪看出来的,再来讨论他听懂主人的话了吗?没想到今天有个小男孩站起来就说:“他是一个听话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马上反问别人,他听了话了吗?有几个孩子先是思考着摇了摇头,我顺势让孩子们来读读主人的话,想想主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此分析来突破重难点。我感觉孩子们在这节课上读的还是不够,可这样不太好理解的课文要是不分析,孩子们就不明白,所以,我设计了让孩子们改编课本剧表演的作业,以期达到孩子们对文章更加内化的效果。也弥补一下课堂上读的少的缺失。孩子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时很简单,有时很独特,在引导他们理解知识时,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为主导,要多想一想,孩子们会怎么想,多问一问,他们在想什么,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再去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劲儿才能使在刀刃上。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这家主人很好客,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还到园子里摘下许多新鲜的梨和大枣让他吃。
黄灿灿的梨,红红的枣儿,真馋人。年轻人二话没说,拿起梨就吃。一连吃了好几个,边吃边点头。主人见了,客气地说:“适量吃些梨对牙齿有好处,要是吃多了会伤脾胃的。”年轻人说:“那好,我就吃大枣儿吧。”说完,就抓起大枣儿吃起来。主人见了,又告诉地说:“吃枣儿对脾胃倒是有益处,但吃多了会伤牙齿的。”这位年轻人吐出枣核,愣住了。忽然,他若有所悟地叫道:“哈哈,我有办法啦!吃梨的时候,别往肚子里咽,只在嘴里嚼嚼就吐出来,就不会伤脾胃了;吃枣儿的时候,别用牙齿咬,把整个枣儿吞进肚子里,就不会损伤牙齿了。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主人听了,开玩笑地对他说:“吃梨只嚼不咽,倒不难做到。可是吃枣儿要是只咽不嚼,那不成了囫囵吞枣了吗?你的肚子受得了吗?”
【囫囵吞枣的理解】推荐阅读:
成语囫囵吞枣07-12
囫囵吞枣读后感100字10-04
《囫囵吞枣》读后感和启发100字11-02
理解的幸福07-20
历史的理解09-30
信任理解的作文08-30
对文化的理解06-19
对幸福的理解06-26
服务意识的理解07-02
对创业的理解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