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诵读赏析大赛

2024-11-07

古诗文诵读赏析大赛(精选8篇)

古诗文诵读赏析大赛 篇1

女:敬爱的老师们!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有这样一种书,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人们称之为“经典”,那就

是古诗文

男:古诗文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

长河中前进

女: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

男:它节奏感强,易读易记,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女: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

男: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女: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

男:火红的青春,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

女: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男: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女:“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循循善诱的孔子如在眼前

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犹在耳旁

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名言让我们脚踏实地

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让我们懂得了勤学不辍的道理 女: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

男:现在,我宣布五三中学“承国粹,做国人,读古诗” 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

现在开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女:我想大家都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先人眼里,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在给人们述说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请欣赏由预备

(2)班的张莹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迢迢牵牛星》

男:银河清又浅,相隔有多远,诗人用丰富的想象把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

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而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而说到哀愁,不得不提到有着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多哀愁的李煜。李煜从词中表现出的自怨自艾,惹恼了宋太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请欣赏由预备(4)班的郭婷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虞美人》,他将让我们重新感受那痛彻心扉的哀思。

女: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

男:多么深切的故国情啊!想当年,白居易曾旅居苏、杭二州,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晚年回到北方的时候,仍然怀恋不已。到底是怎样的美景让诗人魂牵梦绕。

女:请欣赏由预备(5)班的伍月琴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忆江南·江南好》

男:美丽的春天里的初日照耀下的“江花”和“绿如蓝”的一江春水,这如此迷

人的江南春色,却看他不到,教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不要说诗人 1

自己,就连我们这些欣赏佳作的后人都难免会产生欲去江南一睹为快的想法。

女: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一首难得一见的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幽默

俏皮的情韵,千百年来传诵不绝。这就是由预备(7)班的武斯瞳同学给我们带来的《陌上桑》

男:本诗是一首赞歌,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勤劳、坚贞,又聪明、机智、勇敢的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女:在浩如烟海、众星捧月的文学作品里,“蝶恋花”为词牌的诗词层出不穷。李煜、柳永、晏殊、苏轼等伟大诗人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为之添词。伟人的慷慨激扬,伟人的志在天下,不言而喻,常人难及。然欧阳修作为文人为我们展示了《蝶恋花》的又一境界。它能在众多诗词中脱颖而出,至今流传不衰,源于怎样的艺术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他,去品味品味。请欣赏由预备(8)班的张皓月同学给我们带来欧阳修的《蝶恋花》

男:这首词如泣如诉,凄婉动人,情景交融,含蕴十分深沉。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通过诗歌,我们知道了该如何认真学习

男:“昔孟母,择邻处,融四岁,能让梨。”通过字经,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女:让我们在学中做

男:让我们在做中学

女:让我们和诗歌经典一起

合:神采飞扬、健康成长

男:下面请欣赏初一年级的比赛,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

节最高坚”。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有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jué)然一身,四望茫然,诗人又是如何读懂它呢?欢迎初一(2)班的朱超群同学带来陆游的《卜算子》,请仔细聆听,野梅在告诉我们生命该如何有意义度过。

女: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

旧保持着清香。体现了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接下来初一(3)班的朱超婷同学将用李白的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听者迎面扑来。请欣赏李白的《将(qiāng)进酒》

男: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悲愤而狂放的情绪,豪纵而又沉着的语言。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好诗总引得人们争相吟诵,请欣赏由初一(6)班的李强同学吟诵白居易的《忆江南》,会带来怎样不同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男:抬头望,仰天长啸

女: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让我们跟随初一(8)班的张清风同学一起去感受岳

家军笑饮匈奴血,请欣赏由他吟诵《满江红》

女: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试看

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女: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男: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女: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男: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女;我们在诵读中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

男: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历代圣贤的思想

合:让我们共同传承民族智慧,让中华五千年文化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男:接下来有请初二年级的同学进行诵读比赛

女:首先我们欣赏的是一首豪迈高昂,大气磅礴的宋词,参赛的同学是初二(7)班的刘文雯同学吟诵辛弃疾的《破阵子》

男:不愧是宋词豪放派的宗师,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有时我们不得不为诗人们所生活的时代而痛心。历史一路走来,一个个风流人物在谈笑间,灰飞烟灭。我们从历史中,从诗词中看尽人生。请欣赏由初二(7)班的傅天意同学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女: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下面初二(8)班的庄添悦同学想告诉我们,好的诗词必须反复吟诵,体会。让我们身上也具有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欣赏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男:我们也要怀有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前面我们从众多诗词中感受到作者豪迈高昂,大气磅礴的气势,让我们心情澎湃。接下来让我们调整心情,走近元曲,初二(8)班的葛玙雯同学给我们带来一首回味无穷,脍炙人口的元曲代表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女:元曲的语言凝炼自然,明白如话,而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构成了一幅幅可资想象的画面,视觉形象特别鲜明。感谢所有参赛选手精心挑选的一首首上乘佳作,让我们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和洗礼,请大家再次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中华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

髓,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女:不读诗、不赏诗、不爱诗的人心灵是荒芜的男:不读诗、不赏诗、不爱诗的民族文化是单薄的女:让我们学诗、用诗、赏诗、写诗,让经典诗词丰富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

男: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做一名感情丰富,心灵高尚,会生活、懂

生活、爱生活的人,让我们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女: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男: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女: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通行,与圣贤为友,与诗歌共舞吧!五三中学经典古

诗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古诗文诵读赏析大赛 篇2

一、中职语文课程中古诗文诵读问题

(一 )诵读观念淡薄

目前,在古诗文讲学中,教师一般重视古诗文的翻译,忽视诵读。诵读在实际教学中成了一种形式、过场或是用来填补翻译剩下来的空余时间,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古诗文教学中。通常情况下,古诗文的教学过程往往是老师与学生各范读一遍,接着分析诗文句子及翻译,最后学生齐读一遍。教师这种以讲代读的方式,忽视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诗文的过程,活生生地将古诗文深刻内涵演变成死记硬背, 致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灌输知识。然而学生在这种生硬的教学方式下,不仅不能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反而失去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古诗文成了应付形式,更谈不上诵读。

(二 )诵读时间不足

中职学校课堂时间一般为40至45分钟, 而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讲解分析所占时间几乎占据全部,留给学生自由诵读的时间不足10分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点名诵读的方法或让学生齐读, 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在自主诵读中领悟诗文内涵, 轻视诵读对理解诗文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课堂,充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降低学生对古诗文的独特情感。

(三 )诵读水平不高

在教师“灌输式”教学下,学生诵读古诗文往往较随意,不明确诵读的具体目的,且方法欠妥当。大多数学生将诵读理解成朗诵或朗读,甚至将诵读演变成死记硬背,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缺乏正确指导与规范性要求。教师点名学生诵读时,往往在乎学生读准字音且读得流利, 鲜少注意诵读过程中所带诗词的情感、韵律与节奏。即使有的学生能够体会诗文中带的情感,却不知道如何区分语调高低、语气的轻重、停顿长短及节奏的快慢,致使作品中的意境难以得到体现。由于诵读的缺乏与上课习惯默读,导致学生的诵读水平难以提高,对古诗文作品难以投入情感。

(四 )诵读习惯缺失

其实许多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具有浓厚兴趣, 但因教师不够重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对古诗文进行讲解分析,致使学生缺乏诵读时间。又因学生缺少科学、有效的诵读指导与训练, 学生无法真正体会诵读古诗文的乐趣, 继而丧失诵读兴趣,所以不用说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诵读,更不用说养成诵读的习惯。

三、基于中职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诵读与赏析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重视与改善。如:

躬身示范:新课标指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外,也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古诗文教学中,学生以教师为示范者,因此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范读比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更具影响力,更能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范读容易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更易将作品中的意境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作品。教师的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纠正错字读音,领悟作品的停顿与诵读节奏,还可以在自己诵读的时候融入从教师范读中获得的经验与情感,从而诵读自己的独特感受,感悟诗文作品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艺术形象。教师对了解的古诗文,可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并消除学生对诵读诗文的胆怯心理; 对于不了解的古诗文,可与学生一起学习,例如开展诵读竞赛等,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旁征博引:在古诗文解析中,教师利用熟悉的古诗文以诗解诗,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满腹经纶的形象,还能让学生受到教师诵读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例如当教师讲授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时 ,其中诗人为何借“杨柳”之景抒离愁之情呢? 这时,教师可体现“杨柳”在古典诗词中抒发“离愁”的重要意义。如最早借柳抒发离愁的《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周邦彦的《兰陵王·柳》中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等。

在教师充分带动学生诵读兴趣与指导学生诵读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如陶渊明《对园田居五首(其一)》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该课的学习要求,在大致了解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知识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本诗,体会陶诗的意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加强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还需贯穿课堂内外,延长诵读时间。如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课外诵读时间;充分发挥教室文化作用,营造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诵读、独立理解等。

四、结语

加强鼓励学生诵读古诗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古诗文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摘要:语文在中职教学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前提。中职语文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中职语文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本文主要针对中职语文活动课程古诗文诵读方法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意见。

古诗文诵读策略初探 篇3

一、引发兴趣,激发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并推荐古诗文120篇。如何有效诵读这120篇古诗文,并以此为契机带动他们对其他文质兼美的古诗文的诵读呢?关键在于引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为达此目的,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充分利用古诗文学习源,引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影视广播、网络、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是古诗文学习源。诉诸听觉,让学生在聆听名家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美;诉诸视觉,让学生在观光赏景中体会古诗文的情。不登高山,便不会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叹;不留意春天,怎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秘密?现实生活中,古诗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相机引导,一定能点燃每一个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2.名言佳句,名家故事,会牢牢锁住学生渴求诵读古诗文的心

每一节语文课我都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一条自己搜集的有关古诗文的名言佳句,并讲清其含义、作者、出处及自己得到的启示,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位名言佳句的作者的故事,并定期举行讲故事比赛来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佩服其才气,同情其处境……

3.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自人古诗文诵读佳境

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哪一个不是读遍古诗文而驰骋文坛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擅长诗词,他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他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都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推究其原因,主席自己认为得益于他青少年时期深厚的古诗文诵读功底。

二、探求方法,找寻规律

“万事皆有法”,诵读古诗文也是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的。诵读不强调“朗”,而侧重于自己体验。“熟读成诵”就是反复多遍的读,展现一种过程,获得一种体验,进而自然产生结果——背诵。背诵,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视觉、发声、听觉、思维活动的结合,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优秀文化和审美的熏陶。为快速、科学、高效诵读古诗文,我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刻意求新,相机诵读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在诵读古诗文的实践中,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古诗文灿烂的新天地,千方百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到新慧。有新意才能兴奋,唯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诵读过程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能够闻到芳香,又似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

2.想景悟情,理解诵读

读过的古诗文像一只只灯泡,全靠你的悟性去送电,通上电它才能放出光明,这一串串的灯光才能引你前进。所以,只有经过自己的理解、感悟才能将诵读的古诗文变成有血有肉的知识。诵读中“咬文嚼字,寻根求源”能使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丰富联想,大胆想象”能使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领神会,百感交集”才能使你思维共振,心灵共鸣。

3.细水长流,有序诵读

刚诵读的古诗文,几天内就可能忘掉一大半,如果及时再诵读,趁热打铁,就不容易忘得那么快了,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规律“先快后慢”的具体体现。根据遗忘曲线,诵读要做到“细水长流”“先紧后松”。诵读过的古诗文,隔两三天再诵读一遍,隔一周再诵读一遍,隔一月……时间逐步拉开,但是必须“细水长流”。

三、传承精髓,发掘魅力

古诗文灿若星海,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赏析全部古诗文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古诗文进行整理、加工筛选,“去粗取精”“拈精摘要”。我们可以根据古诗文内容,将优秀古诗文划分为不同单元,归类诵读。

总之,教师把学生领进古诗文的殿堂,通过古诗文的魅力,要使学生为之倾倒并主动探究。进而实现“要我读”到“我要读”的根本转变,这才是古诗文阅读的目的所在。

经典诗文诵读大赛策划(原稿) 篇4

三博是指“博学、博爱、博雅”,其中,“博学”是知识的丰富,“博爱”是胸怀和行为的统一,“博雅”是品德和气质的塑造。此次主题教育将围绕“文明修身,争做博雅华师人”、“厚德载物,争做博爱新青年”、“崇高立志,争做博学桂子生”三方面。

文学院“读中华经典,做博雅青年”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已经有过两届的历史了,我们的活动旨在鼓励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在朗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诵读中诠释经典、再现经典,在诵读中品味经典,提升自我。“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前人留下的经典作品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诵读中华经典,文明修身,争做博雅华师人!

活动名称:“读中华经典,做博雅青年”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活动目的: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每部文学经典、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这是维系国家统一、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在朗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弘扬“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和“三博”文化“,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提升全面素质。活动主办单位:文学院团委学生会

活动承办单位:文学院学术科研部

活动对象:文学院全体学生

报名时间:3月7号——3月13号

报名地点:各班学习委员处(统一为电子版报名)

活动要求:

1、朗诵作品必须为经典文学作品、诗词经典篇目,紧扣“经典”主题。内容积极向上,反映当代大学生热情奔放,朝气蓬勃神的精神风貌。

2、此次大赛分为个人组与集体组,共同参与评奖。

注:

A、个人组报名人数为1-4人。

B、集体组报名以班级为单位,获奖班级所得奖项可参与班级评优等。

3、每位(或组)的选手比赛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不得超过八分钟。

4、服装、道具选手自备,主办方只提供投影、音箱、笔记本等播放设备。

5、此次大赛以诵读的形式为主,要求参赛选手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配以音乐合奏或表演。参赛选手可以选择切合主题的图片以PPT(PPT最好是自动播放形式)的形式作为朗诵背景,可以通过场景重现,把经典演绎出来。特别注意:此次比赛以诵读形式为主,参赛选手可根据自身情况对经典诗文进行解读,舞蹈,歌咏或对所选篇目进行演说均可

评分细则:本次评选采取10分制

1、评分项目:

内容:诗文诵读,内容健康、向上,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2分。普通话: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很好把握诗歌节奏。2分。

精神面貌:服装整洁大方、造型得体、表演投入2分。

编排:对诵读形式进行了合理设计 2分。

整体效果:对诵读内容熟悉,整体呈现生动,富有表现力 2分。

2、去掉最高、最低后取平均成绩为参赛者最终成绩

比赛流程:

(一)初赛:院内各单位自行组织,建议推荐名额如下:

个人组:中文08、中文09、中文10各二到三个

语言学系三个

新闻08、新闻09、新闻10各两个

集体组:中文08、中文09、中文10各一个

语言学系一个

新闻系二个

(名额按报名情况,届时略有增减)

(二)复赛:

1、时间:3月27号(周日)晚七点(暂定)

2、地点:九号楼报告厅

3、环节设置:诗文诵读

4、晋级比例:个人组前八名进入决赛,集体组前三名进入决赛

(三)决赛

1、时间:4月17号(周日)晚七点(暂定)

2、地点:科学会堂

3、环节设置:

(1)、文艺表演+开场视频(领导、老师寄语,前两届比赛的回顾或本届比赛的准备阶段)

(2)、个人组按照比赛顺序进行比赛,个人组表演结束后评委进行点评

(3)、集体组按照比赛顺序进行比赛,集体组表演结束后评委进行点评

(4)、播放“文明修身,做博雅华师人”视频,并进行最终的奖项评定

(5)、颁奖

4、奖项设置:

个人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

集体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最佳风采奖1名,最佳人气奖1名

获奖选手和单位颁发奖品或证书

山口二中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串词 篇5

主持词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下午好!

甲: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乙: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甲:我们赞美那些古代的诗人们,他们对生活有敏感的心灵,独特的体验,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诗句

乙:我们吟颂那些优美的诗歌,他们脍炙人口,意境相随,使人得到心灵的熏陶

甲:诗歌是无崖的海,朝向他,遥望千帆过尽春暖花开。是诗歌,点亮了我们渴望的眼睛,绘成了五月里色彩斑斓的梦。这梦里,有翠楼上的凝妆远望,有淡淡风中的柳絮荷塘,有胡天明月下的羌笛声声,有大漠长河的思念遥遥。

乙 :诗歌是无边的天,仰望他,看尽云卷云舒山涧清风。是诗歌,点缀了我们欲飞的翅膀,化成了我们如泣如诉的情。这情中,有长亭外的烟柳暮云,有小轩窗前的默默相望,有月光花影下的寂寞身影,有雕栏玉砌中的一腔幽怨。

甲:诗歌传承文明

乙:经典浸润人生

甲:今天,我们相聚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情景中,去感受二中学子的质朴和纯真。

乙:今天,我们校园的诗情春潮中,去品味畅游书海的那份旷达、激悦和澎湃!

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诗歌的世界,感受亘古不变的情怀。山口二中中华诗文经典诵读大赛现在开始!

乙: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苏校长致开幕词

7.1从古到今,月亮曾引起多少文人的艺术联想。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北宋才子苏东坡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有何感想?请欣赏一号班级带来的《水调歌头》

7.4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观?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请欣赏二号班级诗朗诵《望岳》

9.1我寄愁心寄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往今来,皎洁的明月总是牵动着人们的离愁别绪,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让我们在婉转的歌声,曼妙的舞姿中再次品味月之韵。请欣赏三好班级诗朗诵《明月几时有》

8.2明月如明镜,映照环宇,映照心灵,苏东坡心寄明月,把自然、神话和人生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让我们再次倾听同一轮明月下千年的故事,去寻觅同一轮明月下美丽的传说。请欣赏四号班级表演的《水调歌头》

6.6明月几时有?月下把酒生忧愁。但愿人长久,哀怨上心头。请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表演者——五号班级全体同学。

6.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何等气魄,是何种胸怀,下面请欣赏六号班级朗诵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6在一个深秋的早晨,诗人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伊人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请欣赏七号班级诗朗诵《蒹葭》

8.5有道是须眉多铁骨,殊不知柔肠也丈夫。枝头月圆弄清风,自有画意;杯中酒香沁心脾,岂无诗情?一位俊逸的浪漫的词人——苏轼,举着酒樽,带着思亲的惆怅,带着美好的祝愿,从明月清辉中踏歌而来,我们何不击节而和呢?请欣赏八号班级表演的《水调歌头》

8.6春天,一个浪漫多情的季节。秋天,一个有收获也有失落的时光。从春到秋,我们一路走来。带着喜悦,带着忧伤。请欣赏九号班级表演的《钱塘湖春行》和《蒹葭》

7.6在长满茂密芦苇的小河边,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是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他在思念什么?请欣赏十号班级诗朗诵《蒹葭》

9.3尝尽月下独酌的无奈,道尽人世间沧桑的曼妙与玄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尽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此时,让我们在千年翰墨下,沿着文人的足迹,欣赏十一号班级的精彩表演——《水调歌头》。

6.2如水月色,可饮;似水流年,可悟。东坡居士赏月怀古,对酒当歌,创作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请欣赏十二号班级的精彩诵读。下面进行发奖仪式

请语文教研组长杨艳军老师宣读获奖班级名单,请学校领导为获奖班级颁奖

请一等奖上台领奖

请二等奖上台领奖

甲:诵读千古美文,乙: 传承华夏文明。

甲: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乙: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甲: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乙: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甲: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乙: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让我们:—— 合: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乙:山口二中中华诗文经典诵读大赛——

古诗文诵读赏析大赛 篇6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诵读经典诗文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诚然,在浩如烟海的经典诗文中,仅仅依靠12节课24学时的诵读与赏析肯定是不够的,但就是通过这有限的时间,我也有了不少的收获…

可以说,我们是在经典诗文的浸润下长大的,从小,我们就接触到了不少经典古诗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把我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然而可以说,我们只做到了“背诵”,而离真正的“诵读”还很远,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体会经典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意境,从而有所收获…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致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通过诵读经典,使我们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诵读经典,让我们学会分辨人物的美丑,分析事件的善恶,形成高尚的人格。

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加深我们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我们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虽然通过这有限的12节课,我们诵读并赏析了部分经典诗文,但是对于这门课我仍然有一些建议:比如,适当增加些现当代的中外经典诗文的内容,毕竟从小开始,我们就接触到了不少古诗文,有些甚至达到了熟记于心的地步,而对于一些现代经典诗文,我们就接触得较少,而且我觉得,诵读现代诗文更需要感情及技巧,如能顺利地诵读出来,则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古诗文诵读赏析大赛 篇7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经典诗文诵读》正式出版。这套书分为六册, 内容包含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论语、孟子、道德经、格言警句, 还有一些经典的古文等, 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的载体。但是, 如何恰当地运用好这本教材, 让学生在读古文、诵经典中不断地积累知识, 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呢?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诵读小误区

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的确, 学校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的校本课程, 使学生对经典诗文有了更多接触, 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拓展了视野。但是,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有的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步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1. 诵读指导不科学

教材拿到手, 可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逐条逐首背诵, 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引领, 学生囫囵吞枣, 不能很好地吸收和积累。而有的教师却又教得过多、过细, 把校本课程当做学习的教材, 失去了原本教材编写的本意, 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2. 诵读时间不充分

为了节省时间, 有的教师采用填鸭注入式的串讲方式, 往往会在一个早读课上一口气学好几首, 致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 学生诵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而有的教师为了不打乱教学进度, 就把诵读经典诗文全部安排在了课外或是放学后的作业。缺少一定的检查和督促, 对于一些原本在学习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 这套教材就形同虚设。

3. 诵读示范不重视

语文教学没有读书就没有一切, 读书可以使学生走进书的境界, 走入作者的心灵, 达到“书我一体”的境界。学习课文如此, 诵读经典更是如此。我们经常看见教师让学生自己一遍遍地读诗文, 却很少有老师给学生做示范, 带领学生诵读。而在我们的古诗文中, 生僻字、通假字比较常见, 特别是一些古文的学习, 如果教师事前不做任何示范就放手让学生自读, 那么学生读错字音, 读断句、破句的情况就会不断出现, 这样的诵读效果就不容乐观了。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诵读小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应讲究几个小策略。

1.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策略的中心是激发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 切忌让学生望而生畏, 而应该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诗文里有丰富的知识, 有动人的故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如诵读《三字经》时,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李, 弟于长, 宜先知……”这里面所蕴含的一个又一个动听的历史故事, 可以让学生兴致盎然, 诵读也就变得特别有趣了。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时, 适时插入有关岳飞抗金的影视资料, 学生心中那种壮志豪情顿时被激发出来, 还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被古诗文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所吸引的时候, 经典诗文诵读就是一个挖不尽的宝藏, 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捧起它, 诵读它。

2.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此策略的中心是探求意蕴。古诗文的诵读, 须由浅入深, 步步为营, 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 置身其中体味作者情感,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其丰富而高尚的情感。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之以入情。”体会了诗的情感, 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 将诗外在的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了自己的内心体验。主要的小技巧有: (1) 想象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 可以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 (2) 音乐渲染。播放一段符合诗情诗境的乐曲, 并配乐诵读, 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领会诗的意境是大有裨益的。

3.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此策略的中心是合理拓展阅读的边界, 整合教材, 拓宽内容。具体的方法是进行诵读课单元辐射学习:以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辐射, 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 就把《经典诗文诵读》中苏轼的诗词都进行统一的归纳, 感悟诗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际遇中不同的情怀;学习白朴的《天净沙·秋思》, 就回顾《经典诗文诵读》中马致远的《秋思》, 或是插入其他《天净沙》的词进行教学。这样把语文教材和校本教材结合在一起, 既提高了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效率, 又让校本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辅助, 真是一举两得。

古诗文诵读 篇8

杨秀英

每当清晨,阵阵清脆悦耳的诗文诵读声传出教室。这就是我们五年级呈现的早读风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进一步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教育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2)纵向比较: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据此,我教研室自身以子课题的形式特申报并组织《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以使广大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得以切实的增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 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诵读经典诗文”的“诗文”主要是就中华诗文而言,但也不排斥遴选国外的精品诗文进行诵读。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诵读经典诗文”有时简说为“诵读经典”,甚至进一步简说为“读经”,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特指“诵读经典诗文”的意思。

(2)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经典诗文”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诵读之后,既利于自己修身养性,又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就与“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有了十分紧密的联系,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是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的,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

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诵读经典诗文,提高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的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不够。概言之,对青少年的教育危机乃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到哪里去寻找拯救的出路?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1999年春节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亦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首。据此,我们拟以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具体地说,此课题研究之意义主要是:

(1)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对于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而古典诗歌兼跨德育、智育和美育范畴。读一首诗就好比结识一位朋友,欣赏古代优秀诗文就如同与一批历史上最杰出的中国人对话,无形中在气质上、人格上都受到感染。古诗文可以使我们以一种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体味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和哲理。古代诗文中的人生意境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

(3)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当年,以“兼容并包”著称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拒绝聘用一位才华出众的留学生,只因为那位留学生不肯用中文交谈。翻译家傅雷身处逆境时,仍然要求远赴英国的儿子傅聪用中文通信,并对他在信中引述《论语》中的一段话感到欣慰。蔡元培和傅雷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都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视为立身之本。他们胸中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思令人感奋。古典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古诗中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激励着学生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山河的壮丽。在反反复复的吟诵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4)吟诵经典诗文合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说,中国古典诗文之美,光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出声吟诵,历史上甚至出现过许多吟诵流派。中国古典诗文讲究音律美,只有吟诵才能对其气势、情感和韵味有一番真切的领悟。他早年曾师从国学大师、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唐文治,对这位桐城派传人辅导学生吟诵诗词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深感受益匪浅。古诗文中有些诗词很难懂,让学生背这些难懂的东西有必要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古诗词中确有许多难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难懂就不让学生背诵。我们必须像牛吃草一样,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15岁以前)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学生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切实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情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全面推进、深入开展诵读活动。学校作为活动的生力军,应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经典诵读成为持久、长远的大范围活动。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和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亲子共读同样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且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单靠在校时间,诵读得不到保证,而让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背诵,让父母帮助、督促学生背诵,就能弥补在校背诵不能及时检查反馈的不足,使诵读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而且,用学生的诵读带动家长诵读,能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需要。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利在百代,功在千秋。(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①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城区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②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③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④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2.研究的主要过程(1)研究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赵凤玲是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她倾情致力于课题的研究,长期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己任,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她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多年来在学生中播撒经典诗词的种子,并已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是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厚实理论功底的教研员,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2)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①确立课题方案,明确诵读研究的方向 ②厚实文化底蕴,推进诵读研究的展开 ③搭建展示舞台,初显诵读研究成果

三、研究的成果

1.理论成果 从申报课题起,我们的语文评优课就围绕该课题去研究和开展,坚持每个学年都开展 “经典诗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将诵读、研读经典诗文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这要求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探索,现将研究的经典诗文教学模式归纳如下:

(1)自主阅读课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逐字逐词逐句繁琐分析理解的教法,造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现状。“自主阅读”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①读正确。学生接触课文,首先要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明诗意。学生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自读自悟,了解诗文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③悟诗情。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赏析、感悟人文内涵。抓住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即“诗眼”,反复品味推敲,以此举一反三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对关键字和重要语句的理解、品味和品读,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真切地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怀,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读出味。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文,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最后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读的形

式是多样的:创设情境读、配乐朗读、男女生轮读、师生合作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竞赛读、想象读、排比式“逻辑引读”„„(2)诵读课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诵读课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正是因为诗词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最适宜诵读,因此诵读就成了破解古诗词的首要任务。教师诵读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

①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③注意节奏。如教学生按表音节奏划分或按表意节奏划来朗读。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④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训练时,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在教学中可采用“三段诵读法”。即第一阶段: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在“知诗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这一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后,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使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这样,学生就在朗读中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课

①题目的鉴赏。读诗必读题,读诗先读题,是品诗的必由之路。对古诗词题目的鉴赏并不是指一般的题意的解读,而是特指一些构思独特、耐人寻味的诗题。这些诗题或是画龙点睛,或是题文照应,或是隐藏意境,或是统领全诗,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诗题慢慢品味,把诗题教学渗透在整个品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把这样的诗题作为钥匙,来开启诗词艺术殿堂的鉴赏之门。

②语言的鉴赏。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是否需要字字求解呢?当然不必。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发现和选择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些字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如果古诗词教学只停留在对字词表层意思的讲解,那就显得苍白、肤浅了。

③意境的鉴赏。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叶圣陶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名句的鉴赏能力,教学时把自己的鉴赏心得引发为学生的学习所得。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孩子们引入诗境的金钥匙。

④表达方法的鉴赏。小学生诵读的古诗词许多是写景抒情诗。诗人充分运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如古诗中有不少写花、写鸟的诗句。但诗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感受。景物所抒发的情感就不尽相同。如杜甫《春望》笔下写的花、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出自“国破山河在”的触目惊心的感叹。同样是杜甫写的《绝句》,写的花、鸟却是“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笔下是明净绚丽的春景,画面充满勃勃生机,反映了诗人当时经历了许多奔波流离之后,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4)拓展课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找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找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找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等等。这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古诗词教学,如何将课上得有厚度,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教学时以诗比诗,以诗带诗,诗中有诗,在比较中加深感悟诗句的内涵和美感。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为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收到相互引证,相得益彰的效果。以张宁老师的课为例,以《认识李白》为主题,筛选了两首较能体现李白诗仙的风范,又适合小学生诵

读的《独坐敬亭山》《月下独酌》进行了组合教学,抓住李白两首诗《独坐敬亭山》《月下独酌》的题眼“独”,启发学生把这样的诗题作钥匙,开启诗词艺术殿堂的鉴赏之门。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如送别诗、思乡诗等),我们还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横向比较” “主题延伸,深入人心”,先扶后放,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如《游子吟》、《赠汪伦》等)。对经典诗文教学模式的探讨会使我们更好地找到学习和吸收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实践成果

经过了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大家感觉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丰厚,各方面得到了发展,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

①校园散发淡雅诗香

我们极力创设浓郁的人文校园环境,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服务。各校的校园装点得诗意融融,韵味浓浓。橱窗里,每周有精心绘制的诗配画;草坪上,精美的诗文牌随处可见;长廊边,两排供师生施展才华、交流诗文知识的诗文碑廊吸引着不少目光;墙壁上,各校师生合作的“诗声琴韵”、“诗海扬帆”、“诗文之路”等墙报令人应接不暇。各校尽一切可能让校园内每一块板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益智,让每一个空间出彩,使校园在诗文化的浸润中日益散发出淡雅的诗香,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栖息徜徉。

②师生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古诗文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通过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活动,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铸炼民族精魂,从而使学生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中不至于茫然失措迷失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了学生,“活”了教师,也活了“学校”,教师提高了人文素养,增加了人文底蕴,学校也形成了“人文见长”的特色。

③学生素养得以浸润

学生们在经典诗文的浸染下,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开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课堂上,学生背诵起诗文可谓滔滔不绝,“好诗佳句”常常是脱口而出„„而家长们对这项课题活动的展开,起初比较多地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成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在经典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这跟我们的预期目的完全是一致的。

④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古诗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认识到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

⑤素质教育得以深化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因此,我们努力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们依托古诗文诵读研究,实现古诗文诵读与德育、与音乐、美术等各学科、与家庭教育、与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结合,力求把学生的精神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人文空间,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经典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其原创力。同时,借助经典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有待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年代久远、经典文章难于理解、古今用词差异、诵读时间局限等方面的原因,经典诵读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诵读模式大同小异,诵读特色不够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各校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划一的缺点。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

2.诵读和理解存在矛盾。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诵读与理解之间的矛盾问题总是被不断地提出来。如果学生问“这句话、这段话怎么理解”,家长或辅导员该如何做?我们从实践中感知,认为当学生不提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不作解释,但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解释。我们是不要求他们现在就懂,他们以后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悟,去理解,但是当他们现在就有想懂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满足儿童进一步求知的正常而且是值得鼓励的要求。

3.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繁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学生作业量、作业时间有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未能彻底改观,评价仍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因此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减轻。经典诵读工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上一篇:顺平县企业调查报告下一篇:图形创意授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