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了吗教学反思

2024-06-25

做功了吗教学反思(共12篇)

做功了吗教学反思 篇1

本节的知识较抽象,应用的知识较多,是前面所学的力、力的作用效果与简单机械的延伸,又是后面学习机械效率、功率的概念和计算的基础。是本章的重难点所在,但是单凭教师用语言教授不容易让学生明白,因而我采用了如下一些方法突破难点:

1、在什么是功的教学中,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其更容易理解物理学中功的含义。

2、在进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时,举出几种不做功的情况,从反面去探究说明,并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通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其功的定义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其表达式,并类比前面学过的知识推导出单位,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间过少,学生思维转化有些跟不上,加上学生对生活中的做工和物理中的做功分辨不清,对功的理解还不太明确,我准备在下节习题课时加强练习的同时,多列举一些实例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其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功了吗教学反思 篇2

本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第十一课的内容,也是学习Excel软件的第三课。本节课要学习的Excel图表可以把数据分析结果用直观形象的图形呈现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也是实际生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功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创建表格、输入和编辑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计算、排序、统计、筛选等处理。在前几次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差异很大,—部分小学时就接触过Office软件的学生操作较为熟练,对新知识接受较快,已具有一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不太敢“尝试”,采用的是死记教师操作步骤的方法。如何兼顾这两部分学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熟练操作“图表向导”功能,能创建3种常见统计图表 (柱形图、折线图、饼图) 。

(2) 能修改图表格式并根据需求美化图表。

(3) 了解修改图表源数据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的表格类型和分析需求,创建合理的统计图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到使用图表呈现数据分析结果能更直观地感受事物内在规律。

(2) 认识到蔬果中富含维C,平时多吃蔬果即可保证人体对维C需求。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创建图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图表过程中源数据的选取与修改。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师演示、学生探究。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教师展示一张堆满了蔬菜和水果的图片,播放PPT“你的……够了吗?”让学生猜猜中间省略的是什么,最后揭开谜底,是“维C”。

师:“现在的保健品琳琅满目,同学们平常吃维生素营养片吗?到底需不需要吃呢?难道我们日常膳食中摄入的维生素不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教师展示表格“我喜欢吃的水果维生素C含量表”和对应的图表。

师:“大家快速回答我,哪两种水果含维C最高?哪两种最低?大家找答案的时候更喜欢哪一种呈现方式?有什么优点?”

学生自己感受图表的特点并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都看出来了,图表的优点就是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显示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快速、简洁地说明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在Excel中创建图表。”

【设计意图】诱人的图片吸引学生的视线,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环节二:快速生成图表初体验

1. 布置任务

任务1:根据“我喜欢吃的水果维生素C含量表”,快速生成柱状图并添加图表必需元素。

2. 教师演示、提供方法

师:“创建一张柱形图的方法很简单,大家只要记住‘快速1, 2, 3’的口诀就行了。”

PPT展示口诀要点: (1) 选取源数据; (2) 单击图表向导按钮; (3) 完成。

教师以“我喜欢吃的水果维生素C含量表”为例,演示口诀使用方法并快速生成一张柱形图。

3. 学生演示、完善图表

△教学过渡

提问:“看看这张图表还缺什么?如果没有左边的表格,你知道图表说明了什么吗?这些数值表示什么?”

小结:“对,所以我们要为图表增加标题和数轴名称。”

请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师:“看看现在这张完整的图表,你能结合数学知识,找出这些元素对应的表格数据在哪里吗?”

PPT展示图表元素:图表标题、绘图区、图表区、图例项、数值图 (Y轴) 、分类轴 (X轴) 。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大,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一开始就进入探究学习,因此教师的示范可以作为“教学脚手架”,有助于学习困难生达到“最近发展区”。提供一些简单的口诀也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准确地掌握图表创建的基础方法。

环节三:深入了解“源数据”

△教学过渡

师:“现在我们发现有些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那么蔬菜中的情况呢?我们来观察一下。”

1.布置任务

任务2:“根据“我喜欢吃的蔬菜维生素C含量表”,选择5种你最爱吃的蔬菜,看看它们的维生素C含量如何。”

教师用PPT展示思考题: (1) 要在图表上只呈现5种蔬菜,操作关键点在哪里? (2) 如何选中表格中不连续的区域?

2.交流上述思考题并提示操作要点

(1) 关键在于在表格中挑选源数据; (2) 使用Ctrl键选择不连续区域。

3.学生尝试探究后请学生演示不同的操作方法

4. 提升练习

任务3:“有一位同学生成图表后,发现漏选了芹菜,你能帮他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吗?”

5. 小结

图表与表格的数据是一一对应,息息相关的;源数据的选择直接影响图表的呈现。

【设计意图】建立图表过程中源数据的选取与修改是本课的难点,因此环节三用来解决教学难点。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同方法并提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环节四:创建折线图并修改图表格式

△教学过渡

师:“不同年龄段每日需要的维生素C也是不同的,我们来看看这张表,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师:“那么我们用哪一种图表比较好?”

1.布置任务

任务4:利用图表向导“一步步”生成折线图,尝试修改其中的选项;使用快捷按钮,修改折线和绘图区的背景颜色。

2.学生探究学习,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强调“一步步”,有别于前面任务的“快速”,让学生注意向导中的选项 (图表类型、图表源数据、图表选项、图表位置) 。

环节五:综合型任务

1.布置任务

任务5:“根据自己昨天吃的水果蔬菜种类,制作反映各种蔬果 (5种) 的维C摄入量在昨天维C摄入总量中所占比例的图表。”

参考资料:蔬果维生素C含量表。

要求: (1) 图表能显示每种蔬果占到的百分比; (2) 完善并美化图表; (3) 结合以上所学知识,用一句话分析你的图表。

2.学生探究学习,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辅导,观看学生完成情况并作简单记录。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学生先要应用上节课所学设计表格,再将今天学到的图表知识进行升华。这是一次小小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不仅会制作图表,而且能够使用、分析图表。

环节六:作品展示与点评

学生互评:利用学习平台上传作品截图,学生互相打分。

【设计意图】创造交流平台,取长补短;使学生享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充分意识到用天然蔬果补充自身维C的意识;体验图表在学习、生活中的用处。

环节七:教师小结

(1) 3种常见的图表 (PPT展示) ;

(2) 表格和图表的关系;

(3) 师:“同学们,你觉得你每日的膳食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么?总之,补充维生素C,要多吃蔬菜水果哦!”

【设计意图】总结要点,帮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巩固所学,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教学反思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依据以上内容,笔者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自我感觉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 任务设计贴近学生,任务解决面向实际

优秀的任务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能够增长知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受到电视上随时可见的保健品广告启发,设计了本课的任务主线:日常膳食中摄入的维生素C能不能满足我们青少年的需要?还需不需要额外吃保健品?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在任务的细节设计上还应注重问题的实际效用,如任务2中的不连续区域选择以及任务3中对已生成图表的源数据修改,都是在图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的状况。

2. 统一与分层兼顾,演示与探究共存

学生水平差异过大是信息技术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因此有人提出分层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分层教学固然合理,但在基础内容上还是应该照顾水平较弱的学生,统一进度,体现教育公平;在可以留有提升空间的内容上则可设定差异化目标,如任务4和5就属于较开放的学习任务。

同理,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盲目追求学生自主探究,如本节课一开始的任务1,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可以为学习困难生搭建“教学脚手架”,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轻松和安全,更乐于接受新知识。再通过学生演示进一步受到鼓励,直至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达到“最近发展区”。

3. 任务层层深入,前后衔接

任务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3个基本任务、1个提升任务和1个综合任务,难度依次提高,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学生在完成任务4时,教师要求学生“一步步”生成,并尝试修改其中的选项。有了这个经验之后,在完成综合型任务时学生会受到启发,知道怎样去修改一些图表选项等。综合型任务需要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先设计一个简单的表格,再分析使用哪种类型来体现数据变化最为得当,生成图表后根据需求美化图表,最后还要对图表作简单分析。

4.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学重点定为创建图表的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笔者所设计的前3个环节中使用的方法都各有侧重,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掌握创建图表的方法。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快速生成图表;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地挑选源数据来生成图表;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深入体会图表创建过程中的不同选项。在内容上也同时兼顾到了最常见的3种图表。

源数据的选取与修改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经常会在未正确选择源数据时就急着去点击图表向导的按钮而导致出错。因此第二环节中的两个任务都是为了突破此难点。前一个任务会请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可以先选择源数据再生成图表,也可以在图表向导处对源数据进行修改;第二个提升练习则是让学生解决当图表创建之后如何修改源数据的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源数据与图表之间的重要联系。

5. 注重情感态度的渗透,有助于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本课任务的完成,学生不仅学到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还通过图表呈现数据分析结果,了解饮食健康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健康方面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多从日常蔬果中摄入维生素C。

6. 利用Web教学平台,提高评价效率

学生完成作品后可直接上传至Web教学平台,不仅可以迅速地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成功作品,还可以接受其他同学的评分,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立即看到学生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

本课也有不足之处:

今天,你进行教学反思了吗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新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进行自评的重点。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教师首先要具有反思意识

新课程中按教学的进程把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得到总结,形成理论。

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中,教师传授知识只是尽可能地将自己的知识输送给学生,一堂课45分钟,预定的授课内容讲完就算完成任务。但这节课究竟完成的效果如何?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还有哪些教学目标没有到位?重点和难点问题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去管了。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人为本”,那么教师授课后就必须考虑“主体”接受知识的效果。有时候即便是一节做了充分准备的课,课后反思一下也可能会发现还有一些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还有一些知识的处理可以用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教材知识结构的构件可以更清晰等等。这些启示都要靠教学后的反思才能达到。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坚持写教学评估或教学后札记,这其实就是一种教学反思的形式。因此,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做到课课思、周周思、月月思。

二、教师要制订反思计划,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反思

1.调查法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备课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备“教材”、“教参”和“教案”,还特别强调了备“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后有选择地询问学生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不理解或者比较模糊。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0课)这课时,本课的难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如果仅仅依照教材来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三方面,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等内容,在教学中注重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之处,从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更严重的后果,解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了。

2.比较法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之间经常开展听课交流、教材的教学教法研究等活动,寻找自己与其他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差距,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运用,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教材知识的挖掘程度等等,都是自己可以学习和反思的。

例如在講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我们通常的方法是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太平天国由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京变乱—天京沦陷的过程进行授课,当中穿插讲解了太平天国的两大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样处理教材,学生对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也会理解。但同样是这节课,我听了其他学校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他的处理方法就截然不同。在这节课中,教师先以时间为线索把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历史事件进行了罗列,然后教师利用“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的影响把天平天国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然后教师再分别讲解了前期和后期运动中的两个重要的文件。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就比较自然,压缩了时间,把相似的知识放在一起讲解,加强了对比度,学生也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3.检测法

检测法可以更直观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阶段检测的质量分析,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对学生在测试中反映的情况应该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观、客观原因,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在练习评析课中,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评析”课中,我针对我们班学生试卷中反映的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历史事物本质性的概念的把握以及在材料题和问答题审题能力较差等问题,设计了知识回顾和迁移、选择题中根本原因的探讨、材料题中历史小论文的写法等几个版块进行了试卷的评析,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前教后想想,想后写写,写后总结,这就是教学反思。坚持写教学反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不断进步,而且也可以指导今后的教学过程。你的得失也就是你下次必须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己,这才是教学反思的实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你必须每天问自己一句:“今天,我进行教学反思了吗?”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做功了吗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2.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怎样才算做功

难点 :怎样才算做功 教具:小黑板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指导法

训练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讨论: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杠杆,知道省力的杠杆一定费距离,省距离的杠杆一定费力。在滑轮使用中知道了省力的就一定费距离,以动滑轮为例,F=1/2G,s=2h.这里你是否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教师指出:其实物理学家已经总结出了力和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这就是本节要学的机械功。引入新课。

2、出示导纲、利于学生自学

导学提纲包含知识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知识性问题:

1)物理学中把__和______的__叫做机械功,简称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3)由功的定义可得功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

4)由功的计算公式可知功的单位是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简称__,用符号表示为__。

探究性问题:

1)力学中的功吸收了“功效”的含义,你能列举实例说明吗? 2)你能否列举不做功的三种特殊情况?

3)在功的计算中要注意力和距离的对应统一,你是怎样理解的? 4)焦耳是__国物理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有_______.3.学生自学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提纲中知识性问题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生生互动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完成导学提纲中探究性问题部分,初步了解做功和做功的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

2.、师生互动、经历过程

讲:功的种类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力学中的功,它属于机械功,以后到初三时我们还会学习电学中的功——电功,力学中的功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9—22中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3.教师精讲、释疑解惑

教师演示

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演示

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

演示

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引导学生分析:人推车没有推动,虽然施加有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可是“劳而无功”。

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移动一段距离,但是没有施加有力的作用,这叫“不劳无功”。

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距离,但是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并总结出不做功的3种情况:

1、S=0(劳而无功)

2、F=0(不劳无功)

3、F的方向和S垂直。

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有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

即W=Fs

三、导学检测,巩固提高

出示练习1:人拉着重为2000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米,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多大?

学生可能做成: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W=F?S=2000 N×5 m =10000 J=104 J。让学生讨论认识此做法是错误的。

分析:从上可知,不能简单地说“有了力有了距离就把它们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上通过了多少距离。” 提问: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拉力的大小)若人用了400牛的拉力拉车子,拉力做的功是多大?板演过程。出示练习2:重力为100牛的物体,受到20牛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5米,则重力做功是多少焦,拉力做功是多少焦?让学生板演练习。

师生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四、导学归纳、构建网络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机械功的概念 2.做功的必要条件.3.功的计算公式.五、布置作业

1.《课本》P164 1~4 2.《课时测评》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做功了吗

1.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2.做功的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 3.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做功了吗教学反思 篇5

1、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我真正做到了引领同学们走向生活。同学们在课堂上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领悟和评价让我十分惊喜。通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思考和吸收,让我深深感到了中华民族那种战斗力和自信力的延续,那种强烈爱国激情的张扬。课堂上同学们精神活跃,积极讨论,文章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深层挖掘,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得到了有力体现。

2、要肯定学生,要赞赏学生,让他们生活在宽容的海洋中。记得在课堂上讨论“状元宰相”是什么意思,一生回答说就是鲁迅,当时同学们哄堂大笑,是同学们的笑声宽容了他。这样大家发言的积极性才不会受到限制。

做功(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在学习《怎样才叫“做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

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遗憾的是,本节课没有完整的实验。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课前的预习与探究。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

(新章节学习导语、概括。需时:2分钟)

一、问题引入:

让学生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力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举几个成功达到成效的活动:如把物体举起来、推动了物体,即做功。同时再演示手着提包水平走动,并问有没有做功?学生答(有做功)。但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刚才提包水平走动时,并没有做功。从而激起学生想知道物理学中是如何规定“怎样才叫做功“的求知欲望。)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怎样才叫做功”。(约3分钟)

板书课题:

13.1怎样才叫“做功”

二、新课教学

问题1:仔细观察课本P44页各图,并引导学生从力和距离的角度,解释做功。师生共同分析课本和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做功的(前两个)共同点。即: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理移动了距离。

问题2:演示------用手托着粉笔盒水平前走动,问学生:有没有做功?学生答:有做功。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过程(或这个托力)没有做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做功例子与没做功例子(多媒体课件展示)对比分析得出:做功还要满足一个条件-------物体移动方向要与力的方向相同。

板书:共同点

3、物体移动方向要与力的方向相同

(以上做功的3个共同点的板书,板书在副板位置)

师生把做功的3个共同点归纳成一句话,得出物理学中对做功的规定:

板书: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并使物体在该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约7分钟)

(教师)板书:做功的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问题3: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有哪些不做功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教师点拨,也可以出示下面几个图片,让学生分析是否做功。图片(1)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图片(2)运动员举着杠铃在高处停留5秒钟是否做功?(用时:约3分钟)

练习1:(分两部分:一部分、比较容易判断力是否做功的习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获;二部分、没有做功的习题,有3题,即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这部分习题,只要学生会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去解释为什么没有做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归纳出来,因为这样会使学生更乱)

(用时:约7分钟)

问题4:知道了怎样才叫“做功”,怎样去测量或计算你做了多少功呢?做功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知道做功的多少与力大大小和移动的距离多少有关。(关键要使学生得出:为什么你说第二次做的功是第一次的2倍?是加还是减得到的呢?)

师生共同得出计算做功的公式:功=力×距离,字母公式:W=FS(板书:计算做功的公式:功=力×距离,字母公式:W=FS)

①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_____②“功”的单位是________

洛伦兹力会做功吗? 篇7

从高中物理教科书和演示实验我们知道, 洛伦兹力就是磁场对单个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个作用的大小可以表达成F落=qυB, 它的方向可以用左手定则来判定。而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得到:无论带电粒子运动方向如何变化, 洛伦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洛伦兹力不会对带电粒子做功。”这个显易而见的结论。果真如此吗?下面是一个高二学生在学习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和电磁感应后的一篇感言:

正如我们知道的一样, 电与磁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两种物理现象。在人类对这两种现象的长期探索中, 发现了电与磁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人们努力探索着这两种现象的联系, 在直流电源发明后, 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可能性, 经过前人的不懈探索。奥斯特的经典实验向世人宣告:电场可以产生磁场。凭着独特的直觉, 法拉第意识到, 既然电可以转化为磁, 那么磁也一定可以转化为电, 于是一次跨越十年的奋斗, 将电磁感应的规律刻入了历史的浩然长卷中。

在高中物理教科书上电磁感应的表述为:无论用什么方法, 只要使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改变, 便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 既然产生了电流, 说明导体内部的自由电荷有了动量, 那么它一定受到了外力的影响, 或是受力情况改变了。正如许多人推着前人的后背围成一个圆圈, 即使用力推, 只要每个人都对前人有同样大小的力, 那么这个圆圈中的人就不会发生移动, 但是只要一个人放开手, 那么圈内的人们会引起暂时的移动, 直到达到新的平衡。我想闭合电路中的自由电荷正如圆圈中的个体, 如果对他有力的作用, 或是自由电荷间的力发生变化, 也会引起短暂的电流。这种力的根源呢?在此, 我只针对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来说一下。如图所示, 设在导体AB的某处有两个等量异种的电荷e+和e-。电流的定义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由此可见AB以速度υ向上切割磁感线时e+和e-便会随之运动而形成向上和向下的等大反向的电流, 这两个电流在磁场中显然会受到力的作用, 而且e+和e-的受力方向相反, 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定出e+向左运动而形成向左的电流, e-向右运动 (形成的电流也向左) 。由此, 左手定则亦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了!

关于洛伦兹力是否对运动电荷做功的问题, 在物理界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中学生的角度, 赞成可能要做功的说法, 我与以往的学生探讨过:如图2所示, 在空间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场, 一个电子在磁场中沿着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如果从某一时刻开始,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大, 该电子的速率大小会怎样改变?根据楞次定律或者麦克斯韦理论, 可以求出电子的运动速率要减小。于是他们提出:由于这里只有磁场, 而电子的速率又发生了变化, 所以磁场力对运动电荷可能做功。但是这种观点却不能让我信服。因为, 麦克斯韦理论明确地告诉我们, 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电场, 这里电子速率的改变可以归结到, 磁感应强度变化时, 变化的磁场产生的电场对电子做了功, 而不是磁场力对电子做功。

不过从图1学生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 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非静电力, 原来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洛伦兹力。该同学所用到的物理知识, 并没有超出一个普通中学生的所学范围。但是, 他所得的结论却使我对磁场力是否对单个运动电荷做功, 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而中学物理知识明确告诉我们洛伦兹力是不对单个运动电荷做功的, 这种提法错了么?如果错了教材就应该修改, 如果没有错, 这里洛伦兹力做了功又该怎么解释呢?

我们看看导体棒中电荷的运动情况不难发现, 电荷的实际轨迹并非沿着棒, 而是倾斜的, 因此洛伦兹力的方向应该是图3中的f, 这个力可以分解成f1和f2两个分力, 分力做负功f1使得棒的动能减少, 分力f2做正功使得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总体看洛伦兹力仍然没有做功。但它参与了能量的转换, 使棒的机械能转换成了电能。

互动学习“做功的快慢” 篇8

(1)什么叫做功?怎样判断力是否做功了?

(2)怎样正确测算功?功的单位是什么? 

问:在建筑工地上,需要把几百块砖全部送到楼顶,你能想出哪些办法?

(生:思考讨论。)

归纳:可以用人工直接搬,一次搬几块,需要几小时;也可以用滑轮分批吊上去,需要几十分钟;如果用起重机,几分钟就行了。这些做功方式,虽然都能达到搬完砖的目的,做的功相同,但做相同功所用的时间不同,即做功的快慢不同。那么,怎样表示做功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 互动学习新课

2.1 怎样表示做功的快慢

(1)让学生观察教材第167页的两幅图,了解各发生了什么事件?

①比较两种情况下,男、女同学谁做的功快?让同学先回顾比较物体做机械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想一想能否用相同的方法,如:在做同样多的功的情况下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在相同的时间内比做功多少来比较做功快慢。

从图上可以看到,第一种情况下,做同样多的功,男同学用的时间短,他做功快;第二种情况下,相同的时间内,男同学做功多,做男同学功快。

②教师点评: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物体做了多少功,另一个是物体做功的时间。

(2)观察课件图片

①让学生说明图片中所描述的物理事件:老爷爷和小女孩进行爬楼比赛,老爷爷比小女孩重,小女孩比老爷爷爬得快。

②了解图中所提出的问题:他们爬相同的楼时,做功相等吗?做功的快慢相同吗?

③讨论:爬相同高度的楼梯时,老爷爷要克服更大的重力,做的功更多。但老爷爷年迈体重爬得慢,花的时间多,只比较做功多少或做功的时间的长短不能判断他们做功快慢。必须比较老爷爷和小女孩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或在相同的时间里所做的功的多少,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3)怎样科学地比较做功的快慢

为了描述各种物体的运动快慢情况,物理中引入了速度的概念,用单位时间里通过路程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做功也有快慢问题,情况类似,因此也可以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物理学中就把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

2.2 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1)阅读教材第166页,了解物理学中功率定义和功率的公式: 功率=功时间,即P=Wt。

(2)介绍功率单位规定:

(3)学生阅读教材第168页,了解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值,并说明这些功率值的意义。如:长时间运动的优秀运动员功率约为70W,表示运动员长时间运动时平均每1s做功70J 。

(4)练习:

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①做功的时间越少,功率越大。②功率越大,做的功一定多。③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的功越多,功率越大。④做功所用的时间越多,功率越大。⑤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快。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5)功与功率的区别和联系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功和功率的知识,根据你们掌握的知识,你能说说“功”和功率的区别和联系吗?

生:(讨论)

师:(归纳)功的大小表示做功的多少,而功率的大小表示做功的快慢,即既要看做功的多少,又要看做功所用时间的多少。“多少”与“快慢”的意义是不同的,“快慢”(即功率)中包含了时间的因素。

(6)知识应用

P=Fv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功率=力×速度。若是运动车辆,则功率=牵引力×速度。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保持不变)时,牵引力的大小和速度成反比。这在生产中有重大意义,减小车辆的运动速度就会使车辆的牵引力增大;反之,增大车辆的运动速度就会使牵引力减小。例如:汽车爬坡,拖拉机耕地,为了增大牵引力,车辆的运动速度就很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往往运动得更快,你能解释这里的道理吗?

学生讨论讲述,教师归纳小结。

(8)课堂练习:教材P169“作业”第1题。

3 课堂小结(略)和布置作业

(1)教材P169“作业”第2题。

(2)拓展练习:如图所示,一位同学要知道自己爬到杆顶的功率,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①指出应测量的物理量;

②应选择的测量工具;

③测量功率的依据。

[想一想]一位同学要想知道自己爬到竿顶的功率,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4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类比速度讲授功率,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仍然容易偏差,如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的区分,以及只要做功快功率一定就大的说法不太容易理解。这些都需要在授课中反复强调。

做功的几种求法 篇9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 如果该力是恒力,则力所做的功就等于该力与力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解决此类问题,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位移.

例1 如图1所示. 水平面上一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α]的拉力[F]作用下发生位移[s],求力[F]所做的功.

图1

解析 方法一,分解力. 本题中力和位移不在一条直线上,将力[F]分解成一个与位移在一条直线上的分力[F1=Fcosα]和一个与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Fsinα],如图2所示,由于[F2]与[s]垂直,这个力的功[W2=0];[F1]与[s]同向,这个力的功[W1=F1s=Fs cosα]. 由力F的功等于它的两个分力功的和[W=W1+W2],得[W=W1]. 即力[F]做的功就等于[F]在[s]方向上的分力[F1]所做的功.

图2

方法二,分解位移. 将物体的位移[s]分解成沿力[F]方向的分量[s1=s cosα]和垂直力[F]方向的分量[s2=ssinα],如图3所示. 由于[s2]与[F]垂直,该方向上力做的功[W2=0],则力[F]做的功[W=Fs1=Fs cosα],与用公式[Fs cosα]计算的数值完全相同. 我们把与力[F]的方向一致的位移分量[s1]称为有效位移分量.

图3

点拨 力做的功就等于这个力和这个力方向上位移的乘积,与别的因素无关,某个力所做的功并不一定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因为物体动能的变化等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功是一个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功的求和是代数求和. 所以,求合力的功有以下三种方法:(1)先求合力,再求合力的功;(2)先求各分力的功,再求各分力功的代数和;(3)根据动能定理,求物体动能的改变量.

例2 如图4所示,质量为[m=2k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与水平方向成[α=37°]的斜向下的力[F=10N]推物体,使物体向右运动. 求物体从开始运动经过[t=5s]的时间内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g=10m/s2])

图4

解析 如图5所示,物体受四个力作用,重力[mg]、支持力[FN]、推力[F]、滑动摩擦力[Ff]

图5

在竖直方向上,有[FN=mg+Fsinα]

在水平方向上,有[Fcosα-Ff=ma]

且[Ff=μFN]

解得[Ff=5.2]N,[a=1.4m/s2]

[5s]内物体的位移[s=12at2=17.5m]

方法一,该物体在其位移方向上的合力为[F合=ma=2×1.4N=2.8N](也可以根据[F合=Fcosα-Ff]计算),[W合=F合s=49J].

方法二,[WG=0],[WN=0],[WF=Fs cosα]=140J,[Wf=-Ffs=-91J],所以合力所做的功[W合=WG+WN+WF+Wf=49J].

方法三,该物体的初速度[v1=0],物体的末速度[v2=][at=1.4×5m/s=7m/s],[W合=Δ][Ek=12mv22-12mv21=49J].

点拨 求合力的功究竟采用那一种方法因题而异. 如果题目中各个分力的功都容易求出,则可以先求各分力的功再求代数和;如果题目中所给条件容易求合力(如有质量、加速度),一般先求合力再求合力的功;如果题目中给出物体的初、末速度,就尽量应用动能定理求解.

[ 变力的功]

功的计算式[W=Fs cosα]只适用于求恒力做功,对求变力做功不适用,求变力功的方法很多,一般采用动能定理.

例3 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与转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块与转轴相距[R],物体随转台由静止开始转动,当转速增加到某值时,物块即将在转台上滑动,此时转台已开始做匀速转动,在这一过程中,摩擦力对物块做的功为( )

图6

A. 0 B. [2πμmgR]

C. [2μmgR] D. [μmgR2]

解析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过程是物块随转台由静止开始转动到匀速转动的过程,该过程物块的动能在不断地增大,而物块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不做功,则只有摩擦力对其做功. 物块的末动能就是转台开始匀速转动也是物块即将滑动时的动能,可认为此时是由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提供向心力.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mv2R]

由动能定理,有[Wf=mv22-0],则[Wf=μmgR2.] 选D项.

点拨 动能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除可计算变力的功外,还可计算耗散力作用下物体的位移. 因其只需考虑物体初、末状态的动能,而不需考虑过程的细节,因此优于牛顿运动定律.

给出重力就包含了一个隐含条件,即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竖直方向上的位移,通常称之为高度. 根据功等于力和该力方向上位移的乘积知,只要物体初、末位置高度差一定,重力做功就一定,即重力做功与物体通过的路径无关,只与物体初、末位置之间的高度差有关[WG=mgh].

例4 如图7所示,同一物体从A、B、C三个等高的不同形状的斜面顶端滑下,求三种情况下重力做功的大小关系.

图7

解析 根据重力做功特点可知,三种情况下重力做功相等,都是[W=mgh]. 即[WA=WB=WC.]

nlc202309051545

点拨 像重力、电场力等都属于保守力,保守力做功的特点是与物体通过的路径无关.

某物体在地面上直线滑行时,该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和物体的位移总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 这说明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滑动摩擦力始终对它做负功,且滑动摩擦力的位移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路程,即使物体做曲线运动也适用,[Wf=Ff?s路].

例5 某物体质量为[m],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力将此物体沿一半径为[R]的操场推一周,求推力[F]至少做多少功.

解析 在上述过程中,即使物体的动能不增加也必须克服滑动摩擦力做功,所以推力[F]做的功至少等于克服滑动摩擦力做的功. 根据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特点[Wf=Ff?s路],得[WF=Wf=μmg?2πR=2πμmgR].

而不是错误是认为位移[s=0],则[WF=0].

点拨 滑动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都属于耗散力,这类力做功的特点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的位移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

[练习]

1.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t2]末静止,其[v-t]图如图8所示。图中[α<β],若汽车牵引力做功为[W],平均功率为[P],汽车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分别为[W1]和[W2]、平均功率分别为[P1]、[P2],则( )

图8

A. [W=W1+W2]

B. [W1>W2]

C. [P=P1]

D. [P1=P2]

2. 如图9所示,由电动机带动的水平传送带以速度为[v]=2.0m/s匀速运行,[A]端上方靠传送带料斗中装有煤,打开阀门,煤以流量为[Q]=50kg/s落到传送带上,煤与传送带达共同速度后被运至[B]端,在运送煤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9

A.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为100W

B.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为200W

C.在一分钟内因煤与传送带摩擦生的热为6.0×103J

D.在一分钟内因煤与传送带摩擦生的热为1.2×104J

3. 在真空中的光滑水平绝缘面上有一带电小滑块,开始时滑块静止,若在滑块所在空间加一水平匀强电场[E1],持续一段时间后立即换成与[E1]相反方向的匀强电场[E2],当电场[E2]与电场[E1]持续时间相同时,滑块恰好回到初始位置,且具有动能[Ek]. 在上述过程中,[E1]对滑块的电场力做功为[W1],冲量大小为[I1];[E2]对滑块的电场力做功为[W2],冲量大小为[I2],则( )

A.[I1=I2] B.[4I1=I2]

C.[W1]=0.25Ek,[W2]=0.75Ek

D.[W1]=0.20Ek,[W2]=0.80Ek

几种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篇10

一、当力的大小不变, 而力的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时, 这类变力的功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 如:滑动摩擦力、空气阻力做功等等。

例题1如图1所示, 某个力F作用在半径为R的转盘的边缘上, 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 但方向保持任何时刻均与作用点的切线一致, 则转动一周, 这个力F做的功为 ()

A.0B.2πRFC.2RFD.无法确定

解析:对于这个题目, 如果不仔细分析, 容易得出错误的答案A选项, 以为物体转动一周, 位移为零, 所以F做功为零。其实F的方向不断变化, 为变力。所以本题属于变力做功问题, 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二、当力的方向不变, 而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时, 可先求出力的算术平均值, 再把平均值当成恒力, 用功的计算式求解。

例题2用锤击钉, 设木板对钉子的阻力跟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成正比, 每次击锤时, 锤子对钉子做的功相同, 已知第一次时, 钉子进入板内的深度为d, 则第二次进入木板深度是多少?

做功了吗教学反思 篇11

如图1所示, 一可视为质点的质量为m的物体由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顶端A滑至底端B, 设斜面的动摩擦因素为μ, 斜面长度为s, 底边长度为L。

则由A滑至B的过程中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W=-FfS=μmgscosθ=-μmgL

结论:物体沿斜面下滑过程中摩擦力做的功, 相当于物体沿动摩擦因素相同的斜面投影的水平面滑动过程中摩擦力所做的功, 如图2所示。

结论推广: 物体沿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由顶端下滑至底端过程中摩擦力做的功, 与斜面倾角θ无关, 而与斜面底边的长度有关。

如图3所示, 物体沿斜面DB下滑和沿斜面AB下滑过程中, 摩擦力做的功一样多。同理, 如图4所示, 物体由斜面顶端A点沿粗糙程度相同的1、2、3、4四条不同轨道滑至B点过程中, 摩擦力做的功相同。 (2、3、4轨道的转折点都是平滑连接的。 )

二、结论应用

这个结论经常会在一些综合题中用到, 学生要根据题意分析得出条件变化后摩擦力的功并没有发生改变。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个结论, 解题时就会无从下手。下面举两个例子。

[典型例题1] (2012·江苏四市调研) 水上滑梯可简化成如图所示的模型: 倾角为θ=37°的斜滑道AB和水平滑道BC平滑连接, 起点A距水面的高度H=7.0m, BC长d=2.0m, 端点C距水面的高度h=1.0m。一质量m=50kg的运动员从滑道起点A点无

初速地自由滑下, 运动员与AB、BC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10, 取重力加速 度g =10m/s 2 , cos37° =0.8, sin37°=0.6,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可视为质点。

(1) 求运动员沿AB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a;

(2) 求运动员从A滑到C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Ff 和到达C点时速度的大小v;

(3) 保持水平滑道端点在同一竖直线上, 调节水平滑道高度h和长度d到图中B′C′位置时, 运动员从滑梯平抛到水面的水平位移最大, 求此时滑道B′C′距水面的高度h′。

[解析] (1) 运动员沿AB下滑, 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Ff=μmgcosθ

Ff=μFN=μmgcos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μmgcosθ=ma

得到运动员沿AB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

a=gsinθ-μgcosθ=5.2m/s 2

(2) 运动员从A滑到C的过程中 , 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由动能定理得,

代入数据得运动员滑到C点时速度的大小:v=10m/s。

(3) 在从C点滑出至落到水面的过程中 , 运动员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保持不变, 即WFf=500J

根据动能定理得:

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的位移:

当H-h-h′=h′时, 水平位移最大, 即h′= (H-h) / 2 =3m。

[点评]本题第二步求解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Ff, 为第三步改变水平滑道高度h后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保持不变做好了铺垫。学生若没有掌握好斜面上摩擦力做功的这个特点, 就会对第三步中摩擦力做功的求解带来困难。

[典型例题2] (2011·杭州二模) 为了解决高楼救险中云梯高度不够高的问题, 可在消防云梯上再伸出轻便的滑竿。如图为一次消防演习中模拟解救被困人员的示意图, 被困人员使用安全带上的挂钩挂在滑竿上、沿滑竿下滑到消防云梯上逃生。为了安全, 被困人员滑到云梯顶端的速度不能太大, 通常滑竿由AO、OB两段直杆通过光滑转轴在O处连接, 滑竿A端用挂钩钩在高楼的固定物上, 且可绕固定物自由转动, B端用铰链固定在云梯上端, 且可绕铰链自由转动, 以便调节被困人员滑到云梯顶端的速度大小。设被困人员在调整好后的滑竿上下滑时滑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保持不变, 被困人员可看做质点、不计过O点时的机械能损失。已知AO长L1 =6m、OB长L2=12m、竖直墙与云梯上端点B的水平距离d= 13.2m, 被困人员安全带上的挂钩与滑竿AO间、滑竿OB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5/6。被困人员到达云梯顶端B点的速度不能超过6m/s, 取g=10m/s 2 。

(1) 现测得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3°, 请分析判断被困人员滑到B点是否安全。 (sin37°=0.6, cos37°=0.8)

(2) 若云梯顶端B点与竖直墙间的水平距离保持不变 , 求能够被安全营救的被困人员与云梯顶端B的最大竖直距离。

[解析] (1) 设OA、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 由几何关系知:

d=L1sinα+L2sinβα=37°

AB高度差h0=L1cosα+L2cosβ=12m

对被困人员下滑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因vB<6m/s, 被困人员能安全到达云梯顶端B点。

(2) 设滑竿两端点AB的最大竖直距离为h, 对被困人员下滑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若两杆伸直, 则AB间的竖直高度为:

因为h′<h, 所以能够被安全营救的被困人员与云梯顶端B的最大竖直距离应为hm=12.24m。

变力做功的多种求解方法 篇12

介绍几种典型的常用的求解方法,以利于对此类问题正确处理.

一、微元法

此法适用于力的大小恒定,方向始终与速度同向或反向的力做功的求解.

例1力F=10 N作用于半径

r=1 m的转盘边缘上,其大小保持不变、方向始终保持在作用点处与圆盘边缘切线方向一致,则刚转动一周这个力F做的总功是多少?

解析因为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方向始终与圆盘边缘的速度方向相同,因而可将转动一周的过程分为很多很短的一段一段,在每一段上都可以认为是恒力做功,再将各段的功相加,即用力F的大小乘以一周的路程,故可得:

W=Fs=F·2πr=10×2π×1 J=20π J.

二、平均值法

此法适用于力的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匀速改变的力做功的求解.

例2用竖直向下压力将放置在水平面上的一弹簧(k=2×104N/m)缓慢匀速压缩了10cm,则外加压力对弹簧做功J.

解析因为弹簧的弹力F=kx,F的方向不变,而大小与x成正比,即F随着x均匀增大,所以此过程中力F的平均值为:F=12kx=12kL.故力F做的功为:

W=FL=12kL2=12×2×104×0.12J=100J.

例3用锤击钉,木板对钉子的阻力跟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成正比,每次击钉子时,锤子对钉子做的功相同.已知第一次击钉时,钉子进入木板1 cm,求第二次击钉时,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

解析由于木板对钉子的阻力跟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成正比,因此可用平均值法求木板对钉子的阻力做的功.设f=kx,第二次击钉时,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为x2,则有:

0+kx12·x1=kx1+k(x1+x2)2·x2,其中x1=1 cm,∴x22+2x2-1=0,解之得:x2=2-1=

0.414(cm)[注:另一根不合题意,舍去].

三、转化法

当变力做功不易求解时,可通过转化为恒力做功顺利求解.

图1

上一篇:观好好学吧有感下一篇:预算员竞争上岗建筑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