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讲稿(精选7篇)
传播学概论讲稿 篇1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都是老熟人了,自我介绍就免了。不过,在上课之前,我先提几点上课的要求。一是纪律。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遵守最基本的课堂纪律,当然,和综合大学的课堂比起来,同学们的纪律性绝对是杠杠的,不过,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课堂上尽量不要和周公交朋友,当然,我也尽量不把课上成催眠曲,不给周公同志送资源。二是自由。大学课堂应当是自由的课堂,是不同思想不断碰撞的课堂,我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的看法也不一定没有道理,希望同学们能放开想象力,能积极提问交流,有任何问题,你随时可以举手打断我,我不怕你们的问题为难我,我更怕连为难的机会同学们都不给我。三是勤快。我记得在你们刚进校的专业介绍会上,高主任送了你们几个字,其中一个就是“勤”字,勤动手写写文章,勤动眼看看书籍,勤动脑思考问题,勤动嘴提问交流,勤上网关注信息„„俗话说天道酬勤,换句话说,勤字和你的成绩有着直接的联系。
接下来说说我们的课程。教材你们都拿到了,传播学概论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后面我们要上的新闻发言人、舆情引导等课程都会用上里面的一些理论。既然是概论就是偏理论的东西,一旦说到理论,就和枯燥、乏味、单调等等词汇有所牵连了,当然,大家也别想得太难过,到底这门课好不好学,我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留点悬念比较好,要不然这接下来的一学期也太难过了。我们的教材使用的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第二版,11年出版的,对于传播无处不在的、时时翻新的传播学而言,时间上算不得新鲜,但是,就传播理论而言,已经很久没有更新的、更有权威的新的传播理论诞生了,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沿用的还是那些经典的传播学理论,所以单纯从这方面来说,时间还是可以的。而且,这本书写的还是很有水平的,应该说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是国人编写的教材里面最好的,当然,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浙大新闻系的一位教授说的,内容比较全面,有系统性,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一定的可读性,我建议大家还是抽时间好好看看。我上课一般挑重点的讲,不可能把书上的内容都给你们介绍了,大家都看的懂字,我纯粹讲教材就没有意义了,但是考试还是要以教材为依据的。
除教材之外,还给大家列了几本参考文献,邵培仁编的《传播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方汉奇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二版;郑保卫编的《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一版;马新明编著的《新闻的力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龙力莉主编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案例与启示》,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喻国明编的《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大家如果仔细看的话,时间都不是很新鲜,最近的也是10年的,更早的都到02年了,都十几年前的书了,而且最多也就出到第二版。这几本参考读物,建议大家都翻翻看,了解一下,当然,如果有野心的,就都仔细看看,特别是龙力莉的这本书,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除此之外,我个人还想特别给大家推荐几本书。作为大家的指导老师,我给过大家一个阅读书目,但是那个阅读书目包括了三个方向的内容,不是很纯粹。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所以今天特别给大家推荐几本书。第一本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同学们看过多少以人名命名的书?我相信是不多的,一般以作者的名字命名的书都是不错的。这本书的英文版我有收入,当时还是在当当网上买的,并不是很厚,不过翻译成中文以后,变得很厚,有近500页,价格也要50来大洋,不便宜,当然,如果你们找得到电子版,那就省钱了。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几乎把所有的传播学理论最新的东西都揉进去了,有学者说,麦奎尔先生有个极大的强项,那就是他自己研究的东西没有他编的这本教材有力量,这书都出到第五版了,而且被很多学新闻传播的人阅读。其实很多人写教材很强,写文章不行,比如说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仅这本书,这位老兄就赚得满盆钵,大家知道他赚了多少吗?三千万美金。他一辈子就写一本教材,不停地修订,隔一两年就出一个新的修订版,所以我们就不停的买,现在这本书在当当上卖的已经是第十一版了。可以说,全世界搞人文社科的差不多都会去买一本这本书,特别是在美国的高校里面特别普及。所以说,当你只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能将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不怕不成功,但是坚持和韧性刚好是我们的同学们,包括我们的很多老师所缺乏的。麦奎尔其实也是类似这样的人物,他的理论不多,但是编的教材很强。抽象思考的能力是麦奎尔这本书最大的贡献,他可以把很枯燥的理论、或者很长的文献、或者很多人写的东西糅合成一小块,把最经典的一部分呈现给大家,所以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第二本书叫《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这本书比较简单,但是它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的代表性著作,这本书我们应该好好读读。在世界大战中间,你会发现,敌对的国家各自会采取什么手段。有句话大家应该很熟悉,“谎言说上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是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说的。这在战时每个国家都会采取的措施。在美伊战争中就有一个著名的虚假宣传,叫女兵林奇的故事。这个宣传出来之前,美国国内对于战争的反对声浪正愈演愈烈,战争进行的并不是很顺利,牺牲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国内的家长们就想召回战场上士兵,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女兵林奇的故事就横空出世了,报道一出来,然后美国国内的支持率达到一个峰值,但是后来被证实,女兵林奇的故事纯属虚构。如果大家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种技巧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第三本书是《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著。都说传播弥漫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传播的源头从哪里开始的呢?我们都认为传播学是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然后二战开始繁荣,但是这本书把传播的历史溯源得更久远,一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那些思想大家那里。柏拉图洞穴理论,苏格拉底的对话,其实这也是传播,没有传播,这些理论又缘何得以流传。亚里斯多德谈到修辞的问题,其实也是一样,逻辑和修辞也是为说理服务的,说理难道不是传播?这本书的强项就是把各个不同学科里面,尤其是哲学、宗教学里面那些与传播有关的东西都梳理到了这本书里面。
传播学理论里面唯一对其他学科可能有贡献的,大概就是《创新的扩散》这本书,其作者罗杰斯也是比较有名的传播学家,以后说到传播学的发展,必然是少不了这个人物的。其实,传播学这个学科里面的大量理论都不是传播学本身的,而是来自其他学科的,从人类学到动物学,大家去图书馆里面,里面的书不是都有编号么,从A到Z所有的理论都能在传播学里面找到影子,其实有不同的人在那里挖掘。比如我们的群体传播,你能很明显的看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子。我们在研究传播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向理工科发展。我记得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当时就使用了数学的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得到了答辩教授的一致肯定。其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实传播这门学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内容,越是学到后面,越是有这样的感受。其他学科也有这样的野心,特别是人文学科,比如我们的哲学,就想一统天下,所有的学科都是哲学派生出来的。而我们的生命学科的学者们也叫嚣着,所有的学科都是由生命学科决定的,当然,如果从物种的起源来看,的确是这样,如果人都不在了,还谈什么学科分类呢。我们传播也是,人类,人类社会,离开了传播怎么能行呢?杜威说“社会基于沟通而存在”,没有沟通,没有传播就不叫社会。所以研究人的本身,或者研究基于人而构建的社会或社权,那必然是需要传播来介绍或者解释的。我们传播学甚至还有更深的层次,哪怕你就一个人坐在一个荒岛上,不能与外界交流,但你还有一个内传播,I-to-me的传播,主我对客我的传播。你会发现,你的一举手一投足,说话、表演,这所有的东西都和传播有关。创新扩散理论是一个实证研究。这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其实很多同学应该也了解,人文社科类有几种研究方法,一种是思辨型的,比如我们的哲学、美学、历史等,以逻辑来支撑它的逻辑体系,当然,历史还有史料。文章好不好,你去看推论严密不严密,符不符合逻辑。还有一种就是借用自然科学方法,就是借用研究物的方法来研究人,或者说量化研究。
由于时间关系,阅读书目暂时给大家介绍这四本,以后在课堂上我还会陆陆续续给大家介绍一些传播学相关的经典书目,这些书不仅是为学传播学服务的,也是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目,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去阅读。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应该是我们不可停留的追求。这些书如果图书馆没有,我这里基本上都有电子版,翻译版本的、英文原版的,如果同学们有需要,可以到我这里来拷。不过大家都是电脑高手,找这些东西应该不在话下。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包括手机、邮箱、qq和办公室,欢迎大家以任何一种方式与我交流,其实我们已经在网上交流了不少时间了,应该不陌生了,可以不用拘谨。
关于考核方案,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比较关心,这里就和大家说一下。这是一门考试课,考核分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笔试,成绩以期终考试卷面成绩为准,占总成绩的60%,综合考查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平时成绩,包括实训作业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0%。其中实训2次,包括两次作业,占总成绩的2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20%。希望大家认真对待课程的每个环节。
说起传播,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到底什么是传播,它的定义是什么,这是我们这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不过在此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来谈谈你对传播的理解。„„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这些都是传播。拿手机为例,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照麦克卢汉媒介-人的延伸理论,手机成了我们的手的延伸,眼睛的延伸。没有手机,我们的生活就变得不习惯了,我知道有同学是博客达人,微信也玩得很多,好像一天不刷微博,不发微信,生活就不完整。的确是这样,手机的诞生,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沟通,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带了了更多的乐趣。同时也有同学也说,没有手机,我们的交流会变得更为纯粹与真实,在那个以书信为主要沟通方式的年代,人们的感情更为真挚。这不无道理。不过,历史总是往前发展的,当你习惯了iphone之后,你还想用只有电话短信功能的小手机吗?生活总是在往前发展的,问题的存在不是否定事物本身,而是促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出现,正因如此,人类世界的科技才能不断更新发展。比如核武器,不能因为核武器的破坏力巨大就不发展,君不见核反应堆现在几乎遍布世界,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多少能源?物本无罪,原罪在人。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给大家看几张图片,大家能说说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大家都说的对,但是也不完全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在进行传播,关于这一点前面三张都没有问题,第四张图只有一个人,怎么也在传播?大家应该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就是在做某个决定且不是很确定的时候感到很纠结,当然,哪些暴恐分子不算,拿刀砍人都是很坚定的样子,普通人正常人可做不到。谁来爆料一下,你在做什么决定的时候会比较纠结?„„看来大家的这种经历还是挺丰富的(插入个人经历)。其实,你的这种犹豫就是就好像是你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拉锯战中胜出的就体现在你最后的决定上,这个就是主我与客我的较量,当然,用到这里就是传播,专业说法叫自我传播。所以,我们的生活中传播无处不在。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里,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件事情的?„„请你说出五个与美国有关的词汇。这些印象是怎么得来的?„„很好,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能贴上美国的标签,我附带问一句,有哪些同学去过美国?在那边呆了多长时间?在你呆的这段时间里有没有感觉到与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想背的地方?„„看来亲身去感受过这些词汇的人很少。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当我们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发展的时候,拟态坏境——也就是媒介给我们构筑的一种对现实环境的反映-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我们对美国的这些印象几乎都是从传播中获得的:比如电影,比如美剧。每年美国大片在中国捞金捞的厉害,基本上院线每上一部美国大片,票房都是过亿的,过十亿都是很正常的,几乎占据了票房的大半江山,然后“自由女神像、民主、自由”等等价值观念就被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所熟知。中国是个大蛋糕,好莱坞也不是傻子,频繁在片中启用中国内地的演员,以讨好中国观众。当然,中国最近几年的电影也有长足发展,很多部电影都创造了票房佳绩,2013年电影市场数据显示,全国总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全年内地上映电影305部,其中60部电影票房过亿,国产片占到了33部。国产影片票房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占比58.65%。相较2012年引进片票房以51.54%的占比压倒国产片,国产片在2013年重新夺回市场主动权。你们看,没有传播又怎么可能有这些。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传播呢。传播学中的“传播”一词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源于拉丁语中的communication和communis。在中文里,传播有传达、传染等含义。而Communication的含义包括了传达、传染、通信、交流、交通等。从词意上来讲,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完全对等。从学理上看,界定传播的概念有两种传统,一是社会学传统,一是符号学(语言学)传统。社会学家库利在定义传播的时候,强调的是传播的社会关系性。他认为,传播是人与人关系的用意成立和发展的机制。而符号学家皮尔士则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其实这都是传播,只是不同的角度而已。从社会角度而言,没有传播,我们肯定不能好好的交流了,也不要想好好的谈恋爱了,就算是动物,还还得依靠气味来判断呢。而在传播过程中,如果没有符号,没有具有意义的符号的传递,那传播也是不成立的。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我们现在的网络,声音、文字、气味、动作„„这些都是符号。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其实关于传播,不同的学派,也有不同的定义。我相信我们区队没有不玩微信的人吧,有一个动作我相信大家都做过,那就是看到自己喜欢的,或是有价值的,总喜欢做一个动作,分享到朋友圈。这其实就是共享说,施拉姆认为“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其实不难理解,就拿我们的分享到朋友圈来说,你选择分享的动因是什么?就我个人而言,就是希望把我认为好的信息传给朋友们,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信息或许对我的某一个朋友有用。前段时间,我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无意间找到了名家朗诵名篇的资料,我知道郑正平老师和孟羽中老师都对这个感兴趣,而且他们在教学中或许用得上,我就顺手发连接给他们了。这就是共享。我的硬盘(500G+1T)里面有很多资料,同学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过来淘宝。分享其实是一种境界,常在群里面看到同学们在吼“寝室有杨梅、寝室有什么什么”,同学们都是高境界的人,不过现在的小孩,很多都养成了吃独食的习惯,不好不好。不过,说起来共享说是很有道理,不过难道共享说就没有缺陷了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很好,尽管施拉姆是我们传播学之父,但大家的学说也不是都是完美的,要不然我们直接拿此定义传播不就足够了,何必再讨论呢。所以说,不要偏信大家,不要迷信权威,我们需要个人思考。回过头来,共享说的问题在哪里?小情侣闹矛盾了,男生要解释,但是女生不听。这是什么状况?拒绝!所以传播是不成功的,信息没有完成共享!再比如,我说一句日文,翻译成中文是“好久不见,你好吗?”但是日文没有同学能听懂。也就是说,我的传播完成了,我和大家分享了我的信息,但是同学们并没有理解内容,这个分享是不成功的。(误解、独处)这就是共享说的局限性。在定义传播的时候,还有一种是互动说,就是用语言进行思想的交流。这个我倒是不想多说,其缺点和优点都是显而易见的。人际交往,必然互动,但是我们的书籍、广播、电视、广告等大众传播,互动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的,但是在新媒体上,其实还是适用的,比如论坛,比如微博。学校规定,不准谈恋爱,但是,事实如何同学们比我更清楚。这个例子其实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影响说有关系。影响说是指“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影响说是针对宣传效果来说的,就是说,这个宣传有效果就是一种传播,没有效果就不是传播。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很多传播只是完成了传播的过程,但是效果却不一定有,就好像学校的不准谈恋爱的规定一样。在前面有提到,界定传播的概念有两种传统:社会学传统和符号学(语言学)传统,在传播的不同定义里面,有一种就是符号说,强调传是符号的流动。B。贝雷尔森认为,“所谓的传播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符号说对于前面的定义而言,范围是扩大了的,而且符号说里面符号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除了我们常用的文字意外,声音、图像、表情等等都是符号。看看大家手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蹬的,那个不是符号呢。我们说了这么多传播的定义,我想请同学们来思考归纳一下,这些传播的定义尽管偏向不同,但终有其本质,那他们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o⊙)?„„很好,都存在“传”、“收(受)”的行为,那具体传受的是什么东西呢?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笼统来说就是信息。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信息。其实也不是新名词,信息我们都司空见惯了,不过作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必须要了解其客观的定义。我们之前的内容换一种表达可以这样说,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可以说信息和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一切“表述”(或反映)实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极乐鸟跳舞是在求偶,烽火狼烟代表敌军来犯,红玫瑰代表爱情,等等。也就是说,广义的信息包括自然界信息和人类信息,而作为传播学而言,我们要学习的主要是人类信息,或者说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进一步来说,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传播可以冠名社会传播,是人的传播,不是动物的传播,尽管我们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当然,动物传播和自然传播也是有专家在研究的,比如我们的生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他们通过研究蝙蝠的信息传递方式研究出了雷达,通过研究海豚的发声方式研究超音波,等等。不过这些不在我们的学习范围内。根据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定义,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传播有哪些基本特点(⊙_⊙)?我请两个同学来回答一下。„„很好,根据我们前面讲的不同学派对传播的定义,以及刚刚讲解的内容,传播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五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关于这一点,我不知道同学们还记得应雨辰同学在上学期的读书报告会上讲的一个例子不,就是茶杯犬与雪橇犬的例子。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解释了共通的意义空间的含义。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前面一部分我们解决了什么是传播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是传播学的问题,传播学究竟研究些什么问题?传播学,从字面含义上讲,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又是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那么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的流动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的学问。但是传播究竟包含了哪些问题呢,等下我们一个个来讲。社会传播可以分为五大类,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我之前给大家展示过几张照片,大家说说看,那几张照片分别代表了那类传播?„„很好,看来大家都知道。应该说,社会传播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说起来,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说任何的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换句话说,社会传播就是在社会信息系统中进行的。如果说社会传播是一个大圆圈,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这五种传播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的个体,是构成其他四类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是最普遍的传播类型,人是群居的动物,完全与世隔绝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类渴望交流,与其他人交流就构成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范围更大,但是组织传播与群体传播又有一定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的交叉。而大众传播是五类传播中范围最广的。可以说传播存在普遍的系统性。社会信息系统有这么几个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双重偶然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总结,传播学,研究的就是在社会信息系统中,几类传播的运行规律。
这样说比较笼统,不够详细。我们换个思路。中泰群体事件大家都很熟悉。那你们有谁清楚中泰群体性事件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发展的呢(⊙_⊙)?在这个事件当中,逮捕了一批人,他们是如何接受信息的(⊙_⊙)?也就是说,在群体事件中,群体中的个体传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_⊙)?在群体事件中,往往伴随着谣言的传播,谣言是怎么传播的,有什么规律,如何控制(⊙o⊙)?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预防群体性事件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我们能熟练掌握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群体性事件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那么我们工作开展起来会更轻松,不至于毫无头绪。
我们都知道传销危害严重,有同学能具体来说一说吗(⊙_⊙)?那么多人深陷其中是主动还是被动的(⊙_⊙)?应该说现在的这些传销的组织人员实在是太低端了,用拘禁、暴力的方式发展下线,真是没水平。有同学知道文鲜明统一教吗,他居然能让他的教徒接受他的指婚,有很多人在此之前 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厉害吧,但是他的这种权威是怎么产生的呢(⊙_⊙)?这也是我们传播学要研究的问题。
招远麦当劳血案,让邪教的身影再一次曝光于公众的目光之下,邪教,披着宗教的外衣,却是干着邪恶的、反人类的勾当,包括那些恐怖势力,新疆棋牌室砍人案发生以后,新闻《1+1》披露了该事件当中唯一被生擒的犯罪分子被洗脑的过程。年轻、冲动、对伊斯兰教义的无知、对天堂的向往,构成了恐怖分子的渗透的缝隙。恐怖分子自杀、砍人等恐怖行为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但是吉米。琼斯,一个不知名于世的基督教牧师——说服教徒们作出不可思议的事情:毒死亲子,自寻短命,杀害不从命的其他教徒。此惨案致使913人丧生,包括200多名儿童。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在现代自杀史上没有先例。这又是如何发生的,他真的就有那么强大的说服力(⊙_⊙)?这也是我们传播学要研究的问题。
给大家看一段视频,BBC纪录片《走进北朝鲜》,你们看,医生治好了他们的白内障,但是他们复明以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感谢医生,而是感谢金日成、金正日,表决心要好好工作,吧啦吧啦。朝鲜民众对金日成的极度崇拜是如何形成的?这和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密切相关,也是我们的传播学要研究的问题。
说到朝鲜,我这里再和大家普及两个概念:传播障碍——是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比如:语言障碍、经验障碍、知沟障碍、兴趣障碍、环境障碍。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意误解或有意曲解。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的隔阂等。我 相信对于这两个概念,同学们结合视频会有很好的理解。
我们现在讲第三个问题:怎么学习传播学(⊙_⊙)? 要学好传播学,其重要前提是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那人类的交往活动也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同学们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还应当明白,学习传播学,是为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当观念正确了,我们再来讲行动。给大家讲讲海宁警车撞人事件(2014年4月29日),通过该事件的处置始末掌握学习传播学的方法。
4月29日早上8:57分,嘉兴人论坛V在新浪微博上发帖,【今晨海宁一电瓶车驾驶员出车祸当场死亡,肇事车辆疑似警车
】
9:30分许,网名王叄囍的人微博发帖:1014年4月29号海宁市长安镇盐仓高速路口发生车祸交警撞死人逃逸 事发到现在依旧没有救护车到现场 这就是所谓人民警察的态度和做法?让我奶奶就这样躺在马路上距离我到现场已经有一段时间除了警察其他一概有关方面人员通通没有到场 这就是所谓你们所谓的人命警察?并附有图片。该微博截止当天中午11:21分,有28人转发,4条评论,其中网名gao-yi-qing的发微博说早上7点50多分的时候经过,有看过120的车在旁边停着的,对原帖中没有120的说法进行了驳斥。
12:40分,海宁公安于在微博上发了“关于海宁涉警交通事故的情况说明”,对该事件的初步调查情况进行了公布。
截至4月30日早上8:50,王叄囍的微博转发130条,评论94条,明显的情绪对比,对警察深恶痛绝的,毫不信任的,理智分析的,都有,但不信任的情绪更为突出。
到下午14:40左右,嘉兴万事通 转帖了海宁公安的情况说明。有26条评论。
在该事件的处置过程当中,有几个焦点问题: 一是警察撞了人然后脱了警服就跑。(群众要打他,然后跑了,打了110和120)
二是很多警察围在哪里,但是没有对尸体进行相应的处置,一直让尸体躺在地上。(120判断人死亡了,就叫殡仪馆,程序正确,但是死者为大,警察应该有一定的处置,为避免抢尸体的传言出现,应该让家属或是周围群众见证整个过程。)
三是1818黄金眼到现场采访,主要针对的是家属,警察没有做出更正面的回应,尽管在当天中午的时候发出了情况说明,但是没有积极的应对媒体。致使视频大量转载。
车祸是早上7:30分发生的,120十几分钟后就抵达,1818黄金眼是上午10点左右抵达现场的,而视频是第二日播出的,播出的内容偏向于家属,并未出现公安的信息。关于当天中午12:40公安局发出的声明并未提及。在这个过程中,公安局公关办的反映是比较慢的,在当天采访到第二天播出这段时间,完全是可
浙 江 警 察 学 院 备 课 纸
以召开信息发布的。而且在事情的调查处理方面,也是较慢的,公关办要以基层的调查取证为依据,所以,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要快。不能在媒体采访之前处置好,就在内容播出前抢占有利时机。
四是事件以赔偿家属70万告终。但是影响远远未止。舆情引导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习传播学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树立正确的观念外,还应当从各类事件中总结经验,多看,多听,多练,多学,提升自身能力。
传播学概论讲稿 篇2
1 案例教学研究相关理论
教学研究持续地关注于教学与学习的过程, 当教学研究深入评估现在施行的惯例, 验证好的惯例, 仔细省思教学, 并寻找学生如何成功学习时, 将最能体现其研究价值。 (2) 另外, 教学研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 是不可忽视的, 而应受到重视, 因为教学研究是教学管理的一种现实需要, 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战略需要。
而针对教育情境, 发现课程问题, 提出新课程发展的研究路径, 应该以案例教学法推展课程发展, 并提出系统化的主要程序步骤, 这包括: (3) (1) 通过案例陈述所关注的课程发展问题, 规划可解决问题的课程发展方案; (2)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寻求可能的课程发展行动研究合作伙伴, 实施课程发展方案; (3) 案例教学课程评鉴与回馈, 发表与呈现课程研究证据。
2 教学策略研究
新时代学习核心理念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 重视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反省行为, 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典范, 意味着教师、教材、媒体、教学、情境、活动均围绕着学生。可以看出,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策略核心价值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其具体特征包括: (4) (1) 由点及面——个体示范学习; (2) 小组协作学习; (3) 媒体技术的融入; (4) 衡量反思。增强学生使用远距教学资料库的机会, 提升学生个体学习的学习环境;而小组协作学习, 则有学生小组学习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评价中将学生智力和分数视为单纯的一种能力表现, 因此评价方式主要采取纸笔测验方法, 只重视学习结果, 而忽略学习历程, 当前许多教育学者纷纷提出正视智力结构多元的重要性。 (5) 因此, 教师在教学评价时, 应采取多元资料搜集方法, 从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不同地点, 而有系统地搜集学生信息, 以了解学生学习全貌。以不同方式评价学生为例, 本课程着重于传播教育的改革方面, 因此, 较为偏重实际操作的方式, 然而, 由于课程评价也包含口头报告, 因此, 也涵盖口头发问方式, 此外, 以课程评量期末报告而论, 评量方式也包含论文式测验, 因此, 可称为多元评量。
为研究传播学概论的课程案例教学法, 在每学期平均有七次学生实际操作的环节, 针对不同产业新闻进行理论运用, 进而解读关键产业新闻作品课程平时报告, 其学生小组平时书面报告占30%, 小组期末书面报告则占20%, 个人及团体出缺席情况分占10%以及5%;个人网络学习及贡献则占10%;为避免大班教学中出现学生有Free Rider的现象, 每次学生分组口头报告时采取随机抽签方式, 进行学生个人口头报告成绩检验, 其占25%, 在每次学生的个人口头报告中, 老师可进行学生个别学习成果的深度检验。这样长时间、多样式地搜集学生学习表现的精神源自教育学者对于多样化智慧的重视, 重视学生智慧的充实, 不仅是对学生不同学习潜能的重视, 也能带给学生多样的学习经验,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将活化教学。
3 对课程的思考与建议
传播学概论课程本身即存在具体操作难于理解、量化和实验的问题。加上大一同学初入大学校园, 尚不习惯自主性学习, 一方面不能预先读书, 结果听讲时要么听不懂、要么因思索而掉链子、要么课堂上热闹课后不知道学了什么……这些问题应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解决。具体如下:首先, 增强此课程理论与产业现况分析、此课程与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训练过程, 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误判此课程属于“过度理论”性课程, 而降低文学院学生学习此课程的动机与兴趣。其次, 传播是一个边缘学科, 它与目前大多数学科都形成了交叉领域, 因此此课程所设计的多样化、互动师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复合式学习、修正式案例教学、小组写作等教学策略下, 具体学习传播基础理论、整合产业分析理论与现况、传播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操作, 应该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学生原本的学习焦虑。该策略对学生学习习惯会产生良性冲击, 可协助刚脱离应试高中生活的大一新生更快适应大学教育学习方式。再次, 学生于课程结束前, 实践课程应用理论与生活传播现况相结合的研究, 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未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针对此教学案例从一开始的学生对课程的忧虑, 到过程中的能力建构, 进而在期末产生正面回馈的学习经验, 此教学案例对其他“概论”式课程的调整和跨学科实验充满了期待。提出以下建议: (1) 设计新生入学焦虑问卷和新生新课的开课问卷调研, 更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焦虑的原因, 并据此设计本学期的实践环节具体操作步骤。 (2) 设置反馈机制检测学生非常态学习态度的变化, 及时掌握学生状态, 为后续实际操作环节提供支持。 (3) 尽量采取互动性高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4) 安排传播产业相关会议参观行程, 让学生更贴近产业现况, 从而在“产学研”发展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 (5) 针对传播学的宽泛研究对象, 学生学习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及评估, 应特别重视学生是否将传播理论延伸到应用理论、从应用理论到实际操作。应学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 (6) 教师应尽力在课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重视学生意见以及不断强调学生问卷回馈绝对不影响学生成绩, 成绩也尽量在学期中逐渐公布, 以降低学生不敢真实反映意见的状况, 致使问卷回馈内容无法呈现多元意见。
注释
1左雪梅.高校新闻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0 (11) .
2冯钢, 朱光宝.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代发展趋向[J].新闻界, 2004 (3) .
3辛蔚峰.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策略研究——以传播学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36) .
4樊荣.浅谈案例教学——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例[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9 (2) .
传播学概论讲稿 篇3
一、课程整合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特质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P219)从中央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的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课程的整体性是对理论自身整体性的再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必须确保和再现理论自身的整体性特点,才能使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重构理论魅力的过程,并最终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武装大学生、引领大学生的教育目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有其历史和理论依据的。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以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必须明确,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分为若干部分并标明其相应的思想来源,主要是为了便于人们接受和掌握。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结构上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则完全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批判杜林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的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体系的完整性是理论的科学性与生命力的前提。认为“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有悖于理论的本来面貌的。从“三个组成部分”的角度来“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则会大大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科学性。“05方案”重新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对以往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反思和改进。整体性应该是课程整合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根本特质和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体系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教学内容上就必须做到,既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着眼,又不局限于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努力体现和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2]
其次,课程的整体性还是遵循理论自身发展足迹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根据俄国实际创造的理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发展的眼光,从整体性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教学内容上就必须贯通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和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足迹,通过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来体现理论的真理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课程整合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体性的内在诉求描述
在课程整合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性特质必然会给实际的教学活动提出种种诉求,只有深入研究这些内在诉求,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要化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理论学习“少而精、要管用”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学活动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才能实现“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目标。这就注定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教学内容含量大与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之间的矛盾。具体而言,一方面要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不能任意裁减教学内容,因为只有保证理论的完整性才能确保理论的彻底性,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另一方面,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对所有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进行讲解则会导致肤浅和缺乏吸引力。对大学生来讲,学理论要“少而精、要管用”。要化解上述矛盾,就要在教学中明确主题,突出主线。要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来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师要从实际教学活动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教材逻辑体系为依托,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体系,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再现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其次,要化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与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化之间的矛盾。课程整合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内容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几方面的有机整体,它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科学地驾驭课程的教学体系,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结构基本上是按照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三个部分来划分的,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大致是与此相对应的,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按照三门课各自进行教学与研究的。于是,课程整体性特质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广博性与实际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专业化之间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化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才能突破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专业化的瓶颈,提高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驾驭、分析、诠释和运用的能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来统领课程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篇4
(一)
《传播学概论》这本书"集中探讨了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其中包括传播学。传播功能。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及传播效果的研究。包罗万象的,如果静下心来看这本书,基本上还是能读进去的。但是它并没有向书中所讲的那样,运用n多技巧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首先它的书皮儿就很烂,像80年代的出版物。其次,是它的印刷,就算做不到80克双铜板纸,也不好这样粗制滥造吧,跟卖药广告差不多。好吧,我就当是为我们学生省钱得了。下来它的瓤。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传播模式以及传播控制研究这几处的抽象概念很多,比较不容易理解。相反的介绍传播的社会功能,信息,受传者的文章通俗易懂,可读性高。而且了解传播的作用及受传者的心里对学习新闻传播很有帮助。
书中的第六章向我们介绍了"把关与把关人"的概念。把关的实际含义是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当人们自以为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看到了生活的现状及发展时,其实只不过是看到了经过记者与编辑选择加工,层层把关之后所给出的现实画面。正如台湾传播学学者李金铨所言:"大众媒介中的大部分音讯从来源到目的地,都是经历沧桑,而失去本来面目的。任何一个大众传播组织,都没有办法守门人的干扰,所以,没有一家大众传播媒介,不管报道网如何普遍,设备如何完美,态度如何真诚有办法把世界的本来面目十分真确地表现出来。"
在网上,无数的在线信息网站及上千的小广播台和电视台都依赖google所提供的新闻来获取信息,google对4600个出版物进行搜索,发现新闻,而且对这些新闻从高到低进行排位。专家担心google会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决定人们对信息的取舍。google担心那些有偏见和不正确的新闻会排在质量新闻之上,作为一种修补,google提出了项新闻技术的专利申请,即根据来源质量排列先后。
新闻网络topix的总裁ct有着不同看法,他认为google这样做是强调新闻来源和权威。网络杂志webpronews的作家dm则说"网络上不需要任何把关人,一切由计算机所产生的客观性来决定。"美国技术研究分析专家de也认为,现在搜索引擎成了把关人。确实,搜索引擎公司的"把关人"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具体潜在的控制大量在线活动的能力。
在我看来,要不要把关这是个问题,是不是客观这根本不是问题。我希望看到信息的本来面目,但我知道这不大可能,因为我与信息之间始终隔着那个该死的把关人。
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
在第八章"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中,主要介绍了大众传播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出现于印刷媒介的诞生,准确的说是现代印刷媒介——书籍和报刊的先后问世。大众传播在人们生产活动中产生了日益巨大的影响。而现在除了大众传播外出现了另一种传播方式——分众传播,即从满足大众需求转向满足部分人、满足某方面需求的转变,也就是从“大众”向“分众”的转变。
比较而言,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转变的主要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化,就是社会和媒体发展的第二次进步”。
最后还要说说我认为的生活中那些方面可以用到传播学的理论和知识。
这样说吧,传播无处不在。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二)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传播学的起源和传播过程的理论和模式。传播学是一门多科性边缘学科。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等各个相关学科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传播学的形成过程中分别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传播效果研究。所谓“学以致用”,研究传播学的目的之一我想就是找到最正确的传播方法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而传播效果研究是与之匹配的。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都对传播效果有影响。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都利用了这些,比如广告就是利用画面对视觉的冲击力,配之声音或者投消费者的喜好,用广告中的场景是消费者有接近心里或者趣味心理,因而对它所介绍的产品产生兴趣。而利用名人或权威人士来做广告也使广告的可信度大大增加,从而消费者愿意去购买商家所宣传的商品。
在新闻传播中也有这种情况。新闻工作者会对同一件事实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做多方面报道,以使受众引起对这件事实的关注和兴趣,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传播的效果并不是无穷的,而是有限的。譬如会有“休眠效果”。向家长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都会很不耐烦,对家长的教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这种传播显然是没有效果的。
我希望老师在今后的课上能更多的教一些如何更好地进行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应利用怎样的方式贺技巧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在现代社会中那些活动是利用了传播学的知识来向人们传播思想或事物的。譬如政治选举时研究民众心理,进而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我觉得这些更能对我们今后有帮助,使我们更能看清一些东西。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三)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这门新兴的多科性的边缘学科的书,在理论上对传播学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传播学概论》主要介绍了传播学的历史、现状,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式,传播功能,对传播的控制、受传者及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
我认为第九章《受传者研究》为重要章节。受传者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是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传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对受传者的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如果没有受传者,传播学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传播的宗旨就是为受传者服务。对受众的构成、影响手中信息接受行为及受众、媒介、效果三者之间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将会对传播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数字化时代。信息革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广播—黑白电视—彩电—等离子纯屏电视以及各种高配置的电脑,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它一点一点融入人们的生活直至密不可分。当然,信息的传播也受到高科技的冲击。报纸—广播—电势—网络,数字化在传播中日益明显。网络的产生是人们真正感受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随着“信息高速路”建设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只局限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已成为时代的宠儿。人么可以通过电脑网上冲浪,还可以使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接收新信息,从而促使传播者提高新闻时效性。不仅如此,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传统传播媒介带来一定压力,促使其改进自身的工作、谋求自身的发展。
2016年传播学概论押题卷 篇5
传播学概论内部押题卷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李普曼认为现代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有一个由大众传媒构筑的(C)
2、A、社会环境 C、虚拟环境
2、拉斯韦尔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D)A、对谁 C、取得什么效果
B、说什么 D、通过什么渠道 B、直接环境 D、真实环境
3、托尔曼认为人类的说话只不过是一种(C)A、游戏 C、工具
B、交际 D、消遣
4、一般认为,传播学的萌芽出现在(B)A、19世纪中叶 C、20世纪初
B、19世纪末 D、20世纪20年代
5、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新闻系主任布莱尔认为,新闻系学生上的新闻学课程,应占其所有课程的(A)A、25% C、75%
6、拉斯韦尔研究的宣传主要是(B)A、宗教宣传 C、广告宣传
B、战争宣传 D、商业宣传 B、40% D、90%
7、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A)A、语言的形成 C、文字的诞生
B、电子技术的进步 D、印刷技术的发明
8、下列媒介中属于麦克卢汉所说的“热媒介”的是(A)A、电影 C、电话
B、电视 D、交谈
9、打破传者主导的传播模式,使传受关系产生质的变化的是(D)A、文字传播
B、印刷传播 C、电子传播 D、网络传播
10、在美国,大众传媒被称为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C)A、调查权 C、“第四权力”
B、监督权 D、“无冕之王” 11、1644年出版的《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B)A、洛克 C、约翰•密尔
B、弥尔顿
D、托马斯•杰弗逊
12、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又名哈钦斯委员会)1947年提交的一份报告,在社会责任理论 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份报告叫(D)A、《论自由》 C、《报刊的四种理论》
B、《权力的媒介》
D、《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13、本杰明•戴伊1833年创办的世界上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报纸是(D)A、《世界报》 C、《新闻报》
这三个阶段中不包括(B)...A、精英文化 C、大众文化
15、印刷媒介中最早出现的是(A)A、报纸 C、图书
B、杂志 D、文件 B、传统文化 D、专业文化 B、《世界新闻报》 D、《纽约太阳报》
14、约翰·梅里尔等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史如果按传统方式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6、人际传播的规模,下限明确,上限(B)A、10人左右 C、不超过10人
17、下列对象中属于次级群体的是(A)A、社团 C、家庭
B、友人 D、邻居 B、模糊不清 D、视情而定
18、《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组织有五个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是有(A)A、特定的组织目标 C、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
B、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D、普遍化的行动规范
19、我国现在每年评选一次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是(B)A、“中国新闻奖” C、“邹韬奋新闻奖”
B、“长江韬奋奖” D、“范长江新闻奖”
20、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享有五种主要权利,其中第一种权利是(C)
A、报道权 C、采访权
B、批评权 D、编辑权
21、“标题党”现象反映了某些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对其享有的一种权利的滥用,这种权利是(D)
22、A、采访权 C、批评权
B、报道权 D、编辑权
2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有限效果论”出现在(B)A、第一阶段 C、第三阶段
B、第二阶段 D、第四阶段
23、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强调(D)A、意见领袖影响大众传媒 C、大众传媒影响社会公众
B、组织传播的效力大于群体传播 D、人际传播的效力大于大众传播
24、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两项重要研究对“魔弹论”提出了挑战,其中之一是(A)A、佩恩基金会的儿童研究 C、哥伦比亚大学的选举研究
B、哈佛大学的霍桑研究 D、卡内基基金会的伊利研究
25、霍夫兰等对美国新兵观看电影的研究主要采用了(A)A、控制实验法 C、内容分析法
B、实地观察法 D、分层抽样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下列学者中被施拉姆称为传播学奠基人的有(ACDE)
27、A、勒温 C、霍夫兰 E、拉扎斯菲尔德
27、英尼斯的媒介理论主要探讨了(CD)A、媒介的性质 C、媒介的偏向
E、媒介的“凉”、“热”性质
28、赛伯特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提出的“四种理论”,指(ABCE)A、集权主义理论 C、自由主义理论 E、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29、电子媒介产业通常包括(ABC)
B、李普曼 D、拉斯韦尔
B、媒介与人体的关系 D、媒介与权力的关系
B、社会责任理论 D、媒介自律理论 A、广播产业 C、电影产业 E、电子通信产业
B、电视产业 D、电子游戏产业
30、罗杰斯把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从认知到决定的过程,包括(ABCDE)A、试用阶段 C、评价阶段 E、采用阶段
B、关心阶段 D、获知阶段
非选择题部分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
从广义上理解,经验学派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界,经验学派通常指称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派,他们多采用经验的、以定量和统计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
32、“炉边谈话” 答:
1933年3月22日,白宫接通了美国三家广播公司的扩音器,罗斯福总统向全国人民讲话,内容包括“过去几天我们都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下一步又打算怎么干?”以“家常式”的广播谈话方式,向各界民众分析局势、解释政策、提出吁请,当晚有听众6000万。从此,讲话被定名为“炉边谈话”,每周定期向公民播出。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传递的亲和、坦诚和负责的态度,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也前所未有地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33、《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答:
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是建国后出台的第一份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中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概括为8条,分别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提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34、媒介产业(狭义的)答:
狭义的媒介产业,也称传播产业,是经营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并以此获取利润的产业的统称。
35、非语言符号系统 答:
非语言符号系统包括姿态、表情、眼神,甚至某种气味、服饰、发型、个人所处的空间等,它可以加强和扩大语言符号系统的传播效果,是语言符号系统的有益补充。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霍尔提出的受众解码形式。答:
霍尔认为,观众对于同一个电视节目,可能存在三种解码立场。这就是著名的“霍尔模式”。(1)“支配/霸权立场”,也就是观众解读的意义、解码的立场,与电视制作者的“专业编码”立场完全一致,因而也称“优势解读”,观众完全按照支配的符码意义进行解读。(2)“协商立场”观众对电视符码既不完全同意又不完全否定。也就是说,观众与统治的意识形态之间,处于一种充满矛盾的商议过程。霍尔以观看电视新闻的工人为例,工人可能赞同新闻称增加工资会引起通货膨胀,但他们也可能坚持自己拥有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权利。
(3)“对抗立场”观众对电视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作出与制码者完全相反或相异的解读。
37、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
38、答:(1)媒介即讯息(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3)媒介的凉热之分(4)地球村
38、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和理想是什么? 答:
一、客观性
1、客观性是对媒介行为表现和独立地位的要求。
2、“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者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这种客观性新闻学理论,要求事实和意见的分离,要求事实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
二、公共利益至上
1、公共利益至上是对媒介理念及责任义务的要求。
2、公共利益至上包含两个层面:
其一,公共利益是与个人利益、特殊利益相对立的范畴;
其二,公共利益是基于平衡“广泛的”“共同的”“长远的”利益与“个体的”“特殊的”“短暂的”利益关系的,特别是要保障前者不被后者所损害。
39、简述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40、答:
20世纪早期,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葛兰西就已提出了“文化霸权”的概念,这可以理解为文化领导权或话语霸权,即统治者可以通过教育、宗教、大众传媒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进而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这一思想,对20世纪60年代之后兴起的文化帝国主义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0、什么叫国际传播(狭义的)?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一、狭义的国际传播,就是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二、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以全球性重大事件报道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2、跨国传媒集团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主角
3、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正在成为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为什么说“粉丝”是一种特殊的积极受众?请举例说明。答:
在当下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大众媒介文化的狂热爱好者与消费者称为“粉丝”,即fans。粉丝,是一种特殊的积极受众。
一、所谓粉丝,指技巧熟练的媒介使用者。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大众文化热,曾引发关于追星族的讨论。如今,粉丝是流行音乐、言情小说、漫画、影视作品、演艺明星等的“过度的读者/受众”。他们对对象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他们的活动主要围绕明星与媒体产品展开。
二、对粉丝的探讨有两种取向的阐释
1、病态与非理性:“着迷的孤独者”与“歇斯底里的群众”
在早期的粉丝研究中,粉丝常被大众和学者概括为两种“病态类型”。
(1)“着迷的孤独者”,即在媒介的影响下,这类粉丝进入与明星强烈的幻想关系中,其中的极端分子跟踪、威胁或伤害甚至杀害名人、明星。
(2)“歇斯底里的群众”。例如,对歌星大喊大叫的歌迷,或在观看比赛、表演时有咆哮、骚动等失常行为的狂热球迷。
总之,他们是非理性的、失控的、易被外界力量左右的人。
2、富有辨识力与创造力:“盗猎者”与“游牧民”
(1)在约翰·菲斯克那里,粉丝比普通读者更具有辨识力、创造力,他们从文化工业的商品(文本、明星、表演)中创造出自己的文化。他对通俗报刊、麦当娜、牛仔裤等流行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文化工业只能制造文化的文本“库存”或文化资源,而大众则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的持续过程中,对之加以使用或拒绝。大众并非被动无助、无分辨能力的“文化瘾君子”。
(2)在新媒介时代,粉丝由于媒介的自由使用而带来其创造力的解放,他们通过颠覆、戏仿、挪用、夸张、拼贴等多种形式来重新建构文本意义。具体创作形式表现为写作文字、制作音频视频、创造主题桌面等,即形成多元化的亚文本。粉丝不只是“积极的受众”,在新媒介技术的帮助下,他们更是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
42、怎样克服大众传播的负功能?请从传者和受者两方面分别举例论述。答:
(1)受者角度:
对受者来说,一是不可轻信大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二是应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媒介(包括人际信息来源),在比较、鉴别、思考中,接近事实的真相。(2)传者角度:
传播学概论讲稿 篇6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
传播学概论
一、辨析题(10分*3)
1、(10分)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对传播效果的研究贯穿着传播学的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在百年研究历史的各个阶段呈现明显的差异,这是传播技术的时代变迁导致的变化。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2、(10分)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基础需求的活动。
3、(10分)在传播行为中,传者通过符号来传达意义,大众媒介创作和生产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实现了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强制约束和规范。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二、简答题(共三题,共40分)
1、(15分)请简要说明人际传播的特点,并根据已有传播学研究成果介绍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2、(15分)简要介绍霍尔的三种受众解读模式,及其对受众研究的启示。
3、(10分)为什么说寻求知识的动机是缩小知识沟的关键因素。
三、论述题(25分*2)
1、有学者认为,媒介对新闻的内容、背景、及其中心议题的构建比带有偏见的报道更有力量,结合传播理论和媒介传播实践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基于批判立场的传播学研究从传播学早期就存在,并发展成为与经验学派抗衡的批判学派。请论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批判立场和方法。
四、分析题(30分)
2008年中国遭遇一些列重大突发事件。但是,中国依然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获得世界广泛赞誉,各项研究表明,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奥组委顾问在采访中明确表明,“奥运会是退出国家形象的战略契机。”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媒介对中国政府驱动国家形象传播发出质疑。但是,这些媒体自身对中国奥运会或者2008中国突发事件的报道却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请大家分析大众媒介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并请运用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观点谈谈你对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的理解和认识。
综合知识
一、论述题(15分*2)
1、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着重论述了“情”与“采”的关系,请结合该文的论述,谈谈你对“情”与“采”关系的理解。
2、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七巧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该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二、简答题(10分*3)
1、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的写作背景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的主旨及其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3、简论汪曾祺《受戒》的创作特点。
法律与经济部分 问答题(共50分)
1、(15分)此次金融危机反应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存在的哪些难题?对此你如何认识的?
2、(15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哪些积极作用和不利的影响?
3、(20分)近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请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作文部分
作文(40分)
传播学概论讲稿 篇7
《传播学概论》是新闻与传播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受到理论课的课程性质限制, 《传播学概论》课本身避免不了枯燥、艰涩, 课程教学和学习通常缺乏活力。同时受传播学专业性质影响, 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足够重视, 学习态度比较被动。由此造成当下《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困境:课程内容难度大且学生主动性差。为了破除《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困境, 越来越多的教学尝试陆续出现。本文是对seminar教学模式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具体实践的分析和总结。
一、《传播学概论》课程实施seminar模式的可行性
采用seminar模式进行《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 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改善:
(一) 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Seminar模式首先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2) 。与传统讲述式教学不同, seminar模式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听众, 而是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 学习的主控权从教师到学生再到教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把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发现学习, 营造自由、平等、活跃的学习氛围, 一改概论课程的枯燥、沉闷。
(二) 提高对传播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质量
同其他理论知识一样, 传播学理论是前人在长期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认知, 概括性的定义背后实则拥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加之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一个传播学理论大都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 比如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 这就加大了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难度, 单凭课堂上教师的讲述解释很难对其有深入把握, 造成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而很难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所需。Seminar模式强调探索式学习,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解惑和补充、同学间相互讨论, 避免讲述式课堂可能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 保证学生对传播学理论的掌握既深入又长久, 提高该课程的学习质量。
(三) 培养学生的科研、沟通等能力
Seminar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和形式,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比如通过组建小组进行作业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中的讨论发言对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 。从某种程度上说, 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新闻与传播学科说到底是应用型学科, 相关专业学生最终要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学校、班级作为一个小型集体, 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窗口, 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社会技巧十分必要。另外, 探究式学习和笔记、报告的撰写可以督促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论文写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四) 有助于传媒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讲述式教学教授的内容局限于教材知识, 教学重点在于传播学理论的定义、作用及发展演变情况, 但我们不能忘记教授这些知识的目的和初衷。正如前文所说, 之所以要开设《传播学概论》课程, 是作为学生进入这一领域的一块敲门砖, 让学生对传媒专业有基本的认识和把握, 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 本科学生此时要打的基础不仅是知识部分的, 更重要的是思想和价值观的———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和传媒素养观, 会影响今后学生在专业上的学习和表现。seminar模式允许课堂教学从教材中解放出来, 将传播学丰富的经典原著引入课堂 (4) , 教会学生如何在表达、捍卫自己观点的同时, 又尊重、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二、《传播学概论》课程实施seminar模式的教学方案
本项目在河南大学2013-2014学年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教改时间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上课学生为河南大学民生学院2012级 (大二) 广告专业、201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河南大学软件学院2012级广播编导专业三个班级共228人。《传播学概论》课程作为这三个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以往上课的经验发现, 不少学生因为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而对其兴趣不高, 多数学生采取被动接受的学习态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本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构成, 以及教学时间和任务, 拟订了本次教学改革方案。
Seminar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内容, 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教学内容和具体流程都应从这个思路出发。Seminar模式下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机会, 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 而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目标系统。本项目结合现有研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个层次 (5) 。认知目标是指学生要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关于知识以外的技能学习, 比如团队协作能力、阅读能力等;价值目标关注的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和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在以往的《传播学概论》课程中, 学校和教师往往将教学目标集中在认知目标上, 在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设计和实现上下工夫不多, 也因此限制了教学的内容和效果。
(二)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两个板块:经典篇章导读和小组报告 (即seminar) 。经典篇章主要是由教师从传播学领域的经典学术著作中精选出的篇目, 旨在补充、扩展教材知识, 同时将重要的传媒思想介绍给学生认识, 以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思维。为此, 要求学生在课前读完相应周次安排的经典篇章并写出笔记, 进而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学习。小组报告是seminar活动的主要内容, 要求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或案例, 各读书小组在召集人的组织下, 根据分配到的题目和文献进行阅读、交流讨论、准备小组报告, 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在全班进行汇报演说, 进而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和学习。
(三) 具体流程
本课程每周三个课时分为两大节, 中间下课10分钟。第一大节前50分钟, 教师讲传播学经典篇章, 推进学生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 并提出问题, 后25分钟师生在已有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第二大节前30分钟, 由小组1-2名同学主讲本小组报告, 然后提出引导性问题, 组织全班讨论10分钟, 然后是小组答辩, 由全班向该小组成员提问, 辩难解惑。
三、《传播学概论》课程seminar模式教学改革实践结果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本项目组在学期末对上课学生发放问卷, 从学生参与度、认知度和满意度三方面考察seminar模式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一) 学生参与度
调查显示, 98.1%的受访者都成功组成了小组, 并完成了本组的学习任务;在课堂发言讨论方面, 1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参与讨论, 65.7%的受访者表示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参与讨论;在经典篇章的学习中, 97.7%的受访者按照要求完成了大部分篇章的读书笔记。综合以上三点来看, 本次教学改革中学生对基于seminar模式的教改活动参与度是非常高的, 积极地配合了教师的教学计划 (表一) 。
(二) 学生认知度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内容。本次教学改革中, 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对传播学理论知识点的认知情况, 二是对经典篇章的认知情况。
对于传播学知识点的认知度, 将本课程中所讲授的传播学知识点 (6) 进行罗列, 考查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定义”、“发展脉络”、“经典案例”、“新近案例”、“如何使用和操作”五个方面的掌握情况。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对传播学概论知识的掌握主要集中在“定义”和“经典案例”两个内容上, 属于知识点的基础内容;对“发展脉络”的掌握率较差的有30.44% (矩阵均值) , 表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还比较静态, 不能很好地从较宏观的角度去把握一个理论的动态发展变化, 如何梳理传播理论之间的发展脉络关系在今后教学中需要继续努力;对于“新近案例”和“操作与使用”两个内容的考察, 旨在考查学生是否能把学到的知识点应用于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去, 用书本的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学习还有待提高, 也再一次反映了当前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困境。
在对经典篇章 (7) 认知度的调查中, 我们列出“作者”、“写作背景”、“主要思想和观点”、“价值和影响”四个因素。除少数受访者对以上四因素都没有掌握外, 其余受访者对以上因素都有或多或少的掌握, 其中对每篇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掌握程度最高的为71.38% (矩阵均值) , 其余三因素的掌握也都在半数左右。总体来说, 学生对篇章的学习是过关的, 基本能够掌握各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符合当初的目标。
(三) 学生满意度
一门高质量的课程, 不仅仅强调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即学生学到了什么, 还应该确保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 如果学生是在高压、被动的环境下取得优异成绩, 这样的教学不能算是完全合格的。调查显示, 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满意度整体较好,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
78.4%的受访者表示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97.65%的受访者表示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活跃。而在本课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中, 87.79%的受访者表示更倾向于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2. 关于授课教师的评价: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教师能够很好地驾驭基于seminar模式的教学方法, 具体有较高的组织研讨的能力, 认为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关于学习体验的评价:
84.49%受访者表示对自己本学期的课程学习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具体来看, 在受访的两百多名学生中, 对于本课程模式, 87.79%的受访者认为能够督促自己主动学习, 99.53%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激发自己去思考问题。在关于教学模式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搜集科研资料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制作运用幻灯片等调查问题上, 大部分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另外, 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本次学习使自身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思考与总结
从本次教学改革的结果来看, 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确实存有不满和厌倦, 对于《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持接受态度, 教学改革有进行的需要和可能;经过本次课程学习, 学生对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传播学经典篇章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另外, 在学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对本专业的思考和认识逐渐深入。由此来看, 本次基于seminar模式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比较好地实现了教改目标, 效果良好;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将是以后教改研究的重点。
注释
11 邢小玲.Seminar教学法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1) :145.
22 周亮.Seminar教学法及在日本的大学理论课中的应用.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7) :164.
33 李蓓.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教育与现代化, 2003 (4) :36.
44 何卫平.关于seminar方式的意义——兼谈德国大学文科教学中解释学与辩证法的传统.高等教育研究, 2011 (4) :77-79.
55 布卢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日本著名的教育家棍田氰一借鉴布卢姆的理论, 提出学校教育至少要包含三种类型的教育目标:达成目标、提高目标和体验目标。见杨亭亭, 刘仁坤, 王丽娜.基于远程教育学习活动的学习评价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3 (2) :47-48.
66 本次教学中所讲授的知识点有:5W模式、议程设置、魔弹理论、有限效果论、把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意见领袖、知识沟、沉默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