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城国家档案局(精选7篇)
王良城国家档案局 篇1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工 作 计 划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市卫生局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指示精神,进一步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创建领导班子,实行院长负责制,创建小组人员职责明确,设立防保组为上下联动、互通信息的专门机构,防保组长任联络员。
二、深刻领会创建精神,工作责任明确:
1、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向镇政府作回报,由镇、院两级机构联合召开全镇各村干部和村医生大会,传达市局创建工作中农村主要内容是改水改厕,宣传加强水、厕管理的重要性,使我镇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
2、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防保组工作人员定期到餐饮、娱乐场所进行卫生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规定凡有大型聚餐活动,饭店必须先向卫生部门回报,届时食品监督人员负责具体检查督促,防止食物中毒。全镇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发放率达100%。全年对每个单位卫生监督2次,抽样检测2次,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暴光,督促其改正,餐具消毒率达95%以上,对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单位负责人进 1
行卫生知识培训2次,使广大从业人员了解相关卫生知识。做到无食品卫生责任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准确率、及时率100%。
3、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通过广播、画廊进行卫生知 识宣教,增强防范意识,对已发生的传染病及时上报,使传染病情网络直报、及时率100%;及时调查处理率100%,认真做好疫点消毒、隔离,控制疫情漫延,不发生因处置不力而出现的二代病例。
4、认真做好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对不同类型的医疗废物进 行相关的处理后交医疗废物处置公司集中处理。
5、积极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无偿献血,认真宣传无偿献血精 神,鼓励全社会参与,确保无偿献血达100人次,同时对受血者进行成份输血,节约血源。
三、持之以恒确保创建工作的持久性,定期检查创建工作的活 动开展情况、创建工作成绩以及问题整改措施,使创建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
娄庄卫生院
2012年2月10日
王良城国家档案局 篇2
专家初审意见
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派,我们专家组一行,于9月12日至14日对郴州市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初审考察。听取了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城市园林绿化、市政基础设施和市容市貌,审阅、核查了有关资料。经讨论研究,形成初审意见如下: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东临江西,南接广东,是湖南省的“南大门”,建成区面积66.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4.8万人。自2003年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以来,克服了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造成的城市园林绿化毁灭性破坏、历史欠账较多、山多地少、地形地貌复杂等种种困难,坚持创建不动摇。2009年为全面恢复生态,重新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大力实施“百亿城建计划”,持续开展城市建设大会战、“绿城攻坚”、“城市建设和管理大提质”等活动,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通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快速发展,基本消除了冰冻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据查郴州市统计资料,截止2011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3%、绿地率达36.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3平方米,三大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申报要求。各项申报材料整理规范、完整,综合管理、绿地建设等63项相关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Ⅱ级标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成效显著。
一、领导重视,全民创建,形成强大合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园工作,制定了《郴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方案》,成立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组织机构,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园工作。书记、市长等领导,多次亲临指导工作,全力推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通过逐层、逐项分解落实创建任务,做到了各部门、单位创园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全市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职能部门配合抓、专门机构具体抓、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共同创建的强大合力。
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积极开展创建征文比赛、摄影大赛、家庭园艺大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的创园热情高涨,创园工作深入人心。全市各县市区、市直及国、省驻郴单位、民营企业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行动、自发参与,踊跃加入到创园活动中,各类义务植树林遍布郴城各个角落,全民建绿蔚然成风,形成了 “全民建绿、城乡同创”的良好局面。
二、创园理念先进、主题突出,彰显地方特色
— 2 — 郴州市根据自身城市特点,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科学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围绕“以山为城之魂,以水为城之源、以绿为城之脉,以文为城之蕴”的城市建设理念,着力构建“一圈两环、蓝脉绿网、十山十湖”的城市山水园林生态体系,初步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绿中”的城市特色。
(一)科学创建。以依法创园、制度创园、长效创园为理念,科学编制绿地系统规划,严格执行“绿线管制”制度和“绿色图章”制度,严把绿化审批关和验收关,严厉打击乱砍乱伐、损绿毁绿等行为,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郴州市认真贯彻《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不断完善地方规章制度。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防灾避险规划、蓝线规划、绿线导则、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专业规划,启动绿道建设,处于区域领先。逐步实施了郴州市公园管理办法、园林式单位(小区)评选办法、园林绿化工程验收标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规范、绿地养护质量标准、城市绿化赔偿、补偿费征收标准等多项制度,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保障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长效性。
(二)山水创建。郴州突出 “山水”特色,以山为魂,以水为源,以绿为脉,全力围绕“山水”做文章。根据《郴州市城市
— 3 — 绿地系统规划》要求,一方面,通过租赁或征用土地的方式,将东坡岭、木子岭、樟树岭、卜里坪等20多个城区山头全部改建为公园;另一方面,按照“依山傍水、绕山环水、显山露水”的理念,启动郴江河、同心河、燕泉河、西河两岸景观整治,通过拦河蓄水的方式,规划多个10至30公顷的水域,构建“河湖互补”的城市水网,先后完成北湖、爱莲湖、苏仙湖、王仙湖的新建和提质改造,精心打造了以“十山十湖”为特色的山水福城。
(三)生态创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山体公园、小游园建设为中心,加快了城市林荫路建设步伐,突出了生态统筹和谐的理念,让城市走进公园,让公园拥抱城市,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休闲。坚持道路绿化林荫化、树种多样化、布局合理化、色彩季相化,积极开展 “城市慢行系统绿荫化”建设。全市67条城市道路中,林荫路推广率72.4%,林荫停车场推广率62.5%。同时,计划用城市绿道将城市各类绿地有机连接,形成富有特色的园林绿化网络。
牢固树立因地制宜和建设节约型园林理念,坚持节水、节地、节能并举,以适应性强、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为主,合理利用选矿废弃地,改建公园绿地。在园林绿化管护上积极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能技术,在山地公园中应用太阳能、风能路灯等节能设施。注重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
(四)文化创建。郴州作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在园林城市创建过程中注重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深入发掘郴州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郴州精神,将其融入园林建筑、小品、雕塑当中,让园林景观与文化有机结合。在城区重要节点,营造了“郴阳八景”植物造景,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让城市园林景观既彰显了城市文化,延续了历史文脉,又体现了郴州的地域特色,营造了特色鲜明、文化深厚景色优美的湘南城市风貌。
三、创园措施强力,工作成效显著
郴州市以打造“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城市品牌,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创园工作思路明确、切合实际,工作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初步建成了以环城生态绿化为基础,道路绿化为骨架,公园、游园为重点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一)多措并举,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
运用了建绿、增绿、还绿、补绿、插绿、促绿等各种手段,大力实施公园、道路、居住区、街旁游园等各类绿地建设,基本实现了全市绿地建设的全覆盖、零对接,城市绿量快速增长,园林绿化品质显著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相关技术指标达到了较高水平。
据查阅相关资料,郴州市通过积极开展“生态景观建设攻坚”、“绿城攻坚”活动,举全市之力栽植大量苗木,再造“林中之城”,使城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达71.6%,本地
— 5 — 木本植物指数达0.8,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达95.3%,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达100%,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为4.21%,河道绿化普及率为80.75%,水体岸线自然化率为90.31%,生物防治推广率为62.3%;依借四面环山地势,以公园建设为手段,有效化解山多地少难题,新建和改造公园、游园64个,建成区大于40公顷的植物园1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4.81%,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为0.11,公园管理规范化率为94.1%,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为76.9%,基本形成了“开窗见绿色、出门进园林”的城市景观格局;在创园中对主次干道沿线进行拆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退地还绿,提高了城市绿视率,缓解了老城区绿量不足和不均衡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市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以精品道路提质为重点,打造郴州大道、南岭大道、郴江路等12条精品景观生态道路,对裸露边坡“造绿造景”,进行立体绿化;通过创建“园林式单位”,在小区庭院强力推进破硬建绿、见逢插绿和实施围墙围栏绿化、窗台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目前,市城区共有178家单位庭院成功创建省、市“园林式单位”,50家小区成功创建省、市“园林式小区”,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达96.54%。
(二)探索创新,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效能
郴州率先走在了湖南省将数字园林与数字城管相结合的前沿,依靠先进的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古树名木保护、园林绿化养护和病虫害防治等实施动态监控、精细化管理;在园林养护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引进— 6 — 国内知名绿化企业进行市场化养护管理,学习借鉴其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和效能。
(三)点面兼顾,注重市政基础设施和大环境绿化建设 郴州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大环境绿化工作投入力度大,市民参与热情高,点面兼顾,雅俗共赏,形成了城郊一体化的良好绿化环境。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逐步建设了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功能分区明确,交界处建有绿化隔离带,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缓解,环境效益良好。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大,效果较好。据查阅资料显示,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80.96%,编制完成了城市给水排水、城市防洪及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提质技术改造规划和部分实施计划;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65天,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四类及水体比率66.67%,河、湖生态驳岸绿化效果良好,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明显;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3分贝,道路完好率为99.15%;住房保障率为95.11%,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100%;城市燃气普及率、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标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供水普及率、道路机械清扫率、城市道路亮灯率等各项指标均符合或基本符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要求。
四、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1、进一步建设增加老城区绿地面积,加强园林绿化精建、精管,营造更多精品亮点。
2、完善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山体公园的林木抚育,尽快形成植被丰富、生态良好、季相优美的景观风貌。
3、进一步规范街道商业门牌和广告标牌的规划设计,强化市容市貌管理,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
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经专家讨论商议,认为郴州市符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条件,同意推荐郴州市申报国家园林城市,请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查。
专家组名单: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周淑兰
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高级工程师
黄 哲
长沙市园林管理局
副局长 杨青山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
院 长 田森林
湖南省环境卫生协会
高级工程师
王良城国家档案局 篇3
为提升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准(2017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最严”总要求,按照国家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准和省、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实现依法治理、守住安全底线、促进行业自律、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施全程监管、问题导向、风险防控、共建共治为主要途径,以强化“四有两责”为抓手,加快建立信息化监管机制,着力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治理能力,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大力扶持诚信企业,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引导食品行业向守法自律诚信转变,为社会和公众创造安全放心的食品安全环境,推动我市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落实到位,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和监管机制,监管人、财、物有效保障,检验检测、信息化建设等技术支撑能力切实提升。“四有两责”有效落实,实现网格化监管全覆盖,及时防控风险隐患。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食品行业守法诚信,食品产业良性发展,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底线。三年内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显示我市生产的食品安全状况较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人民群众认可,总体满意度达到70%。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坚持党委政府负总责,把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强化推进和督办,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问题导向,务实创新。围绕食品安全监管全链条,以发现和整改突出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举措,跟踪督办问题的整改和目标任务的落实,确保创建取得实效。
(三)坚持共建共享,创建惠民。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创建成效的根本依据,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共治共建共享,切实让人民群众受益。
四、主要任务
我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主要任务是: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着力夯实一个基础、打造二个平台、提升三项能力、实现四个强化,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风险,促进我市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一)夯实食品安全工作基础。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发改局),纳入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核(所占权重不低于3%)、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市委组织部)。加大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力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市政府食安办)。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市政府食安委)。将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且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增长,其中,食品安全检验经费至少能够支持4份/千人口·年的检测样本量(不含快速检测),检测费用由市级财政承担(市财政局)。食品安全监管事权划分明确,无交叉重复或漏洞盲区。认真落
批名优食品品牌,加大对兼具我市地方特色食品和旅游食品特征的五常大米的规范和保护,提升竞争力(市市场局、市旅游局、市工信局、市商贸企业总公司)。
五、组织机构
为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五常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张英波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各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市政府食安委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耿军兼任,副主任由市政府食安委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分管负责同志担任。
六、工作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7年2月-2017年6月
制定《五常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报哈市备案。成立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创建办)。召开动员大会,启动全市创建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6月-2018年12月
各成员单位全面推进落实创建工作。市创建办制定督查、暗访、通报、考评、验收、满意度调查等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对各成员单位创建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测评群众对当地食品安全现状的满意度。总结创建经验、公布相关信息,及时向哈市政府食安办和市政府报告。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
针对工作重点和难点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回头看”,巩固创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各成员单位对照创建标准开展自查自纠,于2019年7月底前向市创建办报送工作总结、自评报告以及对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评报告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及主流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接受哈市市创建办组成考核验收组,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准和省政府食安办验收细则,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明察暗访等形式进行考评验收。对在考评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成员单位限期整改,做好迎接考评验收的准备工作。
(四)考核验收阶段:2019年7月
按照哈市创建办统一安排,向省食安委报送工作总结和自评报告,申请对我市创建工作考核验收。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政府食安办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市创建办定期督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要坚持党政一把手抓创建工作,负总责,成立组织机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衔接和督办落实。将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专项方案,强化考核,对照国家创建标准,逐条逐项细化推进措施和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二)协作联动机制。各成员单位要坚持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创建目标任务中属于项目实施的,责任单位要尽快制定具体方案和进度安排,尽早启动实施。属于部门衔接的,要加快厘清职责,杜绝监管断档脱节。属于行政执法的,要逐项制定具体工作步骤,细化、量化各项指标,确保落实到位。坚持牵头部门与责任单位相协调,坚持重点工作与日常监管相促进,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市创建办要统筹协调,督促各成员单位落实创建任务,确保创建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三)督查考评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信息报送机制,市创建办定期编发工作简报,加强对创建工作指导,各成员单位要及时反馈创建工作信息,认真总结创建经验和做法,按时上报各阶段工作资料和进展情况。市创建办要根据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单位并签订责任状,每季度组织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总结阶段性工作,分析和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督办落实整改措施。
(四)投入保障机制。对创建工作所需人、财、物给予充分保障。配齐配强创建工作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创建组织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创建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五)宣传引导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引导。培育创建特色和典型,形成可以推广的创建经验和监管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报道。强化科普宣传。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普及听得懂、用得上的食品安全常识,提升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通过科普做好正面引导和网络辟谣,提振食品安全信心。同时,要通过宣传,使群众正确认识所处的食品安全环境,了解创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增进社会了解、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创建良好氛围。
(六)责任追究机制。对不履行创建责任,弄虚作假,或因推诿拖延,导致创建指标未按期完成,以及监管不力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责任倒查,并严肃问责相关单位和人员。对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五常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王良城国家档案局 篇4
成府函〔2018〕13号
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引进、扶持和培育总部企业,加快推进“总部成都”建设和总部经济发展,增强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作用,助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构建城市产业生态圈,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一尊重五统筹”的城市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市党代会和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精神,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价值链和创新链核心为导向,着力构建大企业大集团集聚集群发展格局,全面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使总部经济成为成都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全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辐射带动内陆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创新发展、生态发展理念,提升政策设计的敏感度,针对不同类型的总部企业分类精准施策,加大规划引导、资源倾斜、主体培育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系统推进总部经济生态圈建设。坚持加快发展与优化布局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针对市级重点产业园(集聚区)制定差异化政策,促进总部企业有效集聚,推动企业数量、质量和经济贡献持续增长。
坚持全球引进与本土培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总部、第二总部落户成都,深耕成都;支持企业“分改子、子升总、总升级”;大力支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向总部企业方向发展,扶持和培育根在成都的总部企业布局省外、国外,走向全球。
三、主要目标
着力构建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推进总部大楼、总部基地、总部经济产业园(集聚区)建设。2018年建立总部企业认定和奖励支持工作机制,启动存量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建立成都市重点总部企业名录,引进和培育各类总部企业数量比2017年增长10%。到2022年,总部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力争总部经济对地方经济贡献占比超过20%,“总部成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和集聚辐射力明显提升,建成总量最大、能级最高、环境最优的中西部总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总部企业首位城市。
四、空间布局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的空间功能布局,依托66个市级重点产业园(集聚区),打造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骨干企业集群。在中心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起点打造总部经济产业园(集聚区),优化软硬件环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总部经济;在近郊区围绕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高质量培育壮大一批总部基地。不断激发市场潜力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提升成都市总部经济的集聚辐射能力。
五、标准条件
本意见所称总部企业分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综合型(区域型)总部企业、功能型总部企业三种类型(以下简称:总部企业),并将成长型总部企业纳入重点培育和扶持范围。
(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标准条件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指注册地在境外的跨国公司设立的履行跨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上区域范围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总部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包括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投资性公司是指依据商务部《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商务部令第22号)在成都设立的从事直接投资的公司。
管理性公司是指具有对中国境内跨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上区域实施资金管理、采购、销售、物流、结算、研发、培训及支持服务等营运职能的公司。管理性公司申请认定地区总部应具备下列条件:
1.基本标准。符合成都市产业发展政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统计关系均在成都市,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本不低于200万美元。
2.母公司标准。母公司的资产总额不低于4亿美元,母公司属于服务业的,资产总额不低于3亿美元。
3.下属企业标准。母公司已在中国境内投资累计缴付的注册资本总额不低于1000万美元且母公司授权管理的省内外企业不少于3家;或母公司授权管理的省内外企业不少于6家。
(二)综合型(区域型)总部企业标准条件 综合型(区域型)总部企业,是指综合竞争能力强,负责本企业(集团)跨地级市以上区域范围具备综合管理职能的大型企业。
1.基本标准。符合成都市产业发展政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统计关系均在成都市,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履行企业规划和运营决策管理、投融资和资产管理、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或统筹供应链配置、科研和生产场所及资源布局、营销市场区域划分等多项综合管理职能。
2.下属企业标准。拥有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或分公司数量不少于3家,其中在市域外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或分公司数量不少于2家。
3.产业标准
农业:上年度营业收入1亿元(人民币,下同)及以上(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业科技推广类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5000万元及以上),或上年末资产总额2000万元及以上,或上年度总部企业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对本市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合计200万元及以上。
工业:上年度营业收入10亿元及以上,或上年末资产总额12亿元及以上,或上年度总部企业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对本市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合计1500万元及以上。
服务业:上年度营业收入10亿元及以上,或上年度总部企业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对本市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合计1000万元及以上。
(三)功能型总部企业标准条件
功能型总部企业,是指经母公司授权承担部分总部功能的企业。
1.基本标准。符合成都市产业发展政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统计关系均在成都市;授权为母公司内关联企业提供研发、物流、采购、销售、结算、财务、信息处理等职能或其他支持型共享职能服务。
2.产业标准
农业:上年度总部企业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对本市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合计200万元及以上。
工业:上年度总部企业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对本市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合计1500万元及以上。
服务业:上年度总部企业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对本市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合计1000万元及以上。
(四)成长型总部企业标准条件
1.基本标准。符合成都市产业发展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统计关系均在成都市。
2.下属企业标准。拥有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或分公司数量不少于3家,其中在市域外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或分公司数量不少于2家。
3.产业标准。达到综合型(区域型)产业标准中营业收入或资产总额或本市地方经济实际贡献三分之一及以上,且同一指标认定前两年增速连续超过30%。
(五)例外标准条件
符合成都市产业发展政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统计关系均在成都市的企业,具备以下条件可以直接认定为总部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企业;国家和中央部门管理的大企业(集团)区域总部;上年度公布的世界500强、美欧日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服务业500强和新经济500强的中国总部或在华区域总部;估值超过10亿元及以上的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
金融业总部企业标准条件和支持政策另行制订。
六、支持政策
(一)“引进来”奖励
新引进注册的企业一年内达到成都市总部企业标准条件,可申请享受“引进来”奖励。入驻成都市重点产业园(集聚区),自在本市地方经济实际贡献体现年度起,根据实收资本规模和租用办公用房情况,对企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给予奖励,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未按产业定位入驻成都市重点产业园(集聚区)的减半奖励。
1.开办支持。新引进注册的民营总部企业实收资本1亿—5亿元(含1亿元)的,按实收资本给予企业及高级管理人员1%奖励,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奖励资金不低于总额的30%;实收资本5亿—10亿元(含5亿元)的,按实收资本给予企业及高级管理人员1.5%奖励,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奖励资金不低于总额的40%;实收资本10亿元及以上的,按实收资本给予企业及高级管理人员2%奖励,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奖励资金不低于总额的50%。新引进注册的国有独资总部企业实收资本1亿—5亿元(含1亿元)的,按实收资本的0.3%奖励高级管理人员;实收资本5亿—10亿元(含5亿元)的,按实收资本的0.6%奖励高级管理人员;实收资本10亿元及以上的,按实收资本的1%奖励高级管理人员。上述奖励按40%、30%、30%比例分3年发放。2.租房支持。在成都市无自有办公用房,新引进注册的总部企业租用超甲级、甲级商务写字楼自用的,自认定之日起连续3年给予租金补助,第1年补助年度租金的50%,第2年补助年度租金的30%,第3年补助年度租金的20%,每年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二)多做贡献奖励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根据对地方经济贡献情况,对企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给予奖励。针对企业的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研发更新、扩大生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源开发等。
1.发展支持。总部企业自认定年度第二年提出申请,对上年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增幅超过本市上年GDP增幅且增量达500万元及以上的给予奖励,奖励金额为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增量的30%,其中针对国有独资总部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由企业将奖励资金的30%发放给高级管理人员;鼓励成都市总部企业开拓市场,在增幅、增量达到要求的基础上,营业收入中来自市域外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或分公司比例超过30%的,总部企业奖励为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增量的40%,由企业将奖励资金的40%发放给高级管理人员。
2.投资支持。总部企业在成都市重点产业园(集聚区)选址投资可享受项目便利直通车服务,符合相关规划及产业政策导向的投资项目,可不受项目投资额门槛限制,纳入重点项目绿色通道管理,予以重点保障协调。在成都市无自有办公用房,入驻成都市重点产业园(集聚区),新建办公用房或新购置超甲级、甲级商务写字楼且自用的总部企业,按每平方米3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每个企业享受补助面积不超过3000平方米;未按产业定位入驻成都市重点产业园(集聚区)的减半奖励。租房支持与新建办公用房或新购置超甲级、甲级商务写字楼支持不得同时享受。
3.增资支持。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增资1亿—2亿元(含1亿元)的,按照该企业增资次年地方经济实际贡献相对前一年度增量的5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由企业将奖励资金的30%发放给高级管理人员;增资2亿元及以上的,按照该企业增资次年地方经济实际贡献相对前一年度增量的6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由企业将奖励资金的30%发放给高级管理人员。
4.培育支持。成长型总部企业自认定第二年起连续三年给予资金奖励,奖励金额为其上年度对地方经济实际贡献相对前一年度增量的30%,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三)能级提升奖励
支持总部企业领先发展,根据发展能级提升情况给予企业奖励。
1.领军支持。首次被评为世界500强的,给予一次性2000万元奖励。首次被评为中国企业500强的,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奖励。首次被评为民营企业500强、服务业500强和新经济500强的,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首次经商务部或商务厅认定或备案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
2.提升支持。实际履行总部职能但属于分公司性质的总部企业改制为子公司的,给予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功能型总部企业由单一职能发展为具备三种及以上职能或者转变为综合型(区域型)总部企业的,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综合型(区域型)总部企业升级为全国总部、亚太区总部和全球总部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
(四)“走出去”支持
鼓励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
1.资金便利化支持。可按照有关外汇管理规定,开展包括经常项目集中收付汇和轧差净额结算、境内外外汇资金集中管理集中结售汇、外债和对外放款额度集中调配等在内的多项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鼓励跨国公司通过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和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等通道,完成集团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中,设立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区域的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型总部企业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相关备案条件中上年度本外币国际收支规模由超过1亿美元调整为超过5000万美元,简化集中收付汇和轧差结算收支申报程序,建立与资金池自动扫款模式相适应的涉外收付款申报方式,支持银行和企业签定一揽子涉外收付款扫款协议。
2.出入境便利化支持。经总部企业邀请,需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人员,可申请办理入境有效期不超过1年,停留期不超过180日的多次签证;经总部企业邀请,需临时来本市的外籍人员,应当在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入境签证,时间紧迫的,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入境口岸申请签证入境;经总部企业聘请,需在本市长期工作的外国人,取得3—5年有效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后,可申请办理相应期限的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许可。总部企业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按有关规定可申请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总部企业员工(其中外地户籍员工须符合异地办理出入境证件条件)因商务需要出国,赴港澳台地区的,可享受加急办理出入境证件等便利服务。3.通关便利化支持。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创新监管制度和监管模式,着力提升通关效率,为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便利。海关对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可办理归类、价格、原产地预裁定手续。其中,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型总部进行物流整合的,海关、外汇、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其采取便利化的监管措施。
4.海外布局支持。支持总部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活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对主导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境外产业合作园区,给予最长4年最高100万元/年的支持。对控股新设境外企业,给予最长3年最高100万元/年的支持。
(五)人才建设支持
鼓励总部企业加强高级管理人员团队和人才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
1.人才绿卡支持。获得多做贡献奖励发展支持和能级提升奖励领军支持的成都市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经市级主管部门推荐,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审核同意后,发放“蓉城人才绿卡”,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服务保障。
2.高端人才支持。针对成都市总部企业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
3.人才培养支持。按照《成都市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成委办〔2017〕23号)规定,总部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合作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支持能力强、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的研发中心等功能型总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通过成都人才白皮书发布总部企业人才需求,促进人才供给与总部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
(六)用地支持
鼓励总部企业新建和改建总部大楼,对新建项目用地依法予以优先保障。
1.新建总部大楼用地支持。经认定需要单独供地的企业总部,在不影响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由相关产业主管部门或中心城区政府(管委会)提出产业准入条件,纳入国土部门编制的土地出让方案,土地出让起始价可按地块所在级别商服用地基准地价的70%确定,竞得人自持房屋产权比例不得低于70%,竞得后的土地不得改变用途。
2.改扩建总部大楼用地支持。经认定的企业总部,可继续利用在中心城区工业集中发展区依法取得的自有存量工业用地及房产,但须整体持有且不得对外分割销售。利用服务业集聚区内存量用地改建、扩建且整体持有的总部办公用房的商业用地,涉及用途变更和土地增容的,可按不低于双评估差价60%计收土地出让价款,建成总部用房不得对外分割销售。
(七)融资支持
加强政银企合作,着力扩大金融供给,满足总部企业融资需求。
1.综合金融服务支持。依托科技投融资云平台、自贸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天府融通平台、农贷通平台,支持金融机构提供总部企业壮大贷、惠农贷等金融产品。筹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总部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征信等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在账户开立、结算服务、融资业务、高级管理人员服务等方面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对获得多做贡献奖励和能级提升奖励的总部企业,上一年度新增流动资金贷款的,可按中国人民银行当期(上一年度)基准贷款利率计算利息金额的30%,给予企业最长一年期最高300万元的贴息。
2.直接融资支持。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每年筛选一批总部企业列入拟上市挂牌企业库,对在境内外主要证券市场首发上市融资的,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主要证券市场成功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按照发行金额的0.5%给予奖励,单户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八)中介服务支持
鼓励优质中介机构为总部企业提供高品质多元化商务服务。择优选定技术力量强、服务质量好、从业经验丰富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一定数量、涵盖门类较全的品牌中介服务机构库,满足总部企业专业化个性化商务服务需求。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购买品牌中介机构库内中介企业提供的会计、法律、审计、咨询、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等服务,按当年购买服务实际支付金额给予10%补助,每个总部企业每年补助不超过100万元。同一家企业连续补助不超过三年。
(九)落实税收优惠支持
依法积极支持总部企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1.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支持。用好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优势,对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落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税收政策支持。对公司制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直接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满2年的,可按照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公司制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十)特别支持 1.迁营支持。建立有利于产业跨区域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达到成都市总部企业标准条件的省内市域外企业因发展需要,总部迁入成都市或在成都市设立第二总部的,在成都产生的地方经济实际贡献可与原企业所在地政府协议共享。
2.“一事一议”支持。对特定的总部类型、新型业态的企业,或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实际履行总部职能,实行统一核算、作为纳税主体、对本地经济增长贡献大的分公司(机构),或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重点引进的特别重大企业,可“一事一议”给予政策支持。“一事一议”支持与前述政策不得同时享受。
七、监督管理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应定期向统计关系所在地统计部门报送资料。涉及名称变更、注册资本变更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股权转让、迁入迁出等重大事项的,应在完成相关手续10个工作日内,向市级产业牵头部门和属地政府(管委会)报送相关情况资料。
享受财政支持的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应与属地政府(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对工商注册、纳税、统计等关系进行明确约定,按期全面履行有关承诺,并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市级产业牵头部门会同属地政府(管委会)予以监督核实,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违反合同相关规定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或有抽逃出资行为的,将其失信行为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并视情况向社会公开;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享受本政策的奖励和补助总额不超过该企业对成都市地方经济实际贡献总额(“引进来”奖励除外)。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可申请享受本市其他优惠扶持政策,但其他优惠政策与本意见同类型的,按照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成立成都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全市总部经济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项目,提出促进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检查总部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各区(市)县政府(含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下同)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明确机构具体抓总部经济工作。
(二)构建落地实施规程。符合条件的企业工作日内均可向属地区(市)县政府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认定申请,经属地区(市)县政府初审,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复审并公示后,授牌确认为成都市总部企业。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本文件印发之日起1个月内制定出台总部企业申报指南,细化产业发展引导、企业日常联系、财政奖励申报等事项。并尽快建立总部企业复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动态更新总部企业名录;制定成都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三)完善财税分享分担机制。由市财政局牵头、市统计局等部门配合,建立总部企业地方财税分享机制,为总部企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总部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由市级和总部企业纳税所在区(市)县政府按财政体制分担,企业纳税所在地区(市)县政府财政先予全额支付,年终由市财政与各区(市)县政府财政财力结算。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财政局在本文件印发之日起1个月内制定出台总部企业资金奖励、使用和管理办法,每年6月起组织企业进行奖励申报,开展1次资金评审兑现工作。
(四)优化专项政务服务。建立领导挂点服务机制,健全市领导和区(市)县政府、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服务和投资促进制度,加强对各类总部企业的定期走访和对接服务,及时协调解决总部企业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开展总部经济投资促进活动。建立总部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提供“一对一”人才、金融、用地、税收等政策辅导。建立总部经济目标考核机制和统计制度,将总部经济考核纳入全市目标考核范围。支持成立成都市总部经济协会、总部经济发展研究智库等社会组织,定期开展总部经济发展评估,促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本政策有效期届满或期间相关法律政策变化,可依据实际执行情况适时修改、延长或终止。由市商务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王良城国家档案局 篇5
郢城怀古作者:李百药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客心悲暮序,登墉塘瞰平陆。林泽芊绵,山川郁重复。
王公资设险,名都拒江T。方城次北门,溟海穷南服。
长策挫吴豕,雄图竞周鹿。万乘重沮漳,九鼎轻伊谷。
大搜云梦掩,壮观章华筑。人世更盛衰,吉凶良倚伏。
遽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南风忽不竞,西师日侵蹙。
运圯属驰驱,时屯恣敲朴。莫救夷陵火,无复秦庭哭。
鄢郢遂丘墟,风尘俄惨黩。狐兔时游践,霜露日沾沐。
钓渚故池平,神台层宇覆。阵云埋夏首,穷阴惨荒谷。
秋游三国城水浒城作文 篇6
“到了到了!”远远地看到三国城的.影子,有些同学就兴奋地大叫起来。
一会儿真的到了,我们下了车,进了城门,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阵打斗的声音。“那是在比武!”不知谁说道。我们连忙顺着声音找过去,可惜的是,当我们赶过去的时候。比赛已经结束了,我们只得遗憾地离开。于是我们马上赶到了赛马场,那里正在进行一场古装戏的表演,演员们骑着高头大马,身披盔甲,有的挎着大刀,有的提着长棍,有的舞着双截棍,有的握着长矛,相互厮杀,在一阵战斗过后,胜利的一方欢欣鼓舞,失败的一方落荒而逃,十分精彩。
看完表演后,我们又去参观了吴王宫,吴王宫很大,一条小河连着一个大莲池,莲池里面养着一些小金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悠然自得。池边绿树成荫,景色十分优美。这难道就是我们刚学习的课文《卧薪尝胆》里的吴王的宫殿吗?住着这么好的房子,处在这么优美的环境,怪不得不思进取,会被越王灭掉呢!
接下来我们又看了曹营水寨,战船,古城门,磁塔,古街,水泊梁山……真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啊!我都没有办法把它们一一描绘出来。
创城征文:文明同心创城同行 篇7
在晨曦初露的清晨,漫步于宜兴的大街小巷,你总会在不经意间邂逅文明:葱郁的树木与整洁的街道相簇相拥,秩序井然的车流与文明礼让的行人有序行进,环境优雅的小区与怡然自得的居民和谐共生„„耳闻目睹这一切,无不让人欣喜地感到,宜兴这座古老县城创建文明城市的氛围越来越浓,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市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和靓丽标识,是一个城市的最高荣誉和最佳奖赏。创建文明城市是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激发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城市对外宣传最好名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文明城市创建,是对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全面“大考”。对于正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转型发展的宜兴,更是着眼未来,提升群众幸福感,培植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始终是宜兴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文明城市,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创建工作思路,重点在城区文明创建、农村文明创建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系列创建活动,让文明之花在宜兴大地璀璨绽放。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建设可以使城市变 大、变美,但唯有文明才能彰显城市的风骨、魅力。只有市民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自觉呵护城市的肌体,真正赋予城市高尚的灵魂。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恰恰是文明创建最强有力的推动力量。“请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请注意红绿灯„„”这是志愿者在城区交通路口劝导的一个镜头。在城乡文明劝导活动、交通秩序整治中各级各部门广泛发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确保人人参与文明创建工作,机关干部职工带头每天上路担当志愿者,配合做好巡查工作,文明劝导,广泛动员群众理解、支持并参与到文明创建工作中来,做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和推动力。不论身处哪个地方,哪个角落,只要有不文明行为出现苗头,总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王良城国家档案局】推荐阅读:
王良同志在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22
国家园林城评选标准09-26
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第一批)的通知05-09
国家档案局8号令05-19
国家档案局令第号10-22
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说明07-27
西华师范大学国家国家助学金评审办法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