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2024-10-14

简述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共8篇)

简述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篇1

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生平(1870-1952)

1870.8.31生于意大利,父亲是军人,贵族后裔。母亲博学多识。1886毕业于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

1892年基尼如罗马大学医学院就读,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医学院就读的女性。1896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启蒙阶段(1906-1909)

1906年第一所“儿童之家”于罗马贫民区成立。1909年举办了第一次师资训练课程。《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意大利出版发行。1910年蒙台梭利协会在罗马成立。

1911年在瑞士法国英国美国“儿童之家”设立。1913年国际蒙台梭利训练班开课。1922年《蒙台梭利教学法》译本出版。

1929年蒙台梭利协会成立于德国柏林。AMI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为世界蒙台梭利教育领导与管理中心。1949.1950.1951年连续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1952年去世。

1960年AMS在美国纽约成立。<一>蒙台梭利教育十大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一)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

蒙台梭利所谓“心理胚胎期”是和“生理胚胎期”相对而言的。在蒙台梭利看来,人和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两个胚胎期——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在生理胚胎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开始时一无所有,以后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并生长发育至瓜熟蒂落。而心理胚胎期则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心理胚胎期的开始.心理胚胎期既区别于儿童在母腹中的生理胚胎期,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蒙台梭利认为心理胚胎期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的生理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也是一无所有,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了心理。

蒙台梭利指出,正如作为生理胚胎的儿童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一样,作为心理胚胎的儿童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要求要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要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如适应儿童力量和形体的桌椅、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教具以及不断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的教师等。

(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感觉敏感期:出生到5岁,这时,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秩序敏感期:1岁至 4岁,这时,儿童能够理解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并对物体进行分类;细节敏感期:1岁至 2岁,这时,儿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的细枝末节上;行走敏感期:l岁左右,这时,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行走;语言敏感期:出生后8个星期到8岁,这时,儿童对人的声音产生兴趣,然后对词、最后才对语言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

蒙台梭利指出了多种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并要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并避免延误时机带来的儿童心理发展障碍。

(三)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她认为儿童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和前一阶段不同,而每一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她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形成期。这一阶段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整个第一阶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出生到3岁即前面提到的“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第二时期是个性形成期,这一时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了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的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四)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她给活动以极高的评价;“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但是,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深受福禄贝尔及其追随者推崇的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蒙台梭利把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不是像前人一样称之为“游戏”呢?这主要是因为,她在“儿童之家”中亲眼目睹了儿童不喜欢现成的普通玩具而热衷于操作她所设计的教具的情形,同时也确实地感受到儿童喜欢“工作”一词而不喜欢“游戏”一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工作”和“游戏”进行了区分,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可见,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既不是以往成人所谓的游戏,也不是成人所从事的工作,它是自发地选择、操作教具并在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不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为儿童是“为工作而生活”,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具体地说,儿童工作是内在本能的驱使,遵循自然的法则,而成人的工作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生产量”的原则;儿童的工作以自我实现与自我“完美”为内在工作目标,没有外在目标,而成人的工作追求的则是外在的目标,以团体的共同目标为目标或以外在的诱因为目标;儿童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一种机械化、社会性和集体性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经常需要分工来完成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适应环境、以环境为媒介来充实自我、形成自我并塑造自我的过程,而成人的工作是运用自己的智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环境的过程;儿童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进行,而成人的工作不能拖延、讲求速率和充满竞争。

儿童正是在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工作中,实现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并走上了心理发展的正常化之路。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无意识的工作——>心智工作——>有意识的活动性、创造性与建构性的工作,都是为了沟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展开人类的自然秉赋,使自己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工作,蒙台梭利主张必须为儿童准备工作材料,以此作为有准备的环境的一部分,从而使环境更适合儿童特点和更有教育意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儿童工作所遵循的一些自然法则,这些法则有:1.秩序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2.独立法则,即儿童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3.自由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4.专心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非常投人,专心致致;5.重复练习法则,即儿童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蒙台梭利儿童观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笔者对蒙台梭利儿童观的整理和概括)基本上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它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那么,上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可以给我们今天哪些有益的启迪呢?

(一)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成了批判当时成人中心的教育观、号召重视自我发展的基础。当时,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关于孩子的观点,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向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正是当时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点导致了成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对待儿童的这种错误的态度导致了几乎所有3岁儿童都不能达到正常化,都脱离了自己的正常的发展轨道,按照蒙台梭利儿童心理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的观点,就是导致了几乎所有儿童的天赋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然表现。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自然表现的观点则站在了当时成人中心的对立面,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精神生命就已潜藏在尚未发达的肉体之中,肉体只不过是精神的一个容器,精神生命由它存在起就具备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速度惊人,每一幼儿的心理(或精神)胚胎各不相同,特别是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需要特殊准备的环境;随着幼儿身体的发展,肉体化过程会随之发生,即意志、心理等精神因素“归于肉体”并支配肉体的活动;潜在生命力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帮助幼儿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如果成人没有看到儿童生命力的自我展示并引导儿童的自我发展,没有看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而是压制儿童的自我发展,用奖惩的办法诱骗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则在儿童发展上就会导致一种非自然的结果,使儿童的尊严丧失殆尽,类同机器。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的观点要求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要求成人所进行的教育是帮助幼儿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用一种外在的力量强迫幼儿脱离自己的发展轨道。

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也是我们今天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同意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这一在遗传与环境问题上彻底倒向遗传决定论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从蒙台梭利关于重视儿童自我发展的观点中得到不少的启发。我们的幼儿园教育自50年代学习苏联以来,形成了教师直接灌输为主,教师是幼儿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育传统,长期以来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发展,这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蒙台梭利重视儿童自我发展的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刻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而且不再出现。蒙台梭利对敏感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发展的的敏感期。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论述以及她关于不同心理现象敏感期的说明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敏感期,教育者就应该在不同的敏感期内为儿童提供适宜她敏感期活动的环境,促进儿童敏感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万万不能让儿童敏感能力的发展错过时机。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论述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我们今天并不认为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是儿童本能的表现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我们仍然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强调要促进儿童敏感能力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认为在儿童连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阶段性,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心理面貌上有着不同的表现。进而蒙台梭利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几个时期。蒙台梭利要求在儿童心理不同的发展时期,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不同的环境,使环境能够帮助儿童获得发展。蒙台梭利关于成人所提供的环境应考虑儿童年龄特点的观点,不仅是形成她教育法的基础之一,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考虑儿童发展问题的主要着眼点之一。抛开蒙台梭利的本能论,我们可以说,蒙台梭利关于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改革来说仍然是重要的课题。

(三)重视儿童的活动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而天赋能力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呢?蒙台梭利认为天赋能力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由此,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在蒙台梭利所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活动。在她看来,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得到表现和满足,同时,儿童的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她非常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离开了儿童的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则无从表现和满足,儿童的心理则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蒙台梭利所谓的活动是生命的自我活动,而不是成人干涉下的不符合儿童意愿的活动,她要求成人不能干预幼儿生命的自我活动,把干预幼儿自我活动的教育说成是应该予以废除的旧教育。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观点,在当时的教育改革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蒙台梭利从重视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思想出发,对当时旧教育压制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作法给予了猛烈的抨击.认为旧教育限制儿童的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使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一样,被束缚在一个专门的地方—一桌子旁边,限制和妨碍了儿童的活动,因此,也就限制和妨碍的儿童的发展。蒙台梭利从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出发,提出了要求教师学会观察和探测儿童的活动,学会尊重儿童的活动,并为儿童的活动提供所需的适宜的环境的要求。蒙台梭利关于应该重视儿童活动特别是自我活动的观点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仍然是当今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强调儿童的自我活动,也与我们今天一再重申的要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有异曲同工之处。

总而言之,蒙台梭利的儿童观站在当时旧儿童观的对立面,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呼吁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重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重视儿童的活动;反对成人用不恰当的标准去干涉和妨碍儿童,希望通过确定儿童发展的敏感时期和阶段来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来保障儿童的自我活动。所有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当时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关于儿童的认识也有着十分有益的启发。

蒙台梭利观察到,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正如蒙台梭利所定义的,“印象不仅仅进入他的心理,而且形成心理。它们被儿童纳入自己的体内,变成儿童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创造了自己的‘精神肌肉’,用于吸收从周围世界中积累的经验。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作有吸收力的心灵。”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6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蒙台梭利举例证明了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蒙台梭利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3岁)书写敏感期在四岁以后

婴儿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秩序敏感期(0-3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担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觉能力敏感期(0-5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3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运动敏感期(1-4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学习生活和社会礼仪敏感期(2.5-4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文化学习敏感期(3-6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8、数学敏感期(4岁后)

9、音乐敏感期(4岁后)

因此,在教育当中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师所具备的角色是:

1、环境的提供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

2、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

3、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

4、支持者和资源者。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由此看来,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使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则的支配下,师生关系由直接交往而变成教师——教具——儿童的关系。

儿童成为了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研究蒙台梭利的著名学者斯坦丁(E·M·Standing)指出:“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到何种程度。”总体来说,这是对的,但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中心说,既承认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也看到了教师的“导”学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观 有准备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住处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儿童洋是被动的经验接收者。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质环境须具有美感,在视觉上必须和谐。为了能对儿童作出及时的反应,在儿童进入环境之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在蒙台梭利教育中,物质环境还需要不断地改善,以跟上特定的小组需要和兴趣变化的节拍。

环境的准备和随后的改进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工作。尽管教师不是教室里的中心人物,但她绝不是被动的,因为教师要对儿童所从事的环境工作提供以下支持,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准备的环境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教师参与儿童成长的能力。蒙台梭利学习环境的六要素

自由,儿童可以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

结构和秩序,每天活动按日常生活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动材料。

现实和自然:儿童手里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用质地较次的材料反映虚幻的事物的材料/。儿童受自然界的强烈吸引。

优美的环境和鼓励儿童对环境作出积极自然反应的气氛,材料要美感,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是清洁的,富有吸引力、经过精心准备的。蒙台梭利教具 集体生活的发展。

蒙台梭利教具设计的六个原则。

每一学具中都有儿童所需要发现的问题与错误必须只有一种。材料的设计与使用都是由简到繁的。

针对间接帮助小朋友入学后学习所设计的。

材料归初以具体表达要领的方式出现,随后逐渐转为抽象。针对自我教育,含有控制错误的功能。群体化的生活,混龄教育。因人施教。老师的观察

观察重点

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儿童垢生理发展概况

儿童的心理与外显行为物质。

儿童的自发性行为模式(自发-本能,诱发-与环境互动)獐填报独立思维与选择能力。儿童的人际交流与社会纪律。观察方法 目视法 谈话法 作品分析法

老师观察的注意事项

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和情绪(不预设标签)

观察点(位置,项目)和内容要有固定的位置、时间、情境。不干扰儿童的工作(不批评、不夸赞、不打断)

要有适当的(应确定教室的观察点)观察位置(不要让孩子以为你在看他)一日生活中的观察点与观察内容 来园

儿童来园心情 家长的教养态度

儿童独立的生活理能力。儿童的行为能力 观察能力 对应能力 时间概念 精细工作能力 晨谈

观察儿童的兴趣(形成课程的依据)观察儿童表达与倾听能力。观察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直线观察

观察儿童的肌肉发展概况(包括大肌肉与精细动作、身体平衡与控制,动作的协调性,持物的动作要领掌握,惯性动作模式。)

观察儿童的心理状态:包括专注力、情绪稳定性,工作集中与专注的观察,坚持度的观察等)

静寂游戏的观察 隔离干扰能力的观察 专注、集中倾听能力 倾听的专注和行为的自控 团体演示的观察

专注集中能力 的观察 互动能力的观察(表现力、主动性、反应能力)

简述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篇2

一、全面认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提出并以其名命名。其教育理念强调以幼儿为中心, 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注重幼儿的童年阶段的性格和特征, 以儿童观和教育观作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内容, 运用“先观察”的教育方法, 使用多种作用于感官的教具, 营造一种使儿童易于应用这些实物进行学习的环境, 让儿童在预备好的环境中自由学习。通过幼儿学会选择、判断并调整自我的活动, 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 激发儿童潜能, 在幼儿自由操作和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提高幼儿独立、自信、专注和创造等能力。

二、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精髓和实质

蒙台梭利教育是一个由儿童观、教育观 (包括教育方法) 组成的整体, 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 通过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模式。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 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 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 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比如, 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这种环境对儿童发展是否真正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如何创设环境、如何利用环境进行教育、如何在环境中指导幼儿的操作、如何评估与环境互动中的儿童;在教育中, 应该注意到蒙台梭利教育法重视的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 注重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等。

三、合理改造和应用蒙台梭利课程中教育因素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一些内容也不符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在教学内容方面, 蒙氏教育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五大领域, 缺少社会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在教学活动中, 强调个体教学, 不利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在运用蒙台梭利教育过程中, 要考虑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正确应用蒙氏教育模式中合理因素的同时,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 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及其操作程序等教学因素进行改造和拓展, 改变其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部分, 构建符合幼儿教育道德风尚和时代特点的教育模式。

四、创设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 构建科学的教育内容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提供发挥幼儿能力的场所和材料, 是唤起幼儿能力萌发的基础。在蒙台梭利教学中, 一是要充实扩展活动区域。注重学习和吸收多元智能理论,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二是注重开展多样性的幼儿活动。要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 采取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个人活动等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交替的方法开展幼儿教育活动。

五、搭建蒙台梭利教育互动平台, 延伸教育范围

要树立幼儿园与社会、家庭一体化的教育观, 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 与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共识。一是通过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设置家长园地、定时填写家园联系册等, 向家长们宣传蒙氏教育的精髓和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和科学育儿的方法,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 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二是及时了解和采纳家长对幼儿园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 不断改进工作, 调整教育行为。

何为“真”蒙台梭利教育 篇3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宗旨是“以儿童为中心”,“孩子有绝对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决定玩什么、学什么”。根据幼儿自身的天然特点及成长需求,在自由与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以开发孩子的智慧,挖掘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达到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及人格、心理、精神的完善。

作为父母,我们饱含着无尽的爱,孕育了我们的孩子。儿童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更是我们的责任。选择怎样的教育方式,以何种方式认识并帮助儿童是值得反复思量的重要问题。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07~1952年)是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自1907年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百余年来这位科学家、教育家以及哲人,所创作的建立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的教育方法已惠及全球,并且历久弥新。

蒙台梭利教育的原则

蒙台梭利从儿童注意力集中的现象中观察到生命的无限潜能、力量和法则。观察生命、尊重生命、协助生命的发展成为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出发点。

正确地认识儿童

如果以一句简单的话涵盖蒙台梭利教育的原则,那就是“大人和孩子是不一样的”。幼儿时期的奥秘就是生命的奥秘。从孕育之初,就有一个创造力不断指引生命的形成,使其具备发展成为一个人的一切潜能。我们必须为这个生命的奇迹做好一切准备,因为我们将面对的儿童,不带任何成人的偏见,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塑造出这样的环境,才能够帮助儿童去成为他们自己。

从种子抽芽,长出第一片叶子,到花朵的初初绽放,大自然自有它的法则。儿童的成长也同样有其自身规律,他需要的是大人允许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发展,最终成为他自己。在儿童弱小的身躯下,隐含着巨大的成长动力:他们所富有的好奇心,所拥有的观察敏锐度,对新事物的吸收速度,所具有的严谨秩序感和持久的专注力往往让成年人感叹:儿童的天赋是人类的智慧!

人类幼年期特有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导致了教育并不应该是老师的工作,而是人类内部自然发展的过程。童年时期经验终生改变大脑化学作用,塑造了永久的情绪和人格模板。儿童具有完整独立的人格,在环境中教育了他自己。

重视环境的设置

橘生淮北则为枳。具有吸收性心智的儿童时期,如何在生命中各个重要的敏感期内找到适合的环境,这正是蒙台梭利教育的一大核心:“有准备的环境”。它是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是一个提供儿童身心发展所需的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爱、营养、快乐和便利的环境,儿童惟有通过这样的环境才能拥有工作能力,形成真正的“自我建构”。

“不教的”教育

以儿童为中心,而教师作为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以协助者和环境准备者的角色出现,是儿童与教具之间的桥梁。真正能够让孩子成长的,不是作为传道者的教师告诉他的,而是经由教师引导,他自己通过操作、感知所认识到的。

自由的原则

根据蒙台梭利教育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特殊爱好选择物体进行活动。“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当行动与动机结合时产生了认知的最大化。

工作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的工作,正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

这不仅使幼儿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且也使得他获得了独立的能力。工作有助于儿童的肌肉协调和控制,能使他发现自己的潜力,能有助于他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力,能使他在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并进一步完善自我。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孩子的个性、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智力发展千差万别。

蒙台梭利教育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时间表。在不同敏感期到来时,你会看到孩子们操作不同的项目,比如:帮助四位数运算的银行游戏,或者自如使用双语交流,或者沉迷绘画甚至创造性写作……而当敏感期还在酝酿之中,我们只会耐心等待,并积极引导、启发孩子的兴趣,没有催促,没有强迫。我们期望孩子对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用积极的态度等待“开花”的时刻。

教师会观察并分析孩子,然后设计符合孩子内在需求的工作,一对一教学,分析反馈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蒙台梭利教师需要如科学家般观赏孩子,解析他们身上的密码,用不同的工作将它们呈现出来!

蒙台梭利教育在家庭中的应用

一方面孩子的到来使整个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每个家庭成员都将参与并影响儿童的成长。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独立自信,富有活力、情感充沛、遵守纪律、求知欲旺盛、有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优秀的人,以父母为首,每个成员都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孩子唤醒我们的感觉,用我们不懂的方式让我们保持清醒。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了解并尊重孩子,协助孩子成就他自己,这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

蒙台梭利说孩子最需要的,是真实的生活。自己动手吃饭、自己动手穿衣,和父母一起擦桌子、扫地、整理床铺……让孩子享有家,而非寄生或囚禁于家,孩子才能独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

在重新认识儿童后,我们或许可以蹲下来看看家庭中的环境,尝试换位思考。这是否是有助于孩子探索并发展他自己的安全、丰富、整洁的家庭环境呢?我们有没有保证孩子最基本的安全、健康与爱;我们是否提供了合适幼儿使用的工具、材料、书籍;我们是否和孩子有有效的互动;我们有没有保护孩子远离光怪陆离非真实的电子世界;我们有没有在他专注尝试时,给予安静的等待;我们有没有在孩子的呼叫中给予及时的回应;我们有没有引导并给予孩子自主空间去解决和同龄人的矛盾;我们有没有用正面管教的方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有没有给予孩子空间去关爱作为父母长辈的我们;同时我们自己有没有用正能量去积极主动地生活,发展更好的自己,做儿童方方面面的角色榜样呢?

简述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篇4

(1)针对儿童的内在潜力的特点。

在蒙台梭利观点的指导下,我们知道虽然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但是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来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让这种潜力能够按照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并且自由的发展。她特意强调不应该把儿童当做一个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一个个人来对待,儿童并不应该是教师和家长等成人随意进行灌注和塑造的物品。

比如,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培养艺术细胞,学习各种乐器,诸于钢琴、小提琴等等,可是孩子们并不喜欢,而是出于一种被胁迫的状态早学习,他们没有被当做自由人来对待,而是像一个可以随意被捏造的泥巴一样,被成人的各种观点灌输,且进行各种理想化的塑造,这是对儿童自由权利的一种剥夺,且许多时候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然而,很多儿童在年幼的时候,会时长表现出对各种奇异事物的爱好和冲动,比如看了电视电影画面上的武打动作片,他们就会幻想自己可以自由飞翔,幻想自己也有某些特异功能,然后还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身体中某方面的动作和表演能力,其实这就是身体中的潜力在被激发。如果此时,可以正确的引导,那么,或许,这些儿童就能走上丰富的善于模仿的表演之路。

所以,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认真地观察儿童,彻底研究儿童,热爱儿童,在尊重儿童个性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实现不仅是智力的且是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由此可知,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是在尽量避免干预儿童自主性的基础上阐发的,这种科学的方法有助于让儿童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判断,独立生活和工作,成为有才能的新一代。

(2)针对儿童的学习动机方面的特点。

这也可以结合蒙台梭利的敏感期教育理论来作为参照。蒙台梭利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敏感期进行了研究,这包括敏感的表现和敏感期的延续时间。她认为儿童各种敏感期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其论述的各种敏感期如下所示。

①语言的敏感期(出生后2个月至8岁)。

蒙台梭利认为,1岁至3岁是语言敏感期的高峰时期。儿童在接触语言学习时,先是对人的声音感兴趣,接着在感受声音的基础上,感兴趣于词语,最后是对相对复杂的语法结构。也就是说,在这一敏感期内,孩子都会经历呀呀学语,模仿大人的发声和语调,说出单词并且将两个以上单词组成句子的阶段,后来进步到模仿更复杂的句子结构的阶段,最后学习复杂的语法形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

②感觉的敏感期(出生至6岁)。

蒙台梭利认为,感觉的敏感期会在2岁至2.5岁之间达到高峰。她指出,认为儿童在感觉的敏感期内,各方面的感官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几何的形体,辨别颜色、方向,区别声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体等。而这些均有益于以后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比如孩子在2岁时对细微的物体会给予非常大的注意,就像他们喜欢观察摇篮床上的花纹,喜欢观察母亲的裙子边缘的形状,喜欢盯着各种普通的东西出神,他们看的东西中有许多都是成人注意不到的小东西,这种对细节的关心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会引发幼儿的有关活动,从而使幼儿的感觉变得更加敏锐。

③秩序的敏感期(出现于2岁左右)。

秩序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最先发现并论述的现象。它最早出现于儿童两岁左右,持续两年左右,这个敏感期在3岁左右表现最为明显。

比方说,他们生活视野范围内的所有物体的放置,是否在习惯放置的地方?一天的各种生活方式是否按照自己已经熟悉的顺序进行?这些问题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隐隐的秩序感,他们常常的喜悦感来自于将一个物品放在它本来该有的位置。这一时期的儿童适合进行自由和纪律的教育,因为尽管儿童的天性是酷爱自由的,但是他们有严肃的纪律观,他们铭记许多物品的摆放位置,在意许多事情发展的次序,喜欢用自己的行为去规范和矫正他们看到的不合理现象。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这一时期的儿童形成了良好的秩序感,那么,他的一生都会是一个规范的人。反之,如果错过了秩序的敏感期,再想培养一个规范有序,有条不紊的人,就会变得比较棘手。故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运动的敏感期(出生至4岁)。

蒙台梭利认为,运动的敏感期处于出生到4岁之间。在这段时间中,儿童喜欢活动,并且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其动作会逐渐完美。比如蹬腿,爬行,举起轻重量的物体。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对某一动作熟练,会有助于身体和人格上的发展。同样的,如果这一时期缺乏运动,就要导致儿童对运动的信心缺乏,在性格上缺乏协调性,在精神上也缺乏满足感。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进行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在这一段时期内的儿童从喜欢爬开始到学习走路,他们充分活动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之后到各种抓东西的动作等都是用手和身体来完成,这是儿童对客观事物付出身体行动的一个初始辨认期。

⑤工作的敏感期(3岁至7岁)。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的“工作”就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环境相互交融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心理的健康发展。“工作”是各种敏感期的主要特征,是儿童在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基础。

(3)针对儿童发展的个体性而言。

在儿童发展的个体性特征中,蒙台梭利的理念更是经典。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始终是处在主体地位的,而儿童是被动地处在客体地位的。教师常常是按照成人的思维要求来塑造儿童,且是忽略儿童本身的个性,把这些各具特色的孩子按照一定的社会固有法则来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强迫的,屈从的行为,这样扼杀儿童的天性,扼杀他们本身活泼好动的特征,让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最后会导致成为一个具有奴性的思维呆板的人,严重的会出现忧郁的情绪和反应迟钝的状况。

比如激发个性想象力的问题,教师习惯于将固定的对事物概念的理解传达给儿童,而且是按照着一种固有的模式,好比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花是红色的,于是儿童在吸收了这些固定呆板的色彩概念后就形成了定势的思维,在往后的写作中和绘画中,就固定运用这种色彩模式,而不是充分考虑客观事物的多种不同形态。再比如儿童具有许多奇思妙想,他们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喜欢用奇怪的东西搭建自己想象中的房子,他们常常拿来大箱子之类的物品,然后高高兴兴地居住在其中,有时甚至自己虚拟许多场面,然后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这看似非常无聊简单的游戏,实则是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独到认识,且是积极参与创造的一种健康心态,而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家长,通常会认为不可理喻,且严厉斥责这种行为没有遵照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约定俗成的模式来进行。这是教师掌握教育主动权的弊端,也是学前教育的盲点。

其实,儿童才是主体,儿童才是中心。儿童能够全神贯注地从事自己的“工作”,他们可以自己去发现事物的特点,独立进行操作,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当一个观察者,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指导。这个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应该具有一种科学家的精神,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儿童,探寻儿童的内心世界,因为观察的对象不是物体,而是一个富有情感活动的人。所有的做法只是为了激发儿童的生命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他们能够发展成为独立自主的人。用蒙台梭利的方法,即是不仅要观察儿童本身,也要观察儿童生长生活的各种环境,包括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且保持与儿童密切的友好的合作。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这种热爱儿童的精神来帮助他们整个人格得到良好的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法 篇5

一、蒙台梭利教育十大特点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近百年来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

让一岁到六岁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的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二、自由―――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认的贡献之一就是为自由下了明确的定义。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本质的前提。

1.关于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推动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的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关于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这种人是在被“消灭”。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她说:“一般学校给每个儿童都指定一个位置,把他们限制在自己的板凳上,不能活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要求儿童排队,保持安静等等。这样的纪律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为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 她认为儿童的活动应当是自愿的,是一种自然的潜在趋势,不能强加给他们。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她多次强调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她认为这种自由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地、自愿地活动,每 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3.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且教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的发展,完善其人格。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而将秩序与智慧等精神食粮的环境预备好。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六岁以前的敏感期与吸收性心智,创设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生活。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是儿童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与手段,因此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

儿童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儿童所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给儿童安全感

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要来的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可自由活动的场所与用具

儿童必须依靠运动来表现其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能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一一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与场所。

――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最初的活动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必要的限制

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为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精神疲惫、散漫、教材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秩序

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象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儿童智慧的教材中。这种秩序可使儿童朝真实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儿童能真正认真地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己世界内活动的儿童,才能真正在下一个阶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动。而秩序应表现“有准备的环境“中与成人的文化世界相连贯。

四、蒙台梭利对教师的要求

1.教育儿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儿童 2.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技能更重要 3.机警、稳重、耐心、爱心、谦虚 4.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 5.对进步慢的儿童要有无止境的耐心

6.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充满乐趣执着的观察儿童 蒙氏教师的素质 1.谦卑的态度 7.活泼的与儿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室2.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的中心点

3.是环境的创设、保护者、也是儿童的沟通者 8.热心、爱心、耐心、尊重心、责任心

4.是观察者、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9.机警、思维敏捷

5.是家长的沟通者 10.动作优雅迷人,外表整洁,品质高贵

6.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11.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

六、仅有一次特别的生命力――掌握幼儿的九大敏感期 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儿童发育的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其中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这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1.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9.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敏感期的教育重点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寻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地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

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出现并不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当成人观察的孩子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

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 篇6

一、日常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基本动作教育

所谓基本动作教育,即让孩子练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它是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交礼仪的基础,它主要包括:走线、走(步行)、坐姿、站姿、拿、搬、放、拧、倒、折、剪、切、贴、缝、编、捏、夹、转、擦、撕、打、敲、卷、削、拉、揉,其他。2.照顾自己

是指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而设置,主要包括:携带物品的整理、东西洒落时的处理、照镜子、梳头发、擤鼻涕、穿衣、脱衣、叠衣服、穿鞋、脱鞋、洗脸、洗手、衣饰框、洗手帕、喝水、吃饭、刷牙、剪指甲、擦汗、洗脚、洗澡、整理书包、入厕、叠被子、擦鞋子、擦嘴巴,其他。3.照顾环境

是指以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无生命的物体为对象,让孩子学习美化、打扫、整理环境的方法,并掌握照顾、饲养、管理动植物的相关技巧。

(1)清理、整理工作:工作用的地毯的准备及清理、摆放鞋子、衣服、书包、教具、图书、玩具、扫地、桌子、椅子、床铺等。

(2)擦洗:桌子、椅子、窗户、托盘、教具、杯子,以及洒水时用抹布擦等。(3)庭院工作:捡拾落叶、垃圾、拔草、松土、剪枝等。

(4)照顾动植物:浇花、晒太阳、施肥、喂金鱼、给金鱼换水等。(5)用餐:清洗餐具、水果削皮等。4.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社交礼仪主要分为:

(1)谈话礼仪:打招呼、道别、邀请、感谢、道歉、欢迎、应答、慰问病人、打电话、问路等(2)动作礼仪:开门、关门、敲门、与他人接触、递交物品、咳嗽、打喷嚏、打哈欠、倒茶、入席等。

二、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 1.教具操作原则:

a)每次只演示一种教具,目的性明确。

b)精确动作,按照孩子的节奏进行,要缓慢。c)简化动作,使孩子能够看明白。d)拆分动作,做到步骤化和有序化。

e)操作时尽量少讲话,语言要简练、准确。

f)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进行。g)避免镜面教学,教师要坐在惯用手的右边。

h)时刻观察孩子的动作与反应,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i)适时地引入教具操作,当孩子能够独立操作时要离 开并继续进行观察,孩子需要时马上给予帮助。j)不能打断孩子的操作。

k)在操作之前,教师应确保教具准备的完整。l)努力排除让孩子走神的因素。

m)操作教具时不应超出工作毯的范围,确保工作毯的防水性,颜色不能太花哨,尽量用纯色的。

n)鼓励孩子重复进行操作,说:“你做得很好,再来一次吧。” o)随时做好操作记录。

p)不应指责孩子的错误,可以说:“小朋友,老师再来操作一次好吗?” 2.教具应用理念——以儿童为中心,环境、教师与教具的关系

三、自制教具原则

a)注意色彩的搭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b)功能性(CCIO: concentration, coordination, independence, order)明确,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明确。

c)注意教具的尺寸、易于取放及携带。d)确保教具的完整性。e)注意错误控制。

f)确保安全,材质健康、环保、无毒。g)实用性。h)真实性。

i)操作顺序合理。

j)是否可以循环使用。k)考虑礼仪。

l)是否易于清洗或者整理。

四、日常生活教具设计注意事项 1.必须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2.目的明确:发展孩子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3.能够使儿童得到发展。4.男孩、女孩都能接受。

5.从时间、空间、经济上都能达到要求。

五、日常生活教具操作与演练

一、基本动作

(1)走(步行):

提示方法:小组提示或团体提示 适合年龄:2.5岁以上

教具构成:运动鞋(室内用便鞋)准备工作:在室内或户外集合。基本操作:

穿鞋时:

1.伸出右脚,脚跟踩到地板上。2.脚尖着地。

3.以自然的步态踏出。

4.姿势要端正,两脚交互前进。5.速度要缓慢,沉着稳定地前进。6.手和脚进行相反方向摆动。不穿鞋时:

1.与穿鞋时动作不同,脚尖先踏到地板上,然后放下脚跟。2.其它与前述相同。

兴趣点:右脚和左手、左脚和右手交互运动。错误控制:1.姿势不佳。2.步伐混乱不够稳定。

直接目的:1.学习基本的走路方法。2.手脚运动的协调性。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和专注力。注意事项:走线练习与此目的不同。延伸活动:在教室内走、在人群中走、拿着东西走、后退走等。(2)坐(椅子在桌子下时)基本操作:

1.站在椅子后,从两侧握住椅背,将椅子轻轻提起,从桌子下面拉出来。2.桌椅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以身体可以进入为宜。3.站到桌椅之间。

4.在椅子前面,身体稍微前倾,把裙子等可能被勾住的衣物用手压住,轻轻弯腰坐下。5.背挺直,腰部微微贴住椅背坐好。6.膝盖合拢,两手放在大腿上。

7.双手轻握椅子面两侧,身体略微抬起,将椅子提起来轻轻前移。

兴趣点:从桌子下移出椅子到一定的距离,椅子和身体一起抬高,调整距离坐下。错误控制:1.发出声音。2.桌椅之间没有足够容纳身体的空间。(3)起立 基本操作:

1.手握椅面的两侧,抬起身体的同时提起椅子。2.轻轻地将椅子向后移动并放下。

3.身体微微弯曲,出来并站到椅子旁边。

4.走到椅子后,双手提起椅背,把椅子轻轻放回桌下。兴趣点:从后方轻轻移动椅子。

错误控制:起身时发出声响,或者拖动椅子发出杂音,动作不够利落。直接目的:1.学习坐椅子及起立的正确方法。2.调整肌肉运动的方向。间接目的:独立性、专注力的培养。延伸活动:坐条状椅子、凳子等。(4)拿(持)、搬(运)、放(置)提示方法:团体提示或小组提示 适用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儿童用的椅子、桌子、地毯、水桶(盛水)、盘子(装水的茶杯)、水壶(盛水)。a)搬椅子

准备工作:

1.预备儿童用的椅子。

2.小朋友围成半圆形坐下,椅子放在前方让每个人都能看清楚。基本操作:

1.一只手握椅背,另一手握椅子前端的中央部分。2.从地板上轻轻提起椅子。

3.拿着椅子并看清周围的人与物,将椅子搬向目的地。

4.到达目的地之后,轻轻地将椅子的前脚左右分别放下着地,再同时放下后面两脚。兴趣点:不发出声音。

错误控制:1.发出声音。2.椅子的拿法不正确。3.碰到人或东西。

直接目的:1.学习安全搬运椅子的方法。2.提高调整运动方向的能力。间接目的:1.学习照顾环境。2.增强独立性、专注力。

注意事项:拿着椅子,以小组或者团体活动进行绕室内一周的练习。

延伸活动:1.可以用凳子进行练习。2.让孩子拿教师用的椅子或者其它形状的椅子进行搬运练习。b)搬桌子

准备工作:大小、重量适合小朋友搬运的桌子。基本操作: 一个人搬

1.将手放在桌两侧边缘的中间部分。2.拿起桌子,不要发出声音。

3.不能碰到人或东西,将桌子搬到指定的地方。4.把前方桌脚轻轻放下,再把靠近身体的桌脚放下。两个人搬

1.两人分别站在桌子两边。

2.看清周围的状况,依需要进行左右、前后等方向的移动,一直到达目的地,搬动时,两人的手要保持在水平位置。

3.准备放下时,一人轻轻将一侧桌脚放下,另一人保持不动。4.另一个人把另一侧桌脚放下。

兴趣点:1.手的位置,桌脚的放置方法。2.两人走路时桌子的角度。错误控制:1.发出声音。2.碰到人或东西。3.两人手的高度不同。直接目的:1.学会正确搬运桌子。2.提高调整运动方向的能力。间接目的:1.学习照顾环境。2.增强协调性、专注力。c)搬运工作用的地毯

提示方法:小组提示或个人提示 教具构成:工作用的地毯。

准备工作: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竖直放置卷好的地毯。基本操作:

1.蹲下并用双手握住地毯筒的上部。2.手持地毯,慢慢站起来。

3.站在原地,再把地毯端正地拿好。4.地毯与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5.以这种方式将地毯搬到地毯架上。

6.保持竖直的状态,把地毯轻轻放入地毯架里,不要使地毯散开。兴趣点:竖直地搬运地毯。

错误控制:1.拿地毯时松开或落下。2.碰到人或东西。

直接目的:1.学会正确搬运地毯。2.提高调整运动方向的能力。间接目的:1.学习照顾环境。2.增强独立性、专注力。注意事项:依环境、地毯的大小,也可以横着搬运。延伸活动:搬卷着或折叠的塑胶垫。d)拿盘子

教具构成:适合手拿的盘子,2-3个小碗或杯子。

准备工作:将小碗或杯子放在盘子里,碗里或杯子里装有水。基本操作:

1.盘子里摆好装满茶的茶碗或盛水的杯子,注意不要放偏。

2.两手握盘子的边缘,手臂朝向腋下靠近,小臂弯成直角,水平地端着盘子。3.保持这个姿势搬运。

4.在指定的地方以水平的动作轻轻放下。

兴趣点:端盘子时不可倾斜,否则盘子里的东西会掉下来。错误控制:1.盘子倾斜、容器滑动。2.杯里的水溅出。直接目的:1.学会搬餐具。2.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1.学习照顾环境。2.增强独立性、专注力。

延伸活动:搬运其它大件的物品,例如:箱子、水桶、扫帚等。注意事项:根据搬运东西的形状、性质,注意端、拿东西时手的位置,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把东西搬运到目的地。(5)移(使用五指)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以上。a)整只手拿碗倒豆

教具构成:1.一个托盘。2.两个相同的碗。3.一些绿豆,放在左边的碗中。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小朋友,下面我要做的是‘倒豆’的工作。”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伸出左手,缓缓地接近有豆子的碗,五指要紧贴碗壁,再伸出右手,遵循同样的方式,稳稳地端起碗。

4.将装有豆子的碗移到空碗的正上方,确定碗口对着空碗的中心点,稍作停顿,再慢慢将豆子倒入空碗中,注意两碗口不要碰触。5.确定碗已倒空,将碗轻轻放回原位。

6.与步骤3-4相同,将豆子倒回原来的碗中。7.请孩子进行操作。

错误控制:豆子掉落在托盘上。兴趣点:倒豆的声音。

直接目的:1.发展孩子手眼协调能力。2.锻炼手部的肌肉。间接目的:发展专注力。

注意事项:1.如果有豆子散落,将示范如何用拇指、食指以二指捏的方式一颗颗捡起来,放进碗里。2.碗口不要碰撞。

延伸活动:1.更换碗的大小和颜色。2.绿豆可以换成谷物或其它物品。b)整只手抓豆

教具构成:1.一个托盘。2.两个相同的碗。3.一些绿豆,放在左边的碗中。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做抓豆的工作。”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先伸出左手,缓缓接近有豆子的碗,五指要紧贴碗壁,再伸出右手,四指呈握状,伸进碗中,把豆子抓起。

4.移到空碗的正上方,松开右手,等豆子掉入碗中,稍作停顿后进行,直到移空左碗里的豆子。

5.再用同样的方式把右碗里的豆子移回左碗。6.请孩子进行操作。

错误控制:豆子掉落在托盘上。兴趣点:豆子落下的声音。

直接目的:1.发展手眼协调能力。2.锻炼手部的肌肉,增强手的灵活性。间接目的:发展专注力。

注意事项:豆子若有撒落,要示范如何用拇指、食指以二指捏的方式一颗颗捡起来放入碗中。延伸活动:1.更换碗的大小和颜色。2.绿豆可以换成谷物或其它物品。c)玻璃杯倒豆

教具构成:1.带把手的玻璃杯两个。2.一些绿豆,放在左边容器内。3.托盘一个。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倒豆的工作。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工作,没有其它干扰。3.伸出右手,把大拇指与其它四指清楚分开(呈握杯状),再缓缓接近有豆子的玻璃杯,将四指伸进杯的把手,然后用大拇指按住把手上方,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作支撑,稳稳地端起玻璃杯。

4.将有豆子的玻璃杯移到空杯的正上方,确定对着空杯的中心点,稍作停顿,慢慢将豆子倒入空杯中。注意两杯口不要碰触。

5.确定已经倒空,将玻璃杯轻轻放回原位。6.与步骤3-4相同,再将豆子倒回原来的杯里。7.请孩子操作。

错误控制:豆子掉落在托盘上。兴趣点:倒豆的声音。

直接目的:1.使用玻璃杯。2.增强手眼协调能力。3.使用整个手,增强手的灵活性。间接目的:1.增强专注力。2.通过独立弯成整个工作来树立儿童的自信心。

注意事项:1.若有豆子撒落,示范如何用二指捏把豆子捡起来放进玻璃杯中。2.杯口不要碰撞。d)分米粒

教具构成:1.装米粒的大玻璃杯一个。2.三个小玻璃杯或同样大小的容器。3.托盘一个。准备工作:引导孩子,把用具放在桌子中央,托盘右侧放装米的大玻璃杯,三个小玻璃杯放在左侧。基本操作:

1.教师坐在孩子右侧。

2.握住大玻璃杯的把手,轻轻地提起来。3.在小玻璃杯里倒入约三分之一的米粒。4.倒法与玻璃杯倒豆的要领相同。

5.三个杯子都倒完后,把米粒倒回大玻璃杯里。

6.看看有没有掉到外面的米粒,将掉落的米粒捡回大玻璃杯里。7.鼓励孩子进行练习。8.将用具放回桌子上。兴趣点:倒米时的声音。

错误控制:1.米满出来。2.容器相碰。

直接目的:1.学习正确的倒法。2.增强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发展独立性、专注力。

延伸活动:将色沙、鸟饲料倒入小容器的方法。

注意事项:1.容器口不要相碰。2.大玻璃杯里的米平均分配到三个小玻璃杯里。e)用海绵移水

教具构成:1.两个相同的碗,左边一个盛有水,右边空的。2.一块长方形海绵。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海绵移水的工作。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双手握住海绵,给幼儿示范如何用力挤压海绵,可以配合语言提示:“挤放,挤放”。4.用右手抓住海绵放到装水的碗里,等待海绵吸水。

5.用两只手握住海绵,拉出水面,稍作停顿,将水滴沥干。6.将海绵移到空碗上方,双手挤压海绵,将水挤到空碗里。7.在移水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应,请孩子进行尝试。8.结束练习后,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错误控制:水滴在托盘上。

直接目的:1.增强手眼协调能力。2.提高动作控制能力。3.锻炼生活自理能力。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自信心

注意事项:1.挤压吸足水的海绵的力度应由小到大。2.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吸干。

延伸活动:1.用一小块布代替海绵。2.更换不同大小、颜色和形状的碗。f)用大滴管取水

教具构成:1.两个相同的碗或广口瓶,左边盛有水,右边是空的。2.一个大型的滴管。3.一个大的托盘。4.一块海绵。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滴管取水。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示范工作,没有其它干扰。

3.用右手轻轻拿起滴管,左手放到右手上面,给孩子示范如何用力挤压滴管,可以配有语言提示:“挤放,挤放。”

4.把滴管缓缓插入左边盛有水的容器中。

5.用两手挤压滴管,然后松开手,等待水进入滴管中。6.慢慢地举起滴管,等待多于的水珠沥干。

7.将滴管移到右边空碗中,并将其悬在空碗中,两手慢慢将滴管中的水挤出。8.在移水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请孩子尝试。9.练习结束后,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10.将所有的教具放回托盘中,然后放回架子上。错误控制:滴落在托盘上的水。

直接目的:1.发展手眼协调能力。2.锻炼左右手部的肌肉,增强手的灵活性。

间接目的:1.发展专注力、观察力。2.通过独立完成整个工作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注意事项: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滴吸干。

延伸活动:1.更换碗的大小、形状和颜色。2.用带有颜色的水进行练习。g)倒水

教具构成:1.托盘一个。2.容器两个。左边一个是盛满一半水的水壶,右边一个是有控水线的玻璃杯。3.海绵一块。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倒水。

2.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伸出右手,将大拇指与其它四指明显分开,缓缓接近水壶,将四指插入杯子把手,然后以大拇指按住把手上方,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作支撑,稳稳端起水壶。

4.将水壶移至空杯正上方,倾斜,确定壶口对着空杯的中心点,稍作停顿,再慢慢将水倒入空杯中,在倒的过程中,提示注意不要让水超过控制线。5.确定水位已达控制线的位置,将水壶轻轻放回原位。6.稍作停顿,用左手再将水杯里的水倒回水壶中。7.请孩子进行操作。

8.结束全部练习,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置。9.将所有的教具放回托盘中,放回教具架。

错误控制:1.水滴到托盘上。2.水超过杯子上的控制线。

直接目的:1.发展手眼协调能力。2.从左到右的方向感。3.锻炼左右手部的肌肉。间接目的:1.增强控制行为能力。2.培养秩序性和逻辑性。3.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注意事项: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滴吸干。

延伸活动:1.更换水壶的大小和形状。2.变换杯子上的水位线:变高或者变低。h)用漏斗倒水 教具构成:1.一个托盘。2.三个贴有控制线的玻璃杯和一个大水壶(盛有3/4的水)。3.一个漏斗。4.一块海绵。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漏斗倒水。

2.邀请孩子一起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示范,没有其它干扰。3.把漏斗放到一个玻璃杯上。

4.伸出右手,将大拇指与其它四指明显分开,再缓缓接近水壶,将四指穿入杯子把手,然后以大拇指按住把手上方,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作支撑,稳稳端起水壶。

5.将水壶移至漏斗的正上方,倾斜,确定壶口对着漏斗的中心点,稍作停顿,再慢慢将水倒入漏斗中,在倒的过程中,注意控水线,一旦达到控水线,立即停止。6.确定水位达到控水线,再将水壶轻轻放回原位。7.继续进行,直到所有的杯子都倒入水。

8.稍作停顿,双手拿起杯子将水倒回水壶中。9.请孩子进行尝试。

10.操作完毕,用海绵擦拭溅出的水,将托盘放回原位。11.将所有教具放回托盘中,然后放回教具架。错误控制:水滴落在托盘上。

直接目的:1.学习使用漏斗。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1.培养秩序感。2.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

注意事项:若有水滴落在托盘上,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滴吸干。

延伸活动:1.更换不同大小、形状的水壶。2.更换不同大小的漏斗。3.采用带有颜色的水。i)拧毛巾

教具构成:洗脸盆、毛巾、水壶、海绵、抹布、小篮子等。基本操作:

1)用水壶装水。

2)在洗脸盆里倒入约三分之一的水,用海绵拭去水壶口的水滴。3)毛巾折成一半浸入水里,直到全部吸水。

4)拿出水面,在较低处用两手把毛巾拧干,在毛巾的中心点两侧,左右两手向相反方向转动。

5)把拧干的毛巾放入装毛巾的小篮子中。6)倒掉脸盆的水。

7)用抹布把脸盆擦干,把溅出的水滴擦干。8)水壶放入洗脸盆,把东西放回原位。

兴趣点:扭转,让水流出来。

错误控制:1.水滴滴溅。2.毛巾没有拧干,还滴水。

直接目的:1学习拧的方法。2发展调整肌肉运动的能力。间接目的:培养专注力、独立性。

延伸活动:1拧干海绵、抹布;2换大一点的器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j)布的折叠

适合年龄:3岁以上。

教具构成:1.边长30厘米的方布6种,用棉或麻等易折叠的布料,每块用有色的线在折线处划出一条线作记号,线型有一字型、单对角型、十字型、X字型。2.每种布各准备两三块,折好放在盒子里,装布的盒子形状要比折起来的布稍大。基本操作:

1.引导孩子到教具架,拿取放布的盒子,并将其端到工作区。2.从盒子里取出一块布放在手上,用右手轻压,拿到桌子中央。3.用两手的手指捏住布的两角,轻轻展开。4.左手轻轻压住布,用右手掌将布抚平。

5.让孩子注意有折线的地方,用食指、中指沿着折线从左向右划过。

6.用两手捏住打开时的两个角,提起到折线的地方,再慢慢对应上端的两角。7.用左手轻轻按住布边,以免对好的角移动,右手沿着折线压过去。8.暂时把手放开。

9.左手轻轻按住折好的布,右手食指、中指从左到右抚平并压出折线。10.放回原来盒中。

11.取出第二块布料,根据单对角线提示,将其折成三角形。12.以相同的方式,继续折叠剩下的布料。13.鼓励孩子进行操作。

14.整项工作结束,将教具放回教具架上。兴趣点:1.沿着折线折叠。2.角的重合对正。

错误控制:1.折叠不佳,布料的边缘没有对齐。2.可以看到两个折痕。直接目的:1.发展叠衣服的能力。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间接目的:1.发展专注力。2.树立照顾自己和照顾环境方面的自信心。延伸活动:

1.折手帕、布、纸巾等。

2.选择各种各样的布料,也可变换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3.用洋娃娃的衣服练习折叠。4.用各种衣服练习折叠。

5.练习收工折纸,由孩子自己构想简单的图案描绘到纸上自己剪。

k)剪刀剪纸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1.剪刀一把。幼儿专用,放在小碟里。2.长纸条三张,宽约1-1.5cm,上面画上各种直线或者曲线,放在容器内。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剪刀剪纸的工作。2.邀请孩子到放纸条的地方,取三张纸条放到碟子里(一张、两张、三张地数给孩子看),并提示孩子:“每次取三张即可,做完想继续做,再来拿三张。”端着小碟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坐好,确定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示范,没有其他干扰。

3.左手拿起剪刀,使其与身体垂直,同时刀口向前,刀柄的两个圆洞呈上下方向,然后将右手的大拇指伸入剪刀上方的洞内,其他手指伸入剪刀下方的洞内(视准备工作的剪刀自行调整拿法),然后缓缓导入剪的动作,可同时加入语言“打开、剪、打开、剪”。4.左手拿起一张纸条,将纸条一小段、一小段剪到盘子里。5.重复步骤4,剪完另外两张纸条。

6.告诉孩子应该将剪下的纸条留着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做美工用。7.引导孩子自己练习取拿纸条,并观察其操作过程。8.整项练习结束后,将教具放回教具架。错误控制:没有剪开。

直接目的:1.学习使用剪刀。2.提高调整肌肉运动的能力。3.增强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1.发展独立性、专注力。2.增强秩序感。延伸活动:

1.更换纸的类型,如用贺卡、杂志、薄纸片和建筑用纸等。

2.在纸上画上线,可以采用不同的纸条并逐渐增加难度,如直线、锯齿形线、曲线等。3.由孩子自己构想简单的图案描绘到纸上自己剪。4.剪毛线、布、厚纸等。

注意事项:剪工是蒙氏教学活动中重要一项,教育工作者不必担心剪刀伤到孩子,使用前,要教导孩子注意安全,让孩子学会安全使用一些工具,以保护自己,这也是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一课。用刀切菜

适合年龄:三岁以上。教具构成:

1.一把小的锯齿刀。2.一块切菜板。3.一个小碗。

4.香蕉、黄瓜等易切食物。5.一个托盘。

6.儿童用围裙、抹布。

准备工作:

先把手洗干净,穿上围裙,在厨房准备好用具,菜要洗净,菜板要稍微清洗一下。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刀切黄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3.用双手将洗好的黄瓜拿到切菜板上,横向放好,稍作停顿。4.用右手拿住刀柄,缓慢地将刀拿到菜板上,刀刃要远离身体。5.左手按住黄瓜稍前端,轻轻将刀刃按在黄瓜上。

6.用力切割,可以配合语言“切”。

7.切下几片黄瓜,将刀轻轻放下,刀刃向外。8.双手将切好的黄瓜抓起来,放到空碗中。9.继续练习,直到黄瓜被切完。

10.小刀和菜板要小心翼翼地放到托盘上,将教具放回原来的位置。直接目的:

1.学习使用刀具。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间接目的: 1.增强秩序感。

2.发展专注力、协调性。延伸活动:

可以更换蔬菜和水果的种类,为幼儿准备由软到硬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橘子、苹果、马铃薯、胡萝卜等。用勺子舀豆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连个相同的碗,左边的碗中盛有豆子,右边碗是空的。2.一个大的汤匙,横放在托盘中。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勺子舀豆的工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3.伸出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用左手拿起勺子,把勺柄放在右手三指上。

4.将勺子放进左边盛有豆子的碗中,轻轻地舀,舀起一勺豆子。

5.把盛满豆子的勺子慢慢移到空碗上方,并缓慢将豆子倒出停顿一下。

6.继续练习,若剩下的豆子不好舀,可用左手握碗边,使碗倾斜,用勺舀出,直到把豆子全部舀进右边碗中。

7.再把右边碗中的豆子移回左边碗中,鼓励孩子进行操作。8.操作完毕,将教具放回。

错误控制:豆子掉落在托盘上。直接目的:

1.学习使用勺子。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

1.培养专注力、独立性。2.培养逻辑思维和秩序性。注意事项:

豆子若有撒落,要示范如何用拇指和食指捏的方式把豆子捡起来,放进杯子里。用茶匙移色砂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教具构成:

1.容器两个。其中一个装有色砂。2.茶匙一个。3.托盘一个。准备工作:

1.在桌子上进行练习,引导孩子从教具架上把教具搬到桌子上。2.托盘左侧放置装有色砂的容器。3.教师坐在孩子右侧。

基本操作:

1.把容器的盖子拿起来。

2.右手拿茶匙,将色砂平平舀起,保持角度不变,轻轻提起来,到达空容器中央上方时,将茶匙中的色砂倾倒下去。

3.越到最后,色砂越难舀,这时,可用左手托住容器,把容器稍微倾斜,继续舀。4.确认色砂已经舀完,把容器放在桌子上,茶匙放在托盘中。5.把装色砂的容器放到左侧,空容器放到盘子右侧。6.重复上述练习。

7.如果有色砂落到桌子上、盘子上,用小刷子刷干净。8.请孩子进行操作。

9.做完后,清理桌面,将教具放回原位。

兴趣点:用茶匙舀起与倾倒。错误控制:茶匙里一次舀太多,色砂会撒落。直接目的:

1.学习正确移与倒粉状物的方法。2.提高肌肉运动的能力。间接目的:

增强独立性、专注力。用筷子夹糖果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筷子一双。

2.两个相同的碗,左边碗中盛有糖果,右边碗是空的。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筷子夹糖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见示范工作,没有其他干扰。3.伸出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先将一根筷子放到三指上,再将另一根放上。

4.给孩子呈现一张一合的动作,并重复说:“开、关”三次。5.用筷子将左边碗中的糖果夹到右边碗中,动作要缓慢。

6.左边碗的糖果被移到右边碗中后,要再将右边碗中的糖果移回左边碗中。7.请孩子操作。

8.操作完毕,将教具归位。

错误控制:糖果掉落在托盘上。直接目的:

1.自如运用筷子。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

1.培养专注力、独立性。2.培养逻辑思维和秩序性。注意事项:

糖果若有散落,要示范如何用拇指和食指将其捏起,放进碗中。用眼药水空瓶子运水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两个相同的小玻璃杯。2.一个眼药水空瓶。3.一块海绵。4.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眼药水空瓶子运水。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

3.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拿起眼药水瓶,示范如何捏眼药水瓶,可以配有语言提示:“捏放”。

4.把眼药水瓶缓缓插入左边盛有水的容器中。5.用右手捏压眼药水瓶,然后松开手,让水进入其中。6.慢慢举起眼药水瓶,等待多余水珠沥干。

7.将眼药水瓶移到右边空碗中,并将其悬在空碗中,两手慢慢将其中水挤出。

8.在移水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请孩子进行尝试,并观察孩子的练习过程。9.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10.将教具放回托盘,将托盘放回教具架。

错误控制:水落到托盘上。直接目的:

1.练习三指捏的动作。2.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间接目的:培养秩序感、独立性、专注力和自信心。

注意事项: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滴吸干。延伸活动:

1.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可用带颜色的水。2.和眼药水瓶功能相仿的其他器具。

开锁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大锁和小锁(带着钥匙)两把,已锁好。2.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开锁的动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

3.左手拿锁,用手指一下锁孔,示意将钥匙插进孔中,然后用右手拿起钥匙插进锁孔中,打开锁。

4.把打开的锁放下,把上半部分转向相反方向,再开另一把锁。

5.合锁时,大锁要双手用力上下挤压,合上后把钥匙拔下来,并放在锁下面对应。6.小锁用一只手用力向下挤压,其他步骤同大锁。7.请孩子操作。

8.操作完毕,将用品放回。错误控制:锁没合上。直接目的: 1.学会开锁。

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

1.培养专注力和独立性。2.培养逻辑思维和秩序感。用镊子夹运小球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两个相同的碗,左边碗中装有6-10个小球。2.适合孩子用的镊子。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用镊子夹运小球。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见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

3.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拿镊子,示范夹的动作三次,可以配合语言提示:“捏放”。4.把镊子靠近装小球的碗中,缓慢用镊子夹取一个小球,移入右边空碗,松开镊子,使小球落入碗中。

5.继续进行,直到把所有小球移到空碗中。6.将小球再移回原来碗中,请孩子操作。

7.操作完毕,把镊子归位,将托盘放回教具架。错误控制:小球没有落入碗中。直接目的:练习捏的动作。

间接目的:培养专注力、秩序感。延伸活动:

1.改变小球的大小和颜色,例如闪光的或者变色的。2.可以用镊子夹取移送毛线球、小橡皮等。缝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3岁以上。教具构成:

画有花草、动物等单纯图样的纸(绘画用纸或厚纸),毛线,毛线针,垫子、剪刀、刺针(以牛奶瓶盖做针插)。准备工作:

从教具架上把教具搬到桌子上,若为初学者,预先在图形上按适当的间隔打孔。

基本操作:

1.把毛线穿过针孔,剪取约50cm长的线,线的两头拼在一起打结。2.左手拿打好孔的图形纸边缘,右手持针。3.决定起点后,针从背面刺入,正面穿出。4.接着从正面向背面刺入。5.这样交互进行。

6.缝好后,线从背面拉出,打个结后剪断。兴趣点:针从一点到另一点是正背交互进行。错误控制:

1.跳点。针没有按照孔交互穿过。2.线拉的太用力。

直接目的:

1.练习手指的动作。2.为缝纫做准备。间接目的:

1.培养独立性、专注力。2.培养秩序感。注意事项:

1.孩子在图案上刺孔时,要依据相等间隔用针刺孔,针距不要太密。2.下面要铺垫子,垫子可用泡沫或瓦楞纸,这样不易产生危险。3.孩子若不会打结,教师可帮助孩子完成。延伸活动:

1.回针缝,用小布块制作简单的袋子。2.缝扣子等。衣服夹的使用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六个适合孩子使用的衣服夹。2.两个相同的容器。3.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使用衣服夹。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能够看清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

3.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拿起夹子,给孩子示范夹的动作三次,可以配合语言“捏放”。

4.用三指捏紧打开衣服夹,将其夹到右边容器的边缘。5.重复进行,直到所有衣服夹都夹到右边容器上。6.稍作停顿,将夹子依次放回左边容器中。7.请孩子操作。直接目的:

1.学习使用衣服夹,锻炼手捏的动作。2.提高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

发展孩子专注力、独立性、秩序感,培养自信心。延伸活动:

1.选用不同大小和材料的小篮子(塑料或藤编的)来夹。2.不同形状、大小的衣服夹。螺母和螺钉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三组配套的螺母和螺钉。2.一个小篮子。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螺母和螺钉的操作。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确定孩子能看清示范动作,没有其他干扰。3.从篮子里取出一组螺母和螺钉(螺母已经被拧在螺钉上)。4.示范如何用左手拿螺钉,右手拿螺母。

5.把螺母按逆时针方向从螺钉上拧下来,可以配合语言“转”,手腕转动要明显。

6.把拧下来的螺母和螺钉按照上下顺序对应。

7.重复练习,直到所有的螺母都从螺钉上被拧下来。

8.再用左手拿螺钉,右手拿螺母,按顺时针方向把螺母拧到螺钉上。9.重复练习,直到所有的螺母都被拧到螺钉上,放回篮子里。10.请孩子操作。

11.把篮子放回架子上。错误控制:一个螺钉上只有一个螺母。

直接目的:

1.加强手腕的运动。

2.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拧的动作。间接目的:

1.培养秩序感与逻辑思维能力。2.培养独立性和专注力。延伸活动:

1.不同型号、材质的螺母和螺钉。2.螺钉上可以加上垫圈。拧瓶盖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不同材料和大小的瓶子3-5个。2.托盘一个。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拧瓶盖的工作。

2.邀请孩子坐到桌子前面,确定孩子可以清楚看清示范,没有其他干扰。

3.将瓶子按顺序排成一行,用左手拿起最左边的瓶子并握住瓶身,右手先抓握瓶盖,转动瓶盖,配以语言提示“转、转、转”,同时夸大手腕的运动,然后把瓶身放回,同时把转下的瓶盖放在瓶身下面对应。

4.重复步骤3,由左到右依次将所有瓶盖拧下。

5.稍作停顿,将瓶盖转回,先拿起最左边的一组,将瓶盖放在瓶身上方,提示孩子必须先观察瓶盖是否放正,再开始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瓶盖。6.重复步骤5,将瓶盖由左至右依次转回瓶身。7.请孩子操作。

8.工作结束后,将教具放回教具架。错误控制:

瓶盖没有拧在合适的盖子上。

直接目的:

1.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和拧的动作。2.加强腕部肌肉的训练。间接目的: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独立性和自信心。延伸活动:

可利用生活中妈妈的化妆盒、首饰盒来教孩子。

搅蛋器的使用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一条适合孩子的围裙。2.两个鸡蛋。3.一块海绵。4.一个大托盘。5.一个小的搅蛋器。6.两个干净的碗。准备工作:

让孩子穿上围裙,老师将鸡蛋打碎到碗中,把海绵、搅蛋器等物品放入托盘中。

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使用搅蛋器。

2.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开始工作。

3.拿起搅蛋器的柄放到左手心,让搅蛋器竖立,用左右掌心来回搓动搅蛋器柄。4.然后将搅蛋器放入碗中,双手来回缓慢搓动,直到碗里的鸡蛋被搅动出泡沫。5.把搅蛋器从碗中取出,用海绵擦净搅蛋器上的残留液体。6.把搅蛋器和海绵放回原位。

7.老师再打碎一个鸡蛋到另一个碗中,鼓励孩子操作。8.搅动好的鸡蛋可以交给厨房作餐点使用。

错误控制:液体洒落在桌子上。直接目的:

1.学会使用搅蛋器。

2.增强手部肌肉的力量。间接目的:

1.增强秩序感和专注力。2.增强自理能力和自信心。3.锻炼协调和平衡能力。延伸活动:

1.可以更换不同大小、形状的碗。

2.可以用洗洁精或带颜色的水来代替。3.可以更换搅蛋器(搅拌器、木勺等)。

二、照顾自己

(一)物品的整理

可以按以下方式提示孩子:

1.将外套的两肩弄整齐后挂在挂钩上,注意不要倾斜。

2.两只鞋子并齐,鞋尖朝内摆进鞋架,在进入教室时,记住一定要在垫子上擦掉鞋上的泥土再走进去。

3.书包放在架子上或者挂在挂钩上,要养成习惯,挂上后看一下是否挂直,以免里面的东西掉出来,卫生纸、手帕等要按顺序放进书包,不能塞成一团。

4.下雨天进门时,轻轻甩掉外套、帽子、伞上面的水珠,避免影响别人。5.示范如何清理沾上泥土及尘埃的衣服,可以总结日常生活经验,教给孩子。收拾行李和背包

适合年龄:3岁以上。教具构成: 1.两套内衣。2.两双袜子。

3.两件衬衣或T恤衫。4.两件短裤或裙子。

5.一双拖鞋,装在塑料袋中。6.一双鞋装在塑料袋中。

7.牙刷、梳子、毛巾等个人用品。8.其他物件,如:钟表、皮夹等。

9.一个干净的大托盘,盛衣服和鞋子。

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收拾行李和背包。

2.让孩子坐在工作区,确认孩子可以清楚看清示范,没有其他干扰。3.打开行李箱和背包。

4.从托盘中拿出物品,放到工作毯上,一次只拿一件并叠好。5.提示孩子:要把鞋子放到行李箱的最底层或者一边。

6.拿起衣服,把它们小心放到箱子里,使其平整,没有褶皱。7.把其他物品放入箱子的空闲处。8.合上行李箱或背包。

错误控制:行李箱或背包关不上。直接目的: 1.学习打包裹。

2.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3.锻炼独自旅行和外出的能力。间接目的:

1.发展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孩子的预见能力。延伸活动:

1.更换不同种类的包。

2.更换不同的衣服,这些取决于季节的变化和旅游外出的目的和地点等。3.可以为野餐准备适宜的物品。4.可以为游泳准备适宜的物品。

二、清洁练习

l

照镜子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或小组提示。适用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镜子(全身镜、半身镜、小镜子)。准备工作:引导小朋友到镜子旁边。基本操作:

1.站在全身镜前面,让全身都能照到,以便整理全身仪容。2.照前面、侧面、后面。

3.让孩子自己看镜子,发觉有必要修饰的地方就自己整理。

兴趣点:

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模样。错误控制:

仪容修饰不完全。直接目的:

对自身的观察,整理仪容。间接目的:

培养独立性、专注力。延伸活动:

使用三面镜、小镜子等。梳头发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一个纸巾盒。

2.一把适合孩子用的梳子。3.一面能够站立的镜子。4.一个托盘。基本操作:

1.告诉孩子将示范梳头发。

2.让孩子在桌前坐好,确认孩子可以清楚看清示范,没有其他干扰。

3.将镜子放到桌子上,调到合适的位置,让幼儿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自己。4.用右手拿起梳子,开始梳理,在梳至发梢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拽住发梢。5.持续这样的动作,要从前面的头发开始,从左往右进行。6.最后是后面的头发。

7.停下来,照一下镜子看头发是否梳好。8.将梳子上的头发拿下来,包到纸巾里。9.将梳子放回托盘,请孩子尝试。

10.告诉孩子将包头发的纸巾放到垃圾筐。11.将镜子放平,放入托盘,将托盘放回架子。

错误控制:头发没有梳好。直接目的: 1.学会梳头发。

2.增强手眼协调能力。间接目的: 1.照顾自己。

2.培养独立与自信。延伸活动:

1.更换不同的梳子。

2.向幼儿展示不同国度的梳子文化。3.用假发或者洋娃娃供孩子练习。4.可以教孩子扎辫子、使用发夹等。擤鼻涕

提示方法:小组提示或个人提示。适用年龄:2岁以上。教具构成:

手帕、卫生纸或棉纸。

准备工作:孩子在教师前面集合成半圆形。基本操作: 1.拿出卫生纸。2.将卫生纸展开。3.对折。

4.双手拿两边,掩住鼻子。

5.用食指和中指压住一边鼻孔,从另一边鼻孔以呼气的方式擤鼻涕。

6.接着做另一边。

7.两手手指捏合,将卫生纸向前拉出,折叠。8.再把鼻子擦干净

9.再折小一点丢到废纸篓里。兴趣点:一边一次擦鼻涕。错误控制:鼻子未擦干净。直接目的:

1.擦干净鼻子,养成良好习惯。2.对自身的观察。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注意事项:

1.由于国情、场所、习惯不同,擤鼻涕的方法也不一样。2.注意不要用力太大。洗手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水壶一个(有把手、壶嘴的容器)。2.洗手盆一个。3.洗手液一瓶。

4.海绵一块(放在容器内)。5.指甲刷一把(放在容器内)。6.毛巾一条或者擦手纸。7.干抹布一条。

8水桶一个,用来盛放使用过的水。9.适合儿童用的小围裙一个。

准备工作:

1.孩子手脏了、用餐前、如厕后,提示孩子要洗手。2.让孩子穿上围裙,用水壶接水。基本操作:

1.首先引导孩子到洗手区,按照使用顺序的先后,介绍洗手用具的名称,并将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

2.拿出水壶,然后将水壶的壶嘴沿着洗手盆边缘,缓慢倒入洗手盆合适的水(提示孩子将水倒至控水线或者某个图案处)。

3.将手放入洗手盆内沾湿至手腕处,将手拿出水面,在洗手盆上方停留数秒,待手指端水滴完,再按压洗手液至手心处(提示孩子按一下即可)。

4.掌心有洗手液后,先相互搓手心,可配上语言“搓搓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搓搓手腕。

5.将双手浸入水中,一手成杯状,舀水从另一手的手腕处淋下,并由上而下搓洗掉肥皂泡沫,直至洗净。6.冲洗双手的泡沫后,手离开水面,在洗手盆上方滴完水滴,然后小心端起洗手盆至水桶上方,将脏水慢慢倒入水桶内。

7.用海绵擦净洗手盆,再从水壶中倒适量的水至洗手盆,将双手放入洗手盆内,再次冲净肥皂泡沫,然后将手离开水面,滴完水滴。

8.提示孩子观察指甲缝,检查是否有脏物,然后用指甲刷刷洗指甲缝,依次确定十根手指是否都已洗干净,再同步骤6、7将双手浸入水中搓洗。

9.同步骤7,将用过的水倒入桶内,并用海绵擦净洗手盆。10.最后以擦手巾擦干手,若有必要,再以干抹布擦净工作区。错误控制:手未洗干净,工作区到处是水。直接目的:学会洗手。间接目的: 1.增强秩序感。

2.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延伸活动:

1.更换不同的盆和毛巾、肥皂的形状等。2.可以在洗手的工作区放置镜子。

3.幼儿可以做“洗澡”的游戏,例如:为洋娃娃洗澡。洗手绢

适合年龄:3岁以上。教具构成:

1.适合孩子用的围裙。2.一个带把的水壶。3.两个盆。

4.洗衣粉和小勺。5.盛手绢的脏衣筐。6.晾手绢的衣架。7.一块海绵。

8.一个盛海绵的小碟子。9.适合孩子用的水桶。

准备工作:

请孩子穿上围裙,用水壶接水。基本操作:

1.首先引导孩子至工作区,然后按照使用顺序,介绍用具的名称,并将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2.提示用双手将水壶放到桌子上。3.拿起水壶,然后将水壶的壶嘴分别沿着两个盆的边缘,将水缓慢地倒入盆内至合适的水位,把水壶放回(提示孩子倒水至控水线或某个图案处)。4.将盛有洗衣粉的容器的盖子拧开。

5.右手用小勺舀出洗衣粉从右侧倒入盆中。

6.将小勺放回容器中,盖上盖子,把洗衣粉的容器放回。7.将一只手放到盆中,轻轻将盆中的洗衣粉搅开。8.将手绢放入盆中,浸入,压至盆底。

9.双手握住手绢用力揉搓,然后松开,反复数次,用这样的方法去除污迹,直到手绢变得干净。

10.用双手抓住手绢,拎出水面。11.小心将手绢中多余的水分挤出。

12.在把手绢放入干净的水中之前,尽量把手绢拧干。13.把手绢浸入清水中,压至盆底。14.揉搓手绢,去掉泡沫。

15.将手绢从水中拎起,把多余的水分挤出。、16.再用清水清洗一次。

17.把手绢充分打开挂到衣架上,使水分尽快蒸发,必要时用衣服夹固定住。18.把两个盆中的脏水倒入桶里。

19.用海绵把滴到外面的水滴吸干,挤出海绵中的脏水到桶里,把海绵放回到碟子里。

20.把水桶提到水槽边,将水倒出。21.用毛巾把手擦干。

22.将所有用品放回原处。

错误控制:手绢仍然很脏,工作区到处是水。直接目的: 1.学会洗手绢。

2.挤压动作的发展,锻炼手部肌肉。间接目的: 1.发展专注力。2.增强秩序感。

3.学会照顾自己和别人。延伸活动:

幼儿能清洗洋娃娃的衣服,教室中的布料以及自己的衣服。洗衣物

教具构成: 1.儿童用围裙。2.洗衣服用手套。

3.洗衣板、洗涤槽,槽的底部有活塞。4.要洗的衣服。5.洗衣粉、肥皂。6.水桶、小刷子。

7.放衣服的篮子、衣夹、晒衣架及晒衣绳。8.毛巾、抹布、海绵。9.塑胶垫、小桌子。

准备工作:

1.在此之前练习过洗手绢和拧毛巾。

2.把小朋友带到洗涤台和放置各种教具的小桌子前,详细说明各种教具的名称及用途,也可进行记忆名称的游戏。

3.取下手表、手镯、戒指等装饰品。4.系围裙,戴手套。

5.在小桌子上铺塑胶垫。基本操作: 1.把水壶里的温水慢慢倒入洗涤槽(插上活塞)中,把水滴用海绵吸干。2.舀一勺洗衣粉倒入水中,可用器具搅动加速溶解。3.把脏衣服一件一件放入水中浸湿。

4.随时浸一下水,反复搓洗,直到每一部分都能洗到。5.将衣物折两次,拧干,再洗另一件。6.洗好的衣服放到篮子里。

7.拔掉洗涤槽的活塞,让污水流进水桶中。8.用小刷子把水槽冲洗干净,把手擦干。9.再套上活塞,将水壶里的水倒进槽里。冲洗:

1.把洗过的衣物一件件浸入水中。2.在水中轻轻摇晃,冲掉肥皂水。3.将衣物对折两次,用力拧干。4.放进篮里。

收拾整理

1.拔掉塞子让水流掉,用抹布擦干,重新套上活塞。2.倒掉水桶里的污水。3.洗衣板用抹布擦干。

4.使用过的教具全部用抹布擦一遍。5.塑胶垫上的水滴也要擦干。

6.水壶中倒满温水及清水,准备下一个人用。

7.湿的抹布、毛巾要晾干,并换成另一块干的的供下一个人使用。

晒干

1.拿洗涤篮子和夹子。

2.检查要晾干衣服的地方。

3.把衣服一件一件挂上,用夹子夹紧。4.手掌在布上轻轻拍打,抚平上面的皱纹。5.整理盛衣篮和衣夹。6.取下围裙,把手擦干。兴趣点:

1.肥皂产生泡沫。

2.衣物在肥皂水里去掉污垢,变得干净。3.拔掉塞子后,水流进水桶的声音。4.用力搓洗的感觉。

错误控制:

1.水滴到地板上。2.衣物上仍有污垢。直接目的: 1.学会洗衣服。2.调整肌肉运动。

3.熟悉一连串活动之间的顺序性。4.增强清洁感。间接目的:

培养独立性、责任感。注意事项:

1.对有过前阶段练习或经历其它用水作业的孩子提供洗涤练习更佳。2.假若不能一次从头到尾全部做完,可以先提供一些较简单的活动。3.不要用对手有伤害的洗涤剂。

4.如果不用水槽,用稳定性高的水盆、水桶也可以。5.放学前把洗涤的衣物收拾起来。6.夏天不要使用手套。擦鞋

适合年龄:3岁以上。教具构成:

1.幼儿皮鞋一双。2.鞋刷一把。3.鞋油一盒。

4.鞋油刷一把,可用牙刷代替。5.棉花球数个,放在小容器内。6.擦亮布一块,放在小容器内。7.报纸一张。

8.小篮子或托盘一个,放置上述材料。

基本操作:

1.引导孩子,观察鞋子,告诉孩子示范擦鞋的工作。

2.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将报纸铺在合适的地方,例如鞋柜旁或者阳台上。3.依次拿出材料,从左到右摆放在报纸上,并且一一告知名称。

4.一只手伸入鞋内,另一只手拿着鞋刷,把鞋子上的灰尘(由身体近端到远端)刷至报纸上。5.拿出鞋油,示范如何开关盒子后,把鞋油刷沾少许鞋油,将鞋油均匀地刷在鞋面上,并请孩子一起检查,确定鞋面上需擦拭的部位都已经布满鞋油。

6.拿出棉花球,将鞋油均匀涂抹在鞋面上,最后拿擦亮布将整个鞋面擦亮,与孩子一起检查是否还有需要擦拭之处,并与未清理过的鞋子比较,看看擦拭过的鞋子是否干净且光亮多了。

7.请孩子擦拭另一只鞋子,必要时给予协助。

8.完成工作后,引导孩子将材料有序地放回篮子内,将棉花球丢进垃圾桶,并将报纸折好后放入垃圾桶,与孩子一起去洗手。

9.告诉孩子既然已经知道如何擦鞋了,以后可以保养自己和家人的鞋。错误控制:擦完的鞋不亮。直接目的:学会擦鞋。间接目的:

1.培养专注力、秩序感。2.提高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穿与脱的练习衣服的穿与脱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或小组提示。适用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前襟有纽扣的衬衫。2.镜子。3.挂衣架。4.桌子。准备工作:

1.外衣挂在衣架上。

2.把衣架拿到专门放小朋友衣服的地方。穿衣服 基本操作:

1.把挂在挂钩上的衣服连衣架拿到桌子上,前襟向上平放。2.解开衣扣,打开前襟,取出衣架放回原处。3.右手提左边的衣领,让左手先穿过左袖。

4.右手把衣服向右手方向拉,然后左手拿住左衣襟,右手伸进右袖里,同时松开左手。5.把两边衣襟对齐,扣好纽扣。6.一边照镜子,一边整理衣服。脱衣服

基本操作:

1.双手解开纽扣,打开前襟。

2.先用双手将衣服向外打开,然后两手转到背后,右手抓住左袖口,抽出左手。3.双手伸到前面,左手抓住右边袖口,让右手抽出来。4.衣服的前襟向上平放在桌上,抚平上面折痕。挂衣服

基本操作:

1.把衣服拿到桌子上。2.衣服前襟向两边拉开。

3.衣架两端一次一边伸进衣服肩部,前襟合拢,扣上纽扣。4.衣架连衣服挂回原位。兴趣点:

1.穿上、脱下的过程。2.挂上衣架。错误控制:

1.袖子扭成一团。

2.扣子和扣孔没有一一对应。3.衣服穿反了。

直接目的:学会穿脱衣服、挂衣服。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延伸活动:

1.自己穿脱外套、夹克、毛衣(有扣子)、裤子等的练习。2.日常生活训练用的围裙。

3.在穿脱时幼儿间可以互相帮助。注意事项:

为了帮助练习衣服的穿与脱,以下会涉及衣饰框的操作。穿、脱鞋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或小组提示。适用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室内用鞋。2.椅子。

准备工作:在椅子前准备好室内用鞋。穿鞋: 基本操作:

1.坐在椅子上,脱掉室外鞋,并摆在旁边。

2.将室内鞋拿到面前。3.确定鞋子的左右。

4.一只脚找到同侧的鞋,脚尖先伸进鞋里。

5.用手指抓紧鞋子后部,向后拉,让整个脚都伸进去,最后再把脚跟套上。6.用同样方式再把另一只鞋子穿上。脱鞋

基本操作: 1.坐在椅子上。

2.用手握住鞋跟部分向后拉,让脚跟露出。

3.把脚从鞋里抽出来。

4.另一只鞋子也以同样方式脱下。5.确定好鞋子左右后,摆在旁边。6.把鞋放回鞋柜。

兴趣点:将脚套进鞋里或抽出来。错误控制:左右反穿。直接目的:

1.学会穿、脱鞋。

2.手脚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延伸操作: 1.穿脱袜子。2.穿戴手套。

3.穿脱有鞋带的鞋。注意事项:

可以做识别左右的记号。

四、衣饰框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按扣

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用按扣连接。基本操作: 打开: 1.用左手的食指与中指压住最上面按扣凹部(下襟)。

2.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按住按扣的凸部(上襟)的旁边,用力向上掀开按扣。3.从上往下一个一个掀开按扣,直到最后一个。4.双手把左右两块布向左右两边分开。扣紧

1.双手把两边的布拉到中间合起来。

2.从最上面开始,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襟的第一个按扣。3.左手食指和中指压在下襟的按扣旁。

4.然后把扣子的凹部与凸部重合,手指用力压下,继续操作直到全部做完。5.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压按扣时发出的声音。错误控制:扣子没有吻合。直接目的: 1.学会按扣。

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三指。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

拉链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用拉链连接。基本操作: 打开:

1.左手紧紧抓住布料上方。

2.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拉链的拉环,向下缓缓拉开,一直拉到底,注意不要使衣服松开。

3.两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分别捏住拉链的底部,将拉环拉出。4.将左侧布料向左打开,右侧布料向右打开。

扣紧

1.将布料合上。

2.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捏起拉环,用左手食指、中指和拇指将拉槽拿起。3.将拉环缓缓放入拉槽中,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缓缓往上拉,直到顶端。4.整理布料,使其平整。直接目的: 1.学会拉拉链。

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三指。间接目的:

1.培养独立穿衣的习惯和自信。2.培养秩序感。延伸活动: 1.用不同物品上的拉链进行练习,如毛衣、夹克、裤子、包等。2.鼓励幼儿互相练习。纽扣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间相合,用纽扣连接。基本操作: 解开:

1.用左手拇指、食指拉住扣孔边的衣襟,右手捏住纽扣,从扣孔里脱出。2.左手接住穿过的纽扣,将其拉出。3.余下的扣子按照同样方式进行操作。4.将左右两侧的布料分别打开。

扣紧:

1.把两襟和在中央。

2.右手捏住衣襟,左手指一下洞,然后拿起纽扣送进洞中。3.右手接住穿出的纽扣,左手接住衣襟,左右拉。4.用同样的方法扣纽扣,直到扣完为止。5.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纽扣从扣孔拉近拉出。错误控制:纽扣穿错了孔。

直接目的:

1.学会穿带纽扣的衣服。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二指。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

注意事项:大纽扣和小纽扣的操作方法相同。皮带扣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一个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用皮带扣连接。基本操作: 解开:

1.从衣饰框的顶端开始,从上方握住扣环。2.用左手拇指、食指抓住皮带的尖端向右推。3.右手拿住拱起的部分从扣环中抽出。

4.右手捏住皮带的尖端再向右拉,左手食指和中指捏住针,从针孔里拉出来。5.用两手将皮带与扣环完全拉开。

6.继续进行,直到下面皮带扣完全解开。7.把布料分别掀开。扣紧: 1.将布料左右合上,从上面皮带扣开始系。2.右手拿皮带的尖端。

3.左手拿扣环,把皮带尖端伸进扣环。4.把穿过的皮带用右手向右拉。

5.给孩子提示针孔,用左手将针穿进针孔。

6.左手拿住扣环,右手捏住皮带穿过扣环的左端。7.用同样的方法,直到扣上最下面的皮带扣。8.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将针穿入皮带孔及拔出针。错误控制:布料从头到尾看起来不对称。直接目的:

1.学会皮带扣的系法。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二指。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延伸活动:

位幼儿选择不同的皮带扣进行练习。蝴蝶结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被不同颜色的丝带连接。基本操作: 解开:

1.从最上面开始,从上而下解蝴蝶结。

2.两手同时抓住带子的两端向左右拉,把蝴蝶结松开。3.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按住两襟,用右手的食指将节挑开。4.解开节后,把每条带子往旁边拉直。5.再把两襟向左右掀开。

打结:

1.把两襟合向中央,从上往下系蝴蝶结。

2.用右手把左边带子拉上右边,用左手将左边带子拉向右边,两者交叉。

3.右手将上面的带子从交叉点下方的孔洞中穿过,用左手接住,然后左右拉紧。4.再将左边的带子距打结处4-6厘米绕个圈,用拇指和食指牢牢捏住圈的底部。5.用右边的带子从后面绕个圈,用右手食指把带子从孔中塞进去,又形成一个圈。6.两手捏住圈,同时向两边拉,使其成型。7.用同样的方式系以下的蝴蝶结。8.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用食指把带子推穿过绕圈的地方。错误控制:蝴蝶结歪斜。直接目的:

1.学会系蝴蝶结。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3.锻炼手部肌肉,尤其是二指。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钩扣

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被钩扣连接。基本操作: 解开:

1.从最上面开始,从上而下解钩扣。2.左手按住钩扣环部的衣襟。3.右手捏在钩扣钩部缝线的地方。4.把钩部推向左边,由环部脱出。5.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到最下面。6.再把两襟向左右掀开。

扣住:

1.把两襟合向中央,从上往下进行。2.左手按在下襟环部旁边。

3.右手捏住钩子的缝线处,稍微向左拉。4.用钩子扣上环部之后略向右拉。5.用同样的方法做到最后。6.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钩和环合在一起。错误控制:

1.钩子没有钩住环部。

2.钩子扣到其他钩子的环部。直接目的: 1.学会系钩扣。

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3.锻炼手部肌肉。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安全别针

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被别针连接。基本操作: 解开:

1.从最上面开始,从上而下解开别针。2.左手拇指、食指拿住嵌合针尖的别针头。

3.右手拇指、食指夹住别针中央部分,用拇指把针尖压出别针头外。4.拔出针尖。5.再把针尖嵌回别针头。

6.其他别针也用同样方法进行。7.双手把两襟向左右掀开。

扣上:

1.把两襟合向中央,从上往下进行。2.把针尖压出来。3.决定别针的位置。

4.针尖从上襟的表面刺进去。

5.在针尖刺往下襟的时候,先把上下襟的位置固定好。6.针尖刺过下襟。

7.再由下襟里向上襟表面把针尖穿出。8.把针尖压进别针头。

9.最后把针尖刺过时的皱纹抚平。

10.把余下的都别上,整理布料,使其平整。

兴趣点:把针嵌进、压出的方法。错误控制:

1.上下襟的位置没有对好。2.布不平。

3.针没有别住左右两襟。直接目的:

1.学会使用别针。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3.锻炼手部肌肉。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

编织——X型、一字型、V型 教具构成:

一块正方形木框,左右两块布在中央相合,被编织带连接。基本操作X型: 解开:

1.拉紧最下面的绳带两端,解开蝴蝶结。2.左手、右手交互使用,将绳带从孔中拉出。3.直到最上面的孔,再把绳带整个抽出来。4.将左右两襟打开。

编织:

1.把两襟合向中央。

2.将绳带从最上面的左右两孔的里面向外穿出。3.将左右两边带子调到相同长度。

4.右边绳带从左边第二个孔表面穿进去拉紧,左边绳带穿向右侧的第二个孔。

5.通过左边第二个孔的绳带换到右边第三个孔,变成由里向外穿出,右边的绳带也相同。6.反复交叉进行,一直到最后的孔。7.在绳带的尾部打个蝴蝶结。

基本操作一字型: 解开:

1.拉绳带两端,解开蝴蝶结。

2.抓住一字型的带子中间,将绳带由孔中拉出。3.一直到最上面的孔。4.最后把整条绳带抽出。5.把衣襟向左右掀开。

编织:

1.把两襟合向中央。

2.绳带从最上面左右孔表面向里穿。3.用双手调整绳带长度,右侧稍长一些。

4.将右边绳带由左边第二孔里侧向外穿出,再向右孔穿进拉成一字型。5.左边绳带在左侧下方放着。

6.将右边最上孔的绳带拉向右侧第三孔,由里穿出表面,再穿左边孔成一字型。7.反复交叉进行。

8.在结尾处打个蝴蝶结。

基本操作V型: 解开:

1.拉紧最下面绳带两端,解开蝴蝶结。2.由下起左右交叉拉出绳带。3.从最上面孔拉出。4.将两襟左右打开。编织:

1.把两襟合向中央。

2.将绳带由最上面左右两孔的里面向外穿出。3.将左右两边带子调到相同长度。

4.右边绳带从左边第二孔的里面穿出表面。

5.左边绳带也同样从右边第二孔由里面穿出表面。

6.以下右侧绳带穿左下孔,左侧绳带穿右下孔,都从里面穿出表面。7.反复进行到最下面的绳孔为止。8.在绳带的尾部打个蝴蝶结。

兴趣点:交叉穿,出现不同的形状。错误控制:没有编成标准形状。

直接目的:

1.学会X型、一字型、V型的穿孔方法。2.发展手眼协调能力。3.锻炼手部肌肉。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独立穿衣的习惯。2.培养秩序感。注意事项:其他种类的衣饰框,教育工作者可自行设计操作方法,只要动作分解清晰,孩子能记住即可。第四节:照顾环境

一、清扫 提示方法:

个人提示、小组提示或团体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地毯的卷起和展开

教具构成:工作用地毯。准备工作:

1.在固定地点准备好教具,在地毯架上准备有大、中、小三种地毯。2.地毯材料的选择不要太厚也不要太重。

基本操作(展开的方法): 1.搬来一张卷起的地毯,放下。2.蹲在卷起的地毯前面。

3.两手放在地毯左右各三分之一的地方,拇指放在地毯的下侧,其他手指握住上面。4.用两手慢慢把地毯摊开。

5.身体向后退,直到地毯完全展开。

基本操作(表面在外的卷法): 1.蹲在展开的地毯前面。

2.右手四根手指伸进地毯下方,拇指握在上面,左手也相同。3.将地毯稍稍提高弯向内侧使之卷曲。4.卷起后,左右手交替向前压紧继续卷。5.仔细观察两边是否卷好。兴趣点:地毯的两端对齐。

错误控制:两端不整齐,没有完全展开。

直接目的:

1.锻炼手眼协调能力。2.训练手指的动作。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注意事项:

1.也可练习地毯表面在里的卷法。

2.当地毯太大时,可以考虑由两个人一起展开、卷起。3.地毯使用的材料要适合孩子使用。刷地毯

教具构成: 1.地毯。2.刷子。3.小簸箕。准备工作:

1.每一样教具都是适合孩子的尺寸,清洁工具都要在教室的一角挂起来。2.引导孩子到已展开的地毯前。基本操作:

1.从固定位置拿来刷子、小簸箕。2.坐在展开的地毯前。

3.用右手拇指和四根指头握住刷子。

4.两膝跪在地毯上,左手按住地毯,刷子从地毯左上角开始向右平行慢慢刷。5.不要移动地毯,身体向后退,从左到右刷。6.用刷子将地毯刷干净。

7.把沾在刷子上的毛及垃圾随时清除到小簸箕上,全部倒进垃圾桶。8.把刷子、小簸箕清理好后,放回原来的位置。9.把地毯卷好,放回地毯架上。

兴趣点:地毯变干净了。

错误控制:留下垃圾、灰尘,地毯毛不整齐。直接目的:

1.锻炼手眼协调动作。2.增强清洁感。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责任感。注意事项:

1.如果地毯非常脏,就在室外系一条绳子,挂上地毯,用掸子掸干净。2.大一点的垃圾可用镊子夹取。打扫室内

教具构成:

1.刷子、扫帚、小簸箕。2.布围裙、抹布。准备工作:

1.用粉笔在地板上画个小圈。

2.在地上散放一些垃圾,可以是豆子、珠子、纸屑等物品。基本操作:

1.系上围裙,到放扫除教具的地方,从挂钩上取下扫帚、刷子、簸箕等。

2.把教具拿到有垃圾的地方。

3.右手握住扫帚柄上三分之一的部位。

4.左手放在右手的下方,把垃圾扫到圆圈内。5.以绕圈的方式,把全部垃圾扫向中间。6.左手拿簸箕,把垃圾扫到里面。7.小一点的垃圾用刷子拨进簸箕里。8.把垃圾倒进垃圾桶里。

9.簸箕用抹布擦干净,扫把、刷子上的灰尘也取下放入垃圾桶中。10.脱下围裙,把教具放回原来的位置。

兴趣点:把垃圾集中在圆圈里。错误控制:扫过后地上还有垃圾。直接目的:培养清洁感、秩序感。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责任感。注意事项:

1.扫帚有不同的种类、拿法,对每种方法都应给予正确的指导。2.扫帚的拿法也因人而异。使用掸子

教具构成: 1.鸡毛掸子。2.围裙、抹布。3.小簸箕。准备工作:

1.系上围裙,把鸡毛掸子、抹布拿过来。2.在小桌子上,用鸡毛掸子由左向右拂拭。3.上面和侧面都要仔细拂过。

4.拂过灰尘以后,再用抹布仔细擦拭。5.把小桌子搬回原来的地方。

6.把沾有灰尘的鸡毛掸子、抹布拿到外面弄干净,再将灰尘扫到簸箕里,倒入垃圾桶。东西掉落的处理 面包屑的处理 教具构成:

1.小簸箕、小刷子。2.湿抹布。准备工作:

1.在吃点心或吃盒饭的时候。2.一张有面包屑的盘子。3.在桌子上准备好所有用具。基本操作:

1.右手拿小刷子。

2.在面前的小桌上选择一个碎屑集中点。3.轻轻由远处向中心,把碎屑扫在一起。

4.左手拿簸箕,将集中的碎屑扫进簸箕里。

5.稍微挪动簸箕的位置,再把剩下的碎屑扫进簸箕里。

6.将簸箕、刷子都拿到垃圾桶旁边,将其中的碎屑倒掉,清理沾在刷子上的碎屑。7.用抹布擦干净簸箕内外。

8.将簸箕、刷子放回原处,将抹布洗干净。兴趣点:集中碎屑到簸箕里面。

错误控制:桌子上还残留着碎屑,碎屑掉到地板上。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责任感。

延伸操作:沾满尘土的鞋子弄脏地板上,要做清扫尘土的练习。注意事项:

如果不小心打破玻璃或是类似的危险物品时,要养成立即向教师报告的习惯,不宜由孩子自行处理。

二、擦洗

提示方法:

个人提示、小组提示或团体提示。适合年龄:3岁以上。刷洗桌子 教具构成:

1.肥皂一块。要切割成适合孩子抓握的大小。2.小刷子一把,适合孩子抓握的。3.海绵、抹布各一块。4.塑胶垫一块。5.大小水桶各一个。

6.围裙两件,大人、小孩各一件。

准备工作:

1.当孩子使用的桌子脏了,可以告诉孩子:“这张桌子脏了,我们一起来把它刷洗干净,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刷洗桌子。”

2.一起将桌子搬到刷洗的区域,并系好围裙。基本操作:

1.将教具放到桌子旁边,把塑胶垫放到桌子旁边的地面上,把教具按照顺序排列在垫子上。2.请孩子将小水桶装一半的水,带到工作区。3.指出桌子的脏处,请孩子仔细观察。

4.在桌面上打上肥皂,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打完后,将肥皂放回原位。5.将刷子浸入水中沾湿,在小水桶上方停留,使其中水沥干后,将刷子移到桌面上,按照刚才打肥皂的顺序刷出泡沫来,若有必要,在某些地方重复刷。

6.中途需沾湿刷子数次,每次沥干水后再拿至桌面,刷完后,将刷子在小水桶内洗净,放回原位。

7.将海绵放入水中浸湿,挤出水,放到桌面上吸泡沫水,再拿到小水桶洗净并挤干其中的水,反复数次,将桌面及桌边的泡沫水吸干。

8.中途若需换水,将脏水倒入大水桶内,用小水桶取干净的水继续工作,完成后,将海绵洗净、挤干,放回原位。

9.最后用抹布将按照顺序桌面的水擦干,将抹布放回原位。10.将大水桶里的脏水倒回水槽,用抹布将大水桶擦干。11.将所有教具归位,然后挂好围裙,将桌子搬回原位。

12.请孩子比较:擦过的桌子是否不一样,邀请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桌子,是否感觉环境也不一样了。

13.感谢孩子的协助,告诉孩子:看到桌面脏了,可以自己擦洗。

兴趣点:

1.桌子刷洗得干干净净。2.地板没有弄脏、弄湿。

3.将海绵、刷子上的水弄干的方法。错误控制:

1.肥皂泡沫残留在桌子上。2.水滴、肥皂泡飞溅各处。直接目的: 1.学会刷桌子。2.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秩序感。

2.培养孩子对环境的清洁意识和责任感。延伸活动:

1.擦洗教室里的其他家具:椅子、门、教具架等。

2.天气好时,可以带孩子到室外擦洗运动设施或玩具等。

3.在老是监督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孩子刷洗自行车或小轿车等。注意事项:

1.清洗桌子时,一定要擦洗桌子的边缘。2.大桌子可只洗一半。

擦桌子(使用海绵)教具构成:

1.要擦拭的桌子、放教具的小桌子。2.塑胶围裙、塑胶垫。3.水壶、脸盆、水桶。4.海绵、抹布、毛巾。准备工作:

1.把工作教具搬过来,放在塑胶垫上。

2.在进入基本操作练习之前,先复习一下捏海绵的动作。

基本操作:

1.系上围裙,把水壶中的水慢慢倒进脸盆里。2.擦干壶嘴上的水滴,放回桌上。

3.把海绵轻轻放入脸盆中,用右手捏干。4.从左向右擦拭桌子。

5.桌子太大时,一次擦拭一半。6.接着用干抹布从左向右擦拭。

7.在脸盆中把海绵洗干净,捏干后放回托盘里。8.将用过的水倒入水桶中。

收拾工作:

1.用抹布擦干脸盆和塑胶垫上的水滴。

2.水壶里再装满水,以备下一个孩子工作用。3.将所有教具归位。兴趣点:

1.海绵擦脏了。

2.桌子擦拭得干干净净。错误控制:桌子仍不干净。

直接目的: 1.学会擦桌子。2.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和责任感。延伸操作:

1.用海绵擦拭椅子、门等。2.擦黑板。3.可以用较湿的抹布来代替海绵。注意事项:在工作前亦可先戴腕套。洗窗户

教具构成: 1.托盘。

2.塑胶围裙、塑胶手套。3.水壶、脸盆、水桶。

4.海绵两块、干布、毛巾、抹布。5.肥皂。

6.要擦洗的窗户。7.小桌子。准备工作:

托盘里摆着教具组合,拿到要洗的窗户旁,水壶装满水,将所有教具搬到工作区。

基本操作:

1.戴上手套,系上围裙。

2.将水壶里的水倒入脸盆,把沾在上面的水滴擦拭干净,放在小桌子上。3.把海绵浸湿后捏出水分。

4.在海绵上抹上肥皂,由左向右擦拭窗户的玻璃。

5.将另一块海绵浸满水,捏干后把玻璃上的肥皂泡擦掉。6.再用干布从左向右把玻璃上的水珠擦干。7.擦完里面后,再擦外面。8.把脸盆中的污水倒入水桶。

收拾工作:

1.脸盆冲洗干净,再用抹布擦干。

2.托盘跟塑胶垫上的水滴也全部擦干。3.将水壶再倒满水。4.倒掉水桶里的污水。5.把桶内外擦干净。6.将教具归位。

兴趣点:窗户彻底干净,变得明亮。

错误控制:肥皂泡沫留在玻璃上,窗户不明亮。

直接目的: 1.学会洗玻璃。2.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清洁感和责任感。注意事项:

1.窗户太大时,可以像洗大桌子那样,分成两次洗。2.位置太高时,找个垫脚台来用。3.不要忘了擦洗窗栏。4.要保证儿童的安全。擦金属器具 教具构成:

1.塑胶围裙、塑胶垫。2.光亮剂(铜油)——小瓶装。3.小茶匙(连托盘)。

4.沾光亮剂用的棉布及装棉布的容器,擦使用的呢绒布。5.各式各样的金属器具。6.装金属器具的篮子。准备工作:

1.把装有金属器具的篮子拿到桌上。2.系上围裙。3.铺好塑胶垫。

基本操作:

1.用三根手指拇指、食指和中指将盛光亮剂的瓶盖慢慢拧开。2.左手拿棉布,右手用小茶匙舀起光亮剂放在棉布上。

3.把茶匙放进小托盘里,放下沾光亮剂的棉布,再盖好光亮剂的盖子。4.拿起沾了液体的棉布在金属器具上涂满光亮剂。

5.接着把呢绒布卷在食指和中指上,以绕圈的方式在器具上擦拭。6.外侧擦完后,内侧也同样擦亮。

7.一边问小朋友脸会不会映在上面,一边继续进行。8.把脏布放进洗衣篮,以备清洗。9.光亮剂用完了就再补充。10.桌上的东西彻底清理干净。11.检查塑胶垫上有没有弄脏。

兴趣点:

在金属器具上可以看见自己的脸——把金属器具擦得很亮。错误控制: 1.器具不亮。

2.手指弄脏、光亮剂滴到桌上或者地板上。直接目的:

1.了解金属的擦拭方法。2.训练手指的灵巧。

3.增强秩序感、清洁感。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

注意事项: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里,擦拭金属器具的机会不多,所以可以在活动中加入擦拭抽屉把手、门的把手、镜子等练习。剪枝

教具构成:

1.塑胶盘、小桌子、塑胶垫。

2.装水的玻璃碗、水壶、水桶、瓶刷。3.剪花用的剪刀(前端圆)、盛盘。4.纸巾、毛巾、尼龙围裙、海绵及盛盘。5.放大镜。6.花、花瓶。

准备工作:系上围裙,把装着花的花瓶搬到教具前面。基本操作: 1.往玻璃碗里注水,用海绵擦干水滴,放在小桌子上。2.从花瓶里拿出花,在玻璃碗中清洗花茎。

3.用一张纸巾把枯枝、枯叶包好,倒掉玻璃碗中的水。

4.将花瓶中的水倒进水桶,再拿水壶往花瓶里倒入适量的水。

5.用瓶刷把花瓶内侧刷洗干净,使用时,以绕圈的方式上下移动来刷。6.把花瓶中的污水倒进水桶,再注入清水,注意瓶子的大小及水量。7.开始剪枝。

8.用放大镜观察花茎的状态及切口,用剪刀斜着剪下一小段,斜面面积越大越利于茎吸收水分。

9.剪过的花枝插进花瓶中,如果花很多,注意插时要交错位置。10.插好的花放在桌上美化环境。收拾整理:

1.将茎、叶用纸巾包好放进垃圾桶。2.用抹布擦干玻璃碗。

3.把剪刀仔细擦干净,先用海绵,再用干布擦拭直到没有水滴为止。4.倒掉水桶里的水,再用抹布擦拭。5.再把水壶装满水以备用。

6.盘子、塑胶垫的水滴用抹布拭干。7.更换新的纸巾。

兴趣点:

1.用放大镜观察茎的切口。2.花变得更新鲜了。错误控制:

1.花瓶的水溢出来。2.残留着枯枝、枯叶。直接目的:

1.了解基本的剪花、插花方法。2.培养美感及对环境的关心。

间接目的:

培养专注力、独立性、观察力和社会性的培养。注意事项:

1.花瓶的摆设最好固定在一个地方。

2.花瓶的水每天更换,告诉小朋友剪枝的重要性。延伸操作: 1.盆花的养护。

2.在大花瓶或花篮中插花。

三、与用餐相关的练习吃点心 教具构成:

1.长桌两张,椅子四把。

2.桌巾(在中央及角落有刺绣)、白色围裙、儿童用纸巾。3.茶杯、小茶盘、茶匙、茶壶。4.红茶、砂糖、牛奶、小甜点。5.儿童用手推车。

6.铺餐巾纸的盘子、小刷子、簸箕。7.装饰花。

准备工作:

1.整理服装、抚平头发、洗手、系上围裙,可一男一女分成一组。

2.根据吃点心的人数,从餐具架上拿出相应数量的茶杯、茶匙、茶盘,放在手推车上。3.把奶茶(用红茶、牛奶、砂糖调和)装进壶中准备好。基本操作:

1.椅子移到后面,把两张长桌并在一起。

2.从架子上拿出折好的桌巾,放在盘中端出来。3.两个人合作把桌巾打开,铺在桌上。

4.一个人拿盘子,另一个人把茶杯、茶盘放在盘子上。5.拿盘子的人把盘子端到桌子上,按座位摆好茶具。

6.取来茶匙,放在茶杯前。

7.把奶茶壶放在盘子上,端出来,先放在旁边的小桌上。8.把甜点小篮端到桌子中央。9.在茶杯的左侧放一张纸巾。10.花摆在桌子中央。

11.搬过一张椅子来,轻轻放好。

12.准备完毕,解下围裙,请小朋友们坐好。13.准备完毕,解下围裙,请小朋友们坐好。

14.主人应站在客人右边服务,一人端起茶杯,另一人拿小桌上的茶壶将奶茶倒进杯中,注意不要让水滴溅出。

15.小甜点一个一个放在纸巾上,请小朋友用餐,一边吃点心,一边喝奶茶。16.全体人员吃完后,个人将椅子搬回。

收拾整理:

1.将花、茶壶、甜点小篮放回原处。

2.将茶杯、小茶盘、汤匙放到手推车上,运到厨房清洗。3.拿小刷子、簸箕,在桌巾上清理甜点碎屑。4.将桌巾折叠。5.将桌子搬回原位。

6.地板若是弄脏,用扫帚清扫,以维护环境清洁。兴趣点:

1.有秩序的协同活动。2.招待、服务别人。错误控制:弄错顺序。

直接目的:

1.服务别人的乐趣。

2.动作的控制及对环境的关心。间接目的:

培养独立性、专注力、社会性、协调性和自我涵养。注意事项: 1.教具的大小尽量适合儿童。

2.使用淡色桌巾容易发现污垢,可在桌巾的角落及中央绣上可爱的图样。

3.记住教具的名称。

4.遵守进餐礼仪,进餐时不要大声说笑。5.在愉快的气氛中进餐。

6.两人一组的搭配,把很熟和不熟的小朋友组织在一起,加深友谊。

7.餐桌的准备工作,是日常生活训练的综合练习,要点在于把每个动作都做到位。延伸操作:

提供西式餐桌的准备工作,可在晚餐、宴会或者结业式的庆祝会上进行。进餐

教具构成:

1.长桌两张、椅子四把。2.桌巾、白围裙、抹布。

3.茶盘(铺着纸巾)、水瓶、茶壶、茶杯(陶器有耳)。4.适合儿童用的手推车(放有餐点、牛奶)。5.装饰花。准备工作:

1.系上围裙,首先洗手,然后把小朋友带到放教具的地方。

2.把两张长桌并在一起,两个人合力把桌巾铺上,椅子挪到后面。

3.根据人数,从餐桌架上拿出相应数量的茶杯、茶盘、茶匙放到手推车上。

4.把牛奶放进茶壶中。

5.把抹布浸湿,放在盘子里(准备用来擦桌子)。6.在桌子中央摆满装饰花。

7.把茶杯放在盘子上端出来,摆在桌子右上方。

8.将盛碎屑的茶盘放在桌子中央(里面放进一些水)。9.准备工作就绪后,解下围裙,招呼小朋友过来。基本操作:

1.把自己的饭取来放在桌子上。

2.拿出筷子放在面前,筷子尖端向左边。3.装牛奶的杯子放在饭的右边。

4.等老师说开始后,用左手取筷子(中间部分),放到有手中,开始慢慢进食。

5.不时喝些奶,以免噎住,注意在放好筷子后喝奶。收拾整理:

1.各自将茶杯带到厨房水槽中。

2.用小刷子把掉在桌上的食物扫到一起,装在簸箕中倒掉,饭粒粘在桌子上不好清理,就一粒一粒捡起来放到装水的茶盘里。3.二人一组把桌布折好。4.拿到餐具架上固定位置。5.花瓶放回原处。

6.地板弄脏的话,用扫帚清扫,整理环境。

兴趣点:轻轻、慢慢、愉快进食。

错误控制:茶、食物洒到桌上、地上。直接目的:学习餐桌礼仪。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和社会性。注意事项:

1.指导用餐礼仪。

(1)放下筷子后才能喝茶、喝牛奶。(2)进食过程中不能大声说笑。(3)说话是口中不要含满食物。

(4)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声音。(5)吃完后要漱口。(6)尽量不要剩饭。

2.在此之前要做过使用筷子的练习。3.练习把掉出的饭粒一粒一粒捡起来。

四、庭院工作 提示方法:

小组提示或团体提示。适合年龄: 3岁以上。

捡拾垃圾、落叶 教具构成: 1.塑胶围裙。

2.垃圾桶、抹布、海绵。

3.簸箕、户外用扫帚、竹耙子。4.单轮或双轮推车。准备工作:

系上围裙,带小朋友到庭院里有垃圾或有树叶掉落的地方。

基本操作:

1.把扫帚、竹耙、簸箕、水桶等搬出来。2.拿竹耙时,手的位置大约在三分之二处。3.把枯木、落叶及切掉的老枝用竹耙由远而近慢慢扫成一堆,注意不要伤到草地或其他植物。4.用扫帚将堆在一起的垃圾枯叶扫到簸箕里。5.将垃圾丢进垃圾桶或放在推车上拉走。6.运到垃圾相处倒掉,掉在旁边的要捡起来。

7.到水龙头边把水桶冲洗干净。8.再用海绵、抹布擦干净。

9.把粘在竹耙上的土除去,用抹布擦拭。10.将所有教具归位。11.手洗干净。

兴趣点:捡完垃圾、枯叶后,环境改善了好多。错误控制:在庭院、草地上还留有枯叶。

直接目的:

1.竹耙的使用方法。2.练习大的动作,运动的调整。间接目的:培养整理环境的习惯。注意事项:

1.准备儿童用的单轮车或双轮车,使用前说明车子不是用来坐的,并示范用推车搬运的方法。2.竹耙以适合儿童大小的竹制品为宜。

拔草

教具构成: 1.铁铲。

2.围裙(户外作业用)、抹布、手巾。3.扫帚、簸箕、水桶。准备工作:

系围裙、戴手套(有太阳时戴帽子),带小朋友到杂草生长的花坛草地上。基本操作:

1.首先对小朋友们说明草地上哪些是树木、哪些是杂草、哪些是花卉。2.告诉他们要除掉的是杂草。

3.蹲在有杂草的地方。

4.右手拿铁铲,左手握住杂草,从根部慢慢挖,然后拔掉。5.把草根的土除掉。

6.土很柔软的话不用铁铲直接用手拔。7.拔起的草,用扫把扫进簸箕里。8.倒入垃圾箱。

9.把扫帚、簸箕拿到水龙头冲洗,用抹布擦干。10.将教具归位,洗手。

兴趣点:拔出杂草、敲掉草根的土。错误控制:

1.杂草根仍留在地上。2.土还粘在草上。直接目的:

1.大动作的运动调整。2.分辨杂草和树木。

间接目的:养成整理环境的习惯。

注意事项:在下雨后的次日练习,比较适合拔草。延伸活动:

1.观察杂草、花卉及昆虫的共存环境。

2.观察杂草种类、形状,学习名称,认识茎、叶和花等。松土

教具构成:

1.小铲子、土筛子、小圆锹。2.水桶、洒水壶。

3.塑胶围裙、抹布、海绵。准备工作:

1.系围裙,换穿塑胶鞋(因为会沾上泥巴)、整理衣服。2.把小朋友带到庭院里,选择一个可以挖土的地方。基本操作:

1.先浇水,准备松土。

2.将小圆锹插入土里,右脚用力踏小圆锹的肩部,把土挖起来。3.将挖起来的土用小铲子弄细弄平。

4.再用筛子把挖起来的土筛过,留下的小石头拿掉。5.筛过的土放回原处弄平整。6.小石头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

7.把小铲子、小圆锹拿到水龙头下洗干净。8.把每个教具都用抹布擦一擦。

9.洒水壶和水桶上的水用海绵吸干。10.洗手、擦干。

兴趣点:挖起泥土、石头筛的过程。

错误控制:

1.挖起来的土弄到身上。2.使用小圆锹的方法错误。直接目的:

1.大肌肉运动的调整。

2.学习用小圆锹挖土的方法。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整理环境的习惯。注意事项:

1.小圆锹不要使用铁制品,用塑胶制品可避免危险。2.松花盆里的土用小铲子即可。延伸操作:

1.可以挖砂土,在下雪的地方进行铲雪的练习。2.也可应用到播种及植物的种植方面。洒水

提示方法:小组提示或者个人提示。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教具构成:

1.儿童用的洒水壶、水桶、勺子。2.尼龙围裙、抹布、海绵。准备工作:

1.用水桶提水、系上围裙。2.带小朋友到庭院。基本操作:

1.拿洒水壶的柄,用勺子舀水注入壶中。2.如果水滴到洒水壶的外边就用海绵吸干。3.把洒水壶拿到花坛旁边。

4.在花的根部附近,倾斜水壶,喷水。

5.看泥土的颜色,观察水分够不够,适量喷洒。6.教具用完后,进行清洗并归位。兴趣点:观察水滴喷流出来的状态。

错误控制:水浇到花坛外的地方,水溅出来。直接目的:

1.了解花草树木对水的需要。2.大肌肉运动的调整。

间接目的:培养独立性、专注力、观察力。注意事项:

1.给盆栽植物浇水时,下面垫一个托盘或塑胶布以免周围打湿。2.使用小一点的洒水壶。植物栽培

教具构成:

1.栽培用的连根植物。

2.盆栽花盆、塑胶垫、托盘。3.土、肥料、小石子。

4.铲子、剪刀、喷水壶、水壶水桶各一个。5.围裙、抹布、海绵、报纸。准备工作:

系围裙,在花坛的旁边铺报纸,再把花盆搬出来,把喷水壶、水壶装满水。基本操作:

1.把装土的水桶提来。

2.花盆周围用抹布擦拭,底部铺小石子。3.铲两三铲土放进花盆,中央部分凹陷下去。4.把花栽进去,轻轻地,以免伤到花。5.根部覆盖土,并加上肥料。6.用水壶轻轻倒水(根部)。

7.用铲子覆盖少量土,把根部完全盖住,埋一部分茎。8.用洒水壶对着整株植物浇水。9.用海绵擦拭花盆。

10.在桌上铺塑胶布,上面放垫花盆的托盘,然后把整株植物拿到室内。

11.把多出来的土放回花坛里。

12.铲子、洒水壶、水桶等用水洗过后擦干。13.将教具放回原位。

14.将报纸折好后放进垃圾桶。兴趣点:

1.用铲子将土覆盖到根上。2.用洒水壶浇水。

错误控制:根露出土外,水溢出花盆外面。直接目的:

1.学习盆栽的方法。

2.了解一连串动作的顺序。间接目的:

1.发展布置环境的能力。2.增强爱护植物的意识。注意事项:

1.把植物上枯干的枝叶用剪刀整理。

2.由于各植物有其适当的栽种时期,故可让孩子体会季节的特征。延伸操作:

1.从小盆移植到大盆。2.从花坛移植到花盆。3.分株种植。

4.清理花、枝、叶上的尘土、虫蚁等。播种

教具构成:

1.牵牛花的种子。2.围裙、抹布、毛巾。3.铲子、浇水器、水桶。4.小名牌(带竹棒)。准备工作:

系上围裙、戴上手套,然后将教具搬到花坛。基本操作:

1.把盛在玻璃盘中的牵牛花种子拿来。

2.在花坛的一个位置上浇水,把土翻松再用铲子挖出一些浅沟,一个沟里放一粒种子。

3.让每个种子之间有适当距离排列种植。4.再覆上少量的土,然后在上面浇水。5.在旁边插上名牌,标注种植的年月日。6.把使用过的教具洗净擦干。

兴趣点:在土上播种及用铲子挖沟。错误控制:

种子落在土外面,种子跟中子之间没有保持适当距离,全种在一起。

直接目的:知道种子是什么,牵牛花播种法及手指的运动。间接目的:养成独立精神及观察力、专注力。注意事项:

1.不要忘了浇水。

2.让孩子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3.藤蔓开始长出来后,记得插上竹棒、铁线等。延伸操作:

在一年中适当的季节里,播种适当的种子,以维持花坛上花草不断,也可种植蔬菜类植物。水栽培

教具构成:

1.适合水中生长的植物(球根植物——郁金香、风信子、蕃红花)。2.种植用玻璃容器。3.水壶、塑胶垫。

4.围裙、抹布、海绵、黑纸、透明胶带。5.名牌卡。

准备工作:系上围裙,在桌子上铺上塑胶垫,再将玻璃容器搬来。

基本操作: 1.把放在盘子上的球根植物端来。2.用水壶的水注满玻璃容器。

3.拿出一个球根仔细观察有无灰尘、虫蛀或腐烂的现象,再将根的底部朝下放进玻璃容器中。4.为了让球根部分浸到水里,再倒少许的水进来。5.用海绵擦拭容器周围,包上黑纸后用透明胶带固定。6.名牌卡写上球根的名称、日期,然后贴在容器上。7.把玻璃容器搬到通风良好及阴暗的地方。8.塑胶垫、水壶等擦干整理好放回原处。

兴趣点:

将球根浸到水里,玻璃容器置于暗处。错误控制:

将球根应该泡在水里的部分弄错,没有接触到水。注意事项:

1.不要错过一些春天开花的球根植物的栽培时期。2.白色根长出来后要每天换水。

3.开始发芽后将植物挪到有阳光的地方摆放。延伸操作:

1.用芋头、睡莲练习水栽培时,可选用花瓶。

2.由于进行植物栽培,使小朋友在心理上加深了对自然界的兴趣,由此了解四季的变化、水和太阳的重要、植物和昆虫的关系以及植物的成长过程,更能充分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五、照顾动物

提示方法:个人提示或小组提示。适合年龄:3岁半以上。照顾小鸟 教具构成:

1.小鸟食用的青菜。

2.鸟笼、放鸟食用的盒子(小汤匙)、按照鸟笼面积裁的纸片、夹子(夹青菜用)。3.塑胶垫、小桌子。

4.水壶、水桶、簸箕、小扫帚、垃圾桶。5.抹布、围裙。准备工作:

穿上围裙,在桌上铺上塑胶垫,再把鸟笼拿来,然后在小桌子上摆好教具。

基本操作:

1.先仔细观察笼中的小鸟。

2.打开鸟笼的门用左手按住,右手轻轻伸进去,以免惊动里面的小鸟。3.将鸟笼内装水、饲料、青菜、贝类等的盒子一个一个轻轻拿出来。4.关上鸟笼的门。

5.再打开门,用抹布将横木擦干净。

6.把鸟笼下层抽出,拿掉铺在上面的纸,折四折后扔进垃圾桶里。7.用小扫帚将鸟笼彻底扫干净,垃圾收集后倒到簸箕上。8.再用抹布擦干净,换一张新的垫纸,放回鸟笼。

9.倒掉饲料盒中剩下的饲料和水。10.把容器洗净、擦干。11.把水壶的水倒入容器中。

12.用小汤匙舀少许饲料到饲料盒中。

13.再把鸟笼打开,把饲料盒、装水的容器等轻轻放回去。14.夹青菜到青菜盒里,再把盒子放进鸟笼。15.再对小鸟做一次观察。16.鸟笼放回原处。17.将塑胶垫洗干净。

兴趣点:伸手到鸟笼里,观察小鸟。

错误控制:忘了关笼子的门,小鸟飞走了。直接目的:学会喂养小鸟。

间接目的:增强清洁感和爱护动物的意识。注意事项:

1.考虑鸟笼白天和夜晚的位置,特别是冬天寒冷季节最好放在房间里。2.时常对鸟笼进行消毒,以免感染疾病。延伸操作:

可以观察小鸟在发情期的交配和生蛋过程,同时将雏鸟的生长过程做成记录。喂养金鱼

教具构成:

1.海藻、金鱼用诱饵。

2.水槽、水桶二个,勺子、水壶。3.捞鱼用的网、小石子。4.塑胶垫、小桌子。

5.抹布、手巾、塑胶围裙、海绵。准备工作:

系上围裙,把装有金鱼的水槽抬到桌子上,在桌上铺好塑胶垫。基本操作:

1.先仔细观察水槽中的金鱼。

2.用捞鱼的网小心地一条一条把金鱼捞到装清水的水桶中,注意不要伤到金鱼。3.再把水槽中的海藻捞到水桶里。

4.握住勺子柄约三分之二的地方,把水槽中的污水舀到另一个水桶里。5.把水槽的水舀掉一半左右。6.用水壶慢慢注入清水。

7.再从水桶中捞起金鱼放回水槽。8.海藻用清水清洗后放回水槽中。

9.轻轻放入鱼饵。10.再一次观察金鱼。

11.将水槽放回原地,若水槽太大,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搬运。12.用抹布将塑胶垫擦干净。13.倒掉水桶的污水,擦干。14.捞鱼的网用水洗净,擦干。15.如果地板弄湿也要擦干。兴趣点:用网捞鱼把水换掉一半左右,给鱼饲料。

错误控制:

1.捞鱼的方法不对。2.水量更换错误。

直接目的:学习照顾金鱼。

间接目的:增强清洁感和爱护动物的意识。注意事项:

1.清水最好使用备用水,也就是放置一段时间的自来水,因为新接的自来水含有太多漂白粉。2.告诉小朋友鱼类也需要氧气。

3.鱼饲料逐渐加入,一次不要放太多。延伸操作:

1.养殖各种各样的金鱼,并记住名字。

2.调查金鱼吃何种饲料,如:饭粒、面包屑、小蚯蚓等。第五节 社交礼仪 直接目的:

1.帮助孩子学习社交礼仪,来获得有修养的礼貌礼节。

2.帮助孩子学会讲礼貌,明白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3.培养孩子亲切、高尚、均衡、礼貌的人格。4.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包容心和秩序感。间接目的:

1.发展孩子的协调能力。2.培养孩子独立交往的能力。3.锻炼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基本的社交礼仪 打招呼与告别 基本操作:

1.与孩子一起探讨礼貌的重要性,特别是礼貌的与别人打招呼,友善的与人告别的重要性。2.与孩子讨论跟长辈、老师、同学、客人等打招呼、道别时的礼貌行为。

3.伸出手,握住别人的手,跟对方说“你好”“早上好,XX”等,告别时说“再见”“再见,XX,谢谢你的款待”。

4.还可以与孩子讨论其他情景进行礼貌练习。握手

1.以正确的姿势站立。

2.慢慢靠近对方,伸出右手。3.握住 对方的右手。4.看着对方的眼睛微笑。

鞠躬

1.抬头挺胸站直,双手自然下垂。

2.两手慢慢置于腿侧,轻触大腿,头慢慢低下行礼。演示:

老师或同学提出一个场景让幼儿进行表演。语言:

蒙台梭利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 篇7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幼儿社会性发展,积极意义

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的成长不是外界所能给予的, 而是其内部潜在的生命发展的结果, 这种发展的源泉来自于儿童的生命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 有限的教育力量需要通过环境来发挥作用, 而环境, 既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也可能阻碍儿童的发展。环境的作用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对环境的强调。”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 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为其社会性及个性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尊重儿童、支持儿童、帮助儿童, 让儿童获得充分的自我发展。在蒙台梭利物的环境要件教具操作——工作中, 儿童根据自我发展的法则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活动内容、活动难度及密度, 有时甚至是长时间反复痴迷地操作, 不断自我纠正, 直至自己感觉正确和完美。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的选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 强烈的自我主张、迫切的表现欲望和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同时, 正确地操作使儿童获得了知识经验, 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获得了成就感, 从而使他们逐步地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体来认识, 并不断改善与环境的关系, 逐步提高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操作中儿童的表情经常是安详、宁静的, 这体现出他们内心的和谐、愉快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自觉性、自尊心、自信心、专注力、责任感、意志品质等不断发展, 活泼开朗、积极愉快的性格初步形成, 良好的个性及人格逐步得到建构。

二、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和遵守基本社会行为规则的自觉性。在蒙氏教室, 建立了明确的基本生活规范, 如仪表整洁、姿态优雅、动作轻缓、双手持物、物归原处、自我照顾等, 要求每个儿童遵守。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次次地实践和体验, 自理能力不断发展, 生活技能不断提高。久而久之, 便能够实现自我照顾和自我服务。在基本社会行为方面, 严格执行不打扰别人, 不能有粗野行为, 教具归位, 尊重别人, 学会等待, 做错了事要道歉等教室规则, 教师跟幼儿一起遵守, 相互影响, 对违反的幼儿进行恰当的惩罚, 如坐“反省凳”, 让幼儿自我反思, 自己表达出错在哪里及其原因和改正的意愿。这种规则的遵守和坚持始终如一, 持之以恒, 从不改变。久而久之, 幼儿的自我照顾和自我管理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 并成为全体幼儿自觉自愿的习惯行为。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解决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问题。混龄教育是蒙氏教育的又一特点, 这为幼儿尝试和建立更丰富的同伴间关系提供了环境条件。混龄编班, 构成了一个类似于兄弟姐妹的儿童社会群体。年幼和年长的儿童分别享受了当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的乐趣和责任, 他们相互观察和模仿, 相互帮助和适应, 逐步学会了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如何交往。这种交往, 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儿童交往环境的缺陷。实践中我们发现, 儿童在交往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 能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认识, 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

我眼中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篇8

一、蒙台梭利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实际生活练习、感官教育、读写算的练习。

实际生活教育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旨在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和精神,学习实际生活的技能,并促进儿童注意力、理解力、协调力、意志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感官教育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注意力。蒙台梭利设计了16套教具,用于对儿童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孩子的感觉综合失调康复。

读写算教育从掌握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由文字书写到阅读再到算术教育。

二、蒙氏主要观点

澳大利亚教育家康内尔认为“自由、工作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幼儿营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

关于幼儿发展,蒙台梭利重视早期教育,关注敏感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节律性、阶段性、规律性,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又强调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合理及时安排。

关于自由、工作与纪律,蒙台梭利强调要建立“有准备的环境”,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结合生物目的和社会目的。她认为儿童生命的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其外在表现是儿童的自由活动。应给予儿童自由,同时儿童之家是要纪律的,儿童在儿童之家也是守纪律的。而工作是人类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工作是中介,将传统中对立的纪律和自由有机统一起来。

三、蒙氏教学法的优点与在我国的应用价值

蒙氏教学法在全球广泛流传,可见其理论方法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表现在:

(一)蒙氏的重视早教思想仍然符合当下时代主题,幼教事业蓬勃发展,她的教学模式是先行者,为世界各国的早教提供了一个模型和参考。给我国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幼教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二)在感官训练中针对人的感官专门设计了一系列独特的教具,可供幼儿游戏和锻炼,此种教具包含一系列玩具,款式多样,不重复,富有趣味性,有特定的玩法,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可模仿制作。在工作中此系列玩具要求幼儿手脑结合,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智力水平,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展。

(三)感官教育针对幼儿敏感期而定,认识到教育要服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的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我们也要抓住幼儿关键期,及时施教。

(四)教育模式的启发性,在儿童工作时,教师可以在一旁观察指导,随时启发幼儿的思维,强调动手能力,促使幼儿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能力和信心。

(五)把握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幼儿教学认识中的主体地位,蒙氏教学法提倡教师作为引导者,对儿童回以爱、信任和尊重,细致而耐心地观察,机智及时地指导,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而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幼儿的主动探索至关重要,蒙氏教学法给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幼儿体会获得成功的快感。

随着蒙氏教学班的大量建立,蒙氏教学法在中国的影响逐步深化。她在教学上的注重感官教育,抓住敏感期即使施教值得借鉴,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模仿建立蒙氏班,也可在日常教学中灌输蒙氏思想; 蒙氏教学法的引进无疑是一股新鲜空气,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幼教的陈腐模式和单一的观念加以思考。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更多地关注幼教改革和幼教普及。借着蒙氏特色班,为家长提供新的选择,为幼儿提供更适合自身的特别教育。蒙氏教学法还能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新的模式和新的视角来发展幼儿智力和动手能力,启迪家长的教育方法,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弥补了我国幼教的实践方面的不足。

另外,蒙氏教育法能够提高我国幼师的理论水平与国际接轨,它强调幼师具有非常高的教学能力如启发诱导能力、安排环境能力和超强的责任心、爱心,也是要求我国幼师要具有的新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

注重蒙氏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结合中国幼儿的特点,注重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幼儿的独立自主性。改变小皇帝小公主的不良影响和称号,使幼儿真正自由自在发展,全面和谐发展。为建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培养祖国花朵。

四、蒙氏教学法的不足与我国的辩证吸收

蒙氏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间流逝和实践证明,蒙氏教学法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我们需要辩证的吸收她的理论与方法。

在蒙氏教学内容的读写算技能教育中,她过于强调词汇学习,忽略句子结构学习,不利于知识的整体性和结构化,同时忽略了儿童之间及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交流的促进作用,把幼儿孤立起来。克伯屈批判蒙氏感官训练落伍,说它是建立在陈旧的官能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其教育理论缺乏社会性训练,与社会生活脱节。我国在引进教学法同时要注意加强社会性技能的培养,与日常的幼儿园教育模式相结合。

在其实际生活教育内容中,她把现实的活动与想象的活动对立起来,她反对儿童游戏,强调工作,她把玩具都叫做教材,这不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性,而且她忽视想象力的培养,将音乐教育、绘画教育、语言故事过分的强加为感官教育。儿童的天性就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忽视想象力,过分注重感官教育,不利于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学习,更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只限于单一的知识联结。我国在感官教育注重动手能力和自由发展的同时,要强调说理教育的价值,在情感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发展幼儿的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蒙台梭利通过由工作而统一起来的自由经作业到秩序的纪律教育思想是有创见的,但其片面排斥说理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陷入和卢梭一样的片面性。就是把教学方法单一化,枯燥化,没有辩证联系的看待问题,与当今多元文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不符。我们要多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上一篇:情人节巧克力小游戏下一篇:教师节学生给老师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