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的国籍制度

2024-05-25

简述我国的国籍制度(共9篇)

简述我国的国籍制度 篇1

差异文化背景下的国籍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中华之意首在文化、次在血亲、也在地域,通过对三个不同层面国籍制度在以色列、德国和美国的实施和比较对我国的国籍制度改革提出建议。分析指出,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中华意识的衰微,我国的国籍制度改革原则应以文化为中心、血亲为基础、地域为补充,其改革目标应是凝聚炎黄子孙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关键词:中国;国籍制度改革;文化背景

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首先在于立中华之本,在于回答谁属于中华民族、谁是中国人这一关键问题?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中华之意首在文化。不论生于何地,如果认同华夏文化、遵循华夏礼仪,就是“中国人”。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论语·八佾》)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离娄下》)

中华之意次在血亲。中华文化的基础是以“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体系和在此之上形成的血缘姻亲社会信用体系。《孝经》语:“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孝经·孝治》)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孝经·三才》)孝之上即是由近及远的行为准则和家国天下的人生理想。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大学》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血浓于水”、“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儿女”无一不是基于血缘姻亲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表述。

中华之意也在地域。对于中华而言地域从属于文化,疆域为中华提供了社会再生产的场所和生产要素的来源,更提供了社会协作、社会繁衍和文化传承的堡垒,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中国,开疆辟土的卫青、霍去病并不为人所传唱,从岳飞、戚继光这样的民族英雄到呼家军、杨家将这样的民间故事,保卫中华才是被歌颂和赞扬的伟大品格和光辉事迹。对于外御侵略,金庸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这两句诗,当真说出了中国全国百姓的心里话。”

探讨这三个不同层面国籍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实施并加以比较,对于我国应对当前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诸多困境具有启示意义。

一、以色列的国籍制度的文化原则

以色列是犹太人的精神家园,其国籍制度整体建立在文化原则基础之上。1952年颁布生效的《以色列国籍法》,共三章十九条百余款,全面规定了国籍的取得、丧失、实施和处罚措施,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犹太人回归法”,该法规定,“凡犹太人(其生母为犹太人或皈依犹太教者),均有权来到以色列并取得以国籍,除非此人正从事针对犹太人的有害活动或可能危及公共健康、国家安全或有犯罪记录可能危及公共福祉。而且,这些权利及于其家庭成员。”犹太教信仰和犹太血亲成为以色列国籍的最核心内容,文化原则十分显著。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不论你已经拥有哪个国家的国籍,只要你皈依了犹太教或者是犹太人,以色列都向你敞开大门,你的以色列国籍天然赋予。

与中华文化具有雷同性,犹太人同样是一个充满历史和祖先崇拜的民族,《圣经旧约》本身就是一部犹太人的民族史,其记录了亚伯拉罕、以色列、摩西、大卫、所罗门、以赛亚和但以理等一位位祖先和先知的伟大事迹以及他们对后代的要求。《塔木德》更是将传统的律法条例、习俗和祭祀礼仪等固化形成文字,让每一位犹太子孙至死研读并照此执行。今天的犹太人从穿着、礼仪到家庭伦理与西方社会都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不进社会学校,重视生育文化,将自己的经典视为瑰宝。也因此,尽管犹太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被迫离开故土迁徙于世界各地,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使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祖国的意识尤其强烈,落叶归根的反哺式投资机制成为以色列得以生生不息的强大支柱。不论何时,不论自己身在何处,作为犹太人只要自己有条件就会在祖国栽一棵绿树,这是我知道的犹太人,或许也就是以色列国籍制度的文化本质。

二、德国国籍制度的血亲原则

具有深沉大陆文化传统的德国不仅产生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这样的哲学巨匠,产生了迥异于海洋化形式逻辑研究方法的大陆化辩证逻辑研究方法,实行着大陆成文法而非海洋案例法,也奉行着不同于海洋地域原则的基于血亲原则的国籍制度。《德国国籍法》于1914年颁布后经多次修订,但对于血亲的基本规则并未改变。《德国国籍法》规定,“如果夫妇中有一人有德国国籍,则其亲生子女自出生之日起即可获得德国国籍。”血亲的国籍取得具有天然属性,不因任何地域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与之相对,出生于德国并不天然取得德国国籍。《德国国籍法》规定,父母一方在德国境内已经合法居留8年以上,并且在德国享有居留资格或享有无限制居留权三年以上,其在德国境内出生的子女才可获得德国国籍。

中国与德国同样作为大陆国家,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上多有雷同,对形式逻辑的抵触和对辩证逻辑的偏好是两个国家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特点,历史归属和集体理性是两个国家宏观决策的共同基础,马克思主义被华夏大地所接受正是基于了这种大陆文化的共通性。德国以血亲作为国籍制度的基础,而血缘姻亲所构建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正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也是东亚先于非洲、拉丁美洲、南亚和西亚实现崛起的根本原因。德国作为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最为稳定的经济体,其稳定性本身说明了大陆型文化和大陆型社会管理制度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欧美发达国家在文化上与我国最为雷同的国家,其国籍制度理应值得我们借鉴。

三、美国国籍制度的地域原则

海洋化国家和今天所谓的民族国家多奉行地域化的国籍制度,这其中的典型大部分人当然都会首推美国。《美国移民和国籍法》地域原则显著,该法规定“一个人只要出生在美国境内就可以取得美国国籍而获得美国公民资格,而不问其父母的国籍。但是,出生于外国驻美国使领馆的使节家庭的子女则不能够依此原则而获得美国国籍。”尽管该法也有基于血亲的国籍取得,但与以色列和德国的血亲天然获取国籍不同,美国的血亲国籍取得必须从属于地域,该法规定,“只要美国公民在美国住过10年,而其中他们在14岁以后在美国度过满5年,他们在外国出生的孩子也是一出生就成为美国公民的。”

海洋化国家的国籍制度基于其海洋殖民扩张的文化特质。在殖民扩张中,跨海管理的高额成本使得割裂母邦与子邦之间历史联系成为一种必然社会选择,并且这种社会选择已经被其文化所深刻记忆。这就是海洋的分裂复制,分裂复制就必然要求放弃历史和割断血亲,钱穆将此描述为“壮年社会”,老人不愿老,而少年也不愿少,在此社会中基于血缘姻亲的“孝”文化也被当然的弱化。同时,海岛型社会最大的特点的界限分明,岛外只有大海当然不存在陆上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边界模糊地带。中华文化与美国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去之最远,炎黄子孙业已分布于全球各个大洲,未来随着中华资本的输出或将更加分散,地域原则不宜作为我国国籍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我国当前的发展困境和国籍制度改革

我国当前的发展困境体现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诸多方面,而其根本都在对中华理解的模糊和中华意识的衰微。经济上,金融危机之后外需大幅衰落、经济增长失去动力,本是世界工厂向金融中心角色转换的大好时机,却因为中华文化认同的消失而畏缩不前,巨大的市场力量——资金,没有出口而只能反戈自戕,由此过度竞争充斥于国内每一个行业和领域,资本泛滥不断掏空实体经济残存的一点竞争力,大众生活幸福程度不断下降,整体经济面临严重危机。文化上,蓝色的海洋文明和自由主义已经很大程度占据了大众媒体和学术阵地,其通过不断侮辱中华文化、侮辱华夏历史和侮辱民族英雄,试图以历史的虚无主义来淹没中华民族进而接受他们的功利主义文化和所谓普世价值观,成为其自然的社会从属。政治上,海洋体制所激发的政治矛盾不断爆发,中华意识愈加模糊和丧失,在我国内部,台独、藏独、疆独到最近的港独愈演愈烈,“宁当英国人的狗,不做中国人”这样令人愕然的标语竟也堂而皇之的打上了街头;在我国外部,从钓鱼岛争端到南海危机,海洋文化的界限分明代替了华夏文化的和谐共处,越南、菲利宾、印度尼西亚本是华人具有很大发言权、华夏文化具有极大影响的地方,如今也只闹得兵戎相见。

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给中华正名,即进行国籍制度改革,重新将业已模糊的中华意识清晰化,真正做到让全球炎黄子孙心有所属。从相似性上说,中国和以色列一样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中华文化也与犹太文化在祖先和历史崇拜上颇为相似,中国与德国都是大陆型国家,中国与德国在宏观决策和方法论上也多有雷同;与之相对,中国与海洋文化去之最远,中国并不是一个所谓的海洋化、海岛型的民族国家,基于海洋分裂复制的地域属性的国籍制度并不具备应用于中国的基础。同时,犹太人对其传统的坚持尽管在形式上显得与西方社会格格不入,但犹太人在海洋文明为主导的今天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犹太人既掌控了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在诺贝尔奖得主中比重也达到约20%;虽然德国的经济结构不同于英美主导的海洋世界,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欧盟最主要的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金融危机之后德国经济的稳定性正在不断注解着大陆性制度在今天的合理性;基于文化和基于血亲的国籍制度在当今世界也并不意味着不合时宜。因此,英美等所谓民族国家的国籍制度并不应当作为我们学习的对象,而以色列和德国这样与中国有着相似性的国家,它们的的制度才值得我们国籍改革所借鉴。

一句话,应对当前我国的发展困境,国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原则应是“以文化为中心、以血亲为基础、以地域为补充”。

简述我国的国籍制度 篇2

根据我国《国籍法》的规定, 我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 本人出生在中国, 具有中国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 本人出生在外国, 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 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 不具有中国国籍。

我国清政府1909年颁布《大清国籍条例》, 完全采用了血统主意的国籍原则。《大清国籍条例》固有第一条即规定:“凡左列人等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 (一) 生而父为中国者; (二) 生于父死后而父为中国者; (三) 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从以上规定可知, 其完全采用了血统主义的原则。清政府采用血统主义的初衷是为了对印度尼西亚的侨胞进行保护。当时, 荷兰殖民者在印尼奉行“出生地主义”的国籍制度, 由于清政府承认侨胞的双重国籍, 双重国籍在我国由此产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我国在海外的华侨多达千万之众, 多集聚在东南亚国家。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往往又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甚至控制着当地的经济命脉。由于这些华侨国籍身份模糊, 有人说华侨“在有利的时候说自己是本国人, 不利的时候又说自己是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新政府为了消除东南亚各国家政权对华侨的戒备心理, 不再承认双重国籍。在亚非会议上, 周恩来总理和印尼外长签订条约, 不再承认双重国籍, 要求华侨做出决定, 要么选择中国国籍, 要么选择印尼国籍。

二、我国建立双重国籍制度的益处

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11年10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美国华人人口已突破400万, 是最大的亚裔族群, 来自中国大陆的有379.5万人, 来自台湾的有23万, 两者合计402.5万。根据阿根廷国家移民局数据, 从2004年1月截止到2011年第二季度, 共批准26, 028名中国人的居留申请。目前, 预计居住在阿根廷的华人总数约为12万人。在海外华侨华人中, 仅广东籍华人华侨就多达2000万, 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 我国建立双重国籍制度有利于吸引海外华人到国内投资

在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吸引的外资很大一部分是华人的投资。由于国籍的限制, 海外华人进入国内投资, 就如尚未开通“三通”时的海峡两岸, 进出境很麻烦。我国虽然实行了“绿卡”制度, 但覆盖面过窄, 门槛过高。“绿卡”在我国的正式称谓是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根据我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第六条的规定, 获得我国永久居留证的条件是: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 已连续任职满四年、四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三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这样苛刻的条件势必制约了海外华人在国内的投资。

(二) 建立双重国籍制度有利于递进民族感情, 增强民族凝聚力, 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进海外先进文化方面, 广大华人华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好华人华侨在以上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讲究民族凝聚力的国家, 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有很深的感情。华人华侨的根都在中国, 很多华人华侨在中国有亲戚, 不少华人华侨保留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建立双重国籍制度, 更方便了其进出中国及在中国居住的条件, 更有利于发挥广大华人华侨的沟通和桥梁作用, 增强广大华人华侨对民族的热情及对祖国的效忠, 进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三) 建立我国的双重国籍制度也符合世界国籍立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仍坚持单一国籍制度的国家已为数不多。在欧洲, 除几乎所有的欧盟成员国外, 越来越多的其他欧洲国家也已经开始承认双重国籍。在美洲, 加拿大、墨西哥等国最新的国籍法都明确承认双重国籍。在亚洲, 泰国、菲律宾也已经开始接受双重国籍, 印度更是在2003年改变以往的严格限制双重国籍的政策, 转为承认双重国籍[1]。

三、我国建立双重国籍制度的措施

(一) 放宽我国的“绿卡”制度

我国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目前我国的“绿卡”限定的范围过窄, 逐步放宽该制度对引进海外人才尤其是吸引海外华人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香港分别在2001年、2006年和2008年推出了“专才计划”、“优才计划”和“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计划”, 通过这一些列的政策使很多精英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我国内地放宽条件向海外华人发放“绿卡”, 可以借鉴香港以上的政策, 使其为我国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 循序渐进地修改我国《国籍法》关于双重国籍的规定为有条件承认双重国籍

我国《国籍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第九条规定:“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 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 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根据以上法律条款的规定, 我国公民加入他国国籍后, 会被自动失去中国国籍, 这种做法明显不适应国际国籍制度的发展了。我们可以考虑对以上条款修改为有条件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对于承认双重国籍, 并承认外国公民在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绿卡”的同时保留该国家的国籍, 但前提是这些国家拥有较成熟的承认双重国籍制度。另外,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将《国籍法》第九条的规定修改为个人经主动申请方能放弃我国国籍的制度。根据美国法律的规定, 申请退出美国国籍的条件须是申请人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且申请人主动明确自愿提出申请, 并经过相关机关审核同意。

(三) 可以考虑采用双边协议的形式对等承认双重国籍制度

通过签订双边协议, 相互承认侨民的双重国籍是现今国际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例如, 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在2003年1月9日印度召开的第一届海外印度人节庆祝大会上正式宣布印度将实行双重国籍政策, 并逐步采用了对等承认双重国籍的制度。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也对等承认双重国籍制度。我们华人华侨众多, 他们对中华民族具有很深的感情, 且很多华人华侨在海外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通过签订平等的双边协议, 对等承认双重国籍, 可以吸引很多优秀华人华侨人才回国为中华民族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对外贸易和交流的持续走俏, 我国的国籍制度逐步被我国公民、华人华侨及外国公民关注。是否可以通过双重国籍制度的构建来维护广大华人华侨的合法利益和吸引外资?我国半个世纪以前制定的国籍制度是否依然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重国籍,国籍由来,措施

参考文献

简述我国的国籍制度 篇3

我国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顺应当时外交环境的需要实行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然而时过境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移民数量大增,国家之间的经贸、文化交往也日益频繁。单一国籍造成了我国的人才流失,而双重国籍符合国家和海外华人的利益。在对当今中国承认双重国籍的利弊进行分析与权衡后,不难发现有条件地承认双重国籍是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应然选择。

国籍是指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取得国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他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是国家对他的保护,即国家对个人的接纳、认同以及是否享有相应的国民待遇。目前,世界各国国籍授予有三种形式:其一,血统主义,即以血缘关系而取得国籍,凡是本国国民所生子女都具有本国国籍。其二,出生地主义,即以出生地决定国籍,在本国出生的儿童,不论其父母是何国人都具有本国国籍。其三,混合主义,即兼采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

各国关于国籍取得和丧失的不同规定产生了国籍冲突。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以上的国籍是国籍的积极冲突;而一个人不具有任何国家的国籍是国籍的消极冲突。双重国籍是国籍积极冲突的表现之一,简单地说,双重国籍就是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国籍。例如适用"血统主义"国家的公民之子女,在适用"出生地主义"国家出生时,便会发生双重国籍。如今跨国界移民者不断增多,使得双重国籍现象日益普遍。

一、我国对待双重国籍的态度及其历史背景

我国不同于许多其他国家那样采取承认、默许或是不特别提及的方式来承认双重国籍,而是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国籍法》第3条)。同时明确制止双重国籍现象的发生,“外国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获得批准的,即取得中国国籍,但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国籍法》第8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国籍法》第9条)”。

我国采取严格地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态度是有深远的历史背景的。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冷战,印尼和东南亚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担心当地华人进行“革命输出”颠覆当地政权,实行排挤和迫害华人政策。中国政府为保护华人华侨免遭当地政府的迫害,同时也为了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改变以往的国籍政策,与印尼签订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主动在法律上规定了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并鼓励当地华人入籍侨居国,尊重所在国的法律。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不承认双重国籍有利于侨胞在当地长期生存和发展并改善了我国的外交环境。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整个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外交环境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我国早已与全球大部分国家建交,并与东盟各国建立了稳定的外交关系,外交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为吸收更多的人才,纷纷转变国籍政策,接受双重国籍。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对内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对外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这些都需要人才跨越地域和国界的流动作为支持。因此,适时承认双重国籍是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应然选择。

二、我国承认双重国籍之利

(一)符合国家和海外华人的利益

中国新闻社《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曾估计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约600万,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20万人出国留学,在海外留学人员已经超过100万。至2009年,中国总共送出留学人员大约162万,已经回国的大约49.7万。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

海外华人回国手续本身比较复杂,国籍限制更给他们回国发展带来诸多不便。双重国籍允许中国移民自愿保留中国国籍,而不需要按照外国人入境办法办理签证,保证他们在国际经贸与文化的频繁交流中来去自由,减少他们为国服务的障碍,从而有利于我国大量吸引海外华裔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海外华人华侨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

(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许多侨居海外的中国公民由于生存、工作或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加入外国籍,但对祖国的感情仍然很深厚,希望能够保留中国国籍,呼吁国籍制度的改革。允许华侨自愿保留中国国籍,不仅可以激发他们无论身在海外还是祖国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维护祖国利益的情感,还可以吸引他们以公民的身份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为民族发展献计献策。这一制度的施行,将成为维系华侨与祖国之间关系的强有力的情感纽带,从而加强海外华侨之间、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有利于依法管理海外归来人士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和海外移民已经相当普遍,依法合理地管理这部分人群也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海外侨民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加以确定,能使海外华侨在政治上效忠祖籍国拥有合法依据,便于中国政府依法进行有序管理,创造国际竞争双赢局面。

(四)符合国际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大约有90多个,其余的国家大多是默认状态,即既不承认这一群体公民的外国籍,也不因他获得外国籍而剥夺本国籍。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加、澳等移民国家,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等传统发达国家,日本与“亚洲四小龙”以及“金砖四国”中其他三国等新兴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内地之外都承认或默认双重国籍。可见,承认双重国籍是世界潮流之导向,我国应在国籍立法方面争取与世界接轨。

三、我国承认双重国籍之弊

(一)个人面临双重义务

双重国籍人与两个国籍国都有固定的法律联系,他可以享受两个国家赋予的权利,但也意味着他要履行两个国家的法定义务,效忠于两个国籍国,然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比如,凡属一国国民都负有为本国服兵役的义务,双重国籍人对此就很难履行,特别是当所属两国发生交战,其将处于两难之境。同时,承认双重国籍也容易造成交叉管理,这反而不利于保护双重国籍人的权益。

(二)为犯罪分子提供机会

从法律上看,双重国籍有可能为一些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或者获得较轻处罚提供机会。有的行为在一个国家属于违法,在另一个国家则不属于违法;在一个国家要受到重罚,在另一个国家只受到轻罚。因此,双重国籍可能会让犯罪分子钻法律空子,逍遥法外或获得从轻处罚。这也是许多国家不承认双重国籍的重要原因。

(三)易引起国家间的纷争

我国海外华人数量庞大,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侨人数众多,而这些东南亚国家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实行单一国籍,秉持反对双重国籍的态度。如果现在承认中国公民可以拥有双重国籍,将使中国与有关国家在对这些拥有双重国籍者行使管辖权和保护权上产生冲突,恐怕会引起有关国家对中国的猜忌和疑虑,并容易被国际敌对势力曲解利用作为反华的借口。因此,坚持单一国籍能够避免外交上的矛盾与纷争。

四、我国有条件地承认双重国籍的设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单一国籍不利于我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全面承认双重国籍也会引起一些弊端,一味墨守单一国籍和无限制地开放双重国籍都是不明智的。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灵活处理,在当前形势下有条件地承认双重国籍是应然选择。

所谓有条件地承认双重国籍,是指我们在实行双重国籍政策的时候,区分不同国家,考虑海外华人所在国的态度或利益,实行区别对待的国籍政策,以最大限度保护海外华人的利益。

首先,可以采用双边对等的方法,国家之间对应承认双重国籍。根据各个国家对双重国籍的认可情况,与各个国家签署各种不同的条约。这也是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即对实行双重国籍的国家承认双重国籍,与之签订双边协议互相承认彼此侨民拥有双重国籍,对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实行单一国籍。利用这一方法则不难解决东南亚国家这一障碍,比如南亚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国不欢迎双重国籍,我们的双重国籍政策就不针对这些国家,只针对那些不反对双重国籍的国家。这样既尊重了他国,也便利了本国的发展。

其次,用灵活的方式使部分人拥有双重国籍。有些学者提出可以采取不再取消中国国籍的做法,即在修改国籍法时,可参考许多其他国家的做法,不明确表示是否承认双重国籍,实行模糊政策,而不再采取"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这种硬性规定。实际上,中国政府现在已经开始采取这种灵活的方式放宽对户籍的限制,比如公安部”取消出国、出境一年以上的人员注销户口的规定“实际让部分出境人员保留了中国国籍,并可能在加入其他国籍后获得本质上如同双重国籍的待遇。

再次,可以采用对香港居民的做法。目前居住在香港的中国公民可以持有外国护照,作为旅行证件出入香港。同时,在香港特区内,可以申请中国特区护照,完全以中国人身份出现,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对此,全国人大曾有解释:“所有香港中国同胞,不论其是否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或者英国国民(海外)护照,都是中国公民……在外国有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公民,可使用外国政府签发的有关证件去其他国家或地区旅行,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因持有上述证件而享有外国领事保护的权利。”目前,香港实际上是允许双重国籍的,香港居民,不论在海外有何种国籍,都可以申请中国人民共和国香港护照。这种执行方式具有借鉴意义。

另外,应该放宽中国绿卡发放标准和范围。为吸引更多人才来中国投资、工作和学习,我国采取了授予“永久居留权”即中国“绿卡”的做法。目前的中国“绿卡”主要针对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学者或者有高额投资的外国友人,而更多的外籍华人还未从“绿卡”制度中受惠。如果进一步放宽中国“绿卡”的发放标准和范围,并给绿卡以基本“等国民待遇”,必定能发挥大部分双重国籍的作用,对那些希望回国创业发展的海外华人华侨而言这一政策必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五、结语

我国《国籍法》不承认双重国籍的规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必要和正确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减少人才流动的阻力、提升综合国力,在权衡利弊后,我们应当逐步采取宽松的国籍政策,适应双重国籍这一国际潮流。唯此我国才能凝聚世界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1]李浩培.国籍问题的比较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9.

[2]刘春霞.关于双重国籍的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公司考勤制度简述 篇4

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考勤制度简述(8月份开始正式执行)

一、人事用工制度

1.1 新员工入职报到,须交以下证照:身份证复印件两份, 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一份,离职证明一份,银行卡复印件一份。

1.2 员工入职后,公司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合同期限届满后由公司与员工根据双向选择进行续约。

1.3员工在试用期内一个月请假不能超过2天,如超过2天需在纷享销客向行政部,部门经理和总经理审批同意。

1.4员工离职,需提前一个月书面报告给主管部门,并告知人事部,经主管部门核准后交接一切工作事宜,并由工作移交人、交接人、监交人三方确认,报备主管签核。

二、考勤制度

2.1 公司按照劳动法规定确定上班作息时间,员工须严格遵行考勤制度。正常工作时间为上午8: 30至12:00,下午为13:45至17:45。每周六、周日休息,因季节变化需调整工作时间时由办公室另行通知。

2.2 每个工作日的10:30-40,15:30-40,为交流休息时段。12:00-13:45为中午就餐及休息时间,可自由选择就餐地点,如需外出就餐,须带上门禁卡,13:00之后不可按门铃影响办公室人员休息。

2.2 公司职工一律实行上下班指纹打卡。如无公外出或请假,上下班时间必须打卡;如忘记打卡者或外勤未签到,需要当天写书面的申请报告,让行政部,部门经理及总经理签字同意即可。2.3 迟到者,上班时间5分钟内不计入迟到,上班6分钟后刷卡到岗者为迟到,每迟到一分钟扣款2元,依此类推,迟到2小时以上又没有请假者按照旷工论处,迟到早退情节严重者,将给予通报批评、扣除绩效工资、直至解除劳动合同等方式处理。

2.4 需要外出者,在纷享销客APP上外勤签到,写明外出地点、所办事项、外出时间,拍照,并@直属主管和行政部,作为考勤依据,否则按缺勤处理。(注:外出一天需到达外勤地点必须签到一次,离开外勤地点必须签到一次;外出时间短可只签到一次;)

2.5 无 “外勤签到”或“请假申请”,又未向主管电话报备而无故缺勤者,未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办理补假手续,发现第一次罚款50元,第二次罚款100元,第三次则视为旷工;旷工 1 天扣除 2 日工资。以上罚款由财务部从工资中扣除,所得款项用于员工福利。

2.6 如因当日恶劣天气(大暴雨、台风)、重大交通事故等影响,导致员工不能按时到公司,员工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Shenzhen Ulink-Media Co.,Ltd

应递交书面报告说明情况,经部门经理及主管领导签批,并在当天内补班,不按迟到处理(以深圳市发布的预警短信为准)

2.7 行政部不定时到各部门查岗,应在岗而不在岗者,按旷工处理。

三、假期制度规定

3.1 公司工作时间为5天7.5小时制,员工请假分为法定休假日、事假、病假、婚假、产假、丧假、带薪年休假等假别。3.2 法定休假日如下:

(1)元旦 1 天(公历一月一日)(2)春节 3 天(农历除夕到正月初二)(3)清明节 1 天

(4)“五一”国际劳动节 1 天(公历五月一日)(5)端午节 1 天(农历五月初五)(6)中秋节 1 天(农历八月十五)

(7)国庆节 3 天(公历十月一日到十月三日)3.3 事假

(1)员工因事必须亲自处理者,可请事假,事假为无薪假,事假期间薪资无发放。(2)一月内请事假累计不得超过三天,全年不得超过十二天。3.4 病假

(1)员工因病或非工伤必须治疗或休养者,须提供国家医保指定及公司认可医院出具的病假条或门诊急诊病历,方可请病假。

(2)伤病假一个月内不得超过两天,全年累计不得超过十天;超出规定天数算作事假。(3)病假期间发放日薪资的 50%。3.5 婚假

(1)请婚假之员工须为公司试用期(试用期依国家劳动法规定)满后之正式员工,且为入职后进行婚姻注册的人员。婚假为有薪假,婚假须提供本人结婚证件,要求结婚登记后一年内一次性休完,不休者不予补偿。

(2)员工凭结婚证、身份证可申请婚假。到法定婚龄者(男 22 岁,女 20 岁)及再婚者可申请婚假3 天。3.6 产假 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Shenzhen Ulink-Media Co.,Ltd

(1)女性员工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条例的生育,可凭国家医保指定及公司讣可医院出示的有效证明申请产假。

(2)女性员工生育产假可申请98天。

(3)入职前已怀孕者,须预先告知公司,并提交相关病历及医院证明。如有隐瞒,公司将追究其欺瞒责任。

(4)为便于部门工作安排,怀孕员工须于预产期前二个月确定休假日期,并提出产假申请。(5)生育产假须提供《生育证》或《准生证》,并于假满回公司上班后 48 小时 内补交相关生育证明文件。

(6)男职工有陪产假5天。3.7 丧假

(1)员工亲属死亡在事发一月内可视情况请丧假 1-3 天,丧假为有薪假。

(2)员工亲属限指本人之配偶、本人之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配偶之父母。3.8 带薪年休假由公司统一安排,在春节期间与年假连在一起一次性休假。

3.9员工请假,应于事前在“纷享销客”填写请假单,注明原因并将工作转交妥当,由部门主管批准@行政部后,方可离开工作岗位。

3.10 员工未经请假而擅离岗位或请假未经批准而不到职者,除因突发疾病或重大意外事件经核属实者外,均以旷工论处。

3.11 员工事假、病假以1小时为计算单位;婚假、丧假、产假等均以天 为计算单位。3.12 离职申请已获批准者,不得申请婚假。

3.13 员工请假如理由不充分或有碍公务时,各级主管可批驳不予给假或缩短、修改假期。3.14 假期结束后两天内未在纷享销客提交请假条,一次性罚款100元。

四、加班制度规定

4.1公司不鼓励员工加班,如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加班,员工应积极配合,所有的加班应提前通过纷享销客的“普通审批”向部门主管并@行政部提出申请,获批后执行。

4.2获得批准的加班可申请在适当的时间安排调休,周一至周五晚上8:00以后加班或者周末加班的同事,可允许调休;所有调休需提前一天提交申请,员工需经行政部和主管批准同意方可调休,主管需经行政部和总经理批准同意可调休,不合理的加班和调休不予批准,加班多的同事后续发阶段奖金和年底奖金时会适当考虑。(8月份开始正式执行)4.3周三学习日餐补(时间是5:45-8:00)餐补30元。

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Shenzhen Ulink-Media Co.,Ltd

五、报销规定

5.1 根据各部门业务安排或预算,发生费用事项时,经办人应要求对方(收款人)提供正式发票、行政事业性收据。

5.2 事项完成后,经办人填写费用报销单并签字,注明具体用途,附上费用票据后交部门主管签字确认。

5.3 财务部审核是否符合公司报销标准,不符合公司报销标准的详细说明原因退回给当事人。5.4 财务部审核后,向公司申请款项,一般7个工作日内报销。六、五险一金制度规定

6.1 公司负责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项目的管理以及相关规定的拟定与执行,负责员工“五险一金”个人帐户的交纳。

6.2 缴费标准按照本地社保局和公积金管理部门所确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缴费。

6.3 员工“五险一金” 中个人缴费部分从员工工资中代扣并由公司代缴,在工资中扣除。6.4 公司在员工入职一个月内为其办理“五险一金”的新增/转移手续。当月15日之前入职的员工,在当月办理;当月15日之后入职的员工,在次月办理。若因员工个人原因无法办理“五险一金”相关手续的,后果由个人承担。

6.5 公司在收到经批准员工离职的通知后,为其办理“五险一金”的停保手续。离职手续在当月20日之前办理的,当月办理停保手续;离职手续在当月20日之后批准的,次月办理停保手续。

六、企业考勤制度

7.1 为了规范员工正常工作时间,维护公司正常工作秩序,特制定本制度。7.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个部门所有员工。

2018/1/16

阅读后请签字:

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Shenzhen Ulink-Media Co.,Ltd

简述我国的国籍制度 篇5

现阶段企业都执行哪些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都是哪年颁布实施的?答:

1、《企业会计准则》(2006)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于2006年2月25日颁布,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2、《小企业会计制度》

《财政部关于印发〈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04]2号)于2004年4月27日颁布,2004年1月1日起执行。

3、《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00]25号)于2000年2月29日颁布,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16项具体准则不是在同一年发布的,由财政部分别发布。如《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于1998年6月24日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于2001年11月9日公布,2002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于2001年1月18日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简述我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篇6

国际地位的含义: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在过去30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或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准确地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显得尤为重要。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客观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几个世纪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将现代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08年,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三,2009年将超过日本,约5万亿美元,升至世界第二。(1978年中国GDP总量3645亿元人民币,到了2008年是30多万亿元人民币,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1978年只有百分之一点多,2008年提高到7.25%。人均GDP1978年只有381元人民币,到了2008年达到22698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1978年只有206亿美元,2008年达到2万多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只有1.6亿美元,2008年底达到2万亿美元,已排世界第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首先取决于综合国力,所有这些数字都体现了中国实力的变化。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据联合国发布《2009年经济报告》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仅为1%,而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为7.8~8.9%,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由2008年的22%增至2009年的50%。(3)其他主要国际力量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

美国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质疑。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大,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增大。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力量。

⑴中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

⑵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有关举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①在面临巨大困难形势下,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融资计划,首批提供15亿美元融资支持;③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地区金融合作和贸易发展;④组织海外大型采购团,显示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坚定态度;⑤承诺落实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种援外举措,增加对外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等。

⑶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敢行动。展现了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中国成为重要的稳定力量;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认为危机后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将进一步提升。

变化

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牵动世界格局走向,正从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20国集团(G20),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凸显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来数十年里,中国将与美国并肩成为世界两强。” 变化

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新自由主义碰壁,西方主流媒体认为,当前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并主导世界后遭遇的最大一次挑战,集中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的深层次缺陷,呼吁对21世纪的资本主义进行重大改革。美欧日陷入同步衰退,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国际舆论普遍关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势头,认为中国政府采取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行动快、见效快。美国《新闻周刊》置评,中国是此次危机中“唯一没有出现信贷危机或信任危机的大国”,这彰显了“中国模式”强大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高盛公司称赞中国是在当前危机中“凭借自身政策第一个创造经济转折的重要国家,为世界经济绘制了一种蓝图”。

一些国际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展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萨克森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和做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肯定,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简述我国的国籍制度 篇7

《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简称《纽约公约》) 是国际社会为了统一各国有关裁决的承认和执行而制定的多边国际公约。公约第1条开宗明义的规定了适用范围, “仲裁裁决在一国领土内作成, 而在另一国请求承认和执行时, 使用本公约”“申请承认和执行地国认为该裁决不属于其国内仲裁裁决时, 也适用本公约”, [1]从适用范围中可以看出, 1958年《纽约公约》兼容了两种国籍认定标准:裁决作出地标准和非内国裁决标准 (也有学者称为“程序法标准”) 。非内国标准是英美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争论妥协的结果, 它适用于“执行国执行在其本国领域内作出并被认为不是执行国本国的裁决时, 即当承认和执行国与裁决作出国为同一国时, 而执行国认为在其领域内作出的裁决不是其内国裁决”的情况。而裁决作出地标准, 即意味着根据裁决作出的地点决定裁决的国籍, 如果裁决作出地为内国则为本国裁决, 如果裁决作出地为外国则为外国裁决。

这两种标准并不是平行的关系, 非内国标准只是地域标准的一种延伸和补充。[2]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 非内国标准的适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承认和执行国与裁决作出国为同一国, 而执行国认为在其领域内作出的裁决不是其内国裁决”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一个国家内部依据另一个国家的仲裁法进行仲裁, 那么该内国可能将该裁决视为外国裁决。但在实践中, 很少有当事人约定在一国境内根据另一国仲裁法进行仲裁, 并且当事人的约定必须得到裁决地和仲裁法所属国的共同承认才有效, 而国际社会中允许当事人进行约定的国家并不多。即便是作为仲裁程序法标准倡导国的德国法国等国家, 也逐渐只把裁决作出地作为判定裁决国籍的标准。

由此可见, 裁决作出地标准已经成为各国确定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籍的主要标准。

国籍问题的确定一般只涉及到内国和外国 (也可以叫作本国和外国) 。但是研究我国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区分必须首先弄清楚以下几个概念:国内裁决、涉外裁决、国际裁决、本国裁决与外国裁决。

根据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实践,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有以下两种分类:第一, 根据仲裁裁决中是否具有国际因素, 可分为国内裁决与国际裁决。第二, 根据仲裁地点的不同, 又可以分为本国裁决与外国裁决。[3]

我国立法中对裁决的分类很少使用“国际”这一术语, 更倾向于使用“涉外”或者“外国”这些词汇。[4]原先我国的仲裁法对于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的区分, 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导致一段时间内法院以仲裁机构的性质对裁决进行分类。后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案件的若干规定》 (征求意见稿) , 明确涉外仲裁裁决是指我国境内仲裁机构 (既包括涉外仲裁机构, 也包括国内其他机构) 作出的具有涉外因素的裁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仲裁法中的“涉外仲裁”实际上与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国际仲裁’所指有一定重合, 国际仲裁包括涉外仲裁。为避免引起歧义和国际交往的便利, 笔者认为应当取消涉外仲裁的提法, 采用国际仲裁的提法, 与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

如前所述, 仲裁裁决可分为本国裁决和外国裁决, 本国裁决依据我国仲裁法可以分为国内裁决和涉外裁决。我国法律对不同的裁决采用不同的执行标准 (国内裁决依据民事诉讼法217条的规定申请执行;涉外裁决依据民事诉讼法259条的规定申请执行;对于外国裁决, 依据民事诉讼法269条的规定) , 从相关法律中可以看出, 我国认定外国裁决的依据是“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 即以仲裁机构所在地为标准。也就意味着外国仲裁机构在我国境内作出的裁决, 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 应当认定为外国裁决, 我国没有监督撤销权。

我国是《纽约公约》的成员国, 按照《纽约公约》第1条的规定, 应当是以裁决作出地为判定仲裁裁决国籍的标准, 但我国在加入公约时作出保留声明, 我国对在另一缔约国领土内作出的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适用该公约, 该公约与民事诉讼法有不同规定的, 按该公约的规定办理, 对于在非缔约国境内作出的仲裁裁决, 需要我国法院承认和执行的, 应按照民事诉讼法204条的规定办理。[5]从上述规定可以发现, 我国把外国仲裁机构在我国境内所作出的仲裁裁决排除在公约的适用范围之外。那么, 外国仲裁机构在我国境内作出的裁决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当属于外国裁决, 但按照我国的保留声明却不适用《纽约公约》, 这类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只能依据《民事诉讼法》269条的规定或者按互惠原则办理, 或者被法院认定为无效。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其它成员国, 那么依据《纽约公约》的裁决作出地标准, 这种裁决就被认定为是本国裁决, 裁决作出地国有权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在其境内作出的裁决行使撤销监督权。

正是由于我国相关规定的缺位及与国际社会认定裁决国籍采用标准的不一致, 导致了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对于我国仲裁机构在外国领土内作出的仲裁裁决和外国仲裁机构在我国领土内作出的仲裁裁决, 其国籍如何确定, 法律没有规定。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凡在我国境内作出的仲裁裁决, 无论其仲裁机构为外国仲裁机构还是我国仲裁机构, 均属于我国仲裁裁决;凡在外国领域内作出的仲裁裁决, 无论其仲裁机构为外国仲裁机构还是我国仲裁机构, 均应视为外国仲裁裁决。如果继续套用我国仲裁立法现有的规定, 只要是国外仲裁机构, 即使是在我国境内作出的, 裁决也视为外国仲裁裁决, 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而且也是与《纽约公约》相违背的。

实践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如2002年的“德国旭普林国际有限责任公司诉无锡沃可通用工程橡胶有限公司案”。[6]本案涉及的问题就是, 国外仲裁机构在我国境内作出的裁决是属于外国裁决还是属于本国裁决?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69条采用了“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的提法, 表明我国立法上对“外国裁决”采用了“仲裁机构所在地标准”, 即凡是国外仲裁机构做出的裁决就是外国裁决。而《纽约公约》则规定裁决地标准是认定裁决国籍的主要标准。因此, 我国将外国裁决规定为外国仲裁机构的裁决既不符合《纽约公约》的有关规定, 也与国际商事仲裁的普遍实践不相吻合。另外,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实际上指的是外国仲裁机构在我国境外做出的裁决, 法律并没有对外国仲裁机构在我国境内做出的裁决的国籍问题做出规定, 因而将本案裁决认定为我国内国裁决也是欠妥的。这样, 法院在对此裁决认定时就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认定为外国裁决, 不符合《纽约公约》的规定及国际实践做法, 认定为内国裁决, 又没有法律依据。

此类案件的出现, 向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挑战。应该认识到, 随着现代国际商事的迅速发展, 双方当事人选择外国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甚至该仲裁机构指定在我国境内进行仲裁的案件越来越多, 如何认定仲裁裁决国籍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我国加入《纽约公约》时所作的声明, 已无法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难题, 已成为影响仲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笔者认为, 首先在仲裁裁决国籍认定问题上, 以裁决作出地为标准。这样不仅符合《纽约公约》的规定, 也与国际实践相一致。

其次, 把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69条中的“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改为“外国仲裁裁决”。因为根据裁决地不同, 国外仲裁机构作出的的裁决既可能是本国裁决, 也可能是外国裁决, 诉讼法原意只是要规定外国裁决的执行方式, 修改后表述更加精准。

最后, 应当在立法上厘清下列裁决的国籍问题:外国仲裁机构适用我国程序法在我国境外做出的裁决;我国仲裁机构适用外国程序法在我国境内做出的裁决;我国仲裁机构在境外适用外国程序法做出的裁决;我国仲裁机构适用我国程序法在境外做出的裁决。我们应该明确, 凡是在我国境内作出的裁决, 不论该仲裁机构的所在地在哪, 不论适用什么样的仲裁规则和法律, 均应视为我国裁决。

参考文献

[1]《纽约公约》第1条第1款.

[2]张艾青.从《纽约公约》的适用范围看我国立法和实践.政法论丛.2007.8, (4) .

[3]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 (1) .

[4]赵秀文.浅谈我国仲裁裁决的分类.北京仲裁.

[5]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我国加入〈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第1条.

简述我国的国籍制度 篇8

本文拟对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标准体系的特点和经验,对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1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概况

简述我国的国籍制度 篇9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分为农用地使用权和非农用地使用权。现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转换,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现象。从流转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转包、租赁、“四荒”拍卖、承租转包或返包、转让、入股等形式。

存在问题:

1)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且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坏农民利益的问题。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契约约束,农户委托集体经济组织缺少农户委托书,统一发包中由于对预期增值认知不清或漠视,造成对农民、集体利益的损坏,甚至剥夺农民承包权,造成不稳定因素。

3)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

4)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缺少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一个由上到下网络状的中介服务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土地流动渠道不畅,范围窄。改革建议:

1)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化建设。一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二是明确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三是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防农村环境遭受破坏。同时,摸索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

2)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再次是依法有序的原则;最后是规范操作的原则。

3)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第一,适当进行宣传引导。第二,努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向。土地流转的方向应尽量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第三,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第四,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培育和监督。

4)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建议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内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对土地的用途、项目、面积、价格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对土地流转过程实行监管,提高工作透明度,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更趋优化、更加有效、更为合理。

上一篇:侵权责任法下一篇:美容院的竞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