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2024-10-04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篇1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和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能力目标:认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战略意义,辨证地看待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科技和教育的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教学重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材料;我国科技创新的实例。学生:收集中学生创新的实例 教学方法:情景引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

一:2004年1月31日“机遇”号火星车美国当地时间凌晨从火星“梅黑迪亚尼平面”发回的信号里显示,它已成功驶出着落舱,踏上火星表面,开始为期三个月的火星探测之旅。

二: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飞船于2003年6月发射,“火星快车”携带“猎兔犬2号”火星登陆探测器,这也是英国首次制造的探索其他行星的探测器。

三:中国正加快自己接近这颗红色星球的步伐。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正在制定火星探测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有望发射自己的火星探测器。

(目的:引导学生感受到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观后感受大家谈(略)

教师小结:欧洲、美国、中国都在抓紧对火星的研究,这说明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感受科技的力量

(板书)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提问:⑴请你列举出当前的新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⑵请你说说当代科学技术将在哪些方面引发革命 ⑶资本主义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及其影响解读。

(目的:感受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感受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交流(略)

教师归纳: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活动二:联系中国实际,感受中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板书)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思考:“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和“嫦娥奔月”计划即将变为现实,你有什么感想呢?

(目的: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补充材料:

材料一:截止2002年,每10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我国仅为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韩国为2193人。在技术工人中,我国高级技工仅占3.5%,而发达国家为40%左右。

材料二:美国硅谷占地不过7500平方公里,2000年的产值是5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而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总额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3名之和的80%。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活动三:深入讨论,感受教育的重要性。(板书)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问:甲组同学谈谈《今日教育》扉页的提词“今天的教育培养明天的人才”的涵义;乙组同学谈谈对“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这句话的理解。

(目的: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教育的重要性。)步骤:

1. 学生组内讨论 2. 选举代表班级发言

教师归纳: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基础。活动四:小小辩论赛

甲方(组)观点: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教育,经济是基础 乙方(组)观点:优先发展教育,经济发展才有人才支撑,教育是基础

步骤:1.甲乙组内讨论

2.甲乙双方各自代表陈述观点。

3.双方自由辩论

师小结: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板书)2.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课后思考: 1.列举你身边没有文化知识谋生艰难的实例;

2.谈谈作为初三学生,你打算怎样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自身和身边实例感受教育对公民自身、国家、民族都具有重要性)

三、指导总结、深化目标

教育关系到子孙后代、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发展教育,才能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作为初三学生,我们要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建设人才。板书设计: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

二、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篇2

1995年5月,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江泽民在大会上指出, 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在全面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基础之上, 并通过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民族复兴。依靠科教、发展科教, 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中之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003年12月, 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决定》。《决定》正式提出了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胡锦涛在大会上强调, 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才资源强国, 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早在20世纪90年代, 邓小平同志就多次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胡锦涛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 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全面运用到人才工作和民族复兴大业中去, 强调指出, 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正是由于党的几代领导认识与实践的接力发展, 党中央和国务院才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些战略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然而, 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 这就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 并不是孤立的, 它有自己赖以存在、活动和运行的主体;人才作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和根本所在, 他本身既不是天生就有的, 也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中逐渐形成的。很显然, 离开科学技术的主体谈科学技术, 离开先进生产力的主体谈先进生产力, 离开人才的培养和壮大谈民族复兴、国家强盛, 这只能是一句空话, 最多也只能流于形式。道理很简单:科教发展, 主体为先;人才强国, 必先强人。无主体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无人才的强国也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 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1]列宁也指出, 人是“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2]。事实上, 辩证地看,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人才强国与国强人才本身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这在理论上是片面的, 在实践上则是行不通的。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实现条件和依靠力量上看, 要实现科教兴国, 必先国兴科教, 要实现人才强国, 必先国强人才, 否则, 就不可能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这里涉及到目的与手段的辩证法。目的固然很重要, 但是, 手段问题不解决, 目的最终也是达不到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 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也只能是瞎说一顿。”[3]可见, 桥和船是过河的关键, 手段的目的化是实现目的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否则, 再美好的目的最终也会架空。就此而言,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无论从实现条件和依靠力量上看, 还是从内在机制和实现途径上看, 更应该强调和重视的首先是国兴科教和国强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这两大战略的真正实现。事实上, 在这里, 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人的素质并不简单的就是一个手段问题, 至少可以说, 提高人的素质也是最根本的目的之一。由此不难看出, 要做到科教兴国, 必先国兴科教;要做到人才强国, 必先国强人才。

二、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意义重大

坚持以人为本, 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知识分子的主动性、创造性, 加速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体地说, 第一, 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首先是政治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各政治层面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层面上的广大知识分子, 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深刻领会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方向。其次是经济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经济决策、经济研究和经济操作各层面上的科技知识分子,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综合汲取各种经济理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精华, 用以建构和调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和运作程序, 并依据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 适时调整具体环节和措施, 加速经济发展。再次是思想文化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和广大文化产业领域里的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运用反映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作品, 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指导并规范社会和群众的价值指取, 约束或消解那些逆反社会标准的行为或倾向, 引导社会认同趋势。第二, 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作用。实践证明, 经济发展、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皆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在科学技术的多层次结构中, 科技知识分子的智能功能是其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深层硬核。中国经济要发展, 中华民族要复兴, 不能不依靠科学技术, 不能不依靠广大科技知识分子的主体创造作用。科技知识分子不断地生产出新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精神产品,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和规划, 创造出崭新的运行机制, 转化并生产出最先进的生产力, 并将其转化为新一代劳动者的内在素质和主体能力, 转化为社会普遍具有的知识、能力、方法和精神。科技知识分子的这种创造性作用在于, 为适应社会存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历史需要, 创造出反映社会本质特征并揭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理论、思想、道德和文化精神产品, 不断提高民族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道德审判能力, 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是对新时期工人阶级队伍变化的新总结、新概括,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的阶级基础, 提高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凝聚力。众所周知, 中国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者, 是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者。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出现了新的阶层。这些变化反映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和内部分化, 标志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由此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表现出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在这里, 值得注意和把握的是, 工人阶级队伍自身最突出、最根本的变化, 就是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技知识分子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了, 由解放初的不足五万人发展到现在的数千万人。科技知识分子的崛起, 特别是其智能主体功能的发挥和历史主体功能的发挥, 不仅全面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而且深刻影响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构和关系, 构成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 并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和方向。

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也是中国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人民重新认识了世界, 也认识了自己, 基本清除了夜郎自大的陋习, 形成了“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的共识。

三、从四个层面全面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第一, 切实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 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树立并强化优先意识、主体意识和人才意识。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 就是全社会都要重视科技与教育、支持科技与教育, 应用科技成果与方法, 培养科技人才与主体,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意识, 全面落实“第一生产力理论”和党的人才工作方针。科技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是第一生产力的主体,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和主要开拓者, 是从根本上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第一力量, 是主导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和领导群体。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落实科技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和实在内容。江泽民指出, 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对自己的知识分子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关键是人才。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4]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多渠道、多样化地培养和造就人才, “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进入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队伍, 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攻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各种复杂难题的工程技术专家队伍, 一支学有专长并且有突出领导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 组成中国现代化事业所要求的宏大的科学技术大军”[4]。

第二, 全社会都要关心和爱护科技知识分子, 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树立并强化第一意识和尊重意识。全社会关心和爱护科技知识分子, 一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科技发展与科技人才的战略地位及其内在关系, 认识科技知识分子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二要在实践中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努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善于发现人才, 大胆使用人才, 重用并依靠人才,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风尚,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使科技人才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承认与尊重的荣誉感。三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和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竞争与激励机制, 深化对科技劳动价值的认识, “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 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4]。要根据科技劳动的特点, 适当提高科技知识分子的工资标准, 使知识分子阶层的收入在整体上处于最高水平, 彻底纠正并杜绝体脑倒挂的不合理现象。四要在舆论上大力宣传科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和社会贡献, 阐明科学技术及其主体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使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使科技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和确认。

第三, 科技知识分子要不辱历史使命, 勇攀科学高峰, 树立并强化主体意识、市场意识、面向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 做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合格主体。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科技知识分子要解放思想, 转变角色, 首先要树立并强化市场意识、面向意识, “把攻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 作为主要任务”[4]。在科研与开发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学应用与技术开发为目标,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 科技知识分子还要勇攀高峰, 树立并强化批判意识、创造意识和攀登意识, 实现由社会苟同向理性思考转变、由特殊真理向普遍真理飞跃。科技知识分子不仅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开拓者, 而且是具有鲜明时代意识、真诚忧患意识、强烈责任意识、紧迫使命意识和严肃批判意识的文化人, 是真理的化身和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在科技实践中愈接近知识的真理, 他就愈接近主体的价值和人类利益的真理。在从特殊真理到普遍真理的不倦探索中, 知识分子的科学精神气质、理性批判精神和主体创造能力不断锻造升华, 理性和逻辑的思考愈来愈成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不断走向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真理, 更大的价值、更合理的价值判断。他们因此经常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活动、价值准则和社会责任, 并用更合理的价值观念调整和矫正已有的价值指向和行为规范, 从一个相对狭窄的感性时空跃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性时空, 从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体认和把握人类命运及科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在这一过程中, 知识分子既面对自己的专业, 又面对自己的社会, 既从事社会职业工作, 又超越社会职业的界限, 从事广泛的哲学思考、科学探索、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与创造意识, 是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道德人格与逻辑人格的统一。

第四, 全社会要“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 创造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4]。社会整体层面上树立并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 关键是培养和树立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知识意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中国生产力落后, 大力发展经济无疑是“第一要务”。但是, 与此同时, 切不可轻视精神生产, 轻视科学理论, 更不能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对立起来, 一切向钱看。要真正树立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社会风尚,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功能, 突出以先进理念牵引实践发展, 以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创新, 以自主创新支撑科学发展。与此同时, 广大工人和农民更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自觉向知识型劳动者转变。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 也是科教兴国的社会基础。在这方面, 我们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大跃进”和“文革”中, 由于蔑视知识, 不是要求工人和农民用知识武装自己, 向知识分子学习, 向知识型劳动者转变, 而是恰恰相反, 强迫知识分子转型为摒弃知识的农民与工人, 大搞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究其实质, 这是贬低科学、轻视理论、崇尚以体力劳动为核心的落后生产力的表现。这种违背科学规律和历史发展潮流的思想和做法曾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给知识分子的心灵造成了严重创伤, 值得我们认真反思。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浪潮, 实现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的根本转型, 传统工人和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 是科教兴国的应有内容和普遍基础, 也是我们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主体地位的重要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300.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843.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34.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背景分析

这一框题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大、知识点多、理论性强,而且与重大时政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因此这课在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现代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2.了解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3. 知道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之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参与实践、积极动手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重难点

理解科教兴国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为主、教师讲析为辅的教学方法。

总体设计意图:科技热点一直是近些年来黑龙江省中考的重要考点。它常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如:2010年以背景材料出现,让学生写政治小论文;2011年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回答几个与它相关的问题。所以说作为思品教师,在备考时一定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就2011年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在进行第二轮复习时以此为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提出 、分析、归纳问题,并指导学生围绕考点相关的知识来组织答案。为学生在2012年中考复习中找到解题技巧、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备战中考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展开分析

(一)教学策略的制订

教学流程示意图:播放视频和展示材料——分组讨论——回归教材——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思想教育——小结。

(二)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过程)

第一方面:2011年以来,国内重大科技成果

1.(视频播放)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两次对接成功的片段。

2011年11月3日1时43分,中国两个无人航天器在近地轨道成功对接;40多年,中国实现了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开展深空探索。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为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设计意图]以重大时政热点导入,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多媒体)介绍有关科技成果:

(1)2011年7月28日,中国7 000米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顺利完成5 000米及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此次最大下潜深度5 188米,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2)2011年12月22日11时2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一号02C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2011年航天发射的收官之战。

(3)2011年12月27日,北斗导航系统开始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运行服务,服务范围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

[设计意图]这些热点时事是2012年中考中的重大时政热点内容之一,把它们放在这里,一来让学生感受我国科技的成就,二来也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为今年的中考作准备。

师:看了这段视频和相关的科技成果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吗?这些内容能与我们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相联系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回顾教材知识,然后互相交流)

生答:略。

第二方面: 教材知识点总结(考点点击)(板书内容)

(1)我国目前科技现状。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要优先发展教育。

(4)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7)“四个尊重”的内容。

(8)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八年级知识。

(9)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0)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设计意图]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学完本框题后,师生要共同对知识进行疏理,构建知识结构图,这样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然后根据背景材料再与上述知识结合,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目的,便于学生在中考中做到临阵不乱,得心应手。

知识点的具体应用:

1. 提出问题:

(1)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说明了什么?

(2)对接成功有什么意义?(成功的原因)

(3)国家及个人应该怎么做?

(学生感悟):我国目前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学生为此而自豪和骄傲,增强爱国情感。

2.观看视频:2011年度全国科技奖励大会片段。

我国虽然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和科技人才。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召开科技奖励大会,重奖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

问:①获得2011年度最高科技奖的都是谁?

②为什么要召开全国科技奖励大会,此次奖励有什么作用?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靠什么?

④ 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⑤作为中学生,要想成为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第三方面:我国教育现状

1. 师:大家知道发展科技必须要先发展教育,我国近些年非常重视教育,加大了教育的投入。下面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

(背景材料)

(1)2012年1月6日至7日,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2)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多亿元,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标准,为680个试点县的约2 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等。

师:有人说,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重要成就,我国已经是科技和教育强国了,对吗?

学生答:不对。虽然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落后。

2. 出示材料:

材料一:由于缺少“核心技术”,我国生产一台电脑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卖出八亿件衣服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A380飞机……

材料二:我国出口一台DVD的价格是32美元,成本 13美元,要付给外国专利费18美元,利润只有1美元。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

(3)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4)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我们现在应怎么做呢?

3. 播放视频 :孟佩杰照顾养母并刻苦学习,最终考上大学的片段。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我选取了与学生同龄也是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孟佩杰在孝敬照顾养母刘芳英的同时刻苦学习的事例。通过对比,学生会觉得自己缺少小佩杰的勤奋与自强,今后要以小佩杰为榜样,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让学生讨论回答:看完视频后,你有何感想?今后应该如何对待学习?

师总结:无论是发展科技,还是发展教育,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六、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新课标和中考考试命题思想的指导下,以2011年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来设计这节课的。

优点如下:

1. 以鲜活材料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灵魂,也是思想品德课命题的基本要求。我在本节课教学中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大会这两个热点问题为背景设计问题,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两个热点问题都涉及科教兴国战略、自主创新精神等知识,所以我帮助学生找出其相同点,并指导学生围绕考点相关的知识来组织答案,这样便于学生复习和记忆。

2. 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如果在复习时教师不指导学生,而让学生自己复习。不少学生就会只重视单个知识点的记忆,却忽视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我在本节课设计中引导学生对与此热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对涉及到八、九年级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便于学生打破书本中框、节、课的界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不足之处:

1. 我在教学设计导言部分——播放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的片段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截取的视频画面过多,用了5分钟的时间。而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播放孝女孟佩杰一边照顾养母一边刻苦学习的视频时用了6分钟的时间。结果这两个视频占用了11分的时间,使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紧了许多,挤占了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巩固时间。

2.有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如:有人说,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重要成就,我国已经是科技和教育强国,对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不用经过思考就可以答上。问和没问没有什么区别,学生只要动动嘴就能答上,根本不用动脑思考。如果教师能再设置一些障碍,问:为什么我国科技、教育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呢?我国要想成为科技强国,应该怎 样做呢?这样设问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经过思考才能答上。这就涉及到了教材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这样设问对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训练作用。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篇4

1、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理解经济与科技、教育的关系。

3、感受科技和教育的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经济发展与发展科技教育的关系、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同学们,当你在家看数字电视、拿着手机打电话、用电脑与朋友聊天、查阅资料时,你知道是什么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国家正在全面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你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第四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学法指导

活动一:阅读材料,感受科技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投影:人类历史的三次科技革命(包括:发生的时间、标志、对所在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

再看图片展示袁隆平的照片。袁隆平,大家很熟悉。人们说他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正是他研制的杂交水稻,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学生思考:①上面的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②当今世界哪些国家特别重视发展科技,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怎样?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本p59-60内容,并思考讨论上面两个问题,8分钟后回答,教师在教室巡视,及时指导学生组织答案要点。

3、方法:学生举手回答,当出现回答不够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进行点拨。

思考题①:学生可能从多方面来回答,科技改变了生活,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篇5

我国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1)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2)要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资金投入(3)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大力宣传自主创新,提高创新意识(5)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既要培养和任用国优秀人才,也要重视引进和利用海外高素质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6)坚持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大对自主创新的奖励力度(7)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8)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9)加强科普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并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10)经常性地开展大型科普活动,入科技活动周,大型科普展览,科普游园会,科技下乡

青少年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应怎么做?

答:树立远大理想,担负起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学习中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坚持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等。

全社会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有一个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放在党和政府工作的更重要的地位,抓好向科教事业加大投入的落实工作,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教投入多元体系。(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能力。(3)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优势。要根据新形势,推动产学研更紧密地结合,创建新优势。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制定鼓励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4)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5)要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6)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 企业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着力解决规模化生产和工艺、装备的现代化。要大力推广量大面广的适用技术,以提高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提高全企业的科技文化素质。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学校如何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评课稿 篇6

2010年10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孙老师作了一节教研组研究课,题目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总体上讲,我觉得这节课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新”。孙老师树立了新的课改理念,能用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设计、创新的行为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执教新的教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具体可以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新

首先说导入,导入选取了和这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政史结合的内容——三次科技革命,提起了学生的兴趣,顺利进入新课,然后又展示了很多最前沿的科技成就,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把学生带入一种深深的思索中,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道理。之后的,东西方教育对比,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授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大量学生活动,如:猜一猜、议一议,你说我说等,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很多乡土材料,如:夏利车的科技创新,我市的教育投入和发展,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增加了亲切感和可信度。此外,孙老师还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正在召开的十七大的相关内容,与时俱进,新鲜生动。在总结全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并做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延伸,孙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给同学们留了思考题,使课程首尾呼应,完整而引人深思。

二、教学理念新

新课标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它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突出探究式学习等等。而孙老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中,自觉的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学生的学上,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活动,关注学生的观察、发现、感知、体验、分析、表达、思考和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或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或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或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不再是老师的支配对象,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教学的参预者,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基本上实现了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平等参预者角色的转变。比如说,让学生说生活中科技带来的改变,让学生讲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让学生体会科技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作用。这些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归纳能力,加深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再有通过东西方教育的对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再有体验活动,设计了小品表演,使内容形式化,活动内容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思维、展现智慧,发展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和经历,从中受到教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

三、教材观念新

我们知道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个范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是实现课标的一个工具。思想品德课教材它是以生活主题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那么这就给老师的设计留出了广阔的再创造的空间,为个性化教学留有了余地。孙老师从实践的层面上落实了这一理念,不再将教材视为金科玉律,神圣不可改变,也没有亦步亦趋,成为教材的奴隶,而是在真正的用教材,根据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思考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造,老师成了教材的创生者,成了教材的主人。比如说对教材的结构顺序进行必要调整,使之更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拓展,使教材更为丰厚。如“名言欣赏”,使学生加深了对朋友的理解;“为朋友两肋插刀,伤他人自己坐牢”,让同学们懂得交朋友要讲原则,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再如关于益友、诤友、损友的三则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明确了交友方向。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对本课内容的丰富与拓展,体现了教师树立了新的教材观。

四、教学资源新

课堂教学资源实现了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注重了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按照原来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主要由教材来提供。老师只是将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学生基本上是置身于教学内容之外的。而新课程课堂教学资源是多元的,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观点、知识、经历,使之成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比如说老师设计了“谈谈你对朋友的理解”,“讲述你与朋友相处的故事及从中受到哪些启示”等环节,设计了“通过案例讨论并分析对于朋友提出的要求应该怎样做”等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让学生来讲述,那么学生的回答和讲述本身就成了新的教学内容,或者从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新生的教材内容,成为重要的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篇7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等4则

作者: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3期

报告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验收

两部门将验收2008立项建设的30所项目院校

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日前发布通知,决定对2008立项建设的30所项目院校进行验收。

通知称,本次30所项目院校的验收工作以“院校总结为基础、省级验收为前提”。通知要求学校提交自我总结。其中包括:项目建设基本情况;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和成效;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示范与辐射成效;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使用效果;资金管理情况与存在问题等。

通知称,30所项目院校的验收材料将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栏中进行公示,同时,将组织专家对30所项目院校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并分别对30所项目院校的建设情况作出评价及结论建议。

品牌

山东潍坊首批职教特色品牌专业出炉

近日,山东省潍坊市201010个特色品牌专业出炉,潍坊商校、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等7所职业学校10个专业成“名牌”。

2011年3月 7日,潍坊市教育局网站公示新评定的四个特色品牌专业,这四个专业从全市19所院校20个专业申报的特色品牌专业选出,最终,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的数控技术专业、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潍坊职业学院的园艺技术专业及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入选。

从2010年开始,潍坊市将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面向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全市职业院校重点建设30个职业技能竞赛基地,评审认定30个装备条件好、师资水平高、与产业发展符合度较高的“特色品牌”专业。准备每年分别认定10个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和10个特色品牌专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专业,直接认定为潍坊市职业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其基地直接命名为“潍坊市××专业技能竞赛基地”。

据潍坊市职教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申请成功的院校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潍坊市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和特色品牌专业将实行动态化管理,有效期为三年。2011年以后,还将评选出20个“特色品牌”。

第一个

湖南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职业教育“云”

土豆网是中国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视频分享网站,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热情关注。而在全国政协委员王键看来,湖南也有一个职业教育的“土豆网”。

“我们职教新干线现在在全国创造了一个模式。”王键介绍着这个网站,“等于在湖南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职业教育„云‟,是第三代互联网的雏形。” “它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基于实名制,学习视频为主。每个老师一个空间,每个学生一个空间,班主任每天都能从空间上看到学生情况的变化。长沙民政学院一个学生去非洲实习,就用这个空间跟国内的学校老师交流。”王键指着网页介绍。

据悉,该网站功能强大,有网络精品课程,学习视频点播,老师和学生都能申请自己的学习空间,不仅能搜集整理储存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和视频,还能实现学校、机构、老师、学生的点对点交流,甚至一些其他国家的名牌学校的教学空间也能在网络上实现互联。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篇8

一、【时政热点】

材料一:我国2012年大量高精尖端武器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首艘航母“辽宁舰”、巡逻预警机、J-15舰载机、J-20隐形战斗机、反导试验。

材料二:2013年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9月29日在青岛正式交付使用,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实现了新的突破,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材料三:2013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卫星,至此,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顺利完成。

材料四: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胡锦涛主席向获得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院士、雷达预警专家王小谟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合影留念。

材料五:2012年7月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知识链接

1、A、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怎样?(科技国情)

B、结合教材谈谈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

①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②从整体上看,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2、A、发展科技的重要性、意义 ①

B、结合国情,谈谈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原因?①—③

C、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科技?

①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成为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技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②从整体上看,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③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3、A、我国发展教育的意义、重要性。

B、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要把民族经济的振兴转移到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③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接受良好的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④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优势,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4、我国要想有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必须实施什么战略?

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5、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作用、重要性)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②有利于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有利于促进教育的进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缩小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②科学技术成为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要把民族经济的振兴转移到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④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7、A、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B、为什么要进行经济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C、为什么要重视科技创新?

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①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②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要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③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进行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要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三、【设问示例】

1、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是什么促使中国航空从梦想走向现实?

3、结合材料谈谈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4、A、请你为发展科学技术、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建议?

B、怎样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5、A、请你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哪些要求?措施?要求?

6、A、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B、怎样使自己成为创新人才?

C、我们青少年如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

7、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实施科教兴国的习题 篇9

答:①我国在科技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只有继续发展科技教育,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超越发达国家。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③只有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④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即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改变我国科技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现状。⑤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和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应该怎么做?

答:(教育)①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使我国庞大的人口资源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科技)③加速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④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所作为,实现经济的跨于是发展。⑤加大对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人才。

(创新)⑥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⑦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⑧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科技创新能力。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①树立远大理想,珍惜受教育的权力,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③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篇10

当今社会,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已经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给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又一次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上了会议的议程。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从当前国际竞争来看,主要是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因此,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十分必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和科技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技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我国入力资源忧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

教育与科学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与科学发展的历史。教育和科学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根本。

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综观世界各发达国家走过的振兴之路,无一不是依靠了科技和教育的力量。以近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例,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强国,根本原因在于重视教育和科技。德国是最早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1763年就要求实施七年义务教育。英、法、意、美、日等国也都是在19世纪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的。与此同时,上述各国还十分重视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善于将科技发明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很早就成立了科学院,把科学实验和研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回顾中华民族近代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之所以要签订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遭受一次又一次烧杀抢掠,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以强大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军事力量与帝国主义侵略者相抗衡。血的历史教训昭示:“落后就要挨打”。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我国科技虽然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但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教育形势整体而言仍然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发达城市、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水平、教育条件与前者相比,差距还很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其很重要的必要性。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发展科技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清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

人类社会已进入2l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科学和教育在人类发展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科学与教育已成为国家兴盛,民族振兴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知识和教育间的差距,造成了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的差距。

当世界进入2l世纪之际,科技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是面对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这样,我国经济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别仍然很大,科技和教育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高科技产业只占整个工业的10%,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和纺织品,高科技的产品只占6.8%。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份额只占42%左右(1997年),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70%~80%。

目前我国平均每万人中,科技人员的数量只有200人,而中等发达国家是2000人,发达国家是4000人。农村人口的素质问题更为突出。现在农村人口中仍有1亿多的文盲,整个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下,而中等发达国家是20%,发达国家是40%。这样的劳动力素质和知识状况,难以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鉴于上述国情,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实现2l世纪发展目标的艰巨任务。党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篇11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对温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放在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和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自主观测,应当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收集上课当天本地(教室)的气温实况等。把测定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教学中指导学生们作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清楚地看出当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2、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

(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

2、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

(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

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

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3、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挂?

(2)请学生设计一下,你认为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

①一天测气温几次

②什么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课本第36页上图,2002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课本第36页下图:2002年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②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

从这幅图中,12月8日工资这天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模仿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学生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出自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折线图

②教师提示:学生应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5、布置作业

(1)收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准备下一堂课交流。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案设计 篇12

【涉及考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科技和教育;创新

【考点设问】

1、请列举3个近年来我国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并分析其原因。

(1)“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我国的深水探测器“蛟龙号”研制成功;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等等

(2)原因: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科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④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⑤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备斗、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2、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⑤我国科技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只有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走科技创新发展道路;⑥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怎么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

答:参考《中考指导书》P56,也可参考《时事小册子1》第一讲P3

4、作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个人)

答、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勤奋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③要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④要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

5、请为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答:①大力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④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各行业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⑤坚持对外开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6、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答:①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②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③自主创新,以人为本;④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⑤创新一一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上一篇:人均工资情况对比表下一篇:九十华诞 洪福齐天——父亲90岁生日祝酒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