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理论学习内容

2024-11-26

数学理论学习内容(共11篇)

数学理论学习内容 篇1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学姐带你看校园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总结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 学姐带你看校园

※一年级

上学期:1.会读写0至20数字。

2.熟练数出20以内物体的个数。3.知道第几个和几个的区别。4.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

5.知道加法、减法的含义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熟练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7.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8.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9.简单认识钟表,识别整时和半时。10.学会简单的分类

下学期:1.认识100以内的数字。

2.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3.初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4.进一步利用七巧板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5.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的单位和进率、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元角的加减法运算,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6.知道一个小时=60分钟,会读写几时几分。7.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熟悉简单的数字和图形排列规律。

※二年级

上学期:1.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笔算。2.熟练背诵乘法表。

3.知道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等。

4.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各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例如用一副三角尺有序拼出钝角)。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6.学会用画“正”字的记录方式进行统计。

下学期:1.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字及组成,理解“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掌握除法竖式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学姐带你看校园 的写法。

3.理解和熟练掌握(乘法表)表内除法计算。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及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6.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感知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现象。

7.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三年级

上学期:1.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知道万以内数字的加减法。

2.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3.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

4.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5.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6.学习时间单位“秒”,掌握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7.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8.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下学期: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学姐带你看校园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四年级 上学期:1.会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

4.了解平角与周角,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90度角。

5.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认识。6.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的表示大数;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7.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8.认识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下学期: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5.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6.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五年级 上学期:1.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2.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学姐带你看校园

形成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5.能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6.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7.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8.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下学期: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5.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6.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7.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8.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9.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10.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1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12.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1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4.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15.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学姐带你看校园

※六年级

上学期:1.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

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运用分数的意义、数形结合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列式。

3.在充分地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猜想,理清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信息,充分阅读,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分析关键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4.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5.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6.会用圆规画圆;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7.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8.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下学期:1.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3.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7.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8.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9.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10.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学姐带你看校园

数学理论学习内容 篇2

一、中等数学的学习方法向高等数学学习方法有机渗透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还依赖于中学数学的学法, 因而数学学习有时感到困难, 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这时高等数学学习有必要沿袭中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让同学们逐步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 中学数学学习时启用“讲学稿”的学习方法, 就可以把这种学法运用到大学.

“讲学稿”使用的原则和步骤:

首先是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使用要求:

1. 根据“讲学稿”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 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 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 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咨询. 要求同学们在使用“讲学稿”时坚持三个原则: 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 课堂上及时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 学完一课后, 要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 每隔一定时间后, 将“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 装订成复习资料.

对教师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1. 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讲学稿”, 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 以了解学情, 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 用“讲学稿”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努力做到: 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 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 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 结论等放手让学生概括, 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 , 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3. 用“讲学稿”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 主要包括: 第一, 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 第二, 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第三, 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 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 提升自己, 做到教学相长.

当同学们进入大学几个月, 还延续着“讲学稿”的学习方法, 就能提高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 而“讲学稿”的使用本身就是体现高等数学学习要求的, 只是把“讲学稿”的运用更加深层次化了, 具体体现为:

1. 通过使用“讲学稿”的学习方法后, 能培养同学们的自习能力, 同学们通过老师列出的自学指导提纲, 引导阅读教材, 找出阅读教材的疑点和难点, 能让同学们课前做到心中有数, 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 课后通过复习, 落实内容才做习题, 这样能使同学们开动脑筋, 提高数学成绩.

2. 通过使用“讲学稿”的学习方法后, 能培养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等数学课堂容量大, 知识点多, 有时一节课要学习几个定义、定理、公式, 同学们若不进行课前预习, 很难跟上教师讲解, 也难保证听课的针对性. 事实上, 同学们做好课前预习, 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 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 也就能较快适应强度较大的高等数学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 特别是教师对核心概念的介绍、定理的分析、典型例题的讲解, 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 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最后还应适当记些笔记或批注, 以提高听课效率.

3. 通过使用“讲学稿”的学习方法后, 能培养学同学们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高等数学概括性强, 题目灵活多变, 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 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 归纳总结. 为此, 在每章结束时, 同学们应进行自我章节小结, 在解题后, 积极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 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加深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二、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向中等数学的学习内容延伸

中学数学的选修内容适当增加高等数学的内容, 或加深已有的涉及高等数学的内容, 能充分调动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 更能拓宽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高等数学中“导数”这个概念, 同学们已经学会并能熟练运算, 还会利用导数求极值, 解决实际问题, 但许多学生对“导数”的概念还是模糊, 这时适当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增加几名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 例如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瞬时速度问题或曲线的切线问题引申出导数的概念, 使同学们对这个抽象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求分段函数的导数时特别强调分段点必须用导数的定义来求, 这样同学们不仅能熟练计算出导数, 而且能理解导数的含义.

2.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增加积分的初步知识, 让学生逐步理解积分概念和实际意义, 不仅学会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 逐步会计算简单的规则曲线围成的图形面积, 为学生到大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 还可以在中学数学中增加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利用向量这个工具解决中学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然可以增加的内容还是很多的, 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对刚进入大学的同学们, 延续“讲学稿”的学习方法, 就能尽快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 又能培养同学们的自习能力、预习能力、自我总结与反思能力;在中学数学增加大学数学少部分内容, 能拓宽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增强同学们的求知欲望, 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理论学习内容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内容

G623.5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后才能够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在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的时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养成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此外,在合作学习的这一过程中,学生还会逐渐的学会思考、与其他同学之间合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二,有利于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其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弥补彼此在某一知识点上的不足,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及时的进行改正。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使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发生思想的碰撞,并相互补充彼此对问题认识上的局限性,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开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同时又缺乏一定的耐心,而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学生的这一缺点。所以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时候,教師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这一故事进行讨论,并说一说故事中到底谁占了便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无论是“3+4”还是“4+3”结果都是7,真正占便宜的人是猴子的主人,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则可以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为学生创设优质的教学氛围,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在交流与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提高学习效率。

2.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其积极作用,还应该科学划分小组成员,是每一位学员都能够在小组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首先,针对小学生年纪较小,缺乏合作精神这一点来说,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将小组人数控制在5——8人之间,每一小组人员的平均能力也应该部分上下。其次,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来给学生进行分工。如对于学习能力差但是书写工整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安排其当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和意见;而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表达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选其为小组发言代表,让其来阐述小组的观点;而对于自律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选其为小组组长,来管理小组成员。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增强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

1.数学空间图形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学习由其是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数学空间图形,而小学阶段对这些图形的学习则是为以后几何图形的学习打基础的,对学生以后数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中,学习数学图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通过讨论以及动手实践操作,来认识和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空间图形的教学内容是很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如,在“对称轴”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图案以及动手操作来对对称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当学生初步了解对称轴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小组间讨论,并要求学生将小组成员的想法进行归纳总结后,选择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则应该对每一小组的发言进行分析和点评。最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并让学生试着画出图形的对称轴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在数学图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能够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并通过教师的点评来认识自己思维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新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发现,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

除了数学图形以外,统计与概率也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而要想学好统计与概率,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统计与概率,所以在刚开始学的时候会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来对知识点进行剖析,并在班级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确定讨论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

如,在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先从最简单的开始,让学生统计班内男女生的人数,并随机抽取学生的学号,让合作小组记下抽十次后男女生的人数;抽二十次后男女生的人数……并做好记录。当学生抽完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来总结概率的概念,让学生结合之前的统计来理解概率的含义。当学生理解概率的含义后,教师还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概率事件,并对事件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对概率这一知识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在概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四、结束语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数学理论学习内容 篇4

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通过网络学习,使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本课程重点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新课程基本理念;数与代数教学研究与设计;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与设计;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与设计;实践与综合运用教学研究与设计。在研究“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围绕小学数学课程的四个方面“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展开,从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两个维度对每部分内容进行探讨。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感受:

一、数学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小学到初中是给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体现基础性。基础性表现在要为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数学基础。普及性是从义务教育的任务考虑的。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和逐步实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就应当与之相适应。数学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从普及教育的角度,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而设计和实施的。发展性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学生的智力水平都得到提高。发展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不是一刀切,不是要求儿童都达到同一水平,应该给那些能够发展和可以发展的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这种发展是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潜能来发展。

二、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贯彻于数学教学始终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注意教态、语言力求生动

在课堂上要注意态度,并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2、注意提问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学习的信心。注意提问方法和技巧,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使数学课堂教学有趣起来 小学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

《标准》中提出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

本次课程改革中,数学内容的领域和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4个领域。这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加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个领域,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小学数学更加丰富多样,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与现实相联系的问题。通过具有 现实性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能运用数学表示事物,进行交流。另一个问题是内容的呈现方式,或者说教材的呈现方式。

《标准》提倡教材的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性,这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要让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学习感兴趣,首先应当以活泼的形式,学生喜欢的方式展现教材的内容。抽象的内容更需要灵活的形式,更需要以行动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学的内容。教材呈现方式的改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二是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与交流的空间,三是适当采用故事的方式,表现问题的情境。

四、面向全体,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促进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时差距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妨碍了他智力的有效发展,如学习积极性差,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小学生,主要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多加培养,本着"爱"的原则,抓住各自的性格特点,尽心安抚,多关心和爱护,多给予鼓励。在学习上给予耐心辅导,取得点滴进步就要充分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重点内容 篇5

高考要考的三大思维:数形结合,换元思想,分类讨论。

如果你是高三,想要得到一百分至一百二十分的分数,就要把基础抓牢,先从容易得分的出手,比如立体几何,三角函数,概率。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比较容易,而且相对简单,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在这些的基础之上必须要把二次函数搞的相当透彻,因为考试往往与二次函数结合起来考。之后把数列拿下,数列其实很简单,总共就那么七八种类型,有时间的话找我,我给你一总结就完事。最后就是要突破难点了,其实难也不是太难,像圆锥曲线这些,把第一问搞定,第二问多多少少写点就对了,没有必要太专,因为这个板块想要得全分很难的,就那给那些考一百四的同学来吧。

最后就是还有不等式和导数了,导数基本的求导公式一定要相当熟悉,一阶导数正负号所决定原函数的性质一定要清楚。这些基本是送分的地方,最后一问就放弃吧。因为太难也没有时间了。

不等式,基本的要掌握,如果涉及到拆项的,能懂多少就懂多少,没有必要强!

教师理论学习内容 篇6

一、教育专著有哪些?

1、《评课议课》

2、《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

3、《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4、《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有效教学方法》,(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6、《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

8, 《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9, 《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 10,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二、教学理论和刊物

<山东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数学理论学习内容 篇7

教学富有创意和开放性, 在于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和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出发, 将教学各方面因素进行适当转变, 如通过教学目标、时间、环境、内容和材料, 以及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的变化, 教学交流和评价等各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 促使课堂教学开放。在这些转变和相互作用中,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化尤其重要。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新课程改革之后, 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 人们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教学内容, 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而本文所指的教学内容亦是如此。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了解背景资源, 把握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 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 展开教学。但教材往往呈现的只是这一知识点的内容, 用到的学具, 几种解决的方法, 应该注意的地方以及有梯度的练习。

作为教师, 首先要读懂教材, 发掘教材背后隐含的意义, 了解数学结果背后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教案, 教师才能把握住知识的脉搏。有的内容适合体验, 有的内容适合接受, 有的能够让学生自己探索, 读懂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内容, 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调配。

二、联系生活实际, 完善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程度就越高。其实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 也只有当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 才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我在教学抽象的几何图形时, 除了重视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上的图形, 更重视回到生活中去, 我让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物体的面, 哪些是长方形的、哪些是正方形的等等。

又如一年级下册学习的《认识人民币》, 书上出示的第四套一元以下的人民币,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几角的纸币接触得很少, 其中1分、2分的硬币教学, 对学生来说就更是陌生了, 就是因为“分”这个人民币单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学生没有“分”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学起来比较吃力, 但能否因此就忽略呢?不能!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用到分的地方, 比如邮票、明信片等等。

虽然现在数学教材内容坚持设计学生喜欢的情景,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事物中再现数学知识, 但像“分币”这样与生活有所脱节的现象还有很多, 比如银行利率的问题, 低年级加减法中设置的收集画片的情景等等。

教师只有紧扣教材内容的本质, 适当联系生活, 把教学内容中一些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内容, 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内容, 这样修正完善教学内容,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 也有利于学生灵活开放的思考。

三、改编重组教材, 活用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编和组合的开放, 即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充分估计学生现有经验与你认为应有经验的差距, 根据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改编和重组教材, 使教材更丰富、更生动, 才能让知识的呈现更具有可塑性和开放性。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笔算加法时, 教材设计是先用小棒或者计数器摆, 然后按照摆的过程写出竖式, 但是我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 考虑到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 重点不在于列竖式, 而是探索个位相加, 满十怎么办, 该如何表示, 接下去十位又该如何算的问题。所以教师先让同学们进行试算, 这不仅是对学生情况的一次摸底, 更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再请出小棒, 自己动手摆, 这既是对之前试算的验证, 也是一次体会满十进一的过程。再由教师具体引导一起来解决问题。这样重组教材虽然存在一定争议, 但值得一试。

教材改编和重组也频繁出现在练习巩固环节, 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有序的思考, 可以适当将一些学生熟悉的常规性问题改造为开放型问题;也可以改造成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问题, 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

四、改变呈现方式, 开放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以及教者所期望达到的作用, 来采取适合他们的表现形式。采用合适的呈现方式, 是对该教学内容的正确再加工。

如低年级的学生呈现方式可采用卡通、漫画、图片、简单的表格等为主, 伴以适当的文字等, 这样做一来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来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从图文结合的题目里更加易于获得信息;中年级的学生也可采用这些形式, 但各种形式的比重较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所不同, 比如减少卡通、漫画的量, 增加图片、照片和文字的量, 解决问题时出示纯文字题目, 增加学生收集信息的难度。

五、加强各科联系, 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传统的课堂教学割裂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制造了人为的分科教学。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是课堂教学开放的必然趋势。

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课时, 由于部分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 对于“贵”和“便宜”这两个词语的含义不是很理解, 因此在这节数学课上我增加了教学内容, 解释了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又如, 在学习《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课时, 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我让学生用词语代替“一些”和“得多”来说一说, 一些老师认为以上两个例子是语文课才会出现的情况, 但恰恰在一节数学课上出现了, 假使不这样做, 学生就无法理解, 也就无法学习。又如《利率》学习之后的资料搜集, 了解利率、保险费率、税率等就涉及了经济学的一点内容。也曾记得一起搭班的语文教师在开家长会时这样说道:“让孩子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 看得多, 见识广, 理解能力就强了, 这不仅仅作用于语文学科, 对于数学同样有益。”

数学理论学习内容 篇8

然而,目前小学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滥用“合作学习”的倾向。一些教师不考虑此一教学内容和设置的问题是否需要、以及是否适宜于交给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既不考虑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适恰性,随意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表明自己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推崇与重视,然而,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这样的合作学习课常常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经历的浪费,而更坏的结果,则是这样盲目组织的合作学习,容易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学生质疑这种学习方式的作用。这是必须纠正的。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考虑到它对于该堂课教学课题解决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适恰性。一个比较浅显的教学内容或数学问题,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快解决,那就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必要;反之,一个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或数学问题,不管留出多长时间、采用哪种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都不能得出结论,也同样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必要。即是说,在合作学习中,问题选择不当,或难度太小,答案现成,人人都会,就无法激起学生投入合作学习的兴趣;或难度太大,苦思冥想,谁也不会,则没法撩拨起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热情;或问题空泛无边,雾里看花,无法捉摸,无任何效益可言,同样会让学生放弃这种学习形式。合作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应当是这样的:对学生个体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是开放的、探索性的,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交流欲望。这样的内容和选题,学生独立学习解决起来比较困难,但又并非束手无策,他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经过努力的“跳一跳”就可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或数学问题,大致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条件:

1.难度适中。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可以调动起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欲望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如圆周长的计算,克、面积的认识等。

2.有意义、有价值、有吸引力、任务可以分解、有一定挑战性、有一定开放性,并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可以自行解决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如圆面积计算、概率统计、商不变性质等知识。

3.有互动、互助、协同成分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如利用所学面积知识测量不规则地积的大小,利用三角函数知识去测量不能达到的物体(如河对岸的树高)的高度等。

4.有整合(如教学内容出现了跨学科、综合性以及任务驱动型的特点,需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迁移(如教学内容要求突出学习者个人的独特感觉与体验,并要求有较强的运用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倾向)成分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如以“白色污染的调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比的性质的学习、为某一活动设计方案等教学内容。

5.有辨析(如教学内容需要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质疑、探讨、选择取优的要求时)、评判(如教学内容涉及到较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需要进行比较、分类、研讨时),鸡兔同笼问题、简易方程、产品质量(合格与不合格)等。

6.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不足或难以

完成的问题。例如,学习统计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这仅有学生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接着要在课堂上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若让学生个体独立完成,课堂时间显然不够;然后要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限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个人做出的判断与预测很需要在交流进行修正、补充、提升,所以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得大量信息。这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

7.学生有较多的看法、做法且差异较大的问题。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考方法、解题策略往往各有不同,这些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是最有价值的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把这些方法和策略展示出来,与同学分享、交流,让智慧在合作中生成,让思想在碰撞中升华,使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例如,一教师在一年级的“统计”课上,先介绍了摸球游戏的规则,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活动,边摸球边记录,然后组织交流各组记录的方法。在了解到各组记录的方法不相同时,适时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对比思考,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发现,从而分享到彼次的成果。

8.多数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的问

题。在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不少都具有一定挑战性。在自主探究中多数学生将会出现一些困难,当学生几番思索仍然不得其解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之间交流想法,热烈讨论,大胆质疑,然后再通过教师的相机引导、点拨,使学生亲身经历共同探讨、交流合作而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初一数学手抄报内容 篇9

2.下列各组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1cm,2cm,3cm B.1cm,1cm,2cm C.1cm,2cm,2cm D.1cm,3cm,5cm

3.期中考试后,小明的试卷夹里放了8K大小的试卷纸共12页,其中语文4页、数学2页、英语6页,他随机从试卷夹中抽出1页,是数学卷的概率是 A.B.C.D.4.下列图形是生活中常见的道路标识,其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5.缺题

6.A、B两地相距360km,甲车以100km/h的速度从A地驶往B地,乙车以80km/h的速度从B地驶往A 地,两车同时出发.设乙车行驶的时间为x(h),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km),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7.由四舍五入得到近似数20.12万,这个近似数是精确到_______位,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8.计算:(-)-2-(2012-)0=_______。9.单项式- 的次数是_______;系数是_______。

10.室内墙壁上挂了一平面镜,小明在平面镜内看到他背后墙上的电子钟的示数如下图所示,则这时的实际时间应是_______。

11.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下图所示的方式摆图形,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个图形需棋子_______枚(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12.已知:2m=3,4n=8,则23m-2n+3的值是______ _。

13.如图,(甲)是四边形纸片ABCD,其中∠B=130°,∠D=50°.若将其右下角向内折出△PCR,恰使 CP∥AB,RC∥AD,如图(乙)所示,则∠C=_______。

14.如图,在下列条件①∠BAD=∠CAD,BD=DC;②∠ADB=∠ADC,BD=DC;③∠B=∠C,∠BAD=∠CAD;④BD=DC,AB=AC中.能得到△ABD △ACD的条件是_______。(填序号)

三、解答题(6+6+6+7+7+8+8+10=58分)

15.(6分)先化简(2x-1)2-(3x+1)(3x-1)+5x(x-1),再选取一个你喜欢的数代替x,并求原代数式的值。

16.(6分)如图,已知: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DE,∠A=∠D,AC∥DF。试说明:BE=CF。

17.(6分)下面是我区某养鸡场2006-2011年的养鸡统计图:

20.(8分)如图,△ABC中,AB=AC,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请你加上一个条件,使结论BE=CD成立,同时补全图形,并证明此结论。

21.(8 分)如图①,在底面积为100cm2、高为20cm的长方体水槽内放入一个圆柱形烧杯.以恒定不变的流量速度先向烧杯中注水,注满烧杯后,继续注水,直至注满水槽为止,此过程中,烧杯 本身的质量、体积忽略不计,烧杯在大水槽中的位置始终不改变,水槽中水面上升的高度h与注水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

(1)写出函数图象中点A、点B的实际意义;(2)求烧杯的底面积;

(3)若烧杯的高为9cm,求注水的速度及注满水槽所用的时间。(1)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至少写2条)。(2)各年养鸡多少万只?

(3)所得(2)的数据都是准确数吗?(4)这张图与条形统计图比较,有什么优点?

22.(本题10分)在Rt△ABC中,AC=BC,∠ACB=90°,D是AC的中点,DG⊥AC交AB于点G。(1)如图1,E为线段DC上任意一点,点F在线段DG上,且DE=DF,连结EF与CF,过点F作FH⊥FC,交直线AB于点H。①试说明:DG=DC;

②判断FH与FC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2)若E为线段DC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点F在射线DG上,(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借助图2画出图形。在你所画图形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判断你在(1)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本小题直接 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试题答案】

一、1.D 2.C 3.C 4.B 5.B 6.C

二、7.百;4 8.8 9.4;- 10.21:05 11.(3n+1)12.27 13.90

14.②③④(说明:第14小题,填了①的,不得分;未填①的,②、③、④中每填一个得1分)

三、15.解:原式=4x2-4x+1-(9x2-1)+5x2-5x =4x2-4x+1-9x2+1+5x2-5x

=-9x+2 4分

任取一个x的值,如取x=0时,原式=2 6分 16.解:∵ AC∥DF ∴∠ACB=∠F 在△ABC与△DEF中

∴△ABC △DEF 4分 ∴BC=EF

∴BC-EC=EF-EC 5分 即BE=CF 6分

19.解:(1)因为P(小王获胜)=,P(小李获胜)=,所以游戏不公平。3分

(2)如果两个指针所指区域内的数的和不大于6,则小王获胜;否则小李获胜;(答案不唯一)5分

P(小王获胜)=,P(小李获胜)= 7分

20.解:附加的条件可以是:①BD=CE,②AD=AE,③∠EBC=∠DCB,④∠ABE=∠ACD,⑤BE、CD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中任选一个(并补全图形)4分 利用△ABE △ACD或△BCD △CBE,得证BE=CD 8分 21.解:(1)点A:烧杯中刚好注满水 1分 点B:水槽中水面恰与烧杯中水面齐平2分

(2)由图可知:烧杯 放满需要18s,水槽水面与烧杯水面齐平,需要90s ∴可知,烧杯底面积:水槽底面积=1:5 4分 ∴烧杯的底面积为20cm2 5分(3)注水速度为10cm3/s 7分 注满水槽所需时间为200s 8分 22.解:(1)①∵AC=BC,∠ACB=90° ∴∠A=∠B=45° 又GD⊥AC ∴∠ADG=90° 在△ADG中

∠A+∠ADG+∠AGD=180° ∴∠AGD=45° ∴∠A=∠AGD ∴AD=DG 又D是A C中点 ∴AD=DC ∴DG=DC 3分 ②由① DG=DC 又∵DF=DE ∴DF-DG=DC-DE 即FG=CE 4分 由①∠AGD=45°

∴∠HGF=180°-45°=135° 又DE=DF,∠EDF=90° ∴∠DEF=45°

∴∠CEF=180°-45°=135° ∴∠HGF=∠FEC 5分 又HF⊥CF ∴∠HFC =90°

∴∠GFH+∠DFC=180°-90°=90° 又Rt△FDC中 ∠DFC+∠ECF=90° ∴∠GFH=∠ECF 6分 在△F GH和△CEF中

∴△FGH △CEF(ASA)∴FH=FC 7分

初中数学小报内容资料 篇10

在求学时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是一门开拓人思维而奥妙无穷的`学科,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帮助。数学知识的学习,单靠认真听讲、死记硬背是不行的。相传有一个人巧遇一位仙翁,仙翁点石成金送给他,但他不要金子,而要仙翁点石成金的指头。这个人为什么要指头呢?因为他懂得,不管送自己多少金子,金子总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点石成金的指头,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仙翁的指头固然好,但那毕竟是别人的。如果我们拿来使用是否灵呢?可见,我们更应该学到仙翁的点金之术。古人说:“受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已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也就是这个道理。

1)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并积极举手发言,举手发言的好处可真不少!①可以巩固当堂学到的知识。②锻炼了自己的口才。③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和错误能得到老师的指教。真是一举三得。总之,听讲要做到手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大家想一想那些数学学得好的大多都是上课爱思考与积极发言的同学。)

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2)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修炼必要的解题能力 。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所以我们数学每天都有作业)。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一本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

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考试时),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复习、预习。

初中数学作业内容设计 篇11

关键词:数学作业;趣味;开放

作业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合理设置作业内容是学生知识迁移内化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契合点对作业内容进行设置与整合,一方面激活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完善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知识生成体验。鉴于此,我们从两个方面对如何改进数学作业进行分析讨论。

一、增强趣味,内容开放

学生不愿意写作业的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作业多是题海战术,毫无趣味性。所以我们的作业内容一定要先照顾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开放性的作业,在提高学科凝聚力的同时激活学生完成作业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作业的目的。一般来说,开放性作业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设置,而不是必须设置有死答案的试题。笔者通常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作业,以灵活的方式让孩子们去体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例如:教学“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自己设计一张由常见的平面图形组合成的优美图案;(2)用萝卜等尝试雕刻一个金字塔、三棱柱等模型,然后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能得到什么图形?其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棱柱有几条棱?

这样设置作业让学生以活动的方式动手实践,参与了整个知识的生成过程,不但充满趣味,更能有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二、观察探索,逐步提升

知識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阶梯式逐步提升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设置数学作业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联系、认知最终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将-x2-4y2+4xy分解因式的过程,然后让大家思考,如果是x2+4y2-4xy该如何分解呢?学生经过比拟,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然后我们再给出比较抽象的(x-m)3-m(x-m)分解因式,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很容易接受,然后再尝试做比较具体的(a+2b)2-(x-3y)2因式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充实地一步步掌握因式分解的技巧。

总之,灵活作业的设置方法有很多,我们还可以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的应用作为课外实验型作业,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习题,形成题库,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量的习题的训练,让全体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上一篇:新西兰留学紧缺专业下一篇:泉州市小学毕业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