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共8篇)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1
校园足球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6-22 9:24:59 点击:1 前言
校园足球,就是全国范围内学生参与的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发展则是需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来进行的活动。从我国足球发展来看,中国的足球运动实践水平相对较差,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过早施行专业化培训,造成校园足球运动实践存在着危机,校园足球持续发展缺乏科学性。校园足球需要构建科学化的持续发展体系,揭示社会发展与校园足球之间的发展规律,不断明确校园足球发展目标以及政策等,不断的推进校园足球与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升实际的校园足球发展质量,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保障。
1.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硬件设施不足
校园足球活动的日益开展使得全国各个高校不断提升对校园提供工作的重视度,教育主管工作部门不断加大对体育建设工作的实际投入,实际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设施等都在不断进行完善,实际上,中小学体育场地实际情况仍然不是非常理想,体育运动器材以及配套设备等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各个学校的场地建设缺乏一致性,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训练的场地,有的学校有多个训练场地,因此,校园运动场地建设和设施建设上存在着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在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经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体育管理工作部门实际上每一年都投入大数额的资金应用于校园足球的建设活动中,但是参与学校过多,使得实际分配到的数额杯水车薪,无法达到预想中的效果。除此之外,在进行校园足球运动开展过程中,实际的参与人群在场地、器材的维持、参与人的装备以及教师指导费用等方面的支出非常大,校园足球活动发展受到非常大的制约。
1.2 师资力量受限
从目前的教育发展来看,大部分的校园足球活动实际上都需要基层指导员以及基层教师的指导,因此,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高校足球运动发展来看,足球活动开展中只有少部分的高校存在着专业足球指导工作教师,大部分的高校实际上并没有针对校园足球的专业指导教师,或者是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足球训练,更为严重的则是一部分高校的指导教师也是初次接触到足球运动。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各高校针对性的足球运动办公室虽然全国范围内合作开展了教练员的专业化上岗培训,考虑到教师自身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运动技术等方面的严重缺乏,实际的训练科学度、专业性等方面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指导教师缺乏指挥足球比赛的实际经验,因此活动开展的实际工作质量以及持续性方面缺乏保障,实际的校园足球发展并不是非常理想。
1.3 校园足球保障体系不完善
校园足球的开展目前处于一种先天不足的发展状态,由于政策的制定以及落实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实质性的问题上存在着偏差,这就使得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存在巨大的问题。诸如,校园足球活动的专业指导与业余训练方面存在的矛盾、比赛时间实际工作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足球专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问题等等都缺乏保障性规定,校园足球指导工作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校园足球整体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在校园足球工作中,比赛体系工作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各高校之间的校园足球活动并未实现有效的对接,阻碍了学生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2.校园足球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1 坚持正确舆论的导向性 由于中国足球发展大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我国足球项目的成绩不断下滑,同时也使得足球运动在社会地位方面不断下降,社会影响力并不是非常理想。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契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能够发挥校园足球发展的导向作用,这就需要不断的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正面宣传活动,从社会、公民等角度来促进体育活动。实际上,校园足球活动参与主体主要针对学生,家长在其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有效利用媒介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广校园足球活动,充分发挥校园足球、阳光体育等方面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
高校、体育教师等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构建更加健康、更加快乐的足球活动发展平台,掌握新型的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专业化的体育教学,不但提高学生文化课成绩。高校还需要转变传统的足球教育理念,转变传统课堂教育方式,重视统一性,转变过去只是注重提高少数学生技能的教学方式。校园足球活动需要注重目标的明确性,提升学生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参与兴趣,实现校园足球互动的有效开展,高校需要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足球运动文化氛围,实现校园足球运动知识以及校园足球运动技能上的普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2 构建更加积极的校园体育环境
阳光体育概念是国家针对目前国民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而提出的体育运动理念,阳光体育理念使得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对国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足球参与兴趣直接的关系到校园足球开展效率,同时对增加足球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的教学发展来看,中国校园足球的布局大多是采用城市竞赛体系,也就是根据学生年龄来进行校际分组,大多数城市都是从初赛到决赛,校园足球办公室承办夏令营工作,有利于提升参赛学生的校园足球队的实际竞技能力,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随着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的持续开展,各个高校的足球队伍实际水平不断提升,实际上,校园足球活动并没有在校园中实现普及。校园足球办公室实际上还承担着校园足球的检查以及评估体积的建设,这就需要对校内足球的活动进行精确的检查,但是在实际的检查中,校园内并没有形成班级之间的足球比赛,实际的校园普及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
因此,高校在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需要转变功利主义、锦标主义等理念,提升校园足球的文化氛围,完善校园足球的实际活动体系。高校还需要根据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立能力相似组别的竞赛或者是年龄相近的组别竞赛,实现校内足球竞赛体系上的多元化,丰富校园足球运动内容,实现校园足球持续发展。
2.3 去除校园足球发展的功利心理
从高校的校园足球运动来看,功利主义思想使得校园足球发展基础并不是非常理想。由于我国国家足球队的实际表现并不是非常理想,国人的接受能力并不是非常理想,奥运、世界杯等功利性使得足球运动完全违背了运动初衷,实际的发展规律呈现出迫切的功利主义,中国足球陷入到发展困境。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使得中国足球队更加注重青少年的专业训练,使得高校的校园足球持续发展陷入困境。大部分的地方管理工作部门以及高校相关管理工作部门等大多采用功利性做法,更加注重提高比赛成绩。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体委曾经提出将足球加入到体育大纲中,建设地方性的俱乐部梯队,实现网络系统的有效建设,开展多层次的体育活动,但是实际的落实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不断的完善校园足球文化体系。高校还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开设针对性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足球知识、足球锻炼机会,实现教学实践的有效利用,实现足球活动多样性,提升学生足球运动参与积极性。高校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冬令营、夏令营活动,鼓励学生提升校园足球效率,鼓励学生组织足球运动小组、足球社团等等,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实现校园足球发展的科学化、专业化,培养高素质足球人才。政府需要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遵循足球的发展规律,从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更加有效的发展措施,为校园足球运动提供支持。
3.结语
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因此,人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足球运动中,热爱足球运动的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需要明确足球事业的发展方针和路线,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坚持持续性以及科学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足球活动中,提升我国足球的经济能力。高校需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更加注重校园足球文化的活动建设,实现校园足球的持续性发展,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转变过去的功利性思想,让学生真正热爱足球运动,提升高校足球运动的普及性,为我国足球运动输入更多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苑其林,陈明.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研究,2012,10:132.[2]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建与解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5(03):380-384.[3] 张沛锋.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08(04):82-86.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2
足球运动最早源于古代中国,早在公元前475年,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就出现了足球运动,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社会“重文轻武”的影响,足球运动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然而现阶段我国足球项目的发展正处于低谷,1994年中国足球开始职业改革,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足球职业化改革开始后青少年足球培训的工作重点很快由国家的体工队训练模式向盈利化的足球学校和俱乐部梯队转移。由于俱乐部和足校投资者缺乏对青少年足球长期发展的耐心,以及从此以后国家很快放弃对青少年培养的扶持、监督和引导,导致了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系统培养等各种短期行为与混乱现象的盛行,挤压了本应该用于青少年足球发展和足球市场培育的资源投入和配套使用,使群众足球基础逐步萎缩,后备人才规模逐渐缩小。众所周知,体育是一个评判国家人民素质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的高低又是体现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对我对外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何事能够走出足球发展的低谷,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 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专业的教练
现阶段,许多学校大多没有具备足球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其他项目的体育教师临时担任足球教练,譬如排球或羽毛球教师充当足球教师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然而这些教师对于足球运动并不了解,不能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科学系统过的训练,指导学生足球水平和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制约了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2.2 缺乏有效保障措施和评估体系
就是我国缺乏有效评估体系与保障措施,足球活动要想更好地发展,除了要有硬件上的保障之外,还要依靠政府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政策上对足球的发展上给予支持,但就目前来看,足球运动的保障措施存在明显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踢足球,但是因为受到场地的制约,使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目前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有效地措施去激励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2.3 资金分配不足
经费不足是目前制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校园足球的发展根本上还需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合力而为,现在学校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当上级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不合作的情况下,由于外出比赛的通知是体育部门发的,教育部门不认也不提供经费,这样学校出去参赛的钱都是自己出,而不少学校往往很难掏出这笔经费,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除了国家体育总局每年拨发的四千万,以及地方政府与之匹配的经费数量,看起来是一笔很大的资金。不过,这笔资金分配到3000多所布局学校之后也就杯水车薪了,资金分配不足这就造成校园足球无法深入,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
3 校园足球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加大足球投入力度
而对于场地、师资、安全等校园足球的掣肘,要统筹校园足球经费投入,切实保障校园足球经费。市和区(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增加校园足球经费并确保校园足球的投入。某市校园足球定点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学校日常体育经费中安排20%~25%来开展校园的足球活动。其他学校应在学校日常体育经费中安排10%~15%来开展校园的足球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也提供了解决的思路,例如:购买运动员的服务、使其来到校园提供培训、以及设立学校无责任险等,但无论涉及哪方面的哪种解决之道,无一不需要体育与教育的合作,校园足球的本质还是在于育人。各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出台和制定相关的措施,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足球场地的建设并逐步提高公共足球场地的开放率。
3.2 完善招生考试政策
首先要对初中和高中足球特长生的招生政策进行完善。确立选取足球后备人才的标准,通过不同的渠道培养和输送足球特长生,注重构建高中、初中以及小学这个顺序的足球梯队。各级教育局要加大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模式的探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通过校园内的培训进和选拔,采取在校学生和职业运动队相互结合的一种管理措施,让有足球特长的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接受到系统专业的足球技能训练,逐步对招生考试政策进行完善,这样有利于足球人才的选拔。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每个地区要采取各种方法去聘请有相关足球专业背景的足球教师,并对足球教师不断进行培训对已经鼓励退役的职业足球运动员要加大鼓励力度,让他们参与到校园足球的工作去,在体育教师上要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专业的足球教师或指导员。相关部门还要提供给校园足球教师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分批次地对校园内的足球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颁发给每个足球教师指导员证书或是教练员证,确保专业足球教师持证上岗。并且还要规定足球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间也算入继续教育学时内。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足球比赛或是课外的足球训练好活动也要算入教师的工作量内,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学者和足球工作者根据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编写学生足球训练的大纲,目的是帮助足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训练。
4 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考
4.1 推动足球文化建设
各个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学校足球文化体系的构建。学校应该增设足球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足球知识学习和足球技能锻炼的机会。学校还要对大课间的时间加以利用,积极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足球活动,举办校园的足球文化周以及文化节等,这样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学校还要有组织地举办足球冬令营或是夏令营,支持鼓励学生自发的建设足球兴趣小组或是创办足球社团,确保校园足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旨在促进校园足球向着专业化、高水准迈进,培养优秀的足球人才。政府要严格遵循足球发展的规律,放眼长远,在学习西方国家足球发展经验和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足球运动的发展。
4.2 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学校要注重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这其中啊包括活动管理以及保险赔付足球保障制度,在竞赛中注意保护青少年身体安全,避免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明确负责管理的个人,学校还要定期的对足球场地以及体育设施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学生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足球训练和比赛。
4.3 健全校园足球活动的保障体制和奖励机制
对有能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应将其当做足球试点校来培养。还可以采取考试加分的政策来提高足球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应将学校足球活动开张的状况以及取得的成绩纳入对校长绩效考核标准中的一项,将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课外足球竞赛或是足球既能训练纳入体育的课时之内。
5 结语
自从我国2009年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以来,我国热爱足球的青少年人数大大增加。发展振兴足球事业要有明确的方针路线,并且长期努力,丝毫不能松懈和麻痹大意,足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激励和鼓动群众广泛参与,努力争取我国足球竞技水平的提高。注重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促进校园足球的持续发展,以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依托带动校园足球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社会足球的融入和参与,为足球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詹新平.影响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168-169.
[2]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81-82.
[3]柯林.浅析学校足球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81-82.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发展 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5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88-01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资源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对于城市而言最重要的两种自然资源,土地是城市肌体的空间载体,良好稳定的地质条件是城市长久发展的保障;水湿构成生命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城市社会的正常运行更离不开水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能力,具体来讲,包括普通劳动力的素质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水平。
信息资源:快捷、丰富、准确的信息来源和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是城市敏捷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并对自身行为进行相应调整和操控,以便更加经济的实现城市发展的多层名目标的客观保障。
制度资源:制度和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资源,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于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
2、环境
这里所指的环境不仅包括日益受到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还包括对于城市同样重要,但仍未能引起重视的城市文态环境、社区环境。
三大环境,构成城市形象的总体框架,展现着城市的景观风貌、历史文脉、社会风尚、居民性格等诸多方面,反映出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形成城市的整体形象。好的城市形象,可以扩大城市的辐射力与吸引力,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生产力。
3、区域
区域农业基础:城市中所聚集的是非农产业,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农产品必须由外部调进,许多城市型产业需要以衣副产品为原料。长距离运输供应的情况,可以视为区域腹地的扩张。
经济辐射与吸引:城市作为区域中的发展极,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期先导作用,这种作用通过辐射与吸引两个互逆的过程共同完成。
城镇体系机构: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在区域中不仅面临城市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协调城镇之间的关系,目前城镇体系也不能仅仅在保守的行政概念上的区域中考虑,而要以经济发展联系为主要依据。
4、品牌
在目前消费市场越来越成熟的条件下,城市品牌以及城市产品的品牌形象十分重要。当产品品牌延伸到城市品牌后,城市品牌的巨大效应就会拉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仍然面临诸多的障碍。
1、生态和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生态恶化,污染严重。在全球四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严重超标的城市中,中国就有两个——背景和沈阳;而像滇池,淮河这样的母亲湖、母亲河屡屡遭到污染,无奈的散发着臭气、流淌着毒液;由于城市建设带来的树木砍伐、建筑噪声和粉尘已经被大家习以为常了。
资源严重缺乏。虽然城市是较农业用地大大集约的土地利用形式,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耕地更少,导致了城市发展用地规模受到很大制约,客观上也促进了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内涵式开发。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季节性的限量供水在很多大城市已经是惯常的做法。
其他如煤炭石油等能源和原料短缺也在各个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2、城市建设不能延续地方历史文脉
目前很多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能结合自身的切实需要和客观条件,丢弃可贵的历史遗产,盲目求大、求洋、求新。这种城市建设中拾人牙慧的千篇一律的模仿和照搬,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历史的隔断和个性的丧失,这种城市文态环境的不健康发展在短期内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时尚,但是长此以往将影响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对外的吸引力,是城市失去可能的潜在发展机遇。
3、城市规划不能正确引导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实施困难。中国当前很多城市的管理者不能正确理解城市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往往将城市规划研究成果本身而不是规划实施的结果作为政绩而津津乐道。
城市规划内容偏颇。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专项规划,都以空间规划为重点,忽略了城市发展的运行机制设计和物质能量流的规划。
4、区域中城镇体系发展的不平衡
在中国区域城镇体系中,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活跃地方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由于控官不利引发的土地过度开发和由于基础设施配套不全造成的生活不便,已经成为小城镇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阻碍因素。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要实现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作思路、切切实实的行动计划和完善有力的实施保障。
1、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投入
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内涵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们共同的目标才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必须由政府增加教育经费支出。
2、增强城市领导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虽然在当前的城市十五中,居民参与的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决策权依然掌握在管理者手中,所以提高城市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完善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
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基本上都是从空间规划的角度进行的,关于社会发展的软性规划的内容很少,如何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在政府工作计划中也是谈及目标较多,实施措施较少,而且缺乏统一长期的长期战略指导。有必要通过深入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城市战略规划,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地位和有效性。
4、给予有效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城市发展的启动资金首先来自城市财政收入,其次是运用土地资本及其基础设施惊醒经营,获取城市建设资金。在后续的城市发展中,尤其是一些涉及居民生存环境发展的公益项目资金,大部分应该依靠向外部进行有效的城市营销,从对外部的产品、劳动和技术输出等项目中导入,或者直接吸引外部投资的注入。
四、小结
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新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同全球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相衔接。这里所做的只是一些初步的探讨,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城市学专家、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以及全国人民的努力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马传栋可持续城市经济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多米尼克.高辛.米勒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城市化一概念.技术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4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愈来愈深地陷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两大困境中:一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加速了自然资源的耗竭,使发展难以持久;二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工业污染控制政策忽视了全过程污染控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故《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要转变发展战略,实现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8年9月中国代表在韩国汉城《国际清洁生产宣言》上签字。1999年3月朱嵘 基总理在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鼓励清洁生产”的主张。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清洁生产不仅环境效益好,而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1.清洁生产的概念、内容和目标
1996年,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清洁生产的概念重新定义为: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轻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清洁生产的定义涉及两个全过程控制和一个服务要求。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降低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降低和减少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1.1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1.1.1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最合理化。即对企业来说,应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最大限度做到: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实施节能技术和措施;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有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做原料;物料再循环。
1.1.2经济效益最大化。即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故必须做到: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减少中间产品;采用先进工艺和高效的生产技术;降低物料和能源损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安排合理的生产进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1.3对人类和环境危害最小化。即把生产活动和预期的产品消费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化。为此要做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采用少废或无废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物料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使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合理包装。
1.2清洁生产的目标
1.2.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即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各种节能、降耗、节水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1.2.2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即减少废料与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成、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目标的实现将体现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2.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清洁生产技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环保法规、生产技术、消费过程。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2.1 资源削减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资源削减是在废物产生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废物的产生量和毒性。资源持续利用是发展工业的基本前提,在一般的生产工艺中,原料费用约占成本70%,因此通过原料的综合利用可直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减少了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2.2 改革工艺和设备
简化流程中的工序和设备;实现过程连续操作,减少不稳定状态;在原有工艺基础上,适当改变工艺条件;实现过程的优化控制;改变原料配方;换用高效设备,改善设备布局和管线;开发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的全新工艺;不同工艺的组合等。
2.3 实施物料循环
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流程中;将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的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或其他生产流程中。
2.4 改进生产体系
对产品进行全新设计;调整产品结构;赋予产品合理的寿命;产品系列化;产品报废后易回收、再生和复用;简化包装;推行清洁(绿色)产品标志制度。
2.5加强管理
根据全过程控制的概念,环境管理要贯穿于整个工业建设过程以及落实到企业中的各个层次,分解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与生产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国外在推行清洁生产时经常把强化质量管理作为优先考虑的措施,管理措施一般花费较小,不涉及基本的工艺过程,经验表明往往可能削减多达40%的污染物。
3.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定义是:为满足当前需要以不损害未来各代需要为前提:“不损害未来各代需要”等价于维持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适当水平。WCED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满足社会对就业、食品、能源、水资源及卫生方面的基本需要;将人口控制在可持续水平;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对技术重新定向和对风险进行管理;在决策中将环境与经济学相结合;重构国际经济关系。WCED定义是迄今影响最大也最具权威性的定义,对可持续发展的主流理解为,生态可持续是作为发展过程目标的人类活动模式的期望特征。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简言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且不损害子孙后代又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2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工业生产作为物质转化过程,其输入端是资源,输出端是产品和废弃物。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规模的增长,资源的利用范围不断扩大,新产品、新的工业生产部门不断涌现和废弃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断增多。
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人生产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高到最大限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最终必然结果。清洁生产符合此思想,其理论基础如下。
3.2.1 物质平衡理论(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越多,则原料(资源)消耗越大,废物是由原料转化而来,生产使废物最小化,其实质在于原料(资源)得到了最有效利用。清洁生产最好地体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环境污染无害化。
3.2.2 最优化理论。清洁生产实际上是求解满足生产特定条件下,使其原料消耗最少,而使产品产出率最高的问题。此问题的理论基础是数学的最优化理论。很多情况下,废物最小量化可表示为目标函数,而清洁生产则是求他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3.2.3 社会化大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用最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最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准则。马克思曾预言: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当今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进步,为清洁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3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使工业发达国家走出了“增长的极限”、“零增长”的认识死胡同,认识到人类应该适应增长和发展的需要,改变对资源和环境进行掠夺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向不超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目前,人口、工业化和消费的趋势是:废物与污染物的释放速度快得使地球不能吸收他们,自然资源的消耗快得使他们不能被恢复,生产工艺、产品、服务以及消费需求的取向是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仅是当今要研究的主要课题,也必定是人类进入下一个千年的新环境政策背后的现实。
在上述背景下,清洁生产应运而生。他给人们以全新的概念——把工业生产污染预防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以保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清洁生产谋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设计过程中,防止污染空气、水和土壤,减少废弃物,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的理念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哲学思想,一般认为,伴随经济增长必然产生污染,但必须将污染控制在一种使人们相对能接受的水平。还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与此同时,对环境保护也要考虑到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经济支持能力,采取积极可行的环境政策,配合和推进经济发展。因此,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案。
4.清洁生产在中国
清洁生产的概念已经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并付诸实施,有人预言清洁生产是2l世纪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倡导的清洁生产战略一直积极响应。几年来,中国推行清洁生产工作在企业试点示范、宣传培训、机构建设、国际合作、政策研究制订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自1993年以来,全国已举办了140多次清洁生产培训和讲座。自1994年底成立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以来,全国已经成立了一批行业和地方清洁生产中心。截至1997年底,全国已有219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取得了约5亿元/a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也很明显,减排COD7.8万t/a,减排废水量126t/a,减排废气8亿m/a。2000年4月,国家环保局制订并发布了《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7月20日又制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草案》(第三稿),分别就清洁生产的管理、技术进步、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做了阐述和规定,并为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提出了基本框架、思路和具体做法。目前,在环保部门、经济综合部门和工业行业管理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我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开展或正在启动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涉及化学、轻工、建材、冶金、石化、电力、飞机制造业、医药、采矿、电子、烟草、机械、纺织印染以及交通等行业。近年来,我国国家环保局先后和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多边组织,以及美国联邦和洲环保局开展了合作项目,获得技术援助资金达700万美元。
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辨析 篇5
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辨析
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我国更是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其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李如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刊 名:广东经济英文刊名:GUANGDONG ECONOMY年,卷(期):“”(4)分类号:F1关键词:
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篇6
江苏中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程刚(224400)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是利用和生态平衡的保护,将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综合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私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启发:首先,企业的发展应该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其次,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如员工、供应商、销售商、承运商、客户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后,企业的发展要注重长期发展的利益,培养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技术含量,发展产品特色
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企业竞争力表现出来,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应用于生产中。对于制造产品销售的企业来说,要进行技术创新,关键是客观评价技术价值,制定科学的技术创新目标,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适合企业采用,也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创新技术如果和企业发展系统不相容,反而会成为发展障碍。
评价创新技术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企业效益、开发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知名度、利用可用资源、优化企业结构、取得竞争优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通过技术领先来获得持久发展动力,一些企业是靠的是产品特色,如传统特色选粉机等;在技术差别不大或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产品类别上,企业竞争有时也在产品特色上,如建材机械、常 规劝除尘器等;而且,随着市场上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竞争优势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产品差异化程度上。因此,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发展产品特色,充分运用自身特有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关注绿色经济,重视环境效益。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运动的兴起,环保消费不断增多,环保产品技术老化也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壁垒也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虽然国内大多企业在不断努力但还是靠学、改进别人的产品,有自已特色产品的企业目前还不多,但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扩大规模就一定要有特色环保产品,采取环保革新,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一,制定开发产品的科技战略,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正确解决当前直接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要通过相关行业的认证制度,如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次,制定长期企业发展方案,搜集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设计开发更符合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第二、实施特色营销,以目前以点带片规模格局大力定点宣传,建立提高企业形象。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未来规划,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当前的发展。实施特色营销,不仅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最终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第三、从全局上统筹规划,利用特色链管理再造业务流程,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环境的负面效应尽可能的减小。
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树立人文企业形象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不能单纯的追求利润,它必须关注道德建设,致力于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工权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面比较广,他们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态度更容易引起关注和争论。多年代以来兴起的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CSR)要求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发展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该运动从形成之初便开始影响到各企业,从2005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企业接受社会责任审核,有的企业国表现良好而获得订单,也有些企业因缺乏改善诚意而被取消资格。最近部分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工人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的直接后果,由此造成的损失只能是对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惩罚。
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重视人的作用: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可能的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其次,建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改变市场对产品的片面认识。长期以来,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感存在很大质疑。因此,私营企业要对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为目标,在有益的活动中涉及到市场的需广泛参与,进行必要的社会投资,如;支持教育、援助贫困人口、开发落后地区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宁夏开发区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篇7
(一) 产业技术结构层次低, 产品竞争力不强。
宁夏开发区大多是在原有的工业聚集地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从行业分布看, 开发区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电力、建材等, 电气机械、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低, 缺少具有区域性优势和民族特色的乳制品、保健食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2004年, 宁夏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中, 中技术产业产值占不到20%, 中、低技术产业产值之和占到约80%以上, 高技术产业产值仅占约1%。可见, 宁夏开发区整体工业技术结构层次较低, 大都属于中技术和低技术产业, 处于传统机械化发展阶段, 这与当今世界先进的智能化、集成化工业技术水平形成强烈反差。在产品结构上, 带有明显的初级型特点, 突出表现为以对原料的粗加工生产为主, 一般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高利税、高科技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偏少, 产品单一, 更新换代慢, 尤其是缺少引领市场的精品、名牌, 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二) 建设资金缺乏, 园区发展的后劲不足。
宁夏开发区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一般都是由市、县财政投资, 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和争取金融部门货款投资的较少, 造成各开发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 造成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企业发展要求, 尤其是环保治理设施、污水处理等方面, 欠账较多, 致使土地闲置, 不能发挥预期效应;另一方面, 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必须要有资金投入, 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是宁夏开发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在宁夏主要开发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相当小, 其中大多数又集中在大企业中, 真正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就更少。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缺乏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影响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四) 产业链过短, 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难度较大。
宁夏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 为宁夏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 诸多因素影响到宁夏开发区的持续发展,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园区内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 绝大多数开发区成为各类企业的简单扎堆, 均是一种“资
在注重自主科研创新的同时, 也要注重引进技术, 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六) 加强产品应用示范, 实现应用促进发展。利用科技部将南昌市列入“十城万盏LED路灯示范项目”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 大力推动LED路灯的应用, 争创应用示范城市。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条件下, 将基于硅衬底氮化镓基LED材料的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和企业纳入政策采购绿色通道, 推动自主创新产品的发展。
1.郑春蕊.我国LED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11) :79~80
2.郝金刚, 梁春军.LED产业分析报告[J].现代显示, 2006, 61 (3) :8~15
3.卢小宾.信息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1-400
4.把江西打造成全国LED产业重点生产基地[EB/OL].南昌新闻网, 2008-9-23
5.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工作汇报[EB/OL].中国半导体照明网, 2007-9-24
6.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的通知[EB/OL].深圳政府在线, 2009-3-7
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能耗、物耗高, 废弃物排放量大,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低下, 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如处于“初创”阶段的各开发区、宁东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平罗县太沙工业园。二是宁夏绝大多数开发区都是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特色农产品优势和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 产业技术结构层次低, 产品竞争力不强,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 传统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资本、劳力等将隐退为区域环境的一部分, 而知识、技能与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在宁夏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 许多开发区的区位要素将逐渐丧失原有的优势, 导致其缺乏竞争力。这些使得宁夏绝大多数开发区潜伏着最终走向衰亡的巨大风险。
(五) 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区域的分工协作, 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宁夏开发区基本属于政府主导型开发运作模式, 各级政府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具有绝对的发言权, 决定了各类园区的发展受行政区划的制约而缺乏区域的分工协作。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 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 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 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或生产要素缺乏, 而又没有解决问题的渠道。另外, 宁夏各主要开发区是以区域集聚方式形成, 以各地区区位、自然、社会优势为中心, 吸纳各种产业, 大部分园区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 但在园区产业发展方式上却是贪多求全, 致使有限的资金不能被集中起来投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既不能在企业内部实现规模经济的发展, 又不能在企业之间形成集聚经济效益, 最终形成的是各地市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趋同, 企业竞争力差的局面。
二、宁夏开发区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
鉴于宁夏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立开发区发展的合理机制, 对实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合理机制的建立不仅涉及到开发区投资环境的硬件系统建设, 还与其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更重要的是要在开发区内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和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与水平, 以真正促进开发区投资建设的内涵式增长。
(一) 基础层面——加大投资环境的硬件系统建设投入。
针对开发区建设资金不足这一情况, 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 使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设施、文化教育生活设施产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筹措渠道多元化。最重要的是改变现有的单一政府投资格局,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允许民间投资参股建设和经营, 形成政府投资为引导, 民间资本、个人资本、外商投资以及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投资形式。尝试以拍卖、租赁、托管、特许权经营、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 吸纳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区硬件系统建设和运营, 提高运营效率。
(二) 关键层面——拓展招商引资体系, 分类实施项目引进。
要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各开发区产业链过短、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 必须改变各开发区以往的招商引资体系。因为, 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 招商引资工作是开发区各项工作的龙头, 投资始终是拉动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投资的规模、水平和质量决定着开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区域竞争力。因此, 宁夏开发区转变招商引资理念、拓展招商引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与水平显得极为重要。第一, 在招商引资的门槛上, 突破“来者不拒”的招商理念, 从来者不拒逐渐向依据规模门槛、环保门槛、技术门槛相结合引进项目转变。第二, 在招商引资的领域上, 突破“注重物质和资金”的习惯, 从单纯的引进资金向引资引智、引技术、引管理相结合转变。开拓新的投资领域, 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 重点引进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企业。第三, 在招商引资的资源配置上, 突破“摊子越大, 收益越好”的狭隘思想,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努力包装一批层次高、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和好项目。从单个项目招商逐步转到产业集群上来, 注重对能够延长现有企业产业链和产业配套项目的招商。第四, 在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上, 突破“管委会的职能就是管理”的传统观念, 从以政府的行政行为为主向以企业的市场行为为主转变。第五, 在招商引资的服务环节上, 突破“重前期服务, 轻全程服务”的做法, 从提供咨询单项服务向提供咨询、代理、筹建、生产经营全程服务转变, 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宁夏各级各类园区的项目引进, 要按照目前产业发展的不同现状类型, 采取不同措施, 突出不同的工作重点进行分类实施。第一, 对于尚不具备规模的园区, 吴忠市金积工业园、盐池县东顺工业园、红寺堡工业园、原州区清水河工业园、固原市扶贫经济发展实验区等园区工业生产刚刚起步, 园区招商的重点突出“规划”:设计主要的物质、能源、技术集成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和提出最初的入园项目 (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 ;对今后的入园项目制订入园项目指南。第二, 对于现存线性生产模式的产业群落的园区,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兴庆科技园、望远工业园、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中宁县宁新工业园、暖泉工业园、同心县羊绒工业园、宁夏美利纸业工业园、灵武羊绒工业园等园区内, 各产业和企业间彼此较为独立, 缺乏联系, 园区里大部分资源的相互交换利用和废物综合处理进行的很不充分。这些园区招商的重点应当突出产业的“孵化”:银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改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 积极开展与区外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 扩大吸引外资规模和技术档次, 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阶段发展, 实现“二次创业”, 对特色产业机电一体、信息化产业和医药等产业进行重点招商, 形成新的产业链;望远工业园、德胜工业园、灵武羊绒工业园、同心羊绒工业园、兴庆科技园、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宁夏美利纸业工业园、红果子工业园等园区利用地理优势和当地的资源, 吸引外部的先进技术、外资和高科技人才, 对民营企业农产品、清真食品进行深加工, 新材料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由“要素聚集”向“产业主导”发展, 以实现“一次创业”阶段, 使开发区的发展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动力。第三, 已具有产业集群雏形的园区,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石嘴山市大武口工业园、石嘴山市河滨工业园、红果子工业园、平罗县太沙工业园、中宁县石空工业园等园区内已经形成几条主要的生态工业链, 如煤-电-建、煤-电-电石等, 初步具备不同规模的副产品或废物的交换、能量或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这些园区招商的工作重点应突出“深化”:在不断充实完善生态工业链的基础上, 形成一个稳固的生态工业网, 重点是对现有生态链分析的基础上, 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针对园区工业的现状和优势产业的实际, 发挥比较优势, 在园区所在区域优势资源整合的基础上, 围绕未来主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加快实现产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 以大项目为载体, 走硅石-铁合金-铁、煤-电-铁合金-钢铁、煤-电-铁合金-钢铁-重型机械、煤-电-铝镁合金-汽车、煤-电-电石、煤-电-化重化工之路, 实现产业对接, 实现企业跨园区、跨地区、跨行业重组与联合。
(三) 核心层面——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 开发区未来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与其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因此, 开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 逐渐从工业为主转向工业、相关资源产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使机械制造业、冶金、煤基炭材、清真食品业、医药、建材等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并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 使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以及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创造出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的名牌产品, 占领市场;积极吸引和发展高新技术项目, 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努力建立具有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建立一批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专业化孵化器, 为高新技术成果发明者、高新技术知识拥有者及区内外的人才在开发区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孵化体系, 降低科技人员创业的门槛, 通过创业能力培训, 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 提高开发区内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 形成中小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形成带动和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例如, 银川市主要开发区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通信设备和发展为消费与投资类电子产品配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发挥银川铝金属、合金等材料的独特优势, 培育以空间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支持生态环境相容材料的研究开发, 结合银川市的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 重点发展新型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创新与产业化, 形成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新景象。
(四) 保障层面——实现管理服务系统创新。
1.树立积极改革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 实现体制创新。
开发区应树立积极改革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 实现政策体制创新, 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体制创新和环境优化转变。一是要合理归并职能, 继续构筑“小政府, 大社会”的管理框架, 避免职能交叉造成管理重复或疏漏, 保证管理体制精简、统一、高效;正确把握职能定位, 防止管委会角色越位、错位和缺位。二是管委会要理顺与企业、市场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关系, 属于政府的, 尽责尽力做好, 如公用设施、公益事业、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机制等;属于社会的, 即政府管不了的大量事务性工作, 交给人力资源市场、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属于企业的, 依据法定程序, 放手让企业去办。三是把管委会创办的各类企业和管委会分开, 把企业改组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而管委会作为行政管理机关, 应集中做好行政协调及区内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
2.建立生态产业孵化机制。
生态产业孵化机制是推行产业生态化,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的支持机制。负责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物质流动和循环利用的政策, 提供一体化的政策、制度和管理, 如: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企业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和渠道, 及时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信息, 清洁生产的建设和管理等。另外, 以园区企业为节点, 建设高效的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入园项目指南、工业系统网络设计、生态技术、相关环境法规、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各企业废弃物生产排放和交换信息等方面内容。
3.建立生态管理体系。
管理服务系统是现有园区能否改造成为生态工业园的重要保障, 为使现有园区生态改造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园区应建立产品、企业、园区3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体系。产品层次, 要求园区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等方法, 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 (无) 污染、可再生循环的产品;企业层次, 园区内企业都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 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园区层次, 建立园区水平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园区废物回收系统、废物交换系统以及生态信息公告制度等。通过上述不同层次的生态管理, 为宁夏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玉鸿, 闫小培, 林耿.珠江三角洲工业园区发展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基于企业集群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 2003, 6:37~41
[2].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见证“十五”———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锦平, 汪建敏.宁夏经济发展与改革[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
[4].黄天元, 乔观民.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21 (2) :223~226
[5].张小勇, 操有辉等.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模式研究———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科技与经济, 2005, 4:26~29
[6].侯博, 李墨白.城市建成区内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关村德胜科技园发展带来的启示[J].区域经济研究, 2005, 9:55~57
[7].钟木达.进一步办好各类开发区[J].发展研究, 2002, 6:42~44
[8].余勇军, 陆玉麒.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及改善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 2004, 24 (3) :395~398
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持续发展的研究 篇8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倡导的观念和教师自身内在的观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或不适应,是当前教师的普遍困惑。
三十年前,人们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估计可以概括为:数量不足,待遇太差,地位低下,素质不高,队伍不稳。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及教育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根据“专业性职业”的标准要求的六大特征与标准——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长期的培训与训练,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修,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教师专业素质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显得不足。
就目前世界各国教师教育而言,其专业知能一般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专业知识(学生毕业后讲授的专门课程)、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等)三大类。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还存在着以学科为中心、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等一系列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比例失调,学科专业知识相对较好,但从教能力显得不足,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技能方面还存在着或者说非常严重的问题。
2、专业道德危机潜伏,师德建设仍需加强。
根据有关调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和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损害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等。
3、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发展任重道远。
从专业发展看,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与实践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的现象。前者指培训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关注程度不够,后者指高水平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接受相对落后的教师进修的培训。
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教师法》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和教育。但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存在着分离的现象。现有的师范院校负责培养新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这种两相分离的格局,使得教师专业培养与在职培训隔离,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同时,在部分进修院校内,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教条,不联系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效果也不佳。这些都影响着我国教师的进修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师队伍庞大而复杂,教师缺乏重新接受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教师们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深入学习体会,这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障碍与瓶颈。这一切,决定了我国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4、专业自主受到限制,专业权力名不符实。
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国,过去人们习惯于从义务的角度去规范教师,而较少思考或研究在教师的职业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根据我国的《教师法》和《教育法》的规定,我国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主要有: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但在实际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因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由教研部门提供的,教学方法是由教研部门介绍的,考试试卷是由教育部门编制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被动的旁观者,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成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成了教研部门提供的一些模式的盲目模仿者。教师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
北师大庞丽娟教授在她主持的一项调查中发现,75%的教师存在教育能力的不足或缺乏,包括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不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孩子、内容难度的把握、年龄的适应性;教育方法、策略的适宜性,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个性来引导,教育时机的把握,管和放的度,怎样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怎样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以及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人生态度,促进儿童学习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
作为教育专业人士,庞丽娟深切感到,目前教师重点需要两方面的帮助:一是帮助他们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内涵;二是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教育专业素养,尤其是专业教育能力。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措施
(一)抓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以反思性教学为抓手,以此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主要措施和做法是:利用学校现有的电脑、网络优势,有条件地实行电子备课,为开展反思性教学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和交流、学习的便利;通过沙龙、论坛、报告会等形式,建立开放的环境和支持性群体;引导教师坚持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充实实践内容;制订教师专业发展三年总规划和个体计划,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内容包括:教育信条;最满意的一堂课;研究活动及成果;进修学习记录;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主要工作成绩等;要求不同类别的教师坚持每天或每周撰写教学后记,每学期组织交流;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并以“教学病历”为主每学期组织交流评比;要求学校领导、教师进行换位思考;指导学生模拟情境、角色扮演。
(二)以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專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需要与时代特征相联系。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一大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是教师生活场景中的一种周围环境影响因素,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
中,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内容。对信息技术手段和内容的恰如其分地结合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改革。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组织所有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的中級培训,并派出色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加强培训后的管理,指导教师加强课件、学科教育资源、网页制作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思路。学校每学年举行课件制作比赛、网络多媒体优质课竞赛、微博技术制作比赛等。
(三)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重要标准之一。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关键任务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致力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我们将课题研究定位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力求体现“以校为本,以过程为本,以质效为本”,建立了“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制定了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开展课题研究的考评制度,形成了组组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每学期都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召开研讨会,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笔者在从教过程中,积极主持并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作为课题组组长,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教育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等课题实验方案,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课题前测等。在课题实验中坚持合作探究,凝聚实验教师智慧,让每一位参与实验的教师都得到提高。通过以上几个课题的研究实验,实验成果正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中推广运用,不仅提高了师生素质,学校的教学质量也稳步上升,声誉也不断名扬。学校被江津市教委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在江津市教委、市人民政府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中被评为“先进学校”。
(四)在校本培训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校本培训是一种源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指导、学校规划实施、教师参与的,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旨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校内培训活动,出发点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方式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活动紧密结合。
学校建立了新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三级培训体系,建立“个人成长档案”。经过这三级不同层次的培训,促使教师从教学能手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同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让教师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表现、业务素质和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等作为个案加以分析研究,引导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我校的培训形式也有多种多样:专题讨论、论文交流、案例研究、课题研究、围绕主题研究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竞赛、评比与展示等。
(五)教师专业修养的提升
1、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真正爱学生,这会产生强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教师最大、最好的责任感教师尽快地发展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一贫如洗,对别人就不可能慷慨解囊;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于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好别人。”那么新形势下教师如何增强责任感呢?首先要提高责任意识,切实改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人态度,或者得过且过的混沌状态。其次,要勤思考、善钻研,把这种责任意识外化为行为和能力。增强责任感,提升教育水平,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善于变通。不能用同样的模式去教育不同的学生。二是开动脑筋,积极探究,敢于创新,做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三是张扬个性,体现风格,让学生感到新鲜,充满学习热情。四是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
2、做一名有进取感的教师。
教师应严谨治学,养成主动的进取心,尤其是要把学习和创造结合起来,把陶行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3、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有亲和感,学生学习才会主动积极,潜能就会开发出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成了一种无形的教学资源。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办,教育效果就好。
4、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纪律就像石头,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它垫在脚下,它会帮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待教师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具有主人翁的精神。约束感是衡量一个人成熟度的标志,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有约束感的人,面对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消极的情绪。因为是出自他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标准,要有约束感,就必须学习和尊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并遵守教育机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下,教师只有自觉地加强师德修养,敬业、爱生、奉献,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06-23
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08-24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08-26
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10-03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12-04
可持续发展报告论文12-11
能源可持续发展论文06-02
古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11-07
矿山的可持续发展-论文05-22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