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4-10-03

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精选12篇)

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从大禹治水到三峡大坝的建设与使用, 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兴修水利, 为更好地控制、管理、利用水资源而努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水利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 任务更加繁重, 仅仅依靠政府的有限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随着各项水利项目投入使用, 后期的维护、管理等投入需要源源不断地供给, 但是由于资金短缺, 投融资机制的不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很多水利项目的建设和使用都受到了影响。因此,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 改革、完善水利投资制度, 建立多元灵活的融资机制, 逐步拓展并建立持续稳定的水利投资渠道, 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我国水利投融资政策的现状

水利投融资政策是指水利建设领域投资、融资、补偿等政策与法规的总称, 它可以分解成水利投资政策、融资政策和补偿政策三个部分, 水利投融资是进行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必经之路, 我国有许多地方都成立了水利 (务) 投融资公司, 主要进行当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筹集与使用, 实践证明走投融资的路子可以多快好省的进行工程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水利的投融资政策开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政策体制靠近。为了建立“三多”的投融资政策, 国家先后制定了《水利产业政策》、对水管单位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并推向市场、水价政策的调整、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对水利投融资体系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针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和经济现状, 这些政策仍然不能满足水利事业的发展进程, 存在着各种问题需要解决。

1.1 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缺乏合理的政企分工

虽然《水利产业政策》明确确立了甲、乙两类项目, 然而很多综合利用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不可能对其进行明确的分类, 其既包含非经营性资产又包含经营性资产, 既产生了社会效益, 又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对这种项目, 《水利产业政策》并没有明确定义, 这无疑增加了按照标准实施的难度。由于政企分工不明确, 导致水管单位还要承担公益型水利事业的管理和后期维护任务, 而相关的费用又不能获得足够的补偿。

1.2 缺乏吸引民间和外商投资的激励政策

供水和水电项目作为经营性的水利项目是可以吸引民间和外商投资的, 但现有的政策明显存在优惠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而且现行水价过低也很难吸引非政府投资者的资金投入, 也不利于通过自我积累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国外典型水利投融资政策

2.1 投资政策

在美国, 首先明确区分投资主体及其事权。在水利项目的建设与开发中, 政府占投资主体的60%, 之后根据水利事权的划分实行投资主体分摊投资。在日本, 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投入占水利项目建设的主导地位。

2.2 融资政策

美国和日本政府采取了多元化方式进行融资, 比如, 提供优惠贷款、向社会发行债券、建立政府基金、社会团体捐赠、向受益区征税等。政府投资只有一小部分资金是无偿的, 绝大部分资金是通过市场化进行借贷的有偿使用行为。一些公益性的水利工程大多依靠政府拨款, 而水利和城镇供水等经营性项目主要依靠发行债券。

2.3 补偿政策

发达国家对水利项目的运营成本的补偿非常重视, 如美国, 防洪与改善生态环境等公益性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费主要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或向保护区内收取地产税用于开支。日本则实施分摊补偿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费用的50%~80%, 国民负担其余部分。

3 水利投融资渠道的建立

3.1 拓宽投资渠道, 保障投资来源

第一, 应该加大对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在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应保持在4%左右, 在GDP中的比重应保持在0.4%~0.45%, 在国家财政投入中的比重应保持在3.5%~4.0%。通过返还和转移支付, 政府应引导地方增加对水利的财政投入。第二, 调整水利建设的贷款结构。商业银行贷款、世界银行贷款、国债转贷、亚洲银行贷款等是水利建设贷款的主要方式。根据负债的成本, 商业银行贷款是最高的, 其次是企业债券, 国债的成本是最低的。所以, 调整贷款结构可以有效降低贷款的成本, 在适度扩大水利建设贷款规模的情况下, 适当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份额, 同时考虑增发市政债券。第三, 提高外资比例, 优化外资结构。中国加入WTO后, 大量外资涌向国内, 水利项目应就势利用外资, 根据项目的不同选择外资主体:针对供水、发电等经济效益较好的经营性项目走市场化道路, 以招标方式进行项目招商、发行债券、使用出口信贷、亚洲银行贷款或BOT、BT等投资方式建设;农业供水、灌溉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水资源综合管理可以使用软贷款或国外赠款;一些水利系统开展的综合经营性项目应争取外商直接投资, 采取股份制经营等。第四, 鼓励直接吸引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中, 民间投资已经占到了40%左右的份额, 其中, 水利行业的投资比例却非常有限, 主要原因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导致税负过重、贷款不畅等问题的出现, 所以应加快水利建设有效吸收民间资金的政策研究, 鼓励尝试各种民间投资方式并对其给予政策性的扶持, 将水利工程的产权、经营权适当转移给民间资本, 促进水利事业的市场化运作。第五, 加快水利企业资源重组, 争取实现上市筹集资金。

3.2 根据项目性质, 采取不同方式

为了实行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权责分明、平衡投融资结构、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在全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下, 不断深化改革并加以完善。所以, 水利项目的投资建设必须根据项目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方式, 并按照属性明确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渠道和权益归属, 建立起政府和市场合理分工的新型投融资模式。

3.3 改革管理方式, 加强风险约束

水利项目不仅要拓宽筹资的渠道, 还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针对投资, 除了要实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外, 还应该尽量减少拨款的中间环节, 实行政府投资项目由国库直接拨付的制度。针对风险约束, 要大力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并建立项目资本金制度, 规范投融资行为。此外, 还要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

3.4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行使权责

只有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水利投融资制度才能够健康有效的发展, 更何况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转就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条件下。所以, 要根据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运营的特点, 进一步研究各项公益性水利项目的补偿机制, 保证其正常、有效、持续的运转。通过对水权、水价的市场性研究, 健全经营性水利项目的投资回收机制的法律平台。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 保障民间资本的投入, 确定政府和企业的权责。

3.5 增加水管投入, 确保使用效率

一直以来, 人们总是在关注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 却忽视了后期的管理问题, 导致很多水利项目不能有效的利用, 所以应该在加强水管单位的建设上下工夫, 平衡水利建设和管理之间的关系, 实现水利项目的良性运作,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我国的投融资现状和国外一些较为完善的投融资政策, 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水利,投融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满斌, 满莉.中美水利投融资政策的比较[J].中外企业家, 2007 (12) .

[2]徐家贵, 徐雪红.国内外典型水利投融资模式及启示[J].水利经济, 2006 (1) .

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古田县水利局水利发展状况

古田县水利局是古田县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正科级行政事业单位,座落于古田县614中路106号,机关现有干部职工48人,具有负责全县水资源的监督管理、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等主要职责。近几年来,古田县水利局紧紧围绕全县水利改革和发展这一中心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力创建和谐班子,打造和谐队伍,塑造和谐机关,构建和谐水利,全局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建成一批重点民生水利工程,三年来,投资2600多万元建成城区水源地桃溪水库,为古田城区人民喝上足量、优质的自来水奠定了基础;投资6121.5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1个乡镇(街道)200个村12.013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投资6825.2万元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新增灌溉面积0.62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5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278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813万公斤/年,受益人口11.17万人;投资1667万元实施古田溪水库移民安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共综合治理耕地水土流失面积1.12万亩。防汛抗旱、生态水利、水资源统一管理等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机关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各项水利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先后获得水利部颁发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宁德市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委县政府颁发的“2012争取项目资金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

中图分类号:S2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9-1

1 工程的介绍

1.1 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 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 规模大,工程复杂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 综合性强,影响大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 效益具有随机性 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 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 资源水利的介绍

2.1 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 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 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 采用新制度,新体系 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與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3.2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3.2.1 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随着经济的一步步发展,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变成了如今迫在眉睫的灾害,所以如何在原本水利资源合理分配,以及恰当管理中对水资源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达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资源水利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资源水利正是在工程水利的基础上强调资源的优化和管理的分配,投入新的体制和改革,使资源达到高效的保护,强调了整个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发展和强壮起来的。资源水利的管理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理科学的制度和严密的抉择,这样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吻合。

3.2.2 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1)对资源水利的整体认识。首先我们要对资源水利的内涵进行整体的认识,简单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善法规,树立对经济的全局意识。目前的经济是效益型经济,走集约型发展之路是世界的潮流,资源水利就是个典型。例如西部大开发的南水北调政策。西南的雨水充足却存在浪费现象,西北区水资源匮乏连灌溉都很紧缺,南水北调是节约用水,合理分配管理水资源的典范。(2)资源水利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水是自然资源,虽是可再生的,但却不是无止境的,目前就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水资源遭到污染的程度,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只有12%-40%之间,而且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已经到达极限了,难以新增供水。(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市场经济的涌现,水资源的开发日益社会化,但是目前短缺的现在很容易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的恐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所以对灾害的有效控制下,要将资源水利推广。(4)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在水资源的使用中,生活用水占了很大一部分,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水资源的冲突越发明显,而水资源的治理远远赶不上人们的污染步伐,人们渴求采取各种有用的措施,将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化,优先配置化。

4 结语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证,防止洪涝灾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水利工程的期望,对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分配,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才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参考文献

[1] 周彦凯.浅谈资源水利[J].河北水利,2009,(06).

[2] 张丽君.对资源水利的特征及内涵初探[J].石河子科技,

2007,(02).

[3] 赵文谦.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与对策[J].四川水利,1996,

(01).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发展分析 篇4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发展,联系

传统工程水利认为水的问题包括投资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问题。工程技术不断提高, 国家投入的问题逐渐成为解决水问题的关键问题。进入20世纪以来, 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 工程水利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传统水利工程为解决洪涝灾害损失, 而新型的资源水利则是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优化配置水资源, 既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 工程水利向着资源水利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规律。

1 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之间的联系

水利工程重视工程建设、数量和措施, 资源水利重视工程管理、质量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虽然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但也具有内在联系。首先, 我们在推动资源水利发展时, 并不是排斥了工程水利。工程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 是低层次向着高层次发展。工程水利是资源水利发展的基础, 而资源水利是工程水利发展的延伸。我国水利建设基础缺乏, 不能满足当今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若要可持续发展水利, 应当提出资源水利目的, 以宏观角度去指导工程水利, 让工程建设服务于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配置。我国的水资源危机, 促成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工程水利为了防水害、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 而资源水利是为了更经济、节约的利用水资源。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下, 仅仅靠工程措施转变并不能完全解决, 应当将水资源利用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 以全面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间的联系, 从而应对水危机挑战。

2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发展的原因

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城市集中供水超出了地域供水限度, 城市附近水域有着严重的污染情况。每个区域的水资源都是有限的, 如果仅仅依靠修建水利工程, 很难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问题。资源水利能够为水利事业制定合理经济的工程方案, 科学开发和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控制水患就要开发水利, 需利用水利工程实现水利的综合利用。我国建国初期, 工程水利提供了较多的便利。传统水利工程观念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 既获取水资源, 也能解决洪涝灾害。但是, 处理洪涝灾害时未对水位定低浪费水资源情况进行考虑。侧重于资源水利, 便是为了弥补洪涝灾害中水资源浪费失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新时期, 需以科技成果改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证明了资源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

3 推动资源水利发展的相关措施

3.1 深化水利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和原有生产关系会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 并制约着工程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故此, 要尽快构建起新型的水利管理体制, 促进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最大范围优化组合。在水利体制改革中, 要特别强化水利行政的宏观调控和政府行为, 强化政策法规、水利规划、科研教育等机构建设, 便于战略性的、宏观的对水利发展问题进行决策。同时, 要强化流域职能, 发挥出流域机构作用。以水利产业化要求, 推动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目前, 我国多数水利管理单位是事业单位, 但没有全额拨款。由于多数的水管单位具有生产经营和社会效益问题, 国家应带给予较多补偿。水利企业也要建立现代企业机制, 形成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要鼓励流域水资源的梯级开发, 以综合化配套改革, 加快水利产业化的进程。

3.2 完善水资源队伍建设

要统一管理水资源质与量, 并在机构、法规、体制上进行积极努力。各级政府部门需构建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 还要构建资源水利科研部门、勘测设计部门, 并制定相关的工作任务和计划, 推动资源水利快速发展。

3.3 强化水利产业建设

我国大多数的水利产业还未摆脱计划经济模式, 水利发展速度缓慢。故此, 要对水利产业建设进行强化, 并转换运行机制, 以多种综合有效措施构建起投资、价格、责任、管理为重点的新发展机制。通过加快水利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使得水利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我国防洪保安等部门常常各自为政, 应当构建统一管理机制, 并实施开源节流。同时, 水利工程建设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元化投资机制, 参照相关政策与市场经济规律, 加强运行管理。积极开发具有经营性和公益性的综合工程, 构建价格机制。

4 结束语

在新时期, 我国还存在着许多重大的水资源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水资源问题, 必须要进行资源水利转变。工程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是必然的规律,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源水利的发展是为了更持续的利用水资源, 以科学化的分配和管理水资源, 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

参考文献

[1]鲁仁达.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8)

[2]符官喜.浅析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战略转变[J].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2, (7)

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篇5

宜宾县水利局局长 何大忠

自古以来,水利保民安都是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维系民生水利的基石。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入贯彻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进一步重视,各种兴水政策和水利项目源源不断地出台和下达,给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老化失修、水库病险频繁、工程效益衰减、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明显降低、“靠天吃饭”现象仍然严重等问题,已成为我县农业最大的县情。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切实加快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成为我县水利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课题。

一、现状与问题:全县水利基础设施急待加强

多年来,全县经过水利建设,水利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一定改善,但农业最大的县情仍是旱情,农村最大的忧患仍是水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有些涉水问题呈现出更加严峻的趋势。目前,我县有小型水库101座、石河堰262座、山坪塘6046口、各类引水工程408处、提灌工程260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59处。全县各类水利工程蓄引提水总量达10528万立方米,控灌面积达29万亩。

(一)水库病险严重,保障功能弱化。我县是农业大县,同时又是水利基础薄弱县。全县无一处中型水利工程,仅有小型水库101座。虽近年来加大了对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但至今仍有不少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病险。其主要问题是:由于水库大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影响,不少水库设计和施工质量“先天不足”,加上水库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大量水库存在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水库大坝不同程度出现滑坡和沉陷,放水设施陈旧、涵卧管破裂、渗漏严重,溢洪道损毁,防汛不达标等问题。虽然近两年一直实施病险水库整治,但仍有较大部份水库存在病险隐患,许多水库不能按设计水位蓄水,降低了水库蓄水能力,难以发挥水库正常的供水效益。据调查,全县101座小型水库的设计蓄水量为2922万立方,而常年实际蓄水为17532万立方,仅占设计蓄水量的60%。

(二)工程配套不足,灌溉效益低。全县干渠2093公里,支渠380公里,其中各类防渗渠道305公里,仅占全县渠系总长的12%,其余水库渠系均为土渠。全县渠系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由于灌区渠系工程不配套,渠道防渗率低,导致工程输水能力减弱,灌溉效益下降。据调查,全县各类工程设计灌面为33.4万亩,而实际有效灌面仅为25.3万亩,占设计灌面的76%。在李场镇调研时了解到,镇内4座水库均无配套的防渗渠系,全为年久失修的土渠,每年春灌用水时,土渠渗漏水现象十分严重,极大的水资源浪费已导致工程灌溉效益大大降低。

(三)供水工程老化,农村饮水困难。截至2004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3027处,其中:水窖755个,小型集中供水1453处,机井和人工井20819口;城镇自来水和企事业单位自备井180余眼,其中26个建制乡镇日供水能力达到19450m3。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50.9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4.8 %。目前仍存在饮水不安全41.95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5.2%。通过近期在李场镇调研时了解到:“李场镇由于自来水站建造时间久,老化失修,管理不善,出现场镇供水严重不足,长期出现停水断水现象场镇居民对此苦不堪言”。据调查,像李场镇这样缺水乡镇还很多,而且全县农村人畜饮水既存在缺水困难,又存在水质不达标问题。缺水困难表现为:随着场镇的快速发展,多数年久失修的供水站已不能正常满足供水需要。农村水质不达标问题表现为:水氟含量超标、Ⅳ类水污染和细菌学指标超标等问题。据调查,造成农村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的原因主要有:管理体制不顺,供水管理不善,供水工程老化,技术改造跟不上,水源污染严重等。

(四)水土流失严重,保持水土乏力。因我县绝大部分地方为深丘地形地貌,山势普遍较陡,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根据1999年全省遥感普查,我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596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51%。1989-2007年,虽然我县先后开展了“长治”一、二、三、五、七期工程,随着近年来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增长,我县又抢抓机遇加大了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但未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较大,同时,受开发性建设项目影响,全县在一边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另一边又产生了新的水土流失。因此,全县水土流失现象不容乐观,要保持水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任重而道远。

(五)常旱片区年年旱,投入不足难改善。受地理地形制约,加之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南片横江、双龙等乡镇属常旱片区,几乎是十年九旱,农业“靠天吃饭”现象十分严重,滞后的水利基础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瓶颈”。群众对此苦不堪言。从横江、双龙、凤仪等乡镇调查了解,形成常旱片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利投入不足,水利建设滞后。

二、主要原因:制约因素日益凸现

(一)投入不足。税费改革以前,农田水利建设与管护在依靠财政资金补助基础上,很大程度上是靠提留统筹资金、农业水费和受益群众的投工投劳。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中农民投入部分完全丧失,同时,受农业税取消政策的影响,农业水费的计收也举步为艰,其难度逐年加剧,绝大部分乡镇已收不起农业水费。这样一来,农村水利建设与维护由以前的“多元投入”变成了如今“财政单打一”局面,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支农投入有限,导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二)体制不顺,管理不善。由于“一龙管水”变成了“多龙管水”,从而造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产权不清晰、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管理混乱、建管脱节现象,大家都习惯用“大锅水”,只用不管。由于水利设施长期管理不到位或根本无人管,以致农村大量小微型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失修,多数山坪塘、渠系、提灌站和供水站长期处于“带病”运行,少数塘、堰、渠则处于滩痪状态;因管理不善或无人管,大量提灌机器设备老化诱蚀,已严重遭受破坏。农村水利体制不顺,已造成水利设施保障功能的严重弱化。

三、对策和建议:让农村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民本,创新治水理念

当前和今后发展时期,农村水利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村水利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产业”四大重点,用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全局理念,科学谋划全县今后农村水利建设,准确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重点,逐步形成集防洪、灌溉、排涝、供水等“四位一体”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水利投入

水利发展的目的在于富民惠民。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群众参与的水利产业发展新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入水利建设,打造新的农民致富途径,凸显发展水利、改善生态、促民增收多赢效益。要加快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就急需建立健全长效的投入和增长机制。首先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使用于我县农村水利基础建设的投入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水利建设的主体投入作用。按照2009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三是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吸取民间资金、企业资金投入小型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多渠道增加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四是大力推行政府对农田水利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乡镇、村、社及广大群众开展和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理顺体制机制,实现水务一体化

要深化全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水利体制和管理关系,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和管护权限,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增添管理措施,做到建管并重,切实解决农村大量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问题,确保水利设施建成一处,管好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对农村场镇集中供水工程,要逐步实行行业归口管理,由水利主管部门统管后,科学进行规划、统一申报立项、在五年内分批实施开造,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以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形式,科学解决农村饮水难题,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着力构建可持续治水、兴水的体制机制,使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进人水和谐发展。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农村水利建设

1、加快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五年内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总体要求,要进一步抓好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积极做好饮水安全项目储备和申报,做到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力争在五年内基本解决全县4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加快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切实防治水土流失。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防治水土流失。要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在扎实抓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及各项惠民政策,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力争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加快推进病险水库整治工程,切实保障水库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确保2010年底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这一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如期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2010年前完成现有10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此,我县要坚持科学编制病险水库整治方案,及时申报立项,争取省级投入,确保在2010年前全面完成所有病险水库整治任务,消除水库安全隐患,保证水库安全,提高水库效益。

4、加快推进旱山村建设工程,切实增强农村抗旱能力。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旱山村建设,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加快推进旱山村建设工程,依托旱山村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塘、堰、池、渠等微型水利工程,不断夯实干旱缺水村的水利基础,改善干旱村缺水状况,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5、加快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切实提高工程灌溉效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指出:“2015年前完成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增加有效灌面1000万亩;到2020年,通过新建骨干和配套工程,新增灌面1300万亩,使农业基本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为此,我县要以此为机遇,大力推广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积极争取省级水资源费专项资金投入,加快全县节水灌溉建设,大力实施水库末级渠系配套工程,新建一批防渗干渠和支渠,做好节水灌溉示范,扩大工程新增灌面和改善灌面,从而提高工程灌溉效益。

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水利的介绍

1、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资源水利的特点

2.1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采用新制度,新体系。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3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三、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1、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2、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決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1、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 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J].水利经济,1999,(04).

[2]陈树林.做好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工作[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

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7

我国的水利管理的情况是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 尤其是近些年,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我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也摒弃了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因此, 对水利的需求更大, 但是在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过度开发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 没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现阶段的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水利事业, 因而, 在科技上和管理上我国都加大了对水利事业的关注与投入,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与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 导致最新的水利技术没能很好地应用到水利事业中, 没能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对工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而, 我国在今后的水利事业的发展中一定要注重加强提高水利管理能力。

2 水利技术创新及应用

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水利技术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工农业对水利工程的需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水利技术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技术是水利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最主要手段, 尤其是近些年,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利技术中可以有效地促进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及时预警水利灾害, 有效促进工农业的发展。

GIS信息化系统是最新的电子地图应用技术, 其在水利事业中的应用, 对水利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GIS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得水利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水利信息, 方便其对水利信息进行及时的管理, 而且可以根据最新的情况, 对水利事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保障水利事业安全稳定的运行, 现阶段, GIS信息化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水利管理中。

RTK实时动态系统也是一种最新的水利技术, 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十分广泛, 其应用原理也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 与GPS技术想比, RTK技术的数值更加精确, 并且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与动、静态监测, 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与管理的效率, 提高施工质量, 提升管理水平, 推动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3 水利技术与水利管理能力的关系

水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技术和水利管理, 水利技术和水利管理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水利技术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能够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的保障。水利管理能够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能够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管理支撑, 保障水利事业安全有序的进行, 将先进的水利技术应用到水利事业中, 并加强对水利事业的管理, 能够有效的促进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提高水利事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提高水利管理能力。

先进的、科学合理的水利管理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水利技术在水利事业中的应用, 促使水利技术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使水利技术的功用能够更加全面的应用到水利事业中。水利技术的深入创新与发展能够能加有效地提高水利事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提高水利事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尤其是GIS技术和RTK技术, 这两项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水利监察能力、减少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升水利事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保障水利事业能够更好地为工农业的发展服务, 促进经济的发展。

4 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

水利技术的创新能够有效地促进水利管理能力的提高, 近些年, 我国水利事业相关行业不断地深化水利事业的改革, 我国的水利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此基础上, 水利事业应该再接再励, 深化改革, 加大对水利技术与管理的资金投入,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水利技术, 加大对水利事业的科学管理, 有效地促进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些落后的地区, 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水利事业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水利事业管理体系, 引进先进的水利技术, 使水利事业能够更好地为工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服务。

4.1 引进先进的水利新技术

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水利事业建设的投入, 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水利技术, 改善水利设施, 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为工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服务, 在工农业的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 减少其对水源的污染以及对水利设施的破坏, 在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要加强对环境的治理, 加强对废水废气的控制, 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引进先进的水利新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水利事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2 完善城市排水设施

水利事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基层的水利事业的发展, 也应该及时关注城市的水利事业, 在城市的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关注城市排水设施的完善,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及时更换老旧的排水管道, 改善其排水质量, 使之能够在暴雨等灾害来临时从容应对, 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工作正常运行。城市的水利事业发展还应该关注水利技术的创新, 建立环保的、先进的水利设施, 改善水源质量, 提高水利管理, 促使水利事业更好地为城市的发展服务。

4.3 强化水利管理

水利管理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科学合理的水利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在具体的工作中水利事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人们水利意识的提高, 深化水利技术发展, 创新水利技术, 加强水利管理, 提高水利管理能力, 促进水利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 保障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3.1 加强水利组织管理

要加强水利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水利管理的法律法规, 使水利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引进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水利事业管理人才, 形成一支能够为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高水平水利事业管理队伍, 要明确水利事业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 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 促使水利事业的管理工作有秩序的进行, 合理的发挥水利事业在工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3.2 加强水利技术管理

要创新和完善水利技术, 加强对水利技术的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 引进先进的水利技术, 尤其是像GIS、RTK这样的先进的测绘技术等, 使之有效的对水利事业的现状进行全局的掌控, 减轻水利事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地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服务, 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的水利事业近些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兴建水利工程、提高水利技术、加强水利管理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水利管理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 简述了水利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并对如何提高水利管理能力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希望能够为水利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技术,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水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留红.水利技术创新的分析与水利管理能力的实践[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4.

[2]李宗亮.利用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3]张金红, 郑国锋.浅析如何通过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科技与企业, 2012.

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系统,水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水利项目工程的生态系统也进一步发展起来, 出现协调发展的形势。水是人类和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而水资源严重缺乏是目前水环境中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 因此, 中国已计划实施一系列以生态水源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生态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是否可以持久地稳定发展, 怎样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需要处理的问题。在本文中, 将水利生态项目所参与的主体和边界条件作为一个整体, 即水利生态系统, 对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机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为创建水利生态项目在投资决策、规划、管理及其评估中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依据, 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1 可持续发展研究

由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的先决条件, 就是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理想的方向, 所以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相互关联的, 只要专注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角度, 不同形式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根据水资源对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 从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出发, 例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根据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进一步研究水资源的水权, 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 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铺垫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评价体系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步得到实现和完善, 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并进一步得到重视。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 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怎样确立一种制度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效供给和保护资源或公共产品。从制度的角度探究可持续发展, 转变分散的管理体系, 创建全面控制社会生产结构与功能、信息反馈灵敏、高层次决策生态的机制和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关键。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利生态项目的实施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价值, 并认识和把握生态研究服务系统的价值。国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皮尔斯、麦克尼里、特纳等人的研究是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理论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使用和非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遗产价值的存在和受损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恢复的服务价值的评估。也有一些国际性的研究, Loomis J等运用了这样的评价方法 (CVM) , 来对恢复美国普拉特河流域的水自然净化条件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研究。但是CVM主观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调查目标作为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此外, 国内外生态农业也进行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例如Golam Rasul等进行的综合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过程和诸多不确定因素职能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定价理论和评价研究, 例如缺乏必要的研究信息资料, 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一定的量化难度。其价值评估发展的趋势是利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 结合创新的学科有机集成的组合, 进行生态、经济、社会体制的综合分析。根据R.Kerry Turner的建议, 创建生态分析、经济分析、经济评价、综合分析、用户分析, 并结合多目标决策, 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配水研究

水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是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确保生态用水, 维护生态平衡, 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目标。研究生态用水分配与水资源有关, 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机制包括内部配置、模式和方法以及实用、合理的评价研究。

国际河流流域的配置行为, 内部机制取决于边际成本, 可划分为水资源的分配 (MCP) 、对公共 (行政) 水量分配 (P/AWA) 手段的管理、以水市场 (WA) 自来水分配机制和水资源用户 (UA) 等四个方面的分配, 而生态系统配置的构成部分主要是行政和市场方式。按照生态经济学的方法, Giannias和Lekakis提出, 从政策的角度来确保水问题的生态分布。在明尼苏达州, 通过立法生态用水实施, 根据水权的优先级、水务部门进行配置。有的非洲国家是经过供水能力和水权许可制度来确保水资源的分配。

现在我国仍是以行政职能配置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也存在市场配置和用户参与型的配置, 例如东阳的部分水权交易, 还有一些小规模的非市场水交易。一般来说, 水量的分配模式包含市场配置、行政配置、用户参与式配置和综合配置模式。生态配水的问题是近年来在生态水这一热点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课题, 提出要保护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环境, 旨在合理配置水资源。现在按照水资源的分配模型和方法, 认识到生态系统、生态研究的特征, 主要是根据从水分配系统的配置中, 优化内部结构和协调配置。制度配置通常是按照非科学技术手段对生态用水进行的一系列配置。

4 启示

生态水利工程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的, 过去的水利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很严重, 水利建设管理的改善要以生态技术为立足点, 科学、合理地促进生态水利建设。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定向, 以全面协调为主, 认识到生态系统本身需要水的分配关系, 平衡所涉及的各种利益, 使水利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与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 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的影响, 如何建立供水系统, 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生态系统的保障。

4.1 水利生态项目的实施

增强功能的价值是很重要的, 从目前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 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准确评估是很难实现的, 怎样体现和提高生态系统的评估造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表现是研究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4.2 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制度体系

进一步研究相关制度的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制度, 研究系统成本的影响, 创建和完善相关制度针对政府的补偿、绩效考核的制度体系, 协调各方利益, 实现水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3 建立水利生态库

最好的水利生态系统需要一定量的数据来支持, 所以需要改善基础设施, 以收集和整理信息。水供应系统基本信息, 例如水可用于不同的频率和其他径流量。相关的生态系统数据, 例如珍稀动植物、湿地系统的生态多样性监测、住宅周围的生活条件等, 通过收购和改进基本信息, 逐步建立节水生态资源库。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体现, 针对水利建设之间的关系, 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我们树立、落实和发展人与自然的理念和经济问题之间的科学发展观, 和谐统一, 加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实现水利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志.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浅析[J].商品与质量, 2012 (S6) :29.

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9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技术, 也在水利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出现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这个发展趋势在一些发达地区已很明显, (例如广泛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即“3S”技术) 。因此可以说水利信息化已成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水利信息化, 其含义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 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 提高水利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 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处理的效能和效益。水利信息化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水利部门要向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及时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 为防洪抗旱提供水资源保障服务。另一方面, 水利建设本身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 因此加速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目前水利信息存在问题

甘肃省的水利事业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 从小流域治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人为等多种原因, 水利发展总体水平仍很滞后。水利信息化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 具体表现在对信息化缺乏紧迫感。对信息化工作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水利信息化的投入严重不足, 一些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特别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 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不能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三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正常的投资渠道, 资金投入较少, 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四是尚未形成水利公用信息平台, 在信息的实用性、实时性和多样性方面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水利事业的需求。五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规范化的建设管理, 存在着条块分割和低水平开发等浪费现象。六是水利信息化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熟悉水利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二、加强水利信息建设的建议

㈠强化领导, 抓好组织落实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水利部门要适应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把信息化建设问题真正列入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的工作机构, 配备必要的人员。对于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 要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适时进行业务技术培训, 不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激励机制, 争取在吸引信息化人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稳固和发展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㈡筹集资金, 加大投资力度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 政府投入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必须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 要立足于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 不搞“等、靠、要”, 立足于统筹规划, 坚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同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多渠道筹集资金。

㈢抓紧建设水利政务信息系统近年来, 全省各行业的办公自动化程度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加快水利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 首先应加强通信、网络等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开发;其次应使用统一的信息处理系统, 实现信息编辑、传递、筛选、传阅、催办、监控、反馈、检索全过程的计算机支持, 基本达到政务信息无纸化处理的目标, 最终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规划和标准要充分、科学。规划和标准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 是项目建设的依据。凡是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并按照统一标准实施的信息化项目, 其成效就显著, 否则, 即使建设者的热情再高、投入的资金再多, 也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 很难形成规模和实现信息共享。第四, 资金投入要有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要有正常的资金投入渠道, 既要有建设资金, 又要有系统运行维护资金, 以保障系统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一些单位在系统建设中采取以水利工程建设带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第五, 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要完善和加强。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 沿袭传统的思路和做法, 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大胆探索, 开拓创新, 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水利信息化工程的技术含量高, 建设难度大, 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㈣加快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基础信息公用平台建设, 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初步形成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体系, 为平台建设做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㈤加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技术交流加强信息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 精通信息系统管理, 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为使信息系统尽快发挥作用, 普及信息技术已是当务之急。此外, 还要积极开展与科研教育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

三、结语

解析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篇10

关键词:水利,可持续发展

引言

水利工程项目属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进行水利建设时,要做好全面规划,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以及综合治理的原则。同时,在水利建设中尤其要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因此,在我们新时期的水利建设中,要在适应我国基本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节约水资源、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这样才能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所谓水利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指的就是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完成传统水利开发方式的转变。即从单纯水利治水向对水资源科学配置方向转变,从水利工程项目向水力资源利用方向转变,从单纯水利小项目向整个水利事业大行业进行转变。具体来说,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现集约化用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1)进行农业灌溉试点改革。农业灌溉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农业灌溉方式进行改革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进行农业试点改革时,首先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灌溉改革试点区域,需要积极的利用市场机制来优化灌溉经营管理,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灌区可以建立供水和农民用水协会相协作的管理体系,让农业用户真正参与到水利灌溉管理中来,实现农业灌溉的良性运行。

(2)推行和采用节水措施。在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地区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水资源形式。特别是在内陆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是通过河道、水库、沟渠以及田间四大部分来进行的,地下水的补给和潜水蒸发示意图如图1。

在内陆干旱地区,降水量十分有限,在农田水利灌溉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过大,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推行农业节水措施,采用新型节水技术,逐步建立起节水型农业体系,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可持续水利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3)完善灌区配套工程,优化灌溉方式。有效的灌溉配套工程是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举措。在农村地区,渠道状况差而引起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供水距离,造成供水效率低下。因此,在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中,要注重对灌区配套设施的考虑,注重进行渠网改造工作。此外,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也是实现集约化用水的重要手段,采用集约型灌溉方式,转变传统落后的漫灌灌溉法,提高了农业灌溉的精确度,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1.2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开发程度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生态平衡的不断破坏。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污染,改善大的水环境是一项重要工作。①需要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污染治理的统一格局。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需要统一思想,将水污染治理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②在水利开发地区实行绿化工程,通过绿化工程来进行水土保持。特别是对于那些流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大力倡导植树造林,杜绝乱砍乱伐现象,推进退耕还林,还湖的进程,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③需要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水污染防治进行明确的规划,水功能区的划分尽量明确,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还要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推行污水处理应急方案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城市地区来说,进行城市供水、节水以及水污染防治综合处理工作,进行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的水网体系建设,可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2 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举措

2.1 健全水利管理体制,做好水利规划工作

水利管理体制十分重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能够让水利体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①需要对各级水利单位的性质进行明确。借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这股春风,推进事企分开进程,进一步明确水利单位的性质。②对于当下实行的多龙管水制度,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革,促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实现,在水利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③改革虚拟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产权制度。④要全方位的盘活经营机制,从现代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政企分开,这样才能实现科学管理,确保权责明确,将整个水利管理体系发展的更好。此外,水利规划工作十分重要,对水利规划进行重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可以建立水利规划模型来进行水利规划方案的解决,具体研究过程以及技术路线如图2。

2.2 优化投资渠道,完善投资体系

水利建设项目工程量大,需要稳定、可靠的投资来源进行支持。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投资渠道进行优化,保证资金来源。

2.2.1 转变投资体制

传统单一的水利投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要转变原有的水利投资体制,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投资格局。一方面,对那些社会公益性质比较强的水利工程,需要由国家担当投资主体,通过各级政府进行财政预算,对水利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以及水利专项资金等,进行重点资金安排。另一方面,对那些兼具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的水利工程,可以由国家、水利管理单位、社会单位以及群众共同参与投资,由国家安排相应的投资补贴资金,水利管单位进行资金筹集,社会单位和群众自筹资金,这种多元化的投资结构,保证了水利工程资金来源,也促进了水利工程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2.2.2 拓宽融资渠道

从水利工程融资角度来看,需要发展形式多样、多种所有制主体共同参与的融资渠道。对一些经营性质的水利工程,可以采用股份制形式来吸引投资,引导社会集体和群众参与到水利投资中来。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结合承包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让群众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投资和管理中来,共同监督,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水利格局,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2.3 推行市场化的水价策略,做好水费征收工作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是仍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水资源浪费问题严重,一定程度上跟我国的低水价政策有关,因此,要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水价方面进行调节,做好水费征收工作。

(1)完善水价机制

完善的水价机制十分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能够对用水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一方面,要规范水价形成机制,真正意义上将水利市场放开,让市场来决定水价的形成,使水价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这样才能对水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另一方面,对大用户的水价进行调节,用价格手段来杜绝水资源浪费行为,同时也需要提高污水处理相关费用的征收标准,在节水原则的基础上也促进环保效果的实现。

(2)做好水费征收工作

水费征收力度同样很重要,做好水费征收工作,能够让水管部门维持基本的生产工作,确保水利管理部门的正常运转。当下,在一些水管部门中,部门冗杂,人员偏多,乱收费、水费截留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水利部门的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生产成本增加。因此,对于水费征收工作,首先需要从法律规范上入手,规范水费征收行为,另一方面,要精简水费征收环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水利部门的管理成本,实现水利部门的健康发展。

2.4 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力度,提高职工基本素质

水利职工的基本素质对水利建设和管理来说十分重要,进行水利职工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方面,水利部门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引进水利专项人才,进行储备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在整个企业中营造起一种尊重人才、崇尚知识的良好文化环境,同时建立起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企业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水利部门还需要定期开展职工教育活动,对员工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例如,让一些企业干部、年轻人才去参加培训,学习职业技能指导课程等。最后,水利部门还可以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全方位的选拔人才,提高职工的素质,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要想推进现代水利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现代水利工程的不断开展,现代水利不断朝着资源水利化方向转化,水利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这些都要求我们采用科学的开发途径,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努力促进现代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志武.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西建材,2013(4).

[2]徐升慧.论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水利天地,2013(8).

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1

农田水利基础设计可持续发展策略水利工程给排水系统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状况,水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一条件得不到坚实可靠的保障,将会影响农田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农田水利给排水系统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农田水利实践中,我们要积极地利用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最大程度节约水资源,合理灌溉,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给水排水施工是重点。目前,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计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设计不够精细,譬如,会出现在相连接的阀门之间渗水的现象或者管线安装的尺寸达不到要求造成的噪音很大等问题。施工中的材料达不到规定的标准。给排水管道的设备都应该按照相关设计要求,但是某一些施工为了节省原料,就使用了一些不合格的设备,致使在给排水工程在后期就很容易发生渗漏堵现象。这对于农田水利基础的建设以及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监理人员的能力也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设备和管道的安装精准度不够标准,导致实际施工中的接口不准确,设备的位置达不到预定的地点,坡度、标高、通气等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些工程中根本没有说明注意的事项,也造成了排水质量的不达标等。这些因素严重造成了给排水管道质量问题。

在施工的时候质量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因为技术含量不高,就造成了施工的质量下降,许多的技术人员连最基本的工艺流程都不熟悉,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在管道的安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就要求施工的时候必须按照科学的、合理的顺序进行,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减少盲目事件和随意事件的发生。比如说在管道的安装过程中,前后顺序发生了变化,就无法实现预定好的计划。在施工的过程中,部分技术工人没有实践经验,最基本的工程图纸也搞不清楚。部分管理和监督人员也没有接受过非常正规的教育和培训,极大地影响了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计精细化,促进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计中,要努力提高设计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给排水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设计

灌溉系统由三部分组成:(1)取水装置:包括水泵和逆止阀;(2)水处理装置:包括初级处理装置和次级过滤装置。其中,初级处理装置用于分离沙石,采用的是离心式的砂石分离器,其进水口通过逆止阀与水泵相连;次级过滤装置则用来去除各种有机杂质,采用的是砂石过滤器,出水口通过主水管与微灌装置相连。另外,砂石分离器的出水口和砂石过滤器的进水口通过设置的灌溉总阀相连。(3)微灌装置。改进后的灌溉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调压开关进水侧的進水管和设置在调压开关出水侧的出肥管,以及设置在主水管上的调压开关。

(二)灌溉系统的具体实施过程

灌溉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要先将水泵的吸水口放入到水源中,启动水泵,将水源中的水通过逆止阀送入到离心式的砂石分离器中。然后对泥土和砂石等进行分离之后,通过灌溉总阀进入到砂石过滤器中,去除各种有机杂质和剩余的泥沙之后,从主水管进入灌溉装置之中。对不同支水管水流的控制是通过控制电磁阀来实现的,通过主水管上的流量计可以检测、控制总流量。支水管末端的水压表可以检测末端的实际水压,从而保证整个灌溉装置中各管道具有足够的水量;同时,系统中的施肥装置还可以在灌溉水中添加农药和化肥,并通过调压开关的调控,从出肥管进行加肥。

节水灌溉系统,先利用初级处理装置,对砂石进行初级分离。然后利用次级过滤装置,对泥沙进行了进一步的过滤,去除其中的各种有机杂质。经过两级过滤处理,保证了最终的微灌装置灌溉较均匀,且使用寿命较长。同时,系统中还设计有施肥装置,可以在灌溉的同时施用各种作物所需的化肥农药。各种微灌装置的应用,也可以很好地适应该灌区的实际环境特点和不同的需要,保证为各类作物的生长提供组都的水分。总体来讲,该机后的灌溉系统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简单,使用寿命长,且成本较低,十分符合该灌区的实际特点和灌溉需求。

(三)给排水管道设计

给水管道安装前,应该注意给予给水镀锌管,杜绝焊接,在进行连接时进行丝扣连接,同时丝扣连接根应该将螺纹外漏在外面,并且将官螺纹做好其防腐工作。给水铸铁管承插接口的灰口位置应该密实并且饱满,做好相应的防湿处理,当遭遇侵蚀性的地下水时,应该在管道的接口位置涂抹一些沥青,防止其受到腐蚀。到目前为止,给水支管大多采用的是一些板内暗装,尽管推广使用的给水塑料管耐腐蚀性比较好,相对的冲击性比较差,这就后期的渗漏堵埋下了隐患。最后,对于给水管材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选择好的材质是相当重要的,连接件的材质是否具有一致性。

排水管道的安装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合理的安装:管道要做好防水层,杜绝出现在防水层做完后出现打洞、埋设管道以及剔槽等。还应该注意其洞口的处理,因为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以防渗漏等。管道接口结构以及所需要的材料应该符合相关设计要求,并且管径应该小于或者等于0.6m,同时将接口的混凝土管口的浆皮刷净;对于管径大于0.6m的管道口应该进行凿毛。排水管道是靠压力差来自行的排水,从而避免出现管道堵塞以及沉积等问题。这就要求在安装管道时应注意一定的坡度,杜绝出现其陡坡、倒坡以及高低不平现象。

三、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的建设。在农田水利灌溉中,我们要积极地利用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并注意按照实际情况予以合理的改进,提高灌溉效果,通过积极地改造灌溉技术,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水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等。在进行给排水施工时必须结合道路设计和施工技术,完善给排水的合理性,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用水以及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农田水利基础配套工程施工质量现状及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30(6):38-39.

[2]纪平.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夯实农田水利基础[J].中国水利,2009,(22):5.

[3]余利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水利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2

今天, 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 总结第七届理事会工作, 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 这是水利经济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同志高度重视水经会工作, 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多年来, 水利经济研究会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 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大局, 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希望以换届为新的起点, 取得新的成效和进展。”借此机会, 我谨代表水利部和陈雷部长, 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广大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第七届水经会取得的成绩

开展水利经济研究工作, 可以为提高水利工程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方法, 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为水利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978年, 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 经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等部领导批示, 决定成立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1980年11月3日, 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水经会正式宣告成立。30多年来, 在历届部领导的关怀下, 在张季农、綦连安等老领导的具体领导下, 在部有关司局和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下, 水经会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 针对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大力开展水利经济研究等相关工作, 取得了可喜成绩, 得到部领导的肯定, 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是课题研究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 研究提出了“商品水”概念, 围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财务评价、社会评价、后评价以及水价和水利投融资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参与完成的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水利部1995年度科技项目三等奖;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编著出版的《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指南》、《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对开展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近年来开展的区域供水系统水价政策、水资源费征收对水价因素影响分析与评估等专题研究成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一些成果已被应用到具体工作中。

二是调研与培训成效显著。围绕水利多种经营、水务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问题开展调研活动, 为相关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基础性支撑。配合部有关司局就水价改革及收费情况进行调研, 为出台“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施意见”提供了依据;参与关于根治太湖水污染的调研、黄委实施调水调沙的调研, 起草的调研报告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近年来, 举办或承办了水利经济、行政许可、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等主题培训班, 促进了水利经济政策法规知识的普及。

三是学术交流与研讨广泛深入。积极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 为广大水利工作者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水利多种经营、水价、水权与水市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等召开多次学术研讨会, 与会者累计达上千人, 提交学术论文数百篇, 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为水利经济领域信息、思想、观点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促进了水利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四是地方和流域水利经济研究活动有声有色。各地水利经济研究会 (或专业委员会) , 围绕本地区和本部门的中心工作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 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及专项课题研究。如河北省水利经济研究会组织了对水价问题的研究, 为合理核定水价, 推动全省水价改革提供了依据;珠江水利经济研究会对珠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工程后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积极组织或参加了东亚洪水、国际小水电等学术研讨会。

五是学术期刊水平不断提高。会刊《水利经济》是以技术性为主、兼有学术性和管理性的科技期刊, 是全国唯一的水利经济专业期刊, 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主要刊载水利经济理论、水权与水市场、水利工程社会评价、工程经济、水利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论文。1998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后, 刊物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已成为全国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简报》不定期出版, 已累计出版70多期, 及时反映了水利经济研究动态, 起到了沟通情况、传播信息、交流经验的作用。

二、准确把握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发展的方向

2011年1月, 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发布, 从战略定位、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 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中央首次就水利工作出台的综合性文件, 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水经会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1号文件, 结合自身特点, 找准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切入点, 调整工作思路, 拓展业务范围, 深化水利经济研究, 更好地服务于水利跨越式发展。

一是加强水利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研究。中央1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 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这是对水与水利重要性的深刻诠释。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再到“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利地位逐步提高,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更为凸显。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首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 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迫切要求深入研究水利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中的作用。

二是围绕加快发展民生水利有关问题开展研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 解决好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在防灾减灾中突出民生, 把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作为群众安置和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水利建设中突出民生, 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要在水利管理中突出民生, 把维护群众的基本需求与合法权益放在水利管理中的突出位置;要在水利改革中突出民生, 把水利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让水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 水经会应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村水利、防洪保安、供水保障、生态建设等民生水利问题作为开展水利经济研究与专项调研的工作重点, 及时反映群众需求, 促进人水和谐。

三是围绕实化细化水利投入政策开展研究。为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力争实现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导向明确、操作性强的水利投入政策措施, 包括: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基金延长到2020年;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 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等。这些政策措施是从根本上改变水利投入规模不足、波动性较大、基础不牢的关键举措。为确保这些政策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需要逐一对其细化和实化, 水经会应在己有工作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各级财政水利投入增加渠道、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办法、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完善、水利融资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四是围绕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研究。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这标志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国家的重大战略,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要明确“三条红线”, 严格责任考核。维系水的自然循环和水资源承载能力, 需要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在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约束下, 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需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和维系水体自净能力, 需要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落实三条红线, 扭转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的局面, 让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真正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 要配套实施一系列措施, 研究建立一整套指标体系, 制定出台一系列标准。水经会要积极开展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主要指标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围绕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开展研究。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不顺、改革滞后仍然是水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障碍。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尚未有效建立, 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艰巨。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 兼顾效率与公平, 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些措施既为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为进一步深化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破解水利改革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水经会应致力于破解水利发展的深层次制约, 增强水利事业的生机活力, 围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资源费、城市供水价格、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污水处理、再生水价格和农业水价等主题, 开展专题研究与实地调研, 认真分析各地实际情况, 形成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与调研报告, 为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及水价政策出台奠定基础。

三、努力开创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面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机遇、新目标、新任务, 水经会要紧紧把握, 明确定位, 创新思路, 围绕水利中心工作, 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和服务水平, 努力推动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 明确定位, 创新思路

一是定位要准确。作为部直属的学术性社会团体, 水经会要针对水利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积极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与调研;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功能, 组织开展全国或区域性专题学术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架起部与会员、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 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与协调作用, 整合各种学术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影响力, 营造良好的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社会氛围, 调动广大会员参与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思路要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 深入分析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 提出新思路, 解决新问题, 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要开阔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视野, 拓展工作范围, 力求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要维护好、服务好水利改革发展大局, 统筹安排好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的各项内容, 抓住重点、触及热点、突破难点、培育亮点, 以点带面, 推动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全面发展。

三是关系要清晰。在水利经济研究工作中, 水经会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要处理好与指导司局、挂靠单位、会员及其他社团之间的关系, 积极配合部有关司局的工作, 充分借助挂靠单位的研究力量, 竭诚为会员做好服务, 加强与其他社团的交流。要处理好经济研究与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 以服务社会、服务水利改革发展、服务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不断提升水利经济研究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处理好近期工作安排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以中央1号文件为新起点, 以支撑水利跨越式发展为目标, 在做好换届工作、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 抓紧制订水经会发展规划, 有效整合资源, 拓宽业务领域, 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 着眼全局, 突出重点

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水经会要深刻认识水利经济研究与水利改革发展的紧密联系, 在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中找准位置, 把握好发展方向, 利用好发展机遇。既要立足当前抓落实, 又要着眼全局谋长远;既要全程参与, 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大局, 又要根据实际情况, 突出水利经济研究工作重点。

一是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致力构建多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机制, 努力打造学术交流品牌。要紧紧围绕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等关键问题, 组织水利经济学术论坛, 广泛邀请有关领导、行业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结合区域水利工作特点, 组织召开区域性专题讨论会;探索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借鉴吸收国外新理念。

二是深化课题研究。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 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要切实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中心, 着眼于水利经济研究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水利改革发展现实问题的思考, 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亟待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公共财政投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计提使用土地出让收益、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等重大水利经济政策问题开展研究, 努力拿出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

三是积极开展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解题之方, 也是水经会的优良传统。新时期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光凭经验办事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要整合好会员资源, 尽快建立起水经会牵头协调、广大会员参加的调研机制。围绕水利中心工作, 结合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积极开展重大水利经济政策与专题调研, 统一组织、统一行动, 集中优势力量, 深入调查, 破解难题。

四是搞好宣贯培训。在宣贯培训工作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从广大会员以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从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理解人的角度来谋划和开展各项工作;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 以会刊《水利经济》为窗口, 宣传行业内外优秀水利经济研究的学术思想, 宣传国家水利经济政策法规, 扩大会刊社会影响;开展水资源节约、保护宣传活动, 做好水利经济研究优秀成果、水利经济政策法规实施成效等展览工作;为广大会员举办水利经济政策法规学习培训班, 提高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者的政策水平及法律素养。

(三) 提升能力, 优化服务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理事会、办事机构和会员队伍建设, 积极构建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网络, 整合和发挥会员的学科和人才优势, 在联系、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 提高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外部研究力量, 努力打造核心层强势、紧密层稳定、松散层广博的水利经济研究工作队伍。

二是增强服务意识。立足社团的服务属性, 转变服务观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发布水利经济政策法规信息和展示学术成果;积极组织会员对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为会员提供水利经济政策法规咨询等多种服务, 支持会员发展。

三是推进内部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长办公会议等议事规则和制度, 规范学会管理;探索人才选拔、培养新机制, 吸引一批信得过、有能力、想干事、愿奉献的人才参与社团工作;完善水利经济研究工作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四)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

作为部直属社团, 水经会的良性运转与发展壮大离不开部有关司局、挂靠单位及广大会员的支持和帮助。指导司局要切实发挥业务指导作用, 提高水经会服务能力;有关司局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水经会承担更多的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挂靠单位要尽可能地发挥研究与技术优势, 支持水经会深入开展水利经济研究与专题调研;广大会员要主动关心水经会的发展, 为其发展出谋划策。大家群策群力, 创新思路谋发展, 继往开来绘新篇。

同志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做好水利经济研究工作, 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号文件,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发展, 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勇拼搏, 扎实推进新形势下水利经济研究工作, 为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改进自适应均值滤波器下一篇:用户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