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2024-08-27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题(共4篇)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篇1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范围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B.工具理性C.有机团结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B.自然主义C.主观主义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B.个人主义C.集体主义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组织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B.几何学C.心理学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B.生物学C.几何学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C.社会规律D.社会行动

11.韦伯主张用(C)的方法开展社会学研究。

A.客观论B.主观论C.理解论D.认识论

12.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称为(B)社会学。

A.科学的B.解释的C.正确的D.德国的13.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B)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价值理性B.有限理性C.工具理性D.科学理性

14.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D.合规律性

15.帕累托认为,只有在(D)的社会才能涌现出较多的确有才干的精英。

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C.高度发展D.流动开放

16.帕森斯认为,(D)是社会现实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单位。

A.家庭B.群体C.个体D.社会行动

17.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D)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A.价值理想B.社会进步C.道德要求D.直接利益

18.帕森斯认为,(B)是行动者对超越直接功利的道德目标和理想信念的追求。

A.行动目标B.价值取向C.社会进步D.物质利益

19.默顿认为,(C)功能就是这样一些客观结果,它对系统的调节和适应做出贡献,而这种作用是系统参与者所期望并公认的。

A.积极的B.重要的C.显性的D.组织的20.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C)。

A.隐功能B.功能失调C.反功能D.显功能

21.默顿认为,所谓()是指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

A.反功能B.功能失调C.隐功能D.显功能

22.黙顿认为,(B)功能就是那些并非人们预先期望和公认的功能。

A.显性的B.隐性的C.反面的D.正面的23.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A.情感沟通B.语言交流C.姿势对话D.意义表达

24.米德认为,西方语言中我的主格I同宾格me之分,实质是自我意识(C)的清楚表现。

A.正确B.清楚C.分化D.整合25.霍曼斯认为,群体的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而形成了群体的(B)。

A.内部系统B.外部系统C.客观系统D.主观系统

26.霍曼斯认为,(A)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行为中为获得某种利益,或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预先做出的支付。

A.成本B.关爱C.友谊D.帮助

27.布劳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权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向别人(A)。

A.提供帮助B.显示能力C.开展竞争D.学习优点

28.以下哪些学者是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ACD)。

A.科塞B.布劳C.达伦多夫D.柯林斯

29.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对立与冲突,而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D)。

A.严重障碍B.不利因素C.破坏因素D.根本动力

30.()是柯林斯展开冲突理论从微观迈向宏观研究所使用的核心观念。

A.社会矛盾B.利益关系C.阶级斗争D.互动仪式链

31.常人方法学超越了(C)的对立。

A.个人与社会B.唯物与唯心C.主观与客观D.传统与现代

32.丹尼尔•贝尔认为,(C)在产业结构中总的比重迅速上升,这是后工业社会来临的首要标志。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知识经济

33.丹尼尔•贝尔认为,知识阶级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力量,一个重要根据在于:(B)上升到首要地位。

A.生产技术B.理论知识C.文学艺术D.发明创造

34.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A)。

A.历史社会学B.发展社会学C.解释社会学D.实证社会学

35.福柯主张,知识考古学要在实证性的话语实践中揭示出具有(B)的规则。

A.相似性B.差别性C.规律性D.普遍性

36.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福柯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科学话语如何制约或构造着人们的()。

A.理论知识B.思维能力C.感性经验D.理性选择

37.布迪厄试图从()的立场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A.主观B.实践C.客观D.实证

38.布迪厄试图从实践的立场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的对立。

A.生物学B.心理学C.现象学D.历史学

39.布迪厄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行为是由()支配的。

A.理性思维B.宗教观念C.理想性D.实践感

40.布迪厄指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

A.现象B.场所C.领域D.网络

41.马尔库塞认为,本能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无压抑性文明,而无压抑性文明的根本点在于()的解放。

A.人性B.思想C.理性D.爱欲

42.哈贝马斯认为,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之间。

A.人与社会B.人与人C.人与群体D.人与物

43.哈贝马斯认为,到近现代越来越模糊的公共领域,在()时期是界限分明、形式清楚、功能明确的。

A.古希腊B.中世纪C.文艺复兴运动D.启蒙运动

44.为了强调研究语言问题的实践性,哈贝马斯把自己的语言行为理论称为()。

A.实用语言学B.普遍语用学C.对话语言学D.行为语言学

45.为了强调研究语言问题的(),哈贝马斯把自己语言行为理论称为普遍语用学。

A.科学性B.实践性C.客观性D.规律性

46.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原则来取代主客二元论。

A.多元论B.二重性C.统一论D.实践论

47.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是由人们头脑中的()亦即结构观念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创造出来的。

A.理论观念B.记忆痕迹C.价值理想D.传统观念

48.吉登斯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不是注重类型划分或理想类型与模式的讨论,而是把社会行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称之为()。

A.行动链B.行动态C.行动化D.行动流

49.吉登斯认为,()既是现代性的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

A.时空压缩B.时空分离C.时空聚合D.时空一体化

二、多选题:

1.孔德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AD)原则。

A.客观性B.自主性C.能动性D.相对性

2.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BCD)三个不同的阶段。

A.原始阶段B.神学阶段C.形而上学阶段D.实证阶段

3.斯宾塞站在(AB)立场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A.自然主义B.个人主义C.集体主义D.人文主义

4.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包含着生物有机体一样的系统,包括:(ACD)等系统。

A.循环系统B.骨骼系统C.神经系统D.营养系统

5.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的主要特点是:(ABD)

A.不可还原性B.对个体的制约性C.主体能动性D.社会普遍性

6.迪尔凯姆指出,解释社会事实基本原则是(AD)。

A.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B.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C.坚持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方法D.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源与功能混同起来

7.迪尔凯姆指出,到现在为止,社会经历了两种最基本的团结形式:(CD)。

A.个体团结B.群体团结C.机械团结D.有机团结

8.迪尔凯姆论述了以下几种自杀类型(ABD)。

A.利己性自杀B.利他性自杀C.恐惧性自杀D.失范性自杀

9.齐美尔根据(ABD)几个标准对统治和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A.服从于个人B.服从于多数人C.服从于组织D.服从于思想原则

10.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BCD)。P68

A.关心B.投入C.体验D.设身处地

11.韦伯概括出三种权威类型:(BCD)。P74

A.专制权威B.传统权威C.感召权威D.合法权威

12.韦伯划分的社会行动类型包含下列哪几类?(ABCD)

A.价值理性行动B.工具理性行动C.传统性行动D.情感性行动

13.帕累托认为,下列属于派生物的是:(ABD)。P86

A.哲学B.伦理学C.本能D.政治学

14.价值取向是行动者对()和()的追求。(CB)P95

A.有用事物B.理想信念C.道德目标D.物质利益

15.下列哪几点属于帕森斯论述的社会系统结构功能框架的内容?(ABCD)

A.适应B.目标达到C.整合D.模式维持

16.米德论述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CBD)P125

A.孕育B.游戏C.嬉戏D.普遍化他人

17.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BCD)。P126

A.娱乐性B.复杂性C.组织性D.规则性

18.丹尼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在(ABC)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A.产业结构B.就业结构C.阶级结构D.家庭结构

19.哈贝马斯认为,古希腊时期的广场型公共领域具有如下特点:(ABD)。P262

A.公私分明B.对话沟通C.关注市场D.讨论政治

20.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ABC)P262-263

A.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B.中世纪代表型公共领域

C.近现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D.当代社会主义公共领域

21.哈贝马斯认为,实现语言的有效沟通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BCD)。P271

A.表达的可领会性B.陈述的真实性C.表达的真诚性D.言说的正当性

22.吉登斯认为,传递性经验是通过(AD)而形成的间接性经验。P300

A.知识信息B.人际交往C.群体互动D.通讯媒体

三、名词解释:

1.社会秩序(孔德)

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间稳定的有序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2.实证阶段(孔德)

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3.有机团结(迪尔凯姆)

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4.社会比率(迪尔凯姆)

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5.集体表象(迪尔凯姆)

人们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形成的共有的集体观念,包括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道德理想和思维模式等。

6.社会形式(齐美尔)

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互动模式,是社会现实的表现形式,因此它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7.社会唯名论

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8.合法权威(韦伯)

合法权威是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无论是统治者行使权力,还是被统治者认可权力,都要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

9.中程理论(默顿)

中程理论是一种介于微观描述和宏观概括之间的中介性社会学理论。这种社会学理论,不仅直接面对经验事实,而且能概括出不脱离经验事实的理论观点。

10.利益最小原则(霍曼斯)

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的关系来解释社会交换权力的形成。他认为,在社会交换行为中,如果一个人在交换中付出的成本大于对方,而获得的报酬却小于对方,那么他在交换中将获得支配对方和控制交换行为的权力。霍曼斯称之为“利益最小原则”。

11.稀有资源原则(霍曼斯)

在霍曼斯看来,如果一个人在交换行为中提供给其他人的东西是很难得的资源,他就能获得较高的交换权力,尤其在他提供的资源具有普遍性的需求时,他获得的交换权力就更大。

12.内部报酬(布劳)

内部报酬是从社会交换关系本身获得的报酬,内部报酬从内部交换获得;内部交换是带有非功利色彩的情感方面的交换,例如友谊、恋爱就属于内部交换;由内部交换而得到的内部报酬具有非功利的情感性质。

13.外部报酬(布劳)

外部报酬是从外部的社会交换中获得的报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从交换对方那里获取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则属于外部交换,外部报酬具有功利性或属于物质利益。

14.场域(布迪厄)

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场域中有社会行动者、团体机构、制度和规则等因素存在,场域的本质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

15.社会物理学(布迪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认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16.实践意识(吉登斯)

实践意识是有能力支配行为的感性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间的“只做不说的意识”;实践意识具有日常性和惯例性。

四、简答题:

1.默顿是怎样批判结构功能主义?(见教材)

2.简述默顿提出的中程功能分析原则的基本内容。(见教材)

3.霍曼斯是怎样论述群体凝聚力的?(见教材)

4.柯林斯怎样论述社会冲突的根源?

5.加芬克尔是怎样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的?

首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具有权宜性。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者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而行动,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和特定的场景条件而行动,行动过程就是行动者在该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把有关的各种即时的相关因素联系整合起来的复杂的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进行了大量权宜性、创造性的努力和工作。其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具有情景组织性。常人方法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是在具体的局部的场景中完成的,任何社会行动都处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的,具有空间局部性。

再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索引性。索引性是指人们在实践行动中如在对话活动、情景互动中进行语言或体态表达时,互动双方往往省略(或者说隐含)双方共同知道的知识、信息,但这种省略或者不言明而隐含的知识、信息对彼此的互动并非没有影响。

最后,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和反思性。加芬克尔认为,尽管行动具有索引性,但行动还是可以观察和可描述的,也就是还是可以说明的。

6.丹尼尔•贝尔的学术立场是什么?

丹尼尔•贝尔的学术立场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强调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社会经济行为时,应充分考虑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和经济活动结果、经济调控政策的社会影响。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强调公众领域人人平等,私人领域个性自由,但是都应当有一定的规则与制约。

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维护美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抵制具有刺激性和煽动性的文化现象。

7.丹尼尔•贝尔论述的中轴原理具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中轴原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功效性。

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根据的机械决定论。

8.福柯是如何论述权力和知识的关系的?

福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其一,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权力关系的抽象知识;

其二,权力离不开知识,不仅权力在特定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中形成,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权力;

其三,权力同知识不可分,只有在权力与知识的联系中才能把握权力的实质与作用。

9.福柯怎样论述西方社会纪律机制的极度扩张?

(1)纪律机制扩展为各种机构的普遍性运作方式;

(2)纪律功能不仅具有惩罚的消极功能,而且也具有了促进的积极功能;

(3)纪律机制渗透到一切非制度化的社会层面,使社会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得到了控制;

(4)纪律机制成为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或基本形式,监狱成为国家机器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10.布迪厄怎样论述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状态?

11.哈贝马斯怎样论述公共领域原初形态的特征?

哈贝马斯认为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的原初形态,它具有如下特征:

(1)公共领域同私人领域有明确界限;

(2)公共领域的活动形式是对话和交往,在话语沟通中发挥舆论的作用;

(3)公共领域涉及的公共事务主要是政治生活、军事活动和体育、武力竞技等,而生产劳动和经济活动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领域里的事情。

12.哈贝马斯怎样论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性质、结构和内部矛盾?

(1)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同公共权力领域的中间地带;

(2)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活动的人是有私有经济地位、从私人领域出发的自主的个人;

(3)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私人因共同的利益和目的而联系起来,并同公共权力机关发生矛盾;

(4)矛盾的主要内容是商品交换和社会交往的一般规则问题,亦即从公共权力出发还是私人利益出发确立和调整交换规则;

(5)矛盾的展开形式是话语交流和观点论证。

五、论述题:

1.布迪厄怎样论述场域的特点?如何借鉴布迪厄的场域观点开展社会学研究?

首先,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

其次,场域表现为不同类别或不同形式,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或阶级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作用。

再次,场域都是关系的系统,而这些关系系统又独立于这些关系所确定的人群,具有客观性。

根据布迪厄的这些论述,开展社会学研究时,应当把研究对象放到场域关系中考察,既要重视场域环境对行动者的形塑机制,也要考虑场域包含的利益矛盾和***。

2.试述布迪厄关于社会资本特点的论述,对现实生活有何借鉴意义?

社会资本有如下特点:

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

其次,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它要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关系来加强,否则就是变动不居的偶然联系,而不是作为具有稳定联系的社会网络;

再次,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只有当社会网络被行动者调动或利用时,它才能以某种能量或资源发挥资本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时它就是现实的社会资本,而当它未被调动和利用时,它仅仅是静态的网络关系,是潜在的社会资本,可见,社会资本是动态的实践性概念;

最后,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3.哈贝马斯如何论述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之间的关系?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哈贝马斯把社会行动区分为两大类: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并指出两类行动具有不同的规范结构。

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物之间,而交往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则展开于主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人之间。

目的理性行动把功利目标、手段选择、技术操作、价值测评和决策筹划等因素考虑周全,并使这些因素在目的理性行动中协调一致,这就是目的理性的规范结构。

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按照真、诚、正、通四条原则行事(或根据交往理性行事),这也就是哈贝马斯追求的交往行动理性化。

哈贝马斯观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要把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等面对客观事物的行动同面对人的交往活动区分开,不能用对待物的原则或行为方式去对待人。

4.吉登斯怎样论述传递性经验?有什么现实意义?

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和通讯媒体,不仅加速了时空分离化和抽离化趋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传递性经验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经验。

传递性经验是通过知识信息和通讯媒体而形成的间接性经验,实质上是知识经验或信息经验。

只有在现代社会进入知识化或信息化时代,传递性经验才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基本经验,在某些社会领域中甚至是主要的生活经验。

传递性经验也是一种某物可以不在场的经验,因而是一种超越具体时空点位限制的可能性经验。

依靠信息传递而形成的高度现代性的生活经验,伴随着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作用,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瞬息万变的风险世界,同时也是一个蕴含无限机遇的、可供人们创造和选择的世界。并且,这是一个在全球时空范围内展开的可能世界。

因此,现代人必须在全球性视野里反思风险,把握机遇,做出对自我与社会的重新设计。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篇2

(宏观经济理论与流派部分)

2004-5-30

1. 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掌握这一概念应该注意哪几点?

2. 什么是乘数和乘数原理?请推导出乘数的计算公式。

3. 试用IS-LM模型来分析,当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若再配合以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可以既不导致利息率上升,又使国民收入有较大的增长?

4. 在开放经济中处理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种种复杂关系时,需要政府决策

者拿出一套所谓最优政策配合,其含义是什么?在最优政策的选择上,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5.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失业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其理由是什么?

6.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哪几种解释?

7. 什么是菲利浦斯曲线?西方国家政府如何运用菲利浦斯曲线?

8. 请简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9. 请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0. 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的“相机抉择”原则与方法,试举例说明之。

11. 请简述宏观经济政策中中央银行能够运用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12. 请简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13.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点是什么?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是如何随着资

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演变的?

14. 简述萨缪尔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15. 现代货币主义是怎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现代货币主义的三个中心命题是

什么?

16. 现代货币主义在应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问题时提出哪些政策主张?

17. 什么是“拉弗曲线”,为什么供应学派把减税作为其最基本的政策主张?

18. 什么是新制度主义的“趋同论”和“新社会主义论”?你对此如何评论?

19. 请简述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新的假定。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篇3

一、判断题

1.(√)社会是人类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2.(×)人们交往是社会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3.(√)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4.(×)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方向,孙中山谢了“天下为公”、“大同书”的座右铭。

5.(×)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和活动,可以被认为即使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社会学者们学科产生的先驱。

6.(√)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7.(×)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生理反应。8.(×)需要的产生并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

9.(√)驱力所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需求。10.(×)生理需求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11.(×)社会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宏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13.(√)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

14.(×)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15.(×)人际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17.(×)情景定义时社会学家布卢默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18.(√)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1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20.(×)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外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内因。

21.(√)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22.(×)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23.(√)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24.(×)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是指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25.(×)群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6.(√)社会群体不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且是社会性的群体。

27.(×)社会人团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28.(×)社会群体是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29.(×)初级社会群体包括: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30.(√)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31.(×)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内部事务。32.(√)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

33.(√)社会组织的运行时其各要素有效搭配达到目标的过程。

34.(√)组织目标在时序、层级上的分解和相互交织就使组织目标成为一个系统。

35.(×)科层制是泰罗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6.(×)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37.(√)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共同体。38.(×)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39.(×)社区的文化特点都是由这个社区的历史传统决定的。40.(×)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

41.(√)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42.(×)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是城市规范化。43.(×)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

44.(√)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作社会分层。45.(×)社会分化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形式。46.(×)阶级起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47.(×)阶层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的。48.(×)阶级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利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在内。

49.(√)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而产生,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50.(√)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产物,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5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规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52.(×)社会是一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包括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53.(×)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行为规则即规范系统。54.(×)制度是抽象的,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

55.(√)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56.(×)制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

57.(×)正式控制是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58.(×)外在控制就是社会成员用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来约束好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59.(×)道德是以行为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0.(×)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6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际关系失调两个方面。62.(√)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地球表面附近所有物质实体的总和。

6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都经过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而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64.(√)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65.(×)工资是通过劳动取得收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生活的活动。66.(√)就业是劳动者自身社会地位肯定的过程。

67.(√)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68.(√)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的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

69.(×)狭义的社会工作对象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当他们陷入生活困境需要帮助时,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对象。70.(×)广义的社会工作对象主要是:因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的贫弱者,主要是老弱病残、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人。

71.(×)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72.(√)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专业社会工作由先前的慈善事业发展而来。73.(√)社会变迁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社会系统的变动。74.(×)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要保护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三种措施统一考虑。75.(×)制度文化就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做事的方法、行动的蓝图。76.(×)按照流动的方向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77.(×)按照流动的主题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又有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的区别。78.(√)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和程度。79.(×)政治独立了,等于国家真正独立了。80.(×)第一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

81.(×)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82.(×)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主张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83.(√)继依附理论之后,一又出现了所谓世界体系论。它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84.(×)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的名称,提出了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85.(√)全球发展理论中,在研究现代化问题有一个突出的机构就是罗马俱乐部。86.(√)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87.(×)调查研究的实施阶段要提出调查研究的设想,制定调查研究的详细方案。

88.(×)准备调查阶段要完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两项内容。这是一个调查人员直接向调查对象索取、收集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89.(×)选题要考虑的制约条件必要性是指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它包括理论意义这个方面。90.(×)预测性判断是关于社会现象状态的推测判断。

9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社会现象变动原因或内部关系结构的推测性判断。92.(×)解释性判断对社会现象发展趋向的判断。

93.(√)全面调查也叫普查。是在较大范围内对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进行的逐一不漏的调查。

94.(×)典型调查时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砉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

95.(√)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96.(×)斯宾塞对如何重建当时社会秩序较为关注,主张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97.(√)美国社会学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社会学最早是从欧洲传入的。98.(√)冲突学派的理论观点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以达伦多夫为代表的辩证冲突论和以科瑟尔为代表的功能冲突论。

99.(×)在方法论上导出芝加哥学派侧重“硬”科学的内省方法,而依阿华学派则强调采用“软”科学的方法。100.(×)民俗学方法论,其代表人物是A.舒茨,它的重点是分析行动者的思想和随之而引起的行动的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A中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C劳动)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康有为)

5.马克思研究人们的经济关系从(C商品)入手一样。6.文化是指(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7.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马斯洛)8.“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安全的)

9.(B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者社会的发展。10.“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B库利)11.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朋友谈心)12.根据交往的(C性质),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13.(A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1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D米德)

1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角色丛)

16.一个人同时担当了集中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角色冲突)1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春游)

18.一切(D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举出上进行的。19.(C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交往。

2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享乐主义)21.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时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B具体运算)2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2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D继续社会化)24.(A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便是人的社会化,人的成长好发展变化的实质。25.社会规范是(C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26.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人际关系密切)27.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

28.人的(B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29.社会学家(B库利)首先提出来的,有时也被翻译成“守属社会群体”或“基本社会群体”。30.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交换关系)

31.管理学家(C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惯例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32.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社会人)

33.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古典管理理论)

34.(A家长制)是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是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早起社会组织状况有关的。35.社会组织目标是(C经济组织)存在的根据。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包括(B内部行为)规范化、相互协调及管理监督等活动。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B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农村社区成员是以(C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城乡协调发展)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逆城市化)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芝加哥学派)提出的。

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B社区)城市居民的(D组织程度高)和组织结构复杂。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柏森斯)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C韦伯)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B社会分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D社会分层)整合作用是指(C社会各部分协调称为一个整体)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你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逃避)社会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D实用性设备)和象征性设备。(B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条件的产物。(C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C迪尔凯姆)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这称为(C创新)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这称为(V形式主义)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个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A社会失范论)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C积极的控制)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C社会行为规范)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C社会控制)

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C正式控制)什么问题正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C环境问题)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计划生育)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A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隐性失业)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好描述性的解释是(A经济学定义)

人口的急剧增长超过了(A资源)好环境承受的限度,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直接给(A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社会问题的特征是(C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和破坏性。人口问题本质上是(B发展)问题。

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B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社会保险是(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谁工作是指(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有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和(D长期性思想)社会保障是(C预防型)的,保障水平有高有低。社会保障属于(A分配范畴),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社会主义的(A人道主义)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视(C社会均衡论)“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A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文化类型说)

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D水平流动)

(C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众,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好特征(B生活方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85.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A自然环境)86.《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B托夫勒)

87.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C依附理论)的观点。88.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B丁伯根)89.“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A贝尔)

90.(A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费兰克,主张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91.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由理论与技术结合、方法体系和(C方法论)92.社会调查研究的体现分析性、科学性好(D目的性)特点。

93.通常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好(C抽样调查)94.(A访谈法)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95.(C观察法)是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好积累具体、生动资料的方法。96.孔德主张应当用(B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97.孔德提出了世界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智慧的发展可以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好(D实证)等阶段。98.孔德提出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D历史法)几种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99.韦伯认为取得这种权威的人是根据制定规则的合法性而发布命令(B法理权威)

100.韦伯认为这种权威是建立在领导者的要求好信徒的信仰上并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来执行这种权威(C传统权威)

三、多项选择题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ABC)的学说和活动,被认为既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2.社会学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BCDE)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B结构 C功能 D发生 E发展

3.社会学把社会(ABC)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4.社会学把社会(ABC)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A整体 B内部 C外部

5.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也是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其(AC),并立足于科学研究之林的。A理论 C学说

6.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它的研究主要包括(ABCDE)

A社会发展动力 B社会因素 C社会过程 D社会组成 E社会控制 7.需要是一种社会(AB),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A心理现象 B客观事物

8.需要也是通过社会文化的(BC)规范来满足的。

B思想 C行为

9.人最基本的需要体现人体生理上的主要要求,包括(ABCD)需要。

A食品 B衣服 C居住 D喝水

10.包括防备生理(ABC)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

A损伤 B疾病 C经济

11.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个(AC)的地位。

A稳定 C牢固

12.一个人希望充分实现其(AB)的潜在能力,做他最适宜的工作,完成他自己的别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才有可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A天才 B才能

13.根据交往的性质,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顺应

14.根据交往的形式划分为(BC)

B直接交往 C间接交往

15.根据交往的主题划分为(AE)

A个人交往 E群体交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强调人类交往中的(ABC)的重要性的理论。A象征 B符号 C意义

17.人际关系以个体之间的角色关系分有(ABC)

A夫妻关系 B师生关系 C同学关系

18.人际关系以关系的情感特征分有(ABE)

A亲密关系 B疏远关系 E敌对关系

19.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因,(BD)是个人发展的外因。

B环境D教育

20.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好高级神经活动作用,转变为人的(ACD)规范的过程。

A思想 C心理 D行为

21.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CD)等方面。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22.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ABCE)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E设计运算

23.(CDE)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

C继续社会化D再社会化E特殊社会化

24.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即要受(CD)的限制,更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C生理限制D心理限制

25.初级社会群体它反映人们(AE)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A最简单E最初步

26.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CDE)

C规模小D面对面的互动E持久互动关系 27.初级社会群体包括(AC)等

A家庭C邻里

28.次级社会群体包括(ABDE)等

A政党B军队D学校 E机关

29.社会群体的特征具有(ABC)的成员关系。

A直接B明确C持久

30.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分(ABCE)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隔代家庭E核心家庭 31.社会组织的类型从功能角度划分(ABCDE)等

A经济组织B政治组织C文化教育组织D军事组织E行业协会组织 32.社会组织的要素包括(ABCDE)等

A成员B目标C规则D权力E设备

33.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由诸多因素制约包括(BCDE)等

B环境需求C组织资源D组织能力E上下指令 34.社会组织的存续要实现对(AB)平衡

A内部B外部

35.(ABCD)是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36.行政管理是组织内部(BCD)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B职位分层C权力分等D分科设层 37.按社区所发挥的功能划(ABCDE)

A经济社区B政治社区C军事社区D文化社区E宗教社区 38.按人口好地域分划分(ACE)

A巨型社区C中型社区E区微社区 39.按形成方式分(BD)

B自然社区 D法定社区

40.按社区的结构及其综合表现划分(BC)

B农村社区 C城市社区

41.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ACDE)A田种植业C林业D牧业E渔业

42.城市社区的结构划分为(CDE)结构。

C区位D产业E组织

43.社会分化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AC)

A生物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44.解释社会分层的理论有(BCD)

B功能论C需要论D天才论

45.由于(ABC)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

A阶级B地位C权力

46.(BCDE)分工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B财富C声望D权力E职业的分工

47.阶层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AD)高低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在内。

A社会地位D政治权利

48.在我国剥削阶级灭亡后,进行阶层分析更能准确地理解(CD)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更能完善地解决有关的社会矛盾。

C不同阶层D不同集团

4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AE)

A经济制度E家庭制度

50.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BCD)

B宗教制度C教育制度D政治制度 51.社会制度的特征包括(BCDE)

B普遍性C变异性D稳定性E阶级性 52.构成社会制度的要素(ABCD)

A概念系统B规则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 53.社会制度的功能包括(ABCD)

A满足生活需要B提供社会化C社会整合D传递社会文化

54.当社会中某种制度得到人们的认可,顺利推行时,就表示某种(AB)得到公众认可。

A社会规范B价值观

55.正式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包括(ABC)

A法律B条例C规章

56.非正式控制是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包括(DE)

D舆论E群体压力

57.社会控制的功能(ABC)

A维护社会秩序B维持正常生活C促进社会发展 58.作为社会规范的宗教,主要表现为(AB)

A教规B宗教仪式

59.社会群体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去(CDE)其成员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越轨行为。

C预防D约束E制裁

60.违背习俗的人常常会受到周围大众的嘲笑(AB)

A攻击B孤立

6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AB)等方面。

A社会关系B环境关系

6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在(BD)等方面。

B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

63.人口的急剧增长超过了(BC)承受的限度,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

B资源C环境

64.社会关系的失调表现欲(ABCD)几个方面

A利益冲突B价值观冲突C结构失调D社会解组 65.人口素质既包括人的(ABC)

A身体素质B文化素质C精神素质 66.事业现象受(ABCDE)等多种因素影响。

A社会B经济C人口D技术进步E季节 67.社会保障的特点(ABCD)

A经济保障B社会性C合法性D人道主义

68.社会保险是(AB)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某种原因发生因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保障制度。A国家B社会

69.社会救助是(AB)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

A国家B社会

70.社会福利是指当社会成员因(ABCD)而丧失劳动能力而出现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的服务。

A年老B疾病C生理缺陷D生理缺陷

71.社会工作包括以(AB)为对象的个案工作

A个人B个别家庭

72.以群体的方式开展工作的(C)工作和以一群人共同生活的(D)为工作对象的社区工作。

C团体D社区

7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BCDE)不同的阶段。

B依赖关系C顺应关系D掠夺关系E和谐关系 74.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要素,(ABCDE)植物等复杂的综合体。

A地形B气候C海洋D陆地E土壤

75.文化是这个群体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A)的和(E)的产品。

A物质E非物质文化

76.人口数量的变化有(CDE)组成因子

C出生数D死亡数E人口迁移数

77.文化可以分为(ABC)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

A物质文化B规范文化C认知文化

78.柏雷托主要研究均衡理论,他认为任何社会系统主要有(ABCD)特征

A生产力水平B政治权力分布C意识形态D社会不平等 79.信息手段的进步,缩短了人的(BCDE)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B空间距离C人的关系D人的观念E人与自然

80.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AB),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叫做社会现代化。A物质条件B精神条件

81.社会现代化的包括(ABCDE)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等内容。

A经济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城乡社区现代化D群体组织现代化E人的现代化 82.贝尔说:“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括包括(ABCDE)内容

A经济方面B职业分布C中轴原理D未来的方向E制定决策

83.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现代化研究的令人瞩目的成果是提出(BC)的理论。

B信息社会C后工业社会

84.社会现代化必须以(ABC)为后盾

A近代文化B现代文化C现代科学技术 85.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E)

A选题阶段B准备阶段C调查阶段D总结阶段E报告阶段 86.社会调查研究的体现(ABC)特点

A分析性B科学性C目的性

87.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ABC)

A理论与技术B方法体系C方法论

88.必要性是指进行客体研究的意义,它包括理(BC)方面。

B理论意义C实际意义

89.选题要考虑的制约条件即(CD)

C必要性 D可行性 90.可能性即进行客体研究的可行性,是指(AD)是否允许进行该项调查研究。

A主观条件D客观条件

91.研究假设的形式包括(BCD)

B描述性假设C解释性假设D预测性假设

92.抽样调查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包括(ABCD)等方法。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 93.确定调查方式、方法(ABCD)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

94.孔德对主张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提出了世界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智慧的发展可以分为(BCD)

B神学C形而上学D实证

95.孔德提出四种研究的方法,即(ABCD)

A观察法B实验法C比较法D历史法 96.斯宾塞发表的大量著作有(BCDE)等 97.韦伯将权威分为(ABC)几种类型

A法理权威B传统权威C神召权威

98.迪尔凯姆的理论核心是关于社会事实的概念。他把社会事实分为(AC)等类型。

A物质C非物质

99.霍曼斯在其交换理论中提出了成功命题和(ABCDE)普遍性命题

社会福利与保障期末复习 篇4

1、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A)。A.英国

2、(B)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倡“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B.墨子

3、(A)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所采取的基金筹资模式。A.现收现付制4、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政府就建立了(A)。A.《社会保险法》

5、上世纪70年代后以下哪个国家没有出现所谓的“福利危机”?(B)B.中国

6、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中(B)是普遍运用的投资工具。B.政府债券

7、马尔萨斯的社会福利思想包括(D)。D.贫困能起到抑制人口增长的作用

8、美国1935年8月通过了世界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案是(C)。C.《社会保障法》

9、德国新历史学派主张应以(B)来应对阶级矛盾。B.渐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10、(D)不是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优点。

D、预筹养老金、抵御老龄化

11、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最早见于(A)A.《礼记•礼运》

12、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所采取的基金筹资模式是(B)。B.现收现付制

13、美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方式是(A)。A.缴税制

14、现收现付制的本质是(C)。C.代际赡养

15、关于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C.支持国家干预经济

16、下列不属于社会福利特征的是(D)。

D.统一性 17、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W.I.B.Beveridge向政府提出了(D),首次明确地阐述了福利国家思想。D.《贝弗里奇报告》

18、下列不属于安置工作特点的是(A)。A.主动性

19、康帕内拉在(C)中描写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大家都过幸福生活的国家 C.《太阳城》

20、1991年,上海市借鉴____D____的公积金制度,率先试行住房公积金政策。之后公积金制度在全国全面推广

D.新加坡

21、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______的社会救助事业,后为许多国家所采用(D)。D.英国

22、世界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方式归结为三大类:缴税制、缴费制和储蓄制,其中实行储蓄制的国家是(B)。B.新加坡

23、下列不属于社会优抚特点的是(D)。D.保障待遇的稳定性

24、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社会保障模式是(D)。D.国家保障型

25、下列不属于社会优抚资金的是(C)。C.补贴26、1601年英国伊利莎白女皇颁布(B)。B.《济贫法》

27、社会福利保障对象是(D)。D.全民

28、我国劳动者失业保险金不低于失业者原有工资的(C)。C.50%

29、下列不属于社会救助的特征的是(B)。B.义务的双向性

30、永久性全部残废的给付一般采用年金制,其金额一般为本人过去收入的(B)。B.66%~75%

31、(A)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孤寡独废疾者届有所养。”A.《礼记•礼运•大同篇》

32、以下哪个不属于基金制的优点?(C)

C.无通货膨胀33、1993年,参照国际做法,(B)率先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B.上海

34、(A)是住房保障制度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A.英国

35、(A)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管理模式最典型、运作最成功的。A、德国

36、边沁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有(D)D.最大幸福主义

37、以下哪项不属于制度学派的主要内容(C)。C.市场因素

38、下列不属于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原则的是(B)。B、公正原则

39、(A)反对实行《济贫法》?A.马尔萨斯

40、下列不属于社会优抚资金的是(C)。C.补贴

1、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ABCD)。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2、试选取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AB)。A.英国

B.瑞典

3、以下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ABD)。A.欧文

B.傅里叶

D.圣西门

4、德国社会保险法涉及到哪三种保险项目?(ABC)A.养老保险

B.失业保险

C.医疗保险

5、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ABCD)。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6、社会保障管理的特点是(ACD)。A.法制性

C.社会性 D.民主性

7、按资金筹措方式分,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方式有(ACE)。A、缴税制 C、缴费制 E、储蓄制

8、我国长期实行的就业政策包括(BCD)。B.高就业 C.高福利 D.低工资 9、19世纪德国俾斯麦推出社会保险法改革通过《帝国保障制度》,其来源包括(ABC)。A.《医疗保险法》 B.《工伤事故保险法》 C.《伤残和养老保险法》

10、建立新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原则是(ABC)。A.社会化原则 B.稳定化原则 C.法制化原则

11、下列关于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因素说法正确的是(ABCD)。A、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B、政治结构C、社会结构D、地理条件

12、农村乡镇敬老院中收养农村“五保户”,具体包括(ABCDE)A.保吃保穿 B.保住 C.保烧 D.保葬 E.保教

1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的挑战(ABCD)。A.人口老龄化

B.城镇化 C.就业形式多样化

D.经济全球化

14、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是(ABC)。A.动态性 B.刚性 C.适度性

15、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管理模式主要有(ABC)。A.集中管理 B.分散管理 C.集散结合16、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方法(AB)。A.实证分析 B.理论分析

17、社会优抚的特点是(ABCDE)。A.优抚对象具有特定性B.社会优抚的政治性 C.保障待遇的刺激性D.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E.优抚内容的综合性

18、以下关于社会救助的特征正确的说法是(BCE)D、对象的限制性C、目标的低层次性E、手段的多样性

19、确立最低生活标准的基本方法(ACDE)A、市场菜篮法C、生活形态法D、恩格尔系数法E、国际贫困标准法

20、按照社会福利的实施范围,可以将社会福利分为、和(ACD)A、社会津贴 C.、职工福利

D、社会服务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改革和发展50多年,至今还没有《社会保障法》这样一部基本的法律,甚至连《社会保险法》也未出台。(√)

2、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所以社会保障水平应该越高越好。(×)

3、中国农村养老发展思路应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发挥家庭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

4、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结构不合理。(√)

5、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准是单一的,就是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障证公民在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上。(×)

6、现收现付制的本质是“同代自养”。(×)

7、儒家“兼爱”思想的重点是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互助互济,是最具“社会性”的福利思想。(×)

8、福利主张也没有上升到理论探讨的层面,而只是停留在社会政策层面。(√)

9、权力转移论、生产者主权论、二元体系论和新社会主义论,被认为是制度学派的核心。(×)

10、弗里德曼认为,生产的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11、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体现国家中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阶级属性,又具有干预和管理社会保障公共需要所产生的社会属性。(√)

12、德国议会在1883年首次通过了《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的诞生。(√)

13、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福利制度的国家。(×)

14、社会保险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社会保险的对象享受补偿权利之前,要先尽缴费的义务,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他组成形式则没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对等关系。(√)

15、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社会保险“入不敷出”的局面日益严重,为了摆脱困境,各个国家纷纷开始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16、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完整、统一、灵活的社会保证管理体制,涉及各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核心内容是建立健全高效率的社会保证管理机构。(√)

17、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也就是国家负责型。(√)

18、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缩小了城乡间社会保障的差距。(×)

19、公共选择学派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的一个重要学派。(√)

20、国家财政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持,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直接拨款、承担社会保障运行费用、税收优惠。(√)

21、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可以根据公共服务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社会组织进行生产,即将公共服务类型与社会组织类型进行理性组合。(×)

22、继新加坡之后到20世纪20年代,其他欧洲国家如丹麦、瑞典、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23、新自由主义极力主张公有制,反对私有制。(×)

24、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与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创立人。(√)

25、从工伤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来看,在工伤社会保险实施的初期,只适用于危险企业、采矿现场、重工企业的体力劳动者。(√)

26、社会效益原则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首要原则。(×)

27、严格的说,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并没有系统的社会福利思想,他们的社会福利主张也没有上升到理论探讨的层面,而只是停留在社会政策层面。(√)

28、住房保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直接建房方式,以法国、瑞典、日本等国为代表。(×)

29、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

30、凯恩斯主义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产物,是直接为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服务的。(√)

31、亚当·斯密主张国家应该实行适当控制的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2、社会福利活动经由许多政府计划所管理。中央一般只负责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具体的管理与服务则主要由州与地方政府基层机构承担。(√)

33、中国古代的福利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4、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里反对私有制,却多反对暴力,主张社会改良,反对社会革命。(√)

35、哈耶克认为,公有制是最好的制度。他还把公有制同“自由”、“自由选择”联系起来,认为有了公有制,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才会有美好的社会。(×)

36、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保障对象范围较小,主要是城市在职困难职工。(×)

37、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只能以“高水平、广覆盖”为目标。(×)

38、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

39、社会保障水平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所以社会保障水平应该越高越好。(×)

40、传统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应该发扬社会责任感,承担起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生活需求。(×)

41、就养老保险而言,从本质上说基金制是“代际瞻仰”。(×)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原则。

(一)人本位原则,即保障人权,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原则(二)普遍性和区别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四)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五)与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2、简述建立和完善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措施。

(1)加大财政投入、加快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多元化(2)制定一套规范、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保障制度(3)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市场化4)应立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简述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2)政治、社会结构(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4、简述国外社会保障立法的特点。

(1)立法较早(2)社会保障法制比较健全3)立法模式各不相同(4)各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大都经历了从相对单

一、少数的社会保障领域立法到综合、全面的社会保障立法。

5、简述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

(2)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3分)

(3)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内容。(4)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6、简述缴税制、缴费制和储蓄制三种缴纳模式的共同之处。

(1)三种缴纳模式都有严密的法律体系作后盾,确保社会保障收入、支出、运营的规范性(2)都有严密的、分工明确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体系,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

(3)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多渠道,强调企业和个人义务,社会保障范围力求辐射到全社会的每一位公民(4)为减轻社会保险负担,政府对发展补充保险从政策或法律上予以规定或支持(5)财政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运营

7、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作用。

(1)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社会的稳定

(2)调节收入差距(3)保障劳动力再生产(4)促进经济发展(5)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8、简述我国社会保障管理面临的问题。

(1)社会保障立法滞后(2)社会保障缺乏统一管理(3)政事不分,监督检查不力(4)责权不明确,管理层次不清晰(5)社会公共福利性组织缺位,企业社会负担过重

9、简述社会优抚的改革与发展。

(1)完善社会优抚政策法规体系(2)构建多元社会优抚保障模式(3)推进优抚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4)改革退伍军人安置办法(5)做好社会优抚保障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工作

10、简述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点。

(1)在阶级关系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在阶级观点上尽管有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总体上是不科学的。(2)在依靠力量问题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统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同样看待,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新社会的创造者,企图靠乞求统治阶级发善心来帮助他们实现社会主义方案。

(3)在建立理想制度的道路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王国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4)在对待社会更替的问题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制度的更替,归结为认识问题。

11、简述社会保障管理的概念和原则。

所谓社会保障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及监督的过程。

(1)集中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2)依法管理的原则(3)社会化管理原则4)属地化管理原则(5)政事分开原则6)公正、公开与效率原则

12、简述社会优抚的概念和特点。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说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1)优抚对象具有特定性。(2)社会优抚的政治性。(3)保障待遇的激励性。(4)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5)优抚内容的综合性。

1、论述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福利和宗教福利观的主要内容。

(1)他反对奥古斯丁和早期基督教将天国和尘世相对立的宗教社会观,而主张缓和两者的对立,把奥古斯丁关于来世的幸福和理想社会置于上帝之城的思想修改为尘世社会的理想,认为社会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神性的实体,天国的等级制与世俗社会的封建等级是同构的。

(2)他反对着急基督教关于天恩与人性相对立的原罪说和所谓赎罪的思想对人性的否定。

(3)自然赋予人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性和抚养后的本能、求知的欲望和希望过社会生活的自然倾向,这使人身上存在一种与一切实体共有的趋善向吉的自发倾向。

(4)他认为人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支配的,人不仅要受自然本性支配,而且要受理性支配,要具有公民道德和承担人类的使命,在实现自己的世俗目的之后,还要承担宗教的义务。(5)他认为君主必须保证幸福的实现,整个社会还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来确保人类的幸福。

2、论述社会保障水平超度带来的不良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超过国民经济承受水平,从而超过了社会保障应有的适度水平。不良影响有:

(1)社会保障支出过快增长,加上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往往导致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危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2)国家往往在社会保障政策中扮演“最后出场”的角色,因而社会保障支付危机必然带来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影响政府的信誉,并最终将负担转嫁给下一代承担。

(3)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作为消费性支出,对于资本积累产生挤出效应,造成社会经济的投资不足。(4)社会保障水平超度引起雇主缴纳社会保障税收增加,这些增加的人工成本在不能完全转嫁给消费者承担时,必然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5)社会保障水平超度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过高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和过高的社会保险福利水平会造成部分人自愿失业或提前退休,坐享社会保障待遇,这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有损害了社会公平。

3、论述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1)非自愿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的目的是阐明失业的原因及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他试图在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寻求解决危机和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

(2)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经济学说的核心,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包括对有效需求的解释和对影响收入转变为需求的三大心理规律的阐述。

(3)经济危机理论。他确认“有效需求不足”为痼疾的中心病象,从考察决定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因素入手,编制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进而分析消费与投资两个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4)政府干预理论。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但如果社会失业严重,仅凭市场价格机制无法使社会经济调节到充分就业水平,必须由政府出面干预,其核心是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社会货币总支出,扩大全社会对消费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以消除危机,实现充分就业。

4、论述托马斯·莫尔的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

(1)在政治方面,莫尔主要涉及了乌托邦人民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乌托邦的官员、乌托邦的社会分层,以及乌托邦的法律制度。

(2)在经济方面,首先,乌托邦人的一切经济活动是以人们的生产劳动为前提展开的;其次,乌托邦讲求经济效益;再次,在乌托邦没有货币,不存在商品流通,人们视金银如粪土。

(3)在科学文化方面,首先,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其次,乌托邦人注重促进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

(4)在社会生活方面,首先,乌托邦人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其次这里盛行的是一种平等、互助、融洽、友爱的新型人家关系;最后,乌托邦具备新型的男女关系。

(5)在宗教方面,乌托邦采取了很明智的宽容态度,人们可以自由地宣扬自己的宗教,任何人都不会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惩罚,人们可以自由加入不同的教派。

上一篇:我的数学老师六年级作文下一篇:送给新婚朋友的结婚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