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共8篇)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篇1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陈银伟
在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调解制度有着浓重的中国特色和乡土气息,被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并为各国借鉴和发展。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调解制度也逐渐显现出新的特点,出现了新的架构,大调解机制应运而生。
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作为一种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迅速发展与诉讼机制的不完美是息息相关的。诉讼机制本身所具有的缺憾恰恰可以由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来弥补,这正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由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特性和内在价值所决定的。
一是程序上的非正式性,即简易性和灵活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程序上,相对走诉讼程序,操作上简易、灵活。而诉讼程序的复杂性以及相应的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诉讼机制作用的发挥。
二是在纠纷解决基准上的非法律化。在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框架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可以充分运用情理、公共道德、社会习俗等社会规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必完全依据实体法,从而更利于纠纷的灵活处理。
三是具有民间化或多样化的特征。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一般包括民间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行政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和司法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而民间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占据了绝大多数,并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
四是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的互利性和平和性,即非对抗性。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当事人能更易于达到双方利益的衡平,纠纷解决的结果也更易于得到当事人的接受与执行。这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显而易见的优势,也是人们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价值最为认同的一点。
从上述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特性和内在价值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较诉讼机制有其突出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弥补诉讼机制的不足与缺憾。正是因为如此,当前在我国各地普遍重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时代讯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适应了法治社会的需求。它的蓬勃发展是现代法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法治自我更新的一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法治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但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并不能解决法治的所有问题,诉讼机制同样有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所无法企及的价值,因此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良性发展绝非要取代司法诉讼,而是与诉讼机制形成积极的互动,搭建起新时期多元化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及大调解机制产生的背景
我国的调解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法制的不健全,调解制度进入空前的繁荣和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调解机制更多的带有政治性的色彩,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毛泽东时代的调解”。
8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一个法治与调解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诉讼的高度推崇使得调解制度成了落后于时代的事物,并在90年代开始逐渐遭受社会的冷落,进入停滞甚至衰退状态。
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推进,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而原有的纠纷解决机制难以适应新的调整需要出现的机制陈旧,社会纠纷解决中出现的新需求、新动向,以及法院和社会对调解制度观念的理性转变,调解制度开始融入到世界性
1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的潮流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予以积极的评价。
2002年9月,司法部制定公布了《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对人民调解的性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范围、组织形式、调解行为和程序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也通过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这两部法律规范的出台,为调解制度带来了新的生机,调解制度开始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调解架构的出现正是这一阶段的典型标志。
大调解是在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城乡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纷繁复杂,预防、调处的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矛盾纠纷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邻里之间,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矛盾纠纷争议的内容更加复杂,加剧了矛盾纠纷客体变化的复杂程度;矛盾纠纷发生的社会环境也由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开放的环境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身权利和利益的追求和抗争,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都使得传统的调解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由此掀起了调解制度改革的浪潮。大调解机制的建立符合当前对调解制度改革和对社会纠纷解决的需要。群众上访和信访的问题绝大部分是民间纠纷,对此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通过建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加以化解和处理的,因为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同时,建构大调解机制合乎我国的国情。我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推崇“和为贵”的价值理念,人们普遍存在着“厌讼”心理,而调解制度恰好是这一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扬。而且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许多国家认同的较好方法之一,成为各国司法改革的一种趋势。由此看来,大调解机制的建构有其深厚的现实背景。
三、大调解机制的探索建立
大调解机制的建构如上所述,是由我国特殊的纠纷解决的社会需求和司法资源的供给所决定的,是我国调解制度重构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过程中的新动向。近年来,包括我们镇海区在内,全国各地相继探索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以乡镇司法调解中心的出现和普及为标志的。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人民调解资源配臵的松散无序问题,主张构筑党委政府主导,融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履行职责与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为一体的社会化大调解格局。它的基本架构是由乡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以基层司法所为主体,吸收乡镇信访、法庭、计生、土管、民政、派出所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常设办事机构,由乡镇分管副书记兼任主任并由司法所长兼任常务副主任。一般案件的调处方案由主任和常务副主任共同研究确定,而重要案件的调处方案则由调解中心之上的乡镇党委书记办公会集体研究确定。这一模式的出现是为了是针对一些“法院管不着、村里管不了、乡里管不好”的问题。农村的矛盾纠纷多发而复杂,而且村民与村委会干部之间的矛盾,土地林木权属争议、土地承包纠纷、计划生育引起的纠纷等日益突出,单纯依靠过去依托村、镇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这种自治性纠纷解决方式显然无法很好的达到解纷止争的最佳效果。目前,我们区基本上是采取这种模式。
另一种模式是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以社区司法调解中心的出现为标志的城市社区大调解架构。基本架构是以基层司法所和信访办为组织构成,构建街道(乡镇)“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以此作为行政机关处理社会纠纷的平台
和通道。“窗口”以“立足社区、服务群众”为宗旨,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制宣传、安臵帮教、信访接待、“110”公安司法联动和“12348”电话法律咨询及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由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与信访部门组合而成,现已形成村居委、街镇、区三级调节网络。这一模式的着力点在于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通过属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利用司法行政部门与审判机关领导干部交流等因素形成的良好工作关系,建立调解人员业务资质考核定级制度,向准专业化方面引导,同时通过调解实体、程序审核确认制度,最终取得审判机关谅解,解决现存的调解书效力过软问题,提高调解的权威性。
通过分析,这两种调解模式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第一,注重整合官方与民间两种纠纷解决资源,强调官方与民间纠纷解决资源的互动与合作。注重整合权力资源,各权力部门在乡镇司法调解中心的协调下,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从这个意义上讲,司法调解中心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官方身份”,但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代表乡镇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综合性、实体性的常设办事机构,或者说是由有着“官方背景”的调解人组成的综合性办事机构,这使“调解中心”看上去更象一个党政各部门联手处理民间纠纷的“俱乐部”。
第二,强调多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致力于建立一个互动联通的协作沟通渠道。它们不仅仅局限于机构内部,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上下联通、部门协作,集合起共同的力量来致力于纠纷的调处和解决。通过构建这样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乡镇、街道与县区政府工作部门的联动,从而避免了相关部门在纠纷解决上的互相推委与扯皮,破除各自为政的观念,树立全局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第三,强调调解程序规范化与方式多样化。目前对于大调解的性质法律并没有作出十分明确的规定,普遍性的把它归入到人民调解的范畴。相应的大调解机制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与人民调解协议一样仅仅具有一般民事合同的性质。因此为了保证调解协议的效力,为了保证调解协议能得到法院的认可,大调解架构注重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强调“依法调解”,在法律依据和程序上都有模仿法院调解的倾向。因此两种模式在强调依法调解和规范调解的同时,为了不使调解拘泥于刻板的条条框框从而失去生命力和灵活性,纷纷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注重情理法的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的优势并保证了与诉讼的衔接,成为连通诉讼与人民调解的柔韧环节。
第四,大调解机制与原有的依托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生了一定的分化,但是大调解机制下司法调解中心的活动及其调解协议仍然称之为“人民调解”。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原有的依托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在面对新型矛盾纠纷时,往往无法充分发挥解决纠纷的功能,甚至在一些矛盾纠纷中他们本身就是矛盾纠纷的当事人,更无法去担当解决矛盾纠纷的中立的第三人。同时由于司法调解中心所具有的权力背景,使得纠纷当事人更加信赖司法调解中心在解决纠纷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调解中心在解决纠纷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分化。目前法律并未对大调解机制下的司法调解中心明确的定明“身份”,而它们的活动和达成的协议要想得到法院的认可,只能往“人民调解”方面挂靠。
四、建立大调解机制的思考及完善
全国各地对大调解架构的有益探索,是对当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就建立和完善大调解机制提出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协调行政机构纠纷处理与司法审查程序的关系。大调解机制与司法审查目前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大调解机制的性质基本上属于司法行政性的,它与其它行政性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一样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协调行政机构纠纷处理与司法审查程序的关系。而且我国的大调解机制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保证纠纷解决的质量。因此,在大调解架构下,应给当事人保留一个最终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和机会,使司法权力能对大调解机制的运作产生制衡力量,以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保证纠纷解决的公正性以及司法的权威性;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大调解这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程序利益,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分别采取实质审查和程序审查,以此来保证大调解架构下纠纷解决结果的权威性。
(二)解决大调解机制下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大调解机制与人民调解正是由于目前法律并未对大调解机制作出明确的定位,为了得到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现在大调解机制仍是以人民调解的名义存在着。实际上人民调解是一种民间性的纠纷解决方式,而大调解则具有司法行政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且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二者之间早已开始逐渐分化。因此,确定大调解机制下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调解架构下整合了一系列官方的权力资源和民间资源,官方资源与民间资源的协调配合和良好互动使得纠纷解决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也树立了良好的公信力。大调解这一纠纷解决机制有着人民调解所无法企及的优势,而赋予大调解这一行政性纠纷解决方式以高于人民调解更高的效力则是符合当前的现实需要的。这有利于纠纷解决资源的优化配臵与重构,使大调解机制作为衔接人民调解和司法诉讼的有力桥梁,从而形成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使当事人有可能充分行使选择权,获得便利、经济和符合情理的纠纷解决和法律服务,更加有利于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积极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纠纷调解服务。在大调解架构下,财政问题仍然是制约大调解这一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的瓶颈。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纠纷调解服务这一方式,为大调解机制下的纠纷解决工作注入了资金源泉,使得调解工作能够正常的开展和进行。虽然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方式有众多的优势且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它无疑是大调解机制中一个重要环节的创新。财政制度为大调解机制所带来的困境在短期内是不可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方式来摆脱的,但是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因为财政的困境而改变目前大调解架构的公益性质,否则大调解机制将无法发挥其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架构中的积极作用。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篇2
高起点谋划, 实现组织机构强劲有力
针对新区政府刚刚成立, 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社会各个领域矛盾逐步增多的特点, 从维护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调研谋划“大调解”工作机制。
一是列入社会管理首要内容。区委、区政府以全面落实中央政法委“三项重点工作”为首要, 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把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做为全局头等大事来抓, 把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纳入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把建立化解矛盾的四级综治信访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区六项重点工程之一。
二是制定科学规范实施方案。为建立新区特色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多次组织新区有关部门和各管委会功能区领导进行专题研究, 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 学习联合调解做法, 九易其稿, 反复研究, 确保实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强、运行规范畅通。2010年6月18日, 区委常委会研究讨论通过, 区委、区政府转发了《关于加强综治信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职责、方法步骤、运行机制、组织保障。
三是建立统一指挥组织机构。滨海新区成立综治信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 主管区长任副组长, 区纪检委、组织部、政府办、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保局、司法局、民政局、信访办和财政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区一级“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授权区司法局具体负责全区“大调解”和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指导、推动、检查、考核等日常工作。12个功能区管委会及27个街 (镇) 都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四是实现“大调解”组织全覆盖。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主要分综治信访服务和人民调解组织两大体系, 自2010年8月9日新区综治信访服务中心成立后, 12个功能区管委会和27个街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及346个居村工作站全部成立, 形成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四级综治信访服务体系。大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在新区、各管委会功能区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 在街镇和居村健全了人民调解委员会, 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501个, 同时, 建立工会、妇联、医疗纠纷、物业、劳动纠纷、交通事故、大学院校等专业性、区域性、行业性调委会89个, 形成了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为基础, 以各级综治信访服务中心 (站) 为依托, 以公检法司信访互动, 新区、功能区、街 (镇) 、居 (村) 四级网络平台覆盖,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五位一体、四级平台、三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
高标准建设, 实现人员设施保障到位
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建设, 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投入力度, 保障人、财、物落实到位。
一是从统一规划建设入手抓落实。新区把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和司法所建设纳入强街强镇规划中, 新区中心面积达620平方米, 管委会中心面积达200平方米, 街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和司法所办公用房1000平方米, 居村办公用房100平方米, 街镇以上中心建有“五室一庭”, 即:接待室、档案室、办公室、行政调解室、司法调解室和人民调解庭.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
二是从工作人员配备入手抓落实。新区中心每年从新区各政法机关及信访等单位选拔后备干部从事专职工作, 还选派政府法律顾问团成员59名, 参与接待咨询和重大集访事件化解。各管委会中心也按照新区方式选派优秀后备干部从事中心专职矛盾化解调处工作。各街镇中心采取“5+N”的工作运行模式, 整合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派出所、法庭、检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力量, 并选拔优秀大学生充实基层中心力量。居村工作站选派部门人员从事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 全区四级中心 (站) 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980人, 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3278人, 为全区上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是从明确职责分工入手抓落实。各级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由公、检、法、司、信访及相关单位部门派员参加, 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矛盾纠纷及涉法涉诉的接待、受理、调处、分流指派、督办等工作。中心内部实行直接调处与分流调处相结合, 归口调处与联动调处相结合。还可以受理发生在本辖区范围内的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简易民事经济争议, 以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发生的行政争议。
四是从专项资金保障入手抓落实。为保证人民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区政府制定下发《人民调解专项经费实施办法》, 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人民调解工作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助经费, 新区司法局拿出专项资金20万元统一为新区、管委会、街镇和居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刻制公章和制作牌子。为解决涉法涉诉久拖不决问题, 区政府下发了《滨海新区司法救助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试行) 》, 每年拿出1100万元的专项司法救助资金用于救助涉法涉诉上访案件中基本生活困难的当事人, 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 做到案结事了。
高质量规范, 力促管理考核更如完善
在成立“大调解”工作机制同时, 我们注重建立和规范工作制度、工作流程, 确保社会矛盾有效化解。
一是管理制度日趋健全规范。制定了矛盾纠纷预警、受理登记例会、回访、督察督办、档案管理、责任倒查、教育培训、接待人员守则、工作操作规程和考勤考核等12项制度。
二是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投入120万元与网络公司合作开发的《联合调解信息业务系统》, 将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纳入系统之中, 实现新区、各管委会、街镇和居村四级平台的各类矛盾纠纷接待登记、受理、交办、调解、回访及领导督办、催办、查询、统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全部链接。
三是有力监督保障案结事了。为加强涉法涉诉案件的监督检查工作, 在每月20日, 新区以及各管委会、功能区都统一组织了包括政法各主要部门领导在内的领导接待日活动, 已形成长效机制。同时, 积极探索“变上访为下访”方式, 在各管委会中心组织全区领导干部接待日, 集中处理该辖区的涉法涉诉积案。
四是探索解决矛盾纠纷新方法。开办“问题解答会”, 召集争议问题所涉及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面对当事人, 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直至当事人走出误区, 打消疑虑, 从而息诉罢访。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发现, 在案件横向分流时仅仅依靠单纯的书面材料转办, 电话催办的工作方式相对比较被动, 很难及时掌握各有关单位的办理进展情况。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定期组织新区和管委会政法各部门面对面, 就转办的有关疑难案件的处理方法进行会商, 并在会上及时通报案件处理进展情况。
高水平服务, 力促社会矛盾有效化解
探索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以来, 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0年8月9日至今, 全区各级综治信访服务中心 (站) 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375件, 17127人次。其中, 人民调解4237件、行政调解70件、司法调解68件, 调处成功3913件, 成功率89.44%o
一是成为部门综合协调的指挥部。新区“大调解”工作机制建立以来, 针对一个案件组织多部门联合研判, 共同研究探讨, 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和特点, 共同寻找问题的根源和突破口, 并提出专业性意见, 已逐渐形成固有的调处方式, 收到显著效果。中心逐渐成为能够联合多部门综合办理综治信访案件的窗口和平台。
二是成为各级领导分忧的好帮手。对于领导批示交办的案件, 中心本着“务必办结”的原则, 迅速指定承办部门和承办人, 及时召集各有关部门, 召开研判会, 就当事人提出的主要诉求的合法合理性进行集中论证, 找到问题焦点和根源, 一办到底, 一督到底, 直至案件圆满解决。
三是成为重大案件化解的稳定器。对于新区发生的一些重大的突发性纠纷案件, 新区综治信访服务中心能够快速反应, 迅速组织中心精干力量, 提出权威性法律参考意见, 并出具书面论证报告, 帮助纠纷调处更具合法性, 为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法律依据。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目标整合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78-02
目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谓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它是企业为管理当局的需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制度和体系。为了引导和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也为了与国际内部控制制度接轨,2008年5月2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人们在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中经常会发现内部控制标准的固化——制度、程序一旦成为条文,就容易被人们习以为常,与企业的发展变化不能匹配。造成花费大力气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执行无效。构建应对变化而动态调整的内部控制机制成为必要。
1设计、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我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常常会被限制在内部控制规定的范围之内,倾向于根据相关需要遵守的规则来寻找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完成控制的过程,即对控制信息的依赖。所谓控制信息,是指根据内部控制规定所要关注的控制点和所需收集的相关信息,偏重于控制制度的层面。这种方式识别出的内部控制风险点是被制度化的,也是有限的。
特别是设计操作层面的关键风险控制点时,如果仅仅只是按固化的信息来设计、执行,那么就会出现各级管理层按照原来规定管理而不敢有所变化。即使已经了解了一些可能积极措施,也以“我没有这个权力”而固化原来的控制措施和程序,结果丧失了随着情况变化而积极变更失效控制的良机。在设计操作层面的风险控制点时,应该充分听取基层操作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种控制设计和合理、运行才有效。
(2)传统上,组织和实施内控,倾向于采用从下到上的执行方式,即内部控制的实施首先是根据整体制度,在较保的组织层次上来识别和监控风险点,然后通过各个环节配合实现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这种执行方式,其实也是依赖于控制信息,容易固化信息,而不能应对变化了的情况,特别是宏观情况的变化。
(3)传统上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观念常常等同于纠错防弊,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重视发现问题后的修复性和补救性的行为。这种执行建立在已经发生问题基础上。检查过程较为简便,不需要做出更多专业判断,但是却限制了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发挥。这种观念,其实也是固化了的内控观念,完全依赖于原有控制信息,降低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4)传统的内部控制,常常不能真正溶合于组织内部,出现内部控制与管理脱节的问题,内控被人为地从企业整个流程中分离出来。忽视了全员参与的重要性,从而降低各个层面动态识别和应对风险的积极性,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诱发职工的犯罪行为。
2构建动态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为了设计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运行效率,企业应当构建起应对变化而动态调整的内部控制机制。
平衡风险和控制信息的关系。风险信息是站在公司整体的角度,在企业风险偏好范围内进行的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获得相关风险的信息,偏重于管理实践的层面。从风险的角度切人,全面掌握风险的相关信息并从中筛选和识别出有用信息,强化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动态调整内部控制机制,这样更加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也就是要动态平衡风险和控制信息,使之有机结合,防止控制信息的固化。
(1)执行层次是指组织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过程。建立动态内部控制机制,要求从风险的角度掌握、筛选控制信息。这就要求强调决策层(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决策层要决定整个企业的风险偏好,控制监督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在决策层决策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操作风险点的设计、执行和控制,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这样的执行过程使得对风险的关注更加宏观,进而决策有用程度也会提高。识别、筛选出来的控制信息,设计、执行过程将会合理降低成本。与此同时,操作中还应强调下层执行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避免控制制度的固化和脱节。
(2)传统的内控制度的纠错防弊观念,已不能适应控制信息不断变化的要求。建立动态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树立风险管理观念,要求我们提前预测和评估各种现存和潜在风险,从整体战略目标一致的角度确定相应内控应对措施来处理风险,达到控制效果。在未发生风险负面影响前采取措施,可以降低风险的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使内控不仅仅是一个可执行的制度,使它有机地参与到管理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对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强调了整个组织的学习过程。
(3)建立动态的内部控制机制,必须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使得内部控制真正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组织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并使得内控能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多的贡献。克服内部控制和管理脱节的问题,整个组织风险管理过程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组织的各个部门包含在风险管理的环节中,激发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参与动态调整的内部控制,灵活应对变化的各个环节的风险信息,提高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以合理设计并得到有效执行。
3企业建立动态调整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从被动遵守到主动作为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企业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仍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是重大问题。这就是人们固化了制度,认为只要“尽职遵守”便会没有风险。将很多精力放在了细小的制度规定上,而忽视了会导致企业失败的重大风险,这种做法会导致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动态内部控制机制。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思路从制度执行向评价组织整体风险发展转变,重视识别和评价组织整体层面风险,及时筛选和识别控制信息,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2)明确决策层在构建动态内部控制机制中的责任
现代内部控制越来越强调决策层在企业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过去我们通过管理层实施的内部控制已经发生了变化。决策层(董事会)要控制整个组织的风险偏好,从总体的高度把握整个组织层面的风险水平,进而对各个次级单位提出要求并监督落实。因此完善公司治理,明确决策层在构建动态内部控制机制中的责任也是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使内部控制参与到宏观决策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3)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风险识别、应对能力
现代企业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其环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不能消极地应对这些风险,而是要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构建动态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主动地识别、筛选并尽可能减少风险所带来的伤害。通过整个积极的风险应对的控制过程,引导组织成员学会创新,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提高整个组织面对风险时的灵活性,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4)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强调全员参与的过程
如何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篇4
前言:
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就是通过积极整合调解资源,形成化解矛盾的综合优势,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认真研究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问题,增强人民调解工作效果”。在人民矛盾高发的背景下,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整合资源,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衔接,以司法所为平台的,社会和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全方位、全覆盖的基层大调解格局,依靠基层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人民调解作为我国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之一,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大调解”中的优势作用,进一步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立足职能,强化优势,在构建“大调处”格局上发挥主体作用,人民调解以其组织机构的广泛性、调解领域的宽广性、调解方式的灵活性、调解效果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民调解将在构建“大调处”格局中担当重任。
(一)是在总体布局中。县、乡两级分别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办公场所设在县市区司法局和基层司法所,县、乡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化解矛盾纠纷时,采取以人民调解为主,辅之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调解方式,特别是在调解成功后,统一使用规范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来达成协议,保障调解结果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确保调解协议顺利履行。
(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大调解”格局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来访群众的日常接待、法律咨询和案件分流等工作,安排其它成员单位指派人员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轮流值班,拥有对矛盾纠纷的分流指派权、协调调度权、检查督办权和责任追究建议权。
调防结合,化解纠纷,在开展“大调解”工作中发挥基础作用,人民调解组织广泛、队伍庞大,遍布城乡基层,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已形成了覆盖面广、结构严密、信息畅通、高效便捷的人民调解网络体系。因此,要充分利用调解小组、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的组织网络优势和人员队伍优势去开展“大调解”工作。
(一)抓信息收集,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发挥人民调解植身基层、了解民情、收集信息快的优势,组织各级调解小组、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在基层深入开展信息摸排工作,把调解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和纠纷动态。健全和落实纠纷信息反馈制度、重大社情报告制度和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制度,全面掌握真实客观的纠纷信息。加强对各类纠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研究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处置措施,使“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激化前”,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
(二)抓排查调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来自于基层,大部分矛盾纠纷主要依靠人民调解来解决,人民调解成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渠道”。“大调解”工作要以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为主力军,开展经常
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实“三个一”定期排查措施,即每月开展一次全面的排查清理,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摸底排查例会,每月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一次回访。同时,在“双节、两会、三夏、三秋”等重大节日期间和重要时期,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针对民间纠纷的多发季节开展因时预防,针对多发地域开展因地预防,针对纠纷当事人和纠纷特点开展因人预防,针对不同类型的纠纷开展分类预防,牢牢掌握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的主动权,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
(三)抓联防联调,妥善处置疑难复杂纠纷,处理重大复杂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在发挥“大调解”集中优势、协同作战、效果明显这一优势的同时,注重发挥人民调解发现纠纷早、调解方法活、处置纠纷快的优势,尤其是涉及干群关系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因其“民间性”的特点,在介入纠纷时更容易让群众接受。行政接边地区、企业周边地区的矛盾纠纷因地理位置特殊、控制难度大,建立以行政接边、企业周边地区各行政村调委会、企业调委会为单位的联合调解组织,发挥“联防、联调、联治、联谊”的作用,共同治理跨地区、跨部门的矛盾纠纷,努力维护行政接边地区、企业周边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在实现“大调解”衔接互动上发挥纽带作用,坚持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发挥人民调解纽带作用,实行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多形式、多途径的衔接互动。
(一)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降低诉讼成本,追求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一是诉前告知调解。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向当事人宣传人民调解的优势、特点,告知诉讼风险,将一些未经人民调解程序、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先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使更多的民事案件纠纷通过调解达成协议,使纠纷在不伤感情、不伤和气的前提下得到妥善解决。二是诉中委托调解。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于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法院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出具委托人民调解书,将案件委托给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撤诉。三是执行调解。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联合从全市人民调解员中选聘优秀调解员担任执行联络员,配合人民法院开展执行工作,为人民法院提供信息,主动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进行调解和解,促进灵活执行判决,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
(二)实现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对接,减少治安隐患,缓解公安工作压力,建立公安派出所与基层司法所联合调处矛盾纠纷工作机制,由派出所与司法所抽调人员在乡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联合值班,联合调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一些轻微治安案事件,主动让人民调解介入,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有效地减少社会对抗,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达到教育与惩罚双重的社会效果。
(三)实现人民调解与其它行政调解联动,缓和社会矛盾,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篇5
有效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参与协调指导,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条块联动,有机衔接,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
3、依法调解、公正高效。实施调解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注重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努力提高调解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4、调解优先、尊重自愿。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5、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贯穿于调解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广大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6、定纷止争、促进和谐。畅通人民调解与司法裁判、行政裁决、信访工作对接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
1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1、建成覆盖全市乡镇、村屯、社区和各部门、各行业的调解组织网络,实现调解工作的全面覆盖。
2、建立健全各类调解手段相互衔接、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的工作机制,确保调解工作职责明晰,规范有效。
3、打造出高素质的专兼职队伍,通过教育培训、严格奖惩等措施,不断增强调解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能力水平。
4、在全市营造“群众有事愿意调解、调解人员善于调解、解决问题注重调解”的浓厚氛围,基本实现“小纠纷不出村(社区)、大纠纷不出乡镇(街道)、疑难纠纷不出市”,“民转刑”案件、民事诉讼案件、行政复议案件、信访案件下降,有效防止和减少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民转刑”案件和集体到省进京上访案件发生。
三、主要任务
1、继续深化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由司法局牵头负责,主体为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的独特作用,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于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要做好预测分析,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调解不成可能进入诉讼程序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法院(庭)提供调解情况;对随时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应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并积极做好化解和疏导工作。
2、不断创新行政调解工作。行政调解政府负总责,信访办牵头,政府法制办配合,主体为政府行政部门(包括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要认真落实行政主管责任,充分运用调解方式处理行政纠纷和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积极吸纳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人民调解组织参与调解,增强调解实效性,提高调解公信度,及时有效解决矛盾纠纷。对不愿进行行政调解或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行政部门要告知、引导当事人采取司法救济或其他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并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情况沟通与反馈。
3、积极加强司法调解工作。司法调解由法院(庭)负责。要按照省法院、省司法厅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工作衔接依法妥善化解民事纠纷意见》(黑高法[2009]123号)要求,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工作。对未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纠纷,应积极引导当事人先进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法院(庭)要设立人民调解窗口或办公室。要大力支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加强对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指导。加强要进一步拓展调解工作范围,逐渐将调解工作从处理民事案件向处理行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等延伸。大力推进巡回调解、邀请调解、委托调解,强化调解手段,最大限度发挥调解作用。检察机关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司法调解工作。
4、努力确保各类调解手段的衔接配合。综治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职责,推动“大调解”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各调解组织要
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法律关系单一职能部门能够解决的矛盾纠纷,由该职能部门负责解决;对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由最初受理的部门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的,报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予以协调。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协调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确认机制,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公开听证、领导接访、联合接访制度,支持和广泛吸纳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种民间调解及其他调解手段,有效发挥其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
四、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市委、市政府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金春林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庆生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栾耀华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公安局、人民法院、检察院、政府法制办、信访办、司法局、民政局、财政局、综治办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综治办。各乡镇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乡镇综治办主任、司法所长担任,办公室设在乡镇司法所。并按照乡镇综治工作中心组成和人员配备,来健全“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村(社区)依托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调解室,调解室主任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担任,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工作人员。
2、不断完善组织网络。建立健全纵向覆盖市、乡镇、村(街道)
三级,横向渗透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个方面的调解组织网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区域性组织、行业性组织,特别是人员比较集中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单位和机构,都要建立调解组织,切实发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加强“大调解”队伍建设。要拓宽调解队伍来源渠道,广泛吸纳有调解工作经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包括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担任调解员,加强对调解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乡镇、村(社区)要依托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调访一体化”机构,由“大调解”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广泛吸纳有关部门、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参与,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延伸工作触角,强化工作职能。
3、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推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篇6
关于印发《九龙镇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
工作格局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党支部、各村(居)委会、镇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罗平县委办公室、罗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罗平县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实施方案‡的通知‣(罗办发„2008‟69号)精神,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现将•九龙镇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九龙镇委员会 九龙镇人民政府 2008年11月20日
(一)工作原则。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实事求是、公平正义、自愿平等的原则。
1、坚持自愿平等,保护合法原则。调解工作要在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基础上由调解组织依法进行调解,不得因未经调解不当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要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途径解决纠纷。
2、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工作纪律,完善工作制度,做到公道中立、平等协商,兼顾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客观公正地解决矛盾纠纷。
3、坚持依法办事,程序规范原则。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依照规定进入调解程序,按照程序形成处理意见,调解过程有记录。形成的意见、决定、协议要签字,应该公示的必须公示。
4、坚持顾全大局,互谅互解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调解组织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在符合政策法规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理顺当事人情绪,在协商沟通基础上互谅互让,做到全面考虑、综合平衡、灵活变通,真正实现调处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5、坚持及时处理,就地化解的原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及时排查受理,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减少群体性和非正常上访,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臵得好。
6、坚持处理到位,不留隐患的原则。各级部门的调解组织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好处努力,健全工作预案,完善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防止矛盾纠纷的反复、扩大和
司法所及基层法律服务所、派出所、人民法庭等相关站(所)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对各类矛盾纠纷实行统一受理、归口办理、依法调处、限期办结;对辖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梳理、立案、转办、交办、催办和主动调解;深入开展调研,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畅通上下信息渠道;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案定补”、“以奖代补”的检查考核、登记造册和上报县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审核,兑现工作(村民小组所调解的民间纠纷符合“以案定补”、“以奖代补”规范要求的每件补助20元);按要求按时报送相关数据、材料。
(二)村(社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委员会与综治室(办)、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三块牌子,一班人马”。主任由党总(支)书记担任,副主任由村“两委”领导、“三室一庭”负责人担任,委员由综治室专职人员、治保主任、调解主任和村民小组长组成。
村(社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委员会依托村级调解室开展工作,专职调解员具体负责,主要负责对本辖区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受理、调处、立卷归档,指导村民小组(自然村)调解员、信息员开展工作,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负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案定补”、“以奖代补”的初审工作,收集社情民意,做好相关信息、资料的报送工作。
(三)村民小组(自然村)设调解员、信息员。负责反映情况,对本组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排查、调处、上报。
四、工作流程和办理时限
施,统一进行调解。
(1)一般矛盾纠纷,应在受理后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2)涉及人数较多、时间较长、情况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应在受理后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情况特别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才能调解的矛盾纠纷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3)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列出调解时间表,面向群众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和信任,创造条件逐步予以调解;
(4)因政策或历史等原因,一时难以调解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做实做细工作的基础上,落实好包保责任和教育稳控,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待条件成熟后予以解决;
(5)对无理要求或者违反政策、法规的诉求,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切实做好过细的宣传、教育、说服、稳控、疏导工作。
3、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矛盾纠纷,由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委员会组织研究工作措施,报党委、政府集中力量进行调解,必要时可采取召开听证会的形式进行疏导调解。
(四)督办。对交由本级职能部门或者下一级职能部门、调解中心调解的矛盾纠纷,逐一督办,对重点矛盾纠纷要进行挂牌督办,限期解决。
(五)建档。对受理的矛盾纠纷,各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室应逐件详细登记建档,实行动态管理并认真分析矛盾纠纷的规律和特点,预测矛盾纠纷发展趋势。
五、工作要求
成整体合力,多方面、多层次解决矛盾纠纷。
(四)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宣传化解矛盾纠纷的好经验、好做法。
(五)各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要把依法调解、自愿、平等和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贯穿于矛盾纠纷 受理、调解、达成协议的各个环节。不能把本级出现的矛盾纠纷推向社会,不能把本级应该处理的矛盾纠纷推给上级。
(六)各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要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七)要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抓好一年一度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调解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切实提高调解工作效率。
(八)镇党委政府将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明查或暗访的方式,深入实地开展检查,年终进行综合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主题词:政法工作 社会矛盾纠纷 调解 方案 通知 抄 报:县委,县政府。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方程;应用题;思考
一、相关知识,注重渗透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就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列代数式的训练,使学生明确字母可以参加运算。讲解“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时,我更是不失时机穿插“改叙文字题”等针对性的训练,如“a的3倍减去2等于7”可改叙为“a的3倍比2多7”,“7比a的3倍少2”等。在“文字转译等式”中,我引导学生将“文字”中包含的数量关系用文字等式表示出来。例如把“篮球和排球共20个”转译成等式:篮球数+排球数=20个。这些训练为学生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做好了铺垫。
二、善于总结,建立模型
通过研究,我发现,初二学生所接触到的应用题大致可分9类,学生只要掌握了各类型的特点,做应用题就可手到擒来。
第一种“和、差、倍、分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到所需的运算关系列方程;第二种“产品配套问题”,关键是找配套关系;第三种“盈亏问题”,关键是弄清各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第四种“行程问题”,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时间”及其变形;第五种“工程问题”,关键是把这项工程看作单位1,雷同于“行程问题”;第六种“年龄问题”,关键是把握两人的年龄差恒定这一规律;第七种“数字问题”,关键是将原数与新数及其关系表述准确;第八种“几何问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计算公式;最后是“劳力分配问题”,关键是明确劳力总数不变。
三、抓住关键,找准等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呢?
1.用好图表,直观分析
表格法和线段图法,是将题中的有关数量填入事先设计的表格或者用线段表示出来,便于理清脉络,找到各量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确立相等关系。
例如:医院用甲、乙两原料为病人配制营养品。每克甲原料含0.5单位蛋白质和1单位铁质,每克乙原料含0.7单位蛋白质和0.4单位铁质,若病人每餐需35单位的蛋白质和40单位的铁质,每餐需两种原料各多少克恰好满足病人需要?
该问题层次和数据多,列表格找各量的内在联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由此可迅速列出方程组0.5x+0.7y=35x+0.4y=40
■
“行程问题”通常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应用题部分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图、式、文”的互译训练,培养学生直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关键句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这些关键句中有多、少、倍、分、增、减等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可把语言转译成等量关系。
3.从变中找不变
有些应用题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变中的不变”。例如:校办工厂要制造一批小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0个,1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375个,完成这批任务实际用多少天?此题中“这批任务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4.抓结构特征揭示规律
有些题结构特征比较明显,抓住它便于确立了等量关系。例如: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2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各多少棵?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1)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2;(2)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120棵。解题时,两个等量关系可以一个用于“设”,另一个用于“列”;如果列方程组,每个关系转化成一个方程即可。
四、一题多变,加强比较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因此,教学时可通过阶梯训练,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共重410千克,每筐苹果重22.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按顺序设计了三道题:⑴商店运来苹果和梨一共重410千克,运来苹果180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⑵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共是410千克,运来苹果8框,每筐22.5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⑶如原题。问:第⑵⑶题和⑴比较哪些地方不同?这三题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深刻。
五、一题多解,多中择优
列方程解应用题本身具有“多解”因素。选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列的方程就不同,设未知数又分直接设与间接设,设法不同,列的方程也不同。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学会优选。进行这种训练,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摘 要:初中阶段最能体现数学应用价值的莫过于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了。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熟练地解方程(组)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意义进行根的取舍的能力等。但由于应用问题千变万化,而学生阅历浅,对应用题感觉无从下手,易产生畏惧心理。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好应用题的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方程;应用题;思考
一、相关知识,注重渗透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就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列代数式的训练,使学生明确字母可以参加运算。讲解“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时,我更是不失时机穿插“改叙文字题”等针对性的训练,如“a的3倍减去2等于7”可改叙为“a的3倍比2多7”,“7比a的3倍少2”等。在“文字转译等式”中,我引导学生将“文字”中包含的数量关系用文字等式表示出来。例如把“篮球和排球共20个”转译成等式:篮球数+排球数=20个。这些训练为学生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做好了铺垫。
二、善于总结,建立模型
通过研究,我发现,初二学生所接触到的应用题大致可分9类,学生只要掌握了各类型的特点,做应用题就可手到擒来。
第一种“和、差、倍、分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到所需的运算关系列方程;第二种“产品配套问题”,关键是找配套关系;第三种“盈亏问题”,关键是弄清各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第四种“行程问题”,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时间”及其变形;第五种“工程问题”,关键是把这项工程看作单位1,雷同于“行程问题”;第六种“年龄问题”,关键是把握两人的年龄差恒定这一规律;第七种“数字问题”,关键是将原数与新数及其关系表述准确;第八种“几何问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计算公式;最后是“劳力分配问题”,关键是明确劳力总数不变。
三、抓住关键,找准等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呢?
1.用好图表,直观分析
表格法和线段图法,是将题中的有关数量填入事先设计的表格或者用线段表示出来,便于理清脉络,找到各量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确立相等关系。
例如:医院用甲、乙两原料为病人配制营养品。每克甲原料含0.5单位蛋白质和1单位铁质,每克乙原料含0.7单位蛋白质和0.4单位铁质,若病人每餐需35单位的蛋白质和40单位的铁质,每餐需两种原料各多少克恰好满足病人需要?
该问题层次和数据多,列表格找各量的内在联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由此可迅速列出方程组0.5x+0.7y=35x+0.4y=40
■
“行程问题”通常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应用题部分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图、式、文”的互译训练,培养学生直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关键句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这些关键句中有多、少、倍、分、增、减等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可把语言转译成等量关系。
3.从变中找不变
有些应用题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变中的不变”。例如:校办工厂要制造一批小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0个,1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375个,完成这批任务实际用多少天?此题中“这批任务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4.抓结构特征揭示规律
有些题结构特征比较明显,抓住它便于确立了等量关系。例如: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2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各多少棵?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1)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2;(2)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120棵。解题时,两个等量关系可以一个用于“设”,另一个用于“列”;如果列方程组,每个关系转化成一个方程即可。
四、一题多变,加强比较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因此,教学时可通过阶梯训练,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共重410千克,每筐苹果重22.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按顺序设计了三道题:⑴商店运来苹果和梨一共重410千克,运来苹果180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⑵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共是410千克,运来苹果8框,每筐22.5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⑶如原题。问:第⑵⑶题和⑴比较哪些地方不同?这三题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深刻。
五、一题多解,多中择优
列方程解应用题本身具有“多解”因素。选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列的方程就不同,设未知数又分直接设与间接设,设法不同,列的方程也不同。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学会优选。进行这种训练,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摘 要:初中阶段最能体现数学应用价值的莫过于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了。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熟练地解方程(组)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意义进行根的取舍的能力等。但由于应用问题千变万化,而学生阅历浅,对应用题感觉无从下手,易产生畏惧心理。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好应用题的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方程;应用题;思考
一、相关知识,注重渗透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就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列代数式的训练,使学生明确字母可以参加运算。讲解“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时,我更是不失时机穿插“改叙文字题”等针对性的训练,如“a的3倍减去2等于7”可改叙为“a的3倍比2多7”,“7比a的3倍少2”等。在“文字转译等式”中,我引导学生将“文字”中包含的数量关系用文字等式表示出来。例如把“篮球和排球共20个”转译成等式:篮球数+排球数=20个。这些训练为学生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做好了铺垫。
二、善于总结,建立模型
通过研究,我发现,初二学生所接触到的应用题大致可分9类,学生只要掌握了各类型的特点,做应用题就可手到擒来。
第一种“和、差、倍、分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到所需的运算关系列方程;第二种“产品配套问题”,关键是找配套关系;第三种“盈亏问题”,关键是弄清各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第四种“行程问题”,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时间”及其变形;第五种“工程问题”,关键是把这项工程看作单位1,雷同于“行程问题”;第六种“年龄问题”,关键是把握两人的年龄差恒定这一规律;第七种“数字问题”,关键是将原数与新数及其关系表述准确;第八种“几何问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计算公式;最后是“劳力分配问题”,关键是明确劳力总数不变。
三、抓住关键,找准等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呢?
1.用好图表,直观分析
表格法和线段图法,是将题中的有关数量填入事先设计的表格或者用线段表示出来,便于理清脉络,找到各量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确立相等关系。
例如:医院用甲、乙两原料为病人配制营养品。每克甲原料含0.5单位蛋白质和1单位铁质,每克乙原料含0.7单位蛋白质和0.4单位铁质,若病人每餐需35单位的蛋白质和40单位的铁质,每餐需两种原料各多少克恰好满足病人需要?
该问题层次和数据多,列表格找各量的内在联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由此可迅速列出方程组0.5x+0.7y=35x+0.4y=40
■
“行程问题”通常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应用题部分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图、式、文”的互译训练,培养学生直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关键句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这些关键句中有多、少、倍、分、增、减等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可把语言转译成等量关系。
3.从变中找不变
有些应用题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变中的不变”。例如:校办工厂要制造一批小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0个,1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375个,完成这批任务实际用多少天?此题中“这批任务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4.抓结构特征揭示规律
有些题结构特征比较明显,抓住它便于确立了等量关系。例如: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2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各多少棵?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1)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2;(2)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120棵。解题时,两个等量关系可以一个用于“设”,另一个用于“列”;如果列方程组,每个关系转化成一个方程即可。
四、一题多变,加强比较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因此,教学时可通过阶梯训练,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共重410千克,每筐苹果重22.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按顺序设计了三道题:⑴商店运来苹果和梨一共重410千克,运来苹果180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⑵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共是410千克,运来苹果8框,每筐22.5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⑶如原题。问:第⑵⑶题和⑴比较哪些地方不同?这三题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深刻。
五、一题多解,多中择优
晋江“大调解”机制促社会和谐 篇8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2011-07-12]来源:晋江市
【字体: 大 中 小 】
核心提示
去年10月,晋江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作为福建省唯一的试点单位,在面对社会矛盾纠纷呈现综合性、复杂化等特点,依靠单一的调解手法较难达到和谐稳定的最佳效果的难题时,晋江致力于构建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
建立人民调解人才库
成立专业性调委会
今年3月份,晋江成立了“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优先保障了“大调解”体系的核心领导机构,并下设市“大调解”办公室和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中心,使得“大调解”体系建设有了明确载体。
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晋江出台了四份文件,分别是《关于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意见(试行)》、《关于深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建立人民调解人才库的实施意见(试行)》,这四份文件从“大调解”体系的整体框架构成、联动机制健全、具体指导意见、调解人才储备等四方面全面搭建起框架,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外,晋江重点抓好人才储备,全面调整充实镇级和市级行业性调委会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在19个镇、街道配备30名专职调解员,同时按照《关于建立人民调解人才库的实施意见(试行)》方案要求,“老中青”三结合,按照150人规模建立起人民调解人才库,探索专业专职人员进调委会的新路子。同时,成立专业性调委会,继医疗纠纷调委会成立后,在陈埭镇成立商会商务调委会,在交警大队成立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纠纷调委会和调解室,在华泰社区成立物业纠纷调委会。这些调委会的成立,实现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有机融合。利用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心
实行“一站式”服务
晋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不久之后即可投入使用。根据《晋
江市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市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中心工作平台与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调解矛盾纠纷实现衔接,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处指挥联动中心挂靠在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心,与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派出机构调解矛盾纠纷实现衔接,村(社区)调委会与群众“一站式”服务窗口或警务室调解矛盾纠纷实现衔接。
此外,晋江着手研发“大调解”管理平台软件。该管理平台将和晋江城市网格化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合并,集信息上报、过滤、评估、预警、督查、联动的后台服务和可供市民查阅的网站门户于一体,并延伸到晋江各类基层调委会,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村民小组)、企业五级信息报送网络。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实施意见05-24
关于全面构建“大调解”体系07-23
在构建“大调解”体系工作推进会的发言材料10-03
大调解工作经验05-18
大调解工作会议总结07-02
大调解工作计划09-25
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总结10-24
对构建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06-01
柳垭镇大调解工作考核细则05-12
关于构建反腐倡廉惩防体系的几点思考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