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

2024-09-18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共10篇)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 篇1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体育服务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以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体育系统各级各类体育场馆。

本办法所称体育场馆运营单位,是指具有体育场馆整体经营权,负责场馆和设施的运营、管理和维护,为公众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

体育场馆应当在坚持公益属性和体育服务功能,保障运动队训练、体育赛事活动、全民健身等体育事业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规范化运营原则,充分挖掘场馆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和服务,发展体育及相关产业,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第四条

县级以上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负责本级体育场馆运营的监督和管理。

上级体育主管部门负责对下级体育主管部门体育场馆运营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指导和检查。

第二章

运营内容与方式

第五条

体育场馆应当按照以体为本、多元经营的要求,突出体育功能,强化公共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运营效能。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商贸、康体休闲、文化演艺等多元业态,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产业集群。

第六条

体育场馆应当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需要、消费特点和趋势,统筹规划运营定位、服务项目和经营内容,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鼓励体育场馆根据运营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场馆闲置空间,依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合理开展适用性改造,完善场地和服务设施。

第七条

体育场馆应当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符合行业发展规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能够充分发挥场馆效能的运营模式。

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推动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

鼓励采取参股、合作、委托等方式,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种主体,以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参与场馆运营。鼓励有条件的场

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水平。

第八条

体育场馆应当以体育本体经营为主,做好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

第九条

训练场馆和专业性较强的场馆在保障专业训练、比赛等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对社会开放。

除上述场馆之外的其它体育场馆每周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35小时,全年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330天。国家法定节假日、全民健身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每天开放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因场馆类型、气候条件、承担专业训练和竞赛任务等原因,不能按照本办法规定对外开放的,可由省级体育主管部门视具体情况自行制定开放时间要求,向公众公示。第十条

体育场馆应当突出体育赛事和群体活动的承载功能,全年举办的活动中非体育类活动次数不得超过总活动次数的40%。

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举办具有自主品牌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承接职业联赛,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

第十一条

体育场馆应当完善配套服务,优化消费环境,提供与健身、竞赛、培训等功能相适应的商业服务,不得经营含有奢侈和低俗内容的商品和服务。

场馆主体部分,包括场地和看台等,除进行广告等无形资产开发外,不得占用进行商业开发。

场馆主体部分附属设施,包括除主体部分以外的室内附属用房等,可在不影响设施原有功能的前提下,适度进行商业开发。

场馆配套设施,包括按规划建设的、与体育场馆或场馆群相配套的室内外非体育设施和用房,可结合城市发展需要,根据规划和功能定位进行多元开发。

第十二条

鼓励体育场馆充分挖掘利用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涉及冠名、广告等无形资产开发的,应当符合工商、市容、广告、安全等相关规定,禁止发布和变相发布国家工商和广告法律法规中明确禁止的广告内容。

第十三条

体育场馆应当加强品牌建设,拓宽营销渠道,宣传普及健身知识,引入新型消费和服务模式,培育健身消费市场。

体育场馆应当健全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客户维护体系,有条件的场馆可建立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人性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第十四条

利用体育场馆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严格按照项目开放标准和要求开展经营活动。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五条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对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结合运营需要,配备专业运营团队,合理设置内设部门和岗位,完善运行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机制。

第十六条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建立符合场馆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依法规范用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第十七条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制定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标准和流程,配备专职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开展顾客服务满意度评价,及时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参与服务质量认证。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做好基础信息统计,加强健身人群、培训人数等数据统计和分析,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和服务方式。

第十八条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保证场馆及设施符合消防、卫生、安全、环保等要求,配备安全保护设施和人员,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场馆设施安全正常使用。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应急救护措施和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及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培训和演习。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投保有关责任保险,提供意外伤害险购买服务并尽到提示购买义务。第十九条

体育场馆所属房产出租、出借的,经营内容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和场馆运营规划,不得出租、出借给存在社会负面影响、易损害体育场馆社会形象的经营业态,且须符合国家和当地的相关规定。

体育场馆主体部分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时间单次一般不得超过10日;出租期间,不得进行改变功能的改造。租用期满应立即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场馆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条

体育场馆开展无形资产开发、房屋出租等经营,应引入第三方评估,并采用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合作对象和价格等内容。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合同签订、履行、变更和终止,相关协议涉及到本办法有明确规定事项的,需在合同中约定。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加强合同履行监管,及时制止擅自变更经营业态、擅自转租等行为,必要时按法定程序中止或解除合同。

第二十一条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将运营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财务规范,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规范预算、收支和专项资金使用。

第二十二条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加强能源管理,采取节能措施,降低单位能耗,节约运营成本。

鼓励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引入环卫、安保、工程、绿化等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场馆区域范围内物业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鼓励有条件的场馆配备全面视频监控,实行动态管理,场地等重要场所监控录像保留时间不低于30日。

第二十三条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公示服务内容、开放时间、收费项目和价格、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措施等内容。除不可抗力外,因维修、保养、安全、训练、赛事等原因,不能向社会开放或调整开放时间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体育场馆运营监督管理责任制,并将工作监督和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加大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提供必要的培训等服务。

第二十五条

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补贴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的长效机制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具体办法,保障体育场馆正常运行。

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级体育场馆运营目标和公共服务规范,开展运营目标考核和综合评价,并将运营目标完成情况和综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财政补贴或奖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经费安排、人员考核与晋升等挂钩。

第二十六条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和出借的,应当从经济效益、经营业态、形象信誉、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按照国家和当地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根据资产总额的相应权限要求进行报批或备案。

第二十七条

体育场馆运营单位应当将场馆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本级体育主管部门备案,并于下一1月31日前向本级体育主管部门报告以下事项:

(一)场馆设施总体使用情况;

(二)主要经营内容和服务项目调整情况;

(三)对外开放时间及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情况;

(四)体育赛事活动及非体育类活动举办情况;

(五)商业经营开发情况;

(六)场馆无形资产开发情况。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鼓励建立体育场馆社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在制定行业标准、强化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权益方面的作用。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 篇2

高校是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基地, 其本质是为整个社会需求为基础、为社会服务。因此, 高校本身的内部各种资源同样是为社会服务。 高校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学校筹资兴建、学校管理的体育场馆, 主要用于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通过十多年的改革和探索, 高校体育场馆已经开始由功能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从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等, 有些场馆已经开始实现经济效益。但是,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及管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及管理的现状, 深入探究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运营、管理与开发情况, 最终形成更完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运营与管理策略。

1 当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情况分析

(1) 场馆功能单一

现有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是按照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的要求修建的, 在设计建造时, 主要是从教学、训练、竞赛的要求考虑, 功能单一, 规模小、标准不高, 附属建筑面小, 因而承接大型运动会或比赛的能力较低, 由于建在校园内对外开放率低, 并受一些规章制度的限制, 导致使用率低。因此, 高校体育场馆大多设施简陋, 缺乏配套服务设施, 功能单一, 实行经营型管理, 其自我发展与生存能力较差。

(2) 场馆的利用率低

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大部分以教学和训练为主, 受一些规章制度的限制, 在对外开以及承接大型运动会或比赛方面应用较少。笔者对长春市的14 个大型高校体育馆进行了调查, 数据表明, 高校体育场馆的场地以及体育设施平均使用率只有43.55%;而在开放方面, 对学生的开放时间只有约6 小时, 远远未能发挥其应用作用。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经验不足, 运营模式不科学, 这些都造成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相对封闭, 很难吸引社会上的体育消费者。

(3) 场馆的内部资源浪费严重

根据正常的教学、训练需要, 大部分的高校体育场馆都会建造成个具有高大空间的场所, 为了给广大的师生创造舒适的运动环境, 就必须要具备合适的温度、湿度以及照明。 这样, 平时的照明和夏天使用的空调。因此, 都会消耗很大的能源。笔者经过调查发现, 很多体育馆在人员离开后, 空调仍然处于运转或待机状态, 照明设备也没能及时关闭, 甚至很少有人把相应的电源插座断开, 这样一年下来, 造成了大量的电量损耗, 目前场馆的管理者并未发现这一点。大部分值班员在离开场馆后没有养成断电的习惯, 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2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及管理的对策

(1) 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队伍

(1) 更新管理观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两大矛盾。 同时, 以保障学生的需求为主, 以社会服务为辅, 积极协调教学、训练和竞赛与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

(2) 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高校体育场馆应该由爱体育、懂体育、会体育的人员来担任, 让体育部的教师专门组织培训各种类型的训练班, 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

(2) 合理设计体育场馆

所谓合理设计高校体育场馆, 就是要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性进行系统规划。 合理设计不仅能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 同时能够节省资金与资源。因此, 在进行建设初期, 合理规划能满足各种运动功能的场馆建设比例。 在我国的高校体育场馆中, 首先应该满足教学与休闲健身的实际需要, 特别是各种体育课程的需要。在高校组织大型比赛时也要注重规划设计使用非永久性设施。例如, 尽可能使用可拆卸的临时场地, 这将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 从而节省日常维护费用[2]。

(3) 多功能综合开发体育场馆

(1) 开设无偿开放项目

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开设一些无偿项目, 例如资源相对丰富, 没有紧缺的室外篮球场、田径场以及排球场等, 这样一来, 除了可以满足大家的健身要求以外, 还可以吸引到人气, 让更多的人都来体育馆健身运动, 为下一步有偿的开放项目做铺垫。

(2) 开放有偿开放项目

高校体育场馆还应该开设一些有偿项目, 例如资源相对紧缺的健身器械、羽毛球、网球、桌球以及动感单车等。 但要想兼顾体育场馆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仅靠调动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还远远不够, 必须借助当前全民体育的热潮, 充分调动社会大众的参与体育锻炼热情, 承接体育相关产业的活动, 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势, 产生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收益。

3 结语

在当前市场化的背景下, 高校体育场馆适应市场经营的发展模式, 通过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带动场馆资源的市场产出效益, 以此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及文化需求。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当前现状基础上, 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开发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 最终形成更完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运营与管理策略。为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是为高校教职员工提供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运动锻炼的场所, 而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及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的运营与管理策略, 从而提高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社会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吴强.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10 (7) :10-12.

论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 篇3

关键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了满足体育竞赛、活动锻炼以及民众健身等一系列需要而设立的,是体育直属系统——体育场馆的一个总称,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后备力量。当前我国各大城市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机制主要包括租赁制、目标制、承包制、差额制、全额制、委托制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是推动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价值与意义探究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行业相比,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无论是数量方面还是经营管理方面,都与其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汲取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不仅需要承担高额的知识产权非,而且很有可能会出现使用不合理或者在国内不适用的现象。所以,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进行深入的探究,提出可行性、针对性强的商业化运营管理方案,当然也可以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体系与经营手册等,这些问题已经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领域急需解决的主要课题。有关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体育文化行业市场的开发,提升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管理以及高效运营,而且有助于促进体育的大众化发展,丰富我国广大民众的休闲娱乐以及文化活动,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等。

另外,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实践结果证明,伴随着我国体育产品消费行业的不断完善,构建专业化的体育场馆管理运营队伍是公共体育场馆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国外诸多公共体育场馆优秀管理企业的成功操作方案与模式都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指导,也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发挥了关键的价值与意义。[1]

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运营效率的不高

部分公共体育场馆所涉及到的管理单位比较冗杂,致使其资源配置无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事务的处理程序也过于繁琐,直接造成其管理运营效率不高。诸如,某省的公共体育场馆有两个管理单位,其中,省公共体育场负责的是田径场,主要是对田径场的日常经营、维护等进行管理,体育管委会则负责对田径场外的体育广场进行管理,尽管这两个行政单位属于一个系统,但其管理方案却大相径庭,而在实际管理经营的过程中还需要这两者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程繁琐、环节冗杂的问题。

(二)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

公共体育场馆的市场化培育与发展,其核心就是人才,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综合性体育管理经营人才。就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在专业人才方面极其匮乏,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来自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刚从体育院校中毕业的学生,还有一少部分来自于退伍军人和体育内部系统中的人员。鲜有通过公开招聘形式,面向社会吸纳专业的、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管理经营体制的落后

我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效率低下,最为关键的一个诱因就是落后体制的限制。缺乏市场化、企业化的运营管理体制,致使场馆的经营管理积极性受挫,对体育的市场化发展认识不到位,给财政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并使得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缺乏活力。[2]

三、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途径探索

(一)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市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公共体育场馆的收费、经济、财政以及税收等相关政策,完善体育场馆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财政政策的倾斜,增加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资金投入,通过税收与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税收进行适当的减免或返还,弥补实际经营管理出现的成本与收益反差较大的缺陷,减轻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负担,推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步入持续、良性、高校的发展轨道。

(二)树立企业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经营理念

公司化的治理方式本质是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择取与构建。对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公司化的结构改革,尤其是股份制的改革,是比较彻底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当前实施的统管、统支以及统收的服务管理模式,造成相关单位缺乏自主权的状况,使得很大部分的国有资产被闲置,不利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而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初步构建以体育产业为基础,综合房地产、演艺、会展等相关领域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制定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以及运营机制等,树立企业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理念。

(三)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支撑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同样也需要人才的推动。管理人员可以采用猎头方式从商业性场馆直接聘请高水平、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或者从当前岗位中选拔一些优秀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对其进行大型体育场馆营销方面的教育,还可以从体育院校中的一些相关专业中直接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另外,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方面的体制与机制,例如,构建绩效考评制度,把员工的薪资待遇与岗位业绩相管沟,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3]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不论是具体数量还是实际规模都取得了快速进步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环境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模式构建必须以管理机制的大力改革作为根本出发点,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作为核心,把市场作为资源调配的最终导向,走集约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同时,大型物业管理公司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也可以作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以实现城市体育场馆的整体性与区域化管理经营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许文强,陈元欣等.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2]谭建湘.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企业化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制度设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2)

[3]胡庆山,郭敏,王健.论我国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 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职院校体育场;运营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业余经营性强,消费对象稳定性好,比较适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节奏。相较于其他社会类型的体育场馆而言,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面对的高校学生都拥有专业的体育素养和训练技巧,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使高校信息获取更便捷。但是,整体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设施水平仍然较低,设备配备率不高,运营管理较为滞后。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求的与时俱进,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设施,革新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极为必要,提高综合开发管理水平,促进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产业化,是今后高职院校场馆运营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范畴和模式

相较于社会性强的体育场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更强,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教学、业余体育训练等。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主要涉及体育场馆的日常消耗、体育设施维护等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场馆开始采用体育部门管理模式、物业管理模式、租赁模式等,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逐步实现开放或开放状态,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缓解资金压力,促进运营管理多元化。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运营管理体制存在疏漏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场地管理、器材保存、工作人员监管方面力度不足,管理不全面,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制。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特殊性,使得管理运营不能脱离计划经济模式,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经营。但是,高职院校面对的群体数量多,日常维护消耗大,管理力度不足,使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受损。

2.体育服务内容单一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隶属于高职院校的一部分,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老师,多提供免费的体育训练服务。对外,则以简单的租赁场地和短期的培训为主,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经济效益低。

3.体育场地利用率低

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利用,多集中于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学生放假的时间,体育场馆属于半休息状态,体育教学设施得不到高效的利用,社会功能发挥不足,经济价值发挥不够,综合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待加强。

三、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1.重视无形资产,打造体育场馆高价值

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重视无形资产的力量,以看不见的附加力量打造超高价值的`运营管理模式。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拥有高素质体育人才积累,适宜开展多层次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为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能够以无形资产的力量吸引社会投资,完善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促进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的理念,旨在提高体育场馆的品牌度和影响力,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打造价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运营模式。

2.重视多主题,准确定位体育场馆营销思路

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遵循“多主体,多主题”的营销思路,以改变单调的体育场馆功能,丰富体育场馆建设,调动用户参与。重视特色营销,就要改变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比较封闭等现状,以创新性营销思路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与娱乐、科技等因素的巧妙结合,凸显场馆特色,提高体育场馆的附加值和个性化,打造文明之下新的经济形态,实现规模化的产业经营,以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收益,推动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强强联合,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高效率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互惠,以确保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相吻合。立足于经济角度,依托于财务管理相关措施,明确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建设个性化,针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类活动,并积极引起其他高校学生参与,以联盟的理念促进合作,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更快的运营效率强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商业化、产业化、社会化。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迅速普及,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愈发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运营的主动性不足,运营效果差,因此,革新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从财务管理角度强化体育场馆的市场竞争力,将成为今后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产业化、社会化,融合经济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华.基于SWOT下的震后重建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J].现代商业,(2).

[2]熊灿.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探究[J].商,(40).

[3]李小燕.我国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管理[J].运动,2014(9).

体育馆运营 篇5

大型体育场馆是开展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全民健身、服务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市体育馆的建设,将改善我市体育设施场地不足,设施落后的状况;为发展我市的体育事业,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全面提高我市的竞技体育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升市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普通存在着大型体育场馆在赛后运营方面,仍面临着体制机制不适应、运营效能不佳、服务能力不强、利用水平不高、配套政策不健全、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现就我市体育馆运营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体育馆运营总体思路

坚持“以体为本,产业运营”的方针,在充分使用财政预算资金,发挥体育馆公益性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人力和场馆资源开展体育服务、设施租赁等项目,同时大力挖掘体育馆的无形资产,增加体育产业收入,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减轻财负担,扩大社会就业服务,提升我市城市政治、经济、体育服务功能。

二、体育馆运营基本目标

1、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体育馆服务功能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充分发挥体育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社会效益。

2、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工作流程,更好地为运动训练、竞赛组织服务,促进我市竞技体育水平及比赛质量的提高。

3、创新运营管理理念,树立市场观念,扩大宣传力度,采用多元化、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提高体育馆经营效益。

4、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升我知名度及综合服务能力。

三、体育馆运营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管理方面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事业单位产业化运作模式

2、“BOT”模式 即 建设—运营—转让

3、“PPP”模式 即 公私合伙制 “鸟巢”国家体育场为我国首例以PPP经营模式建设运营的体育场馆。

事业单位产业化运作模式是指体育馆作为事业单位,体育馆的运营管理人员直接进行场馆的日常管理活动。我市体育馆运营管理应采取事业单位产业化运作模式。其优点是:

第一、可以对体育馆的各种设施、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直接服务于体育竞赛、体育健身及体育产业开发,因此能够实现社会效益最优化与体育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相对于承包管理、委托管理,直接管理能避免因体育馆开放、封闭训练、场地租赁产生的各种矛盾。

第三、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大多从事过体育工作,体育馆的直按经营可以培养现有体育人才的经营 管理能力,为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一批既懂体育以懂经营管理的后备人才。

四、体育馆运营管理的内容

1、人力资源,包括内部组织机构、人事管理及外包合作项目考核管理等。

2、财务核算,包括经费预算、费用开支、票据管理、材料物资、营业收入等。

3、体育馆物业管理,包括比赛馆、综合训练馆、室外停车场、绿化设施及场馆租赁业户物业管理等。

4、体育馆配套设施设备管理。包括供电、供暖、给排水及体育馆内智能化信息系统等。

5、消防安全,包括消防安全员的组织培训;用火、用电安全管理;易燃、易爆防火安全管理;消防器材、设施保养管理;日常及大型活动消防应急保障管理等。

6、全安保障,包括保安队伍的组织培训;日常防盗、防破坏、防自然灾害;大型活动场馆内活动秩序安全等。

7、大型赛会活动场馆保障,包括活动前后比赛馆、训练馆的电源、空调、灯光、音响、消防、监控、网络、应急照明、给排水等保障供应。

五、体育馆运营管理方法

1、协调关系、加强组织领导,把体育馆工作纳入体育发展总体规划,根据体育馆运营管理实际情况,将日常运行、设 备购置和大型维修支出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2、优化资源配置,运用现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体育馆产品服务质量,实行“用人军事化、管理制度化、运作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3、组建一支具备策划、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培养或聘任掌握国内外体育、文艺、商业活动体育馆职业经理人,加强绩效考核,建立利于激发活力、增强内生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4、建立规范管理大型体育设施执行标准,借鉴军事化管理方式,建立健全体育馆管理的各种规范化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考核体系、培训制度等,为提高体育馆管理及服务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5、“以体为本”,发挥体育馆主体功能,积极引进国内外体育赛事,努力创办自主品牌赛事,充分利用设施条件,开展群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健身、体育培训等活动,充分体现体育馆创造的社会益效。

6、“全方位发展”,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利用体育馆人力、场地资源,积极开发休育表演、商业会展、文化展览、文艺汇演等,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产业集群,实现体育馆服务综合化。

7、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围绕体育消费者需求,建造种类相对齐全的体育商品服务区,形成集中的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购物消费市场,体现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并存的特点。

8、充分挖掘和利用体育馆广告发布权、场馆冠名权等无形资产价值,为体育馆运营管理汲取更多的资金,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9、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体育馆日常运行、大型维修和设备购置资金、政策的支持。

六、体育馆服务产品定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市民体育消费所占日常支出比例结构。

2、市民有较强健康意识(体育消费)人群年龄结构及重视程度。

3、我市体育馆所处地理位置、硬件设置及规划合理程度。

4、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力度。

5、体育馆管理团队运营能力。

七、体育馆运营涉及的相关税费参考(以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为计税依据)

1、水、电、热

由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文件规定,大型体育场馆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

2、体育馆土地使用税 参考值:一等土地16元、二等土地12元、三等土地8元、四等土地6元、五等土地4元、六等土地2元

3、体育馆场地设备出租

营业税5%,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3%,综合综率8%

4、体育馆房屋出租

营业税5%,房产税12%,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3%,印花税1%,政府价调基金。

5、体育馆广告发布

营业税5%,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3%,综合综率8%

6、税费优惠政策案例:

省外:安徽芜湖体育公园所产生的税费实行先征后返。省内:白山市体育馆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房产税由政府出面协调免征和减少缴纳额。

通化市通钢体育馆根据《关于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的通知》体经字[2014]34号文件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体育馆运营管理资金,2014年批复给通化市体育馆运营资金100万元。

体育馆免费、低收费时间要求:

1、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30天。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学校假寒暑假期间等,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

2、体育馆所属户外公共区域及户外健身器材应全年 包费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2小时。

3、体育馆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应免费、低收费开放。

4、体育馆因维修、保养、安全、训练、比赛、天气等原因,不能向社会开放或需调整开放时间,应提前7天向社会公告。

体育馆应免费向公众提供以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

1、举办公益性体育赛事活动不少于4次。

2、举办体育讲座、展览等不少于4次。

3、开展体育健身技能等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

4、进行国民体质测试不少于3000人次。

八、体育馆运营管理服务外包项目

服务外包指管理部门通过与外部服务供应商签订合约的方式,将其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利用外部专业化管理团队为其提供所需的服务内容,达到提高运营效率,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增强管理能力的一种方式。

(一)其优点体现在:

1、发展核心业务

体育馆将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工作量繁重的业务进行外包,可集中精力发展体育馆市场开发、大型赛事活动、商业展会等核心业务,以提高体育馆运营整体绩效。

2、提供专业化服务 体育馆项目外成可通过项目召标,选择成熟、专业化管理队伍参与体育馆运营管理,为体育馆管理者及体育馆消费者提供专业化服务。

3、缓解无赛会活动人员矛盾

缓解办赛时急用人,无赛时养闲人的矛盾,避免了冗员现象,减少了体育馆人员经费支出,降低了运营成本。

(二)我市体育馆可外包服务项目

1、日常安保、秩序维护。

2、日常性卫生保洁。

3、园林绿化、草坪植被保养。

4、给排水、变配电、网络通信、音响维护、照明维护、视频监控等弱电项目。(可由商家和供应商提供养护)

(三)体育馆外包服务案例

武汉体育中心通过实施外包,借力于专业公司实现体育馆卫生、安保、设备保障等专业化管理,提高了服务品质和运营管理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确保了国内外体育比赛、大型文艺演出、商业会展等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国内运营管理大型场馆人数最少的神话。

九、体育馆可提供场租情况 主馆(比赛馆)地下面积:1500平。

一层房间45个,面积3000平。训练馆(副馆)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 篇6

挑战

7月2-5日,2017国际会议中心协会(AIPC)年会在悉尼ICC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00多位全球各地会议中心负责人应邀出席。AIPC年会是国际会议中心协会每年轮流在不同城市举办的内部封闭峰会,2016年在法国南特举办,本届年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2018年将在英国伦敦举办。今年年会共三天,大会主题突出了创新和实用,丰富议题包括当前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网络安全、不断演变的客户期望,以及场馆之间的竞争等。

新任AIPC主席亚兰多表示,“AIPC年会将充分融合会员场馆的专业资源,同时我们也会分享相关领域行业专家的意见,从更广阔的层面探索我们与政府、社区以及全球经济领域在沟通时遇到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说,‘转型’已经无处不在,这也使我们能够应对不断发生的变化与不断演变的客户需求。”

案例展示:会展中心适应城市发展新需求

在年会上,悉尼规划委员会罗斯主席进行了开幕式主旨演讲,介绍了规划委员会与悉尼市政府及澳洲其它各?政府如何协调和发展,并在规划方面如何将会展中心有效地与城市商业和生活融为一体,使城市整体保持积极的可持续的宜居环境。随后,嘉宾围绕主办城市悉尼和主办场地悉尼ICC国际会议中心为案例进行了广泛的探讨。ICC总设计师布莱斯林及洛克伍德分别引领全体参会者参观了会议中心,现场向全体参会者逐一介绍会展中心的新特点、设计理念及其中的创新功能。大会单项分享环节,IAPCO的托晋主席和波索先生分析了当前国际上各会议中心面临的参会机构和参会人群不断增长的各类需求,而在现有基础上应对这些需求加速会议中心职能的发展和更新。

关注安全与技术议题

会议还就当前各地会议中心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针对性地安排嘉宾作了分享。知名网络安全专家迈克尔?派克介绍说,目前很多会议中心都会受到网络黑客的威胁风险,这些黑客行为不只是针对会议中心自身的信息安全,而且更多威胁到参会机构和参会者的各种信息安全。迈克尔就数据保护、网络安全、新型技术、知识产权和网络通信方面介绍了一些有效方法。数据分析专家迈克尔?休斯则从会议中心的统计和市场调研角度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的趋势介绍,提供了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分享给与会人士。

在会上,部分AIPC会员上台就自己会议中心的个例进行了介绍。英国城市商业公司的克拉克教授现场授课,详细为场下参会者分析案例,并结合其他会议中心的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会议还邀请了大学、专业咨询机构和研究所对有关会议中心的对照分析方法及指标设定方法进行了介绍,便于会议中心及相关会议得到更准确的评估和审计。会议在最后一天展望了会议中心行业的未来,邀请了新加坡国立学院萨利副教授结合全球化的新趋势,分析了人口增长、恐怖活动、新保护主义等新的全球性问题对会议产业的冲击和改变,向与会者建议会议中心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

行业大奖激发创新方案

年会还设置了AIPC创新大奖评比,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和创意交换平台。15个AIPC会员场馆加入角逐,为全场参会代表带来了丰富的创意。最终,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中心专为增加城市内绿化而设立的屋顶大棚获得“城市农业实验室”荣誉,而澳大利亚凯恩斯会议中心则以高度创新的方案完美地回答了“如何经营老场馆”这一问题。

2018年年会将在伦敦举办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及运营现状研究 篇7

一、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及运营的现状

目前, 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配备难以满足学生正常的活动和学习要求, 很多体育教学内容受限于场地和设施的不足而难以进行实践性教学。其主要表现的问题如下:

(一) 体育场馆建设规划、使用不合理

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规划存在盲目性, 很多高校并不是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而合理化的进行建设。投入使用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并不能真正适应学生的需求和运动水平, 造成场馆利用率低下。很多体育场馆甚至只是学校的普通建筑, 仅供学校评估升级使用, 难以辅助体育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很少向学生开放, 服务对象存在偏差。育场馆一般都是有偿服务的, 脱离实际的定价标准也是学生无法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的主要原因。

(二) 体育场馆缺乏健全的运营管理体制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受到的行政干预较多, 无法提高体育场馆的对外开发程度。落后的运营管理水平是阻碍高校体育场馆经济效益的根本原因。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定价不合理, 是其无法实现效益提高的关键。健全的运营管理体制是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保障, 是实现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安全隐患严重

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大多为学校的体育老师或临时雇佣人员, 缺乏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入员。这一现状导致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知识和管理手段相对单一, 缺乏适应经济发展的对外开发手段和经验, 无法实现体育场馆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 不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经济效益的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在设计和建设时主要注重场馆的外形和构造, 忽略了场馆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导致体育场馆使用过程中安全问题频发, 学生受伤情况屡见不鲜。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对于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和注意事项缺乏专业的系统性知识也是学生运动伤害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

(四) 体育场馆运营难以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

高校体育场馆要进行市场化运营势必要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发生冲突, 学校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往往会取消场馆的对外运营。而日常的教学需求又难以充分的利用体育场馆, 造成场馆浪费, 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场馆和设施的维护, 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及运营的措施

(一) 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形象

高校体育场馆想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就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提高学校以及体育场馆的社会形象。学校应明确公布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时间, 对进入体育场馆锻炼和比赛的个人、团队进行注意事项指导, 根据市场发展合理定价, 提高体育场馆的社会化程度。

(二) 加强体育场馆管理责任落实制度

高校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工作, 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 明确体育场馆管理的责任, 将具体的管理细节落实到个人。学校可以制定场馆管理责任安全制度, 避免出现管理人员玩忽职守,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一旦出现相应的问题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

(三) 组建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队伍, 消除安全隐患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 提高场馆服务意识, 才能在根本上解决体育场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同时, 体育场馆建设要美化, 提高场馆环境和设备的舒适度, 定期检查体育设施和场地, 消除安全隐患。

(四) 制定体育场馆教学和经营协调发展措施

高校体育场馆最重要的作用是满足日常体育教学的需求。因此, 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运营时首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在教学目标完成之后再实现对外运营发展, 切记不可使对外运营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 阻碍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总结

现阶段,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和运营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体育场馆建设规划、使用不合理, 缺乏健全的运营管理体制和专业的管理人才, 安全隐患严重, 体育场馆运营难以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是其主要问题。基于此,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 提高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 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梁凡.关于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2011 (07) .

[2]潘荣远.试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 (22) .

业内谈体育场馆运营 篇8

规划需符合实际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陆续兴建了很多场馆,但很多场馆尤其是大型场馆建成之后利用率不高,很多处于闲置状态。体育之窗副总裁王磊说:“我觉得场馆不应该乱建,不要把政府的公共资源随意浪费,因为场馆一旦在前期没有规划和设计好的话,就往往会成为一个地方的财政负担。”

中智华体副总经理韩莉说:“现在各地方建的场馆动不动就叫体育中心,一定要简化配置,有些城市可能有一些传统项目,比如棋类的、武术的,不一定都要上这种‘高大上’的馆,一定要按照地方所需。”

场馆建好只是开始,如何把场馆运营好、真正发挥其作用才是更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其实建一个标准场馆要的钱不是太多,很多地方不是缺钱,而是缺运营,主要是不知道怎么把这个馆运营活起来。”韩莉说。

做“减法”要剪掉不适合实际情况的多余功能和无效设施。与会者们普遍认为,体育场馆规划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人们的日常需求和消费特点来设计,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场馆,都必须建成鸟巢的样子。

效益并不只有“钱”

体育产业的红火让“赚钱”成为了场馆运营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不过,专家和从业者们认为,运营体育场馆,绝对不仅仅是要“赚钱”这么简单。

华体集团副总裁魏卫革说:“因为体育属于半公益性的,它不是一个暴利行业,我们从事体育产业,如果能够长时间关注、持续经营,未来的空间就非常大。”

王磊说:“我觉得场馆运营,尤其是国家大型体育设施,它还有一个公益性,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地针对经济效益去做运营,还要考虑一些社会效应,有些东西哪怕不挣钱,我们还是要做的。场馆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城市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平台,比如说我搞一场比赛,目的除了挣比赛的钱之外,还要把城市的体育氛围引导出来。”

在经济效益之外,场馆运营也需要做“加法”,将无法用货币量度的社会效益统筹考虑进去。

兼顾统筹与平台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体育场馆运营的理念正在不断更新,既要兼顾赛事、运营、人员、设备、能源等部件,也要有效链接赛事、培训、商业配套等业态。如此多的元素交织在一起,需要强大的管理系统来进行统筹和执行。

凯兴资本合伙人潘石坚总结出了场馆运营收入来源的5个方面,分别是体育赛事、培训、文化演出、社区文化和商业配套。“如果这五个部分都能完善起来,这个场馆一定是赚钱的,而且运营效果将非常好。”潘石坚说。

魏卫革提出了一个“1+1+1>3”的不等式,他认为如果将业态、成本、人流这三个因素充分结合,整个场馆运营就将盘活,从而取得“>3”的效果。

资产监管运营管理办法 篇9

为了规范公司资产的监管和运营活动,搞好资产的合理 配置,防范投资风险,追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资产,指公司经营性资产(全资、控股、参股企业的投资)、非经营性资产(固定资产、无形 资产和其他资产)以及市政府划拨的国有资产。

第二条、公司对以上资产实行监管、运营的职能部门是 资产监管运营部。资产监管运营部(简称职能部门)负责对 公司经营性资产(权属企业资产、政府划拨资产)的监管运 营和对公司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管。对公司资产的运营(对外 合作、收购、兼并、重组、破产等)提出方案并实施。涉及 投资类项目,协同投资管理部组织实施.做到资产的合理配 置流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条、公司依据《公司法》规定,及时向权属企业派 出董事、监事,并作为公司的产权代表行使职责。职能部门 受公司委托,可参加企业股东会,列席董事会、监事会,配 合董事、监事作好日常监管工作。监管的主要内容是:l、督促权属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章程,建立健 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制度和其他规章制度以及机 构设置,保证企业合法正常经营;

2、监督权属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决策,重大投资、抵押、担保事项,计划安排,财务预决算,分配方案及审计评 估事项,维护公司投资权益;

3、了解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分析预测能否 完成年初预算计划.对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差,不能完成年 度计划的,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4、其他应了解掌握的情况.

第四条、加强对划拨资产的监管。依据《企业国有资产 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认真履行出资人三项权利。按照划拨 资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确定监管重点。主要监管国有资 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定期(至少每季)了解资产使用企业 的情况,特别是了解企业的贷款、担保、抵押、质押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五条、职能部门对公司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负 责该项资产的购置、使用监管和处置。购置、处置程序按公 司决策程序办理.对闭置资产进行盘活,充分发挥资产效能,避免资产闲置、浪费。

第六条、根据国有资产要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要求,搞好资产运营。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坚持效 益最大化原则,依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 求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方案,采取合作、转让、兼并、重组、破产等方式,促使资产合理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保值增值。职能部门要制定出资产运营计划,并对具体的运营项目

制定出操作方案,按公司决策程序具体落实。年终要将运营 情况作出总结。

第七条、建立健全公司资产台帐和资产档案,及时与财 务部门衔接,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对取得的重要资产 档案原件,及时移交公司档案室,职能部门可备存复印件和 一般性资料。对公司资产的变动情况、处置情况和重大事项 要及时登记,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要对资产进行定期(每季一次)现场查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八条、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公司派出的董事、监事 和职能部门应及时向企业搜集下列有关资料,以便工作使 用。

1、工作类资料:工作计划、总结、工作会议记录 和重大经营的法律文本及内部管理制度等;

2、财务类资料:财务预、决算报告,内部审计报告,月度、季度、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和说明;

3、决策类资料:有关决策(包括经营计划,投融资、产权变动、资产抵押、担保、有偿转让,招投标方案等)的 决议、决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决策依据等;

4、统计类资料:企业经营的月、季,统计报表及 相关汇总、分析材料;

5、监督管理所需要的其他信息资料。

第九条、派出的董事、监事和职能部门,要建立监管报

告制度。每月向公司办公会通报,每季向董事长、总经理、分管副总和办公会书面汇报,重大问题应随时汇报。报告工 作主要内容如下:

1、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2、企业财务报告(月、季、年)及其他经济指标情况;

3、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有无损害投资者权益的情况;

4、提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整改的建议;

5、对企业经营班子的业绩评价情况:

6、公司安排企业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7、工作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和事项。

第十条、职能部门会同人力资源部门制定目标考核 责任,并对权属企业进行全面考核或专项考核,将考核情况 书面报告公司,提出意见和建议,落实公司决定。

第十一条、按照公司决定,职能部门会同财务部对权属 企业的增资、减资,担保等进行具体落实。

第十二条、派出董事、监事和监管职能部门人员不得有 下列行为:

1、接受被监管企业的福利待遇和馈赠的物品;

2.报销与该企业业务无关的费用;

3,参加由企业组织的可能影响履行职责的宴请、娱乐、旅游等活动;

4、利用工作之便为个人牟取私利;

5、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运营部生产调度管理办法 篇10

运营部生产调度管理办法总则

1.1 目的为保障运营部基础作业循章有序开展,促进日常业务系统化管理,通过统一路径调配人员与统筹资源,特制定此管理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运营部各班组验收作业、带气作业、置换作业等日常作业,专项工作。

1.3 管理权限

1.1.1 例行工作调度管理:按公司相关流程接收的外部联络函件及流转任务,应按公司、部门相关作业流程进行作业分配及跟进。

1.1.2 专项工作调度管理:特授权外部联络函件及任务经部门经理审批,方可进行作业分配及跟进。作业任务调配

2.1作业任务调配形式:以运营部内部联络单《作业任务单》为作业任务指令文件。紧急任务可先电话通知,再补《作业任务单》

2.2作业任务调配内容:运营部各班组验收作业、带气作业、置换作业等例行作业,专项工作。

2.3要求:生产调度在发出指令时,应整体把控作业任务的节奏,确保作业任务符合制度流程、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

1)验收作业:任务单中明确验收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验收内容。

2)带气作业:新建、改管工程均应通过验收,且带气方案通过审批,方可安排带气作业。若带气作业涉及停气,应提前52小时通知客户服务部。

3)置换作业:

应符合部门置换审批,方可进行置换。作业任务执行

原则:按章操作原则、反馈原则、主导原则。

3.1按章操作原则:所有作业按公司操作规程、方案进行操作。做到操作规范、有章可循。

3.2反馈原则:如现场情况与指导方案不符时,班组负责人须及时向生产调度、部门经理反馈。

3.3主导原则:每次作业需确定现场指挥。作业前,若发现操作指导、方案与现场不符,现场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现场指挥有权取消作业,并及时向生产调度、部门经理反馈。

4.完成情况反馈

4.1记录填写:完成作业后,应及时填写记录台账。

为规范验收问题整改跟进,验收完成后,应当天将工程验收单照片(或扫描件)录入运营部起点系统。

4.2每个班组负责人于每天22:00前将每日作业完成情况及次日工作计划经书面形式向生产调度反馈。

4.3每月28号前每个班组将月度台账、月度总结提交到生产调度处,由生产调度汇总,次月1日前完成总结并提交。

5.考核与奖惩

5.1具备验收、带气、置换条件的作业,各班组、各岗位未及时通知安排,超出2天扣0.5分,两天以上扣1分。

5.2各班组、各岗位未按作业计划时间到达现场开始作业的,相关责任人扣绩效考核0.5分。无正当理由取消作业计划且没及时向生产调度及部门经理反馈,相关责任人扣绩效考核1分。

5.3各班组各岗位因现场勘查不充分、计划编制不合理、作业准备不齐全造成作业延误或取消的,相关责任人扣绩效考核1分。

5.4 作业现场负责人未按作业方案的要求执行,因现场混乱造成作业延误或取消的,扣绩效考核0.5分。造成不良后果的,现场负责人扣绩效考核1分。

5.5各班组、各岗位每日完成情况未及时反馈扣0.2分,漏报扣0.5分。生产调度每日9点前汇总并发送至各骨干人员邮箱,延报每次扣0.2分,漏报扣0.5分(节假日不考核)。

5.6各班组每日完成四项或四项以上验收、置换、带气作业,且保证每日例行工作按计划完成,每个班组月度绩效考核加1分。个人每天验收、置换、带气作业完成两项项或两项以上,且保证每日例行工作按计划完成个人月度绩效考核加1分。

5.7以上例行工作、专项工作记录和提交文件,月度累计无不按要求上报、无延迟上报、漏报情况,每月绩效考核加2分。

运营部

上一篇:新机遇下一篇:我的读书故事 - 记叙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