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反思之谈(共6篇)
教学中的反思之谈 篇1
一个让人有点无可奈何的问题-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十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也许最让人感到无奈的就是幼儿园课程的评价问题了.对幼儿园来说,评价是对课程成效的宣判,评价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作 者:朱家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刊 名: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PKU英文刊名: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年,卷(期):2007“”(11)分类号:关键词:
教学中的反思之谈 篇2
从与计量装置关联的程度可将其分为与计量装置无关的窃电和与计量装置有关的窃电。与计量装置无关的窃电, 就是不履行申请用电手续, 直接在供电线路上接线用电或绕越电能计量装置用电。与计量装置有关的窃电, 利用的是反电能计量原理。通过对窃电案例的分析, 与电能计量装置有关的窃电, 窃电者攻击的重点目标主要集中在四个环节:互感器、计量一、二次回路, 联合接线盒和电能表表头。按窃电实施方式和窃电原理归纳, 可分为四种类型, 即:欠压法窃电、欠流法窃电、移相法窃电和扩差法窃电。欠压法窃电是对有电压互感器的高供高计户, 人为或故意制造TV一次侧或电压二次回路异常和故障, 主要表现形式有:熔断器开路或接触不良, 接线端子电压开路或接触不良, 电压连接导线开路, 电压联片开路或接触不良, 电压回路串入电阻, Y/Y接线TV的B相反接。对高供低计和低供低计户, 直接改变电能表的供给电压, 主要表现形式有:电压联片开路或接触不良, 三相四线表中线虚接且三相不平衡, 造成零点飘移, 少计零序, 甚至对零线输入外加电压, 人为改变电表零位, 三相四线表零线接某相火线;欠流法窃电是对经过电流互感器的间接计量, 改变电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短接TA一次或二次线, 断开TA二次线, 改变TA变比, 三相三线表B相接入单相负载。对不经过电流互感器的直接计量, 改变电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加接旁路线绕越电表, 三相三线表B相接入单相负载, 短接电表电流端子;移相法窃电通过改变流经电能计量装置的电压与电流、电流与电流、相与相电压或相对地电压的相位和幅值, 达到窃电的目的。经过互感器的移相窃电主要表现形式有:改变电表电流端子的进出线, 用隔离变压器、变流器附加电流;扩差法窃电方式表现形式很多, 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不拆开电表形式和拆开电表形式。
2 反窃电检查常用的方法
反窃电检查常用的方法如下:一是直观的检查法。即直接用肉眼对设备进行观察, 看看设备有没有被人损坏, 能否正常工作, 能否正常显示用电量等等。这是最基本的检测方式, 也是最传统的检测方式, 但是对于现在的窃电技术的更新, 其可靠性有可能并没有以前高;二是电流的检查法。用电流表对使用中的电表进行检测, 比照电流表的显示结果和实际用电量之间的数值是否存在差距;三是功率的对比法。用秒表计算某个时间段内的该用户的用电量是否正常, 是否按照了所使用电器上标注的功率值进行了工作, 通过对比结果, 可以判断电流表是否正常;四是仪表的检查法。一些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用专业的检测仪进行检测, 这种仪器是针对于目前的日益猖獗的窃电行为专门研发的, 检测窃电的设备。其操作较前几种方法要更为简单, 其结果也更加可靠。但缺点是仪器的成本比较高;五是功率因数法。对功率因数的检查, 可以根据上文的用秒表来检测功率的方法来实施, 虽然其检测方式上有雷同, 但是检测原理是不同的, 所谓功率因素, 就是秒表每个运行的时间点和前一个时间点的间隔中的电流表的显示值的差。所以, 功率检测法可以不归于功率检测, 自成为一个单独的检测方式;六是电量的分析法。这是根据该用户的大致用电水平和室内电器的使用情况推测出一个大概的用电量的范围的方法, 如果该用户的实际电量明显小于平均用电量, 就值得我们怀疑;七是线损的分析法。根据每户的电线的损耗情况, 来推测出是否有窃电行为。电线的损耗可以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寿命使用的长短, 也可以是表面涂层的磨损程度, 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助于我们进行窃电监测;八是采集系统的监控法。这是将上述方法综合的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 即不根据任何一项做出草率的判断, 工作人员在对各个指标都进行检测后, 综合各项数据, 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判断。因为任何一项单独的检测方式, 都会有其局限性, 这样系统的检测会大大提高准确度。
3 加强反窃电的管理措施
反窃电斗争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的工作, 加强对反窃电的管理应采取如下措施:第一, 有效运用法律的威慑力。运用法律武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打击窃电的措施, 通过法律规定具体的惩罚措施和标准, 更有利于我们执行打击活动。也可以出于对为违法窃电者的警告的目的, 将一些轻微的窃电行为扼杀在摇篮中;第二, 提升电能计量装置科技含量。窃电技术日益“高超”, 反窃电技术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认为提升电能计量装置科技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电能计量装置存在的容易窃电的缺陷进行结构性的改造, 采用具有反窃电功能的计量装置, 改造计量回路, 改变计量方式;二是利用高科技手段, 开发并充分应用负荷控制系统的电量分析监控功能, 逐步实现对大宗用户电量的即时遥控和遥测, 对条件成熟的地方试行电力线远方集抄方式;第三, 发动窃电群众举报。群众举报之所以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在于群众力量的广大, 只要有了群众的力量, 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第四, 坚持不懈开展好专项整治活动。对于窃电的打击, 要像针对其他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一样, 定期的制定专项行动和计划, 开展集中的打击, 这样可以短时间高效率的消灭很多窃电行为。
摘要:窃电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 其性质已经涉及违法, 本文分析了各种常用窃电手段, 介绍了反窃电检查常用方法, 提出了反窃电的相关管理措施。
关键词:电工,用电检查,反窃电
参考文献
[1]光俊铖, 王开勤, 王云.用电管理工作中的反窃电[J].煤矿现代化.2008 (06) .
[2]隋亚东.浅析防窃电管理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03) .
[3]朱贵平.浅谈反窃电工作[J].农村电工.2010 (02) .
[4]林银招.窃电手段分析及反窃电对策[J].科技传播.2011 (18) .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之我见 篇3
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的更好。
教学反思之我见 篇4
教学反思之我见
麒麟初中高级教师教研组长陈健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教学反思之我见,教学反思之我见。
上个星期五,我在中午看班时,从一份刊物上,读到了苏州大学著名的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愿意开一个保险公司,给每一位教师办一份保险,如果教师坚持写课后反思,几年后还没有成名,我将负全额赔偿”。读完这段话,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认为朱先生不光在于激励教师要写教学反思,还告诉我们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的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教学反思我认为不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有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每次教学一结束,及时动笔反思,精炼地记录其中体会最深处,日后再去回味,或许将受益无穷,既然教学反思作用重大,作为教师,应从那些方面来进行反思呢?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但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教学反思的重点:
一.从教学理念方面进行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在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在于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为分数,即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学反思才能促使自己观点不断更新与发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之我见》。
二.对教学中的亮点进反思
教学中的亮点应包括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以及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之后,如果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应及时归纳和总结,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假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出现一些精彩的片断,给人的感受是惊叹的,启迪是深远的。如引人入胜的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运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这些智慧的闪光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反思去捕捉,便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有遗憾。
三.对教学不足的反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难免会发现疏露和不足,如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情景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忽视了一些知识的必要拓展,部分教材的处理太死板,忽略了某一类知识前后的本质联系,过于重视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等,及时的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改进教学设想,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人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对课堂中学生的反应的反思
教学效果往往通过课堂中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课堂上学生正襟危坐、聚经会神或偶尔点头示意或面带笑容积极回答,或锁紧眉沉思,这说明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也表明教师教法适宜,方法有效,如果课堂表面平静,学生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或坐立不安、交头接耳、目光四盼,或眉头紧锁,目光愕然,说明教师授课不精彩,教学方法呆板,未引起学生共鸣,教师授完课后,应及时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学反思是教师思维火花的闪烁,教师要及时捕捉、记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弃其不善者而改之”。少走弯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教师应该“用心”去教书育人、记录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体会教育感受,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风尚!同行们,我们一起尝试并坚持吧,相信我们一定不会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
由于本人写作能力有限,见解不透彻,不足之处请各位同行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附:
麒麟初中生化美英信组博客网址:
教学中的反思之谈 篇5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
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类型。
1. 问题偏大, 超出学生认知范围
部分教师不注意所提问题与学生认知范围之间的联系, 往往向学生提出一些学生听不懂或是无法完全理解的问题, 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 失去对课堂的兴趣。比如, 《乌鸦喝水》一课, 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认识“乌”和“鸦”等九个生字, 并且会写“可”和“石”两个字, 同时学生可以正确而流利地对课文进行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到乌鸦从急着找水喝, 到喝不着水, 再到想办法喝水, 最终喝到水的心情的变化过程。部分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时, 有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以时间为线索, 说说乌鸦喝水的发展过程”, 这样的问题相对来说还不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教师应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2. 问题过于浅显或很少设问
部分教师不是很喜欢在课堂中进行提问, 但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体现自己讲课时存在互动性, 不得不设计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的设计往往过于直白或是很散很少, 很多教师并不介意学生有没有回答, 答案是否正确, 有的教师甚至不会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就公布答案。例如, 在《望庐山瀑布》一诗的学习中, 部分教师会提出如下问题, “日照香炉生紫烟”的“香炉”是什么意思?“遥看瀑布挂前川”中说明诗人是站在什么方位欣赏瀑布的美景?诸如此类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生看书本的注释即可知道答案, 第二个问题又过于直白简单,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很显然是不符合提问的艺术的。
3.问题过多或过于注重形式
一部分教师比较认可提问的重要性, 但是却存在问题过多或过于注重形式的现象。比如一个很简单的知识点, 教师也要至少设计一个问题, 授课时按照知识点依次抛出, 学生都可以猜得到问题及答案的内容, 这种提问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失去学习的热情。还有一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提问的形式, 采用花样繁多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 除了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少有其他用处, 时间长了学生往往会进入疲劳期, 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4. 部分教师偏好固定问题的答案
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合理, 对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也很有帮助, 但却容易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固化, 让学生完全依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 否定学生的思路和自由发挥, 往往会扼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也对其个性的形成起到不利作用。比如, 在对 《日月潭的传说》 一课的学习中, 教师讲解到这一句“回到潭边, 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 纵身潜入湖底, 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时提出问题, “他们与恶龙激战了多久?”“为什么会激战那么久?”教师的答案是“因为恶龙很凶猛, 很难对付”, 如果学生回答“因为大尖哥和水社姐非常勇敢, 为了保卫乡亲们拼命努力不愿意让恶龙战胜”, 有的教师认为, 答案就应该是恶龙很凶猛, 因而否定或变向否定学生的回答。事实上, 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鲜少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存在, 教师必须对这个道理有所认识。
二、增强小学语文教师提问艺术的策略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手段。有效的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充分掌握提问的艺术, 以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具体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尝试和探索。
1. 掌握正确的提问时机
课文的体裁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大部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都不是开始就存在的, 都需要教师在导入的环节进行恰当激发。所以,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 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点进行思考, 并采取恰当的设疑方式, 成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疑问其实是一种心理冲突的过程, 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或是学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的时候通过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 在学习 《苹果里的五角星》 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向同学们提出如下问题:“苹果里面是什么样的?谁知道苹果里面有没有五角星?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面怎么会有五角星呢?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秘密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急于知道苹果里五角星的秘密, 就会积极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教师在授课时, 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兴趣, 就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 找到突破口, 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时, 设疑的时候还要注意问题的实际性, 不要故弄玄虚, 设计不符合课堂实际或离题太远的问题。
2. 采用多样化方式提出问题
提问的方式是教师应该注意的另一方面, 课堂中, 如果采用完全一致的提问方式学生往往容易感到疲劳,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提问方式综合起来的方式进行授课, 选择式疑问就是一种很好的设疑方式。比如, 在 《螳螂捕蝉》 一课中, 少年没有直接劝阻吴王, 而是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将道理讲给吴王听, 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少年连续三天清晨去花园里是为了打鸟还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为什么?”这种设疑的方式中包含着很多诱答因素, 需要学生进行思考, 这种思考过程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 认识到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故而, 富有技巧、因势利导的提问可以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3. 通过一题多解式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够提升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要注意提问角度与问题深度, 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 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个题目是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法的, 这样一来就能够对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思维能力进行深入的拓展。比如, 课文段落的划分, 有些课文的分段方法并不唯一, 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对其他的分段方式进行思考, 如果按照别的标准, 又该怎样划分呢?通过教师的训练, 学生很容易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唯一的道理。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 就很容易变得灵活变通。
仍以 《乌鸦喝水》 一课为例, 教学结束以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乌鸦通过自己的思考终于喝到了水, 假如我们是那只小乌鸦,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水呢?”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逐渐打开, 有的同学说:“让瓶子歪倒就可以喝到水了。”有的同学说:“找到吸管就可以喝水了。”还有的同学说:“把瓶子打破就可以喝到水。”……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 教师应该感到十分欣慰, 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只要思路是正确的, 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每个答案进行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使学生对探寻新方法、新途径、新思路的行为感到自豪和骄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通过巧妙的设疑, 教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设计好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各类问题, 形成个人特色鲜明、适合学生需要的提问风格, 并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 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素丽.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微[J].学生之友 (小学版) , 2011 (10) .
中国民间舞教学反思之反思 篇6
元素教学在中国舞蹈界可谓是一项彪炳之举, 五十年来在这样的教学方式指引下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舞蹈演员, 推出了一部部看成典范的舞蹈艺术作品, 其意义与价值已是众所周知, 不可否认。然而, 在新世纪的今天, 经过实践检验之后, 当我们持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其进行再认识的时候, 仍然不免生发出许多新的思考与认知。
首先, 元素教学法中对元素的提取不只是针对某种舞蹈最具有代表性的最小动作单位, 还包含了这种舞蹈背后所凝聚的典型精神、情感、性格和气质特征。这是前辈们提出元素教学法的初衷。然而,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当中, 我发现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对元素动作规格的训练, 并由此产生了这样一种说法:规格即风格。
我认为,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 但整体而言是非常不全面的。规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风格, 会有助于形成风格, 但并不完全等同于风格。风格的形成除了包含有规格, 更包含的是一种对该族群民族文化与审美心态的认知和感悟。例如, 池福子老师教授大学本科班学生学习朝鲜族舞蹈时, 学生都感觉比较容易进入状态。因为, 池老师进入教室的那一刹那就很直观地给了学生们一个典型的朝鲜族女人的形象, 而且她讲授动作时总会渗透着一种自然而然的民族情结。比方说她讲基本体态时会给我们讲她们朝鲜族女人生活过程, 以此提示学生们做动作要有质感, 要有味道等等。在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中, 大家很自然的就对朝鲜族女人的形象和心态有了一个全面的把握, 因而舞蹈当中在整体气质的塑造上可能会更贴近“原生态”一些, 由此在风格上可能就会更纯朴、更自然、更醇厚。如果民间舞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注重身体不同部位的方向角度和用力方式, 而忽略了动作背后所潜藏的这种民族心态与审美意识的培养, 势必会造出许多动作整齐划一却缺乏灵魂闪现的舞者, 这样的舞者所表演的民间舞看多了总会觉得有一点像广播体操, 动作很规格, 很到位, 但就是觉得少了“味道”。所以, 规格只是形成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不能完全代表风格。元素教学法对规格有着很详尽的说明与界定, 而对形成风格的其他因素的关注可能就稍微弱了一点。因而, 笔者认为对今天的民间舞教师而言, 在运用元素教学法时, 注重动作规格的同时更要注重风格的其他成因。这就需要民间舞教师不断丰富自己对民族文化与审美意识的认知与理解。唯其如此, 才能再树起新世纪民间舞教育事业的丰碑。
其次, 这里的“元素”是指构成某种民间舞风格韵律的最小单位, 是该族群舞蹈的核心成分及其动作基础。以上课的亲身感受而言, 笔者认为民间舞被逐一分解、裂变、合成, 被元素化之后, 有利也有弊。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学生掌握, 使她们能够很快地掌握舞蹈的动势特征和风格韵律, 劣势在于整体被分割为局部之后进行再整合的时候会无形中丢失掉许多神韵与色彩。犹如中医与西医对人体观念的差别一样, 西医把人体看为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 治疗时对症下药, 虽然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而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 重视气脉与经络, 虽见效慢但是对病症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我认为之所以大家会对课堂民间舞和舞台民间舞的归属问题争执不休, 其根源也在于此。原生态的民间舞可能更重视一种整体气韵与民族激情的表达, 其风格自然要浓厚与纯朴许多。而被元素化之后进入课堂的民间舞虽然更规格, 更科学, 更具有训练价值, 但无形之中却流失掉了许多血脉的涌动与生命的意蕴, 只保留了些由筋、骨、皮所支撑的貌似完整而实际已经有点亚健康的外形。这可能是元素教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忽略一个问题。诚然, 中医与西医各有其价值, 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 元素教学对中国民间舞教学的意义也是如此。只是, 在新世纪的今天, 我们是每一位民间舞人都应当在民间舞教学方面开拓出另一番新天地去弥补其不足。
二、审视教育理念, 是教书还是育人?
1954年北京舞蹈学院建校之初, 目的是要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培养优秀的舞蹈演员。五十年之后的北京舞蹈学院已经被公认为“舞蹈家摇篮”, 培养了大批杰出的舞蹈家, 并在国际舞坛为中国舞蹈事业树立了很高的威望。然而, 在新世纪提倡全面发展的今天, 对于舞蹈专业学生的培养, 北京舞蹈学院除了关注她们的表演能力之外, 可能更应当关注她们成长中的其他重要因素。
首先, 我们现行的教育理念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在教会孩子们如何出人头地, 而不是强调做一个幸福而平衡的人。树立了培养“高、精、尖”的演员这一目标之后, 学校往往会对主要演员的培养加大力度, 而这往往是以牺牲非主要演员为代价的。例如, 多年来一直以推出尖子演员和精品剧目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多数的非主要演员就避免不了被冷落。在这种情况下, 忽视、冷落的绝不仅仅是学生, 更是一颗颗火热而稚嫩的心。舞蹈家固然重要, 但能成为舞蹈家的人是毕竟少数。作为教育机构,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书是手段, 育人更为重要。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才是她们将来可以获得成功的基础。
其次, 新世纪的舞蹈教育事业应强调以“舞”为本体, 而不是以“主要演员”为本体。舞蹈艺术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凝聚力等多种能力的同时更应该贯穿、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学生在舞蹈课上学会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动作符号, 更应当感悟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将步入社会的她们, 专业技能仅仅是他们的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之一, 她们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诸多发面发展才是自我的综合素质。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可忽视学生除动作之外的种种需求,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我们需要教会她们做到best fit (最适合的) , 而不仅仅是best (最好的) 。只有每个孩子都发挥出其个性的特色与专长, 我们新世纪的舞坛才可以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三、面对现代文明, 是生存还是灭亡?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产生出了新的力量, 焕发出了许多迷人的光彩, 使人们的生活生发出了无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媒的发达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本土的民族文化同时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既是全球化, 又是本土化, 就造成了当代文明内部的一种矛盾和张力。那么, 中国民间舞应当如何应对这场激烈的矛盾之争呢?这也是我们当代的民间舞人不得不面对的一项时代课题。
首先, 随着经济资本和工业文明带来的商品化、旅游产业化的新一轮冲击, 许多有着古老历史文明的民间舞由于老艺人的“人走艺亡”正濒临灭绝。虽然国家启动了“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保护系列工程”, 但事实上, 民间舞的传统风格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 仍然避免不了流失的命运。
几次下去采风的经历使我重新认识了当代民间舞的变迁。我认为, 民间舞首先是人民创造的舞蹈, 在这种舞蹈中渗透着她们的民族情感与生命意识。它的舞蹈形态从古到今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其中必然会随之渗透进老百姓的许多时代意识与民族性情。例如, 过去的年代里由于交通不便, 传媒不发达, 所以相对而言, 民间舞可能会比较容易保持其自身独有的风格。而现在, 科技的进步和传媒的发达使一切都变为可能, 也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许多。由此, 他们自然会在本民族的舞蹈中融入许多外来成分, 包括摇滚、街舞等流行性艺术。这种现象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了。
如果说原生态的民间舞中所有的舞姿舞步全部都是来自于生活, 是该族群的人民对自然、对生活、对爱的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那么, 当有一天这些农民开着汽车奔驰在宽阔的马路上的时候, 相信她们的民间舞一定不是原初的面貌了。这是一种必然现象, 是无法逆转的。因为老百姓同样也要追求时尚, 也希望能与外面的花花世界接轨与沟通。我们现在打出“原生态”这面大旗, 以及杨丽萍的《云南映像》之所以火爆的原因, 是因为都市中的人们在经历了现代文明的洗礼之后, 再回过头来重新认识自我的时候, 所生成的一种再反思和再认识, 由此生发出了更高层次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敬仰。似乎在现代社会中, 民间舞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尾随于经济发展之后了。
其次, 对于现代文明语境当中的这种文化失调现象蔓延的状况, 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戈金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鲜的观点:“活鱼是要在水中看的!”他认为, 把民间智慧的结晶从原生土壤中采摘出来, 置于档案资料库或者博物馆中, 成为死标本, 这不是保护, 也远谈不上科学。就好比活鱼是要在水中看的一样, “我们只需科学地观察、忠实地记录和实证地分析研究。经过较长时期的经营, 就能够对社会经济文化急速变迁中的各民族文化传承形成高质量的、立体的、多角度的图影”。我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因为, 生态环境、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的变化是形成当代民间舞风格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有先分析研究这些因素, 才可以拿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如果只是单一拿来一些元素动作在都市中保存、整理、升华的话, 似乎很难道尽其生命脉搏的律动。一旦脱离了原生态的生存语境, 民间舞可能就只剩了些漂浮的动作符号。换句话说, 只有保护好“原生态”, 才能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民间舞和舞台民间舞提供更多的养分。
然而, 中国民间舞的保护工程实在是新世纪中国民间舞人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毕竟, 对原生态的保护、开发和传承, 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之事。在《云南映像》之前, 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田丰创办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田丰老师1997年在昆明郊区一个废弃的农场创办的“云南民族传习馆”, 把4年间寻访到的民间艺人和有歌舞天分的孩子集中一起, 让他们完全采取一种原始的耕作方式生活, 并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原汁原味”的艺术传习。然而, 在靠赞助苦苦支撑数年之后, 终因难以为继而夭折, 后来田丰老师自己也因肺癌而去世。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一幕场景啊。非常的敬佩田丰老师全身心奉献于艺术事业的这种精神。但是, 有时梦想仅仅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包括我们国家现行的一些保护措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民间艺术的二度繁荣, 但繁荣现象的背后, 那种族群支撑的理念、心态已全然变异。例如, 谈到蒙古小孩子跳羌姆的原因是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可以给钱, 在河北井陉感触拉花时也遇到了同样的现象,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已经使之成为了一种产业。在开放搞活的今天, 老百姓这样的做法自然无可非议。只是, 在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 以这种方式延续、保留下来的民间舞不是我们真正文化的衔接与传承。那种真正与人性息息相通, 可以和神明对话的舞蹈, 还能看到吗?那种以跳舞作为生命的需要而真诚起舞的状态, 还会有吗?杨丽萍的《云南映像》中有一段很优美的文字:“这里的青草会跳舞, 如果你愿意在地上匍匐;这里的石头会说话, 如果你愿意用灵魂倾听;这里的山离天近, 所以神话还活在放牛人的山歌里;这里的水和云一起流, 所以神灵常和老乡一起喝醉酒。”大概只有这样一些濒临消失的场景中才可以产生如此美丽的幻梦, 才可以产生如此动人的舞蹈。这可能也是生活在钢筋水泥城中的现代都市人之所以倾心于《云南映像》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一位资深博导说过, 她担心人类的“精神植被”会像水土流失一样衰亡消失。我觉得这种担忧更是一代民间舞人的担忧。“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认为, 资本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 它的力量太强大了, 强大到可以摧毁一切。马克思说:“我对于资本这种强大力量的认识, 是资本本身都难以认识到的。”“随着资本的发展与强大, 世界上将不再存在纯粹的知识分子, 一切的一切都商品化了。”他终其一生想要寻找一种解决的办法, 但是没有。共产主义这种设想的实现似乎只是作为一个理想而存在。如果, 民间舞也难逃此劫的话,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似乎只有“合乎天然, 依乎地理”了。或许, 现在乡村所流行的街舞会在若干年后成为另一层面的民间舞?我也不知道。
无论如何, 面对着种种时代课题, 新一代的民间舞人如何能在前人所铺垫的“地基”之上建造起新世纪舞蹈教育事业的宏伟大厦, 我们任重而道远。不可辩驳的是, 只有时时要求自己秉承前人励精图治的精神, 立足当下, 不断丰富自己的视野, 不断致力于开拓舞蹈艺术的多重空间, 才不至于使我们的先辈们历尽艰辛所开创出的舞蹈事业付诸阙如。
吕艺生老师曾提到:“很多国家都把民间舞的广场性也当作民间舞重要的特征。他们建立的职业民间舞团或国家民间舞团, 都把这种特征当作他们重要的美学追求, 以区别于综合性、戏剧性的歌剧或舞剧艺术。当歌剧或舞剧以辉煌的场面、华丽的布景去展现自己的综合性质, 显示它巴洛克式的美学特征时, 民间舞团却置现代化剧场的现代化设备于不顾, 着意让人们观赏它最本质、最真实的面目, 以显示它朴实无华的美……”不能不承认, 我国民间舞进入剧场后, 逐步远离了原民间舞的广场特色, 其单纯的形式剧场化、内容戏剧化、创作个人化的作法, 使我国远离了国际民间舞坛。■
摘要:在民族民间舞学习过程中, 一些前辈、师长们的学术指导, 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这使我在不断完善、改进学习的方式的同时, 顺利地由最初被动的学习状态逐渐转变为主动的思考状态。现就我在学习和教授舞蹈的过程中对中国民间舞教学中的元素教学、教育理念及民间舞的传承如何应对、融合现代文明的进步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元素教学,教育理念,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5.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1.
[3]潘志涛.大地之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赏析,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12.
【教学中的反思之谈】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反思之误区11-16
《奇怪的大石头》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之10-23
晚思之韵900字作文07-15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10-13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11-04
谈良性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培养教学中的培养06-15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07-24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10-12
谈英语教学中的兴趣10-1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读(教学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