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保险制度

2024-10-18

保证保险制度(精选8篇)

保证保险制度 篇1

离岸再保险人保证金制度

为提高离岸再保险交易的安全性,防范离岸再保险人的信用风险,保护境内保险公司作为再保险分出人的合法权益,日前,保监会印发《关于离岸再保险人提供担保措施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业内专家表示,《通知》完善了我国再保险监管体系,对于防范境外金融风险通过再保险交易跨境传递,促进我国再保险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对接偿付能力监管规则

所谓离岸再保险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的、以再保险方式(包括以转分保方式)分入境内保险公司业务的再保险接受人,包括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自保公司、互助保险组织、再保险共同体、劳合社及辛迪加,以及保监会认可的其他类型保险机构。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参与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离岸再保险人不断增多,我国离岸再保险分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离岸再保险人信用风险逐步显现。

和,保监会先后印发《关于再保险业务安全性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112号)和《中国保监会关于实施再保险登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8号),将国际信用评级作为防范离岸再保险人信用风险主要手段。但监管实践表明,国际信用评级对再保险人信用风险的评估存在滞后性,仅依靠国际信用评级这一手段,无法有效防范离岸再保险人的信用风险。

事实上,由于离岸再保险人具有分布广、境内无机构、无法直接监管、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其信用风险是各国再保险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市场人士指出,保监会此次下发的《通知》相比8月12日的征求意见稿并无明显出入,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保监发〔2015〕22号)相对接,主要从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担保的范围和形式、担保措施的具体要求和担保措施的使用等方面,对离岸再保险人提供担保措施的有关事项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据介绍,此前“偿二代”已经考虑了担保措施对离岸再保险人信用风险的影响,针对离岸再保险人有无担保措施,“偿二代”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8号: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规定,境内保险公司在计算分出业务的资本要求时适用不同的风险因子,但未对何为认可的担保措施作出规定。此次《通知》出台,是对此规定的细化。

详细明确担保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规定境内保险公司可以就应收分保款项和应收分保准备金等再保险信用风险暴露要求离岸再保险人提供担保措施。《通知》认可的担保措施包括存款资金、备用信用证和其他保监会认可的担保措施。

而且,《通知》明确要求作为担保措施的存款资金应存入再保险分出人在境内商业银行的账户,并规定备用信用证应是不可撤销的、清洁的、无条件的、不受备用信用证以外的任何条件限制,其索赔和偿付应在中国境内进行。备用信用证的开证机构应为在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或信用评级不低于AA-,且与再保险分出人和分入人均不存在关联关系。在开证机构不满足《通知》规定的资质要求时,备用信用证应由满足上述要求的商业银行保兑。

据了解,自8月保险业“新国十条”出台,并提出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发展区域性再保险中心以来,各路资本纷纷参股设立再保险公司。208月,泛海控股(000046,股吧)联合史玉柱控制的巨人投资等5家公司,出资100亿元设立亚太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月,上市公司爱仕达(002403,股吧)、七匹狼(002029,股吧)等7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前海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有市场机构测算,我国再保险市场空间将达到3365亿元。

根据保监会此前的起草说明,中国离岸再保险人制度主要借鉴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再保险监管经验。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知》的印发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离岸再保险人保证金制度,改变了我国再保险市场仅依靠国际信用评级防范离岸再保险人信用风险的不足。

附《中国保监会关于离岸再保险人提供担保措施有关事项的通知》全文:

各保险公司:

为提高离岸再保险交易的安全性,保护境内保险公司作为再保险分出人的合法权益,防范离岸再保险人的信用风险,促进再保险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现就规范离岸再保险人提供担保措施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境内保险公司,是指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和外国再保险公司分公司。

本通知所称离岸再保险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的、以再保险方式(包括以转分保方式)分入境内保险公司业务的再保险接受人,包括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自保公司、互助保险组织、再保险共同体、劳合社及辛迪加,以及保监会认可的其他类型保险机构。

二、境内保险公司可以要求离岸再保险人就以下风险暴露提供担保措施:

(一)应收分保款项。

(二)应收分保准备金。

三、离岸再保险人可以提供下列一种或多种担保措施:

(一)再保险接受人留存在或存入再保险分出人银行账户的、用以保障再保险分出人的再保险业务摊回款项的存款资金。

(二)再保险接受人申请为再保险分出人签发的、符合本通知要求的备用信用证。

(三)其他保监会认可的担保措施。

四、离岸再保险人提供存款资金作为担保措施的,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应存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

(二)应存入再保险分出人的银行账户。

(三)可由再保险分出人支取,并完全受再保险分出人控制。

(四)存款资金自存入再保险分出人的银行账户之日起,至少一个季度之内不能转回再保险接受人银行账户。在再保险合同结清的情况下,存款资金的转回不受前述一个季度期限的限制。

五、离岸再保险人提供的备用信用证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是不可撤销的。

(二)是清洁的,指备用信用证本身不应提及除相关再保险合同以外的任何其他协议、文件或实体。

(三)是无条件的,指受益人仅需按照备用信用证的要求出示有关材料提出索赔申请即可获得资金。

(四)受益人应为再保险交易的境内再保险分出人。

(五)应标明其不受备用信用证以外的任何条件限制。

(六)应标明备用信用证开证机构的义务不以备用信用证的追偿为条件。

(七)应标明签发日和到期日。

(八)提出索赔和偿付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九)备用信用证的期限至少为一年,并应包含“自动展期条款”。“自动展期条款”应规定备用信用证自动展期,开证机构如果决定备用信用证不展期,至少应在备用信用证到期日30天前书面通知受益人。

六、以备用信用证作为担保措施的,开证机构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

(二)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或信用评级不低于AA-级。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与各主要评级机构对其财务实力评级结果的对应关系,应以《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1-17号)〉的通知》(保监发〔2015〕22号)的相关规定为准。如果商业银行有多个财务实力评级结果,应以其最低的财务实力评级结果所对应的信用评级为准。

(三)商业银行与再保险分出人和再保险接受人均不存在关联关系。

七、如备用信用证的开证机构不满足本通知第六条任一款要求,则该备用信用证应由满足第六条要求的商业银行保兑。

八、需要保兑的备用信用证除应满足本通知第五条中的`第(一)至(八)款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备用信用证应由银行签发。

(二)备用信用证上应标明保兑机构。

(三)备用信用证的期限至少为一年,并应包含“自动展期条款”。“自动展期条款”应规定备用信用证自动展期,开证机构如果决定备用信用证不展期,至少应在备用信用证到期日60天前书面通知受益人。

九、商业银行为备用信用证提供的保兑函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是不可撤销的。

(二)是清洁的,但可提及所保兑的备用信用证。

(三)是无条件的,指受益人仅需按照保兑函的要求出示有关材料提出索赔申请即可获得资金。

(四)受益人应为再保险交易的境内再保险分出人。

(五)应标明其不受该保兑函或其保兑的备用信用证以外的任何条件限制。

(六)应标明保兑机构的义务不以保兑函的追偿为条件。

(七)应标明签发日和到期日,且到期日不得晚于其保兑的备用信用证的到期日。

(八)应包含“自动展期条款”。“自动展期条款”应规定保兑函自动展期,保兑机构如果决定保兑函不展期,应至少在保兑函到期日60天前书面通知受益人。

(九)提出索赔和偿付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十、若开证机构或保兑机构在备用信用证或保兑函签发日后不再满足本通知第六条的要求,离岸再保险人应及时选择满足要求的商业银行签发新的备用信用证或保兑函。在开证机构或保兑机构不满足上述要求之日起90天内,原备用信用证或保兑函仍可被视为符合本通知要求的担保措施。逾期,该备用信用证或保兑函将不再被视为符合本通知要求的担保措施。

十一、备用信用证或保兑函原件应于签发日起30天内且在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报送截止日前送达境内保险公司。

十二、境内保险公司进行偿付能力评估,在适用有担保措施的风险因子计算其交易对手违约风险最低资本时,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风险暴露应以离岸再保险人为该再保险合同所提供的符合本通知要求的担保措施的合计担保金额为限。

十三、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保证保险制度 篇2

据悉, “众乐宝”是一款保证保险类产品, 主要针对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信用风险。众安保险总经理尹海表示, “众安保险会与电商平台合作研究电商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用保险的形式来解决。比如商家销售过程存在的风险性问题。”

所谓的信用保证保险, 是以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 它实际上是由保险人 (保证人) 为信用关系中的义务人 (被保证人) 提供信用担保的一类保险业务, 可分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两类。

海上保险中保证制度问题 篇3

关键字:1906年海上保险法;海上保险;保证

1、海上保险保证制度的起源:

英国海上保险中的保证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晚期的 Jeffries v. Legandra案例中,而后 Lord Mansfield 通过Hore v. Whitemore、De Hahn v. Hartley 等案最终确立了英国保险法上的保证制度。"[1]英国《1906 年海上保险法》的颁布,是海上保险法学界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因此,要研究海上保险的保证制度,应该借鉴英国保险法的一些规定。

2、海上保险中保证的含义:

在英国《1906 年海上保险法》第33条明确规定:保证是指允诺性的保证,即被保险人保证去做或不去做某些特定事情,或履行某项条件,或者肯定或否定存在某些事实的特定状态。在我国的《保险法》和《海商法》都没有明确规定保证的含义。

2.1 违反保证的后果:

1.法律后果

在英国的保险实践中,The Good Luck一案[2]是关于违反保证的法律后果的权威判例。该案争论的焦点是保赔协会停止承保 Good Luck 的时间。银行认为,保赔协会在船舶违反保证之时即银行追加贷款之前就停止了承保;保赔协会认为,自己是在因船舶违反保证而决定解除合同的时候即银行追加贷款之后才停止承保的。双方产生分歧的根本在于对违反保证后产生的法律后果认识不同,是因为违反保证而自动解除责任,还是按照合同法的规则保险人需要主动采取措施解除合同。初审法院采纳前一种观点判决银行胜诉。而上诉法院则认为违反保证赋予了无过错方解除合同的权利,在其行使此项权利之前合同继续有效。上议院支持了初审法院的观点。英国《1906 年海上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人自违反保证之日起解除保险责任。Goff 勋爵对于这一规定作出如此分析:"保险人是自动解除责任,保险合同的终止并不依赖于保险人所做的任何决定。"[3]可见,英国法对于违反保证的法律后果采取的是自动解除责任原则。

2.违反保证后的缓和条件:

按照英国法的自动解除原则,违反保证的法律后果非常严厉。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使合同迅速解除,但是并没有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意愿,特别是享有解约权一方的利益,使得保证制度有时候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些缓和这种严厉后果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履行保证的免除,一是保证被违反后可采取的缓和措施。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对于这两方面都有作了相关规定。

(1)免除履行保证的义务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34条第1款规定了两种法定的免除履行保证的情况:当情势变迁时,保证不再适用于合同的情况下;执行保证被后来颁布的法律视为违法的情况下。第二种情况可以说对《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41条合法性保证规定作了某种程度的补充。

(2)弃权和续保

在商业实践中,保险人为了某些利益可能会选择放弃被保险人违反保证,放弃法律赋予他的权利即解除权。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34条第3款保险人可以放弃对违反保证的追究,即使是在违反保证发生以后。但是,此时这种弃权行为跟"自动解除赔偿责任"的规定又相互矛盾,使得保险人要选择弃权也成为了不可能。

续保条款是事前对违反保证的严厉后,做出的防止自动解除的努力。这正是契约自由原则,与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33条第3款的任意性法律规定想呼应,因此应当充分尊重当事方的契约自由,如果当事方在保险合同中订立了相反协议,则按规定行事。由此可以视为续保是保险人在被保险人违反特定的保证时,而选择的事先弃权。

3、我国保证制度的发展现状:

虽然在我国的《海商法》中出現了"保证"字样,但是在《保险法》没有规定保证制度。保证制度在我国是否存在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争议。从我国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对于保证条款的具体规定确认了我国在海上保险中是存在保证制度的。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船舶保险条款中也有类似于保证条款的规定。所以我国是存在保证制度的。[4]如《海商法》第235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千问题的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都是关于海上保险中保证的规定。

4、完善我国海上保险保证制度的建议:

我国海上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应与当前海上保险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同步,我国应该适当借鉴《1906年海上保险法》,并且关注当前英国保险法的改革,从而完善我国海上保险的保证制度。

4.1明确保险中保证的定义

一个制度的正确应用应该有明确的定义,并且严格限制"保证"的适用, 以避免保险合同中关于被保险人义务的所有条款都变成是保证条款, 防止保险合同变为"保证"合同。我国《海商法》第235条关于保证条款的规定,保险人有解除合同的权利,但是此规定倾向于条件条款。笔者认为,保证的定义应该清晰明确的表示,如保证条款以承诺、保证、担保或类似用语予以明确表示, 否则, 不视为保证条款。"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也比较好应用,也减少因自由裁量权而产生后果的巨大差异。

4.2 确定默示保证的范围以及确定保证条款的标准

众所周知,保证条款是为了保险人为了控制保险风险而产生。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控制风险能力也逐步增强。在保险合同中应明确默示保证的范围,在明确范围外的默示保证,规定其为无效。保险人对于保证条款,应该参考风险变更制度,在保证中引入重要性标准,只有对风险有重要影响的事项才可以被列为保证条款。

4.3 明确规定违反保证的处理方式

首先,在违反保证条款时,法律应当赋予无过错方即保险人以选择权: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或者要求修改承保条件,包括相应增加保险费等。其次,而在保险条款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应该对违反保证事项的后果而产生的责任做出约定。

参考文献:

[1]邢海宝:《海上保险的保证》,《中外法学》2005 年第 2 期,第 240 页

[2]王欣.论违反海上保险合同中的保证的法律后果.中国海商法年刊.2001年第12卷,第66页

[3]王欣.论违反海上保险合同中的保证的法律后果.中国海商法年刊.2001年第12卷,第67页

借款保证保险合同案例 篇4

46岁的孙女士,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邹某是某矿业集团的合伙人之一,拥有千万身家。孙女士则是一个全职太太,安心抚养两个孩子。3月,邹某购买了一幢独立别墅,房屋总价250万元。在支付了78万元后,邹某向银行抵押贷款172万元,借款期限为60个月,到4月止。

5月,邹某到包头市谈一笔重要生意,孰料生意未成,遭人恶意报复,被杀害。丈夫死后,孙女士承担了还贷责任,到今年1月,将全部贷款本息清偿。银行在孙女士还清贷款后,退还了一份保单。孙女士感到莫名其妙,自己从来不知道丈夫生前购买过保险。原来,当初邹某在向银行抵押贷款的同时,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上海个人抵押住房综合保险合同》,保费5千余元,保险金额172万。合同约定,当被保险人意外死亡、丧失还贷能力时,保险公司将按保险金额的100%的偿付比例进行赔付。因此,孙女士诉至法院,要求该保险公司承担还贷保证保险责任,赔付其108.5万元。

建设工程保证保险试点方案 篇5

一、目的意义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的工作部署,按照建立规范、完善工程担保市场,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市场机制作用,减轻建筑业企业负担的总体思路,开展建设工程保证保险试点,优化保证金收取方式,规范工程担保市场,激发市场活力。

二、总体要求

在建设工程担保市场开展建设工程保证保险试点,形成包括工程投标保证保险、工程履约保证保险、业主支付保证保险和工程质量保证保险等在内的建设工程保证保险制度。引导保险公司进入建设工程担保市场,完善担保制度,合理降低担保费用,促进建设工程担保市场的良性竞争。通过构建全方位的建设工程担保制度,有效遏制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的违约行为,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减轻建筑业企业保证金负担,促进

我省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指导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立足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建设工程项目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推进与企业自主选择相结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着力完善配套措施,增加投保吸引力,积

极、稳妥地推行建设工程保证保险。

(二)改革创新,逐步完善

深化工程担保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开展建设工程保证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担保制度,增强服务、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作用。

四、实施方案

建设工程保证保险包括但不限于工程投标保证保险、工程履约保证保险、业主支付保证

保险和工程质量保证保险等险种。

(一)实施范围 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依法必须招标的国家投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中开展建设工程保证保险试点。其他建设项目可以参照本试点方案执行。

(二)实施要求

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合同或保险单作为工程担保的形式之一,与保证金、银行保函、担保公司保函具备同等效力。

将建设工程保证保险作为履约保证方式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依法依规在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中明确保证保险的内容、保险金额等。各项保险在使用流程上与原保证金、银行保函和担保公司保函使用流程保持一致。

(三)开展模式

由于建筑工程保证保险具有价值高、创新性强、风险大等特点,并且缺乏历史经验数据,故设立为期二年的试点期。试点期间,可由数家保险机构作为共同发起人,组成保险联合体,负责建设工程保证保险的市场调研、产品研发、承保理赔、风控流程的制定以及险种的推广运行。保险联合体名单将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四川保监局的官方网站公布。试点期满、条件成熟后,可由各家保险机构以市场化竞争的方式开展相关业务,也可通过保险联合体、再保险等形式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各保险机构在承保活动期间,可聘请第三方专业技术管理机构,对投保人的履约行为进行风险管控。联合体应按照规定制定联合体章程,明确运作模式、成员进入退出机制和行为规范等;应签订联合体合作协议明确各成员权利义务;使用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或备案的四川省行业性条款和费率示范性文本。

(四)服务内容

保险公司应充分发挥保险业风险管控职能,服务建筑行业和企业。为减少建筑业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保证建筑合约的顺利履行,促进四川省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从事建设工程保证保险的保险公司应提供以下服务:

1、建立风险防控体系。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成立专业风险管理团队或与第三方管理机构合作,逐步建立起覆盖建设工程全流程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交流与监控以及缺陷修正等内容的风险防控机制。

2、开展风险管理服务。保险公司认为必要时可进入施工现场进行风险调研,建筑业企业应积极配合协助,保险公司在进场后应在10天内向建筑业企业出具风险防控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建筑业企业应对保险公司提出的风险防控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

风险。

3、建立费率浮动机制。保险公司应将动态风险管控的反馈引入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可对不同信用评价的建筑业企业,实施差别化费率,促进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的建筑业市场机制。保险公司的基础费率应当按照向保监会报备的基础费率执行,浮动费率的厘定应根据投保人和保险标的的风险程度,按向保监会报备的风险调整系数进行确定;在总体费率水平上体现保证保险的优势,以切实减轻建筑业企业负担。

4、切实提高理赔效率。保险公司应建立建设工程保证保险理赔快速通道,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规范、及时地履行保险赔偿责任。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10日内,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保险合同对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期限有约定的,保险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5、加强数据分析与积累。保险公司应积累经验数据,加强基础研究和分析,不断优化保险方案和服务,及时将建设工程保证保险的实施情况向监管部门报告,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稳妥推进。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工程保证保险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商业运作、自愿投保”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主动为需要工程担保的企业服务,做好政策引导和工作协调,积极稳妥开展建设

工程保证保险试点工作。

(二)完善制度、积极创新。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推动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在建筑市场信用系统向保险公司开放的同时,将保险公司动态风险管控的反馈引入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

(三)规范运作、强化监管。各保险公司要依法合规开展保证保险业务,审慎评估承保标的风险,切实履行投保要件审核、尽职审查义务,强化内控,防范风险。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工程保证保险试点项目运行情况的过程管控,切实履行对建筑市场主体的监管责任。保险监督管理部门要负责对开展建设工程保证保险的保险公司的业务实施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建设工程保证保险业务健康发展。

保证保险制度 篇6

最高人民法院告诉申诉庭:

你庭关于“中国工商银行郴州市苏仙区支行与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郴州市苏仙区支公司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一案征求意见函”收悉。经研究,现复函如下:

一、此案所涉及的纠纷属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保证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是指由作为保证人的保险人为作为被保证人的被保险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的一种形式,如果由于被保险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不履行合同义务,致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保证保险合同与保证合同的区别在于,保证合同是保证人为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而与债权人订立的协议,其当事人是主合同的债权人和保证人,被保证人不是保证合同的当事人。保证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是债务人(被保证人)和保险人(保证人),债权人一般不是保证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可以作为合同的第三人(受益人)。在该案中,天字号矿与郴县保险公司之间签订了保证保险合同,因此,他们之间由履行该项合同之间所引起的纠纷,属于保险合同纠纷,应按保险合同的约定确定保险人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此案不适用《保险法》或《担保法》,而应适用1983年发布的《财产保险合同条例》。《保险法》于199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对于此前发生的保险合同纠纷并不具有追溯力;此案所涉及的纠纷属保险合同纠纷,不在《担保法》的适用范围之内。

三、保单关于一年保险期限的约定是有效的。在该案中,《企业借款保证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保险期限为“自被保证人取得贷款之日起至还清贷款之日为止”,但保单载明的保险期限为一年。保单和《试行办法》均为保险合同的组成部分,保单上载明的保险期限可以视为当事人对保险期限的特别约定,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另有约定的,应从其约定。此外,保单上关于保险期限的约定多为手写。在保险实践中,手写文字的效力高于打印文字,打印文字的效力高于印刷文字,因此,保单关于一年保险期限的约定是有效的。

保证保险法律性质再探讨 篇7

保证保险脱胎于民法中的保证制度, 萌芽于18、19世纪的西方, 作为保险险种肇始于信用制度非常发达的美国。保证保险, 与商业信用的兴起密切相关, 保证保险合同的标的一般是银行消费信贷合同中借贷人的违约责任, 保证保险的实质是保险人对投保人的“信誉”进行保险。保证保险的出现, 是多方主体需求的结果。对于银行来说, 可以转移降低经营风险, 扩大贷款资产业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 保证保险是一项新的保险业务, 能增加保费收入。对于借款人来说, 投保保证保险, 花费小额的保险费, 能增强自身的“信誉”, 能顺利从银行借到所需的大额资金。

在我国,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保证保险业务的批复》后, 保险公司开展保证保险业务。1998年9月11日,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 各财险公司都开始针对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开发设计车贷险。

二、保证保险合同性质简析

对保证保险合同性质的认识, 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是一种担保合同;二是认为是一种保险合同;三是认为是一种“混合合同”, 既有担保合同的性质, 又有保险合同的性质。

笔者认为, 保证保险合同是一种担保合同更合理, 它不过具有“保险”合同形式外衣, 如有“保险”合同的名称、是由保险公司开展的、还有保险合同当事人“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的特殊称谓等等,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借款人、保险公司、银行三者间法律关系。

第一, 保证保险合同的标的是银行消费信贷合同中借贷人的违约行为需承担的违约责任, 但真正保险合同所承担的, 是投保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偶然的、意外的风险, 投保方的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属于除外责任,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车贷险中, 如何区分投保人, 也就是借款人的违约行为, 是一种故意行为, 还是一种非故意行为?投保人有钱不还是一种故意行为, 投保人从申请贷款时起就没打算还, 也是一种故意行为, 投保人在保险期间转移资产导致没钱可还, 或投保人失去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意经营失败也导致没钱可还, 是不是就是一种非故意行为?违约责任是合同责任, 是一种严格责任, 只要一方有违约行为、违约事实的发生, 而不考虑当事人的主观心态是故意还是非故意, 都要承担违约责任。可见在保证保险中, 借款人投保自己发生违约行为、违约责任的这种风险, 不具有真正保险中风险的特征:投保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偶然的、意外的。

与之类似的信用保险, 是一种真正的保险。举买卖合同的例子来说, 卖方向保险公司投保万一买方不支付货款的风险, 这是信用保险。反之, 买方通过银行向卖方提供保函担保自己支付货款, 这是付款担保。信用保险和付款担保是方向相反的一对, 二者的标的都是个卖方应收而买方应付的货款, 风险均为买方的不付款。信用保险的风险, 才是投保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偶然的、意外的风险。若将车贷险中投保人换成银行, 则所谓的保证保险就变成了真正的信用保险。保证保险, 更类似于付款担保。

第二, 若认定保证保险是一种保险合同, 在适用《保险法》时, 会带来很多不合逻辑的结果。车贷险一般一次性交足保费, 保险期间最长36个月。《保险法》第52条规定, 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的, 保险人可要求增加保费或解除合同。如何判断车贷险中保险标的危险程度的增加呢?再者, 保险人解除合同, 投保人并不关心, 因为投保人事实上不存在保险利益, 反倒会严重影响被保险人银行的利益。《保险法》第54条规定了投保人任意解除保险合同的法定权利, 但在车贷险中, 投保人似乎并不存在这种法定权利。《保险法》第16条规定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 投保人故意或重大过失未履行告知义务的, 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但车贷险中, 投保人并不在意保险人是否解除合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证保险中投保人不存在自己无法控制的、偶然的、意外的风险, 但投保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偶然的、意外的风险却是《保险法》的基石。

可见, 《保险法》中几乎所有的重要制度都无法适应于保证保险, 再将保证保险定性为保险, 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三、结论

虽然在《保险法》第四章“保险经营规则”第95条规定的保险公司业务范围中, 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列举了保证保险, 但通过上文的分析, 对保证保险纠纷问题的法律适用上, 《保险法》的诸多重要制度是不适用的, 要适用《担保法》的有关规定, 若再将保证保险界定为保险合同, 已没有现实意义。保险经营是一项特许经营行业, 既然法律已经授权保险公司有经营保证保险的权利, 在尊重既定的法律和事实的前提下, 建议由国务院或保监会参照《担保法》有关制度, 单独颁布一份《保证保险经营细则》。

参考文献

[1]涂湘求、花玉萍,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理念模型与异化[J], 企业经济, 2006 (2)

[2]李建智, 保证保险辨析——兼评“借款保证保险”在保险学术理论上的认识误区[J], 保险研究, 1994 (2)

[3]李理, 保证保险究竟是保证还是保险[J], 金融与经济, 2005 (8)

保证保险制度 篇8

【关键词】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问题;对策

一、贷款保证保险概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企业投资的资金力度也越来越大,这就增加了企业对资金的依存度。为了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降低投资风险,许多企业接受了保险公司推行的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由于这种业务无抵押、时效快,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二、实施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现存的问题

1.投保企业信用等级和管理水平较低

现今,许多企业的信誉和管理的水平较低,他们无力承担保费,因而阻碍了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发展。据调查显示,一些企业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也不具备健全的财务制度、成熟的经营理念以及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样往往会使企业存在较高的资产负债和流动负债,导致短期的偿债能力差,持续经营记录与财务核算体系不完备,从而造成了企业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给企业的运营带来阻碍。此外,由于原材料、人工成本以及运输费上涨等,也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负担加重,盈利能力弱。

2.保险公司自身经营环节不够完善

如果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经营与管理,就会不利于贷款保证保险的发展。在经营中,要主抓三个环节:其一,是资信调查环节。资信调查工作对技术要求较高,必须要借助于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完成,但是,保险公司却没有足够地储备这样的人才;其二,是承保核保环节。保证保险的公司一般都采用总部集中核保的管理模式,这样便使核保人无法准确地判别承保信息,增加核保风险控制的难度;其三,催收和理赔追偿环节。社会中不乏有些公司不按照合同要求付清债务,保险公司便会进行催收,当电话频繁催收无效时,便会交给催债公司操作,极易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产生,甚至引起客户投诉风险。

3.险种自身极易导致道德风险

实质上,险种自身的一些特点便决定了其导致道德风险。被保险人购买了这种保险,就相当于将自身的还款风险转嫁给保险人,而两者之间一般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就使投保后的被保险人降低了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可能导致道德风险。此外,由于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完善,保险机构由于资历、经验不够,很难对企业或是借款申请人进行准确的信用评级,容易增加经营风险。

4.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尽管政府部门也相当重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但是有的政策并未起到明显成效。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刚刚推行不久,企业无法正确地认识保险产品,也不太了解这项保险给企业融资带来的好处,仅仅依靠保险公司自行宣传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三、推动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发展的策略

要想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平稳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制定一些推动业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从减小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或是降低其经营成本出发,以减轻企业资金成本负担。还应推行商业性与政策性并行的发展模式,坚持对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其二,由于贷款保证保险的受益人是商业银行,因而有必要加强商业银行和保险各方的合作,并要求双方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不但化解银行承担风险和缓解企业融资难,同时也会有效分散贷款坏账风险,继而增加市场的公平性;其三,保险公司必须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①应积极寻求再保险支持,以提升公司信用能力,并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经营能力。②应充分重视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并完成好从产品设计到后续追偿全流程的风险管理。③对业务操作规程与保险条款内容进行合理地规范和完善,并明确约定现实中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其四,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风险评估信息数据库,并确保其真实可靠,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四、小结

总的来说,发展贷款保证保险是有利于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的。但是,要想顺利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解决或是改善阻碍其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银保合作不顺畅、信用风险较大等问题,才能使其为更多的融资难企业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刘海英.贷款保证保险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武吉如.银保合作中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风险与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3]张东哲,窦小林.商业银行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初探[J].中国城市金融,2012,(6)

上一篇:学校自查报告21下一篇:幼儿园学前班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