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因素(共10篇)
发病因素 篇1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系列谈之《内科学》辅导:阻塞性肺气肿发病因素
问题:询问家族史,其父、兄均有肺气肿,该患者发病最可能与哪种因素有关
a.吸烟
b.大气污染
c.粉尘吸人
d.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e.α1-抗胰蛋白酶缺乏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e。
肺气肿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形成的。弹性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医学教育 网原创的失衡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弹性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为α1-抗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能够分解弹力纤维,造成肺气肿病变。
肺气肿的发生还与遗传因素有关。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肺气肿是由于先天性遗传缺乏α1-抗胰蛋白酶所致。
该题示询问家族史,其父、兄均有肺气肿,因此该患者发病最可能与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有关。
相关名词
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简称肺气肿
发病因素 篇2
关键词:问题分析,高危人群,合理建议
1 绪论
对脑卒中的发病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进行疾病的风险评估, 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能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也让尚未得病的健康人, 或者亚健康人了解自己得脑卒中风险程度, 进行自我保护。
2 问题分析
分别由四家医院提供的四份病人的基本数据表格, 其中包含大量病人的基本信息。经过筛选, 将合理有效的数据分为基本的几大类:患者性别, 患者年龄, 患者职业, 患者发病日期。
对于题目中所给定的2007至2010年度环境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率的数据较为繁杂, 且彼此关联并不明显。此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已给定的数据进行处理, 并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 从而得到数据的拟合函数。
3 脑卒中发病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间的关系
通过脑卒中发病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间的关系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⑴病人的发病率在极高温下和极低温下同样会有所上升。由此推论, 每年七、八月份因高温条件而引起的脑卒中的几率最大, 一月与十二月份因低温条件而引发的脑卒中的几率最大。⑵病人的发病率随气压的降低而上升, 且每年七月份与八月份的气压达到极低值。每年的夏季, 即七月份与八月份因低压问题引发的脑卒中的发病率是最高的。⑶病人的发病率随相对湿度的上升而上升, 一般来说月初的相对湿度在整个月份中会达到最大值, 每年的夏季, 其相对湿度会比其他月份高。因此, 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合理推断:每年的夏季是与相对湿度有关的脑卒中的发病的高峰期, 在每个月中, 月初的因相对湿度过大引发的脑卒中的概率会上升。
4 对高危人群提出预警和干预的建议方案
4.1 脑卒中人群的早期症状
研究发现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 (1) 头晕, 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 肢体麻木, 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 有的为舌麻、唇麻。 (3) 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 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5) 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 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 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 全身明显乏力, 肢体软弱无力。 (9) 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4.2 脑卒中病发的高危因素
⑴高血压病, 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 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 Hg以下。⑵糖尿病, 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 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⑶心脏疾病, 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⑷血脂代谢紊乱, 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 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 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⑹吸烟与酗酒。⑺血液流变学紊乱, 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 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⑻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与出血性中风无关。⑼年龄和性别, 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 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 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4.3 脑卒中在夏季的高发风险
黄梅天及高温季节, 是脑中风发生的一个小高峰。气温高, 气压低, 容易出现情绪上的烦躁, 导致血压升高而引起脑卒中。此外出汗多, 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度增加。尤其是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慢性病患者, 易诱发脑梗塞性脑中风。
5 给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预警干预方案
5.1 预警干预方案的依据
根据在问题一与问题二中的研究, 我们得出以下依据:脑卒中在冬季与夏季存在高发风险;脑卒中在极寒与极热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病;脑卒中在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下易于发病;脑卒中发病人群在环境压强较小时易于发病;夏季的相对压强是一年之中最低的;夏季的相对湿度在一年中相对较高;一个月中, 月初的相对湿度较大, 脑卒中在月初的发病概率较高;老年人群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农民、工人与离退人员在所有职业中的脑卒中发病概率是最大的。
5.2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预警与干预方案
影响癫痫发病的因素 篇3
①遗传倾向:除少数为遗传性染色体异常外,不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大多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倾向,决定了患者发生癫痫的敏感程度,也就是癫痫发生的阈值,而这种阈值通常又易受环境、睡眠、醒觉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所以,一旦存在能使此阈值变化为适合发作的因素时就可能引起发作。
②脑内癫痫性病理改变:可以是先天性,也可以是后天性的。脑组织损坏的直接结果是使脑神经的生物电活动发生改变,原来正常的惊厥阈值降低,从而为癫痫的发生奠定了内在基础。没有这种病理改变,即使有明显的促发因素,也是不可能引起癫痫发生的。
③促发因素:这在临床上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高度疲劳、惊吓、声光刺激、触觉刺激,甚至于情绪的改变、内脏感觉、女性月经期、妊娠期等都可以是引起癫痫发生的因素。当然并不是说上述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引起癫痫发生。不同的患者,其促发因素多不相同,而具体到某一患者时,则多有一些固定的因素。
癫痫的发生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它涉及遗传的、解剖的、生理生化的、病理生理的、免疫的范围。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
①癫痫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脑内癫痫性病理改变和促发因素三者相互结合所产生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因素都不可能导致癫痫发生。
②脑神经元的膜电位不稳定,惊厥阈值下降,并出现异常放电是癫痫发作的实质。
③每次的癫痫发作都包含起动、发作性放电的维持与扩展,以及发作性放电的抑制这3个不同而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脑内钠、钾、钙、氯等离子的传导,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及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均起重要作用。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 篇4
摘要: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
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和程度的不同,其冠心病临床症状也有不同。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
1、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2、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甘油三脂(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mmhg的收缩期血压比90-94mmhg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冠心病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量-反应关系。
5、糖尿病: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80%。
6、肥胖症: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肥胖被定义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在男性>=27.8,女性>=27.3,BMI与TC,TG增高,HDL-C下降呈正相关。
7、久坐生活方式: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将翻一倍。
8、尚有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选择好适宜糖尿病病人的食物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选择好适宜糖尿病病人的食物,对糖尿病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饮食治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宜吃的食物有:
1、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2、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对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更应特别注意,应该不用或少用,防止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
3、不宜饮酒。因为酒中所含的酒精不含其他营养素只供热能,每克酒精产热约7千卡(294焦),长期饮用对肝脏不利,而且易引起血清甘油三脂的升高。少数服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人,饮酒后易出现心慌、气短、面颊红燥等反应。注意,胰岛素的患者空腹饮酒易引起低血糖,所以,为了病人的安全还是不饮酒为佳。
二、适宜吃的食物:主要是可延缓血糖、血脂升高的食物。
1、大豆及其制品:这类食品除富含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之外,在豆油中还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既能降低血胆固醇,又能降低血甘油三脂,所含的谷固醇也有降脂作用。
2、精杂糖:如莜麦面、荞麦面、热麦片、玉米面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B和食用纤维。实验证明,它们有延缓血糖升高的作用。可用玉米面、豆面、白面按2:2:1的比例做成三合面馒头、烙饼、面条,长期停用,既有利于降糖降脂,又能减少饥饿感。
后方乡卫生院
2010年11月
高血压病人的饮食方法
1、三餐
饮食安排应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高血压患者常较肥胖,必须吃低热能食物,总热量宜控制在每天8.36兆焦左右,每天主食150-250克,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可多吃大豆、花生、黑木耳或白木耳及水果。晚餐应少而清淡;食用油要用含维生素E和亚油酸的素油;不吃甜食。多吃高纤维素食物,番茄、茄子、豆芽、奶粉、蛋清等。
2、低盐
每人每天吃盐量应严格控制在2-5克,即约一小匙。食盐量还应减去烹调用酱油中所含的钠,3毫升酱油相当于1克盐。
3、高钾
富含钾的食物进入体可以对抗钠所引起的升压和血管损伤作用,可以在食谱中经常“露面”。
4、果蔬
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来满足。有人提倡,每天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
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措施有哪些?
注:以下非药物治疗措施是高血压的基本治疗措施,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也需上述治疗措施,同时,血压处“正常高值”者以上措施也适用。
一、减肥:体重下降5—10公斤,血压可下降5—20mmhg。不仅如此,减肥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慢性病,减肥应做到“吃饭适量,活动适度”。
二、戒烟酒:饮酒与血压水平线性相关,饮酒可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吸烟可使血压升高外,还降低服药的依从性并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
三、限盐:少吃各种盐腌制食品,减少烹调用盐。
四、减少膳食脂肪,尤其是减少膳食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多吃蔬菜与水果,少吃糖类和甜食。
五、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六、适当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等,常用的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80(或170)减去年龄,如50岁的人运动心率为120—130次/分。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则表明运行量和运行方式合适。
与胎儿做游戏
抚摸胎儿是生命的亲昵。胎儿需要的是母亲的爱,不但需要语言上的和煦春风、优美的乐曲,而且还需要有肢体的接触和柔性的生命亲昵。你摸一摸胎儿,腹内的小宝宝就可以感觉到。经常抚摸胎儿可以激发胎儿运动的积极性,你也许不会明显感到胎儿发回的信号,这种信号缓慢而有节奏,但只要实践,就可能有清晰的感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孕妇子宫内胎儿活动的差异能预示出生后活动能力的强弱,在正常情况下,胎儿时期活动能力强的婴儿,出生6个月以后,要比胎儿时期活动能力差的婴儿动作发展更快些。胎儿一般在怀孕后的第7周开始,有吞吐羊水、眯眼、咂指头、握拳头、伸展四肢、转身、翻筋斗等丰富的活动。大约在16周以后,孕妇就可以感到胎动。此时,我们劝孕妇多同胎儿接触——抚摸胎儿。
孩子个个都喜欢抚摸、拥抱,这也叫体肤接触,胎儿也是这样。按摩时,孕妇仰躺在床上,全身尽量放松,在腹部松弛的情况下来回抚摸胎儿,具体做法是用一个手指轻轻按一下再抬起。开始时,有的胎儿能立即作出反应,有的则要过一阵,甚至过几天再做时才有反应。如果此时胎儿不高兴,他会用力挣脱或蹬腿反对,碰到这种情况,就应马上停止。过几天,胎儿对母亲的手法习惯了,母亲手一按压抚摸,胎儿就会主动迎去。到6~7个月,母亲已能分辨出胎儿的头和脊,就可以轻轻推着胎儿在子宫中“散步”了,胎儿如果“发脾气”,用力顿足,或者“撒娇”身体来回扭动时,母亲可以用爱抚的动作来安慰胎儿,而胎儿过一会儿也会以轻轻地蠕动来感谢母亲的关心。这时,应配合轻松的乐曲。此外,还可以给5个月以后的胎儿光刺激,用手电贴近肚皮一亮一灭照射,透过肚皮和子宫壁的微弱光亮,可使胎儿视觉获得一点信息,促使他眼球转动,并促进视觉神经发展。
生命的亲昵,也包括丈夫在内。做丈夫的可以用手轻抚妻子的腹部同宝宝细语,并告诉宝宝这是父亲在抚摸,并同妻子交换感受,这样能使父亲更早地与未见面的小宝宝建立联系,加深全家人的感情。
如果能够和着轻快的乐曲同胎儿交谈,与胎儿“玩耍”,效果会更好,可以帮助胎儿发育得更好。需要注意的是,给胎儿做体操应该定时,比较理想的时间是在傍晚胎动频繁时,也可以在夜晚10点左右。但不可太晚,以免胎儿兴奋起来,手舞足蹈,使母亲久久不能入睡。每次的时间也不可过长,5~10分钟为宜。但有早期宫缩者不宜用这种办法。
1—2岁婴幼儿保健知识
一:1-2岁婴幼儿发育特点
在宝宝将要1周岁时,生长速度开始减慢。从现在开始直到下一个生长高峰(少年期),他的身高和体重应稳定增加,但不如最初几个月那么快。在4个月左右体重增加1.8千克的婴儿,在第2年的体重增加总量可能只有
1.4-2.3千克。继续每月坚持测量孩子并绘制在前面的生长图表中,判断发育是否遵循正常的生长曲线。
你会发现与婴儿早期相比,正常发育的范围会更大。
15个月时,女孩的平均体重大约是10千克,身高大约77.5厘米;男孩的平均体重大约是10.4千克,身高78厘米。以后每3个月,孩子的体重就增加大约0.7千克,身高增加大约1英寸(2.5厘米)。到2岁时,女孩的身高大约是88厘米,体重为12.2千克;男孩的身高能达到88厘米,体重大约为12.6千克。
在第2年期间,宝宝的头部生长也会特别慢。尽管一年内头围有可能只增加2.5厘米,但到2岁时,他的头围将达到他成年时的90%。
然而,初学走路的孩子容貌的改变比身高体重变化大得多。12个月时,他虽然会走路或者会说几句话,但看起来仍像一个婴儿。头部和腹部仍然是身体的最大部位,站立时,他的腹部仍然突出,比较而言,他的臀部仍然很小——至少在他不用尿布时仍然如此!他的腿和胳膊既短又软,好像没有肌肉,面部软而圆。
当他活动增加时,上述情况都会发生变化,肌肉逐步发育,婴儿时期的脂肪逐渐减少。腿和胳膊逐渐加长,脚不再扭向一边,而是走路时朝前了。脸变得比以前更有棱角,下巴也显露了出来。2岁生日时,他的外貌很少遗留有婴儿的痕迹。
二、宝宝长个子的四要素
1、不能挑食:人的长高过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婴幼儿时期,另一个是青春期,这个时期促进长高营养是基础。要给孩子多吃些富含各类营养的食物,如豆类制品、蛋、鱼虾、奶类、瘦肉等动物性食物,富含维生素C和A以及钙等无机盐的蔬菜、水果等,尤其是钙,给幼儿和学龄儿童添加适量的钙质和鱼肝油,这对长个子是很有益处的。
2、保证充足的睡眠:健美专家常说“孩子睡得好,长得高”。科学家们发现,生长激素出现分泌高峰是在孩子睡眠时——在晚十点以后,而且持续较长时间。希望孩子长个子,一定要在晚上十点以前就寝。充足的睡眠是促进宝宝长高的重要途径。
3、多选有利于长个的运动:孩子的活动应当选择轻松活泼、自由伸展和开放性的顶目,比如游泳、舞蹈、羽毛球、乒乓球、单杆等。而那些负重、收缩或压缩性的运动,比如举重、举哑铃、拉力器、摔跤、长距离跑步等,对身高增长是不利的。
4、保持愉快的心情:影响孩子生长的重要的生长激素,在睡眠和运动的时候分泌较高,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分泌较少。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处于受到批评、责备,父母争吵的环境中,心情压抑、情绪低落,那会严重影响孩子长个。
三、育婴中常见的问题
(一)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送宝宝去医院急诊。
1、发热:宝宝腋窝体温达到或超过38度,肛门体温达到39度;
2、咳嗽:咳嗽伴有气急,鼻翼煽动,出现嘴唇青紫;声音嘶哑,咳嗽 声如破竹,咳嗽超过2天,伴发烧;突然发生呼吸急促、气急、不能平卧,婴儿不能哭叫、喝水;
3、呕吐:婴幼儿剧烈呕吐、吃下的食物几乎全部吐出;吐出咖啡样或血样物质;喷射状呕吐,尤其是伴有发烧或头部遭重击后;
4、腹泻:腹泻一天超过4次,或大便呈粘冻状;大便像柏油或果酱样;一日超过8小时没有小便,伴有口唇干燥或眼眶凹陷;
5、疼痛:剧烈疼痛,婴儿表现为双手抱头或拉扯头发;头部转动时膀子疼或婴幼儿头部、颈部被触动后却“哇哇”大哭;腹部剧烈疼痛,婴幼儿表现为哭闹或换尿布时触及腹部即大声哭闹;
6、皮损: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红肿,或面积较大的针尖样红点或青紫块;胸腹部、头面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以耳垂为中心的面部浮肿有时伴有发热或张口困难;
7、淋巴结肿大:颌下、颈部或其它部位触及淋巴结肿大者;
2014年全国肿瘤发病情况报告 篇5
癌症是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800万人死于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癌症主要有肺癌。男性其他主要肿瘤死亡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女性其他主要肿瘤死亡包括乳腺癌、胃癌、肝癌等。
目前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为285.91/10万,平均每天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
监测数据显示,城市地区的结肠癌上升速度比较快,另外一个就是甲状腺癌。目前甲状腺癌发病率已经排在城市地区的第四位从死亡率来看,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为1.68:1。病种:肺癌是“众癌之首”
从病种看,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39%。居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第一位的仍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最高者男女均为肺癌。男性其他主要死因癌症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其他主要死因癌症包括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农村肺癌发病率增长快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预防医学部副主任曹素梅表示,广东近年的癌症发病总体趋势与全国的情况是一致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肝癌、鼻咽癌的发病率虽高但保持稳定;二是肺癌发病率正在不断增高;三是女性宫颈癌年轻化的特点明显。
她说,肺癌、肝癌、鼻咽癌一直是广东男性癌症死亡率的前3位。近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城市和农村的肺癌病例都增长明显,因为汽车尾气等污染严重。目前,城市的发病率依然高于农村,但农村的吸烟率高于城市,而且因为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等原因,造成农村肺癌发病率增长非常快。
地域:河南河北多食管癌
数据显示我国癌症发病呈地域分布明显,其中,食管癌高发区主要集中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胃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及沿海各省市,如上海、江苏、甘肃、青海等较为突出;肝癌高发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及东北吉林等地区。
此外,癌症在我国人群中的分布,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其性别比是1.68∶1。城市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40岁后癌症的发病死亡率快速上升,到80岁达到高峰。同时,某些癌症的发病呈现出明显年轻化的趋势。
地域分布与文化饮食有关 国际上肿瘤登记最快也是两年,一般都要3年。肿瘤是慢性病,我们看时间趋势都是10年、20年的维度。
癌症发病率之所以分布不均,与当地人种家族聚居的现象不无关系。而且与当地的土壤、水质,比如哪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偏高偏低,另外还有文化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一些地方喜欢吃腌菜和咸鱼等。我们做过预测,发病人数肯定是逐年上升的。这里面有老龄化逐步加剧的因素,发病和死亡人数都会上升,每一类肿瘤的发病率都会上升。如果去除老龄化因素,我们会发现肺癌、乳腺癌等发病率是增加的,胃癌、食管癌是下降的,肝癌则可能是持平的。预测2015年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达到364万人。粤肺癌发病率提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生卢震海对“广东多肝癌”的结果表示并不奇怪:“因为目前中国肝癌主要是肝炎性的,而广东流动人口多,肝炎病人也多,很正常。”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文华医生强调,目前欠发达地区接种疫苗还不够规范,很多确认乙肝患者也没有进行药物早期干预。所以如果能在以上两个方面有所改善,肝癌的发病率就有望逐步下降。他特别提醒:“很多人觉得乙肝疫苗出生时打过就不用打,但这种保护作用也有时限性的,应该在每次接种后3~5年复查,视情况再次接种。” 而女性宫颈癌以前很少出现在30岁以下的女性患者,目前也开始增多,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与通过性行为感染HPV有关。
同时监测数据还反映出,我国肿瘤发病呈地域分布明显。食管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胃癌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和沿海各省,尤以甘肃、青海、上海、江苏等地区较为突出;肝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各省和东北吉林等地区。
专家指出,除了要有健康的饮食习惯,低盐、低油外,还要坚持锻炼,每年坚持体检等全国肿瘤发病情况由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登记统计,数据来源于全国24个省的72个肿瘤登记处,覆盖8500万人口。《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发布的是2009年的统计数据。浙江省癌症中心设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癌症中心是我省肿瘤登记的省级技术指导单位,2012年浙江省有6个肿瘤登记处,分别是杭州市、嘉兴市、嘉善县、海宁市、上虞市、仙居县,这6个肿瘤登记处登记的数据最后汇总到浙江省癌症中心。
浙江省癌症发病率比全国高,死亡率比全国低
根据浙江省癌症中心的最新统计,2009年,浙江省恶性肿瘤的发病例数为30613例,恶性肿瘤发病粗率(医学术语,就是发病率)为320.20/10万,相比全国的285.91/10万,浙江省要高于全国。但是从死亡率看,浙江省癌症死亡粗率为176.97/10万,低于全国的180.54/10万。
2009年,浙江省登记地区发病前10位的肿瘤依次为——
肺癌(57.63/10万)、胃癌(38.54/10万)、结直肠癌(34.00/10万)、肝癌(30.89/10万)、乳腺癌(22.94/10万)、食管癌(14.53/10万)、甲状腺癌(11.42/10万)、胰腺癌(9.62/10万)、宫颈癌(9.39/10万)和淋巴瘤(9.12/10万)。
死亡率前10位的肿瘤依次为——
肺癌(48.87/10万)、肝癌(30.00/10万)、胃癌(27.23/10万)、结直肠癌(12.94/10万)、食管癌(11.76/10万)、胰腺癌(8.25/10万)、白血病(4.64/10万)、淋巴瘤(4.30/10万)、脑肿瘤(3.83/10万)和乳腺癌(3.49/10万)。
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毛伟敏说,浙江省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全国高、死亡率比全国低,这主要是浙江人的经济水浙江癌症发病率比全国高,有一个原因是,浙江省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家有这个健康意识,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尽早到医院来看,这就提高了肿瘤的筛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效果更好。而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生活质量不高,身体有病也是能熬就熬,不去医院看病,肿瘤的发现率低死亡率就高了。
浙江省癌症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杜灵彬说,根据浙江省6个肿瘤登记点从2006年-2009年的恶性肿瘤病例资料来看,浙江省恶性肿瘤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浙江省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粗率为320.20/10万,与2006年的256.38/10万相比,增长了24.85%。男女发病粗率分别由2006年的288.25/10万、224.04/10万,增长为现在的361.59/10万和278.30/10万,增长了25.44%和24.23%。
浙江人45岁后癌症发病率急剧上升
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从浙江省每个年龄组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看,2009年,处于0-34岁的浙江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从35岁组后上升明显,45岁组以后上升急剧,到80岁组达到高峰。
男性发病在30-50岁组中均低于女性,45岁以后上升幅度急剧,50岁超过女性。女性上升比较平缓。50岁组以后男女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的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大,男性越来越高。
从年龄段来看恶性肿瘤的死亡率。40岁以上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明显,80岁组达到高峰。男性40岁组以后死亡率高于女性,上升幅度急剧,在80岁组达到高峰。女性上升比较平缓,在85岁组达到高峰。45岁组以后男女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的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大,男性也是比女性高。
平和健康意识决定的,总体肿瘤发病情况相当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浙江人最该提防的癌症是肺癌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全国高
省肿瘤医院院长毛伟敏是肺癌方面的专家,他说,最近十几年来,肺癌一直是全国包括浙江省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2009年,浙江省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全国水平要高。毛伟敏院长说,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汽车尾气这些因素都与肺癌的发生有关。
另外,肺癌是个65岁以上年龄高发的肿瘤。根据2009年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杭州市居民(大杭州范围,包括区县市)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26岁,比2008年的79.78岁提高了0.48岁,而浙江省居民的平均寿命也有79岁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好几岁。高龄老人多了,得肺癌的人也会多,所以浙江人得肺癌的比例比其它省市要高。
浙江省甲状腺癌增长最快
乳腺癌、宫颈癌的发病率排名都比全国高
全国的恶性肿瘤排名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第10位,在浙江省,甲状腺癌发病率为第7位。
2009年,浙江省甲状腺癌发病率为11.42/10万,与2006年甲状腺癌发病相比,男性发病率由2.22/10万增长为5.49/10万,女性发病率由9.80/10万增长为17.43/10万。“说明浙江省甲状腺癌,特别是女性甲状腺癌发病增长速度较快,甲状腺癌的防控是肿瘤预防控制面临的新问题。”毛伟敏院长说。
乳腺癌在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6位,浙江省排名第5位;宫颈癌在全国排不进前10位,浙江省排名第9位。
毛伟敏院长说,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病因不明确,医学上只能找出相关的危险因素。
甲状腺癌可能与饮食因素,比如高碘或缺碘饮食、放射线接触史、雌激素分泌增加、遗传因素或由其它甲状腺疾病转变而来。浙江省经济比较发达,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辐射,都有可能导致浙江人的甲状腺癌高发。
乳腺癌和雌激素的长期刺激、病毒、增生、遗传和家族史和放射线接触史有关。毛伟敏院长说,浙江人比较有健康意识,现在媒体上经常讲乳腺癌的事情,去医院做相关检查的女性越来越多,这也是浙江省登记乳腺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病机制 篇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的免疫性疾病,当SLE累及神经系统,且以神经系统为主要症状时,则称为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
NPSLE发生率高达14%~75%[1],NPSLE占SLE的比例大致在40%~50%,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4]。
NPSLE的病理过程多种多样,其复杂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成为自身免疫疾病和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NPSLE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1 遗传学及基因学
目前已有较多关于狼疮基因的研究,每个基因都在某个方面对免疫调节、蛋白降解、肽类跨越细胞膜的转运、免疫回应、补体、网状内皮系统、免疫球蛋白、细胞凋亡和性激素等施加影响。
因此,非近似基因缺陷联合作用,就能构成不同的异常反应,分别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的不同表达[5]。
谢尚葵等[6]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2组等位基因:DRBl*150 I与神经精神症状正相关。
与阳性狼疮细胞负相关,但是通过何种途径致病尚不清楚。
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血症会直接损害动脉血管壁内皮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etas,MTHFR)的基因突变(677C→T,一种不耐热型)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代谢异常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它引起 Hcy在SLE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升高[7]。
Afeltra等[8]的研究发现该基因在SLE和非SLE的癫痫病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纯合子/杂合子的变异,而且与SLE神经症状的癫痫发作有关,在种族分布中以高加索人最常见。
人脑内由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合成大量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其作用是参与脂质再分布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胆固醇的内在平衡。
并且影响到神经元的修复和轴突(轴索)的再生和重建。
编码ApoE的3个常见的异构体E2、E3、E4的3个等位基因分别是ε2、ε3、ε4。
神经病理改变与ApoE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原因之一[7]。
Rudolf等[9]研究发现NPSLE患者组ApoE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SLE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指出ε4等位基因与早期发病和周围神经的累及有关。
2 抗体
抗体可能通过直接损伤神经组织和诱导血流动力学改变两种机制介导神经系统损伤。
2.1 抗体损伤神经组织
NPSLE患者体内存在以神经组织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它们可局部产生(如鞘内分泌)或通过削弱病变的血脑屏障进入中枢。
这些抗体结合于神经细胞,促进分泌细胞因子,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广泛的神经组织受损(包括神经元和轴索),这与临床上NPSLE的“弥漫型”有密切关系[7,10]。
舒慧君等[11]采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LE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CSF)中抗神经细胞膜抗体(即anti-N),结果提示CSF中的anti-N检测可作为SLE中枢神经累及(CNS—SLE)的敏感且特异的指标,并提出CSF中的anti-N是由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假设。
神经节苷脂GMl是N-乙酰神经胺,在人类神经系统含量最多。
SLE患者可能存在抗体直接作用于GM1受体,使电冲动与神经递质改变,从而产生弥漫性脑部/外周神经症状,在Weiner等[12]的研究中发现抗GM1抗体与SLE患者头痛发生有关。
Williams等[13]研究发现SLE患者存在微管相关蛋白2(MAPO2)抗体,特别是合并精神病、癫痫、神经病变和大脑炎时,提示MAPO2抗体也可作为NPSLE的免疫学标记物。
近年来,在NPSLE患者血清和CSF中抗Yo抗体(与小脑浦野细胞胞质抗体)、抗Hu抗体(抗神经细胞核抗原自身抗体I型)和抗Ri抗体(抗神经细胞核抗原自身抗体Ⅱ)被发现和鉴定[14]。
DeGiorgio等[15]证实了一种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亚型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NMDA)有交叉反应而导致神经元的死亡。
NMDA受体是由NMDARl(NR1)和NMDAR2(NR2)两个亚单位共同构成的受体通道复合体,与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结合,可引起神经元细胞膜对Na+、K+和Ca2+通透性增强,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NMDA受体的过度兴奋或抑制都会导致细胞凋亡。
重要的是,NMDA受体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学习、记忆有关功能的建立,海马结构高表达NMDA受体,与此过程密切相关[7]。
早期胃癌的发病因素及治疗 篇7
1 引发胃癌疾病的常见原因
1.1 人口学因素
年龄和性别等人口学因素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国内罹患胃癌疾病的人群年龄大多集中在40以上, 而低于30岁的青少年群体则极少罹患胃癌疾病。同时, 超过40岁罹患胃癌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因病情突变而死亡。从性别分布来看, 男性患者的胃癌致死概率明显超过女性。
1.2 生活饮食因素
生活饮食因素主要包括高盐饮食、腌熏煎烤炸食品、不良饮食习惯[2]、吸烟、饮酒等。
1.3感染因素
Meta分析表明, 成人幽门螺杆菌 (H.pylori) 感染可使胃癌发生风险增加2倍。单纯的细菌感染并不能直接导致胃部和肠道出现癌变情况, 因此感染不属于依法胃癌疾病的直接原因和充分条件, 但致使患者罹患胃癌疾病的原因与细菌感染之间存在密切关联。H.pylori这种细菌感染情况虽然无法直接引发胃癌疾病, 但却能够协同其他因素使人体的肠胃发生恶性的肿瘤病变或使胃癌病情在短时间内发生恶化情况, 因此要想对胃癌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控制, 就必须先对H.pylori感染情况进行控制。
1.4 家族遗传原因
根据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 某些家族会存在遗传胃癌疾病的情况, 而弥散性的胃癌疾病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家族遗传胃癌。不同的遗传性病症同样会有可能导致人体的胃部和肠道发生癌症病变, 并逐渐恶化为胃癌疾病。通常在一个家族之中, 若其中有1个人确诊患有胃癌疾病, 那么与这名患者存在一级亲属关系的人群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散发性的胃癌疾病[3]。
2 对胃癌患者进行筛查
在身体状况正常的人群内部, 胃癌疾病的发生概率通常仅为0.033%, 也就是平均在十万人中仅有33人患有胃癌疾病。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胃癌疾病进行检查时, 可以选择高危群体作为重点筛查对象[4]。
2.1接受筛查的对象
比较青少年而言, 年龄超过40岁的中老年群体更容易罹患胃癌疾病, 因此在确定胃癌检查对象时, 可以将年龄范围锁定在40岁以上。同时, 若家族曾有罹患胃癌的病史, 这些有遗传病史的人群患上胃癌的概率要高于无遗传病史的人群。
2.2 筛查方法
胃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5]、血清促胃液素17、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以及通过内窥镜进行检视等方式。从当前世界医学界检验胃癌疾病的水平来看, 运用内窥镜对患者的肠胃进行检视, 是结果最为准确的临床检查方法。
但使用内镜进行癌症病变检查的技术需要要求负责检验的医生必须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 同时内镜检验的医疗成本开销较大, 还会使患者遭受较大的痛苦, 因此侵入形式的检查和诊断方式当前已逐渐遭到淘汰。因此,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倾向于运用非侵入形式的癌症检验方式为患者实施临床诊断。
3 内镜精查
3.1 检查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正式进行检查之前约10 min时, 医务人员要先给患者服用祛除黏液的药剂, 当前此类药剂最常用的主要有链霉蛋白酶;此外, 还可以让患者服用一些祛泡药剂, 帮助患者将肠胃中积存的黏液或气体杂质完全祛除, 提升肠胃检查视野的清晰度, 排除干扰检验观察的不利因素, 使胃癌疾病的检出率得以提升。
3.2 内镜检查技术
内镜检查技术主要包括普通白光内镜、化学染色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窥镜。使用内镜为患者实施胃癌检查不但能够提升检查视野的清晰程度, 扩大观察视野的范围, 同时还能清楚检视胃部以及肠道的黏膜组织, 使医生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肠胃黏膜是否出现癌症病变情况, 并准确观察黏膜呈现的颜色以及外表的细胞结构。
4 胃癌疾病的早期治疗方式
4.1 救治原则
在患者患上胃癌的早期阶段, 医生可以使用内镜手术为患者清除病灶或运用开腹手术方案实施治疗。相对常规的外科开腹手术来说, 使用内镜实施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小, 不宜引发并发症状和不适反应, 同时还能提升患者术后复原的速率, 5年生存率均可超过90%。
4.2 内镜下切除术
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 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
4.2.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
这种手术主要指的是通过内经, 把胃部黏膜中出现癌细胞病变的病灶部分完全切除或选择部分病变严重的部分进行切除。这种手术方式通常适合用于治疗胃部或肠道外层存在肿瘤的患者。概括而言, 这种手术方式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别: (1) 吸引手术:代表有透明帽法和套扎器法。最为常用的是透明帽法和套扎器法; (2) 非吸引性手术:典型的代表性手术主要包括肠胃息肉切除手术以及预切手术。
4.2.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这种手术是对常规EMR手术的改良与补充。在实施ESD手术时, 必须先观察胃部或肠道的肿瘤直径、具体生长位置以及肿瘤的浸润情况, 再根据观察结果来选择特制的手术电刀。ESD手术中常用的电刀主要包括Hook手术刀D、ua手术刀以及IT手术。概括而言, 在实施手术时需要使用内镜进行辅助, 通过内经观察胃肠黏膜, 然后使用电刀慢慢把肌层和黏膜层之间生长的组织分开, 随后把细胞出现癌变的肠胃黏膜彻底剔除。
5 结束语
胃癌不论在经济、医疗及社会负担层面均影响深远, 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影响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要清楚认识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提高人们的认识度和重视度, 养成不抽烟等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来改善胃癌症状, 以降低死亡率, 从而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其生命安全。胃癌的临床预防控制以及治疗工作并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就能取得进展的, 必须通过几代医疗人员长期不懈钻研才能提升我国防止胃癌疾病的水平。为控制胃癌疾病的发生概率, 保障基层民众的生命安全, 医疗人员必须加紧钻研引发胃癌疾病的主要原因, 并积极开发控制胃癌疾病与预防癌细胞病变的方式。
摘要: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种重大疾病。论述胃癌发病的因素、总结筛查方法、着重阐述内镜检查方法和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 对胃癌的防治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胃癌,发病因素,内镜检查,治疗
参考文献
[1]邹小农.2004-2005年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胃癌死亡率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4-5.
[2]周晓彬.中国人群生活习惯与胃癌发病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10.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 (10) :58-59.
[4]Larsson SC.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a prospective study[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6, 15 (10) :150-151.
关于子宫肌瘤的发病因素探讨 篇8
【关键词】 子宫肌瘤;发病因素;妇科炎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78-02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的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多见于性生活不协调、丧偶、育龄的妇女。子宫肌瘤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现选取我院自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16例,对其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及生育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自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1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因子宫脱垂、外阴疾病或宫外孕等妇科疾病住院的患者11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4.36岁,最大47岁,最小32岁,116例患者均由术前B超诊断和术后病理科证实为子宫肌瘤。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3.86岁,最大48岁,最小33岁,116例患者经B超检查未发现子宫肌瘤。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自愿填写子宫肌瘤发病因素调查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妇科护理人员共同设计制作子宫肌瘤发病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一般资料、生育史(婚否、生育次数、流产次数、初次妊娠年龄、哺乳等)、家族史(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子宫肌瘤病史,亲属恶性肿瘤家族遗传史)、饮食情况、性生活情况、既往病史(乳腺增生、妇科炎症等)和性格等。两组患者应据实填写调查表。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生育因素、饮食因素、家族遗传因素等是子宫肌瘤主要的发病因素。两组患者的饮食因素调查结果相比较,一周摄取4次以上肉类观察组77例,对照组35例;每天摄取豆制品观察组10例,对照组33例;每天摄取蔬菜水果观察组24例,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的肉类、蔬菜、豆制品和水果的摄入量有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类摄入过多会导致子宫肌瘤发病率增加,保证豆制品、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可以降低子宫肌瘤发病率。
对照组116例中,初婚年龄≤22的有20例,23-26岁有86例,≥27岁有10例;无流产史35例,流产1次的有70例,流产次数大于2次的有11例;未哺乳的有6例,<1年的有89例,1-3年的有14例,>3年的有7例。观察组116例中,初婚年龄≤22的有9例,23-26岁有79例,≥27岁有28例;无流产史13例,流产1次的有65例,流产次数大于2次的有38例;未哺乳的有25例,<1年的有85例,1-3年的有6例,>3年的有0例。两组患者的例数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116例中,恶性肿瘤家族史3例,占2.6%;一级亲属子宫肌瘤病史3例,占2.6%;二级亲属子宫肌瘤病史7例,占6.03%;乳腺增生9例,占7.75%;妇科炎症10例,占8.62%。观察组116例中,恶性肿瘤家族史21例,占18.1%;一级亲属子宫肌瘤病史18例,占15.5%;二级亲属子宫肌瘤病史8例,占6.89;乳腺增生32例,占27.58%,妇科炎症29例,占25%。对照组与观察组恶性肿瘤家族史、一级亲属子宫肌瘤病史、乳腺增生和妇科炎症既往史的发病率相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二级亲属子宫肌瘤病史发病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子宫肌瘤严重影响妇女生殖健康。子宫肌瘤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数研究专注于子宫肌瘤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2]。本文通过对两组不同患者的生育、饮食、遗传等情况进行对比,总结引发子宫肌瘤的主要因素,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初婚年龄大于27岁有28例,多于两次流产有38例,哺乳时间普遍较短,对子宫肌瘤发病有重要影响。观察组患者有恶性肿瘤家族史21例,一级亲属子宫肌瘤病史18例,患有乳腺增生32例,患有妇科炎症29例。恶性肿瘤家族史、一级亲属子宫肌瘤病史、乳腺增生和妇科炎症等都是子宫肌瘤发病的主要因素。
根据子宫肌瘤的主要发病因素,做到早重视、早预防,就能延缓子宫肌瘤的发生,甚至有效避免[3]。一旦发现有子宫肌瘤早期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通过超声聚焦治疗就能有效的控制早期较小肌瘤,使患者恢复健康[4]。
参考文献
[1] 张海波,苏佰燕,范融,石海峰,刘冬,陈广俊,朱兰,金征宇.MR引导下聚焦超声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2,42(35):57-58.
[2] 万翠红,吴晚英,康佳丽,王冬昱,范小燕.35-45岁患者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因素及手术优选方案评估[J].广东医学,2012,32(42):64-65.
[3] 谭蕾,孟炜,张婷婷.子宫肌瘤发病的易患因素及化瘤方的疗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3(34):48-49.
学生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计划 篇9
按照《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对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进行预防、矫治,有序地进行防治工作,使学生常见病得到有效 控制。
1、建立和健全学校卫生档案、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健康体检,掌握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并进行健康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卫生保健措施。
2、定期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工作,重点要做好学生的视力不良、龋齿、沙眼、贫血、营养不良、肠道寄生虫等常见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3、做好学校常见病防治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统计监测覆盖率、患病率、防治人数、防治效果评价等指标。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篇10
(一)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原因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因素尚不肯定。但多数意见认为几种因素综合而发生。其中公认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梗阻阑尾为一细长的管道,仅一端与盲肠相通,一旦梗阻,可使管腔内分泌物积存,内压增高,压迫阑尾壁阻碍远侧血运,在此基础上管腔内细菌侵入受损黏膜,易致感染。有人发现坏疽性阑尾炎几乎都有梗阻存在。常见的梗阻原因为:①堵塞阑尾腔的粪石、干结的粪块、食物碎屑、异物、蛔虫等;②阑尾壁曾被破坏而致管腔狭窄或粘连;③阑尾系膜过短而形成的阑尾扭曲,阻碍管道通畅;④阑尾壁内淋巴组织增生或水肿引起管腔变狭窄;⑤阑尾开口于盲肠部位的附近有病变,如炎症、息肉、结核、肿瘤等,使阑尾开口受压,排空受阻。其中粪石梗阻最为常见,约占1/3。
梗阻为急性阑尾炎发病常见的基本因素,因此急性阑尾炎发病初期经常先有剑突下或脐部绞痛,这是阑尾管腔受阻、内压增高引起的症状。此外,切除阑尾的标本中常可见到粪石梗阻管腔,远端明显炎症甚至坏疽穿孔。
2.感染也有无梗阻而发病者,其主要因素为阑尾腔内细菌所致的直接感染。阑尾腔因与盲肠相通,因此具有与盲肠腔内相同的以大肠杆菌和厌氧菌为主的菌种和数量。若阑尾黏膜稍有损伤,细菌侵入管壁,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少数病人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因此也被认为感染可由血运传至阑尾。还有一部分感染起于邻近器官的化脓性感染,侵入阑尾。
3.其他被认为与发病有关的其他因素中有因胃肠道功能障碍(腹泻、便秘等)引起内脏神经反射,导致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一旦超过正常强度,可以产生阑尾管腔狭窄、血供障碍、黏膜受损,细菌入侵而致急性炎症。此外,也有人认为急性阑尾炎发病与饮食习惯和遗传有关。多纤维素饮食的地区发病率低,可能与结肠排空加快、便秘减少有关。因便秘而习惯性应用缓泻药可能使肠道黏膜充血,也可影响阑尾。有人认为遗传因素与阑尾先天性畸形有关。过度扭曲、管腔细小、长度过长、血运不佳等都是易发生急性炎症的条件。
(二)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方法
阑尾切除术为腹部外科中经常进行的手术。一般说来,并不复杂,但有时也较困难。
(1)手术适应证:①临床上诊断明确的急性阑尾炎、反复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②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早期阑尾炎;③急性阑尾炎非手术治疗后形成的回盲部肿块;④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愈合后;⑤其他阑尾不可逆性病变。对病人体质极差、有重度心肺等伴发症者,则不宜行手术治疗。
(2)术前准备:即使无并发症的急性阑尾炎,也应有必要的术前准备,包括对病人生命器官功能的一般了解,常规化验和较短时间的补液、胃肠减压、止痛、抗生素应用和术前用药等,以保证麻醉顺利,手术安全。对有并发症的重型阑尾炎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阑尾炎症状严重,甚至化脓坏疽,并且同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以致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脓毒血症表现,或出现早期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现象,术前准备应随病情加重而加强。输液量要大,有时还需一定量的胶体液以补充血容量;抗生素要选效力强、毒性小、抗菌谱广、对耐药菌株有效并联合应用;对症处理也要积极,包括对各生命器官的保护和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病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趋于平稳,以便及早进行病灶切除,使病人能及早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切口选择:一般采用右下腹斜切口。标准麦氏(阑尾点)斜形切口是在右髂前上棘与脐部联结线的外1/3与中1/3交接点上,作与联结线垂直的4~5cm小切口。切口也可随估计阑尾部位略予移动,以直接暴露出阑尾。斜行切口优点是按肌纤维方向分开肌肉,对腹壁血管和神经无损伤,发生切口疝机会小。切口也可呈横形,与皮肤褶皱相吻合,其瘢痕不显。横切口开始时应用于儿童,目前也应用于成人。
切口长度应随腹壁厚度而加以调整,肥胖病人的切口往往要长。任何过小的切口,必然增加手术难度,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意外,得不偿失,不值得采取。
严格保护切口,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显露阑尾是手术重要步骤,应在直视下找到盲肠,再沿结肠带找到阑尾根部,用环钳和(或)长无齿镊夹出阑尾,如阑尾显露不清,应果断延长切口。最好在直视下切除阑尾,当阑尾基底易暴露,而阑尾其余部位暴露不清或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固定,可采用阑尾逆行切除法。必须确定已将阑尾全部切除,没有残留。如阑尾基底部坏死,盲肠壁亦有坏死,可将阑尾全切,坏死的盲肠壁亦切除,然后将切口内翻缝合。
(4)寻找和切除阑尾方法:阑尾根部与盲肠顶端的解剖关系恒定,沿结肠带追踪到盲肠顶端即为阑尾根部,此方法亦适用于寻找异位阑尾。如未见到阑尾,应考虑阑尾位于腹膜外的可能,须剪开侧腹膜,将盲肠与升结肠向内侧翻转寻找阑尾。也可循回肠末端寻找盲肠和阑尾。
顺位法切除阑尾,操作方便,污染少。如炎症严重,阑尾尖端与深部组织粘连而无法提出,或逆行切除,如有困难,可行黏膜下阑尾切除术:先将阑尾根部切断,残端按常规结扎荷包埋入盲肠,再完整剥除阑尾黏膜,仅留下阑尾的浆肌套筒。如根部坏疽,盲肠壁水肿、脆弱,则不宜勉强行荷包埋入缝合,以免放腹腔引流。
(5)阑尾残端的处理:一般采用结扎断端,用苯酚(石炭酸)、酒精、盐水涂残端,荷包缝合,内翻埋入盲肠的方法。这样处理止血有保证,创面腹膜化防止粘连,断端烧灼可灭活腺体,使残端埋入盲肠后不致形成黏液囊肿。但对盲肠壁炎症显著,肠壁水肿脆弱或阑尾残端肿胀增粗时,可单纯结扎。
(6)腹腔探查:术中见阑尾炎症明显,不必探查腹腔其他部位。如术中发现阑尾正常或炎症轻,则应系统探查寻找病因。先检查盲肠有无病变,然后从回肠末端开始探查小肠,观察有无克罗恩病或梅克尔憩室炎,继之探查盆腔内器官、乙状结肠等。最后再探查胆囊、十二指肠和胃等腔内其他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