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诱因(精选4篇)
发病诱因 篇1
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合称, 是由大肠埃希氏菌 (Escherichiacoli) 引起的仔猪哺乳期常见的肠道传染性疾病。无论是现代化大型养猪场, 还是传统式家庭养殖, 仔猪黄白痢都有发生,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是造成仔猪育成率低, 影响养猪业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
1 流行病学
1.1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O80及O115血清型引起的初生仔猪 (特别是1~3日龄的仔猪) 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一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本病主要发生于产仔季节, 常由一头开始迅速蔓延, 同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尤以头胎青年母猪所产仔猪的发病率最高, 发病急, 死亡率也高。死亡率30%左右, 高的可达50%~70%。
1.2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是6~30日龄仔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多发生于6~10日龄的仔猪, 10~20日龄发病次之, 30d以上的极为少见, 通常是一窝仔猪先有1~2头发病, 相继蔓延全窝,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早春、严冬、盛夏发病较多。本病发病率较高, 而死亡率相对较低, 但会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2 发病原因
仔猪黄白痢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 发生于仔猪哺乳期不同日龄的一种传染病。其发病原因是仔猪自身抵抗力差和外界致病因子相互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母猪带菌
大肠埃希氏菌为猪肠道的正常菌群, 且多数为益生菌, 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致病菌。这些致病菌随同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 污染母猪的乳头和体表、圈舍、饲料等, 仔猪通过吮吸母猪乳头, 舔啃圈舍地面、饲料、母猪皮肤等, 而食入病原菌, 引起感染。这是引发仔猪黄白痢的主要原因。
2.2 仔猪本身的生理特点
仔猪初生以后消化功能不够健全, 唾液, 胃液分泌不足, 不能激活胃蛋白酶, 消化蛋白能力极低, 胃酸缺乏, 不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 致使食入的致病菌在胃肠道大量繁殖, 造成消化道机能紊乱, 从而引发仔猪黄白痢等腹泻性疾病。
2.3 气候因素
多发生严冬、炎热季节, 气温骤然下降, 大风、大雨均可使本病大量增加。圈面潮湿的发病率高;圈面干燥的发病率低;晚上较白天多;雨天比阴天和晴天高, 以早春、严冬、盛夏发病率高, 尤其气候突然变化时发病率显著上升。
2.4 饲养因素
仔猪的发病率与母猪的饲养水平关系密切。据观察, 母猪的饲养水平太低 (日平均精料量0.15~0.3kg) 与中下水平 (平均精料量0.75~1.00kg) 的比较, 仔猪黄、白痢发病率较低, 母猪的奶汁过多、过少或过浓、过稀都能引起仔猪的消化障碍, 造成黄、白痢的流行。另外, 母乳质量差或供给不足, 补饲较晚, 饲料突变, 仔猪的缺铁性贫血, 仔猪低糖血症, 硒和维生素E缺乏等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饮水卫生差, 转群等应激因素, 均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本病。
2.5 母猪胎次
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也与母猪胎次有关。母猪胎次越少,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反之越低, 其原因还不十分清楚。推测可能与母猪随着胎次增加, 自然感染形成免疫状态, 仔猪通过吮吸母乳, 获得母源抗体, 而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另外, 母猪胎次过高, 其所生仔猪也易发生仔猪黄白痢。
3 症状
3.1 仔猪黄痢
黄痢一般于出生12h后, 一窝仔猪相继发病。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为排腥臭黄色糊状或水样稀便, 内含凝乳小片, 严重的病猪肛门松弛, 粪便失禁, 捕捉时肛门冒出稀粪, 发病仔猪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迅速脱水、消瘦, 眼球下陷, 肛门及阴门呈红色, 终因衰竭而死亡。剖检特征:常见颈部、腹部皮下水肿, 肠道臌胀, 含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以及气体, 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变化, 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空肠、回肠次之, 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出血点。
3.2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以下痢为主, 临床特征:仔猪突然发生腹泻, 最初只是排白色、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有特殊腥臭的糊状便, 粘附于肛门及后肢, 有时粪便较稀, 带有气泡;有时混有血丝;排粪次数增多, 可达8~20次1d, 严重时排粪失禁或肛脱, 有时呕吐。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变化不大, 如及时治疗或排除发病诱因, 则病程拖长, 病情可逐渐加重, 排稀便严重, 病猪畏寒、拱背、发抖, 被毛粗乱、无光, 呼吸加快, 离群独处, 或单个伏卧于草中, 严重时脱水, 消瘦, 行路不稳, 最后衰竭病发肺炎等死亡。剖检特征:尸体为外表苍白消瘦, 脱水严重, 肠壁菲薄失去弹性, 肠黏膜轻度出血潮红, 肠内容物增多, 呈水样或泡沫样。
4 防治措施
仔猪黄白痢一直是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顽疾之一, 对于该病的防治应采用以改善饲养管理, 加强卫生防疫为主的综合措施。主要从以下各个环节入手。
4.1 加强饲养管理
猪舍饲养密度不宜过高, 注意保暖通风。采用“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 完善种猪引进检疫隔离制度。
4.1.1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中兽医理论认为“乳缺婴儿有疾, 必调治其母, 母病子病, 母安子安”。说明幼畜发病与其母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加强和改善妊娠后期和产后母猪的饲养管理, 供给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全价饲料, 可使胎儿发育健全, 促使母猪分泌更多更好的乳汁, 保证仔猪正常发育和生长。
4.1.2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对于初生仔猪, 应尽快吃足初乳, 使初乳抗体迅速进入小肠内吸收, 增强初生仔猪对本病的特异抵抗力。仔猪生长发育快, 出生后要适时适量补充铁质和微量元素硒, 预防仔猪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 以提高仔猪免疫机能, 防止继发感染。另外, 不可过早断奶, 1周龄左右应合理补饲全价仔猪日粮, 让其自由采食, 以满足快速发育的仔猪机体对糖、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需要和促进消化器官早期发育, 提高抵抗力。也有报道称, 在仔猪日粮中添加适量的柠檬酸、乳酸等有机酸, 不仅可提高日粮的适口性和粗蛋白的消化率, 而且能增强胃肠道的抑菌和杀菌能力。
4.2 搞好环境卫生
夏季加强通风降温等防暑工作, 减少热应激;冬季应加强圈舍保暖, 勤换草, 防止贼风侵袭等应激因素造成仔猪感冒而继发仔猪黄白痢。制定严格科学的消毒和卫生制度, 健全产房和怀孕母猪产后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 认真解决猪舍排污问题, 搞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工作, 猪舍要清洁干燥、防寒保暖, 饲养用具勤洗刷、勤消毒。产前对圈舍的地面、墙壁、层顶、柱栏等进行彻底消毒;母猪临产前, 要将圈舍打扫干净, 清除粪便和污物, 最好消毒后再垫上褥草, 圈舍要保暖。临产时用0.1%的KMn O4溶液擦洗母猪外阴和腹下的乳房区, 把每个乳头的奶挤掉少许, 再固定喂奶, 以防止病从口入。
4.3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可明显降低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孔令达等 (2001) 报道妊娠母猪产前接种“新生仔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疫苗”, 对仔猪的免疫保护率可达90%以上, 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P<0.01) ;石爱华 (2003) 报道, 免疫母猪和未免疫母猪的仔猪的黄白痢发生率差异显著 (P<0.05) 。目前, 我国已相继研制成大肠杆菌K88ac-LTB双价基因工程疫苗, 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疫苗, 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疫苗, 三者均在产前15~20d免疫母猪, 大肠杆菌苗对仔猪黄白痢的发生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4.4 改善饲养设施
母猪铁丝网上饲养可以有效防止母猪乳房沾污粪便, 从而有效降低仔猪发病机率。
4.5 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5.1 药物治疗
防治仔猪黄、白痢的药物较多, 有土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新一代喹诺酮类抗生素, 对仔猪黄白痢的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但在不同的猪场、不同的时期, 该病菌可能对上述某些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所以, 有条件的猪场可通过药敏试验选用高敏药物, 无条件的可用几种药物做试验性治疗, 选用疗效好的药物。敏感药物也不能长期单独使用, 应交替使用几种敏感药物。按照抗菌消炎、利水止痢, 补血、补液的治疗原则, 采取1头发病全窝给药的治疗方法。早发现, 早给药, 一般均能收到满意疗效。
4.5.2 中草药治疗
中草药具有抗病保健, 中和毒素, 提高机体免疫力, 调整胃肠机能, 无毒无残留等特点, 因而已成为许多疾病治疗的首选。选用白龙散、苍术香连散、母子安等治疗效果较好, 但尤其是母子安治疗效极佳。另外, 也可使用大蒜治疗仔猪黄白痢, 效果显著。
4.5.3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 生物夺氧, 生物拮抗, 增强机体免疫力, 合成各种酶和营养物质的独特作用, 因而在仔猪黄白痢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贾俊元等 (2001) 报道, 使用大肠埃希氏菌GL-5株细菌培养液和冻干口服液预防仔猪腹泻, 取得满意效果。目前使用的肠道微生态制剂还有猪泰、调痢生、促菌生、EM等。
4.5.4 其他
在发病期间, 饮水中添加1.5%的明矾, 或0.1%的KMn O4或有机酸;使用药用炭吸附毒素;使用酶制剂等, 均可对本病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另外, 发病期间应补充口服补液盐, 防止脱水等。
4.5.5 治疗药物的用法及用量
(1) 处方1
:10%稀盐酸10mL、胃蛋白酶10g、土霉素 (也可用黄连素或磺胺脒) 10g (或痢特灵或呋喃西林5g) 、硫酸亚铁10g, 浓糖浆100mL (或红糖100g) 、0.1%硝甲酚汞溶液5mL (防腐用, 现用现配可不加防腐药) , 上述成分加灭菌水至500mL, 盛消毒瓶内保存。治疗时, 10日龄仔猪/次3mL, 10~20日龄/次, 4mL, 2次/d。投药时加适量炒高粱粉或其它谷类炒粉, 调成糊状, 用竹片投于仔猪舌根上。如排稀薄样粪便, 则每次另加适量木炭粉或次硝酸铋1g或鞣酸蛋白0.5g, 如粪便腥臭难排出者, 加液体石蜡10mL/次或菜油20mL, 再适时加收敛药。如病程长达3d以上者, 增加注射土霉素葡萄糖生理盐水混合液 (盐酸土霉素50万IU, 5%维生素C注射10mL, 5%盐酸硫胺注射液3mL、10%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 盛消毒瓶内可保存3d) 。体重5kg以下的皮下注射10mL/次, 每超重1kg加注2mL, 2次/d。经治172例, 一天内治愈者占70.5%, 3d内治愈的占94.9%, 3d以上加药治愈的7头, 有效率常达98.2%, 死亡7头, 占4.7%, 治愈后每天继续投药一次, 到20日龄止, 否则容易复发。对6窝60头仔猪进行预防试验观察, 夏冬两季各2窝20头, 春秋两季各1窝10头, 在加强预防的前提下, 消除诱因, 并用上述复方合剂初生之日到20日龄止每天每头按每次治疗剂量投药一次。结果仅有2窝发病2头, 发病率3.3%。
(2) 处方2:
痢菌净:口服按0.5mL kg.bw或肌肉注射0.5mL kg.bw, (5g痢菌净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加温70~80℃, 持续5~10min, 待凉后使用) , 3d口服 (注射) 4次, 或2d口服 (注射) 4次。试治黄白痢病仔猪345头, 结果见表1。
5 小结
仔猪生理和消化机能较弱, 防御机能又不完善, 最易受各种应激因素影响, 发生消化机能紊乱, 病原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 破坏了肠道常在菌的区系和生态平衡而导致白痢发生。因大肠杆菌的菌型和血清型复杂繁多, 变异性大, 缺乏交叉免疫力, 以及耐药菌株的出现, 从而决定了仔猪黄白痢的防治措施必须综合而且全面。生产实践当中贯彻“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方针, 做到免疫接种与药物防治结合, 仔猪用药与母猪用药结合, 病仔用药与健仔用药结合, 猪体用药与环境消毒结合, 中药、西药和微生态制剂治疗结合, 重复用药与加强护理结合等。另外也应适时淘汰老龄母猪, 多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表1痢菌净治疗345例仔猪黄白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吴永秀, 等.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 2005, 32 (6) :58~59
[2]何灶明.综合防制仔猪黄白痢[J].畜牧与兽医, 2005, 37 (2) :45~46
[3]杨亚军, 等.仔猪黄白痢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 2004, 23 (2) :11~13
[4]张云平.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 2005, 24 (1) :43
[5]夏让旭.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 2005, 27 (3) :32~33
[6]吴两福.仔猪黄白痢的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 2005, 27 (4) :48~49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诱因分析及预防 篇2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发病诱因,预防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和 (或) 颈部软组织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疼痛性质是一组牵涉痛[1]。国际头痛协会在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率大约为2.5%;头痛患者中14%为颈源性头痛, 其患病人群以30~50岁的中年人为主, 平均年龄42.9岁;男女比例为1∶4[2]。近年来人们长时间伏案工作以及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感染、精神紧张、局部受凉等是颈源性头痛的重要诱发因素。现回顾性分析本科头痛门诊2013年1月~2014年9月就诊的7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发病诱因, 探讨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7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37例, 年龄12~79岁, 诊断标准依据国际头痛协会 (HIS) 公布的最新修订标准 (2012版) 。
2发病诱因分析
本组7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中, 有不良姿势诱因 (半靠卧看书、半靠卧看电视、久低头、久坐、玩电脑、打麻将、玩手机、织毛衣、颈肩负重) 55例, 另外过度疲劳10例, 颈肩部受凉诱因7例, 外伤1例, 其他无明显诱因2例。从职业区分:学生12例, 职员33例, 老师15例, 家庭主妇5例, 手工业者5例, 编辑5例。从年龄区分:15~40岁50例, 40~60岁15例, >60岁10例。
3讨论
3.1颈源性头痛诱因分析本组资料显示, 颈源性头痛诱因中比例最高的是由不良姿势引起, 占73.33%, 其中长时间专注地低头工作或者使用电子产品占66.67%, 表明不良的工作学习姿势, 尤其是随着电子产品不断的发展如智能手机、IPAD等过度使用, 已成为引发颈源性头痛的重要因素, 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长时间地低头, 导致颈椎长期处于过度弯曲状态中, 使其生理性前凸消失, 变成直线甚至后凸, 从而造成颈部动脉缺血, 发生颈部僵硬、头痛甚至晕厥。因此保持良好的坐姿, 定时改变头颈部体位, 对于预防颈源性头痛的发生大有帮助。本组中过度疲劳引发颈源性头痛占13.33%处于第三位, 提示要注意劳逸结合, 防止诱发头痛。此外, 紧张、颈肩部受凉、颈部外伤、感冒等也是颈源性头痛的发病诱因。
3.2颈源性头痛的预防
3.2.1患者工作时保持端坐位, 将后背坐直, 保持颈部平直。需定时改变头颈部体位, 注意休息, 劳逸结合。抬起头并向四周各方向适当地轻轻活动颈部, 不要使颈椎经常处于弯曲状态。伏案工作、看手机、电脑不宜一次持续很长时间, 2 h以上的持续低头工作, 则难以使颈椎椎间隙内的高压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恢复缓解从而加重加快颈椎的退变。
3.2.2已经有颈源性头痛症状的患者, 应当减少工作量, 适当休息。症状较重、发作频繁者, 应当停止工作, 绝对休息, 最好能够卧床休息。这样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促使病情早日缓解, 机体早日康复。
3.2.3由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寒冷和潮湿容易加重症状, 应当要避免空调或电风扇直接吹颈部, 或用冷水冲洗头颈部, 或在凉枕上睡眠, 冬季要注意颈肩部保暖[3]。
3.2.4发生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在于三叉神经传出支与上部颈神经传出支在解剖上的汇合[4], 所以注意自我保护和预防头颈部外伤至关重要, 平时应当注意保护颈部, 防止受伤。上肢应该避免提取重物, 当上肢提重物时, 力量可以经过悬吊上肢的肌肉传递到颈椎, 从而使颈椎受到牵拉, 增加了颈椎之间的相互压力。选择正确睡姿, 一般取低枕仰卧位。
3.2.5减轻背部压力背包重量应小于体重的1/10, 宜选择双肩背带, 并且随身高增长调整肩带长度, 书包底部不应低于腰围 (第3、4腰椎) 以下6 cm, 最重的东西应放在外层。
3.2.6心理护理颈源性头痛属于“身心疾病”范畴[5], 大多数患者在颈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活动障碍、睡眠形态紊乱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折磨下, 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心理变化。应注意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 根据其年龄、职业、生活与社会经历、文化层次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及时疏导, 可教会患者自我放松、自我催眠方法, 对颈源性头痛防治有确定疗效。
综上所述, 保持正确的工作及学习姿势, 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注意颈部保暖, 防止外伤, 控制稳定情绪, 劳逸结合, 则能降低颈源性头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rbor A.Cervicogenic headache:mechanis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J Am Osteopath Assoc, 2000, 100 (9 Suppl) :S7-14.
[2]倪家骧.颈源性头痛及其治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0, 8 (2) :116-119.
[3]麻林, 李新洁, 王凤朝, 等.综合疗法治疗中老年颈源性头痛80例.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8, 10 (4) :289-290.
[4]张宗峰, 姚猛, 贾志强, 等.颈源性头痛的研究现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4, 12 (2) :120-122.
发病诱因 篇3
关键词:乳腺癌,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乳腺癌作为当今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尤其在一些发达国家,乳腺癌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1,2]。因此综合评价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高危人群特点,可以为乳腺癌防治赢得先机,提高治愈率。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乳腺癌患者与良性乳腺疾病患者的各项指标,筛选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1.36±5.78)岁,病程2~18个月。同时选取同期已证实为良性乳腺疾病女性患者18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同居住地、同民族、年龄±4岁进行1∶1配比。两组人群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纳入标准:在我院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且有完整临床资料,无既往恶性肿瘤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者。对照组纳入标准:同期已证实为良性乳腺疾病且有完整临床资料者,无生殖系统疾病及内分泌疾病。
1.2 调查方法
采用我院设计的统一调查表对两组患者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形式。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要提供安静的环境,保证两组测试时间和环境相同,调查员为经过培训的专业医师。测试前告诉患者研究意义,要求并鼓励患者如实回答问题。最后对调查的内容进行20%抽样复查,核对答案,避免胡乱答题现象。调查表内容包括:是否有家族恶性肿瘤发病史、家族乳腺癌疾病史、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月经周期、生育史、是否流产及流产次数、是否乳腺增生、哺乳史、文化程度、吸烟情况、体育锻炼时间、工作压力情况、睡眠质量、生活满意度、是否正确佩戴文胸、饮食习惯。其中饮食习惯为长期饮食习惯,在调查员提供的特定食物量化彩图提示下,由患者及家属共同完成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一危险因素首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采用多因素非条件逐步回归分析,经配对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模型中回归系数的正、负号和OR值的大小表示该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是保护性因素还是危险性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对家族恶性肿瘤发病史、家族乳腺癌疾病史、初潮年龄晚、绝经年龄晚、月经周期、生育次数、流产史、乳腺增生、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时间、文化程度、吸烟、体育锻炼、工作压力、睡眠质量、生活满意度、不正确佩戴文胸、烟熏食物摄入、肉类食物摄入、蔬菜摄入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族乳腺癌疾病史、流产次数多、睡眠质量差等11个因素均为导致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育次数多、体育锻炼及蔬菜摄入等6个因素则为保护因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家族恶性肿瘤发病史、家族乳腺癌疾病史、乳腺增生、吸烟、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生活满意度差、烟熏食物摄入(P<0.05)。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蔬菜摄入为保护因素,如表1。
3 讨论
乳腺癌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学界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是体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究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可以指导我们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乳腺癌发病率。本次研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家族恶性肿瘤发病史、家族乳腺癌疾病史、乳腺增生、吸烟、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生活满意度差、烟熏食物的摄入(P<0.05),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蔬菜摄入为其保护因素。
有报道[3,4,5]称遗传因素是乳腺癌较为明确的危险因素,乳腺癌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乳腺癌家族史对乳腺癌发病的影响最为直接。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P53基因、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均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6],有家族病史的人群的其乳腺癌发病率约为普通人群的1.8倍。Kilfoy等[7]在其研究中也表明,一级直系亲属有乳腺癌史的人群的乳腺癌发病率约是普通人群的1.74倍,与其它学者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发现乳腺癌发病危险性与乳腺癌外肿瘤家族史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食管癌、胃癌、肺癌较为常见。本次研究亦表示家族恶性肿瘤发病史和家族乳腺癌疾病史为乳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以往的研究相符。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生殖因素紧密相关。本次研究显示绝经时间晚为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研究称月经持续40年以上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概率比30年以下的大1倍[8]。月经周期短、月经不规则也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9]。本次研究显示初潮年龄晚、生育次数多、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为乳腺癌的保护因素。初潮年龄越小乳腺癌发病率就越大,调查发现初潮年龄推迟1岁乳腺癌的概率少20%,初潮年龄在17岁以后的乳腺癌发病率就会明显降低,但也有研究称两者间不具有相关性[10],鉴于月经初潮年龄与多种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相互影响,故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月经情况与乳腺癌发病危险性的关系。母乳喂养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妇女对孩子超过半年以上的母乳喂养可以降低5%乳腺癌发病概率,这可能是因为在哺乳期卵巢会自动停止月经周期的组织学改变。流产对乳腺癌的影响尚存在争议,国际癌症预防和检测大会上报告指出流产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但是国外有调查表明,无论是自然流产还是人工流产都与乳腺癌的发生无显著关联[11],说明流产与乳腺癌发生的机制相对复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对于避孕药的服用是否会增加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需要同时考虑服用避孕药的时间、种类等潜在因素的影响,其相关性目前尚存在争议。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女性的心理及生理压力也不断增加,这会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应激反应,进而引起烦躁不安、精神抑郁、失眠多梦,产生多种负面情绪,造成家庭的不和谐,如此恶性循环使女性体内动态平衡被打乱,影响机体防御恶性肿瘤的能力。Oerlemans等[12]对荷兰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生存压力大与罹患恶性肿瘤的总危险性相关,与乳腺癌的发病危险性更加密切。前期研究认为文化程度高的脑力劳动者乳腺癌的发病率较高[13],而本次研究发现相关性并不显著,可能与研究人群范围、地域差异有关。女性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也与乳腺癌的发生息息相关,如适当的体育锻炼,少食烟熏、肉类脂肪食物,多摄入蔬菜等可以大大降低乳腺癌的发生。女性文胸大小不合适或佩戴时间过长会造成组织液、淋巴液流通不畅,影响血液循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因此对于女性来说文胸的选择及正确的佩戴很重要。吸烟或者被动吸二手烟是诱发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为了减少肺癌及乳腺癌的发病率,大家应共同提倡戒烟运动。长期夜班族、饮食无规律亦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不规律的生活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导致乳腺癌发病率增加。负性生活事件或长期的精神压抑等极易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衡,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对体内突变细胞的监控能力和吞噬能力下降,导致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女性乳腺癌的发生。综上所述女性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态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生。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诱因及健康教育 篇4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护理,健康教育,孕产妇,围产保健
妊娠作为女性生活中的一种“成长中的危机”,给妇女带来了各种生理及心理的变化。由于妊娠和分娩是妇女一生中重大的改变,需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故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比正常妇女高20倍[1]。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3]。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1232名产妇进行统计分析。实行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产前产后、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232名产妇进行统计,年龄20~42岁。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6.4%,发病者年龄21~48岁,平均(26.6±2.5)岁。既往无精神病史及性格障碍,无明显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排除脑部疾病。
1.2 方法
应用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Ⅰ,总分12~13分者可诊断为产后抑郁。主要表现为:抑郁、情绪低落,严重者焦虑、自责、经常无故哭泣、失眠、容易疲倦、精神不能集中、紧张、性情暴躁,对婴儿失去兴趣,不想照顾婴儿,更严重者会有自杀倾向及妄想。加强围生期保健,利用孕妇学校等多渠道普及有关妊娠、分娩常识,减轻孕妇对妊娠、分娩的紧张、恐惧心理,完善自我保健。有针对性的产前产后健康教育是常用的干预措施,如孕前对丈夫和家人的教育,使他们能对孕产妇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减轻她们的各种压力。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充满爱心和耐心,尤其对产程长、精神压力大的产妇,更需要有耐心解释分娩过程。
2 结果
诊断为产后抑郁的共202名,其中初产妇164例,经产妇38例,新生儿男性54例,女性146例,新生儿出生后死亡2例。新生儿在儿科住院治疗42例。对202例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实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取得良好效果。
3 讨论
3.1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不清
产后内分泌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心理因素与本症的发生可能有关。在社会因素方面,如缺少家庭的支持、婴儿的性别和健康状况、住房困难、夫妻的关系不和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在心理因素方面对担任母亲角色的不适应、内向、保守和固执的性格好发本症。
3.2 开展产前健康教育
产前健康教育包括产后抑郁情绪的知识,以及母亲角色转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高应对和处理应激的方法:放松训练,认知重建以及自信心训练是常用的方法。
3.3 落实陪伴制度,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
产后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易激惹产妇情绪,尤其是敏感问题,比如婴儿的性别、产妇体型的恢复,孩子将加重经济负担等,应尽可能的避免此类活题。
3.4 对于有不良分娩史、死胎、畸形儿的产妇,应向她们说明产生的原因,用友善、亲切、温和的语言,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鼓励她们增加自信心。
3.5 为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必要在产前、围产期和产后向产妇提供心理支持和必要的生理、心理知识,以便产后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段得琬.妇产科身心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207—215.
[2]田晓予,杨建华,李锋,等.产后抑郁症与社会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及哺乳的关系.医学综述,2000,6(9):408—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