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诱因

2024-10-06

心理诱因(精选12篇)

心理诱因 篇1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因特网的规模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蔓延, 到上世纪末, 因特网已遍及世界各地。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概念, 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

网络文化带来精彩的同时也夹带了危机, 在传播文明的同时也在倾泻垃圾, 既为人类和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在给人类带来幸福和自由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失望和负担。

1 网络文化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 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总和。”

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人文与技术结合的文化, 它不仅蕴涵了原先的大众媒介传播模式, 而且还蕴涵了先进的网络电子传播方式。它具有全球一体化信息交流平等开放的特点, 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人们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和接触中, 将人们带进了一个直接相互影响的境地。其重要特征就是虚拟性。同时网络文化也呈现其多样性。内容上的多样性由于它的开放性所决定的, 网络文化包容了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信息。互联网的多元取向则倾向于更有利于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实现自我确认。只有在网络时代的基础, 人的个性才能得到极大的张扬, 人才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各种文化观念, 各种观点思想才能自由地宣扬。因此网络时代的文化必定是多元的文化。

2 不良网络文化引发的负面效应

近年来, 不良文化在因特网上流行的现象日趋严重。网上民意放大和失真现象严重, 网上道德逐渐沦丧, 各种有意无意的网上谩骂、人身攻击、个人隐私、电脑病毒等广泛传播, 对社会具有潜在或现实威胁的“黄色”、暴力、恐怖等信息不同程度地泛滥。这些现象己经成为威胁文化安全的世界新公害。这对正常文化秩序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不良网络文化对生活以及价值观念等造成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综合素质, 其具体表现如下:

不良信息的肆意泛滥。虚假新闻多, 一些网站片面追求商业利益, 为了提高访问量、制造轰动捕风捉影, 把未经核实的传闻编发上网。不少媒体喜欢跟风炒作, 尤其是对娱乐新闻中的“绊闻”、“艳遇”等低级庸俗的内容乐此不疲。不少商业主义导致网络媒体中广告激增, 大大削减了媒体的有效信息量。有些网络媒体为了赚钱, 播发虚假商业广告、黄色短信息等有害信息。有的甚至散布仇恨情绪, 宣扬恐怖主义以及其他邪恶思想, 毒害网民。

网络行为失范。在网络社会中, 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 现实交往中那些备受关注的交往特征, 诸如交往者的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得到隐匿和篡改。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无序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人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 无拘无束, 纵横驰骋。这种无约束的交流使人们对人际之间的网络互动关系的反映及与人自身的利益相关联的考虑, 比在现实社会更为弱化和缺乏直感, 从而导致其可能做出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做出或很难想象的失范行为。

社会伦理道德弱化。在网络社会中, 一种全球性的网络规范并没有形成, 有的只是各地区、各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行而制订的一些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道德规范, 这些规范考虑了一般道德成分在网络上的反映,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目前网络发展水平的基本需要。而在网络社会这样一个虚拟性的电子空间中, 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社会舆论、传统习俗这些强大的力量就显得微弱。有时网络共同体的成员也进行一些相互性的道德评价, 但由于虚拟性和匿名性, 别人不知道不道德行为者的具体情况因此就没有较强的约束力。

网络成瘾。英格兰诺丁汉升Trent大学心理学家Griffiths (1998) 在《互联网心理学》一书里列举了互联网成瘾症核心标准。比如:用户认为使用互联网是最重要的活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感非常舒畅, 需要更多使用互联网达到心理满足, 有不安的逃避症状, 不使用互网时, 正常生活受到千扰。

哈佛医疗学院心理学医师Orzack (2003) 多年来一直以多种形式对计算机成瘾开展研究。Orzack同时指出, 网络成瘾症病人的数量也在增加。所有病人几乎有如下共同问题:沮丧, 社会恐怖症, 易冲动, 注意力不够集中。另一些病人甚至有其他物质成瘾历史, 这些人易走极端, 有自杀倾向和暴力倾向。某些网络人际关系的冲突可以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网友”成为自己主要的或“真正”的朋友圈子等。这些体验和表现, 往往是现实社会生活“退化”的指标。

3产生负面效应的诱因

在由计算机设计的环境中, 人们体验到了许多在真实环境中无法体验到的现象, 但长此以往, 人们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会逐渐脱离真实的实在, 对真实的现实产生某种疏远感、淡漠感、甚至不信任感。当人沉浸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之中的时候, 他或她很难真正有“自我”意识, 这种主体自我意识的消解, 使得他或她对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往往注意不够, 缺乏统一道德规则的约束。网民可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 日常社会身份等级和权力完全失去了以往的作用。在此, 有什么样的道德条件,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交往, 在极端条件下, 网络会沦为独裁者操纵社会的手段。

人在网络交往中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大众在网络中感觉到的是一个“虚拟的时空”世界, 其信息交流是悄然无声、全无踪影的, 结果造成虚拟与现实错位, 使人丧失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力, “因此主体已经消失了”, 人们在网络中所获得了一种等级、地位或社会承认的自我感觉, 同时也在网络的幻象晕眩中, 失去了自身的判断力。有的人意志力薄弱, 自我控制能力不够, 面对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网络色情中迷失了自我。当然有些人缺乏社会公共道德意识, 为满足自身的欲望, 利用自己在学历和技术上的优势, 充当网络黑客, 对网络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随着社会要求的提高以及竞争的加剧, 升学、就业、生活等都令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感。在这些压力面前, 人们需要缓解和释放, 但是由于众多原因没有机会释放自己, 于是只好借助网络把自我心中的郁闷爆发出来, 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获得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 个人可以获得心理满足。

在网络使用者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网络的隐秘性的技术权利怀有天然的向往, 愿意为获得这样的权利而采取任何手段。而这种破坏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十分复杂, 有对社会不满的、有因不正当竞争的、有因心理变态的, 亦有“黑客”侵入以显示自己才能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与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 导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从而使人际关系疏远、道德滑坡, 进而引发情绪障碍、精神忧郁、孤僻冷漠等健康问题, 失去了传统的亲情友谊、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由于以上种种不良心理网络的负面效应就很容易产生了。

由于网络是一种新生的事物, 我们还缺乏必要法律手段来制约。网上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剿窃侵权多、有害信息多, 这说明不少网络媒体还缺乏社会责任感, 不仅损害了网民的利益, 更是导致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的丧失。2003年中央电视台文化频道专在网上作的一个“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网民调查问卷”统计中, 在10348位投票者中, 认为目前中国网络媒体基本承担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占55.40%, 基本没有承担30.67%, 没有承担8.24%, 已经承担5.68%。从上面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只有5.68%的网民认为中国网络媒体已经承担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个比例确实太小了。这说明中国网络媒体中社会责任心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己经让不少网民感到难以接受。网吧的消极的作用变得相当突出, 目前一些青少年的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是对网络中不良信息的“活学活用”。显然, 网吧对青少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个体具有的某种特征导致他们更可能容易受到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性别、年龄特征在个体特征中是较为显著的, 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时间和内容多于成年人, 而易受影响的主要是受教育不多的中年妇女和各年龄段的学生。

网络使用动机同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即交互式 (如聊天室、在线游戏) 与非交互式 (收集资料、收发电子邮件) 网络使用对成瘾的影响是否有差别。用户主要使用网络的社会功能和互动功能较之使用用网络收集信息或完成工作更容易受到负面效应的影响。

综上所述, 网络道德规范对维护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特征及缺陷, 网络社会道德环境相对虚弱以及网络社会文化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等原因, 网络文化引发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网络本身并没有错, 错在使用者的不当使用。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网络的积极意义。在数字化时代, 我们应该鼓励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限制网络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正确引导大众接触、使用和驾驭网络, 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心理诱因 篇2

一、青少年接触网络的现状

伴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人们在利用网络文明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网络所带来的种种苦涩。这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年月1月19日最新公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04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9400万人,其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1.7%,学生占32.4%。可见青少年成了我国上网的主要群体。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长阶段,社会化还没有完成或者社会化程度比较低,而网络世界又是一个虚拟和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因此当青少年徜徉其中时,很容易迷失在“网络 的丛林”中。面对布满“陷阱”、危机四伏的网络世界,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作为弱势群体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网络危机。要想使青少年摆脱危机,走出“丛林”,必须认真分析青少年在网络中所面临的各种状况,并找准化解危机的应对之策。网络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有人把现代青少年称为“E代青年”。青少年上网目的如下:使用率前三位分别是:网络游戏,为62%;聊天室为54.4%;电子邮件,为48.6%。由此看来,目前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聊天和发E-mail,大多数人上网与学习毫无关系,更容易受到网上不健康内容的侵害。而网络充满了刺激、超现实的幻想的东西,使人乐此不疲,“玩物丧志”,这显然和网络教育的目的相悖。

二、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诱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青少年痴迷于网络上的虚拟生活,远离现实,所有的心情和心态都随着一个虚幻世界的发展而存在,也就是说,他们身不由己地被控制在机器制造的社会中。心理学认为,这是由长期暗示和深度诱导导致的精神迷幻症状。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限制,也由于网络的传播特征造成了信息泛滥,因此,各种信息垃圾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他们在网上出现“行为偏差”,也使其道德意识弱化,甚至使其产生比较严重的网络道德失控,严重的还落入“网络犯罪”的陷阱,从而诱发起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青少年使用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上网时间增多,沉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据上海《当代学生》编辑部牵头的《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发展》课题组2001年11月对666位青少年调查:在对“如果让你自己控制每次上网的时间,你会选择多久”的回答中,选择半小时的为“0”,却有13.1%的人选择“最好上一天,24小时”。据报载,14岁的成都学生阿新,和同学一起逃学旷课,在“心动网络沙龙”大玩网络游戏达6个通宵。西安市一位焦急的母亲无奈向《华商报》求助:她17岁的儿子整日泡在网吧里,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到学校上课了,这位母亲为寻找儿子跑遍了全市的大小网吧,终于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了儿子,但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却不肯跟随母亲回家。河南洛阳一名初一学生,曾荣获河南省首届中小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一等奖。但自从在网吧迷上网络游戏之后,成绩便一落千丈,身体状况也急剧下降,精神萎靡不振,性格暴躁古怪,如同走火入魔。无论母亲怎样苦劝引导,他就是摆脱不了网吧的巨大诱惑。网络游戏如同毒品一样折磨着他的心灵,但他始终无法戒掉网瘾。总之,沉迷于网络游戏,往往会导致心理障碍,使一些青少年难以控制上网的冲动,且往往一玩就连续几个小时、10多个小时,甚至日以继夜,最后生活节律紊乱,食欲减退,形象憔悴,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缓,学习工作效率降低,严重的甚至猝死于电脑面前。

(二)乐于网上聊天,交友频繁随意,影响学业。

据《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发展》课题组调查,有75.3%的青少年尝试过上网交友,其中40.5%的青少年有很多网友,38%的青少年至少有1个网友。65%的青少年与网友聊天的时间在1―3小时之间,有13.7%的青少年每次与网友聊天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可见,网上交友已经成为青少年比较热衷的交友方式。如果学生缺少自我保护意识,轻信别人,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就很容易交上“坏朋友”或者被人利用。例如,某重点中学的女生,通过聊天结识一个网友,觉得很投机,就由天天在网上聊天发展至相约见面,可是真正交往之后却发现此人粗俗暴躁,并对该女生纠缠不休,使女孩欲罢不能,不得不求助于父母护送上下学。还有一些青少年为了到外地去与网友碰面,甚至离家出走,拉下学业一两个星期。同时,网上交友和网恋的发生直接相关。据上海徐汇区《青少年网络道德调查》课题组调查,有29%的高中生承认自己有“网恋”的经历,有58%的青少年对“网恋”的看法抱“无所谓”态度,他们认为“网恋”是个人的事情,旁人的想法根本就不重要。

(三)热衷网络交往,导致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影响学生心理。

调查发现,青少年热衷于在网上聊天、交友和游戏等,29%的青少年有结交虚拟情人的体验,75%的青少年常到娱乐站点。互联网满足了他们喜欢交往的要求,使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得到自我实现的感觉,且这种感觉容易上瘾。据查30%以上的青少年认为上网的感觉如烟鬼遇上了好烟。但是青少年的理想化追求会使其只热衷于和网上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情感,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学生面对冷冰冰的机器,是无法建立真实感情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于隔了一道屏障而变得不可琢磨,信任危机由此产生。青少年容易痴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网上,眉飞色舞、兴奋异常,与陌生人交谈,没话找话,无话不谈,没完没了。在现实中,其社交活动及与家人沟通减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孤癖,喜欢独处,表情淡漠;或脾气变得很暴躁,易激怒,易与家人发生冲突或毁物。据美国一项花费150万美元的被称为对在家上网心理影响的首次密集研究发现,即使没有沮丧倾向的人,上网也会造成心理健康变化。以匹兹堡市4所学校与社团的169人为对象,追踪两年后发现,一周上网1小时会导致沮丧程度平均增加1%。因此,沉湎于网络交际,会导致精神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没有明确价值观、没有人生目标的一代“空心人”的大量出现。

网络的特殊魅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身陷其中,通宵达旦,不能自拔,有的甚至患上了一种所谓 的“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状况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美国和我国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患上“IAD”与沉溺赌博、酗酒、吸毒无异。患上“IAD”的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依赖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快感。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沉溺于网上的虚拟空间,出现一些人格障碍,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其症状可以发展为: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可导致植物神经紊乱(睡眠障碍),免疫力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病及眼睛、脊椎方面的疾病等,有的甚至消极自杀;有的网吧烟雾缭绕,空气污浊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此外,长时间上网陶醉于人机对话环境中,会使青少年远离或逃避现实社会,热衷于网上交际,忽视和疏远现实社会的友情、亲情,造成人际情感冷漠,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容易诱发人格障碍,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抑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据国内调查,在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五小时以上的人群中,13%的人会减少与朋友、家人的相处,26%的人会减少与朋友的言语交流,8%的人逐渐与社会隔离。另据一项 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IAD”发病率高达15%,人数达244万,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四)部分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网络道德失控,甚至违反国家法规法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一、涉足黄色网站,观看传播黄色信息。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极易使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产生好奇而涉足。《青少年网络道德调查》显示,有11%的学生涉足过色情网站;有14%的学生在看到和“性”有关的内容会选择“继续看下去”;有36%的学生对在网络上发布色情信息表示“无所谓”;有22%的学生对青少年涉足色情网站的态度视“无所谓”。可见黄色网站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恶意攻击网站。有些青少年学生由于法制观念淡薄,为了炫耀其网络水平的高超,他们恶意攻击公众网站,随意篡改、窃取他人网站上的资料、信息,给他人及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第三,诱发不良行为,甚至触犯法律。未成年人上网,常为“网资”不足煞费苦心,极易诱发不良行为。比如,聊城市的三名青少年为了搞到钱到网吧里玩游戏,竟想出了拦路抢劫的办法,仅5月6日到5月11日短短6天时间,他们就作案3起。据这三名青少年交代,他们泡网吧成瘾,但又没那么多钱,只好向家长撒谎要,不行就去偷、去抢。

第四,个别学生对互联网传播西方意识形态颇感兴趣,认同其反动观点;少数学生受网上赌博、算命、占卜等不良信息影响,沉迷于幻想,行为失控;有些学生把网络当作发泄场所,骂人脏话连篇等等,这些现象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邹义壮说,网络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易使青少年道德认知模糊,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便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的事,就会不但在网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据中国青年报 2002年4月27日报道,最近,一名高三学生在南昌市船山路上的“辉荣网吧”玩“传奇”游戏时兴奋过度猝死。2004年3月31日上年,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填中学两名初一男生因连续通宵上网后疲惫不堪,坐在铁轨上熟睡时,被疾驰而过的火车辗死。贾某,男,17岁,初青少年,平时喜欢上网,因无钱上网玩游戏,便纠集了被告人罗某(19岁)、蒋某(17岁)、许某(14岁)经预谋后,于2002年3月先后三次在某市文化站、学校门口,采用卡脖子、持棍棒殴打的手段实施抢劫,三次共劫得现金43元,他们分别被法院判处二到十年不等有期徒刑。2005年12初,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播出了天津的少年张潇艺痴迷网络跳楼自杀的案例,在全国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这位沉溺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法治在线》2005年12月6日播出了安徽胡彬自杀的案例,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网络的虚幻世界的反思。上述这类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是网络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菲尔德曾经说过:网络之所以有让这么多人上瘾的强大力量,是因为它能让使用者产生亲密感、无时空感和无压抑感,而这种力量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曾有过的。具体说来:首先是网络为青少年拓宽了一条信息来源和沟通的渠道。在信息社会里,谁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为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青少年就会求助于网络,而他们较弱的自制力则往往使他们迷恋乃至依赖上网络。其次,是网络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交范围和沟通对象,满足了人与生俱来的渴望参与、合群的原始动力。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重顾虑的青少年可以在此尽情地发泄情感,放心地畅所欲言,并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归宿”。再次是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花样繁多、引人入胜的娱乐活动。网上最新的流行歌曲、精彩的影视大片,新颖刺激、变化无穷的网络互动游戏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一旦被这些娱乐所吸引,为获得更多乐趣,他们就会不惜大量时间上网,结果是欲罢不能。

2、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渴望友谊和交流、但又缺乏自控能力、信息的选择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再加上目前激烈的学业竞争环境,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如现在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真实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并非易事等,因而对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就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而网络以她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网络游戏可以使他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当他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第一次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由于他们相对较弱的自制力,这种重复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当达到失控的程度时,他们也就上瘾了。

3、学校和家庭的网络教育和指导工作跟不上。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升学率上,而缺少对学生进行网络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家庭电脑虽然普及率逐年上升,但许多家长对电脑技术一无所知,遇到孩子的“网络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4、是社会对网络网络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国家多次对网络网吧进行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上很多网站都是营业性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点击,势必会“投其所好”,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出现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和不良言论,使信息的科学性、严肃性受到冲击,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上网吧很多,为了赢利,经营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公安、文化、工商、电信几个部门都在参与对网吧和游戏机房的管理。但管理的职责不明,力度不够,缺少配合,面对众多的网吧和网站,管理上力不从心,致使一些非法网站的“黑网吧”钻了空子。

四、建议与对策

1、引导、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教育。使他们消除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由于互联网具有的新颖性、虚拟性和互动参与性等特征,使广大青少年产生迷恋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因此以简单的“堵”的方式禁止青少年上网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应该进一步普及网络及相关知识,使青少年了解互联网的实质。越是对互联网了解,就越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它,这样他们的网络迷恋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同时要加强青少年上网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注意远离含有赌博、色情、反动、暴力等内容的电脑游戏,不随便把自己的电话、地址等信息告诉网上陌生人等,并逐步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业进步和自我发展

2、建立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逐步培养网络道德行为。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希望摆脱成人约束自由自在活动的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网络匿名化的世界中更容易出现“知”“行”脱节,产生不道德的网上行为。针对青少年网络活动的这种特点,增强管理与指导,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非常必要。2001年11月,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引导我们青少年文明上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这一公约。2004年淄博市教育局、团市委及市通信公司联合举行“淄博市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这对于加强我市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另外学校需要校纪校规的配合和校园网的积极示范与引导。

学校要主动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必须遵守的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对年龄偏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应提出上网时间与上网地点的限制,时时加以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以此减轻青少年的网络迷恋,并遏止青少年不良网络行为的产生和蔓延。同时,在青少年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学校可以给学生印发了一些网络法规或规定,供大家学习、遵循,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入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国公民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学校应该在思想政治课、时政课、相关学科、校班会等课程和活动中,安排上述法规的学习,加强网上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网络规范意识。近日,淄博市教育局、文化局、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制止中小学生进入网吧的意见》,四部门联动做好制止中小学生进入网吧工作,淄博市四部门明确规定凡在中学、小学200米范围内设立的网吧,一经查实,立即予以取缔;各网吧不得接纳中小学生进入,并在入口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各网吧应对上网者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严格控制网吧营业时间,网吧营业时间限于每日8时至24时,网吧互联网信号接入单位每日零时至8时停止信号接入服务。违犯上述规定的,将由相关的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严惩。我认为这对于净化我市的网吧环境,约束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大力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形成文明、理性、高效用网的自觉追求和良好风气。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要组织相关的网络心理辅导讲座;学校也要组织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和“成功教育”的引导宣传,使人人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就自然会减少青少年对虚拟世界的迷恋。而对于那些痴迷于游戏和聊天的学生则应引起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作用,帮助他们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5、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青少年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推动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变“堵”为“导”。这对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等方面,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同时也克服了智德分离的弊端。学生在研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德育工作的快乐;在创造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6、优化环境,强化管理。

学校与家长建立互动的监管机制,保证学生“网上生活”的高效、健康、有序;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与监控,制定相关的法规,避免私人网吧见利忘义,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站建设的监管,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还应加大投入,组织力量开发青少年喜爱的健康的游戏软件。总之,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同时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从而捍卫网络文化阵地,净化他们的网络灵魂。

最后,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开展网络立法工作,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空间,防止和避免网络不良信 息对青少年的污染。要把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不良信息侵害作为立法工作的重要内 容。要在不久的将来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时,将有关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 预防和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护作为修改的重要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并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目前,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网络立法工作面对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仍显得滞后,尤其是不能有效地阻止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就会失去法律的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我们应该借鉴网络普及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在管理法规、限制性、禁止性、预防性规范方面的立 法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1 [2] 专题报告.《青少年与网络道德调查》 [3]迟雅青春热线.网络德育专题

贪污罪的心理诱因之探究 篇3

贪污罪是现代法律所专用的一个罪名术语。

在我国,早在夏朝皋陶的时候,便有皋陶之刑:“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汉代时,则出现了惩治“主守盗”的律令。

心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人脑的特殊功能。在贪污犯罪活动中,作为实施犯罪活动的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决定了贪污犯罪的发生发展。

一、侥幸心理

侥幸即是碰运气之意。拥有侥幸心理是人的本性,它源自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使然。基于这种本性,人们往往不愿意付出太多太多的艰辛努力,却希望收获累累硕果一因为付出会带来人的体力消耗和脑力的损费,在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坐享其成。于是,侥幸心理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一些不愿意付出而期待收获的人们所确信了下来。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自身心理变化的要求,侥幸心理还会成为那些根本不可能达成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人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性满足。

表现在贪污犯罪活动中,侥幸心理是贪污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贪污犯罪行为时的一种最为显著的心理状态。由于贪污犯罪活动犯罪主体的特殊性,贪污犯罪主体往往都是熟知法律的^——至少也是对法律有所了解的人。在认识上,他们一般对于法律关于贪污犯罪行为的规制处于一种非常清楚的认识状态。在意识上,对于法律与社会关于贪污行为的评价十分了然。于是,在贪污犯罪活动中,犯罪行为人往往便会对实施犯罪行为的后果即自己由此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与由于实施犯罪行为可能会获得的现实性利益,这二者之间进行利益得失的权衡。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以指导其行为。基于法律对于贪污犯罪行为的严厉的刑事处罚,犯罪行为人往往都不敢轻易实施贪污犯罪行为。

在此种情况之下,犯罪行为人往往丧失理性,被眼前那些能满足于自己的物质或精神的利益所扰乱心智;在此种情况之下,犯罪行为人正处于思想极度矛盾之中,两种不同的思想都在试图找着各种理由来说服与自己相矛盾的另一种思想——即实施或不实施贪污犯罪行为;在此种情况之下,基于人的那种本性使然所生的侥幸心理跳了出来,站在了实施犯罪行为思想的一边,使其一下子占了上风。

具体而言,在贪污犯罪活动中,侥幸心理表现于两个阶段:

在贪污犯罪活动实施之时,犯罪行为人会权衡实施与不实施贪污行为的利弊得失,而由于侥幸心理的作用,致使贪污犯罪行为人往往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判断。侥幸心理达到了这样一种效果,即是侥幸心理使犯罪行为人认为自己实施贪污犯罪行为设计是多么多么的天衣无缝,绝对的无人知晓,一定是神不知鬼不觉。

在贪污犯罪活动实施之后,犯罪行为人在取得于实施贪污行为之时所期待得到的物质或精神利益之后,很快便会陷入害怕受到法律的追诉与制裁的恐慌心理中。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不敢花贪污所得的,一有风吹草动,草木皆兵;另一方面,犯罪行为人对于已经得到的现实利益又爱不释手。

二、反反贪心理

反反贪是指贪污犯罪行为人对于国家所实施的旨在反对贪污犯罪活动的一系列法律或其他措施,实施的以逃脱这些反对贪污犯罪行为措施所致法律或其他制裁的行为。由于贪污犯罪活动的犯罪主体一般是拥有公共权利的特殊主体,因此,在犯罪行为人实施了犯罪活动之后,基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使然,便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公共权利,以各种可以利用的方式与手段来掩盖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为逃脱法律的制裁提供保护伞。

反反贪心理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反社会的性质,但它又不完全属于反社会性质的心理类别。反反贪心理仅仅是犯罪行为人对于自己所进行的贪污犯罪活动所持的一种对于现行的局部社会制度中的反贪制度的抵抗性心理,并不是对于全部现行社会制度的仇视与敌意的心理。反反贪心理滋生于侥幸心理与享乐心理所导致的贪污犯罪行为人所持的心理状态,并将侥幸心理与享乐心理所产生的人的心理对行为的作用综合起来,形成了贪污犯罪行为人的一种终极的心理状态。

具体而言,在贪污犯罪活动中,反反贪心理表现于以下两个阶段:

在贪污犯罪活动实施之时,反反贪的心理表现为贪污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贪污犯罪活动之初,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对于是否要实施犯罪行为尚有犹豫不决的心理时,反反贪心理给了贪污犯罪行为人的心理上一剂强心针。

在贪污犯罪活动实施之后,贪污犯罪行为人由于害怕其犯罪行为败露,心理上处于一种极度恐慌的状态。此时,犯罪行为人需要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来控制自我的情绪,反反贪心理又一次站了出来,并直接导致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贪污活动之后,叉以各种职务上的便利与权利上可行的方法与手段来阻止国家司法机关对其犯罪行为的追诉。

基于上,笔者认为可从廉洁心堤与树立榜样这两方面作为深层诱因之对策。

廉洁心堤。廉洁心堤即是要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廉洁从政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改造。从而倡导廉洁的风气,引导良好的氛围。

心理诱因 篇4

一、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有人曾把当今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矛盾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观察力敏锐与认识片面的矛盾;求知欲强与鉴别力差的矛盾;丰富的情感与理智力差的矛盾;渴求理解与自我封闭的矛盾;鲜明的自主意识与依附性的矛盾;理想动机与现实效果的矛盾。这些矛盾归根到底在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定型或不成熟,在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全等。因而当矛盾冲突过于激烈、自我调节能力差、适应性不良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严重的身心疾病。

1. 大多数学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良的娱乐思潮也困绕着大学生的发展,有些学生沉溺于网吧而不能自拔,使一些学生产生烦恼。大多数学生还是因为“环境刺激”这样的外部因素促动的,他们以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居多。这是因为,大一的孩子刚刚背井离乡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加上学业压力大,容易引起心理波动。大四的学生面临学习、就业和情感多重压力,也是易发的原因之一。目前,大学生发生常见心理疾病主要有强迫症、抑郁症、婚恋症等。

2. 新时期多元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量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心理影响。这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迷茫、焦虑、自卑、苦恼、忧郁、嫉妒、逆反甚至轻生意念等心理素质欠佳的问题。

3. 新形势下就业竞争、人际关系、情感牵绊等压力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大原因是大学生受到就业竞争、人际关系、情感牵绊等各种压力,最终出现心理疾病,有的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有些不健康心理,矫正起来长达二三年时间。导致当代社会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诱因中,外界刺激导致的心理压力排第一位,包括就业、经济、学业各个方面;由于人际关系处理失当造成的心理失衡排第二位;而情感因素则由数十年前的第一位降到了第三位。而且,由于心理疾病的隐定性和积累性,它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导致不少本可避免的悲剧发生。“学生的压力甚至可能来自父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寄予了太大的期望,这种过分的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家境困难经济上不如他人而自卑;就业的忧虑,入党、评比的落选而感到前途渺茫。而在我国,心理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都不足。国外则普遍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人士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执照后担任心理治疗师。

4. 自我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个性缺陷。由于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在孩子的培养上,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上都存在误区,只注重孩子学习好,而其它方面却忽略了。而在国外的学校,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课,教师都是专业的心理专家,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教育手段存在一定的缺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迅速,深刻而充满矛盾,一方面大学生承受着性成熟带来的生理冲击,又经历着自我意识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心理转折,又加上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使其心理矛盾更为深刻。另外,大学与市场的联结,使学生设定目标,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旦遇到措折,往往情绪失落,甚至自暴自弃。

二、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及对策

1. 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

高校虽然有了心理教育与咨询的专门机构,但系统的科学开展心理卫生教育不够。而应该把心理卫生教育课纳入全校的教学计划。因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不能超越于具体的现实社会条件。其实不少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都与学生缺乏心理卫生知识,不懂得进行心理调适有关。而心理疾病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自我努力,靠自我有效调节和支配自己。因此,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应成为一项迫切需要做的工作。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新知识的学习,迎接新挑战。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新旧观念的对抗中,始终把握住自己,使自己不至于在失落中迷失方向,在挫折中心灰意冷,从而保持高昂的情绪,面对一切。

2. 建立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案例分析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卫生方面知识,掌握排解心理障碍的技能方法。这样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确的轨道。

3.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进行心理疾病三级预防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和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自身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同学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院系或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调动各方面力量,逐步建立完善学生心理支持系统,将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与心理疾病三级预防工作有效地衔接起来。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利用墙报、板报等多种形式,组织栏目进行心理保健科普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即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给他们施展才能与合理竞争、参与及表达的机会,如开展各种体育及竞赛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及智力活动,使学生发挥特长,在参与竞争中找到自尊与自信,提高心理承受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美化校园,向学生推荐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生晋.当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 (4) .

[2]楼成礼, 林良夫, 袁熙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2) .

血管瘤的诱因 篇5

血管瘤的形成被认为是从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母细胞与发育中的血管网脱离,在其它部位残存并过度增生而成。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毛细血管网络形成期,出现一个个血管腔,互不联通,动静脉还没有分化清除,这个时期约为怀孕后30天左右;

第二时期为血管腔形成期,毛细血管网互相联通,出现尚未接通的动静脉结构,这个时期约为怀孕后48天左右;

第三时期为血管基干定型期,原始的血管结构消失,动静脉连通,发育为成熟的血管,这个时期一般在怀孕后60天左右完成。

2.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或残留

由于种种原因,在血管形成不同时期,由于发育异常或原始血管组织残留,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发生。如在毛细血管网络形成期发育停滞或有血管腔未联通而残留,即形成了临床上最常见的毛细血管瘤,残留存在于皮肤即为草莓状血管瘤;残留于皮下组织、肌肉等深部组织即成为海绵状血管瘤。因此,血管瘤与其它良性肿瘤不同,其严格的讲,只是一种脉管畸形或者说是一种血管的形成异常。

3.雌激素

感冒的十大诱因 篇6

1.“睡”出来的感冒。长期睡眠不足必然会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患感冒的几率。平日经常加班熬夜的人应注意调整起居时间,保证每日睡眠时间在8小时左右,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以避免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2.“冻”出来的感冒。俗话说,“寒从足下起”。双脚离心脏最远,对寒冷非常敏感。足部一旦受凉,就会反射性地引起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导致纤毛摆动减弱,清除病菌的能力降低,使潜伏在鼻咽部的致病微生物乘虚而入,引起感冒。因此,寒冷的冬季一定要做好足部的保暖工作,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应更加注意。

3.“吃”出来的感冒。研究认为,不良的饮食习惯与感冒关系密切,过多地进食高盐食物,可导致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黏膜水肿、充血,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最终导致感冒。过多地进食高糖食物,会消耗体内水分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使免疫力低下,进而诱发感冒。过多地进食高脂肪食物,会降低机体的免疫细胞抗病毒的能力,易引起感冒。为预防感冒,应远离高盐、高糖、高脂肪的“三高”饮食。

4.“坐”出来的感冒。临床观察发现,坐办公室的、泡网吧的、经常打麻将的和活动较少的人,患感冒的几率比正常人要高2~3倍。

5.“刷”出来的感冒。有些人的牙刷会密封放置,牙刷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容易滋生繁殖细菌。感冒久治不愈除了个人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之外,就是因为病毒借刷牙造成的牙龈伤口而使人反复感染。

6.“摸”出来的感冒。研究显示,通过手的触摸最容易传染感冒。感冒病人喷出来的飞沫中,仅有8%是带有感冒病毒的。感冒病毒在手上能存活70小时,感冒患者擤鼻涕或掏鼻孔时将病毒沾到手上,再通过手把病毒转移到所接触的地方——手帕、毛巾、门把手、电话机、桌椅等处,健康人接触这些污染了感冒病毒的手或物品,再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就会感染上感冒。因此,防止感冒最有效的方法是勤洗手,勤换手帕,改掉用手触摸鼻、眼的习惯。

7.“药”出来的感冒。研究发现,滥服药物可导致感冒。许多药物,特别是磺胺类、抗生素、抗结核药、抗癌药,甚至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等对机体免疫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经常服用这类药物可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易诱发感冒。

8.“愁”出来的感冒。俗话说,“愁一愁,白了头”,说明忧愁对人体的影响。多愁善感的人免疫功能容易降低,杀伤病原微生物能力减弱,呼吸道防御功能减退,使感冒病毒有机可乘。

9.“抽”来的感冒。抽烟有害健康,尤其易损害呼吸系统,长期吸烟还影响内分泌系统及全身的新陈代谢,因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易诱发感冒。

10.“关”出来的感冒。保证室内良好的空气清洁是防止感冒的关键。在门窗紧闭时,室内没有一氧化碳等污染源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也会随人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受到污染。常开窗,人体排出的废气及屋里的烟雾可以随流通的空气飘走,有利于预防感冒。

肝昏迷诱因及其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38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慢性肝昏迷的患者,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0例, 年龄32~82岁。其中30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 转危为安出院, 3例因肝昏迷死亡, 5例死于其他并发症。

2 诱因及护理

2.1 饮食与肝昏迷

肝脏是制造、储存、分配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之一。特别在蛋白质及糖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肝功能严重受损后, 若一次摄入超负荷性食物, 会造成消化不良和产氨过多而诱发肝昏迷。肝昏迷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和蛋白质, 减少体内代谢产氨。能量供应应适当控制, 每日供给1600kCal为宜。饮食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应占重热量的75%。昏迷期禁止任何蛋白质摄入, 待病情好转、神志清醒后, 可逐渐恢复蛋白质。从小量开始, 每天先给20g, 每隔2d增加10g, 逐渐达到50g左右, 肝昏迷患者蛋白质饮食以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植物蛋白为好。维生素供给应充足, 尤其是维生素C的供给量应更多一些, 以利解毒。脂肪量以30~40g/d为宜, 为防止供给热量不足, 可采用脂肪乳化剂, 既可提高能量, 同时也可预防腹泻。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正确记录出入液量, 限水限钠, 一般每日摄水量2000mL左右, 限钠500~800mg/d (氯化钠1.0~1.28/d) 。

2.2 出血与肝昏迷

晚期肝硬化患者, 门脉高压, 胃底或食管, 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昏迷的另一重要诱因。由于消化道大出血, 肠道内大量血液 (100g血相当于15~20g蛋白质) 。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氨, 吸收后血氨增多, 常引起急性严重昏迷。同时大量出血, 血容量减少, 缺氧、休克, 肝细胞损害加重, 促进肝衰竭而导致昏迷加重。我们除给积极止血降血氨抗感染药物、补液和输血外, 还应用10%米醋50mL加水100mL保留灌肠, 也可口服乳果糖以保持患者大便通畅, 从而减少肠道氨的吸收。

2.3 感染与肝昏迷

晚期肝病患者, 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到干扰, 尤其是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高球蛋白血症, 致使防御机能减弱, 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 极易并发各种感染 (如肺炎、腹膜炎、胆囊炎等) 。众所周知, 感染后则增加了组织的分解代谢, 同时细菌及其毒素侵犯肝脏, 又加重了肝细胞坏死缺氧, 而促发肝性昏迷。所以一方面要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一方面, 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感染迹象, 包括皮肤、泌尿和呼吸系统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2.4 便秘和肝昏迷

严重肝病时, 患者常因食欲差, 摄入量少, 卧床少动造成便秘。由于肠道内产氨3/4系在结肠, 便秘使肠道氨吸收增加。因此, 每天要了解大便情况, 及时调整患者结肠排便功能。保持大便通畅, 1次/d, 亦是预防肝昏迷发生的必要措施之一。

2.5 麻醉药、安眠药、镇静药的使用与肝昏迷

应用这些药对解毒功能已降低的肝脏来说成为额外的超负荷。此外的大脑亦处于敏感状态, 所以对这类药应慎用。

2.6 利尿药不合理使用与肝昏迷

常使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碱中毒, 致使水、电解质失衡。大量排尿后, 肾血流量减少可继发功能障碍, 均可诱发或加重肝昏迷。因此要正确记录24h尿量。根据尿量调整利尿药剂量, 以防肝昏迷发生。

2.7 其他

腹腔穿刺放液一次过多, 导致腹腔内压力骤降, 门静脉淤血, 进入肝脏血流量减少, 导致肝细胞缺氧坏死, 诱发肝昏迷。另外还有呕吐、腹泻等亦是肝昏迷常见诱因, 均应该从护理角度给于认真重视和及时防治。

矿井突水灾害诱因 篇8

许多情况可引起矿井突水, 常见的有:a) 洪水冲毁堤坝和矿井围堤, 从井口大量灌入矿井;b) 在顶板破碎或裂隙发育的岩石中掘进巷道, 因顶板冒落或导水裂隙与河湖水库或强含水层沟通后, 使大量水涌入巷道;c) 巷道与可溶岩岩溶洞穴塌落形成的陷落柱相遇或沟通, 使大量岩溶水涌入巷道, 造成淹井;d) 巷道或回采工作面遇到充水老窿或旧巷道, 造成突然淹井;e) 钻孔封孔质量差, 成为各种水体的垂直通道, 巷道或回采工作面与这些钻孔相遇时, 大量地表水或地下水通过钻孔涌入矿井;f) 巷道与断层相遇, 大量地下水通过断裂破碎带涌入矿井;g) 隔水矿柱抗压强度不足, 抵抗不住矿山压力和静水压力的共同作用, 引起底板承压水大量涌入矿井;h) 在松散的强含水层中开凿井巷, 大量地下水和泥砂涌出, 井巷被淹, 甚至坍塌。

1917年京畿水灾之诱因 篇9

关键词:1917,年,天津,水灾,原因

1917年夏秋之交, 天津及其周边地区爆发了罕见的大水灾。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天灾, 连日大雨为其诱因, 大雨汇聚山洪导致运河决口为直接原因, 期间爆发的海潮使得低于海平面的河流在出海口出现河水倒灌、泄洪乏力的局面, 灾情加剧;二是人祸, 官员未能尽职, 防洪设施老化, 河道淤塞未及时疏通, 泄洪无力, 水漫津城;三是地理环境的影响, 天津属于河流汇集处, 其漥地地形不利于排水。

一、天灾

1917年夏秋以来, 北方霪雨连绵, 天津及其周边地区笼罩于无边的连日阴雨, 河水暴涨, 人民荡析流离, 灾情惨重。与霪雨肆虐同行的是大雨引发山洪与暴涨之河水汇聚, 水势汹涌, 导致运河决口, 酿成巨灾。在水灾中, 山上溪流成为大河, 阔二英里, 深四十尺, 生命损失较微而禾稼受损甚剧, 村庄被淹没者多处。山洪之所以能够滚滚而下, 其主要原因是森林植被的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山崩土陷, 堤决川泛, 虽属一时之暴雨所致, 淫霖为患, 而缺乏森林, 实为最大之一原因也”。森林“有保护泥土之能力, 不使崩溜之泥土, 填塞河身;有节制河流之能力, 不使盛大之积潦, 溢入川流, 即属霪雨, 当亦不至成剧烈之灾”。然“森林砍伐愈多, 而水灾增加”[1]184。长期乱砍滥伐, 山林毁坏严重,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以至于不能发挥森林保护泥土、节制河流、 减免水灾的功效, 引发山洪。山洪卷带泥土滚滚而下, 与河水汇聚, 又导致河道逐渐淤塞, 河床不断升高, 河道变形, 储水功能下降, 泄洪无力。天津境内的“永定、子牙、大清各河下游久已高垫, 河身散漫无复成为河形, 以致水量偶增即可互相会合冲突为灾……海河窄狭, 未能骤泄五河之水, 遂使泛滥至一万方里之巨”[2]。平时为大清河潴水要区的文安漥、东淀等处“, 筑有堤坝环绕, 并设置闸门以备盛涨时宣泄清河巨溜之用。本月霪雨为灾, 山洪暴涨, 各该处容纳无从, 遂致漫决, 水势极为汹涌, 东流达至杨柳青, 越津浦路线而东南, 其时南运河水暴发, 漫溢之水又与汇而为一决王家庄, 同时并决南运河之梁王庄, 先是津浦路有岔道一通海河附近之陈唐庄, 路基甚高, 南来之水不得更越铁路而流, 因折而东北直注天津, 酿成巨灾”[3]。

天津每逢中秋节前后多有大海潮, 海水汹涌澎湃, 掀起的巨浪高过入海处各河流之水, 各河宣泄不易, 甚至造成海水倒灌, 加剧灾情。 10月5日“, 海潮涨有丈余, 至今未落, 大沽口外之水较海河水高六尺, 是以上游之水不能宣泄, 反因海潮所阻逆流而上, 海河日见增长者职是之故”[4]。10月15日“, 因海潮尚未大落, 上游积水太多, 海口狭窄, 宣泄不畅, 以致海河东岸漫溢, 被淹之村庄又有多处……若不速筹宣畅水道, 疏浚河流, 仅以治标之法敷衍, 目前水势恐愈逼愈厉”[5]。

二、人祸

中国有“向来河务不能振兴之通病”。一缺乏治河人才“, 旧日河工人才经验至深水性极熟是其所长, 然注重培高而忽于浚深, 熟于防堵而疏于测量, 明于本叚而闇于全局, 是其所短, 此养河之人才非治河之人才也”;二办理河务事宜亦出现因循苟且“, 浮冗牵掣之病”, 各河工段缺乏管理专员, 具体办事时互相推诿, 甚至河务亦出现省界, 属于此省之河务人员, 无视周边各省河务之需, 无视“办公不分省界事权”的指导理念;三缺乏治理经费“, 元二年来, 各项要政往往以经费不充遂致搁置……此次以未能大治浑河及放弃子牙河不治之故, 乃至因该河泛滥以冲决南运诸河”[2];四缺乏称职的管理人才, 山东河防尽然委任“素乏河工经验”的劳之常身兼津浦路副局长、总工程师之要职, 并管理三游河工事务“, 事烦责剧, 难于兼顾”, 其所经理下的河工质量颇差“, 沿河堤埝莫不顶尖土松, 只以款绌弊多, 修筑未能坚固”[6]。

此次天津大水灾爆发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河道失修, 防洪设施老化, 河道淤塞。全国水利局即“因京汉铁路此次猝遭水患, 系近畿一带河道失修之故”, 专门派洋工程师方维因“前往该路查勘水势”[7]。 随后, 又特派技正杨灵豹对津埠水灾详加调查, 写就紧要报告一则, 详述天津周边河流淤塞、丧失泄洪功能, 水流汇聚成势无法宣泄以至于水漫津埠而成巨灾的过程, 用以证明河道淤塞疏于管理造成的恶果。

如前所述, 因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雨水、山洪挟带大量泥沙注入各河, 导致河床不断升高, 河道淤塞, 河身变形, 须有专人定期治理, 否则将减弱航运、储水、泄洪等基本功能, 一旦洪水暴发, 后果不堪设想。 然“畿内五河修浚之功不讲久矣”[8]“, 五大河急待疏浚”[9]。宜兴埠附近本有宣泄北河之要道“, 历年既久, 未遇水灾”, 甚至“被新筑之堤将该道壅塞”[10]。上述报告中所称挟带泥沙甚多的永定河本就险情迭出, 然上一年度决口之处的修缮甚至到了1916年底时仍“尚未合龙”, 且河之“下流污塞”[11]。而实际治水、泄水过程中“, 最为缺憾者则无详测之地形图以考其究从河道为宜也”[12]。河工不讲, 河道淤塞, 修缮乏力, 屡遭险情, 甚至连记载河道详细测量数据的地图都缺乏, 以至于舆论不得不感慨“, 中国遇此奇灾, 未始非天假手于水以警政府久旷其治水之职”[13]。河工的修浚维护属于公共工程, 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然天津大水灾爆发的时段, 恰为民国以来最为混乱之时, 帝制复辟, 国会停开, 南北无休止的争战, 掌权的军阀、政客忙于内耗, 此等关系千百万黎民百姓生计的问题自然难入统治者法眼。此次水灾中暴露出的政府渎职, 对河工的漠视, 甚至于对生命的漠视, 由此可见一斑。

对突如其来的水患缺乏防范意识, 使原本恶劣的形势雪上加霜。 9月23日晚七时, 当津西一带大片区域已遭遇水患时, 三不管一带仍是“新月初上, 凉风爽然, 一片声歌, 响彻云里, 大好繁华世界, 一般游人酣游纵乐其中, 谁复知数小时后忽然罹弥天大祸者。即予兢兢预防之人谓, 租界地势高, 防备固, 大水之来亦未必如是之速。熟谙津埠情形者亦谓, 水之来断不至淹及租界”[14]。怀有侥幸心理的人不在少数, 既不做好提前防范, 也没有做好随时可能遭受水灾需要逃生的心理准备, 以至于当水患蔓延至租界区时,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 防洪过程中, 缺乏统一步调, 也是水灾蔓延如此之广的原因之一。大水来得太急, 受灾各处自行筑埝阻水, 缺乏统一步调的部署, 以至于被阻隔之水四下泛滥。“东南乡小刘庄等处因此次西乡小蒋家庄决口漫及城乡, 第以各国租界堤埝阻梗, 致水不能归源, 于是海河一带村庄尽成泽国, 其田庐人畜淹毙水中者不计其数, 灾民哀鸿遍野, 待赈孔殷。”[15]中国的民居大多简陋“, 多无楼台, 防水技术又极幼稚, 故遇洪水袭来, 几束手无策”[16]。

三、地理环境的影响

天津位于各大河流的出海口, 地理位置较低, 流经天津的北运河、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其河身均较大沽口海平线低25尺, 不但河水宣泄不易, 涨海潮时更容易造成海水倒灌的危险局面。与此同时, 五大河流经之天津及其周边地区, 其河身又普遍低于堤外地平线, 各处水流将依照地势由高处源源不断地注入这些河流, 以至于一旦大雨降临容易导致河水泛滥。自1913年以来, 流经天津境内的河段屡出险情, 尤其是1917年, 仅南运河天津县境内段出现险情的地段即达到东岸十五处、西岸二处, 居各处之首。天津周围汇集潮白河、 大清河、南北运河、永定河、子牙河、海河、减河、箭杆河、金钟河、溻河、清龙壤河等大小不等的众多河流。大清河因暴雨导致山洪暴涨, 东流至杨柳青越津浦路, 与东南面同样暴涨漫溢之南运河水汇而为一, 水势愈发汹涌, 然因陈唐庄路基甚高, 南来之水不得更越铁路而流, 因折而东北直注天津, 酿成巨灾。

哮喘和鼻塞是失眠常见诱因 篇10

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哮喘与失眠的发生增加之间存在某种关联,这可能是由于夜间哮喘症状加重而造成的。关于这一点,部分是由于睡眠过程中肺通气和肺容积的生理变化而引起的,但除此之外,也有气道炎症增加以及夜间哮喘在夜间所发生的激素信号改变的内在原因。

为了做更进一步的研究,Janson及其课题小组对在瑞典四个城市生活的25,610例成年人做了一项问卷调查。问卷当中会询问到受试者关于失眠、哮喘、鼻炎、体重、身高、吸烟与否以及体力运动锻炼的问题。

作者们证实了之前研究所表明的哮喘和失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的说法,47.3%的哮喘患者报告称有过失眠,而非哮喘患者当中这一比例只有37.2%。

哮喘越严重,也就越会增加失眠的风险,与没有症状的哮喘患者相比,报告称有三个哮喘症状的患者发生失眠的风险增加2.65倍。

在报告称没有控制过哮喘和鼻塞的人当中,失眠的比例更高,达到55.8%,而在没有哮喘和鼻塞的人当中这一比例只有35.2%。

研究人员指出,单单有鼻塞、肥胖和吸烟也会增加一个人失眠的风险,这三者对应的增加风险分别为50%、54%和71%。

对于21世纪的哮喘患者来说,睡眠障碍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医生治疗哮喘病人时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点,因为可以通过提高对哮喘的控制,以及治疗伴随的鼻塞症状来缓解睡眠障碍。

高岗自杀的诱因 篇11

1954年2月七届四中全会后,中央书记处召开高级干部座谈会。座谈会的第三天下午,国家计委专职委员安志文和高岗的秘书赵家梁来到会场,向周总理报告高岗开枪自杀未遂的情况。听过详细的汇报之后,周总理说:“秀山同志,你去做一下高岗的工作,就住到他那里,这是中央交给你的一项政治任务。一定要稳住他的情绪。”

父亲从1930年在陕北闹“兵运”(即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待时机成熟发动兵变——编者注)的时候就认识了高岗,后来一直到创建陕甘根据地,兩个人配合工作,前后长达20多年,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解放后在东北局工作时,高岗大权独揽,只有父亲的话他听得进去。

傍晚时分,父亲和其他几个同志一起到了高岗的住处。习仲勋说:“我们代表中央来跟你谈话,你的错误极其严重,今天发生的事,你是错上加错。现在你要好好休息,等平静下来之后,再考虑检查反省。从现在起,中央决定对你实行管教,由赵家梁负责。他过去是你的秘书,今后你一切都要听他的……”

当晚父亲便住在了高岗家。父亲和高岗之间的具体谈话,都跟周总理作了汇报。

半年后,高岗吞服了大量安眠药自杀。后来,父亲听说,高岗从报纸上看到,在全国人大代表的名单中,东北局和东北各省、市主要负责人的名字都没有了。他向看管他的人说,以后见到这些人时,请代我向他们表示歉意,是我连累了他们。父亲曾经说,高岗一再给主席写汇报材料,主席都没有见他。

毛泽东得知高岗自杀后说:“高岗的问题处理得不好。高岗不自杀,即使不能在中央工作,还可以在地方上安排嘛。”

中职学生违法犯罪诱因及对策 篇12

一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

1. 缺少关爱

还以上述衢州市直中职学校近三年相关数据为例。在289个实施违法犯罪的学生中, 父母离异的学生有75人, 丧父或丧母的学生有56人, 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监护的学生有116人, 计247人, 占85.5%。这些学生平时由于父母关系冲突或异常使得父母很少有精力、时间关心教育他们。同时, 这种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不稳定, 很少或没有受到父母、亲人关爱, 缺少家庭温暖, 学校、社会关怀又不够, 致使部分家庭有问题的学生, 极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 走上破罐破摔之路, 甚至以极端方式向亲人、学校、社会展示自己, 以获得社会、家人、他人的关注。

2. 家庭贫困难以得到学校、社会的有效救助

很多中职学生来自于城市下岗职工家庭, 或者经济落后的家庭。这些家庭, 父母无稳定收入又缺乏挣钱致富的技能, 谋生艰难, 若是家中还有病人则更是雪上加霜, 债务累累。这些学生能上学已属不易, 生活困苦, 学校发给的困难补助又有限且受名额限制, 不可能惠及每个困难学生。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些困难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 顺手牵羊拿人饭卡、手机、钱币甚至为吃一顿像样的“好饭”代人打架, 时有发生。

3. 经济社会负面效应及不良文化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诸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腐朽生活等不良行为方式。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频繁发生, 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广大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5~18周岁之间, 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没有社会经验和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毒害、一些学生往往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 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诱惑下, 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在文化市场上, 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空间、文化娱乐场所等充斥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人民群众精神健康的不良信息, 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 对涉世不深的中职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4. 法制意识淡薄

当下的中职学生, 其学习能力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中职学生相比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很多中职学生早在中学时就已经失去学习兴趣, 上课不带笔和课本的学生很普遍, 对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法律基础课内容又相对枯燥, 又由于不是专业课, 一些中职学校又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因而听课的学生就更少了。结果很多中职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少之又少, 施暴、偷盗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刑律, 受害的学生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甚至出现以暴易暴, 以偷代偷。部分学生心中想的是:打架、盗窃等行为, 即使被发现充其量被学校开除罢了, 没什么大不了;进派出所、少教所无非是关几天、罚点钱。他们体会不到司法机关的平和执法是对失足学生的关心和保护, 有的学生甚至以此为荣!

二针对中职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改善对策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培养懂法护法有技术的工人, 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 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均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为此,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教育措施。

1. 党和政府要更加关注和帮助问题家庭学生的成长

问题家庭的子女的情况, 可能尽管各不一样, 但都可归于一点, 即大多数都属于弱势群体、边缘人群。所以单靠单个家庭的力量难以承受, 迫切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而不是亡羊补牢式的惩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到帮助问题家庭提高收入, 使他们子女接受教育, 对和谐社会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应该在就业、扶贫、救济等方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给予问题家庭足够的支持。社会各阶层团体对这些问题家庭及子女要做到不歧视、不排斥, 并发扬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精神, 为问题家庭及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能很微小, 但对于每个具体的家庭, 却极其重要。广大中职院校也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不仅要教会学生技术, 更要教会学生做人。

2. 加大对中职困难学生的资助

没有天生的贼。各级政府在充分保障中职教育经费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政府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投入, 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城镇居民委员会、乡村村民委员会应发挥自己与困难学生家庭便于联系的优势, 给予这些家庭和学生一定的物质、精神扶助。学校应体现教育的公益色彩, 拿出一部分资金, 更多地向困难学生倾斜, 让他们吃得饱, 学得安。教育部从2010年9月实施的中职困难学生免费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3.“打防并举”是预防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

学校公检法部门在预防中职学生犯罪工作中担负着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职责。即具有打击与保护, 打击与预防的双重任务。因而“打防并举”是预防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 具体方法有:

第一, 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危害中职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当前, 侵害中职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屡有发生, 不容忽视。因此, 学校公检法机关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侵害中职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 坚决贯彻从重从快的方针, 加大打击力度。

第二, 保护被害中职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坚持对违法犯罪学生贯彻教育、挽救和感化的方针, 在办理中职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 要严格掌握政策界限, 对有违法行为但尚未涉嫌犯罪的中职学生, 要耐心劝导, 帮助其改正错误;对已涉嫌犯罪的, 也要正确领会刑诉法的有关规定, 区别不同情况, 依法做出处理;对主观恶意较深, 屡教不改、情节严重的中职学生犯罪分子, 通过惩处这一特殊手段, 给中职学生以教育和震慑, 使那些有犯罪苗头的学生有所畏惧, 不敢犯罪, 从而收到匹配和预防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效果。

第三, 对有犯罪行为但不需要刑事处罚的中职学生, 进行跟踪预防。由公安、法院或检察院负责经常到其所在学校、家庭考察, 解决极少数学生边打边犯, 屡教不改的问题。同时, 对违法违纪学生建立“联系制度”, 经常与其学校、家长及本人联系, 从而提醒其做守法公民。

第四, 学校与公检法机关认真开展创建优秀“中职学生维权岗”活动。与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通力合作,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认真履行职能, 预防中职学生犯罪, 维护中职学生合法权益工作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4. 加强中职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

针对部分中职生法制意识淡薄的现状,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强化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首先, 中职学校要把法律课程重视起来, 提到与专业课同等地位, 严格考核, 不走形式过场。其次不妨以公安、检察院、法院等为单位, 定期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针对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特点, 以案释法。一方面, 与失足学生的家长建立联系制度, 定期沟通情况, 制定帮教措施。特别是要共同为经劳动改造回归社会的学生学习、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树立改过自新的典型, 组织失足学生报告会, 让他们现身说法, 以此既教育自己, 又教育他人, 达到教育目的。最后, 还应借助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 树立遵法守法护法光荣, 不仅利人而且利己, 违法犯罪可耻, 不仅害人, 而且害己的观念。

5. 完善立法是预防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哲学课堂教学下一篇:英译标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