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趋势(精选8篇)
发病趋势 篇1
带状疱疹 (HZ)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笔者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来自甘肃省张掖市6县区确诊为带状疱疹的门诊和住院患者512人, 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其发病趋势。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一般情况 (见表1)
1.2患者资料特征 (见表2)
1.3 患者地域分布 (见表3)
2 讨论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 经济欠发达, 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及保健意识较差, 大多数人处在高度生活压力、超负荷工作、过度疲劳等生活状态中, 抵抗力下降。对本组512名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 (1) 发病季节特点:春季发病者占32.42%, 夏季发病者占27.73%, 秋季发病者占27.34%, 冬季发病者占12.50%,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呈散发状。而全国各地区有如下现象:陕西延安地区的发病以春秋季节为多, 且男性多于女性[1];云南大理州、四川德州市发病呈现四季均有发病, 以冬春季为多[2,3]的现象;贵州毕节市发病以冬春季及秋冬季交界为最多[4];浙江龙泉市、北京平谷区的带状疱疹发病多有诱发因素, 春冬季好发[5,6];安徽芜湖市以春夏季多见[7]。张掖市与全国以春季及夏末秋初高发有所不同。 (2) 患者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 16岁以下青少年患者占8.20%, 16~50岁患者占67.58%, 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占24.22%, 平均发病年龄为49岁, 发病以中青年多见, 与全国统计的老年患者高发的趋势有所不同。原因可能是:张掖市地处高寒戈壁沙漠地区, 人们饮酒频次高, 加之现代人生活不规律, 生活压力大, 工作负荷重, 精神紧张, 社交活动频繁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造成身体过度透支, 导致免疫力低下, 因此, 中青年患病人数较其他年龄段偏多。 (3) 公职人员有高发病率的趋势, 占71.29%, 无业人员占11.52%, 自由职业者占17.19%。其原因与公职人员长期在室内工作, 缺少运动, 属亚健康状态, 抵抗力降低有关。 (4) 患病群体地域分布特征:甘州区195人, 占38.09%;临泽县87人, 占16.99%;肃南县38人, 占7.42%;高台县62人, 占12.11%;山丹县71人, 占13.87%;民乐县59人, 占11.52%。呈现出全市各地均发病的特征。
针对张掖市带状疱疹的发病特点, 人们应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有效预防, 通过预防感冒、避免过度疲劳、清淡饮食、调节情志等生活方式, 达到劳逸结合、增强体质的目的, 从而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 防止病毒侵犯, 降低带状疱疹发病率。通过对张掖市带状疱疹发病群体的分析表明, 拥有健康积极的工作态度, 适度的运动锻炼, 避免亚健康,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宁.110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 :80-81.
[2]李兆武, 李亚芳, 刘兴芬.102例带状疱疹临床诊治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8 (5) :389-390.
[3]张涛.临床分析带状疱疹20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4) :235-236.
[4]王宝仁.带状疱疹186例相关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 (8) :97-98.
[5]叶伟娟.58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中国药业, 2009, 18 (7) :55.
[6]佟长顺.带状疱疹186例临床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 2006 (4) :10-11.
[7]昂正斌.100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 2008 (9) :84.
发病趋势 篇2
肝癌发病和死亡趋势
肝癌全球有78.2万新发病例,74.5万死亡病例。其中,中国的新发病例数及死亡病例数均占了约50%。与上次(2008年)公布的数据相比,全球范围内男性肝癌发病率稳定在第5位,女性由原来的第7位下降至第9位;肝癌死亡率在男性中居第2位,女性中居第6位,排位未发生改变。
在欧洲、北美等一些肝癌低发的地区,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而在高发的中国及日本,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导致发病趋势变化的原因
这些变化趋势可能由以下的原因导致:
① 肝癌本身就是男性明显高发的疾病。
② 亚洲国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控制有明显改善,在一些国家及地区新生儿乙肝免疫已成为常规;而且饮水、食物等卫生状态显著改善。
③ 欧美国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仍呈上升趋势,虽然有新的治疗药物出现,目前还不能观察药物控制的效果;没有有效的丙肝疫苗来免疫一般人群。
④ 由于其他肝癌易感因素如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而这些因素可能在男性、欧美国家更常见。
恶性肿瘤住院病人发病趋势分析 篇3
近年来, 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恶性肿瘤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1,2]。根据世界各国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各种恶性肿瘤分布地区不同, 发病因素及发病率亦不同, 为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 有利于社会的综合防治, 现将常州市肿瘤医院近10年来38 368例恶性肿瘤病人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来源于常州市肿瘤医院2002-2011年恶性肿瘤38 368例住院病人的统计数据。
1.2 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的结构对比法、平均增长速度法、图表法和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预测, 从而分析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2 结果
2.1 2002-2011年恶性肿瘤分类情况
见表1。
2.2 恶性肿瘤病例分类分析
从总体看, 恶性肿瘤呈上升趋势, 2011年的恶性肿瘤病例比2002年增长了233.28%, 其中发病前5位分别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肠癌、乳腺癌, 他们占全部恶性肿瘤病人的66.39%。
2.3 前五位恶性肿瘤的发病趋势
肺癌、胃癌、肠癌和乳腺癌在近5年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食管癌发病率呈现弱缓和趋势。胃癌的发病与饮食结构不合理、喜好熏烤、高盐、辛辣食物、嗜爱烟酒和食用油的污染等有关。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睡眠严重不足、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绿地减少、车辆增加和工业发展导致大气、河流和食品被污染;过度摄入高脂肪的饮食引起肥胖;过度的晚婚晚育及不哺乳引起内分泌紊乱;吸烟率居高不下引起肺部大量吸入致癌物质。
2.4 5种恶性肿瘤病人增长情况
10年中主要5种恶性肿瘤病人增加3 390例, 发展速度为362.79%, 年平均增长为13.8%, 见表2。
2.5 预测分析
根据最小二乘法的统计方法, 针对2007年~2011年前五位恶性肿瘤住院病人数据进行推算, 可以预测5年后2016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相对2007年增长了203.45%, 远高于住院病人总数的增长 (106.48%) ;至2016年, 上述五位恶性肿瘤增长高于全部恶性肿瘤的增长始终位居发病率前列, 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1.86%, 肺癌发病率仍居首位, 乳腺癌增长速度比较快 (345.51%) , 而食管癌增长趋于缓慢 (81.67%) 。
3 讨论
恶性肿瘤作为全球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恶性肿瘤所面临的形势也愈发严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科技日益兴旺, 化学工业也不断发展, 化工产品应用频率增加, 人类生存环境在不断改变;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 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改变。以上综合因素原因, 使人类某些组织基因产生突变, 随之恶性肿瘤发生率有所增加, 因此, 开展恶性肿瘤普查普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加强抗癌宣传、综合防治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工作, 明确危险因素, 科学治病非常重要。国家应对污染社会环境的事态有所重视, 大力提倡环境绿化, 净化空气, 提高人们餐饮质量,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控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下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金贤英, 全贞玉, 韩春姬.1999-2008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1, 28 (1) :107-108.
异位妊娠发病趋势和临床诊治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2~2011年10年间异位妊娠、分娩、门诊人工流产术、中孕引产、妇科住院的病例总数,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血及尿β-HCG、盆腔超声、阴道后穹隆穿刺、诊断性刮宫(诊刮)或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报告获得诊断,怀疑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患者必要时可行盆腔MRI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诊断标准参考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
1.2 方法
1.2.1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分析
将2002~2011年10年间我院异位妊娠病例总数与同期我院妊娠总数(分娩、中期妊娠引产、人工流产病例数总和)、妇科住院病例数进行比较,分别进行计算和统计学处理。
1.2.2
对2002~2011年异位妊娠患者的年龄、未婚所占比例、临床诊治方法、住院天数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
1.2.3 异位妊娠的发生部位
入院后诊断明确并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按异位妊娠所发生部位进行分类统计,将前5年(2002~2006年)与后5年(2007~2011年)异位妊娠总数按发生部位进行统计。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标准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由表1可以看出与2002年相比,2011年我院妇科异位妊娠的发生例数明显增加,几乎是增加了1倍。2011年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为同期妊娠总数的4.34%,与2002年的2.26%相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0.84,P<0.01)。2011年异位妊娠占同期妇科住院病例数的27.03%,远远高于2002年的12.89%,二者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5.47,P<0.01)。
2.2 10年间异位妊娠的变化趋势
见表2。在3245例异位妊娠中,患者平均年龄29.33±5.33岁,未婚患者701例(21.60%)。10年间异位妊娠患者的年龄和未婚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异位妊娠的临床诊治中,保守治疗的比例近年来逐渐升高,2011年保守治疗患者与2002年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067,P<0.01)。而在手术治疗中,开腹手术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随之取代的是腹腔镜手术逐年上升,以及患者平均住院日的明显缩短。与2002年相比,2011年患者开腹手术(χ2=219.06,P<0.01)、腹腔镜手术(χ2=173.62,P<0.01)以及平均住院天数(t=14.4060,P<0.01)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1)2011年与2002年比较
2.3 异位妊娠发生部位的变化趋势
2002~2011年10年间我院共收治异位妊娠患者3245例,其中保守治疗患者695例,占16.87%。在2730例手术患者中,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占94.32%(2575/2730),其次是卵巢妊娠和宫角妊娠。近年来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2006年与2007~2011年相比,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发生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3.1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在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开始上升。根据上海市大数量的统计,在育龄妇女中,1983年足月妊娠分娩数与异位妊娠数之比为100∶0.6,至1987年已上升至100∶1.8,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更上升至100∶10,上升达近20倍[2]。而国外的研究[3]表明,异位妊娠发病人数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7800例,增加至90年代初高峰期的108800例(其发生率为1.97%)。我院2011年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为同期妊娠总数的4.34%,占同期妇科住院病例数的27.03%,较之10年前有显著上升。国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异位妊娠发病人数的增加与性传播疾病所致盆腔炎病例增多有关。国内学者认为与宫腔手术史、剖宫产手术史、前次异位妊娠史、盆腔感染史等因素相关性高[4]。
3.2 未婚女性的异位妊娠
尽管有资料表明[5],异位妊娠患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且异位妊娠患者中未婚、未育比例明显上升,但本组资料显示,与10年前相比,异位妊娠的平均年龄、未婚所占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这10年的资料可以看出,异位妊娠中未婚女性约占20%,最高可达30%,虽然低于文献报道的41.4%,但这一数字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我院地处城乡结合处,异位妊娠中的未婚女性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开始性生活时间早、自我保健意识差等是她们的特点。针对这些人群我们仍应普及生殖健康教育、加强避孕措施的宣传,从而减少异位妊娠的发生率,避免给女性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带来负面影响。
3.3 异位妊娠的诊治
现代诊断技术的进步不仅为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为早期治疗提供了时间保证。对于病情稳定或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已被广泛接受。保守治疗不仅可使患者避免手术造成的创伤,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生育功能,是某些不孕患者发生异位妊娠时的最佳治疗选择。本组资料显示,10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保守治疗获得了成功。自2010年起,每年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异位妊娠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免除了手术的创伤。此外,随着腹腔镜的逐步开展,腹腔镜早期诊治异位妊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可以同时诊断和治疗异位妊娠,深受患者和医生的欢迎[6]。我院从2004年开展妇科腹腔镜手术,近年来腹腔镜诊治异位妊娠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腹腔镜的优势为:(1)手术时间短,切口小;(2)可迅速清除腹腔内积血及血块,并阻断活动性出血;(3)手术干扰少;(4)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3.4 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是异位妊娠中甚为罕见的类型,它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由于剖宫产引起子宫内膜间质蜕膜缺乏或有缺陷,受精卵在此着床后,常发生底蜕膜缺损,滋养细胞可直接侵入子宫肌层并不断生长。若未及时发现,常随着妊娠的发展,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穿透可引起子宫破裂和腹腔出血,若误诊为宫内妊娠,行人工流产时,则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7]。从本文表3可以看出,10年前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非常罕见,但近几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剧增,此病的发生率急剧上升,2007~2011年5年间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共发生了23例,而前5年只有2例。目前,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已超越了腹腔妊娠和宫颈妊娠,成为异位妊娠的好发部位。
综上所述,异位妊娠与妊娠总数之比较10年前显著升高,2011年占妊娠总数的4.34%。随着诊断技术敏感性的提高,异位妊娠得以早期诊断,保守治疗已成为异位妊娠的常规方法,免除了患者的手术创伤。腹腔镜微创手术方法的应用,使得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更加及时有效,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由于剖宫产率不断升高,随之而来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由此造成的子宫破裂、出血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应引起专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从而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以减少剖宫产远期并发症。
参考文献
[1]Laural Marion,Georg R.Ectopic pregnancy:history,incidence,ep-idemiology,and risk factors[J].Clinical Obstet&Gynecol,2012,55(2):376-386.
[2]戴钟英.异位妊娠与非妇产科疾病的鉴别诊断[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6):334-335.
[3]Centers for Control of Disease(CDC).Ectopic pregnancy united states,1987[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ort,1990,39:401-404.
[4]姚冬梅,胡斐,陈雯,等.异位妊娠的发病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6):712-714.
[5]汤丽荣,郑萍.异位妊娠发病因素十年变迁[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6):817-820.
[6]曾俐琴,Lee Wei,Lim Danforn,等.澳大利亚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现状及趋势[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3):197-200.
鼻咽癌患者发病年龄趋势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 凡经鼻咽部活检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癌或鼻咽活检未见癌后经颈部肿块针吸或活检证实是癌并排除其他转移癌。 (2) 首次住院首程放疗的鼻咽癌患者。 (3) 排除标准:放疗后复发者, 或重复入院者。
1.2 收集资料方法
收集有出生日期记录的经病理确诊的住院病案, 将其姓名、性别、年龄、住址、临床诊断、病理诊断、病理报告日期、入院日期、住院号等输入Fox Pro6.0数据库。经整理排序住院号, 制成纸质表格。收集资料人员用该表格与住院病历核对。
1.3 质量控制
把经查对的纸质表格中的数据, 由2人分别输入Fox Pro 6.0数据库, 采用SPSS 18.0软件的重复识别功能检查有无重复记录, 将重复者删除。计算确切年龄 (患者的病理报告日期减去其出生日期) 与年龄 (病历记载的年龄栏) 相差是否超过1岁, 超过者再校对病历。输入的数据经计算完全吻合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趋势检验, 年平均发病年龄用Cox-Stuart趋势检验或可信区间法检验或U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总共有10 874例首次住院的鼻咽癌患者。有248例经鼻咽部活检未见癌细胞而做颈肿块穿刺或活检证实为癌, 排除了其他转移癌, 按鼻咽癌放疗;其余均为鼻咽部癌组织。农业人口9 409例, 占86.53%;非农业人口1 465例, 占13.47%。
2.1 性别特点
男性7 926例, 女性2 948例, 男女之比为2.69︰1.00。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代的性别比较采用趋势检验, 结果见表1和表2。随着发病年龄增大, 男女性别的比例差别越大。随着年代推移, 男性所占百分比越来越高, 女性则相反。
2.2 年龄特点
全组平均发病年龄是46.95岁, 中位数是46.35岁, 最小年龄7.73岁, 最大年龄85.25岁。10874例中, <2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年龄段人数分别是93例 (占0.86%) 、517例 (占4.75%) 、2 262例 (占20.80%) 、3 579例 (占32.91%) 、2 802例 (占25.77%) 、1 316例 (占12.10%) 、288例 (占2.65%) 和17例 (占0.16%) 。样本总体及男女性别发病年龄分布大致呈正态分布。不同年代男女性别与发病年龄比较见表3。
2.3 鼻咽癌的年平均发病年龄的Cox-Stuart趋势检验
按Cox-Stuart趋势检验方法要求, 采用SPSS软件统计年发病平均年龄值, 1993~2010年组成的序列分成前后两段, 填入表4中。
3 讨论
3.1 资料可信度和真实性
本资料的数据来自于具有法律效力的病历,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时进行质量控制, 可信度和真实性都很高。
3.2 如何解释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文献报道鼻咽癌男性发病为女性的2~3倍[3]。ANDEJANI认为沙特王国鼻咽癌性别比例差别大的原因是由于文化宗教原因, 阿拉伯地区女性戴面罩, 阻挡了EB病毒的感染, 从而减少鼻咽癌发生[4]。
本资料显示, (1) 男性为女性的2.69倍; (2) 鼻咽癌患者的男女性别比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 (3) 随着年代推移, 男性所占百分比越来越高, 女性所占百分比越来越低; (4) 1993~2004年女性发病年龄比男性早, 2005~2010年则无差别。笔者认为, 根据亲代遗传物质 (DNA) 是随机传递给子代的遗传原理, 在一个大的群体中自然状态下, 男女性别比是基本相等的, 性别失衡呈上升或下降趋势, 肯定是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同样道理, 鼻咽癌患者性别比例不应当随着年代推移而呈上升或下降趋势。笔者推测本区域鼻咽癌患者男性比女性多, 并随着年龄增大性别比增高的原因之一是本地男女性社会职能不同:男性主外, 女性主内, 男性压力更大;更容易暴露在危险因素之下 (如有毒物质的暴露) 。此外, 社会环境因素中的妇女地位提高即得到文化卫生教育能较好地解释女性发病年龄比男性早这一现象。
3.3 发病年龄推迟
本资料显示鼻咽癌整体平均发病年龄推迟, 并不是呈年轻化趋势。新疆的鼻咽癌资料也一样呈现发病年龄后延。苏茂昆等[5]收集新疆地区1960年1月~2001年12月1 635例鼻咽癌, 1960~1984年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0.56岁, 1985~2001年则是46.10岁, 后延了5.54岁 (P<0.001) , 除去例数很少 (<4例) 的民族外, 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各后延了6.0、4.9、5.3和7.2岁 (P<0.001) 。发病年龄推迟, 考虑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6], 发病年龄推迟不太大是因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膨胀等问题一直同时困扰着人们[6]。
3.4 防控策略——一级预防
本资料显示40~4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 占总数的32.91%, 50~59岁年龄段占25.77%, 30~39岁年龄占20.80%, 平均发病年龄46.95岁。提示鼻咽癌好发于中年人, 与文献报道相似[7];<60岁的人数占86.11%。以目前鼻咽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约为60%[8]来计算, 其平均寿命50岁左右。而全人类平均寿命为70多岁, 我国人均寿命为67.88岁[9]。鼻咽癌平均发病年龄的推迟已成为现实, 而且空间相当大。在人类寿命的影响因素中, 相对而言, 遗传因素的影响只提供了可能, 而最终人体质强弱 (健康与否或寿命长短) 还特别依赖于生活的环境、营养、有氧锻炼和个人卫生保健[9]。台湾和香港等地鼻咽癌发病率下降[3], 不是靠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的二级预防。尽管鼻咽癌的病因仍未完全明确;根据以上所述, 结合文献的报道[10], 笔者认为鼻咽癌的防控策略应当是一级预防。一级预防即消除已知的各种危害健康因素, 防止各种已知的致癌、促癌物质侵害人体;控制环境污染也是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二级预防手段就是对无症状的自然人群进行以早期发现癌症为目的的普查工作[11]。2004年筛查检出1例早期病例的直接成本约6 300元。这里尚未考虑间接成本和医务人员的工资。如果没有足够的研究经费支持, 是难以开展这项工作的[12]。本资料显示农业人口占86.53%, 农民最根本的问题是生计问题。很明显, 最佳手段是一级预防:消除最可能的健康危险因素。大量调查证实吸烟与鼻咽癌有密切关联[3], 针对烟草制品消费有关的癌症预防本当容易做到。
3.5 发病年龄趋势预测
发病趋势 篇6
关键词:牛,病症,特征,趋势
伴随着牛场科技化、规模化、人性化的加强,使得养牛数量逐年增加,养牛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传统的养殖业水平相当匮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一定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科学手段,导致我国的养殖业,特别是对牛的饲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养牛的数量逐年提升,但牛业发展同时也引发了疫病难以控制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探究目前牛发生病症的特征及发病趋势分析。
1牛病发生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养殖业规模逐日增大,各种疾病也随即而来,如何利用现有的管理手段和医学技术控制牛疾病的发生是当前牛养殖业面临的重要难题。在现有的养殖业管理模式下,牛的安全措施不够完善,缺少必要的安全手段,导致各类疾病传播和蔓延,如部分养殖场过度的使用抗菌类药物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导致牛对很多药物产生免疫力。为增加牛的成长速度,很多养殖场过度的饲喂牛,导致饲喂过度引起的胃积食,引起牛的消化不良[1]。在牛的饲养过程中,牛生长环境的卫生情况特别重要,如果管理不善、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易导致牛周围环境产生寄生虫,促使疫病的发生和传染,严重时可能导致牛的死亡。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牛的饲养状况并不良好,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和合理的管理手段。
2牛发生病症的症状
2.1传染病流行趋势难以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牛的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的养殖业管理技术有限,因此,目前对养牛业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多种多样,在这些传染病中主要以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口蹄疫、布氏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等病为主,具有流行极快、传播广、发病急等病症。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牛结核病逐渐蔓延到牛群中,通过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能够将牛体内组织器官破坏,严重情况下可导致牛死亡。
2.2产科病发病率得不到有效控制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牛的冷冻精液人工配种技术全面推广,面对广大的农村饲养户的人工配种水平较低及消毒意识淡薄等一系列不科学的方法,使牛的生殖器官损伤越来越严重,造成一系列的细菌性疾病,如牛子宫内膜炎、犊牛下痢等。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导致牛的产科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如临床上盲目用药、不愿用药、托病、乱用药用药剂量有误、用停药时间不准确等。由于缺少科学的管理技术,使得部分养牛场在牛犊出生时就患上各种疾病,由此引发的并发症状多种多样,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有必要加强牛产科病的控制,保证牛的质量和数量得到均衡发展[2]。
2.3寄生虫感染率逐年升高
对于牛养殖来说大体都是规模养牛,然而规模养牛密度大,因此牛寄生虫病也逐渐成为危害养牛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多数养牛场缺乏科学的管理水平和应有的安全卫生保障体系,导致牛群内寄生虫感染率逐年提高。目前,对牛产生危害的寄生虫多种多样,其中危害较严重的寄生虫有吸虫、线虫和疥螨等。由于驱虫程序不合理及用失效的驱虫药,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导致牛的生长速度受限,饲料报酬降低,使牛的生产性能降低。因虫体寄生于皮肤内形成结节和穿孔,导致皮张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养牛业的经济效益,如果病情严重还可能引起细菌感染,甚至导致直接死亡。
3牛发病趋势的分析
3.1神经症状的传染病
面对牛群的传染病,科学的管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有一部分神经症状传染病未能得到有效抑制,如狂犬病、牛散发性脑脊髓炎等。神经性疾病可以干扰牛的神经系统,造成神经紊乱,可能导致牛生产能力下降、食欲不振等症状,这类疾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依靠现有的技术仍无法彻底控制传染源的蔓延[3]。
3.2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牛传染病是我国牛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传染源通过感染牛的呼吸道等系统引起牛流行性感冒、鼻气管炎等症状,主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牛肺结核、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流行热等,这类疾病可以导致牛的生产性能降低,严重威胁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养牛数量逐年增多,由于缺少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技术导致牛类各种疾病的发生。本文首先分析了牛病发生的现状,接着重点探究了牛病发生的症状及发展趋势,最后理性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建国.犊牛发病症状与防治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4,(19):48.
[2]邹莉萝,刘耳,梁开烈.牛流行热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及防制[J].今日畜牧兽医:奶牛,2014:77-81.
发病趋势 篇7
传染病预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对疾病的发病趋势进行定量预测, 对防病、治病和制定卫生决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梅毒是常见的对人群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 近年来其发病有逐渐增加趋势。本文采用灰色系统模型中最基本的GM (1, 1) 模型对未来3年大庆市梅毒发病率进行预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4-2011年梅毒发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1.2 分析方法
1.2.1 灰色系统GM (1, 1)
模型的基本原理:首先将无规律的原始数据经累加生成后, 使其变成有规律的生成数列, 对新数列建立微分方程模型, 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1]。
1.2.2 GM (1, 1) 模型拟合过程[2,3,4]
1.2.2. 1 数据处理
设原始数列为:, 对其进行1次累加生成数列Yt, 即:
对累加生成的新数列做均值生成:
1.2.2. 2 建立模型
设Yt的估计值为, 其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为:
此式即为GM (1, 1) 模型, 按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得到:
式中为初始时刻 (t=0时) 的原始数据, μ、α为待定系数, 根据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向量, 按矩阵运算法则得到其表达式为:
1.2.2. 3 计算估计值
Xt的估计值为:
1.2.3 模型检验
计算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若数列Xt和数列的标准差分别为S1和S2:
则后验差比值C=S2/S1, 小误差概率。根据C、P值的计算结果, 按表1的方法进行预测精度的等级判定。若预测精度等级达到要求, 可按下式进行外推:
2 结果
2.1 GM (1, 1) 模型建立
大庆市2004-2011年梅毒发病率 (1/10万) 数列为X={3.5779, 5.3606, 6.7907, 9.9676, 9.0513, 10.4234, 13.3868, 15.7684}, 按式1和式2进行累加生成和均值生成, 按式3和式4建立GM (1, 1) 模型, 按式5~7求出, 则GM (1, 1) 预测模型为, 按式8可计算模型的估计值。 (表2)
2.2 模型检验
按式9~11算得S1=3.3289, S2=0.8138, 则后验差比值C=0.24, 小误差概率P=1。对照表1可知, 模型预测精度较好, 可以进行外推。
2.3 模型外推
按式8预测2012-2014年的发病率分别是18.21/10万、21.40/10万和25.12/10万。大庆市梅毒发病率的实际值和预测值比较见图1。
3 讨论
良好的预测模型是准确预测传染病发病水平和开展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重要前提。GM (1, 1) 模型是灰色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预测模型, 它计算简便, 预测效果好, 适用于对流行因素较稳定的疾病进行短期预测, 同时对样本容量和概率分布也没有严格限制, 是一种易于推广和应用的预测工具。
本文建立的梅毒发病率GM (1, 1) 模型拟合效果好, 后验差比值C=0.24, 小误差概率P=1, 模型预测精度好。依此模型进行外推, 若流行因素大致不变, 预测大庆市的梅毒发病率应该不会偏离预测值, 即未来3年大庆市梅毒发病率将呈继续上升趋势。从传染病的其他影响因素来看, 大庆建市较晚, 居民多为外地迁至本地, 一线石油工人的流动性也较大, 人口的流动也加剧了疾病的传播, 增加了梅毒防治的难度。因此应采取加强对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提倡安全性行为,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规范诊疗行为等长期、综合的防控措施, 控制梅毒的流行。
灰色模型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测方法,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例如:一般只适用于短期预测, 若要是进行较长期预测, 则需对模型进行修正[6]。另外, 原始数据的波动性和离散程度大, 也将影响模型预测精度。因此, 应根据疾病的流行特征选择不同的预测模型, 同时已建的模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以达到对某种传染病的精准预测, 从而更好地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M].湖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7:139-404.
[2]张天良.GM模型在预测人口出生率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杂志, 2000, 17 (2) :89-90.
[3]李秀央, 李振洪, 蔡雪霞.用EXCEL实现灰色数列模型GM (1.1) 的预测[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0, 13 (4) :296-297.
[4]陈青山, 王声, 迟桂波.应用EXCEL完成性病GM模型的预测和评价[J].疾病控制杂志, 2003, 7 (5) :451-453.
[5]张冬艳, 卢亦愚, 冯燕.应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麻疹的流行时间[J].疾病控制杂志, 2011, 24 (1) :7-9.
发病趋势 篇8
关键词:甲型肝炎,发病趋势,免疫策略
潍坊市自1992年开始在1~14岁儿童中实施甲型肝炎 (甲肝) 疫苗 (HepA) 的免疫接种, 到1994年在全市范围内得到推广。1995年在山东省乃至全国较早地把满周岁儿童HepA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之后甲肝发病规律和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改变。现对1959-2011年甲肝发病趋势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毒性肝炎发病的目标人群为潍坊市所有居民, 监测时间为195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1.2 资料来源
病毒性肝炎和细菌性痢疾 (菌痢) 发病资料来自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整理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档案以及法定报告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 1959-1989年流行年和非流行年甲肝分别按病毒性肝炎的70%和50%计算[1、2];人口资料来自潍坊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潍坊市1959-2011年甲肝发病趋势和1990-2011年菌痢发病趋势。
2 结果
2.11959-1989年甲肝流行状况
2.1.1发病概况
自1959年有疫情登记到1989年病毒性肝炎未分型报告, 当时的病毒性肝炎60%以上的发病为甲型肝炎。1990年以前流行年、非流行年甲肝发病若分别按病毒性肝炎的70%和50%计算, 1959-1989年出现1962年、1967年、1972年、1977年、1982年和1989年6次甲肝流行高峰, 发病率分别为59.87/10万、89.36/10万、79.00/10万、370.40/10万、184.59/10万和59.39/10万。
2.1.2主要分布特征
1959-198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分年龄的疫情统计资料不全, 从一些现存的调查资料特别是几次流行年份看, 以1~14岁儿童发病为主[3]。
2.2 1990-2011年甲肝发病情况
2.2.1发病概况
自1990年病毒性肝炎实行分型报告以来, 1990-2011年共报告甲肝14 833例, 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期间甲肝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90-1996年甲肝病例相对较多, 发病率在31.32/10万~12.77/10万之间;1997-2000年发病率急速下降, 从8.46/10万快速下降到2.08/10万;2001年以后保持在较低水平, 已连续多年控制在1/10万左右。 (图1)
2.2.2甲肝流行规律消失
按照1959-1989年潍坊市每隔5~7年甲肝发病作为一个流行周期推算, 1989年曾出现流行高峰, 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左右应该出现流行高峰, 但是自1990年以来甲肝发病一直呈下降趋势, 未出现周期性波动。 (图1)
2.2.3主要发病特征改变
1990年以后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而且发病年龄组相对后移。1990-1997年1~14岁发病还占绝对优势, 占发病的61.75%~34.20%;自1998年1~14岁儿童发病所占比例逐渐降低, 2002年以后发病占10%以下, 并且该年龄组多次出现零发病。
2.3 甲肝与病毒性肝炎、乙肝发病率的比较
自1990年开始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后, 病毒性肝炎和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波动幅度不是很大, 特别是乙肝的发病率相对平稳, 但甲肝发病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在1994年以前甲肝发病率还高于乙肝, 1995年基本持平后成为一个拐点, 1996年后甲肝发病率呈快速下降, 1999年后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乙肝发病率自1996年开始高于甲肝后一直维持较为平稳的水平。 (图1)
2.4 甲肝和菌痢的发病率比较
甲肝和菌痢的发病率从1990年到1995年呈下降趋势, 但是1995年成为一个新的拐点, 1995~2000年甲肝的发病率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 下降了86.23%, 2001年后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而菌痢的发病率自1995年后不再呈下降趋势, 保持比较平稳的发病率水平。 (图2)
3 讨论
1959-1989年潍坊市甲肝发病每隔5~7年为一流行周期, 31年共发生6次流行, 这与全国和山东省许多地区的发病情况基本一致[4、5]。甲肝在潍坊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布特点, 非流行年以散发为主, 流行年以局部暴发为主。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群自然感染率低, 抗体水平较低, 为易感人群, 在有传染源存在的条件下成为高发人群。这与1989年潍坊市人群甲肝抗体水平调查结果一致, 符合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6]。
按照潍坊市1959-1989年病毒性肝炎每隔5~7年出现流行周期的发病规律来推算, 1990-2011年甲肝发病应至少经历3个流行周期, 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左右应出现流行高峰, 但是自1992年后甲肝发病呈持续下降趋势, 未出现周期性波动, 打破了潍坊市5~7年为一流行周期的发病规律。从年龄发病特征分析看出, 1990-1997年1~14岁人群为发病的主要人群, 1998年后该部分人群所占发病构成比逐渐降低, 到2001年后已降到10%以下, 并且多年出现该人群零发病。究其原因, 与潍坊市1992年在山东省乃至在全国较早开展1~14岁儿童大面积HepA免疫接种并于1995年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在这部分人群中建立起较好的免疫屏障有关。潍坊市甲肝发病自1992年免疫策略实施以来一直处于持续下降趋势, 比龚晓红等[7]报告的北京市和李燕婷[8]报告的上海市同期甲肝发病下降更明显。
1990-2011年甲肝与乙肝、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曲线看出, 1994年以前甲肝发病率还高于乙肝, 1995年基本持平, 但自1996年开始甲肝发病率呈快速下降, 1999年后维持在较低水平;1995年乙肝发病率开始高于甲肝, 以后维持较为平稳的水平。也说明免疫策略实施后甲肝已不再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报告型别, 特别是自1996年后变得更加明显。
潍坊市甲肝发病自1990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未再出现流行高峰。究其原因, 作为肠道传染病的甲肝发病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卫生条件的改善有重大关系, 但是仅靠卫生状况的改善尚不能保证维持较低的发病率水平。因为甲肝的传染源很大一部分为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 者, 当人群缺乏免疫屏障时一旦有传播条件存在, 这些潜在的传染源就有引起甲肝发病或流行的可能。从1990-2011年潍坊市甲肝与菌痢发病率曲线的比较看出, 1990-1995年两种传播途径相似的肠道传染病的发病都呈下降趋势, 但是1995年成为一个转折点, 1996年后菌痢发病率略有回升后未再见下降趋势, 到2011年基本保持在比较平稳的发病率水平。而1996-2000年甲肝的发病率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 到2001年后保持在较低水平。1995年正是HepA免疫策略形成的关键时期, 自1992年疫苗接种试点到1994年后的不断推广, 1995年开始在潍坊市范围内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在政府的不断引导下以1~14岁儿童为重点的大面积疫苗接种工作得到有序开展。正是由于这部分人群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保护了易感人群, 降低了人群的发病率。而作为传播途径相同的菌痢由于未实施相关疫苗的免疫接种策略, 1996年后发病却一直未再见下降趋势, 再次说明甲肝免疫策略的实施是预防甲肝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9]。
参考文献
[1]刘锦秋, 陈胤忠, 俞文祥, 等.盐城市历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分析[J].疾病监测, 2000, 15 (2) :54-55.
[2]徐志一, 汪萱怡, 赵守军, 等.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与应用策略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5) :394-396.
[3]潍坊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潍坊年鉴 (2007) [M].济南:黄河出版社, 2008:16-17.
[4]刘燕敏, 陈园生, 崔富强, 等.中国2004-2009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0, 16 (5) :453-455.
[5]杨传水, 黄克力, 田承业.泰安市1990-2001年甲型肝炎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J].疾病监测, 2002, 17 (9) :339-341.
[6]王桂爱, 王足亮, 刘丰东, 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检测[J].山东卫生防疫, 1991, 11 (1) :18-20.
[7]龚晓红, 王富珍, 韩莉莉, 等.北京市1990-2004年甲型肝炎疫情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甲肝疫苗接种效果评价[J].疾病控制杂志, 2000, 11 (1) :96-98.
[8]李燕婷.上海市甲型肝炎流行特征和趋势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2 (9) :40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