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及发病规律

2024-05-14

病源及发病规律(精选8篇)

病源及发病规律 篇1

呼吸抑制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常见病之一, 伴随着紫绀、心率减慢及肌张力降低等症状易导致新生儿出现缺氧缺血性脑病, 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因此对新生儿出现呼吸暂停的发病原因及发病规律进行探讨, 并进行有效的预防,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56例出现呼吸暂停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6例出现呼吸暂停的新生儿, 男25例, 女21例;其中早产儿35例, 孕周29~34周, 体质量1365~2268g;足月及过期新生儿11例, 体质量2230~4240kg。发生时间:1d内3例, 1~2d 4例, 3~7d 30例, 8d之后9例。出现次数:3次/d以内21例, 4~10次/d 20例, 10次/d以上5例。持续天数:1d 10例, 2d 18例, 3~5d 14例, 多于5d 4例。

1.2 诊断标准[2]

患儿出现呼吸暂停后均立即采用具有呼吸暂停预警系统的心电监护仪进行检测, 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 同时对所得各项体征数据进行分析。

1.3 发病原因

46例患儿中, 原发性呼吸暂停患儿35例, 均为早产儿, 继发性11例, 早产儿3例, 足月儿5例, 过期儿3例;继发性呼吸暂停原因分析:肺动脉高压3例, 吸入性肺炎20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 先天性心脏病1例, 颅内出血2例, 破伤风2例, 败血症1例, 低血糖3例, 低钙血症3例, 低钠血症2例, 高钠血症1例, 红细胞增多症1例, 新生儿贫血3例。

1.4 治疗方法

对出现呼吸暂停患儿进行常规检测, 主要包括血氧饱和度、基本生命体征。保温箱内湿度及温度依照患儿的胎龄、体质量及具体病情进行调整[8]。医护人员保证患儿体位的正确, 避免患儿颈部过屈或者过伸, 保证自然伸展, 对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患儿则采取吸痰处理, 动作轻柔迅速, 患儿出现呼吸暂停后, 立即进行弹足底、托背等处理促进呼吸。给予患儿持续低流量的供氧, 保证患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5%, 对于呼吸暂停发作次数较多且药物治疗无效患儿, 可采用30%~40%的氧流量进行通气治疗。对于治疗无效者则采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对继发性呼吸暂停患儿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同时给予患儿适量的抗生素, 避免感染, 保证患儿体温、水、电解质的平衡, 对出现低血钙、低血钠、低血糖及酸中毒患儿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

2 结果

对患儿进行治疗后, 39例患儿呼吸暂停在3d内消失, 5例患儿呼吸暂停在1周内消失, 其余2例患儿死亡, 其中颅内出血引起死亡1例,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引起死亡1例;治疗有效率为93.5%。

3 讨论

呼吸暂停依照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及原发性两类, 根据发作不同型式可分为梗阻性呼吸暂停、中枢性呼吸暂停及混合型呼吸暂停。早产儿为原发性呼吸暂停主要群体, 胎龄越小, 发病概率越高。临床多认为呼吸暂停的发病机制与患儿的脑干神经元功能是否成熟、是否出现快眼动相睡眠及胎龄对CO2敏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同时膈肌氧化纤维较少导致患儿出现疲劳也是造成呼吸暂停的一部分原因[4]。常见激发呼吸暂停的原因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障碍、组织供氧不足、先天疾病、感染及代谢紊乱等, 而母体对一些药物产生依赖也是造成新生儿出现继发性呼吸暂停的重要原因。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治疗中, 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早产儿出现呼吸暂停时可能预示新生儿出现颅内出血、肺出血及肺透明膜病等病症, 表现为呼吸肌疲劳、酸中毒、缺氧等, 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立即给氧, 纠正缺氧现象。

本研究出现呼吸暂停新生儿中, 早产儿35例, 占76.1%, 早产儿出现呼吸暂停概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及过期儿, 体质量<2000g新生儿的发病概率亦明显>体质量在2000g以上新生儿, 经过积极有效治疗, 新生儿存活率为93.5%, 由此可知, 对新生儿出现呼吸暂停的原因及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给予针对性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存活率, 改善患儿预后,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隐民, 陈惠琴, 宋春雪, 等.纳络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 14 (12) :156-157.

[2] 刘冰芝.新生儿呼吸暂停58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 2012, 18 (11) :1582-1584.

[3] 张丽范, 郭小芳.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原发性呼吸暂停30例[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 14 (8) :123-124.

[4] 杜玉萍, 岳小哲.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74 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 (8) :265-267.

病源及发病规律 篇2

1 症状

该病可危害杏树的叶片、枝条和果实。①叶片患病症状。发病初期,先产生多角形水渍状斑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水渍状。后期水渍状边缘消失,病斑干枯、脱落或部分与病叶相连,形成直径为0.5~5毫米的穿孔。病叶极易早期脱落。②果实患病症状。果皮上先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展到直径为2毫米时,病斑中心变为褐色,最终可形成近圆形、暗紫色、边缘具水渍状的晕、中间稍凹陷、表面硬化的粗糙病斑。空气干燥时,病部常发生裂纹,直径可达30毫米。病果易提早脱落。③枝条患病症状。枝条受害后,有夏季溃疡和春季溃疡两种病斑。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抽生的枝条上。春季展叶时,先出现小肿瘤,后膨大破裂,皮层翘起,木质部裸露,成为近梭形病斑。病部的木质部坏死,深达髓部。春季病斑纵裂后,病菌溢出,开始传播。夏季溃疡发生在当年抽生的嫩梢上。先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变成不规则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膨大裂开,形成溃疡症状。

2 发病规律

细菌性穿孔病是由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桃李致病变种所致。病菌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随气温升高,潜伏在病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当病部表皮破裂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及果实的皮孔侵入。叶片一般于5月份发病。夏季干旱时,病势进展缓慢,至秋雨季节又发生后期侵染。

3 科学防治

(1)选择优苗。建立新杏园时,应选用无病毒苗木和抗病品种。

(2)避免混栽。在建杏园时,附近不要栽植桃、李、樱桃等其他核果类果树。

(3)加强土、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料,不偏施氮肥,注意改良土壤和排水。

(4)科学修剪。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果园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冬季修剪应尽量晚剪,生长季修剪应尽量减少短截次数。

(5)药剂防治。早春发芽前,喷1次4~5波美度石硫合剂。杏树展叶后和发病前,可交替喷施3%克菌康(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或72%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65%的可湿性代森锌300~500倍液,每15天喷1次,连喷3~4次,防效颇佳。

儿童肿瘤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篇3

关键词:儿童,肿瘤,病因,防治

儿童恶性肿瘤尽管仅占所有肿瘤发病的0.6%-0.8%,但发病率正日益上升,以每5年5%的增长趋势,占儿童死亡的比例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8%上升到如今的10.7%(1)。虽然经过广大儿童肿瘤工作者的努力,使小儿肿瘤的研究和治疗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尽如人意的长期生存率,化疗、放疗的毒副作用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某些肿瘤手术的致残,使肿瘤患儿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l世纪对儿童肿瘤的研究和防治,仍是广大肿瘤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1 儿童肿瘤的认识误区

多数人对儿童肿瘤的认识不足,存在恶性肿瘤与儿童关系不大的错误观念。由于人们对于肿瘤的认识不足,使一些儿童肿瘤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一些早期儿童恶性肿瘤甚至是良性肿瘤不能及时准确诊断、施治,从而失去了获得痊愈的机会。因此,本文特此纠正一下人们的错误认识。

第一,认为儿童与癌症无关。事实上儿童不仅各年龄段均可能患癌症,而且全身的各个系统均可患癌症。如畸胎瘤常见于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和肾胚瘤也可能在新生儿期发病。医学统计表明:儿童癌症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百零四,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6%,虽然其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占儿童总死亡率的10.7%,在我国14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已排到了第二位(2)。

第二,认为肿瘤是绝对的绝症。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癌症就是绝症,是不能治愈的。其实儿童恶性肿瘤是目前少数可以治愈的癌症之一。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和世界儿科肿瘤协会(SIOP)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各期总的5年存活率可以达到78%;西欧75%:东欧64%(3);但发展中国家仅为37.5%。在过去的3O年中对儿童肿瘤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由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降低药物毒性、新方法干预中枢系统转移及骨髓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合大剂量化疗的使用,从7O年代中期到9O年代末期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5年存活率从60%提高到85%;何杰金氏淋巴瘤达94%;而综合治疗使肾母细胞瘤的存活从74%升至9l%;神经母细胞瘤达68%;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达70%;骨和关节肿瘤达72%(4)。如今20岁以上的青年中每1000人中就可能有1位是儿童肿瘤的治愈者。患儿可以长大成人,与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

第三,认识不到儿童专科医院的重要性。一些家长认为儿童肿瘤是儿科疾病的一种,在哪儿都能看,不一定要去儿童专科医院找专科医生。然而恶性肿瘤是有别于一般儿童常见病的特殊疾病,它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特别的要求,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和实践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的。临床上所见的晚期患儿多数是家长没能及时发现,也有一部分是由于非专科医生的误诊、误治造成的。

2 儿童肿瘤的临床表现

儿童肿瘤早期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检测手段,不易早期发现及治疗。因此,本文归纳了以下几点儿童肿瘤相关的临床表现,其中以下某些症状往往需要家长对患儿仔细观察,或定期到儿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才能发现,希望广大家长能够引起重视。(1)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不退的发热。特别是经抗病毒或抗菌素治疗无效的发热;(2)淋巴结肿大而且以非感染性的肿大为主,以及皮下组织或其他部位的肿块。如颈部、腋下、腹股沟、腹部、后腰部等;(3)不明原因的出血,包括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4)某些较长期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骨骼疼痛等,其中头痛指反复、持续的晨起头痛、应是脑癌的主要早期症状,应做CT、磁共振检查;关节疼痛不应只考虑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必须了解约有:15%-20%的关节疼痛发生于白血病患儿;而骨骼疼痛则多见于骨肉瘤、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等骨浸润性肿瘤;(5)神经症状,如头痛、呕吐、走路不稳、面神经麻痹、抽搐等;(6)非营养不良或寄生虫所致的逐渐加重的贫血,面色苍白;(7)腹部肿块,如肝、脾肿块等,大部分慢性白血病有巨脾,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可以无症状地出现一个大的腹部肿块,要提倡家长养成经常抚摸孩子肚腹的习惯,观察是否有不正常的肿块;(8)眼睛的变化,主要是指视力障碍,如果患视网膜母细胞瘤时可出现猫眼样反射,即眼底有黄色或白色的反射光。早期可有视野的改变,表现为患儿看物时要改变头部的位置;(9)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过高或过低,或伴有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等,见于白血病或侵及骨髓的肿瘤,必要时应做骨髓象的检查。

3 儿童肿瘤的发病规律与特点

儿童恶性肿瘤大多来源于胚胎中胚层,以肉瘤居多,有其不同于成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归纳起有以下几点:

第一,病因规律不同:儿童恶性瘤多来源于中胚叶组织而不是上皮组织,从形态上观察与胚胎期的幼稚组织相似。成人主要为胃、肺、肝、肠、乳房和白血病等;而儿童则以白血病为主,约占30%-50%。儿童恶性肿瘤侵袭的主要组织是造血、淋巴系统、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等。病理上儿童恶陆肿瘤多为原发性肉瘤和胚胎性肿瘤(约占92%),属于非上皮性恶性肿瘤;而成人则以腺癌和上皮性癌症为主(约占87%)(5)。

第二,发现概率不同:早期发现儿童恶性肿瘤太多为偶然发现;而成人随医学知识的教育和筛查,早期发现率逐渐上升。

第三,治疗效应不同:儿童恶性肿瘤对化疗非常敏感;成人则不十分敏感。

第四,预后不同:儿童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大于60%,其中60%可获痊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肾母细胞瘤等已经被视为"可以救治的恶性肿瘤";成人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小于50%(6)。

第五,预防不同:儿童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较少;而成人则可通过戒烟、改善膳食结构、减少有害物质接触(如黄曲霉毒素、苯并芘等)措施来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

总之,与成人癌症不同,儿童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决定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要想取得较好效果及长期的存活率,必须根据不同的儿童肿瘤、分期、组织类型或亚型、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

4 儿童肿瘤的防治措施

儿童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迅速是不争的事实,所幸的是它们对于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比较敏感、有效,总体治愈率可达60%。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于癌症的诊断、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肿瘤专科得以快速发展,肿瘤综合治疗模式应用于儿童肿瘤临床,使得许多儿童恶性肿瘤的长期无病生存率获得大幅度提高,如肾母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从30%升至85%,神经母细胞瘤从25%升至50%,非霍奇金淋巴瘤从25%升至60%(7)。因此,我们认为,部分儿童恶性肿瘤完全可以治愈,但能否治愈除了取决于肿瘤自身的特性外,主要还取决于能否获得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

从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分布看,儿童良性肿瘤多起源于间叶组织,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间叶组织、胚胎残留组织和生长活跃、代谢旺盛的淋巴造血组织,这与成人肿瘤中癌的高发生率截然不同,也揭示了我们应该对儿童肿瘤所持的防治重点。为减少儿童肿瘤发病,有几点需要特别强调:

一是要从年轻父母的自我保健着手,保证父母的生理健康是儿童健康的基本保证,母亲怀孕期间应注意避免与有害物质接触,对药物治疗和放射检查要谨慎;

二是谨防儿童病毒感染。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伯基特氏淋巴瘤、肝癌等与相应病毒感染有关;

三是注意儿童身体的异常变化,由于儿童肿瘤发病快、转移早,早期症状不明显,孩子又缺乏自我观察能力,加之家长及学校的忽视,发现异常应尽早到医院就治,切不可麻痹大意。

四是培养儿童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保证营养物质和必需氨基酸及维生素的摄人,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减少肿瘤的发生。

我国儿童肿瘤事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无到有,不断进步。21世纪以来更是汲取了国际先进经验,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些地区性的肿瘤中心,但儿童肿瘤在我国还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任重而道远,要靠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工作。

参考文献

[1]高解春,21世纪小儿肿瘤研究展望和防治理念,中国肿瘤,2001年第10卷第10期

[2]何静文,警惕儿童肿瘤早期症状,《医药与保健》·2006年第6期

[3]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Program,1975-2000,DivdiSion of Cancer Contr0l and Population SceinceS,NCI,2003.

[4]U.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Cancer FactS&Figures2004:10-11.

[5]吴明,努力提高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中华儿科,1998.5:263.

[6]蔡勇铁,重视儿童肿瘤,抗癌,2005年第3期

病源及发病规律 篇4

1 动物疾病发病规律

从时间角度而言, 动物病发率具有季节性差异, 其中冬季最低, 而夏季最高。尤其是禽类疾病病发率具有更大的季节差异性, 夏季病发率比冬季大2倍。禽类动物在春夏两季极易发生消化类疾病, 在秋冬两季病发较少, 病发最少与最多季节相差6倍病发率。兽类动物的季节性变化较小, 但春夏两季比秋冬两季较高。因此, 动物发生消化类疾病, 与春夏两季气候相关。对于运动类疾病, 具有季节性差异, 春夏两季的病发率较高, 季节差异性较小, 而其它类疾病病发率无季节性差异。通过上述分析得知, 同一类动物, 不同类型疾病, 具有较大的季节分布, 表明气象因子可能引起动物疾病, 且极为复杂, 不同因子、不同季节的作用不同。

2 动物疾病防控对策

2.1 健全机构, 推进兽医管理机制改革

建立官方兽医机制, 属于世界动物疾病防控的先进性、成功经验, 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垂直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兽医管理机制, 分离经营性治疗与公益性防疫, 分开动物卫生工作的市场行为、政府行为, 保证执法公正性。强化兽医管理改革时, 主要加大乡镇兽医站的投入建设, 强化村级防疫员队伍, 利用各项优惠政策, 保证防疫员队伍平稳, 进而增强村级防疫员积极性、责任心, 强化培训力度, 有效提升人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 利用改革建立县级兽医行政机构, 乡镇兽医、村级防疫员为辅, 建立动物疾病的防控机制, 确保我国动物疾病防控的科学性、可靠性。

2.2 加大投入与建设, 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动物疾病防控极为复杂, 具有较大的防控难度,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 大力强化动物疾病防控建设, 因我国畜牧养殖量较大, 疾病类型较多, 卫生防控基础不高, 投入规模同具体需求差距较大。使人财物得以集中, 选择特殊且严格的技术与经济、法律与行政方法, 建立计划性、目标性、重点性防控机制, 使重大动物疾病得以净化与扑灭, 进而提升动物产品的安全性、质量性, 逐渐扩大疫病防控建设。

2.3 健全防治应急机制, 保证有效应处理突发疫情

一般而言, 重大性动物疫情存在一定突发性, 强化应急建设过程中, 需提倡依法防治, 健全法律体系, 使动物疫病防控从“人治化”转向“法治化”。针对新动物防疫法, 明确规定官方兽医制度、疫情预测与预警、执业兽医制度、义务免疫主体, 例如, 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建立一套对动物疫情监控、预警、报告系统。主要方式是通过收集各养殖场等信息, 汇总后作出分析预测。一旦疫情出现便可及时发现, 发布预警信息。强调依法治理疫情, 科学运用媒体, 强化科普宣传、法制教育。根据区域性动物疫情流行性特点, 按照“因地制宜”原则, 制定地方防疫条例, 将动物疫病防控转向法制化防治。另外, 加强疫情监测, 强化疫病追溯、动物标识等体系建设, 动态监管动物产品的生产流程, 对于屠宰、产地, 应给予严格检疫, 加强动物疫病预防与应急预案、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动物健康免疫管理、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动物引种管理、动物诊疗管理, 动物防疫部门还应重点加强对引进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 对重点企业进行监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动物疾病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与人类生命健康, 我们应根据动物疫情发病规律, 推进兽医管理机制改革, 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健全防治应急机制, 确保动物疾病疫情得以有效预防与控制。

参考文献

[1]李霞, 等.钦州市2003~2006年狂犬病流行情况及防控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7) :168-169.

仔猪下痢的发病规律及早期预防 篇5

由哺乳期至断奶后15日内, 仔猪要经历2个“应激变化关”, 即“初生关”和“断奶关”。从下痢易发阶段来看, 应有三次:

第一次, 以仔猪“黄痢期”居多, 普遍发生于其出生后3日龄, 属多发病, 可引发较高死亡率, 且主要发生于早春和冬季, 其特点是成窝发病。“黄痢期”的临床病症主要是排黄色稀粪, 也称“黄痢”。从产生原因来看, 可能是圈舍污染, 也可能是阴冷潮湿, 抑或是气候突变, 乃至初乳吸食不足。

第二次, 俗称“仔猪白痢”, 易发于“白痢期”, 多暴发于仔猪2~4周龄时, 在总发病数中占比超过35%, 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哺乳仔猪传染病 (仔猪大肠杆菌病) 。病猪排出的粪便为乳白色或黄绿色, 腥臭难闻。

第三次, 即断奶下痢。断奶时, 环境、营养等应激变化对仔猪产生影响, 致其肠胃功能失调, 消化不良、抵抗力下降而产生下痢。断奶下痢的病死率一般在10~20%, 其中, 因脱水而导致的病死率则超过40%。

2 防止发病的早期预防措施

2.1 通过母猪预防

对控制仔猪下痢来说, 早期预防更为重要。而强化母猪的饲养管理, 则更有利于预防仔猪下痢。实践中, 应精选怀孕母猪饲料, 助其产下健壮仔猪、产出优质初乳, 从而奠定后天防病基础。合理搭配已产仔母猪日粮, 适中喂食。一方面, 避免因精料过量而引发乳房炎症, 进而传染仔猪, 降低其抗病力;另一方面, 避免精料过少而使仔猪营养不良, 进而患病。针对怀孕母猪, 应将脂肪加于其后期饲料中, 以促其合成乳脂。母猪产仔前的4~2周, 应分别注射1次有利于预防仔猪下痢的“猪大肠杆菌疫苗”。给初生仔猪喂食初乳前, 应注意清洁母猪乳区及附近皮肤并保证洗后乳头干燥, 确保“一猪一巾”, 避免借由哺乳把母猪体表的“病原性大肠杆菌”传给仔猪。需要注意的是, 哺乳前应把最初几滴挤掉, 旨在再次清洁乳头细菌及污物。

2.2 保证饲养环境, 做好消毒工作

环境洁净对控制仔猪下痢较为有益。仔猪生活在大量病原微生物的环境中, 加之现代养殖业日益集约化, 猪群饲养密度更大, 圈舍占时更长, 给予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和传播的机会。因此, 应首先确保饲养环境的清洁, 做好产仔舍、圈、栏、笼的彻底清洁、消毒, 尤其是保证冬季猪舍干燥、清洁, 适时通风, 确保温度和湿度既适宜仔猪的生长, 又不易引发其下痢。清洁猪舍时, 应从产仔前和仔猪吃奶前分别入手。产仔前的清洁液主要有三种选择:一是1~2%氢氧化钠溶液;二是10~20%的石灰乳;三是火焰或用草木灰。仔猪吃奶前的清洁可先温水擦洗乳房, 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 消毒母猪腹部及奶头, 避免病从口入。

2.3 提早补充营养, 并采取药物预防措施

母猪奶量从仔猪3周龄后减少, 随着仔猪生长速度的加快, 饲养者应及早给仔猪补充营养, 实际喂养过程中, 可加喂0.5~1.0%的柠檬酸, 借此弥补母乳的不足。这主要是为了刺激胃肠发育, 强化其胃肠机能, 促进其更好地消化, 降低胃肠疾病。母猪产前1周, 可在停喂豆类蛋白质饲料的同时, 喂给500mg/kg的土霉素碱, 以防止抵消药效。仔猪出生后, 喂初乳前1h先滴入2滴“链霉素”、“庆大霉素”, 借此消炎制菌, 降低仔猪下痢的发生率。

2.4 及时淘汰病猪

再精细的饲养, 也难免出现下痢仔猪, 对发现的病猪必须及时淘汰。因为其体内、体表及排泄物会携带大量病原菌,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使其他仔猪也感染而反复下痢。此外, 有些仔猪患病后虽治愈, 但生长发育迟缓, 抗病力弱而易发生其他疾病, 经济效益低甚至成为负数, 对这种患猪也应及时淘汰。

摘要:新生仔猪胃肠消化能力和抗病能力弱, 适应环境的能力有限, 如发生下痢使其正常生长因此而受威胁。鉴于此, 通过摸清新生仔猪下痢的发病规律进而采取早期预防措施, 对于新生仔生长发育而言至关重要。

苹果腐烂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篇6

1 发病规律

苹果腐烂病病菌为弱性寄生菌,以菌丝和孢子器在树皮内或在病疤木质部越冬,首次发病高峰期在每年春季,患病后,苹果树患病处开始有液体流出,而潜伏在病斑里的菌丝慢慢开始活动和蔓延,并且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和雨进行传播,孢子侵入并在坏死组织上生长,随后向其他健康组织发展,分生孢子萌发后从皮孔、果柄痕、叶痕及其他伤口慢慢侵入苹果树体,并在侵害点潜伏,8月以后,苹果树逐渐进入休眠期,树体的抗病力逐渐下降,此时病菌就开始侵入。第2次发病高峰期在每年9—10月,苹果采摘后,果树逐渐进入休眠期,此时果树抵抗力减弱,树体表层溃疡上的病菌侵入健康树体组织,慢慢形成数个坏死点,而且这些坏死点潜存下来,届时可向纵深侵染[3]。

2 综合防控措施

2.1 加强肥水管理

加强苹果园肥水管理,彻底改变施肥种类单一的局面,苹果树秋季以施农家有机肥为主,一般苹果园施有机肥75 t/hm2;夏季追施化肥,主要在苹果落叶前、萌芽期和果实膨大期分别进行,施肥时要注意做到N、P、K肥的全面配合,N、P、K的比例以2.0∶1.5∶1.5为宜,利于提高苹果树体抵抗力。另外,苹果园要实施种草、覆草模式,加大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措施,并在种植区的农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堆肥、积肥和沤肥措施,不断增加农家有机肥源,并且做到一株果树修一个树盘,以减少水分流失,充分利用自然降雨。

2.2 合理灌水

董泽锋等[1]报道指出,苹果树枝干在秋季和冬季含水量过高时,容易发生冻害,从而诱发腐烂病的发生。另外,在早春时,若发生干旱,苹果树皮含水量相比较低,这也有利于苹果腐烂病斑的蔓延和扩散。因此,苹果园在建园时,应建立良好的灌水及排水系统,在灌溉方面以春灌和秋控为主,这些措施对防控苹果腐烂病作用比较明显。

2.3 防止苹果树被日灼和冻害

要在早春和入冬前尽快对全果园的苹果树干进行刷白,这样有利于降低苹果树皮的温差,减少苹果树发生日灼和冻害,对预防苹果腐烂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在天气比较寒冷的种植区,可以选用搪塞砧木和品种做“两刀”嫁接,比如,可以选用海棠或山定子等品种作中间砧,进行高接栽培品种,这对防控苹果腐烂病及抗寒等作用比较明显。

2.4 严格对工具进行消毒

每次对苹果树进行修剪前,必须对修剪、环切、疏花疏果等工具使用酒精、菌毒清50倍液进行认真消毒,每次刮治前后及时对操作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在每年2—3月进行修剪时所造成的伤口以及上年修剪时留下的没有愈合的剪锯口等,在修剪完成后立即涂擦3%腐殖酸钠溶液、5%菌霉清等进行保护。

2.5 做好清园工作,减少病菌源

在春季及冬季修剪或刮治病斑时,要将修剪的树枝和病枝及时清理出果园;落叶后及时将落叶、枯草、烂苹果等收集起来,然后全部清除到果园外进行烧毁处理;春季萌芽前彻底清园,将残枝、落叶等集中清除,全树喷施1次5°Bé石硫合剂或45%施纳宁水剂500倍液,萌芽后再喷施1次石硫合剂;苹果采收后对全园再喷施45%施纳宁水剂、菌毒清等,以消灭果园的残留病源菌[4]。

2.6 调整果树负载量

结果树应根据树龄、树势、土壤、施肥等情况对苹果树进行疏花疏果,做到合理调整结果量,具体可按30∶1的叶果比进行疏花疏果,盛果期留果量以9万~12万个/hm2为宜。

2.7 科学刮治腐烂病

苹果腐烂病要做到周年预防,随时发现随时刮治,在每年初春至秋季,认真对病斑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刮治,对已发病至木质部的病斑根据果树的粗细,刮面超出病斑病健交界处,纵向刮2~3 cm,横向刮1 cm,以刮掉变色的韧皮组织即可,然后使用3%腐殖酸钠溶液、5%菌霉清等进行涂擦,隔10~15 d后再涂擦1次,连用2~3次,也可使用药剂和泥巴进行封口,再使用塑料布包扎,彻底将病菌与外界隔离。另外,要注意杜绝使用福美胂加渗透剂进行涂擦[5]。

参考文献

[1]董泽锋,侯军铭,王金红,等.苹果腐烂病发病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13(2):68-69.

[2]赵绪生,齐永志,王亚南,等.近50年我国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4(11):130-132.

[3]周增强,王丽,侯珲,等.河南省苹果腐烂病发病状况与病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21):273-278.

[4]袁云香.苹果树腐烂病的药物防治综述[J].吉林农业科学,2012(5):48.

病源及发病规律 篇7

一、发病规律

灰霉病菌为寄生性较弱的病菌, 只有寄生生长衰弱、抗病性弱时, 才会感病。

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5~30℃, 最适温度为20~23℃, 31℃以上的高温对病菌有抑制作用;但对湿度要求很高, 一般在气温20℃左右, 相对湿度持续在90%以上时利于发病。因此, 遇连阴天、棚内低温高湿、光照弱、通风不良的条件下, 病害易流行。

二、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 以控制温、湿度为主, 结合药剂保护的方法。

1. 栽培管理

棚内上午适当晚放风以提高温度至33℃, 抑制病菌发育;下午延长放风时间, 降低棚内湿度, 适当提高夜温, 减少结露;控制浇水, 采取覆膜、滴灌技术;适当打底叶, 增强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性;增设加温设备, 避免寒流侵袭。

2. 清洁田园

清除残花和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果、病叶, 减轻后期病害发生;采收后, 将病残体清除田间销毁, 减少病菌越冬量。

3. 药剂防治

在茄科植物蘸花时, 可在生长调节剂中加入0.1%的速克灵、扑海因、农利灵等, 可有效预防灰霉病的发生。保护地内可选用烟剂和粉尘剂: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300克/亩;或10%灭克粉尘剂、5%百菌清粉尘剂、6.5%甲霉灵粉尘剂1千克/亩, 7~10天1次, 连续2~3次。

另外可用45%特克多悬浮剂3000~4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800~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农利灵1000倍液, 7~10天1次, 连续2~3次。注意药剂轮换, 以防产生抗药性。

4. 生物防治

哈次木霉等木霉属真菌对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效。

摘要:茄科蔬菜灰霉病在保护地发生严重, 它的发病与棚室内温湿度密切相关。具体防治采取加强栽培管理, 以控制温湿度为主, 结合药剂保护的方法。

肉鸡腹水症的发病规律及防制措施 篇8

1 发病特点

1.1 多发于生长快速的肉仔鸡品种, 如AA鸡、艾维茵等。

1.2体况健康、生长快速的鸡发病率高, 公鸡比母鸡发病率高且症状更为严重, 饲喂颗粒饲料的肉鸡比饲喂粉料的肉鸡发病率高。

1.3 发病日龄在3周龄左右, 最早的可在10多日龄就出现腹部膨大, 死亡高峰在5~7周龄。

1.4 冬季发病率最高, 通风不良和光照过长都可能引起该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发生腹水症的鸡最初无明显临床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鸡表现精神不振, 羽毛松乱, 呼吸困难;腹部膨大, 腹部皮肤发亮, 用手触压有波动感;不愿站立, 行动缓慢、似企鹅状。严重病例鸡冠、肉髯呈紫红色, 皮肤发绀。

剖检可见肝脏淤血、肿大及纤维性硬化, 腹腔积有大量的清亮或稻草色液体, 液体中可混有纤维素块或絮状物;右心脏肥大、扩张, 心瓣膜出现病理性变化;肺脏淤血水肿。

3 诱发因素

3.1 生长过快

肉鸡生长速度过快, 机体代谢旺盛, 需氧量增加, 而心肺供氧能力却不能满足需要。在缺氧因素作用下, 肺首先受到损害, 肺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肺动脉血压升高, 使右心室将血液泵出, 通过肺部的负担加重, 继而发生右心肥大和衰竭。由于右心的功能衰竭, 导致全身血液回流受阻而淤积于外周血管内, 导致腹腔器官淤血。最后, 血中液体随着血压的升高而从血管中渗出并积存于腹腔, 形成腹水。

3.2 饲养环境

鸡舍通风不良, 舍内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浓度升高, 含氧量下降, 造成缺氧;高海拔地区, 空气稀薄, 含氧量低, 容易导致慢性缺氧;在寒冷的冬季, 因气候寒冷, 鸡体基础代谢旺盛, 需氧量增加, 在此环境下, 更加重了缺氧的程度, 最终诱发腹水综合症。

3.3 营养因素

肉仔鸡饲料多是高能量、高蛋白的颗粒料, 有些养殖户为追求料肉比而随意加大油脂饲喂量, 使肉鸡生长更加迅速, 需氧量进一步增加, 因供氧量不足而促发本病。

3.4 生物毒素

生物毒素中以黄曲霉毒素危害最为严重, 可引起鸡肝脏病变, 从肝脏流向前腔静脉的血流受阻, 肝窦内压力极度升高, 使肝脏表面的液体损失。这些液体几乎是纯血浆, 含有相当多的蛋白质, 可以使腹水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使肠道和肠系膜渗出大量的液体, 造成腹水症。凡饲喂被黄曲霉污染的饲料或使用被黄曲霉污染的垫料, 都极易发生该病。

3.5 其他原因

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 (如硒和维生素E缺乏、食盐中毒) 、使用煤焦油类消毒剂、呼吸道疾病和大肠杆菌病等都能引起腹水症。

4 防制措施

4.1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鸡舍内湿度大, 垫料易受潮, 粪便在潮湿的垫料内发酵可产生大量氨气;温度高、湿度低, 粉尘多也同样会损害呼吸器官, 故鸡舍内应保持良好的温度、湿度。

4.2 采取通风换气措施

消除可能损伤呼吸器官的各种不利环境因素, 注意舍内空气的流通, 尤其是在寒冷季节煤炉供暖或高密度饲养条件下, 更要加强通风, 保证有足够的通风量, 保证氧气充足, 防止一氧化碳及氨气等有害气体在舍内过量蓄积。

4.3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大小取决于鸡舍的通风状况, 要注意防止在有限的空间内因追求饲养密度而造成供氧不足。

4.4 科学配制日粮

要满足肉鸡生长的能量、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需求, 特别是硒和维生素E不能缺乏。适当控制能量水平, 防止饲料或饮水中食盐含量过高。使用磺胺类药物时要注意用量及混拌均匀。

4.5 严格消毒防疫制度

实行定期消毒时, 不要使用煤焦油类的消毒药喷洒鸡舍。合理进行免疫, 可以减少肝、肺等各种疾病的侵袭机会。

4.6 及早开展诊断治疗

【病源及发病规律】推荐阅读:

分类及发病机制08-07

发病症状06-05

发病早期07-06

发病诱因07-28

发病风险07-30

发病原因08-09

发病预后08-21

发病病理08-27

发病状况09-07

发病调查09-08

上一篇:精准管理卡下一篇:中小学合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