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状况

2024-09-07

发病状况(共6篇)

发病状况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江阴市1975—2014年间累计报告新发尘肺病状况,探讨其发病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尘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75—2014年江阴市新发尘肺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新发病例的诊断年度、病种、行业、工种分布,以及平均发病年龄、平均发病工龄的年度变化趋势。结果 1975—2014年江阴市共计诊断尘肺病新病例1 892例,其中男性发病人数为1 647人,占87.05%;平均发病年龄55.1岁,平均发病工龄17.9 a。病种以矽肺为主,其次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矽肺以壹期、贰期为主,分别占44.35%、44.08%;其他尘肺以壹期为主,占69.49%。行业分布矽肺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则以设备制造业为主。尘肺病平均发病年龄呈逐渐上升趋势,各诊断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发病工龄呈逐渐延长趋势,各诊断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矽肺组与矽肺以外其他尘肺组相比,平均发病年龄和平均发病工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江阴市尘肺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在妥善安置关闭采矿企业矽肺病患者的同时,需重点关注设备制造业电焊工、铸工等接尘工人,加强防护,做好职业健康监护,降低尘肺发病率。

关键词:尘肺病,发病,矽肺,流行病学研究

尘肺病至今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1],也是江阴市历年来发病人数最多、对作业人员健康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法定职业病。为掌握近年来本市尘肺病发展动态和发病规律,制定尘肺病防治措施,我们对辖区内1975—2014年尘肺病新发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1975—2014年辖区内确诊的尘肺新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资料来自江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系统中1975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江阴市确诊的尘肺新病例资料。内容包括新发尘肺病例的性别、发病年龄、所属企业行业类别、工种、发病工龄、尘肺类别、尘肺期别、诊断时间等。

1.2方法原始数据按统一的要求和程序录入计算机进行资料汇总,采用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2 . 1新发尘肺病情况1975 — 2014年江阴市共计诊断尘肺病新病例1 892例,以矽肺为主,其中男性1 647例,占87.05%;女性245例,占12.95%。平均接尘工龄17.9 a,病例主要出现在2002—2013年,共1 277例, 占新病例总数的67.49%;发病高峰出现在2004年,达215例,见图1。

2.2新发尘肺病例类别和分期分布特征辖区内尘肺新发病例发病类型众多,包括矽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煤工尘肺、石棉尘肺、水泥尘肺、陶工尘肺、滑石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云母尘肺11个类别,仅铝尘肺未发现。其中矽肺共1 833例,占96.88%;59例其他尘肺病例中,电焊工尘肺达25例,占42.37%。从期别来看,矽肺以壹期、贰期为主,分别占44.35%、44.08%; 其他尘肺以壹期为主,占69.49%,贰期、叁期病例较少, 见表1。

2.3新发尘肺病例所在行业分布特征辖区内新发尘肺病例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共1 775例,占93.82%;其他主要集中在非金属采选业、土木工程建筑业、通用设备制造业3个行业。按尘肺类别看,矽肺多发生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则以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见表2。

2.4新发尘肺病例工种分布特征从统计工种来看, 尘肺病例主要为运搬工、凿岩工、破碎工、矿山其他工和采矿工,其中运搬工共866例,占45.77%。矽肺病例的工种分布与此相符,而矽肺以外的其他尘肺则以电焊工为主,共25例,占42.37%;其后依次为工厂其他工种、成型工、原料工、清砂工等。见表3。

2.5各年度新发尘肺病例数、 发病年龄和发病工龄比较1975—2014年间江阴市共新发1 892例尘肺病例,40 a间的前35 a尘肺病例数持续增多,近5 a来稍有回落。尘肺病平均发病年龄(55.1±9.5)岁,呈逐渐上升趋势,各诊断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平均发病工龄(17.9±7.7)年,呈逐渐延长趋势,各诊断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从尘肺类别看,矽肺的平均发病年龄呈上升趋势, 组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发病工龄也呈延长趋势,组内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矽肺以外其他尘肺则相反,平均发病年龄减小,组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发病工龄缩短,组内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矽肺与矽肺以外其他尘肺,两组间工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讨论

江阴市民营经济发达,是城镇经济的领航者,并被誉为“中国资本第一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职业病危害也日益受到劳动者的重视,职业病申请、诊断日趋增多,初诊病例中尤以尘肺为著。1975—2014年江阴市共诊断尘肺新病例1 892例,以矽肺为主,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分列第2、第3位;行业分布矽肺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则以设备制造业为主;从工种来看,矽肺多为运搬工、凿岩工,其他尘肺多为电焊工。以上情况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相似[2,3,4]。尘肺病例总数于2004年达高峰后有所回落, 矽肺病例近5 a发病数也有所下降,而电焊工、铸工尘肺等其他尘肺则明显上升。

上述发病情况与江阴市产业调整有关,上世纪50年代初期江阴市开山采石业兴起,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周遭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同时由于生产工艺落后,防护意识差,健康监护不到位,该行业矽肺病病例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且呈上升趋势[5]。2004年为了避免开山采石给江阴带来的负面效应继续扩大,江阴关闭了120个宕口和40家矿山企业。这些企业关闭时进行的职业健康监护发现了大量矽肺病病例,导致2004年尘肺新发病例数达到高峰。而基于矽肺病的发病规律,以及接尘工人年龄的增长,2005年至今江阴市每年仍有近百例来自关闭采矿企业的新发矽肺病病例,但较2004年之前呈下降趋势。进入20世纪以来,江阴市设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由于生产工艺不够先进,职业卫生管理不到位,同时又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完善和宣传,以及劳动者自身对职业健康的关注度提高,使得2005年以后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病病例显著增加。

从不同时间段诊断尘肺病病例的年龄、发病工龄分布来看,矽肺病例的平均发病年龄逐年上升,平均发病工龄呈延长趋势;而电焊工、铸工等其他尘肺的平均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平均发病工龄也较短。分析其原因与病例来源有关。尘肺潜伏期长,发病隐匿,患者可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明显自觉症状[6],而由于矿山关闭后未对相关接尘人员进行离岗后随访,多数病例是在临床症状明显或其他原因就医后才发现,故矽肺病病例平均发病年龄较大,发病工龄较长;而随着职业卫生监管力度加大,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电焊工尘肺、 铸工尘肺多来自体检发现或劳动者自我要求诊断,故其发病年龄相对较小,发病工龄较短。

注:a与2000、2005、20103组比较,P<0.01;b与2005、2010组比较,P<0.01;c与2005组比较,P<0.01;d各时间段间比较,P<0.01;e与矽肺组比较,P<0.01。

综上所述,尘肺作为江阴市职业病防治的重点,应当同时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关闭采矿企业接尘人员的诊断工作,并通过适当途径妥善安置尘肺病患者; 二是重点关注设备制造业,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在改善工艺控制粉尘源头的同时做好防护,督促企业做好岗前、岗中和离岗健康检查,包括离岗后随访,做到早检查,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7],尽量减少对劳动者身体造成损害;对于尘肺诊断病例也应做好赔偿、治疗工作。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2013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的通报[EB/OL].(2014-06-30).[2015-03-03].http://www.nhfpc.gov.cn.

[2]谢丽庄,丁帮梅,周鹏.江苏省2006—2010年尘肺病发病状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4):364-365.

[3]方黄虹,陈瑞生.温州市2007—2011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4):48-50

[4]毛翎,周泽深,王飞云,等.1996—2001年上海市新发尘肺患者特点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2):20-22.|

[5]孙旦,蒋建章,周维新.江阴市1975~2000年初诊矽肺病人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1,17(11):25-26

[6]金泰廙.孙贵范.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2.

[7]尹萸.2003年全国尘肺病报告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5,32(5):20-23.

发病状况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病例资料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网络平台数据库, 收集汇总2 0 0 8~2 0 1 2年我市辖区内由市级职业病诊断组诊断报告的《尘肺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 并逐一审核, 来源可靠。

1.2 方法

病例资料按数据库产出表统计职业病的种类、行业分布等, 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病发病概况

2 0 0 8~2 0 1 2年我市共诊断职业病1 7 9例, 男性1 6 0例, 女性1 9例。包括尘肺病、急性、慢性中毒以及职业性噪声聋四大类。其中尘肺病例最多, 共1 5 9例, 占8 8.8%;其次是慢性中毒和急性中毒, 分别为1 5例 (占8.7%) 和4例 (占2.3%) ;职业性噪声聋1例。五年来职业病发病例数基本呈逐年增多趋势, 以2 0 1 2年诊断病例数为最多, 共7 0例, 占总病例数的3 9.1%。见表1。

2.2 尘肺病发病情况

2 0 0 8~2 0 1 2年我市共诊断尘肺新病例1 5 9例 (占8 8.8%) , 其中矽肺1 1 3例, 占7 1.1%, 煤工尘肺4 3例, 占2 7.0%, 石棉肺1例, 占0.6%, 其他尘肺2例, 占1.3%。尘肺Ⅰ期1 0 7例, 占6 7.3%, 尘肺Ⅱ期3 4例, 占2 1.4%, 尘肺Ⅲ期1 8例, 占1 1.3%。尘肺病例以接尘工龄1 0~1 9年最多, 共5 9例, 占3 7.1%, 其次是接尘工龄5~9年, 共4 4例, 占2 7.7%;尘肺发病年龄以3 5~5 5岁最多, 共8 9例, 占5 6.0%, 其中3 5~4 5岁共5 4例, 占尘肺病例的3 4.0%, 其次为4 5~5 5岁, 共3 5例, 占2 2.0%。1 5 9例尘肺病主要发生在煤炭和建材行业, 共1 1 2例 (占7 0.4%) , 工种以主掘进、采煤工、石工及破碎工为主。

2.3 职业中毒发病情况

2 0 0 8~2 0 1 2年共诊断职业中毒1 9例, 其中慢性正已烷中毒9例, 慢性苯中毒6例;急性C O中毒1例, 急性砷化氢中毒1例, 急性二氯乙烷中毒1例及急性有机溶剂中毒1例。4例急性中毒病例均发生于2 0 1 2年。

2.4 职业病发病行业分布

2 0 0 8~2 0 1 2年我市职业病主要分布于煤炭、轻工、建材等行业, 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 5.8%、2 0.6%和1 9.0%。其中尘肺主要集中在煤炭和建材行业 (占尘肺病例的7 0.4%) , 慢性中毒和1例急性有机溶剂中毒发生在轻工制鞋业, 金属业发生急性砷化氢中毒和急性二氯乙烷中毒及噪声聋各1例。见表2。

3 讨论

3.12 0 0 8~2 0 1 2年五年间我市共诊断职业病1 7 9例, 以尘肺为主, 共1 5 9例, 占总病例的8 8.8%, 其次是慢性中毒, 占8.4%, 急性中毒占2.2%, 职业性噪声聋占0.6%。与全国职业病报告的职业病种类基本一致[1]。五年来我市职业病发病例数基本呈逐年增多趋势。2 0 1 2年发病例数最多, 占总病例数的3 9.1%, 其中尘肺病6 5例, 占该年病例数的9 2.9%。这一方面说明我市尘肺病已进入相对高发期, 尘肺病防治形势较严峻;另一方面可能与我市近年来加强对大型国有煤矿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有关, 职业健康检查的人数逐年增多, 使之前未诊断的尘肺病患者得以发现和及时诊断, 导致尘肺病例增多。

3.2 从尘肺发病情况分析, 1 5 9例尘肺病例以矽肺为主, 占7 1.1%, 其次为煤工尘肺, 占2 7.0%。尘肺发病以3 5~5 5岁青壮年为主。接尘工龄以1 0~1 9年最多, 占3 7.1%。尘肺主要发生于煤炭、建材、轻工行业, 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 5.8%、2 0.6%和1 9.0%;工种以主掘进、采煤工、石工及破碎工为主。因此, 煤炭、建材及轻工行业及人群是我市尘肺病防治的重点[2]。

3.32 0 0 8~2 0 1 2年共发生慢性中毒1 5例, 均发生于轻工制鞋业, 其中正已烷中毒9例 (占6 0%) , 慢性苯中毒6例, 占4 0%。前三年慢性中毒病例逐年稍有增加, 2 0 1 1、2 0 1 2年两年仅发生1例慢性中毒病例 (正已烷中毒) 。这说明我市长期以来对制鞋业的各项整治措施, 特别是对胶粘剂的定期检测和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重点工序 (如抹胶、包海棉工) 通风排毒和个人防护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慢性中毒病例得到有效控制。

3.4 五年间共诊断职业性急性中毒4例, 均发生于2 0 1 2年, 急性中毒病例呈上升趋势, 其中砷化氢中毒、二氯乙烷中毒均发生在机械五金行业, 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 必须加大对该行业的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和对工人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 建立健全高毒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佩戴有效的个人防毒用品, 定期对作业场所有毒物质进行检测, 从而遏制急性中毒的发生。

3.52 0 1 1年诊断了首例职业性噪声聋病例, 说明噪声的危害不容忽视, 要加强对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及时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 采取有效的个人听力防护措施, 防止噪声聋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王鸿飞.2002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2006, 33 (1) :46-47.

[2]相葵, 潘宝忠, 唐学平, 等.2006~2011年泉州市尘肺新发病例特点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杂志, 2011, 29 (5) :109.

发病状况 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状况,统计,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患病人数多, 病死率高, 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2]。患者临床以喘息、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我院对2009 年—2014 年住院的2 218 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09 年—2014 年在我院住院的2 218 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城市与农村体检者分别为1 309例、909例, 男女性例数分别为1 145例、1 073例, 年龄范围在40岁~81岁, 平均年龄 (59.1±3.4) 岁。均予以相关检查 (包括询问病史及临床症状、胸部透视、心肺血压与肺功能检查等) 与问卷调查。

1.2 方法应用统一的问卷调查表, 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相同品牌的肺功能仪。调查问卷为COPD全球创议COPD疾病负担研究项目协作组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3]。同时问卷调查还结合了国情与本地区实际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生活习惯等一般资料。②咳嗽、咳痰及其他COPD相关症状。③吸烟等诱发COPD的因素。

1.3 诊断标准与分级COPD判定标准与分级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高危人群:①临床存在慢性咳嗽咳痰表现。②有以下一种危险因素:有较长的烟龄或曾从事过接触有害气体的工作;活动后存在呼吸困难;家族史;中年以后发病, 秋冬寒冷季节多发;肺功能检测为肺通气功能受阻。研究中对FEV1/FVC予以观察, 在吸入沙丁胺醇200 mg 15 min后 (支气管扩张试验) , 比值不足70%, 同时进行分级。

2 结果

2.1 患病率比较男、女性COPD患病率依次为14.75%, 5.31%, 男性发病率明显较女性高;城市与农村COPD患病率依次为7.79%, 13.64%, 农村发病率明显较城市高, 见表1。

2.2 COPD不同分级的FEV1/FVC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情况比较 Ⅰ、Ⅱ、Ⅲ、Ⅳ级COPD患者分别为42 例 (18.58%) 、67 例 (29.65%) 、89 例 (39.38%) 、28 例 (12.39%) , Ⅰ、Ⅱ、Ⅲ级COPD患者的FEV1/FVC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COPD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以炎症为核心, 气流受限, 并引起气道结构变化的呼吸系统疾病[4], 一旦发病, 将严重影响机体健康。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 年龄, 吸烟, 有害气体、粉尘、颗粒接触史, 基础疾病史等均为COPD的危险因素。该病早期临床普遍无明显症状, 部分患者偶尔咳痰咳嗽, 但并未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多认为与吸烟或年龄大等原因有关。

COPD主要是肺组织终末支气管远端部分 (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肺泡管与肺泡囊) 膨胀与过度充气所致, 从而影响了肺组织与肺容积的功能, 其具不可逆性, 且病程长而发病缓慢。本次研究发现, 男性COPD发病率明显较女性高, 农村COPD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 可见, 其受到生活环境与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推断导致发病率存在性别与城乡差异可能与危险因素的暴露不同相关。故临床对COPD应以预防为主, 并注重加强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 (2011年修订版) 解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 (4) :246-249.

[2]王春艳, 李玉明, 杜晓丽.5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状况调查问卷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 2014, 12 (1) :725-726.

[3]黄月红.湖州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状况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9) :8-10.

发病状况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6—2010年职业卫生统计年报表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资料,尘肺病例的资料来源于厦门市职业病诊断组。

1.2 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我市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粉尘种类作业人员接触及构成情况,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2006—2010年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发展趋势;对比2006年前后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新发尘肺病的特点。

2 结果

2.1 2010年厦门市粉尘作业职业健康监护状况

2.1.1 不同行业工人粉尘接触分布情况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标准将2010年参检的197家企业分为18类。参检的职工总人数为121 413人,生产工人数为88 349人,接触人数为9 205人,总接触率为10.42%。其中轻工行业接尘企业数最多,电力、航天航空、船舶行业接尘率较高。见表1。

2.1.2 不同粉尘种类作业人员的接触情况

197家接尘企业在《职业诊断目录》中明确引起尘肺病的12类粉尘中存在10类(除石墨尘和云母尘),接触人数最多的是其他尘、其次是电焊烟尘和铝尘,其他尘中以金属粉尘、有机粉尘接触人数为多。见图1。(注:本文其他类型粉尘指除铝尘、电焊粉尘外《职业病目录》中明确引起尘肺其他10种粉尘,其他尘指根据《职业病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的粉尘。)

2.1.3 接尘企业的地区分布及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我市有6个行政区,从本年度职业健康检查情况看,接尘企业主要分布在湖里、海沧、集美3个区,接尘人数占总接尘人数比例最高的是湖里区,为36.10%;翔安区最低,为0.63%。10例尘肺病诊断病例分布在海沧区和翔安区。见表2。

2.1.4 不同规模的接尘企业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2010年,我市参检企业按规模分为大型企业28家,中型企业78家,小型企业91家,实检人数7 491人,平均实检率为88.79%。其中小型企业实检率最高,为90.86%;大型企业最低,为86.99%。3种不同规模企业实检率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566,v=2,P<0.01)。尘肺病例均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发病率分别为2.87‰、1.29‰。见表3。

2.2 2006—2010年厦门市粉尘作业职业健康监护状况

2.2.1 2006—2010年粉尘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连续5年粉尘作业职业健康监护资料显示,应检率2006—2009年逐年减少,2009年最低83.86%,2010年上升至91.66%。接尘工人平均实检率89.30%,以2006年实检率最低(83.23%)。检出率(包括职业病、疑似职业病和禁忌证)除2006年较高(25.4‰)外,其余年份波动在9.9‰~11.4‰之间。见图2。

2.2.2 2006—2010年新发尘肺病发病特点

2006—2010年我市新发尘肺病例22例,工种为工厂主要工种。发病年龄(39.18±9.29)岁,发病工龄(8.83±4.83)a。合并肺结核1例。Ⅰ期尘肺12例,Ⅱ期尘肺8例,Ⅲ期尘肺2例,期别构成分别为54.55%、36.36%和9.09%。尘肺种类:矽肺11例,电焊工尘肺9例,其他尘肺2例。见表4。

3 讨论

3.1 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3.1.1 基本概况

2010年厦门市有害作业工人总接触率14.71%,粉尘作业工人接触率10.42%,粉尘作业人数占总有害因素接触人数的比例最高(40.27%),略低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08年全国卫生监督工作情况通报的45.78%。2006—2010年连续5年职业健康监护统计资料显示,粉尘作业人员平均受检率89.30%,粉尘种类较多,在《职业病目录》中明确引起尘肺病的12种粉尘中存在10种(除石墨尘和云母尘),接触人数多的依次是电焊粉尘、铝尘。新发尘肺病种和行业分布显示,我市目前尘肺病的病种主要是矽肺和电焊工尘肺,分别占新发病例的50%和40.90%,主要分布的行业是轻工(重点是石料工艺品加工)、建材、机械、有色金属。

3.1.2 不同地区粉尘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我市6个行政区均存在接尘企业,其中海沧、湖里、集美3个区的接尘企业数量、人数较多,6个区的粉尘作业人员受检率均超过87%。从新发尘肺病统计资料看,除同安区没有尘肺诊断病例外,其他几个区均有尘肺病例分布且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海沧区粉尘危害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采选业,湖里区集中在金属制品业,翔安区集中在工艺品首饰加工业,集美区集中在金属制品业及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建议相关部门对不同地区重点行业加大监管力度,改善其工作环境,强化防尘、除尘措施。

3.1.3 不同企业规模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我市大中小型企业实检率均达到85%以上,平均实检率为88.79%。小型企业数最多(91家),中型企业发病率最高(2.87%),大型企业实检率最低(86.99%)。调查资料显示,3个不同规模企业实检率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议今后扩大中小型企业职业健康监护覆盖范围和加强监督力度,加强大型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宣传。连续5年职业健康监护资料显示,90.91%(20/22)新发病例分布在中小企业,这与卫生部2009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通报“中、小型企业尘肺病发病形势严峻,超过1/2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企业,同时尘肺病也呈现发病工龄缩短的现状,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相符。原因可能是:①我国改革开放后,允许私营、个体及三资企业发展粉尘作业项目;②近年来一些大企业将粉尘危害严重的工种转包给个体、乡镇小企业;③这些中小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无防尘作业意识,没有防尘设备和设施,致使作业场所中粉尘浓度严重超标。我市近5年尘肺病发病情况显示,某些中小企业尘肺病存在群发的潜在隐患。

3.1.4 2006—2010连续5年粉尘作业工人健康监护情况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实施以来,我市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从2006步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职业健康监护覆盖范围内的粉尘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总体情况稳定,除初期的2006年粉尘作业人员的应检率高、受检率低、检出率高外,其他年份受检率均超过85%,检出率波动0.99%~1.14%之间。值得注意的是2006—2009年,应检率逐年下降,检出率有升高趋势,提醒我们粉尘作业监护面缩小,用人单位方面粉尘危害不容乐观。

3.2 尘肺病发病现状及新发尘肺特点分析

1965年以来,我市累积尘肺病例250例,死亡病例139例,病死率55.6%,现患病例111例,占现患职业病比例的86.72%,是我市最严重的职业病。2006—2010新发尘肺病例22例,占同期新发职业病总数的56.41%,仍是我市主要职业病。尘肺的种类、行业分布与之前比较也有变化,之前主要分布在建筑、铁路和煤炭行业,工种以矿山主要工种为主,其次为工厂主要工种,矽肺和煤工尘肺是主要病种。2006后新发病例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金属制品业,工种为工厂主要工种,矽肺和电焊工尘肺是尘肺病的主要病种,电焊工尘肺是2006年后新诊断病种。

新发病例平均发病年龄(39.18±9.29)岁,低于2006年前的(49.11±9.78)岁;平均发病工龄(8.83±4.83)a,低于2006年前尘肺病发病工龄(22.11±14.32)a;并且低于我省1997—2001年平均发病工龄(18.45±7.30)a[1],也低于卫生部通报的2008年全国尘肺病新病例平均发病工龄17.04 a,发病工龄、发病年龄缩短,这与我国近年报告的新发尘肺病例具有接尘年龄小、发病年龄轻、工龄短、病情严重的特点吻合[2]。原因可能是:①用人单位防尘意识淡薄,粉尘污染严重。②职业接触史不真实。尘肺病诊断资料显示,由于目前用工制度灵活,人员流动性大,用人单位忽视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不如实提供既往职业接触史。

新发22例尘肺病例有11例来自诊断机构,首诊诊断Ⅱ、Ⅲ期病例10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市粉尘接触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存在漏洞,职业健康监护覆盖面小,用人单位尘肺发病情况不容乐观。“尘肺病是病因明确的外源性疾病,只要真正做好一级预防,尘肺病则可不发生,同时做好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3]。有关专家指出[4]:目前,尘肺病的防控不存在法律法规问题,也不缺少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也不是技术问题,主要是执行力度不够。美国煤矿业提出“成功三角”即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培训教育、技术支持,我们在尘肺病防治工作中也可以借鉴和参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粉尘作业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逐渐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目前凸显问题是:职业健康监护覆盖面小,中小企业粉尘危害大,行业分布特点明显。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是一项融合环境检测、医学检查和信息管理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5],充分发挥职业健康综合职能,需要多方面努力和配合。建议:①政府全面规划职业病防治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工作中承担的职责,形成多部门联动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用工制度,促进职业卫生可及性、公平性,使流动工人与正式职工享有同等职业健康待遇。②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主体责任,改进生产工艺和作业环境,使粉尘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提高对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认识,自觉履行职业健康监护责任和义务,这不仅是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措施,也是企业举证责任的重要证据。③监督部门加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法力度,加强对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保障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运行。④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标准建立职业健康检查制度,提高健康检查及复查结果处置的时效性,做好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评估,确实起到“为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治理效果评价和行政执法提供依据和证明”[6]的作用。⑤劳动者提高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掌握和运用职业卫生防护技能,配合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新悌,罗颖,魏木水,等.福建省1997—2001年尘肺病发病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8(6):31-32.

[2]蒲新明,白鸥.尘肺病研究概况[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9):1464-1466.

[3]李德鸿.职业病职业医师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41-43.

[4]郑木林,胡天桥.我国尘肺病流行现状与控制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0,26(17):1932-1934.

[5]王簃兰,刚葆琪.现代劳动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17.

发病状况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2年1月 -2013年12月期间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绍兴市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134例,男性56例,女性78例,其中60~70岁93例,71~80岁28例,80岁以上13例。参照2005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相关标准[4],134例老年人中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7例,其中男性23例, 女性54例,年龄60~91岁。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调查对象均为本社区常住居民,自愿参加调查研究,且排除先天精神发育迟缓或伴有精神疾病史者;排除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及重度感染等患者。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相关知识调查问卷,由经过专项培训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重指数(BMI)、生活习惯及合并症等;(2)血压情况:治疗前血压水平及治疗后血压水平;(3)遵医情况:患者对疾病的知晓情况、定期复查和血压监测情况、饮食控制、生活习惯及遵医用药情况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134例调查对象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77例,发病率为57.46%,其中女性发病率为69.23%(54/78),显著高于男性的41.07% (23/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约占58.44%(45/77),显著多于非单纯收缩性高血压41.56%(3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0~70岁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为50.54%(47/93),71~80岁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为71.43%(20/28),8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为76.92%(10/13),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2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压控制达标者年龄、BMI、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不达标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达标者女性所占比率为81.25%,显著高于其不达标者所占比率;达标者中中学及以上学历所占比率较高,吸烟、饮酒及高盐饮食者所占比率较低,而伴有糖尿病、脑动脉硬化或高血脂患者所占比率较低,且与不达标者所占比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选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 饮酒、高盐饮食、BMI、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和高血脂。 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年龄大)、性别(女)、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低)及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生活习惯和脑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等并发症均是影响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高血压发病率居世界之首,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中国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因生理变化的特殊性,各项器官功能均趋向衰老, 而且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因此,老年人已成为高血压的高发人群,而且高血压病程长,需要长期用药,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致使血压控制率较低[5,6]。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其防治工作应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为首要,其中高血压与糖、脂代谢紊乱有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是控制血糖的关键[7]。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状况及血压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调查发现,高血压发病率为57.46%, 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单纯收缩性高血压患者显著多于非单纯收缩性高血压;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体重指数、高盐饮食、合并糖尿病和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均是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随着年龄增大,主动脉管壁内膜增厚,弹力纤维断裂,导致动脉血管管腔变窄,动脉弹性减弱,脆性或硬度增加,易引发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8]。女性高血压患者多于男性,其原因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后内分泌功能减弱、雌性激素分泌大大减少等因素有关;长期精神刺激或过度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其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引发高血压[9];年龄越大,血压控制越困难。钠盐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致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可破坏血管内膜,造成动脉硬化[10]。饮酒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且酒精能够减弱降压药物的效果。而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血管功能,并且有利于控制体重、调节代谢,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非药物措施。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反映患者对疾病的防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好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对疾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更加重视,对自身健康更加关注有关。

有效地控制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因此,应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抑制高血压的发展,全面改善其预后。社区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点,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强社区的卫生服务宣传工作,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及血压控制的必要性,鼓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理平衡, 戒烟禁酒,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钠盐、脂肪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加强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宣传,了解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指导,从而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状况和血压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随机抽样选取绍兴市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血压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调查对象高血压发病率为57.46%,其中女性发病率为69.23%,显著高于男性的41.07%;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约占58.44%,显著多于非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41.56%;年龄60~70岁的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为50.54%,71~80岁的发病率为71.43%,80岁以上发病率为76.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盐饮食、BMI、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和高血脂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高血压相关知识宣传,了解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可以改善患者血压状况,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发病状况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06年4月至10月800例非妊娠期妇女,年龄18~66岁,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同时排除以下患者:①2周内有全身应用抗生素、激素或阴道局部用药史;②3天内有性生活史;③1月内有宫颈病变物理治疗或外科治疗史;④子宫全切术后;⑤患有恶性肿瘤;⑥调查表资料不完整。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细菌培养板和鉴定卡(条)及微生物鉴定仪VITEK32(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光学显微镜(日本Nikon公司)、无菌试管、载玻片(10 cm×3 cm)、pH3.8~5.4精密试纸(上海三爱思试剂公司)、革兰染液、10%氢氧化钾(KOH)等。

1.3 方法

1.3.1 阴道分泌物采集

由妇产科医生用无菌棉签采集受试者阴道上段分泌物作相关检查:①均匀涂于载玻片上,立即送检作白带常规检查;②置于无菌试管中,立即送检作细菌培养;③测pH值;④胺臭味试验,操作见参考文献[2]。

1.3.2 白带常规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实验由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白带涂片加热固定后行革兰染色,并于10×100倍油镜下观察,注意有无线索细胞、滴虫、假丝酵母菌孢子和假菌丝。各种阴道炎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2]。

1.3.3 需氧菌及真菌培养

细菌培养及鉴定均由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操作方法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菌落生长后初步分类,采用API20NE鉴定条或GNI+卡或GPI卡及微生物鉴定仪VITEK32进一步鉴定。

1.3.4 问卷

对受试者匿名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有民族、年龄、月经婚育情况、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出差情况、洗浴方式、阴道冲洗、吸烟、饮酒和性伴侣数等。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对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计算OR值及95%CI,经χ2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行多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取α=0.05。

2 结 果

2.1 下生殖道感染发病情况

800例非妊娠期妇女年龄18~66岁,平均33.6±7.8岁,以20~45岁生育期女性为主(91.6%),绝经期29例(3.6%)。发生下生殖道感染152例(19.0%),其中BV 71例(8.9%)、VVC 65例(8.1%)、老年性阴道炎9例(1.1%)、滴虫性阴道炎7例(0.9%),BV和VVC合并感染12例(1.5%),其他类型混合感染6例(0.75%)。

2.2 不同特征妇女与BV及VVC发病关系

800例非妊娠期妇女中,有阴道冲洗习惯者(指规律应用妇科冲洗器冲洗阴道者)137例(17.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76例(9.5%),本人或丈夫经常出差者(每月出差≥7天为经常出差)161例(20.1%)。具体见表1。

2.3 BV及VVC危险因素分析

对BV及VVC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原始及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和95%CI。结果显示:BV患者中,阴道冲洗每周≥2次者BV患病风险是无阴道冲洗习惯者的2.44倍(OR 2.438,95% CI 1.258~4.626);丈夫常出差者BV患病风险是夫妻均不常出差者的1.95倍(OR 1.946,95% CI 1.046~3.620);而本人经常出差者尽管发病风险增加1.76倍,但无统计学意义。VVC患者中,文化程度低者VVC发病风险高,各组与大学文化程度相比,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VVC患病风险增加为3.22倍(OR 3.217,95% CI 1.326~7.805);而其他文化程度的OR值检验无统计学意义。与夫妻均不常出差相比,丈夫常出差者VVC患病风险降为0.26倍(OR 0.261,95% CI 0.079~0.859),表明丈夫经常出差可能是VVC患病的保护因素;而本人经常出差者OR值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盆浴者发病风险显著低于淋浴者,但由于盆浴者患病率为0而无法计算OR值。可见,阴道冲洗过频和丈夫经常出差是BV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VVC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低学历。

①P<0.05,②P>0.05。

2.4 BV和VVC患者的病原菌调查

以无下生殖道感染者为对照组(n=648),其年龄、月经婚育情况及社会生活状况与BV、VV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其阴道菌群以乳杆菌为主(65.4%),其次是棒状杆菌、粪肠球菌。而与对照组比较,BV组加德纳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检出率升高(P<0.05);而VVC组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升高(P<0.01)。结合检出率变化大小可见,BV和VVC的主要病原菌分别是加德纳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两组乳杆菌均减少(P<0.05),但VVC与BV相比,主要的几种菌群变化不如BV显著,提示阴道菌群失调在VVC发病中的作用不如BV明显,但乳杆菌减少在BV和VVC发病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见表2。

①P<0.01,②P<0.05,③P>0.05。

3 讨 论

3.1 阴道菌群与微生态平衡

正常女性阴道内寄生有大量微生物,以乳杆菌为主,另外包括奇异菌属(atopobium)、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加德纳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等[3]。乳杆菌是健康妇女阴道内最重要的优势菌群,通过分泌乳酸、过氧化氢、细菌素等维持阴道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入侵和其他菌群的过度繁殖。分泌乳酸的细菌还包括奇异菌属和巨球型菌属[3]。阴道内各种微生物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保持阴道微生态环境处于协调和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乳杆菌失去优势,其他微生物过度生长,即可导致炎症发生。影响阴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年龄、妊娠、月经周期、性伴侣数、阴道冲洗等。当某种原因导致乳杆菌减少时,阴道pH值上升,有利于某些条件致病性病原体包括细菌、假丝酵母菌、病毒等的生长繁殖,从而容易发生各种下生殖道感染。已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阴道微生态环境失衡可增加HIV感染几率[4]。

3.2 BV的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BV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本研究显示,BV的病原菌以加德纳菌为主,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其他病原菌还包括棒状杆菌、普雷沃菌(prevotella)、动弯杆菌(mobiluncus)、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等[5]。BV是女性最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患病率各地报道不一,通常为5%~20%,有种族和地域差异。我国王临虹等报道患病率为4.6%[6]。最近,Allsworth报道美国妇女BV患病率为29.0%[7]。本研究显示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妇女中BV患病率为8.9%。BV患病率各地报道差异较大,一个重要原因是诊断标准不统一。目前BV诊断方法包括Amsel标准、革兰染色细菌评分法及BV试剂盒等,即使同一人群,不同方法的BV检出率也不一样。其中Amsel标准是传统和应用最广泛的诊断方法。

已有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阴道冲洗是BV最重要的发病危险因素[7,8,9,10]。Zhang等发现,阴道冲洗每周>1次者比不冲洗者发病风险增加2倍[8],与本研究结论较一致。Mashburn认为:阴道冲洗导致乳杆菌减少、pH值上升,为BV发生创造了条件[1]。尽管有研究发现,性伴侣数增加、性生活年龄较早、性生活过频等是BV的危险因素,但在这些研究中,OR值或者RR值仅轻度升高[8,9,10]。而本研究未发现性伴侣与BV发病相关,究竟是我们的样本量不够或者是性文化和地域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Allsworth认为BV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低学历和低收入家庭[7],但这两项因素在本研究未得到证实。另外,其他报道的关于BV的危险因素还包括:IUD的使用、不使用避孕套、紧身内裤等[10]。

3.3 VVC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VVC是仅次于BV的另一种常见的阴道感染疾病,通常认为VVC在非妊娠妇女患病率为15%左右,Grigoriou报道患病率为12.6%[11]。大概有75%的妇女在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VVC,其中40%~50%有复发[12]。本研究显示,VVC在非妊娠妇女患病率为8.1%,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与既往研究一致[11,13]。

上一篇:保护地菜豆栽培技术下一篇:税收筹划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