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调查

2024-09-08

发病调查(精选12篇)

发病调查 篇1

绵羊腐蹄病又称“腐蹄疫”, 主要表现为绵羊蹄部发热、肿胀、化脓乃至坏死, 临床上以不同程度的跛行为特征, 若不及时有效防治, 终因行走不便, 采食困难, 体质急骤下降并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久治县是纯牧业县, 2007年初存栏羊162875只, 羊群常年露天牧养。调查了解该病在久治县的发病流行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 对养羊业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1 调查时间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

2001年6月1日至2007年11月10日。

1.2 调查方法

查阅统计历史资料与实地观察访问。

2 结果

2.1 流行情况

据统计资料, 1987~1989年共发病73445只, 发病率为16.14%, 死亡499只;1991~2005年15年间, 全县发生该病99次, 发病羊群共存栏970966只, 发病12215只, 死亡58只;2007年发病羊群共存栏61765只, 发病l0241只, 发病率为16.59%, 死亡491只。

2.2 流行特点

有明显的季节性, 本病通常从6月份开始, 在8月份达到高潮, 到10月份开始下降, 11月基本停止。发病都在多雨季节, 与降雨量和草地湿度有密切关系, 由于久治县年降雨量在750~1000mm之间, 在降雨多、湿度大的地方羊只发病率明显升高。本病的发生与植被也有一定的关系, 据该病常发地区牧民反映, 在荆刺杂草丛生、鼠害严重的牧场易流行。

2.3 病理变化及病因分析

病羊主要表现为羊蹄冠部位发热, 肿胀、化脓、蹄匣裂、蹄角质变形, 发生进行性坏死, 严重者因长期卧地不起, 引起肺部病变。本病病原复杂, 目前在久治县尚无定论, 掌握的情况是羊群放牧于沼泽湿地, 加之露天羊圈潮湿, 蹄角质软化, 易形成创伤, 继发感染发生腐蹄病, 有些羊跛行时, 检查蹄冠部完整无缺, 但触摸蹄部有热感, 此时蹄叉及蹄冠部皮肤干裂, 似麸皮样脱落, 有的蹄叉有粘性渗出物, 气味恶臭, 如不及时治疗, 几日后即可化脓, 病因尚未查明。20世纪70年代细菌学检查时曾分离出坏死杆菌、腐败梭菌。

3 讨论

本病发病在多雨季度, 是因为羊群终日放牧在十分潮湿的牧地上, 蹄角质软化, 容易被坚硬物体损伤而继发感染。

本病虽然直接死亡少, 但由于夏秋发病严重影响抓膘配种, 对次年的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该病流行范围广, 发病数量多, 防治难度大而成为本地发展养羊业的一大障碍。

4 建议

加强病原诊断, 尽快搞清病原, 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开展预防性蹄浴工作, 如应用5%福尔马林溶液;15%~20%硫酸铜溶液进行蹄浴。

羊群尽量放牧于干燥牧场, 对病羊在秋季或初冬进行屠宰, 以减少经济损失。

摘要:腐蹄病是影响青海省久治县养羊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调查, 1987~1989年全县共发病73445只;1991~2005年共发病12215只;2007年发病10241只。该病在本地区呈季节性地方流行。

关键词:久治县,绵羊,腐蹄病

发病调查 篇2

您好!我们是***的学生,调查居民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我们保证对调查结果不公开,希望你配合我们的调查。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A.20-29;B.30-39;C.40-49;D.50-59;

E.60-69;F.70-79;G.80以上

3.您是否患有急性脑血管病?

A.有B.没有

4.您患的急性脑血管病是哪一种?

A.脑血栓形成B.脑栓塞C.脑出血D.蛛网膜下腔出血E.腔隙性梗死F.脑分水岭梗死

5.您是否存在下列情况?

A.高血压B.心脏病C.糖尿病(高血糖)

D.高脂血症E.吸烟F.酗酒

G.不良饮食习惯H.体力活动少

I.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J.高尿酸血症

K.超重或肥胖L.脑动脉硬化M.脑动脉瘤

N.脑血管畸形O.颈动脉硬化P.颈动脉狭窄

Q.椎-基底动脉狭窄R.药物滥用S.TIA

发病调查 篇3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调查 分析 监测

资料与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乡镇预防保健所对当天收治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实验室检测:在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同时,对患儿采集1份脑脊液和2份血清标本(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采集时间间隔不少于15天;脑脊液不少于1ml,血清1~2ml,应符合无菌要求,在-20℃以下及时冻存;标本每天下午17∶[KG-*2]00前送市疾控中心,运输时采用氮罐或其他冷冻方法。

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恶心、精神委靡、严重者嗜睡、抽搐、昏迷、肢体运动障碍。②临床体征: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克氏征)、婴儿可有前囟饱满。③实验室脑脊液检查:无色、清、蛋白轻度增高,有核细胞增加(计数大于10个)。 ④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有异常。⑤病原学检查:脑脊液病原抗体检测阳性或分离出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凡符合临床表现加上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或辅助检查中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符合临床表现加上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即可诊断为确诊病例。

结 果

流行病学特征:截止7月18日,全市36个医疗单位中,共有3所医院收治病毒性脑炎疑似病人207例,其中市人民医院135例,市中医院63例,三垛中心卫生院9例。

年龄、性别分布:通过对207例病人的调查发现,本次“病毒性脑炎”发病人群年龄1~15岁不等,其中5~9岁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发病数最多;病人中男性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男女性别比例为1.65∶[KG-*2]1。

时间分布(按入院日期计算):自元月4日市人民医院出现首例病人,截止到4月下旬,全市“病毒性脑炎”一直呈散在发生,1~4月共计发生病例36例,而自5月开始,发病数显著增加,5月1日~6月30日疫情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有波动,计发生165例(79.71‰ )。

207例“病毒性脑炎”分布在18个乡镇,其中高邮镇发病数最多,计103例(49.76%),其次为卸甲镇计发病22例10.63%,三垛镇19例 (9.18%)。其他乡镇计发病63例(30.43%)。各乡镇发病情况见表。

学生发病情况:在1月l日~7月18日上报的207例病人中,城区共计发生疑似病毒性脑炎病人103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6月间,共计发生82例,占79.61%。城区所发生的103例“病脑”病人以小学生发病最多(4l例),占城区儿童病例数的50.00%。

城区41例小学生病例中,学校分布情况为:北海小学13例(31.71%);市第一小学10例(24.39%);蓓蕾小学8例(19.51%),城南小学5例(12.20%);城区其他学校仅有5例零星散发病例发生,仅占12.20%。年级分布情况为:以1~2年级最多共23例,占学生病例数的56.10%; 其次为3年级共8例(19.51%);其他年级共10例(24.39%)。班级分布情况为:北海小学二 (1)班,共发病6例,其次为三(2)班4例,一小一(7)班4例,其余班级均为散在发生,有局部小爆发的征兆。

临床特征:根据对部分病例的临床调查资料分析,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起病急、剧烈头疼、高热、恶心呕吐,极少数儿童有抽搐等表现,病程约2周左右,最长30天。治疗上主要以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部分病人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进行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在经治的病患中未发生留有后遗症的情况。

实验室检验:我市疾控中心于6月23日采集了部分病例的脑脊液和血液标本,于6月24 日急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分离出肠道病毒。

讨 论

针对当时情况我们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市卫生局成立“病脑”防治领导小组,把“病脑”防治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市属各医疗机构迅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落实工作人员,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②制定“病毒性脑炎”诊断、报告标准,及“病毒性脑炎处理原则”,开展相关防治知识的培训,统一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③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工作,作好应对高发疫情的准备。④健全“病脑”疫情监测系统,提高敏感性,要求各医疗单位每日及时上报病脑发病情况,并做好日报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了解发病动态,牢牢掌握控制疫情的主动权。⑤及时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印发宣传资料2500份,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自我防护,开展室内外环境消毒,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同时严密注视学校学生的病情动态。 ⑥加大病原学的检测的监测力度,查清传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⑦加大宣传力度,统一宣传口径,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

经验教训:高邮市的“病脑”得到有效控制,其关键是对现症病人实行隔离治疗,其次是及时采取了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主要教训是医院对病例突然增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未能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和敏感性[1],也未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汇报,延误了控制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负有重要的责任,应义不容辞地做好“哨岗”,发挥处理突发事件的“守门人”作用[2]

参考文献

1 赵东阳,朱谦.河南省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现状及对策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239):32~33

农村肺癌发病主要危险因素调查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问卷方式对嘉兴市第一医院2013年5月-2014年10月经确诊的18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从事农业生产工作10年以上的农民)进行调查,列为观察组。患者经病理组织或病理细胞学检查确诊,排除其他恶性肿瘤疾病;男性100例,女性88例;年龄为60~80岁,平均为(65.7±4.8)岁。按照1∶1匹配方法选取该院同期住院非肿瘤患者(从事农业生产工作10年以上的农民)作为对照组,排除呼吸系统疾病,男性108例,女性80例;年龄在60~85岁,平均为(66.5±4.5)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X2=0.12,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此次调查表为该院自制且经预调查后予以校正,调查员均为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调查员上岗前均经该院统一培训,并经考核合格。调查表由患者或陪护家属填写。调查内容: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间、油烟接触(厨房油烟大且每周接触≥3次)、居住环境(通风差、一般、宽敞通风)、吸烟或被动吸烟、饮食习惯(蔬菜水果、烟熏、腌菜肉类、煎炸食物)、饮茶、精神状况(易怒、心情愉悦)和农药或化肥接触情况,了解患者家属病史。吸烟:每日吸烟数≥1支且连续吸烟时间≥1年;多食烟熏和煎炸食物:每周食用次数≥3次。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各因素中性别、居住环境、吸烟、油烟接触、既往疾病史、精神状况、家族疾病史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并以二分变量予以赋值。以实际统计值来统计两组患者年龄和农药、化肥接触情况及患病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统计,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结果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琢=0.05。以是否发病为因变量,经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经分析发现,农药、化肥接触、易怒、油烟接触、常吃烟熏食物、肺结核病史及慢性支气管炎疾病史为肺癌患者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P<0.05),而常吃蔬菜水果及心情愉悦为肺癌保护性因素(P<0.05);其他因素与肺癌发病无关。见表1。

2.2多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吸烟、常吃烟熏食物、油烟接触、农药接触及易怒为农村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较多食入蔬菜、水果为农村农民肺癌保护性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据DOll等[1]研究发现,80%~90%的肺癌因吸烟所致,且各国研究均表现吸烟为肺癌等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此外,空气污染和饮食等均为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吸烟为肺癌发病因素中所公认的最重要因素[2]。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自然环境也不断受到破坏,空气环境受到大量污染,导致农村农民发生肺癌的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威胁农村人群的生活健康[3]。此次调查结果可知,吸烟、油烟接触和常吃烟熏食物及易怒均为肺癌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心情愉悦和常吃蔬菜、水果为肺癌患者发病保护因素。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饮食等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油炸及煎炒等烹调方式也逐渐增多,且人们较为喜好该类方式烹煮食物,但由于农村居住条件有限,所以农村厨房环境较差,最终使油烟成为农村厨房主要污染源头。农村大多使用自榨及较为便宜的油来炒及煎煮食物,因其未经任何工艺处理或处理不够而导致存在炒、煎煮食物时散发出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类等具有化学诱导物质的油烟,油烟微粒可致癌。农村因受地理、经济等各项因素所影响而未能开通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往大多使用柴火为燃料,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使用煤为燃料,但煤燃烧过程中所发出的烟雾存在较多环芳烃类物质,其具有较强的致癌性,从而易导致人们发生肺癌。受交通等因素影响,人们往来集市不方便,同时部分家庭无冰箱等家电,因此为使食物保存更久而通过烟熏等方式保存食物。此次调查中,常吃烟熏食物为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这主要是因烟熏类食物含有苯并芘等多环芳烃类有机物,其可通过人体食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到人体内,从而易诱发肺癌等[4]。

随着临床深入研究肺癌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同时各个学科也紧密联合,并相互影响,人们开始重视精神因素对肺癌发病的影响。应激及压抑均可致人体大脑皮质及下丘脑发生变化,最终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促使人体抵抗肿瘤能力下降。此外,不良情绪还会增加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等分泌,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而致病。研究发现,长期压抑者发生肺癌几率较正常人群高,这主要是因患者自我调节能力差,易生气且常需为家庭问题等担心,从而增加其患肺癌风险。从此次调查可知,易怒为肺癌发病危险因素,心情愉悦为肺癌保护因素。农业是农村劳作的主要方式且为主要收入方式,因此农药也是农民常接触的药物,农民长期接触农药可使农药气雾经呼吸进入到体内,最终损伤人体呼吸道黏膜而导致黏膜细胞病变,甚至发生肺癌等[5]。此次调查中,大量接触农药为肺癌发病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肺气肿和肺结核及慢性支气管炎疾病史、化肥接触为肺癌发病可能危险因素;但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患者肿瘤家族史、既往呼吸系统疾病史、化肥接触与患者发生肺癌无明显联系。但肺癌预防过程中不能忽视以上相关因素,需尽量避免慢性炎症性病变,尤其是存在肿瘤疾病家族史人群,需防止出现双重性危险因素。化肥接触可能与人们卫生习惯及科技技术发展等有关,应减少化肥对人体的危害性。从调查结果可知,常吃蔬菜、水果为肺癌发病的保护性因素,这可能是因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其可预防外界环境中致癌物质对人体细胞造成损伤,避免或减少人类发生肿瘤。此次调查未发现饮茶可降低肺癌发病危险,这可能与此次调查样本数量有关。

参考文献

[1]Doll R,Richard Gray,Barbara H,et al.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smoking:22 years'observations on female British doctors[J].BM1,1980,967-971.

[2]孙彤.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6):731-733.

[3]刘妍丽,陆兰英,韩丹,等.肺炎型肺癌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8):1485-1487,1488.

[4]赵红军,胡建明,黎银燕,等.广州地区原发性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2):103-105.

发病调查 篇5

常见病、多发病的调研的工作制度

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基层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成为增加基层人民群众生活负担的一项重要因素。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调研,可以有效的了解区域性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集中区域、高患病率患者年龄集中阶段、流行学特点,对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有效的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鉴于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调研的重要性,我院依照上级卫生部门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二、工作职责:

1、医院提供专项经费,保障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组长全面负责工作的开展,召开专题会议,具体分工,把任务落实到个人。

3、小组成员负责收集各个科室住院病人信息,汇集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病历资料,将数据整理分类,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4、各科室主任及医护人员要积极配合领导小组成员的各项工作,提供各项临床数据。

三、工作目标:

1、了解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的种类

2、分析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流行因素及发病特点(包括流行病学特点、多发季节、高发病率年龄阶段、发病集中区域等)

3、对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深入的病理学研究,找出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

4、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并获得上级部门的认可。

四、奖惩措施:

组长要认真分配工作任务,各成员要积极落实,对于不配合工作或工作态度不认真积极的成员给予全院通报批评并作经济上的处罚,对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人员给予奖励,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发病调查 篇6

关键词 高血压 畲族 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不仅患病率高,而且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流行病学提示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2]。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生活作息方式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了解已确诊为高血压病畲族患者的生活行为现状,使畲族人群临床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3月连续收集畲族聚居区某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内科病房132例住院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

入选条件:①畲族;②确诊为高血压病,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2];③现正在服用降压药、入院时血压仍高于诊断标准;④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⑤愿意参加问卷调查者[3]。

调查方法:调查工具问卷依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制定统一问卷。①问卷内容: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族史。饮食行为、个体行为共10个问题;每个条目有3个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的分值等级分为1分、2分、3分,算出测试者的实际分值,满分42分,分值越高,不良生活方式的危险因素越高。②资料收集:对确诊为高血压病的畲族住院患者进行筛选,选择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资料。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9,收回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4.9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 果

一般资料:①年龄、性别:132例调查对象,年龄35~80岁,平均55.72±2.85岁;男95例(72.0%),女37例(28.0%);②职业:干部32例(24.2%),工人55例(41.7%),农民45例(34.1%);③文化程度:高中(中专)以上30例(22.7%),初中26例(19.7%)。小学以下76例(57.6%)。④高血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家族史):父母均有高血压11.32%,父亲患有高血压20.28%,父母均无高血压28.79%。见表1。

饮食行为现状问卷:①盐摄入量:以每日>12g、每日6~12g、每日<6g分为3级;②脂肪类、蛋白类、奶制品类、水果摄入量:以每日摄取次数>1次为“常吃”、每周>3次为“少吃”、每周<2次为“偶吃”进行分级。见表2。

个体行为现状问卷:①体重指数:分为<24kg/m2、24~28kg/m2、>28kg/m2 3个项式;②吸烟情况:分为从不吸烟、现在每日吸烟在10支以上和曾经吸烟已戒等进行分级;③饮酒情况:以每日平均饮酒量计算,分为从不饮酒、每日不超过1两白酒、每日超过1两白酒3个项式;④运动情况:每周运动次数>3次、每周运动次数<3次、从不锻炼。包括3个分类14个问题,总分41分。见表3。

讨 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基因与多危险因子作用形成的慢性疾病[4]。通过一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职业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文化程度(学历)、家族史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次调查研究表明畲族高血压患者皆存在男性多于女性、学历高患者低于学历低患者,家族史遗传中父母均有高血压患者患病危险明显高,与此前“北京高血压患病不同病程患者与危险因素的现状分析”相一致[5]。

通过对饮食行为调查,表明奶制品类食物无统计学意义;而盐摄入量、脂肪类食物、蛋白类食物、水果摄入量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盐摄入量、脂肪类食物、蛋白类食物摄入多导致畲族人群高血压的因素,而水果摄入量少也对高血压形成影响,皆与“北京高血压患病不同病程患者与危险因素的现状分析”相一致[5]。由于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的思维观念的改变,同时现今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且多与汉族杂居,饮食习惯趋与相同有关。

通过对个体行为调查,显示体重指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运动情况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证明体重指数高、吸烟数量多、饮酒数量多、锻炼少是导致高血压的因素,尤其是饮酒数量多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畲族人民有自酿米酒,饭中喝酒的习惯,可能与畲族人民仍保存着悠久的酿酒及饮酒文化有关。

经过此次调查发现畲族患者的生活方式是导致高血压因素,尤其是饮酒数量多的因素。而通过调查表明,畲族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而获得,认知态度对生活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提高其健康的认知态度,皆容易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结合实际讲解切实可行的健康知识,重点是低盐饮食、减少脂肪类摄入、规律进行运动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尤其是倡导控制饮酒,是进行畲族人群健康教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邓晓琼.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体会[J].实用护理学杂志,2009,19(2):67-68.

2 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3.

3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J].高血压杂志,l999,7(2):97.

4 孙新英.预防高血压病的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31.

5 罗艳侠,郭秀花.北京高血压患病不同病程患者与危险因素的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5:1367-1369.

北京市某区尘肺发病情况调查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北京市职业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中某区内全民、集体和乡镇企业2006年5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确诊的84例尘肺病例为调查对象,进行统计与调查分析。

1.2方法

按照《北京市职业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的内容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单位、性别、行业、统计工种、尘肺种类、实际接尘工龄、诊断时间、晋期时间、合并肺结核(TB)、报告类别和死因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该区为北京市中心城区,粉尘作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在2004年前均已外迁,但每年职业病报告仍以尘肺为主。2006年,北京市建立了《北京市职业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凡是确诊的职业病均通过该网络进行报告,截止2010年12月31日该区累积诊断尘肺病84例,其中男性34例,占40.48%;女性50例,占59.52%。新病例70例,晋期11例,死亡病例3例,无合并肺结核病例。Ⅰ期尘肺63例,占75.00%;Ⅱ期尘肺13例,占15.48%;Ⅲ期尘肺8例,占9.52%。调查中将在粉尘作业时未发现患尘肺病,但在脱离粉尘作业3年后患尘肺病的工人定为晚发性尘肺患者。所调查的84名尘肺患者均为晚发性尘肺患者。

2.2各工种尘肺病分布情况

该区尘肺病例主要分布在城市公交及交通运输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煤炭开采、金属制造等其他工业系统中。尘肺病人以公交、运输系统最多,共60例,占总数的71.43%;其次为水利环境系统,占13.10%;其他煤炭开采、公共管理、制造业等系统共占15.47%。见表1。

2.3尘肺病病种分布情况

该区尘肺病主要有石棉肺、矽肺、煤工尘肺和电焊工尘肺4大病种。以石棉肺病例最多,共60例,占总数的71.43%;其次为矽肺,占17.86%;煤工尘肺,占4.76%;电焊工尘肺,占3.57%;铸工尘肺、陶工尘肺各1例。见表2。

2.4不同接尘工龄尘肺发病分布情况

接尘30 a以上者30例,占35.72%,居各接尘工龄发病之首;其次为接尘工龄20~29 a,累积患病29例,占总数的34.52%,接尘20 a以上者合计占70.24%;接尘工龄10~19 a 16例,占19.05%;接尘工龄9 a以下9例,占10.71%。平均发病工龄23.84 a,随接尘工龄增加,尘肺病例数增加。见表3。

2.5不同年龄尘肺发病分布

该区发生尘肺病50岁以上占97.62%,其中年龄71岁以上43例,占51.19%;61~70岁的23例,占27.38%;51~60岁16例,占19.05%;50岁以下的2例病例为脱离粉尘10~11 a后诊断为石棉肺。所有病例均为晚发性尘肺,平均发病年龄69.99岁,可以看出随年龄增大,尘肺病例增多。见表4。

2.6不同诊断年份尘肺病分布构成及晋期情况

从2006—2009年来看,尘肺病例逐年增加,晋期病例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见表5。

2.7不同晚发年限尘肺病分布构成情况

从不同晚发年限可以看出,脱离粉尘11~30 a发生尘肺的占82.15%,平均晚发年限21.19 a。见表6。

3讨论

该区为北京市中心城区,2006—2010年该区尘肺新病例71例,晋期11例,死亡病例2例,无合并肺结核病例,尘肺病种分布以石棉肺病例数最多,与尹萸[1]报道中总尘肺病合并肺结核的合并率为9.70%不同,但与石棉肺合并肺结核的合并率为0.3%基本一致,这可能是观察病例较少,需进一步观察。尘肺主要分布在城市公交及交通运输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煤炭开采、金属制造等其他多个工业系统中,所有病例均为晚发性尘肺。由于历史原因,该区的尘肺病人主要在脱尘的老工人中发现,这些尘肺病人多为50、60年代从事石棉编织、凿岩工、坑道作业等工种,之后转业或调动工作已脱离粉尘作业,但在当时的工作环境下作业条件恶劣,人们对职业病的预防还不够重视,加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尘肺又是一种进行性疾病,脱离粉尘作业,仍可发生、发展,这些工人虽然脱离粉尘作业但病变仍继续发展,成为尘肺病人。因此应把接尘退休工人做为重点人群,应加强对有接尘史的工人建立长期的健康档案,定期复查,加强健康监护工作。

接尘时间与发病情况分析可见,平均接尘工龄23.84 a,接尘时间20~30 a发病人数最多,与连荣等[2]报道的一致,说明接尘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年龄与尘肺发病情况分析,平均发病年龄69.99岁,50岁以上接尘工龄大都在20 a以上,随年龄增大尘肺发病增多;晚发年限为21.19 a。建议接尘工龄在10 a以上的工人,脱尘后最长应继续观察30 a,复查间隔3~5 a。

从不同诊断年份尘肺病例逐年增加可以推测近几年因50~60年代接尘老职工仍健在,该区还会有晚发尘肺病例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区脱尘20~30 a的接尘老职工人数的减少,尘肺病例会逐年减少。目前,在尘肺病防治中应重点关注脱尘老工人的体检和疗养待遇[3,4,5]。

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某区尘肺病发病现状,为制定尘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市职业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和Excell对2006年5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确诊的84例尘肺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区累积诊断的84例尘肺病,均为晚发性尘肺。尘肺病人以公交、运输系统最多,占总数的71.43%;其次为水利环境系统,占13.10%。尘肺病主要为石棉肺(71.43%),矽肺次之(17.86%)。平均发病工龄23.84 a,平均发病年龄69.99岁。随接尘工龄增加、年龄增大,尘肺病例增多。随诊断年份的推迟尘肺病例逐年增加,晋期病例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脱离粉尘11~30 a发病的最多。结论 提示该区还会有晚发尘肺病例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脱尘20~30 a的接尘老职工人数的减少,尘肺病例会逐年减少,应重点关注接尘老职工的健康监护。

关键词:尘肺病,发病年龄,发病工龄

参考文献

[1]尹萸.2003年全国尘肺病报告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5,32(5):20-23.

[2]连荣,王晓旭,张淑新,等.某水利工程局作业工人尘肺病例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2):48-49.

[3]张秀美,董和明,游涛,等.晚发性煤工尘肺139例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3,29(5):299-300.

[4]那家佑,符文琛.108例晚发性尘肺的调查研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5,22(2):107-110.

一豪猪养殖场发病情况的调查 篇8

1 饲养情况

当涂县护河镇一豪猪养殖场, 2013年4月20日从湖南引种50头。按照供种方猪圈设计要求进行饲养。2014年1月24日发现死亡1头成年母猪, 2月10日又死亡1头。遂向县兽医主管部门汇报, 技术指导员们于2月10日下午前去调查。

经过检查, 该猪场建在山北面一废弃的仓库内, 仓库高大阴冷, 每3只猪一圈, 约2.8m2, 水泥地面。进入冬季以玉米、黄豆等精料为主, 青绿饲料严重缺乏。整个猪群精神偏差, 豪毛有脱落和断刺等情况。病死母猪显瘦、被毛紊乱、豪毛有脱落和断毛。2头死亡母猪均哺乳期后死亡。经尸体剖检见盲肠内有大量线虫寄生, 未见其他器官有出血、坏死等变化, 腹股沟淋巴结未见出血、肿大等变化。诊断印象为寄生虫性营养不良、低温冻死。

原因分析:因为该户未考虑到南北方冬季气温差异, 豪猪就睡在阴冷的水泥地面, 加上严重缺乏青绿饲料, 寄生虫性营养不良和哺乳消耗大量营养, 所以疑似低温冻害致死。

2 解决办法

由于豪猪是野生动物, 有抗病能力强、耐粗饲的特点, 群众就错误认为它不怕冻、不生病、吃什么都行, 所以不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 造成饲养失败。豪猪饲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发病调查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观察组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河北省承德市第三医院收治的45例手足口病患儿为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为3个月~6岁,平均(2.89±1.54)岁。纳入标准:(1)患儿有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2)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诊断标准[3];(3)患儿为首次确诊;(4)患儿在本区居住≥6个月;(5)患儿家属明确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儿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2)尚未完全明确诊断;(3)患儿家属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研究或不愿意配合临床资料收集。

1.1.2 对照组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河北省承德市第三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0例儿童为对照组,男55例,女35例,年龄为3个月~6岁,平均(2.73±0.95)岁。纳入标准:(1)患儿在本区居住≥6个月;(2)患儿家属明确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家属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研究或不愿意配合临床资料收集。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自编问卷收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儿临床资料。问卷调查前,进行问卷主管医师培训,严格按照统一的指导语进行,注意问卷调查期间的说话方式和方法,于培训结束后对主管医师进行笔试考试和专家面试考核,两者均合格后才能开始对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在收集资料时,向被调查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减少家长的顾虑,增加资料收集的真实性。本研究共收集45例患儿及90名健康儿童资料,发放问卷135份,全部回收,问卷回收率为100%。

1.2.2 调查内容

包括性别、年龄、居住通风、居住环境卫生、职业类型、户口类型、主要照顾者手足口病知识了解情况、母乳喂养、早产、低体重儿、分娩方式、分娩时并发症、发病前1个月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体质弱(1年内看病≥5次)、家庭平均月收入、同住人口数、家中有同住儿童、家庭儿童数、主要照顾者文化水平、就诊前10 d内接触过类似症状者、不洁饮食史、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共同饮料或者食物、饮用自来水、手和指甲清洁程度、家中饲养猫、家中饲养狗、卫生习惯(包括儿童外出玩耍回家后洗手,儿童有自己的饮水杯、碗筷、毛巾,儿童被褥1个月内晾晒1次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以儿童是否患有手足口病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居住通风、居住环境卫生、职业类型、户口类型、主要照顾者手足口病知识了解情况、母乳喂养、早产、低体重儿、分娩方式、分娩时并发症、发病前1个月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体质弱(1年内看病≥5次)、家庭平均月收入、同住人口数、家中有同住儿童、家庭儿童数、主要照顾者文化水平、就诊前10 d内接触过类似症状者、不洁饮食史、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共同饮料或者食物、饮用自来水、手和指甲清洁程度、家中饲养猫、家中饲养狗、卫生习惯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体质弱、家中有同住儿童和就诊前10 d内接触过类似症状者是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危险因素,而居住通风好、主要照顾者充分了解手足口病知识、主要照顾者文化水平高、家中饲养猫和卫生习惯好是手足口病患儿发病保护因素(P<0.05)。见表1。

2.2 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儿童是否患有手足口病为因变量,以手足口病患儿发病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有意义的8个变量为自变量,赋值后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发现:体质弱和就诊前10 d内接触过类似症状者是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危险因素,而主要照顾者充分了解手足口病知识、主要照顾者文化水平高、家中饲养猫和卫生习惯好是手足口病患儿发病保护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的诊断和发病率均明显增加。手足口病多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所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部分重症病例有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进而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4,5]。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众多,至今未达成共识[6,7,8]。为此,探寻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可为预防发病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能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本研究为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影响因素,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制订自编问卷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手足口病患儿和90例健康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发现:体质弱和就诊前10 d内接触过类似症状者是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危险因素,而主要照顾者充分了解手足口病知识、主要照顾者文化水平高、家中饲养猫和卫生习惯好是手足口病患儿发病保护因素,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9,10,11,12]。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体质弱的患儿,免疫力差,一旦感染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机体难以将其彻底清除,导致出现手足口病临床症状和体征。(2)就诊前10 d内接触过类似症状者,已经成为手足口病感染公认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了病毒进入儿童体内的机会,导致其患手足口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3)主要照顾者充分了解手足口病知识、主要照顾者文化水平高和卫生习惯好是手足口病患儿发病保护因素,因为充分了解手足口病知识及文化水平高、卫生习惯好的照顾者能够督促儿童注意卫生,采取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减少手足口病发生。(4)家中饲养猫是手足口病发病保护因素,因为猫携带肠道病毒,儿童与猫接触后能够发生隐性感染,产生保护性抗体。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影响因素较多,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健康宣教,大力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自编问卷,以2010年6月2012年6月承德市第三医院收治的45例手足口病患儿和90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影响因素。结果 体质弱和就诊前10 d内接触过类似症状者是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危险因素,而主要照顾者充分了解手足口病知识、主要照顾者文化水平高、家中饲养猫和卫生习惯好是手足口病患儿发病保护因素(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影响因素众多,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健康宣教,大力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减少疾病发生。

发病调查 篇10

1 调查方法与结果

1.1 总体发病死亡情况

2008年8月份—2009年8月份, 8个县共完成对397乡镇 (次) 、1 253个村 (次) 、405场 (次) 、2 124户 (次) 动物发病死亡情况的调查。累计调查动物1 193 093头[只 (次) ], 发病15 239头 (只) , 发病率为1.28%;死亡6 259头 (只) , 死亡率为41.07%。其中因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等引起发病12 697头 (只) , 发病率为1.06%, 死亡4 514头 (只) , 死亡率为35.55%, 其他因素引起死亡1 745头 (只) , 死亡率为68.65%。

1.2 不同畜种发病死亡情况

8个县对猪、禽、牛、羊、兔、马属动物, 犬等动物进行了发病死亡情况的定点调查, 结果见表1。

1.2.1 猪病

共调查猪69 301头 (次) , 因病或其他原因致病2 926头, 占4.22%;死亡1 558头, 死亡率为53.25%。

疾病因素:发病2 172头, 发病率为3.13%;死亡1 054头, 死亡率为48.53%。共发生猪病20种, 发病数居前3位的是仔猪白痢、流感和猪痢疾,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17.63%、16.85%和11.88%。

其他因素:引起死亡504头, 死亡率为66.84%。居前3位的因素主要是疫苗反应、不明原因死亡和各种应激反应 (包括长途运输、天气突变等) ,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1.41%、12.73%和9.02%。

1.2.2 禽病 (包括鹌鹑、鸽子)

共调查禽835 779羽 (次) , 因病或其他原因致病3 503羽, 占0.42%;死亡1 799羽, 死亡率为51.36%。

疾病因素:发病2 625羽, 发病率为0.31%;死亡1 397羽, 死亡率为53.22%。疾病共6种, 发病数居前3位的是鸡白痢、鸡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0.38%、38.67%和0.46%。

其他因素:引起死亡402只, 死亡率为45.79%。脱肛占发病总数的65.83%;疫苗反应占发病总数的22.55%;应激反应占发病总数的9.68%。

1.2.3 牛病

共调查牛43 644头 (次) , 因病或其他原因致病 2684头, 占6.15%;死亡537头, 死亡率为20.01%。

疾病因素:发病2 584头, 发病率为5.92%;死亡483头, 死亡率为18.69%。共发生牛病25种, 发病数居前3位的是寄生虫病、牛出血性败血症和犊牛腹泻,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5.07%、21.21%和10.87%。

其他因素:死亡54头, 死亡率为54.00%。其中中毒占21.00%, 病因不明占18.00%;饲养管理不善占16.00%。

1.2.4 羊病

共调查羊209 304只, 因病或其他因素致病5 569只, 占2.66%;死亡2 022只, 死亡率为36.31%。

疾病因素:发病4 760只, 发病率为2.27%;死亡1 238只, 死亡率为26.01%。共发生羊病16种, 发病数居前3位的是羊梭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绵羊痘,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2.35%、28.09%和12.39%。

其他因素:死亡784只, 死亡率为96.91%。其中春乏死亡占40.30%;水灾淹死占29.67%;死因不明占10.14%。

1.2.5 兔病

共调查兔34 983只, 因病或其他因素致病512只, 发病率为1.46%;死亡315只, 死亡率为61.52%。疾病共6种, 发病数居前3位的是大肠杆菌病、球虫病和胃肠炎,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7.73%、25.00%和21.09%。

1.2.6 马属动物疾病

共发病16匹, 死亡10匹, 死亡率为62.50%。疾病有5种, 发病数居第1位的是疝痛, 占发病总数的62.50%;其次是感冒, 占发病总数的18.75%。

1.2.7 犬病

共发病29只, 死亡18只, 死亡率为62.07%。疾病有5种, 发病数居第1位的是犬瘟热, 占发病总数的39.29%;其次是犬细小病毒病, 占发病总数的35.72%。

2 结果分析

2.1 总体发病死亡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定点调查动物发病数、死亡数远远大于同一时期通过疫情网络报告的数字 (见图1) ,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 现行的动物疫情报告网络对上报的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种进行了规定, 仅有29种动物疫病可通过网络上报, 超出范围的动物疫病 (例如普通病、营养代谢病、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病) 不在上报范围内, 这是造成青海省动物实际发病数和死亡数远远大于疫情报告网络上报数字的主要原因。2) 通过与同一时期疫情报告网络汇总的数字比较, 8个测报站所在县3个乡动物发病死亡的数字远远大于全县动物发病死亡的数字, 由此可以看出, 青海省各县仍旧存在不报、瞒报或少报动物疫情的现象。

1~5.2008年8—12月份;6~13.2009年1—8月份。

2.2 不同畜种发病死亡调查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 青海省猪、禽、兔病主要发生在农区, 牛、羊病主要发生在牧区, 这与青海省不同区域饲养牲畜种类的不同是一致的。

2.2.1 猪病

青海省猪病发病数居前3位的是乐都、湟中和德令哈,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6.37%、18.97%和13.88%。

猪病共发生20种, 均呈零星散发, 疫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为主, 如仔猪黄痢、白痢、猪痢疾、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占发病总数的65%以上, 病死率达49.52%, 已成为发展养猪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提示下一步工作应加强对农村散养户、养殖小区、小规模猪场的防疫宣传, 在保证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同时, 指导他们改善饲养环境, 搞好环境卫生, 把防治猪肠道传染病作为重点。此外, 由于应激因素如天气骤变等引起的猪感冒发病数量占到了18%, 应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

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发病中, 因注射口蹄疫疫苗引起的疫苗反应占到了总发病数的61.41%, 表明猪对口蹄疫疫苗的注射反应较大。

2.2.2 禽病

禽病主要发生在乐都、湟中和德令哈,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93.00%、5.15%和1.85%。

禽病共发生6种。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是鸡白痢和鸡球虫病, 下一步应将这两种病列为重点监测和防治对象。

在其他因素中, 脱肛的发生数占到了65.83%, 主要发生在乐都县的小规模养禽场, 应积极查找诱因, 如蛋鸡开产过早, 日粮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不足、腹泻等原因, 并加以对症治疗。

2.2.3 牛病

主要发生在玛沁、玉树和同仁县,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5.00%、13.71%和3.95%。

牛病共发生25种, 危害较严重的是内外寄生虫病、牛出血性败血症和犊牛腹泻,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5.07%、21.21%和10.87%。寄生虫病中内寄生虫主要是肝包虫、脑包虫、肝片吸虫、消化道及胃肠道线虫, 外寄生虫主要是血虱、毛虱、疥癣等。统计结果显示, 青海省青南牧区牛、羊寄生虫病的危害非常严重, 除造成牲畜直接死亡外, 还是引起春乏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 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内外寄生虫病的药物防治, 逐步控制并减少其对养牛业的危害。

此外, 牛出血性败血症和各种原因引起的牛腹泻仍然是危害较大的两种疫病, 应加大牛出血性败血症和病毒性腹泻疫苗的接种力度。

2.2.4 羊病

羊病主要发生在玛沁、海晏和共和县,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4.37%、12.72%和11.32%。

羊病共发生16种。危害最严重的是羊梭菌性疾病 (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等) , 占发病总数的42.35%, 主要发生在玛沁县和海晏县。其次是寄生虫病, 如肝片吸虫病、脑包虫病, 主要发生在共和县;绵羊痘主要发生在同仁县。在搞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同时, 应切实加强对羊梭菌性疾病、绵羊痘等地方流行性疫病的免疫接种和寄生虫病的防治。

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发病中, 春乏死亡占到了40.30%。由于冬春季节牧草缺乏, 再加上寄生虫的感染, 造成机体营养不良、体质弱而发病。因此, 冬春季节应加强补饲, 同时配合定期驱虫。

2.2.5 其他动物疫病

主要是兔病、马属动物疫病和犬病。发病数较少, 仅占总发病数的3.66%。

2.3 发病特点分析

2.3.1 时间特性

见图2。

1~5.2008年8—12月份;6~13.2009年1—8月份。

从图2可以看出, 青海省动物疫病的发病高峰集中在一年最寒冷的1—3月份, 尤其是在牧区, 海拔高、气候严寒, 处于枯草季节, 再加上寄生虫的危害, 导致牲畜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有些病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如绵羊腐蹄病和肝片吸虫病7—9月份为高发季节, 这一时期多雨, 圈舍潮湿、泥泞, 特别是在低洼与荆棘丛生的草场放牧, 最易发病。

2.3.2 地域特性

有些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如绵羊腐蹄病多发于玛沁县, 肝片吸虫和包虫多发于共和县, 羊梭菌性疾病多发于海晏县, 球虫病主要分布在农区的乐都县和湟中县。

2.3.3 疾病种类

按照农业部《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的划分, 此次定点调查发现一类动物疫病1种, 为绵羊痘;二类动物疫病10种, 为炭疽、魏氏梭菌病、棘球蚴、牛出血性败血症、猪丹毒、猪肺疫、猪支原体肺炎、鸡白痢、鸡球虫病、兔球虫病;三类动物疫病10种, 为大肠杆菌病、肝片吸虫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绵羊疥癣、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流感、猪副伤寒、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病。

传染病依旧是对动物危害最大的疫病, 占发病总数的70%以上, 其次是寄生虫病, 占发病总数的25%, 普通病危害较小, 约占发病总数的5%。

引进动物发病占大多数, 就乐都、湟中两县而言, 引进猪发病占总发病数的71.09%以上。因此, 应提倡自繁自养, 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对引进动物的监管, 严防外疫传入。

2.3.4 病症分布与养殖规模

发病调查 篇11

2011年7月3至7日,我们通过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发现:“上庄镇卫生院在7月3日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3例以后,又陆续报告:7月4日1例、7月5日4例、7月7日2例,且集中在一个班级。”看到信息后,我们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 学校概况

上庄镇中心完小,位于荣成市西南方向,该校共有5个年级22个班,在校学生1140名,教职工47名。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自2011年7月3日起,该班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单侧或双侧腮腺肿痛等症状的病例,截止到7月7日下午5时,累计发病10例,所发生的病例都集中在二年级三班学生,经调查发现,首发病例于心悦,于6月15日左右因身体不适请假在家休息。经询访家长:孩子在家期间肿过腮并进行对症治疗,未曾就医。6月28日病愈后返校上课。

2.2 发病学生分布在8个村,其中有两个村发病2例,所有发病学生家庭中无发病史,并且发病学生均证实他们每天上学、回家都无外出史,学校方面近期班级之间也未组织过集体活动,该班所有的学生也都无流行腮腺炎接种史。

3 调查分析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认为此次流腮暴发是由于该班同学之间密切接触首发病例于某某而造成的。

4 采取措施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我们对上庄中心完小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4.1 加强学校的晨检 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腮腺肿痛等症状的学生数。每日上午8时将统计数告知学校卫生教师,整理汇总后报告我们;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4.2 加强隔离 对出现发热、腮腺肿痛等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隔离治疗,至少要在發病9天以后才能返校学习。

4.3 加强教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 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用过氧乙酸进行喷洒)。

4.4 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广播、校报等多种形式开展流行性腮腺炎等学校常见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4.5 加强预防接种工作 建议学校开展一次流腮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对未患过腮腺炎又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的学生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接种一针麻腮二联疫苗。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调查及防治试验 篇12

1 发病情况调查

根据临床症状,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和微生物分离结果确诊奶牛乳房炎,并进一步确定为临床型或亚临床型。结果如下:

(1) 2010年3月份至2011年3月份对南阳市22个奶牛养殖小区568头泌乳牛进行调查,共检出310头乳房炎患牛,发病率为54.57%;其中121头为临床型,发病率为21.30%,189头为亚临床型,发病率为33.27%。

(2)从乳房炎病牛乳汁中分离出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其次是大肠杆菌和真菌。感染率分别为55.62%、29.59%、10.65%、2.37%;混合感染9例,占5.33%。

(3)临床型乳房炎根据临床症状就可确诊,亚临床型乳房炎依据CMT检测结果确诊。

(4) CMT检测出的189头亚临床型乳房炎,其中强阳性的89头,阳性的75头,弱阳性的25头。

2 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用Kirby-Bauer法(简称K-B法,又称纸片法)。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并初步确定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临界浓度,根据临界浓度计算敏感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50。测定结果见表1。

(1)从表1可以看出,被测菌株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红霉素、林可霉素等传统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药物均表现出耐药。

(2)头孢类抗生素属繁殖期杀菌剂,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杀灭作用。试验表明,头孢类无论是临界浓度,还是敏感率、MIC50均表现出良好效应。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是治疗革兰阴性菌的传统首选药物,不仅对大肠杆菌有良好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也有优越作用。

(4)喹诺酮类抗菌药氧氟沙星和环丙氟沙星是人工合成抗菌药,表现出了优于抗生素的抗菌效果。

(5)上述菌株所显示的体外药物敏感性与临床实际治疗结果有良好的吻合性。

3 治疗试验

3.1 药物1组静脉注射

用头孢唑啉钠20 mg/kg或氧氟沙星5 mg/kg,静脉注射,连续用药4 d,对急性临床型乳房炎效果确实,连用4 d后红肿热痛症状消失,乳汁外观正常,仅个别患牛留有小的硬结未能完全消失,但停药后3~5 d常自行消散。在本试验中,静脉注射头孢唑啉或氧氟沙星对慢性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乳房炎疗效甚微。

3.2 药物2组局部用药

1%氧氟沙星注射液100 m L, 2%盐酸普鲁卡因12 m L,强的松龙10 m L,生理盐水100 m L,每个炎性乳区内灌注上述药物混合液60~80 m L,每天1次,连用3 d。对急性临床型乳房炎效果确实,用药10 h后症状即见减轻,3 d后红肿热痛症状全部消失,乳汁外观正常。前述处方中去掉盐酸普鲁卡因,只用氧氟沙星、强的松龙和生理盐水,连续乳房灌注1周,对慢性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治愈率可达37%。

乳房内灌注方法:将一次性输液器未端剪去针头部,消毒后作为灌注插管使用。乳头消毒后,沿乳导管缓缓插入乳房中约15~18 cm,连接注射器,将药物缓缓注入患侧乳房内。灌注之后捏紧乳头3 min,并轻轻按摩乳房。

盐酸普鲁卡因能阻断病灶与中枢神经的联系,减少炎症反射;强的松龙有抗炎抗毒素作用,能有效保护乳腺细胞免受致炎因子和细菌内毒素的损伤,因而和抗菌药合用能产生良好的综合效应。

3.3 药物3组中西药结合

1%氧氟沙星注射液100 m L, 2%盐酸普鲁卡因10 m L,强的松龙10 m L,生理盐水100 m L,每个炎性乳区内灌注,每天1次。

自拟全克乳炎汤:莶草150 g、金银花120 g、蒲公英100 g、连翘60 g、黄连50 g、花粉50 g、瓜蒌60 g、赤勺45 g、白芷45 g、香附50 g、皂刺45 g。加水5 000 m L,煎汤3 000 m L。每次1 500 m L,间隔12 h再灌服1次。

上述局部用药和内服用药联合应用,对急性临床型乳房炎用药三次治愈率可达100%;对慢性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连续用药6~7 d治愈率可达67%。

自拟全克乳炎汤有消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散结的功效。有关试验表明:莶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对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3.4 治疗体会及应注意的问题

(1)头孢唑啉钠20 mg/kg或氧氟沙星5 mg/kg,静脉注射治疗临床型乳房炎效果确实。用药剂量要足,疗程要足,才能呈现较好效果。静注剂量不足或仅仅肌肉注射效果较差。

(2)氧氟沙星注射液、盐酸普鲁卡因、强的松龙乳区内灌注治疗临床型乳房炎,见效快,疗效好,且成本低,操作简便。该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操作时要有无菌意识,插管要严格消毒(新拆封的一次性输液器最好),动作要轻柔,深浅要适宜。皮质激素类药物强的松龙能引起泌乳显著减少,但在停药1周后可逐渐恢复到病前水平。

(3)乳房灌注氧氟沙星、普鲁卡因、强的松龙,联合内服中药全克乳炎汤对各类型乳房炎均具有很好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一般抗生素疗效不佳的慢性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对慢性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用药时间至少需要6~7 d。

4 疫苗预防试验

用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典型菌株作为制备疫苗菌株,经培养、混合、灭活后,用白油、吐温、司本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多菌种灭活油乳疫苗。

笔者在南阳市22个奶牛养殖小区作试验。在预产期前2周每头牛注射油乳苗10 m L,共有260头牛接受注射疫苗试验。另外选取相同数量的同期泌乳牛不注射疫苗作为对照。统计分娩后45 d、75 d、100 d乳房炎的累计发生情况。结果如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奶牛分娩后75 d试验牛和对照牛乳房炎发病率差异极为显著,75天后保护力逐渐降低,到100天后统计二者已没有明显差异。

【发病调查】推荐阅读:

发病症状06-05

发病早期07-06

发病诱因07-28

发病风险07-30

发病原因08-09

发病预后08-21

发病病理08-27

发病状况09-07

发病人群10-04

发病特征10-31

上一篇:高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下一篇:培训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