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发病率(通用9篇)
感染发病率 篇1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在医院发生的感染。其感染人群分为各种患者、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诊疗手段的多样化,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感染因素,笔者对2013年住院期间年龄≥65岁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应护理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具体要求,推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1 方法
本次调查我院2013年1-12月年龄≥65岁住院患者638例。其中男性546例,女性92例,年龄65~94岁。采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结合的调查方法,按照卫计委《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我院全年住院65岁以上老年患者638例,发生医院感染13例,感染发生率为2.04%(表1)。
调查分析发现,老年患者多数存在基础疾病重、进行过侵入性操作和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感染诱发因素。高龄、基础疾病严重、合并慢性病者等因素导致的感染率达到10.61%,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导致的感染率为12.50%。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9.23%。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表2)
3 讨论
医院感染的类型一般分为四种:(1)交叉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即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工作人员间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途径引起的感染。(2)自身感染(self-infection)又称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指病原体来自患者本身的感染,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等,患者全身抵抗力降低,即可引起自身感染。例如术后伤口感染的葡萄球菌来自自身皮肤;链球菌来自口腔;气性坏疽及破伤风杆菌来自肠道。另外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等造成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使一些部位的耐药菌异常增殖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感染,如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等。(3)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即指在诊断治疗或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医疗器械、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4)带入传染:患者入院时已处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后发病,传给其他患者。老年住院患者均有高龄、病情重、免疫机制低下、抵抗力差且多有基础疾病,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侵入性操作诱发医院感染,特别是气管切开后,人工气道建立,使患者呼吸道防御屏障遭到破坏,外界空气直接进入气道和肺内,失去了上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湿化和过滤作用,气道黏膜易于干燥,影响纤毛运动而阻碍分泌物的排出,易发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1,2],因此下呼吸道感染率占69.23%。侵入性诊疗技术及操作不规范和不注意手卫生,易造成病原菌间接传播,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因此无菌操作、手卫生消毒不容忽视。
调查证明,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真菌为主,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为多,真菌检出率高达61.53%。这主要与患者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低和药敏试验不及时,造成抗生素不合理的应用,造成患者体内微生物生态失衡,引起真菌等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在日常医院感染管理中要强化环节把控,注重经常性对临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和监控,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感染患者的管理,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对老年患者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留置时间。在进行侵入性诊疗技术及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重复使用的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氧气湿化瓶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每次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必须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围裙。
参考文献
[1]侯爱红.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742.
[2]伏平.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71.
[3]韦秋玲.气管切开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4,4(6):38.
感染发病率 篇2
近年来,疾病混合感染引起生猪发病,在临床上呈现不典型症状的`病例增多,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使用抗菌素和抗病毒药有一定效果,但停药后就恢复原症状.该病病程往往呈慢性经过,有较高的死亡率.2006年5月,某地发生了类似生猪病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初步判断是蓝耳病、猪瘟病混合感染发病,采用猪瘟单苗紧急接种与对症药物治疗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作 者:陈传斌 卢长明 作者单位:陈传斌(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林副业局,210000)卢长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畜牧兽医站,210000)
刊 名:中国畜禽种业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年,卷(期):2009 5(2) 分类号:S8 关键词:★ 猪瘟与李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中药辨证施治
★ 猪肺线虫病与猪气喘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制
★ 一例雏鸭感染链球菌病的诊治
感染发病率 篇3
关键词:病害临床症状;检测;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66-1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包括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疾病。鸡支原体病,又名慢性呼吸道病,是由禽败血支原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具有病势缓慢、病程长等特点,临床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咳嗽,流鼻液,呼吸道啰音,严重时伸颈张口呼吸。而鸡大肠杆菌病与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是肉鸡养殖中常见、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上,肉鸡感染支原体病后,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增加了几十倍,反之,肉鸡感染大肠杆菌病后,支原体病的感染率也将增加几十倍。因此,支原体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对养鸡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其病死率可达10%~40%,有时高达70%。而大肠杆菌与支原体均易产生抗药性,使得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药物选择上面临诸多难题。
1 病症的临床症状
患鸡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羽毛蓬乱、呼吸困难、张口或伸颈呼吸,个别鸡只出现咳嗽、流鼻液、打喷嚏等症状,鸡只腹泻,排黄白色稀粪。鸡舍内有很重的腥臭味,个别鸡眼睑水肿、流眼泪。
2 病害的病理变化
解剖患病鸡只,可见喉头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气管、支气管内有浑浊黏稠的渗出物,胸气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壁变厚,心包、肝脏表面有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包裹,心包积液,肝脏肿大。
3 实验室检验
涂片、镜检无菌采集病死鸡心包液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菌体两端钝圆的短杆菌;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集病死鸡心包液在普通琼脂上划线,37℃培养24小时后形成圆形凸起、光滑、湿润、半透明、灰白色的菌落。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形成紫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挑取可疑菌落接种肉汤,37℃培养24小时后镜检,可见到与直接镜检一致的细菌;药敏试验取上述分离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分离菌对氧氟沙星、头孢唑啉、丁胺卡那霉素均有较强的敏感性,而对其他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尤其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红霉素、链霉素几乎不敏感,且以多重耐药为主;平板凝集试验将病料送濮阳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鸡支原体阳性。
4 病害的诊断
根据鸡群的发病情况,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鸡支原体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5 病害的防治
隔离患鸡,鸡舍交替使用过氧乙酸和0.3%百毒杀进行带鸡消毒,并加强舍内通风;每千克水添加氧氟沙星50毫克,让鸡自由饮水,连用3天;同时肌注丁胺卡那霉素,100毫克/羽,每天1次,连用3天;采取上述措施后,疫情立即得到控制,5天后再未发现鸡只死亡。
6 结语
鸡大肠杆菌和支原体都是条件性致病菌。恶劣的外界环境条件和各种应激因素都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如气候突变、寒冷、闷热、通风换气不良、氨气过浓等应激因素,粪便、污水、病死鸡等不能无害化处理,卫生条件差、密度过大、潮湿的环境等可使鸡群抗病力减弱,从而诱使该病发生。此次两病的混合感染一个可能原因与养殖户简陋饲养条件有关,另外南方春季早晚温差大,饲养密度过大,又不及时清理粪便,通风不好,鸡只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导致了该病的发生。
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在长期使用和滥用抗生素的鸡场,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此次分离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氧氟沙星、头孢唑啉、丁胺卡那霉素均敏感,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链霉素、红霉素敏感性较低。通过此次试验可以看出,临床上大肠杆菌的药敏谱发生一定的变化。据报道,大肠杆菌的治疗以氟喹诺酮类药物效果为佳,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有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等。但此次分离的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的敏感性大大降低,甚至出现了抗药性。这可能是养殖户长期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造成细菌耐药菌株出现的结果。因此,鸡只发病后,除了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外,有条件的应尽量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对大肠杆菌和支原体都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确保药效,减少用药的盲目性,避免滥用药物。
由于两病混合感染极难消灭,根本的预防措施是要在加强药物保健的同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净化环境,减少应激,改善饲养管理方式,并根据不同种类、日龄确定合理饲养密度,注意保持鸡舍内温度、湿度、通风的适宜,尽量减少应激。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做好粪便、污水、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清除环境中的传染源,这样才能减少或杜绝该病的发生。
作者简介:张永杰,中专学历,南乐县畜牧局,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 12:47:18
感染发病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所有收住395例ICU患者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患者。
1.2监测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 ICU护士每天填写ICU患者日志, 记录新住进患者数、在住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及使用呼吸机患者数;ICU医生每周评定患者危险等级;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负责核对资料并填写患者个案调查表,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住ICU诊断、在住ICU时间、转入转出科室等, 以及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对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调查, 询问医生、护士, 查看病历, 确定是否发生医院感染以及发生感染部位和标本送检情况等。观察起点为患者入住ICU的时间, 终点为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追踪观察48 h。
1.3诊断方法依据卫生部 (现卫计委) 2001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统计学方法将收集到的资料录入Excel,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5干预措施将2013年7月1日~12月31日的184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进行总结, 分析存在的危险因素, 针对性的制定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 2014年1月开始实施。
1.5.1强化培训教育医院感染管理科对ICU医务人员进行了重点部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手卫生规范、消毒隔离制度、标本的规范采集等内容的强化培训;ICU设置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考题, 每日提问;派多名医务人员外出参加长、短期培训, 学习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新技术。通过强化培训教育, 提高ICU医务人员感控意识。
1.5.2注重环境保洁ICU制定简单易懂的保洁工作流程, 解决了保洁人员因更换频繁且文化程度低的问题。强调环境保洁2次/d, 可依医院感染聚集性发生时增加频次, 尤其针对可能忽略的物体表面如各种设备旋钮、监护仪电源线表面、手消液架、护理用具表面、抽屉拉手等;保证保洁工具分区使用, 做到1床1巾1消毒。
1.5.3加强手卫生规范执行针对ICU个别医务人员和外来会诊、换药的医生手卫生依从性较差的情况, 通过增配洗手池, 增加手消液放置点;ICU医务人员相互监督;《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内网上重新置顶;医院感染管理科对ICU进行现场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 并在每月考核中加大手卫生考核力度等一系列措施,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
1.5.4加强现场干预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增加到ICU频次, 现场调查以下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1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留置尿管、更换切口敷料、气管内吸痰等均应严格无菌操作, 保障最大无菌屏障;2使用导管患者, 每日评估是否撤机或拔管, 缩短置管时间;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如无禁忌证, 床头抬高约30°;4次/d口腔护理;螺纹管冷凝水及时倾倒;3规范标本采集;4加强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的执行。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等。发现问题现场干预, 及时协调解决。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病率本次共监测患者395例, 总住院天数2206 d, 感染例次36例。干预前、后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2.50%、6.16%, 两者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7, P<0.05) 。详见表1。
2.2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本次监测中, 干预前、后: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发病率分别为12.18‰、8.25‰,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RBSI) 发病率分别为5.81‰、0‰, 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 (CAUTI) 发病率分别为3.48‰、3.12‰。详见表2。
3讨论
进入ICU救治的患者大多病情急、症状、病因复杂, 涉及到较多的侵入性诊断与治疗的操作, 可能带来医院感染的潜在隐患[2]。控制医院感染, 前提是干预措施需得到有效落实。而对于干预措施的有效落实, 日常的监测与监督非常重要[3]。通过上述强化培训教育、注重环境保洁、加强手卫生规范执行、加强现场干预等措施的实施,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明显下降, 说明干预措施有效。
本次监测结果中, 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9.11%、例次日感染发病率16.32‰、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VAP 10.51‰、CRBSI 3.64‰、CAUTI 3.29‰, 低于易文华等[3]、张萍等[4]的调查结果, 也低于本院2008年9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陈红平等[5]的研究结果, 充分说明通过持续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不断的总结、分析、反馈, 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能有效的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本次调查中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高于张新玲等[6]的调查, 因此, 仍然需要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预防与控制ICU器械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次干预中虽然注重了环境保洁, 但是疏漏了对保洁过程的现场调查;而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干预措施落实情况的现场调查又可能存在观察者效应。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不仅需要医院各部门的配合, 还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参与[7]。因此, 调动每个医务人员的感控积极性, 变被动感控为主动感控, 提高执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依从性仍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尤其要发挥感控小组的管理优势, 因为他们工作在一线, 更容易发现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 及时反馈, 采取措施, 使感控工作更有成效。
摘要:目的 评价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对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 , 对本院2013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住ICU的395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4年1月开始实施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 将2013年7月1日12月31日184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前, 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211例ICU患者目标性监测结果作为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后:ICU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由12.50%下降至6.16%, 两者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7, P<0.05) , 调整例次感染发病率由3.75%下降至1.91%, 次日感染发病率由19.67‰下降至12.54‰, 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感染发病率由12.18‰下降至8.25‰,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RBSI) 发病率由5.81‰下降至0‰, 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 (CAUTI) 发病率由3.48‰下降至3.12‰。结论 持续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有针对性的制定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并实施, 能有效的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余剑文.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耐药分析.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21 (9) :99-100.
[2]高俊华.综合医院ICU患者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调查.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8) :13.
[3]易文华, 张彩云, 赵艳群.综合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干预.广东医学, 2012, 33 (15) :2247.
[4]张萍, 王光明, 焦婕英, 等.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效果调查.职业与健康, 2013, 29 (3) :361.
[5]陈红平, 魏红记, 延莹婷, 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686.
[6]张新玲, 向大伟, 程谋涛, 等.多种干预措施对ICU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4) :3024.
感染发病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小儿外科2011年6月-2014年6月共收治1 418例小儿病例, 发生医院感染48例, 院感发生率3.4%。其中, 男27例, 女21例, 年龄0.1~11岁。所有患儿入院时间均超过48 h。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18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 统计、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的感染部位, 比较医院感染病例与无医院感染病例的住院时间及费用等。
1.3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2号文件《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 数据选择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情况
1 418例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中, 48例存在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4%。48例院内感染患儿中, 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导管感染。其次是皮肤软组织感染、口腔感染、胃肠道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所占的比例最多, 其次为手术切口, 比例最少的感染部位为胃肠道, 见表1。
2.2 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
1 418例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中, 48例医院感染患儿的住院时间为14~35 d, 平均住院为 (25.17±6.32) d;1 370例无医院感染患儿的住院时间为3~13 d, 平均时间为 (6.89±2.93) d。48例医院感染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久于无医院感染患儿,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医院感染对小儿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有着很大的影响, 不仅耽误患儿的疾病治疗, 延长住院时间及康复时间, 同时又增加患儿的医疗成本, 占用医疗资源, 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 加强小儿外科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与控制成为医院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3]。
本研究1 418例小儿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中, 48例存在院内感染, 以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 为35%。其原因可能主要和呼吸机使用有关。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与手术治疗有关, 对此, 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儿外科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控制管理: (1) 准确使用呼吸机。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应用呼吸机, 准确掌握机械通气指征, 并参照无菌标准完成相关的操作, 定期对患儿呼吸道实施清理处理, 防止多次插管[4]。当患儿恢复正常的呼吸后, 及时撤离呼吸机, 尽可能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5]。 (2) 加强围术期的护理[6]。外科患儿通常选择手术治疗, 在手术治疗中, 护理人员需注意加强各方面的护理, 术前需做好相关的备皮工作[7]。术中需严格执行手术切口的无菌操作, 换药前需对重症监护室实施必要的消毒处理, 且于消毒30 min以后方可开始换药, 术后需注意患儿手术切口的清洁, 定时为患儿换药[8]。
本研究1 418例小儿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中, 48例医院感染患儿平均住院为 (25.17±6.32) d;1 370例无医院感染患儿平均时间为 (6.89±2.93) d。48例医院感染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久于无医院感染患儿,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证实医院感染可影响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的疾病治疗与身体康复, 不容忽视。同时, 住院时间的延长是否会增加医院感染率, 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 由于住院时间的延长, 非医疗直接费用如陪费、营养费等和疾病间接费用如误工费等也不可小视。这些经济负担和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调查。
综上所述, 医院感染对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的身体健康影响巨大, 可加重症状, 增加治疗难度, 延长其住院时间与康复时间, 需给予高度重视[9]。呼吸道与手术切口是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 准确使用呼吸机、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可减少医院感染的概率, 对外科重症监护室患儿有着重要的意义,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10]。
参考文献
[1]蔡康琴, 廖常菊, 甘国荣, 等.ICU工作人员对手卫生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11 (12) :124-125.[1]CAI KQ, LIAO CJ, GAN GR, et al.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CU staff rival health cognition[J].Nurs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0, 11 (12) :124-125.Chinese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2001:314-320.[2]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Diagnosis Standard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for Trial Implementation) [S].2001:314-320.Chinese
[3]冯升, 成磊, 匡秀兰, 等.儿童重症监护室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Logistic回归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5 (22) :14-15.[3]FENG S, CHENG L, KUANG XL, et al.Children's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J].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011, 5 (22) :14-15.Chinese
[4]张有彪.外科手术感染因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9 (10) :775.[4]ZHANG YB.Surgical infection factor analysis and its prevention measures[J].Journal of China National Folk Medicine, 2010, 9 (10) :775.Chinese
[5]艾方, 张会敏.小儿外科伤口感染原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14 (06) :284-285.[5]AI F, ZHANG HM.Pediatric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causes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12, 14 (6) :284-285.Chinese
[6]KHANM A, COMBSC S, BRUNT EM, et al.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n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Ann Nucl Med, 2009, 14 (2) :121-126.
[7]TABIT CE, CHUNG WB, HAMBURG NM, et al.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Rev Endocr Metab Disord, 2010, 11 (1) :61-74.
[8]张淑杰, 黄桂芹, 赵娟, 等.呼吸机的使用与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控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12 (08) :182-183.[8]ZHANG SJ, HUANG GQ, ZHAO J, et al.The use of the breathing machine and the icu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J].Nurs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0, 12 (8) :182-2010.Chinese
[9]ENDEMANN DH, SCHIFFRIN EL.Endothelial dysfunction[J].J Am Soc Nephrol, 2004, 15 (8) :1983-1992.
脑瘫患儿院内感染发病情况分析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8年1月~2009年9月在我院小儿神经康复科住院治疗并发生院内感染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回顾性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9月的小儿神经康复科住院患儿进行逐一查询, 从年龄、院内感染发生部位、住院时间、病原体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2.2 诊断标准
1.2.2.1 脑瘫的诊断标准
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昆明会议制订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1]。
1.2.2.2 院内感染临床诊断标准
依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进行诊断[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调查
出院总人数1 816例, 院内感染患儿544例 (30%) 。其中男401例, 占院内感染病例的73.6%, 女性143例, 占院内感染病例的26.2%;其中年龄最小0.17岁, 最大10岁, 平均 (1.62±1.32) 岁。住院时间最短3 d, 最长83 d, 住院天数超过40 d以上的患儿为6例, 平均 (22.05±7.14) d。感染时间最短2 d, 最长62 d, 平均 (12.26±6.30) d。在感染患儿的感染部位中, 上呼吸道占58.09%, 下呼吸道占34.19%, 胃肠道占5.70%, 五官占2.94%, 皮肤软组织占0.37%, 其他占0.37%, 而生殖道、烧伤部位、菌血症、输血相关、血管相关、细菌性脑膜炎、器官腔隙、深部切口、表浅切口、腹腔内组织、病毒性肝炎、泌尿道、胸膜腔等部位感染在脑瘫患儿中比较少见。
2.2 不同年龄段的疾病分布情况
主要病种见表1。
2.3 不同疾病的菌种分布情况
见表2。
第一个百分比是纵向百分比, 第二个百分比是横向百分比
第一个百分比是纵向百分比, 第二个百分比是横向百分比
3 结论
小儿神经康复病科存在其特殊性, 其收治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功能协调障碍 (脑性瘫痪) , 本组资料显示脑瘫患儿的院内感染率为30%, 远高于本院同期儿内科的院内感染率 (1.24%) , 也高于全国儿科院内感染率 (4.1%) 。由于脑瘫患儿脑功能发育不完善, 这也是造成医院感染比一般儿科高的重要因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0.4~0.6岁、1~10岁的患儿在同龄住院患儿中的比重均>10%。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中, 从发病情况来看, 0~0.2岁、0.6~0.8岁、2~3岁的患儿在同龄住院患儿中的比重均>10%, 应重点关注这些年龄段的患儿, 防治呼吸道感染对降低脑瘫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是非常关键的。
呼吸道感染中, 细菌感染比重较大, 按构成比排列为卡他布兰汉菌、口腔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表面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医院内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均以卡他布兰汉菌和口腔链球菌感染为主;卡他布兰汉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 其发病逐年增多。据国外报道, 卡他布兰汉菌已跃居成为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第3位重要病原菌。本组病例脑瘫患儿脑功能发育不完善, 使细菌易于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院内感染也明显增多[3]。根据脑瘫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的特点, 可通过大力开展传统疗法、推拿、穴位敷贴、食疗等增加患儿免疫力和营养, 降低脑瘫患儿院内感染率。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脑瘫患儿医院感染发病情况, 初步探索合理的预防措施, 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9月小儿神经康复科患儿的年龄、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住院时间、病原体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部位。从发病情况来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0.4~0.6岁、1~10岁的患儿在同龄住院患儿中的比重均>10%;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中, 0.4~3岁患儿较多, 在同龄住院患儿中的比重>10%;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种是口腔链球菌 (33.99%) 、卡他布兰汉菌 (29.25%) 、肺炎克雷伯菌 (11.86%) ;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致病菌种主要是口腔链球菌 (31.09%) , 卡他布兰汉菌 (28.57%) , 大肠埃希菌 (10.08%) 。结论:防治呼吸道感染、重视病原菌培养、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力对降低脑瘫患儿院内感染率十分重要, 尤其要重点防治一些年龄段的患儿。
关键词:脑瘫,院内感染,药敏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 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4) :262-262.
[2]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现代实用医学, 2003, 15 (7) :460.
感染发病率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用的患者均为2009年06月至2011年0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皮肤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9例, 年龄40到87岁之间, 平均年龄64.1±4.88岁。本次试验患者的生理功能以及健康状况评分系统[1]的评分是在14.7分~29.3分之间, 平均评分是27.1±4.88分。
1.2临床分析
所有 (30/30) 患者在皮肤发生真菌感染之前都使用过抗生素, 73.33% (22/30) 患者联合使用过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药物。50% (15/30) 患者合并使用激素。其中超过60岁的患者占83.33% (25/30) , 所占百分比为83.33%。76.67% (23/30) 例患者出现了局部皮肤潮湿。部位83.33% (25/30) 患者是发生于腹股沟、会阴部、腋窝等位置, 主要的临床表现特点就是局部潮红、糜烂、瘙痒等;33.33% (10/30) 患者发生于腹部、背部、颈部等位置, 主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粉红色的丘疹, 环形斑等。
2讨论
患者局部皮肤潮湿为真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抗生素应用减少了细菌的竞争作用, 再加上患者年龄偏高免疫力低下, 无法抵抗真菌感染。故对未发生真菌感染而具有潜在因素时应局部护理中应会阴及肛周皮肤每天温水清洗干净待干后涂氧化锌软膏保护[2]。对于已经发生皮肤真菌感染的患者1) 尽早予抗真菌药膏外涂;2)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 增加透气空间, 清沽、涂药后予纱块隔开阴囊与腹股沟皮肤, 避免皮肤相互摩擦。4) 观察药物应用后的效果。效果不佳则及时报告医生;5) 近早取合适标本做药敏试验, 提示医生裉据药敏结果使用药物[3]。
另外, 还应加强综合护理如加强患者胃肠的营养支持, 提高机体抵抗力。给予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尤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A, 降低真菌感染率。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 提高对真菌感染危害的认识;合理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4],
参考文献
[1]朱翠萍, 潘丽华.ICU内患者皮肤真菌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8B) :47-48.
[2]王洁, 李雪蓉, 朱克云.危重患者皮肤真菌感染62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淮海医药, 2011, 29 (2) :175-176.
[3]刘亮英, 陈建容, 赖旭春, 等.ICU患者肛周、腹股沟部皮肤损伤相关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5) :579.
感染发病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6月我院治疗的4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观察组, 其中, 男27例, 女19例;年龄5~13岁;病程5~16 d;单纯型20例, 混合型26例,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HSP的诊断标准[2]。对照组42例均为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检儿童, 经体检无心脏、呼吸系统、肾脏、肝脏及内分泌疾病, 其中, 男24例, 女18例;年龄5~13岁。两组儿童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于晨起空腹, 抽取静脉血, 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 (ASO) , >200 U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四格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46例中ASO阳性24例 (52.17%) , 对照组42例中ASO阳性6例 (13.64%) , 两者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χ2=14.02, P<0.01) 。见表1。
3 讨论
HSP是儿科常见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 涉及多个系统和脏器, 以皮肤、关节、胃肠和肾损害常见。本病家族中可同时发病, 同胞中可同时或先后发病, 有一定遗传倾向。HSP的病因尚不明确, 发病诱因可与感染、药物、食物、花粉吸入、蚊虫叮咬、疫苗接种等有关, 但仍以感染占第一位[3,4]。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前或发病时都伴有发热、咽喉疼痛、咳嗽等呼吸道感染史,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1周后ASO滴度开始升高, 认为ASO升高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依据。本组资料中观察组ASO阳性率 (52.17%) 高于对照组ASO阳性率 (13.64%)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HSP发病相关性明显。1999年Al-Sheyyab M等曾做了病例对照研究, ASO阳性患儿发生HSP的风险是阴性患儿的10倍。2003年Masuda等[5]在HSP患儿肾组织中找到了溶血性链球菌抗原, 且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肾疾病, 肯定了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HSP的关系。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HSP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较多研究认为HSP是一种感染后的免疫反应。链球菌的某些结构或其抗原结构与自身组织结构相似致使发生免疫应答, 形成免疫复合物, 从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 同时有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的异常参与以及个体易感基因等[6,7]。一些研究者发现本病与免疫基因的关系, 具有TT基因型的患者似乎有更复杂的HSP的临床表现[8]。在急性期, 有半数患儿血清Ig A浓度升高, 外周血Ig A阳性, B细胞数、Ig A类免疫复合物或冷蛋白均增高, 提示本病为Ig A类免疫复合物疾病。HSP发病率高, 病情常迁延反复。复发次数的增多使原有病理改变加重, 还可导致新的病理变化形成, 从而使病情加重, 并发症增多。感染被认为是复发的触发因素[9]。减少链球菌感染可以降低HSP的复发, 减少并发症, 减轻患儿痛苦。
因此, 无论在HSP的触发、致病或复发的过程中, 链球菌感染可能参与并通过免疫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 遇到HSP患儿尤其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应注意监测ASO, 以便临床早期诊断, 合理应用抗生素, 改善HSP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链球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发病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4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 (观察组) 和42例门诊体检儿童 (对照组) 进行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 (ASO) 检测并分析。结果:观察组46例中ASO阳性24例, 对照组42例中ASO阳性6例, 两者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χ2=14.02, P<0.01) 。结论:链球菌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密切相关, 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儿童,过敏性紫癜,链球菌感染
参考文献
[1]何丽雅, 佟莉贞, 赖冬波, 等.儿童过敏性紫癜胃十二指肠粘膜改变[J].广州医药, 2002, 33 (5) :23-24.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89-690.
[3]张交生, 宋丽君.过敏性紫癜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6, 33 (4) :264-266.
[4]张碧丽, 王文红, 范树颖.儿童过敏性紫癜575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11) :646.
[5]Masuda M, Nakanishi K, Yoshizawa N.Group A streptococcal antigen in the glomeruli of children with Henoch-Schonlein nephritis[J].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2003, 41 (2) :366-370.
[6]姜武林, 朱焰, 魏亚新.过敏性紫癜患儿链球菌感染的检测与分析[J].临床医学, 2004, 24 (1) :53.
[7]陈洪.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4) :175.
[8]Yang YH, Chuang YH, Wang LG, et al.The immunobiology of Henoch-Schonlein purpura[J].Autoimmun Rev, 2008, 7 (3) :179-184.
感染发病率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3~6岁的RRTIs住院患儿62例为RRTIs组,并收集同期非反复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70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患儿。RRTIs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修订的RRTIs诊断标准:(1)3~5岁:上呼吸道感染每年至少6次,下呼吸道感染每年至少2次,>6岁者上呼吸道感染每年至少5次;(2)2次呼吸道感染之间时间间隔超过7d;(3)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未达到诊断次数者可加下呼吸道感染次数。排除标准:(1)年龄<3岁或>7岁者;(2)合并遗传代谢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疾病、先天性肺发育不良或其他遗传性疾病者;(3)近期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或服用免疫制剂等药物者。
1.2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在患儿入院时记录人口学资料、幼儿园相关情况、生活饮食习惯、营养状况、相关病史以及用药史等。比较RRTIs组患儿与对照组上述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估计相对危险度。
1.3数据分析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不同因素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对危险度(OR)及OR的95%置信区间采用危险度估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RRTIs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入托情况、幼儿园性质、水果摄入频率、贫血或营养不良史等方面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蔬菜摄入频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吸入二手烟、支原体感染史以及使用抗生素频率方面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度估计显示,每天摄入蔬菜、每日户外活动2h以上和RRTIs负关联,长期吸入二手烟、支原体感染史以及每年使用7次以上抗生素与RRTIs正关联。见表1。
注:[a]表示蔬菜每天摄入和每周1~3次之间比较;[b]表示每日户外活动2h以上和不足30min之间比较;[c]表示长期吸入二手烟和无吸入之间比较;[c]表示每年使用抗生素7次以上和每年0~3次之间比较。
3讨论
RRTIs以婴幼儿较为多见,该病可能主要和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呼吸道黏膜娇嫩容易侵犯、黏膜纤毛清除病原微生物及黏液的能力较弱等自身生理特点有关。既往研究表明[3,4,5],先天性疾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等疾病因素,母亲生育年龄、孕期营养、早产、母乳喂养、家庭成员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等先天及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功能异常等自身因素以及生活环境、饮食状况、治疗不当、缺乏锻炼、父母文化程度等外部因素都与RRTIs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综合文献报道多种和儿童RRTIs相关的因素,以住院的3~6岁RRTIs患儿为观察对象,以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探讨了学龄前儿童生活及活动相关因素与RRTIs之间的关系。
学龄前儿童身体各项机能较婴幼儿有明显完善,但是抵抗力仍然较差,进入幼儿园后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很容易在小朋友间相互传染,进入秋冬季节,学龄前儿童就诊人数明显增加,尤其初入幼儿园的儿童,对幼儿园生活不能较好适应,更加容易生病,同时,幼儿园性质、入托人数、办学条件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孩子健康。虽然多数幼儿园会按照要求制定较为完整的食谱,蔬菜、水果以及动植物蛋白等搭配方面均较为合理,但是城市幼儿园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多数孩子在家庭中被娇惯,对幼儿园的饮食不能很好适应,导致营养缺乏;有些幼儿园办学条件简陋,环境较差,不够宽敞明亮,加之入托儿童多,导致儿童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本文针对儿童入托后生活环境发生的微妙改变,结合家长平时对儿童生活、饮食以及病史等情况的关注情况,对学龄前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1)反复呼吸道感染组儿童入托率较对照组低,这可能主要和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长期生病、入托后容易被诱发、部分家长选择不入托有关;(2)RRTIs儿童幼儿园为私立性质者比例略高,但是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个结果提示幼儿园性质可能对RRTIs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本组病例较少,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3)RRTIs组儿童蔬菜和水果摄入频率较低,户外活动时间较少,其中蔬菜摄入、户外活动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各种酶,而户外活动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增加光照,二者均可促进多种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增加机体免疫力以及抗病毒、抗感染的能力,减少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在儿童吸入二手烟、支原体感染史以及使用抗生素使用频率等方面,本组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6]。
参考文献
[1]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5):321.
[2]陈慧中.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及反复肺炎诊断思路〔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3):63.
[3]陈楠.免疫增强剂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治疗地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3):168.
[4]张翠.浅谈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与调查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38.
[5]李红.坝上地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