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高(精选8篇)
发病率高 篇1
1 入冬要慎防的几种重点疾病
仔猪冬季疾病主要是面临冷应激条件下, 因饲管水平低下、基础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不达标、常见病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饲养环境条件恶劣等综合因素作用下, 导致发生的一系列应激性综合征, 主要包括“仔猪黄白痢、仔猪水肿、仔猪腹泻、流感、气喘病”等, 都是入冬后应重点防范的疾病。
2 临床症状
概括性的讲, 仔猪冬季高发病主要具备以下几大症状特点: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 包括喘咳、喷嚏、流泪、流涕、呼吸困难等;不同程度的消化性疾病, 包括消化机能减退, 黄色、白色或灰白色下痢, 腹泻等, 继而出现贫血、苍白、严重的营养不良, 有的病例最后发生自体中毒、衰竭、窒息死亡;视诊见被毛粗乱, 机体消瘦、脱水、贫血、苍白, 呼吸较困难, 排便颜色异常, 食欲不佳或废绝, 扎堆、嗜睡、昏迷、寒战等。
3 流行病学特点
母猪饲养管理不当, 在营养不全或缺乏的条件下, 其泌乳量不足, 特别是仔猪未吃到充足的初乳, 则容易发病;母猪的重点疾病疫苗程序不合理, 疫苗接种落实不到位, 出生30d内无有效抗体保护, 仔猪发病及死亡率增大;昼夜温差超出5℃~10℃, 仔猪保育舍内温度低于20℃, 贼风穿舍, 舍内长期粪尿堆积、阴冷、潮湿等, 容易引起发病;未及时给仔猪补充足量维生素以及铁、硒、钙、磷等微量元素, 初生仔猪罹患低血糖症等, 也容易造成疾病高发;传播途径较广泛, 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 还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饲料、水源、器械、空气气溶胶等间接传染, 场内存在犬、猫、鼠、寄生虫等中间传播媒介时, 也能将疾病扩散、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带病猪及其分泌、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物质等;所有仔猪皆是易感对象, 但以日龄越小, 其发病、死亡率越高。
4 综合防治
强化母猪饲管, 分娩前即要做好猪瘟、猪蓝耳病、猪肺疫等几种有严重呼吸性症状的疾病的计划免疫接种, 可以给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保护, 减少仔猪季节性发病及死亡率;母猪产期实行短期优饲, 供给全价日粮, 确保泌乳机能旺盛, 为仔猪提供充足母乳, 尤其要确保出生3d内吃足初乳, 有利于巩固仔猪机体免疫力, 提高其抗病力;仔猪重大疫病计划免疫在30日龄以后 (避开母源抗体干扰) 陆续开展, 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为必免病种, 其他疾病的疫苗免疫应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调查合理选择接种。
出生1~30d内的仔猪, 其生活舍内的温度应采用暖气、空调等调温设施长期控制在25℃~28℃, 30d以后可逐步降温, 但日降温差仅限于0.5℃~1℃, 禁止突然、大幅度降温, 以防造成温度应激性综合征, 仔猪舍温度最低不宜超过20℃~22℃, 同时要做好舍内空气对流, 定时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 保证空气清新、有害气体不超标;仔猪舍内相对湿度宜控制在70%~75%, 其生长性能发挥最佳, 发病率明显降低;及时清理舍内粪污, 坚持定期消毒, 疫情动态发生时要进行带猪消毒;猪舍内要安装饮水器, 保证供应充足饮水, 并保证饮水温度不低于18℃~20℃, 冰冻水需人工加温, 并经检测符合饮用水安全要求。
出生3d内仔猪可适当补喂葡萄糖, 以预防初生仔猪低血糖综合征, 并能提高仔猪对冷应激的抵抗力;3日龄以后应注意补充铁硒合剂 (肌注或口服) , 以预防仔猪水中腹泻症;20~30日龄仔猪应争取早期诱食与断奶, 初期诱食要选择易消化、适合仔猪消化特点的开食料, 避免造成换料应激;35~40日龄应考虑驱出寄生虫1次, 要注意驱除球虫要采用有效的抗球虫制剂。
笔者推荐几种仔猪冬季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4.1 猪流感
症见发病仔猪流泪、涕下、咳嗽、精神萎靡、少食或绝食, 潜伏期1~2d, 会迅速在整群中传播。本病整群防治可取大蒜+葱白+生姜适量, 捣碎后加温热水随饮;或紫苏50g, 杏仁25g, 茅草根75g, 薄荷50g, 水煎后重症灌服、轻症随饮, 1剂/d, 连喂3d;重症不食者, 用病毒灵注射液10~20m L+庆大霉素5~10m L肌注, 混合肌注, 2剂/d, 连注2~3d。
4.2 猪气喘病
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 症见患猪病初常打喷嚏, 后期湿性呛咳, 流鼻涕, 天气严寒、刮冷风时发呛最严重, 病久发喘, 呼吸严重困难, 可闻状如打鼾似的声音, 机体逐渐消瘦, 最后衰竭死亡。本病整群防治可采用土霉素、支原净、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几种粉剂拌料或饮水添加, 连喂3~5d, 可使用其中1~2种交替应用, 效果较佳;土法可取蟾蜍1个焙干研末, 加温开水适量, 重症灌服2个疗程, 1剂/d, 连喂6d;重症不食者可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硫酸卡那霉素或长效土霉素等几种注射液肌注 (不能混合应用, 可选其中2~3种交替应用, 1剂/d, 连注3~5d) 。
4.3 仔猪水肿
又叫“溶血性仔猪肠毒血症”, 多发生于40~70日龄仔猪, 症见眼睑和头颈部明显水肿, 口、鼻、肢端、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斑或紫斑, 剖检可见胃肠充血水肿, 常突然发病, 体温不一定升高, 伴痉挛、昏迷、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以发育较快、食量较大的仔猪易发, 高蛋白质饲料、环境突变、缺硒等也容易诱发本病。整群预防应加强断奶仔猪的饲料调配, 均衡饲料中蛋白比例适当;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重视补硒、补钙, 加喂适量大蒜、苏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治疗以复方长效磺胺有一定疗效, 按0.2~0.3m L/kg体重应用, 1剂/d, 连注3d, 配合口服电解多维和健胃、排毒的中草药散剂效果较好。
4.4 仔猪黄白痢
本病以3~30日龄仔猪较常见, 属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症状主要表现为排黄色或白色异常稀便, 粪便有消化不全质腥臭味, 体温升高40℃~41.5℃, 寒战、绝食、脱水、衰竭及死亡, 病死率50%左右。本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及加强饲养管理水平, 保健预防以“糖、醋、蒜泥”合剂效果颇佳, 伴水样腹泻症状的病例可加入适量百草霜或木炭粉, 其收涩、止泻的效果更强, 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本病重症不食者, 可肌注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复方氧氟沙星注射液或复方长效土霉素皆有一定疗效, 需配合“补液盐、电解多维、维生素”的支持疗法, 效果显著提升。
胰腺癌发病率为何越来越高? 篇2
5年生存率仅为3%
在我们的腹部深处,有一个非常小又默默无闻的器官,这就是胰腺。尽管人们对自身胰腺的了解程度远不如肠胃或心脏,但胰腺的作用却非常重要。
胰腺是人体的第二大腺体,它既是一个外分泌器官,又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胰腺会分泌出含有多种消化酶的胰液,胰液通过胰腺导管流入肠道,帮助消化食物。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相通,因而被称为外分泌。胰腺的内分泌功能主要依赖于胰岛细胞,它能够分泌多种内分泌激素,如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担负着调节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职责。若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引起人们熟知的糖尿病。
王春晖主任介绍说,美国有研究显示,胰腺癌的1年生存率为8%,5年生存率仅为3%。对多数胰腺癌患者来说,从被诊断到死亡往往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生存期如乔布斯那样超过5年的患者非常少。乔布斯与胰腺癌抗争了8年,实属不易。
胰腺癌多被错当胃病治
胰腺癌素来被称为“癌中之王”,不仅仅因为它的恶性程度很高,更为凶险的是,它具有“难发现、易转移、难治疗”这三大特点。王春晖主任说,胰腺癌虽然凶险,但如果能够尽早发现、及时手术,治疗效果就能明显提高。但胰腺癌最可怕的就是早期难发现,常被患者误以为胃病或胆囊炎之类的消化性疾病。
胰腺癌最早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和腹痛,所以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病或其他的消化系统疾病,直到患者发现体重减轻严重,出现消瘦的情况才去就医,正因如此,都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往往到确诊时多为中晚期,这样的患者所剩的生命时间也很难超过一年半。因此,王春晖主任特别提醒大家,如果经常感到莫名疲倦;上腹部隐痛并向腰部放射;经常莫名的腹泻;体重突然减轻、消瘦;吃油腻食物后,上腹部常常疼痛等类似的消化道症状,千万别忘了查查胰腺。
西化生活方式增加胰腺癌概率
近来常听见有人说,为什么以前很少听见“胰腺”疾病,怎么现在好像越来越多了呢?对此王春晖表示,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近20年增长了约6倍,年龄主要集中在五六十岁,并且男性居多。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胰腺癌男性发病率达十万分之六,女性发病率达十万分之四。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一方面与诊断水平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越是西化的生活方式,患胰腺癌的概率就越高。
而男性患胰腺癌的概率比女性高的原因,与男性抽烟、喝酒的比女性多有关。因为胰腺癌的患病率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高达35%。经常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会增加2-2.5倍,发病年龄也会提前10年至15年;有喝酒习惯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会增加1.3-3.1倍;经常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胰腺疾病重在预防
浅谈鸡冬季高发病成因及防治 篇3
据国内多家规模化鸡场发病情况调查发现, 有多种鸡病与季节有密切联系。其中, 冬季最高发 (较集中发病) 的是鸡支原体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支) 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喉) 、鸡流感等, 其明显特征就是伴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 统称为呼吸性综合症, 其中以慢性呼吸道疾病居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冬季昼夜温差波动幅度较大、外界环境适宜病毒繁衍滋生、日常管理有所松懈而造成。
2 主要致病因素及防控对策
2.1 低温及不良环境应激
(1) 当室温低于15℃以下, 家禽的正常代谢机能会受到干扰, 其消化吸收能力及生长发育速度不同程度抑制, 特别是30日龄以内雏鸡对低温异常敏感, 产生明显不适, 诱导各种常见病呈高发态势。
对策:雏鸡舍以空调或暖气等供暖设备人为控温28~30℃, 育成鸡舍恒温22~25℃, 利于鸡群发挥最佳生长、繁殖潜能, 抗病力也相应增强。
(2) 早晚鸡舍内温差波动较大, 中、大鸡的消化力、饮食欲会受到一定影响, 尤其是30日龄以内雏鸡对温度波动极为敏感, 若短时间内温度波动超过5~7℃, 即可诱发疾病。
对策:分早、中、晚几个时间段定期检查鸡舍内温度计, 早、晚注意升温、保温, 中午要注意因鸡群自体产热升温, 须打开背风向门窗通风 (必要时应打开风扇纵向吹风, 避免直吹鸡群, 风速慢而均匀) , 尽量保持育成鸡舍温度波动不超过3~5℃, 雏鸡舍仅限于1~2℃, 这样造成的危害最小。
(3) 现代集约化、高密度饲养模式下, 冬季以病毒为主的致病原容易经被污染的空气、饮食源, 以及各种可携源的中间媒介物 (昆虫、野禽、其它家畜禽等) 等在种群内迅速散播疫病, 加之天冷人疏懒, 必要的生物安全防范、环境卫生治理、均衡饮食供应、防治寄生虫等措施落实不到位, 于是导致疫病高发。
对策:规模化鸡场冬季养鸡, 单位面积上的放养密度可比夏季适当放大, 但要适可而止, 还要严格执行本场既定的各项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提高饲管人员的管理水平, 抓好卫生、防疫消毒、科学喂养, 净化鸡场疫源、增强群体体质、提高整体抗病力。
(4) 冬季关闭鸡舍门窗保温, 未协调好“通风换气、排湿、灭源”几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阴冷、潮湿环境利于病毒繁殖, 另一方面粪污清理不及时, 通风换气不及时, 高密度饲养条件下鸡群体产热、促使暂时升温, 湿热环境又利于致病菌、寄生虫繁衍, 再则蓄积的粪尿等有机物发酵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氨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鸡舍内有害气体、病原微生物超标, 自然诱发各种疾病, 其中最常见、最致命的就是呼吸道疾病。
对策:及时清除鸡舍内的粪尿、积水、被污染垫料等, 消除这些消毒抑制因子后再行消毒, 切实提高消毒灭源效果, 抑杀养殖环境中多量的病原微生物;饲管员随时检查舍内温、湿度及空气质量, “保温、通风、排湿”几项工作齐抓共管, 确保温度、湿度 (相对湿度65~70%) 适宜, 鸡舍内无刺鼻异味, 空气质量良好。
2.2 饲管缺陷
2.2.1 饲料营养搭配不当
冬季养鸡对主要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盐分等有严格的要求, 长期缺乏或比例失调, 即会导致机体生理代谢紊乱, 随之发生疾病。
对策:必须以国家规定的饲养标准为依据, 结合本场饲养实践总结, 饲料源种类要多, 能量、蛋白质饲料均在3种以上, 将上述必须的各种营养物质合理搭配, 发挥好营养之间的互补作用, 全面满足鸡当前的营养需求。
2.2.2 饲喂方式不当
育成肉仔鸡食欲旺盛, 任其暴饮暴食, 或是群体饮水、饲料供应不足, 不定时定量等, 就会导致鸡群体质下降、抗病力下降;勉强投喂已过保质期、发生霉变、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冬季养鸡不可避免有病死现象, 一有疫情动态立即滥用药物, 特别是抗菌素, 损伤鸡的免疫脏器、摧毁自身免疫机能。
对策:冬季养鸡给水、给料要均匀, 不可缺、不可过, 坚持勤添、多次喂, 每次喂料以料槽内不剩料、8~9成饱为宜, 日间喂3~4次, 夜间 (18:00以后) 补喂1次;妥善管理饮水、饲料源, 确保不变质、无污染;冬季药物保健预防尽量不用抗菌素, 建议使用复方黄芪多糖散 (含黄芪多糖、青蒿素、板蓝根、氟苯尼考、增效因子等) , 对鸡的保护作用较好、毒副作用较小, 能全面兼顾抗病毒、抗菌、强免疫力, 是当前首选的鸡病防治药物。另外, 还要重视合理投喂维生素 (VA、VC、VE、VB2) 、矿微 (电解多维) 等, 在疫情动态流行期、治疗康复期酌情使用, 可以增强抗应激能力、增进免疫力、提高防治效果。
3 治疗
3.1 总治则
鸡冬季疫病以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疾病为主, 普遍并发或继发其它感染, 所以在诊断上有一定难度, 视诊症状表现及用药治疗方法上往往大同小异, 准确鉴别诊断仅为确定最敏感药物提供依据。因此, 冬季“鸡支原体病、鸡传支、鸡传喉、鸡流感”等几种高发病, 其治则必须有全面兼顾性, 要坚持“抗病毒+抗菌 (控制继发感染) +对症控制 (止咳平喘、解毒利尿、调节代谢紊乱等) ”。
3.2 综合治疗方法
3.2.1 重症不食病例
肌注氟苯尼考或替米考星注射液 (0.1~0.2ml/kg) , 1剂/d, 连注3d;治疗期间可灌服“10%葡萄糖液+高纯黄芪多糖颗粒+盐酸多西环素 (或新霉素、硫酸粘杆菌素) ”, 混饮, 2~3剂/d, 连喂3d。实践中本处方对鸡呼吸道症状缓解较快, 食欲恢复也较快, 综合治愈率95%以上。
3.2.2 整群防治
发病率高 篇4
1.1 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
(1) 高烧 (体温升高到41℃, 甚至更高) 、皮红、精神沉郁、粪干、呼吸困难, 后期部分猪鼻液有出血。怀孕母猪大批流产、死胎、早产、产弱仔, 流产率达40%, 严重的可达70%~80%;哺乳母猪严重缺奶, 不食, 甚至无乳汁;乳猪发病死亡率随日龄的增加而下降, 15日龄以内死亡率为80%~100%;15日龄以上死亡率为30%~60%;生长育肥猪出现呼吸道感染病状, 其发病率高达50%~80%, 甚至更高。病猪结膜炎、眼睑和结膜水肿, 目光呆滞。 (2) 病理变化:间质性肺炎, 呈褐红色花斑状, 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和粘稠的液体、肾盂肾炎、淋巴结水肿、褐色肿大、心脏出血、心包和胸腔有清亮积液。
1.2 冬春季节发病特点
冬春季节呈典型性特征:一是自繁自养的猪场多数在保育舍中首先暴发, 以断奶保育仔猪发病率最高, 死亡率也较高、危害最大。病猪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打喷嚏、咳嗽、流鼻液、呼吸急促等, 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 少部分耳发绀;二是母猪繁殖障碍, 流产、早产、产弱仔、产仔少、死胎;三是肥猪和公猪发病率不高, 体温升高多数在40~41℃, 死亡较少。1.3夏季发病特点6~9月的高温季节, 由于热应激及继发感染其他热性疾病, 肥猪发病率较高, 其中60kg左右的育肥猪发病率显著上升, 体温升高至41℃以上, 死亡率达60%左右。主要呈现肺部病变, 肺充血、肺水肿, 往往出现口吐白沫、口鼻流出血性泡沫, 致急性死亡。持续高温, 高湿环境, 易使饲料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 导致猪机体抗病力迅速下降, 提高了发病率和死亡率。
2 防控措施
“猪高热病”应用保健养猪原理进行有效防控, 其原则是“扶正祛邪”。扶正就是保持或增加动物机体本身的抗病力, 如接种蓝耳病疫苗, 增加饲养管理、加强营养水平与免疫调控的方法提高动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 如环境卫生、降温防暑、消毒、保持空气清洁等。
2.1 免疫接种
根据地域情况和猪场特点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进行免疫接种, 增强猪体特异性抗病力, 本区域采用齐鲁生物兽药厂研制的灭活苗, 21日龄以上仔猪2ml头, 公母猪注4ml/头, 在疫苗注射后, 把促免一号拌入饲料中, 饲喂10~20d。
2.2 母猪的保健消除母猪生殖应激, 养好妊娠后期母
猪, 添加1%牲命1号, 促进胎儿免疫器管发育, 增加初生重, 增加抗病力;养好哺乳母猪, 添加2%牲命1号, 增加初乳的质和量, 利用母源抗体, 保护哺乳期仔猪。
2.3 仔猪的保健
仔猪21~25日龄应及时注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 仔猪断奶后在饲料中拌入“护仔康1号”2%, 饲喂15d, 预防断奶应激引起的腹泻, 顺利度过“断奶关”, 接着可添加“护仔康2”1%, 饲喂至20kg, 可显著提高抗病力, 大幅减少保育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
2.4 育肥猪保健
消除霉菌毒素影响, 增强营养, 保护动物机体免疫屏障功能, 促进生长。方法是20~50kg阶段的育肥猪添加大壮素0.8%;50~80kg阶段的育肥猪添加大壮素0.5%;80kg以上添加大壮素0.4%。
2.5 提高猪场管理水平
实行自繁自养;实施定期消毒制度;全进全出封闭式管理, 禁止外来人员、车辆进入;提高猪舍环境水平, 保证猪体需要的温度和温度;加强饲养保证营养水平;对病死猪隔离封锁, 彻底销毁灭菌。
3 治疗及注意事项
(1) 因猪高热病是免疫抑制病, 没特效药, 以预防感染和对症治疗为主, 注意用药次数尽量减少应激, 具体方案如下: (1) 青霉素400万IU、链霉素200万、氨基比林10ml, 混合肌肉注射, 1~2次/d, 连用3~4d; (2) 病初为了预防炎症扩散, 可用地塞米松5mg~15mg, 1~2次; (3) 配合大剂量Vc肌注, 饲料中添加2%康喘1号, 饮水中加入少量小苏打; (4) 中药治疗:白果21g、麻黄24g、款冬花、桑白皮、法半夏各15g, 苏叶、甘草各18g, 杏仁21g, 黄芩18g, 煎汤2次, 侯温灌服, 1剂/d, 连用5d。 (2) 笔者剖检病死猪发现心肌和心耳严重出血、心力衰竭, 说明心肌损害严重, 治疗时过度抓捕会加重心脏负担, 诱发休克导致死亡, 所以应注意小心抓捕。
4 应关注的问题
在防控过程中应注意免疫抑制、免疫失败、继发感染三个问题。
发病率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广州疗养院体检的离退休干部体检资料, 排除体检项目不完整的资料, 共收集446份项目完整的体检结果, 其中男267例, 女179例, 年龄65~95岁。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都接受常规检查 (身高、体重、血压) 、内外耳鼻喉等科检查、B超检查 (肝、脾、胆、肾, 男性加做前列腺检查, 女性加做乳腺及子宫附件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女性白带常规和宫颈癌筛查、生化检查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等项目。血样和尿样均于早晨空腹采集,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 采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1.3 部分疾病或指标的诊断标准
(1) 高血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相关定义[1], 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和/或舒张压≥90 mm Hg。 (2) 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 (3) 高血脂:总胆固醇≥5.72 mmol/L或甘油三酯≥1.70 mmol/L。 (4) 高尿酸血症:男性血尿酸≥417μmol/L, 女性血尿酸≥357μmol/L;尿素≥7.50 mmol/L, 肌酐≥110 mmol/L。 (5) 超重: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相关定义[2], 超重为体质量指数≥24 kg/m2, 肥胖为体质量指数≥28 kg/m2。本研究中选取发生率≥10%的疾病作为高发病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离退休老干部的高发病检出情况
446例受检离退休老干部的高发疾病主要有高血压268例 (60.1%) 、高血脂256例 (57.4%) 、高血糖251例 (56.3%) 、高尿酸血症178例 (39.9%) 、冠心病177例 (39.7%) 、前列腺增生症93例 (20.9%) 、老年性白内障88例 (19.7%) 、超重79例 (17.7%) 、颈椎病47例 (10.5%) 。其中, 男性受检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和超重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受检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离退休老干部高发病的共病情况
446例受检离退休老干部均患1种及以上疾病, 其中只患1种疾病的36例 (8.1%) , 患2种疾病的70例 (15.7%) , 患3种疾病的174例 (39.0%) , 患≥4种疾病的166例 (37.2%) 。女性只患1种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女性只患2种疾病的概率高于男性, 只患3种和≥4种疾病的概率低于男性,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纪学武等[3]对某基地所属3个干休所的235名离休干部的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显示, 脑梗死、前列腺肥大、颈腰椎病、高血压、冠心病、白内障、高脂血症等疾病为高发病, 且发病率均为30%以上。杨爱权等[4]分析了2014年某干休所51名离休干部的体检结果, 其中高血压、冠心病、高血尿酸血症、超重及肥胖、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白内障、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为高发病, 且发病率均在20%以上。本研究结果表明, 离退休老干部的患病率为100%, 且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冠心病、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性白内障、超重、颈椎病为主, 90%以上的受检者为多病共存。这与多项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3,4,5,6,7,8,9,10]。离退休干部的易患疾病集中在血管及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冠心病) 和老年期退行性变 (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性白内障) 等, 这与文献[11-12]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中, 男性受检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和超重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受检者, 女性受检者只患1种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男性, 总体来看, 女性受检者的健康水平要优于男性, 这可能与女性离退休干部日常饮食结构更为均衡以及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饮酒等) 较少有关[13]。随着年龄的增长, 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全身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体内激素分泌失调, 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 患病率高[14,15]。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情绪, 饮食结构要均衡, 适当锻炼, 控制体重, 且应尽量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学习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 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
摘要:目的:分析军队离退休干部的体检结果, 了解这一人群的健康状况, 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广州疗养院体检的离退休干部体检资料, 排除体检项目不完整的资料, 共收集446份项目完整的体检结果, 对高发病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发生率≥10%的疾病以性别进行分组, 比较不同性别受检者的主要疾病患病率和共病情况。结果:446例受检离退休老干部的高发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冠心病、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性白内障、超重、颈椎病。其中, 男性受检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和超重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受检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受检者均患1种及以上疾病, 女性只患1种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女性同时患2种疾病的概率高于男性, 同时患3种和≥4种疾病的概率低于男性,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离退休干部的易患疾病集中在血管及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冠心病) 和老年期退行性变 (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性白内障) 等, 女性受检者的健康水平要优于男性。
发病率高 篇6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健康体检,患病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 饮食结构的变化, 体力劳动的减少, 代谢综合征 (MS) 发病也逐渐增多。其与心血管病的发病联系也日渐明确。因此, 代谢综合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为了解本地区职工血脂、血糖、血压、血尿酸、超重等情况, 现对吉林油田总医院体检中心2009年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共计13 654例, (男9 980例, 女3 674例) , 以上人员均为40岁以上职工。
1.2 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和血压测量。
1.3 标本的采集和测定
早晨空腹采血3mL, 血凝集后2 000转/min, 离心8min, 分离血清, 4h之内完成测试。此次检测试剂为日本和光株式会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所用仪器为日立7600-1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本室参加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 测定结果符合要求。
1.4 诊断标准
根据CDS提出的MS诊断标准, 将符合下列3种或3种以上改变定义为MS:①中心性肥胖:BMI≥25㎏/m2;②高血压:收缩压 (SBP) ≥140㎜Hg或舒张压 (DBP) ≥90㎜Hg;③高血脂:TC≥5.2mmol/L, TG≥1.7mmol/L, HDL-C≥1.04mmol/L, 高TG血症和 (或) 低HDL-C血症:TG≧1.7mmol/L, 高TC血症≥5.72mmol/L;④高血糖:GLU≥6.1 mmol/L, 高尿酸血症:尿酸UA≥420mmol/L。
1.5 统计学处理
资料输入体检中心Excel2000, 建立数据库。将13 654人分为三组, 年龄41~50岁为A组, 51~60岁为B组, 60岁以上为C组。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百分比等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种代谢异常的患病率
(1) 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具有至少一种高血脂症的共有5 098例, 检出率达37.3%。男性血脂高的共有4 678例 (46.8%) ;女性血脂高的共有420例 (11.2%) 。
(2) 高血糖的检出率:符合高血糖诊断标准的有833例, 检出率为6.1%。男性检出为628例, 占6.3%, 女性检出为205例, 占5.5%。
(3) 高血压的检出率:共检出血压高的2 320人, 患病率为17.2%。男性患病率20.4%, 女性患病率10.2%。
(4) 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超重和肥胖检出4 369例, 患病率占32.0%。男性检出率34.1%, 女性检出率26.2%。
(5) 尿酸异常的检出率:共有1 979例, 检出率占14.5%。男性尿酸异常共有1 856例, 占18.5%;女性尿酸异常的共有238例, 占6.5%。
各种代谢异常的患病率见表1。
[例 (%) ]
3讨论
对在我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进行健康体检的检查结果分析中发现, 高血压、高血糖、肥胖、高血脂、高血尿酸症发病率较高, 且各项目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p<0.01) , 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代谢综合征发病率明显上升, 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男性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等因素, 其发病率高于女性。从表2的年龄分组上可见随着年龄的提高, 代谢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有所提高。脂代谢紊乱与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之一,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体内代谢酶缺乏, 合成和代谢分解出现紊乱[1]。随着全球肥胖、高血压病患者日益增加, 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尿酸症发病率也日渐增多, 与心脑血管病的联系也日渐明确。因此,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一定要加强合理的膳食平衡要有计划的摄入食物, 以免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中老年同志更易引发心脑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疾病, 应定期检查身体, 密切注意这些指标的变化, 并预防其它并发症等[2]。
参考文献
[1]邵继红, 沈霞, 李东野, 等.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180-183.
[2]李志艳, 徐国宾, 夏铁安.北京市职业人群血脂紊乱和高血糖与高血压及代谢综合症患病率的调查[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8, 31 (6) .
发病率高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筛选北戴河区教职工参加2009年健康检查的教职工1 761例,男894例,女867例,年龄21~92岁,平均(48.9±9)岁;参加2010年健康检查的教职工1 658例,男879例,女779例,年龄26~97岁,平均(50.2±13)岁,2年度的样本总数及男女人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实验室参数检测及判断标准受检者禁食12 h,于次日早晨7:00~9:00采集肘静脉血,当天用奥林帕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终点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试剂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室质量控制TC的检测均采用同一仪器和统一的试剂,并用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进行质量控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判断标准为TC≥5.72 mmol/L[1]。
1.2.2分组按照健康检查年度分为2009及2010年2组,按性别分为男、女2组,按年龄段分为21~29岁、30~39岁、40~49岁、50~59、60~97岁5组。
1.3统计学分析
资料数据由北京金风易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金风体检管理系统统计,经人工核对后,录入计算机。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检验方法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性别组检出率比较男性与女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在2010年度均较2009年度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年男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高于女性,2010年女性高于男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逐年增长率女性多于男性。见表1。
2.2年龄组检出率比较2010年教师行业总体的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明显高于2009年(P<0.01),各年龄组的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2010年均较2009年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5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见表2。
3讨论
本组数据显示,我区2010年教师行业总体的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明显高于2009年(P<0.01),性别组及各年龄组的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2010年均较2009年明显增多(P<0.01)。这个统计结果说明整个教师行业的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明显,与国内一些相关的文献报道研究结果相一致,我区2010年教师行业的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男性57.9%,女性61.6%)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类报道(男性35.7%,女性44.3%)[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脂血症的发病情况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北戴河的城镇居民长期大量的食用海产品,夏季饮食海鲜烧烤类及啤酒摄入较多,各种干品海鲜胆固醇含量比较高,而很多新鲜的虾贝类海鲜产品如鲜墨斗鱼、海螺、对虾、基围虾、蛤蜊、海蟹、鲍鱼、蛏子等,虽然胆固醇含量比干品类低,但与动物内脏相当,这些饮食结构是本区教师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较其他地区明显增高的原因之一[3]。各年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情况,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但在60岁~组之后出现下降趋势[4],50~59岁仍然是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5],与国内一些同类报道相似。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年人普遍存在着高脂蛋白饮食、活动少、体型肥胖、临睡前加餐、应酬过多等相关因素导致高胆固醇血症的年龄分布特点一致。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6]。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7],因此,积极控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缺血性卒中的措施之一。针对这一情况,我区拟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改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增加健身运动处方以对高胆固醇血症进行调控[8],以期有效控制体重及血脂水平,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根据本组调查数据显示,高胆固醇血症的增长情况女性高于男性,以往的观念和经验均重点在男性的管理和督导上,而今后本区的健康管理对策应加强对女性的健康宣教,50~59岁年龄组仍然是健康管理的重点人群,而21~29岁青年组的健康管理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3-442.
[2]王文化,赵冬,王薇,等.北京地区2740人1992—2002年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变化[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25(1):1-4.
[3]王雪欧,李惠珍,李宏梅,等.北戴河区无症状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硬化狭窄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J].临床荟萃,2011,26(2):122-124.
[4]孟丽萍,张坚,满青青,等.中国20岁及以上人群高胆固醇血症及胆固醇边缘升高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7(8):729-733.
[5]康维明,张杰石,王珉珊,等.北京地区成年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8,16(4):238-242.
[6]张晓林.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9):529-532.
[7]杜振伟.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4):411-411.
发病率高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中, 男29例 (60.4%) , 女19例 (39.6%) ;足月儿36例 (75%) , 早产儿6例 (12.5%) , 过期产儿6例 (12.5%) ;发病日龄<7 d 34例 (70.8%) , >7 d 14例 (29.2%) ;33例顺产 (68.8%) , 15例剖宫产 (21.2%) ;出生体质量<2500 g 4例 (8.3%) , 2500~4000 g的37例 (77.1%) , >4000 g的7例 (14.6%) 。
1.2 诊断标准
出生后24 h内黄疸胆红素 (TB) >85 μmol/L, 生后72足月儿TB>204 μmol/L, 早产儿>255 μmol/L, 符合以上标准者诊断为高胆。
1.3 检测方法
对所有住院的患儿进行血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检查, 据病情选择性进行新生儿溶血筛查, 甲功三项 (T3, T4, TSH ) , AFP 定量, HCV、染色体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查体、血常规、生化、血气分析、影像学等确诊。其中非溶血性黄疸39例 (81.25%) , 病因分别为: 感染因素21例 (43.75%) ;新生儿围产期因素13例 (27.1%) ;母乳性黄疸3例 (6.25%) ;其他2例 (4.2%) 。溶血性黄疸8例 (16.7%) , 其中ABO溶血8例 (16.7%)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 1例 (2.1%) 。
1.4 治疗方法
根据黄疸出现时间、程度及原发病, 分别采用:光疗8~72 h;静脉输注白蛋白或血浆白蛋白1 g/kg, 血浆25 ml/次;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 (kg/d) , 分2~3次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积极进行原发病治疗。
2结果
随机将48例资料较完整病因及黄疸程度相似情况下, 据有否光疗分成光疗组和非光疗组各24例, 黄疸消退天数及TCB指数下降情况如下:光疗组平均光疗1.25 d/人, 24 h TCB指数下降4.8, 非光疗组为2.15, 皮肤黄疸消退天数:光疗组平均4.0 d, 非光疗组为6.4 d经统计学处理P<0.01, 两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经治疗痊愈41例 (85.4%) , 好转5例 (10.4%) , 死亡1例 (2.1%) , 自动出院1例 (2.1%) 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 血清胆红素包括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浆中主要以白蛋白联结胆红素形式存在, 仅有很少部分以游离胆红素形式存在。当白蛋白胆红素联结力降低或联结量减少时可影响两者的结合, 导致体内游离胆红素水平升高, 游离胆红素能结合、聚集并通过生物膜, 引起细胞损伤。胆红素能阻滞脑膜电位传导, 影响脑细胞功能状态, 降低脑细胞代谢水平[1]新生儿高胆多为间接性, 除胆红素代谢特点外, 可同时有明确的使黄疸加重的疾病或致病因素存在。新生儿窒息、缺氧、感染、溶血、低体质量、酸中毒、颅内出血等高危因素会使胆红素生成较多, 因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差, 肠肝循环增加而加重黄疸。核黄疸是胆红素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的极严重表现, 但更多的是比较轻微的表现形式, 常发生在以往认为是比较安全的血清胆红素水平 (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 , 表现为远期智力损伤、听力损害及神经系统异常。新儿高胆的发病率与原发病、地区、人文等因素有关。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本组感染因素占首位 (43.75%) , 其他依次为新生儿围产期因素13例 (27.1%) , 母乳性黄疸3例 (6.25%) , 其他2例 (4.2%) , 溶血性黄疸8例 (16.7%) 其中ABO溶血8例 (16.7%)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 1例 (2.1%) 。当机体发生感染时, 细菌内毒素及炎症细胞因子 (尤以TNF-a为甚) 能抑制肝功能, 产生溶血, 引起高胆。研究证明, 只用微量或低于感染发病时所产生的TNF-a, 就可直接造成各种细胞破坏和增高高胆引起的细胞破坏[2]。因此, 加强围生期保健, 预防并发症, 预防感染是预防高胆的主要途径。
有学者认为光疗可使未结合胆红素从IXaZ型转化成水溶性的IXaE型, 加速排泄, 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认为当血清总胆红素达222.3 μmol/L (13 mg/dl) 时, 对于足月儿当血清胆红素高于299.2 μmol/L (17 mg/dl) 时;对于未成熟儿、低出生体重儿, 血清胆红素超过24810 μmol/L (1415 mg/d) 就应进行光疗。也有学者认为对于出生~24 h, 总胆红素水平≥6 mg/dl (102.3 μmol/L) , 出生~48 h, 总胆红素水平≥9 mg/dl (153.8μmol/L) , 出生~72 h, 总胆红素水平≥12 mg/dl (205.2 μmol/L) , 出生≥72 h, 总胆红素水平≥15 mg/dl (256.5 μmol/L) , 对于黄疸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周, 总胆红素水平≥12 mg/dl (205.2 μmol/L) , 开始进行光疗本研究结果显示, 光疗效果明显优于输注白蛋白或血浆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P<0.01) , 国外对高危儿均予预防性光疗, 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因此, 高胆治疗以光疗为主, 在无禁忌证情况下, 可常规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 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河南省周口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8例新生儿高胆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因素为病因首位, 次为围生因素;光疗效果优于非光疗组, 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1周内新生儿重度黄疸发生率高, 高胆治疗以光疗为主, 在无禁忌证情况下, 可常规使用。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编.新生儿黄疸.儿科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