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课堂的关系

2024-09-27

生活与课堂的关系(精选8篇)

生活与课堂的关系 篇1

2随笔

生活与课堂的关系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他们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教育实践,致力于走向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的语文教育模式的构建。我们甚至看到有不少语文课就是“生活”,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堂就在社区、街道、厂矿、公园和一些自然与人文的景点处。但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千万不要“冷落”了相处已久的真正的课堂。学生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多数还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上。这40分钟,如何让学生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感到收获多多、感到身心愉悦,无疑更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和细细地探究。许多有见地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常教常新,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有作为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充实饱满,令人感动不已;更有许多有建树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独树一帜,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课堂教学,难道我们不应该发扬光大吗?当然,笔者的意思,不是要将生活与课堂对立起来,也没有“我存你亡”的用意,只是强调两者必须统一。其实,课堂本身就是生活。不少语文教师竭力争取做到“还课堂以生活、让生活进课堂”,对此,我们应当热烈鼓掌!今年秋季,小学一年级学生使用了人教社新编的教材。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形式多样,都是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激发兴趣,巩固知识,启迪心智。

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我把每天早晨语文课前5分钟乐称为“文化早餐”时间。早餐内容分别为识字“游戏点心”、拼音“水果拼盘”、故事“多味酱”„„学生兴趣十足。

其中,识字“游戏点心”的宗旨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开火车(分小组进行):其他孩子学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 的声音,教师出示生字,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组词或分析字形。谁说错了,火车停下,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修理好了继续开(读错的学生在车上表演读儿歌)。手拉手、交朋友:教师准备一些声母或韵母相同的生字,学生戴生字头饰,读出后,选择字音中相同部分的字手拉手,交朋友。还可以教师准备字型结构相同的或能组成词语的两个生字,让学生读后手拉手交朋友。摘苹果: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学生制作果篮(用卡片拼出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拼读)摘下对应的苹果(生字)。可小组竞赛,看哪组摘的苹果多。

钓鱼:出示一幅画着池塘的画,池塘里有许多鱼(拼音)。学生说出对应的生字,组成词,上台钓鱼。也可分男女、小组竞赛。穿衣戴帽:写出一个不完整的字,让学生把笔画补充完整。例如:“田、里、水”。补完之后,学生也记住了“田、里”一竖的不同。(穿戴整齐后)再分别组词,说一句话。还可以用于由两个熟字组成的生字。请学生练习合字,如:“日”和“木”合成“果”。

猜谜语、说儿歌:根据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猜谜帮助记忆。如能做出动作的字,可以做动作、说儿歌加以记忆。

彩虹桥:(分组合作过桥)教师出示字,第一个学生正确读出,后面的学生组词,看哪组词说得多。词说完后,小组从说过的词中任选两个词说一句话。

总之,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比赛。教师适时地开展对教学有帮助的游戏活动,就会将原本枯燥的识字变为学生乐学的伙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从“工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是──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化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不过,作为新课程的教师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要求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应当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的实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在我看来,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就是“反思”与“合作”。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占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大部分。而课堂教学本身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面有着太多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信息学的问题需要解读。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如何评价“课堂教学”?不久前,我们请来了两位外国课堂教学专家来上海听课,分别听了一所“名牌”小学和一所“一般”小学的一节社会课。这两名专家旗帜鲜明地猛烈抨击前者,高度赞赏后者。其结论跟我国教育界传统的主流观点是针锋相对的。确实,有什么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教学行为。“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团队”的形成。归根结底,意味着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得到转变: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合作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然而,教育理论不是空泛概念的“文字游戏”,而是指引教育实践的参考原则;教育实践也不是尝试错误的技术性活动,而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因此,既要消除“理论优位”、“理论第一”的偏执,也要消除“反理论”的心态。当然,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对话”,并不是“取消”这两种角色,或把两者“等同”起来。亦即,并不是要求每个教育理论工作者都直接走上中小学讲台,也不是要求每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撰写理论著作,而是两者从各自角色的角度,共同为解决直面的教育问题提供思路。所谓“教师研修”,不是指单纯地灌输现成的理论教条,而是指激活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或是“实践性知识”。所谓“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也不是指中小学教师一味听命于大学教师的“理论”,而是指提供专业支持,平等对话,共同求得教学的智慧。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这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角色”转型的课题。这套“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正是出于上述教育信念撰写、编辑的。课程改革在某一阶段需要轰轰烈烈的氛围,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更需要扎扎实实地探究,这种探究不仅要促进对一般课程理念的认识,而且更要有益于对学科领域的特殊课程问题的解决。因而,结合学科深入研究课程、教学的实践与理论,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实在是一件必要而有意义的事情。为此,一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科的教育工作者走到一起来了。他们大多是参加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的核心人员,或者是投身课程教材实验的一线教师。经过辛勤的劳动,他们将自己关于国际国内学科课程发展的动态与问题的研究心得整理成书,奉献给广大的教师,以唤起大家对课程改革的更深沉的思考。

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是这套丛书的焦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应该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怎样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以“灌输”为主的课堂风景线又有多少改观呢?学科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而人为的“渗透”是学科教学的教育范式吗?我们的教学是基于教育技术的一种课程统整,还是技术至上、工具主义的表演?“学科性”应该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旗帜呢,还是应该强调在解决问题中搭建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平台”,并逐步将“学科课程”转型为“领域课程”呢?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辨与认真的实证,从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科实际出发寻找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合适的课程措施与教学策略。

真正合作,实属不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套丛书就是在为实现合作而架桥铺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一种合作,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牵手也是一种合作。一个人的精力是极有限的,他不可能事事通晓,也不可能样样亲身实践,要汲取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去攻玉,要学会共享各种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合作还包括上下的协调。目前,一种“课程领导”的观念正在冲击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真正的合作是平等的互动关系,是新课程建设中的伙伴关系;那种“你工作我检查”、“你实验我评论”的做法,以及课程培训中的“一言堂”、“满堂灌”,都是反合作的表现。

只从一种理论、一杆标尺、一个模式来衡量,要求教师去划一地实施课程与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课程改革是开放的过程,我们探究的结论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不是永恒的,永恒的是实践。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一年来的课改,回顾走过的路子审视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由于教材的开放性,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式改变,课改后的课堂充满了激情、关怀,教师将自己融入对话式的课堂,与学生一起走进教材,一起学习语文。学生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改前的课堂,教师告诉得太多了,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太少了,以致老师好心的告诉扼杀了学生的体验、探究、感悟和想象。课改后,在课程标准思想和人教版教材的引领下,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课外资料的搜索,学生学得灵活,教师教得有趣。

2、激活了教师的激情,创造了许多鲜活的方法。使用新教材前,有些教师十几年教同一本书,有些一辈子就教那一本书,对教材驾轻就熟,倒背如流,可以说有些老教师是不用备课就进入课堂的。虽说常教常新,但年年月月日日面对这样的老面孔,难免产生惰性。使用新教材后,由于教材编写思想、编写体例、教学内容和对学生要求有较大的变化,教师面对的是一本全新的教材,在教材的引领下,教师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得不改变陈旧的思想,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素养,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教材中有许多精典的课文片断,教师就得范读,要范读,就得读准字音,读出情味。这对一部分老教师是一大考验,也促使老教师学好普通话,提高自己的修养。再如识字教学,教材对识字量的要求比较高,一篇课文要学会十几个字,有些要从一个字认识一类字,这就要讲究识字方法,老师就要创造性地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认识最多的字。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教师创造出了(1)“猜字迷教学”—“像丝线的田地”——细,“洁白的小手”——拍。(2)儿歌识字法——如 “清”“请”“倩”“情”“晴”“睛”“蜻”“精”,这些字,学生难以分清,我给它们编了一首儿歌:有水方说清,用言去邀请,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更浓,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3)活动识字法——通过比赛、游戏识字。(4)生字卡片识字法——自做生字卡片,互相交流。(5)字族识字法(6)生活识字法——通过广告、招牌,(7)比较识字法。还有教材中非常重视通过活动学习语文,所以,教师对活动内容,活动安排,活动组织,等等,都必须提前安排。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实验,最直接的体现是学生的变化。首先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了,对学习语文有了比较高的兴趣。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方式上,还体现在学生在课外学习上。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不仅学习了课内要求掌握的知识,还引进了许多课外资源,学习了许多课外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音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生字。该设计本着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着让以学生独立识字取代教师分析的宗旨,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

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本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口语交际“该怎么办”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了三幅图。讲小明每天帮王爷爷取牛奶,王爷爷想给他一点酬劳,小明不肯要,但又无法拒绝,不知道该怎么办,让学生帮小明出个好主意。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讲故事,自己读读、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教师指名回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通过多次叙述,了解人物的个性:小明主动帮助老人不要报酬,老爷爷过意不

去,一定要答谢。

然后安排同桌商议,根据故事的内容说说小明该怎么办,最后交流评议,表演故事。

1、交流。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真正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对学生说出的办法不表示肯定和否定,只在语言表达上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

2、评一评。谁说的办法好?为什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3、表演故事。把评议出的好办法作为小明想出的主意,放进故事里演一演。

在本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教师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听众,一个热情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主角真正的是学生,让学生在想象中获得自由的空间,表演起来情绪饱满,朝气蓬勃,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无拘无束。有的学生竟然想到了小明拿钱后怎样又偷偷地放在牛奶瓶下,或用一个储蓄罐积攒下来,买个礼物送给王爷爷;还有的学生认为小明应该高兴地拿到钱,买自己想买的玩具、糖果。我并不向学生交代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对每个学生的表演,我都给予了赞赏和鼓励,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想法的独特性,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从一年级起,就要让学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我经常对自己说的话。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堂标准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一、开放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开放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开放思路,启迪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突破思维定势,提倡求异思维,鼓励逆向思想。求异未必就是创新,但创新必须求异。创新教学在思维方法上更加重视求异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甚至“无中生有”,胡思乱想。学生带着求异思维去学习,一定会产生惊异、惊讶、惊醒地感觉,这正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不仅要怀疑问题本身,还要敢于怀疑“理所当然”的事物。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做敢于超越的、具有独创意识的世纪新人。

比如学习《太阳》一课,课末延伸拓展阶段,学生列举出太阳对人类有益的例子,突然一个学生提出太阳也有有害人类之处,要不然,夏天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买护肤防晒霜呢。这一说法无疑是对原有信息的新发展、新补充,有助于学生对太阳的全面认识。我鼓励学生展开议论,结果,学生例举出太阳活动会引发白猴、猩红热、流感等疾病、太阳大耀斑会干扰无线电通讯等事实。“那怎样才能让太阳多造福人类,少为害地球呢?”我的问题又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最终形成共识:必须加强对太阳活动的预测、研究和预防,掌握太阳的活动规律,才能让太阳真正为人类服务。最后,我布置了了课外实践作业: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做几张卡片或制作一张手抄报。就这样,我以学生的求异为基础,延伸出新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二)打破定势,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灵自由”,就离不开对想象、联想活动的激发,想象对于习作,就像翅膀对于鸟,它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具体、更形象,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创造性。创新习作的主旋律的演奏者是学生,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教学中尽可能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放胆想象,就能发挥学生源源不断的创造性。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首先不是从零开始“培养”,而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俗点,就是让学生“敢想”。

如在教学《雪猴》一文,组织学生围绕课文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即从哪些方面看出雪猴和边防军人是好朋友。学生竟想出了多种形式来说明,有的用提纲式,有的用列表式,有的摘抄文中的重点词语,有的用小标题式。从中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创性,打破了以往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单一性、狭隘性的框框。

(三)丰富情境,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敏锐洞察,直觉理解和整体判断,是种灵感的迸发和认识的顿悟,在创造思维的关键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可是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性的,我们很难用常规方法训练。要让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训练除了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外,与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和提出的要求有密切的关系。

如教学《五彩池》第二段时,我们可以先通过干练而富有情感的课堂导语:“小时候,听奶奶说天上有五彩池„„人间也有五彩池,同学们想跟老师去神游一番吗?”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悬念,诱发了直觉。接着请学生听配乐朗读,创设问题情境:你听了有什么感受?从中发现五彩池的什么?教学第二段请学生边看录象边听朗读后汇报对本段有哪些印象?你同意作者五彩池神奇的说法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训练学生凭借直觉思维运用知识经验从感性的语言材料中迅速探测文章的整体,把握文章的本质,效果良好。

二、开放教学内容,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活化教材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能动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对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可以把第二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春风》、第二单元的《画》和第三单元的《春风吹》等三篇课文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去“找春天”让他们对春天景物有真实的感知。教完课文后,指导学生诵读相关的补充读物。之后,可在学生中开展“写春天、画春景、唱春曲”等系列活动。这样组织教学,活化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春天有较为全面的感受和深入认识。学生在教师组织的系列活动中,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理解、感受,把春天在他们的作品中创造性地展示出来。

(二)跨越课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靠课堂讲练,很难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纵横联系,内外结合,拓宽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活力,让课堂焕发生机。一是课内外结合。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访问亲友,搞清松鼠、啄木鸟、袋鼠、猴子等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想象小壁虎向这些动物借尾巴的情景,仿照课文的段式练习说话等等。二是学科间联系。如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课文,可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欣赏旋律,这样,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受到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三是校内外沟通。如教师带学生外出参观、访问,开阔学生视野。利用现代媒体诸如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这样给学生创造多渠道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发展,就必须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和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生活与课堂的关系 篇2

表演程式是戏曲运用音乐舞蹈等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技术格式。戏曲表演的四种主要手段——唱、念、做、打都有程式。程式的含义一是其规律性, 一是其规范性。表演程式来源于生活。舞台上有很多身段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 再加以艺术化和技术化的。最简单的例子, 拿以手指目的物来说, 在平常, 我们这么一指就行了, 在舞台上那就必须艺术化, 得先绕个半圈再指出去, 绕这个半圈就包含着技术性.像上下马、上下楼梯、关门、开窗等身段, 也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二、表演程式和生活

无论哪种形式上的文学艺术创作, 都必须要来源于生活, 戏曲表演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也不会例外。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归根结底都是要来源于生活, 但是戏曲演员在对舞台形象进行塑造和表演程式创造的时候, 不仅仅只局限于对直接生活的提炼和体验, 而应该在对广泛的民间生活以及各种技术领域、艺术进行感悟的同时, 从中汲取灵感, 进行创作。具体而言, 无论是文学艺术的中的诗词歌赋、民歌、舞蹈、说唱、书法, 还是自然景观中的高山流水、花开花落、乌飞兔走, 甚至是杂技、无数以及种种的艺术技术现象和生活现象, 都可以通过戏曲演员的体验和观察, 或是取其形态、或是取其神韵, 然后将其充分融入自己在戏曲表演中的形象构思和技术形式, 从而形成全新的舞台形象。

而这些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戏曲程式表演的内部形成了一种极端反差。这里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说程式表演都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对象的, 富有生活实干的表现程式, 生活中简单的一些动作例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端杯喝水、穿针引线等。在这些动作的程式表演上, 虽然都很贴近于生活原型, 但是在表演中绝不仅仅是对生活原型的单纯再现, 而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和创作。比如开门这个动作, 主要包括这几个基本动作:摸门, 这是为了预示着门的存在, 然后拔门闩, 再把门拉开;而对于关门来说就更为简单, 主要就是关门和闭闩两个动作。跟生活中的开门和关门相比, 省去了很多繁琐的动作, 许多不需要表现的动作都被省去了, 只保留了最具有代表性, 观众最能理解的几个动作, 这样表现出来的动作就会更加强烈, 同时也会显得直接和鲜明。

而另一方面, 在戏曲程式表演中, 还包含一些类型纯技术或者是完全纯技术的动作, 比如昆曲中的三穿手、三荡脚;湘剧中的拗马军;还有很多剧目中都存在的铁门槛、月亮门、朝天蹬、筋斗、卧鱼以及旋子等等动作。这些纯技术类的动作跟实际生活其实没有太大的关联, 而是来源于武术、杂技、舞蹈等间接生活的体现, 这些动作只有跟实际的戏曲内容相结合, 才会充分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

三、以生活为依据进行戏曲表演

舞台上的戏曲表演都是必须要将生活作为表演的依据,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 如果所有的古人都跟现代人一样, 一见面就握手, 不会打拱作揖, 那么在现在的戏曲舞台表演上也不会出现打拱作揖的动作。这就说明自爱戏曲程式技术的来源中, 主要还是依靠对生活的再加工才最终形成的。还是以打拱作揖为例, 这个动作在古代时候进程可以被看见, 朋友们遇见了互相拱拱手, 作作揖, 这些动作就跟现在的握手是差不多的, 都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动作。但是在实际的戏曲表演中, 就必须要进行提炼和加工, 以增加动作的美感, 主要都是左手握拳, 然后将右手覆盖在上面, 而且这个时候膀子一定要“圆”。主要是因为戏曲演员身上都有行头, 一般的袖子都非常大, 有些下面还包括水袖, 如果不把动作做饱满, 那么观众看上去就全然失去了美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戏曲动作有时候必须要做的夸张的原因了。

再比如是上楼下楼这个动作, 由于舞台上是不存在楼梯的, 因此就必须要依靠演员在动作上实现虚拟:首先先是看, 让观众感觉是楼梯快到了, 然后就是要准备上楼的动作, 先是折袖, 然后撩袍, 最后抬膝踏步, 表示演员开始上楼了。到下楼的时候, 基本上还是这些动作。但是这里要注意到一个问题, 比如有些观众很注重细节上的问题, 所以演员要注意上楼上的是几步, 下楼必须也要是相同的步数。不然观众就会出现疑问, 为什么上楼的时候是八步, 而到下楼的时候就只有七步呢。观众产生这样的疑问也是很正常的。在比如上下船的动作上, 当演员上船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弯一下腿, 因为表演中的几乎都是那种现实中的小木船, 当人上船的时候都会让船往下沉一点, 然后人的膝盖就会弯一下, 这都是细节的动作, 一定在要表演中充分的加以注意, 才能在戏曲中充分表现出生活上的真实感觉。

正由于历代演员们的长期创造和积累, 于是就形成了戏曲表演一套套的程式。我们戏曲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同时叉经过自己的勤学苦练, 才能学会各种程式, 这就打好了扎实的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在舞台上使动作有“准谱”。“淮诺”内行也叫“准娘家”, 说明这不是胡来的。我们看一个演员的演出, 很注意看他一个出场:一亮相, 走三步到“九龙口” (离上场门三至四步的地方, 按台的大小而定) , 一抖袖或者两抖袖, 有的整冠, 有的理胡子。现在有些名演员就不把这些动作完全做出来了, 有的只是一只手抖抖袖就走到台口了。不要小看抖一抖袖, 这里面的好坏就有讲究, 有时从这一动作就能看出这个演员有多少水准和技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表演程式当然也不例外。寻根究底, 表演程式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 戏曲演员在塑造舞台形象、创造表演程式的时候, 不仅致力于对直接生活的体验和提炼, 而且放眼于广泛的间接生活和各种艺术、技术领域, 从中汲取创造的灵感。因此, 在表演课堂中, 我们更应该借鉴戏曲程式表演与现代生活题材的关系, 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摘要:无论哪种形式上的文学艺术创作, 都必须要来源于生活, 戏曲表演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也不会例外。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归根结底都是要来源于生活。本文基于表演程式与生活的关系, 阐述了如何依生活为依据进行戏曲表演课堂教学。

关键词:戏曲,表演,生活题材

参考文献

[1]刘涛.“剧诗说”析疑[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02) .

[2]杨文华.文化生态与戏曲命运[J].《戏曲研究》2009, (01) .

政治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篇3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记忆积累和能力的训练迁移,而且是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经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直觉经验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感知知识,生成能力。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充分结合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社会生活来阐述政治理论知识,将课本的知识观点、基本原理融入到学生新鲜的生活实际,拉近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如,学习人教版高三思想政治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课时,就可以播放“迎宾曲”和2012年3月份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开幕式录像,用现实的材料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根据学生每天看的有关人大内容的新闻以及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把学生生活和政治知识有机融合,结合学生身边鲜活的事实,让学生产生最直观真实的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深刻地感知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知识理论。

二、贴近生活,激活思维

熟悉的生活背景,能够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很好地唤醒和启迪智慧。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系越近,就越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接纳新知识。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学生印象深刻,往往非常重视,思维会更容易被激活。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让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以致用。

如,学习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中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经济生活、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建设,特别是现在国家的各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经常用的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喝”等身边熟悉的事例加以解读,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事例加以解释。

三、感悟生活,反思提高

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统一的,要把知识和现实有机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以学生的经历经验为中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生活化的教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懂得生活常识和生活理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了解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

如,学习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其中“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而市场规则之一市场交易的诚实守信原则”时,教师就可以联系最近发生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此前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事例,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感知知识,感悟生活,促使学生个体经验不断增长和情感价值观不断升华。

四、回归生活,检验理论

一门成功的课程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更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一个合格的高中学生不仅懂知识会做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进行准确解读和预测,对自然问题、生活问题、社会现象等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拿出解决之道,成为生活的主人,做个有主见的学生。高中政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能够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并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真正体现高中政治的价值和魅力。

如,学习“三农”问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2010年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引导学生分析2011年又出现大蒜降价,蒜农亏本,以及猪肉价格持续高涨之后,2012年猪肉价格下跌,国家启动猪肉收储等经济现象,既学习了理论,又更好地回归生活,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解释现象,拿出自己的解决之道。

政治教学应与生活密切结合,把鲜活的生活融入政治教学之中,把教学空间拓展到生活中去,把学习的内容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让生活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服务,让生活在课堂再现,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知政治的理论性和价值,培养学习的能力。

案例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篇4

苗喜林

一、课程资源分析

本节可供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很丰富,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和动物们相依相存,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如果没有各种动物人类将不会生存,更谈不上进步与发展。也正是因为人类与动物这种自古以来的密切关系,构成了本节课丰富而深厚的课程资源,如:动物在人类的衣、食、医、行、娱乐等方面的贡献的实例,或有关这些方面的奇闻趣事,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和见闻,最新的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等等。

二、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利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节课以信息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展示和交流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收集一个主题方向的内容,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展示可以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的知识,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确生物反应器的优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说出各种仿生学的例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现代生物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出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各种物质的优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调查的一

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2、调查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落实。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人类从在地球上出现开始,就与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你想进一步了解身边的动物吗?你知道关于生物的奇闻趣事吗?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聆听和交流一下关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知识。开始我们的信息交流会:

第一小组:我们组调查了动物与人类衣的关系,主要到服装店请教有关人士,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们所穿的衣物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动物,比如冬天时穿的羽绒服都是鸭、鹅等家禽身上的绒羽做成的;羊绒、羊毛衫等都是用羊或藏羚羊身上的绒毛织成的;高贵的裘皮大衣、皮草衣物来自于各种哺乳动物的皮毛;又柔软又保温的兔毛制品是用兔子的皮毛做成的;夏天穿着凉爽舒适的真丝衣物,是蚕宝宝吐出的蚕丝做成的。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动物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各种衣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小组:我们组调查了动物与人类食的关系,要说动物与人类吃的关系那可是相当的密切,没有动物的话我们不说被饿死也差不多。我们到农贸市场和超市进行了调查,发现动物性食品在食品市场上占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份额,猪牛羊肉自不必说,蛋类、鸡鸭鹅等美味的家禽,各种鱼类应有尽有,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和各种营养物质,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所以说我们的吃饭问题是一天都离不开动物的。此外,养殖各种动物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小组:我们组调查了动物与人类医药的关系,我们主要到中药店进行了调查,通过医药师的介绍我们知道可以入药的动物非常多,比如:壁虎、蟾蜍、蚯蚓、蛇、蝎子、蚂蚁、鹿盘、蜈蚣等等,可供入药的动物得有上千种,为人类治愈各种疾病,减轻病痛,而且中医药还是我国特有医疗方法,是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四小组:我们组调查了动物与人类行的关系,主要访问了一些老人,通过他们的回忆我们了解到在几十年前或更远一些的时间,我们这个农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就是各种马车、毛驴车或者牛车,这些动物帮助人们出行,拉运粮食,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马、牛、驴、骡子等大型家畜就是行这个领域里最重要的主力军,为我们农场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以狗拉雪撬为最主要的出行工具。此外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我们也了解到动物在古代就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古代帝王的出行是由骏马担纲,甚至古代战场上也都离不开战马,丝绸之路的开辟离不开骆驼,可见动物与人类的交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现在以各种动物作为交通工具已经是各风景区的独特一景,或是乡村特有的风貌。

第五小组:我们组调查的是动物与人类的娱乐的关系,动物不仅是我们我衣食来源,它们可爱的神态,各种各样的运动和行为无不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愉悦的心情,比如动物园中供人欣赏的各种动物,马戏团中能做各种表演的带给人们欢笑的动物,还有各种家养的宠物更是寄托了人们爱心与情感,现在人们还训练动物为人类服务,如在欧美一些国家特别行的服务犬,通过这些可爱的动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情趣。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和展示,我们了解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密切的关系,大家都谈出了动物对人类有益的各种表现,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动物有没有对人类有害的方面呢?

生:有些凶猛的野兽会吃人,或吃家养的猪、牛等牲畜,比如今年在我省黑河、宁安等地频频发生野猪伤人事件,现在已经开始有计划地捕猎野猪了。

生:还有许多动物可以传播疾病,比如前两年爆发的“非典”就是由果子狸传染的,还有禽流感,由各种家禽和鸟类传播的。

生:现在特别流行的狂犬病是由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传播的,每年由狂犬病导致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

生:每年冬天咱们农场就会有人得“出血热”,这种病的罪魁祸首就是老鼠,老鼠还能传播许多其他疾病。

生:蚊子能传播疟疾,苍蝇能携带和传播各种病菌。

师:可见,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的密切,而且对人类有利的方面要远远大于有害的方面,不过我们还是要好好保护各种动物,它们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同时也好好控制对人类不利的动物,保护好我们自身的健康。动物除了在生活中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在高科技领域也有着一席之地。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有关知识。

探讨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将全班分成5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就以下提纲进行讨论交流: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

3、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4、课文中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实例,你能解释吗?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的实例,请你列举。

(1)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学生们根据这些提纲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教师进行巡视点拔,参与讨论,适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每小组选取其中一个题目在全班内进行表达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了解到动物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动物。

生:动物还可以在生物科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高科技进步提供帮助。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贴进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密切。通过分小组调查,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在调查之前提供给学生几个调查方向让他们自主选择,这样避免了调查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使调查有的放矢,有实效性。对动物在高科技中的作用,采用自学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反思:本节课的课程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调查和开发,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开发了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资源,如:市场上动物性食品的种类,书籍中有关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各种影视资料的内容。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很难将各种资源有机地进行整合,各种形象资源的利用不够生动,还需对课程资源进一步地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一:书籍记载 内容:《少年知识百科全书动物卷》《动物世界的故事》等书籍中的有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内容介绍。

利用:学生在分小组调查活动中,查阅书籍,收集各种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资料,从中总结出动物与人类衣、食、医、行方面的关系。

资源二:影视图像 内容:电影、电视中播放过的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内容,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或《白马飞飞》《赛虎》《大白鲨》等学生们熟悉的影片。

利用:学生回忆这些影视资源中体现出的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内容,在课上进行交流,从而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资源三:学生的生活经历

内容:到动物园观察动物的过程、自己饲养或家庭中养各种宠物的经历、自己观察或与动物发生过的事件的经历。

利用:通过这些资源的利用使学生明确动物为人类的娱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饲养宠物带给学生的快乐和感动,还有的学生说出曾经被狗咬伤的事情,明白动物也可能给人类带来伤害。

资源四:有关动物的诗词

内容:古往今来人们赞颂动物的诗词,如: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俯首甘为孺子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

利用: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朗读和体会,使学生认识到动物不仅可以带给人们切实的物质利益外,还能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

资源五:和动物有关的生物技术

内容:利用牛、羊等动物的乳房做生物反应器,生产各种药物和保健食品,利用蚯蚓做垃圾处理器等生物技术。

利用:通过对这些课程资源的拓展和补充,以及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对生物反应器及其优点有深刻的理解。

资源六:与动物有关的仿生技术

内容:除了教材中的仿生实例以外,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仿生实例,如:模仿狗的鼻子制造的电子鼻,模仿昆虫的复眼制造的复眼照相机,模仿变色龙的皮肤制造的迷彩服

等。

利用:通过对这些仿生内容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以及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

资源七:会议资源

内容:信息交流会的形式

浅谈化学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篇5

常熟市冶塘中学

谭卫华

化学是一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探求自然奥秘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的踪影,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诸多问题,都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日趋密切。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处处可见。

21世纪所谓生活对化学的要求和利用会日益加大,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新的需求都与化学紧密相连。基因疗法、转基因食品干细胞技术、生态环保型服装、智能材料、生物质洁净能源、纳米生物技术等,人们要用化学方法不断创造新的化学产品;创造新药品战胜癌症、艾滋病、SARS等病毒性疾病;战胜老年痴呆、心脏病与中风等影响健康长寿的顽疾。

在衣方面,化学可谓给生活增添温暖。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丰富了人们的衣橱。在食方面,化学同样重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一定时间后,才可食用。食用松花蛋蘸点醋能除涩味,使食物更美味。学了化学,还可以使我们吃的更营养,如:如何烹调能防止维生素的流失,何时添加加碘盐效果更好,使用什么金属炒菜对健康更有利等。

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墙上干后变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由于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我们又能利用化学知识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虽然废弃的塑料会导致“白色污染”,但它的优点是功不可没的,不利的一面我们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来有效的防止。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质量。

化学反应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驶的动力。没有燃料的燃烧放出热量,车辆根本无法开动。化学能是它们得以行动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即使用了电做动力,也不能忘记化学能伟大的贡献。在现在,化学仍是交通工具的生命仍对人们出行起重大作用。虽然汽油、柴油、煤等燃料的燃烧会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污染,化学无时不在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洗涤剂是含磷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人们清洗器具、纺织、造纸、农药等部门。用黄铁矿燃烧制硫酸,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王水”检验金子是否纯。用酸洗去水垢。用汽油乳化橡胶做粘合剂。用氢氟酸雕画玻璃。用泡沫灭火器灭火。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爽口的汽水,用小苏打做可口的饼干。用腐蚀性药品清除管道阻塞。生活中,化学的频繁使用不是举例能举得完的,它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化学本身是一面魔术镜,将一百多种元素巧妙地结合,组成神奇美丽的世界。它使碳这一元素形成了美丽高贵的金刚石和柔软廉价的石墨两种天壤之别的形态,跟人们开了玩笑。人们将在它的一个个玩笑中不断摸索进步。而我们的生活也将随着印染(有了印染我们能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合成奶油(有了它我们能吃上各种可可的蛋糕)、钢筋、水泥、木料(有了它我们能住上高楼)、交通工具(有了它上班、旅游很方便)等等;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的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论述大学生活与职业生涯的关系 篇6

大学生活是职业生涯的铺垫,大学不想虚度过去,最好要有个大学生活规划,对以后的求职很有利,为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个好的基础。简单的联系是‚规划‛,都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理想确定和自我目标确立、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检验执行结果和逐步调整的过程;另外还有就是规划能力的学习提升,是真正学习如何驾驭自己人生的开始和过程。

职业规划包括:

一、帮助当代大学生基本无职业定位考虑。

二、可加速学生的求职时间。

三、求职成本降低。

四、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

五、提高复试的机率。

六、奠定了未来良好的基础。综合以上六点,大学生人生的职业规划与没有职业规划就会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有职业规划的人,会有目的地按照规划去完成一件件早就规划了的事情去做,并能在职场中得到好的发展,同时也会带来好的回报,人生也会越过越精彩,职业道路也会越走越清晰,职业也会越来越高,相对带来的利益也将是越来越多。然而大学生职业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是重要的。在全球化的竞争之下,每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从事热爱的工作,这样的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他们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知己‛十分重要,‚‘知彼’也是同等重要的。‛ 每个人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最容易成功。

大学生活与职业生涯关系:1.二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活需要一个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你有了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才可以知道你去更好的去努力和行动。比如说,当进入大学的第一时刻,我就给自己规划了目标,我的目标就是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我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因为有了这个目标,我就知道了最积极努力和前进的方向,至少明白自己努力的原因。尽管自己还是个大一的学生,但这也是个优势,至少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高,我比大二,大三的同学有了更早的努力目标,自己也努力参加一些考试,获得更多的技能为我四年后的公务员考试而服务。2.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大学生活的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自我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会有清晰的发展目标,每个人的人生不仅与收入有关,还与自己的生涯规划发展有关。有目标的人才能抗拒短期的诱惑,有目标的人才会坚定的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有目标的人才会感觉充实。这样才可以拥有更充实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而没有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却要盲目地生活,在大学期间,每天浑浑噩噩的上课,吃饭以及做一些无聊的,没意义的事情,徒劳的结束四年大学生活,在社会期间,无休止地地毯似地投送求职简历,而复试地机会却越来越少,心里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社会的不公平感也会越来越强烈,久而久之人生没有了方向,就算能过找到一份工作,也会因为没有规划而感觉并不是自己愿意去做的工作,只是为了生存而来上班,这样多年后,没有职业规划的人还会在原地踏步地做同水平的职位。

再谈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篇7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先人踏着水波, 轻唱诗歌向我们缓缓走来, 飘渺的声音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数千年前他们与音乐之间的故事。

从人类诞生之时, 音乐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一席之地。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古琴, 到现在源于西德的电子音乐,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 音乐也一直没有停止它前进的脚步。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 音乐充斥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藏诗三百首, 首首经典, 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 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区分开来:风为地方民歌;雅为贵族音乐;颂为祭祀舞曲。以管窥豹, 从这点我们就已经可以体会到音乐在几千年之前对于人们生活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本文开头那首《关雎》中, 琴瑟代指音乐, 这里的音乐起到向心爱的女子表达感情的作用。音乐, 情之所生, 至情生雅乐, 而美好的音乐又促使了感情的又一轮萌生, 音乐常常与感情息息相关。

高山流水的故事, 众人皆知, 相传伯牙善弹琴, 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 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 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 伯牙不再弹琴, 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伯牙将自己的感情寄于音乐, 音乐是他交谈思想的工具, 其琴声成为他的标志, 在寄情于音乐的过程中找到了珍重一世的知音。鲁迅先生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同怀视之。”知音难寻, 通过音乐使丝毫不相干的两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珍重一生, 音乐可以将尤为难得的知音带到你身边。在现代的生活中, 这种情形更是越来越多。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音乐的传播最为广泛, 将民族音乐传向国外, 将现代音乐融进传统音乐中, 不仅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 更促进了两国友谊。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通过欣赏音乐,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拥有相同爱好的人, 交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发现更多美好动听的音乐。音乐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

在西方国家音乐同样带给人们情感的交流。众所周知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 创造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作品, 却一生未婚。然而有一首曲子让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浪漫的佳话。1808-1810年间, 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 并对她产生了好感。这段师生恋虽然未曾开始, 但是使贝多芬灵感倍出, 在这种情况下, 他写了一首《致特蕾泽》的小曲赠给她。这首曲子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致爱丽丝》。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促使美好的音乐作品诞生。充满感情的音乐作品, 在作为人类情感表达工具的同时也陶冶着人类的情操, 冶炼着人的精神, 提纯着人的思想。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与文学也维系着紧密的关系, 例如《诗经》《楚辞》, 《汉乐府》《宋词》《元曲》等, 音乐与文学就一直没有分开过, 同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典型代表, 二者在若干年中相互磨合, 相互整合中不断创造着精神文明的奇迹。音乐在人类文学的发展上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在古代, 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宫廷中, 音乐有着相对比较严格的要求, 以音乐来表现统治者的威严、高贵, 或用音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或把音乐作为享受、娱乐的手段之一。以优美纤细、典雅端庄为其基本风格特征。而在民间, 因为没有太多的限制, 虽然没有技术精巧的乐师, 众多谱曲者, 然而民间音乐者由于不断将自身生活元素加入音乐的创作中, 不断创新, 改进, 大胆做尝试, 于是成就了音乐史上的许多经典, 譬如乐府, 宋词, 元曲;也成就了众多杰出的词人, 譬如晏殊, 柳永。这些文人在朝堂上郁郁不得志之余诉之花街柳巷间, 将一身才气奉献于词曲创作中。音乐成了文人发泄感情, 寻求红颜知己的必要工具。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山流水, 此时音乐虽然已没有了那份至高至雅, 但也在人们不得意的生活中发挥了排解忧患, 慰藉心灵的空虚, 调解心情的重要作用。现代生活的人们同样如此, 由于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生活似乎越来越不顺心, 与人的交往也越来越不和谐。越来越多的人投诸于音乐寻求心灵的安宁。且不说近几年流行音乐的发展如火如荼, 各类明星的演唱会从国内开到国外, 音乐会、戏曲表演此类节目往往也是座无虚席。目前, 在农村正盛行着一种风俗, 如果哪家有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 就会请来一些有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 这些人会根据客户的要求, 来帮助他们渲染一下或悲或喜的气氛, 从而获取报酬。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会看见年轻人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玩乐。在餐厅等场合也可以看见人们听着古典轻柔的音乐进食。音乐在现代人的生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手一部ipod, 对音乐挑剔的人更是在音响耳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可以说, 音乐在某些方面极大地带动了电子商品的经济发展, 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水平的提高。

另外音乐分五行, “宫”“商”“角”“徵”“羽”。古人云, “是以闻其宫声, 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 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 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 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 使人恭俭而好礼。”不同的音律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情, 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性格。

音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学习, 科学研究证明, 音乐主要促进人的左脑发育, 而学生在一天紧张的学习后, 左脑过度使用, 而右脑却极少的参与学习, 这时候如果听一段音乐, 它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它会使左右脑同时发育, 更好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校园在课间休息的时候都会插一段舒缓的音乐, 让学生充分放松大脑, 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下面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声音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让我们愉快或痛苦。比如各种仪式上的进行曲所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在婚礼上, 你会听到《婚礼进行曲》, 神圣、庄严, 给人以幸福感。在葬礼上你又会听到《葬礼进行曲》, 哀伤、沉重, 催人泪下。在运动会上当你听到雄壮有力的《运动员进行曲》时, 不由得会使你精神抖擞、跃跃欲试。哄着孩子睡觉时, 轻唱着《摇篮曲》, 使其陶醉于其中, 进入梦乡。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8

【关键词】数学知识 生活 来源 应用 创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北师大版数学(1~6年级)教材中充分地体现了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的理念。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喜闻乐见呢?下面我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可能会刮风、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恰当处理教材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书上的情景是坐公交车,虽说大多数学生都坐过,都有生活体验,但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凭记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就以学生喜欢的糖果来创设情景:老师准备了糖果奖给小朋友们,呀!老师怎么把糖果掉了,谁来帮老师捡?这时学生可都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想上来捡,乘机我请表现最好的3位小朋友帮忙捡,捡好后举起糖,我问:老师一共带了多少糖果?学生马上列出了连加算式;“某某小朋友积极发言奖三颗糖,某某小朋友上课认真奖两颗,现在老师还剩几颗糖?”自然地学生又轻松地列出了连减算式,如此的情景学生学得认真、上得开心,枯燥的数学充满了生活气息,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很有用”,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利用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准备在暑假中对教学楼进行粉刷,请你帮助学校总务处统计一下,大约需要用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学楼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或调查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以及涂料的单价等。解答这份作业,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否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例如:我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让数学与生活水乳交融,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感兴趣的游戏,学生才会愿学、乐学。

【参考文献】

[1]于萍. 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J]. 辽宁教育,2005(9).

上一篇:和店中学2014年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下一篇:学校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