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2024-09-24

浅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精选7篇)

浅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篇1

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维护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不完善。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如宪法第48条明文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劳动法》第12条、《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22条都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就业权利,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的标准”。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显得比较“软弱”,而且缺乏可操作性。宪法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男女平等问题,而没有违宪追究的相应规定,所以这些违宪行为可以逍遥法外,不受追究。《劳动法》等法律虽然规定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是涉及到一些具体可供实践操作的内容如如何监督、限制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对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如何追究责任等内容则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这导致企业滥用私权而无人过问,女职工告状无门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市场竞争导致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一是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下岗职工人数激增。而农业部门由新增就业机会主渠道变为排斥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产业的城镇劳动力形成竞争关系,而且产业结构变动愈快,技术结构更新愈快,形成的结构性失业人数就愈多。二是为了提高国企运营效率,许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停产、转产、破产、兼并重组,大量国企冗员下岗失业。三是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经历迅速“资本深化”的过程,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正在减弱。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资本资源长期相对短缺,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追求,而企业启用女性,其成本相对男性要高。加上女性在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上往往不及男性,启用女性使资本利润率相对降低,所以,女性难免面临就业困境。

第三,社会对女性就业支持缺乏力度。一是部分决策层缺乏坚定的、性别平等的正确政策理念。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矛盾,政策决策层以传统的“性别分工”和对妇女儿童的“关爱”为理论支撑,欲以减少妇女劳动力供给来解决就业压力的倾向已非常明显,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阶段就业”、妇女回家”难保不被一再讨论,“妇女回家”、“阶段就业”话题依然沉重。二是传统性别分工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对妇女就业的态度,对男性就业起了促进作用,对女性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尽管中国妇女在实现自身解放的过程中,其角色责任已由“主内”变成“主内亦主外”,但男性的角色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的性别角色态度和性别角色期待仍是传统的。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主的社会,男女就业不平等的现象是必然的。

第四,女性生育负担、家庭负担沉重。有关调查发现,哺乳期内女工两年所创利润仅为同年龄、同工种、同级别男性的三分之二。而社会对女性生育又缺乏有效的保障和补偿。这样一来,任何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或公司,在优胜劣汰中都会把处于育子繁忙期的妇女作为下岗的首要人选。同时,女性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一是表现在繁重的家务劳动。女性在日常起居、照顾家人、操持家务等方面花费了极大的精力;二是表现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丈夫羽翼未丰时,渴望并且全力辅佐丈夫出人头地,一旦丈夫功成名就,又诚惶诚恐,时刻担心夫妻感情的擅变和家庭的解体。这种精神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女性就业竞争力,制约了女性的就业发展。

第五,女性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女性在文化技能、知识层面上不及男性。在现有的国民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领域中,除失学女童的比例高于男童之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各种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都基本上是男性高于女性,而且是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男女相差的比例越大。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少且受教育的时间短,无法达到社会需要的有较高文化并具有一专多能的人才标准,造成了女性在高层次职位及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远远低于男性。二是女性对男性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观念。大部分女性不能正确认识当前普遍存在的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以致产生了社会认同心理,认为既然女性整体水平的确比男性差,就业又是这样困难和不平等,而社会又给我们“性别分工”的定位,何不接受这样的“关爱”呢?因此,很多女性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平等就业的权利。三是女性择业观念落后。女性在初期选择工作时往往不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愿意从基础做起。另外,一些女性结婚之后,衣食无忧便不再愿意工作;很多女性往往更愿意做一些助理性的工作,比如行政、人事、秘书等,而从事这些职位的工作,对于日后能够成为决策者的机会往往很少。

男女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就业是民生之本。但随着新形势下就业矛盾的越来越突出,妇女就业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截至底,城镇登记失业率己达到4.0%(据测算,我国社会存在的隐蔽性失业超过1000万人。)以上。[1]而下岗失业者中,下岗女工占到了下岗职工的大多数。女性就业之所以更为严峻,固然与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妇女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依然存在、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待提高等密切相关,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女性在就业上没有享受到与男性平等的权利,简单地说,就是男女就业不平等。这种男女就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业机会不平等。一是就业性别歧视导致女性就业机会减少。目前很多就业招聘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限制。在一些大型招聘会中,几乎有近一半的单位提出了性别要求,“只招男性”往往成为一些单位招聘的最基本条件。正是由于这些就业不平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女性就业的被拒绝率远远高于男性。二是年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致使下岗女工再就业困难。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加上下岗女性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使下岗女性在寻求再就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下岗后能够再就业的仅占下岗女职工的极少一部分。虽然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女工再就业工作,经过多方努力,促使部分女工重新就业,但因再就业工作不稳定,薪水微薄,医疗、养老欠保障,老板的性骚扰等问题,令不少再就业的妇女陷人尴尬、苦恼和无助之中。三是女性获取高层次职位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从总体上看,女性在智力型职业中的比例小,在体力型职业中所占比例大。在智力型转变的职业中,女性就业比例仅为男性的50%。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女性仅占总数的11.8%,男女比例将近9:1。

第二,就业薪酬不平等。也就是男女同工不同酬。应当说,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从世界范围看,职业妇女比男性工资平均低约三分之一。在我国某些地区,虽然男女之间的收人差距有缩小之势,但就全国水平而言,男女同工不同酬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统计,近间,在业女性的经济收人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与男性收人的差距却明显拉大。

第三,其他就业权益不平等。一是在职位升迁上的不平等。已有研究表明,在职位升迁方面女性处于极不利的局面。据北京婚姻家庭抽样调查所提供的数据,在职位升迁方面女性与男性比是1:5。二是就业安全得不到保障。近年来我国女工的就业安全屡遭侵犯,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劳动保护设施差,甚至没有安全保护设施,女工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取消法定假日,让女工长时间加班加点,女工的休息权益受到损害;劳动关系不规范,女工的就业权益缺乏法律的保护;人身伤害及性骚扰问题严重,女工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等等。

浅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篇2

1.1 公路路基病害分为翻浆、坍塌、滑波、泥石流备战种类型

1.1.1 翻浆

地处平原地带, 地下水位高, 排水不畅, 特别是土质情况表层为粉性土, 下层为透水性差的粘性土地段较多, 并且年冻结时间长, 初冻时冷暖交替, 促使了负温作用下的水分聚流, 翻浆道路段在同季节有着不同的变化过程。

秋季是路基水分聚积时期, 秋季雨水增多地面水分下渗, 地下水位升高, 使路基含水量增多甚至达到超饱和状态, 这是发生翻浆现象的先决条件。

冬季气温下降, 路基上层土体开始冻结, 路基下部土体温度仍然较高, 水分在土体内由温度高处往温度较低处移动。使路基上层土体水份增多并随着温度降低冻结成冰。路面发生冻胀或隆起现象

影响道路翻浆的主要因素有:

(1) 土质。粉性土是易发生翻浆的土质, 这种土的毛细水上升较高且快, 在负温作用下水分聚流严重, 土体强度降低快, 失去稳定性;粘性土毛细水上升虽高, 但速度慢, 只有水源充足情况下, 才能形成翻浆;砂性土在一般情况下部不会发生翻浆。在整治文化路翻浆现象时采取了换土的形式。

(2) 温度。一定的冻结深度和冷量是形成翻浆的重要条件。在同样的冷结深度和冷量的条件下, 冬季负温作用的特点和化冻结速度的快、慢对形成翻浆的影响也很大。我市初冻温度较暖, 且冷暖交替出现, 温度在0~5℃之间停留时间较长, 冻结线长期停留在路面下较浅处。大量的水分聚流到路面很近的地方, 报容易发生翻浆现象。反之, 如果冬季一开始就很冷, 冻结线很快下降到距离路面较深的地方, 土基上部聚冰少就不易出现翻浆现象。除此以外春季气温的变化特点和化冻速度对翻浆也有影响。如果春季化冻快天气骤暖土基急速融化则会加重翻浆的程度。

(3) 水分。翻浆过程就是水分在土基中转移、变化的过程。在齐市地势低洼路基附近的地表水及浅的地下水能提供充足的水源。这是该地区形成翻浆的重要条件, 加之秋雨过多, 土基含量加大, 地下水位增高, 所以会形成翻浆现象。

(4) 路面结构。翻浆现象和路面结构是有紧密关系的。路面结构对翻浆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在比较潮湿的土基上铺筑黑色路面。因该路面结构透气性差, 路基中的水分不能通畅地从表面蒸发出来, 使路基强度降低, 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严重的翻浆现象。

1.1.2 坍塌

坍塌:山坡堆积物在自重作用, 沿边坡产生不同规模的坍塌现象。发生坍塌时的运动速度较快, 土石有流动现象, 土体扰动且相互位置改变, 在运动结束后, 坍塌体基本稳定, 无滑动面, 亦无明显的软弱面。坍塌发生前, 有时边坡顶部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出现坍塌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开挖路堑边坡较徒, 使边坡的支持力量减弱, 或堆积物受到地表水的及地下水的影响, 使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 此外土壤受到冻结融化的反复作用, 使边坡土体的稳定性降低或受到风化作用、地震作用、气温的变化等, 使边坡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坍塌对路基的危害程序视其规模大小而异, 由于坍塌发生时具有冲击力, 经常引起建筑物的变形, 破坏路基, 阻止交通, 给养护工作带来不少工作量。

1.1.3 崩塌

岩体失去与基层的联系, 在重力作用下, 瞬时突然剧烈地从边坡陡崖上倒塌到坡脚下堆积起来, 岩块常被撞很破碎。发生崩塌时速度极快, 岩块在运动中有滚动跳跃现象。运动结束后, 崩塌体基本稳定, 岩层无滑动面, 但有软弱面或构成软弱面的条件。当崩塌发生前, 有时发现碉层有新的裂缝或其它的变形特征。

1.1.4 滑坡

滑坡是堆积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地沿线着滑动面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这种滑动一般与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活动有关, 滑动速度较缓慢。每次滑动后, 滑动体并不完全稳定, 会出现新的变形。滑动体在运动中本身各部分的相互位置基本保持不变, 当滑动体的速度极快, 有部分土体翻转, 则称为崩塌性滑坡, 通常在滑动体以内与滑坡体附近可见羽状裂缝或环状裂缝。一个发育完全全的滑坡, 通常由于坡体、滑动面、滑坡裂缝、滑坡壁、滑坡附地、滑波盆地、滑坡膨丘等组成。

滑动的形成, 条件及影响因素很多, 从地质条件上讲, 滑坡发生于可塑性的土质或软弱岩层上, 在具备蓄水构造与聚水条件以及软弱面 (能起隔水作用) 以后, 就有可能发生滑坡。从地质构造上讲, 岩层的结构与构造, 对山坡的稳定性、滑动面的形成以及滑坡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堆积与岩层的接触面愈陡, 则堆积层土地体的重力作用就愈大, 极易发生滑坡。从水文条件上讲, 地表水不少地下水作用, 都会破坏土体的稳定, 助长滑坡的活动。我们在修建公路的过程中, 在山坡脚开挖路堑, 破坏土体平衡减低山坡的支撑力量, 将会引起滑动。

1.1.5 泥石流

山岭地区, 由于瀑雨或大量的融雪水在沟浴中造成突然的短暂的间歇性水流, 它挟带着大量的固体物质 (如风化后产物和山坡上的土体上的土粒、碎石、块等, 流动过程中还挟带砂砾石) 而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的造成, 主要是在瀑雨地区很短的时间的大量降水产生集中水流而形成山洪, 而当集水落石出区内岩层风化具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 当山坡坡面受到集中水落石出流及沟谷下切产生坍塌、崩塌、滑坡现象以后, 成为泥石流固体的来源。

泥石流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 泥石流发生时, 常冲毁路基, 破坏桥涵等建筑物, 断绝交通。

2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其原因

2.1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一般发生在距路堤边缘3m~5 m (行车道与紧急停车带分界) 处, 且路堤下一般均存在暗埋式箱型通道或盖板涵洞。也有一些发生在互通或服务区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的拼接处。裂缝形式有两种, 一种为对纵向直线形, 裂缝两端未延伸到路堤边缘;另一种为纵向弧形, 裂缝两端延伸到路堤边缘。后一种裂缝可能会引起路堤滑动, 危险性更大。纵向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1 地基原因

有些纵向裂缝路段所处地基不属软土地基, 但处于丘陵低洼、河谷处, 长期受水冲蚀, 天然含水量较高, 在设计时未发现或未作特别处理, 在施工时也未作等载或超载预压, 在高填土后, 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造成路面纵向开裂;有些河谷、水塘虽作了清淤处理, 但处理不彻底或回填材料控制得不好, 也会因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

2.1.2 路基施工原因

路基施工时天气干燥, 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 致使路基压实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 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有些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拼接段不同步施工, 且拼接处理不好导致路基沉降不均匀。

2.1.3 渗水原因

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 使得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土体的С、Ф值降低, 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 使得裂缝路段进一步产生小圆弧滑动趋势;部分填料为弱膨胀土, 施工中未予处理, 在渗水后因含水量的变化, 导致纵向裂缝进一步开

2.2 横向裂缝

目前, 我国高速公路广泛采用以二灰土等为底基层、二灰碎石为基层的半刚性沥青路面。据调查, 在半刚性基层路面的沥青面层上产生横向裂缝是极为普遍的, 国内外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半刚性沥青路面产生横向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横向裂缝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2.1 沥青混凝土的温缩裂缝

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 温度下降时, 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 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 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 并逐步向下发展, 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由于大多数的高速公路上面层采用进口优质沥青或改性沥青, 沥青混合料的自身低温抗裂性能较好, 故此种横向裂缝相对较少。

2.2.2 差异沉降引起横向裂缝

在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界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或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 因地基或路基与构造物质差异沉降导致基层的开裂, 并反射到沥青面层, 形成横向裂缝。这种横向裂缝类似于基层反射裂缝, 但往往为路面横向全幅贯通, 这种横向裂缝在软基分布比较广泛及构造物众多的水网地区的高速公路上有一定比例。

2.3 网裂沉陷坑槽

高速公路行车道上 (特别是在车轮轮迹处) 常能发生路面网裂、沉陷及坑槽病害, 且在网裂、沉陷处常伴有唧浆现象。如网裂、沉陷不及时处理, 在雨后极易形成坑槽。沥青路面网裂、沉陷、坑槽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3.1 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

由于沥青混合料生产的变异性大、摊铺过程中沥青混合料局部离析和路面压实不够等多种原因造成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 使雨水极易浸入, 滞留在路面面层中。尤其是连续雨天时路面面层将长时间处于饱水状态, 给路面造成严重水损坏。在低温时水易结冰, 经多次冻融循环作用后, 沥青混合料酥松, 使路面出现坑槽等破坏;在高温时, 在高速行驶的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 渗水成为瞬间有压水, 在有压水的长期浸泡和冲刷下, 沥青与石料的粘附力逐渐下降, 包裹在石料表面的沥青膜被剥落, 使混合料松散, 并逐步形成坑槽。如沪宁高速公路部分病害路段, 上面层在施工时按规范以马歇尔试验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得出的压实度是合格的, 但在通车后检测时以理论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得出的压实度仅为90%~92%, 路面空隙率偏大, 极易渗水。计算和实测表明, 对4cm厚沥青混凝土面层, 在孔隙水饱和的情况下, 沥青面层的渗水约需7d才可渗透排出路面, 或在常温天气下需6d才可蒸发完。因此, 渗水将较长时间滞留在路面面层中, 造成路面破坏。

2.3.2 沥青与石料粘结性差

规范要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沥青与石料的粘结力不小于4级, 有的路段在试验时粘结力是符合要求的, 但在沥青混合料生产时, 因石料的差异性或沥青用量偏小, 使得沥青与石料的粘结力不足, 使混合料逐步松散, 进而形成坑槽。

2.3.3 车辆油渍污染

因车辆维修或翻车等原因, 汽车用油渗透入路面空隙, 使沥青混合料松散并逐步使路面形成坑槽。这种原因形成的杭槽往往较深, 有的甚至达到整个沥青面层厚度。据调查, 在超载现象比较严重的高速公路上, 往往油污是造成路面坑槽破坏的重要原因。

2.3.4 汽车超载的影响

目前汽车超载现象非常突出, 由于汽车超载, 轴载换算系数明显增加。有关资料表明:超载30%时, 换算系数为满载的3.131倍, 超载60%时为满载的7.725倍, 超载100%时为满载的20.393倍, 使得累计标准轴次大大增加, 使路面结构使用寿命明显缩短;同时, 在重载作用下, 路表弯沉及结构层应力显著增加。资料表明:重载 (130kN) 作用下的路面结构理论弯沉值与基层及底基层层底拉应力均比标准轴载 (100kN) 作用下增大约30%。因此, 汽车超载是造成路面破坏尤其是路面结构早期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高速公路的桥梁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也会出现坑槽病害, 主要是因为桥面泄水孔开口朝上, 虽表面水能流入泄水孔而排出桥面, 但桥面渗水无法进入泄水孔, 也没有排水出路, 桥面渗水长期滞留在桥梁水泥混凝土整平层与沥青混凝土铺装层间。如水泥混凝土整平层施工质量不好, 长期浸水后极易成为软弱夹层, 从而导致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破坏。这种破坏易发生在连续箱梁的顶面负弯矩区所对应的桥面铺装层处。

2.4 车辙推移

随着行车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 高速公路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车辙、推移病害, 这种路面病害会导致平整度下降, 并影响高速行车的舒适性, 严重的病害甚至会影响行车安全。车辙、推移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2.4.1 行车荷载的影响

车辆按规定正常在行车道行驶, 使得高速公路的交通渠化现象非常突出, 随着车辆载荷作用次数增加, 行车道车辆轮迹处进一步压实并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辙槽;重车普遍超载, 使得轴载对路面的作用力增大, 并导致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大大增加, 加速了车辙、推移形成;在服务区等匝道进口处, 因车速变化频繁, 车辆慢行, 经常刹车与启动, 导致对路面作用时间过长, 且对路面的水平剪切作用增大, 也易形成车辙槽和推移。

2.4.2 基层施工质量差

因基层的厚度不足或因基层材料、施工、养生不当导致基层整体强度不足, 使得路表变形过大而形成辙槽和推移。

2.4.3 沥青面层高温稳定性差

由于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弹塑性材料, 如沥青、矿料的选材不当或混合料组成不当均会导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差、抗塑性变形能力低, 在车辆的反复碾压下路表变形过大, 并使得面层混合料产生横向流动而形成辙槽和推移。

2.5 泛油

有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存在泛油病害, 使得路面抗滑性能降低, 影响高速行车安全。形成泛油的主要原因如下。

2.5.1 混合料组成设计不当

因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过多或空隙率过小, 在车辆荷载反复碾压下, 多余沥青由下部泛到路表形成泛油病害。

2.5.2 混合料拌和控制不严

在沥青混合料拌和时矿粉等细料含量较难准确控制, 如细料含量过少, 混合料比表面积较小, 则沥青用量相对较多, 也易泛油。

2.5.3 粘层油用量不当

在施工沥青面层前往往需在基层顶面喷洒粘层油或做沥青封层 (特别是在基层完工与沥青面层施工间隔较长的情况下) , 由于施工工艺掌握不好, 粘层油用量不当或喷洒不均匀而导致面层局部泛油。

2.5.4 施工质量较差

因摊铺时混合料产生离析, 局部细料过分集中, 也易泛油。

3 结语

道路病害, 不仅与设计、施工等路面形成前的环节有关, 而且与路面形成后的使用、养护和管理联系紧密。因此, 要消灭道路病害这一质量通病, 延长道路的使用周期, 提高投资效益, 需要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各方主体各负其责, 分头把关, 按照行业规范标准, 结合工程实际, 严格履行各自职能, 相信这一顽疾一定会得到根治。

参考文献

[1]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 2.

[2]公路交通技术.2004, 2.

[3]高等级公路病害机理与整治方法新技术实用手册.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错误重复现象产生的原因 篇3

原因一:学生的答题书写习惯不良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表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但是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是很不理想,他们很苦恼,老师也替他们着急,并且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后来看到了他们的试卷终于找出了原因:这些学生是因为在考试中犯了平时犯的错误而造成丢分,他

们犯重复错误与他们平时做练习时的答题书写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平时做练习时书写过于简化、不完整、不明确,例如,有的学生把“细胞”写成“C”;把“双缩脲试剂”写成“双缩尿试剂”等。长此以往,养成了不良的答题书写习惯,并且把这个坏习惯带到了考试中,试题答案缺枝少叶、错字连篇。批卷老师在批卷时,肯定严格审卷,对于不规范、错误的书写必然判定为错误,所以,考试的分数低也是必然的。由此可见,规范的答题书写习惯是学生避免错误重复现象、提高成绩的必需习惯。

原因二:受自身思维定式的影响

思维定式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都会碰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指人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中,在人们的大脑里逐渐形成的思考、分析事物的习惯,它对人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思维定式的作用具有两面: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它的积极作用是可以帮助人们省去许多探索问题的步骤,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它的负面作用是使人们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不自觉地运用原先的思维方式,不加思考地去解决貌似相同的问题,结果往往是错误的。例如,遗传学内容中计算父母是白化病携带者(Aa×Aa),后代是携带者的概率时,答案是1/2,但是,如果在题干中告诉学生后代表现型均正常时,答案是2/3。如果学生平时在学习中在大脑里形成了思维定式——父母是白化病携带者(Aa×Aa),后代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2,而没有考虑到后代表现型,答案肯定是错误的。所以,学生在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干,不要受原有思维的影响,这样在考试中才能取得好成绩。

原因三:只注重量,不注重学法

有很多学生平时很刻苦,他们埋头于各种练习题中,把提高成绩寄托于多做题,但是事与愿违,他们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样的结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通过观察分析,我发现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学习知识时没有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过做大量习题来提高成绩是不可能的,考试中只要稍微变化,他们就会在同一个知识点上犯同样的错

误。例如,基因突变的概念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而有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分析基因突变的概念,认为只要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就会造成基因突变。所以,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犯错误。这类学生要想提高成绩,走出困境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分析、掌握知识之后,再通过习题巩固知识。

愿因四:未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课堂中有很多学生把自己当成了学习活动的局外人,老师讲解习题或知识点时,他们不认真听,思想跑到九霄之外。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班级里的人数也是很多的,老师不能面面俱到,当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后,不可能再重复一遍,马上进行下一道题或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走神的学生脱离课堂没有跟上老师的步伐,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他就会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欠缺,以后的习题中只要出现相关的习题他就会犯错。例如,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是生殖细胞是否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如果学生走神没有听到相关的解析,他就不能对某些变异类型进行定位。因此,课堂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分析、理解、掌握知识。

错误重复现象是教学过程中很难避免的现象,当学生出现该现象时,我们可以从产生该现象的四个原因出发,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的原因,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使他们力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同时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举宏.概念教学的“新概念”:核心概念和概念转变[J].中学生物教学,2014(9):4-7.

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篇4

(1)供求矛盾:由于扩招凸显出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既是总量性的,也是结构性的。从总量上看,目前高校扩招的增幅在缩小,但招生总量仍在逐年增加。每年毕业生数量远高于本地可提供岗位数量。

(2)“雷尼尔效应”的消极影响:很多人看中大城市更丰富的资源、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未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愿意忍受眼前低微的收入和艰难的生活。

(3)整个社会的产业机制问题:由于我国的产业在整个世界产业链上处于中低层次,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为主,大部分岗位不是大学生也可以做,而且站在公司的角度来说,使用大学生的成本相对较高一些,这就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竞争力。

2、高校体制

(1)大学专业因素: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以技术实用型人才为主,大批的理论型人才得不到用武之地。

(2)大学的培养现状:由于现在的很多本专科院校培养大学生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则很少培养,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而恰恰很多的单位

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录用。

3、个人原因

(1)目标不明确,没有合理的计划:部分蚁族认为,各地就业压力都很大,到哪里都不容易,先把自己现在的工作做着,以后有机会了再寻找更好的工作。结果他们中的许多人过度频繁地更换工作,这种没有目标的盲目性没有使他们的生活现状有所改善,久久难以脱离蚁族的生存现状。

浅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篇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①希腊的传统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一样,与以观察、实验、推理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不属同一范畴,不可能直接产生近代科学。

③中国传统文化里逻辑学的确不发达,但逻辑和语法一样,是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正如许多人没有学过语法也会说话一样,中国古代逻辑学不发达,不等于中国人不会逻辑思维。再者,逻辑的严密性并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对上帝的存在做出了五大证明。难道上帝真的存在吗?

④与此相反,作为近代科学开始的一系列新发现,却不是用逻辑推演出来的。如果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还用了传统的逻辑论证,维萨留斯则完全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伽利略对木星卫星的发现,都与三段论法毫无关系。伽利略认为,在物理学中,基本原理必须来自观察和实验,逻辑和数学只是实验数据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对实验目标的追求。这正是近代科学方法的精髓。

⑤再看看希腊人是怎么说的。柏拉图认为:“一个真正的天文学家不必去思考昼夜长短、日月运动以及其他天体的任何事物。在建立真理时,考虑这样多的事业是愚蠢的。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如果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研究问题,那就要把星空抛在一边。”

⑥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主要是社会原因。按照明末发展的趋势,中国传统科学已经复苏,并有可能转变为近代科学。这一时期的科学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而这些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载堉《律学新说》,潘季驯《河防一览》,程大位《算法统宗》,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吴有性《瘟疫论》等等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在短短六十多年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牛顿的数学理论,突破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束缚,没受到其推理方法的.影响。

B.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但结论却是错误的。

C.近代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而不是数学和逻辑。

D.明末是我国历史上科学研究的辉煌时期,很多研究成果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希腊传统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为例,是用来说明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不属同一范畴。

B.哥白尼和伽利略都是欧洲近代科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C.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人重视数学化和定量化的描述,其研究接近近代实验科学。

D.希腊和中国的古代科学因不重视观察和实验,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并没积极作用。

10.请结合文本概述“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8.A

9.B

浅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篇6

语言文字规范是指人们在交际语言文字中使用的语言文字要合乎一定的标准。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 发现中学生在语言文字、语法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 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 此类问题日趋严重, 亟待解决。

一、中学生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

1. 错读字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错读字音就无法实现人际交流的目的。学生在朗读文章、讨论发言时经常发生错读字音的现象。如, 将字形相近的字读错, “隅 (yú) ”读成“偶 (ǒu) ”、“棘 (jí) ”读成“辣 (là) ”, 将形声字旁误当成字音, “绽 (zhàn) ”读成“定”、“涸 (hé) ”读成“固”等等。

2. 滥用流行语。

近年来, 随着网络词的流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喜欢使用某些意义不明的流行语, 这些词语在缩略和语素的结合上没有遵循现代汉语的规律, 有很大的随意性。如, 用一个汉语形容词的“好”和英文单词“cool”组成“好酷”去表示某人的外表很冷峻或表示某种生活方式很有特色等。这些词语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很流行, 但它们表达的意义是不确定的, 因而也是不规范的。

3. 病句种类繁多。

这一情况在学生的作文、札记中频频出现。成分残缺的如“从这件小事中, 说明了一个大问题。”“通过学习, 使我掌握了很多知识。”搭配不当的如“我们要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4. 书写混乱。

中学生在文字书写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包括错别字、繁简字的混用, 标点与书写格式错误, 笔画错乱、潦草等。

二、中学生语言文字不规范根源的探究

1. 意识淡薄。

部分师生缺乏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应有的重视, 这就影响着语言的准确表达和文字的正确书写。

近年来, 部分教师对语言的规范使用有所忽视, 有些降低了对学生使用普通话的要求, 有些甚至自己在课堂上随意使用方言、土语授课, 板书也出现错别字的现象, 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认为国人学母语不用努力就能学好, 头脑中缺少语言文字规范化这种意识, 再加上对汉语本身规律特点没有掌握, 错读、错写、乱写的现象也就日趋严重了。

2. 社会影响。

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机构语言不规范现象也是屡屡出现, 信息时代向我们靠得越来越近, 铺天盖地的各类广告形象代言人签名更是“龙飞凤舞”, 胡涂乱抹, 自认为是张扬个性, 导致学生模仿, 教师无奈。一些公共场合错词乱用、滥用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如, 火车站将“检票 (检验车船票、选票等) ”与“剪票 (铁路或公路上车前查票时, 用钳状器具在车票的边缘剪出缺口, 表示经过查验) ”错用。

三、解决办法

1. 强化中、小学教育语言规范化意识。

学校教育应改变淡化乃至忽视语言知识教学倾向, 提高母语教学的理性认识。在校园内加强消除语言污染的宣传教育工作, 明确学生语言规范化的意义,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公共场合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 起到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只有思想重视才能落实到行动中去。某些学校为塑造形象工程, 在学校、教室显赫位置醒目地写着“讲普通话, 写规范字”标语, 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却常出现言行不一的问题。

针对当地方言、土语及社会流行的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笔者认为可采取讲座、讨论、竞赛等形式, 分析原因, 及时纠正。要使学生养成说普通话和正确书写的习惯, 就必须强化学生准确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意识。

2. 呼吁社会重视语言规范化。

呼吁社会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 建议语言学界和有关部门对语言文字的不规范制作一个明确的规定, 这对于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和加强汉语的严谨性是大有裨益的。

浅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篇7

义务教育教育不均衡原因对策教育相对均衡发展是各地基础教育领域的共同追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重点和热难点问题,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国家启动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落实了对贫困学生“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政策,这些做法,有效地从整体上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市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极为重视,并在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的保障上做了大量努力,对我市义务教育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教育不均衡现象的原因

虽然现在的武汉市教育发展状况比10年前、20年前要均衡一些,但政府做了这么多工作,为何却还是不能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所决定的。

在武汉市,各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建设状况、文明发展程度是不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教育的投入就会不同,江岸区对教育的投入就比青山区多得多,两区的教育发展怎么可能均衡?因而,只要社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教育就不可能独善其身、实现自身的均衡发展。

2.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武汉市的教育资金和政策主要向市区部分名校倾斜,对郊县和偏远学校有严重的历史欠账。近几年,武汉市政府加大了对新城区和偏远学校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使这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几十年的历史欠账不可能用短短的几年工夫就还清,特别是中心城区一些重点中小学,凭借几十年来创造的品牌效应吸引生源,使广大家长和学生对其趋之若鹜,大量的优质生源向有限的重点学校集中,中心城区重点学校迅速发展壮大,其他学校很难有与之一争高下的资本,很难有与之并驾齐驱、均衡发展的底气。所以,这笔历史欠账没有相当长时期的投入,是还不清的。

3.教育改革不彻底、尤其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不彻底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从政府官员到老百姓,大家都认定教育需要改革,但对于教育该怎么改,却莫衷一是,教育改革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途中。在从政府到老百姓的主流价值评价体系中,什么叫优秀学生,学业成绩好的才能叫优秀学生;什么叫好学校,升学率高的才叫好学校;什么叫教育强区,重点学校多的才叫教育强区。这样的评价机制也不可能有利于教育均衡。

4.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问题,一方面,为个体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环境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新的教育不均衡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口的流动,当农村孩子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的时候,这些农民工子弟在个体上通常享受到了比其原户籍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在他们的原户籍地——农村地区,学生的大量外迁,使得以生源数量为基本参考依据的教育资金投入在现阶段很难有继续快速增长的可能,在今后则失去了持续大量投入的动力,对于那些没有离开原户籍地的农村学生来说,教育的不均衡和不公平就无形中被加剧了。

5.政策和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城乡之间非义务教育段教育不均衡现象的重要原因。

客观地讲,义务教育段,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对偏远和农村学校进行了倾斜,但大部分农村学校都还是存在着学校经费不足、设施不齐的问题。尽管绝大部分的学校近几年都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等配套工程,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持续投入,很多农村小学图书资料少且更新慢;新建的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室,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是闲置的,没有真正投入使用;仪器和药品缺乏,很多物理化学实验都没法做,更不用谈让学生上实验课。

由于城乡间的教师福利条件和待遇标准差距较大,导致有很多师范毕业生不愿意来农村学校工作,已有的农村优秀骨干教师又流失严重,很多农村都有大量代课教师。而以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来看,教师资源配置,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6.在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背后,社会舆论、家长的观点和社会的现实需求被不恰当的强加到教育中等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注定是漫长而艰巨的,我们还需要在这一问题上做很多努力。其实,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追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其实只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手段,而且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的教育还是很有希望的。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增加教育投入。政府是天生的无法替代的责任人,是实施教育均衡的主体,离开政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从政府职能上看,努力办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是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确保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核定比例标准;二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落实国家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政策,分别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和2%足额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确保每年在基本建设资金中安排相当数额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同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20%专项用于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并对学校校舍建设实行规费减免;三是制定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以便督促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将公用经费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制定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以成本分析为基础,与物价水平相一致的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2.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投入、教师配置等政策上向农村倾斜。政府要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取消等级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和现代化学校建设,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

政府应制定统一的福利条件和待遇标准并加以落实,促进师资流通的顺畅。除了派遣优秀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进一步推进区域内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外,关键是要建立优质学校相对薄弱学校管理班子的整体轮换调整机制,已便有机会将优质学校的管理体制这一关键“软件”移植到相对薄弱学校,从源头上化解“择校”矛盾。

上一篇:个人理论学习计划下一篇: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