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

2024-06-17

浅阅读(共12篇)

浅阅读 篇1

现在, 不管是在晃动的公共汽车上、拥挤的地铁车厢里, 还是在各种服务窗口前排起的长龙中, 随处可见低头摆弄手机和电子阅览器的人。有的人在玩游戏, 但更多的人在更新微博微信和阅读电子书。由于环境嘈杂, 时间零碎, 电子阅读者通常不会选择复杂、深奥、大部头的内容, 而往往会看轻便、短小、可读性强的图文, 这就是专家们概括的“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现象。

1“浅阅读”成为时代的一种标志

什么是浅阅读?就是一种读者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主要指的是对类似微博、手机这种短的内容, 或者长的内容被拆散后, 通过零碎时间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还包括一些“百科”、“知道”、“QQ空间”等。这种阅读并非新生事物, 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和期刊阅读, 也可以归入此类。

浅阅读之所以会产生:

首先, 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关。在越来越忙碌的社会里, 人们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越来越碎片化。阅读变得走马观花, 不求甚解渐成风尚, 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

其次, 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各种资讯泛滥, 生活和工作压力迫使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 而根本无暇去对书籍深究细品, 就是再爱不释手的图书, 也只能浅尝辄止, 于是, 浅阅读由于快速高效而被广泛接受。

再次,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手机、网络、微博等载体的出现, 便于搜索和交流, 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浅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 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 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它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完一本名著, 大家只能抽零碎时间进行阅读, 而这必然导致阅读变得零碎。”

2“浅阅读”的利与弊

浅阅读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同时, 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 尤其是交互性强。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 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 或者说是时代特征。电子阅读使读书的门槛降低, 一部手机, 一个立锥之地, 读者就可以沉浸到阅读中去, 无须理会周遭的嘈杂世界。原先忙于奔波而无暇读书的人们, 在奔波的同时就能把书读了。原先只在书房和卧室里读书的人们, 现在可以在出行和等待中就把书读了。读书人数的增多, 读书时间的延长, 使得读者的队伍空前壮大, 知识的传播更加方便。人们既可以在电子阅读中掌握实用信息, 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 也能从中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识, 用丰富的营养武装头脑。

但浅阅读本身也并非就代表进步和未来。它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 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环境所限, 屏幕刺眼, 决定了电子阅读是一种时间有限的阅读。而在仓促的阅读过程中, 人们面临的是信息时代所提供的无边资讯。“微博控”“微信控”们总在不断刷新, 以求掌握最新、最刺激的信息。小说读者们需要不断有新趣味点的刺激, 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它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 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回答来获得知识碎片。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 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电子阅读者不断地吞吐资讯和进行娱乐, 却没有时间系统地吸收知识、深入地思考问题, 他们只是像辛勤的小蜜蜂一样不断与世界交换信息, 却无法通过选择、消化、梳理而完整地建构知识体系, 也就谈不上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我们清楚地知道嫦娥二号成功奔月, 却不知道它艰难的研制过程;我们知晓身边一切发生的最新事件, 却不知道事件的背后还有哪些值得深思;我们知道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简称, 但并不知道它的来历、中国与世贸组织的渊源等, 甚至都不能准确读出它的英文全称……这种迷茫状态值得警醒。

3 数字化时代该如何阅读

有评论指出, “浅阅读”让阅读变“轻”的同时, 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 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 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 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成为信息的主人, 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 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具的重量所在。

首先, 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 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 朝着更好的方向去深化。同时还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 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 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其次, 不可无视数字阅读的缺点或者盲目乐观, 以至于在政策和舆论上认为传统的阅读、深度的阅读、纸质的阅读都已经是过时的、陈旧的方式, 而简单地倡导碎片化的阅读。

第三, 尤其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 依然需要引导人们 (尤其是学生们) 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 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对未成年人来讲, 培养对纸质图书的阅读、巨著名著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和方面。

4 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读书的初衷是什么?是获取知识、学会思考、交流沟通还是单纯地追求视觉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愉悦?答案肯定是前者!

在网络时代, 浅阅读只能是一种手段, 不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过于功利的读书目的会让人失去学习、思考的自觉性、主动性, 久而久之, 形成以懒惰、钝化为特点的“浅思维”。对于懵懵懂懂的学生们来说, 浅阅读只会带来更多的浮躁和浅薄, 甚至影响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众所周知, 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 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召唤深阅读。

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 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 不能满足于“我在读, 这就够了”。在新一轮国学热潮来临之时, 我们的儿童阅读, 应当是在校长、老师以及有见地的家长指导乃至监督之下的深读精读。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是不成熟的, 甚至是不可靠的。我们是教育者, 他们是被教育者。这是一个基本关系, 这个关系是不可改变的, 也是不可能改变的。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 所以, 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 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

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 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 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浅阅读 篇2

-----读《快速阅读术》有感

书籍,是丰富自己最有效的一个工具,书籍中包含了很多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通过书籍,我们能看到很多我们不曾经历甚至不曾想到的事情。我很疑惑,为什么小时候的自己那么不喜欢看书,而现在,却在阅读中找到了一片新的天地。虽然很可惜少了这十多年的积累,但如今意识到了这一点却也值得欣慰。在《财务自由之路》中,看到了一句话:你阅读的第一本书,应该是一本关于快速阅读的书。出于好奇,也出于想要对阅读效率的提高和对阅读习惯的坚持,我找到了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

印南敦史,在找到这本书之前,我对此人一无所知。现今对他的了解,全部都是从他书中例举的一点一滴慢慢知晓的。他为生活骇客撰写书评,他平均一天需要看完两本书,一年可达到700本书的阅读量。对于他的阅读速度,我确实感到惊叹,但是这并不是我所想要模仿的。或许在这本书中,我得到更多的不是阅读速度的提升方法,而是阅读观念的一些改变。

我们从小到大都读过很多本书,哪怕是不热爱读书的人,也同样积累了很多的阅读量,然而能真正记住的,并不是全部内容,而只是书籍中与你产生共鸣一小部分,甚至就只有一句话。而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才是这本书对你真正的意义。一本书的精华,就在于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

在此激发了我的回忆。从小我便十分喜欢《野性的呼唤》,是一只名为巴克的普通的家养犬,逐渐成为狼群首领的故事。细细想来,我并不记得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让我印象深刻的,仅仅只是当年阅读时的感觉。而牢牢刻在我脑海中的记忆,也仅仅只有最后巴克在救自己的老人死后,成为狼群的首领,带着狼群穿梭在雪地的场景。这本书于我的意义,就仅仅只是被我所牢记的那些部分,人与动物的感情,生命的潜能,逆境中的不屈不挠。

想到了自己对一本书的的记忆,不得不说印南敦史对一本书的真正价值的分析确实是有理有据的。他在书中提倡,要像听音乐那样读书。我们听歌,听的只是歌曲整体的曲调,享受的也只是歌曲给我们的舒适感,一字一句的仔细阅读,就好似听音乐的时候放慢曲调,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的听歌,我们既难坚持下去,又没有感受到书籍给我们的愉悦感。这样的阅读,并不是真正对我们有意义的阅读。读书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我们读书的意义不在于逐字逐句的理解词义句意,而是获得对我们有所裨益的经验、智慧和知识。

在此书中,印南敦史还提出了一个“呼吸式阅读法”,他提倡读写要结合。正如呼吸一般,如果光是吸气而不呼气,我们会感到窒息。如果我们仅仅只是读书,只有输入,而无输出,我们一样很难得到收获。读写结合,才能让我们真正从阅读中收获到我们想要的。

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

阅读带给我们的,是快乐,亦是收获,而正确的阅读观念,才是真正能让我们坚持阅读良药。价值观决定了我们走向,正如一个视钱为万恶之源的人,并不会得到巨大的财富。

数字阅读不等于浅阅读 篇3

时下,很多人在谈论数字阅读时往往喜欢将数字阅读等同于浅阅读,应该说这是一种偏见。从现有的技术来讲,凡是纸质的出版物都可以数字化,严肃学术读物也有很多已经数字化,很多图书馆的图书已经数字化,国家图书馆的图书也已经数字化,并且购置了几十万册的数字图书。励德·爱斯唯尔、清华知网的期刊文章数据库都是十分严肃的读物,学术性全球一流,很多学者都是通过阅读他们的在线数据库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的,怎么能说数字阅读等于浅阅读呢?

现在在纸质书上能够完成的阅读,数字图书都能够完成,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显示屏对眼睛的伤害,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很快得到解决。在Kindle、汉王的电子水阅读器上阅读已经和纸质阅读没有太大的区别。彩色电子纸的发明与改进会很快解决这一问题。黑白电子纸已经十分成熟,在电子书阅读器上的阅读和传统纸书阅读已经差别不大。事实上,大家正在进行深度阅读,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来自于数字阅读,很多学术著作都有数字版,大家都可以在网上阅读。难道说这是浅阅读!很多学者现在不去图书馆,在家里通过网络就可以读到自己想读的书,难道他们都是浅阅读?

数字阅读确有浅质化的品种,比如说微博阅读等,但是这些不等于数字阅读的全部。不是说数字化就等于浅阅读。应该说,阅读的深浅与纸质还是数字等介质无关,和阅读人、阅读内容有关。周国平先生说:“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关键在内涵,从网络上读孑L子和柏拉图与从纸质书上读没有本质区别。”(周国平《世上并无浅阅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471d6f680102dt3t.html)

尽管深阅读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概念,但古籍学术阅读是深阅读应该是无疑的。现在已经有很多古籍类数据库,如国学宝典、北京爱如生古籍数据库等,很多研究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的学者不需要买纸质书,他们主要是通过在线形式阅读古籍数据库中的图书,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适应了数字阅读,难道说这些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研究者的阅读是浅阅读?如果他们的阅读都算不上深阅读,那我们还有几人的阅读是深阅读呢?现在欧美的很多学术期刊已经不再出版纸本,读者订阅后杂志社发送的都是电子期刊,大家也已经习惯了。这些阅读也应该是深度阅读的一种,而不应该划到浅阅读当中去。

从技术上来讲,现在几十万字的书通过数字阅读也没有什么困难,在Kindle、汉王的电子书阅读器上都可以实现,和纸书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可以做书签、批注等,又能检索,一本电子书阅读器中可以存储上万本书,实在是很方便的。

至于说微博阅读是一种浅阅读,只能说数字阅读提供了各种阅读可能,这就像一本书一样,你可以简单翻翻,也可以细细读一遍,同样可以深度地研究它,读它几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而不宜一概地说数字阅读是浅阅读。

由于年龄或其他原因,我们较为喜欢纸质书,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不是我们排斥数字图书的理由。我们把数字阅读放在整个人类的几千年阅读史上来看,就一目了然了。在竹简书被代替的时候,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尤其是文人、官员认为纸质书易损毁,不庄重,不典雅,所以宁愿使用竹简书。东晋时有一个皇帝桓玄(公元569—404年)为此专门下令禁用竹简,并专门颁布诏书:“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因为当时的纸,都染有一种黄色。竹简书才退出历史领域。数字图书代替纸质书也会是同样一种情况。数字图书代替纸质图书是大势所趋,不会因为我们对纸质书感情较深就避免被代替的命运。我们需要适应,需要改变认识。

总之,数字图书提供了各种阅读可能,我们切不可因为感情的因素一味地将数字阅读称之为浅阅读,那是不准确的,也是难以服人的。

阅读教学浅议 篇4

一、阅 (自) 读的总体框架

阅读不同于讲读, 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规律, 培养学生的思维、写作能力, 其总体框架为一点二网三系列。

所谓点, 即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地方。如教《苏州园林》一文时, 就要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最主要的特征“图画”。在教学中就要建立本课“图画”的具体知识点。突出了这一点, 就能对本单元课文的选材、组材等写作技巧上有一个明晰的把握。这样做, 不但花时少, 而且学生掌握课文的清晰度也强。找准知识点, 便于突破, 当然知识点的确定要根据教学要求、课文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来决定。

所谓网, 即把课文中的知识, 编成3项11门类。3项即由点发射来的: (1) 基础项; (2) 思维项; (3) 表达项。11门类: (1) 注音; (2) 文字; (3) 词汇; (4) 修辞 (以上为基项) ; (5) 议论; (6) 抒情; (7) 描写; (8) 叙述; (9) 说明 (以上为表达项) ; (10) 段落; (11) 章法 (以上为思维项) 。网的设置, 划分门类, 便于教师诱导, 学生掌握。

所谓系列, 即根据课文建立的知识点, 每次有整体地进行分类训练。我通常按读、说、听、写系列进行训练, 具体步骤根据课文、单元要求各有侧重。它是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 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系列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克服训练无程序化, 使训练系统化。

总体框架, 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这样, 应据课文灵活选用。

二、阅读课具体方法的选用

1. 点拨法。

适用于难度不大、阅读练习较易的课文。目的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理清课文脉络, 回答问题。

2. 复述法。

适用于较长、故事性强的小说、叙事散文。以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及了解谋篇布局。训练要在自读的基础上, 可复述故事, 可复述描绘, 可规定词语进行复述。

3. 习题法。

适用于基础知识多, 又易理解的课文。步骤:学生预习, 教师设计练习, 课上完成, 然后让学生一一回答, 必要时教师点拨。这种方法, 是对自读能力的测验, 学生感到切实、效果好。

4. 讨论法。

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议论文、古文及小说。教师设置疑点、组织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答案。这样便于培养其分析能力。

5. 提纲法。

适用于文长内容浅的说明或小说。提纲的要求、繁简, 因文而异, 繁的可近于缩写, 简的可近于几个标题。列提纲便于掌握作品要点和布局, 可以训练概括能力, 也有利于写作。

6. 比较法。

适用于同文体的几篇内容不同, 结构相似, 各有侧重的文章。通过比较阅读, 理解、掌握它们的异同。

三、阅读课的具体做法

要上好阅读课, 我的体会是要在“阅读”上作文章, “指导”上下功夫,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为宗旨。

所谓在“阅读”上做文章, 即要以学生阅读为主, 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有意识地“破”上讲读课, 为其自己“学”打好基础。

课前预习很重要, 它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好坏, 所以, 要架构总体框架, 出好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课堂阅读是关键, 教师要选用好“具体方法”来指导, 把大量时间让给学生阅读, 力争当堂解决主要问题并能给学生显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提高自学能力, 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但这二点又是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逐步形成的。所以, 我们上阅读课, 首先要教给阅读的方法, 然后才是该文的知识要点。

四、对自读课文的处理

我的具体做法: (1) 按单元处理, 把一个单元视为一个整体, 讲读———阅读———自读, 分步进行, 自读课文全部让学生去自读, 教师决不作任何讲解, 学生自读后, 教师出好练习检查效果。练习后,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我为什么要出这些题目, 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然后再对练习中的错误作纠正。 (2) 适当把一些阅读课文改为自读课文。对学生用练习作检查, 最后教师再谈自己的教学构思, 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个返回过程, 有一个了解教师的教学观的过程, 增加教师教学的透明度。 (3) 在学生掌握了自学方法后, 变自学为攻克语文堡垒最有力的武器, 建立第二课堂,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扩大知识面, 从只能“观战”过渡到自己的“实战”并能取得大的胜利。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从挽着走过渡到自己跑。

摘要:中学语文课本把课文分为讲读、课内外自读 (下文简称阅读) 、课外自读 (下文简称自读) , 后两种课的设置是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

浅阅读作文 篇5

节奏已快,诗意已远,浅阅读迎合了快节奏时代。此时,已没有人会在夜静的时候,桔黄的灯下,捧一杯清茶,细细品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了。相反,我们只是在老师三令五申的要求下,摇晃着脑袋,嘴里叽叽咕咕地嘟囔,却始终无法体会到一个脸色苦闷的追求者,望着在水一方的伊人,望着眼前无法逾越的浩浩河水,心如白露般凄凉……

现代人之所以喜欢并倡导浅阅读,是?为浅阅读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浅阅读已成了高速发展时代的必需。只有浅阅读才会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更重要的信息。但大多数人虽有浅阅读的习惯,但大多是浮躁心理的表现。高楼耸立的城市,加速度的生活节奏使暗香疏影早已成为沧海桑田,还有谁肯闲情雅致地把深阅读的“栏杆拍遍”?

即使浅阅读再方便,我依然寻觅深阅读的情感。在那个深阅读的时代,欣赏到边寿民的《芦雁图》,我会读到倒伏在白雪中的芦苇,引颈而鸣的雁奴,把我引向画外的落雁。“楚江烟泛水迢┨……空有征鸿白?朝”。一边赏画,一边吟咏画上的题诗,仿佛品尝美酒,就着一碟馋人的茴香豆,细嚼慢咽,绝美享受。那芦雁、那题画诗,宛如一双纤手儿,轻轻地抚平你心上的皱痕。

我们却再也寻不到那样的意境。浅阅读已充斥了我们生活的年代,它让我们抛弃了“细嚼慢咽”,无法让我们领略到文章的精髓,自然难以沉淀文化素养。

阅读教学浅谈 篇6

一、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指导学生阅读

常见学生懒得读课文,语文课上读课文,读的呆板,别扭,把阅读当作一种形式,当做语文学习的一个简单过程。好一点的情况是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重了停顿和语气。但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明白了作者的表达意图,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阅读时就可以披文入情,披文入境,融“导”“感”于一炉,才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今后的阅读,有一个新方向,

二、阅读过程中的好词佳句的积累与运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注重生字生词的熟记,以及对文中好词佳句的理解。素质教育下的新理念,提倡阅读教学注重积累,以及运用。对于积累,主要是以抄写句子,做读书笔记,等形式,对于运用,主要是怎样把这些积累下来的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用于自己的生活和语文作文的创作上。没有积累,就不能丰富语言,没有运用,就會停顿不前,语文能力难以提高,适当开展积累运用竞赛课,以及即兴演讲活动,会提高积累运用的效果。

三、注重阅读交流,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很多时候,教师设问,学生回答,而是教师设计的问题都是没有思考余地的张口就答,这样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采用阅读交流的方法,学生在交流中有收获,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生大胆想。应重视阅读过程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这对学生的语言口语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往往有 时,很多学生能动笔,而不能动口,动笔有条理,动口语无伦次,原因就是语言文字的口语表达的训练太少。

四、扩大阅读范围,开阔视野,提高阅读兴趣

有个词语说的好,“学以致用”,阅读教学不能进得出去,出不来,用好教材,以教材为依托,活用教材,注意开发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主动实践活动,扩大阅读范围,开阔视野,会提高阅读兴趣,对阅读教学有很大的提高,例如,有关历史性的课文,如《园明圆的毁灭》一课,涉及的时间,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历史性的问题的研究与了解,如果学生能在学课文这前阅读了解过一些相关知识,这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有更深的意义。如果在学课文这前,没有阅读过此方面的知识,可适当指导,课外阅读,扩大阅读范围,才能激发阅读兴趣,对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一个积极促进作用。这包括对课文作者的同步阅读,认识作者的作品,还包括课文背景的拓展阅读,如《开国大典》一课,背景资料的拓展阅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五、开设阅读课,主办读书讨论会

课堂阅读方法浅谈 篇7

对“课堂阅读教学”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在课堂上以课本为材料,以阅读为龙头,带动学生去诵读、品读、通读,在读中体现听、说、写三种能力,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了以下三点。

一、诵读

诵读,就是让学生口不绝吟,初步感知。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其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甚为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到:

1. 妙设导语,诱发学生主动阅读。

如在讲《雨巷》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江南小镇,有一条悠长悠长的雨巷。有人撑着油纸伞,寂寞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么,他遇到了吗?如果逢到了,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说到这里,情景的渲染,问题的设置,自然而然引起了学生的诵读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读一读戴望舒的《雨巷》。然后,我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把握节奏,认真诵读诗歌,从作品的语言美入手,去体会作品的意境,初步感知文本。

2. 配乐朗读,设置情景,让学生美读。

散文诗歌本身带有一种音乐美,如能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诵读,那就会相得益彰。如在初步诵读《再别康桥》时,我选择了轻柔、伤感的琵琶曲《琵琶语》。乐曲轻轻流淌出来,就把学生带到一种美的意境中。然后,我让学生配乐轻声读出诗歌,随着乐曲的起伏,作者的情感也静静流淌出来。这样学生既能初步感知诗歌意境美,又能体会到作家离愁的情感。

二、品读

品读,就是教师设问问题,引导学生探幽发微。当“读”和“写”产生初步的效果后,这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读文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探微发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享受到文章的无穷韵致。在这一方面,我的做法是:设置问题,一引三疑,层层深入开拓思维。疑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读中设置问题,就能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把握主旨。比如《囚绿记》这一篇是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写得托物言志的散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我把它处理为一课时,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去把握主旨,体会思想感情。在阅读前,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题目为《囚绿记》,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2. 作者对绿的情感是什么,表现在哪里?要求在文中找出原句。

3.“绿”在文中有什么意义?原句回答即可。

4.“囚绿”之后,“绿”有什么样的表现,体现了什么精神?

5. 作者仅仅只为写常春藤吗?有什么深意没有? (提示:结合时代背景,可以先从原文中找到显示背景的句子) 。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边读边写,逐步探讨,步步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总结出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品读了文章,也使学生不再是无目的阅读,而是有目的的阅读,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通读

这里的诵读指品读后再次通览全文,又指对文章整体理解的再回味。由于学生在品读后获得的信息是点点滴滴,还不够系统和连贯,或者说还没有经过整合,所以要通过诵读借助作者感情的红线将学生思想的珍珠串联起来,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到达共鸣。所以,通读的第一步就是在于通过读让学生的思维再回到作品的整体认识上,然后通过“说”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这样不仅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积累素材,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为写作打下基础。比如,在讲完《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后,学生掌握了课文中文言知识,了解了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教师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写作小练习:给你喜欢的一个人物写一段评语,要求用上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字数100-200字。

中学阅读活动浅谈 篇8

一、阅读活动中的视角定位

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成质变的过程,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 更应是“广积粮”, 阅读量不够, 感性认识不足, 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 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

二、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 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 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 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体验内化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 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三、阅读活动中的空间定位

浅阅读 篇9

一、当前中学生网络阅读的现状

快餐化、动漫化、图解化, 网络阅读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文化感受, 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衔接, 海量资源的筛选整合……网络阅读悄然对中学生的阅读产生着影响。

1. 阅读选择

文化大众化是当前的一个主流, 一些生活化、通俗化的读物, 成为快节奏生活中广大读者消遣、娱乐的首选, 不知不觉中青少年的阅读重心也在悄悄地发生着转移。网络强大的信息量与选择空间, 使很多学生对阅读的选择感到迷惘。再加上当前网络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一些相对低俗的网络小说受到热捧, 网络阅读乱象可见一斑!

2. 阅读方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时代的发展, 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电子媒体给阅读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 改变似乎就在一瞬间。“快阅读”时代宣布到来!更直观、快捷、多变的阅读方式, 让很多学生已不习惯于慢阅读状态下细细品味、轻翻书页的惬意。可是, 纷繁的网络文本却容易导致读者“网络迷航”, 陷入杂乱无章的“意识流状态”, 以致随波逐流, 一无所获。不难发现, 阅读过程简化了, 理性思考减少了, 思想浅薄了。

二、以浅辅深, 以优势补不足

鲁迅先生说过:“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网络阅读虽没有传统阅读的油墨芬芳, 但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平台, 同样为语文课外阅读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的窗, 那里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音、绚丽的色彩;我们可以领略自然、反省历史、探索宇宙、品味人生。对孩子们来说, 哪有比这更具吸引力的呢?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阅读的入门者而言, 还有比这更鲜活的吗?

同时, 网络特有的异地交互功能, 留给了学生自由的阅读时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支配阅读时间, 随机阅读。作为一个连接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互动平台, 网络阅读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阅读分享与阅读交流, 充分发挥网络阅读学习与休闲的双重功效, 而这些恰恰是传统阅读所办不到的。

三、由浅到深, 从低效到高效

那么, 怎样才能让网络阅读更有效、更科学呢?课外阅读不是“随便阅读”, 网络阅读更不是“放任阅读”。那么, 面对偌大的一个渔场,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自由驰骋, 又能有所收获呢?古人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不错, 这“渔”, 在我看来, 既是渔场, 更是捕鱼的技能。因此, 网络阅读活动中, 教师智慧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1. 扩展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科学的学习和现代化的科技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 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何处理语文学习乃至语文阅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成为信息时代下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而扩展性阅读便是一种不错的网络阅读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前,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为学习课文做准备。或者在课文学习后, 布置相关的拓展性阅读任务, 让学生通过网络落实并拓展课堂学习的内容。

2. 主题式研读

主题式研读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主题, 由学生围绕既定主题, 从不同的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相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 信息容量大、外延宽, 呈典型的辐射性。教师可利用博客, 提供经整理的大量阅读资源;学生也可以自主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 并通过在线的方式在指定论坛交流各自阅读的心得。这种阅读摒弃了“放羊式”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在明确阅读方向的同时, 依然享有充分的阅读自主性。而任务式的阅读方式, 让学生能更深入文本去思考,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浅阅读状态下的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网络阅读并非洪水猛兽, 它让我们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的限制。语文教师要从一个固守课堂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 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网络健康阅读,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阅读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阅读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 成为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面对阅读的现状, 如何引导中学生利用网络有效阅读成为新时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阅读,浅阅读,深阅读,高效阅读

参考文献

自主开放阅读教学浅谈 篇10

一.向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逼近的途径

1、准备性阅读。平时, 我们要求的预习, 多是一句话:“明天讲第×课, 大家先预习一下”。学生是不是真的预习, 怎样预习, 教师都不太清楚。而要向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逼近, 准备性阅读这一环节就必不可少。我把准备性阅读的要求定为两点:一是初知课文, 二是搜集相关信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又各有侧重。在时间安排上, 以搜集信息为主, 初知课文为辅的一般放在课外进行;以初知课文为主, 搜集信息为辅的一般放在课内进行。

准备性阅读要抓好“读、思、查”三个要素。“读”, 指阅读要学的课文, 能把课文读通、读流利;“思”, 指对所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初步理解, 特别是要找出自己不解之处;“查”, 指查找老师指点的相关信息或自己认为应该查找并能查找到的信息。

2、自悟性阅读。自悟性阅读强调的是自我感知, 自我感悟, 把自主思考放在第一位。阅读时, 教师主要巡回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哪些地方感兴趣, 对感兴趣的材料大致了解到什么程度, 做到胸中有数。学生则利用这部分时间, 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 充分感知领悟阅读材料, 做到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中, 学生阅读的方法大致有:朗读体味、默读揣摩、点线勾勒、文字笔记、图画再现等。

3、巩固性阅读。自悟性阅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材料深入的体味, 为了有效地开展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 以及使其能够朝深层次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就需要巩固性阅读。巩固性阅读如何体现自主、开放呢?我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设计自主、开放性的巩固练习。譬如开展对课文观点或主人公形象的讨论活动, 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设计课后读书活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 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内容、体裁或其它方面与之相关的文章和书籍, 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二.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民主、平等原则。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取决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始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个性的人, 而不能视学生为容器。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因此在课堂上, 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 哪怕是错误的, 允许学生与教师产生“顶撞”, 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真正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方向、目标原则。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是以读为主线而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 自主、开放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自始至终把握整个阅读教学的方向, 使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按其本身的规律进行, 最终实现整体教学目标

3、真实、可信原则。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 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因此, 首先要消除“假读现象”:有的课堂上, 学生对某一部分你读、我读, 缺乏相互之间的探讨,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不到任何进展。二是要消除“假议现象”:或者老师设计的讨论题没有讨论价值, 学生讨论只是走过场;或者教师对讨论不加诱导, 一切活动由学生随意进行, 教学方向不明, 学习效率低下;三是要消除“假疑现象”:教师只追求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表面现象, 学生对一些较低水平甚至已经弄懂的问题提出疑问, 老师再问, 学生立刻能应对答案, 学生以此博取老师欢心, 这扭曲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的根本目的。

为“浅阅读”叫屈 篇11

很多人对浅阅读嗤之以鼻,认为浅阅读就是走马观花、泛泛浏览、过眼即忘。其实不然,“浅阅读”并非“零阅读”,它既不是不喜阅读,也不是不求理解,更不是全部忘光。深浅阅读的差别是阅读方式的不同,是投入时间精力的不同,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但是,不喜欢阅读是根本没读,也就没有“深浅之说”。浅阅读是不求甚解,但不是不要求理解。东晋诗人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果不理解,那就谈不上喜欢,如果不理解,那也便没有欣然领悟而高兴地忘了吃饭。它讲求的是不纠结于文章中的一字一句,不死抠文字,而在大局上进行把握,强调概括性的整体理解。浅阅读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言简意赅,正如长篇大论的论文前面几百字的总结性摘要。对读者来说,浅阅读中这种自动认同和自主概括更有益于强化记忆,而非过眼云烟,空空如也。总之,“浅阅读”不等同于“肤浅的阅读”,它是科技进步下,人们数字化生活中的一种大众阅读方式,既指向快速浏览,总体把握;又指向我们日常生活里的电子阅读或屏幕阅读。在当今社会,浅阅读不仅能够及时更新和丰富人们的知识,拓展人们的眼界,通往深阅读领域,而且它对语文教师而言,有着比深阅读更鲜为人知的闪光点。

浅阅读是开展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成果的好帮手。现在是崇尚科技、知识爆炸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们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而应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新课改和传统教学最大的差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正是新课改的方向,它提倡语文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挖掘教学潜力,满足日新月异的实际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绝不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照搬到幻灯片上,播放给学生看,这和传统纸质教学没有差别,甚至是浪费教育资源。多媒体语文教学运用现代科技,凭借视图展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补充学生知识的空白,突出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世界的了解,帮助学生汲取更广泛的知识,尽可能地优化教学成果。

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浅阅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老师操作多媒体课堂,制作幻灯片或视频的经验累积,容纳于教学的多样讯息,以及掌握重难点的能力锻炼就来源于平时的浅阅读。老师在进行浅阅读时,通过电子或屏幕浏览,会感受到哪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更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他人是如何编排图文,在文字、图片、视频上又做了怎样的处理才能够带动阅读,加强理解,帮助记忆。这种经验的获得可以转化为老师制作幻灯片或视频的能力,老师编制出一张张合理又精美的幻灯片,辅助生动形象的视频,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从而更好地传授人文知识,优化课堂教学。另外,老师在网络上浏览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等,从浅阅读中所了解的信息,通过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那些优良的、重要的热点新闻,视图化、图标式的符号融入到多媒体课堂中,也让学生用屏幕阅读的方式吸收知识,使学生热爱课堂,与时俱进。试想,老师如果日常没有进行浅阅读,没有进行过电子阅读或屏幕阅读,没有对网络上的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有直观的感知和理性的学习,又如何真正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实施好多媒体教学,那又谈何新课程改革呢?

此外,浅阅读是融贯各学科模块,连接知识脉络的黏合剂。现代阅读除了存在浪费大量时间做无效阅读的问题外,还出现另一种极端,即阅读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繁忙的琐事占据现代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人们常以没有时间精力来阐明自己没法去碰触其他知识。就语文老师而言,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班级、接受检查、沟通家长、照顾家庭,工作生活甚是繁重,忙中抽闲来从事语文学科研究已是难得,哪还有涉猎其他知识的“闲情”。因此,他们只能长叹于“术业有专攻”,深入研读自己学术所涉及的学科,对其他学科不闻不问。人们抱着“书非我所用便不读”的认知,局限了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所谓“读万卷书”,不是指每卷书都精读,而是总结大意,知道此学科的知识点,这种“无用之用”指不定以后“方成大用”。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间再也不能彼此割裂,獨立存在。现在学术前沿都要求交叉学科研究,倡导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比如生物、物理、化学间的各种交叉研究成果常应用于医学领域。不单理工科专业,文科专业也呼吁跨文化、跨学科研究。

老师作为高知识分子,除了教学,学术成果也日益成为衡量教师素养的一项指标。所以,老师应拓宽眼界,采用浅阅读的方式,大量浏览了解纸质上的、网络上的各学科资讯。当在研究自身学术时,钻研东方的老师可以看看西方的作品,攻读现代的老师可以泛读古代的经典,也可以阅览其他学科:物理、历史、哲学等。学会融会贯通,以他者的视角反观自我的研究,多种角度,多元思维,可能就有新的发现。当施行新课改教学时,老师不仅应一如既往地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而且要利用诸多“语文活动”、现代媒体技术等,串联其他学科知识,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要做到这些,实际上是需求老师拥有较高的浅阅读水平,平时多花工夫,多方涉猎。浅阅读的知识会以无意识的形式潜藏于人们的大脑,连接各个学科的知识脉络,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起到“必不唐捐”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深阅读的光环下,浅阅读逐渐被埋没,但浅阅读有其独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会浅阅读是微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人们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开拓思维、广博学识、提升自身阅读、研究、教学等水平的重要途径。至此,本文为被忽视的“浅阅读”叫屈,倡议它从深阅读光芒笼罩的阴影下解脱出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媒体文本阅读教学浅论 篇12

那么, 如何展开媒体文本的教学, 是我们高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媒体文本阅读教学新理念

媒体文本形式多样, 文化多元, 能使高职学生满足多重的精神需求。媒体文本的阅读教学, 我们应该有教学新理念的支撑, 即在文本、学生、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积极建立对话, 建构新的阅读意义。由于媒体文本的特殊性, 该文本阅读的对话, 在以下两方面更具有优势:

(一) 对话的开放性。

承载媒体文本的多种媒体具有选择能动性, 如果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 恢复其创生媒体资源, 学生、教师的阅读主体感觉就会全方位敞开。媒体文本表达方式的更多自由也会唤起学生、教师接纳途径的充分完善。媒体文本的上述特点使师生的精神、意识和智慧成为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 以更自愿的、自由的对话方式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阅读对话更为开放。

(二) 对话的沉浸感。

承载媒体文本的多种媒体用动画、影音等三维甚至多维的表现元素穿越艺术界面, 如果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 恢复其创生媒体资源, 阅读对话容易进入模拟的真实生活, 达成深刻的沉浸体验。

二.媒体文本课堂阅读的教学目标

(一) 媒体文本满足学生阅读休闲娱乐体验

媒体文本是在信息丰富、大众互动的环境下存在的, 是否具有前瞻的视角、是否能解除大众的心理困惑, 是其获得大众反响甚至是长远生命力的关注点。文本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奇特融合, 呈现出很大的自由度, 具有创新化、个性化的特点。

尤其是媒体文本在原来的多媒体上呈现时, 会显示出多层面的意义, 更直观、更形象。比如在网络视频阅读中, 你可以一边听音乐, 一边看动画或者真实流动的画面, 随着缓慢显示的屏幕上的文字, 跟随着名家的朗诵体验阅读的愉悦。电视散文节目, 让多种媒体自由组合, 风景图像诗意流动, 音乐优雅舒缓, 朗诵抑扬顿挫。同时你能实现同一文本不同媒体呈现的自由切换, 读者真正成为了控制多媒体文本的自由阅读者。

阅读媒体文本的时候, 读者面前没有权威的理论诠释, 没有既有知识思维规律的预设, 没有建构的理论体系, 没有批评标准的定位, 没有寻求指向终极意义的目标, 所以提供了阅读轻松自由氛围的可能性。

(二) 培养学生阳光、乐观、融入时代的个性素养

媒体文本传达的理念时代化, 媒体无论是传播传统文化还是时尚文化, 幕后的文本写作者表达的往往是从现代的眼光关注的内容, 所以谁拥有最符合现代人心理和意愿的理念, 谁就能在一个快速运行的时代获得与大众沟通融合的条件和资本, 媒体文本就获得了生成的意义和价值。

一个乐于阅读媒体文本的学生, 往往是乐于融入时代, 融入生活的人。不管它是出于追求时尚还是追求大众化。时尚是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随从和追求的特定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 如果是出于追求时尚, 那么他会将这些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积极内化, 作为自己行为的模型或标本。如果是出于从众的心理, 那么他是喜欢在现实时代环境中寻求心理平衡与安全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 人类基本上都有这样一种心理趋势, 即被大家所公认的, 个人也就乐于接受。这是避免乖僻、孤独等不和谐发展性格的有效调节方式。

三.媒体文本在高职院校的阅读教学

如何展开媒体文本的教学, 我认为, 结合高职阅读教学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具体环境, 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比较合适。

(一) 媒体文本授课网络平台的搭建

在课堂教学中, 比较理想的是为媒体文本的授课搭建一个辅助教学平台, 在校园网上建立媒体文本阅读教学小型网站或网页。在这一辅助教学平台上, 实现阅读教学有以下优势:

第一, 媒体文本视频资源的引入。

由于媒体视频资源可以通过声、光、电, 使阅读者在十分放松的状态下跟随兴趣阅读浏览, 如影视剧善于透过镜头来展现人生百态, 反映社会现实, 同时又蕴涵一定的人生道理。大量的视觉感观刺激, 加以丰富的故事性、娱乐性, 让学生在轻松、便捷的方式下获取审美愉悦, 让学生懒于费力阅读的经典作品, 获得审美意义。

第二, 媒体文本资源动态模式的集成。

时效性是媒体文本的一大特征, 优秀媒体文本更新速度是很快的, 网站上传选入教材的基本媒体文本之外, 教师及时上传新的优秀的媒体文本, 学生也参与优秀的媒体文本的上传, 那么网站上的媒体文本资源会更鲜活。

第三, 媒体文本论坛模块和在线交流模块的开设。

如果课堂上媒体文本的教学, 仅以纸媒体和课堂师生当面对话, 存在时间短促、互动频率低等不足, 那么以网络为平台的媒体文本论坛的建立, 就可以克服上述不足, 实现交流的公开性、交互性和可追溯性。

(二) 媒体文本阅读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借助这一辅助教学平台,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心情、特长点播媒体文本, 自我调适, 自愿评论, 自我创造, 真正实现阅读的自由, 体验主体的能动性。

借助媒体文本视频资源, 能实现媒体文本意义生成的直观化。如优秀访谈、人物小传、影视剧本、网络文学、流行歌曲歌词, 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 调入声音、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色彩、光线、电子感应等表现手法, 使文本内部所蕴含的言语意义变得直观、形象、真实。

借助媒体文本论坛模块和在线交流模块, 能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文本意义交流互动生成。

(三) 采用合适的媒体文本阅读教学的评价形式

媒体文本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思考:

从媒体文本与高职专业结合的角度来思考。高职院校各专业, 尤其是理工科专业, 往往鼓励学生举办一些建立在本专业基础之上的富有人文气息的综合素质活动。比如某院校计算机系的同学就曾经组织了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普通话比赛, 他们利用本专业技术优势设计了整个比赛的流程, 在其中一个环节上, 插入了人文气息浓郁的媒体文本表演环节, 当时他们安排在大专院校流行的经典影视片段对白模仿, 选择的片断有《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等, 整场比赛技术元素前沿, 承载内容丰厚, 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我院通信工程系联合经管系的同学, 互补专业资源优势, 通信工程系的同学发挥技术优势, 经管系的同学发挥文字编纂优势, 集体创作以本校奥运火炬助跑手为采访对象的DV作品, 参加市内DV作品大赛, 该活动可以说是对媒体文本的创造性运用。我想, 媒体文本阅读教学的评价, 可以从这些角度延展, 让学生通过媒体文本与专业素质的结合开展活动比赛, 将成果在教学辅助平台上开设的专门栏目展出, 作为评价的依据。

从媒体文本与校园文化结合的角度来思考。在偏重应用性技术的高职院校, 学校是重视并提倡开设人文素质活动以建设校园文化的。现代大专院校学生社团无不希望自己开展的一列活动具有品位和魅力, 使校园文化氛围底蕴深厚、活泼阳光、时尚现代。目前, 媒体文本随着技术的发展, 它承载的人文信息越来越丰富, 形式新鲜活泼, 正好吻合了我们的需求。比如影视作品现在越来越关注诗意的启迪、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用再现和表现的形式通过形象传递其中的一段情节、一段对话或者是整部影片, 让人久久惦念回味。陈凯歌和张艺谋努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的《黄土地》、《霸王别姬》、《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千里走单骑》等, 时代语言冲击力强烈, 滑稽搞笑、时空错乱、随意拼贴和粗俗怪诞等现代元素密集的《大话西游》、《赌圣》、《唐伯虎点秋香》、《家有喜事》等, 就在大中专学生视野中无形渗透着或者模仿表演着;又如“电视散文”、“鲁豫有约”和“赢在中国”等节目中的辩论, 就在学生的朗诵、辩论赛中张扬着活力;《青花瓷》《北京欢迎你》等流行歌词, 就在学生的歌手大赛中显出其耐读的文化气息。如果学生善于从媒体文本中汲取人文精神, 那么校园文化会充满灵性和活力。如果我们能将媒体文本通过富有创意的校园活动表现, 那么其成果也是可以作为该文本阅读考核的作业递交的, 同样可以展示在教学辅助平台开设的专门栏目上, 作为评价的依据。

媒体文本阅读教学的考核形式, 可以尝试以学生素质考核的形式体现在辅助教学平台的学生成果上。

在高职院校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从教学理念入手, 设定教学目标, 精选教学内容, 匹配教学方法及策略, 建立教学评价手段, 深入构建严谨的教学程序, 应该是有利于实现媒体文本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和优化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

[2]、王根顺, 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4年11月。

[3]、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l999年l0月。

上一篇:市场排斥下一篇:哲学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