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翻译症

2024-12-20

克服翻译症(共5篇)

克服翻译症 篇1

摘要:翻译的原则是“信、达、切”。但是有时候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是翻译中一种常见通病,称为翻译症。笔者通过探讨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方法,提出些许拙见,力求避免重蹈覆辙,奉献给读者高质量的译文。

关键词:翻译症 病因根源 克服方法

一、引言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一个词条:translationese,其释义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之为翻译症。带有翻译症的译文,顾名思义,是一种病态的译文。

二、翻译症的病因

1.照搬词典的释义

在翻译中,译者当然应该忠实于原文,但不是死扣原文;英汉语言存在许多差异,有些译者遇到疑难词时,不是根据上下文仔细琢磨该词的确切意思,而是急于到词典里查找对等词,生搬硬套,不加以变通处理,而片面强调所谓之“忠实”,只能导致译文不合乎汉语习惯,导致了翻译症。例如:

(1)Kino hurrying towards his house felt a surge of exhilaration.原译:其诺朝着他的屋子匆匆地走去,感到一阵涌起的兴奋。

改译:其诺加快步伐,兴致勃勃地朝自己家迈去。

原语可以搭配的词,译语不一定就可以搭配,所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很显然,“涌起的兴奋”在中文中是不通顺的表达,译者没有根据语言语境,确定该词的意思,而是根据字典中的解释,这样势必导致译文不自然,就会产生翻译症。又如:

(2)Her manner were pronounced to be very bad indeed,a mixture of pride and impertinence; she had no conversation,no style,no taste,no beauty.原译:她的举止被人在背后议论的很糟:她是既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不会说话,没有风度,令人乏味,一点美感也没有。

改译:人们议论说,她那样真是糟糕透了,既傲慢,又不懂事,连句话也说不好,没有风度,毫无风趣,人又长得难看。

什么叫“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呢?,这是对“a mixture of pride and impertinence”的机械直译,译者过分强调词典的释义,实际上,这里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忠实原文的内容,通顺的表达译文。

2.照搬原文的功能词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分句中不需要功能词来连接。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的差异。可是在学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往往注重字面上一字一句的文字对应转换,而忽视译文语言习惯,在因形害义的情况下仍然固守形式不放,导致译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例如:

(1)He spoke so well that everybody was convinced of his innocence.原译:他说得那么好听,以至于每一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改译:他说的那样好听,谁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那么,以至于”是英文式的中文,照汉语的行文习惯,纯属多余,在此有画蛇填足之感,因此把英语的形合语言转变成汉语的意合语言。试看下例:

(2)We took off and flew over the city and slowly gained height.原译:我们起飞了并且飞过城市并且慢慢飞高。

改译:我们起飞了,飞过城市,慢慢飞高。

以上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如词、词组、分句)之间都有连接词(so that;and)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比较严谨。通过比较各例的两个汉语译文,我们就会发现,原译保留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因而显得生硬罗嗦,“翻译腔”十足;而改译后的译文舍弃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采用汉语意合的方法组合句式,即将原文的连接词略去,然后按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原句进行必要的改组,因而译文读起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由此看来,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只有完全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采用汉语意合法来组词成句、组句成篇,才能使译文流转自如,简明通顺。3.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

原文的表达方式,包括特有的措辞,特有的比喻等,能表达的自然应该表达,以便能更好的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但是不能表达的也不要强求,否则会造成翻译症。例如:

(1)“It’’s a gloomy thing,however to talk about one’’s own past,with the day breaking.Turn me in some other direction before I go.”

原译:“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离开以前,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

改译:“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走之前,谈点别的吧。”

英语交谈中,遇到一个话题不想谈论的时候可以用“Turn sb in some other direction”,原意是指航海的时候掉转方向,后来特指转换话题。

(2)The German invaders slaughtered the innocent civilians of the city to a man.Such atrocities were blamed throughout the world.原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只剩下一个人。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改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无一幸免。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为了保存原文的民族色彩而不损害其内涵,就必须考虑不同语境民族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心理等因素,探究原文词语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德国纳粹不可能在大屠杀的时候还留下活口,因此原文中的“slaughtered the innocent civilians of the city to a man.”不能翻译成:“只剩下一个人”。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原语的文化特色,又不逾越译语文化和读者可接受的限度,以最佳的方式和地道的语言保证文化传真。

三、翻译症的克服方法

“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那么,在英汉翻译中,只要努力钻研原作,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并对汉语运用自如,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消除“翻译腔”。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克服“翻译腔”的毛病:首先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戒除重信轻顺的思想,树立信、顺兼顾的观念。译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翻译是用两种语言进行语言活动的,而这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很大。译者的语言水平如何,对于译文质量起关键性作用。

其次,译者要努力提高知识水平。翻译要求译者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若译者对译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也易导致翻译症。译者要具备端正的翻译态度。有些翻译症正是由于不求甚解,逐词翻译造成的。这固然涉及方法与基本功问题,但与译者态度也不无关系。译者在翻译中应细致、严谨,反复斟酌、修改,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克服翻译症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认真做好审核。翻译犹如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译者面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间的限制,既要有足够的克己意识,又要在语言运用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把地道的原文转换为规范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克服翻译症 篇2

关键词:翻译症,翻译教学,认知能力

翻译症是翻译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主要表现为译文不通顺, 译文读起来牵强附会、生涩难懂。翻译症在学生的翻译实践中出现频率高、客服难度大, 一直是翻译课程任课教师急于解决的难题之一。广大翻译课程任课教师为了解决翻译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但效果欠佳。本文从翻译症分析入手, 深入探讨翻译症存在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克服翻译症的策略, 以期为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出探索。

我国著名翻译家刘重德先生提出:翻译的原则是“信、达、切”。但是有时候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 甚至不知所云, 这是翻译中一种常见通病, 称为翻译症。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收录了这个词条:translationese, 其释义为:“ (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 翻译文体, 翻译腔, 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之为翻译症。带有翻译症的译文, 顾名思义, 是一种病态的译文。

一、翻译症出现的病因

1. 照搬词典的释义

在翻译中, 译者当然应该忠实于原文, 但不是死扣原文;英汉语言存在许多差异, 有些译者遇到疑难词时, 不是根据上下文仔细琢磨该词的确切意思, 而是急于到词典里查找对等词, 生搬硬套, 不加以变通处理, 而片面强调所谓“忠实”, 只能导致译文不合乎汉语习惯, 导致了翻译症。例如:

第一, Kino hurrying towards his house felt a surge of exhilaration.

原译:其诺朝着他的屋子匆匆地走去, 感到一阵涌起的兴奋。

改译:其诺加快步伐, 兴致勃勃地朝自己家迈去。

原语可以搭配的词, 译语不一定就可以搭配, 所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很显然, “涌起的兴奋”在中文中是不通顺的表达, 译者没有根据语言语境, 确定该词的意思, 而是根据字典中的解释, 这样势必导致译文不自然, 就会产生翻译症。

第二, Her manner were pronounced to be very bad indeed, a mixture of pride and impertinence;she had no conversation, no style, no taste, no beauty.

原译:她的举止被人在背后议论的很糟:她是既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 不会说话, 没有风度, 令人乏味, 一点美感也没有。

改译:人们议论说, 她那样真是糟糕透了, 既傲慢, 又不懂事, 连句话也说不好, 没有风度, 毫无风趣, 人又长得难看。

什么叫“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呢?这是对“a mixture of pride and impertinence”的机械直译, 译者过分强调词典的释义, 实际上, 这里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 忠实原文的内容, 通顺的表达译文。

第三, 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

原译:改进你的学习习惯。

改译:那老人常常忍受不愉快。

这句话念起来有不自然的感觉, 有翻译腔, 毛病就出在“改进”及“习惯”这两个词的搭配上。中国人只说“改变习惯, 养成习惯, 改进方法”。从来不说“改进习惯”。这是译者在翻译中犯了死译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的毛病。将字典上“improve”对应的汉语意思“改进”直接搬到了译文中。这即是在翻译时对汉语语言习惯考虑不够所造成的, 应改译为“改进你的学习方法”。事实上, 如果没有那句英文的思维限制, 直接让你写汉语, 你一定会写成这样的。

2. 照搬原文的功能词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 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 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 词语或分句中不需要功能词来连接。所以, 我们在翻译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的差异。可是在学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 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往往注重字面上一字一句的文字对应转换, 而忽视译文语言习惯, 在束缚于原文“形”的情况下而忽略了原文的“意”, 固守形式不放, 导致译文佶屈聱牙, 晦涩难懂。例如:

第一, He spoke so well that everybody was convinced of his innocence.

原译:他说得那么好听, 以至于每一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改译:他说的那样好听, 谁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那么, 以至于”是英文式的中文, 照汉语的行文习惯, 纯属多余, 在此有画蛇填足之感, 因此把英语的形合语言转变成汉语的意合语言。

第二, We took off and flew over the city and slowly gained height.

原译:我们起飞了并且飞过城市并且慢慢飞高。

改译:我们起飞了, 飞过城市, 慢慢飞高。

以上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 (如词、词组、分句) 之间都有连接词 (so that, and) 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结构形式比较严谨。通过比较各例的两个汉语译文, 我们就会发现, 原译保留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 因而显得生硬罗嗦, “翻译腔”十足;而改译后的译文舍弃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 采用汉语意合的方法组合句式, 即将原文的连接词略去, 然后按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原句进行必要的改组, 因而译文读起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由此看来, 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只有完全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 采用汉语意合法来组词成句、组句成篇, 才能使译文流转自如, 简明通顺。

3. 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

原文的表达方式, 包括特有的措辞, 特有的比喻等, 能表达的自然应该表达, 以便能更好的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 但是不能表达的也不要强求, 否则会造成翻译症。例如:

第一, “It’s a gloomy thing, however to talk about one’s own past with the day breaking.Turn me in some other direction before I go.”

原译:“不过, 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 真扫兴。在我离开以前, 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

改译:“不过, 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 真扫兴。在我走之前, 谈点别的吧。”

英语交谈中, 遇到一个话题不想谈论的时候可以用“Turn somebody in some other direction”, 原意是指航海的时候掉转方向, 后来特指转换话题。

第二, The German invaders slaughtered the innocent civilians of the city to a man.Such atrocities were blamed throughout the world.

原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 只剩下一个人。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改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 无一幸免。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为了保存原文的民族色彩而不损害其内涵, 就必须考虑不同语境民族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心理等因素, 探究原文词语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德国纳粹不可能在大屠杀的时候还留下活口, 因此原文中的“slaughtered the innocent civilians of the city to a man.”不能翻译成:“只剩下一个人”。翻译时, 要尽可能传达原语的文化特色, 又不逾越译语文化和读者可接受的限度, 以最佳的方式和地道的语言保证文化传真。

第三,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原译:昨天晚上我听到他把猪赶到市场上去了。

改译:昨天晚上我听到他鼾声如雷。

第四, 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原译:Unless the Sun rises in the West.

改译:Till the pig can fly.

以上译例都犯了过于直译的毛病, 译文中的“把猪赶到市场上去了, ”等让人感觉莫明其妙, 这种情况下, 应采用意译法为佳。

二、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翻译症

“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 那么, 在英汉翻译中, 只要努力钻研原作, 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 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 并对汉语运用自如, 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 消除“翻译腔”。

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克服“翻译腔”的毛病:

第一, 首先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避免重“形”轻“意”的思想, 树立信、顺兼顾的观念。译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翻译是用两种语言进行语言活动的, 而这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很大。译者的语言水平如何, 对于译文质量起关键性作用。因此, 译者一定要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 找到一种符合译语语言习惯及地道表达法的方式来完成译文。

第二, 其次, 译者要努力提高知识水平。翻译要求译者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若译者对译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 也易导致翻译症。译者要具备端正的翻译态度。有些翻译症正是由于不求甚解, 逐词翻译造成的。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弄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先求其“信”, 再求其“达”, 追求宁信而不达, 其结果是既不信也不达, 所以首先把追求内容上的“信”放在首位, 摆脱追求形式上的“忠实”这一桎梏。这固然涉及方法与基本功问题, 但与译者态度也不无关系。译者在翻译中应细致、严谨, 反复斟酌、修改, 对读者负责, 对自己负责。

第三, 克服翻译症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译者要努力钻研原著, 在翻译时要对原著进行深入钻研和透彻理解, 许多译文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 其原因是译者自己对原文就没有搞懂, 在透彻理解原文后, 摆脱原文词句的影响和束缚, 认真做好审核。翻译犹如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 译者面对两种语言, 两种文化间的限制, 既要有足够的克己意识, 又要在语言运用上充分发挥创造性, 把地道的原文转换为规范的译文。

三、总结

翻译症出现频率高, 危害大, 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克服翻译症, 而为了克服翻译症, 关键在于在翻译教学中不断培养病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丁卫国.翻译教学:继承与创新[J].上海:上海翻译, 2014 (3) .

[2]史蕊.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北京:教育探索, 2014 (2) .

[3]王军平.翻译错误的界定、评估以及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一个功能主义的视角[J].北京:外语研究, 2014 (3) .

[4]尹朝, 张羽歌.中国翻译教学现状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J].黑龙江: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4 (3) .

如何克服“社会恐慌症”? 篇3

心理专家:肖峰

心理症状:

我即将大学毕业,可我突然像走出温室的花,完全没有了安全感和方向感。让人心悸的陌生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惊吓,我变成了“哑巴”,不知与人说什么,不知前途是什么。毕业实习时,我羞怯、木讷,不会与人交流。在地税局的一个下属单位里待了不到三天,因为不知所措和无所事事,回家后便再也不想去了。日常生活中,看到别人忙忙碌碌,我却只能傻傻地张望。完全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走在大街上,也会有一阵阵的恐慌,甚至想要躲藏,感到别人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那种迷茫让我晕眩……然而时不待人,我的年龄已不允许自己再当寄生虫了,于是烦恼和压力时时袭来,我心灰意冷,甚至自卑自弃。提不起应有的勇气。我想走出“壁垒”。然而,每当我充满激情地走到门口意欲迈出时,是进是退又成了我艰难的抉择。我该怎么办呢?

心理诊断:

许多像晓惠这样的年轻人,在面临即将走入的社会时,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担心自己不适应,担心自己不会交往。担心自己表现不佳。这里面的原因很多:社会与学校内部的环境反差太大,学生只会考试而不会处世,学生只会啃书本而无实际的工作能力,学生个性的原因如自卑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晓惠的这种情况可以称作“社会恐慌症”。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他们内心很渴望走入社会,参与集体生活,但又不敢迈出这一步,总担心受到别人的冷落与嘲笑。他们在外部群体中,常常情不自禁地出现脸红心跳、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等现象。如此多次反复,强化了他们的自卑心理,最终导致“社会恐慌症”。

自卑心理是这种心理障碍的根源,在心理上有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它的形成除了当事人曾受过歧视、遇到挫折等一些客观原因外,主要来源于主观原因。

一是自我分析失误:比如一次社交受到挫折,如你在毕业实习时自认为表现不好。就认为自己不是进行社会交往的材料。也许,这次社交其实并不能算挫折,不过是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罢了。但她把这事放大了,归咎于自己的社交能力太差。

二是自我估计过低:有些有自卑心理的人,其实有很强的自尊心。但他们不是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来表现自尊。而是以消极退避保护自尊。他们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敢与别人交往,怕社交失败而影响自尊。他们毫无根据地猜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扩大甚至臆造出自己的许多弱点。然后陷入自卑的境地不能自拔。

心理处方:

针对晓惠的情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行動起来是最重要的,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门槛效应”,就是说,你只要努力迈过第一个门槛。再迈第二第三个,乃至更多的门槛就不算难了。所以走出关键的第一步很重要,为此你要善于给自己打气加油,你要善于寻求运用各种支持的力量和资源。

第二,树立自信,战胜自己的胆怯。要知道,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不要无限夸大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不必仰望别人,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很优秀。克服了自卑心理,就会增加交往的欲望。你不要老是一个人在那儿独自琢磨,那样会把失败想象得越来越可怕,把问题想象得越来越复杂。结果事情还没有做,就在想象中先把自己打败了。

第三,勇敢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很重要,扩大交往范围。任何事只要去做,就有做好的机会。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计划。先和熟悉的人交谈,然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和陌生人交谈的水平。平时可以主动找同学说话,慢慢培养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经过长期艰苦的心理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完善,社会恐慌症是可以逐渐克服的。

双语文摘怎么克服拖延症 篇4

If you want to succeed in managing your tasks and fighting procrastination, you are to focus on the things which are prior.

如果你想要成功完成自己的任务、战胜拖延症,你需要把精力放在首要的事情上。

Visual board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motivate you in arduous situations,and you’ll be able to observe this set of dreams hundred times a day.

在拖延症病发的情况下,看板是能激发斗志最有效的方式;一天中你可以上百次看到看板上所罗列的梦想。

Sometimes we engage ourselves with challenging tasks and feel upset if something is wrong; not to get in such a trap, start doing small things and then move to the next level and deal with more challenging ones.

有时候我们会参与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进展不顺利时感到十分沮丧;不要让自己掉进这种陷阱,从小事开始做起,然后再进入下一阶段去处理更多有挑战性的事情。

Have a plan and try to concentrate directly on the task you need to do; don’t let anything distract you.

制定一个计划,试着直接将注意力集中在你需要完成的事情上;不要让其他事情分心。

Get up earlier and you’ll be able to increase your chances in the battle with procrastination.

早起能够帮你抵抗拖延症。

Do not try to be a Caesar and combine your task with different amusements.

不要试着做凯撒,边做事边娱乐不可取。

扩展:报纸行业词汇 稿件

headline 标题

byline1 (新闻标题下的)记者署名

dateline 电头 新闻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时还包括通讯社的名称,比如:OSLO, May 10 (Xinhua) -- The Norwegian government said on Tuesday it would extend its internal Schengen border controls for an additional 30 days in order to ensure its “public order and internal security.”

现在很多电头都省去时间,直接写地点和通讯社的名称,比如:BEIRUT (AP) — The outlook was uncertain today as ...

caption2 图片说明

lead 导语 一般是报道的第一段,简要交代这篇报道的核心内容。

news article 新闻报道

banner headline 通栏标题

cut 插图

big news 头条新闻

hot news 最新新闻

exclusive news 独家新闻

scoop 抢先报道的独家新闻

deadline 交稿期限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的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英汉翻译;翻译症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翻译症这一诟病。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症。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总结出翻译症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译症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 greatest glory was thatin 1609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turn thenewly invented telescope 0n the heavens toprove that the planet revolve around the sunratherthanaroundthe earth.

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glory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借助科学手段第一次用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事迹。原文的正确译法为“伽利略最光耀的业绩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转”。

例2:It doesn’t matter to me as longaS I get something between my rids and mybackbone.

原译:没有关系,只要有点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骨之间就行了。

改译:没有关系,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就行了。

分析:人的肋骨和脊骨之间是胃,getsomething between onffs rids and my back-bone等价于get something to eat。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The students in a cluster and lifttheirhandswhentheirnames are called.

译文: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者分句之间往往不需要词语来连接。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英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症严重。

例2: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eby no means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acquiredby a sortof special training,

原译: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个思维过程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分析:例2将“itisimagined”的被动结构机械照搬,译文“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读起来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变通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译文就显得不地道。

例3:I have sought love,first,becauseit brings ecstasy-1 would have sacrificed allthe restoflife for afewhours of this joy,

原译: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我所有的余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

分析:可以改译为“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倾我一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具有相当的清晰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则模糊性、跳跃性和圆融性见长。如果忽视了这种特点,认为中文不够精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地借助一些词加以规范,向英文考虑,译文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一下,“我所有的余生”并不比“我的一生”精确多少,而且汉语中的余生常指老年人的晚年,或者大难后侥幸保全的性命,这和原文的意思想去甚远。

例4: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cricket,

原译: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翻译症,其实不然。是不是患有翻译症,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板球赛”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进一步全面查实工作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以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未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真。

三、如何减少、避免翻译症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此外,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系、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译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从开始阶段就要摈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作风。

2、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英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翻译症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翻译症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四、结论

上一篇:生态环境局监督执法工作方案下一篇:2018小学四年级家长会演讲稿与2018小学国际宽容日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