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高考考试焦虑(精选5篇)
克服高考考试焦虑 篇1
一
临近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 考试焦虑症是颇令学生、家长和教师头疼的心理问题, 学生明明背得滚瓜烂熟的概念,经常做的题型,一上考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
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注意力集中,反应更加迅速,思维更加敏捷,有助于学生发挥最佳水平。如果焦虑过度,就会起到反作用。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干扰回忆过程,同时对思维过程起到瓦解作用,从而使学生考试发挥失常。
期末一天天临近,一些同学出现了如下反应:情绪紧张,忧虑不安,手足发冷,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头昏发晕,视听困难, 注意力难于集中, 思维混乱……这些都是考试焦虑的症状。考试焦虑是一种对考试情境习惯性的紧张状态。
严重一点的同学面对一次次的考试,感到压力非常大,觉得特别累,平时学习挺用功,可临考试时,心里越来越紧张。甚至,一看到试卷,眼前就一片漆黑,即使做过的题也忘了。等考试结束,走出考场,又全都记了起来……这是考试焦虑的典型表现。
面临考试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过多度考试焦虑造成的危害有三个方面:
一是会影响考生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二是会诱发大脑的超限抑制, 降低大脑的活动效率; 三是造成许多生理反应,降低机体的机能。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考生考试效率的降低。
二
怎样克服考试焦虑?
(一 )充分准备 ,坚定信心。
有些学生在临考前精神紧张,造成记忆模糊,文字表达混乱,皆因缺乏自信所致。树立自信心就能产生神态自若、心平气和的心理状态,就能集中注意力,记忆清晰,反应敏捷,判断正确,回忆和运用知识,顺利解题。树立自信心的一方面要建立在平时扎实的基本功上,比如,考前的系统复习和练习等。另一方面, 要加强自信心的训练———时刻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贬低观念作斗争, 我们要教会学生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扭转消极的自我意识,克服不当的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
1.静下心来 ,仔细考虑这种不当情绪从何而来 ,然后把这些担忧写在纸上,以便清楚地了解到底有哪些消极的评价。
2.学会分析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识 , 能够重新恢复愉快乐观的心情。比如,“别人都准备充分,而我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复习,真糟糕!”分析:这不是事实。是自己在认识上夸大的事实,除非你一点儿都没有复习。我已经抓紧时间, 尽了自己的努力, 考试不会一塌糊涂;“就要考试了, 我到底有没有能力考好? ”分析:如果自己一直学习认真,掌握的知识足够,以往不怎么重要的考试也考得不错,那么,只要好好复习了,为什么不能考好? “如果考试失败了,同学们一定会看不起我,家长和老师一定会责骂我,分析:没有发生的事,你怎么会知道呢? 只是自己瞎猜罢了。按照这样的想法,你坚持把所有困扰你的问题一一加以分析,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常使你感到威胁的、令你焦躁不安的想法,只不过是庸人自扰而已。当学生考前缺乏自信时,可以用自我辩护法增强自信,克服考试焦虑现象,以一种新姿态、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在考场上。
(二 )掌握考试技巧 ,调节紧张心态 。
应付考试,也要讲究方法。有的学生不会科学安排时间,拿到试卷,不分难易,从前往后,逐题做,如遇难题也不放过,冥思苦想,不觉时间已过去。到头来,难题没解开,易题也没来得及做,就会造成心理紧张。因此,答题时首先要科学安排时间,应先易后难,逐步适应。科学安排时间的原则是,保证在能得到分的地方绝不丢分,不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得分。在心中时刻意识到,与其花10分钟攻克一道分值为1分的选择题,不如花10分钟去攻克一道分值为15分的大题。其次,正确处理好快与准的关系。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定势倾向,先前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往往影响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方向, 使人习惯于按照已经形成的思路思考问题,如果出现错误,则往往很难发现和纠正。因此,答题时首先要准,在求准的基础上,再求快,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速度相对慢些,但由于减少了反复检查的过程,实际上花费的总时间也不长。反之,如果抱着“反正要检查”的态度,草率从事,那么不但难以保证答题的准确性,反而会在多次检查试卷后,浪费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在检查时如发现太多错误,就容易导致精神紧张。最后要认真了解考试说明和注意事项。对于学生来说,拿到试卷一定要先了解试卷的注意事项和说明, 否则发现错误时可能会因所剩时间不够,来不及改正,引起紧张焦虑。
(三 )战略上藐视考试 ,在战术上重视考试 。
在学习过程中, 过重的学习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期望,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准备不足,从而担心能否顺利通过考试,在学习中时时会感到焦躁不安。因此,在考试之前一定要认真准备,复习要全面充分,不抱侥幸心理,这对缓解考试焦虑很有作用。同时,应该相信自己经过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和经过多次模拟考试已积累了很多经验, 心理也得到了较好训练。考试时只要“信心”“细心”同时具备,就一定能发挥应有水平。
(四 )保持常规生活方式 ,特别要征服失眠 。
睡眠可以消除疲劳,防止大脑因活动过度而产生抑制,而且可以为新陈代谢补充营养, 使人集中注意力, 提高记忆效率,思维反应敏捷,想象力丰富。因此,高强度的疲劳战不可能带来好的效果,对生理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然,在考试过程中,有的考生担心睡眠时间少,会影响自己的考试成绩。心理学家认为:一夜不睡并不影响人的智力。事实上,因睡眠时间少而产生的忧虑对你的伤害,远远超过不足睡眠这件事。你的失败,不在于缺少睡眠,而在于自己的心理暗示:“睡得不好,肯定考不好。”
临近考试前要保持常规的生活方式,要有意识地放松,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比如,打球、爬山、游泳等,保证吃得香、睡得沉。正式参加考试时,头脑清晰,思路流畅,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五 )进行自我放松训练 。
可以采用以下简便的方法进行自我放松训练。
1.大笑疗法:因为笑是精神消毒剂。国外谚语说:“一个小丑进城胜于一打医生。”在可能的时候,你不妨听听相声,看看小品,这样可以化解焦虑。
2.运动疗法 :机体的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你可以考前放下书,开心地踢一场球或来点其他运动,这样可以消除焦虑。
3.深 呼吸疗法 :考前或考场上紧张焦虑时 , 做深呼吸 4~6次,会缓解焦虑。
4.意守丹田疗法 :意念集中于丹田穴 ,而后想象意念向上移动,一步步直至头顶百会穴,同时吸气,再向后向下移至丹田处,同时呼气。
5. 六 秒钟放松法 : 抓住片刻时间 , 六 秒钟就够 , 收腹 , 缩颏,扭动身体,打哈欠,焦虑会随之消失。
克服考试焦虑方法有很多,在这里介绍的只是其中几种。但各种形式克服考试焦虑方法基本精神是一样的, 即放松和紧张交替进行,放松时运用深呼吸,紧张后休息一些时间,按照一定的部位和顺序进行训练,等等。相信自己,厚积薄发,肯定能在期末考试中获得良好成绩。
(六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
有些同学忙一阵子数学,烦了再看语文,累了就看一会电视,一晚上下来,什么东西也没学到。有些同学认为晚上学习效率高,熬夜到三更半夜,导致白天疲惫,精神不集中,脑子反应迟钝。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学会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首先, 要充分利用白天的学习时间。因为白天精神状态好,记忆力强,思维活跃,白天一小时的学习效率相当于夜晚的一个半小时。同学们每天上课前在头脑中做简单的学习计划,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防止无目的地听课。课前把学习用品准备好,对所学知识作简单预习,上课有重点地听课。不要只注重整段时间,不把零碎的时间放在眼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抓紧零碎的一两分钟,长期积累下来会有惊人的效果。灵活利用挤出来的时间,如课前、课后、乘车时间记几个英语单词,背一些英语句子,完成一些学习上的小任务,可以把大块时间留给课外的提高练习。
其次,要统筹安排课外学习时间。分清各项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防止“捡了芝麻,丢了了西瓜”。可采用“ABC”时间分类法,将学习任务按轻重缓急分为A(重要)、B(次要)、C(一般)三类。重要的事情先做,如当天的作业和课堂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次要的事情,包括课外阅读或预习等,可随后处理;一般的事情,如超前自学新的课文,可以按照所剩时间灵活处理。如基础很差,就不必急于加做课外补充练习,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所学知识和弄懂课本内容上。但如果课下作业很轻松就完成了,就该多做一些提高能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的课外题。做作业时要调整状态,尽量使大脑、体力、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才会有效率。要尽量避开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不利时间,在头脑最清醒、记忆力最好的时段,安排记单词、背课文或做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题;在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和精神不集中的时段,就要安排难度不大且自己感兴趣的学 习内容 ,如听听英 文歌曲、看 一些小故事等 ,或者干脆闭目养神 ,休息一下 ,等精力旺盛的时候 ,再坐下认真学习。
另外,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有一个著名的公式:8-1>8。意思是从8小时中拿出1个小时进行体育运动、娱乐或休息,表面上只学习了7个小时,但由于精力充沛,其效率远大于连续不断地学习8个小时。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在学习感到大脑乏力,精力不集中,有厌倦情绪时,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做一些文体活动,这样才能使自己头脑保持清醒,以充沛的精力做下一件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通过中考和高考并能取得理想的好成绩。
克服高考考试焦虑 篇2
一:设计理念
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面对。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核方式,并且考试本身就具有竞争性。因此,考试给学生带来很多精神上的烦恼,从而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果学生不能对考试焦虑加以控制,这将严重威胁到学生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导致考试失败,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所以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考试焦虑问题,老师要加以关注,并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调节。本课时的设计就是从考试焦虑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表现,并从中体会到预防考试焦虑,调节情绪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正确地了解考试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到什么是考试焦虑和产生的原因与表现。
2.能力训练目标: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克服考试焦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预防或控制考试焦虑,提高对考试焦虑的控制能力。
3.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会控制考试焦虑对自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树立克服考试焦虑的信心。三: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了解分析什么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程度,以及调控方法。
四:教学材料
1.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图像、文字、表格等 2.学习焦虑自测表,每个学生一份 3.讨论记录表,小组讨论
五:教学流程
1.心情故事 1.1教师导入
同学们,先让我们聆听一则发生在李同学身上的故事吧!李同学,男,14岁。由于出现紧张不安、心神不定、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他在他母亲的陪同下来到了心理门诊寻求专家帮助。据了解,平时父母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对考试成绩要求也很高,即使考试偶尔有失误,他的父母也会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与惩罚。在小学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进入初中后,考试成绩更是在班级中名列前茅,因此老师和家长都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在近段时间以来,他却一直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并且出现失眠,学习效率也随之下降,单元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老师与家长更是对他有所抱怨和不满,这使他痛苦不堪,而且在家里经常大发脾气,甚至产生厌学,不想参加考试。因此,他来到的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辅导。
1.2教师提问
(1)故事中的李同学出现了什么问题?
(2)李同学的哪些感受说明他确实出现了上述问题?(3)如果他不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可能会导致什么问题?(4)他该如何面对以后的各种考试?
1.3教师总结
是的,李同学出现了考试焦虑问题。在心理学上,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所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往往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身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而这种症状会对考生的思维产生影响,使其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达不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以致无法参加考试。
考试焦虑程度有轻重之分。轻度的考试焦虑表现为:肌肉紧张、心跳加快、出汗、手足发冷、紧张、担忧、自我否定等。过度的考试焦虑反应有:坐立不安、头痛、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阻滞等。我们要关注的是,考试焦虑会在考试中产生消极的作用,一旦时间久了,这不仅会对身心产生影响,还会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2.活动一:心理小测试
2.1根据自己的真实感觉判断 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以下情况:(1)当老师宣布要考试时,我会感到紧张。
(2)进入考场时,我会感到自己的考试准备还不够充分。(3)在考试期间。我觉得自己的思维似乎比平时迟钝得多。(4)在重大考试来临前,我往往会出现失眠现象。(5)参加重大考试,我总会感到自己手指发抖、脚打颤,并且紧张得肚子痛。
(6)对于考试,我总觉得他人比自己强多了,缺乏自信心。(7)考试结束后,我往往觉得本来可以考得更好的(8)考试成绩直接对我的前途与未来发展产生影响。(9)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会对我感到失望。如果以上的现象出现得越多,就说明你的考试焦虑程度越高,需要加以控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变。
2.2教师提问
(1)你觉得自己处于何种焦虑程度? a低焦虑 b适度焦虑 c过度焦虑(2)原因是什么?
3.活动二:如何克服考试焦虑(1)活动设计
目的:挖掘全体同学的成功经验,共同探讨克服考试焦虑的有效解决办法。
准备:每个小组一张白纸,笔一支。操作:
① 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组,并选出小组长。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② 当活动开始时,各个小组长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和想法,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列举出各种可行的办法。
③ 然后,每个小组把观点呈现给大家,并对这些方法进行解释和说明,供全体成员评价。(2)建议
①树立自信:当处于过度焦虑时,想想自己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如何解决的,自身拥有哪些经验可以鼓励自己克服不良的情绪,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
②端正考试的态度:真正地去了解考试的作用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考试。
④ 积极自我暗示:要经常提醒自己“我能行”,“考试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⑤ 加强应考技能训练:比如,如何加强有效的复习,如何在考试中从容地面对考试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调整考试心态等等。
4.成长絮语
(1)同学们,在这次课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可以表达一下,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克服高考考试焦虑 篇3
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一般是多以生理功能的紊乱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伴有心理和情绪上的改变。生理上可表现有:失眠多梦、食欲不振(个别人表现贪食)、心慌气短、头晕恶心、出汗、尿频腹泻、肌肉紧张、酸痛、易疲劳等等,心理和情绪上可表现为:情绪不安、烦躁、易发脾气、低落、抑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等等。
由于考试焦虑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也可能会表现不同。所以,家长最好结合孩子主观上的焦虑体验来进行判断。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考试焦虑的原因可由多种因素构成,既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如社会价值取向,学校偏重分数,家长过高的期望等;也有学生自身内部的因素,如学生的认知态度以及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平衡稳定,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
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其原因,只有针对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缓解焦虑的方法
下面介绍的方法简便易行,家长可以用来指导孩子进行练习,只要能坚持经常练习,有助于缓解紧张和消除焦虑情绪。
1.呼吸放松:选择一个安静环境,身体自然站立,双肩自然下垂,两眼微闭,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呼吸时要深吸气,漫呼气,做到深缓平和。一般做3~5分钟即可达到放松的目的。
2.想象放松: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可坐在沙发上,也可平躺在床上,轻轻闭上双眼,让身体保持自然放松状态,想象自己经历过的愉快往事或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景象。此时,注意力要集中于想象的景物上,并去感受想象带给自己的轻松愉快体验。此方法一般要持续做5~10分钟。结束时慢慢睁开双眼并伸展全身,结束后不要急于起来,可稍休息片刻。此方法如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其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3.其他:适当的体育运动或文娱活动同样具有缓解紧张和消除焦虑情绪的作用。
上述方法对缓解紧张焦虑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孩子是处在一个较高的焦虑水平上,家长则应及时让孩子求助于心理医生,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进行调解。
帮助孩子的几个要点
1.以理解与接纳、支持与关心为基础,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家庭学习环境,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对缓解紧张和消除焦虑具有积极的作用。
2.要对孩子的能力有一个客观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不要以过高的期望来要求孩子。同时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考试,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考试目标,以此消除心理压力。
3.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遇到的困难,并以此为孩子提供一个倾诉不良情绪的渠道,以达到缓解紧张和消除焦虑的目的。
4.帮助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保证规律的生活起居,做到学习松弛适度、劳逸结合,避免因过度疲劳而影响学习效率,加重心理负担。
5.鼓励孩子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这样不仅会使孩子的紧张心理得到放松,还有助于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加记忆水平。
最后要对家长说的话:
克服高考考试焦虑 篇4
1.资 料与方法
1.1资 料
选取××高中高三3班62名学生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生32名, 女生30名, 年龄17.1~19.4岁, 平均年龄18.5±0.2岁;选取高三2班6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生32名, 女生28名, 年龄17.2~19.6岁 , 平均年龄17.9±0.6岁。两组学生各方面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 法
采用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 对两组学生考试焦虑进行测量, 详细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情况。详细了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情况后, 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宣讲, 为学生讲解高考考试的重要性, 考场规则, 学科知识的常规复习, 定期进行学习解压活动 (如教研活动、体育项目组织、户外娱乐活动等) , 以及如何正确对待高考, 等等。让学生详细了解高考相关信息, 在常规复习基础上适当解压, 从而轻松迎接高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心理调整干预, 根据学生各自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后第一时间开始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 然后针对性实施, 并不断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在干预期间首先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复习准备, 对他们各自的弱点学科进行分组复习, 哪里弱就补哪里, 强弱结合复习, 让学习强者带动学习弱者, 拉近差距。其次, 定期开展心理调整工作, 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能力低下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 疏解心理 压力 , 增强心理 调整能力 , 做到轻松 复习、正视高考、不怕高考。再次, 制定一套放松操, 深呼吸、慢吸气、缓放 松 , 每日课前 组织学生 集体操作 , 让其从头 到脚放松, 这样不但能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 还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1]。
1.3观 察 对 比 指 标
对两组学生均于高考前2个月开始实施, 实施一个月后采用高考考试焦虑诊断量表, 测量各组学生考试焦虑得分, 对比效果。
1.4统 计 学 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应用×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通过实施不同的干预方法后, 两组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1。
注, 两组对比p<0.05。
3.讨论
考试焦虑普遍存在面临考试的人身上, 并非高考学生, 而就存在考试焦虑的人而言, 高考学生的比例最高。究其原因, 高考对我国学生而言, 至关重要, 可以说关系将来, 关系一生。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大多存在烦躁不安、焦虑、担忧等特点, 记忆也会有所下降, 思想逐渐僵化, 平日坐立不安, 手足无措。针对这些情况, 应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对其干预的重点在于心理调整。心理调整的积极干预是结合学生考试焦虑表现的行为、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指导, 学习差的从学习入手, 增强其自信心;对考试太过害怕、担心的, 引导其进行心理调试, 提高心理调试能力;对高度紧张学生, 应传授其放松的方法, 运动、娱乐、宁静, 等等[2]。研究组在详细了解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后的第一时间便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 实施后学生焦虑得分明显低于常规教育的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 积极的心理调整干预能改善高考学生考试焦虑情况,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为探讨心理调整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以及对高考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选取××高中高三3班62名学生作为研究组, 高考前2个月对其实施心理调整;高三2班6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高考前2个月实施常规教育。对比实施前后两组学生对高考焦虑的改善情况, 结果发现:通过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两组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均有所改善, 实施后两组考试焦虑得分差异显著,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应针对高考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重点实施心理调整, 让其正确、轻松地对待高考, 有利于改善学生考虑焦虑情况,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积极干预,心理调适,高考学生,考试焦虑,影响
参考文献
[1]钟丽凤.城市高考学生考试焦虑调查与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05 (1) :84-86.
克服考试焦虑心理健康教案 篇5
案例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讲述实例,让学生们意识到焦虑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
二、分组讨论:把学生分组,六人一小组对教师讲述的实例进行讨论。并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三、交流感受:教师对学生们的讨论学生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方法传授:在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为了摆脱焦虑情绪所带来的恶性循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放松练习。
1、呼吸放松法
2、运动放松法
五、多种练习:对于产生了焦虑心理的学生应该怎么调节与克服,并进行实际训练。
1、欣赏音乐,放松心情。
2、情境想象,放松心情。
3、做做呼吸操,体会轻松感。
六、教师总结:成功的法则应该是放松而不是紧张。放松你的紧张感,把你的命运交付于更高的力量,真正对命运的结果处之泰然…。
【克服高考考试焦虑】推荐阅读:
高考生心理紧张有哪些表现,如何克服10-25
关于针对克服写作焦虑的解释09-09
有关孩子的教育心得:帮助孩子克服焦虑11-12
克服厌学07-09
克服策略09-14
障碍克服10-02
克服办法10-30
异化的克服10-15
克服思维定式07-25
成因及克服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