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2024-11-05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8篇)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篇1

【发布单位】805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4-30 【生效日期】2001-04-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进行清理整顿的通告

为规范和加强我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促进互联网上网活动健康发展,保护上网用户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的通知》精神,决定对全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开展专项清理整顿活动,现通告如下:

一、一、本次专项清理整顿本着“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依据《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务院和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有关文件及本通告进行,重点对现有“网吧”数量过多过滥、非节假日准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含有不健康内容的电脑游戏活动、利用“网吧”从事违法犯罪等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二、二、本次专项清理整顿活动从4月底开始到7月底结束,期间将停止审批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在清理整顿过程中,对未经批准无任何证照的“黑网吧”或经过批准但有严重违规经营行为的“网吧”,一律停业整顿并限期整改。对已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网吧”,符合《办法》要求和本通告相关规定的,在7月20日前按程序重新办理审批登记;对不符合审批要求或在7月20日前未办理审批注册手续的,一律取缔。

重新审核登记工作结束后,各互联网接入业务经营单位对未获得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一律不得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一但发现违反此规定,将依法追究该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责任。

三、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审批登记按下列程序进行:场所经营者凭工商部门《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和互联网接入经营单位出具的接入意向证明,向县级以上(含县级)公安机关和文化部门提出申请(提交第四条所列证明材料),分别获得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批准文件和《网络文化准营证》后,再向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申请核发《经营许可证》,最后向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部门申请核发《营业执照》。

在审批登记期间,为方便办理各种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将在内蒙古电信公司各盟市分公司、旗县电信局统一设置审批办公室,进行集中受理。其中,申请《经营许可证》的,由内蒙古电信公司各盟市分公司、各旗县电信局代为受理,然后统一送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审批。

四、四、开办“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开展营业活动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单机占地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场地安全可靠,安全设施齐备;

(二)有与开展营业活动相适应的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旗县以下地区不少于10台终端,盟市所在地不少于20台终端;

(三)有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支持;

(四)有健全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专职和兼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

(五)有经过公安部检测合格的网吧安全管理软件和防病毒等网络安全技术措施;

(六)经营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组织的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

(七)营业场所显著位置张贴醒目的顾客依法上网公约、未成年人限时进入警示标志和当地主管部门的举报电话;

(八)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规定。

五、五、本次清理整顿工作将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电子公告服务的清理审批工作结合进行。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已于4月10日发出通告,公布了第一批获准经营和备案的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者名录。目前尚未办理审批或备案的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者务于6月30日前到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不办的,将依据《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进行处罚。

六、六、为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特开通举报电话,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提供线索,检举监督违规经营行为,推动本次清理整顿活动取得根本服务。

自治区通信管理局举报电话:0471-6291714;自治区公安厅举报电话:0471-6550272;自治区文化厅举报电话:0471-6283666;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举报电话:0471-12315。

内蒙古自治区通信管理局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00一年四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篇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 处理好新时期国内民族事务的重要保证。自治条例, 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但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在为止还没有自治条例。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 应该制定自己的自治条例。历史以来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大不同, 其政治、经济、文化也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尊重与保护民族区域的以上特点, 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区域, 从而促进民族间的团结, 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共同建设祖国。如果民族地区施行与全国通行的法规就顾及不到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1]这将会影响民族地区的正常发展。因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根据《宪法》, 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以下称《民族区域自治法》) , 2001年对本法进行修改, 2005年国务院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进一步解释《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二、内蒙古自治区自治条例草案修改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内蒙古自治区的自治条例起草工作早在1980年, 也就是《民族区域自治法》还没有颁布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由于历史上的客观原因, 草案经历了坎坎坷坷陆陆续续的修改过程, 2005年, 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为契机, 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以及颁布《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公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同年8月, 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关于《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自治条例〉工作方案》的汇报。[2]

三、内蒙古自治区自治条例难以出台的原因分析

(一) 直接客观原因

在自治条例起草和申报批准过程中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等总是中断草案的修改工作。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不久,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经济体制管理逐渐由微观指令性模式转变为宏观调控性模式, 所以经济管理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等经济管理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面临着将新的经济运行体制怎样落实到民族自治地方的问题。也就是, 如何将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与自治区的自治权结合起来, 是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正因为这个原因, 《民族区域自治法》也面临着修改。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后, 又有必要对其实施过程中的某些问题更详尽的解释。但是经济体制一直未能定型, 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以及国务院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办法也未能及时出台。因此, 客观上延缓了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3]

(二) 五大自治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其实五大自治区都存在自治条例出台难的问题。地方和中央之间采取行政化分权模式的中国, 与采用立法化分权模式是不同的。行政化分权模式的特点:一是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 地方政府处于中央行政机关的监督控制之下, 难以行使自主权或自治权;二是既使中央对地方放权那也是为了避免地方政府自行其是, 出现与中央分歧。所以出现两个问题, 那就是中央有关部门和自治地方的权力划分问题与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有关部门的利益格局协调难的问题。

自治区自治条例属于综合性法规, 其内容涉及财政、税收、金融、贸易、投资等事务方面的自治权。这时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之间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方面, 必然要求国务院有关部委让利放权。反过来说, 国务院出台各种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里也有关于财政、税收、金融、贸易、投资等方面事项的管理权限, 也会涉及到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之间的权力划分。当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在制定这些适用于全国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时, 往往从维护中央权威和政令统一的角度考虑。就这样, 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有关部门的利益格局是很难协调的。

有的学者还认为:自治区对制定自治条例的积极性不高, 是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难的主观原因, 但笔者认为这种主观原因至少不是内蒙古自治区自治条例难以出台的主要原因。

四、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自治条例的难点与对策

很多专家与学者都认为, 内蒙古自治区制定颁布自治条例的时机早已到了:不论是《宪法》还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立法与其有关配套规定为核心的法制条件, 还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等的社会条件现已具备。还有, 内蒙古自治区主观条件也具备。[4]

但是, 以上这些微观条件不足以排除难以逾越的宏观体系。通过分析自治区自治条例难以出台的主要难点在于:自治区自治条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程序。此程序是妨碍自治立法权以及自治区自治条例的最主要的原因。自治区自治条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程序导致自治条例“批报难”。要解决这个难题, 就应该将行政化的分权模式, 也就是把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模式转变为立法化的分权模式。在此基础上, 建立长效的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之间利益沟通的制度平台。逐步健全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之间权限争议的解决机制。

行政化分权模式转换为立法化分权模式, 是个宪政方面的改革与对策。分权模式的改革方面可以借鉴香港与澳门特区制定特区基本法的程序, 组织成立由党中央与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国务院主要领导牵头, 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和五大自治区人大、政府组成的自治区自治条例制定协调指导委员会,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自上而下推动力, 协调和指导各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5]在改革过程中可以选内蒙古自治区等自治条例制定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搞试点积累与总结经验, 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最后展望在党的十八大大力提倡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大好环境下, 民族区域自治条例早日出台。

参考文献

[1]乌兰夫.乌兰夫文选 (下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2]白永利.自治区自治条例制定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06.

[3]王仁定.关于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02.

[4]王志坤.内蒙古自治区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条例的思考与建议[J].北方经济, 2011.06.

内蒙古自治区 篇3

在我们祖国的版图上有这么一块地方,当太阳从她的东端冉冉升起,她的西端还沉睡在甜蜜的梦乡之中:当南端已是春风送暖、芳草萋萋的阳春季节,北端还是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这就是美丽、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

提到内蒙古,相信人人脑海中都会闪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在这种充满自然神韵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自然得心应手、心旷神怡,同时还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育资源

奇特自然风光孕育下的内蒙古人豪放、豁达,他们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建起了一所所令人侧目的高校。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学校设施也是一流。首先有国家“211工程”的全國重点大学——内蒙古大学作为领头羊,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等一系列高校紧随其后,办得红红火火。面对如此仙境和高校,你动心了吗?

就业前景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消息显示,近5年来,内蒙古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达102万,年均超过20万。

近年来,按照国家有关精神,内蒙古及时出台多项就业优惠政策,广泛提供多种城镇就业机会,在内蒙古就业并不是难题。

生活水平

内蒙古菜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内蒙古著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羊奶、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内蒙古的餐饮野味十足,风味独特,这里的餐饮非常有特色,城内城外既能遍尝兼具南北风味的菜肴,又可大嚼草原野味。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篇4

【发布文号】内政发[1998]55号 【发布日期】1998-05-25 【生效日期】1998-05-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内蒙古自治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

(内政发〔1998〕55号1998年5月25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内蒙古自治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灾害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管理,使各级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根据国务院《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结合自治区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按照本应急预案,组织、指挥和实施震区、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第一章 破坏性地震的类型与地震应急原则一、一、破坏性地震类型

破坏性地震分为:一般破坏性地震;中等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特大破坏性地震四类。

(一)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数10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下的地震,为一般破坏性地震。

(二)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200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地震为中等破坏性地震。

(三)严重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200人至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30亿元以下的地震或大中城市发生6.5至7.0级地震,或在人口稠密地区或旗县及城镇发生7.0至7.5级地震,为严重破坏性地震。

(四)特大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数超过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在30亿元以上的地震,或大中城市发生7.0级以上地震,或人口稠密地区,旗县城镇发生7.5级以上地震,为特大破坏性地震。

二、二、地震应急原则

地震应急是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或震级较高的临震预报发布后,各级人民政府迅速、高效地开展抗震救灾、抢险或紧急防灾行为。

(一)自治区范围内发生一般破坏性地震,由震区所在地旗县人民政府组织领导地震应急工作。所在地行政公署或市人民政府要积极指导、协调和支持。

(二)自治区范围内发生中等破坏性地震,由震区所在地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组织领导地震应急工作。震区所在地旗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地震应急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给予指导、协调和支持。

(三)自治区范围内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特大破坏性地震,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直接组织领导地震应急工作。震区所在地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承担和负责实施地震应急工作,请求国务院给予指导、协调和支持。

(四)如果地震发生在几个盟市或旗县交界处,由地震震中所在地的盟市或旗县人民政府和主要受灾区的人民政府负责,其相邻地区的人民政府要大力协助,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如果地震发生在自治区与其它省区交界处,由地震震中所在地的盟市或旗县人民政府负责,其相邻地区的盟市或旗县人民政府要大力协助,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地震应急工作。

第二章 地震应急机构体系与职责

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或临震地震预报发布后,自治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立即转为“内蒙古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领导地震应急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十三个应急专业工作组(具体见附表)。

第三章 一般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

一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震区所在盟市、旗县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迅速成立盟市或旗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按当地应急预案立即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抗震救灾工作。

盟市或旗县地震部门,要迅速了解灾情震情,同时将情况上报自治区地震局和同级抗震救灾指挥部。

自治区地震局要在30分钟内测定出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快速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地震局,并派出地震现场考察队、地震流动监测台,确定或委托当地地震部门进行地震现场考察与震害评估。在地震发生48小时内,震区所在盟市及旗县的地震部门,要及时提出地震类型和趋势的初步判断意见,向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通报震情。

自治区人民政府视震情、灾情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地震应急工作,并对灾区进行慰问。

第四章 中等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

中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震区所在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地震应急预案,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当地地震部门要立即启动本部门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向自治区地震局和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提出准确震情信息,加强地震监测,确保观测资料的连续可靠。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应及时定期向自治区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震情、灾情和建议。

自治区地震局立即启动本部门应急预案,迅速测定地震的震级、发震时间和震中位置。迅速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赶赴灾区进行地震考察和震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组织专家召开紧急会商会,在48小时内提出地震类型和趋势判断意见。

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成员要迅速到位,按各自的职责和分工,服从统一指挥。指挥部办公室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地震局速报震情、灾情概况,通知自治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做好应急准备,并视灾情程度,确定是否全面启动指挥系统。根据震害调查情况、汇总灾情,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抗震救灾指挥部提出抗震救灾方案,报告国务院并抄送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自治区人民政府视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第五章 严重破坏性地震和造成特大损失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一、一、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自治区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自治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立即转为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召开指挥部全体成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依据地震部门确定的震情和所掌握的灾情,确定应急规模,宣布灾区进入地震应急状态,同时将所掌握的震情、灾情上报国务院,请求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援助。

自治区人民政府向灾区发慰问电,快速派出自治区领导同志带队的慰问团和抗震救灾应急工作队,赴灾区领导、指挥、协调现场地震应急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和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组织召开指挥部成员会议,通报震情、灾情,部署应急行动,视灾情协调驻军、武警,调集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并根据灾情和所在地盟市人民政府的请求,确定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的部门和单位。

二、二、震区所在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迅速设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本地区的应急预案,迅速了解震情、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及时将震区情况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并抄送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同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宣布进入震后应急状态。必要时实行特别管制措施。按本地区大震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工作,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灾区对灾区进行援助,做到统一指挥。自治区领导到达地震现场后,震区地震应急工作统一由自治区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领导、指挥、协调。

三、三、自治区地震局应迅速启动内部应急方案,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地震局报告震情、灾情。并向自治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通报,提出地震趋势判断意见和应急工作的建议,定时向指挥部汇报震情和灾情发展趋势,并负责全面做好指挥部办公室指定的其它工作。

四、四、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立即启动本单位地震应急预案,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指挥部各专业组迅速到位,按照各自职责,在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确保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行。

五、五、各专业应急工作组应急工作

(一)地震监测工作组。按照大震应急预案,迅速测定地震震级、发震时间和震中位置,迅速派出地震现场考察队(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组和流动监测台。组织专家召开紧急会商会,在48小时内提出地震类型和趋势判断意见。加强监测,做好余震序列的分析和强余震预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平息地震谣传,稳定社会秩序。

(二)医疗卫生工作组。组织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迅速派出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及时检查、监测灾区饮用水源、食品,做好卫生防疫、救治和污染源、传染源的处理工作,并迅速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医疗器械,必要时组建震区中心医院。

(三)人员抢救与工程抢救、抢修组。调动驻军、武警以及地方力量,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抢救国家重要财物、机关档案、抢修被毁道路、桥梁、水库及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设施,协助有关部门负责急救物资运输、存放和看管等工作。完成指挥部部署的其它救灾抢险工作。

(四)交通运输组。组织交通、铁路、民航部门,调集本系统人员、物资,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铁路、机场和有关设施,调集本系统和社会有关部门的交通运输工具,迅速调运抢险、救灾物资,迅速输送救援人员和灾区伤病员。

(五)通信保障组。组织邮电等有关部门,迅速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经批准可调用其他有关部门的通信设备等。其他有关部门要迅速恢复本部门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障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六)电力保障组。组织电力系统及有关部门,迅速恢复被破坏的发、送、变、配电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保证灾区用电供应。

(七)粮食、食品、物资供应组。组织商贸、粮食物资等部门,调运粮食、食品与物资,保证灾区生活必需品及临时抗震设施建材的供应。

(八)民政工作组。组织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迅速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及时调拨、组织救灾物资,会同交通运输组,迅速安排救灾物资的运送和发放、登记工作。负责安排灾民的转移和死难者及其家属的善后工作。会同红十字会及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外援。

(九)次生灾害防御组。组织武警、消防、水利、电力、石油化工、煤炭、冶金、城建、民航、环保等有关部门,对本系统处在灾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段和设施,采取紧急措施,并加强监视和控制,防止灾害扩展,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

(十)治安保卫组。组织公安、武警部门,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十一)宣传工作组。组织新闻部门,按照规定及时向公众发布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紧密配合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工作,在有利于稳定灾区秩序及争取国际援助的前提下,对灾区情况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报道。及时宣传地震知识,以稳定社会秩序。及时宣传报道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先进事迹。

(十二)资金保障组。组织财政、金融等部门,做好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及时采取措施,抢救财政、金融系统的物资、设备,做好重要金融部门的消防和物资转移工作,做好争取外援和保险理赔、信贷工作。

(十三)涉外工作组。组织外事办、旅游局及有关部门,做好有关涉外事务工作。负责与有关部门决定,可否允许外国专家和外国救灾人员到地震现场进行考察、救灾,是否允许外国新闻记者到现场采访。对外宾的接待,原则上一律由对口单位负责安排。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外国新闻记者和科学考察专家入境手续,经涉外工作组与有关部门协商,可作特殊处理。运送救灾物资的外国飞机经国务院、外交部批准,允许直接飞往灾区就近的对外开放机场降落。负责安排防疫部门做好外援物资的检疫等事宜。

第六章 临震应急反应

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严重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即可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并指明临震应急期的起止时间(临震应急期一般为10日,必要时可延长10日)。

一、一、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反应

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应急准备工作,对预报区所在的盟市、旗县人民政府和指挥部所属各工作组提出具体要求。指挥部所属各工作组、各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积极主动,无条件地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将有关工作情况及时向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

具体应急工作如下:

(一)震情分析预报与震害预测。由地震工作组负责,地震局要加强震情信息追踪、分析和会商,根据震害预测数据资料,对未来地震损失估计做好准备,力争较准确地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为各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提供可靠依据。

(二)医疗卫生保障。由医疗卫生工作组负责,会同卫生部门和各大医院要备足抢救药品、器械和救护车辆,组织医疗急救队,做好卫生防疫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工程抢修与抢险保障。由抢险与工程抢修组负责,会同石油化工、水利、铁路、公路、电力、城建、轻工、煤炭、地矿等部门和重要工程、重大工程主管部门,做好工程抢险的应急准备,对大型建筑工程和大型厂矿、水库、电站等生命工程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必要时可采取临时加固或停用等措施。

(四)交通运输保障。由交通运输组负责,会同自治区交通厅、民航局、呼铁局和有交通运输工具的其他部门和单位,抢修、维护好运输工具和设施,无条件地服从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征用或调用。

(五)通信保障。由通信保障组负责,会同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和其它有通信设施的部门,检查维护好通信设施,保证抢险救灾和震情通信的畅通。

(六)电力保障。由电力保障组负责,会同自治区电管局,指导、协调震区所在地电力主管部门和各电厂、电站尽快检查和检修发、送、变、配电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设备,做好应急电源的启动和抢险方案的准备工作。

(七)粮食、食品、物资供应,由粮食、食品物资供应组负责,会同自治区商务、物资、粮食等部门,准备好灾区所需的生活用品、食品及临时防震设施所需的建筑材料,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工作。

(八)灾民疏散安置。由民政工作组负责,会同自治区民政厅、教育厅、建设厅等部门,协助政府部门组织安排好震时人口疏散的路线及避难场所。

(九)大型生命线工程及次生灾害源防御。由次生灾害防御组负责,会同自治区建设厅对城市基础设施、大型企业、生命线工程、重要部门进行检查,对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段和设施采取保障措施。

(十)安全保卫保障。由治安保卫组负责,会同自治区公安厅、消防队,备足消防用具和车辆。做好枪支弹药及易燃、有毒物品的存放和保管工作。加强对劳改、在押人员的管理,必要时做好转移工作。加强对重要物资仓库、金库、军事等设施的保卫工作。

(十一)宣传保障。由宣传工作组负责,会同自治区宣传部、广电厅、报社、地震局等有关单位,按照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发布震情,做好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的宣传舆论工作,向社会宣传、报道防震减灾、避震疏散知识。

(十二)资金物资保障。由资金保障组负责,会同财政、金融、保险、物资等部门,加强对金融系统重要场所与金库的管理,做好震时金融货币转移的准备工作,筹措提供抗震救灾经费,保证经费及时到位。

(十三)涉外事务保障。由涉外工作组负责,会同自治区外事办公室、旅游局以及各大宾馆,安排好外国来宾的安全转移和保卫工作。负责处理好一切涉外事务工作。

第七章 其他事项

自治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地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旗县级人民政府,应参加本预案,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或发生破坏性地震后的应急阶段。

本预案从发布之日起实施,1990年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抗震救灾对策方案》(内政发〔1990〕76号)同时废止。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篇5

【发布文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34号 【发布日期】2004-02-26 【生效日期】2004-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无线电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34号)

《内蒙古自治区无线电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2月1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 杨 晶

2004年2月26日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无线电管理,维护空中电波秩序,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保障无线电业务的正常运行,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凡在自治区内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研制、生产、销售、进口无线电发射设备,以及使用辐射无线电波的非无线电设备,应当遵守本办法。

军事系统的无线电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无线电台(站)是指为开展固定、移动、广播、电视、雷达、导航、定位等无线电通信业务和射电天文业务所用的发射设备、接收设备或者其组合。

本办法所称辐射无线电波的非无线电设备是指产生无线电波辐射的工业、科学、医疗设备,电气化运输系统,高压电力线及其他电器装置。

第四条第四条 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自治区的无线电管理工作。

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设立的派出机构按照指定区域行使无线电管理职能。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无线电管理机构做好无线电管理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旗县级人民政府办公室应当确定专(兼)职管理人员,协助无线电管理机构做好本辖区的无线电管理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无线电频谱资源、维护空中电波秩序的义务,有权对侵占国家频谱资源、扰乱空中电波秩序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揭发。

第七条第七条 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无线电设备符合国家技术标准;

(二)操作人员熟悉无线电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具有相应的业务技能和操作资格;

(三)无线电网络设计合理,无线电台(站)工作环境安全可靠;

(四)设台(站)单位或者个人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第八条第八条 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到所在地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设台审批手续,领取电台执照。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

第九条第九条 申请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应当向无线电管理机构提供下列相关资料:

(一)单位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的,提交本单位书面申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及有关技术资料;

(二)个人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的,提交书面申请、身份证复印件及有关技术资料;

(三)使用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委托有关部门指配的频率设置无线电台(站)的,应当提交有关部门的频率使用批准文件;

(四)设置业余无线电台的,提交无线电运动协会批准文件和操作等级证书。

第十条第十条 无线电管理机构受理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申请后,经审查,对符合设置条件的,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按审批权限预指配频率;

(二)设台(站)的单位或者个人按预指配的频率进行必要的技术设计或者网络设计;

(三)对按照规定需提交电磁环境测试报告的无线电台(站),应当进行电磁环境测试;

(四)对拟设台(站)资料和测试报告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指配频率并下发批准文件;

(五)无线电台(站)试运行30至90日,由无线电管理机构验收合格后,核发电台执照;

设置使用公众业务移动终端设备、微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公众对讲机的单位和个人,不需办理无线电台审批手续,但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设置使用公众对讲机,其通信质量不受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保护。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严格限制在高楼、高塔、高山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确实需要在高楼、高塔、高山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置固定无线电台(站),应当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管理工作中,应当保证已建的无线电台(站)、微波通道和无线电监测设施必要的工作环境。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遇有抢险救灾、人民防空、处置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情况,可以临时启用未经批准设置的无线电设备,但是应当及时向无线电管理机构报告。紧急情况解除后,应当停止使用。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区外设台单位携带无线电台在自治区内使用的,应当持原电台所在地无线电管理机构核发的电台执照,到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异地使用手续。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批准使用有跨省联网功能的除外。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外国常驻自治区的机构和临时来自治区的团体、客商等外籍用户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由其主管部门或者接待单位报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批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无线电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已经设置使用的无线电台(站)进行检测。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无线电管理机构按设台审批权限对无线电频率进行指配。

经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批准或者授权,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确定频率使用者。

中央驻自治区有关部门和自治区直属单位对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分配给本部门使用的频段和频率进行规划,其方案应当报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指配频率时应当明确频率使用期限。使用期满需继续使用的,应当重新办理申请手续。

已经指配的频率,无正当理由一年不使用的,或者不按规定使用的,由原频率指配机构收回频率。

已经指配的频率,遇到国家修改频率划分,或者因国家利益需要调整时,无线电管理机构可以进行调整,但应当提前告知频率使用者有关事项。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无线电管理机构批准,不得擅自使用、变更、转让频率。禁止出租或者变相出租频率。

使用频率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频率占用费。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研制无线电发射设备,应当向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提交书面申请和有关技术资料,由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审核后报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批准。

生产无线电发射设备,其工作频率、频段和有关技术指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无线电管理的规定,并经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对设备的发射特性进行检验。

销售无线电发射设备,应当报无线电管理机构备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无线电干扰设备。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进口无线电发射设备,应当持有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核发的《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及核准代码,经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核准,取得《无线电设备进关审查批件》后,到海关办理进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非无线电发射设备产生的无线电波辐射,应当符合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对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自治区各级无线电监测站是无线电管理的技术机构,负责对无线电信号实施监测,接受无线电管理机构的领导。

无线电监测站在监测中发现无线电干扰或者收到无线电干扰举报、申诉时,应当及时查找干扰源,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发现违法设置或者擅自改变核定项目的无线电台(站),应当及时报告无线电管理机构。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无线电管理机构应当设立无线电管理检查员,对无线电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行现场检查、取证;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关资料和文件;

(三)询问当事人和证人,制作询问笔录;

(四)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制止不法行为;

(五)依法封存或者扣留违法使用的无线电发射设备。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已经做出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未按规定足额缴纳无线电频率占用费的,由无线电管理机构责令限期缴纳;逾期6个月未缴纳的,无线电管理机构可以将其频率收回另行指配。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给国家、集体或者个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无线电管理机构应当追究或者建议有关部门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无线电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其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篇6

第一条 根据自治区地方税务局、自治区总工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委托自治区地方税务部门代征上会经费的通知》(内地税发[ 2 0 0 5 ] 5 6号)精神,为了保证代征工会经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委托代征工会经费操作规程。第二章 票证管理

第二条 自治区总工会向各盟市工会提供由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统一监制的机打《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票据打 印软件和由自治区总工会统一印制的 《 工会经费缴费申报表》、《 上会经费计拨上解催缴单》、《 工会经费收解报告表》,盟市工会向所属旗县工 会发放。

第三条 各 级地 方工会在 代征工作 开展前负责 给 地税部门安装、调试 票据打印软 件,发放《 工会经费拨 缴款专用收据 》、《 工 会经费缴 费申报表》 和《 工会经 费 计拨 卜解催缴单》,保证地税部 门的正常工作需要。

第四条 地税部门按票据 管理有关规定,严格保 管、使用,按时缴销。第三章 工会经费征收依据

第五条 按照 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地税局确定的征收范 围,交纳工会经费的单 位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已成立工会组织的单位,二是未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一)对已成立工会组织的单位,按单位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 的 6 0 %征 收工会经费。

(二)根据《 内蒙古 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 规定,新建企业、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应当在组建六个月后成立工会组织。对上述应建而未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按单位(以下简称“ 交费单位”)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全额征收工会筹备金。

第六条 根 据中华全国总工会《 关于(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后工会经费仍成按照“ 全部职 工资总额” 计算拨交的通知》(工财字[ 1 9 9 4 ] 9号)文件和中华人 民共和 国财政部 《 关 于工会经 费 汁提标 准的复 函》(财税政 便字 [ 1 9 9 4] 0 5号)精神,计算企业应交工会经费时,仍应按照《 工会法》 及其有关规定,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计算,不能按照“ 计税工资总额” 计算。

第七条 全部职工是指在企业、事业单位丁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 人员。各基层单位的 “ 全部职工 ”人数,原则上按“ 谁发工资谁统计” 的办法进行统计。第八条 委托代征工 会经费(筹备金)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按照国家统计局 《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 9 9 0年第1号令)颁 布的标准执行。工资总额组成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第四章 征管范围

第九条 凡企业所得税由地税征管的交费单位,工会经费由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

凡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的交费单位,其工会经费由征收地方税(如 :房产税)的地税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第 十条 凡采取汇总或集中交纳企业所得税的交费单位,工会经费实行属地征收办法,各交费位就地向企业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交纳。

第十一条 非财歧拨款的事业单位足指 除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外的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自收 自支的事业单位。

第十二条 地税部门对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代征工 会经费,仅对财政拨款 以外 自筹 的工资总额部分。

第五章 工会经费申报、交费流程

第十三 条 地税 局在 办税 大厅设工 会经 费窗口和银 行收费窗 口,负 责工 会经费 申报表发放、申报审核、票据领用、填开、审核工作、收费工作。在工会提供的《 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 未增加联次适应地税代征工作需要前,其具体流程如下 :

(一)工会经费代征窗 口负责发放并 审核交费单位填 制的《 工会经费缴费 申报表》。

(二)交费单化 到银行 收费窗 口填银 行进账单、交费,银行工作 人员收 费后,在银行进 账 单上盖 现金(或转 账)收讫 印鉴交交费单位。

(三)交费单位将盖有现金(或转账)收讫 印鉴的银行进账单 回联交地税部 门下会经 费窗 几,工作人员审核后给交 费单位填开 由财政 部、中华全 国总工会统一监制的《 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

(四)税 务部门按月与银行对账,按月与工会、银行对账、结账,同时记录工会经费台账,确保申报表、台账、进账单 回联相符。

第十四条 按照方便征缴舣方的原则,各级地方工会要积极与开户银行进行协调,由银行指定专人在地税 部门征 收大厅 负责 收缴交 费单 位交来 的工 会经 费(现金或支票)。

第十五条 交费单位的申报、交费时间为每月终了 后十五 日内,遇节假 日顺延。第六章 征收管理

第十六条 对交费单位交 费确有 困难 的,可 以向地税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缓交。申请缓交具体事宜由各盟市地税局 自定。

第十七条 对费额较小 的交费单位 的管理,各盟市地税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按季或半年申报、交费。

第十八条 地税部门根据交费单位交纳工会经费情况,对逾 期未交纳 工会经 费的交 费单 位填开《 工会经费计拨上解催缴单》,定期进行催缴。第七 章 工会经费检查

第十九条 地税部门对工会经费的征管采取交费单位 自行 申报,地税部门定期检 查 的方式。

第八章 法律法规宣传

第二十条 地税部门要在办税大厅张贴有关代征工会经费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同时设置咨询台及时解答交费单位提出的问题。

第二十一条 各级 地方工会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宣传有关代征工会经费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第九章 档案管理

第二十二条 地税征收部 门按月将代征工 会经费有关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归集,并装订成册人档管理。第十章 解交划转

第二十三条 各级地方工会 要按照工会财 务会计制度规定,在银行开设工会经费集中户,并接受上一级工会监管。监管方式是各盟市、旗县工会 的经 费集 中户,要在 开户银行预 留上一级工会经 费集 中户监管专用章印鉴。

第二十四条 各级 地方工会 在地税部 门征期 内定期到办税 大厅取 回有关票据,分类登记拨 缴经 费收入台账,依据工会经费收入台账、票据与地税部门、银行进行核对、汇总,并按规定比例按月逐级上解至 自治区总工会。

第二十五条 各级地方工会根据 同级地税部门实际收缴入库数总额 1 o %的比例在本级工作费户提取征管经费,逐级汇总上解至 自治区总工会财务部工作费户。第十一章 报表管理

第二十六条 地税部 门将工会经费收入统计列入地税 系统税 收报表 中统计上报。第二十七条 旗县、盟市工会除按时报送月报、季报外,要在每月征期结束后三日内填制《 工会经费收解报告表》,逐级分类汇总上报至 自治区总工会财务部。

第十二章 加强配合及 欠费户管理

第二十八条 各级地 方工会负 责对同级地税 局相关人 员进 行工会 经费 征收 相关 知识 业 务方 面 的培训,并通知所 辖交费 单位进行计 提预交工 会经 费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九条 地税部门在执行 过程中,如出现问题和情 况要及时向上一级地税局报告,并与 同级工会 取得联系,协商处理。

第三十条 对屡催不交或拒不交费的交 费单位,地税部门定期移交给同级工会,由工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时问由盟市工会与同级地税局商定。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三 十一条 本规程(试行)自二 OO五年十 月一日起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山洪沟防治措施 篇7

内蒙古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域辽阔,区内东部有东北~西南的大兴安岭斜贯,中部有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横亘,两条山脉在多伦县、克什克腾旗交接复合,形成一个弧形的内蒙古高原的边坡带;并在赤峰南部有燕山北鹿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的一部分和赤峰西部熔岩台地组成的山地丘陵区;西部有南北伸延的贺兰山,构成大地貌的“脊梁”。这些山脉的位置和走向,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既是重要的自然分界线,又是降雨量及其强度地带的分界线,亦是内外流水系的分水岭,形成自然景观明显的径向变化,并截然地把内蒙古分成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岩溶台地和沙漠等。

二、山洪沟的类型与特点

1.山洪沟的特点

内蒙古自治区山洪灾害主要以溪河洪水为主,溪河洪水类型山洪沟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流域面积小,河道的调蓄能力低,坡降较陡,洪水持续时间短,但涨幅大,洪峰高,陡涨陡落,洪水过程线呈尖瘦型。主沟上游或集水区,形成宽大的漏斗,逐渐收缩到峡口,该段坡度大都在25°以上,中游以下坡度变缓,形成有向下冲切的明显的河沟,河水流速变缓,沟道狭窄,沟深大都不超过2~3米。两岸河谷狭窄。下游山洪流出沟口后,由于坡度减缓,山洪的挟砂能力减弱,使泥砂大量沉积,形成较宽的河谷。

2.山洪沟的类型

根据山洪所造成的灾害、人类活动和山洪沟所在流域的经济社会状况,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植被、暴雨成因、人类活动等特点,内蒙古自治区山洪沟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大型山洪沟。

这一类山洪沟流域面积比较大,主沟长,河道下游纵坡小,上游河槽窄、流速急,下游河槽宽且浅,下游河谷宽,一些重要城镇和经济社会发展区往往布置在这里,河流常常是穿城镇或沿城镇边经过,人类活动频繁,这类山洪沟一般为常流河。河流发源于高、中山区,黄土高原丘陵区,呼仑贝尔市、兴安盟大兴安岭山区流程长,流域面积较大,接受季节性冰雪融水和暴雨的补给。洪水过程长,洪峰、洪量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河流中上游较陡,下游较缓。一旦上游降暴雨,将给下游造成严重的灾害损失。

西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河沟平时无水或上游地下泉水,流量小;遇暴雨或大雨降雨过程,洪水过程短,给下游造成严重的灾害损失。

(2)中小型山洪沟。

流域面积小,河沟长度短,河沟平均纵坡大,沟陡流急。河两岸耕地,沿河边种植,人类活动比较分散,乡村大都零散分布在河道中、下游两岸。也有一部分林场或经营场所在上游,森林铁路和公路等重要设施沿河走向布置。尤其是一些季节性山洪沟,未发生山洪时呈干沟状态。它具有流量小,历时短,年际洪水量相对不稳定的特点。山洪爆发时,洪水过程短,洪峰、洪量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大。河沟一般较陡、较窄,洪水出槽冲毁两岸乡村,破坏性极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三、防治措施

山洪沟的治理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应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山洪沟的分布、类型、造成危害的程度,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已有工程的作用,对不同类型的山洪沟治理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工程、水库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包括疏通河道,护岸)、坡水截流沟(排洪渠)和山坡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种工程措施的不同组合。

(1)对下游有重要城镇及经济社会区的山洪沟,主要是修建水库、修堤防、河道整治等,拦截和疏导洪水,削峰错峰。

(2)山洪沟流经或穿过村镇后再汇入上一级河流,山洪沟所处区域地形较陡,汇流后山洪沟局部有下切现象,两岸耕地面积狭长的山洪沟,洪水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冲毁农田、房屋,主要工程措施是修建以保护乡村为主的堤防。

(3)对洪量较大,一年多汛的中、小山洪沟,充分利用现有水库,结合灌溉、发电、防洪、水土保持等综合功能分期对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拦蓄调节洪水、削减洪峰。

(4)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阻止水土流失。主要是采取在沟道两旁建设防护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牧区轮放、封山育林等措施。

2. 非工程措施

在分析山洪沟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以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

(1)加强减灾防灾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各级政府和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介、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传播减灾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每年的“地球日”“环保日”“减灾日”等有利时机,在全区广泛举行减灾科技宣传日和宣传周活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防治工作。

(2)建立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

监测系统包括气象监测系统、水文监测系统、泥石流监测系统及滑坡监测系统。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与各专业监测系统之间,通过网络互联,实现信息共享。

通讯系统将为监察院测站与各级专业部门之间、各级专业部门与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信息交换、指挥调度指令的下达、灾害信息的上传、灾害会商、山洪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提供通信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监察院测预警站网,在重点区域适当加密雨量站网,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与预报模型,进行山洪预报,对其进行评细的地质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分析,找出灾害发展趋势、原因及可能成灾的规模;综合分析后确认可能产生灾害,报告政府有关部门,并由政府部门发出警报。

进行人员、财产撤离,这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组织人员实施紧急撤离方案,并组织抢险队伍应急加固维护临时防护工程,以排除险情。

四、结语

内蒙古自治区媒介形象特点及分析 篇8

形象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一种无形的感受,但通过种种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表征作用于媒介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形成众人对媒介的形象感受,如,对媒介本身、对节目、对报纸、对服务、对工作环境的形象感受,它就会转化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具体的、有价值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诉求力、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

一、良好的媒介形象可以帮助媒介赢得公众的信任

良好的形象可以使媒介得到公众的肯定和支持,赢得公众对其产生好感,并树立对它的行为信心和消费信心,公众对媒介所制定的方针、政策肯定和支持,对媒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一种信赖的心理倾向,更容易在激烈竞争中选择该媒介的产品及服务,使媒介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形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与公众关系的纽带和桥梁,良好的媒介形象一旦经过传播深植于公众心中,它就形成媒介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财富。

二、良好的媒介形象为稳定和吸引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媒介形象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作为形象观念来说,它是抽象的,通过长期的教育和沟通渗透到每个员工心灵中去,形成员工对特定媒介形象的认同和共识;作为形象内涵来说,它是具体的,从物质表征和社会表征两个方面,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大凝聚力。媒介形象又具有一种感召力,以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的加盟。

三、良好的媒介形象可以取得社会各界公众的支援和帮助

媒介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组织,在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作关系中维持自身运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间的关系除了根本上的利益关系和互利互惠关系外,还具有一种重要的心理关系或情感关系,良好的公众关系形象,使媒介能拥有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关系,多方面的支援和帮助是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良好的媒介形象是媒介宝贵的无形资产

媒介形象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运营的结晶。它既凝结着媒介各种有形资产,又凝结着媒介各种良好的媒介形象,如信誉度、知名度、社会影响力等。媒介的固定资产可以磨损、转移,流动资产也可减少、丧失,而媒介形象所包含所凝结的无形资产则是难以准确估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纽带,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使媒介在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媒介形象塑造所形成的形象力,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媒介的资本,转化为媒介资产的保值、增值力。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媒介业的发展趋势仍要为市场所决定。从目前的市场态势来看,世俗化新闻仍保持极强的生命力。但是,新闻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新闻不仅要满足受众想知道的事情,更要告诉受众应该知道些什么。因此我们要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去看待新闻娱乐化、世俗化,要在新闻的品位、社会责任感上把握好度,在千方百计吸引受众的同时,保证新闻质量和道德的高标准。要让娱乐化、世俗化和传统的“正”新闻相互渗透。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选择具有代表性、地区性特点的新闻媒体为抽样调查对象(选择了《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四家报纸),以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媒介形象分析结果。为使结果更具实践性与实用性,采用纵向、横向抽样思路,分别对上述四家媒体2014年、2015年相关新闻进行分析,共抽取312天的报纸、156个版面作为最终分析样本。

一、内蒙古地区新闻报道特点

(一)纵观选取的新闻报道大部分都是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政策为导向,坚持民族团结、平等,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习惯、信仰和风俗,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侧面体现。

(二)新闻报道以发展经济、教育和文艺活动、环境保护为主。在所有的涉及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的报道中,大部分内容为经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生态保护、民族特色旅游和典型人物特写等。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

首先是报道分量的问题。在《羊城晚报》选取的38个版面中,仅有一篇雪灾救援报道,虽置于头版,但是仅以消息处理,无细节描述。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新闻特性中的接近性以及报道重点地区的差异考虑,位于广州等南方城市的报纸,对于我区新闻报道量小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内蒙古地区的形象传播远远不够,这无疑不利于招商引资、地区发展。而《人民日报》所选的38个版面中,也仅有4篇,(其比重要小于新疆地区和云南地区的新闻报道量)。报道内容也为牧民的生活,没有全面深入地反映内蒙古地区时代形象,更没有体现出内蒙古日新月异发展和独特地地域优势。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本土报纸,《内蒙古日报》和《北方新报》也只有较小比重的新闻报道涉及了内蒙古形象塑造。就《内蒙古日报》来说,其38个所选版面中共有320篇报道,涉及内蒙古形象的信息50篇,占全部报道量的15.6%,这对于内蒙古这个中国第三大省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也所占比重较少。如万众瞩目2016年央视春晚在内蒙古设立分会场,而针对这一热点新闻事件我们的《内蒙古日报》和《北方新报》也并没有过多地篇幅来进行报道。没能通过纸质媒介向大众进行有效的传播,也没能进一步在大众中扩大影响力并形成话题。

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媒介具有为公众安排话题的功能,受众会根据媒介对某一问题或人物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问题或人物的理解与判断。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地区形象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树立起符合时代特征与少数民族特征兼具的地区形象,一直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的难点与重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主流平面媒体,《内蒙古日报》和《北方新报》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何能紧跟网络时代的步伐,结合地区实际进行有效的宣传也是迫在眉睫。

其次,在所统计的相关报道中,只有较小比重是人物报道,其余都为事件性的或概括性的报道(会议性报道比重偏大)。这一情况导致了在新闻报道中,内蒙古自治区人物形象模糊、笼统、特征不鲜明。现在已经很少再能出现像“草原英雄小姐妹”那样让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内蒙古人物形象。

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认知,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态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而实现的。而社会印象则是在综合各种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从而形成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对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刻画因报道的粗糙、模糊等特性,在受众心理形成虚幻、遥远的认知印象,久而久之将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整体印象。

因此内蒙古地区形象传播,应从个体入手、从细节刻画。从类型上,应该扩大范围,不仅仅是对少数民族人物的刻画,而应该拓展到对内蒙古地区众多优秀的企业家进行宣传,形成一个企业家与企业有效的连接。让大众对内蒙古的企业和企业家有更多的认识。形成如提到阿里巴巴就想到马云,提到格力就想到董明珠,提到万达就想到王健林的效应。而目前很少有人提到伊利就想到潘刚,提到鄂尔多斯羊绒衫就能想到王林祥,提到TCL想到李东生。由此可见,内蒙古媒介对本土知名企业的宣传有待加强。

第三,通过内容分析不难发现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情况报道较少,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牧区产品与民族工艺品等的介绍与推广甚少。对内蒙古特色的草原旅游文化、中、俄、蒙旅游合作的宣传也较少,且未能借势进行传播。如2014年《爸爸去哪第二季》和2015年的《偶像来了》都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进行拍摄,而我们的本土媒介却未能很好地借势、借力进行宣传、推广,使我们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我们的草原旅游文化未能更好的发展,对旅游产业也的推动也是杯水车薪。

以上情况直接影响内蒙古多元化形象的塑造,制约地方产品形象的优化与推广。为避免这些劣势,当地媒体应大力宣传内蒙古特色产品、强化其良好形象,才能提高消费者和公众对内蒙古产品的了解与认知,消除购买障碍,增强购买信心,从而提高内蒙古特色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

社会公众是媒介形象的评价者和感受者,新闻报道除承担社会守望、社会协调和社会化的功能外,还于无形中构建着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的重任,形成、影响着社会成员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媒介形象一经被大众接受,将成为社会关系和价值尺度的参照坐标。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报道时,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或民族领域,只能使社会公众对少数民族保持刻板印象,很难将内蒙古与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轻工业和新农村、新牧区及“十个全覆盖”工程联系起来。

少数民族风情毋庸置疑是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之一,这些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特色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在现代社会,将地区形象简单的塑造为大草原、蒙古包和那达慕是远远不够的,缺乏时代感将会限制内蒙古地区的长远发展。

因此我们的本土媒介不仅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时事政治、风土人情进行报道,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社会热点,在使用传统媒体的同时也要注重依托网络平台能更好地借势、借力对内蒙古进行宣传,能充分发挥媒介形象的优势,为“建设祖国正北方打造亮丽内蒙古”展示一张生动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2]江根源,季靖.城市媒介形象:中国新闻体制下历史和现实的建构[M].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年12月l0日.

上一篇:2021市场部主管工作计划下一篇:树讲聚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