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2024-10-16

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共8篇)

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篇1

五府山小学“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如何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五府山小学

郭邦根

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如果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2、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每一个小组根据成员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起名为1-6号。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4人以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检查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检查员检查每次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组内每人分工职责所履行的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3、做好各个小组的培训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发言的规则是弱者先 五府山小学“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说,强者补充。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另外要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小组工作情况,鼓励小组长的工作,交流经验,弥补不足。

4、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设计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3)在学生单独试验与操作遇到困难时倡导学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必要性。教师在准备课时,首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出现混乱的局面;其次,教师面对教学意外时,必须镇静从容,及时引导,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

5、正确进行评价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须把握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五府山小学“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导学案的编写、设计与使用

五府山小学

王方庆

一、.栏目设置:

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整理学案 达标检测

二、栏目说明

学习目标——具体而明确 重点难点——把握要准确 学法指导——精到且适用 知识链接——简明并相关 合作探究——编写要精心

三、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⑴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打算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进步课堂教学效益。

⑵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标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回纳、演绎的能力。

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宜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五府山小学“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浮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法,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进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以为是怎样的”“你判定的根据”“你的理由”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具体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⑶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的热情,进步人人参与的能力,加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发掘。

⑷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用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⑸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混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门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进深、层层深进地熟悉教材、懂得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进。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鼓励,学习艰苦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步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府山小学“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什么是学习金字塔理论

五府山小学 郭邦根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

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的金字塔如图如下:

五府山小学“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

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 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 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 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 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 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 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一下。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研究并更好掌握“学习金字塔理论”,自觉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五府山小学“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篇2

1 警用武器使用培训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警用武器使用培训教学训练的现状

现阶段各级警用武器使用培训都是在传统射击教学的训练方法的束缚下, 以培训科目为中心、以教官为主导、并以运动训练中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为主法组织训练与考核。在此方法之下受训警察只能掌握基础的射击技术和单一的武器使用方法, 却法组织进行模拟的实战立体训练和多警种、多警组联动协同训练, 警员的实战射击水平以及实战心理抗压能力都无法得到显著的提高, 从而在实战对抗中无法保持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 降低了命中率, 同时控制犯罪嫌疑人的力度受到很大影响。

1.2 国际警察武器使用训练发展趋势

纵览世界各国警察武器使用培训的内容设置, 都是以“近”、“快”、“变”、“实”为目的方向发展。“近”, 主要是在对抗距离上屏弃原有的中远距离, 而主要是以5米、7米、9米为主;“快”, 则在操枪的速度上强调以快为核心, 即拔枪快、锁定目标快、击发快、更换弹匣快;“变”, 则是在射击动作上强调因不同环境运用合理的战术动作, 各战术动作之间的转化。如:立姿、跪姿、卧姿在瞬间的不断变化;“实”, 则是强调持枪战术动作简单实用, 充分实战环境中的地形地物进行战术性射击。同时在国际警察武器使用培训当中大都运用PPC600的训练模式, 在掌握了基础射击的技能以后, 则对7米、15米、25米距离进行动态射击。从而提高警察实战对抗能力、增强瞬间射击意识, 隐蔽接敌、果断射击的能力。

1.3 我国警用武器使用培训与境外其它地区的差异

1.3.1 硬件设施上的差异

从各级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培训机构的靶场的条件来看, 绝大多数的场馆十分的简陋, 有的甚至还不具备实施实弹射击条件, 需要进行武器使用相关的培训时则需借用军队的室外靶场。室外靶场在检靶条件上比较滞后, 在实弹时将胸环靶纸贴在靶架上进行射击, 射击完毕后要跑到靶架前检靶, 很大程度上耽务了训练时间。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警察所使用的靶场条件相差甚远。欧美发达国家的靶场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 室内靶场主要是基础射击和近距离射击训练使用, 条件好的还有贴近实战对抗的起倒靶、显稳靶及转向靶训练, 防真性高, 极大的提高训练的实用性。而室外训练场主要是进行枪战战术模拟的对抗训练或远距离射击时使用, 具有高度的仿真性。

1.3.2 培训时间上的差异

实战技能的形成必须要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 对专项的技能要进行周而复始的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平时不练, 不可能达到招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警用武器使用作为警务技战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训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保障教学训练的系统性。但是由于各地警力的严重不足, 培训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警察就不可能系统了解和掌握武器使用的原理与业务技能。相比而言, 国外发达国家, 警力之比较高, 警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 从而能系统的了解及掌握武器使用的要领及方法, 则可以达到在实战对抗中快速反应、合理运用的目标。

1.3.3 教学训练方法的差异

目前, 警察武器使用培训内容设置, 大多是沿袭竞技体育或部队中的“细瞄慢打”训练模式, 主要以中远距离为主, 如25米胸环靶固定目标的精度射击。在教学训练中经常出现一些违反安全规则的操枪动作, 如子弹卡壳不会排除、不会装填子弹、不会故障排除、枪口指向等问题。所以从培训内容的设置上来看, 现阶段的教学训练与警察实战对抗中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无法满足实战对抗的需要。而在发达国家警察警用武器使用培训当中大都运用PPC600的训练模式, 结合实战需要, 全面真实的模拟对抗中环境及情况。以此来提高警察实战对抗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增强快速判断能力、提高射击意识, 从而掌握隐蔽接敌、果断射击的技能。

2 警用武器使用培训教学改革建议

2.1 更新培训理念

在国际警察之间交流学习日趋频繁的大环境下, 使我国警务实战训练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 各级公安机关警察的警务实战技能的培训工作也逐渐规范, 但警用武器使用培训在训练理念上还是把其作为一个单纯的技术项目, 只注重警察对基础射击技术的掌握, 而乎视了其实战应用能力的提高;只通过实弹射击成绩来评定警察武器使用水平, 对警察武器使用操作程序的规范化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这种训练理念的指导下, 使大多数警察仅掌握了射击技术, 而实战应用能力及对抗能力则相对滞后。因此, 在警用武器使用教学培训中首要改革的是转变原有的教学培训理念, 拓展新思路, 从实战出发培养公安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2.2 调整培训目标

警察武器使用培训内容设置必须是紧紧围绕“服务实战, 力求实用”这一培养目标, 设定合理的教学训练内容。同时在教学训练目标中还要将射击技能的掌握和实战能力增强与具体的公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警察队伍, 为公安实践服务。新的警用武器使用教学培训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是武器使用技能的掌握, 能否满足于不同环境中实战对抗的需要;第二, 是在高强度的实战对抗中的心理抗压能力的表现及操枪的规范性;第三, 是训练中注重警察的生理、心理、实战对抗适应能力的发展。

2.3 改革训练内容

训练内容设计要以操作与实践相结合, 以两条主线为目标实施, 即以“中近距离精度射击为基础, 模拟情景射击为目的”。基础射击的特点是:射击的外在环境与目标固定、无外界干扰、操作时间充裕、但射击命中率要求高, 这就需要刻苦的训练, 熟悉武器原理、熟练掌握射击技巧, 才能在实战对抗中达到动力定型、运用自如目的。模拟情景射击技术是基础射击技术在实战对抗中的具体运用, 是在实战对抗中结合有效的战术动作, 达到“保障安全、克敌制胜”的目的。在教学训练的安排上也是呈阶梯式递进的, 在掌握基础射击技术和了解武器使用原理后, 再进行模拟情景的射击训练。最终达到“贴进实战、服务实战”的教学目标。

2.4 完善教学方法

各级警察培训机构在武器使用培训的训练内容上应从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 提高整个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出发, 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训练质量, 如:在理论部分可多运用相关的案例进行启发式引导, 提高受训人员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习映像;在模拟情景训练中可植入案例运用彩弹进行的实战对抗, 进行实景彩弹训练, 受训人员将在对抗中将承受枪支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合法性、掌控枪支的能力及对抗性等多方面的压力, 通过训练来提高在高压状态下警察的武器使用能力。同时给学员在安全规范操作枪支、熟练掌控枪支、快速做出利用掩体射击及分析判断合法、合理进行射击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摘要:现阶段警察培训中武器使用的教学训练与警察实战中所需要的实战技能还存在着一定差异, 无法满足实战对抗的需要。因此, 在警察培训中武器使用教学模式应转变原有的教学培训理念, 开拓新思路以服务实战, 务求实用, 战训一体为目标, 培养公安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警察培训,武器使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军.警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效果[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材料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材料物理实验实验创新

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结合西安石油大学的实际条件,针对材料物理专业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出一些改革方法和思路。

一、材料物理专业的实验教学现状

(一)实验设施现状

西安石油大学的材料物理实验室于2005年建成并针对第一届学生投入使用。设备台套数少,缺乏成套和高精尖设备,在电、热、声、光、磁等物理性能测试方面,只能满足一些简单、定性的测试和分析,在新材料制备和性能分析方面,更是显得设备能力不足。例如,真空蒸镀法制备薄膜材料实验,真空镀膜仪所能达到的真空

度较低,为了达到最高极限真空度要进行机械泵和扩散泵两级抽真空,抽真空耗时约1小时,实验完成之后还需要降温,抽空和降温所花费时间远超过实验时间,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设备极限真空度偏低,镀膜质量教差,缺少薄膜性能和厚度检测设备,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掌握,但设备现状存在诸多限制因素,短期内增加实验仪器是不现实的,要改善只能寻求其他解决办法。

(二)实验项目现状

设备的实际状况限制了实验项目的设置和深度,导致实验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项目偏少,绝大部分课程只有1个实验,没有选做实验。实验学时最多的仅占课程总学时的1/9,最少的只占1/23,由于开出实验少,所有开出的实验都是必做实验。学生做实验时可选择余地很小。这样就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前,先由实验老师讲述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仪器、试剂等都是老师提前准备好的,学生仅仅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前学生没有预习实验指导书,做实验时非常盲目,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不清楚。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的培养。

(三)实验成绩的评定

实验成绩的评定是一种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成绩由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可操作性不强,无法具体控制,不容易定量给分,随意性较大,达不到公平、公正的要求。在现实教学中,实验是从属于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一般实验成绩只占总成绩的10%左右,在学生的心目中造成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实验成绩对学生总成绩的影响小,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评价体系不完善,给客观评价学生实验时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造成困难。指导教师和学生只有在实验时才能见面,沟通的机会少,不利于造成教学相长、互相探讨的学习氛围。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一)利用其他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西安石油大学对实验设施的投资非常有限。要改善实验条件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对此,可利用学院其他专业实验室能利用的设备资源,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培养方向,增加选做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数目,使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和方向,除了必做实验项目外,还可以自由选做一些实验项目,对同一门课,选做的实验项目是必做实验的扩展,是正常教学的延伸和拓展。笔者将教学改革前后的实验项目、课程和实验性质等列于下页表,进行对比。

由下页表可见,更改前的实验项目少,大部分都是验证实验,更改后的实验增加了一些设计和综合性实验,增加了选做实验项目。选做实验难度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精力,适当多做选做实验,作为知识的拓展和提升。

(二)利用网络,实现互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以往的实验教学虽然也要求预习,但由于教师无法检查,学生往往没有预习就进入实验室,对实验并不了解,这容易造成实验的失误或仪器设备的损坏,由此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不利于知识的吸收,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实验完成之后的实验报告,学生也是敷衍了事,有些甚至照抄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缺乏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给实验成绩的评定造成困难,考核成绩不好把握。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材料物理实验室组织开发了网络实验教学软件,利用该软件可以完成以下工作:

1、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只有交了预习报告并通过的学生,才能进行实验预约,经得实验指导教师同意,方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预习情况的检查包括以下环节:实验原理的了解、实验过程和仪器操作规程的掌握、实验预习问题的回答提交等。

2、实验项目的安排和课程的进度配套。实验指导老师准备好所需的实验用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提前预约。预约好之后按时到达实验地点进行实验。由于实验已经提前预习,心中有数,避免了盲目操作。进行实验时,如果需要,可以观看实验过程的详细说明和注意事项,独立完成操作,有问题可以及时咨询指导教师,实验结果经指导教师检查确认合适后,将所用的物品归位即可离开实验室,早完成早离开。这样的实验过程。完全靠学生自己完成,可以单独,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指导教师的角色由原来一步一步“指挥”的主导地位,变成了偶尔指导的从属地位,学生则由原来的被动,变成了主动学习和具体动手操作,这样的改变,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

课堂教学操作流程培训材料 篇4

我们认为教学流程包括预学(独学、合探)——展示(组内、班内)——反馈(巩固、测评)三大模块。而“反馈”贯穿每个教学环节,不是一个独立的课型,所以重点讲一下预习和展示两个模块。预学模块(6个方面)

1、导学案的处理(1)发放导学案

从时间上分有两种发放形式,课上和课前。

如果是课上发放,给学生一段时间独学,有疑难问题用双色笔圈画或记录下来,到对学或群学解决。(起步阶段)独学的时间可根据教学内容多少而定。课前发放一般让学生按照导学案指点的路线进行自学,发现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带到课上小组进行交流。(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养成一种习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时一般课前一两天发放)。不管是那种情况,目的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和基础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环节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多少而定。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怎样检查能?

(2)导学案完成情况的检查。对于导学案学生完成情况的检查,我通过听课观察发现,有的老师比较重视,有的老师忽略了这一环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这使导学案的作用大大打了折扣。检查的方法很多,但我觉得还是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长代替老师检查比较好。然后向老师汇报。主要检查第一,小组成员有多少完成的,有多少没完成的;第二,完成的质量如何,认真程度如何,有没有能提出问题的。老师根据情况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

2、目标呈现。课前在黑板上呈现 课上白板上呈现 学生宣读

3、旧知激活。

是否需要检查,检查的内容(注意分层次)和对象(重点关注学困生,在教师的监控下,相邻内容不同)及检查评价方式,要视学生具体情况,增强针对性。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4、新知引探(4步)

(1)新课导入。主要目的在于点燃:激励、唤醒、鼓舞;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

(2)个人自学。对照导学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思路,然后通读教材熟悉内容(圈点勾画批注),进而自主解决问题【应尽量“裸读”:可以借助(查询)工具书,不要依赖教参或教辅】;经过独学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及重点,用双色笔做好标注,带入“合探”中解决、强化。(独学环节完成后,组员及时告知组长,然后由组长向老师报告自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及进程;习惯养成后,便可自我控制)此时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巡视,参与到组,把握学情(投入、进度、效果),并据此:督导个别生(尤其学困生)认真阅读并思考,做好即时性点评;重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监控学习进程,适时转入“合探”环节;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就学习状态对各组作点评。【如果独学是在课前进行,要提前做好抽检,了解学情并组织各组做好课前互评和自评(增设“诚信”评价)】(3)组内合探。

组内要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合探要依次对答案,逐题逐步进行。(在座位上或在黑板前)

同质互学:相同层次结对(“门当户对”,有平等话语权),对照导学案,互教互学、互通互鉴(疑难相互讨论、重点相互提醒、收获相互借鉴),力求解决双方在独学中未能解决的部分或全部问题;经过互学悬而未决的问题,带入“群学”中解决。(此环节有时可省略,也可在独学中进行)异质帮学:相邻层次结对,对照导学案,咨询请教或辅导帮扶,重在解决部分或全部在对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或全组群学:组长组织组员(按层级安排中心发言人,以其为蓝本),对照导学案,有秩序地交流学习成果、讨论未解问题【出现分歧要说明理由(自有“请教或帮带”之意)】,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获得共识,解决大部分甚至全部问题,达成基础目标。

(4)组内展示,即“小展示”——人人过关的同步展示。学生提前将“合探”中探讨的题目(除简单个别问题)抄写在黑板上。在组长主持下,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文科)或暴露问题(理科);通过集体合作,交锋协商,统一意见(或理清不同见解),拓展生成,初步达成目标,并最大限度地暴露“合探”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板书【或组长就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所作汇报(与他组相同的不再重复)】,检索近共性的疑难问题、有价值的新生问题、有创意的成果,以便结合备展内容,经归类、整合后,化成任务,带入“大展示”集中解决或共享。

具体概括为:深入各小组,收集共性问题

收集有价值的新生

问题整合问题,带入“大展示”集中解决。

强调指出:无论组内小展示或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一定是“深化提升、拓展生成”,而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在大展示环节一般不展示比较基础的内容)。展示要透过现象(问题)看本质;在知识的生发点、易错点、拓展点处实现知识的前挂后联、左顾右盼,达到“举三反一”(文)与“举一反三”(理)的目的;落脚点在于对知识的全面梳理,形成知识构架,归纳规律方法,达到提升的目的。

5、知识整理。预设性问题在原题上进行修补,生成性问题在边栏上做好记录,限时记忆、生生互检;知识系统的梳理、方法规律的总结(选优刊载),可看情况在课上或在课下进行。

6、课堂反馈。可以是教师预设的题目,也可是学生的预习结果。检查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组内互查、组间互查或教师抽查。

【要求】①全面预学(准备),重点展示。②预学(准备)不充分决不展示。展示模块

1、揭示目标。

(1)课前在黑板上呈现(2)课上白板上呈现(3)学生宣读

2、旧知重现:对备展内容中非属预学环节的共性疑难问题、预学环节的新生问题进行检测。(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就不再按预设机械地分工,而要由教师做动态调整)

3、展示分工:将展示内容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一般每组只完成一项即可),讲好要求。(此环节通常是在课前或在课上明确,视具体视情况而定)

4、展示准备:①小组领到任务后,组长进行题目分解和任务分工(或角色分配);学生或独立或集体攻克锁定的任务,或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形成自己或小组的最佳解答,为汇报成果做好铺垫;②把展示内容和展示成果写(画)在黑板上;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确定展示方式,进行“彩排”预演,做好展示准备。(教师必须深入到各组进行指导,并排除相同问题)

5、展示提升:在全班范围内,在教师(或学生代表)的组织下,各组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重在操作(板演或口述)、初讲,中等生重在补救、小结,学优生重在点评、拓展】,并根据组内的研讨情况,对本组展示任务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方法讲解、释疑,或表演等,注重结论得出的过程;其他学生倾听讲解、观察演示,思考其科学性、合理性,并将自己的所想、所做、所得与之相比对,找出错误或发现疑问。然后,参与组际间、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如疑难求助、纠错补充、点评归纳、质疑对抗等】,碰撞交融,互动生成,学习内容得到修正、丰富、完善和提升。展示形式(多用书面的)。文语:①文本的分析【结合语句、语段、主旨等,发表个人见解(文本批判及个性解读)】;②文本的提升(结合文本的诵读、赏析、谈感受、小写作等,与文本联系密切的唱、演、画、舞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引入)。数学:多为说理解的思路【审题(发现、辨认、转译)】、做题的步骤(及依据)、应注意的问题、解题的方法规律、新旧知识联系、收获感悟等。

在“展示提升”环节教师的要求①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和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直奔主题,直指要害,无需在无关痛痒之处花费口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②学生展示不到位(欠周全、出错误、浅表化、表述不清、偏离主题)或需强调的内容,教师要适时登场(介入)【导引、追问、点拨(启发)、精讲、总结】,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答。”这时教师及时、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答其词、豁然开朗。这时学生知道了怎么说、怎么表达完整教师要主动撤离【让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争执不下或难度较大,而没能获得理想解决效果的,可运用教具、多媒体等手段精讲或演示(切忌大讲特讲),并让学生结合实践运用谈感悟,真正知其所以然;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充实、拓展、升华,上升为理论(高屋建瓴地总结所学内容、深入浅出地提炼方法规律,形成个体内在理论的更新与重建),指导以后的实践,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障碍或错误,以免学生走弯路;③各组汇报、交流、点评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在“展示提升”环节【强调】必须遵循“四大原则”:(1)展示内容的“问题性”:①预设性问题【基于课时重点(核心)、共性疑难、关键点、易错(漏、混)点等】,要有选择地展示;②生成性问题(基于组内探究而衍生的新问题,以及新体验、新感悟等)。重点问题要重点展示,甚至多组重复、对比展示,确保重点难点的突破。

(2)小组分工的“层次性”:组长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让其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3)展示过程的“互动性”:要通过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

(4)生成结果的“价值性”:包括方法归纳、规律探寻、知识框架建构,以及新发现、新思考、新观点、新成果等。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脱离主题、漫无边际的生成。

6、穿插巩固:结合其他组展现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反思消化;学生自主盘点收获,梳理本课时知识内容、方法规律、情感体验情况。(本环节可以和展示环节同时进行,如展示组对非展示组的“变式考问”)

7、知识整理。既可落实课堂上的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的知识,又方便学生课后的反思、复习。重点整理内容如下:(1)、记录生成:A预设性生成:疑难问题,或错误修补(往往在独学时产生,而又在合探展示中解决了的)。

B即时性生成:在课堂学习情境对话交流中动态拓展创生的、与主题紧密相连的知识。

(2)、知识要点:课时重点、个性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等。(3)、绘出知识(思维)导图。按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将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整体建构并回归于其上位系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形式可结合知识结构本身特点,绘成知识树、概念图、纲目、图表、框架等。也可鼓励学生创造,发挥想象和联想绘制,按自己的方式构建。(4)、总结规律,提炼方法。对于课时内容偏多、难点集中的课堂,或者单元反馈课,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课堂全面的小结。

8、达标测评:语文多为说收获,谈心得,口头或书面表达。数学多为变式训练题目检测。(注意体现变式练习和层次性设计,特别强调的是要精心选编习题,决不能搞题海战术)①选题要有针对性(课时目标)和典型性。(也可临时添加题目)

②题型要多样,题量要适中,题目按照易中难5:3:2比例设置,以5分钟左右完成为宜。还可以是:

①问答、检查、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实践性作业。②自主反思:留有一定的空白,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问题、方法、行为表现及启示、经验、感悟等反思,以免宝贵的“再生资源”丧失。反思不能面面俱到,要对照目标,突出主题、问题,有实质内容,哪怕反思一个点,也要点点入地,不能假大空。

③拓展性作业(包括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归纳整理、动手操作、一题多解、手工制作、设计创新等类型)、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实践活动(视情况而定)。

【提示】①“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小循环或大循环),可以是三个环节,或每两个环节为一个课型。究竟如何确定,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在课堂上也不一定每节课都执行这些环节的,根据需要也可做相应调整。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暴露生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为主线。

③学情调查、学法指导、即时评价(对个人实施差异评价,对小组采取基于标准的评价)、反馈矫正、限时作业,应贯穿教学始终。④教师“主导功夫”主要体现于:A、预习模块的“筹划、了解、指导”等方面;B、展示模块的“组织、点评、释难”等方面;C、反馈模块的“纠偏、整合、总结”等方面。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预设的时间,并严格按时间执行。如果不这样,就谈不上高效,还会造成拖堂现象,完不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听课的过程中拖堂的现象经常发生)。

2、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展示的环节用时最多,可效果不尽人意,有的老师甚至控制不了局面,任意发展。最后造成潦草收场。究其原因,展示预设不充分,展示前要预设展示题、展示人、展示时间、展示后怎么评价、由谁评价、评价的标准。这些准备都做好后,再进行展示,不准备好不展示就是这个道理。

3、该主导“时”就主导。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这16个字是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总结。然而,在观摩各种“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课改模式的过程中,感觉有些课堂“先学后教”已经矫枉过正了。事实上,高效率的课堂,老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应该发挥得更加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更需要教师有目的地、有步骤、有艺术地激励、引导、调控;把握时机该主导“时”就主导。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把学生推到前台就撒手不管了,课堂上常常出现“你未唱罢我登场”的局面。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低层次上,没有老师的介入、引导学生的认知就不会升华。什么时候介入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个时机:

(一)兴趣缺乏时适时介入,(二)困难不解时适度介入,(三)理解失误时适时介入,(四)思维偏离时及时介入,(五)课堂失序时及时介入。

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思想。但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及时激励、引导、调控。“冷场就及时添把火,火爆就及时降点温”。适时地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4、发挥“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动力,评价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运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流畅。所以,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听课调研中发现,评价是我们老师的薄弱环节。从即时评价方面,老师的评价语言不过关,缺乏这方面的积累,有些老师的评价语言缺少激励性,缺少层次性。比如,对较好的学生怎样评价,对较差的学生怎样评价。从长效评价机制上看做的也不到位,例如,小组评价,在课堂上有小组竞争,但没有评价结果。小组的每天评价,还有周评价大多数都没有落到实处。

5、避免无序竞争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提问,站起一帮学生来抢答的局面。这种现象看似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我们今后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造成这种无序竞争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到由哪一部分学生来回答。比如,老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不大,就应该让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如5、6号学生。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就应该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如1、2号。这样就避免了无序竞争。一句话,就是同一层次的问题让相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6、老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倾听。

在课堂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有人发言时都不要出声,倾听人家讲话完毕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在听课调研时发现,学生正在发言,老师就迫不及待插话。老师在上边讲,学生该干啥干啥。这样的现象时常发生。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平时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

郑旺中学循环大课堂培训材料 篇5

“三步六段”“40+5课堂循环教学模式”简介 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六段: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 课前: 教师工作:

1、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本班特色的教案(预习提纲)

2、设计课堂教学的互动方案即教学设计

学生工作:通过预习,完成预习作业,对新知初步形成困惑,以便带入课堂。课中:

模式:按六段式模式进行实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每个人都成为参与者、交流者。

1、重申目标

2、学情调查

3、问题汇总

4、精讲点拨

5、当堂检测

6、小结作业

基本原则:预习先到,学为主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易讲难引,少讲多练,展示为主,当堂消化,减少作业,前后衔接。

2、强制规范:教师精讲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凡是学生能讲的教师不代替。课后:

教师工作:备好课后课,设计出学生未清问题的设计方案。

学生工作:完成作业,并向课代表反馈未清问题,由课代表汇总给老师,老师将未清问题列入下节教学内容。“40+5”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本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其突出特点:按课堂时间来说,是将下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任务放到了本课堂的最后;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是将学生的重心转移。其目的:一是能强制学生预习,规范学生预习,从而达到课前预习效果和要求,二是课后的课余时间可对预习所发现的问题再思考。对一课内容来说,老模式是先以教师为主(讲授)后以学生为主(作业),本模式是先以学生为主(预习),后有老师参与(点拨)。40+5的解释:

40+5是将课堂45分钟分为两段:前段40分钟,后段5分钟。前40分钟解决在此之前学生已预习的《预习提纲》,按“6段”式处理,完成本课教学全部内容,包括小结作业。然后,进入5分钟,出示预习提纲并让学生预习,确保预习效果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结合《同步学习与探究》在集体备课时讨论确定学生的预习提纲。制定预习提纲的基本要求:

1、知识问题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明确、坡度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的过程。

2、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层次,真正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预习提纲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预习提纲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预习提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提纲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环节应有以下内容:1.检查预习情况;2.预设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学内容);3.围绕这些问题设计的师生、生生、组内、班内的互动过程。4.教师精讲知识、学法;5.当堂检测题;6.小结、作业、呈现预习提纲。

“40+5”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

1、目标清晰明确

2、预习效果达标

3、调查全面准确

4、汇总典型突出

5、精讲点拨到位

6、检测及时恰当

7、小结全面准确

8、预习目标明确

9、任务分配恰当

10、明确指示方法

11、教师参与预习

12、紧扣目标学习

13、目标达成度高

14、展示精彩充分

15、质疑对抗明显

16、人人积极参与

17、团队作用显著

18、激励评价恰当

19、课堂环节完整 20、师生角色转变

课堂展示的“五度”要求

1、上台展示要有“风度”,展示不仅是表达、表现自己的学习理解,同时也是自我修养的公开展示,需要注意言行礼貌,举止文明,落落大方。

2、言行表达要有“力度”,说话是为了大家听,表现是为了大家看。保证全体同学听清、听懂、看明白是对同学的尊重。

3、问题挖掘要有“深度”,热闹不是课堂追求的目标,欢乐需要适合学习需求。有思想、有情感、利于思考、利于内化应是外化的课堂发展方向。

4、方法总结要有“高度”,学习方法的交流是课堂展示的重要内容,方法总结和诠释不是鹦鹉学舌,而应是自我真心体会,简单的重复对同伴无疑,应结合内容、材料展示自己的思路。

5、课外拓展需要“适度”,课内外统一,引入生活实践中的体会以及课外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学习的广度,但课堂的开放是有限的,无关学习主题的“课外话”“逸闻趣事”应注意提炼和筛选。

郑旺中学“三步六段”循环大课堂教学流程

“严格规范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谁都能成功”,依据新程课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市教研室35x课堂教学策略及区教研室构建“活而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根据我校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循环教学流程。准备工作

各备课组每周安排一节的集体备课时间,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准备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准备集体备课纪录单。

各科任课教师,要在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基础上,与班主任、班干部一起将全班学生均衡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6——8人为宜),每组定一名组长,组长要定期轮换。一课三步 【课前】

一、设计教学活动、制定预习提纲

教学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格式必须统一,要按“三步六段”的要求来编写,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知识、典型例题、课堂检测、作业设置等相应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作业要设置选做题。

二、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能使备课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制定最佳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能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集体备课的安排 1.时间

每备课组每星期安排一节时间进行 2.参加人员

备课组全体任课教师。3.组织

参加人员要按计划参加集体备课,带好资料,主备老师(上次集体备课定好的〉带已准备好的主备材料。集体备课由组长负责主持,并填写集体备课记录单,参加人员要在记录单上签到。(二〉集体备课的内容 1.研讨教学内容

研讨下一教学周(备课日的第二天至下一备课日)的教学内容,按计划分工,由主备人对自己所负责的教学内容、预习提纲做中心发言,发言时要指出本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讲出自己对教案设计、题目选编的意图,提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法,“六段”的实施办法。主备教师使用区教研室统一提供的主 备人备课专用活页,参备教师将个人备课备在备课本上。所有参与教师必须先周备课,并在集体研讨过程中及时记录集体研讨后确定调整的内容,教案中有修改和完善的痕迹。2.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再下一教学周的计划,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课时数,将任务分配到老师。领到任务的老师在下一教学周里根据领到的课题编写教案,为下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做准备。3.确定研讨课

商定下一教学周一节研讨课的课型、执教人、时间、地点、内容。

三、个人备课 1.备内容

单元(章节)集体备课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单元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学设计(包括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设计等),主备人承担的课时备课,应包括以下内容:“课标”要求、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易错点、学法设计、教具及学具、教学环节设计、主要问题及情景分析、课堂训练与达标设置、课内外作业的设计与安排、备一题多法、一法多题,归纳知识、总结规律等。主备人提交的课时备课,应是单元或章节中最重要的篇、节(框题)。2.备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预测课堂将会出现的问题,设计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助、组组竞争的调控方案。

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备课时课前预设很重要,需要教师事先围绕预设的问题(教学目标)设计出师生、生生、组内、班内的互动方案。3.备标准

按照“三步六段”教学法课堂评价标准准备。

四、学生预习

预习是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处理大部分内容,能发现问题,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1.预习资料

预习要有两种材料,一是课本,二是预习提纲,三是资料。

预习内容可结合同步自主性探究部分进行删减、补充,补充的内容要体现在备课本上。2.预习形式

预习要先独立后合作。独立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避免浮躁。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预习效率。3.预习方法

预习要先全面后侧重。学生先独立阅读一遍课本,然后完成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题要形成问题,带到课上解决。

【课中】

一堂两段

“三步六段”教学法40+5课堂循环教学模式是将课堂45分钟分成40分钟、5分钟两段,前40分钟按“六段式”进行教学,后5分钟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课。

一、前段 1.重申目标

上课老师重申学习目标,学生对已预习过的内容及在预习中所形成的问题简略快速的浏览。2.学情调查 ①调查学生

老师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调查,用提问、竞答、查看、问卷等形式进行。目的是发现问题。②学生质疑

让学生把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提出来。3.问题汇总

老师根据调查的情况将问题归纳汇总,结合课前的教学设计快速设计出解决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对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提出来,并加以归纳分类。4.精讲点拨 ①老师根据问题汇总的情况给各学习小组分工,让各组展示(到黑板上板演或用实物投影)。展示过程中组内学生要相互帮助、相互补充,表现出团队精神,各组之间即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鼓励。

②老师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要调动、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都体验、个个有收获。要及时对个人、小组给予评价,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竞争的环境。

教师根据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相互质疑、相互帮助----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及时评价。

5.当堂检测

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一般六分钟左右的时间,组内学生之间相互评出成绩,老师可对各组成绩汇总进行比较,给出评价。

6.小结作业

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疏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规律、总结方法。②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活动,完善《同步学习与探究》,下课时老师收部分《同步学习与探究》,带走批改。

③要对学生学习小组作出即时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后段

课堂的后5分钟是预习下一课内容的阶段,老师把预习提纲呈现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简述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下一课的任务有初步了解,然后指示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全面预习,独立地、尽量多地解决问题。【课后】

没有总结就事倍功半,没有反思就不能进步。课后师生做好后续工作才能巩固教学效果、扩大教学效益。1.教师

①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写出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加深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小组制定出帮教、督学、调整等措施。

②教师对收上来的《同步学习与探究》进行批改,重点看学生落实的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严密、全面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2.学生

①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参与了多少,展示的怎样,提出了几个问题,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为本学习小组的成功作了多少努力,今后应该怎么办。

②对本课的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同学帮助、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不留“后遗症”。

课堂教学改革材料前言 篇6

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把学生的认知活动等同于整个生命活动,偏重知识教育,它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在人们的面前:学生厌学、恨学、逃学,甚至走上极端的道路。传统课堂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发展形势,也无法完成教育所承载的使命,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势在必行。

二0一一年,县教育局提出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的工作思路。这一重大举措就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两年来,我县各中小学及广大教职员工或外出取经学习,或请专家引领,或校内自主探索,全面开启了构建高效课堂的大门。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只停留在浅层的探索上。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与地位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变;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没有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凸显……课堂教学效益依然低下,所谓的高效课堂只是传统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换汤不换药”的伪高效。教师依然辛苦,学生依然痛苦,质量依然低下。谁能成为我县课改的领跑者,是县教育局一直关注的焦点。

清水九年制学校奋勇争先,成为全县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我校地处府谷的东部山区,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条件、学生基础相对较弱,教育教学水平处于中游水平,最制约学校发展的是生源不足、且处于下降状态。在这种发展现状下,我们选择了课改,以构建高效课堂为重点,综合推进养成教育、合作教育、自主教育,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效果。学校以课改为平台,通过思想讨论、外出学习、课堂示范、自主探究、舆论营造等一系列方式方法,摸索形成了符合新课改理念和学校实际的“336”课堂教学新模式。全新的课改模式,将全校教师都“推”到了课改的前沿,让全校教师都在课改中探索,在课改中提高,在课改中成长,在课改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改革虽然痛苦,但也快乐。只要本着对学生、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用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大胆放手,少讲多引,并给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变灌输为引导,变被学为要学,让孩子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得到真正的提高,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使学校真正成为“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乐园。

现在,我们把学校构建“336”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关资料汇编成册,这本页数不多但又沉甸甸的集子,凝聚了全校老师课改的智慧与汗水,折射出了全体老师的睿智与灵性,更充溢着全体老师的追求与幸福……

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材料 篇7

材料连接原理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之一, 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以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等课程为基础, 概括了原焊接专业的材料连接原理、焊接方法与设备和钎焊、压力焊、高能密度焊等课程的主要内容。学好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将来研究和解决具体实际的材料连接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连接工艺的合理制定、连接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连接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等提供理论依据, 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材料连接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连接原理是该专业学生第一门专业必修课, 整个课程偏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繁杂知识点多且抽象难懂。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采用单一的黑板授课教学, 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 单一的教学手段缺乏图片、影像等动态直观的内容, 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 整个课堂氛围处于被动状态, 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同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学习内容多且抽象、有些内容难于理解不容易抓住重点等, 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此外, 开设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非常少, 与之相关的专业教材、辅助教材、实验指导书、习题库等资料非常匮乏, 加上更新速度慢, 严重地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充分实现。

二、材料连接原理课程改革与教学探索

针对目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结合“材料连接原理”课程的特点, 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教学过程考核等环节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方案。

1. 改进教学方法。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专业教师, 不仅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自身也要不断地努力学习。通过督导听课、同行评价、课程观摩等教研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不断尝试教学模式, 注意课件的更新, 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传统的板书授课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机动性, 有利于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学生课堂笔记的条理性, 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的思维性。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尤其对于课程中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PPT的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 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用板书、多媒体, 或者两者相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 结合授课计划, 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研究课题, 要求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专业图书、科研论文等方式查阅与之相关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研究动态, 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总结, 以大作业或演讲报告的形式完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获取科研动态的方法, 提高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例如, 将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缝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材料连接原理课程体系中, 将高强钢铝合金激光焊接裂纹形成机理和裂纹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成果纳入材料连接原理课程教学实验中。应避免过去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 积极尝试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能激发学生潜力的教学模式, 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课堂传授的理论基础知识, 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本科生踏实认真地做科研实验的能力, 为后续学习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但是, 由于目前材料连接原理的课程学时不足, 开设的实验教学内容多数是演示性、认知性的内容, 局限于理论的验证, 简单重复的内容偏多, 学生参与性的较少。千篇一律的演示性实验往往难以引起学生们学习兴趣, 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了事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好的实验, 实验过程走走过场,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未能达到实验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 首先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注重选择, 筛选出最具特点的、最核心的实践内容。注重追踪连接技术的发展动态, 把新的实验方法和焊接设备引入实验教学之中。其次在实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 减少每组的实验人数尽量划分多组, 使每位学生都能多动手、多实践、多思考, 实验过程中教师就学生们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有效地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再者, 建立实验课程的信息反馈机制, 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想法, 切实可行的建议将被采纳实施。此外, 开发计算机有限元数值模拟实验, 使实验内容紧扣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值模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 讲到不同材料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知识点时, 可以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 输入一定的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焊接设备、焊接工艺参数, 模拟不同材料焊接过程中获得的组织, 让学生整理出他们认为的最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 学生能够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工艺,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重视教学过程考核。

传统的期末考核过于侧重于教材内容的考评, 不注重教学过程考核, 这种简单粗放的考核方式无法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过程, 忽视了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往往通过对教材的突击学习, 就能通过考试完成考评目标。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 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习题及参加实验等情况均纳入考核范围, 从而有效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程化考核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分阶段、多形式、多方面的考核, 通过对教师督导听课、同行评价、布置作业、作业批阅、课后答疑、实验指导等数据实时记录, 从而有效对教师的“教”进行监管。同时, 实行课堂考勤、课间提问、课后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习题、记录学生作业与实验状况、了解学生对知识要点难点掌握程度等, 对学生“学”的积极性、兴趣性、学习能力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价,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焊接技术与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材料连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加强“教”与“学”的互动, 自身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积极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采用教学过程化考核, 及时将自己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切实地提高材料连接原理课程的教学水平, 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会杰.焊接冶金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J].焊接, 2010, (10) :1-3.

[2]王永东, 赵霞, 郑光海, 朱艳, 管晓光.应用型本科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 2013, (6) :12-14.

[3]秦优琼, 任江伟, 李东.基于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8) :252.

[4]李柏茹, 王永东, 刘兴, 朱艳, 孟君晟, 管晓光.多媒体技术在焊接冶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 2015, (1) :16-17.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高职 建筑材料课程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钟静(1982- ),女,河北安国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建筑材料;李燕燕(1980-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技术;张鹏(1982-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钢结构。(河北邢台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42-02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2007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明确指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于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之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我院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的重点专业,现已进入全新的建设轨道。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地位十分重要,既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工程监理等课程的必备知识,也是培养综合实践职业技能的重要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我院的改革情况,对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建筑工程技术施工和管理人才,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是现场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试验员和材料员等。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是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为导向,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改革。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場的材料质量检测与试验员、材料员的岗位需求,将建筑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的选用、保管和检测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以施工现场主要建筑材料检测为主线,以主要建筑材料检测项目为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检测项目,开发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知识点和技能点。

深入施工现场,分析工作过程,以一个实际的建筑工程——我院综合楼为载体,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楼为一个典型的钢筋混凝土公共建筑,其中主要的建筑材料有:混凝土(其中包括水泥和砂石集料)、钢筋、砂浆、砌块、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针对该综合楼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建筑材料,以完成该工程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检测为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根据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出现的顺序,兼顾材料构成的前后顺序,构建八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景都是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建筑材料来设计的学习单元,同时是一个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习单元。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学习规律,在不同的学习情景中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情景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员、材料员和试验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的建筑材料质量标准,具备正确选用建筑材料的能力;能正确验收和保管材料,能编制常用材料的检测方案,能实际动手实施检测和填写检测报告,并能根据检测数据正确判断建筑材料的质量状况。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筑材料课程的每个学习情景,都按照完成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六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1.布置任务。由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来源于实际工程载体中的某个学习情景中的某一个具体工作内容,如综合楼施工现场混凝土施工需要进场一批水泥,检测并判断水泥的质量是否合格。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班8~10组,每组3~5人,每组作为一个知识技能团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分组并布置任务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初步分析。

2.资讯。在学校的建筑材料展示厅进行与课程相关建筑材料的现场参观,将实际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相关建筑材料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形象展示并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与完成该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了解相关行业试验规程、规范,进一步完善相关知识,从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3.计划。根据在资讯中所获取的信息,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各组检测计划。计划可以有多种,小组间可以相互比较、质疑、补充,最后进行修改,以期达到最优的工作实施计划。

4.决策。工作实施计划交教师审阅,教师对各组计划进行讲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修正意见,最后指导学生完善并最终确定完成任务的正确检测方案。

5.实施检测。根据制订的方案,自选材料和试验仪器设备,分组实施检测任务。具体包括:取样、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检测、记录试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填写检测报告并得出结论等。实施过程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分步骤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行为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行为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认真敬业的职业道德。

6.评估。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自我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根据工作表现、发挥作用、协作精神等,小组成员进行互评;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完成任务情况对学生进行考评。

三、编写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工具,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培养学生的媒介。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放在首位。教材分教师用工作页和学生用工作页两大部分,内容和顺序与所构建的八个学习情境相配套,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同时按照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布置任务、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来编写。

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且生产实际中基本不用的内容,使学生重点掌握工程实践中应用最广的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技术性能。例如,在“水泥”一章中,减少水泥生产、水化凝结硬化等内容,更着重于水泥的性能应用和检测;削减工程中淘汰或限制使用的黏土砖、沥青纸胎防水卷材等内容,同时增加在工程中推广使用的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交互性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以实际建筑工程中出现的案例为载体,针对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关于该建筑材料的工程问题,引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某工程实际施工中,石灰砂浆粉刷过的墙壁出现了鼓包开裂现象,分析原因是由于过火石灰引起的,可以通过对石灰进行陈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引导式教学法,由于建筑材料在教材和教学中的叙述性很强,为了增加趣味性,应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掌握学习要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从被动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例如,在石灰一章,可以用于谦的《石灰吟》巧妙地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某大体积的混凝土工程,浇注两周后拆模,发现挡墙有多道贯穿型的纵向裂缝,对于这种质量问题进行引导,从所使用的水泥入手,发现熟料中C3A和C3S含量高,导致该水泥的水化热高。

贯彻“实境育人”的教学理念,课堂讲解与分组实践交叉进行,实现交互性教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将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讲讲练练,练练讲讲,边学边练,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练”来实践,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达到“教学练”的紧密结合。

2.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引入课堂,开发和利用具备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功能的课程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形象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教学达到简单明了、学生易懂的效果。同时,课程网络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助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真正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五、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最为明显的作用是检测學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反作用力。

把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改革以往单一理论考试的考核模式,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在教学全过程中,分别从学生的出勤情况、信息搜集情况、学生工作页完成情况、编制检测计划方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小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填写检测报告情况和理论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同时,建立考核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总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应该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教学改革方案,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课件,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模式等,争取使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与上述几方面息息相关,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因素,例如,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校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的保障等都会对改革有所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李文利.浅谈高职专业课程教学[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3).

[3]陈文新.职业教学课程文化建构[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上一篇:教师教学实习报告范本下一篇:护理三基考试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