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酒文化论文

2024-10-11

中国茶酒文化论文(共8篇)

中国茶酒文化论文 篇1

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一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

酒和茶都是有灵魂的,但两者性情截然相反,一个像豪爽讲义气的汉子,一个如文静温和的书生。酒以水为形,以火为性,是五谷之精髓,望着柔和但接触后刚猛,和茶比起来,酒难以下肚,也许非“喝”不能写尽饮酒者的神态和性情。看鲁智深五台山醉打山门前,顷刻间把卖酒人挑的两大桶酒喝掉了一大半;茶是要慢慢品的,酒越喝越兴奋,而茶越品越清醒。酒属感性,茶则知性;

工作之余,人们才进入酒店,上茶馆。全身心的放松,物我两忘,确是别的

休闲方式无可比拟的。适当地饮点酒,喝点茶,保持一种平常心,的确有益身心健康。

呼朋引类,广结善缘,茶和酒都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润滑剂。许多生意,许

多麻烦,都有可以在茶馆、酒店加以解决,或者大致谈定。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外事活动,少不了酒宴与茶话会。

二、茶文化和酒文化的不同点:

俗话说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酒是人们直接沟通的桥梁。但是茶就不一样了,通常喝茶都是在一起一些聊天或者是办公事之类的。

迎来送往,聚散离合,是人际交往中普遍不过的。无论是古是今,概莫例外。

但是何时饮酒,何时饮茶,大概有些讲究。

佛家以茶为伴,于是茶文化在庙堂、在民间发展的同时,也在寺院发展起来,寺院得文化的近水楼台与传播的先机,或者说占有文化传播的平台,于是更有其倡导性,对于在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以及这些僧俗辐射的广大社会人群,无疑是一种示范。佛家修炼的清静无为、澄和明净,与茶的品性相向,精神层面是和谐投契的。佛家既然把茶禅当作同一体,可见重视教义的程度。

朋友久违重逢,难免要表示欢迎一下。这欢迎的方式,早期大概都是敬酒。

到了晚唐以至宋代,人们才以茶代酒,表示敬意

朋友分别,送行时也可乘机进言,或勉励,或告诫。平常不好说的话,在酒

席上,乘着酒兴,放胆进言。

为朋友送行劝酒,饮酒,这要看各人的气质与性格,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李白

那样,酒兴浓郁,豪气逼人。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相逢无处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倾,莫思今夜醒。明朝相别后,江上空回首。欲去不胜情,为君歌数声。

因为茶与酒的这种功用上的区别,所以以这两个字为根组成的词便也有了褒

贬的不同。嗜酒的被人称为“酒鬼”,而常坐茶馆的无非也就是个“茶客”而已。

与酒结成伙伴的词,许多都含有贬义。如酒池肉林,酒囊饭袋,酒色之徒,酒肉

朋友。而茶却没有这许多恶谥,顶多也就不过是个闲得无聊,图个“茶余饭后” 而已。

饮酒要讲酒德,那是为了防止饮酒中的失态——甚至发酒疯:品茶要讲茶道,茶艺,那是为了追求一种艺术,一种境界。

以酒为梦,酒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

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古老行业。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承载着文化、经济、社会的功用,它还在悄悄地忠实地记录着历史。在公开的数据与资料里,藏着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魔鬼在细节里。梳理白酒行业的前后变迁的细节,推导这变化由什么因素来推动。

有句话叫做“一叶而知秋”,还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让我们让我们寻找1987留下的线索,不仅仅盯着文化、经济、社会的层面。推演变迁背后的逻辑。

酒池琐话》

白酒,这一存在千年的古老行业,竟然在1987年调头转向。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走入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楼主爱酒,每念及此,总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其中必有隐情。在那个摸石头的年代,难道是因为社会结构的改变,难道是国门以外的压力,导致了白酒行业的转向?随后几年的高通胀与这些原因其有没有关系?两年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它们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楼主决定探究1987那个年代的背景,以弄清楚白酒变局的根本原因。

这个话题以前无人涉及。楼主会努力写完它。这些文字,取个篇名《酒池琐话》。白酒比房子还保值,绝对的。俺们这里好多山洞被买了,里面全是原装白酒。陈年老酒,多一年一个档次价格。我喝过一次20年的包谷烧,酒色微黄,入口微酸,酒味芳香,醇厚绵长。原浆1斤几十元,陈酿10年几百元。先列一部分大纲,共写四大块,可能会边写边修改这章节。

第一部 1987的真相

第1章 2015我们的白酒行业

第2章 1987是白酒行业的分水岭

第3章 节粮是场政治运动

第4章 政治节粮的代价

第5章 政治节粮的真正原因

第6章 中美间的第三场争战

第7章 结盟是战略欺骗

第8章 中美间的金融暗战

第9章 内外交困的1987

第10章 节粮的真正原因

第11章 断尾求生-战争让好酒走开

第12章 制度性缺粮

第13章 待定

„„

第二部 白酒的前世今生

第三部 市场的悖论

第四部 把盏杂谈

第1章 今天我们熟悉的白酒行业

喝原酒,在我们小圈子里,是延习多年的习惯。但是离开这圈子,说起原酒,别人都觉得诧异,他们基本习惯了在商场买酒喝。他们惊奇于酒怎么还分原酒和非原酒。我们则惊奇于世上居然还有人不知道原酒这一美好事物。

本文所说的白酒,是指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的中国白酒。六大蒸馏酒中,只有中国白酒以粮食为原料,其它五大蒸馏酒则是以水果、蔗糖、大麦、土豆等为原料。

原酒是什么?原酒是从粮食酿出来的原始酒液,未添加人工成分的酒液。

原酒从哪来?原酒是在窖池边找酒坊主人所购。这些窖池与蒸酒之所,通常只能叫做酒坊,或者挂着小酒厂酿酒车间的名义独立经营。去大酒厂反而买不到原酒。酒厂的大酒罐里装的通常是食用酒精。酒厂的工作流程通常是这样,第一步,从大酒罐把酒抽进小酒罐车的小罐子。第二步,小酒罐车推到勾调车间调酒。第三步,小酒罐车拉着调好的酒,进灌装车间分装进小瓶。更大规模的酒厂直接就用管道输送,不需小酒罐车。

酒厂这个词基本上已经和勾兑酒划上等号。而和原酒没啥关系。

每年春分之后,酒坊陆续开炉蒸酒。这时约好三五知己,找到相熟的窖池老板,买酒。这种经历了冬季发酵期所蒸得的酒,其品质是一年里最好的酒,我们叫它春酒。

买酒不是论斤买,也不是论百斤买,而是整池子买。直接谈好整池子的总价,不管它最终实际出了多少酒,都是一个价。大家凑份子,人少就10份,人多就20份,你2份、我3份这样。派代表到窖池边,现场看工人蒸酒、接酒,最后用大桶分成一份一份,拉回来各家拿走自己那份。其实也花不了什么钱,因为已经把价格压到底线。一口窖池能蒸出500斤到600斤酒,有时一次买2口池子也就一千来斤。每人分得二百斤左右。酒回到家,倒进几个小的陶坛,封装起来,留待下一年喝。平时喝的,是前一年甚至前二年的存酒。

酒池老板藏有不少好酒,最好的池子某次出的酒特别地香,酒池老板就不舍得当普货卖掉,惜售。这好酒就剩下来成为藏酒。包池子买酒时,老板招呼买家一起吃午饭,老板就拿出这种藏酒招待客人。好酒加上岁月的味道,两杯落肚,身心舒泰。待到太阳西斜,酒已蒸完,分装进桶。这时酒意也早醒了,装桶上车,载歌而归。然而众多的酒友们,并没有我们小圈子内的这种“酒福”。他们只能在商场或酒行买瓶装酒喝。

商场的白酒专柜,通常划分三个区,第1区是光瓶酒,便宜货,大多在50元以下,甚至只有十元二十元。第2区是盒装酒,有一个精美的纸盒或铁盒,大致在一百五十元以下,算是中档酒吧。第3区是名牌高档酒,很贵,几百元一瓶,上千元一瓶。

这几百元上千一瓶的酒,显然不是给工薪阶层准备的。这里确实有好酒,但在这个价位,天天喝谁能喝起呢? 那中档区的酒,一百元左右的,哪个是好酒呢?算算这成本,瓶子盖子盒子,十元肯定够了,按理说,该灌点好酒了吧?但事实上大多是酒精调出来的,就是不给你灌好酒,不舍得多加哪怕两块钱的原酒进来。

好酒,喝不起。便宜酒,真心不能喝。这万能的市场经济啊。解决起原酒问题时,它失灵了。

如今年纪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假如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印象的,他们会记得,当年的酒,就算散酒,都是粮食烧的好酒,与现在完全不同。

第2章 1987,白酒的分水岭

历史上的蒸馏白酒,现在被叫做“传统工艺白酒”。

与之对应的,酒友现在所买所喝的中低端白酒叫做“新工艺白酒”,也就是勾兑酒。

新工艺白酒的许多工艺,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就被发明,在上个世纪中期成熟。但是大规模推广应用,却是始于数十年后的1987年。

1987年3月26日,是传统工艺白酒、新工艺白酒的分水岭。就在这一天,史上著名的“贵阳会议”落幕。这会议的全称叫《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发展液态白酒是酿酒工业节粮的重大举措”。从此,会议所倡导的,勾、调、串、液态法等非粮食白酒工艺开始迅猛发展。从1987到2015,29个年头,差不多已过去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来,对贵阳会议的争议之声,从未停止。1987年与现在,白酒世界已然完全不同。若一个人20岁开始接触白酒,那么当今只有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亲身体验过1987年以前的白酒世界。

让我们来挖一挖究贵阳会议的细节,根据会议决议的原文,我们倒推、还原出当年白酒行业的本来面貌。

媒体报道的原文如下:由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于1987年3月22——26日在贵阳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有关部(委、局)、各省(区、市)的酿酒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生产企业和新闻报导等单位共470人。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精神,布置了国家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的“关于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节约用粮问题的请示”的内容要求,着重研究了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控制白酒生产、提高饮料酒产品质量、节约酿酒用粮等问题;具体制订落实了酿酒工业增产节约的指示和措施。

轻工业部副部长康仲伦代表一委三部在会上重点提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的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的伟大意义,并就当时饮料酒各酒种的产品质量、物料消耗、生产管理等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各酒种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要求,特别对耗粮高的白酒,要求努力提高技术,降低粮耗,发展低度酒,扩大名优酒,减少劣质酒,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液态白酒是酿酒工业节粮的重大举措。对饮料酒的发展,提出要坚持“优质、低度、多品种”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四个转变”是方向性的决策,指明了酿酒行业的奋斗目标,提高并理清了各级管理者的思路,目标明确,任务艰巨。

会议要求全国白酒产量中1/3的产量要降到55度,迅速研制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积极开展液态法白酒的科研工作,采取勾、调、串工艺,提高白酒质量,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真相是,白酒有史以来,高度酒一直是绝对主流。高度酒才是酒的主旋律。自从蒸馏工艺发明以来,中国白酒就一直以“高度”的面貌面对世界。这面世时间已经长达数百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直到1987年,市场上的白酒就是指高度酒。第2句,迅速研制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

█解读:关键词是“研制”。

研制,为什么不是“推广”、或“普及”、“实施”这些词呢?

这证明当明还没有低于40度的技术,没有,所以才需要研制。若已有技术了,直接推广就是了,哪里还需要研制呢?

这是历史的另一个真相。中国白酒自蒸馏工艺自发明以来,就一直是高度酒,直到1987年,尚无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在1987年以前其实零星地出现过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但其技术不成熟。

早在1975年,张弓酒就通过把酒降温到零下15度以析出沉淀,然后过滤掉沉淀,再加水,得到清净透明的38度白酒。此酒在76年还进入广交会外销以赚取外汇。但是此酒有着低度酒天生的致命缺陷:易水解。凡是低度酒,都容易水解。水解,直到今天仍然是低度酒的软肋。出厂时口感尚可的低度酒,放置一年半载之后,它会水解,酒味变淡,只有水味和酸味。关于水解,多说几句。水解与酯化,属于可逆反应的一对相反方向。

化学基本方程:酸+醇<==>酯+水

反应方向从左向右,叫酯化反应。高度酒窖存越久越香就是因为生成了更多的酯类。

反应方向从右向左,叫水解反应。香味减淡,酸味,水味加重。

反应的方向由浓度决定。哪一侧的浓度高,就向另一侧反应。度高酒进行着自左向右方向的酯化反应。低度酒因为水多醇少,就反过来进行着自右向左的水解反应。所以嘛,低度酒不能存,存上二年后就不能喝啦。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可逆反应最终会达到平衡,向左和向右反应的当量一样多。形成稳定态,不再增,不再减。所以,高度酒的“老化”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有个三年五载,就达到平衡态,也就是到顶了。再继续窖存下去,已然不再提升品质。

第3句:积极开展液态法白酒的科研工作,采取勾、调、串工艺„„

█解读:关键词是“积极”。“开展”

这说明,当时酒厂对“勾调串”工艺“不积极”,对液态法白酒“不积极”。会议要求大家从“不积极”,变为“积极”。如果大家本来就非常积极,这里还会要求吗?这说明,当时整个行业并没有普遍使用“新工艺白酒工艺”。

不积极,我找出这个词的几个同义词:消极,观望,敷衍,抵制,反对。

为什么不积极?这可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快速扩大产能的“好事”,当时的酒厂为什么不积极呢?酒友们自行分析推测原因吧。楼主提示一点,当时的酒厂基本是国营厂,全民所有制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着呢,谁不爱自己的声誉呢。

此处“积极”后的词是“开展”,而不是研制。能开展,说明当时不差技术,而且勾调串的工艺肯定是成熟的。对不对?若不成熟,则需研究,对吧?这技术何时就有了?楼主从媒体找到另一段相关报道,附在这里。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便开始研制新工艺白酒,1956年,轻工业部向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课题,列入《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1956年,酿酒界泰斗熊子书先生就接受了轻工部的任务,开始研究“饮料酒精兑制白酒”,利用老法生产的丢糟串香,使酒精带有人们习惯的“糟香味”;又用固态法生产的白酒加入稀释酒精,试验结果表明,加入7%的优质白酒,就能具有我国白酒的固有风味。

1966年,熊子书再次接受试验课题,研究串香法白酒,最终用10%的固态发酵香醅,和90%液态发酵的酒精串香。

/*------摘引分隔线结束-----------*/

举报 | 2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27:46

这段摘引的话中提到“人们习惯的糟香味”,这糟香味,2015还是“人们习惯”的味道吗?我看已经是“稀罕之味”了?不要说“经常闻到”,就是“闻过”的酒友又有几人?“闻过”者总人数,能占全体酒友的百分之几呢?)

从1956到1987,已31年。这三十年前就有的新工艺白酒技术,经轻工业部推行,行业内应当广为人知,绝对不是哪个厂的私家秘术。公有制一统天下1987年,推行31年的结果是,这一色的国营酒厂,居然集体地、不约而同地对轻工业部的新工艺“不积极”。

你敢说,国营企业的职工不爱国爱厂爱家吗?你敢说,国营企业职工不重视质量和信誉吗?

第4句„„采取勾、调、串工艺,„„液态法生产白酒„„

█解读:这里提到了四种工艺,分别是勾,调,串,液态法。解释一下这四种工艺,1)勾:酒精+水+7%~10%的传统粮食酒,配出的酒。

2)调:典型如“三精一水”,酒精+香精+糖精+水,风味很差。喝后严重头疼。

3)串:90%酒精+10%传统发酵的香醅上锅蒸,得到的酒也带有传统酒的糟香味。风味有点接近传统酒。

4)液态法白酒:

狭义的液态法,是指用薯类、玉米等含淀粉含粮的代用品用“一步法”生成酒,生产工艺类似于生产酒精的工艺,一步到位地蒸馏生成酒。酒中杂质较多度数不高。可向发酵液里添加生香菌酵母液以增香。

广义的“液态法白酒”,还包括了“食用酒精配制白酒”这种工艺。这二种工艺常混为一谈,其实是二种不同工艺,“液态法”所产酒的度数较低成份复杂,风味较差。“食用酒精配制白酒”工艺,所用的是高纯度的酒精(96%浓度),杂质少,先加水降度,再向其中添加微量的传统固态法白酒以提升风味。

第5句,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关键词是“尽快实施”。

尽快,实施,这两个词。实施是目的,尽快是要求。那么我问你,它实施了吗?它开始了吗?尽快是多快?尽快是在几个月后?还是多少天后?

正确的理解是,尽快就是0.00„„.01秒钟!能早一秒开始,就决不推迟一秒开始。这才是“尽快”的意思。有多早就赶多早!这透露出的信息是“焦急”、“迫不及待”。

这里又透露出一个真相,液态法白酒,当时尚未实施。所以会议才要求实施,而且要求“尽快”实施。据此有理由相信,1987年以前,市面上基本没有液态法白酒。与液态法相对的,是固态法工艺,也就是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也就是说,1987以前市面上的白酒,基本上都是固态法白酒。

这会议表达之意,是迫切地希望,把固态法白酒,改为液态法白酒。

第6,仍是这句: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二层意义,关键词“节粮”。

绕了那么一大圈,这才是最终目的,是为了“节粮”。这整个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减少酿酒用的粮食。一句话:原来的粮食酒以后改成非粮食酒。

国人素有勤俭节约的美德,一向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提倡节约粮食,乍听之下,与一贯的道德习惯一致,不会导致抵心理。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则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在当时传统酿酒工艺下,所投入的粮食中含有多少淀粉,理论上能转化出多少酒,实际上出了多少酒,酿完酒后丢弃的酒糟里还剩下多少淀粉,这些都有数据可测算。酿酒技术经几百年的发展,不断改进工艺,出酒率已经非常接近理论值。粮食里的淀粉已经被充分利用了。最后丢弃的粮食渣子叫“丢糟”,丢糟里只剩下微量的淀粉,也没有被浪费掉,而是被拿去喂猪。和猪草拌在一起,猪爱吃它。这喂出的猪算是有机猪,肉质特别香,比用豆粕等现代饲料喂养的猪肉要香得多。传统酿酒工艺里,粮食被干净、完全地利用,何处有浪费?

没有浪费,也就不存在挖潜的空间,这节约从何处节起?节约已无可能。这节粮二字,该如何理解才对?

这节粮,该理解为“限制”、“减少”“取消”等意才对。限制酿酒用粮,才是会议的真实意图和首要目的。

举报 | 3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33:58

第7,仍是这句:......液态法生产白酒„„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三重意义,我们解读点为,液态法„„节粮。

液态法节粮。对这一结论,你还解读出什么?

液态法白酒能省下来粮食,这酒已不再是粮食酒。

液态法白酒,是以谷物、薯类、蜜糖等含淀粉、含糖的代用品为原料。这哪里是节粮啊,这是“免粮”呀。当然能省出粮食。

有人写过一幅对联戏说这节粮之酒。

上联:酒坊酿无粮之酒

下联:巧妇烧无米之炊

横批:节粮光荣。

举报 | 3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35:33

通过上面的解读,我们勾勒出1987年之前白酒行业的几个重要特征:

1、市场主流白酒是高度酒,以60度为主。

2、当时没有40度以下的低度酒。

3、市场上的白酒基本是粮食酒。

4、当时的酒厂基本不生产液态法、勾、调、串等工艺的非粮食酒。

60后、70后的人可能还记得,小时候的国营供销社的零售店铺里,有个卖副食品的区域。散酱油、散醋,散酒,散装的白糖、红糖、冰糖。若买糖,称好后,售货员用黄色草纸包起来。但打酒、打酱油得自带瓶子,供销社里的酒提子、漏斗是必配的工具。散白酒是当时的主流,也有瓶装酒,但为数不多。不论散酒还是瓶装酒,他们都是60度。每遇红白事酬客“吃席”,宾客席上都是用酒壶泻酒,细细的壶嘴,矮小的瓷酒杯,壶里装着散酒,这酒都是粮食酒呢。关于酒的解读还有许多观察点,例如,关于啤酒的,果酒的。本帖主要谈白酒。对其它观察点就略过。楼主更关心的是,政治上的观察点。

对这会议的解读我把它分为两部分,上文为第一部分,仅与酒有关。第二部分不再仅仅局限在白酒本身,而是换个视角,将从政治的角度来解读。

明天继续写。

第3章 节粮定性为政治节粮

继续解读会议报道中的关键词。

第1句:„....布置了国家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的“关于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节约用粮问题的请示”的内容要求„„制订落实了酿酒工业增产节约的指示和措施。

█解读:这一句有两个观察点。

第1个要点,这份执行案,已经“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说明这会议的要求是正式出台的行业规定,代表了最高层的意志。所有要求是“不容置疑”“不容讨论”的。

第2个要点,”布置了„..措施”,给这会议做了定性,这是布置任务的会,是属于执行层面的,根本不是战斗动员,直接就是不容置疑的下达战斗命令!各路精英们前来领命回去执行,根本不存在讨论商量的余地。

第2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的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

█解读:这并不是针对白酒一个行业的孤立的会议和孤立的要求。而是“各行各业”,是“广泛”的。是“全国范围”的,核心目标都是“限制用粮”。酿酒行业也许是首当其冲,也许仅仅是“躺枪”。但酿酒行业从业人员要明白,限粮,是国家战略。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举报 | 3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54:49

第3句:由国家经委„„国家有关部(委、局)、各省(区、市)的酿酒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生产企业和新闻报导等单位共470人。

█解读:一委三部,各级主管单位,生产设计科研都到齐了。

各级领导们都到齐,这是行业会议最顶极的规格,还有可能更高规格吗?

高校、科研、设计、生产、舆论等业内精英都来了,代表了行业的方方面面。这说明了会议内容的“执行力度”。其执行力度将是“一定要执行”到行业的方方面面。

强大的阵容,470人的庞大规模,说明了会议的重要程度是“极其重要”。

之所以在多个方面强调会议的“高规格”,强调会议内容的“极其重要”,以强调会议的目标“一定要落实”。恰恰反映出,会议的目标将是“极其艰巨”,执行起来“困难极大”。

举报 | 3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56:21

通过前面的解读可知,会议的核心意图是“限制酿酒用粮”,用这么高规格的会议,来布置落实“限粮措施”。

会议规格有多高,“限粮”就有多重要。

会议范围有多广,“限粮”的难度有多大。

这一切都在说明,限粮,是一件极其重要、难度极大的战略任务!

反过来想想,如果是件容易的事,例如媒体发篇稿子就能达到目标,有没有必要劳师动众,开这么高规格的会议呢?

举报 | 4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03:11

第四句: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精神

█解读:关键词:运动。

“运动”是个极其特殊的词,在中国它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个名词,是个代词,还是个量词。

教授的学术研究以“课题”为单位。

房产开发商的工作以“项目”为单位。

政府卖地以“地块”为单位。

党的进程以“运动”为最高单位。一说到运动,那一定是大事,要集中全国力量办的大事。

1950-1977期间,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主要运动”一共有十四次。可自行百度“历次运动”,查看是哪十四次。

举报 | 4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2:45

越是高,越说明难度极大。如果随便增发些钞票,或调整行业主管就能解决问题。用得着上升到一场“跨行业”、“全国性”的运动吗?显然,不能。

显然,这说明“节粮”难度巨大,已经到了必须集中全党全国之力,搞一场“运动”才能解决问题。这定然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解读至此,我们仿佛明白,1987的限粮,绝对不是酿酒行业内的内部事务。限粮,已经是一场全党全国要面对的重大任务。

这显然属于国家层面的大战略,是国家意志。行业内的得失都属于小账,个人的口腹之享就更不值一提。国家战略才是大账,对吧。

举报 | 4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5:16

第5句:国务院决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伟大意义。

█解读,关键词“伟大”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增产节约”的核心是“节粮”。节粮,本就是任何国家任何时间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一年级小学生就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也不会反过来,说浪费粮食光荣。既然这是一条存在了许多年的基本原则,却在这个时间点上升到“伟大意义”层面了。它伟大在哪儿呢?以前那么多年里,它难道就不伟大吗?为什么在1987这个时间点拔高成“伟大”的意义呢?

这明显是个疑点。

举报 | 4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7:14

1987年仿佛是平淡的一年。虽然有矛盾在积聚,可是哪一天没有矛盾呢?一切事物仿佛都已司空见惯。

我们不仅要看已经发生了什么,还要看,没有发生什么。这没发生的,可能比发生的更重要。据此,我们大胆推测,如果不节粮限粮,一定会导致什么重大的不可承受的严重后果,节粮限粮,就是为了避免这严重结果的发生!正是因为结果的严重与可怕,才不惜以一场全国性的运动来实现节粮这一目的。

这节粮的意义有多伟大,对应的结果就有多严重。这话反过来说就是,那可能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这节粮的意义就有多伟大!

举报 | 4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23:18

解读到此,眼前似乎豁然明朗。新工艺酒始于1987的节粮运动。这节粮,并非源自酒厂的利益驱动。也就是说,它既不是技术进步所需要的节粮,也不是经营降低成本所需要的节粮。它是源于政治任务的政治节粮。

勾兑白酒是政治节粮的产物。这是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本文最重要的核心结论。

若不是这场运动,大概率的结果是,今天的市场主流仍然是纯粮食高度白酒,而不是低度勾兑酒。与今天的现状相反。

举报 | 4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24:56

1987为什么要政治节粮?若不节粮则后果会有多严重?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楼主不敢说能看懂,楼主找到一些当年的公开数据与公开资料,尝试从这些数据中找找原因。第4章 政治节粮的代价

贵阳会议的白酒节粮举措,是政治节粮。而不是技术性节粮、经营性节粮。若要论技术,液态法白酒技术早在五十年代就已有。经营上的原因也不成立,液态法工艺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发展,液态法白酒的饮用体验始终不如固态法白酒,市场不认可,酒厂不积极,市场主流始终是高度粮食酒。

既然定性是一次政治节粮,政治总是讲“目的”、“代价”,既要达到目的,付出的代价又要尽可能地小。那么这场政治节粮运动,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节粮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那点粮食吗?有没有更深层的目的?然后再追问一句,它最终达到目的了吗?以及,这付出的与得到的,划算吗?

举报 | 4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34:12

首先讨论付出的直接代价。

新工艺白酒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肯定大于传统工艺白酒,这影响当然是慢性的,我们都知道,喝原酒不上头,但喝勾兑酒就会头疼。当然,头疼之后休息几天停止喝酒,人就逐渐恢复正常,头疼感渐弱。

这头疼不会马上要了人的命,也不会让人马上生病倒下。只是疼几天。但是如果每年疼上十几次,如果年复一年地让头疼,你敢说身体没受到损害?脑细胞有没有受损?肝脏有没有受损?越来越多的人患肝癌,没有它的“贡献”?

有多少人英年早逝,有多少人晚年被病痛折磨,你敢说没有新工艺白酒的功劳?

以慢性的、长久地伤害几亿人健康为代价。换来白酒行业减少用粮。这代价可谓是“极其巨大的代价”。

然而这只是代价之一。

另一个代价是对传统文化的损害。白酒的形象,在世人心中越来越“不安全”,“饮酒有害”之说日益深入人心,白酒的地位越来越低。为了健康,人们纷纷回避高度酒,几乎出于本能地转向低度酒。

人们出于本能地认为,既然饮酒有害,又不能推掉应酬,那么酒就少喝点。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要喝同样体积的酒,低度酒里的酒精比高度酒里的酒精含量少。于是想当然地认为,低度酒对人的伤害,小于高度酒。

可怜酒友,却不知道,越低度,越勾兑。于是越来越多的酒友,完全是为了应酬而饮酒。若无应酬,绝不喝酒。哪里还有“悠然望远山,杯浅味正酣”的美食之乐?在“饮酒有害论”日益深入人心的另一个证据是,各大社交网站都把饮酒列入生活习性中的“恶习”。社交网络中关于酒的选项:不喝酒/应酬时才喝/经常喝。

几千年来忠实地伴随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美酒,越来越难喝。

正因为酒中粮食的缺失,勾兑的充斥,白酒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据此推断,白酒产量与销量应当是日益下降的。低度酒的份额应当是越来越高的。这个推断能否找到数据来持?楼主终于找来数据,印证这推测是否正确。以下数据来自百度搜索结果。

从1987到最高点,共十年时间。20年,就是一代人。十年,算半代人吧。这十年,特别是89之后经济总体是在上行,收入增长消费力增强,肯定会增加酒的消费量。这是正的因素。但懂酒爱酒的人,一年年老去,每老去一人,就减少一个顾客。这会令销量下降。而新生的人群,接触的已是低度勾兑酒,哪里还知饮酒的乐趣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拿起酒杯,年轻人中酒民的比例偏低,新增的年轻酒民数,少于老去的年老者人数。此消彼长,在1996达到拐点,之后,更多的人老去,而大部分年轻人已然抛弃了白酒。于是96之后一路下降再下降。

第三个代价,是行业发展机会与市场份额。中国白酒,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红酒。

直觉告诉我红酒的份额在快速上升,身边的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红酒,并认为它是美容之物。百度没找到具体的数据,但找到两个说法是,2010年,中国人均一瓶红酒,2013年中国喝掉21亿瓶红酒。此数据若真,按750ml一瓶,21亿瓶换算为157万千升。对比2007年白酒总产量的410万千升,红酒已经是同一数量级的巨大体量的对手。

喝白酒被贴上粗俗不雅的标签,喝红酒被视为“高雅”。但是我想问,斗酒诗百篇的李白粗俗吗?写下“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的奏观,谁敢与他比雅意?“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其婉约柔情后世的酒友们仰望。

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每个人自发的奋斗目标,国家强大,国民强健,人人都要分享成功。***曾经说过,要保证每个公民旅游出行的时间和权利。你在向往着全球美景时,却错过了身边最动人的事物——美酒,你可曾安全、爽快地醉过!

历年来进口葡萄酒所消耗的外汇,我已经不敢去推算,进口这类高溢价产品,远不如买粮食回来自己酿酒!

酒中粮食的缺失,令中国白酒,被越来越多的年轻国人抛弃。他们转而投入洋酒的阵营,为洋品牌贡献利润,成为舶来品的臣民。

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就到此吧,白酒限粮的代价是多方面的,损害健康,破坏传统文化,扭曲消费习惯、自杀性地放弃行业份额,多少亿人民没有体验美酒带来的快乐。这些负面的影响极其深远而且难以挽救。

第5章 政治节粮的真正原因

多年来的互联网阅读影响着我的思维定式。让我养成一个基本习惯和一个基本观点。这个基本习惯就是,习惯于考察任何事件发生时的大环境,而不是静态地、孤立地去看待一件事。一个基本观点是,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绝对不是某些小民的自发行为,一定是某方势力策划-执行的结果。

回到这场节粮运动上来,前一章论“代价”论“所失”。这一章论“所得”,我依次来考虑几个问题,1、能节省出多少粮食。

2、当时的大环境是怎么样的,若不补上这些粮,结果会有多严重?

3、有没有其它替代方案弄出粮食。

这个坑实在是太大了,在天涯,与粮食有关的帖子数以万计,但这个坑我一定会努力填平它。楼主自认没能力看透讲透。自己的这些推导和看法。权当作是酒桌上的谈资吧。

我们首先来算算这场政治节粮一共能省下多少粮食?

1987年,全国白酒产量为431万吨(有些资料的单位写作“千升”),习惯上说酒产量时,都折算为65度。假设这431万吨就是指65度的酒。我们粗略估计一下用多少粮食。按平均三斤粮食出一斤酒来算,一共耗粮1293万吨,也就是258.6亿斤。当年的粮食总产量是40473亿斤。占比为0.639%。

(实际上的理论出酒率是,100公斤淀粉,可以出60.54公斤96v/v%的酒。高粱的淀粉含量约在65%左右。)

这是粗略估算,没法精确,各地粮食的淀粉含量非恒值。淀粉产酒率随各地工艺也不同。一般说原料出酒率30%,或者说三斤高粱产一斤酒是可信的。

若按贵阳会议的目标,改用液态法了,也就是完全不用粮食,三分之一产量对应的耗粮量,可省下粮食431万吨,也就是86.2亿斤,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0.213%,1987年末人口总数为10.9亿,分到每个人头上,人均可分到7.9斤。还是挺可观的。

那么白酒行业一共耗了多少粮呢?这里按30%原料出酒率来算,白酒总产量431万吨,共耗粮431/0.3=1436万吨,等于287.2亿斤,人均可分到26.35斤。

若不用液态法,仍然用固态法酿造粮食酒,仅仅是从60度降到55度,三分之一产量降度,能省出多少粮食?查60度和55度酒对应的酒精质量分量,分别是52.09%和47.18%,酒精含量少了9.4%,对应省下的粮食数,86.2*9.4%=8.1亿斤,人均分到7.5两。

靠固态法降度,能省下7.5两(人均),微不足道啊。而改用液态法白酒,能省下7.9斤。我更有理由相信,改用液态法酿酒,才是贵阳会议的真正目的。

1984高点之后,1985之后的连续5年,粮食总量在原地徘徊。人均粮食则趋向下降。350公斤,算是粮食安全的红线,这5年里,最低点出现在1988年,人均粮甚至降到了354公斤。注意,这354是理论人均粮食占有量,国家还得拿出相当部分用作战略储备粮,工业用粮(生产药品),酿酒要耗粮,生产副食品(糖果饼干),织布用浆等都要耗粮。人民实际可分配的粮食,肯定远远不到354公斤。

前一节已经算过,酿酒工业1987年总的耗粮量287.2亿斤,相当于人均26.35斤,扣掉仓储运输损耗至少得2%吧,得留种子粮吧,得留战备粮吧,88年实际人均可支配粮食,很有可能低于300公斤。已经跌破温饱线。从图上可以看到1984年到198己巳年,农业限入瓶颈,停步不前,而饥荒似乎如影随形随时会爆发。

我有理由相信,1987年的贵阳会议,“万分及时”地从酿酒行业“截走”一部分粮食,减缓了后续两年口粮的紧缺。避免了更大的饥荒。

显然,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

第6章 中美间的第三轮战争

1979-1989,是中美之间的第三场战争,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基本观点。1987的节粮运动,放在这场战争的背景下分析,似乎能看到更真实的意义。

中美在此之前的两场战争,分别是1950-1953的朝战,1955-1975的越战。两场战争都以美国失败为结局。朝战为中国赢来了东北的全部主权和长久的和平环境。越战,为中国赢来了联合国的五常宝座,还有趁机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为日后的粮食增产垫定基础。战胜美帝者,是太祖,我们永远缅怀的伟人。

举报 | 7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0:36

对MD来说,输了两场,那就换一种战法继续打,这新战法叫接触战。从原先的武力对抗+封锁制裁,改为接触合作,用明的合作来掩护暗地里的进攻。

中美之间的争斗一直未曾停过,第三场斗争的战线有两条主线,一是军事与外交,这是看得见的明线。二是金融与经济,这是看不见的暗线,观察点在经济实力、汇率与大宗价格等。明线与暗线互相影响互相交织。

举报 | 7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2:15

战争从来只是手段,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不论是明线的领土争夺,还是暗线的金融争利。在讨论输赢之前,我用较多的篇幅先讨论战略目标是什么。实现战略目标了,叫赢。没实现目标,叫输。战略目标若是错了,妥妥的是输家。这战略目标,为顶层设计服务,有时这二者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得从弄清楚顶层设计(战略目标),然后讨论得失输赢才有意义。

举报 | 7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3:48

中美的前两场战争(朝战/越战)都是太祖打赢的。太祖有着明确的顶层设计。太祖的战略里有两句最重要的话。第一句,赶英超美。第二句,建立新秩序。前一句是以钢产量这一具体参数来代指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可理解为国家的发达程度,引申为国家的综合实力。赶英超美,就是工业实力综合实力超过美,成为全球第一!

后一句的新秩序,就是要决定权力的运行规则,这是最高层次的顶层设计,是真正的一切的根源。有人问,规则的制定权,有这么根本吗?

1987,还是冷战后期,中国被诸列强围堵,战备安全意识严重严谨;直到2001加入WTO,才算是与诸列强和解,才取得工业强大成就,与农业快速发展.......至今也看到了,年进口近亿吨的各种副粮,来解决国内牲畜饲养原料,以便转换成肉品......换种说法,若是老式传统酿酒法,以当前的经济水平,只会导致进一步扩大耗粮,,起码3000万吨........中国的粮食安全,只是勉强平衡,吃的饱而已,只有进口了那么多副粮后,才勉强吃的好,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可以不喝酒,但是不能骗大家喝假酒。真相大白之时,楼主必定第一功臣。

窃铢者贼,窃国者候。欺世的巨盗反而享有富贵,守法勤劳的你困守贫寒,你喜欢这样的社会吗?这是万恶的旧社会,对不?

现代社会比之万恶旧社会有改进吗?

历次金融危机,西方资本通过种种手段,掠夺了巨额的财富,似乎哪一次也少不了西方资本的急先锋——GS的身影。这个罪行累累的机构,堂而皇之地成为各国的国家级的上宾。在兔国,GS合法地入股、控制一间又一间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例如,工商银行、双汇,雨润,太子奶。其黑手,从中航油、中国远洋,南方航空等多家企业里坑蒙拐骗走几十亿。这哪里是万恶啊,该发明个新词“亿恶”才对。西方资本划定游戏规则,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急先锋的GS,不过是运动员的角色。一国接受这西方资本定出的规则,它就是贵族。若有一国有着相反的新秩序,它可能要被诛族。

你敢说,当下的社会运行规则是你想要的吗?它是不是比万恶的旧社会进一步恶化了?想一想叙利亚的历次化武,一次死掉上千平民。它不过是规则的制定者,用作加罪给对手的手段。人命如草芥,能生在中华帝国真是幸运,对吧?

规则的制定权有多么重要!规则,定义着一种行为是贵族还是犯罪。而规则的制定者,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利益。

举报 | 9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10:15:05

在太祖的新秩序里,怕是容不得资本的横行与巧取豪夺。

太祖所指的新秩序,是以民族根本利益人民利益来衡量的。在新秩序下,窃国者必然不容于全体人民。写到这里,不由得再一次生起对太祖的敬仰之情。当时还没有《货币战争》之类的书籍,还没有金融高边疆学说,对西方金融资本获利的手段,笼统地说成“资产阶级剥削”之类的模糊论调。金融战,被肤浅地看作“有失道德的不公平的银行家的小把戏”。所有人都没有看到它的巨大危害。后世的我们才慢慢知道,金融战是更高级别的战争,比之占领领土的有形战争,其危害更烈!太祖在那时,就有着远超世人的深刻洞察力,直指一切罪恶的根源——规则。

举报 | 9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10:16:38

太祖提出新秩序,让中国成为有远见的大国,并一步步接近目标。以1950年之贫弱,就敢于打朝战,从而一战立威,从此再无异国胆敢侵略中国,生存权得以确立。两弹一星+核潜艇出来后,任何国家就此排除了对中国动武的选项。发展权从此确立。

可惜,这顶层设计后来被有意识地谈化。

直到***提出中国梦(有时换种表述叫“话语权”),才重新拾起太祖的顶层设计。中国梦我理解为一句话就是,所有人不受压迫地活在公平世界里。

对这顶层设计的强调,迟来了多少年?

在天涯煮酒有一个帖子《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该帖亮点在于提出,战国的主线是秦齐二棋手争霸的过程,其它国均是“棋子”,秦齐分别有两位最出色的人,张仪与孟尝君。二人都有着相同的战略:重态势,轻扩张。进攻方向是先强后弱,核心战略是削弱最强的对手。其道理是,把强国削成弱国,弱国已无力对抗自己,最后就由自己定规则,一统天下。(说句题外话:不过《战》文轻视商鞅的价值,我不认可,商鞅变革了农业基层生产关系,就是一次“土改”,农业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是秦强大的最根本原因。)

我也是爱美酒之人,第一次喝高度二锅头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左右。当时的只喝了一小口,但记意由新呀,酒入口即化成一股香浓的酒气,穿肠而过,当时感觉现在还记得。可惜现在在也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了。

总结一下。顶层战略概括为一句话,削弱最强的竞争对手,让自己更强大直至最强大,由自己主导世界运行规则,让规则对自己的国家最有利。

46度以上的酒能轻松点燃。46度以下的酒,还要看当时气温,在木板上易燃。若是铁板,则较难燃。38度以下的基本点不燃,[ 观其酒美,知其人善。] —— 德赛赫 Olivier de Serres 再看日元ODA贷款的用途,全是对项目贷款,中方还得拿出配套资金(占项目总额30%左右),项目所需的设备与工程,基本又被日本拿走,这时面至少有30%利润吧!这些项目,只是方便了从中国掠夺资源。例如,第一期日元贷款(1979-1984),全部投向了涉及煤炭开发的六个运输项目;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地和对日能源出口有关。ODA是政府间贷款,贷款的获利有限,利息较低。在ODA之外,还有更为大量的直接投资和商业贷款进入中国,这些以企业投资名义进入中国的资本,获取的利润可远远高于ODA的利息。这企业投资一样坐享着汇率升值的巨大收益。仅汇率就有10多倍的收益。项目本身的年收益,不会低于10%吧,10年下来,接近4倍,总体算下来有40倍以上的收益。这哪里是什么投资回报,该叫做“战利品”才对。

我只看到一个词,掠夺。第9章 内外交困的1987

对外,汇率狂贬,贱卖资源,外汇短缺,国际收支恶化。

对内,工资涨幅远远赶不上物价的飞涨,通胀压力大,人民生活日益困难。几十年来平和安静的社会,贫富分化了,内部矛盾深化了。

一部分先富者,消费着美国轿车,日本彩电、意大利皮具!消耗着卖资源换来的宝贵外汇。而八十年代一直在高通胀中度过,普通人在通胀下更穷。社会机制显然有失公平。对前景感到渺茫,最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们,因为无知与浅视,其爱国热情被某些组织无耻地利用了。二十多年后的乌克兰,又上演着类似的一幕,经济的困难导致民众的不满,民众的愤怒被煸动者导向执政当局,而忽视了煸动者是造成经济困难的根源之一。

让我们用数字,看看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吸髓与抗争!

举报 | 15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23:28:31

我的着眼点在于国际收支状况上。搞经济,那就看看从西方资本赚到多少小钱钱。对不对?楼主找到历年的进出口总额数据。当年出口-当年进口的差值,正的,叫顺差,负的叫逆差。本帖中的所有图,都是楼主在EXCEL中亲手所画,很耗时间。

专家们通常是看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我是外行,所以我只会看一年期存款利率。表中染成蓝色的部分,85年4月涨到6.84%,8月涨到7.2%,88年9月涨到8.64%,89春节前夕涨到11.34%!通胀以及通胀预期显然愈来愈猛烈。

对比一下2010-2015的一年期利率始终在3%附近,2.75%,我们已经在大喊钱贬值,说钱越来越毛。85-89的这一路狂奔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当时的通胀远远高于2010-2015,用两位数的利率来对付通胀,这说明通胀水平定然也是两位数,物价的涨价速度也是在两位数。

从天涯一个帖子里找到当年的物价指数:

1985年物价指数11.9%,突破两位数,86年7%,87年8.8%,88年20.7%,89年16.3%。

面对一路走高的利率,当时的人对通胀的预期,也一定是“还要涨”,于是抢购吧。进一步推动涨价。而这几年间的粮食产量在原地徘徊,人均粮食拥有量在下降,粮价已经差不多涨到天上,工资没怎么涨,月工资只够买几十斤米。其它生活用品还在快速涨价,这生活怎么往下过?

当时社会上还有一个群体,叫待业青年。从中学出来,在家待业。这个群体没有任何收入,只能啃老。那时还没有私人雇主,根本没有打工的去处。

假如涨价是所有人一起来忍受痛苦,估计国人能忍耐得住。中国人历来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财富的不均,而患机会的不均。

这时忍受涨价痛苦的人发现,却有一个群体在越来越富。街上开着进口轿车的新贵们多了起来,他们享受着进口名牌。他们与普通人的区别越来越明显。

第10章 节粮的真正原因

外因与内因导致了这场节粮运动。然而这个提法,仍然过于笼统,内外交困是方方面面的,有太多的指标。我希望进一步精确地分析出最根本的动机。节粮的成效也许会在方方面有所反馈。但肯定有一个排在第一的目标,这个才是它最根本的目的,它是什么?是为了吃饱维稳?是为了降粮价?为了缓减通胀?还有其它可能吗?

突然灵光乍现,缺粮程度,可以通过粮食进口数量的变化来观察。去找进口粮食数据去,然后,一个可怕的念头诞生了,有没有出口粮食?

楼主努力找那些年的粮食进出口量数据,换了几十个关键词在所有引擎里找,可惜,找不到。但我找到一篇有价值的媒体文章。卖原油、卖煤炭、卖粮食,全是产业链的最低端的卖原材料卖资源。

我明白了,那出口粮食的目的,是为了出口换美刀!!因为缺外汇!

也就是说,在不知道87年是否丰收或歉收的3月份,酿酒用粮就已经被盯上了,得省下来,用于出口换外汇。好吧,这个思路看起来比较合理,那么就向这个方向找数据来印证吧。我查找这二种粮食的亩产量数据时,我惊奇地发现二者的巨大差异。

固态发酵的粮食酒,原料是高粱。从播种到收获生产期约130~140天。高粱亩产大多在600-700斤

新工艺法的勾兑酒所用的食用酒精,主要原料是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生产期约90~100天,玉米亩产2000斤都属于正常水平,高产的玉米可达2200斤每亩。

高粱长的慢,产量低,玉米长的快,亩产量是高粱三倍以上。

再看酿酒的效率,酿酒就是粮食里的淀粉分解成酒精,从分子式可以推导出理论值,多少克淀粉能出多少克酒精,这数值是固定的。100公斤淀粉,可以出60.54公斤96v/v%的酒。因此比较淀粉含量就能推算出酒率。

高粱的淀粉含量数据来自这篇硕士论文 http://,原文很长有深度,楼主建议凡是关爱中华国运者,花些时间读读该文。第15章 也论评酒会

谈及一个酒好不好,许多人会搬出历届全国评酒会,说八大名酒、十大名酒是哪家哪家。对批次间的差异现象“选择性失明”。迷信一个窖池永远是相同的品质,不进步,也不退步。认定这上榜的酒就是贵族,未上榜的则属平民。

以国家的名义评酒,选出十大名酒,细究这一过程,你会发现这事本身就不合理。因为评比仅仅比口感,比香气!论香气,你有香精厉害吗?赢家岂不是香精添加剂!酒厂研究香精就够了,何必研究酿酒。以国家的名义评酒,让大家逐香气而去,而忘了酒的本质:酒不是用来闻的,酒也不是为了漱口的!酒是用来喝的!酒为肠胃而存在!酒为精神而存在。你知道吗,“国”字级的评酒师们,评酒时从不把酒咽入腹中!评酒师们把口感练习到极致,却忘了肠胃对酒的品评也重要。

有许多人说“酒的美好,就在于酒入口的那一瞬间。”说这话时得加个前提,喝的必须是原酒,属于受肠胃欢迎的好酒。他们似乎忘了,好酒入肠胃后,肠胃也要评说这酒美不美。

酒是一种神奇的食物,骗得了舌头,却骗不了肠胃,骗得了肠胃,却骗不了神志。怎么能凭“嗅觉和味觉”来评判优劣呢?

真正懂酒的酒友,对于好酒劣酒,有着朴素的标准,就九个字:易入口、让人晕、头不疼。

饮酒,是一种综合体验。原酒存放得法,存放二年后,喝起来一般都有以下共同点:

1、喝原酒很少有人喝到吐。就算当时拼却醉颜红,却不伤胃。

2、其次,不上头,就算醉得很深,倒下睡着,也不上头,当时和过后都不觉头疼。

3、第三,口不干。不会到处找水喝。

4、心口舒服,有酒足饭饱的充实感,而不会心慌心悸。

5、越喝越暖,手足活络,绝不会越喝越冷甚至打寒战。

6、醒得快,甚至一边醉着一边醒着。以上六点,并无一点与口感有关,并无一条与香气有关。但这6点应当是一切好酒的基本前提吧。首先得符合这6点,然后来比较口感,这口感才有意义。如果达不到这6点,就来比较口感,评比的结果,也只能算空中楼阁。

那些闻起来香,喝起来甜,但让你头疼心慌的酒,能算是好酒吗?

所以啊,管它十大名酒还是二十大名酒,咱们别往心里去。醉过刚醒来的酒友,最清楚所喝的是不是好酒。

若拿小厂里最好的优质酒与大厂里的普通级酒相比,肯定是小厂的优质酒胜出。

但是由于有了评酒会,结果呢,你花了名牌的价钱,买的可能是大牌的普通级酒。其品质,远不如价格更低的小厂的名优酒。上市公司的酒能销遍全国,另外几百家小酒坊的酒你可能从未见过!你只看到上市公司的光环,小酒坊们,在光环下集体失色了。

评酒会的结果就是,一家辉煌了,其它几百家小酒坊艰难生存着。

第一种,努力学习老三。

镇里有几家努力做原创做品质的酒厂,稳步发展起来。因为大牌就在身边,文化、技术、管理等都可以跟着学,人才交流上也得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加上当地产业的上下游的配套企业齐全,相关资源丰富,本就是出好酒的地方。学习成功者的经验,这是正途,当然,这种发展道路最辛苦。但是一旦有所突破,赢得了一定的顾客群后,品牌含金量就是沉甸甸的。

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欠妥,品质好的酒多了去。赢得顾客靠的是营销,品质绝不是主因。

在中国股市里,白酒类企业比较有投资价值,因为窖池不可复制,就算外资收购了酒企,也搬不走窖池。一旦喜爱上某种酒的风格,很多人终生追随它。

第二种,努力拥抱老三。

是一类属于不文明的小厂,他们注册些个擦边球品牌,包装设计得跟大牌差不多。你是不是在商场里经常发现,名牌酒,总是会有一大群“亲戚”,包装上长得很相似,名称极度接近。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买着“亲戚”了,还以为买到正牌的。甚至商场里的全是亲戚,正牌的反而缺失。

为什么要打扮成亲戚?这是评酒会的功劳,摧生了名牌的高溢价,打扮得相似些,也沾点溢价的光吧。

第三种,努力模仿老三。

这种属于野蛮型的小厂,直接山寨,鱼目混珠,悄悄地出货。因为价格有优势,山寨水平高,外观上看不出区别,酒味与大牌的相差无几。这种山寨酒也极受欢迎,悄悄地渗入正品的流通渠道。如同鬼子进村,“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于是就有了很奇怪的现象,有消费者买的明明是山寨货,但酒友分辨不出来是真是假,继续买。生产者,与销售者,持续分享着评酒会带来的的利益。

四种,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做前面的三种,需要“勇气”与“智慧”,还需要相当的资金实力与运营团队。实力更小的酒坊,坊主只懂酿酒而不懂经营。它们就只能沦为大厂,或上述几类厂的附庸。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掉入产业链的最底层”。

这些小酒坊,会酿酒,酒质也很好,但没有终端也没有渠道分销商,更没有品牌(商标证书一般都有几个,但那不叫品牌)。这酿好的酒卖给谁?

市面上90%酒产量已是新工艺酒了,这新工艺酒里,不是得加几个帕的传统原酒吗?新工艺的酒精是买来的,这几个帕的原酒当然也能买卖。这些真正的传统小酒坊所烧的原浆,就卖进做勾兑酒的大酒厂,用作调味酒。调味的意思是,好酒里可能含10帕的原酒,低档酒也许只含2帕的原酒。酒坊卖原浆给大厂用作调味酒,这是专业遇见内行,是批发交易。因而压价是必然的,直接压到成本线以下。做为大厂的附庸,酒坊的利润很低、很低。酿酒叫水里捞金,这金很难捞。酿酒人,年复一年地劳作,能发大财的有几个?技术牛,不如会吹牛。搞生产的,不如搞营销的。各行各业,企业各岗位,概莫能外。企业老总们,几乎都是销售出身,有几个老板能兼CTO的?

于是把这镇里的酒坊分为三类:第一类,上市酒企。第二类,在市场露面的酒企。第3类、无名英雄的小酒企。计上榜分布:

第一梯队:川酒6家上榜一省独大。

第二梯队:江苏2家,贵州2家,河南2家。

第三梯队:晋酒1家,安徽1家,陕西1家,湖北1家,湖南1家。

这九省之外,共它省没抢着国家级名酒的名号。

16章 白酒简史

在中华文化中,只要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必有酒的记载,可远溯至甲骨文时期。而酒的出现,要早于文字的出现。1983年10月在陕西眉县杨家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组5只陶质酒杯,经鉴定,酒杯距今5800~6000年。

举报 | 31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2:40

关于白酒的起源,学术界早有定论,先有果酒,后有粮食酒。人类早在渔猎采摘游牧的远古时代,就发现了酒。果子祼露在空气中,表面聚集了酵母菌,果子在不通风的环境只存放一段时间后,果肉变出酒,散发出极其美味的酒香味。

在学术界还有个著名的观点,认为酿酒早于种植谷物。先有酒,后有饭。最初种植谷物的是为了制酒!为了喝酒才种植谷物(稻、黍)等。然后才过渡到农耕时代。

《尚书.酒诰》定酒德之规,周朝曾出禁酒令,谓“三人以上群饮”是要治罪的。

《书经.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而惟曲蘖”。那时已知道制曲酿酒。

举报 | 31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4:02

最远古的酒,是果酒。就是天然的果子自然发酵的酒。有些人可能注意到,熟过头的香蕉,闷热腐掉的苹果,都会散发出酒味,虽腐败却极香极香美。

在元代蒸馏酒发明之前,酒都是用米酿制,用大米或糯米煮熟后加曲发酵。所得的酒很甜,酒度数最多只有十几度。所以三国时的张飞偷酒喝,能喝完整坛子酒。《水浒》里智取生辰纲那一段,加了蒙汗药的酒是以解渴的饮料身份出现的,人人都大碗地喝。宋时的武松,在井阳岗能连干十八大碗酒。

举报 | 31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5:12 这类酿酒技术叫做发酵酒,以区别于后代的蒸馏酒。发酵酒工艺一直流传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着。在湖广一带流行的醪糟(甜米酒)是女子坐月子必用的补品,用米酒煮老母鸡,有驱风催乳之效。在浙江绍兴,当地的黄酒就没有走上蒸馏酒的路线,仍然保留着远古的传统。

发酵酒的共同特点是,以大米做为原料,用糯米制酒则更佳。酒精含量低,一般就几度,或十几度,绝对不会超过20度,发酵酒必须经过长期存放才好喝,而且适合长期存放,例如有20的女儿红,30年的花雕之说。

馏酒工艺发明于元代,《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烧酒”的记载。蒸馏酒工艺,利用酒精汽化温度点比水低的原理,加热让酒精汽化蒸发出来,再冷却液化为酒。因而酒液得到提纯,度数很高,甚至能得到68度的原酒。蒸馏的设备大锅叫做“甑”。蒸馏工艺发明后,世上才有真正的中国白酒。中国白酒,自打一开始就是以高度酒的面目出现。

但是白酒,绝对不是黄酒的升级版,白酒与黄酒的工艺完全不同。白酒所用原料是高粱,而非大米。二者所用的酒曲原料、酒曲制法,也完全不同。民国时代的白酒,现在通过1935年出版的《高粱酒》一书来了解。

据书中计载,1934年,全国二十个省饮料酒总产量25.36万千升,(含啤酒),其中高梁酒产量为7.62万千升。

1934年,当时中国5亿人口,只有可怜7.6万千升的白酒,人均白酒仅0.152升,一年才三两啊,真可怜。旧中国的贫穷缺粮凄惨竟至如斯。可以想见在民国时期,普通人若能喝上一顿酒,绝对是其人生里了不得的大事。到1987年总人口10.8亿人,坐拥431万千升白酒产量。人均白酒4升,增长了26倍。我等酒民,所喝的每一口酒,都得感谢这是太祖之功。书中有段“商场市肆所呼之‘原乾’、‘原酒’、‘白干’、‘干酒’、‘炮子酒’皆谓酒蒸馏后之未掺入生水者也,普通为三花至四花随各地之习惯而定。所谓某酒有几个花,乃某酒可加十分之几生水而为花酒也。所谓花酒乃原酒加水,使其酒泡达小米粒大小,接连若串珠,停一二分钟不灭,为其准则之酒。”

解释下这段话。

“能让酒泡串起成珠而不灭”,这样的酒度最低在52度,这是现代通行的度量标准,是指20度时的体积比。三花酒,就是加入十分之三的水之后,降到52度。四花酒,就是加入十分之四的水,降到52度。显然四花酒的酒度要高于三花酒。在当时,花越多,说明酒越纯。花少,说明提纯工艺差,若者就是掺了水,意味着品质低。三花酒的酒度有60度,可见在民国时代,高度酒是白酒的绝对主流。

举报 | 32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2:22

从这1934年的文章里,提到白酒的两个重要概念:降度,酒花。

既然有三花的酒、四花的酒,那么,有没有5花6花甚至30花或40花的酒?答案当然是没有。为什么?因为降度有下限,这个下限就是50度。若保守一些,则认为下限是52度。

为什么有下限?

50度是指体积分量之比。刚好是酒精与水的体积各占一半。在50度之上,酒精体积大于水的体积,酒精是溶剂。水是溶质。低于50度时,水的体积大于酒精体积,此时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这溶质与溶剂改变之后,得换个叫法才科学。

在50度之上,叫酒精溶液。

在50度之下,叫水溶液。

注意,它们不仅仅是叫法的不同,它们确实就是完全不同两类物质,他们在物理、化学上的特性有着极大的差别。

举报 | 32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3:19

用谷物酿制出的酒,闻着香,这香味物质来自里面的有机酸类、有机酯类。这些香味物质,约占整个酒的1%,量虽少,却决定着酒的风味。这些放香的酯类,能溶解于酒精溶液内,但不能溶于水溶液。

也就是说,它们能溶于50度以上的酒,但不能溶于50度以下的酒。不能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降度时会析出来,成为沉淀!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降度试验,找个透明的杯子,装半杯60度的粮食酒,向杯中慢慢加水,边加边摇晃,当杯中酒度就降到50度以下后,杯中原先清澈透明的酒液,会变成浑浊不堪的不透明的乳白色。那乳白色,就是从酒中析出的酯类物质沉淀,小颗粒悬浮均布于酒中。

有人从超市买来大坛的便宜的高粱酒,来做这个实验,可是无论怎么加水,始终透明清澈。哎,此酒是名高粱,而非高粱。成份有几帕高粱,没说是纯高梁。论酒度则敢比真高粱。

举报 | 32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4:25

那酒花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看花知酒度呢?

原来,不同浓度的酒,其表面张力不同,越高度的酒,表面张力越大,越容易形成较大的泡泡。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形成的泡泡就越来越小,到了50度以下时,与水差不多,形不成泡泡了。这酒花从大到小,依次叫,大青花,二花,云花。大青花大如黄豆,云花则如小米粒般。酒花如云花时的酒夜,差不多就在52度。

所以啊,酒不能低于50度,或者说不能低于52度,只要低于52度,基本可以断定是酒精加水勾成的酒,绝不是粮食酒。

举报 | 32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9:43

2014年有条轰动全国的新闻,就是发掘被淹没了三百多年的古泗州城。古泗州城临淮河、汴河,傍运河,是长江至黄河漕运的枢钮,有水陆都会之称,其繁华程度直追扬州。在康熙年间黄河改道夺汴入淮,大洪水带着大量泥沙淹埋了泗州城。这次发掘挖出来大量的文物,其中挖出来的一口大锅特别引人注目。我找到这新闻的原文,连图一起截上来。

第17章 忘却的初心

人们为什么喝酒?白酒行业的从业者往往忘了这一根本的命题。

健忘是一种通病。曾经打了整个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后来考证出,冲突的起因是军人丢失了一只军马桶,从而进入另一方领地寻找。当代亦不乏健忘之事,例如行路不慎踩着别人脚,最后演变成全武行。忘了最初仅仅欠一个微笑的歉意,最后演变成推残对方肉体的愤怒。

有一个经典的品牌案例,某牛奶品牌,每次开会都必定讨论四个话题。

1、人们为什么喝牛奶。

2、人们为什么不喝牛奶。

3、原先不喝牛奶的人为什么开始喝牛奶。

4、原先喝牛奶的人,为什么不再喝牛奶。

若把牛奶二字换为白酒二字,这四个问题依然成立。该是所有酒企,所有酒民值得深思的问题。细思这四问,得到的真相让人很难过。据2014的调查统计,喝酒的原因,40%应酬,22%助兴,习惯13%,消愁5%,保健养生御寒等20%。也就是说,只有25%的需求是个人需求。75%的需求是群体的需求。

因个人的喜好而饮酒,在乎的是酒的本身,讲酒质,讲口味。只要“喝得起”,价格高些低些并不重要。

因群体而饮酒,酒质退居次要位置,重要的是这酒所承载的其它内涵。讲面子,讲虚荣心,就由酒的价格来实现。请客时,面对三百元、一千元一瓶的酒,你却请人喝个50元的,不仅仅显得“不尊重客人”,还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是“失礼”的行为。酒店里高价的酒,总比低价酒卖的好。

举报 | 33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1:09

还记得上个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的进口香烟吗?当时满中国流行。因为价高,万宝路,555,接近10元一包,国产烟里高档烟“大前门”才五毛二。后来,国产烟的价格突飞猛涨,不断刷新天价烟的上限,不懂得与时俱进涨价的进口烟,价格就被比下去了,愈发显得寒碜,于是渐渐被市场淘汰。

举报 | 33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2:06

为什么要炫富,为什么要虚荣,为什么用高价格证明实力,为什么急于获得世人的认同甚至是仰视?这是文化的劣根吗?还是小民们进步的象征?我想,这根源在于几千年来儒家的等级制度,儒家的“礼”与等级制呼应,对待什么等级的人要用什么级别的“礼”。这“对等”的“礼仪”才是请客喝高价酒的根本原因。

儒术之毒已深,已成为人性里抹不掉的烙印。小民们在潜意识里,自居于低等位置,总在幻想着晋升等级,走向上层,因而幻想着名牌名车名烟名酒铺成通往“上层”的道路。历史上若不曾独尊儒术,而是崇道,那么在鸡犬声里,饮酒只为自乐。则永无等级高下观念,名烟名酒炫给谁看呢?

举报 | 33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3:14

用高价格,去迎合“被尊重”,“身份认同”等心理需求。你高我更高。高价的,却比低价的卖的多,这消费的已不是酒,而是畸形的心理。

太祖打倒孔家店,批孔批判儒学,这是多么睿智的决策。太祖洞若观火,直指文化的劣根。若无等级贵贱,若无官民财富悬殊,谁去喝天价酒呢?回想起九十年代,国酒**,只卖三十几元,普通的优级大曲粮食酒也能卖十块八块,价格相差虽有,但没那么悬殊。现在重新尊回儒术,新的贵贱等级已然确立。千元的天价酒,傲视十元的光瓶酒,正是儒学催生的怪象。

举报 | 33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4:20

话已扯远,文化这个大坑可不敢再挖下去,自认没本事填平它,到此为止。

假如这酒,不是新工艺的,而是传统工艺的。喝着不伤身,喝着舒服,喝着享受。那么将有更多的人“习惯”性地喝它。这时,喝酒才回归其最初的含义——享受这杯中的美味,庆祝取得的成就。这时白酒的消费市场才算是真正地打开。让白酒成为美食的一部分,这酒的销量,必将再登新高。

举报 | 33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5:42

第18章 1个酒度4分钱

酿酒行业有一句生动的总结:“高梁香,大米净,大麦冲,玉米甜”

酿酒用粮排名第一的,是高粱。八大名酒十大名酒,高粱是绝对的主力原料。

第二等级的原料是大米和糯米。米酒其味纯净,淡雅,热带与夏季,喝米酒比喝高粱酒舒服。注意,米酒也是白酒。以绍兴为代表的黄酒,其原料主要是糯米。

第三等级的酿酒粮食是大麦、乔麦、青稞、小麦这些。乔麦酒很香,但很小众。豌豆一般只用在酒曲里,少量加些,增加香气,但不能放多,否则酒很苦。小麦与大麦是制作大曲的主料。

第四等的酿酒原料是薯干,别名叫地瓜干,或山芋干。薯类易生霉,有霉变的薯干酒味苦,喝了上头。若薯干品质好,其酒质倒也不差。

最差的酿酒原料是玉米。玉米是生产酒精的主要原料。食用酒精一般都是96%的纯度。玉米酒精还是石油的替代品,未来某一天石油开采光了,就得指望玉米酒精啦。

当然还有拿蜜糖(甘蔗)酿酒的,酒的风味很差,已经被淘汰。

有些东北菜的餐厅为招睐食客,推出“农家小烧纯正粮食酒”,酒喝着挺甜。其实就是玉米酒,其实很低档、很廉价。

举报 | 33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7:21

新工艺白酒,就是用这玉米酒精,加水加香精,或再加少量的高粱酒来调味而得。

为了说明新工艺酒的成本,我们来做个数学题,(四则运算,小学知识)

题目:为了得到500ml46%V/V度的酒,需要96%V/V的酒精多少克?第2问,这酒精价值几何?

查酒精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对照表得知:

举报 | 34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8:07

举报 | 34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9:28

500ml 46%的酒,酒精的质量分量绝对值=体积*密度*质量分量百分数

=500*0.93775*0.387165=181.53克

181克酒精,对应的96%酒精溶液的质量=质量/质量分数=181.53/0.93835=193.45克

181克酒精,对应的96%酒精溶液体积=质量/密度=193.45/0.80748=239.58ml

我们倒过来表述一下,239.58ml96%的酒精,相当于500ml46%的酒里所含的酒精。500/239.58=2.087,也就是说,1个96%的酒精变成46%的酒,能变出2.087倍。

那么,这193.45g的酒精溶液价值是多少? 这是阿里的截屏,公司名已抹去,食用酒精吨价在6000~7500之间,取中值6800吨价

1吨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是6800元,1千克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是=6800/1000=6.8元

193.45克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6.8*0.19345=1.32元

500ml46%度的酒里,酒精的成本1.32元,1.32除以46=0.029元。也就是3分钱

这是酒厂里通行的叫法,一个酒度多少钱。就是指,在500ml酒里,每1度酒要多少钱,酒之外,是水,水的成本忽略不计。

1个酒度是3分钱,当然酒精还有运输等成本,加上去就算成4分钱。

1个酒度4分钱,那53度酒,就是有53个酒度,53度的酒:53*0.04=2.12元

33度的酒:33*0.04=1.32元

这就是新工艺白酒,瓶中酒的价值!

与一瓶矿泉水的价值相比,多不了多少,但披上华丽的彩盒,摆上货架,就能卖上价钱!一些稍好些的新工艺白酒,也会添加些原酒进来,但加的很少,仅占总量的百分之几,价值一般不超过几块钱。原酒必须加点进来,不然这酒根本不能喝,没酒味啊,跟医院消毒酒精类似的味,怎么入口呢?

是不是有点触目惊心?

总结:

新工艺白酒=食用酒精+水+香精+[少量原酒]。ttp://

所以啊,用加税来治理一个行业,最终一定是对消费者不利。

通过合理的避税,各种税收加起来,约占白酒出厂价的15%。

举报 | 37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2:26

不收奢侈品税时,酒是低价的大众消费品,收了奢侈品税之后,酒涨价,真的成了侈奢品。国家多收了税,大酒企得到更多利益。

回到这节标题,钱去哪儿了?劳动创造价值,政策转移财富,内耗则消灭财富。与这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有几百万吧,白酒,造就了少数富人,也养活了行业内几百万相关人员。

举报 | 37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3:22

发现本贴上了天涯首页,感谢天涯编辑。

举报 | 37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7:46

营销,就是琢磨人性

无如如何,营销,都是“术”层面的内容。以获利为目的,例如把梳子卖给和尚,推销出天价产品,用煸动性的广告词诱顾客购买。这些细究,都应归入“骗术”。真正脱离了术,而上升到“道”层面的,则是效率的提升,例如商业模式的升级,例如,新技术的成功应用。

中国近些年来有着非凡成就,正是因为高效,成本降低。把一个一个又一个行业做成白菜价,让行业原来的垄断者出局,让其它行业与普通大众们享受成果。例如,手机,汽车,量具,机床等行业价格一直在降,而功能越来越强。这才是“道”。

而营销的核心,就是琢磨人,用种种手段,去诱使,或迫使他人做出购买决定。以前的酒企在研究最终消费者,还算是在“正经做营销”。现在的厂家则在琢磨经销商,不考虑如何让消费者满意,只是想办设法把货卖给渠道商。

举报 | 38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9:16

在白酒行业,有个术语叫“占库”,酒厂的货,进入代理商的仓库,占了代理商的库容,成为应收款。然后给代理商下达回款任务,逼迫代理商掏钱。或者出些利诱政策,超额完成任务给多少返点奖励。代理商苦不堪言,消化掉库存才能见着利润。

举报 | 38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0:20

渠道商,经历了三个时期,最初的建设渠道期,中期的渠道争抢期,最后是渠道掠夺期。

通常,一个销售终端,有固定的配送商为其供货,供货商会编制路线,定期为网点补货。夺取一个配货商,就意味着产品能顺利地进驻几十个网点。

2014有一家牛气哄哄的营销巨头新进入白酒营销领域,并且很有互联网思维。他们猛推一款手机APP应用,目标直指小型商超零售店主,想包揽区域代理、配送商、营业代表们全部的作用。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从自己的几大仓储中心直接发货到零售店,在APP里比价、订货和结算。

举报 | 38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1:14

他们的模式简化为,厂家——APP后台仓库——零售商——顾客。算是同时革了区域代理和区域配送商的命。渠道缩短了一个环节,而事实上,有些大的区域代理商,本身就是配送商。在这个意义上说,渠道并未缩短,并不是革命性地提升效率,只是在高效地抢夺终端。

但这比起传统模式的三次物流,减化为两次物流,省去一次物流。看起来确实是商业模式的进步。想法看起来很美好。

楼主认为它其实在走歪路,因为他没有关心消费者身心健康、真正的心灵需求。仅仅是在争抢渠道,用尽一切手段抢占消费者能触及的购物空间。这抢来的终端,对知名品牌有用,对于新兴品牌,还得辅以广告,才会有销量。

举报 | 38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2:19

第21章 酒香真怕巷子深

深巷的好酒,会不会因主动传播让你发现?

我们能在市面上见到的酒,都是营销的结果。历史上的某个地方,曾经存在过许多许多好酒,但是,他们大多倒闭退市。多不胜数。有无数位豪情老板,爱酒,真诚,看不惯这勾兑充斥的酒行业。带着500万甚至更多的资本进入酒行业。

按照正常的逻辑,好酒,原酒,越陈越香,只要坚持做好的酒,纵然卖的慢。这存下来的酒也会升值啊。于是坚决不去在营销上投入。而相信“好酒不怕巷子深”,相信口碑会赢得回头客。

而结果呢,在营销上大力投入的酒,倒是不乏成功的例子。专心做品质的酒企,无一例外地倒闭出局。

举报 | 38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3:28

藏在深巷的好酒能否通过口碑自我传播?借用物理学上“增殖反应”的概念。来推导一下。

先回顾“增值反应”的定义:一个慢中子,会令铀235原子发生裂变(一分为二),并且产生更多的慢中子,而这些新产生的慢中子又会进一步引起其他铀235原子裂变,使裂变过程持续下去。

类比到酒:一个酒友喝过某酒,会带动2个或更多的酒友来喝这酒。最终使得传播过程持续下去。

举报 | 38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6:10

如果1人带动2人的说法成立,确实会产生持续传播下去。把传播的层数编上数字,叫第1代,第2代,第n代,则下一代是上一代的2倍。得到2个公式:

公式1:第N代人数=2的(n-1)次方

公式2:所有1~N代的总人数是,Σ2(n-1)次方

第1代1人,第2代2人

第3代4人

第10代1024人,第16代65536人,第1代+第2代+„„+第n代=多少人?

这个结果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举报 | 38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7:40

我认为传播过程不可能是增值过程。绝对是个衰减过程。

再乐观一些,不增不减,1人带动1人,第N代人数=1,N代总人数=N,这公式是否成立?这种慢速的持续传播是否可能?

这个不增不减公式你信吗?反正我还是不信。

这个传播过程,会有,但一定是个衰减的过程。,大部分人没有发展出子代,只有个别个体的传播率大于等1。例如,第一代100,第二代3,第3代0。问题是,这第一代的人从何而来?如果第1代人数没增加,这金子根本没机会发出光。

举报 | 38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9:15

白酒,是非常特殊的商品,首先,你不会主动买陌生的酒。其次,当你在某个酒场喝过别人带的陌生好酒,你过后不一定记住酒的名字。就算你记得酒的名字,也不过是“下次若遇到这酒我愿意喝”。真的去买来试喝?不可能,为什么,你没到喝酒时间想不起要买酒。真要买酒时,可能嫌它太便宜,或嫌它太贵,或嫌它包装不够档次,或嫌购买不方便。实际情况是,你到了饭店后,才开始在菜谱上找有什么酒。

举报 | 38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1:57

人性总是健忘,对任何事物都会淡忘。一条天天在走的步行街道,如果有一家店铺换了店主人重新装修,绝大多数人不会记得它曾经的店名、曾经卖什么。

一些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知名品牌,每年都要投一笔基础广告费,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刷存在感,告诉他的顾客,我一直存在呢。名酒尚且要不断地投广告以加强印象。一个不投广告的新酒,第一代种子一定会把它忘记,根本不会有第2代第3代传播。

举报 | 38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3:06

酒要卖,得有3个条件,第1条,经常见酒企的广告。没广告,陌生的,根本没人敢尝试陌生。第2条,被人带着喝过。只有体验过了,才可能下次自己也买来喝。第3条。得有精美包装呢,包装不上档次,请人喝没面子,自己喝也怕被“以次充好”。同样的价格,谁都希望买包装漂亮印刷精美的。

正是我们自己的贪婪本性,诱使厂家投我们所好,过度包装、过度宣传。

白酒市场,完全是一个营销至上的市场,只要营销到位,什么酒都能大卖。而不做营销,好酒根本没机会卖。我们自己的人性劣根,正是这过度营销的根本原因之一。

举报 | 39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3:57

只有极少数玩家级的酒友,在不喝酒的时候,去寻找深巷里的好酒,提前买回来,加入自家酒库中。家中未建酒库者,怕是永远不会这么做。

所以,一个酒无论它多么好,若无营销投入,根本就不会传播,不会有销量。顶多在同学亲戚这私人小圈子里被把玩着,被传播到圈外?很难,很难。

再往深处反思,市场经济哪里是在优化资源配置,分明是在快速地消耗资源。

举报 | 39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支玛格尼 时间:2015-09-15 16:00:27

好贴!顶起!

举报 | 39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东方暗纹豚 时间:2015-09-15 16:09:29

@金风泗水 10楼 2015-09-12 18:26:00

那中档区的酒,一百元左右的,哪个是好酒呢?算算这成本,瓶子盖子盒子,十元肯定够了,按理说,该灌点好酒了吧?但事实上大多是酒精调出来的,就是不给你灌好酒,不舍得多加哪怕两块钱的原酒进来。

好酒,喝不起。便宜酒,真心不能喝。这万能的市场经济啊。解决起原酒问题时,它失灵了。

如今年纪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假如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印象的,他们会记得,当年的酒,就算散酒,都是粮食烧的好酒,与现

—————————————————

以前没听说过勾兑酒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39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鹰击长空1917 时间:2015-09-15 16:31:13

举报 | 39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31:48

第23章 呼唤供销社

每次驾车在长三角,珠三角的高速公路上,看着滚滚车流,我想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活力,更是资源的浪费。奔驰的车辆在每一秒都要消耗资源。这物流往来,有些是必要的,但一定有些是不合理的虚耗。搞经济,一定要产业带吗?

比如酒行业,现状是名酒满天下,全国都在卖这几个名酒。有没有更合理的方案?

其实酒友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是安全的粮食酒,好喝就行,味道比名酒低一些没关系,价格实惠品质安全最重要。

举报 | 39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32:36

我假想一个图景,假设我们回到1987以前。假如国营供销社体系还存在于城市里,每个城市还拥有几家国营酒厂。这些酒不出名,甚至没有名,就是光瓶酒,甚至是散酒。但是能保证酒是真的粮食酒,酒直接进入供销体系,简单的成本加30%利润,酒的价格,只要几十元最高也就50元。国营的本地酒厂用本地的职工,没人掺假。这是不是全城酒民之福呢?对应的,天价酒就得萎缩,大酒企背后的资本家们利润也得缩水。

产业集中,品牌集中,并没有带来白酒行业的高效与低价。若换为分散化的布置,用国营信用来卖无品牌酒,是不是更佳的方案呢?

举报 | 39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1:23

我想起机械加工领域的两种生产组织方式,一种叫流水线,一种叫加工中心。类比一下。产业带模式,对应流水线模式。典型流程是A地原料,B地的包装材料,C地组装,D市销售。

加工中心模式,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加工中心,拥有基本的配套产业,如酒厂,酱油厂,皮鞋厂。供应着本地人的生活消费需求。在资原消耗上,加工中心模式肯定要少于流水线模式。

加工中心,共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厨房。做个简单的试验:把盐,油,水,酱油放在稍远些需要走几步路的地方,你会发现,做一餐饭用的时间,被不可思议地大大延长了。

举报 | 39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库各个 时间:2015-09-15 16:41:27

mark

举报 | 39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2:49

供销社模式,它绝对不仅仅是商品流通这么简单。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它代表着另一种社会体制,另一种价值观。

供销社核心是供应商品。注意,是供应商品,而不是销售品牌商品。它为背后的产能提供销路。它让消费者以略高于生产成本的代价,买到放心的商品。而不是去塑造品牌,供销社本身就是品牌。国企产能——供销社——顾客这一体系,是去品牌的。

举报 | 39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5:37

去品牌化,顾客信赖的是供销社的“国营”属性二字。相信的是供销社背后产能的“国营”属性。供销社本身就是品牌。供销社能卖散酒,卖散酱油,卖散装粉条。这里不会有无良商人的色素粉条,毛发酱油,香精假酒。若换成私营的商店卖散装食品,你还会放心大胆地买吗?

第24章 探讨新的流通模式

2015流行电商定制酒。在电商平台,酒企的电商分销商,或代理商的电商部门,发快递给酒友。

这些酒,大多是换瓶不换酒。换个包装,以维护线下渠道商的利益。此话怎讲呢?酒厂给渠道商的返利,不喜欢给现钱,而喜欢给酒。这酒得卖出去才能兑现。于是渠道商就在电商平台低价甩货,抢的是别省的份额。线下零售价,与终端的供货价,有着较高的溢价。被电商低价一搅和,实体零售商就没法高价出售,于是纷纷告状。

于是就开发出线下线下两种包装,各有各的价格体系。厂家禁止线下的酒到线上销售。

电商定制酒,是厂家主导,并没有酒友的参与。并不能解决酒友要喝粮食酒这一要求。

举报 | 41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00:24

中国茶酒文化论文 篇2

1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

1.1 儒雅端庄的形象深入人心

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其发展过程也是精华积淀的过程, 这对形式美的构成具有显著作用, 从现代中国茶包装设计仍可以一窥其貌。如高、中档茶叶包装需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传统文化赋予了茶叶包装更多的文化气韵, 这也是茶叶包装的一项基本要求。由此可见, 中国茶包装设计是一种表现传统文化内涵和讲究中庸、协调的整体文化形式。

1.1.1 色彩设计。中国茶包装设计在色彩应用方面通常以茶的属性来选择色彩, 常见色彩有绿色、蓝色和黄色等。因受到传统色彩观念的影响, 黑与白两种颜色应用较为少见。绿茶, 久负盛名, 色彩鲜艳, 清逸出尘, 视觉冲击力十足, 且不乏浓厚的文化涵义, 因而应用绿色非常广泛。而黄褐色可以赋予茶叶古朴怀旧的感觉, 充分表现茶叶文化悠久的历史。

1.1.2 外形设计。国人多讲究以“方”为贵的“中和”之美, 长短适宜, 四平八稳, 这样切合中国人温柔敦厚和求稳内向的心理特征。而在平面构图方面则强调缜密的“中轴”意识, 亦称左右对称, 沿着中轴线向两边逐层推进, 从而构成较为完整且有规律可循的序列, 可突出较好的韵律之感, 整体表现沉稳且大方。

1.1.3 图案设计。部分茶叶包装采取均衡手法则是利用上下左右文字图案来保持视觉平衡, 再外包装上多采用古代窗棂和龙形等图案, 以此表达古韵之情。中国茶包装的意境设计往往能够体现出来的是“茶道精神”与传统道教思想的统一性。茶道的本质思想是“静、和、雅”, 而道教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由此可见, 中国茶包装的意境设计主要受到道教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颇大, 孜孜追求“自然美”, 追求“林下清淡”与“潇洒飘逸”的洒脱精神, 将“自然美”归至美的化境。因此, 中国茶包装画面应多以山水自然作为观照物, 以情寄景, 寄情于山水自然, 并以山水自然明志。

1.1.4 字体设计。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审美观和情趣观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有音乐旋律美, 无声之处依然伴有缓慢节奏;它有舞蹈风姿美, 静处仍显跃动;它有绘画精髓, 虚实结合, 浓淡相衔, 俨然一部无彩绘画。由此可见, 诸多设计者将字体元素引入中国茶包装也是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与此同时, 传统美学另一个较为关键的特征是以观察的视角去考察不同事物, 神虽储存于形, 但又形而上者。因此, 古人常常以“不即不离, 若有若无”作为理想美, 这也是虚实结合、实中有虚的由衷体现, 并重点强调相由心生和情景交融。

1.1.5 国画设计。设计者知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内向的和静态的, 追求宁静和睦, 在中国茶包装设计中则多将国画作为表现手法, 以山水底图勾勒镜花水月美, 而包装主题以浓墨重彩突出, 此种浓淡相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正是我国古代国画艺术所具有的真正魅力。

1.2 传统文化的思维形态容易形成固定的设计模式

很多传统文化元素被屡次应用, 也使得中国茶包装设计明显缺乏新鲜感。中国茶包装色彩主要以绿色、蓝色和黄褐色居多, 绿色体现清新飘逸, 而蓝色和黄褐色则更多体现古朴庄重。外形包装以山水自然作观照物, 通过国画形式表现静雅意境, 而字体设计离不开书法艺术, 以“方”为贵的盒子造型, 窗棂和龙形图案设计也让人不得已产生审美疲劳。设计者以“中和”完成设计, 虽然很美, 但看多了总让人赶紧千篇一律的感觉, 而艺术作品最忌讳重复。中国茶包装设计体现现代设计理念和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 不同品牌的茶叶因包装在设计方面无法突破传统束缚, 他们之间显然缺乏相异性, 无法明确识别出各个品牌, 雷同风格明显。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2.1 思维定式。传统的思维定式成为设计思路的主导。茶文化拥有千年历史, 古人好将茶与谦谦君子比较, 如陆羽《茶经》写到:“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君子常以归隐山林洒脱飘逸的形象示人, 因而谦谦君子和山水自然在中国茶包装设计中屡次被引用也就不新奇了。

1.2.2 传统审美观。道教精神讲究“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这句话强调的是美感的产生是直觉观照审美客体过程中某一刹那恍惚能够感到的美境。因而, 也造成了我国艺术理论和审美理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中国美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诸如气韵生动、形神结合均没有相对比较精确的外延和内涵。“有美而无学”致使设计者在中国茶包装方面尽量能够融入比较传统的文化特色, 唯有依仗某一刹那恍惚能够感到的美境 (即灵感) 。然而, 文化底蕴不足和创新能力欠缺导致灵感的匮乏, 崇尚“拿来主义”俨然成为业界的习惯。

1.2.3 传统文化。道家精神崇尚“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它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理想境界, 注重人去融合自然而非征服自然, 极力反对个人拥有强烈的独立特质和进取精神, 强调团体意识、顺从意识等, 此类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惰性特点。鲁迅曾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明厉指出:“中国深受中庸之道影响, 具有整体模糊、渐进发展的特点。”中国人秉承以和为贵, 讲究诚信合作, 寻求群体共性特征, 并极力缩小差距, 这一点与讲对立、讲差异和讲独立的西方文化弯曲相悖。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 历史悠长, 部分消极思想长期禁锢人们的思维活跃性, 使得中国人服从、求稳和从众的心理一直历经上千年也无法彻底被涤除, 这也是中国茶包装设计者无法尽情彰显个性和开拓创新的根本原因。

2 中国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各朝各代都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留下了浓厚的烙印, 新的艺术元素便是从每朝每代中产生的, 最为突出的便是图形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可谓取之不竭, 如原始社会几何形纹样、战国时期的双凤纹和汉朝的四神纹等。南北朝时期, 我国佛教事业逐步兴起, 舞动飞天、莲花图案和忍冬草图相继产生, 无疑给我国文化历史注入了新鲜活力。唐代, 复合式的花型纹样———卷草俨然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符号。从龙形文化来看, 上至汉代下至唐宋元明清, 龙形是帝王的专属语言, 时至今日, “龙”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另外, 国画艺术、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都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 而诸如剪纸工艺、年画工艺、泥人工艺和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也被列入到具有中国文化象征的艺术设计范畴。从曲艺文化来看, 京剧作为国粹, 其脸谱设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中国是符号大国, 将传统艺术元素融入设计, 且不加重构, 可能造成设计失败或雷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茶包装设计直接引入传统艺术元素不可取。在保持中国茶包装设计具有传统风格的同时, 还需注入一定创新元素, 这有赖于现代设计语言和重构设计风格。文字的设计不但可以应用不同书法艺术如篆书、隶书、行书和草书等, 还可以根据字体结构重新进行图形设计。同时, 也可利用文字形象化与重组手段将文字以半文半图或以图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既生动活泼, 又不失艺术的严谨性。色彩的设计可基于传统色彩心理特点适当调整并突破一些禁忌或常规习惯, 保证中国茶包装设计在色彩方面与传统设计存在一些差异性, 更具清新明亮的特征。图案设计尽量删繁就简, 以简洁明快的图形来表现传统艺术元素, 使得包装具有简约、抽象和活泼等现代设计风格, 这也体现出中国茶包装的个性化特点。

鉴于当前世界文化大环境高度开放, 应用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元素的同时, 还应主动汲取西方文化元素, 合理应用现代色彩搭配技巧, 灵活运用包装造型语言, 创造更符合时代精神的设计作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国茶包装设计强调的是艺术设计的原创性和民族性, 对于彰显民族个性和解读传统民族艺术意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 本土化的中国茶包装设计面临世界文化环境高度开放的环境不能坐以待毙, 既要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也要破处传统文化带来的樊篱, 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中和”之美和包容心态积极适应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主动汲取现代设计元素, 取长补短, 保证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茶包装设计艺术, 在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活力和张力, 促使中国茶包装设计“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参考文献

[1]韩家丽.后消费行为下的中国茶文化——基于茶叶包装设计对品牌价值的建设作用[J].2011, (09) .

[2]席志新.中国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理念[J].文艺争鸣, 2010, (16) :144-146.

中国茶酒文化论文 篇3

品质的高度

在很大程度上,奢侈品的高价位与高品位取决它们的高品质,比如LV包,不仅美观,而且用上十多年甚至数十年都不容易坏。法国葡萄酒亦然。Dustinz是一个铁杆葡萄酒迷,他说,在法国,酒庄有着很严格的等级制度。葡萄产地、酿酒用的葡萄品种、酒精浓度、葡萄汁糖分、酒的发酵方法、酒的储藏等等都有几近于严苛的规定。曾有一家酒庄,为了提早上市,将酿好的酒加入新酒中以提高酒精浓度,这一做法被曝光后,这家酒庄很快就受到法律的制裁,遭受的打擊也是致命的。“而在中国的茶叶生产中,这最多算是制造工序的不同,从未见过有茶企受罚,更不用说付诸法律了。”他说。综观中国茶产业,质量问题的确是制约茶业发展的掣肘,而奢侈品必须是建立在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产品高品质基础上的,若撇开茶叶质量,一味地在表面上做奢侈品的文章,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此外,业界也有人认为,不是说纯手工制作的茶就算是奢侈品,必须以茶叶的安全卫生质量为基础(这也是所有茶叶的根本所在),在传承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引进高新技术创新制茶技艺,从每一道制作工序的细节入手。从深度上挖掘茶叶的品质,从品质上保证它达到奢侈品的高度。王启联指出:“不仅要实行标准化栽培,保证生态绿色、高品质的产品,而且还要培育新的高端特色品种,如由茶树的室外栽培转向室内培育,人工营造最适合茶叶生长的室内环境,以保证每一片茶叶都做到精益求精。”。

品牌的打造

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多数都是冲着牌子去的,也许消费者并不在于奢侈品本身成本是多少,但是奢侈品的品牌就是一个很好的向外界传达高端、高品位形象的符号。“有新闻披露说,一个LV包就算用最好的皮料做,成本也不过千元,但售价为什么都要几万元?这就是品牌的价值所在。”Dustinz说。从这一角度思考,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花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同类产品的价格去购买奢侈品,其缘由正是出于对奢侈品品牌的认同。然而,当前中国够得上国际水平的茶叶品牌有几多呢?上海锦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认为,从目前中国茶产业现状来看,只有个别有一定品牌价值的茶叶品牌才具有一定的基础,但这样的企业还寥寥无几,只是少部分企业根据自己的定位涉足奢侈品领域,如四川竹叶青茶业、八马茶业等。

看来,万流归宗,症结还是在于品牌。

“营销学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认知大干事实’。”许孙鑫说,消费者是塑造品牌的关键,茶企要塑造品牌,应是建立在销量基础上的,只有销量上去了才有消费者,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认可度决定着品牌影响力大小。杨光辉也认为,做销量与做品牌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为了做品牌而做品牌,这也是当前许多中国茶企打造品牌不得法的具体表现。“做响、做大、做强品牌,大家都在喊,当然这也是茶企当前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要去如实地解决问题。做响,即提升品牌认知度,能否做到品牌的家喻户晓,能否做到妇孺皆知;做大做强,即品牌的忠诚度,能否做到拥有多而广的忠诚消费人群,能否让他们的忠心坚如磐石。为何‘苹果’系列的产品一推出,就有那么多‘果迷’们半夜排队争相购买,就是品牌忠诚度使然。”他说。因此,他建议,茶企打造奢侈品必须先深耕国内市场,待在国内站稳脚跟后,再走向国际。“比如家电行业的海尔,前期也是先立足国内,把国内市场占有率做到30%以上,然后再‘出国’,通过卡萨帝走高端路线,走‘曲线救国’的路线,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都是很难做大做强的。等做到高端品牌之后,哪怕不说是奢侈品。自然也是公众心目中的奢侈品了。”

许峰胜对于中国茶企打造奢侈品品牌有别解,认为茶企可以“借船出海”。他举例说,源于台湾的高级化妆品品牌“肯梦(AVEDA)”,顾客到店,服务生就会奉上一杯“福康茶”,后来福康茶变成它们的产品,比自己的很多化妆品卖得还要好。“中国茶要成为奢侈品,可以尝试做OEM,LV也可以找国内茶企代工卖武夷岩茶啊!”他说。

文化的灵魂

前面我们曾提到国际知名的奢侈品品牌背后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沉淀,而中国茶尽管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却是缺失深厚的品牌文化,因而如何将中国茶自身的悠久文化与茶企品牌文化对接起来才是关键。“中国茶企如果加以品牌包装,就有希望成为奢侈品品牌。”许峰胜说。这里的包装并不是产品的包装,而是品牌的文化包装。

进军欧洲奢侈品市场的“五虎将”之一的三和茶业,前不久刚刚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UNESCO)回来,它是作为“茶文化”交流大使为第九届中欧论坛提供茶艺服务。“这次我们在论坛的茶歇时间给与会人员泡茶,展示中国的功夫茶茶艺。有不少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中国功夫上,他们不太理解为什么喝茶还要用闻香杯。而我们到法国去开店,并不是为了要卖贵的茶,而是要把中国茶文化借中国茶介绍给法国人,就像他们把法国葡萄酒和葡萄酒文化介绍给我们一样。”执行董事许乔珊说。她认为,三和与其它四家安溪铁观音品牌茶企在巴黎圣日耳曼区开店,是为了把中国茶文化带入欧洲市场,而非纯粹是为了卖茶。而圣日耳曼区高端人士比较集中,容易吸引他们的关注,更容易、更快地认识和接受中国茶文化,进而再认识茶企品牌。此外,她本人也是奢侈品的消费者之一。她说,她也常常会去逛LV、GUCCI等商店,进店不一定要买东西,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感受店堂装饰、服务态度等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等。“文化就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一种无形的东西,奢侈品就像是一件艺术品,在欣赏或是使用的时候。就会将很多感觉联系在一起,这些是无法用言语可以表达的。”

法国LV首席设计师马克·加克布斯(Marc Jaccobs)曾说过:“对于法国奢侈品来说,审美的终极目标是艺术,艺术是奢侈品的灵魂。”换言之,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茶叶,欲打造中式奢侈品,茶企必须融汇中国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品质是基础,品牌是目标,文化是灵魂。非文无以成“品”,非文无以成“奢”。

茶企业文化 篇4

(二)鸿如核心文化理念付出、承诺、负责任、和谐、丰盛。

(三)鸿如老同子经营理念

1、老同子经营天然、环保、绿色、健康的普洱茶;

2、老童子经营卓越的价值观及和谐丰盛的文化理念;

3、老同子经营悠闲自在、幸福温馨的生活方式;

4、老同子经营卓越领袖的创造平台。

(一)“老”象征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普洱茶文化传承;“同”代表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子”代表子承父业、继往开来;未来老同子的代名词就是健美、健康、长寿、生态、环保。老同子最大的心愿就是为人类奉献健康。

(二)振兴茶文化、带动茶农致富。

(三)规范普洱茶市场,提出普洱茶的标准;提升普洱茶的价值;树立云南省普洱茶的领军品牌,打造云南普洱茶的航空母舰。

(四)公司经营理念:质量第一 客户至上 诚信为本

公司核心精神:坚持秉承传统百年品质,遵循传统.传承.传人的原则,坚守绿色生态,传统健康的生产法则,将生产经营自然生态古法制作绿色传统正味铁观音作为目标。

公司文化:以秉承传统、百年品质、茶人合一的人文思想构建企业文化,以中国茶道和、静、怡、真的基本道义提升员工的精神品质,建设一支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热爱公司的魏荫团队。倡导自然、典雅、和谐、高品位的饮茶文化。

(五)我们的价值观:致力于推广自然、典雅、和谐、高品位的茶道具,倡导优雅的生活态度,从而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

(六)我们的企业文化:感恩、服务、奉献、责任.(七)同欣的核心价值观:我工作我快乐 我敬业我奉献

(八)同欣的文化理念:感恩 赞美 服务 回报

(九)同欣的工作理念:自主 自发 创新 精益求精同欣的行为理念:团队 高效 严谨 责任同欣的团队理念:沟通 协助 互动 和谐同欣的服务理念:您的满意 我们的快乐同欣的经营理念:共同努力 一起成功同欣的市场理念:认同 互利 同兴共荣同欣的管理理念:无约而治

(十)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茶文化道具中高端品牌,拥有世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公司经营理念:质量第一 客户至上 诚信为本

五、公司核心精神:坚持秉承传统百年品质,遵循传统.传承.传人的原则,坚

守绿色生态,传统健康的生产法则,将生产经营自然生态古法制作绿色传统正味铁观音作为目标。

六、公司文化:以秉承传统、百年品质、茶人合一的人文思想构建企业文化,以中国茶道和、静、怡、真的基本道义提升员工的精神品质,建设一支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热爱公司的魏荫团队。

科学管理、工艺独特、质量过硬、服务周到、质优价廉”著称

五、:“诚信经营、质优价廉、一百年不变”的原则;以“ 保质、高效”的服务态度,以“原汁原味原产地”为产品特性,有机的融入现代流行元素,不断丰富产品的内涵,致力于打造一流产品

六、福建家和茶立志为茶中君子,以“仁”为立身之本;以“和”为经营之道,传儒家茶文化于四方。主营茶叶为武夷岩茶-大红袍、红茶-正山小种、铁观音。

七、品牌定位:传承儒家茶道,弘扬国学文化

八、品牌口号:修身 齐家 和天下

九、企业理念:以仁为立身之本,以和为经营之道

十、企业目标:打造中国儒家茶文化第一连锁品牌

中国茶培训教案-楼面 篇5

中国茶培训教案-楼面

一.茶的起源 茶发源于神农,闻于鲁国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衰于明清,唐朝茶叶专家陆羽“茶圣”写了世界首部有关茶叶著作《茶经》约7000余字,历史名茶:唐、宋、元.明.清.《茶经》之前,上古时代,母系社会,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树起源至今已经有70,我国得西南地区是茶的发源地,(四川,云南,贵州)云南大密丛林.世界最古老茶树高32.12米,现我国有19个省市生产茶叶,以浙江茶最多. 二.茶的24种功效 少睡,安神,明目,生津至渴,清热,解暑,清头目,消炎,醒酒,去肥腻,下气,利尿,通便,治痢,祛痰.紧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延年益寿,祛风解表.其他……、 三.茶的分类  按茶汤的颜色浓淡分为 白茶(白毫银针) b.黄茶(君山银针)c.绿茶(碧螺春)d.青茶(乌龙茶)e.红茶(金狮,等)f.黑茶(普洱茶) 按采摘时间分为 a.春茶(4-5月)b.夏茶(6-7月)c.秋茶(8-9月) 按生产工艺分 a.非发酵茶(绿茶)b.半发酵茶(青茶)c.完全发酵茶(红茶)d.后发酵茶(黑茶)e.轻微发酵茶(黄茶,白茶)f.再加工茶(保健茶) 四、制茶工艺  白茶:采摘后,经过室内或室外自然的萎凋,慢慢晒干或慢火烘烤后制作而成; 黄茶:在揉捻或烘干时焖堆渥黄,形成叶黄汤黄。 绿茶:因杀青的方式不同,分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四种; .A.炒青:有分为长炒青、扁炒青,圆炒青; a.长炒青:是长条形的绿茶; b.圆炒青:即珠茶; c.扁炒青:又指细嫩炒青; B.烘青:将茶叶烘干加工的意思;(安吉白片,黄山毛峰……) C.晒青:通过日光的照晒杀青;(沱茶,青砖) D.蒸青:通过蒸汽将新鲜茶叶蒸软,然后干燥而成。(阳羡茶,仙人掌) 青茶:采用绿茶杀青方式和红茶发酵方式制成的半发酵茶 红茶:鲜叶经过揉捻、发酵、干燥而制成的一种茶。 黑茶;是用比较粗老的毛茶原料,在加工过程中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制作而成。 五、绿茶的冲泡要领 名优绿茶由细嫩茶芽精制而成,具有“色绿,形美,香幽,味醇”四大特点.正确冲泡可以让四大特点显示出来,使人有美的享受,要达到此目的,需掌握以下四个环节: ① 器皿的选择,用玻璃杯可增加美感,且便于观赏茶的汤色和茶芽在汤水种舒展,浮沉,游动等变化,称之“茶舞”.隔杯时对光可看到汤中有细细茸毫沉浮,游动,闪闪发光,星斑点点,越是细嫩茶茸毫越多,称“湿看汤相”. ② 控制水温,自古茶人对水质,水温都十分讲究,水温过高茶芽被闷熟,泡出茶汤黄浊,味较苦,维生素也容易破坏.俗称“熟汤失味”,相反则茶中有效物不能充分溶出使茶汤香味谈或造成茶浮于水面沉不下去,饮用不便,名贵茶水温相对较低,如碧螺春75摄氏度-80摄氏度,其他80摄氏度-85摄氏度,中低档95摄氏度-100摄氏度. 投茶方式 1.上投法:先冲开水,后投茶叶.2.中投法:先投茶叶入杯,再冲三分之一开水,约一至二分钟,再冲水至七成满.3.下投法:先投茶叶入杯,再冲开水. 冲泡技巧:高悬壶斜冲水,冲水后看是否加盖,看茶,看水,看天气,茶嫩,水热,暑天可不加杯盖,反之闷茶.续水要及时,头泡为“头开茶”或“头水茶”饮至三分之一再加开水. 六、湖南绿茶 高桥银峰,古丈毛尖,岳麓毛尖,南岳云露,安化松针,湘波绿,郴县五盖山米茶,郴州碧云,保靖风针,韶峰毛尖,东湖银毫,河西园茶,洞庭春,雪峰毛尖,新华的“月牙茶”,官庄毛尖,石门牛抵,石门毛尖,沅陵的碣滩茶,大庸毛尖,龙虾茶,白石毛尖(临湖),华容“钟南山毛尖”,桂东玲珑茶,狮口银茶. 七、普洱的.区别 生普: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为生茶.生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苦味,涩味,汤色较浅或黄绿.生茶适合热爱普洱的人士长久储藏,可陈放在家中,年复一年看着生普洱叶子颜色的渐渐变深,香味越来越醇,就像人生履历的累计,有着说不尽的乐趣和兴奋。当然普洱的价值也将随之年年上升。熟普: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称谓熟茶。1973年勐海茶厂与昆明茶厂联合研制渥堆发酵成功后,当年昆明茶厂生产的茶砖因其茶汤金黄润泽,参枣味浓郁,倍受普洱茶人推崇。熟普具有温和的茶性,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当然,如果您有块质量上乘的熟普,熟普也是值得珍藏的,同样熟普的香味也仍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香柔顺,浓郁。

 

悠悠茶韵—初识茶文化[推荐] 篇6

(2004.3-2004.7学期)课题:悠悠茶韵 —初识茶文化

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祖国的茶文化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愿望并持有探索的兴趣,陶情怡性,丰富审美体验。授课时间:2004年4月2日 授课人:肖敏

授课班级:初一(3)班

授课地点:综合楼生物实验室 课时:一课时 师生课前准备:

1、列出题目,指导学生围绕题目去搜集、选择、归纳、整理资料。

2、部分学生带茶杯,茶具。

3、教师上网搜集资料,并筛选、整理出有价值的部分。

4、制作演示课件(音乐、图片、影片、板书设计等)

5、制作配乐散文朗诵《茶韵悠悠》 授课程序设计:

一、检查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请学生简述“茶在中国”等相关知识。

二、对话交流:茶名茶茶具茶馆茶文化

三、品味、欣赏茶诗、茶联、茶谚、茶的传说„„。

四、台湾乌龙茶的茶艺演示

五、营造氛围,学生茶艺操作,奉茶,师生品茶。

六、同时播放配乐散文《悠悠茶韵》 导语: 茶的别名?

看了这节课的课题,同学们一定会想,不就是茶吗,一种饮料而已,怎么搬到语文课上研究起来了?我相信同学们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同时会体会到,这茶可是大有讲究的一门学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人们对茶的认识了解已经远远超出饮用的范围,它已经是一种文化,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

不难发现,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茶知识(主要由学生介绍)◎茶的起源、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

从野生茶树的发现种茶制茶饮茶茶文化(约3000年)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茶的故乡,当之无愧。有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经过多年,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全盛时期,社会上饮茶成为时尚,以茶为雅事,精心操作,还懂得用茶具之美来烘托茶味之佳.人们对茶的经验,经过长时期的积累,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茶艺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十大名茶

1、杭州龙井

7、白毫银针

2、苏州碧螺春

8、武夷岩茶

3、黄山毛峰

9、安溪铁观音

4、庐山云雾

10、普洱茶

5、六安瓜片

6、恩施玉露

◎福建名茶—铁观音: 乌龙茶(青茶)中之极品,被评为全国名茶和世界名茶.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叶商品名.香高韵长,醇厚甘鲜,品格超凡,驰名中外,从民国5年(1916)以来多次在国内外获奖.被誉为“长寿茶”.“青春健美茶”.“茶类中之香槟酒”.“最优美而诱人的天然果香” 最耐人寻味的茶.既有绿茶鲜浓风味,又有红茶甜醇特色.饮后唇齿留香,韵味无穷.它出现于19世纪中期,为福建闽南首创,后传播到闽北、广东、台湾等地。闽南乌龙茶主要产于安溪及毗邻地区,如漳州、永春、诏安等。著名品种有黄金桂、奇兰、本山、梅占、等珍品,最著名的属铁观音与黄金桂。

饮茶,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启发人们走向更文明高雅的生活境界..◎安徽名茶:

名山出名茶。黄山历史上就盛产名茶,现今黄山茶叶很多,知名度也很高。享有盛誉的茶叶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松萝茶、祁门红茶、顶谷大方等多个品种。黄山毛峰

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曾名“黄山云雾茶”,创制于清光绪年间,主要产于安徽黄山及歙县地区。黄山地区乃云雾之乡,长年云雾弥漫,“奇松、怪石、温泉、云海”乃黄山四绝。水气凝重,山风穿流,云雾奔、涌、升、降、飘、逸、明、灭,毛峰茶即在如此环境中诞生。

开汤后雾气结顶,清香四溢,若惠兰之香,且冲泡后芽叶直竖悬浮,继而徐徐下沉。毛峰茶在茶凉之后,仍有余香,人称“幸有冷香”。有“轻如蝉翼,嫩似莲须”之说。入口爽,进嗓润,味甘为贻,余味深长,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黄山毛峰以清明时节采制的最为香鲜。太平猴魁

名列中国十大绿茶之列。属绿茶类尖茶,为我国“尖茶之冠”。尖茶特点是叶芽挺直肥实,两头尖而不翘,不弓弯、不松散。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凤凰山、狮彤山、鸡公山、鸡公尖一带,其中以猴坑所产质量最为上乘。太平猴魁为尖茶之极品。

“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高香醇味,回味鲜甘,汤色清澈,叶底黄嫩。猴魁茶共分猴魁、魁尖、尖茶一至五级共七级,以猴魁为首。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传说太平猴魁的来历有个故事:清未,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茶叶加工尖茶,运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供应市场,获得成功。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中国的茶具:自古以来就讲究其完备、精巧、以“茶具”之美,烘托茶叶之佳。

明清之后茶具讲究精工细作,装饰精美,世界闻名的有景德镇陶瓷和宜兴紫砂陶器系列。中国茶具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新,艺术性增强,给人们带来了温馨愉悦的审美感受.◎中国的茶室: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早年都有代表各地区文化特征的茶馆,如四川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以幽雅著称;广东主要与食结合;北京有京城气派,集各地之大成,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上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茶摊、茶棚等,当代又有音乐茶室、茶吧、茶轩、茶亭小站等。

•厦门的茶馆—很讲究内外的装潢古朴、典雅,木线条格子窗,传统的宫灯、字画、瓷瓶、古玩、显得端庄、儒雅,服务员身着唐装,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很“中国”。

国内有许多茶馆本身就是传播民族文化的地方,如北京的“老舍茶馆”演出京剧、杂技、相声等。

二、品味茶文化(师生对话交流)对茶艺的理解:

茶艺之本:茶性纯正,茶主纯心,化茶友之净纯.茶艺之韵: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

茶艺之道: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茶谚:

1、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2、好茶一杯,不用请医家。

3、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4、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5、无茶不成仪。

6、早茶晚酒。

7、神农遇毒,得茶而解。

8、苦茶久饮,明目清心。

9、壶中日月,养性延年。

10、好茶一杯,精神百倍。

欣赏:从这些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中可以看出来,茶与人们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生活中离不开它,它有益健康又增进友谊,陶冶情操。•茶联:

1、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欣赏:在幽雅的环境中煮茶论诗,是一件多么惬意的雅事。

2、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欣赏:茶与书同样令人陶醉,可见它不仅是满足人们一种生活需要,它实在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1、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

欣赏:北京名茶馆的名联,道出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与我文明古国相称。中国才是茶的故乡。•咏茶诗„„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灵一(和尚)

欣赏:诗歌中人贪恋山野自然之景,一杯香茗在手不忍离去,可见自然与茶的魅力。¬•中国茶道:

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讨论:

“喝茶”与“品茗”仅仅是说法不同吗?

明确:俗—前者是满足人的渴的需求,是一种生理上的物质需求。雅—后者着重于精神,品味识香,增进友谊,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品茗:需要创设一种氛围(幽雅环境)、一份好心情(平和心境)、泡茶的茶具、泡茶的过程、进入一种境界,举手投足处处透着文化气息。

三、茶艺表演

◎请两位学生操作:茶艺表演(泡茶方法、礼节)同时播放—台湾茶艺表演(铁观音)

结束语:我们的祖国,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高雅情操的民族,自古以来,人们种茶、采茶、制茶、饮茶,方寸之间见精神。一杯清茶,传达的是友好、真诚、尊重等美好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在礼貌待客的同时,再说上几句恰当的话语,表达我们真挚美好的感情,使我们这种以诚相待、讲文明礼貌的优秀民族传统得到发扬光大,使我们中华民族更有凝聚力。作业:语文活动—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列夫.托尔斯泰: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建议从下列活动中选择一项:

1、收集20则名人谈美的言论,附上自己的点评。

2、回忆心灵深处美的瞬间的记忆,描述其中的一个瞬间。

3、拍一组照片展示你发现的美之一景.附相关资料:

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题目

1、主题走进茶文化

搜集你能知道的茶馆的招牌名、地址、门脸布置、室内装潢、点评、欣赏(至少一处)。

2、关于我国种茶、饮茶的历史、我国的名茶、分类、特色、茶具、茶艺.3、与茶有关的诗歌、对联、俗语、谚语、歇后语、传说、故事(至少三则、能理解)

4、熟知家庭中泡茶程序、会礼貌待客,熟练操作。

以上内容须全部形成文字说明资料、可附图片资料,希望同学们主动参与,鼓励独创性,坚持练习,并能与同学交流。

二、配乐散文《悠悠茶韵》作者:肖敏朗诵:叶青

北方人爱酒,辛辣、烈性,那直呛嗓子眼的老白干一喝下去,两朵红云飘上了脸,人就变得俊美,豪放。南方人喜茶,大街上随便走走,五步一阁,十步一轩,售茶、泡茶、品茶,随处可见。我曾留心过厦门的茶室,装修多古色古香,名人手书的招牌镶嵌在门脸上,风格独具。木格门,小轩窗,各式瓷瓶、书画点缀其间,自是端庄典雅,别有洞天。有茶室处便芳香四溢,有茶室处便风韵别致古风犹存。初来厦门串门儿,看到主人盛情烫杯泡茶,总有些受宠若惊。殊不知这是闽南最常见的礼节,寻常巷陌,妇孺皆会。看到人们用那小如美女薄唇的茶杯盛茶,心中常不免暗暗叫苦,那么一点点,哪儿够喝呀。其实这“喝”字理解得极不准确。闽南人泡茶不是为“喝”,而是为“品”。小心翼翼地捧起一盅茶,缓缓送到唇边只那么轻轻一啜,悠闲洒脱,幽雅之至。品茶者的感觉大约也赛过神仙了。在厦门,泡茶不单单是为了解渴,倒是一种习俗,一种礼节,一种文化,一道风景。

无论盛夏的傍晚还是秋风萧瑟的黄昏,都能看到店前树下,朋友三五围坐,泡茶聊天,一边是主人尽心尽力地添茶续水,一边是客人的频频品茶,此起彼落,唇齿留香伴着神采飞扬地“神聊”,天南地北,喜乐悲欢,就统统都涌上这小小茶桌,茶香缕缕驱散了人们的辛苦疲劳,忧愁烦恼。品茶品到路静人稀,万籁俱寂时分也是司空见惯的场景。

北方人泡茶,可没那么讲究。客人进得门来,主人抓一撮茶叶放在杯子里,开水一冲,大功告成。全没有烫杯,续茶的繁琐。仅从这一个生活细节也可以看出南方人活得细致,透着精致,那养成的性情自然也就比北方人细腻委婉得多了。

说到茶道我是一窍不通的。但自从观看了茶道表演,就颇感儒雅优美,不愧是一种国粹。记得那天的表演者都身着唐装,三男品茶,三女续茶,详细环节已记不太清楚了,但泡茶女子那份从容娴雅的神情,一双纤细灵巧、技艺纯熟的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身着蓝底素花袄的女孩儿,那精美绝伦的茶具,那舒缓轻松的古乐,把人带到了遥远的古代,让人如梦如幻,难以忘怀。

在厦门似乎哪条街道都有茶室,但我一般不去那儿品茶,总觉着自己是个门外汉,去那样专业的地方,未免太正式也太奢侈了,不如去海边泡茶,来得轻松自在。同家人在黄厝海滩上泡茶,那真是一种享受呀。撑起一顶太阳伞,面对着茫茫的大海,一盅香茶在手,可以细细品味.同起伏的大海一道呼吸,望飞鸟上下盘旋,名山大川,影片歌舞,家常儿女,自是无话不谈,妙不可言,幸福须分享,千真万确呀。亲友难得相聚,转眼又各奔东西。眼前香茶热气缭绕,让人感到生之美好,生之可贵。

于是,在南国海岛,我爱上了茶。香茶在手,可以忘忧,这来自天然,连接亲朋的茶哟,让人品尝到了生活的味道。但愿生活里总有茶叶飘香,茶韵悠悠„„。课堂教学后记:

学生们欢天喜地,好像参与一个盛大的节日„„ 本次公开课,多数学生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离上课还有好几天,他们就跑来打听哪一天上,需要带什么东西。多数同学材料准备充分,发言踊跃,而且还练习了动手能力—沏茶、奉茶,对茶的有关知识掌握一些,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实现了预期学习目标。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科书序

1、学生还没有全部参与进来,尚存在很大差异。

走进新课程以来,我们经常出一些专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学会整理资料,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力,把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在学生完成课前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三种状态:

A、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积极、热心,搜集的方式主要是到网上,然后将下载资料归类整理。完成本次公开课作业,许多学生的积极性让我感动,他们有的拍来实物照片,有的拿来实物;有的把搜集的材料直接邮寄到我的邮箱里,热情高涨,令人鼓舞。

B、处于一般状态的学生,也知道到网上去搜集资料,但他们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种种顾虑,或者还不习惯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懒于整理资料,只是打印或抄录出来完成作业。

C、还有一少部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搜集,或者家里不具备条件,没有电脑,没有图书资料,也懒于去图书馆,这种学生还在等待,等别人找来材料,等待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其中好的学生抄录一点,还有较差的只是听听而已。

经验积累:

1、课前学生的发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论学生从哪个角度去搜集,搜集多少,都给予鼓励、支持、赞扬,重过程。

2、探究主题确定后,学生会产生许多疑问,如与主题相关的系列“子”问题,究竟要研究哪一个?如何操作?有些学生会感到困惑、茫然,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教”,还不太善于自己“做”。因此,教师要适当启发引导,与学生讨论、商量着进行,在时间的要求上不强求一致。

3、教师表达要与同学们一块学习,共同探讨的愿望,渴望学生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事实上到真正开课时,学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学习任务,课堂教学只是为学生的释放、交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说课要点:

1、教学目标的确立—谈“初识” 在教学的设计上,我重点考虑了两个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新的尝试,从来没做过。而我选择的茶文化,又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不是一两节课堂教学能说清楚的。因此我把学习目标定的低一点,叫做“初识”,更符合初一年学生知识积累的实际情形,让他们通过参与这一课,对茶文化产生兴趣,了解茶的一些基本知识。

2、强调“本土”—知识介绍侧重点

在师生交流有关茶知识的时候,重点介绍福建是重要产茶区,及安溪乌龙茶的名牌产品—铁观音,这样在学生心目中突出了本土意识,吸引他们关注家乡,热爱家乡。

3、“文化”不能忘—本课重点

另外我们在讨论交流有关茶的知识时,不能离开“文化”二字,这样才有我们语文课的特点,我们不能把重点放在茶的产地或好茶的鉴别方法之类问题上。而是重点品味与茶相关的“茶诗歌、茶对联、茶谚语、茶传说上”这样看起来才更像语文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茶知识介绍。

4、创新之处—学生的茶艺表演

关于茶艺表演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茶艺的兴趣及欣赏,在操作中品味,在品茶中感悟,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氛围,`幽雅、宁静、香气袭人、古音悦耳,让人整体感受到茶韵之美,让学生明白饮茶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优美的品茶环境中感悟那种崇尚自然,待客之道,文明礼仪等。

中国茶酒文化论文 篇7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近年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国内的茶文化有逐渐衰落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咖啡、奶茶、袋泡茶的选择远大于对龙井、毛峰、白茶等本土茶的选择。在英国,饮茶的风俗最早只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在贵族中流传,在随后却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并将其传播至海外,乃至茶源地中国。通过海上茶路传到英国的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改造而得到了英国人的认可?而我国源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作为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茶路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中国茶文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又该怎样用好这个平台重塑我国的茶文化?文章主要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2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西汉,茶叶已步入商品化。王褒《憧约》“武阳买茶,杨氏担荷”中已出现类似茶卖场的“武阳”。唐朝国富民强,思想相对开放,从而带动茶叶的销售。茶商利用大运河沟通南北贸易,促成唐朝政府与吐蕃、回纥的“茶马交易”,为现代茶形成自然科学独立体系提供条件。唐朝的陆羽著成首部茶书《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一部著作,有“茶叶百科全书”之称。内容涉及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当时的饮茶风尚、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宋朝时茶文化再度盛行。茶叶种植区域扩大,茶叶产量增加,城中饮茶蔚然成风,同时,出现了很多茶文化相关著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的繁荣景象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似乎仅仅止步于现有文化,并没有深入地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据世界银行2014年的统计,中国年人均茶消费不足500克,远低于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见图1)。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似乎处于被动、阻滞状态,寻找不到继承与变革相融的结合点。

茶文化在中国逐渐衰退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质量问题。中国的茶叶农药残留、造假、重金属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安全隐患无法解决,那么中国的茶叶无法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受质检的限制,更无法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其次,中国的饮品消费存在一定的西化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受到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国人对咖啡、可乐等西方饮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普及。

3 海上茶路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3.1 海上茶路的起源与发展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逐步形成并完善。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又分为北线与南线。北线有“西北丝绸之路”,即张骞出使西域的官方通道;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北至蒙古高原,再西行可由天山北部进入中亚。南线有从西安到成都再通印度,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过南海,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远达非洲和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深厚。经过隋唐之前朝代的铺垫和积累,隋唐期间的陆上丝绸之路空前发展,为中西方文明带来了极大发展。中国的茶业、丝绸、陶瓷不断出口,西方香料、科技也不断涌入,在唐都城长安,胡商往来不断。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南宋时期借助临安沿海优势,南宋政府注重发展海运事业,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明朝初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鼎盛,广州、泉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发展成为重要港口。到了明代中叶,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由此打破了两百多年的海禁政策,私人得以出海贸易。在此期间,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这条航线把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中国生丝和丝织品经太平洋转运至美洲大陆,然后又经大西洋再运到欧洲各地。此举使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联系东西方的全球贸易航线。

而今的丝绸之路加入了科技元素。高速公路、油气管道、电网等连通全球,以三条线路为主:北线以欧亚大陆桥为主(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中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南线以跨国公路为主(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详见图2。

3.2 海上茶路在英国的发展

西方有关茶叶的记载最早始于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斯。在其《旅行记》中提到:“一位名叫哈只·穆罕默德的彼斯商人,向他介绍了中国出产的一种叫‘Chai’的植物及其用途。虽然茶风靡于英国,但将茶作为商品第一次登陆欧洲却始于荷兰。1606年荷兰船第一次从万丹将来自中国的茶叶运到欧洲。9年以后,英国人也开始贩卖茶叶到欧洲。1615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日本出岛商馆的商务员维克汉写给其驻澳门商馆的同事,请他代其在澳门购买茶叶,要求他不惜高价买一罐最好的茶叶。

1637年,以威廉·科腾为首的一批英国商人,组成“科腾商团”,来到“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广州虎门,初探中国贸易。此后,为了能更顺利开展茶叶贸易,英国商人在1644年设立贸易中转站。东印度公司在福建厦门设立代办处,专门收购福建武夷茶,运至爪哇的万丹(位于今印度尼西亚)销售。1676年,英国又在厦门设立专门采购茶叶的商馆。19世纪初流入广州的银元,平均每年约在100万两。以致当时英国商船到广州来,所带货物不多,大部分是银元。为了获得大量茶叶,也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先是改变印度(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原先零散的个体经营模式,并建立起体系完整的产业:在印度制造鸦片,再装船从印度运至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一条从中获取巨大利润的商业链条。

1839年6月虎门销烟后,英国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英国最终赢得了这场鸦片战争的胜利。在战后签订的《南京条约》里英方要求中方废除商行、增加五口通商,从而打破了中国的茶叶外销壁垒。不仅如此,英国还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置洋行,负责中国的茶叶出口。除此之外,英国通过投资开设茶厂更进一步地深入中国市场。

英方与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合作。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由此可分析,英国对于加入“一带一路”也是早有准备。因为“亚投行”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成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英国作为西方首个宣布加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国家,展示了英国政府对于中国促进亚洲基础设施发展的高度支持。

4 茶文化在英国普及的原因

4.1 健康功效

茶叶刚传入英国时,是在医生和商人以突出其医用价值为主线进行宣传的。茶叶借助广告这个平台,为英国人所知。1660年,一份有关茶叶广告宣传单———《茶叶生长、品质和功效的确切描述》中描绘了茶叶的好处:强筋壮骨、治头痛头晕、可明目、健胃、助消化等。英国人通过这种以广告为载体、医用价值为主线的传单逐步了解茶,从而推动茶的销售量也开始稳步上升甚至是激增。

4.2 名人宣传

茶叶能成为英国头号国饮离不开英国王室“名人效应”的推动。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并携带红茶作为嫁妆带到了英国。新王后崇茶观念极深,称饮茶有助于身材保持苗条。并在宫廷开设奢华的茶室,由此引领了英国社会名流的饮茶潮流。此后,英国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更是为茶的推广推波助澜。为了让午饭和晚饭之间不至于太过饥饿,公爵夫人让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和茶来缓解暂时饥饿。这种生活习惯在贵族圈中蔚然成风,逐渐发展成为女性的社交活动。男性也挖掘到了其中的价值:几壶红茶配上小奶酥、小蛋糕就可以邀请朋友聚会,抑或进行议事、商业活动等。这也就形成了英国著名的下午茶。维多利亚女王认为,下午茶更利于英国国民精神放松,因而倡导英国国民喝下午茶。随着英国下午茶内容的不断丰富,英国茶文化成为一种精致的饮食方式甚至是高雅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文人的示范效应也颇具影响力。英国文学巨匠约翰逊以茶启思,并用以茶会友的方式开展文学俱乐部;文学作品上更是将饮茶是精神享受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英国诗人拜伦写了一首《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的诗,让大众对茶向往不已;英国著名女作家奥斯汀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设置了很多品茗红茶、享受生活的场景;此外,英语中还有很多与茶有关的单词和词组,比如:tea leaf(茶叶)、pink tea(午后茶会,正式的社交活动)等都体现了英国人对茶的迷恋、尊敬。文学巨头们的带动让茶成为英国人文化的一部分。

人们乐于追随名人的品味和倡导。20世纪初,英国人的饮茶受到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巨变。便捷化、多样化的饮食结构让年轻人开始渐渐远离从前的饮茶方式。但是时任英国自由党的商务大臣丘吉尔将“准许人们在工作期间享有饮茶的权利”这一社会改革提上日程: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5分钟的茶休时间。英国喝茶的传统借助这一改革延续至今。虽然现在快餐饮食店、速溶咖啡和其他罐装饮料占据英国消费市场,然而,英国人对茶的喜爱却没有大的变化。这项改革功不可没。

4.3 销售灵活

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也归功于其销售形式灵活应变,满足需求。在物质还不尽发达的18世纪末,价格的高低是普通百姓甚为关心的。而此时相继出现贫民开始饮茶的记载。1799年,伊顿爵士写道:“随处可见米德尔赛克斯或萨里郡(在今伦敦西南部)的贫民茅舍里,穷人们从早到晚喝茶,晚餐也豪饮不辍。”那时仅英国伦敦就有约2000个茶馆。茶叶之所以普及18世纪的英国与茶叶价格的大幅下降关联甚多。17世纪末到1712年,茶叶还处在奢侈品阶段,平均每磅16先令左右;18世纪后期,特别是1785年之后,有些茶叶价格甚至低于2先令6便士。

英国茶的大力发展离不开贸易。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猛进口,还有内部船员的私人贸易,私商、散商的贸易、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茶叶走私、1785年的英国减税法的实行都使得茶价逐步下跌,中产阶级以及部分下层阶级的英国民众也成为茶的消费者。英国茶的市场适应力极强,适用于各个层次,满足多种需求。当英国社会经济发达时,人们购买力普遍上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除了中上层的消费,茶又借助工业革命的发展,结合饮食进入普通家庭:工人工作强度大,而茶叶、牛奶和糖的搭配,帮助工人更有效地工作。

随着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增加,英国的茶叶也随之发展。首先,袋泡茶的发明。袋泡茶的发明顺应时代主题,使人们饮茶更为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吸纳了更多不同茶源。其次,英国加大对茶广告方面的投资宣传;开辟专门场所;重视品牌也很关键。Lyons,Co-Op,Ty-Foo等品牌曾一度主导英国茶叶市场,尽管它们曾受市场冲击、公司所有权变更等磨难,但是它们的核心———品牌,却让英国茶闻名世界。

4.4 海上茶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促进

饮茶文化在早期对于英国文化而言的舶来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成了英国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对中国的社会和城市产生了长足的影响。各大酒店、西式餐馆推出的下午茶套餐受到极大的欢迎。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饮茶文化却只能辉煌于曾经的历史,而止步于现代商业的蓬勃发展。

而今的中国可以借鉴英国善于吸收外族文化并将其内化成为本土文化的智慧,将“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优势。首先是海洋文明的转型。中国长久以来以内陆、农业文明为主,而“一带一路”是中国从陆上和海上走出去的绝佳通道,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的同时推动海洋文明发展,从而成为陆海文明兼备的国家。其次是科技文明的转型。在沿路的铁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和通信网络等组成的综合而又立体的联通枢纽上逐步建立相关的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形成建筑业、冶金、通信、物流、旅游等经济链。

至关重要的一点,中国梦的实现。“一带一路”就像实现梦想的向导和通道。第一,规则的制定。中国依据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首创两条“丝绸之路”,这意味着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制定规则的水平,这也是我们开放战略达到一定水平的体现;第二,我国包容、开放传统理念的深化。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如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此后,又吸纳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5国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土耳其、斯里兰卡和白俄罗斯三国成为对话伙伴国等。这些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大多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合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摘要:文章以习近平主席2014年11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的谈话为契机,以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论文背景,分析和讨论了海上茶路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环境下,如何紧跟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思路,通过推动和利用海上茶路,促进中西贸易的持续发展以及文化的多方面交流。

关键词:茶文化,海上茶路,中国,英国

参考文献

[1]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5-9.

[2]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0-81.

[3]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茶:“清醒文化”的代表 篇8

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中写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代诗僧皎然在他的传颂千古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赞誉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生动描写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的《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写道: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是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的诗中,不仅提到了茶道这一名词,而且全诗写明了品茶悟道的整个过程。即品茶时通过涤昏寐、清我神、除烦恼;净化心灵、修身养性达到自省、自悟,最终契合大道的过程。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同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茶禅一味”。

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串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文怀沙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47公岁(文老印语:以论公岁不惑颇有余知天命尚不足),近来出现在荧屏上,依然是谈笑风生,银须飘拂,目光锐利,耳聪目明,声如宏钟。文翁曾历任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多所大学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安吉国际吴昌硕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文老治学以楚辞为其专长,而对于经史百家、汉魏六朝文学、历代诗词歌赋,甚至佛学、音乐、戏剧、金石书画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很高的见地。文翁又是当今的一位茶人,先生并非只爱品某种香茗,而是有着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层次浸淫。

谈到茶,文老快人快语,开门见山:“当今世界,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醒的文化,一种是糊涂的文化。糊涂文化代表物是酒,清醒文化代表物是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写过四个字:‘难得糊涂’。我说;‘难得清醒’。酒是糊涂文化,又为何能为大众所接受呢?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为了逃避矛盾的困扰,不得不有意使自己置身于糊涂的心态中来缓解痛苦。‘但愿长醉不愿醒’。然而,人总不能永远处于糊涂的醉态,更多时候需要清醒,这需要借助于茶。酒能使人糊涂,使人亢奋,使人失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茶能使人清醒,使人理智,使人文明。我们经常听到:某人喝醉了酒,发酒疯打人。没听见说:某人喝了两杯茶打人。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生活在商品社会,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更多更复杂,更需要清醒。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倒上一杯茶,在浓浓的茶香中,品味这清醒的文化吧!”

文老说:“饮茶有益身体健康,更益身心健康。茶能提神、醒脑、益思、养性,众多文献有记载。何不在云淡风清的日子里,品品茶,放松心情。好茶沁心,甘醇如霖。何不在忙里偷闲的日子里,品品茶,修身又养性,淡雅、舒适更宁静。”

上一篇:“绿色上网,健康成长”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雨花点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