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

2024-09-14

新历史(通用9篇)

新历史 篇1

历史新课程论文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学方式 历史新课程论文 内容摘要:目前我省已率先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行列,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方式能否成功转变是课改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整理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理念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该问题的认识。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我国古时便注重对技能的培养,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的确,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温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学习成绩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次,需要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必然也要改变,我认为应该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参照。该思想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粉笔”“黑板”之于工业社会的教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一样。),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角色问题。

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即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着重点来选择。

四是要符合学生实际,如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是选择方式的重要基础。五是要符合教师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第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以下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解接受方式主要过程为:复习讨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重点总结;练习反馈。其功效是:学生能在教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历史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逐渐接近于历史研究,内容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合理、适度地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构知识内容,建立经验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对认知误区的清理、寻找到认知的依据和范例。例如,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部分对梭伦改革的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是借助于“学思之窗”中的史料来叙述的,十分难懂,只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梭伦改革把公民按收入划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500斗级。那时候青铜铸币还没使用,人们用每年收获的粮食、橄榄油、葡萄酒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要是收入达500斗以上,就是最富的等级,田产至少在30公顷以上,是地主老财。第二等级叫骑士级,岁入300~500斗。达到这个富裕程度的公民就能养得起一匹以上的马。希腊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养匹马是花费昂贵的事,因此是富人的标志。这个等级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富农。头两个等级的人不多,也就1000来人,因为富人毕竟是少数。第三等级叫双牛级,有地约12公顷左右,收入在200~300斗之间,这个收入意味着能养得起两头牛。人数约

1.5万,是城邦里的富裕中农或中农,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把他们称作“中产阶级”,认为这是城邦稳定的基石。最后一个等级是收入200斗以下的少地、无地公民,称日佣级,人数约2万,属于城邦里的“贫雇农”。穷人还是比富人多。同学们一定会问:拥有11顷以下土地的人还算穷人?当然要算。11顷土地对古希腊人来说也就是仅可糊口而已。因为古希腊人耕作技术落后,连施肥、灌溉都不懂,为保持地力,每年还实行休耕轮作,今年种的地明年便休耕,所以用今天的标准看11顷是多了,但放到古代就很可怜了。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就易懂了。

问题探究方式主要过程为: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教师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可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

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教学方式主要过程为:教师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课堂或实景中体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内容,获得历史知识,表达情感。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讲授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一目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教师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州的古建筑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教师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医、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徽商几乎“无货不居”,但最为重视食盐的经营,由此出现了不少盐商巨子。(打出介绍闵世章的一段文字)歙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辍学。长大后发愤自学,精通文史。一日读《史记·蔡泽传》,对蔡泽赤手而取富贵的事迹赞叹不已,遂立志法其所为,只身奔赴扬州,为一家盐商管理账目。数年之间,他摸清了盐业的行情,于是自筹资金,独立业盐,终于成为“家资百万”的大盐商。

除贩盐外,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了他们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放映短片)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今天徽商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自学讨论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历史教学,也可以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主要过程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思考;师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检测反馈;教师总结。自学模式的功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际参观教学方式

我们无锡历史悠久,历史古迹俯拾皆是,如江阴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徐霞客及刘氏三兄弟故居、国民党要塞司令部等,教学时将这些有利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无锡有更大的益处。因此,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历史古迹、遗迹,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学教相长教学方式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

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

最后,运用新教学方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化运用,即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整体观、综合观,把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综合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扬长避短。

二是要艺术化地运用,即教学方式要尽量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应尽力让教学方式本身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

三是个性化地运用,即在运用中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个性溶入教学方式之中,使之成为组成教学方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另外,个性的运用需符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据此而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方式。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足,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宜,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牢记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新历史 篇2

高克是位复杂的人物。二战中,他的父母都是纳粹党员,高克后来当了基督教牧师,从政后参与推翻民主德国,并负责处理民主德国的秘密警察档案。对德国人来说,高克有很好的声誉,但他曾把“反共”挂在嘴边,政治立场仍值得关注。

纳粹家庭出身的反共人物

1940年1月12日,高克出生在德国北部罗斯托克。父亲约阿希姆是一名海员,二战时担任德国海军的舰长。1951年,民主德国以间谍罪将老高克流放到了西伯利亚,3年半后才释放。高克说,这段经历让他终身难忘,从此“对共产党有了刻骨铭心的仇恨”。不过,高克在自传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纳粹家庭背景,只是称自己来自“反共家庭”。

高克隐晦地表示,父母在家里“塑造了一个神坛”,让自己受到尊敬,而且从不谈纳粹时期的事情。高克学习神学以后,开始意识到犹太人被迫害和屠杀的历史,在情感上同父母疏远了。“他们对我撒了谎,背叛了我,我不想接受他们的任何东西。”

上世纪60年代,高克当了牧师。有一次,他去拜访父母,发现他们坐在电视机前流泪。原来,他们正在看反映犹太人被迫害的《大浩劫》。高克也许看到了父母的忏悔,但他并不认可当时民主德国政府对纳粹暴行的宣传。那时候,他从骨子里已经要开展“人权运动”,“离体系稍远一点,让你感觉到自己有价值。”

1989年东欧剧变。9月,高克和其他一些人共同创办了民主德国第一家反对派团体“新论坛”,并担任发言人。这一组织刚成立便被政府取缔,高克成了“国家的敌人”被起诉。但当时政府已无力控制局势,各种示威游行风起云涌。一个月后,东德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辞职,对“新论坛”的起诉也被撤销。

1990年3月,民主德国首次“民主选举”提前举行,高克当选议员。10月2日,高克被人民议会任命为处理民主德国秘密警察档案的特别代表。没想到,第二天,民主德国政府消亡,原先的领土作为5个州加入了联邦德国。当了一天议员的高克,受德国总理科尔委派,开始处理秘密警察档案,主要职责是“查处共产党罪行”。这一职位他一干就是10年,获得了“秘密警察猎手”的绰号。

掌管秘密警察档案,让高克接触了很多民主德国秘密警察审讯在押政治犯的案卷,这坚定了他一贯主张的“自由”“人权”理念。高克后来巡游全国,去举办讲座、主持节目,都是以谴责“民主德国的罪恶”为内容。

默克尔曾坚决反对他

高克不属于任何党派,一直以来以其主张广受德国舆论支持。2010年,德国总统科勒因为在海外派兵问题上发言不当辞职,社民党和绿党推选高克竞选总统,但执政的基民盟/基社盟看好的是下萨克森州长武尔夫。而总理默克尔则坚决反对提名高克。

高克同默克尔都在民主德国长大,高克做过牧师,默克尔的父亲也是牧师,2010年高克过生日时,默克尔亲自致辞,赞扬他人品高洁,高克则赞扬默克尔颇具乐观精神。英国《贝尔法斯特电讯报》当时分析称,默克尔反对高克纯粹出于政治目的,因为武尔夫在基民盟内声望比她高,会对她构成严重威胁。评论说,默克尔只有让武尔夫当总统,她的总理宝座才能坐稳当。

投票一直进行到第三轮,由东德政党转型而来的左翼党最终抛弃了高克,武尔夫最终取胜。不过,舆论普遍同情高克,《明镜周刊》称他是人民“心中的总统”。今年2月17日,武尔夫辞职后,社民党和绿党则再次提名高克。民调显示,69%的国会议员支持高克出任总统,甚至左翼党内也有55%的人支持他。执政联盟的小党自民党为了提振民意,也突然宣布支持高克担任新总统。默克尔本来想提名前环境部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由于“民心所向”,只好屈从。舆论称,提名高克让默克尔大丢面子,相当于承认自己2010年支持武尔夫是个错误。

高克获知成为总统候选人后也有些不知所措。他匆忙赶到总理府对记者说:“我没法给你们一场主题演讲,因为我感觉很乱。我刚下飞机,总理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还在出租车上。我还没洗澡呢。”高克说自己不是完人,他的任务是让大家都认识到德国是个“值得热爱的美好国家”。

第一夫人“难产”

高克复杂的感情生活一直都十分令人关注,当总统后,高克的婚姻问题更是成了全德国最关注的话题。高克虽然和他的发妻格希尔德早在20年前就感情破裂分居了,不过两人一直没有正式离婚。如今,高克经常和小自己20岁的女友丹妮尔·夏迪特生活在一起。就在总统大选之前,他还刚刚和夏迪特一起到维也纳度假。公众感兴趣的是,一旦高克入主总统府后,格希尔德和夏迪特两人到底谁才是德国的“第一夫人”?从法律意义上说,高克的发妻格希尔德是名正言顺的未来“第一夫人”,可高克显然不会带分居20年的原配妻子格希尔德搬入总统府,而只可能带自己的女友夏迪特入住总统府。

高克和原配妻子格希尔德本来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情侣,两人在10岁时就认识了。1959年,当时19岁的高克不顾父亲的反对,和恋人格希尔德结了婚,两人婚后生有4名儿女,尽管高克和格希尔德共同生活了将近30年,但到1989年,两人的婚姻还是出现了裂痕,1991年,高克离开了结发妻子,过起了长达20年的分居生活。

12年前,高克在纽伦堡的一次演讲中,认识了德国《纽伦堡人报》的女记者夏迪特,夏迪特毕业于法兰克福大学,大学毕业后就来到《纽伦堡人报》工作,并成了负责国内政治报道的首席记者。尽管夏迪特比高克年轻20岁,但两人很快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随后坠入爱河。由于高克常在柏林生活,而夏迪特在纽伦堡工作,经常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夏迪特每逢周末才有时间和高克团聚,所以夏迪特也被德国媒体称作是高克的“周末女友”。

德国总统府一名发言人称,德国历任总统都没有遇到过“类似问题”。然而,即使高克想在德国总统府中和夏迪特举行婚礼,将夏迪特“扶正”,短期内可能也不会如愿。因为他的原配夫人格希尔德最近突然打破沉默,表示自己虽然和高克分居超过20年,但她无意和高克离婚。格希尔德说:“我没有同意离婚,为什么这件事突然变得如此重要?要知道当前社会接受不同形式的婚姻关系。”

此外,夏迪特方面也无意“让路”,夏迪特已经决定辞掉《纽伦堡人报》的记者工作,跟随高克入住柏林总统府。但她能否算得上第一夫人还真是个不好回答的难题。

议员诺伯特·吉斯呼吁高克应该“尽可能快地处理好自己的私人问题”。而德国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却力挺高克,称高克的“感情生活”只是私人事务,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迄今为止,高克拒绝就此事发表任何评论。

德国民众希望高克能够重建总统的道德威信,可是,这位新总统有老婆却带别的女人上任的局面着实有些尴尬。

有赞美,也有争议

德国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不具实权,但对外代表国家,对内签署法律,拥有崇高声望。德国各党派和媒体对高克获得提名不乏溢美之词。默克尔说他是“民主的老师”,一些媒体也将他称为“德国的曼德拉”,《世界报》称高克为人正直,《柏林早间晨报》则说,民调显示,49%的民众支持他出任总统,没有一个总统候选人在被提名前,就获得如此高的支持率。

但是,另一方面,高克的政治态度受到了质疑,他看似激进,但在很多事情上表态却很保守。德国《每日镜报》说,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轰轰烈烈之时,高克指责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无比愚蠢”;在德国决定放弃核能后,高克谴责德国民众的核恐慌“令人恶心”;高克公开支持德国向海外派兵,还声称德国某些地区移民太多、德国人太少。评论说,虽然高克被称为人权活动家,但他有可能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保守的总统。

如今,这位“保守总统”上任后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前任总统武尔夫因为“贷款门”丑闻下台后,让总统形象在民众心中大打折扣,甚至有媒体消极地认为“德国再无总统”,高克能否挽救总统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

新历史 篇3

关键词:新历史教科书;课堂教学;新变化

教师、学生、教科书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其中教科书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合理则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转变。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与以往的教科书(以人教版为例)相比,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在课前设置“导读”,课中插入“动脑筋”等启发性问题,课后设置“活动与探究”。这些新的变化到底给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为此笔者走进6所中学的初一历史课堂亲身感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化。通过对这些课的分析,笔者认为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使用既给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便引以为戒。

一、教师充分利用课前“导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开始阶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问题。新课程的教科书在每课正文前设计“导读”,充分体现了这一重要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认识并贯彻了这一重要理念。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都通过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充分开发利用“导读”,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听课的六所中学,教学条件各不相同,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利用“导读”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时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也各不相同。例如,菏泽市第二十一中的孙老师(女)所在学校教学条件较好,设备先进。她在讲授七年级上册15课一“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大家展示有关录像。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首先提问:“你们所知道的西域,是现今的哪些地方?”同学们踊跃回答,虽然大同小异,但老师都一一予以点评,以示鼓励。紧接着播放了一段有关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纪录片,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感性、更全面地认识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同学们初步掌握这两个概念之后,老师开始揭示此次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域和丝绸之路,认真学习这一节课。教师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前提条件是学校具有多媒体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而在一些教学条件有限的学校,教师则尽量发挥自身教学才能,将“导读”灵活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泰安市二十二中的夏老师(男)在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就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将“导读”进一步展开,逐步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的宗教多种多样,你知道的有哪些?”同学回答:“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教师又问:“谁知道这些宗教,哪些是由外国传人的,哪些是在中国产生的?”仅有几个学生回答:“道教是在中国产生的,其它都是由外国传人的。”教师给予鼓励后,继续问:“哪种宗教是最早传人中国的,是什么时候传人的?”面对大家的哑口无言,老师就说到:“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兴起,这会使我们明白刚才的问题。”至此,教师已经通过对导读的充分利用即层层设问将学生的“胃口”调动起来了,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教师在利用“导读”时采用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达到了同一目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反映出使用新课程教科书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一些变化,即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注重对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带来导入新课教学方式的新变化,改变了以往导入新课的形式:复习提问旧知识后,“今天我们来学习……”,反映了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二、充分利用课文中穿插的“动脑筋”等活动进行师生、生生互动

教学进行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课文中穿插的“动脑筋”等活动为此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教师不时地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动脑筋”等活动,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所听的六节课中,每节课教师都能在讲完一部分内容后及时与学生共同完成“动脑筋”等课堂教学活动,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新局面。这种师生互动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满堂灌、以讲为主或一讲到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反映出历史教师教学方式由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活动为主。历史教师不仅仅关注知识的讲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注重知识的灌输到更多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教师还根据所学内容自主灵活安排小讨论,让学生互动起来。其中有两节课安排了课堂小讨论:一是学完有关道教的知识以后,泰安二十二中的夏老师(男)提问到:“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成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合情合理吗?分小组讨论一下”;一是学完张骞通西域后二十一中学的孙老师(女)提问到:“张骞通西域后,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那么给双方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请在小组内交流意见。”这也说明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这正符合新课程教科书对合作学习的要求。

三、灵活运用“活动与探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参与意识

正如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新课程教科书充分认识到并尊重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每课的课后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分别有2—3个不同的活动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任选其中的活动完成。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实施了这一教育理念,通过多样化与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在整个班级或小组内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应积极参与并发挥出积极独特的作用。

在使用新教科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充分利用“活动与探究”里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参与意识。例如菏泽市三中的张老师(男)在讲完“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的课文后,安排学生完成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的三个活动:“这节课的‘活动与探究’有三个小活动组成,分别是看图分析、小实验和小组故事会。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来完成,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分小组完成。”课后跟踪调查中,笔者发现,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活动来完成:擅长绘画的学生选择了“看图分析”;喜欢动手的学生选择了“小实验”;喜欢讲故事的学生选择了“小组故事会”。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了“活动与探究”中。这反映了教师对学生个性和参与意识培养的重视,及自身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开放性。

四、改进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

对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我们发现,这几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回答问题的人次很多,但面却不是很广,有一部分同学回答很积极,表现活跃,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却显得比较沉默,很少发言,很少参与教学活动,好像旁观者一样,只是在看、在听其他同学的活动。对此,在访谈中教师也谈到“用这套教科书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弊病,好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上会有很大发展,但是若不积极引导差的学生会更差”,“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人太多,照顾不过来”。另外,据笔者观察学生在讨论时,有些学生之间真正沟通的较少,有的大声嚷嚷很少有倾听他人意见,有的则代替整个小组思考发言。

这些问题应由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来解决。在上每堂课之前教师应对一整堂的历史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统筹安排。

首先,课前要精心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学生学习的依据。要使用好教科书还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学习困难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尽可能多的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克服因教科书带来的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4

廖运友

广西新课程终于来了,历史科的网络远程培训从7月10日开始,自己也断断续续的通过网络远程学习了10来天,通过相应视频和专家解答,使自己对新课程有了个基本认识。同时也不断思考自己在之前历史教学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及在新课程实施推广的形势下如何去应对。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却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历史就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 是无用之学这是大多学生对历史的一个心态和认识。

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等问题,这也是现实问题。

二、历史教学的内容

作为历史老师,要对历史学科有个清楚的认识。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存在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历史学科就其性质上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过去的阐释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历史是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门学科,而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生存问题。如果我们把历史仅仅看作是过去的事情,把历史学科仅仅视为对过去的记载,那么就可能会降低历史教育的意义,使历史的教学不是贴近而是脱离社会与人生。

三、历史教学的理念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到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我们普通高中历史教师所要注意的问题。

综上针对之前老教材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作为调整策略。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新历史 篇5

刘华

1.历史教师的新定位

以往我们的教育一直在给学生灌输理想、原则和不容质疑的观点。学生不能面对实施得出判断,也不能根据逻辑推论,而是往往要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无论相信还是不信,都必须记住它。在许多问题上,学生都不可能有自己的发挥,因为答案是确定的,无论理解还是不理解,都必须按标准回答。新课改则凸显出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视,强调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因此,建立民主的课堂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成为必然。而教师作为新理念的主要执行者,教师对自身的定位就十分关键了。如今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学科,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不是靠记住一些史实、结论就可以达到的,从学生心理、精神品格等人格养成的目标看,前提是必须有学生情感的调动。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历史,就必须是有生命的历史,即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摸和体验到历史强劲跃动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信念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同时获得思维的训练和拓展;如果学生对书本和老师依然是依赖,而没有怀疑的勇气和批判的精神;如果学生的学习还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不是通过学习来联系生活、学习生活、了解生活;如果学生在考完试以后,很快就把老师所教的东西忘得干干净净,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全无新意,打着新理念的旗帜却在旧轨道上转圈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到公民教育的精神。

因此,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意味着教师从一个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成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思考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一个交换想法的参与者而不是高高在上“口含天宪”的审判者。萧伯纳(George B Shaw)早有这样的感悟:“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2.新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本着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素质的根本目标,作为教育的主导者的教师我们应尽①贲友林.指向我们的前方——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札记.《教育文汇》.2004年9期

1快摆脱过去的思维习惯,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实现多渠道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训练、拓展思维能力,养成健全人格,鼓励他们独特个性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有相关的公民教育的知识和正确的公民意识,需要对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公民教育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懂得民主和法治的精神、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世界意识与环境意识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挑战,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始终重视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充实与更新。

其次,教师须对公民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有深刻认识,充分意识到当今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清醒地知道教师在新的形势下自己神圣的职责,明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新历史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的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必须养成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基础,这是学校历史教育面对的时代挑战”当然历史教学要落在实处,充分利用历史人文学科的优势条件,而不能抛开历史知识体系而空谈“公民教育”,如此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次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的素材,找准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能否顺利接受公民教育,很大程度上看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否透彻、运用是否得当,能否激发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这里面十分强调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能否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法治、民主、公德意识,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注民生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意识,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中国近代史,追寻先辈们奋起抗争、积极探索的艰难历程,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还可以从新中国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发展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民主与法治对中国复兴的决定性作用。学习世界史,了解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让学生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树立博爱、和谐发展的世界意识;虚心地学习西方大国崛起的历程,可以体会人文主义的精髓,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感受人道主义关怀,进而理解西方国家的价值观。

第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时,要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备课组应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的进程和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接受能力,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公民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应纳入教学计

划,在编写教案时力求准确、具体、可行,既要有教育的具体目标要求,又要有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

第五,老师必须充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爱护、鼓励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现有的历史学业评价主要集中在终结性评价方面,而且在终结性评价中,又主要集中在历史“高考”上,这种畸型发展的评价链不仅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而且迫使历史教学和学习朝着追求成绩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和教育目标的背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历史教师要将历史学科学习目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中的一般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同步发展,融合评价。教师既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更要注意对学生的看法的正确评价,保护他们宝贵的创新意识,应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观念,允许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优势领域和不足领域,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信息时代的条件下,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意识强,往往不愿拘泥于传统观念和课本知识,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喜欢争论并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作为教师不要以为这是对“为师者”权威的挑衅,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正是我们努力培育的综合素质目标吗?

最后,我们教师还要记住古人的话:“身教者从,言教者讼”,道德是社会中的力量,心灵的力量是感化的而非强制性的。教师须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去唤醒、弘扬和不断提升学生心中的“向善性”。

参考书目

[1] 赵亚夫.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4期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李丽.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总结 篇6

为期八天的历史学科新课改远程培训于今天下午落下帷幕,期间,我聆听了历史学科专家学者对新课程改革的解读,学习了历史课程新理念,对现阶段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并通过甘肃省课改网中的交流平台和同行进行了深入、激烈的讨论,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培训时间虽短,却获益颇丰。

我的收获

首先,谈谈我对新教材的认识。甘肃省从去年开始试行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在编排体例上有了显著的变化,它改变了以往的编年体例,以专题取而代之,而专题之下又按时间顺序罗列史实,内容更加系统。但是,这也淡化了对某一时期历史全貌的认识。新教材的专题排列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有较高的对历史史实进行整合、取舍的能力。从内容来看,新教材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内容结构,学科间的交叉联系更加密切,政治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涉及较多,这对学生和老师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补充些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的知识。

其次,谈谈我对教学理念的认识。以往的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层次之别,对学生往往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这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历史课的功能没有实现。而新课改倡导改进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次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强调人文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但与此同时,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提高了,学生的时空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提高了。这对目前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第三,谈谈我对教学教法的认识。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为配合这些教学方法,历史课应适时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历史剧表演、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等,让学生感悟历史,热爱历史。此外,课改后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它不仅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历史史实,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眼球,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我的成绩

我在这次学习中,相应的取得了一些成绩,共完成作业8篇、撰写研修日志7片、教学设计4片、发表评论60余条、积极参加在线讨论,提出了20个问题。每天基本上都在上网,研修的路上,一路汗水,一路思索。但是,苦中有乐、苦中有趣、苦中有获。关键是获得了真知、获得了友谊、珍享了精神财富。研修平台永远是传授科学知识的神圣殿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是那种致力于文化的传授,学业的精进,人格的塑造之地;是那种崇尚奋斗,拒绝平庸,激励学员们以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努力拼搏的心中舞台。

我对今后教学的设想

1.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新境界。

3.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质上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谈谈历史教学新思路 篇7

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应体现:一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符合历史学科的内在逻辑;二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符合教育学的内在逻辑。

一、如何设计课堂设问

有效地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 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有效设问是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设想一堂历史课:

情景一:从头至尾都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历史知识与概念, 教师一相情愿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对还比较生动的话, 或许学生可能会记住教师讲授的部分教学内容;但如果教师的个人魅力不足, 教学语言比较乏味, 只可能导致学生哈欠连天, 昏昏欲睡, 即使不想睡觉的学生, 也是思维停滞, 思维分散不集中, 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根本不知教师所云。

情景二:一节课中教师只有寥寥无几的一两个问题, 或者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无疑而问, 学生根本无需作答, 又或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大而不当, 学生无从思考。以上这些情况, 教师虽设计课堂问题, 但并未精心设计, 提问不到位, 甚至是无效提问。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 是令人乏味的课堂。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将设问贯穿于教学始终, 此方式可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找准教学的核心内容。历史知识内容纷繁复杂, 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设问, 才能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增强问题的深度和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不是处处而问, 时时而问, 而应在关键处设问。

二、问题设计要遵循“三问”

第一, 问什么———从学生已有的

理论与研究

--------

知识经验中选取素材, 创设情境。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 问题与情境结合,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意义。从认识论上来看, 人类的认知规律是由近及远, 由已知到未知, 而历史则是过去发生的一连串的事件, 历史的过去性与人类的认知规律存在矛盾。在教学中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创设情境, 从而化解历史与现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隔膜, 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现在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两个层面的意思。“现在进行时”是指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属于直接经验;“过去完成时”是指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 但学生已经了解掌握的知识, 属于间接经验。

第二, 如何问———问题的指向明确, 并给学生提示思考的方向。因为学生可能会有一些历史知识的储备, 但是受到年龄阅历, 抽象思维能力的制约,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会存在感性、片面的一面, 因此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一般而言, 设问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 但课堂教学的目标却不能仅仅关注“思考了没有”, 追求表面的思维活跃, 还要进一步追问“是怎样思考的”, 聚焦思考的力度和效度。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能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中我们看出当时北宋的综合国力是什么样呢?”老师引导, 可以从北宋版图、战果、合约内容等方面分析。学生回答:“北宋国力不强盛。”教师补充学生的回答:“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在设计问题时, 要对课堂内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 要朝着自己要求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而空的问题, 会使学生无从下手, 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所以问题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方向性、明确性。

第三, 为什么问———锁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内容的繁杂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两道难题。如何锁定教学主题, 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设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要使方法适当, 即要凭借方法所决定的行为体系去实现所求的结果。”“为什么而问”就是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方法设计“问题”的思维导向, 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历史课“教学主题”的认识。

三、问题设计要及时总结、自我反思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引入、适时指导、耐心听取、正确评价。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从学习的本质上来讲, 感知是学习产生的表象, 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 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没有问题, 学生也不会深入思考;没有问题, 学生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的目标更明确, 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20-01

一、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以及感悟能力对于学生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初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改进,是实现历史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措施。要想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我国历史教学课程的现状,必须要加强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仍然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再加之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历史教学效率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各种先进的知识,对历史教学效率进行提升。当前历史教学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反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最终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能力的训练本来就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多的自由,给学生更多发挥主动性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提升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新的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各种媒体资料的时效性、开放性程度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这些新媒体形式的运用,为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观念

历史教学是一门人文性质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对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进行改进,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要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出发,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全面性的人才。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认为学生进行历史训练只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内涵的提升带来的作用和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历史教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和基础。首先要明白历史教学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而不仅仅是各种历史知识的传授。历史教学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2、加强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一味地示范和模仿只能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要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比如采用互动合作、游戏等方法进行历史教学,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上来,体会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对各种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对各种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广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初中的历史教学实现现代化,通过理论与图片、音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感染力,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加深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挖掘和了解,从而加深对历史的感悟能力,并且能够运用历史经验对现代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

3、加强情境教学理念的运用

历史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国,教师要注重进行情境创设。情境的创设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体会情境提升学习效率,所以这是一个基础的步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对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对一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在讲解鸦片战争的内容时,需要对当年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从而加深所学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放录音或者视频,将各种历史事件通过录音或者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相对于课本上的文字而言更具有吸引力,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比较宽松良好的环境。播放视频、录音,或者利用图片与音乐、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的提升。

4、加强互动合作理念的运用

互动合作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合作的关系,对各种教学任务进行完成的一个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合作与互动都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新的教学理念下要对传统的一对多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可以在课堂上加强讨论教学的力度,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沿着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合作与互动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与互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课堂外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改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的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加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

[2] 仓杨青.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2(21)

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感悟 篇9

澧溪中学 张丽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随着历史教材不断地改进,历史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行使用的历史新教材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产物。它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历史课程中“繁、难、偏、旧”现象。因此,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着自己的特色。

新教材中的新特色。新教材的基本结构同旧教材一样,还是以课为单位,一课时学习一课,每课都设有“提示”,看提示部分就知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把握其重难点。每课的字体同样由宋体和楷体组成,用不同的字体及大小字来排版,显现出教材内容的主次性、直观性,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课文还配有图表、资料、注释,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的有效信息。新教材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如何利用新教材的有效信息是教好初中历史的关键。下面就一年的新教材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巧用地图,培养学生识图学史的能力。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地图,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政权中心、伟大的古建筑等,利用这些彩色的历史地图,可以挖掘其蕴藏着的丰富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对历史地图进行加工,使其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比如对《郑和下西洋》地图,为了使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我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动态效果插入一只船只,沿着郑和下西洋路线移动,随着船只的漫漫移动,依次闪现出发点刘家港、沿途所经过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最远到达的“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对学生来说,这样就更形象、更生动、更好理解了。

第二、恰当运用教材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常言道“论从史出”,新教材中丰富的史料就是立论的依据。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史料,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3课讲述宋朝农民的文化生活就引用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了元旦是宋代农民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也说明了宋朝时乡村人们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这些蕴涵丰富哲理的精言妙语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素材。

第三、合理选用小字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新教材中小字材料占有的篇幅还是很大的,教师如何合理选用有关小字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讲到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时,文中有二段落小字内容介绍司马光的勤奋好学、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学风,严谨的习惯,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会对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精选活动建议,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新教材的每一课后都有一道活动建议,题型灵活,形式新颖,包括文物仿制、编制大事年表、故事演讲、诗歌朗诵、调查访问、比较分析、参观名胜古迹、评价历史人物等,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保证每节课都展开活动,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选活动建议,培养学生观察、收集、整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我预先布置了课后活动建议,举行“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演讲比赛。这样一来,既避免死记硬背或强行灌输带来的负面效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能力。

三、新教材与教学的矛盾。

随着新教材的逐步实施,我们逐渐感受到新教材与教学之间所发生的碰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不时地也存在矛盾。

1、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拿到新版教材,第一个明显的直观印象便是印装精美,图文并茂,色彩艳丽,异彩纷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时代气息,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中穿插的许多图片、历史资料,不仅能充分发挥图片资料提供的信息,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教师囿于教学的习惯,对这些有效信息置之不理,或纠缠于此喋喋不休。新教材中重要资源究竟怎样充分利用,其功能如何有效发挥,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2、新教材与评价方式的矛盾。评价改革与新教材的实施应该是同步进行的,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逐步体现出新的评价机制,但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如何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如何评价?尤其是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如何纳入新的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外,其他方面的成绩如何体现出来?所有这些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框框,就连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教师现在也是为考试而教,学生也是在为考试而学,因此,评价主宰着一切,制约着一切。建立具体明确的评价指标,建立新评价体系的保障机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实践积累的过程。

3、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新教材内容突出表现在它的历史性、开放性、灵活性、探究性,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资源,但这些资源的缺乏又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如何真正体现新教材的价值,也是广大部门和教师深思的一大问题。

上一篇:懒政怠政自查报告个人下一篇:元宵节灯谜题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