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4-09-16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共10篇)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1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数的25%.这些人一般能活到83岁左右.长寿常伴随各种慢性疾病或机体残疾并且需要器材辅助,健康状况下降常伴随活动减少、与社会隔离、情绪沮丧、孤独感等.因此,关注老年人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QOL)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介绍QOL的概念、测量工具及研究现状,认知损伤对老年人QOL的影响,以探讨如何通过认知训练来提高老年人QOL作一综述.

作 者:刘仙芸 韩布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刊 名:中国老年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年,卷(期):24(11)分类号:B848.4关键词:老年人 认知损伤 生活质量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2

关键词: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老年,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来源多样的异常内心体验、与社会不适应的行为及社会职业退缩。患者住院期间经系统治疗后病情可得到较好控制, 但出院后受各种因素影响易中断治疗, 导致病情复发。实施早期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培养患者自我认知和行为管理能力, 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1]。本文探讨实施早期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3年1月至2 01 4年12月我院诊断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187例, 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2]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行为或社交能力障碍;排除病情危重不配合、人格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或药物所致精神障碍。其中男104例, 女83例;年龄61~85岁, 平均 (68.7±4.5) 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0例 (53.5%) , 高中及中专68例 (36.4%) , 大专及以上19例 (10.2%) ;病程1~17年, 平均 (8.1±2.7) 年;偏执型60例 (32.1%) , 紧张型56例 (29.9%) , 单纯型54例 (28.9%) , 混合型17例 (9.1%) ;阳性症状为主106例 (56.7%) , 阴性症状为主81例 (43.3%)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93例和观察组9 4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监督患者按时服药, 监控患者行为, 预防自杀及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讲,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指导家属多给予患者帮助、鼓励、理解、尊重及关心等, 督促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化的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 (1) 认知训练: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自认为无病, 依从性差, 认知教育需注意言语态度, 运用领悟、心理诊断及再教育等方式使患者认识不良情绪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 促进其正确面对现实, 体会家庭成员的关爱;与患者交谈时观察其身体细节, 分辨其是否有隐瞒病情的表现。 (2) 行为训练:主要是生活能力训练, 患者大多肢体并无障碍, 日常生活应尽量令其自理, 每日可督促患者整理床铺, 并做到按时起床、洗漱及休息, 可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开展兴趣小组, 学习折纸、十字绣、绘画等文娱活动,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组织患者多参与户外活动。 (3) 社交技能训练:虽然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不宜接触, 但不能使患者完全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康复医生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社交训练计划, 增加和家属接触的机会, 允许其每日在有陪护的条件下外出一段时间, 给予一定的文化娱乐活动训练, 在护士指导下使病情接近的患者一起进行社交练习, 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 如遇国庆等节假日可组织患者开展小合唱、相声及小品等活动, 并登台表演, 同时给予奖励。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2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3]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3]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ADL共14项, 包括如厕、穿衣、进食、梳洗、洗澡、购物、乘车、打电话、配餐、洗衣、服药、做家务、行走、经济自理。每项1~4分, 总分14~56分, 其中不超过14分为正常, 大于14分为不同程度功能下降。SDSS包含10项, 包括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外的社会活动等, 分值范围0~20分, 分值越高说明功能缺陷越严重。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MSE) [4]评价其干预前、后认知功能, MMSE包括定向力 (10分) 、记忆力 (3分) 、注意力和计算力 (5分) 、回忆能力 (3分) 和语言能力 (9分) , 分值范围0~30分, 分值越低说明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A D L及S DS 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ADL及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的ADL及SD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1、2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自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3、4分别为干预前和干预后组间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MMSE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MMSE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的MMSE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1、2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自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3、4分别为干预前和干预后组间比较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均有关系, 患者存在精神性和病理性损伤, 但在患病最初5年, 其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尚未完全受损[5], 因此, 实施系统的早期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其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

本文结果显示, 干预后观察组的ADL及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MMSE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实施强化的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有利于患者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及智能状态的提升。这是因为传统的护理方法更强调对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情绪的管理, 常常忽视患者内心想法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掘[6];而强化的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充分结合精神疾病患者的特点, 与患者的交流更加循循善诱, 尤其注意杜绝患者为了出院而进行的欺骗行为[7], 并利用行动来改善认知, 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减轻其心理负担, 增强其生活斗志, 使其感觉到生活乐趣, 最终改善生活质量。此外, 常规护理使患者长期处于封闭式管理, 与外界的接触机会少, 活动量少, 不仅导致患者体质虚弱, 也不利于患者精神疾病康复;观察组中适度文娱活动和户外锻炼的开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智能状态[8], 社交技能训练可让患者适度与外界接触, 培养社交技能和参与意识, 有利于其出院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 实施强化的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有利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智能状态的改善, 能全面提高其生活质量, 从而有利于其康复。

参考文献

[1]钱丹红.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3) :294.

[2]范肖冬, 汪向东, 于欣, 等.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30.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84.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

[5]周国秀, 蔡玉琴, 李素琴.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需求的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 :109.

[6]陶敏, 李娇, 董凤云, 等.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24) :2193.

[7]李倩倩.精神分裂症患者内部动机及其与心理理论的相关性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 2013.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3

关键词:肺心病;优质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53-02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缺氧性心脏病,主要是支气管-肺组织或是肺动脉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引发的心脏病[1]。临床常见除原有胸、肺疾病的症状外,还继发性出现心肺功能的衰竭等现象。我院为提高老年肺心病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收治的40例肺心病患者进行了优质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肺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4.5±5.3)岁,住院1.3~3周,平均住院(1.9±0.8)周。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63~90岁,平均年龄(74.9±5.4)岁,住院1.2~3周,平均住院(1.7±0.9)周。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诊断标准[2]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肺心病常规护理,其中包括①保持治疗环境的干燥、通风,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②保持呼吸道的畅通,鼓励患者排痰,并对昏迷或无力的患者进行定时的翻身、扣背,帮助患者排痰;③使用超声雾化吸入对痰液进行稀释,利用患者排痰;④采用合理氧疗,防止患者肺功能出现进一步恶化;⑤加强基础护理,定期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同时注意预防压疮。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健康教育:患者对于疾病的治疗会存在一定的怀疑及焦虑症状,此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通过派发疾病的宣传手册、开办健康讲座、观看疾病治疗的相关影片等,正确的向患者讲解肺心病的治疗及疾病的预后等。②心理指导:由于肺心病的治疗存在治愈难、易复发等,且病程较长,患者长时间在疾病的折磨中承受着病痛带来的不适,会逐渐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所以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增加患者的信心,鼓励患者战胜疾病。③饮食指导:肺心病属于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均表现出消化功能减弱的症状,且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饮食治疗中应以润肠通便为主,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蛋白质、低钠低脂、高膳食纤维、丰富矿物质及维生素的食物,忌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若有需要,可少吃多餐以满足机体的需要。④生活指导:肺心病患者的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要劝诫患者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在春冬季节时注意开窗通风,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若出现不适即刻就医。⑤并发症的防治:肺心病患者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所以在護理工作中,对于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夜间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厌食、腹胀、恶心等情况,提示或有咯血的发生;若出现肠鸣音亢进或腹部不适,提示或有便血的发生,应及时做好护理工作并告知主治医师。

1.3 观察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对生活的主观与客观满意度进行评价,其中包括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与总体生活质量;护理质量评分标准采用《护理管理工作规范》[3]对其进行量化与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n;x±s;分)

分组 情绪功能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角色功能 总体生活质量

对照组 1.23±0.13 1.54±0.271.03±0.211.34±0.203.57±0.39

观察组 1.47±0.21 1.79±0.31 1.19±0.30 1.56±0.31 4.09±0.46

t值6.1458 3.84622.7633 3.77165.4533

P值 0.0000 0.0002 0.0071 0.00030.0000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n;%)

分组 病房管理 健康教育 基础护理护理操作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85.2±3.6 77.4±4.291.3±2.190.3±2.385.3±1.1

观察组 95.6±3.194.9±3.2 96.8±3.0 95.6±3.1 94.7±3.4

t值13.8451 20.9615 9.4990 8.6839 16.6365

P值 0.0000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肺心病最常见的是慢性缺氧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肺动脉血管出现慢性病变而引发的肺部阻力增高的疾病,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或是右心室肥大,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右心功能衰竭的现象[4]。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发作,同时肺部组织释放大量组胺,引发血小板凝集,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并伴有纤维栓子的形成,患者血液持续处于高凝状态。由于临床症状不断恶性化,且经过治疗后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为患者及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现阶段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老年肺心病患者的治疗不仅是要对其疾病的恶化进行阻止,更为重要的是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优质护理作为临床上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也推进了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真正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融入到护理工作中[5]。在优质护理中,护理人员要摒弃既往机械性、盲目性的各种护理操作,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审时度势,在原有护理的基础上,达到患者的内心要求,让患者感受到体贴、关怀、认真,同时让患者感到人性关怀带来的温暖及人性的恢复,从而获得安全感与满足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后经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发现,在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与总体生活质量比较上,相比对照组均明显提高,说明通过优质护理达到了预期中的目标。综上所述,优质护理能明显改善老年肺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肖.健康教育在老年肺心病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8):2580-2581.

[2] 周新枝.浅谈老年肺心病的中西医护理[J].光明中医,2012,27(7):1448-1449.

[3] 施秀玲,韩光香,梁瑜等.舒适护理在肺心病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0):1522-1524.

[4] 王娟.运用程序护理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8):300.

[5] 张红侠,杨会玲,杨朝娣等.优质护理服务在肺心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1):1396,1399,1402.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4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人不断增加。老年病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的特点。表现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由于老年病人各脏器,形态,组织生理功能上发生退行性变,在住院期间,通过对老年病人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过度依赖等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进而提高病人对于自身治疗康复的信心,使老年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很快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月入住我科的老年病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既往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入组病人共5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5岁,平均72岁。

1.2 方法

1.2.1 评定量表

老年病人生活质量评定表,共11个项目,包括4个子量表,(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社会适应;(4)环境适应。

1.2.2 老年病人在心理上主要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措施

1.2.2.1焦虑不安,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第一周的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河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于这类病人,有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然后找出病人焦虑不安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放松训练。通常,病人可在较短时间内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2. 2 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心理,他们形成了依赖性,这对康复十分有害,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以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完全适应了别人照料下生活,护理中,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帮助。

1.2.2.3情绪不稳,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多见于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病人,此时医护人员要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改变其态度。同时要理解,宽容和忍让,适时地进行开导。

1.2.2. 4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这种脆弱心理在患病后负性增强,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这种情绪状态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针对他们,我们要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怀,树立自己能早日康复的信心。

1.2.2. 5 孤独寂寞,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主要是由于住院时间较长而缺少亲人陪护造成的,病人常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加之其他病人也不予其交往,很少有人探望,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我们要尽可能多增加与合作接触机会,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有针对的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他们,驱除寂寞情绪,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合作交流,鼓励多和别人接触,并向其讲述交往的好处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和病友建立了感情,最终在使病友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达到身心护理的最佳效果。

1.2.2. 6 其他,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不回避矛盾,积极主动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人生观。如遇到患者入院后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饮食,不配合治疗,我们应主动与其谈心,向其家人了解其患病历史情况和家庭情况,有针对性的反复开导,劝其积极配合医护,服从治疗,敢于同命运抗争,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2 老年病人的护理体会

通过心理护理,绝大多数病人、家属能和医护人员愉快的合作,对于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基本达到满意效果。

2.1 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

2.2 帮助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2.3 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还必须有扎实的了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获得病人信赖,达到最佳的信赖状态,愉快接受治疗,配合治疗,使之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0例住院的老年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应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测评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结果:通过心理护理可改善老年病人的健康状况,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卫生局编.医药科技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46-252.

[2]成蓓,曾尔元.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71-272.

[3]冯焱.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9-10.

[4]宋祥芳.几种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护理版),2009,13(1):44-45.

[5]孙巧玲.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护理版),2009,13(1):47.

[6]胡永凡,金泽验,王凡.社区护理干预预防老年抑郁障碍复发的体会.护理学杂志,1999,(02).

[7]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2002,(01).

[8]梁万年.医学科研方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9]郭沈昌,丘东友.精神病的家庭康复治疗与护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5

【关键词】综合护理冠心病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67-01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下降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脏病,总的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1],是心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冠心病初期表现为心绞痛,严重时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都是临床上的危急重症,因此是需要更谨慎,全面,专业的护理方法。本文对我院78名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实验研究,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详细情况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9月在我院住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8名,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男40名,女38名,年龄均在60岁以上,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61岁,平均年龄为66.72±5.12岁,病程在3-8年之间,将这78名病人随机的分成两组:对照组39人,男19人,女20人,平均年龄为65.87±5.33岁,平均病程为5.84±2.25年;观察组39人,男21人,女18人,平均年龄为67.24±4.89岁,病程为6.12±2.12。根据统计学要求,以上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疗程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心内科的一般常规护理:常规的执行医嘱,帮助有需要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起居;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血压;根据医师医嘱正确用药。

1.2.2观察组的护理方法

在心内科的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冠心病和心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并让患者熟悉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让患者了解冠心病的注意事项,尽早的预防,更积极的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和心理指导,鼓励安慰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帮助患者消除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鼓励安慰患者,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用药指导:对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冠心病药物知识的辅导教育,指导平时服药的各项事宜,防止误用药,防止随意停药等;饮食护理:饮食清淡营养饮食,禁食辛辣刺激,保证蛋白质的摄取,限制脂肪的摄入;康复训练和自我监管:应该时常定时定期的监测自己的心率快慢,心律变化,电解质及尿量等,并根据各项指标进行适量的康复训练,多以散步,慢走,打太极等运动,不可剧烈运动。[2]

1.3观察指标

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简表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标准:生理健康:优记8分,良记6分,中记4分,差记2分;心理健康:优记8分,良记6分,中记4分,差记2分;社会关系:良记8分,良记6分,中记4分,差记2分[3]。

1.4统计学处理

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为保证准确度数据均取三次处理的平均值),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平均得分为23.24±1.38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14.76±2.42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详细情况见下表;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的对比[(n)%]:

组别生理健康良好[(n)%]心理健康轻松[(n)%]社会关系良好[(n)%]对照组(39)34(87.17)35(89.74)33(84.61)观察组(39)17(43.58)19(48.71)16(41.02)<0.05<0.05<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地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

3.结论

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尤其是老年人的发病率极高,严重的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也日益提高,要求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包括生理的健康,心情的舒畅,社会交往的能力等等。本文为了研究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确实有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荐,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翠玲.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10:13-14.

[2]吕珍,熊荣.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分析[J].吉林医学,2014,28:6419-6420.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6

关键词:家庭访视护理;老年慢性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9-02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中,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也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老年人慢性病的滋生促使人们对老年人护理人才及护理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家庭访视护理对于老年慢性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旨在减轻老年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一、家庭访视护理的含义

家庭访视护理简称家访,主要是为了促进和维护个人以及家庭的健康,在服务对象家中进行有目的的交往活动,家庭访视护理是开展社区护理的重要工具,家庭访视护理可以通过访视的方法,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并展开有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健康教育?保健指导等服务,由此可见,家庭访视护理有利于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保障老年人健康,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家庭访视护理能够有效的建立起老年人支持系统,并鼓励每个家庭充分利用各种健康资源,与此同时,家庭访视护理会为老年慢性病病人提供各种需要的保健和护理服务,从而降低老年人患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护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还会提供一定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健康知识,以此促进家庭成员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以及家人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家庭访视护理的有效开展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功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进而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二、家庭访视护理现状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我国老龄化进程却在不断加快?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26%,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为1.1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8.87%,相比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别上升2.93与1.9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由于年龄的原因,老年人群体属于慢性疾病高发人群,在当前独生子女时代背景下,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老人无人照顾,很多研究显示,未来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很多老年人的子女或外地打工?或因各种原因而死亡?或者远嫁他乡,种种原因致使很多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社区照顾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家庭访视护理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老年人具有相应的年龄特点,更加需要关爱与照顾,而倘若子女不在身边,则必然会使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少了精神慰藉,就极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因此关爱城市老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使命,开展积极并深入的研究在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老人的护理水平?

但是,关于老年服务与管理,目前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在实践与理论都不充分,院校中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专业项目,但是在社区以及养老院中还没有有效的实践,目前对于实践领域的老年服务与管理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基本上是对于养老问题方式方法的探讨,基于此,本文試图从老年服务与家庭访视护理的新视角出发,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同时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我国在上世纪末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老年人中患有老年慢性疾病的占到了65%,而且心血管?肿瘤等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成逐年上升趋势,所以,针对此种状况对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救治已经迫在眉睫,同时,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等特殊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他们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患有慢性疾病,对护理的依赖和需求都明显增强,所以,家庭访视护理对于老年人首先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其次,由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心理上更加脆弱,对于护理需求会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按时服药?控制饮食?体检,所以,家庭访视护理可以取代一部分的住院治疗,从而满足患慢性病老人对家庭的依赖,病人在自己家中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体会到家庭支持,细心的照顾和情感的呵护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得到家庭支持的老人情绪会相对稳定,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高,家庭方式护理可以使病人在家中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家庭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增加家人互相陪伴和照顾的时间,同时,家庭访视护理有利于老年人建立起一个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总而言之,家庭访视护理可以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老年人解决疾病带来的不安情绪,同时有利于慢性病的控制?预防复发?缓解症状,家庭访视护理使老年慢性病病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不仅可以起到预防和救治疾病的作用,同时还能帮助老年人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全面提高社区人群的整体生活质量相一致?家庭访视护理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对老年服务需求进行探讨?现阶段,我国在老年服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养老服务供给以及老年养老需求管理的研究上,其中对于老年养老需求的研究是重点?传统的老年需求认识是基于经济赡养的层面,注重经济的补贴给予,并不重视服务管理,而目前老年养老需求为“养?医?乐”等方面,需要生活的照料?经济的赡养?医疗以及娱乐方面的需求?家庭访视护理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强化对老年人的照顾和关注,以此促进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

结语: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慢性疾病也逐渐增多,基于此,要不断完善家庭访视护理在社区护理的功能,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支持和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24.

[2]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颈髓损伤患者42例,所有均经CT/MRI等确诊。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8~60岁,平均(38.56±2.24)岁。损伤原因:车祸20例,高处坠落伤19例,肿瘤及其他3例。完全损伤19例,不完全损伤23例。损伤节段:C5损伤11例,C6损伤16例,C7损伤15例;按ASIA2000标准[1]颈髓损伤A级18例,B级14例,C级5例级,D级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病情行减压加固定手术治疗,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如下:(1)一般康复护理:包括正确摆放肢体位置,床上关节活动度、肌力、呼吸功能、膀胱功能、肠道功能、床上体位变换训练等。(2)肌力训练:包括深呼吸、双手捏皮球、上肢运动、举沙袋、抬头、挺胸、抬腿、翻身、坐起、坐撑等。(3)膀胱功能的训练:从留置导尿管依次到间歇导尿、自主排尿或反射性排尿训练。(4)肛门排便功能训练:由治疗师按照操作规程刺激患者肛周,进而用食指和中指伸入肛门内进行轻柔的刺激。(5)轮椅训练:根据脊髓损伤平面和程度分别设定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进食与穿衣、斜床站立、梳洗、写字、打字等训练。(6)行走训练:借助平行双杠由屈髋到直立位,以后改为扶拐练习步法行走。

1.3 效果评定标准

(1)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2]:分为运动和感觉两部分,运动评定上下肢10块肌肉,分别是屈肘肌(C5)、伸腕肌(C6)、伸肘肌(C7)、屈指肌(C8)、小指展肌(Th1)、屈髋肌(L2)、伸膝肌(L3)、踝背屈肌(L4)、拇长伸肌(L5)、踝踱屈肌(S1),按照Lovett肌力标准(0~5级)评分,总分100分;感觉评定为皮节的痛觉和触觉,按0、1、2共3级评分,痛觉共112分,触觉共112分。(2)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ADL、功能独立性评定(FIM)[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康复护理前后ASIA评分比较

本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后ASIA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护理前比较,*P<0.05

2.2 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和FIM比较

本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后Barthel指数、FIM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护理前比较,▲P<0.05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组患者肌肉萎缩5例,腹部感染1例,皮肤压疮1例,其他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颈髓损伤为一种后果十分严重的创伤,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的观点。该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脊髓功能恢复较难,可遗留较重残疾,对患者身心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外科治疗成为常用的手段之一,手术可获得有效减压,稳定脊柱,为损伤脊髓节段创造脊髓有利的恢复条件,及防止脊髓的继发性损伤。此外,系统、规范、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颈髓损伤患者功能的恢复以及改善预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目前临床的普遍关注。

文献报道本脊髓损伤合并四肢瘫患者,在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下,其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可显著提高,认为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残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不同程度地达到生活自理,对其回归家庭与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4,5]。本组42例患者经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干预后,患者的ASIA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早期康复护理后Barthel指数、FIM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经有效护理干预,有效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中仅肌肉萎缩5例,腹部感染1例,皮肤压疮1例,以上医护取得的效果相对满意,与文献报道一致,提示对于颈髓损伤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护理,以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并改善预后。根据有关文献并总结多年的临床康复护理经验,我们认为在具体康复护理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一般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后即开始,包括正确摆放肢体位置,床上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肌力、呼吸功能、膀胱功能、肠道功能、床上体位变换训练。(2)肌力训练:以主动训练为主,目的是使患者不发生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包括深呼吸、双手捏皮球、上肢运动、举沙袋、抬头、挺胸、抬腿、翻身、坐起、坐撑等,或者利用牵引床吊环进行训练以双手握住吊环用力向上拉并使头部、躯干逐渐前驱,每日3次,每次反复进行50次以上,逐渐增加,循序渐进。(3)膀胱功能训练:从留置导尿管依次到间歇导尿、自主排尿或反射性排尿训练。留置导尿适用于颈髓损伤后急救阶段及脊髓休克早期的患者,每隔2~4 h开放尿管1次,同时注意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保持尿道口的清洁,以防泌尿系感染[6]。逼尿肌收缩诱发训练适用于颈髓损伤早期逼尿反射未恢复的患者,方法为尿排空后在膀胱区频谱照射15 min,或者排尿后用手按摩膀胱区15 min,然后快速灌注5~10℃冷生理盐水500 ml,再按摩15 min并快速排出全部灌注的盐水。间歇性导尿时,每日控制入量,开始时每4小时导尿1次,后可改为每6小时导尿1次或每8小时导尿1次。反射排尿训练时指导患者定时排尿,排尿时刺激下腹部或大腿内侧,坚持3个月左右的训练。(4)肛门排便功能训练: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治疗师戴双层手套并涂以消毒石蜡油刺激患者肛周,进而用食指和中指伸入肛门内进行轻柔的刺激,并嘱患者做肛门的收缩动作后再用力向外排便,重复10~20次。(5)轮椅训练:根据脊髓损伤平面和程度分别设定康复训练内容,如完全性C6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轮椅驱动和利用自助餐具进行进食与穿衣训练、斜床站立训练;C6、C7损伤者进行轮椅使用、利用自助具进行进食、梳洗、写字、打字等训练。(6)行走训练:患者站在平行双杠中,抓紧双杠,通过肩部肌肉用力将身体向前携带,并由屈髋到直立位,以后改为扶拐练习步法行走。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患者的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显著的改善,而且有效地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颈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颈髓损伤患者42例进行综合早期康复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后ASIA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后Barthel指数、FIM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肌肉萎缩5例,腹部感染1例,皮肤压疮1例,其他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地促进颈髓损伤患者功能的康复并能改善预后,值得应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颈髓,损伤

参考文献

[1]关骅,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2000年修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164.

[2]Manyard FM,Bracken MB,Creasey G,et al.International standardeds for neurologic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J].Spinal Cord,1997,35:266-2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上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63-94.

[4]唐瑛.颈髓损伤并四肢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150-2152.

[5]罗治安,李福胜,吴大为,等.康复对颈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71-72.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检查、查体、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年龄18~70岁;③受伤至入院≤72 h;④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既往运动功能障碍;②脊髓损伤评级(ASIA)为A级[5];③既往脊柱手术病史;④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或其他外伤;⑤恶性肿瘤;⑥认知功能障碍;⑦精神障碍病史。共纳入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24~68岁,平均(46.94±6.43)岁,受伤至入院(12.55±3.28)h,损伤部位:颈脊髓3例,胸脊髓44例,腰脊髓53例,文化程度:小学34例,初中或高中53例,大专以上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损伤部位、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自我效能训练,具体如下:

1.2.1 疼痛管理自我效能训练

疼痛是术后最主要症状,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发生、程度及缓解方式,并学会进行自我判断、自我管理。术前进行疼痛教育,包括疾病、手术、不良体位、并发症等引起疼痛的发生原因、意义及区别,让患者对术后可能面对的疼痛有心理准备并做好自我管理的知识储备;术后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估,教会患者使用评估表,并学会自我评估,了解自身疼痛程度及耐受度,教育患者在耐受范围内进行自我缓解,如转移注意力、放松训练等,达到难以忍受的疼痛程度则应主动告知医生及护士,及时给予止痛药物治疗或红外线照射等方式干预,说明止痛药物应用的治疗意义、安全性及注意事项,教会患者正确的卧床体位,避免对患处造成压迫,避免长期压迫同一部位。

1.2.2 生活技能自我效能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神经损伤,日常生活技能受到明显影响。首先对患者进行生活技能训练重要性、必要性的教育,让患者正确对待术后日常生活技能恢复是需要较长时间不懈努力才能获得良好预后,积极的训练有助于早期技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重新融入社会生活,促使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针对患者病情由专业医生为患者设计术后生活技能恢复训练计划,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并让患者参与到计划的完成中,将计划制成表格,患者自我对照训练计划在平时进行自我训练,如卧床期间咳痰、呼吸、饮食、排泄、穿衣、个人卫生护理等,对患者的每一个小进步给予表扬,鼓励患者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积极训练,每完成一个技能恢复加小红花,并给予温馨小礼物,如贺卡、糖果、水果等。

1.2.3神经功能自我效能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适度的神经功能训练有助于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6]。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神经功能训练意义的介绍、说明,消除患者配合的顾虑,并充分介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及术后逐步恢复的过程和预期效果,鼓励患者主动配合功能训练;由专业康复医生根据患者根据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及术后恢复进展制订个性化患者早期功能恢复训练方案,并让患者知晓康复步骤,做到对自己神经功能及康复预期知情,并同意积极参与到具体的康复中,医护人员需要把握患者的训练进展,避免患者由于过于心急而自行增加训练量,或者由于畏惧自行减少训练量;功能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渐恢复感觉、运动功能;患者每日查房时汇报上一日训练情况,包括训练内容、时间及体验,护士应及时对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解答患者针对训练提出的疑问,纾解心理压力和顾虑;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交流,获得家属的支持,帮助患者完成功能训练和自我管理,给予患者行动及心理的支持。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干预前和出院前自我效能、神经功能恢复、生活技能、生活质量,分别采用一般自我效能评分(GSES)、脊髓损伤评级(ASI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生活质量评分(GQOLI-74)。GSES[7]:共10个条目,总分10~4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好。ASIA[5]:A级为骶段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B级为神经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级为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D级为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E级为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ADL[8]: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GQOLI-74[9]: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等4个维度,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比较

实验组干预后较干预前GSES评分明显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GSES评分略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GSES:一般自我效能评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比较

实验组干预后ASIA分级明显好于干预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Z1为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两组干预前比较,Z2=0.834,P>0.05;两组干预后比较,Z3=4.722,P<0.05;ASIA分级:A级为骶段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B级为神经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级为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D级为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E级为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技能比较

两组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干预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注: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实验组干预后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注:t1、P1为实验组干预前后的比较;t2、P2为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比较;t3、P3为两组干预前的比较;t4、P4为两组干预后的比较

3 讨论

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班杜拉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20世纪末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并被广泛用于患者教育[10]。自我效能越高患者自信心越足,积极性越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康复效果[11]。尤其是需要长时间恢复或功能康复的疾病,由于疾病、损伤等原因导致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等障碍,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及自身价值的认同,采取回避、对抗、孤立等消极应对方式,不利于各项功能的恢复;没有良好的引导机制则可能导致患者采取不适当或过激的方式进行后续康复而无法获得良好效果,反复尝试失败经验也可能导致患者采取消极应对方式[12]。因此,自我效能训练是教育和帮助患者正确面对和应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脊髓是外周神经中枢,控制人体重要的神经功能,脊髓损伤则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各项功能不同程度障碍,如感觉丧失、肌力减弱、大小便失禁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对患者心理也是严重的打击,脊髓损伤患者自信程度明显降低,常见沮丧、悲观、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则不利于患者对治疗和康复的配合,形成恶性循环[13,14]。

本研究对实验组采用疼痛管理、生活技能、神经功能自我效能训练,将自我效能训练分解到具体的项目,使操作更有针对性。研究显示,骨折术后患者疼痛是影响其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影响因素[15]。持续的疼痛对患者的精神状态造成负面影响,消磨患者意志,刺激心理应激而产生不良情绪,甚至感官失调,剧烈疼痛者加剧机体应激状态,或会加重多种功能障碍,并且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6,17]。疼痛管理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更重要的是患者自身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本研究采用疼痛管理自我效能训练,旨在提高患者信息知情,缓解患者疼痛的盲目恐惧,并学会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缓解,并让患者正确认知止痛药对疾病治疗的益处和不良影响,以让患者正确寻求药物治疗帮助,消除患者对止痛药不良反应的顾虑,避免盲目使用止痛药的不合理要求[18]。

脊髓损伤直接引起所支配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需要长期卧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增加自卑感。本研究针对生活技能进行自我效能训练,旨在从完成日常最普通的小事来达到激发患者自信的作用,有利于患者重新找回自我价值,每一个小进步都是对患者一种巨大的鼓励,不断地完成日常小技能则不断获得鼓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护士需要对患者训练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在每次进步时给予表扬,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及外界的赞赏,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自我竞赛”积极性[19]。神经功能自我效能训练也是在以上理念指导下完成,虽然脊髓损伤康复时间长,但早期干预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早期康复,并可以提高患者对预后及后续长期康复训练的信心。早期神经功能康复计划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为患者制订个性化方案,并让患者依照方案按部就班地完成,不仅使康复行为在科学、适当的范围内,也能让患者明了每个阶段的目标,从而产生内生动力[20]。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9

【关键词】老年肺栓塞;心理护理;抑郁状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90-02

老年肺栓塞患者饱受疾病折磨,加之长期治疗无明显疗效,易出现抑郁、焦虑状态,产生绝望心理,不愿配合治疗和护理,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易增加病死率。心理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鉴于此,笔者对老年肺栓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肯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选自2012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肺栓塞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介于60~88岁,平均年龄(65.2±3.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2.5±1.5)年。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介于62~89岁,平均年龄(64.2±3.6)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6±1.7)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 包括给予患者抗抑郁药物治疗及抗肺栓塞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持病室干净整洁,调节好室内温度、湿度,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嘱咐其保持良好心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方法如下:①肺栓塞病程漫长且疾病迁延不愈,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长期治疗无明显效果使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愿配合治疗及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听取主诉,让其将心中的痛苦、烦闷等发泄出来,在谈话中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疏导,让患者以乐观心态面对疾病,对于个别心理疾病严重者,则由专业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指导。②疾病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护理人员通过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恢复产生的不良影响,让患者意识到保持乐观心态的重要性;指导并教授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通过深呼吸、听音乐、适当运动等转移对疾病的关注,避免陷入负面情绪中。③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多陪伴患者,多与其交流、呵护,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让其感受到家人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评价标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状态进行评分,若得分超过52分则表示患者处于抑郁状态[2]。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问卷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比较,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详见表2。

3讨论

肺栓塞是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导致的,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3]。其发病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部疼痛、心动过速等症状,给老年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使其出现抑郁情绪,对其预后产生较大影响。

情绪与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不良情绪可对疾病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增加病死率。故如何减少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保持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文亚兰等学者对40例老年肺栓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护理后观察组抑郁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较护理前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以92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护理后观察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说明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这是由于心理护理重视患者心理需求,通过与患者沟通,掌握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疏导,让其将心理的痛苦排解出来;指导患者家属与其沟通、交流,让患者感受家庭的温暖,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心理干预让其心理负担减轻,故其让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对老年肺栓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抑郁状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丽.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肺栓塞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7(4):47-50.

[2]黄燕.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肺栓塞老年患者抑郁情绪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26):102-102,103.

认知损伤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参与本研究的老年人125例, 其中男65例, 女60例, 年龄61-82岁, 平均 (66.73±12.53) 岁。所有参与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及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皆知情同意, 并自愿参加本研究。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排除存在因严重躯体疾病无法参加运动的老年人;排除如糖尿病、听力障碍及神经内科器质性疾病;排除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无任何运动干预措施。常规散步等运动。观察组:由业务能力较强, 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的辅导者对老年人进行广场舞的指导及练习, 选择一个场地, 环境皆舒服的地方进行练习。最高心率保持在65%~75%, 时间30~60min, 每周进行4~5次, 连续干预12个月。

1.2.2 P300测定

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定是测定人类高级认知系统常用的神经电生理方法, 反映了脑的高级功能状态, 可作为研究某些疾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两组患者均在安静、屏蔽的电生理室内, 采用澳大利亚生产的NDI-400P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 电极按照国际标准10/20系统放置, 记录电极置于Fz、Cz点, 参考电极置于A1+A2, 地线置于Fpz, 电极间阻抗<5kΩ。试验以纯音“听觉靶-非靶刺激序列”刺激受试者双耳, 声强85dB, 刺激频率1000Hz, 刺激波宽50ms。靶刺激 (T) 为2000Hz高频短音, 以20%的概率随机出现;总迭加200次。分析时间1s, 带通0.02~30Hz, 灵敏度10μV。分析指标:包括 (1) 波形分化情况; (2) N1、P2、N2、P3潜伏期; (3) P3波幅。各波潜伏期大于对照组x+2.5s者为延长 (异常) , P3波幅低于对照组x-2.5s者为降低 (异常) [3]。

1.2.3 认知功能量表 (SECF) 评估

所有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9、12个月进行认知功能量表评估[4]。认知功能量表 (Scale of Elderly Cognitive Function, SECF) 系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和修改而成, 主要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水平作量的评估。SECF评分满分为120分, 根据受试者SECF的原始分参照常模划界分 (正常≥81.5分) 可知全量表成绩或分量表成绩是否在异常范围。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18.0,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运动干预前后两组P300测试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 潜伏期、P300测试及反应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运动干预9、12个月后,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缩短 (P<0.05) , 波幅明显升高 (P<0.05) 。与干预前比较, 运动干预6、9、12个月后观察组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 , 波幅出现明显升高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潜伏期P2:t=2.729、3.105, N2:t=2.608、3.007, P3:t=2.811、3.226;P300波幅P2:t=2.529、3.207, N2:t=2.550、3.323, P3:t=2.610、3.365;反应时间:t=2.482、3.330, *P均<0.05;与干预前自身比较, 潜伏期P2:t=2.230、2.428、3.220, N2:t=2.311、2.457、3.728, P3:t=2.425、2.518、3.125;P300波幅P2:t=2.236、2.453、3.116, N2:t=2.135、2.356、3.267, P3:t=2.318、2.470、3.663;反应时间:t=2.138、2.320、3.558, △P均<0.05。

2.2 两组SECF认知量表比较

两组干预前SECF认知量表得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 SECF认知量表得分显著升高, 干预12个月后SECF认知量表得分最高, 与干预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干预前自身比较, a:t=2.308, b:t=2.449, c:t=2.467, P均<0.05。

3 讨论

广场舞蹈指在生活区域的空地上众多人围着圆圈或排成队形舞蹈。广场舞蹈作为一种社会舞蹈具体表现形式, 其必定具有社会舞蹈的社会性这一根本属性。它的产生、兴起和发展, 性质与特征, 社会地位和功能也必定符合社会舞蹈所涵盖的内涵和外延[5,6]。

广场舞蹈具有以下特点[7,8]:表演的内容以欢快为主题, 以集体舞为主要表现手段。场地、舞美等外在条件简单灵活, 具有自娱性。大家在舞蹈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宣泄情绪。其具以下功能: (1) 强身健体的功能。经常参加广场舞蹈锻炼和学习, 可以锻炼和保护各个器官和功能, 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消化。 (2) 具有愉悦健心功效, 健身的同时也健心, 缓解了压力和疲劳, 陶冶了情操。 (3) 益智健脑。广场舞练习可以刺激大脑细胞, 缓解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现象, 从而达到健脑之功效。 (4) 健美塑形。它作为一项很好的形体训练, 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协调能力, 使骨密度增加[9,10]。

作为客观生理学指标的P300, 事件相关电位的一个重要成分, 其指标中的N2、P3为内源性成分, 不受外界物理刺激的影响, 能对受试者注意、记忆、感知、期待、推理等心理过程进行反映, 加工注意和记忆力, 在临床上可以对认知功能损害进行评估及评价[11]。本研究中, 两组干预前, 潜伏期、P300测试及反应时间相近。运动干预9、12个月后,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缩短, 运动干预后, 观察组P2、N2、P3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 观察组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均明显缩短, 波幅出现明显升高。说明广场舞蹈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的P300测定指标, 疗效满意。本研究结果显示, 广场舞蹈运动对脑神经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研究发现, 两组干预前SECF认知量表得分相近;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 SECF认知量表得分显著升高, 干预12个月后SECF认知量表得分最高, 说明广场舞蹈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

综上所述, 广场舞蹈加强认知神经网络取得良好效果, 认知功能明显提高, 这是提高身体认知功能和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 值得在老年人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广场舞蹈运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参与本研究的老年人125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及对照组60例。对两组于干预前、接受运动锻炼后6、9、12个月的时间点进行P300测试, 并对两组SECF认知量表进行比较。结果:运动干预9、12个月后,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缩短 (潜伏期P2:t=2.729、3.105, N2:t=2.608、3.007, P3:t=2.811、3.226, 反应时间:t=2.482、3.330, P均<0.05) , 波幅明显升高 (波幅P2:t=2.529、3.207, N2:t=2.550、3.323, P3:t=2.610、3.365, P均<0.05) 。与干预前比较, 运动干预6、9、12个月后观察组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均明显缩短 (潜伏期P2:t=2.230、2.428、3.220, N2:t=2.311、2.457、3.728, P3:t=2.425、2.518、3.125, 反应时间:t=2.138、2.320、3.558, P均<0.05) , 波幅出现明显升高 (波幅P2:t=2.236、2.453、3.116, N2:t=2.135、2.356、3.267, P3:t=2.318、2.470、3.663, P均<0.05) 。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 SECF认知量表得分显著升高, 干预12个月后SECF认知量表得分最高, 与干预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08、2.467, P<0.05) 。结论:广场舞蹈运动能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 值得在广大老年人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广场舞蹈运动,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32-41.

[2]刘晶.有氧健身舞蹈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3 (1) :97-99.

[3]欧光艳, 梁传诚.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竞技与广场舞蹈[J].长江大学学报, 2011, 34 (6) :165-166.

[4]高洁.浅谈群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J].戏剧之家, 2009, 19 (1) :68-70.

[5]李少奇, 邹子为, 陈以璇.广场健身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9, 26 (19) :491.

[6]王红玉.广场舞蹈作用力之初探[J].黄河之声, 2009, 52 (24) :103.

[7]李志敢.社会学因素对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影响的研究—以广东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2 (5) :23-27.

[8]胡燕, 刘坚, 刘正之, 等.河南省开封市广场舞蹈开展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 2013, 30 (23) :188, 197.

[9]张新安, 倪晓梅, 刘峰.广场舞蹈运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及情绪影响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8) :4-5.

[10]罗杨, 袁波.当前背景下中老年人舞蹈运动开展形式的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 2013, 33 (2) :3-4.

上一篇:春节文艺晚会策划书下一篇:关于心态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