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批注

2024-10-01

教学设计批注(精选8篇)

教学设计批注 篇1

教学设计(《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二课时)》)修改批注 篇二:教案样例(批注版)(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 中高年级(阅读课型)book 7 unit 6 the story of rain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实验小学 范巧凌

【概述】

the story of rain是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7 unit 6的教学内容?? 【设计理念】

本课以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的《小学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的理论基础-语觉论》为指导思想,抓住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children are able to describe the water cycle in english.? 过程与方法

? 学生能够简单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会唱歌曲“little water drop”。?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和节约用水的良好生活习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 本单元是人教版第七册(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用英语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并没有学过用英语表达自然现象,但在自然课上已经了解过水循环的知识。

? 六年级学生已进行了三年多的英语跨越式学习,对英语跨越式的各种课型都比较熟

悉。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加强和语言能力的加强,学生开始进行非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跨越式学习,学习英语的兴趣依然很浓,学习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策略选择】

本课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本节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型活动。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运用观察、发现、归纳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水循环的自然现象。本节课采用了图片、道具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工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资源准备】

? 相关的网络型课件。? 供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 制作相关的教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5’

pre-task: warm-up and brainstorm„„

二、故事解疑

三、故事演绎

四、拓展阅读

资源截图

教学流程图 第二课时

?? 作为小学高年段英语的阅读教学课型,本课较好地体现了„„

点评人:课题组【教案点评】 ***篇三:教学设计《散步》批注样例(v2)※教学设计《散步》批注样例(v2)※ 篇四:三年级批注训练教案

学习方式训练片段——如何批注

教学目标 1.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指导课教案——批注。2.掌握批注这一种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教学重点:激发兴趣,鼓励阅读;掌握批注这种读书方法,进行有效阅读。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学会简单的批注。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一句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的遍数多了,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老师也带了一些高年级同学他们读过的书?(播放图片)你发现他们在读书时与你们有什么不同?

他们边读书边把自己想说的一些话记录下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叫——批注。(板书)

一、预习批注

1、师:谁能说说你平时都是怎样预习课文的?

生:读课文、画生字、标自然段、(学习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师:在我们预习的时候就可以简单的批注,用○圈出生字,用序号①②③标好自然段,或者生字扩词、—?文章中有不

理解的地方。(幻灯片出示)

2、练习用批注符号预习《翠鸟》

3、展示

二、探究批注内容

1、师:出示《燕子》课文第一段,这段形象的描写燕子外形特点,你觉得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凑成

师:为什么呢?

:生1:我觉得凑字用得很好,它写出了燕子的活泼可爱,感觉特别有生命力。

生2:我也很喜欢凑成这个词语,如果换成变成,组成,听起来好像是在形容机器,没有什么活力,而小燕子却是很有活力的。

生3:我觉得燕子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长得很好看,“凑”字是说燕子把这些优点都集中起来了。

师:对于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词语,我们就可以用△△(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由或感想。(板书:精彩的词语)学生批注

出示《燕子》第一段的 “凑”批注

2、出示燕子第四段,你喜欢哪些句子?

生:a 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是疲倦是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b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师:为什么用痕,不用根?(电线远,而且多,看不清楚,在蓝天中只留下一丝痕迹。)c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用修辞的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燕子休息时的姿态。

师:文章中优美语句或是运用修辞方法描写的句子,我们可以用~~(曲线)划下来,把你的感受或者是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述的要点、言简意赅的评语等写在书旁。(板书:句子、修辞手法)师小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可以抓住关键的词、优美的句子或者是一些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是理解。

二.下面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批注练习。

出示课文的二三段

1、生读读这两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细读,划出有关翠鸟活动的语句及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你能感受到什么? b、飞的速度极快,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 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

师:通过批注让我们感受到翠鸟飞行速度之快,抓鱼之敏捷。希望同学们今后能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语文,那样你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更快的提高。

教学设计批注 篇2

一、多重对话

(一)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点, 已经并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把阅读教学定义为一种对话的过程, 是有其理论渊源的。接受美学认为, 文学是一种社会交流和交往, 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的人类对话方式。作品的价值, 在于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 是读者的接纳和共鸣成就了作品的价值。否则, 作品不过是一些僵硬的印刷符号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 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 创作就失去了目的, 也就不会有文学。

这一理论强调了作品接受者的重要地位。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 学生这一接受主体的地位显然举足轻重。阅读教学, 就是要建立起作品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这一联系的重要途径就是对话。

(二) 对话的多种层次

对话, 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应该是“多重对话”, 应该包含多种层次。学生, 需要与文本对话, 与同伴对话, 与教师对话;而教师, 则需要与文本对话,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与学生对话。

1. 师生对话

说到“对话”, 我们常常想到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真正的师生对话必定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是基于理解的双方视界的融合”。它区别于简单的一问一答, 区别于没有深入文本的“零对话、浅对话、伪对话”。所谓“零对话、浅对话、伪对话”, 就是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问, 学生答;老师写, 学生抄;老师给, 学生收。

师生对话的基础, 在于对话双方话语权的真正平等, 而不是某一方的言语霸权。有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嬗变为教师单向的讲解 (满堂灌) 或提问 (满堂问) , 体现的是教师的话语专制, 这种“对话”, 违背了对话的平等精神, 反而加剧了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隔膜和误解。

师生对话的前提, 在于拥有共同的话题, 而不是教师的自斟自饮和自说自话, 或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小众化交流”。学生没有充分接触文本, 师生对话就是空中楼阁, 阅读教学就是镜花水月。

师生对话的目的, 在于对话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对话如同游戏一样, 师生参与对话的目的不在于对话的过程之外, 而在对话的过程之中。” (伯布斯) 在对话的过程中, 师生和生生交换看法, 启发思路, 积累经验, 进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直接奔向答案或者所谓的答题技巧 (答题公式、答题模式) , 是对文本意义的粗暴践踏。

师生对话的境界, 在于超越预期的图式构建 (现场生成) , 而不是低层次的信息传递 (达成预设) 。高水平的对话, 相当于跟高手过招, 对话的双方互相交锋, 又互相学习。在对方的言语中获得启发, 让自己的阅读有新的发现。无论学生还是教师, 都有一种如饮甘霖的畅快。学生有进步, 教师有提升, 所谓教学相长, 是对话过程中触手可及的成果, 也是对话的终极目标。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伙伴之间对文本的理解, 既有同龄人的共同之处, 又有天赋秉性和能力水平的差异。生生对话的目的, 在于以同龄人的视角获得思路的启发和经验的借鉴, 是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而不应该仅仅限于答案的相互告知。实践证明, 学生之间简单的相互告知并不是真正的对话, 学生的思维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 学生之间的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的“对话”并不能达到对话的目的, 反而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喧闹背后是精神和思想的贫瘠。

3.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 是整个阅读教学的根基。没有这个对话, 课堂中师生的对话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是零对话、浅对话、伪对话。一些课堂上, 有讲, 有说, 有写, 有声, 有光, 有电, 就是没有读。即使是读, 也只是对个别语句的拿腔拿调的所谓“有感情朗读”, 而不是对文字本身的亲近和拿捏。

4.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这里既有社会视角的原初阅读, 又有教学视角的自觉审视。于永正说过:“课前, 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 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 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 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 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 读出文章的妙处, 读出自己的惊喜时, 我便走进课堂。”教师的阅读, 应该抛弃所有的教学参考资料, 目光只在文字中穿梭个来回。借助于拐杖的阅读, 往往堕落为有残疾的阅读。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停滞或落后, 往往带来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下滑。教师只有实现了与文本之间的充分对话, 才有可能对学生的阅读所得进行有针对性、有高度的启发和引领, 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文字的自由王国。

5. 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是新课标首次提出的概念。这一对话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体现了“阅读教学”与一般的阅读之间的区别。人们一般的阅读, 往往只是以获取资讯和享受美感为目的, 往往不需要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简言之, 一般的阅读, 往往只需要知道“写了什么”, 而阅读教学则需要在知道“写了什么”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弄明白“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就是要揣摩教科书编者对教材结构和课文的安排意图, 弄清某一篇课文在整套教材、某一册教材、某一单元中的地位, 弄清这一篇课文的导读、注释、课后练习的编排作用。

看来, 阅读教学是一项多方平等对话、凸显文本价值的“系统工程”, 是以“参与的主动化、对话的深刻化、表达的个性化”为特征的一场多层次高水平的对话。

然而, 纵观近些年的阅读教学, “以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为轴心, 追求现成知识, 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阅读教学中, 教师强调答案的统一标准化, 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 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必须改变。批注式阅读, 为对话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深度批注

新时期以来, 孙立权老师和其他研究者所言以及本文所述的“批注式阅读”, 与传统意义上的“批注”概念不尽相同。“批注”是一种阅读方式, 是阅读者的个人行为, 它可以因阅读者的个性差异而尽情展示出摇曳多姿的态势。而“批注式阅读”则是一种阅读教学方式, 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 它在个性阅读的同时还需要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一) 批注式阅读的特征

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式, 批注式阅读教学有其鲜明的特征。

1. 主动感知

学生主动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艺术, 而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被动地阅读文章或文章的某一部分。教师也是以这样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而不是囿于教参或其他资料的阐释远离文本。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真正走进了文字深处, 实现了“人”与“文”之间的主动对话。

2. 深度品悟

教师和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和语境, 目光和思想触及文字背后, 深度品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 而不是对文章进行粗浅的表面化了解。这样, 教师和学生就实现了与文章作者的深度对话, 才有可能走进作者内心, 去感知作品的“言中之意”和“言外之意”。

3. 个性体验

阅读文本之后, 教师和学生获得的是独特的个人体验, 无论是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还是审美体验, 都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 而不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模式化解读。真正的个性化, 带来的必将是对话的高品质。

4. 思维外化

学生阅读所思所想需要加以整理提炼, 以关键词句或要点的形式外化为具体的文字行诸书面, 使之条理化,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说不清道不明的蒙昧状态。教师需要看到学生外显的思维成果, 进而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这里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价值, 其中蕴含着教师与教材编者的对话。由此可见, 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多重对话, 深度批注, 批注式阅读教学便具有了生命和活力。

(二)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

批注式阅读教学包括“阅读批注—交流展示—完善提升”等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可以在同一课时内完成, 也可以分属不同课时, 或者将“阅读批注”环节放到课堂教学之前, 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三个环节的全过程都体现了不同层级的对话, 可以说, 对话是批注的生命, 没有真正的对话, 批注就是作秀, 就是伪批注。批注式阅读教学三环节中的对话, 如下图所示。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做的批注予以有效的指导, 否则,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 学生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

(三) 批注的六种类型

1. 阐释型批注

这种批注, 用来理解阐释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 着重解决读懂“写什么”的问题。其中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学生阅读文本, 勾画出含义深刻的词语, 写出词语的本义和在语境中的意义;对句子的理解———当文中出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时, 学生要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对段落的概括———段落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对段落的大意加以概括, 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主题的把握———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

2. 赏析型批注

这种批注, 用来欣赏分析文章的表达, 着重解决读懂“怎么写”的问题。其中包括:词句———词语和句子运用的巧妙之处;段落———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篇章———整篇文章在构思和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3. 质疑型批注

这种批注, 是对原文内容和表达的探究。无论是文章的内容还是表达方式, 都需要用探究的目光去审视它:内容没有漏洞吗?遣词造句都是无懈可击的吗?有没有更好的表达?带着这样的视角去观照一篇文章, 实际上是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更深层面的品读, 在“信任—怀疑—探究—明晰”的心理和思维经历中完成了读者和作者的深度对话。

4. 补充型批注

这种批注, 要根据原文的主题和思路, 补充相应的内容。例如, 叙事类文体, 可以补充人物的言行心理, 补充故事发生的场景, 补充情节的发展变化等。说理性文体, 可以补充支撑道理所需的论据, 等等。

5. 感悟型批注

这种批注, 要写出由原文内容引发的感悟。

6. 联想型批注

这种批注, 要写出由原文内容引起的联想。

这六种类型的批注, 可以分为两组, 前三种 (阐释型批注、赏析型批注、质疑型批注) 侧重于对文本的“读”, 是对文本的接受;后三种 (补充型批注、感悟型批注、联想型批注) 由“读”转向在此基础上的“写”, 是对文本的再创。这之中, 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读—思—悟”的过程。

前三种批注的能力层级是逐步提升的。阐释型批注仅仅是感知文本的写作内容, 能力层级相对较低, 是学生与文本的浅层对话, 赏析型批注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鉴赏, 能力层级有所提升, 对话也渐渐走向深入, 质疑型批注则需要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进行探究和质疑, 这是一种较高层级的阅读能力, 也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思维水平上, 三种批注既表现出不同层次, 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共同完成学生与文本的全方位高水平对话。

后三种批注的能力层级也是逐步提升的。补充型批注只是对原文的补充, 相当于简单的“修补”, 感悟型批注需要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表达个人的感悟和主张, 不同的读者, 感悟自然有高下之分;而联想型批注则需要由原文联想到之外的其他内容, 已经是文本的超越了。这三种批注, 已经越来越体现出阅读主体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越来越彰显出文本的外延和辐射价值。

对“批注”进行上述六种类型的分类, 避免了批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批注这一极具个性特征的对话过程变得有了深度, 变得有章可循。

在多重对话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批注, 阅读教学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 2005, 1:1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

[3]王卫平.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44.

[4]沈文敏.师生对话的解释学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16.

[5]孙亚杰, 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6:31.

小学语文“批注教学”法 篇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写批注就是在行文旁作注解或写感受,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写批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一、紧扣关键词写批注

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有写批注的必要和意义,只有一些对概括内容、抒发情感、揭示道理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词语才需要写批注。若教学时牢牢抓住这些关键词,让学生写批注,就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课题中“励志”一词,设计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徐悲鸿如何‘励志?徐悲鸿‘励志的结果怎样?”引导学生做好这三个关键的问题批注。

画出关键词语后,可以把自己对这三个关键问题的理解、感受写在词语旁。词语的意思有限,但与文章的联系是紧密的。学生学习一个词,却又不仅仅只学了一个词。

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写批注,学生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梳理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揣摩文章人物的语言、心理;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读懂重点句写批注

词和词的组合就构成了句子。句子在课文中是有主次之分的。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存在着关键的句子,若能抓住这些关键的句子,找准课文教学的切入口,读懂关键句,引导学生写批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对学生把握课文要点,欣赏课文的语言美,领会、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引导学生思考:“黄山松奇在哪?人们为什么对黄山松情有独钟?”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在旁边写着:“黄山松千姿百态,一个省略号可以看出黄山松还有很多种姿态,也可以看出它的神奇,人们对黄山松的情有独钟。”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圈画出重点语句,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三、抓住主旨段写批注

课文都是由自然段组合而成的,这些自然段在课文中的地位并非完全一样,而是有重点段和非重点段之分的。重点段往往揭示课文的主旨,是全文的核心。教师要善于抓住主旨段,引导学生写批注,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从人物的神情动作中,想象苏格拉底会向他的弟子们说些什么。在学生交流后,让他们重点阅读第七自然段,紧扣这三个问题:“‘老师的话是哪些话?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有什么表现呢?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个‘道理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开动脑筋理解这些问题,并将深切的感受写成批注,写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有的学生会在苏格拉底第一次说的话语旁写下“苏格拉底提出了‘只许进不许退的要求,告诉弟子们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 有的学生会在苏格拉底第二次说的话语旁写下“苏格拉底对弟子们失去良机而感到惋惜”。有的学生会在苏格拉底第三次说的话语旁写下“当听了师傅说的‘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弟子们心里肯定很后悔”。通过以上阅读体会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段——第七自然段所暗示的人生哲理也就不陌生了,大多数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到“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错失良机,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的道理。

揭示主旨的段落,概括性强,富有哲理。教师引导学生紧扣主旨段写批注,指导学生到课文的重点情节中深入体会文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寓意。

关键词、重点句、主旨段都是课文的聚焦点,教师既要考虑教材的特点、编者的训练意图,还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准课文教学的突破口,从而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让学生边读边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自我领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写批注的方法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结,而应持之以恒,养成写批注的习惯,这样学生的知识才能得以深化,能力才能得以提高,个性才能得以张扬,精神世界才能得以丰富。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明德小学)

小学作文批注式教学(精选) 篇4

六年二班陈玺潞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而“批注式教学”则可以使学生爱上语文。

“批注式教学”最大的优点我个人认为,就是它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同学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表意见,摆脱教师的束缚,更没有了老规矩的限制,可以这么说,课堂掌控在学生手中。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的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无穷无尽的乐趣,试问谁不会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呢?

“批注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抓重点语句、重点段落,批词语、批句子、批标点、以及文章的语言特点、作者的写作手法。不光是这些,教师还注重了学生的情感培养。“批注式教学”的又一重要步骤就是重视学生交流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变换着各种方式让学生自由交流,互补不足。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最受学生青睐的地方,就是能让学生在“玩中学”。说到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一次语文课上,我们学《我的启蒙老师》一课。老师不直接讲课了,而是乐呵呵地对我们说:“今天,让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交流什么呢?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大家要实话实说,不要怕得罪老师。谁说的言不由衷,老师就会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欺骗。”接着老师又说:“我们大家来做评委,比一比评一评,看谁讲的内容情感最真实,语言最流畅!”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都很高兴,用心地构思,认真得在心里梳理自己要交流的语言。

在这节课上我们畅所欲言,就像被解开锁链的雄鹰一飞

冲天。雄鹰是蓝天的主人,在蓝天上,它可以自由飞翔。我们是课堂的主人,是“批注式教学”让我们畅所欲言。

“批注式教学”好!它改变了传统而又古老的教学方式。在这样惬意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不爱上语文才怪呢!我们有幸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我坚信我们这一代少年,一定会乘风破浪,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美丽、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力量。

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汇总 篇5

学是核心,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伴随下,自主感悟、主动探究、飞扬思想、获取智慧;导是关键,它强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益的独立学习,并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教”服务于“学”。此外,批注式阅读教学还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敞开彼此的精神世界,在相互信任、启迪、借鉴、悦纳中,不断追求,力图创新,以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批注式阅读教学程序结构如下图所示:

1.引题导趣——自主批注

引题导趣指课堂导入环节,虽然这一环节所用的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此,于漪老师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应该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以愉悦学生的耳目,触发学生的情思,开启学生的心智,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创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中“春”字,点引学生由“春”字想开去,交流有关描写“春”词语、诗句、片断等;接着,呈现出文中第二段描绘春景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吟诵;然后,板书“孔子”,通过交流形成对孔子的初步认识和了解;最后,板书“游”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针对课题质疑问难。由“春”而“孔子”再至“游”,这个引题导趣环节的设计,不仅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愫,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而且诱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强烈欲望,萌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自主批注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文本的活动,是学生“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自主批注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依靠个体的全部心智和情感去直面文本,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思考与想象,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捕捉阅读感受,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等,用线条、符号或简明的文字加以标示和评点,以体会文章之精妙、含义之深刻、形象之生动。为了避免注释、批语的苍白无力,教师要把常见的一些批注形式教给学生,以求得批注的实效。一般来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随感式:即捕捉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感觉、感想、感悟,以及引发的共鸣并信手记录在旁。②质疑式:即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等用相关符号标出,或与作者有不同见解便在旁注明自己的观点。③比对式:可抓住文中情感变化的线索进行对比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可用词语替换或变化句式对比分析原作遣词造句的效果;可琢磨上下段表达技巧的异同对比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也可用在题材上、体裁上、观点上相同或不相同的课内外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清晰呈现文章特质、规律及观点,进而加深理解,提高认识。④补白式:即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处”联想和填充,进行补写、续写、扩写等。

刚开始指导学生批注时,教师可以示范,利用实物投影仪呈现自己的批注,直观地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批注,然后以小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批注质量。学生熟练掌握了批注的方法,那么“自主批注”这一环节就可以放到课前预习中去完成了。

2.诱情导述——展示批注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初读感知”基础上的由表及里、进一步感知文本的阶段,它是精读的前奏,其主要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感知的信息加以具体化、明确化。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场”,让他们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批注成果,促使学生由个体封闭式的自学感悟向群体合作式的交流沟通迈进,克服从众心理,大胆地表达自己阅读的感受,倾听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观点,以获取更佳的阅读效益。展示批注可以有如下两种形式:一是小组展示,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言,各抒己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读书的收获,组长随时记录下组员精彩的发言,准备到大组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可有重点地参与“薄弱小组”的活动,并相机点拨,同时要捕捉普遍性的疑点,挖掘较高价值的问题,为导评作好准备。二是个体展示,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发言作自然、灵活地补充,精而简的疏导与点评,以激励学生的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3.点拨导思——深入批注

点拨导思是指教师在整合前一阶段学生感知的信息和质疑问难的基础上,通过引导与学生共同确定需要探究的话题,然后以话题为凭借指导学生进行定向批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导思应该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要能够促进学生乐此不疲地去诵读、思考、讨论、评价,从而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多边对话、答辩、争论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教师的点拨导思还要适度、适当,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即可,切不可搞成师生之间简单的线形方式的一问一答,从而致使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值得提醒的是,教师在课前必须得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惟有如此,才能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才能在脑中拥有多条教学“路径”,具备灵活调整教学方案的能力,才能敢于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精彩预设与突然生成的挑战。

深入批注是指学生在话题引领下开展专项批注的阅读实践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要保证学生足够的思考批注时间,以使他们能够潜游于文本的深处去细琢细磨,以求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获取更深刻的体验、更准确或更多元的结论。只有这样,到了交流讨论的时候,学生才有可能言之凿凿,并且出现不可多得的课堂争辩场面。深入批注可采用个体批注或合作批注的形式进行。合作批注可以是生生合作批注、小组合作批注等,即围绕话题,探讨研究,相互启发,相互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形成结论。无论是个体批注还是合作批注,教师都要注意巡视,参与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和帮助。

如,在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首先,借助学生的发言,引出话题:李时珍师徒俩的这段察访经历究竟是苦还是不苦;接着,要求学生静心默读全文,边读边想,于课文中找寻依据,并用笔圈点勾画、批注有关语句;最后,进行集体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由于保证了学生思考批注的时间,话题精当而具挑战性,所以集体交流时的气氛异常热烈:持“苦”意见的学生,有的说李时珍师徒俩晓行夜宿,饥餐渴饮,吃不好,睡不好,此行察访的时间长、路途远,很苦;有的说李时珍师徒不仅要翻山越岭采集药材,还深入民间向各种人请教,从而知道了有关药物的药效,在无法辨别药物药性的时候,还以身试药,可见其苦;有的说他们师徒俩白天这么累了,到了晚上还不早点休息,忙于记录寻访所得,一直工作到深夜,足见其苦;还有的说从师徒俩的对话中也能看出他们的辛苦。持“不苦”意见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据理力争……学生思维碰撞激烈,火花四溅,智慧灵感不时闪现。最终,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达成了共识:李时珍师徒俩的这段察访经历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因为李时珍心中装着全天下的百姓,为了使万民得福,他挺得住所有的苦,同时不觉得辛苦,并且苦中有乐,乐此不疲。

4.拓展导练——扩展批注

这一环节是教师在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择取课内外文章,使原作与新文对接,引导学生进行求同、存异比较,以揭示某种联系的阅读批注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要就文本的主题内容及写作特色作简要的归纳、概括,以给学生一个清楚的认识;其次,要精心选择一两篇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批注,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第三,要大胆地把阅读批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阅读批注的数量、形式、角度和深度作出选择,并找寻恰当的时机进行反馈交流。扩展批注的形式一般也可以分为个体批注和合作批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之后,总结道:“生活有真爱,细节含真情。文本中的爸爸与妈妈是千千万万夫妻的缩影,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那平淡无奇,却又那么自然深厚的如茉莉般的爱。老师曾看过一篇名为《拐弯处的回头》的文章,现在把它推荐给同学们,请大家用心品读,通过文中的细节去感受那平淡但又浓厚的爱,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批注下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批注视点由课内引向了课外。这不仅能够巩固学生阅读批注的成果,还能有效检测他们阅读批注的效果;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阅读批注的机会,还能促使他们养成阅读批注的良好习惯;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还能有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生:自学批注——讨论释疑——朗读生情——能力迁移 师: 点

拨———点

评———点

情———点

该模式以批注阅读法为基础,适用于基础较好的中高年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自学批注。学生运用批注法独立地对文本进行全面批注性阅读。教师做个别指导、点拨。

② 讨论释疑。学生在详细批注阅读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批注内容,也可自由在全班内交流,以扩大信息共享的容量。然后,学生在全班汇报批注阅读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汇报情况,适时作引导性点评和拓展性点评。同时,应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相互质疑解难,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和教材深度。

③ 朗读生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然后让学生汇报性朗读,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或用饱含激情的语言点评,或亲身有感情地范读,使作品之情与学生之情得以升华。

④ 能力迁移。针对文中的重点语言文字思维训练点,教师设计相应的题目,对学生进行一般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一、自主批注

自主批注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文本的活动,是学生“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自主批注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依靠依靠个体的全部心智和情感去面对文本。为了避免注释、批注的苍白无力,教师应该把常见的批注方式教给学生,以求得批注的实效。

1、批注——于美文精彩处

在这本《晨读10分钟》书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范围广泛,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文化含量高。有的写得生动优美,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很有好处;有的则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肯定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有的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例如台湾著名作家《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有就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写的是骆驼咀嚼时的样子。“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当学生阅读到此段时,我请学生停留片刻反复咀嚼此段,并要求学生从写作手法上加以体会,学生纷纷提笔: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三个“那样“重复出现,拉长了时空距离,写出了骆驼咀嚼的安详,这大概就是大师的功力。有的学生写道:从这段描写我感受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上下牙、大鼻孔、胡须等处进行描写,读了之后让人身临其境,浮想联翩。还有的学生写道:我特别些喜欢最后一句话““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多可爱的小英子,多稚气的小英子,这简单的一“动”,“动”出了小英子有趣的童年。,读着学生这些精彩纷呈的感悟,我觉得我的学生真是太有灵气了,我不免暗暗为他们高兴。

2、批注——于美文疑惑处

善于动脑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有了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在课外阅读课上,我尝试着让学生展现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让学生多做这样的“疑问批注”,呈现他们心中的“疑惑”,成为读书的一种习惯非常必要。

例如读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疑问,有的学生批注:这个长方形土丘,上满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逝者的名字也没有,为何成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有的学生批注::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窿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陵寝……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着每一人内心深藏的感情。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感情?还有的学生批注,读罢此文,我处处感受着这座坟墓孤寂、凄凉,但作者去说“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样写是否矛盾?

看着学生这些从笔端流露出的极具价值的核心问题,我为我的学生如此具有智慧而欣喜万分。

3、批注——于美文留白处

我们在阅读时不难发现,很多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批注,将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或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两全其美呀。

例如读《盯住你手头上的石头》一文,这篇文章的末尾作者写道:“道理再简单不过了——谁的心中都可能有许多美好的憧憬,但谁都必须把目光聚到眼前,凝聚到最真切的现实中,盯紧手中的石头,用智慧和执着去精心镂刻,石刻家才能让普通的石头变成“金块”。“

这段话含义隽永,作者写得非常含蓄,我要求学生将这段话的含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读完此段纷纷批注:石刻家用自己孜孜不倦的行为告诉我们成功的真谛那就是专注。有的学生批注: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美好的梦,但是最后走向成功的总是那些踏踏实实的人,唯有专注、唯有执着、才能成功。还有的学生批注:做任何事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过程。所以从这篇文章中我得到启发:要想取得高分,我们必须要关注每一天的作业、观注每一节课,关注每天的知识积累。此时学生的思维碰撞激烈,火花四溅,智慧灵感不断闪现,最终在交流中本文的主题得以提升。

4、批注——于美文联想处

读书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内容,还应从文章的内容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这样阅读才会有大的收获。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采用了联想式批注的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在读到《可爱的同学》中“李云是一个禁令、淘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地,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时批注道:“我们班的金真昊同学就是这样,这段话描写得真是活灵活现,我得好好学学,通过捕捉人物的关键点,写出了人物的本色。”这是接近联想。有的学生读了《海伦·凯勒》一文后,写道:“一个残疾人都能考上大学,我一个健康的人却不能搞好学习,真是惭愧啊!”这是对比联想。有的学生在读到《地震中的英雄》中“谭千秋老师的那段话时”时,批注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似平凡,却会在莫一时刻展示出无与伦比的魅力,从而打动你,打动周围的人。”这是类似联想。学生在这种由此及彼的阅读中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收获。

5、批注——于美文评价处

这里的评价包括两种,一种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例如,学习《嫦娥奔月》后,有的学生写下了对嫦娥的评价:“美丽善良,为了不让老百姓受害,忍受与心爱的丈夫分离之痛。”有的学生写下了对后羿的评价:“力大无比,一心为民。”有的学生写下了对逢蒙的评价:“奸诈之徒,无耻小人。”一种是对语言文字的评价,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例如,有的学生在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批注道:“一个‘绿’字,让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江南。”学习《孔子游春》中“孔子带弟子们来到泗水河畔欣赏春景”一段时,有的学生批注道:“优美的词语,形象的比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评价式批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为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有权评价书本了。

二、深入批注

深入批注是学生在话题引领下开展的专项批注的阅读实践活动。话题的设计必须精当,具有探究的价值,一个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自主能动地去阅读探究文本的意蕴,以实现对文本的再次创造。

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并且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所有人都注视着玛丽、居里。你看到她了吗?是。她也在默默的注视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我姓你此时此刻定会有许多的话想对居里夫人说,你最想说什么?请试着写下来。

有的学生写道:居里夫人,您为科学奉献的精神使我感动,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习您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您是我心中的榜样。有的学生写道:居里夫人,您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深深打动了我,我相信在这个时代也会有很多人向你学习,学习您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有的学生写道:居里夫人,你对推动全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我想您一定是十分欣慰的,因为我们这些后人都会学习您我无私奉献、淡漠名利的品质,您是我们的榜样,您的精神与世长辞。还有的学生写到:居里夫人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里的形象是美丽的,居里夫人执着追求,勇于献身是美丽的,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伟大人格更是美丽的。这种精神可以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这种美是可以跨越时间,成为永恒的。所以,她的美丽跨越了百年依然熠熠生辉!……

这个话题的设计,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条绿色通道,使教师能有效地实施和调控阅读过程。通过这个精当的话题的设计,学生们都带着高涨、激动地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此时的他们敞开心扉,释放潜能,显露着个性与才华,他们在相互的倾听和言说中,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意义和价值的分享。

三、扩展批注、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基础啊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则取课内外文章,使原作和新文对接,引导学生进行求同、存异比较,以揭示某种联系的阅读批注活动。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两篇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批注,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自觉得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大胆地把阅读批注的自主权教给学生。

如:我在教学《钻在雨衣下》这篇文章后,总结道:宽大的雨衣笼罩着骑车的母亲,雨衣的后摆里藏着一个小女孩,搂着妈妈的腰,把头紧紧贴在妈妈的身上,两条小腿垂下来,来回晃荡……多么温馨的画面。这画面是否也引起你无数美好的会议?妈妈的爱哪,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下面老师就推荐大家一篇文章《一颗豆粒》,请同学们潜心品读,通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去感受那朴素而浓厚的爱,并请你写下批注。学生的批注非常感人,有的学生写道:妈妈是谁?妈妈是给我生命的天使,妈妈是给我灵魂的作家,妈妈是教我做生活得强者……妈妈,让我们深深呼唤,也让我们深深惦记,妈妈将用藏我心……有的学生写道:记得有一首歌中唱到: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读了这篇课文,我想感谢妈妈,因为妈妈是最大的恩人。还有的学生写道:人世间最可贵的感情是母爱,母爱将超越一切……

四、批注的操作流程 选取一篇文章,按以下步骤开展批注式阅读:

(1)自注: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自由对文章进行批注,每页不得少于3个批注。

(2)互注:在自注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各自批注的内容,互相学习。

(3)合注:请一个同学将本组同学所有的评注合注到一篇文章中。

(4)择注:请一个同学在各组合注的基础上选择精彩的批注记录到文章中,然后将择注的内容印发给学生。

(5)析注: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择注的情况组织学生对批注进行分析鉴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批注能力。

《长亭送别》“批注式”教学设计

王实甫《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长亭送别》节选自《西厢记》,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这一折主要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长亭送别》由19支曲词构成,这19支曲词集中表现了王实甫《西厢记》情景交融、情境生辉及语言瑰丽、华美、委婉的艺术特色。

学习中,应重点把握这些曲词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及艺术风格。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设计思路:

《西厢记》被明末清初善品评书籍的金圣叹列为“第六才子书”,金批《西厢》也深受读者喜爱,而《长亭送别》古今已有不少评论文章。

我们知道,读书作眉批、写评论文章,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它把阅读的瞬间感悟记录下来,从而对作品形成创造性的认识。出于这种想法,学习《长亭送别》采用“批注式”的方法来教学该文。

二、教法展示:

(一)导语设计:

“离别”是古代诗文表现的永恒话题。江淹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也写出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古人饯别,“长亭”自然是饯别之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都是离别之景,这种离景别情被古人渲染得格外动人。《西厢记》被誉为写离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长亭,感受那份别情。(板书:长亭送别)(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朗读后,强调曲词的音韵节奏特点,要求学生应把曲词像诗一样来读。

(三)观看电影片断。

观看马兰演唱的电影《长亭送别》片断,进一步认识曲词的内容,形成感性认识。

(四)研读曲词

这一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曲词,特别是学会对曲词作些批注。

1、引导学生认识“批注式”学习。

“批注式”学习主要让学生对曲词作些点评,记录自己在阅读时的感悟、思考。可质疑,可引申;可以用一句妙语批,可引用古诗文批,可用自由诗来评注,可用散体文字评价;甚至可用配音、设计画面等多种形式。2.举例引路,点拨拓展。

例(1):《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晚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一个“染”字沟通景与情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例(2):《滚绣球》中“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金批本改为:“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两句金圣叹的批文。他赞这两句是真正的妙文。〈2003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25页〉。

通过举例,让学行注意曲词中所包含的景、境、情的相互关系。(板书:景、境、情)同时,认识多种批注方法,如联系古诗词,对比分析等。

3.动脑动手,批注实践。

找出自已最喜欢的一支曲子作些批注。4.课堂交流,归纳整理。

让学生对所作的批注和配音、画面设计进行展示。

(五)课堂小结,综合提高。归纳景、境、情、意之间关系。

(六)课外练笔:

从课文中任送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要有一点文采。附一:板书

长 景:深秋、郊外、黄昏

亭 境:路上、离别、分别、目送 情景交融 送 情:别(痛----恨----怕----念)情境生辉 别 意:爱情执著 性格叛逆 曲词达意 附二:学生批注例文。莺莺泪 百年相伴,/朝夕旦暮,/怎知那离别的苦?/何晓这隔绝之痛?/但观那,/相思泪独下。/却道是,/昨日雨难求。/纵是待来状元复颜归/可否依旧样海誓山盟?/看遍了红尘旧事轻远别。/不须失臾就疑情薄易弃掷。/已是把心随他行举案齐眉。/又何自平地卷这遐思乱绪。/念此长亭一别空系情,/唯余噫吁长叹泪沾裳。/ 张生情

小学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探究 篇6

一、批注式阅读的基本含义

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说明是这样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能力包括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筛选能力、鉴赏能力和记忆能力,而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所谓理解,就是弄明白课文意思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大凡认真读书的人都能体会到:有效的阅读一定是“心灵与文本的真诚对话”。而课文批注恰恰可以对这一过程的实现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批注,简单地说,指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把批语、评论、心得、疑问、警句、注释等写在读物的空白处的阅读法。批注可以使文章醒目,能够促使自己在阅读中思考,增强读书时的感受力,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开拓剖析作品的思路,提高表达能力,与作者进行对话。

“批注式阅读的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①通过一边阅读一边点评把读、想、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从古至今都用得十分普遍。宋代理学家朱熹把这种读书法称为“标记阅读法”,它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语文教学意义上的批注类似于评点式的读书笔记,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赏鉴、探究文字暗含的各种“意义”并加以精到的文字表述。它不仅是评点者自身感受的外溢过程,而且是合作交流语言运用、字斟句酌地表情达意的言语实践过程,最能见出个性和才情。

如果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具有一定阅读水平的小学生,就会解开很多小语教学中的难题。批注对于小学生,不仅仅是点评别人的作品,而更重要的是会大大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极大地发展思维能力。因为批注的过程是一个文本发出刺激→学生接受→进行内化→做出对文本再创作,表达反应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的学习过程,更是用精当文字进行创造性对话的过程。将批注引入语文教学是新课标的需要。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教会小学生批注来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批注的种类一般有三种,常规式批注、特殊式批注、自由式批注。常规式批注指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都要对课文的词语知识、篇章结构、写作特色及中心思想等加以分析、理解,写上批注。特殊式批注指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先自读思考题,然后根据思考题来阅读课文,做出简明的批注。自由式批注指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或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批注,哪怕是批上一个问号也可以。

批注的内容包括对词语的具体理解、评价、辨析,对特殊句式,如反问句、设问句的辨析,对重点句或段落的体会,对某个标点的特殊用法或个别标点的特殊含义,比如引号、省略号、破折号在文章中所含的特殊意义的理解,对文章结构等写作方面的问题的体会及对课题的分析等。

批注的符号比较随意,一般不对学生做生硬要求。教师可做简单介绍,由学生自己做选择。如:“~~~”波浪线(也叫曲线)可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圈,可标在文章的重点词下面。“——”直线,可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批注的地方一般在书页正文的上面、下面或是两边空白的地方,也可在行间或文章最后结尾处。

二、分阶段教会学生批注方法

第一阶段:讲清含义,初步试批,交流反馈。

在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刚刚接触到批注这一新的学习方法,什么叫批注,批什么内容?在哪批?怎么批?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教师要在批注前给学生一一讲清。尤其是试批的课文的难度要合适。笔者所使用的教材是京版实验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诗歌《我们爱你,中国》。诗歌这种体裁的课文内容批注起来有其特殊性,所以不适合作试批的对象,斟酌一番,决定以第二课写事文章《拐杖》为例,教学生批注。《拐杖》主要写了“我”为丈夫买拐杖,无意拄着拐杖走,被一位小姑娘当作“腿脚不方便的人”,一路上受到关照的事,表现了小姑娘关爱他人的好品质。文中有许多关于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内容浅显易懂。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姑娘的语句,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们埋头读书,教师在行间巡视时发现,学生的批注五花八门,对“从人群中拽了拽我的衣服,说‘阿姨,您坐这个位子。’”这一句话的批注就各不相同,有语言罗嗦的:“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有理解不到位的:“小姑娘想一会自己坐过去。”有表述太笼统的:“她是好孩子。”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将几种典型批注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规范的批注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通过对一课书的批注,就要求学生规范批注是不现实的,此后,教师又通过指导学生批注《北京老人》、《记金华双龙洞》、《猫》、《买小狗的小孩》等十余篇课文,逐渐使学生能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抓住重点词按老师要求去批注。

第二阶段:扩充批注时段,鼓励多角度去批注。在第一阶段,教师只在深入理解课文的第二课时带领学生批注,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掌握批注方法后,可将批注时段扩大范围,在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阶段就把自己的疑惑标注出来。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质疑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学习能力大小的重要体现,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等限制,在发现、破解深层信息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疑问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问和困惑就更加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种疑问或见解往往是一闪而过的,很有必要及时记录,以便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确定自己的批判恰当与否。批注阅读就要求学生把点滴疑问或不同的见解表达出来,这能清楚地反映出阅读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往在第一课时的口头质疑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批注可使学生深入思考,使质疑更有实效性。例如:学习《白杨》前,学生在书上批注疑问:“文章开头为何有环境描写?这和描写白杨有什么关系?”“作者写白杨为什么用写人的词语?”这些有质量的质疑恰好也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不仅在第一课时,学生学完课文后,对课文的正确理解上有了一定的认识,思想情感都有了很大提高和深化,这时趁热打铁,深化批注,既是对原文批注的补充、巩固和提高,又能检查其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生在学完《军神》后批注到:“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呀!真是个极不平凡的人!”“如果我能有他的一半精神,学习上的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了。”

同样的内容,批注的角度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精彩。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既可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批注,分析排比句、比喻句,结构特点,也可以从作者情感角度去批注,还可以从文章内容入手,写体会及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批注,尊重了学生理解文本的差异,又训练了思维的广度。第三阶段: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批注方法。利用“二次批注”提高批注精准性。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批注训练,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批注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批注技巧,见识了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可在此阶段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看看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的批注方法。例如,学生学过的写人的文章有《北京老人》、《森林警察》、《爱的奇迹》、《买小狗的小孩》、《深山风雪路》、《在炮兵阵地上》„„。说明文有《只有一个地球》、《蝉》等等。写景的文章有《记金化双龙洞》、《颐和园》、《慕田峪观云海》、《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诗歌有《我们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等。经过归类,学生就会发现写人的文章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批注,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写景的文章主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批注,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用词之精妙。说明文主要抓住说明方法去批注,深入体会作者用词之严谨,写作手法之灵活。诗歌可抓住重点词及诵读技巧去批注,体会诗歌内容的跳跃性,语言文字的音韵感及诗人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了解了不同文章批注的侧重点不同后,遇到新的课文不用老师指点,会目的明确地直入主题,很快的寻找到自己所需的答案。

在批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最大问题就是批注的不到位,这体现在批注内容的浅显、用词不准确或不知如何表达。如果教师能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后提醒学生将新的收获补充进批注内容,学生将受益匪浅。“二次批注”不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有意识地发现别人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特之处,开阔思路,丰富批注内容。常此以往,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概括性将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木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听了这句话,朱丹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因受自己的理解水平限制,学生只批注道:“没被录取,心情沉痛。”学生与老师交流后才得知,他内心的苦楚不仅是因为个人前途的渺茫,也同样因不被人理解而伤感,为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而悲痛。学生经点拨对课文理解得更深了,此时我要求学生将新的收获补充进去。几课下来,学生的思考有了方向性,更注重听别人发言,学得也更扎实了。

三、批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批注目的及要求

每次安排批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是为了批注而批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围绕课文重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研讨、探究,进行批注指导。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示是:默读课文,批注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示是:画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大榕树的特点。学习《在炮兵阵地上》时,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示是:画出描写彭总的句子,抓住他的神态变化,批注变化原因及彭总是个怎样的人。要进行批注式阅读,需先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从研读主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批注阅读,避免出现学生不着要领,在课文的“外围”上转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降低。要激发学生写的欲望,适时批注,批注只是让学生“如愿以偿”的一个过程。在学生特别想说的时候让他写下来,水到渠成满足了他们表达自己看法的愿望。另外,在写的时候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能说空话套话。因此在批注时要巧妙安排切入口,精心设计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阅读,兴致勃勃地阅读。

(二)给足学生独立思考批注的时间 学习应该动脑又动手,手脑并举才会有创造。批注是一种需要动手的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如果匆匆而就,其表达就难免肤浅、草率。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有所感悟处、思维困惑处、求异创新处深入思考,还有些批注需要学生把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归纳、加工整理,提纲挈领地形成一个阅读纲要,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杂的内容明晰化、简便化、形象化,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表述的时间。就一般情况而言,每篇课文学生大约需要10到15分钟的时间。在学习批注方法的初期,学生的速度较慢,但磨刀不误砍柴功,读得细,自然思考的深度就得到了保证。阅读课文相对于讲读课文较易,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缩短批注时间。像《跳水》、《挑山工》、《鸟的天堂》这些名家名篇可回味、品读的地方很多,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更要充分。

(三)注重交流及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先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交流或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等。最后,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阅读文本并指导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地深入。批注的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人人都有发展,都有提高,避免了少数人发言,多数人听的弊端。而且学生在批注过程中思考更有深度,表述更有条理。

(四)充分利用略读课文进行批注训练

“略读课文是学生在课堂进行阅读实践的材料之一,目的是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运用。”②许多阅读课文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文,教师切不可放弃这阅读训练的好机会。《鸟的天堂》、《乌塔》、《漫谈沟通》等等这样的略读课文完全可以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批注训练,既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又巩固了批注方法。实验教材第十册的第四单元有两篇讲读课文:《义犬复仇》、《金色的脚印》。这两篇讲读课文写的都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已经深深感悟到军犬文尔内的无限忠诚,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并在周记当中谈到了这种情感给自己带来的震撼。随之而来的阅读课文《母爱》同样描写了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把以死抗争得来的水给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母爱的伟大。从整套书的内容安排来看,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有其延续性,学生在批注时,自然而然的抓住描写老牛的语句,尤其重点批注了一些关键词语“挣脱缰绳”、“强行闯入”、“不肯挪动半步”、“慈爱地看着”。这些词语直入人心,学生在旁批注“伟大的母爱”,“孩子的需求胜于自己生命”。通过对阅读课文的批注,学生的批注方法得以巩固。

(五)注重批注教学的层次性、差异性、持续性 1.层次性

指导学生使用批注,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讲读课文延伸到略读课文,从课文延伸到实践活动中的短文再到单元测验中的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简单到复杂。从字词句扩展到篇章、结构、主题、写作技巧,从遣词造句到分析作用,领会含义。要求不断提高,学生能力便不断加强。

2.差异性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在阅读文本时,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语言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批注式阅读属于主观式解读”③,每个人的经历、知识水平、感知理解能力、悟性是各不相同的,这决定了阅读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是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批注阅读追求的正是这种可贵的差异,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保护绚丽多彩的个性,不能压抑甚至抹杀个性。其实,学生阅读文本,既是文本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文本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学生的个性特点、心智水平、生活经验的差异,决定了阅读批注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不同的学生批注的质量并不相同。如:学生对《木笛》一课中“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种取出木笛。”一句中的“小心地”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有的同学批注:“很从容、轻松。”这种理解明显有偏差。有的同学批注:“爱惜乐器,喜欢木笛。”这种理解无明显错误,但比较浅显。还有的学生联系上文理解批注“对本次考试很在意、很重视。”理解到这个程度,也就对下文中朱丹的选择放弃考试的举动而深感痛惜却暗暗敬佩。虽然经过了一学期的批注训练,学生因自身情况的不同仍然有较大的差异,教师不可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训练,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3.持续性

教师要用各种教育技巧督促学生对于批注持之以恒,不断激发热情,直至自然成习惯。一般可采用上课抽查,经常组织交流,定期组织检查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采用必要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愿去做,想去做,并努力做好。笔者在课上巡视学生的批注状况时,经常针对不同的批注状况称赞到:“你的字迹很工整。”“你的重点词抓得很准确。”“你思考的角度很新颖。”“你的语言很简洁。”“你这一处批得很准确。”„„学生听到这样的鼓励,信心倍增,有了坚持下去提高能力的美好愿望。

批注式读书法不仅现在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对未来的阅读同样实用。即使脱离了笔,这种宽广,深度的思维方式还会继续。大语文教育观认为,一个人的语文学习是贯穿终身的。学生走出学校后,依然要读书看报或上网,阅读活动几乎天天进行。这种阅读带有强烈的个性化和独立性,阅读批判、阅读反思、阅读创新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阅读,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才能帮助学生将来成为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

批注式阅读是真正有效的阅读,它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批注是形式,用心是根本;批注是手段,促进用“心”阅读是目的。学生学习给课文批注这种“动笔墨”阅读的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主动的应用语言,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在理解、分析、概括、评价等能力层面去展开阅读,促进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实现,逐步提高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提高了感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健全了人格,培养了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的阅读个性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批注式阅读,小学语文

批注式阅读就是使学生在阅读时能进行交互式的阅读,对有些地方能够进行批注,这些批注包括自己的感悟、心得、疑惑等。这样的阅读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比较有利于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方式。对话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之上。

一、现有阅读教学的弊端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其他教师有关阅读教学作品的研究,我发现现有的阅读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诸如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1. 大众化的浅阅读

学生的本性中存在惰性。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阅读。没有深入阅读,更谈不上个性化的解读。导致学生以老师的解读为榜样,千篇一律,囫囵吞枣。

2. 机械式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些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并不是建立在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及阅读水平为主线的基础上,而是简单地依据教学大纲或者个人的教学经验进行。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其结果就会导致大部分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更提不出独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预期效果,忽略了课堂上的活跃因子,严重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导致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课堂,阅读成了老师一个人的阅读。关于文本的解读,诸如内容分析、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很难让学生独立地进行。

3. 缺乏系统性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写作环节的参与,等同于一台戏缺乏主角。如何针对文本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阅读问题,并进行写作练习是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主体是写作思路、技巧和思想,学生是学习并运用这一主体的主人公。阅读教学的系统性也包括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拓展式的思维训练,学会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总结归纳,吸收消化。

二、批注式教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批注式阅读的概念并不是近几年新创的,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著名的文学家金圣叹,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除此之外,还有李卓吾评点的《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批注式阅读”的典型。

1. 什么是批注式阅读

批注分为“批”和“注”。“批”是指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书写出来。而“注”则是简单地对文本进行圈、点、勾画、注写等,不包括感悟。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个人观点、感受、疑惑等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写在文章空白处,是一种交互式阅读。

2. 批注式阅读的重要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批注式阅读正符合这一阅读规律。它能充分发挥每一个读者的个性,表现不同的情感体验。

批注式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思路和方式。这样的阅读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它对于学生积累阅读经验、体会阅读快乐有很大的帮助。

三、批注式阅读的实施

首先,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将自己优秀的批注作品展示给学生,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以此激发学生进行批注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给学生讲解批注的历史、发展,批注的好处以及具体的批注方法有哪些。然后给学生推荐经典的作品片段,要求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换批注作品,交流阅读心得,并对学生的批注进行客观的对比评价,指出其中的不当之处。

批注式阅读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它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有裨益。利用批注式阅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在小学阅读教育中,我们应大力倡导批注式阅读教育,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亚梅.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4(7).

[2]朱琴.形诸笔墨,乃解其味: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下),2014(12):128.

[3]聂晓艳.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浅谈[J].黑河教育,2014(3).

如何让批注助推阅读教学 篇8

针对这个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批注?批注的实施又会给学生、课堂带来哪些变化?笔者愿以此文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愿把金针度与人:批注,应教给学生方法

如果说阅读批注就是让学生随意画一画、简单写一写,然后自由说一说,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而在何处做批注,怎么做批注,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才能逐步体会到其妙处。

其一是要规范批注符号。苏教版第七册教材练习三对于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关键的词语、精彩的语句、有疑问的内容、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所用的符号,做了明确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这套符号在书上做记号,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使用习惯稍作调整。

其二是要明确批注要点。若任凭学生自由批注,很容易造成四处开花、不得要领、效率低下的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几个“点”上做文章。

首先是文本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写人记事类的文本占了很大比例,人物的形象、文章的主旨当然是重点,但不能一概而论。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要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从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要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据此,师生便可明了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了。接下来,学生做批注前,教师可根据这些要求提出主问题或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围绕主问题进行批注。例如,学习《詹天佑》《钱学森》这类写人的文章,通常可设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学习《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可设计:“课文围绕哪几个要点来写的?又是怎么写的?”……如此,既聚焦了文本重点,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个性化表达。

其次是表达的“陌生点”。别样的表达方式下,一定隐藏着别样的情思和意味。善于发现这些“别样”,进而思考“别样”背后的原因,定能找到言语的奥秘。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安塞腰鼓》一课中描写后生们腰鼓表演场面的话语。课堂上,学生关注到了这个特别的句子,对于句子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做出了各具特色的批注。有人说:“这句话运用了暗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很有气势。”有人说:“每一个短小的句子,犹如急促的鼓点,敲在我的耳边,连起来的一个长长的句子,又似旋转的舞姿,飘在我的眼前。”……自主批注,自由表达,学生的感受力、表达力便得到了同步发展。

最后是自己的“疑问点”。在阅读中不断追问,不断解惑,是成熟读者区别于一般读者的显著特征。无论是文本的内容、人物的情感、表达的方式、写作的特色;无论是一句话、一个词还是一个标点,只要是自己觉得有疑惑的,都有必要在此处停留片刻,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咀嚼一番。可是,由于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做一个“回答者”,很多学生已经不会发现问题了。此时,教师的指导和榜样的激励便可发挥重要作用。在学习提问初期,笔者教给学生提问的基本策略,即围绕关键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展开提问。当然,三个角度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会筛选更有价值的问题。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批注,使课堂充满活力

如果说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一潭死水,那么,开展了阅读批注的课堂将会是一方活泼的池塘: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水草自在舒展,鱼儿快乐追逐。

首先,阅读批注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扭转了优等生独霸课堂的局面。教师经常感慨年级越高,发言的人越少,抱怨学生不爱动脑筋。叹息之余,大家更应该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严重的分化?其实,根源还是出在教师对学生差异的认识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有人敏锐,有人迟钝。可是,很多教师上课就像急行军,缺少耐心,缺少等待,一个问题提出来,巴不得教室里立刻小手如林。一个学生答得不理想,立刻就换一个人回答。殊不知,当“小白兔”三步两步到达终点时,“小蜗牛”才把它的头从壳里探出来。不断的挫败感,使得“小蜗牛”再也没有了往前爬的动力,于是干脆就在原地休息了。而阅读批注,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脑动手,有效地改变了少数尖子生做主角,而大部分学生做陪衬的课堂状况。

小翔同学有阅读障碍,上课心不在焉,作业无法独立完成,同学们暗地里都瞧不起他,他也很自卑。学习《金蝉脱壳》一课时,他对蝉儿脱壳的情景很感兴趣,批注了一句话:“蝉啊蝉,你真是个体操高手!”很简单的一句话,因为是他自己写出来的,故被笔者“狠狠”地夸奖了一番。于是,那天,同学们看到了他脸上久违的笑,也好像重新认识了他。

其次,阅读批注提升了课堂对话的质量。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大量肤浅的、磕磕绊绊的、人云亦云的对话,不得不让人追问:如今的课堂怎么啦?其实,问题仍然是教师走得太急,导致学生被迫追赶教师的节奏,而来不及深入思考。反之,若给足时间,适时指导,充分鼓励,学生定然会绽放他(她)的光彩。

仍然是学习《金蝉脱壳》一课时,同学们的批注集中表达了阅读“蝉儿抽出蝉尾”和“翅膀变色”这两个内容后的惊异。书中是这样描写蝉抽蝉尾的:“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且看学生的批注:“没想到这小小的蝉竟然会做‘仰卧起坐’,而且那么敏捷,真厉害!我从这句话体会到那只蝉儿的努力。它在努力钻出来,努力摆脱壳对它的约束”(小涵)。“蝉儿的身腰竟这么柔软!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也能做出来!比得上柔道专业选手了,真灵巧。不过,应该很疼吧。从‘用力一抽’,我感觉蝉儿很使劲、努力”(佳圆)。学生们的批注语言富有个性,且饶有趣味。也有学生关注的是这段话的语言表达效果:“这段话一连用了几个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蝉抽蝉尾时动作的自然协调,非常逼真,富有画面感”(可人)。

三、两山排闼送青来:批注,应从课内走向课外

阅读批注当然不能止步于课堂,而课前批注、课后批注是其有益的补充。课前批注,主要是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辨析多音字的读音,理解不懂的词语,记录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课后批注,则是将课堂上未能及时完成的笔记进行整理等。

大量阅读对学生精神成长、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负责任的教师,还是稍懂教育的家长,都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当然,很多学生对读书也是兴趣盎然。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浅阅读成为不少学生习惯化了的阅读方式。其实,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浏览、略读当然有其必要性,但缺少沉潜式的精读,那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事。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吸收经典之作中的营养呢?笔者认为,进行阅读批注是一良方。

大家都喜欢自由自在地阅读,课外阅读做批注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被学生接受的。因此,开始实施时,教师要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共读共批的篇目,而且提出的要求也不宜过高。在不断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榜样的引领,会激发越来越多学生的热情。事实证明,热情的燃烧,带给笔者的是惊喜,留给他们的是品词析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心思的细腻、情感的升华……

《小狐狸的窗户》一文是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代表作品。当笔者把它推介给学生时,他们一下子就着迷了。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带有神秘感的情节,还有安房直子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少学生自觉地做起了批注。当一段段各具特色的批注呈现在眼前时,笔者不禁感慨:真的不能小觑了这些小家伙!他们的点评倾注了全部的真诚,表达鲜活而细腻。批注中,有他们起伏的情感流露,对小狐狸的深切同情,对捕杀者的愤恨,对“我”无意中洗手指的惋惜;有他们对某些词语、句子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独特感受……

对于同一个片段,不同学生关注的不同角度、批注的不同风格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例如,故事的开头描写“我”来到一片蓝色桔梗花田,有人便关注作者的表达,“作者把天空比作蓝玻璃,写出天空的蓝和清澈,无疑比用‘天空又蓝又清澈’更加形象,更加令人回味”;有人浮想联翩,“读了这句话,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天空,碧蓝碧蓝;原野上的桔梗花,蓝幽幽的,一大片一大片的。风儿吹过,它们轻轻摆动,好像在招呼我:‘你好,快来吧!”’有人人情人境,“宽广的原野,蓝色的桔梗花田,这样的美景让人无法用词语形容。但这突然出现的美景是从哪儿来的?它是否隐藏着什么危机?读到这儿,我的心不禁吊了起来”。

读着这些批注,笔者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学生的阅读心迹,听到了他们与文本的呢喃细语。批注,将阅读时飘忽的思绪固化成文字,将零散的念头整理成段落,既深化了阅读,又锤炼了表达,虽然劳心劳力,但其中的乐趣又岂是他人能够体会到的!

的确,在实施批注式阅读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需要大家去克服,特别是批注所需时间与课堂有限的时间这一对矛盾,是横在师生面前的一大障碍。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解读、理解与表达的同步发展始终与批注密切相连。因此,批注,决不能成为阅读教学中的鸡肋,而是需要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悉心呵护的一棵幼苗,愿它能茁壮成长。

上一篇:科技特派员助力农牧业现代化下一篇:脑筋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