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的翅膀小学生作文

2024-10-04

身后的翅膀小学生作文(通用17篇)

身后的翅膀小学生作文 篇1

身后的翅膀小学生作文

晴朗的夜晚,我躺上柔软的小一一床一一,仰望着窗外深蓝的天际,巴眨着同满天繁星般闪亮的眼眸偷偷地独自咀嚼属于自己的秘密,不知不觉中,一温一柔的梦婆婆轻轻推门走进我的梦乡……

梦里,我窜上高悬的天空,我是一只勇敢的小鸟。飞啊,飞啊,为到达我的理想而奋力扑打着翅膀。一一光洒在我的双翅上,仿佛在为我一日益丰厚的`羽翼喝彩;风儿吹拂着我鲜亮的羽一毛一,仿佛在和我角逐,和我赛跑;白云在我的身旁飘飘荡荡,仿佛为我的坚持不懈、奋勇直飞而摇摆起舞。我在蓝蓝的天空中欢唱着、飞舞着,一路欢唱,一路向前……

醒来,我脑海里还 浮现着梦里的景象,看看镜子里的自己长出了隐形的翅膀,和梦里一样丰满,一样闪亮。一妈一一妈一告诉我,我长大了,也和小鸟一样有了一对属于的自己的翅膀,它们叫“理想”。

我欣喜若狂,每天我都带着这对翅膀上学,我告诉身边每一个和我一样努力的好朋友我有一对名叫“理想”的翅膀。我也寻找别人的翅膀。我发现很多人都有一对和我一样的名叫“理想”的翅膀。

我告诉自己,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想成为牛顿、一爱一迪生、莱特兄弟那样的科学家,他们的发现和发明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长大了,我要给自己安上真正的翅膀,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在天空飞翔。我还 有很多很多的梦想:我想发明一种超远距离望远镜,可以从杭州望到美国纽约,从地球望到太空中遥远的星球;我想发明一种超级飞车,把全国的小朋友们都送到月亮上玩,再给每个小朋友配一个我发明的望远镜,让他们能够探索更远更美的世界;我还 想发明一种机器能让博物馆里的恐龙化石复一活,和它们一交一朋友……那时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精一彩呀!

到了学校,我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了老师,老师摸一着我的头微笑地说:“你的梦想很好,老师非常支持你。不过光有梦想是不够的,梦想的实现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实现。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就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一习一,这样将来才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呀!”听了老师的鼓励,我突然觉得长在身后的翅膀变得更加坚毅有力。

原来,每一个努力的人身后也都有一对名叫“理想”的翅膀,有人想成为艺术家,有人想成为人民教师,还 有人想成为作家文豪……我的翅膀上镂刻着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我会一直背上这对理想的翅膀努力学一习一本领,飞跃低谷高山,慢慢练就一对强劲有力的理想之翼,去追求梦想,去实现梦想!

身后的翅膀小学生作文 篇2

一、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想象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根本,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归根究底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基础,好的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作文也不例外。

在日常的语文作文教学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扩展式的想象。例如,在进行关于“未来世界”的作文训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想象:现在的房屋普遍楼层过高,上下楼梯很不方便,电梯又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合老人乘坐,所以,学生就可以设想一下未来世界有什么可以改变现在房屋的这些缺点,是不是可以有一个瞬间就可以将人送到顶层的设备?现在的学校场地有限,在课间活动的时候,可操场上的空间十分有限,不能容得下所有的学生都做自己想做的游戏。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想象,未来的学校是不是可以有两层的操场,地下一个,空中一个,地下操场上的同学和空中操场上的同学都做到了自己想做的游戏。

这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小问题,是发挥小学生想象力的最好也是最广泛的素材,只要善于思考,敢于想象,那么学生的想象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大。

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容易被外界引导的时期,课本上的课文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运用好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再次的改写和续写,那么,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比如,在进行《小马过河》一文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续写。小马在送完了东西之后有了哪些成长?在小马回来之后看到了来时给过她建议的朋友们的时候,又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情呢? 这些都是可以进行课文续写的素材,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和学习,更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除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自主的想象和续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就是“改写”。对于小学生来说,讲一个课文完全进行改写显然是不现实的,并且,学生所改写的作文也容易偏离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课文人称的改写。比如《我的战友邱少 云》一文中,通篇都是第二人称表达对邱少云的赞美和怀念,在叙事上一目了然,也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了邱少云。但是,第二人称的作文并不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带入感,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以邱少云的视角来通读全文,并且运用第一人称将整个故事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进行改写,让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并且有理可依,同时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

三、制造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除了根据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和课本中的经典作文进行想象和再创作,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有着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组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想象和整合,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教师可以将三个看起来不一样实际上有着联系的词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三个词语自主的编出一个生动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因为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空白,很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上更加主动的进行想象,得到提高。

四、结合插画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经常会出现很多色彩鲜艳的插画,由于孩子的天性使然,他们会对课本上的这些形态各异的插画更加感兴趣。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插画运用到小学生作文的训练中,通过插画的欣赏,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想象力的扩展训练。

教师可以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之 前,先不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而实现带领学生观察插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插画中都有哪些事物,这些食物可能代表了什么?插画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出现在图中的地方,又为什么主人公的脸上出现图上的表情?他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有了这些想象, 学生就不难勾勒出一个充满了想象里的故事,在开发了自身想象力,是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课文本身实际上描写了什么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整体得到了一个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站在学生身后的美国教师 篇3

在一节通过电影学习《德国史》的课堂上,放映着一部事先经过剪辑的纪录片。影片的主线是从1945年二战结束至1994年“柏林墙”倒塌,发生在德国或与德国有关的重要事件。教师和7名学生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纸上做记录,偶尔教师穿插一个问题,或是一点解释,学生也会简要地讨论几句。

我坐在一个男生的边上,看了他桌上的3张记录纸,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教师的意图。

第一张纸是让学生开放性地记录电影中的事件以及主要信息。

第二张纸是让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这些关键事件,并将美国、苏联、英国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的发展也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以梳理其中的逻辑与线索。

第三张纸上印有若干政治家的演讲词,在每段演讲后教师设问:这是谁的演讲?什么时候发表的?他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演讲的意义或标志是……

这是我在异国发现的一例典型的“学案”,与我近几年倡导的“任务学习”思想恰巧吻合。

在这个课堂案例中,我没有听到教师的娓娓相授,没有看到师生精彩跌宕的追问与对话,有的只是他们默默的观看、记录、整理和间或的讨论。教师的课堂言语占时可能连10%都未必有。而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呢?教师又该怎样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其实,这位历史教师的备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纪录片的剪辑,二是三张“学案”的设计。高明的教师是以核心知识与方法的简明的“学习设计”来促成本质意义的学习的发生。也许她并没有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必须的学习目标,而把经历观看、记录、思考、整理的过程所带给孩子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影响视为第一学习目标。这也许就是我们课堂的局限,以及我们的“学案”编制与运用的“软肋”。

案例2 基础比技巧更重要

我们走进一个数学教室。教室里分组围坐着26名学生。一位神采奕奕的教师开始上课了。这节课是“代数2”的复习课,因为过两天就要期末考试了。(美国高中一般要求学生修完“代数1”“几何1”和“代数2”,“代数2”相当于美国普通高中生的毕业水平。)

老师先在电子白板上呈现5个方程,要求学生判断这5个方程所对应的图像的类型,然后选择两个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出图像。我估计这是代数与解析几何的衔接内容,通过配方、移项等将这些方程变形为通式是该环节的要点。学生分别在草稿纸上写着画着。大概60%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但大家的神情非常散漫,无关的谈笑也时而有之,教师的宽容真有点“境界”。学生间的讨论交流非常自觉,不过也有未掌握的学生若无其事地坐着,教师在巡视中会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15分钟后,教师开始在电子白板上讲解第一小题,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去讲解另外4个小题。

在得到学生的积极确认后,教师亮出本节课下半场的学习要点,解析抛物线的三个要素:开口朝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教师先在白板上小作知识梳理,而后又呈现两个方程,请学生变形,写出这两条抛物线的三要素。

整堂课只有两个要点、7个小题。这样的课堂容量在我们国内来说简直太浪费。美国教师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便不再发起饶有兴趣的智力挑战。如果学生只会这点东西,可能只能解决我们课后练习的前三题。

然而,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这些够了吗? 数学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我不是数学教师,我无法感受到数学教师在技巧中“穿梭”的兴奋与成就。也许是我们曲化了知识与思维,那些充满技巧的习题有多少是数学的核心运用呢?

基础比技巧更重要,把太多技巧化身为必须学习的内容,是否会让很多孩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我们还要让一部分有潜力的孩子能够自觉地深入学习。在美国,主要通过课程选择修习制度为学生的延伸学习提供机会,而不是提高统一的课程标准,强迫另一群孩子陪他们一起读书。

案例3 “创意写作”是如何形成的

印第安纳州学术高中的课程组织颇有特色。它的春季学期都会提前两周完成学习测试,腾出半个月组织集训式的“特别课程”。

全体学生全部打乱,自由选择教师和课程,集中学习研究一个方向或专题。这种“特殊课程”称为“五月项目”(May Term),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完全相同,一般是3-5小时,由教师自己把握。

在“创意”课的学习现场,我们看到了一位气质极佳、年过半百的女教师正在主持这门课程。该课程没有教材。教师授课前一天会提出要求,让学生做好素材与观点的准备。第二天的课上,一般先是学生的展示和讨论。然后组织“小组写作”一个半小时。据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英语应用能力和创新性观点。

上课了,12个学生围坐一起,大家都能充分看到彼此的表情。

首先,每位学生依次展示自己事先收集整理好的5件事,其他学生安静地倾听或做记录,期间教师没有插话。

每个学生叙述完之后,教师会提出问题:“根据这5件事,猜猜该同学要表达什么观点?”整个小组活跃起来,纷纷发表看法。当陈述同学的本意被猜到时,他会很开心,甚至和同伴击掌庆祝;反之,他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记录下其他同学基于5件事情所提出的观点,供自己参考,但教师不作正确与否的评判,是否采用由学生自己决定。

最后,教师让每位学生重新选择5件事,再根据这5件事,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首诗歌……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教师试图传授给学生的创意写作的具体技法,只看到学生的热烈交流、记录与思考。尽管这些思考其实并不严谨,也很难通过具体测验来考量,但这是一段真切的创作过程。我们没有看到教师的精彩表现与深刻话语,但教师早已将自己对创意写作的理解潜存在了对学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

案例4 “撒手掌柜”式教师

印第安纳州学术高中的“机器人”课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我们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看见两个学生弯着腰在调试机器人,教室里还有6名学生和1位大胡子老师。学生们两两一组地在讨论或操作,大胡子老师悠闲自在地走动。他告诉我们,这两个星期,学生每天都过来摆弄4个小时,两人一组,但不同小组的任务不一定相同。门口的学生在测试感应控制装置,让机器人沿着地面的色块的分界线前进。

忙碌的学生和自在的教师,几乎丝毫显示不出课堂的状态。大胡子老师说:“我只告诉学生每天要做三件事,一是关于知识的背景学习,二是动手做,三是测试。”

我们忍不住追问:“那学生又是怎样进行知识学习的呢?”

大胡子老师说:“我们给每位学生都配发了一套资料,还有录像,学生自己在课余学,有问题欢迎他们来问。”“其实8位学生的基础与进度都不同,我没办法统一教。好在他们都有兴趣,自己钻研看懂应该没有问题。”

天下竟有这种“撒手掌柜”式教师?课程完全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完全是学生的探索实验。如果我们的教师也是这样“出工不出力”,还不被校长、家长炒了鱿鱼?

其实,玄妙之处就在于教师的撒手。有了教师的撒手,才有孩子们的学习力与创造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都要通过课堂语言来体现。这位教师在编制“机器人自学讲义”时就已把自己对学生的自学引导渗透在其中了。

回到国内,听一位专家介绍美国的Flipped Class(一译为“翻转课堂”)时,我恍然大悟:我们是课堂上学习知识,课后巩固练习,而那些先行的美国教师已在探索让学生课前自学,课上操作、讨论、练习,以解决自学中遗留的疑惑与问题,原来“先学后教”还有“国际版”!

案例5 一门名为“学校历史”的课程

当被告知上午将要观摩一堂“学校历史课”时,我们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所学校的历史还能煞有介事地变成一门课程,并且用于国际交流,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一位教师和3个学生正围坐在一起讨论,见我们进来,这位自称历史学家的教师站起身来告诉我们:“学校建校已有23年,目前还没有系统整理过学校的历史。于是,我策划了一门课程。从去年8月开始,我带着12名选修的学生来为学校写历史。让学生去采访过去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现在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然后把采访报道写下来,由2位喜欢网页制作的学生负责把大家的成果通过网络展现出来。”

原来是这样!在国内,我们可能会将其归类于综合实践活动。

“一个学期中,我要求学生每人做5次访谈。今天其他学生都出去采访了,这几个学生正在跟我讨论她们前两天的一次采访……”“历史学家”老师的解释让我们豁然开朗,同时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颇有兴趣地连着问了好几个问题。“为什么选这个课程”“学校事先准备了学校历史的写作提纲吗”“分哪几部分”……

这位教师沉着地说:“我不想让我的思维去影响他们,我希望以他们自己的视角来写,至于具体的访谈问题也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

随后,他让现场的一位女生展示了她最近一次采访的调查提纲:

你当年如何得知这所学校的信息?

你有无怀疑过这所学校?

自从来校后,你有哪些变化?

在学校中,哪一部分的生活对你影响最大?

与原来学校比较,这所学校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这所学校是凭什么吸引你的?

到这里后,对你将来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历史学家”老师告诉我们,他只向学生说明调查访问的要求和忌讳,其他都让学生在亲历中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就只是那么一点,而学生得到的和生成的却是那么的丰富。

我们从不以为然到肃然起敬,真切地体会到,真正的学习不是在听的过程中发生的,而是在经历中绽放的;我们同时感悟到,教育之于学生的意义,绝不是片面的知识与技巧,而是能够为其所用的知识、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经历中成长起来的认知与世界观。

相形之下,我们的孩子每日所沉浸的“习题之海”, 以及追在孩子身后的落后的测验是何等的苍白。

案例6 让博物馆成为“百变课程”

玻尔州立大学博物馆坐落在一片树林里,周围是大片平整的草坪。面积2 500平方米,藏品10 000多件。一位马来西亚裔的博物馆“解说员”告诉我们,博物馆正在扩建,她们希望博物馆的资源能够为更多的人学习之用,为附近的中小学服务。

我们来到一幅油画前,解说员说:“我将用对待高中生的方式来解说这幅画。”

她问:“大家从这幅油画上看到了什么?”油画表现的是18世纪俄罗斯农村的生活场景。五六个农民木然、愁苦、忧郁、困惑地站在一辆马车前,车上坐着一位军官模样的人物,看着一旁站着的农民,神情忧虑。车夫驾着马车,两匹马一白一棕,沉静驻足,农人站在一旁,显得更加寒碜。

“你还能看到什么?”“你怎样描述眼前这幅画?”“画中包含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看到这幅画,你联想到了什么?”一个个问题吸引着我们的深度讨论……

解说员后来告诉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体验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她的追问有的关注所见,有的关注所想所思,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欣赏的规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师生交流过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主持讨论20-30分钟,然后请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分析写下来,或者联系当下,写写自己的联想。不同年段的学生水平不同,看到想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她就这样以一幅画的讨论驱使学生思考、联系、想象、表达……

这门课程是学校正常课程的一部分。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每月来博物馆3次,一年有27次机会到博物馆学习研究。学生从第一次参观到最后一次活动结束,不仅自己主持讨论,还要每月写一篇文章或报告。每年都有专业人员对学生在博物馆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并反馈给博物馆。课程的开设者希望评价报告上写到:学生在博物馆的学习,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是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中小学的很多课程都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来,做些讨论和延伸性的作业。当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解说员”们策划与促成讨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课程也会有不同的题材,大家根据课程性质来开发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如,几何课程可以分析艺术的构图,物理课程可以研究光的呈现原理,前面讨论的油画如果是历史课程,那就要研究油画所折射的历史背景和我们的观点。

博物馆就像一个“百变课程”。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为学科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这些朴素而真实的课堂,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今日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与实质。

身后的目光作文 篇4

——题记

昏沉地,下了楼梯。沿着路慢慢走。天色尚早,只有几个晨练的行人让沉睡的街道活动起来。“这学生……”背后传来一阵窃窃私语,我没有回头。唉,这年头还是学生起得早。我不禁快步向前,心里挺得意的。

路遇垃圾桶,一阵气味袭来。遥想古诗有“花香袭人知骤暖”,其实不仅是花香,别的气味亦有此等功用。我捏好了鼻子准备绕行,于是就踩在了一包塑料袋上,随即飞起一脚将其踢入附近草丛中——随即又后悔了。不过或许我是无心之举呢……四顾无人,还好还好……

走过十字路口,远远看到一辆车蛮横挡住我的去路。我一时的怒发冲冠了,甚至还起了越车而过的念头——谁允许你把车停在盲道上啦!

走着走着,看到两个小孩儿竟在掐架,周围好大一帮帅哥美女们陪着——我是说,同龄人。虽然身为初四大哥的我已经自命不凡地给自己划了四条小杠(小学里的大队长才仨条),但毕竟还是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事儿少做,更何况打架斗殴无论什么理由都是不对,所以,我就目不斜视的穿过那群小朋友扬长而去。

于是,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去的。我大概算不上冷血,却也实在不是热血。当路过一两个行人时,我大概会瞪他们一眼,或者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事情不是我的,即使是我的,如果没人知道,又会怎样呢?

……

昨天看感动中国的人物们,这才发觉他们做事,绝不看别人的脸色,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坚定的理想或信仰,这,将是我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最可贵的精神力。

美丽的身后作文 篇5

我懂得了,不只是我们需要做十足的准备去完成一件事情,花儿也是一样得需要厚重的力量在后方支持着。

现如今,我们家花园中早就出现了水仙花,看着那一瓣一瓣的花儿,心里感到十分搞笑。那一朵一朵的是积蓄力量而后绽放的美丽结果。

上一年,我养了一盆水仙花。只是我第一次养花,没有什么经验。认为多给它浇点水就行了,可是等到几星期后,它还是未开花。我疑惑地问爸爸为什么,爸爸告诉我:“养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了解它的习性和方式。一味的无准备地做事是永远也不会成功的。”

是爸爸和水仙花教会我,厚积才能薄发。虽然只是一点,但你也会自豪的`说:我做到过!所有事物亦是如此。

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查有关水仙花的资料,了解有关于它一切的东西。我还专程去花店里买来了肥料和营养土。每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它的变化。但几日后还是无变化呀!爸爸走过来告诉我:“你要耐心等待,等种子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它才会发芽呀!”

牵牛花积攒了一晚上的力量,只为得早上的绽放;蝴蝶需要用力撑破外壳,才能美丽的飞翔;种子需要在积攒足够的力量后,才能见到这时间的美好。时间万物亦是如此,在完成一件事之前总要有一点的准备。

回眸身后的脚印作文 篇6

听同学说,听老师说,听父母说,要向前,于是,我追着自己的影子向前跑,不经意的回眸,猛然发现身后留下了一串串美丽的`脚印……

童年

眺望远方的脚印,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童年的趣事纷纷向我涌来……

画面就定格在那座小山,那座承载了我童年快乐的小山。幼时的我满载着纯真,将大半的时光与它一起分享。

第一次与它接触,是通过表哥和表姐,他们不甘于家中的无趣,带着我私自到小山上寻乐。卧在表哥的背上,嘴里吃着表姐采来的野山楂,欣赏着周边各种各样不知名的树,时间便从缝隙中悄悄溜走,回到家中,天已趋于黑暗。面对长辈们的盘问,我们只字不提去小山的事,那是我们孩子的“秘密花园”。

自此以后,小山便快成为我们第二个家,时不时地就去走一遭,看望一下我们的“老朋友”,山中飘荡着快乐的笑声。

成长

日子像离了弦的箭,在匆忙奔波的脚步里,呼啸着射向远方,不知不觉,我已迈入青春的大门,那时起,脚印已不再充满了稚气,隐约透着一丝叛逆,一缕成熟,一分烦恼。

如绝大多数青少年,随着时间的飞逝,思想的成熟,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是避不可免的,我渴望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似进入末期的茧,我挣扎着,挣扎着,希望早日破茧成蝶,挣脱父母的“摆脱”。同时,我也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磨练,在困难中变得更坚强,在失败中变得更乐观,在胜利中变得更自信。我知道,成长的道路是坎坷的,我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好好地走下去。

让创新为学生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7

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作文中模式化现象相当严重,许多作文就像是从一个模具里刻出来的一样。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想象力的匮乏。写文章时,学生只想到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不能放宽视野、拓展思路,从而将自己的作文写成“鸡肋”。

想象是作文腾飞的翅膀,任何一篇作文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的作文是乏味的。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可以使文章思路更广阔,内容更充实,主题更深刻,形式更多样。因此,在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应加强思维形象性的训练,多问几个为什么,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让学生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描述“O”;看到“春天在校园里”这一题目,你的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色?这些训练可以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以生活场景为基点,以口头训练为方式,展开合理想象,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增强创新能力,写出新颖、精彩的文章。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路灯亮了,一盏、两盏……好像一只只孩子们淘气的小眼睛。彩虹桥像一条长虹横跨夜空,好像是善良的喜鹊为深情的牛郎织女搭建的,无数对情侣在桥上甜蜜约会。……远处,月亮羞答答地从东山后探出半边小脸,偷偷地窥探着灯火中的县城。”在文中作者重点选材、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合理想象,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只有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为学生作文插上创新的翅膀,写出富有灵气的文章。

二、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作文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土壤,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生活的根基雄厚了,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联想和想象才能有腾飞的保障,才能写出充满活力的作文。因此,要引导学生时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从生活的细节中捕捉灵感、从生活的土壤中培养创新能力。而作为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刻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共同观察、回顾细节、相互补充、充实完善。总之,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随时观察、仔细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了丰富的生活的土壤,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不至于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

而时下我们学生的作文材料,经常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总是桥上帮人推车、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不注意选材的创新而造成的,学生将自己局限在已知材料的陷阱中,无力也无法自拔,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万事万物均可作为素材,校园活动、兴趣爱好、走亲访友、家务劳动等,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三、要加强综合训练

(一)力求命题的新颖性

陈旧老套的作文题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话可说,可以说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精神枷锁。因此,要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就必须先从命题开始改变:力求命题从内容到形式都新颖、有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如,《奇思妙想》、《猜猜“我”是谁》、《“小鬼”当家》等题目,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他们自然感兴趣、乐于去写,也有话可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学了新课后,我还在班中开展“我是小小文学家”活动,让学生写同题作文。本学期曾写了同题作文《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夏》等,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相对照,从中得到启示。我还经常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中来,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作文;或请学生根据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要求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可以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创新见解也层出不穷。

(二)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单一的作文形式也是许多学生讨厌作文的重要因素,因此力求作文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改变学生写作的现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我总是经常变换形式,要求学生编写课本剧、撰写导游词、创作演讲稿、搞作文填空、写科学幻想……学生兴趣大增,热情高涨,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例如,有位学生创作了《“郑人买履”新编》。

旁白:有位郑国人手捧一双烂鞋,左右端详。

郑人:(充满怜惜地)这鞋只不过才穿了三年,怎么鞋底就掉了呢?还好鞋面还能用,才破了两个洞。哎!还是再破费点,重买一双吧!

(郑人拎着破鞋、赤着脚,到集市上买鞋)

(选中了一双)郑人:嗯!鞋底厚得快抵上三层墙了。喂,老板!这鞋两文钱,卖吗?

掌柜的:切!你以为捡垃圾呀,真搞笑!天上掉馅饼了吗?最少也得给这个数。(竖起一个手指头)

郑人:还是这哥们好,一文钱给你。(转身找尺码)

掌柜的:喂!哥们!一百文。

郑人:哎呀呀!不得了了,尺码没带。偶(我)这个倒霉的人呀!(转身跑回家拿尺码)

掌柜的:哎!都什么年代了,怎么会有IQ这么低的人哪!不会用脚试试?

(三)训练思维的多向性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思维单一,写好文章则需要多向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教师不要单单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而应该走出课堂,把作文训练渗透到活动中去。清晨让学生离开教室到田野、到花园去畅游、去吟诵;端午节,到操场上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旱舟赛”;播放肖邦、贝多芬的交响乐,在乐曲中体会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触景生情、联想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学会了运用多向思维,写出了许多别出心裁的文章。如《操场“进行曲”》、《“别样”三国》等作文,既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四、要改变文章的评价方式

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就像是母亲对待新生的婴儿一样充满了期盼,然而教师的几句无关痛痒的公式化的评语却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就泄气了、厌倦了。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给予中肯切实、独具特色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乐于写作。

不仅如此,由于惯性思维使然,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创新之处横加批判,如有的教师将“老鼠们正发挥着‘主鼠公’的精神”斥责为生造词语,将“橡皮在纸上拖着地”批判为荒诞不稽。这些评价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泼了一盆凉水,熄灭“创造之火”。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该给学生以充满激情的鼓励,鼓励他丰富的想象力,鼓励他作文中的奇思妙想,以此来保护、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给学生作文插上生活的翅膀 篇8

一、拿捏好生活的放大镜

生活丰富多彩,但是为何中学生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呢?牵涉到好人好事的题材就必定有无数篇扶奶奶过马路,公车上让座的类似文章;牵涉到我的老师的话题就离不开考试失败老师鼓励辅导的事件等等。面对作文,学生要么一筹莫展,要么老调常弹,这都是因为学生缺少一面生活的放大镜。生活百态,学生经常匆匆而过,抱怨无事可写,无情可发,却不会拿着一面放大镜静静品味生活,思考生活。再小的事,你都有可能在其中明白到人生哲理,豁然开朗,这就是生活赋予给我们的成长。所以,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好生活的放大镜提炼作文素材。

课内,教师可以放大课文精品和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走出提炼作文素材的第一步:思考生活。语文教材中的精品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的顿悟,其中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但是教师不应该神化作者,应该让学生明白到优秀的作家也不过是普通人,过着与大家一样的生活,而他们的可贵之处就是他们对生活的深度思考,鼓励学生思考生活,在生活汲取到成长的养分。

课间,教师可以放大生活的互动,帮助学生走出提炼作文素材的第二步:观察生活。精力旺盛和想象力丰富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以至于初中学生的课间活动总是最丰富多彩的。当生活素材如此丰富之时,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提炼作文素材。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观察卡片,把每天的课间活动的深刻事情或者感悟写下来,其中必须包括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然后在互相传阅,看看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所看到的生活体会到的情感有何不同。有了提炼积累素材这个基础,那学生在写好人好事,难忘的人,难忘的事等等文章时,才能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写出新意,写出情感。

课后,教师可以放大生活的细微末节,指导学生走出提炼作文素材的第三步:体验生活。“作文源于生活”现实生活的写作的唯一源泉,所以学生学会思考和观察生活后,最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让带学生走进,参与和体验生活,这样学生的文章才脉络分明,有血有肉。

二、保护好生活的倒影

作文其实是生活的再现,也是生活的倒影,也代表着学生的声音。如果抄袭模仿,如果言过其实,如果缺乏真情实感,那文章所倒影出来的并不是生活原来的样子,只是所拼凑出来的支离破碎的混乱世界。所以教导写作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作文贵乎真”这个道理。

一篇作文好或者坏的衡量标准不应仅仅落脚于用词的准确性,句子的通顺性,前后的连贯性和文章的整体性等等,因为这样很容易让学生走入“形式主义”的弊端,所写文章空洞无物。作文的评判标准应该先落脚于是否真,再来落脚于是否顺。这样学生写作时才能跟实际生活接轨,形成自己的观察力,思考空间和价值观,体现出作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请对比以下两段学生文章片段:

片段一:父母成日工作在外,幸亏有隔壁李大妈悉心照顾我,她如同我的亲人一般,会在我生病的时候关心我,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鼓励我重新振作,在我犯糊涂的时候对我展开批评教育,所以我觉得她真是我成长中的明灯。

片段二:爷爷吃东西从不挑三拣四,就是每天饭桌上必须得有番薯,如果一顿不吃番薯,那无论吃得再多饭菜也觉得肚子还没饱。如果爸妈忙于工作而忘记买番薯,爷爷就会老念叨:“莹莹,明天记得提醒爷爷买番薯回来。”有次爸妈在饭桌上说起现在的房价飞涨,一套房子得要50万,爷爷一听,脱口而出:“这么贵呀,都够我吃几辈子的番薯了。”

片段一虽然采取了排比的手法,意图说明李大妈对我的关爱,但是缺乏具体事例和描写的通篇排比难以激起读者共鸣;而片段二从生活出发,虽然语言质朴,但感情真挚,特别最后一句,极具画面感,透露出作者对爷爷这“会过日子”这种生活态度的认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虚假叙述和虚假抒情的弊端,提倡“作文求真”的实用风。

身后的目光作文300字 篇9

我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的时候,数学老师看我发呆就提我回答问题,我没有回答上,后面的人就笑了。我说:“笑什么笑啊!不就没有回答上吗有什么好笑的。真是的”。老师叫我坐下,当我坐下的时候听到后面的人在议论。我往后一看她们就不说了。但是我还是看见她们眼中的眼神。我心里在想“她们是不是有点傻啊,她们又不是全回答得上”。我不说话了趴在桌面上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今天下课我听见了她们在议论,有偷偷想我看,我没有理会她们,向她们这样的人最好离她们远一点。

上课了,是历史课老师又提问我,我这次回答上了。她们还笑,唉,管他们呢。我管好自己就行了。我从他们的目光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目光,这些目光有喜、怒、哀、乐。

身后的目光作文500字 篇10

也是这样的下午,也是这样的天气,我们全年级同学下到了操场。操场上人山人海,每个人的脸上都面带笑容,我回头望了一下蒋蒋,蒋蒋给了我一个微笑,嘴角上扬,目光看着我,那个目光进入了我的心间。

接力赛已经开始。到我们班上场了,我们一个个都神清气爽地走到一旁热身。我们的第一棒走到跑道上,拿起球,眼睛死死地盯着前面。

“开始!”口令一喊出,我们的第一棒就冲出了我们的身边。啊!是第一个,第一棒顺利地把球给了第二棒。第二棒也回来了。第一棒和第二棒领先了半圈。

到我了,我是第三棒,我跑步不是很快,我再次回头看蒋蒋,蒋蒋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我,我点点头,走上“战场”。开始了,我用全身的力气冲到了最前面,其他人已经被我丢在了身后,渐渐的我开始没了力气,我看到了第二名同学在我的身边,甚至超过了我,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这时,我听见了蒋蒋的声音,我想到蒋蒋给我那坚定的目光。

我回过神来攻击我身上最后的所有力气,从第二名跑到了第一名。终于到了终点,我把球给了第四棒,第四棒给了第五棒,第五棒最终拿到了第一名。

我们五位“战士”站上了领奖台,我望着台下,还是那个坚定的目光,我们赢了!

身后的翅膀小学生作文 篇11

一、观察积累,培养感知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灵感是长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爆发的思想火花,所以,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培养感知能力,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注重观察身边的事,善于发现,善于感悟。面对学生作文时抓耳挠腮的困窘,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及时抓住鲜活的素材,家事、国事、天下事均可,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启发学生用日记、周记、随笔、札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学生在作文时,就不会写出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自己看了都觉得面目可憎的文章来。

(2)加强阅读,拓宽知识面。要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建议学生订阅《语文报》《语文周报》等报纸,对一些好作品组织学生开展集体阅读,在学生阅读的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摘抄名言警句,积累精彩片段,做好读书笔记,鼓励他们互阅互批,体会他人的思维角度。学生的积累丰厚了,作文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一改过去“无米下锅”的困窘状况。

二、假设推测,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作文一旦失去想象,就会黯然失色,我在作文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想象力。

(1)用假设的方式来命题。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一样吸引学生,我曾拟过一些想象性作文题让学生写,如:“假如我是美国总统”“2050年的火星”“我家的机器人保姆”等。这类作文题时代感强,有生活气息,学生兴趣大,想象的空间也大,有话说,写出来的文章也新颖,有个性。

(2)用推测的方式去推测可能的结果。如在教完小说《孔乙己》后,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情形,让学生去推测孔乙己的命运,有的同学想象孔乙己在风雪之夜带着美好的梦想离开了人间;更有的学生把孔乙己和祥林嫂结合起来进行推测,真可谓想象独特。

(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挥想象。如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对教室内上课时发出“嗞嗞”响声的饮水机发表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些关爱”,主张对有缺点、犯过错的学生不能歧视;有的同学以“饮水机的哭诉”为题,说是由于使用过度而又缺乏养护造成的。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到想象的乐趣,自然思维也敏捷,想象也丰富。

三、打破常规,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形下人的普遍习惯完全相反的思路,是一种与常规相悖的思维形式,即从反方向思考问题,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常能出奇制胜。我在作文教学中,也注重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如我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也有学生说“我已得到了爱”,因为他在生活中有人给予他关怀;而令人赞叹的是,一位学生用逆向思维说:“我不要父母或老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和同学朋友之间产生了隔阂,希望老师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构思避免了单调,写出来的文章也新颖、独特。

四、另辟蹊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我在作文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

(1)在选材上,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个题目,从多角度审题,倡导学生努力回避别人写过的内容,做到“旧瓶装新酒”。如写《压力》一文,大多数学生是以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作为写作内容和材料,这样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审题,寻找最佳表现角度,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等。学生一旦寻找到最佳表现角度,就会从“山重水复”中走向“柳暗花明”的境地。

(2)在立意上,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求异,尽量避免与他人“撞车”。一次,我在辅导初三学生作文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漫画:一个人大腹便便,夹着公文包,经过“哗哗”流淌的自来水龙头时不去关水,只说了一句“太浪费了”。我让学生就漫画内容拟题发表见解,学生讨论热烈,个个跃跃欲试,其中一个同学拟题为“‘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原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加了引号,讽刺意味十足。

我们身后的那些坚持的抒情作文 篇12

在我们这些年少轻狂的日子里,我们叛逆任性、倔强的坚持那些不可能的事,倔强的困守于一些诺言,倔强的不服输,在我们这些敏感孤独的年华里,很卑微,很脆弱,安分守己,带着斑驳的心,在自己的角落里。可总有一些人,在我们身后坚持,祝福鼓励。

“要加油啊,你是最棒”这些话起初觉得很矫情,被很多人说了也就不以为然了。那些话如同他们的爱一样被忽视了,直到那天我看了《感悟父爱母爱全集》,我才明白,当那些爱变成期待时,无论是否成为现实,它都会依然在你身后。

大海无语却有鱼儿跳跃的图案,天空无语,却有了老鹰展翅高飞的从容,大地无语,却有了生命震撼的感动,父母虽然无语,却把爱谱成最动听的乐章。

胡适曾曰:“如果我学会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会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宽恕人,体谅人,我都要感谢我的慈母。”高尔基赞曰:父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读懂了他,你也读懂了人生。

书终结了,合上书,胸口暖暖的,一个个故事勾勒出我们的童年。让我们的回忆,温暖而感动。终于明白,虽然我犯了很多错,但他总想方设法给我最好的,帮我铺人生的道路。

大多数人常常把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以为理所应当,使容易忽略与忘记,有意无意的站在对立面,现在我才发现原来爱一直在。同学们,我们都学会感恩和爱他们吧!别让他们受伤,快快长大,保护她,让幸福在白发中萌芽……

痛苦的身后就是成功作文800字 篇13

造物主向来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获得多大的回报;你享受了多少权利,就得承担起多大的责任。有一句谚语“当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人的付出和收益也是成正比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你觉得眼前的关山难越时,或许一推,它便应声而倒,而眼前鸟语花香,莺飞燕舞,落英缤纷。

痛苦与美丽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双向的,你在痛苦中破茧成蝶,在浴火中涅槃重生。被后世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作者司马迁在经历了惨无人道的宫刑之后,身残志坚,狱中仍然笔耕不辍,终成绝唱,为后人所铭记。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深厚的史学与文学素养,更是在逆境中抱有理想,实现了生命重于泰山而非轻于鸿毛。他唱出了生命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的不悔!

于学生而言,他们总是贪图安逸又怨天尤人,在平时不努力,一到考试结束发成绩后,他总会说:“我这次又没有考好…如“你怎么又考得这么高…从不曾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人几千年前悟出来的道理,我们是否已经深刻领悟了呢?学霸总是在你玩手机的空挡默默学习,在你嬉笑打闹之际学习,“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崇高境界。不要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但是成绩从另一个方面却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性如何。

让学生张开习作的翅膀 篇14

一、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 首先必须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 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 观察要有顺序。

只有学会了按顺序观察, 才能写出有条理、内容具体的文章来。例如观察植物, 可按花、叶、茎、颜色、姿态顺序去看;观察玩具, 一般可从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 其中局部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等。

2. 观察要抓住特点。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 任何事物都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地方, 抓住了事物的特点, 也就是抓住了事物最主要和最本质的地方。对于物象, 可以抓住它的外形、颜色、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来观察;对于景象, 可以抓住它的形态、颜色、声音、季节等方面的特点来观察;对于事件, 可以抓住它的过程特点来观察;对于人物, 可以抓住他的外貌、性格、品质等特点来观察。

3. 观察要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学识更重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 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观察中一般采用再造想象, 它是一种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植物时, 把学生带到校园的大榕树下, 要求学生观察“榕树的枝干与别的树干有什么不同”, 学生很快回答, “枝干上长着长长的气根”“树主干粗壮扭曲, 布满皱纹”。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你觉得它的气根跟什么相似?”“像胡须。”“扭曲的树干又像什么呢?”……通过这样的观察训练, 这次习作可谓众彩纷呈。例如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你看, 它多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捋着胡子, 慈祥地望着我们;那满头闪着银光的小圆叶, 层层叠叠, 在微风中哗哗地响着, 似乎在给我们讲述古老的故事……”

二、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语言

“丰富语言积累”是语文新课程突出强调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要把观察的结果诉诸文字, 语言材料的积累至关重要。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 才有可能文思如泉, 笔下生花。著名作家秦牧说:“一个人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材料的仓库;一个间接仓库, 即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 学生一定会呼之即出, 信手拈来。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语言, 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仓库”。

1. 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 喜欢阅读, 自主阅读, 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比如办好图书室、图书角;选订一份好的报刊;多阅读一些课外阅读书籍。同时要求学生将阅读中发现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段、新颖的开头、别开生面的结尾, 按写人、写景、写物等分门别类摘录下来。待作文时, 学生就不会再感到“心中有话写不出”了。

2. 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大语文观”启示我们学习语文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 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上因特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参加活动、与人交谈……都在不断地接触新的语言材料, 一切言语交际的场合都可以成为学习语言的环境。此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名言警句、成语格言等。有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日积月累, 就会使学生不断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语言, 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美好生活。

蝴蝶的翅膀小学生作文 篇15

在房间里实在无聊,老爸老妈出去了。穿着果绿汗衫加米白短裤的我换上黑白相间的匡威出了门。

有一家店叫毛毛虫时代,我觉得有趣,便走进店门。店主人很怪,不理客人。

我关注着她,最终成了好朋友。她叫齐悦,我叫李欢。齐悦到这里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她希望能让大家认识蝴蝶。虽然我是男孩,她却一点也不向我隐瞒什么。她真的是一个有魔力的女孩。认识她以前,我是懦弱的男生。她内心的坚强教会了我勇敢——记住,内心的勇敢比一切重要。要当毛毛虫。坚持。只有毛毛虫时代结束,蝴蝶才会重生。

我们的友谊这样一直维持,直到有一天,我去找她,只见大门紧锁,有一封信,上面有一只亦真亦幻的蝴蝶……

齐悦,谢谢你教会我坚强和勇敢。也许你就是那展翅飞翔的蝴蝶,漂泊四方。自由对你来说是一种解脱。我保证,会努力破开旧茧,陪你寻找梦想。祝你幸福

隐形的翅膀小学作文 篇16

这个故事发生在壮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十五岁的花季少女志华考上了高中,在与同学放风筝玩耍时发生了意外,经过医院抢救捡回了一条命,而她的两只胳膊却被截肢了。她伤心极了,从此不再与他人接触,甚至试图自杀,但被父亲救下。

志华身残志坚,她仍然想回到学校学习,于是苦练脚功,脚上磨出了一层层血痂。终于,她学会了用脚穿衣,吃饭,穿鞋子,重新回到了校园。

第一次高考没有考上,她并不灰心,第二次顺利考上大学。在大学里,她参加了游泳社团,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被专业的游泳队选中,在残奥会中大显身手,为国争光。

志华不向命运屈服,通过不懈的努力重返社会的故事令我震惊。这样的毅力,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肯坚持,就一定有回报。

借助任务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 篇17

一、创设情景, 营造自由与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谐的创新学习环境。因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 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首先从主观上引导学生树立想学什么, 要学什么, 而不是今天教师要求学什么的动机。学生与他人的接触中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与关爱, 在学校里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喜爱几乎成了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 而且和谐的集体最能产生积极学习的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必须变居高临下、谆谆教导的亲切关怀为民主平等的亲密合作,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是平等的,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爱我的;同时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触摸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这种关系中, 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 才会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 才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

二、进行小组合作, 激起学生的创新动力

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是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核心,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合作学习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在教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 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 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小组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合作完成情景活动的任务, 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 互相帮助, 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 可以收到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效果。在课堂上, 教师可通过各种各样合作的形式, 开发学生交往的潜能, 形成师生相互影响、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 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我把学生分为几个竞赛小组, 让小组竞赛贯穿全堂, 或运用在某个活动和任务中。

例如, 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列出“The importance electricity”。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What would our lives be like without electricity”,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意见, 并根据这些不同的意见, 列出“The importance electricity”, 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成果展示给其他组。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都是对小组的贡献, 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组员的共同努力, 这也成为学生自觉投入的动力。这种以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 能发挥其优势, 相互激励, 相互补充, 开阔思路, 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创新动力, 有利于创新思路的培养。

三、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 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开发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交际活动中, 通过完成生活中具体任务来练习目标, 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习的效果就能提高。本节课的话题是电, 这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所以学生就会有话说, 就会乐于开口。温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停电之苦, 这时, 让学生谈“The importance electricity”, “How to save electricity”, 他们自然就会畅所欲言, 言而不尽, 会有另外一种更深的体会。

四、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 促进学生的发展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Learning by doing”, 使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一方面要贴近生活, 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需要, 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所以要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如我设计的任务——“How to save electricity”, 这就是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完成了这个任务, 也就是解决了生活中碰到的难题。讨论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 从而达到“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中用”的目的。

五、面向全体, 人人参与, 体验成功

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景的真实性, 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 达不到训练学生的目的;过难, 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 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 而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 又要考虑兼顾两头。因此, 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 但设计不同的要求, 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 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各尽其职, 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完成任务。

比如, 让学生制定一本关于“Electricity”的小册子, 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设计封面或装订;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 可要求其写出内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要求其在此内容上进行补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 任务型教学从新课程的精神出发, 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 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 让英语教学“活”起来, 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也许就是我们进行这一探索的最高境界。

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巧设、善用任务, 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创造动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上一篇:余秋雨《老屋窗口》读后感下一篇:区划地名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