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山教学反思

2024-09-26

采山教学反思(精选9篇)

采山教学反思 篇1

《采山》是一首活泼、轻快的歌曲,节奏鲜明、紧凑,配合着旋律音程的起伏,使歌曲具有朝气并富有动力感。配上生动形象的歌词,极易为儿童接受和喜爱,歌中描述了小朋友在濛濛细雨中去采山的愉快心情,表现了小朋友光着脚丫采山时灵巧的身影、灵活的手指,采来物产,感受丰收带来的喜悦。

在备这节课时,我首先认真研读教材,详细阅读了教参,把握了歌曲的特点,了解了歌曲的难点,确定了以体验劳动快乐为主线的教学目标。然后,我才根据教学目标安排设计了这节课!一首歌曲旋律和歌词是两个重要的部分,而在这堂课上我主要想解决的是旋律的节奏问题。因为这首歌中的歌词还是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不做过多解释学生也能够理解。而节奏则是旋律的主宰,也是难点,这首歌曲的旋律中出现了较多的十六分音符,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要掌握它们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就用趣味摘蘑菇(蘑菇上带有节奏)的环节引入节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突破难点为歌曲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节课的导入,我用猜动作的游戏导入,并且用唱的方式问学生老师在做什么劳动?然后让学生欣赏《采蘑菇的小姑娘》的一段视频猜猜老师拿篮子想去干什么?然后设置了小姑娘的“有奖问答”环节去聆听、了解歌曲。然后通过采蘑菇一系类设计好的问题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充满好奇中期待这一课。

在教唱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聆听歌曲两遍,使学生对歌曲有一定的印象,为学唱歌曲奠定了基础。然后我把比较难的地方先教给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快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在节奏训练前我让学生自己找到采蘑菇乐句以此加深印象。在节奏训练时争取让大部分学生明白这个十六分节奏而且能打好这个节奏型。

为了熟练歌曲,在练习中我通过表演启发学生随音乐创编一些采蘑菇、采木耳、采山菜等动作来表现歌曲情绪,熟悉歌曲的旋律;通过让学生用拍手、跺脚的一些简单律动演唱歌曲,帮助他们感受歌曲的节奏和句式。

在拓展的创编歌词环节中我用了学生都熟悉的QQ农场,请学生在农场上种其它植物上去,然后再按种地的步骤创编歌曲《农场》,最后总结劳动能给人带来欢乐,劳动最光荣,结束本节课。

这节课的某些细节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歌词排序那个环节比预想中的难,让学生觉得难度很大,她们不知道怎么去排,而且音乐播放的速度比较快,来不及贴,在这环节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想多让学生聆听音乐,安排这个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歌词,但从花费的时间上和效果上觉得用处不是很大,所以考虑放弃这个环节。

二、在创编歌词的环节拓展上花的时间也相对长了些,这样显得唱歌的环节时间少了许多,而且设计QQ农场这个环节,本来也是这节课的亮点,结果被我上得没出效果,但学生的兴趣又很高,让学生编的过程中我也很着急地把自己设计的词说了出来,没让学生充分地去想象,这些是我要改进的。

三、教学过渡语还不够精炼,教学时不够激情,还有就是教学的指令性语言不够清楚。

有反思,就有进步,相信自己在一次次的反思中能够成长,进步,从而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

采山教学反思 篇2

一、目前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反思=检讨书

检讨书式的教学反思, 字里行间充斥着自我责备、抱怨和贬低。对自己教学理念不新潮的怪、教学水平不成熟的恨、教学经验不丰富的怨、教学设计不严密的悔、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叹……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失败的念念不忘和刻骨铭心, 对自身的求全责备和扼腕顿足, 令人倍觉压抑和郁闷。

2. 教学反思=表扬稿

表扬稿式的教学反思, 通篇充满赞美之词, 陶醉之情溢于笔端。对自己先进教学理念的阐释、完美教学预设的解读、良好教学效果的分析、精湛教学技巧的欣赏……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成功的沾沾自喜和情不自禁、对自我的由衷佩服和欣喜欲狂, 叫人既生敬意也存质疑。

3. 教学反思=计划书

计划书式的教学反思, 遣词造句不温不火、平铺直叙。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练习的设计……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计划的娓娓道来和条分缕析, 对效果的漫不经心和置若罔闻, 使人坠入迷惑和混沌。

4. 教学反思=贴标签

贴标签式的教学反思, 行文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课标的明文规定, 学者的高深理论, 专家的研究成果, 名师的警句名言, 报刊的伟言宏论……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只有对理念的权威解释和寻章摘句, 对未来的慷慨激昂和万丈豪情, 让人萌发憧憬和唏嘘。

细细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 既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的因素, 也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程序性和技术性掌握不熟练的因素。那些挂在嘴边、响在耳旁、写在纸上的豪言壮语或怨声载道, 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反思的应有内涵, 而敷衍塞责、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 本质上是对“教学反思”的背叛。

二、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策略

反思, 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或经历为思考对象, 从不同的时空视点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分析和审视的活动, 其意义在于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 从而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 增强专业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可以说, 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平台, 是沟通教师“倡导的理论”与“采用的理论”的桥梁, 它既是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的过程, 又是教师通过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 对个体独特的教学情境进行重构的过程。

笔者以为:有效教学反思=冷静分析+客观审视+认知重建+实践回归。有效的教学反思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行动的反思与在行动中反思相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审视过去、立足现在、着眼将来”的思维模式,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作出理性与客观的分析、评价, 既反思自己取得的教学经验、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 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动机、兴趣、目的、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 还要反思教法选择、材料组织、媒体运用、气氛调节、活动控制等教学技术因素, 更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活动更理性、更自觉、更有效。有效教学反思可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有序进行。

1. 冷静分析

要求教师既不能因为一节课的成功或失败而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 也不能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左右自己对教学活动的独特感受和判断。一般情况下, 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反思在时间维度上不能“前赴后继”, 要留出一定的缓冲期, 以平息内心的激荡和冲动, 使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上得怎么样”的问题, 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当? (2) 选取的教学素材是否合适? (3) 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4) 设计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 (5) 预定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估计达成度有多高? (6) 沟通的教学信息是否顺畅? (7)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8) 教学难点的化解策略是否有效? (9) 学生的情绪兴趣是否浓厚? (10)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得力? (11) 练习的布置安排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分析, 教师才有可能对自己所上的课形成较为系统、全面、客观的认识。

2. 客观审视

要求教师借助于冷静分析形成的认识, 运用系统论、方法论的原理, 从教学理性、教学实践的视角, 对自己上课的成败得失进行比较公正、合理的归因。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一般可以采用“对行动的反思”和“对结果的反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对行动的反思”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 审视教学观。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教学观, 还是动态的、辩证的、模式论的教学观;是传统的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 审视教学设计。它不是一般的教学设计回顾, 而是深究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不合理的行为方式进行变革,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3) 审视课堂教学过程。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课堂提问) , 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 (4) 审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否做到了“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的要求。

“对结果的反思”的关键就是“以学定教”, 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同事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化建议, 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形式呈现的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程度, 认真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审视,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材分析和处理 (教材编排特点及地位、重难点确定的依据及突破方法) 、学情分析和预测 (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经验和基础、新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学预设和生成 (教法选择、程序安排、媒体运用、练习布置、课堂调控) 等方面的成败得失对教学活动造成的影响, 为改进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料积累和技术支撑。

3. 认知重建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教学反思中的认知重建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怎样改进教学”的问题。认知重建的重点是探求在教学情境中如何以更为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途径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质疑。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 有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 有发现才会有努力, 有努力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抛开对一节课成败得失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情境创设有效吗?提问设计合理吗?教学结构科学吗?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妥当吗?生成型教学资源利用恰当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教学效果会更好……

(2) 对比。过去的教学经历对于我们来说虽不可逆, 但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预期我们今后面对类似经历的态度。比如, 用讲解法教学某个知识点效果不佳时, 想一想:如果用启发式教学, 效果会怎样?再比如, 针对自身教学中经常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不足, 可以设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发现……这样的反思并非“马后炮”, 它至少暗示着我们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样去做。

(3) 归因。学生的学业成败是反映教与学效果的直接指标, 教师要依据学生课堂中发言、作业、检测等反馈的信息以及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问题, 了解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效果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和推论, 从而理解、预测、控制和变革以后的教学行动。比如, 课堂上发现学生普遍出现迷茫、困惑或者练习中共性错误较多的时候, 教师就要思考: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好一些?如果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 应该怎样降低难度,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突破难点?

(4) 归纳。教师要善于把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甚至是游离于记忆之外的日常教学活动经历有机联系起来, 经常想一想:我的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相同之处吗?学生学习中遇到这么多挫折说明了什么呢?通过分析和思考, 归纳总结, 找出它们的共性之处, 那么这些经历就会显示出一般性的规律, 就可能发现教学困境的症结, 从而降低类似问题出现的几率。

(5) 换位。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的教学期待有差距, 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 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抱怨指责学生, 要重在从自身的教学层面找问题、寻差距。可以这样想:如果我是学生, 会不会有他们那样的想法?会不会也在这样的环节出现差错?是不是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思考, 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高效的教学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6) 交流。有效的教学反思除了要求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之外, 还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姿态, 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虚心和其他教师交流。欣赏课堂教学亮点, 寻找自身存在的差距, 将成功做法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剖析课堂教学失误, 汲取教训, 做到防患于未然。研讨和交流, 既要相信“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 又要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辩证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 从而增长教学智慧。

4. 实践回归

通过分析、审视, 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 对问题的成因有了较为清晰理性的认识, 对如何改进教学有了较为明确具体的期待, 而验证这些了解、认识和期待的正确性、有效性的最好途径就是返回到课堂教学这个“最好的实验室”去进行实践。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课可以这样上”的问题。实践回归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习惯性教学行为, 精心预设和重构那些和以往经历相似的教学情境, 从而更加合理地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 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反思性教学与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理解、特点、目的、实施;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13-02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它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于这样的理念,针对我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促使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是用课程标准对自己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不断回顾和检验,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很大,例如,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和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

二、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主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并据此及时调整原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2.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

学会教学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提高教学伦理水平。由于反思性教学的这“两个学会”目标,因此,它可使教师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将自己培养成学者型教师。

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这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也就是说,道德感欠缺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和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三、反思性教学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而这一切都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

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赋予了我们新的管理内容,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与行为。对反思性教学优势的认同,为我们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我们深入探讨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思路和方法。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帮助他们了解新课程各学科、各学段的不同培养目标,从不同的培养目标中体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角色、教育教学行为的潜在变化要求。让教师们明白理念、角色、行为的变化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寻求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则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有效途径。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

我们首先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文章,了解了反思性教学的来源、兴起、定义、特点、目标、意义等;又组织教师们购买了美国作家写的《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等理论书籍。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而且内化吸收,从而变成教师的内在需求。

3.找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按照教材编写意图是不要求教师书写教案的,它只是在教师用书中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实际做适当的填写,这无疑为教师们减轻了书写教案的负担,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弊端:原来备课中的小结不见了。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而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决定以书写教学反思作为我们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4.设计书写教学反思的文本。

结合我县教学的实际情况,初始阶段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反思的:首先让教师对本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填写在文本的“问题集锦”中;然后选出本周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流程,简单地填写在“教学流程设计”中;第三部分是让教师先取自己本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片段写在“精彩回眸”中;第四部分是反思一周中教学存在问题的环节;第五部分是理论结合实践,谈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5.在实际的学习与运用中不断调整、充实。

以上五部分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这样的教学反思还缺少教师自我的、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内容。它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于是,我们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与反馈的内容。

6.结合培训内容,进一步弄清反思性教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7.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我们发现,我们设计的教学反思文本的要求存在着目标均衡、分散的弊端,致使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问题的收集零散无序,难以归并、提炼,不利优化教学和指导区域教学的方向、方针和策略等等。此外,在教学反思书写中,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也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鉴此,我们及时调整了现有文本要求,即取消教师们必填写的具体的版块,而是建议重点从教学思路、结构、流程、问题设计、学情效果及反馈等进行反思,还可对关注点、课堂教学情境、困惑等进行描述分析,倡导教师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提供了充分自主创造的空间。

总之,对于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已经历了从陌生到初步了解的过程,在继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还将产生困惑甚至盲点,但是,有我们对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与执着追求,相信它会为我县的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采山》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采山》是一首活泼、轻快的少儿歌曲。歌曲描述了小朋友在蒙蒙细雨中去采山的愉快心情,表现了小朋友光着脚丫采蘑菇、木耳、野果山菜的灵巧身影。这首歌曲的歌词结合紧密,形象生动非常适合儿童学唱。

二.教学目标

1.能力与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歌曲《采山》,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能正确流畅的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情境中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能从歌曲中感受到劳动的愉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带着愉悦欢快的心情并能加上肢体动作完整的演唱

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能准确的唱出所在节奏型歌词。

四.课程设计

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师:咱们先来玩一个音乐热身小游戏,师:我的名字叫王老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学生回答:我的名字叫xxx。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愉快的进入课堂当中,拉近师生距离并引起学生注意有利于开展课堂。)

2.故事创设情境

师:(播放采山伴奏当做背景音乐)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很远很远的大山里有一位淳朴、勤劳的小姑娘,名字叫甜甜。班里的老师同学都非常喜欢她,因为在课后她总是帮助父母做很多家务。但甜甜最喜欢的是每逢天空下起蒙蒙细雨时和小伙伴们背着小竹篓到大山里去采野蘑菇、木耳、野草莓,还有一些香甜的野果子。在大山里人们把这种形式叫做采山,而且每次采山时甜甜和小伙伴们总是会唱一首首动听的歌谣。现在老师问你们,你们想不想和甜甜一起上山采山呀?

生:想!(异口同声的回答)

师:好,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坐上大巴,系好安全带咱们出发!(播放歌曲采山)

(通过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上山采山的情境,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课堂当中,把自己当成采山主人公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讲故事和坐大巴环节用歌曲《采山》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一遍遍熟悉歌曲)

a)歌曲新授

师:甜甜和小伙伴们的歌声动不动听?

生:美丽、好听、像大山里的百灵鸟、动听…

师: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采山》。咦?老师来瞧瞧甜甜的竹筐里好像都装满了野山菜,让我们来看看都采了些什么?

生:辣椒、蘑菇、山菜、苹果、木耳…

师:大森林的物资真的是太丰富了,那同学们想不想也采一些山菜回去呢?

生:想

b)师:现在老师把这里的歌词来念一遍你们仔细听,然后请同学们跟随老师来一次。

生:认真听讲,并随后进行念词

师:非常好,现在咱们再进一步熟悉歌词,我念一句你们念一句好吗?

生:学生熟悉歌词。

C)数乐句:一共六句

3.深入学习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并带着一个问题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当中旋律相同的地方。

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

师:歌曲咱们听完了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并进行小组讨论积极发言,找出旋律相似的地方。但有些地方找错了。

师:同学们表现很棒,但有些地方找错了。

用“la”来演唱旋律。

4、师:相信同学们对旋律已经有一定的熟悉,现在咱们试着把歌词加进去来唱唱歌去好吗?老师先范唱你们仔细听。

生:试着加歌词进行演唱,进行示范

师:真棒,老师觉得不管唱的好不好,你们敢于唱出来就是勇敢的,我们发现把歌词咬的短促有弹性,我们就可以把歌曲唱的欢快动听。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甜甜一起来唱一唱好吗?

生:跟着多媒体音乐完整的演唱。

5、给音乐伴奏:

6、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为自己给予掌声,老师听着都想和你们一块儿唱起来了。那同学们这么美丽动听的歌曲要是咱们能加上舞蹈动作是不是更完美?现在咱们来想想加上什么动作可以表现歌曲。

生:小组进行讨论,并大胆展示。

师:看到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其中老师很高兴,现在咱们一起来根据歌词把动作加进去好吗?(边唱边加动作)

在演唱过后提问:同学们咱们今天学习了《采山》,有谁能够来说一说你们今天学习到了什么吗?

生:要爱劳动、爱护大森林、与同学多合作…

生:全班一起演唱歌曲,向大山说再见!

(此环节通过加舞蹈动作,学生表演,德育渗透进一步掌握歌曲让学生在快乐的歌声当中进行美的教育。)

7.创编歌曲

六、课后小结

七、板书设计

采山

优秀教案 采山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采山》,并乐于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2、能表达歌曲节奏,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朝气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采山》。2.能准确演唱十六分节奏

3.能从歌曲中感受到劳动的愉快,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教学难点】

1.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2.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采山》是一首民歌风创作的歌曲,采用2/4拍,徴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欢快、活泼、清新,节奏比较紧凑,加上十六分音符、前八后

十六、前十六后八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具有朝气并富有流动感。生动的描述了小朋友采山的愉快心情。【教学用具】

电子琴、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节奏

1、师生随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律动

2、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把我们带到了野外,山坡上长满了大大的蘑菇,大家想不想采蘑菇。

3、师生互动复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新授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对比练习,感受十六分音符时值的长短。先跟教师一起走上山坡吧!(课件出示四分节奏,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来到草地上,同学们高兴得又蹦又跳;(课件出示八分节奏,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发现蘑菇了,快跑去采吧(课件出示八分节奏,同学们边读边表演)。

4、(课件)加上歌词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十六分音符。

3、师:(课件)是的,大山物产丰富,一到收获的时候,山民们就高高兴兴地去采摘他们看上的宝贝,他们称这一活动为采山(板书课题)。今天有小朋友真的要去采蘑菇,他们不仅采蘑菇还采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采山》中小朋友的喜悦吧!

二、师生互动、新歌教学

1、聆听歌曲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熟悉曲调)

听了这首歌曲你觉得情绪怎样?(节奏欢快、活泼,让人心情愉悦)

2、学生复听歌曲。(打拍子,在心里跟唱)

3、老师有表情地范唱歌曲,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速度。

4、指导学生用“la”随音乐教唱曲调。

5、填词歌唱:

(1)学生自由读歌词。

(2)老师按节奏带读歌词。

(3)在演唱的时候有些地方需要停顿,你感受到了吗?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共有几处?看谁最聪明?(引导学生学复习八分休止符)(4)引导学生轻声随音乐填歌词演唱。

(5)歌曲处理: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情绪、用什么样的表情来表现歌曲?让我们就这样来练习唱一唱吧。

(6)师生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三、实践体验、合作交流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音乐(绘画、舞蹈、器乐、创编歌词。。)

四、课堂小结,结束本课

采山说课稿及评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中的第二课时歌曲《采山》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采山》这一课描写了孩子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起到野外,山上玩耍、劳动,采摘的故事,歌曲学习中所出现的不同音乐节奏更是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娱乐的道具,充分带动了枯燥乐理知识的感悟学习。这既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又是在第一课时欣赏乐曲的基础上,以体验实践教育为主线的一堂音乐课。

2、通过本课的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和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歌曲《采山》,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能正确流畅的演唱歌曲。

(2)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音乐节奏的感知认识能力及配合意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

重点:(1)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带动十六分节奏的学习。(2)培养学生有表情唱歌的能力,并在学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难点:(1)十六分音符不同搭配下的衔接感悟。

4、为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我在课前还作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电子琴、蘑菇节奏图片等。

二、说教学方法

快乐是儿童健康情绪的主色调,儿童学习过程本身应当让孩子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1、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为主,结合直观开像法,创编教学法等。

2、针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音乐课、听、唱、动三部分内容的特征加深情境教学。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各层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听、看、想、动、舞、讲等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感悟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下面我主要来讲讲教学教程

在整个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带孩子们去郊游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各部分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并充满儿童趣味,根据新课标和综合课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

首先,孩子们伴随着《郊游》的音乐进入教室后,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问孩子们喜欢郊游么?在野外大山郊游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这一下,孩子们的思维马上活泼起来,采蘑菇、采野花、、、、自然而然就导入本课主题《采山》,教师出示课件,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

2、感知节奏游戏:

在上山的路上,同学们通过边聆听歌曲伴奏,边欣赏精美的动画,特别的兴奋。这时,我趁机先组织一场“采摘大赛”!将孩子的热情提到最高点,将节奏蘑菇作为比赛道具运用到教学中,通过感观、尝试、比赛,一步步熟练的实践,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十六分节奏的衔接运用,更提高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3、新歌教学:

新歌教学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绪也应达到高潮。因此,首先我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同时课件播放小朋友在山上玩耍、采摘 、快乐游戏的动画,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歌词教学打下基础。

然后,我紧接着出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用刚才所熟悉的节奏,尝试着读一读,说一说,跟着音乐伴奏唱一唱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学习歌曲,同时减轻了孩子们一遍遍跟琴练唱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

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进行想象创造,我就让孩子们随

歌儿即兴创编动作,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表演采蘑菇、采木耳、摘果子等不同的动作,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创造和玩耍,感受郊游采山当中的快乐。同时通过动作也很好得让学生记忆歌词,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课堂气氛更是相当的活跃。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当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强烈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和新奇,更给予我们快乐与享受,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劳动活动,爱护大自然! 最后在歌曲中让生律动出教室!

教学反思到学生反思 篇7

反思之一:关于学情的反思

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 由于对教学工作还不太适应, 我一度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 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 认为只要把教材钻透了, 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 学生就易接受。然而事实证明课堂收效甚微。渐渐地我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因而也留意起学生的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学生有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方面, 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到了令人心寒的境地:从元素符号到化学式的书写, 最基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 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高一新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的习惯, 表述能力特差, 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授课采用化学用语教学, 同学们不能适应, 也不能很好的理解。

另一方面, 平行班的同学都各有特色, 比如一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 学生反应较快, 上课气氛积极, 但学习欠深入;而另一个班正好相反, 上课需细嚼慢咽, 但整体认真刻苦。针对这样的特点, 我充分认识到: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将会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因而在备课的时候我已做到了“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反思之二:关于教法的反思

了解学情, 备课充分,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 不让其分心, 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为此我采取的措施有:

一、保持、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二、夯实基础知识,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

反思之三:关于不足的反思

1、教法需要再改进。比如有时太注重个人的分析, 轻感悟。对习题的讲解中, 自己分析过多, 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后我会多加注重与学生思维的衔接上, 多加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所在, 而不是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2.与学生的沟通还需要加大力度, 因为这需要时间的投入, 而且师生双方都有合适的时间才行, 这方面协调还不好, 要学会见缝插针。

反思之四:对教学风格的反思

教学艺术是诗篇, 教学风格是韵律;风格能产生魅力, 魅力能启迪智慧。所以我们青年教师一定要在短时间内, 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探索学习方法、摸索教学规律,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坚信“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古训。

要做到课严谨而富有策略, 幽默而富有哲理。既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又有独特的教学方法。讲课思路要清晰、条理分明,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慷慨激昂、过渡自然, 活泼明快、热情奔放, 机智诙谐、幽默风趣, 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 引来学生会心的微笑,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神领会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这正是如潺潺流水、春雨润物般的美好境界, 从而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和高尚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听我们的课, 心情舒畅、乐于学习, 不仅学到知识, 也受到思维升华的训练。这就是我要奋斗的目标。

反思之五:由教学反思到学生时时反思

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教学体现的是师生互动, 所以在教学中要想得到好的收效, 教师的反思与学生的反思是分不开的。

学生们其实在每节课后也应该好好反思, 在反思中进步, 但是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可以将这种方法上升到理念的高度并比较规范的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当中, 直到王老师提出了5分钟的反思教学法并在全校进推广和施实。

在施实反思教学法的过程中, 通过自已的体会, 加入思考, 对反思教学的理解也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发生着变化。

首先, 在刚刚实施5分钟反思教学时, 将反思的时间留在整节课的最后5分钟, 实施了固定的40+5模式。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 发现学生们并不知道这5分钟需要反思什么, 也就是你留了时间, 可是学生却不知道反思的目的是什么?后来, 加入了问题反思, 情况要好一点。时间再长一点觉得固定的将最后5分钟用来反思, 太机械而且有时会影响到教学的灵活性, 所以王老师就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改进, 并将5分钟反思上升到了理念的高度。

之后, 就形成了反思理念教学---让学生在每完成一段知识的学习以后就及时的进行反思。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引起注意, 而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各概括的能力。相比较之下, 这样的反思理念教学不但使教学更加灵活 (可根据知识的难易、重点与学生掌握的情况去调整反思的时间和形式) , 而且也促进学生养成一种的良好的学习惯, 这一点非常重要。由此, 我就将这种理念由课堂教学推广到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粗略来讲, 可分为课上学习, 与课下自习。在实施了课上的反思理念教学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基本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去完成反思。所以第一步我就刻意的去提醒学生去养成自主反思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 部分学生就形成了自主反思的习惯, 但是只在课上使用, 课下几乎很少能想到 (可能是作业时间紧, 但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没有养成习惯, 如果形成习惯也就是几十秒中的时间) 。由此第二步, 我就强调了这种反思学习法的好处, 提醒学生在课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去尝试使用, 并体会效果。程度较好的学生能马上接授, 而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步成形。第三步, 我就强调了每次小测后反思的重要性, 并建议学生写试卷分析, 反思考试中的题型及方法, 反思考试中出错的原因及相应改进措实。其中出错原因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是知识点的撑握方面;二试考试策略技巧及考试心态方面。

相信如果学生能将课上反思形式, 上升到理念, 并由课堂反思推广到课下反思, 即形成时时反思的习惯, 他们一定会从中获意良多, 并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8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的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的假设,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周密的深入的自我调节的思考。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识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相互密切的作用過程。通过反思的实践、总结、资料查阅,使我对教学反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反思在教学中的作用

1.教学反思是培养教师职业责任感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之中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课堂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学生在学习活动之中的亮点,以及这个亮点是如何激发出来的。能促使教师在下一备课上课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增讲或补讲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能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升教学质量。

2. 教学反思是师生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之一。学会学习早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对学会教学却比较陌生。教学反思就是要让教师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的过程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既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又要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不断思考,自身获得发展,直至成为学习型创新型教师。

3.教学反思是评价自己教学活动的重要过程。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方式自己获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围绕教师怎么教展开的。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围绕学生怎么学而进行,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参与积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反省、不断更新、不断进步 。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成为一个学习型教师。

二、教学反思我们应持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问,反思已经是在努力地查漏补缺了,还有什么态度的好坏之分?其实不然,在现实中有许多老师能自觉的主动的写好教学反思,但在教师中仍然是参差不齐。有的寥寥几笔,有的东拉西扯,反思不到点。与我们写反思的初衷,相去甚远。我想,反思贵在真实,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反思的落脚点应是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完一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什么疑问、什么感悟,与老师交流讨论随即而生,千万不要把它看成一种负担。只要你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思考,一定会获益匪浅。

三、教学的反思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措施,教学思想的渗透与运用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措施,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详细的记录下来,找出教师与学生的闪光点,作为经验积累起来。长此以往定会对你的教学大有帮助。

比如我教完《林黛玉进贾府》后,根据我上课的体会写出了这个教学反思:小说的分析理解要紧紧围绕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进行分析。解读文本就要像屠夫一样,按动物结构把它分成几个板块。看看每个板块分别有哪些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以大化小,从小处着手,不贪大求全。人离不开事,事离不开人,我将课文分成三个板块,以林黛玉为主线,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收集相关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过滤、选择信息,加以分析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让学生自读文本,找出林黛玉进贾府做了哪些事,让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进行交流。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情节,而且也了解了主要人物的行踪,培养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先理清情节,然后分析人物活动环境,再是人物形象分析。重点抓住林黛玉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三个方面让学生去讨论、去分析,给出一个清晰地解题思路,对人物形象做出正确的理解。

2.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即使是再成功的一堂课也难免会有瑕疵。在课堂教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憾,如果不进行反思,这些缺憾或许永远隐藏在背后,或许会“重蹈覆辙”。教学中的缺憾对教师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要反思失败的原因,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要敢于以批判的眼光站在自己教学的对立面,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上的教训,使我们少走弯路,超越自我。下面是我教学《现当代戏剧鉴赏》写的教学反思:也许是教学内容没有情节,也许是我的状态不佳,上课没有激情,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无精打采,教学效果较差。怎样才能把 一篇理论课上得有声有色呢?丰富多彩的范例是活跃课堂的关键吧?今后在教学这样的课文,定要多收集素材。

3.学生的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会有一些其思妙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样不仅是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到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独到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今后教学的丰富资料。

总之,教学反思能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开创属于自己适合自己不断发展的新天地。

对当前教师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9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善于反思(reflection)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

反思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反思是系统的梳理。反思虽有回顾之意,但并非简单的回想与追忆,而是对过去经历与行为的梳理,具有统整的功能。第二,反思是理性的审视。反思是个体对自身的思想、心理感受与行为的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问题解决的特殊形式,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第三,反思隐含行为的修正。反思虽是一种内隐活动,但除了“真实呈现”的反映,也隐含了要求“对照着做”,即根据某种预设的价值目标修正自己的行为。

观照反思的特质,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理性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师素养的过程。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如下。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虽然教师普遍认同反思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能促进自己在专业上的成长,但是他们也普遍感到对反思有困惑、有压力。当前,我国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的意识比较淡薄。当前大部分教师虽然能认识到反思对提高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但是,其反思还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教师的反思大多是为了完成学校课题研究的要求,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进行的。教师对于反思对自身专业成长的作用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2. 反思的水平层次比较低。教师反思的内容大多局限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回顾。教师注重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而对行为背后的观念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师的反思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而很少从自身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反思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阶段,而很少对自己所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教师缺乏从自我职业生涯的全程来进行反思。

3. 反思的途径和方式单一。目前,多数教师的反思大多只停留于课后总结、课堂感悟、学期总结、教学随笔的形式等层面上,反思的途径也大多来自于对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情况和事件的反思。而通过与学生、其他教师、专家、研究者进行交流、沟通、合作来进行反思则没有受到重视。

4. 反思的视角狭窄。教师的反思主要集中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学生教育工作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的角度,大多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而缺乏从教师自身的角度、从同事、专家的角度、从理论文献的角度进行反思。

5. 反思缺乏专业引领。目前,教师接触到的反思的相关理论比较欠缺,他们所理解的反思基本停留在课后总结、学期总结等书面的东西。反思的内容局限于课堂教学,其中主要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氛围等的描述,而很少能深入。反思缺乏理论指导,大都是一些教学经验的总结。

从以上的现状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的反思还处于一种被动的阶段,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反思的内容也局限于自己的课堂,主要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教师大都倾向于从找学生问题的角度反思,而很少反观自身的不足。因此就很难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

教师的成长不仅受到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深入理解教师教学反思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通过反思成长为专业的教师。

1. 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在因素

(1)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反思的动力机制。教师信念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支配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不仅决定其做什么,而且决定其怎么做。因此,教师信念对教师的反思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理解教育的真正价值,把教学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时,才能自觉地将自己全部精力和情感投入教学,进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自觉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影响教师自我反思意识的确立。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具备了对自我发展的清晰的认识,才能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又能增强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教师对自我现状不满意,说明教师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有了自我发展的需要,为了寻求更完善的自我,教师就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3)职业发展动机能激发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要想使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这就要依靠教师强烈而持久的职业发展动机。职业发展动机是教师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职业行为的动力因素。有着高发展动机的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具有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愿意为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促使教师不断自我反思,以达到完善自我的境界。

(4)教师职业经历影响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教师经历与教师培训对教师反思能力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许多职前教师没有为这种类型的思维做充分的教育准备。师范教育中,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主要定位于传递已有的知识经验,追求所谓的正确的、客观的、标准的答案,而忽视了反思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开设的课程类型单一,教学的研究太局限于专业,视野不开阔,缺乏对教师教育研究重要方面的揭露(诸如反思),轻视了反思思维的重要性。结果导致教师教育视野狭窄,从而也就没有在此领域为职前教师做好准备。endprint

(5)教师现实状况直接影响教学反思的水平层次。教师职业的专业自主性的影响,工作压力大,反思的时间和空间非常狭小。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已得到了人们的共识。所谓专门职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拥有较大的专业自主权。首先,教师是一个多种角色的承担者,他们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哪里还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没有了专业自主性,教师就没有反思的空间,谈何成长,谈何专业化。其次,教师长期以来生活在一种规范的、重复的生存状况中。教师全部的生存意义指向于学生的发展以及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而教师个体的生存意义却很少体现。重复而又繁忙的生活节律消磨了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使得教师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自我满足,从而缺乏寻求新的更高的目的和意义的意愿和行动,很难养成反思的意识和反思的习惯。

2. 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外在因素

(1)学校氛围。对教师来说,学校氛围是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外在精神力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领导行为最能体现其影响。一所学校拥有何种氛围,与学校管理者的行为密切相关。如果校长不带头进行反思,那么要在学校形成一种反思的氛围是很困难的。民主、开放的学校氛围最有利于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学校中,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教师们愿意互相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教师们也愿意与校长一起探讨自己教学中的收获与困境。这样,就能在教师们心中产生一种开放的思想。因此,良好的学校氛围对促进教师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校,大多表现出的都是一种封闭、专制的学校氛围。教师们之间很少有真正的交流,有些教师与校长的交流几乎没有,从而不利于教师教学反思的开展。

(2)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影响着其教育教学行为,而反思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更好理解。传统的课程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课程”只是政府与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至于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应该在什么时候教等都没有任何发言权。这种制度化的课程导致教师长期以来缺乏课程意识,教师所认识的“课程”只不过是课表上罗列的学科科目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而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也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基本上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教师无需思考更多的问题,他关注的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课程管理政策,课程不再全部由国家统一制定,而有一部分的课时量留给了地方和学校来开发和实施。与此同时增设了6%一8%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所采取的策略是由国家制定实施指南,但具体内容是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来选择和确定的。如此一来,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成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这个层面上,教师成了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具备整合课程的能力,面对更加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教,还要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就给教师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大的空间,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具有主体反思意识的创造者。

(3)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反思是现代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虽然,大部分校长知道自我反思的意识对于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但我们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却主要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并且与教师的奖惩挂钩,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分数这一把尺子,分数迷惑了教师的双眼,遮蔽了教师的心灵,教师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而教师却没有自觉地进行反思。家长、社会似乎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只要成绩好,教师无论做什么都不为过;只要成绩好,做什么都是合理的。分数遮盖了其他一切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很难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反思自己行为的不合理性。

(4)管理方式。费斯勒(Fessler)的教师生涯发展影响因素论表明,学校校长的管理方式会对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影响。学校的管理类型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压迫式的、家族式的专制管理;二是参与式、民主式的管理。如果校长仅仅以管理为中心,采用第一类专制式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缺乏信任和尊重,且一味地以一种上级对下级进行检查监督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督导,则易使教师丧失反思的积极性,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求个人的发展。相反,校长如果采用第二类的民主参与式的管理方式,营造一种信任与支持的氛围,并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为教师的教学专业方面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教师的积极性就高涨,敢反思,愿意反思,以求得自身的进步,促进学校的发展。环境对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明显高于物质激励、提供升迁等手段。给教师适度自我支配的时间是最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适合教师群体的发展,最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这充分说明管理方式对教师反思的重要性。

著名学者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对教师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反思与不断学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保证,它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要使专业化的要求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真正变为教师完善自身素质的自觉行为,教师必须做到不断地、自觉地、全面地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活,从对职业行为的反省上升到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反省,这样才能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从而经营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教师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是以反思促成长,通过反思获取专业的自主性,实现自我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开发区中心小学)

上一篇:新农村指导员工作计划下一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