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想象力的教学运用(精选4篇)
童诗想象力的教学运用 篇1
儿童诗“我想”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诗歌充满了纯真的幻想, 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现在, 我以“我想”一课的教学为例, 谈谈自己在儿童诗教学中尝试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兴趣是创造一切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能够打开学生创造思维的门扉,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所以,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和年龄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现阶段提高高效课堂的关键。
“我想”一课的上课伊始, 我为学生们带来了学校科技节学生们的一幅幅科幻画作品。有“海底城市”“新型沙漠小区”“防撞车”“新型机器人”……作品充满了学生们天真烂漫的想象, 源自于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希冀。我让学生们边欣赏这些作品, 边说说小“画家们”都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议论起来, 同时他们自己的想象力也被激活了, 都有一吐为快的热情。此时, 我向他们介绍诗人高洪波爷爷也跟大家一样拥有丰富的想象, 并且, 他还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成了一首首深受学生欢迎的诗歌, 以此将学生们引入“我想”这首诗歌, 与高洪波爷爷一起畅游他的想象世界。
二以读为本, 体验想象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 充分发挥“读”的作用, 让他们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读中抒情,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本学期, 我们学校语文组成立“以读为主, 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其中, 我们中年级确立了“如何在引读中帮助孩子建立语感”的子课题。执教“我想”一课时, 我围绕课题进行备课教研。课堂上, 我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 力求与文本、学生, 产生心灵的共鸣, 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
课堂教学中运用或范读, 或指名读, 或齐读, 或男女生读、小组读、表演读多种读书方式。每一次读书前都有明确的目的, 读书后都有及时的反馈, 使学生既读懂了课文, 更培养了读书能力,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想象, 一方面激发学生表现欲,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使课堂成为他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另一方面, 各种不同方式在课堂上出现, 也使学生不仅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 更得到了一种美感的享受。
如, 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第二小节的时候。我问学生:“春雨过后, 柳树尽情地伸展着自己的小脚丫, 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一点点地长大了, 长啊, 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你能读出这种成长的力量吗?”指名学生读完后, 我肯定学生:“这棵小树苗吸取了足够的营养, 谁也来试试吧!”再指名读。我进一步激励学生:“这真是一棵参天大树。让更多的小树一起成长吧!所有的小树都来汲取足够的营养长大吧!”很多学生齐读。学生读完后, 我再谈感受:“听了你们的朗读, 老师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片绿意盎然的篷帐。现在我们就是春天里茁壮成长的小树苗,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小节。”在此环节中,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 边读边感悟, 步步深入文本。
而引读的运用也为本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品读诗歌、体会情感的环节中, 教师配乐引读全诗。老师读:“在那桃花盛开, 鸟语花香的日子里……”, 学生们接着读“我想……”;老师读:“在那旭日和风, 垂柳拂岸的季节里……”, 学生们接着读“我想……”……老师读:“我的愿望太多了, 让我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自由飞吧, 但在那之前我们要先做件事……”, “不过……”学生们往下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们入情入境地读, 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读出了自己的想象。
三点拨强化, 领悟诗蕴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中, 教师适时的组织、点拨, 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深入文本, 感受其画面美、情感美、音乐美,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水平。
在初读完诗歌, 整体感知后, 我带领学生品读诗歌, 体会诗歌情感。教师配乐范读, 此时学生自由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学生们描绘出“鸟语花香、绿柳成茵、万里晴空、万木争荣”的四个美好景象。教学第一小节时, 重点采用表演读。我让学生举起手来, 想象桃树枝就是我们的手儿, 春风一吹, 轻轻摇曳。老师点拨:“这桃树枝是怎样的悠荡呢?”学生们边想象、边诵读。第二小节重点让学生找出“脚丫”的动作:“连、伸、汲取、长”等动词。理解“湿软”“汲取”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在诗歌当中的运用。第三小节, 让学生想象“将眼睛装在风筝上, 会望见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望见了高高的珠穆朗玛峰……”有的说:“望见了遥远的银河……”, 有的说:“望见美丽的台湾岛……”以此来理解“蓝天就是我的课堂”。整个品读过程当中,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生生交往、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挖掘了学生的个体潜能。
四联系生活, 激励创编
“聪明的孩子爱读诗, 写诗的孩子更聪明。”传统的诗歌教学局限于教会儿童会朗诵、背诵。这对学生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儿童诗富有幻象与想象之美, 而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 他们常常会带给你意象不到的惊喜。因此, 引导学生仿编创作儿童诗何乐而不为呢?指导学生写诗, 并不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展开想象, 而只需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认可学生天真的想象就可以了。这就要求老师做一个有心人, 及时捕捉儿童活跃的诗心。
执教《我想》第二课时, 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仿写, 学生们纷纷用他们天真的想象, 描绘出一幅幅美好, 温馨的画面。有的写:“我想把眼睛装在轮船底下。看海底世界多美妙, 摸一摸水草有多柔软, 看一看鱼儿有多可爱。望啊望……, 海底是我的游乐园。”有的写:“我想把耳朵贴在草地上。听小蚂蚁唱歌, 看蜗牛搬家, 听啊听……大地是我最向往的地方。”有的写:“我想把鼻子装在蜜蜂上。带着毛嘟嘟的身体, 在花丛中飞舞, 闻啊闻——闻着花中的香气。”学生们的仿写就像一幅幅动人的画, 令人温暖而心动。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在学生们的诗歌里, 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期待, 对他人的关怀, 以及对世界的探索甚至是对未来的期许。学生们的潜力是无限大的, 关键看我们老师怎样去挖掘和激发。
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63-01
一、教学背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以“爱”为主题,诉说了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学生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的博大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感动和陶冶?笔者以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作为切入点,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长妈妈买书的过程,去体会长妈妈的淳朴与善良,并感受爱的平凡、朴实、深沉。
二、教学过程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概括前文关于长妈妈摆大字睡觉、长毛攻城的描述,接着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因为一本书而让作者产生的震惊、感动。学生想象长妈妈买《山海经》的经过,笔者提醒学生想象要符合书中长妈妈的特点。学生通过揣摩和想象后进行口头表达,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
1.长妈妈是一个保姆,不可能经常有假期。文中说她只告假了四五天就回来了,假期时间很宝贵,可是她还抽空去为“我”买《山海经》。
2.假如长妈妈是乡下人,她要回农村休假,但那时的农村应该没有书店,她得专门进城去找书店询问、寻找。
3.买书的过程也许不太顺利。长妈妈不识字,“我”也不爱搭理她,她把“山海经”说成了“三哼经”。学生想象长妈妈与书店老板之间的对话如下。
长妈妈:老板,这儿有没有画画儿的……三……“三哼经”?(神色迟疑)
老板1:什么又是画画儿又是“哼”的!听不懂!走走走!(见长妈妈是农村妇女的打扮,说话断断续续,于是不耐烦的样子)
(几经周折)
老板N:我这儿倒有一本画着画儿的书,可书名是《山海经》,你看看是不是啊?
长妈妈(激动地):对对对,就是这本!哎哟!菩萨保佑终于买到了,迅哥儿盼了好久呢!
4.从文中长妈妈把书给“我”的描述来看,长妈妈回来的路上很高兴,是为终于买到了“有画儿的‘三哼经”高兴,更是因为知道“我”一定会高兴而感到高兴。由此可见,长妈妈把“我”所盼望的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我”的快乐而快乐。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叙述完整情节,至此可以体会到,童年鲁迅“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只有不识字的、“我”曾经厌烦的长妈妈主动问“我”是怎么一回事,并为此奔波、煞费苦心,全然没有嫌弃孩子麻烦,更没有轻视孩童内心真正兴趣与需求的高姿态,这样一个淳朴、善良、热情、爱孩子的长妈妈令人动容。
三、总结
在运用想象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高将文本读“厚”,又将文本读“薄”的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厘清写作背景、写作时间、与作者其他作品的联系,读透文本,深挖文本内涵,将书读“厚”。同时,要围绕教学目的准确把握重难点,并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将文本读“薄”,体会长妈妈重视孩子的心意,这是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目标的重难点,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阿长买书过程,才能去理解和体验。其次,书本上的文字是静止的、封闭的、有限的,而想象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学生在想象中潜移默化地就实现了主动学习,并且更有表达的意愿,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组织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人物形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构思起伏、生动的故事情节,这一过程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想象的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最后,《阿长与〈山海经〉》是回忆性散文,作者以简驭繁的笔法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另外还有其他文体,如诗歌、小说、写景散文,甚至议论文等同样值得去探索,教师要凭借学生学习、感知的文字(知识)材料,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进行想象,探索出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想象练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 想象练习法 体育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102-01
体育实践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与比赛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这些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想练结合
1. 在练习的间歇中运用想象练习法。不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求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承受一定的练习量以后,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教师可利用这个间歇组织学生进行休息练习。
2. 在练习过程中运用想象练习法。中长跑是一项比耐力比毅力的项目,在教学中除用游戏或比赛的方法进行教学外,也可以运用想象练习法。比如800M跑,改练跨步跳100M,后蹬跑300M,高抬腿跑80M.这三种练习不在同一时间进行而在同一次练习中分后先后做。比如100M跨步跳开始,告诉学生800M开始起跑,做完以后告诉学生已跑完200M,再开始300M后蹬跑,并通知大家注意体力分配,完成以后,告诉学生已跑完600M,准备冲刺,进行80M高抬腿跑。运用这种方法必须要求学生假象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练习。虽然练习者没有直接参与800M跑,但间接地达到了锻炼目的,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不能充分显示动作的结构、过程、关键与细节的时候运用想象练习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做的示范动作有些能充分显示动作的结构,而有些则不能充分显示动作的结构。如俯卧式跳高的过杆动作,除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电化教学外,在教学中利用本身感觉的作用,在斜杆上体会俯卧式过杆姿势,并结合运用想象练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位觉在形成运动技能中是很重要的,跳高过杆的动作对三度位觉(上下、左右、前后)各多维位觉(见个面)的适应能力都要求很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及动作要领要默想动作的结构,回忆动作顺序。然后进行想象练习,即变换跳高杆的空间位置,把与地面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跳高杆的上想象成左,下想象成右,(以左腿起跳为例)也就是说把与地面倾斜的跳高杆想象成放在跳高架上与地面平行的横杆,然后“上杆”练习反复体会俯卧式过杆技术和身体各部分过杆的先后顺序,即摆动腿,同侧臂、头、肩。这样既能增加课的练习密度,提高课的质量,以便于器材的解决(用竹竿简易标枪插在地上即可)。
笔者通过三年(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教学对比实践中发现,同一年级在不同的时间运用想象练习法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注:运用时间“√”表示。
想象练习法,三、四班从高二年级开始运用想象练习法。五、六班到高三年级开始运用想象练习法。到高三年级的复习课,一、二班学生对所复习内容已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教师只对动作的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偶尔做做示范,三、四班较好,五、六班的学生不但动作完成的质量不高,而且有个别同学对前两年特别是高一年级的某些动作无法完成,教师不但要进行示范,还需重新讲解动作要领,按新授课处理。在高三年级的统计中发现,三类班级达标成绩良好,优秀率及技巧技能平均得分差距较大。
三类班级达标成绩良好、优秀率、体育课技巧技能平均得分统计表(见下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呢?
1. 认真备课。每一节体育课能不能上好,课前教师的备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书写教案时,既要考虑到学校的场地器材和每班人数的多少,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情况。针对每一特点,尽量采用较为完好的教学手段,安排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
2. 精讲多练。精讲的目的在于突出重点和增加练习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多练才能掌握动作要领,所以在讲解时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比如推铅球的用力顺序可归纳成八个字,即蹬、转、送、挺、支、推、拔、换,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学生记忆,等等。
3. 纠正错误动作。对于学生的错误动作,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纠正。凡是带有共同性质的,在分析产生错误原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与难点,再次示范并提出要求,反复练习。
4. 教学信息反馈。每一节体育课上得好与坏,除教师的直观感觉外,学生的本体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课后要对学生对前一节的看法、想法等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从所获得的信息中进行综合分析,并归纳和整理,从中找出一次课的利与弊,以便在下一课中补充修正。
童诗想象力的教学运用 篇4
关键词:学习力;思维导图;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变为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是目前最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新课程据此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授之以渔”已经成为如今教育的基本原则,而提升学习力正是这个原则的关键所在。
一、什么是学习力与思维导图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于学习力这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比如能力结构观、心理要素观等,但这些观点都比较抽象,对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我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通过整合相关理论,从实践教育入手,将学习力定义为: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创造力等综合品质,是支持学习活动的基础能量。
思维导图是记忆之父东尼·巴赞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它模拟人脑神经网络放射结构,以直观形象的图示来表示概念间的关系,展现认知结构,是外化大脑思维的图谱。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人的左、右脑同时运作,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从一个中心主题延伸出各级次主题,各级主题呈现出相互包含的层级的关系,形成一种类似树状的思维方式。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可行性
如果仅从学习力和思维导图的概念来分析,两者之间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如果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的特征以及学习力的结构成分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是表里相依的关系。
1.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特征
首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对知识注入了更多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控制,这个过程是自主的;第二,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偏好、认知程度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他们所制作的导图也就不同,因此,这些思维导图是一种个性化的作品。这种个性化元素不仅能体现出学生各自的思维特点,而且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其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从一个中心出发,对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进行多维度的思考。而思维导图由点出发,将头脑中丰富的素材通过联想和扩散进行组合,这与发散思维的工作方式是相符合的,由于这种拟合特征,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
再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谱式的工具其突出特点在于可以让知识之间的隶属关系得到清晰的呈现,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找到零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分类等方式将这些知识点组合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与整理。因为有了思维导图这样一个工具,分析信息的速度得以提高,学生便有更多的精力运用知识、创造知识,这更加有利于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与顺应。
2.自主性学习、发散性思维以及知识的掌握对学习力的影响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齐默曼曾经对自主学习提出过一个系统的框架,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学生在元认知方面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能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能把自己视为有能力的自律者,对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有充足的信心,而且还能通过成功的效能体验强化学习动机;在行为方面,能够对学习进行选择、组织、改造,以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可以带来以下影响:(1)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令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2)提高学习的自控性,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对学习进行自我支配、自我监控。(3)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自主学习者会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能够根据合理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与调整。(4)更正确地使用学习策略,自主控制者知道如何使用、计划、分配学习资源。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在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明确指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打破思维定式进行创新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发散思维的提高对知识的转化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思维导图的运用使知识掌握的更好,主要是由于知识建构的更加合理。美国教育学家奥苏泊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可辨别性等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因此,知识建构的是否合理对知识的迁移至关重要。而知识的迁移能力正是知识转化力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推理的过程: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得也更好。而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对内部动机、自控性、自信心、策略的使用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的情况是迁移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基础,当知识掌握的更好时,这两方面的能力便得到很大的提升;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发展了发散性思维也就是发展了创造力。回到之前学习力的概念,学习力主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创造力这“五力”,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的特征恰能够通过提升自主性、发散思维能力、知识的掌握来提高这“五力”。
目前关于学习力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及以上群体,对中小学群体的关注度不够。然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是未来学习的基础,关系着学习者的终生学习以及国家的发展,若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及其相关策略,主动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思维是一个系统的结构[J].宁波大学学报,2006,28(5).
[2] BuzanB.The Mindmap Book[M].BBC books,1995.
【童诗想象力的教学运用】推荐阅读:
运用想象力学习古诗文06-16
想象力声乐教学08-26
教学中想象力培养09-01
音乐想象作文教学06-30
美术教学中想象力培养06-16
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论08-09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培养论文09-08
论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07-05
联想和想象教学设计05-28
想象作文教学点滴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