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课的感受

2024-10-14

大学音乐课的感受(精选8篇)

大学音乐课的感受 篇1

大学音乐鉴赏的感受

在以前虽然也上过音乐课,但毕竟没有在大学音乐里学到东西多,本学期通过对大学音乐的学习,让我对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以前听歌只是因为它的旋律好听,或者因为自己的心情,恰好与这首歌情景想和而听这首歌,根本不会去想这首歌到底表达了些什么东西,有时候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演唱者是谁也不知道,只是盲目的去听,然后找几首自己觉得好听的听,对一些专业知识完全不懂。

音乐这个美好的东西,与我们的心情息息相关,心情好的时候,作曲者写出的歌带着丝丝的低落情绪,给人带来一种悲凉之情,听者听着伤感的歌曲显得更加伤感,却很容易融入到歌曲;心情好的时候,作曲者写出的歌积极向上,轻松欢快,听者听着歌不由自主的跟着哼了起来,衣服悠然自得的神情。忧郁的时候听听轻音乐会让心情慢慢的好起来,心境慢慢的变得明朗。

在对各种音乐进行鉴赏的过程中,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学习有关音乐的知识。不同的音乐,有着不一样的风格,带着不一样的心境,每种音乐都带着不一样的灵魂,阿炳的《二泉印月》隐隐的带来丝丝的悲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慷慨激昂透着对命运的不屈不挠,《十面埋伏》慷慨而悲壮。

不仅音乐的种类不同,风格各异,乐器的种类更是繁多。不同的乐器演绎着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不同音色,才能演绎出各式各样的音乐。在课堂上,在乐器介绍时,让我们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乐器,有我以前就知道的,当然也有很多我也不知道的。看到各式各样的乐器,不由让我感叹创造出这些乐器的人是怎么样的,是怎样的智慧创造了这么美好的东西,在欣赏这些乐器创造的音乐的同时,不由的对创造他们的人产生了敬佩之情。在介绍二胡时介绍到了阿炳(华彦钧)的《二泉印月》老师讲到的了阿炳的生平,阿炳人生也是蛮凄惨的,虽然阿炳的生平和作品在初中的时候就有所了解,但仍然没有现在讲的这么详细,听到阿炳的《二泉印月》,那种凄凉的感觉隐隐传来似乎在倾诉着他惨淡人生,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以及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

记得第一次听《梁祝》的时候应该也是在初中吧,虽然那个时候听的并不是老师给我们欣赏的这个小提琴协奏版的《梁祝》,但是最先听到的钢琴版的《梁祝》也是很不错的,这首美妙的音乐是根据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作,然而据老师介绍梁山伯和祝英台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只是在埋葬的时候机缘巧合的埋在一起而已,于是就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梁祝》分了几个部分,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其中小提琴的细小的声音代表祝英台的倾诉,大提琴低沉的呻吟代表梁山伯的回应。在课堂上老师还给我们欣赏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片段,以及他们分别时的场景对唱。

在讲到外国音乐时,我想大家对莫扎特和贝多芬都不陌生吧,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音乐巨匠,如肖邦,帕瓦罗蒂等等。莫扎特和贝多芬有着完全相反的人生,在童年时期,小莫扎特在贵族中很有名气,以至于他给家里带来很大的收益,而贝多芬的童年却很悲惨,他的父亲为了想让贝多芬想莫扎特一样小小年纪就很有名,给家里带来收益,常常对他进行暴打,然而尽管这样贝多芬虽然小的时候很有才华但仍然没给家里带来收益;在老的时候,两个人的命运也是截然不同,莫扎特死的时候连埋在那的不知道,可谓是“死无葬身之地”啊,而贝多芬死的时候有数万人给他送葬。同样是音乐巨匠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交响曲》也就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透着对命运的不屈不挠。

其实我们队音乐并不陌生,只是不懂该怎样去鉴赏他们,缺少专业的去评析他们,然而音乐锁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并不是一定要我们用专业的角度去评析,只需要我们拥有一个热爱音乐的心,拥有热爱音乐的,自然而然,你所听到的音乐也会变得优美无比,如果缺乏一个热爱音乐的心,即使在多好音乐前你也是无动于衷,甚至会产生厌恶的心理。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意境,你会发现你很快便会融入到乐曲中的意境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只是我们都缺少一颗发现音乐的心,没事的时候去山里走走,听听虫鸣,鸟语,夹杂着山里特有的清新空气,心情会立马大好;到小溪旁溜达溜达,看水里的鱼儿自由畅游;到海边吹吹风,听听大海的呼喊。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很多的音乐都被我们忽视掉了,山间的鸟语,树上的虫鸣,潺潺流淌的溪水其实都美好的乐曲。

在外面周围其实有很多的音乐,他们正在慢慢的流失,如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由于没有人去继承这么技艺,导致了很多的民族音乐悄然流失,当代的很多青年人都只顾茫然的去追求哪些时下所谓的“流行音乐”,而认为名族的音乐都不好,产生了这样的错误了解,于是便使民族音乐的继承人变得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一些民族音乐的流失,其实民族的音乐才是很好的,流传了千年至今,已足以证明民族音乐的优秀,不然和流传千年,只希望我们不要歧视民族的音乐,那些都是先人的智慧结晶,把他们好好地传承下去,不要让他们葬送在我们的手上。

没事的时候多去听听音乐,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很多时候,世上的很多东西都是不经意间与你悄然相遇,也许音乐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启迪,灵感,不管怎么说多了解一方面的知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也许它还会给你带来很多机遇也说不定。

音乐本来就有很多是人们情怀的表达,听听音乐或许会给我们带来好的心情,让我们有很好的心态去积极地生活、工作、学习。让自己沉浸在音乐中,去感受这世界的美好,体会生活的意义。带着希望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以积极的心态,诚挚的热情。

大学音乐课的感受 篇2

一、用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

亲其师, 则信其道。一般来说, 多数学生往往都会因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假如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这种吸引学生的魅力, 那么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是积极的、愉快的。这种魅力从哪里来呢?我想:作为教师, 首先自己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其次要有高尚的师德,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二、创设真实情境, 激发积极情感

情境, 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 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 激发积极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和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 这就是说, 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 给学生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 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 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 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 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 却也能很好地学习音乐。”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 学生参与意识非常强, 师生在此情此境中探索体验、获得成功、享受快乐。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当然, 不仅仅是指课堂气氛, 还包括课外。比如, 利用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 播放优秀的中外歌曲、世界名曲等, 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熏陶和潜移默化, 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内教师应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动静”结合。“动”要有秩序、有规律的动, “静”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两者结合, 构建了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 师生愉快地教、愉快地学, 学生兴趣自然高涨。

四、创设情境教学,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 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 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比如, 我在教三年级《嘀哩嘀哩》这首歌时, 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 然后看书本寻找春景图片,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 学生似乎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 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 仿佛置身其间, 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 不知不觉就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 学得非常认真, 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发挥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 传递音乐美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像《黄河大合唱》这类气势磅礴、雄壮有力的歌曲, 单靠教师个人的声音是达不到演唱效果的, 而依靠电教手段就可以让作品展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形象得以准确表现。又如, 在音乐欣赏时, 它涉及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 要以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陶冶学生情操。通过多媒体电教手段, 学生可以把作品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表现、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 听得清清楚楚, 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相关内容时, 兴趣得到提升, 音乐感悟也在加深, 这样音乐欣赏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把游戏带入课堂增趣, 在玩中学、学中乐

对儿童来说, 游戏中充满着无穷的情趣, 嬉戏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 它和所有快乐的时光一样令人难以忘怀。音乐课中渗透着游戏, 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要说那些看起来活泼机灵的小孩, 就是平时不太活泼的小朋友一旦投入游戏之中, 也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妙的乐曲, 接受音乐的熏陶。原来他们并不缺乏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缺乏的只是对音乐课的兴趣。随着热情高涨, 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 表现得如痴如狂。例如, 我在教《草原就是我的家》时, 让他们用口打响学马蹄子奔跑的声音“|X XX|X O‖”为歌曲伴奏, 学生一个个精神抖擞, 随着节拍打起来, 课堂效果非常好。在教音阶时, 我安排了“找座位”的游戏, 学生听音高找座位非常轻松地掌握了音高。在教音符时值时, 我又安排了摘苹果的游戏, 学生在玩中把苹果放到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的筐里,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音符的时值。这样一来, 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七、把表演带入课堂, 传递艺术美感

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离开动作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音乐和舞蹈是分不开的, 音乐的旋律、节奏同人体律动有着内在的联系, 而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把舞蹈与音乐结合起来能很容易地制造出快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热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更好地表现作品,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舞蹈引入了课堂中, 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中来,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及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做一些即兴表演。如音乐课上, 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 老师为学生表演舞蹈, 学生进行律动。通过自己的律动, 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和欢快的情绪, 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唱到激动时, 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教师就可以带动学生跟上音乐节奏进行身体律动, 利用舞蹈、律动, 活跃课堂, 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总之, 小学的音乐教育刻不容缓, 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 打破一成不变的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模式, 给课堂教学注入勃勃生机,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 才能顺利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才能把最美的音乐传递给学生, 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现美, 在艺术的殿堂中尽情遨游, 驰骋, 并适应时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摘要:激活孩子的音乐兴趣, 就要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作为一线教师, 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所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叙述和探究:教师的人格魅力、音乐环境、师生关系、情境教学、电教手段、游戏增趣、音乐表演等。

还音乐课感受与鉴赏的本质 篇3

一、 【教学过程】

师:“这是一首由森林小动物的鸣叫声组成的歌曲,乐曲优美动听,是运用各种乐器来演绎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在聆听前对作品向学生作了大量的介绍。)在聆听期间,课件播放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图片,想以“音画同步”的方式提高学生聆听的专注性。

在两遍结束后,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的小耳朵,你们听出了有多少种动物在歌唱,有几种主奏乐器?”

学生一脸茫然,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师:“你听出了哪几种小动物在歌唱啊?”教师问一学生。生1:“老师,我……没听清楚。”他摸摸头,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

师:(非常无奈)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还特地在关键处停了一下音乐,又动用肢体语言和“必要”的补充介绍,唯恐语言不到位,学生不能全面感受,以此强化学生的“听后感”。这一次特地找了一个平时发言还算积极的学生。

生:“嗯……好像有小提琴的声音,又好像不是……我也不清楚?”

师:(随即迭生出了无奈与近似歇斯底里的索问)你们怎么还没听清楚啊?老师都播放了好多遍了,已经很明确了啊!……

生:一脸无辜的样子……

尾声:最后只好接着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听,结果还是事与愿违,最终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整堂课在无奈反复的听赏中以失败结束……

二、 【案例分析】

课后回忆课堂中失败尴尬的情景,我不禁沉思起来,《森林的歌声》欣赏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教师的指导多了,学生的聆听少了

在这堂音乐欣赏课中,作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我生怕学生难以听懂、理解老师的要求和引导,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讲解、引导、激励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可是更多的是随潮流般“一边倒”的宣泄而没有真正的聆听、欣赏和理解。或者说是孩子们跟随着老师的指导“踏步走”,而缺少了可贵的课堂细细聆听欣赏的时间,到真正需要学生理解反馈表达的时候,显得一无所知了。

(二) 教学的激情多了,学习的静思少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所具有的是高涨热烈的教学激情,一味地加大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而对学生的聆听、欣赏和理解的关注却不够,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少了,缜密思维的空间窄了,学生听不出效果、欣赏不到音乐所表达的蕴意。

(三) 欣赏的手段多了,感受的时间少了

在教学组织中,为了能使学生加深欣赏的力度,理解音乐表达的丰富蕴意,我采用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但是课堂效果的变味让我大跌眼镜,不知所措。仔细想来,我越是用上了丰富的教学手段,挤占学生的时间越长,学生感受内化的时间也就越少,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感知感悟,又何来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 知识的分解多了,意境的完整少了

欣赏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了分解剖析,其本意是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欣赏曲目,听懂乐曲,加深感悟理解。殊不知,割裂了音乐的整体之美,破坏了音乐整体意境,因而出现尴尬失败的课堂结果也是不难理解的!

三、 【教后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带领的作用。《森林的歌声》一课原本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赏听时有所帮助,获得准确的音乐审美体验,结果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局面。从这堂课的反思中,我也认识到为了能有效达成课堂目标,可以从下述途径入手,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欣赏之美,培养起有效欣赏的综合能力。

(一) 应重视音乐作品的完整意境之美

任何艺术品都具有完整性,任何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音乐的赏析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注重理性的分析,把音乐肢体从乐句、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各方面进行“大卸八块”,而忽略了完整的作品才具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一音乐审美原则。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音乐作品实际、根据音乐作品表达的整体意境之美,来进行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 保证音乐欣赏的完整和谐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音乐的魅力来自于情感交流的和谐与融洽。音乐课堂中具有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最重要的是追求师生与作品之间的和谐完美——让学生通过仔细聆听理解音乐的情感性。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自然地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诚然,必要的讲解也不能少,但更要注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音乐本身,因为好的音乐作品是“听出来”“唱出来”“奏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用课件“演”出来的。

(三) 应关注学生欣赏的完整感受之美

对于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要指导学生像欣赏别的艺术作品那样,追求艺术欣赏的完整完美的感受,即对整个艺术作品的具体、圆融、完整、充实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享受,不能聆听到音乐作品的哪句旋律、哪段乐曲或者是哪些节奏韵律等就要求学生强为感悟、生硬地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因为这样的欣赏和表达是欠缺不完整的,是片面孤单的,是狭隘单调的。

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表达出整体的感觉和领悟,甚至有时可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悟,表达时既可允许学生通过语言传输意蕴,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节奏态势等来传输,不必拘泥于某一表达方式。

(四) 应调动师生探究的完整协调之美

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需要师生共同的艺术审美眼光去寻找,需要师生共同的艺术审美探究去发现、去挖掘。在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明确老师和学生共同的音乐欣赏审美享受;其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习探究完美的协调配合,既有教师正确的引导,也有孩子们积极认真的理解,不能顾此失彼,左右失调;再次,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探究的完整协调,展现师生合作学习欣赏之美,还需要教师课前对教材的熟悉和精心的预设编排,全面考虑课堂行为的发展;最后,尽力完善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坚决摒弃多余话语和无用的废话,合理使用激励语言等。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明德学校 311200)

感受与鉴赏在音乐课中的作用大全 篇4

蒙城县高级职业中学 陶玉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受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本质上它是情感的教育,只有让学生经过高度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

怎样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的功能?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呢?感受与鉴赏音乐正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它与一般听觉的认识反应有着本质的区别,确切的说,它是一种“审美的聆听”。所以在聆听中获取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音乐教学过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聆听过程中,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音乐课正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音乐课中,教师应努力追求音乐课堂教学多侧面,多层次的美,使学生在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美的实践中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以利于实现音乐艺术在人类情感教育中的健康、高尚的审美功能。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感互补的作用与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感受与鉴赏和情感培养的结合。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音乐感受与鉴赏情趣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是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不喜欢的就不听,对于一些应掌握的知识也不重视,音乐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要提高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并参与音乐鉴赏的兴趣。首先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强烈好奇心的心理,这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形象的语言或是其它艺术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具有价值的欣赏,唤起学生对美感的共鸣。

音乐感受与鉴赏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共鸣是音乐审美体验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必须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感受、想象、理解、鉴赏音乐作品。黑格尔说过:“音乐的节拍具有一种我们无法抗拒的魔力,所以我们听音乐时常不知不觉地打着节拍。”音乐以其特有的优美动人的音调和无比感人的节奏来激起人们甜美的回忆,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及向往。可见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通过一系列的音响变化,旋律的绚丽等引起心灵的共鸣。欣赏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就等于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融合为一体。因此,要始终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目

标的首要位置。同时老师也要从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中捕捉灵感,获得对教学设计的启发与改进。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可以表达学生的心声,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抒发温馨的心曲,衬托美丽的梦幻,展现炽热的情怀。

如在八年级下册讲解我国古代乐器——编钟,让学生聆听编钟演奏的古代乐曲《楚商》,出示课件,让学生目睹编钟的外型及演奏情况,感受古代民族音乐的伟大的成就,在介绍中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让学生深刻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后,在聆听用编钟演奏的歌曲《关睢》片断,展现我国古代文学、音乐的艺术魅力,在聆听音乐作品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和对传统音乐新的认识。引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师生凭借音乐审美媒介进行和谐的情感交流,共同融汇其中。

二、包容姐妹艺术,拓宽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视野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教育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思维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联想、想象形成审美意象,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或以外化动作展现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因而音乐欣赏课中将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运用,使他们相辅相成,达到通过事物表象进而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

音乐教学过程是智慧与情感、知识与理想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离开

美。学生有追求美的天性,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和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艺术之美。教师应努力追求音乐课堂教学多侧面、多层次的美。使学生在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音乐美的实践中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教学理念应充分体现美、利用美。

在教学活动中,单纯性倾听式的音乐聆听,学生不会产生主动地欣赏音乐的热情,感受音乐与其它姐妹艺术的关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通感”,从不同角度获取多种信息,所以,还要和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和、催化,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其它姐妹艺术的通感与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感受与表现,突出美感体验,增强理解与感受力,吸引学生产生聆听的欲望,在音乐课中,教师应努力追求音乐课堂教学多侧面,多层次的美,使学生在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美的实践中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以利于实现音乐艺术在人类情感教育中的健康、高尚的审美功能。要利用音乐艺术与其它姐妹艺术的通感与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感受与表现,突出美感体验,增强理解与感受力,吸引学生产生聆听的欲望。

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和这首歌曲相关的文化相当广泛,有地理、历史、绘画、人物等等。首先可以介

绍伏尔加河的地理情况,让学生了解到伏尔加河就象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一样养育了俄罗斯儿女。然后向学生介绍俄罗斯的历史背景,结合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中作者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这些纤夫衣衫褴褛,远处纤夫所拉的船却非常豪华,画面通过纤夫的形象和后面船只的对比反映当时社会劳动大众的悲惨生活。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充分利用艺术通感体会音乐形象,挖掘音乐作品蕴涵的丰富情感。音乐感受与鉴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解认识。教师通过其它姐妹艺术,结合音乐作品,在聆听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达到能分析音乐要素与音乐作品的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能理解音乐作品唤起情感和情绪所使用的音乐表现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潜能、开拓视野、增强自信、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三、审美内化、培养高尚品质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情趣自然起着别的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或许我们不知道作曲家怎么创造音乐的,但我们却可以直接触摸到音乐作品的情感。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高尚的灵魂使人在困难面前增强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激发人们对美好的光明不懈

追求的热情。也可以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一切创造的基础。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方面有着巨大的渗透力与内化力,德彪西说:“唯有音乐能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音乐艺术是心灵化的艺术,是内容和形式最为浑融的艺术。

如果说德育是一种行为教育,采取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去施教,那么美育则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在“自由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景,获得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其本质在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音乐艺术自身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情感性,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的多。它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润心灵,使心灵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所以我们要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心灵,启迪心知,从而美化内心世界、培养高尚品质。

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我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流离失所渴望回归祖国的游子的牵挂,将具有思想性、音乐性、时代性共通之处的作品加以组合与延伸,使单一的教学内容走向多元化,可使学生对音乐形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欣赏与感受。别林斯基说过:“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象里。”然而,要发现美,找到美,都需花一番“审美”的功

夫。而音乐艺术的特性不仅在于它的审美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还在于它的感性材料(音响)不具有可视性。在这种情况下,它驱动着人的意识将听觉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转化为视觉意象,然后在形象化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有方式把握音乐。运用形象化的欣赏方式欣赏音乐能与学生的体验、经验相沟通。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自然注入到学生的思维中,使学生的创造性充满活力,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就是对音乐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它通过联想、反应、共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去感受由旋律、节奏、和声、风格等组合而成的音乐美;音乐家李斯特在《论柏辽兹与舒曼》中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觉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灌输,是依靠音乐对人思想感情激起的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产生教育作用,使学生形成对美好、崇高的境界作为追求向往的目标,而追求没的目标必须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规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有效途径。新课程要求音乐教育由仅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人的整

体生命存在,由有限的知识把握转向无限的情感理解。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依据。

浅谈古典音乐的感受 篇5

摘要: 音乐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听古典音乐。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一颗与世无争,超脱忘我的心。用耳去听音乐,这是一种常识,用心去听音乐,这是一种境界。当我们摒弃了世俗中的一切功利和欲望时,再用心去聆听古典音乐,我们 的心灵会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的内心会受到深深的震撼!关键词: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 影响

音乐有很多种类,仅常见的就有古典音乐、宗教音乐、流行音乐、重金属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爵士乐等等。在众多的音乐种类中,我却单单钟情于古典音乐,听古典音乐,犹如和千年前的先人品茶谈话,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人生的彻悟。先人们把他们那高深的人生哲学,丰富的生存法则以超凡的智慧融于音乐当中,让后人在听音乐的同时去感受生活的真谛。听音乐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洗涤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忙碌劳累的时候找到一丝的宁静与祥和。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很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中华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流动特性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部类,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我深深地被它吸引,这是祖先留下来的瑰宝,每一个音符都有一个故事,一首首乐曲是可以听的历史,在欣赏的时候,历史中的盛与衰便呈现在脑海中,只有用心去体味,才能感受到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高山流水”依旧在缓缓响起,但那个“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的知音却早已难觅,空余下“伯牙摔琴酬知己”的千古佳话。静静地听着“十面埋伏”,仿佛又看到了乌江岸边,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无可奈何地唱着“虞兮虞兮可奈何”拔剑自刎。是英雄气短的无奈,还是壮志难酬的悲哀?优美的旋律给这个刚强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抹上了一丝伤感的柔情。总之,中国古典音乐包含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它们是中国人民古老智慧的结晶。我们在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音乐本身带给人的美感,还能感受到中国古老文明中那种厚重的历史美。积淀了千年的中国古典音乐中蕴涵的是中国人民最原始最质朴的思想情感!

广义的欧洲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 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许多人认为欣赏音乐,首先要先了解乐曲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音乐结构(和声、伴奏、配器)。我认为音乐的产生非常自然,是出自感性、本性和天性的 东 西,它 出

自 人 类

第 一 声 喊

有关音乐听觉感受能力的教学反思 篇6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和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我却发现,在农村,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他们没有那么好的先天素质,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为主。条件允许的时候还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对于有素质的学生,也可以让她来做带头作用,教大家一起来识谱,这样就起到了带头作用。

创设音乐情境 感受音乐之美 篇7

作为初中音乐老师, 应该充分使用专业的知识, 更新教学理念, 让学生喜欢上音乐。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直以来, 传统的教学只是侧重于那些独立的知识点和技巧, 对于真正完整的音乐却束之高阁。学生热情昂扬地来上音乐课, 发现老师只是在讲一些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 久而久之, 也就慢慢失去了上音乐课的激情, 变得不再主动。

更新教学理念, 当然首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要带动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欣赏课可能对学生有些困难, 那么老师就该提前备好课, 在赏析过程中, 教给学生如何听取最优美的乐章。另外, 转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让学生在课堂上唱歌或者表演乐器, 和老师一起分析歌曲, 进而或许还能创作, 老师要提供师生交流的环境。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是一门创造力很强的艺术, 因为音乐具有自由的属性和模糊不确定性, 所以学生就会有很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如果只是把音乐创造融入其他教学内容中, 当然不能达到音乐育人的目的。 音乐教学中单独罗列出音乐创作, 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

当然还需要老师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 在娱乐中触摸音乐, 这样还能锻炼肢体的协调合作能力, 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还让学生真正地感同身受音乐之美。

当代教育的主流是素质教育, 当然音乐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应该最大化地做到生活化以及个性化。老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的欢乐, 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呆板之地。这样会大大地加大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去感受什么才是美, 什么是妙, 什么是天籁, 什么是激情, 伴着美妙的天籁, 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我非常注重运用新理念, 并且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主,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 让他们在歌声里增长见识和培养能力。

音乐最厉害之处就是能让我们寻找到人生的真谛和灵魂的归属, 这是个超越现实生命的领域, 音乐的伟大的力量能让我们孤独寂寞的心灵找到栖息之地, 延长了生命的宽度, 找到了精神的依托。

摘要: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 围绕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理念,快乐,创造

参考文献

[1]王玥.关于初中音乐教育的探讨.学周刊, 2013 (06) .

感受音乐中的创造美 篇8

关键词:音乐课堂 创造性教学 创编歌词 创编节奏和旋律 创编表演

把创造视为一个新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小学音乐教学是基础教育、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乃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理想价值观。因此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对音乐兴趣不浓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所以音乐课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所以,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基于此,音乐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想象中去创造,从而促进思维、智力的发展。

一、创编歌词

创作欲望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必然结果。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空间,引导学生创编歌词。我利用学生爱编儿歌顺口溜等特点让他们为歌曲创编歌词。如歌曲《小青蛙找家》,原歌词为:“几只小青蛙,呱,要呀要回家。跳跳,呱呱,跳跳,呱呱,小青蛙回到了家,呱。”有的学生在编歌词时把自己的名字和其他同学的名字编了进去。真可谓是“百花齐放”,一段段奇奇怪怪、令人捧腹大笑的歌词涌现出来。在《我有一只小羊羔》创编活动时,我让学生上台演唱自己编的歌曲。一个学生这样唱道:“我有一个好妈妈,好妈妈,好妈妈,勤劳善良又美丽,又美丽。不论我要到哪里,到哪里,到哪里,妈妈总在我心里,我心里。”在说说笑笑唱唱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无拘无束,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拾。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等积极向上的歌词也应运而生。这样,学生们不但活跃了思维,训练了大脑,同时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

二、创编节奏和旋律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节奏和旋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例如采取用歌词读节奏、听旋律拍节奏、听音乐找节奏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敏的节奏感。在讲授歌曲《洗手绢》“嘿罗、嘿罗、嘿罗、嘿”一句时,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创造一个能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扫地的声音长,用二分音符来代替;擦地的声音短,用两个四分音符来代替。再让学生分别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将两组节奏合在一起。先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让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再让学生按一定节拍的规律朗诵整首歌词,再将节奏卡展示在黑板上,从而也就完成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到新鲜、有趣,而且学得透、记得牢。

在中高年级,我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培养学生旋律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尝试着写旋律、创作简单儿歌。然后让学生自己唱唱创作的作品,比一比、评一评谁的最好听?为什么好听?对创作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的创作训练环节,学生们投入的热情高、创作兴趣浓,既增强了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也增强了其创新能力。学生在非常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着节奏的规律。通过展现欣赏,得到了自我表现、自我欣赏的机会,满足了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愿望。从学生的表现中看出老师这样的设计是很成功的,是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

三、创编表演

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其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小白船》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

在学习唱游课《在农场里》时,我根据班里孩子的特点分别给他们布置了任务。这样每个同学都自选了角色,随着音乐的响起同学们争先恐后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中,在相互配合中出色完成了表演。在同学们的大胆想象和创作中一个很小的音乐素材被极大的拓展了,对音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甚至结果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通过下面的流程可以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生生间的合作能力。

1.舞蹈好的同学表演小鸡、小鸭、小狗等动物;2.唱歌好的同学做表演唱;3.节奏感好的同学选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4.比较淘气的男孩可以表演调皮的小动物;5.不太爱表演的同学可以围成一个草地让小鸟和同学们在草地上玩,也可边唱歌边做摆动。

音乐是“大脑的体操”,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发明与创造能力。通过唱游表演,让不同类型的孩子都得到最佳发挥,既注重了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又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唱游表演”可以说是几乎综合了新课标中所有创造要求的内容,这种形式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音乐创作经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创编过程中也大大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创编歌词、创编节奏和旋律、创编表演)去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

2.金亚文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音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人生五味之苦苦的作文下一篇:竞聘班组长演讲稿范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