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2024-10-11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通用12篇)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1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是原上海大学校长敬爱的钱老提出的,即:在综合性大学中,应该培养出怎样的大学毕业生,才算是合格的、优秀的。因此,他一直希望在上海大学里能够有音乐学院,能够让更多的上大学子接受音乐素质教育。2013年6月2日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正式成立,并由原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担任上大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同时,叶院长提出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专业化”和“开展针对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如何在上海大学这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并以此理念为指针,推出了“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和服务于全校的两门核心通识课:《中国经典音乐》、《外国经典音乐》,其中“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可以说是中国大学校园中第一个全新的尝试。

我有幸加入了“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这个教师团队,在近一年的工作总结中,越来越觉得这一个系列音乐会的存在价值,也越来越有信心和激情投入到这个团队中。因为音乐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从各个角度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力求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得到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音乐素质教育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下面就从这几方面入手,阐述一下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音乐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作为把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专业化为己任的音乐学院教师来说,都知道音乐有强大的感召力。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她给人带来“真、善、美”,可以把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全人格的培养。

古今中外的音乐艺术历来强调“真、善、美”合一,所以,音乐素质教育自然而然的担负起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职责,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有喜怒哀乐,音乐代表了作曲家对于人生的感悟,因此,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好的音乐,能使人振奋,如:贝多芬的《第五、第九交响曲》,他的“命运主题”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起抗争、不向命运屈服、树立远大理想;他的“欢乐颂主题”更是成为人类歌颂和平、宣扬博爱、自由,最直接的心声,并被广泛演奏、广泛传唱,如:推倒柏林墙时两德合并的历史时刻、每年世界各地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而奏响的“欢乐颂主题”,无不寄托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芬兰音乐之父”之称的西贝柳斯所谱写的《芬兰颂》,这部作品鼓舞着芬兰人民投入到推翻异族(沙皇俄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去,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正如已故的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人民艺术家—贺绿汀说:“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在“音乐素质教育—音乐会系列”的音乐会上,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从那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想象到或优雅宁静温馨的画面、或激情四射的场景,并从内心抒发对美好音乐的无比热爱,从而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音乐素质教育能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智慧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的源泉。”他认为,正是童年时代的音乐学习(演奏小提琴),是其一生事业成熟的基础。

的确,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源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音乐审美的过程,对于发展人类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在对综合性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实施专业化音乐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当让他们对音乐素质教育引起的足够重视。因为,音乐素质教育通常被教育界同仁们认为是塑造想象力和开启智力的重要载体,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定离不开音乐素质教育。现在的高校都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音乐素质教育,这个辅助手段来逐步实现。

音乐欣赏作为审美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因为,音乐欣赏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轻松和愉悦,而且能提高理解和判断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一些古典音乐的结构、曲式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通过专业教师专业的分析、循循善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智慧,提高修养。使大学生在欣赏与审美过程之中获得多元性的知识结构。

三、音乐素质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事实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的情操,水乳交融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起着启志、育德的作用。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在音乐素质教育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公众意识和个性得到互补、和谐的发展。音乐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召力和吸引力,它会使大学生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憧憬,从而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同时有些学习乐器的非专业学生在演奏实践中,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会逐步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力,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有不小的帮助。

众揽古今的许多智者、文人大都是音乐艺术的发烧友。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轻松和愉悦。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在启发灵感的音乐中,去找寻自己的逻辑构想,从而使思维的火花得到充分的燃烧,并把这种思想引向深处,使之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一种哲学理念。

科学研究证明,音乐能促进健康,还能成为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当娱悦的音乐通过感知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后,悠扬动听的旋律便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情绪的变化,使人的精神逐步放松。同时,对心、肺等人体器官都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从而使学生们有一个身心健康的理想状态。

四、结语

音乐素质教育是美的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大学生们美好、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智慧;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身体健康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而且优秀大学毕业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摘要:“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是原上海大学校长敬爱的钱老提出的,即:在综合性大学中,应该培养出怎样的大学毕业生,才算是合格的、优秀的。音乐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能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智慧、能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教育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2

一、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办学目标不明确、选拔机制不合理

近年来艺考成为一股浪潮,各大综合院校也相继开始设立音乐专业学科,招收艺术类学生,虽然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有人文科学也有社会科学,但这些专业之间不免分的太过细致而极易导致专业的狭窄,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再者有些学校开设音乐专业的办学目标并不明确,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因此,它与以培养高端的音乐人才为目的的专业音乐学院和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院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音乐的艺考选拔对文化课的成绩要求并不高,导致部分学生或许对音乐专业并不感兴趣,迫于文化课成绩比较低,退而选择音乐这类的艺术专业,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高等院校中。这样一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面临种种问题,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2.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各大综合类院校虽然开设了音乐专业,然而综合性大学涉及专业比较全面,不似音乐专业学院这种专业性很高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配套教学设施完备。近年来高校扩招行为屡见不鲜,生源数量比较庞大,但在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里,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是那么高,高级职称师资力量不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也就无法实现。还有配套的教学设施包括乐器、音响、音像设备等都明显不足,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比较差,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多不利的`影响,这是高校面临的又一大问题。总之,提高音乐系学生的质量是众多综合性大学改革音乐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就要从大学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推动教学体制改革

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基本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各大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蔚然成风。目前,各高等院校将学分制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学分制即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在每学期的学习期间,可以跨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进行双学位学习或者把它作为公共课来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多专业、多学科的优势,更有利于应对学生未来的就业瓶颈。同时为了扩大选择的范围,许多高校还开创了相近专业互选的模式,例如音乐系音乐表演、作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可以和舞蹈系开设的专业课可以互选,这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渠道。另外,学校规定选修课学分制,也成为督促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基础性认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通史教育课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调整音乐专业教学计划

近年来各大高校为适应教育体制改革,教学计划都作了相应调整。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将基础课程放在关键位置,并增开选修课,让学生不仅仅能把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更有机会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作为音乐学的两门基础性学科,在音乐系学生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课时分配上和学分制定上都会有所增加,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的保证基础课的应有课时、节约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更能使音乐系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吸收,提高专业素养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在教学模式上为改善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现状,将增加原先的“一对一”专业课教学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演奏、演唱的专业技能。

3.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强化基础性课程的建设,而并非是简单的增加课程课时和学分。为实现音乐专业重点课程建设这一目标,首先要确定音乐专业的重点课程,即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把这两门重点课程作为音乐生学习的主体,并为每门课程投入专项经费进行立项建设。其次在重点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也必须要求是国家统编的优秀音乐教材,这类音乐教材无疑是质量和教学效果最佳的,老师也可自己编纂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音乐教材,以帮助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学习。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组织开办音乐专业教学研讨会,开创适应现代学生高效学习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4.丰富音乐专业内涵

我国综合性大学虽然在培养音乐专业性人才的教育上不如专业性的音乐学院,但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也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比如说综合性大学的文化背景比较强大,多学科的开设也有利于音乐系学生的多方面选择与发展,这些优势若能够合理利用,那么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就会步入新的发展期。首先综合院校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推动音乐专业建设的同时及时解决现实问题,引进高水平的音乐教育人才,培训出一批专业的骨干级音乐教师,并对教师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进一步深入。另外推广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进行使用和研发。艺术教育不仅仅要立足于艺术家,还有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也会有天赋,开设选修课也是为了扩大音乐在其他专业学生中的学习和发展,这两者是共同促进的,也是丰富音乐专业内涵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3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综合性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19-02

一、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概述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程,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经历了由早期图案课程、新中国工艺美术课程和21世纪艺术设计课程的不断变化,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600多所综合性大学开设了设计艺术相关专业。目前,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庞大但尚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而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对市场多变需求的人才层次,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体系设置如何体现创造性人才培养宗旨、有效推动设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当前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指设计艺术本科专业教育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其它相关的公共学科课程,这些课程组成一种独立的结构,相互支撑和关联,连接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并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近年来,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全面推进,对以往只按照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划分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地改革,逐渐打通了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尤其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教改主张的提出,更使得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设置趋向多元化。因此,本文探讨的“课程”本身的价值是在课程结构的整体关系中得到体现的。

调查统计全国100余所综合性大学,其设计艺术课程从层次构成上基本可分为五种类别:

1.公共学科课程

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本科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包括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语课、体育课、军事训练课等)。这类课程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虽然并不一定与设计艺术专业课程有直接的联系,但这些课程是教育方针规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课程。

2.设计基础课程

各类设计专业都必须学习的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是整个设计教学系统中的基础部分,主要通过具体的训练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语言、造型能力、设计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它是学生完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后连接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的重要纽带。设计基础课程一般由三大构成、图形设计等课程构成,这些基础课同其它基础必修课一起为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各类设计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不相同的,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则基本相同。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不同设计专业课奠定基本的设计表达能力与设计创意能力,包括一系列设计史论与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创意、策划,设计材料与工艺,设计表现以及设计软件运用等。如设计表现课程讲授的制图方法、模型制作等原理与技法,是后面做专业设计课题所必须的表达方式。

4.专业设计课程

集中体现设计艺术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包括设计艺术专业理论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环节课程,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课程中学生依据设计课题,进行系列创意和视觉表现,包括初步创意表达、不同技法的色彩效果图,结构、比例的实施绘制图等。每一课题都运用设计方法、设计调研、设计程序,强调课题展开的充分性与进行的完整性,学习掌握设计艺术的规律与全套技能。专业课程实际上是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内容的综合体现。

5.交叉学科以及跨学科课程

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立的课程。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侧重专业式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开设部分与专业相关联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跨学科课程,以利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专业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另外,课程结构设置时把上述五種类别课程按其对本专业的相关性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三种。

三、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化,缺乏课程特色

由于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学科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各个学校之间从教育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大部分学校都是借鉴和参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学院这两所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却很少有学校能够从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来考虑。其中,必修课安排较多,选修课比例小,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甚至就是原来的必修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产业的变化,不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更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课程系统重艺术表现和技术操作,轻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

当前,综合性大学存在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的问题,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大部分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设计课题基本是假设性的,学生不能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缺乏对所设计对象的材料工艺流程、客户应对经验、预算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把握,导致设计作品在功能性、实施性上存在缺陷。同时,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强的学科,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忽视理论研究,片面讲求设计的功利性,使专业理论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

3.设计基础课程开设目的不明确、内容陈旧和缺乏深度

据调研和查阅,全国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相当混乱,如,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内容的更新,只是一些纯模式化的教学模式,不涉及其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又如,“设计学概论”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被作为专业基础课,而在相当多的综合性大学设计专业中则没有这门课程。基础课程设置目的性不明确,使学生对其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造成学习时的不重视,甚至发生厌学现象;内容模式化也使得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对设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只能停留在摹仿阶段。

四、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

1.增加综合知识体系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设计艺术课程体系淡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根据,设计作品缺乏文化背景和内涵。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应该在知识的建构上更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更注重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史选修课和讲座,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课程,使课程结构多样化、综合化,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拓展。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学科正好具备将文、理工科院校严谨的逻辑优势、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院校活跃的思维与表现能力相融合的条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设计技能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和人文艺术修养,具有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潜力。

2.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

通常综合性大学强调的实践课程大多限于校园内的工作室、实验室,这固然是教学与实践的必要环节,但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十分突出,教学课堂在一定的阶段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企业生产、设计实施过程的环节,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的实践课程如果将设计项目与产业化的市场运作规律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切身感悟设计实践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就可以从中发现自我价值并确定自我位置。

3.基础课教学打破单纯的技巧和经验传授,立足于应用性教学

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在将来的设计中更好地将设计理念视觉化。所以,设计基础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更应该立足于应用性教学,打破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通过基础课教学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及构成规律,将抽象造型思维、方法很好地转化为专业设计语言。同时,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不同的方向,课程中安排的创作方向也应有针对性,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市场的需要,使设计基础课程真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服务。

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在课程与知识的建构上更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强化综合人才质量意识,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次昭.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蒋尚文.设计与设计教育[J].装饰,2003,(11).

[3]金泽勋.二十一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J].装饰,2003,(95).

[4]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5]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时代济出版社,2004.

[6]叶谰.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4

一、音乐舞蹈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发挥的作用

1.培养学生达到积极乐观的情感境界, 对其精神进行高效的调节。我们都知道训练可以增强达到体能的目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其内涵精神所在。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当下时代正处于发展以及转型期, 此时人们焦躁, 迷茫, 悲观负面情绪随之产生。在综合性大学中学生轻者出现厌学的烦躁情绪, 重者会轻生自杀。为了培养学生达到积极乐观的情感境界, 使他们学会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 音乐舞蹈教育及时参与课程教学工作可以安抚大学生脆弱而敏感的内心, 使学生走向成熟, 在负面情绪产生时能对其进行高效的调控。

2.音乐舞蹈教育有利于校园文化的构建, 使教育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在我国, 校园文化被归类于局域文化的范畴。校园文化的主旨是使学生自由发展的基础上, 对文化精神进行领悟和继承。在综合性大学普遍开展音乐舞蹈教育, 可以培养数批对音乐舞蹈技能知识娴熟掌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 综合性大学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音乐家或者是舞蹈家, 它们的校园文化构建内容之一是培养音乐舞蹈专业的从业人员, 这一教学宗旨涵盖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领域以内, 它使综合性大学中学生的艺术审美观念, 文化修养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在综合性大学普遍开展音乐舞蹈教育遇到的问题

1.教师名分不正, 教育体制不流畅。“名不顺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慢成”的道理家喻户晓。教师作为音乐舞蹈教育开展的主体, 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定理。然而在综合性大学中从事音乐舞蹈教学的教师不是都考取了教育资格证书的, 他们可能毕业于某项艺术专业。此时这类教师在综合性大学的校团委, 校工会或者是教务处工作, 且他们不是事业编制, 他们攻读的专业职称也不在音乐舞蹈教学体系之内。种种原因的叠加, 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2.教育目标分散, 缺乏底气。从上文的阐述我们清楚的认识到, 音乐舞蹈教育是带着明确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才在综合性大学中展开的教学内容。可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经常忽视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这样情形下, 教育的目标也是模糊不清的。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 从事音乐舞蹈教育的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心理诉求科学的对教学流程进行设置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不征求学生的主观意见;另外他们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定时, 只是采用传统的评价模式, 对专业院校的评价体系进行效仿, 这是对公共艺术不尊重的表现。有的教师想对这种现状实施调整, 但底气不足, 缺乏信心, 生怕被专业教育人士指责。

3.综合性大学的规章滞后, 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作为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 该系统的顺利运行需要规章制度的指引。综合性大学音乐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迟缓, 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在职称审核, 职务分配以及津贴福利补助等方面有欠缺, 这样就不能保证从事音乐舞蹈教育的教师与其他专业的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资金匮乏已经不是一个新颖的问题了,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音乐舞蹈教育课程中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 学生动手演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对音乐舞蹈教育这门公共艺术专业的学习积极性也就相应的降低了。

三、应对问题的有效措施

1.明确从事音乐舞蹈教育教师的各项待遇。综合性大学应该提高对人事管理通则的重视程度, 将从事音乐舞蹈教育的教师统一编制, 使他们与其他专业教师享受同等的薪酬待遇。通过这一途径的践行,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会有明显的提升, 音乐舞蹈教育也达到质量标准。当然综合性大学也可以通过新成立一个直接属于校方管理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 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名分不正, 体制不通畅的问题。该途径的实施在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的教学中取得了令人瞻仰的成效。

2.全面充实教师底气, 使他们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从事音乐舞蹈教育的教师不应该存有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他们应该认识到音乐舞蹈教育是我国公共艺术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春秋战国那个充满战火销烟的年代, 就有贤士在“六艺”中指出“乐”的重大意义。这充分表明音乐舞蹈教育事业在公共艺术领域中占据的地位。

3.将美育渗入进综合性大学的音乐舞蹈教育中。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的简称, 它作为一种类型个别的教育模式影响着学生的内心情感, 性情品味, 外在情绪表现。在上个世纪初期, 我国的许多有识之士, 例如, 王国维, 蔡元培等就在中国大力宣扬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综合性大学普遍开展的音乐舞蹈教育中积极融入美育教学理念, 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 利用音乐情调的熏陶, 使学生构建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终成为综合型强的素质人才。

正是在美育教育方针的指引下, 许多综合性大学积极在校内构建美育机构, 南京大学生就是典型的代表, 它在1993年建立了美育室, 促进了音乐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脚步。

综合性大学积极开展音乐舞蹈教育课程, 舞蹈以提升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增强他们的体能素质, 协助他们高效快速的提升自己的智能;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德育, 智育以及美育全面的发展。总而言之, 在综合性大学积极开设音乐舞蹈教育课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使其发挥更大的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具备创新意识, 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手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最终实现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标, 即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强, 素质高的全面人才。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在我国与教育相关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它可以使学生创造性和能动性得到培养和锻炼。综合性大学中融入音乐舞蹈教育是对新课改的响应, 它实现了人才全面培养的目标。本文作者探究近些年在综合性大学普遍开展音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积极挖掘问题的根源, 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希望对综合性大学中的师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开展,音乐舞蹈教育,探究

参考文献

[1]王杰, 国伟等.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5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河南大学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333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河南大学教育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一本333的大纲解析,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中体西用”“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方向,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介绍,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人数102人,总体来说,河南大学的教育硕士考研难度不大,院校招生量较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据凯程从河南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教育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333教育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怎么样?

河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就业机会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硕士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就业方向:全国高校、高职、中职、高专、中专里做教师、行政、辅导员;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室里做研究人员;编辑部、报社、期刊社、杂志社做编辑;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人事考试院做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中小学里做管理人员或教师;公司里做项目工作;培训机构做相关培训等。

三、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费介绍

2015年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共计1.6万元,学制两年。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初试科目如下: 学科教学(思政)招生人数25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90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学科教学(语文)招生人数40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903中国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学科教学(地理)招生人数7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902中国地理

教育管理 招生人数6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904教育管理学

现代教育技术 招生人数8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905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 招生人数4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912小学课堂教育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 招生人数6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913发展心理学

学前教育 招生人数6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914学前教育学

四、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河南大学教育硕士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教育硕士,您直接问一句,河南大学教育硕士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河南大学教育硕士考研,更谈不上有河南大学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研辅导资料,有考上河南大学教育硕士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河南大学教育硕士考研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河南大学教育硕士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2015年共有166人考取目标院校。凯程有系统的《333教育综合讲义》《333教育综合题库》《333教育综合一本通》,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河南大学教育硕士深入的理解和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五、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河南大学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 333教育综合参考书:

《教育学》刘志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王晨副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心理学》赵国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专业课参考书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地理》赵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比较多,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六、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河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复试分数总成绩不低于320分,且政治英语成绩不低于44分,专业课不低于90分。复试内容包含对专业能力、专业外语及口语、逻辑分析、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七、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

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着。所以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退步、自己的综合水平是在提高还是下降。而且,和你一起的研友基本都没有跟你考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你也不知道你的对手是什么水平。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可能你某年的真题做了130多分,然后你觉得自己的水平很高了,但你要知道,也有很多人做了135多分,甚至140,所以这是考研期间很大的一个障碍。而且,应该在自己的手机音乐播放器里存一些特别励志的歌曲,休息期间可以听听,让自己疲惫下来的心理瞬间又满血复活。在凯程,不断有测试,有排名,你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找到差距,就能充足能量继续复习。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6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美术教育 问题 策略

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即专门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中的美术系科以及综合性大学(含部分独立学院)中的美术院系。而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艺考”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开始组建美术院系,且大多数是把原来附属于人文、教育或者其他学院里的美术系、美术教研室划出来,建成独立的美术或艺术学院。综合性大学美术院系的出现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和解决好这些困难与问题,对于提高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性大学开办美术专业有较大的优势,如多元的教学理念、广阔的思维空间、丰厚的人文底蕴,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综合性大学一般没有开办美术专业的历史,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术评价、专业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条件较差。

美术专业,和其他很多艺术专业一样,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贵族 ”教育,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作支撑。这实际上和学生缴纳的学费也是成正比的,如目前普通高校一般专业的学费大约在每年 5千元左右,而美术专业则在1万元左右。但是,由于近年连年扩招,综合性大学开设美术专业的时间又不长,部分学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往往因对美术专业方面不够了解或认识上的偏差,影响到学校对该专业的政策以及财政支持力度,致使一些必要的教学条件与设施满足不了正常教学的需要,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费、设施、器材是影响美术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大问题。

(二)师资结构单一,力量比较薄弱。

很多综合性大学开办美术专业,要么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师资力量奇缺;要么是将学校从事公共美术教育的老师集结起来,虽然有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但缺乏骨干专业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所以,在连续扩招后,不得不大量 “招兵买马”,引进专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 “人才 ”都裹了进来,造成师资队伍的良莠不齐,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单一,力量薄弱。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自身文化修养较差,文化底蕴不足,艺术理论功底薄弱,科研意识和能力不强,敬业精神与教学能力欠佳,教育思想观念滞后等不同程度的缺失。

(三)课程设置重技轻道,博而不专。

虽然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文本的表述上,与专业美术学院有所区别,但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并无质的差异,基本上是仿效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即对绘画技法等比较重视,其他方面则相对欠缺,俗称重 “技”轻 “道”,没有体现出综合性大学的特点。此外,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面比较宽,如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几乎全要涉猎。由于课程内容的庞杂与相对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致使学生对各门课程浅尝辄止,缺乏对某一领域深入的研究,造成博而不专。

二、解决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出现在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中的这些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才能获得健康、蓬勃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重视美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层面要提高认识,进一步重视美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一是要认识到美术学科对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化及交融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美术专业的特殊性,做到 “对症下药”,而不是搞宏观视野下的平均;三是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美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自由特点与发散思维;四是在此基础上,加大对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美术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尽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

(二)以综合性为办学指导思想,着力体现专业特色。办学思想属于观念层面,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的理性思考。综合性大学里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专业美术院校不完全相同,不能盲目追随专业美术院校的模式,要逐步创立自己的教学特色,即综合性。为此,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质量观的转变,改变以往在办学中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二是培养目标的转变,将培养 “专才 ”转向 “通才”,强调高素质、复合型,但又不是 “蜻蜓点水”;三是专业设置的转变,由单一过窄的美术专业课程转向“宽专业口径 ”的美术教育类课程,从而适应新世纪美术教育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以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手段与环节的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出为综合化服务的办学宗旨,强调综合性的美术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加强课程综合化的合理设置,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改变美术类学生不重视文化,只重视专业的现象,增加文化基础课(不仅仅是公共政治课)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二是针对美术类学生文科生较多的实际,加强美术类学生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开设一些逻辑思维训练课程;三是注重文、理、艺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扩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总之,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就是两者要相互认可,彼此同时做一些相应的调整,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努力去做,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完全融入到综合性大学之中,并体现出独有特色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参考文献】

[1]顾建民.学科差异与学术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7

一、舞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更加多样化,企业在选择人才时,除了对学历方面的要求外,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学生的表达能力、身体素质、修养气质等各方面能力,而通过舞蹈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思维能力,提升其整体形象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舞蹈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能够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强身健体;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可以提升人的整体形象,使人更具有气质。由此可见,舞蹈对人的影响力是极大的,通过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更多的专业舞蹈人才。

二、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形成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一元化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型的时期,不止经济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也面临转型,高等教育正在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传统的单一专业化舞蹈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转型需要,而且以前只有舞蹈专业院校才会开设舞蹈教育课程,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开设舞蹈专业教育课程,拓宽了舞蹈教育的领域,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舞蹈教学,使得多元化舞蹈教学显得更加重要。不论是综合大学舞蹈专业的开设,还是舞蹈专业院校对舞蹈专业的更新,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多元化舞蹈教育趋势。[1]

三、综合性大学开展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可行性

从综合性大学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可行性来看,我国的专业化舞蹈教育已经为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综合性大学的多元化舞蹈教育具有快速发展的潜质。另外,舞蹈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爱好舞蹈的人群非常广泛,所以大部分人都是能够接受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另外,我国的舞蹈教学系统已经较为完备,不论是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还是理论依据,都较为完善,加之综合性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资源,所以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基础条件综合性大学都已经具备。近年来,社会对专业舞蹈人才的需求在急剧增加,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各种产品宣传活动、晚会、年会等离不开专业舞蹈人才[2],所以这也为多元化舞蹈教育提供了巨大动力。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多元化舞蹈教育具有可行性。

四、综合性大学多元化舞蹈教育的实施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舞蹈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舞蹈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对多元化舞蹈人才的培养也更加重视。

(一)提供教学保障

多元化舞蹈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综合性大学首先应给予多元化舞蹈教育政策保障,明确多元化舞蹈教学的地位,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作为保障,任何教学探索工作都很难开展。其次,综合性大学还应给予多元化舞蹈教育足够的资金支持,建设舞蹈训练场地,完善教学设施,由于舞蹈训练和排练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学校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应积极获取外部资源的支持。再次,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是多元化舞蹈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综合性大学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内容选择

综合性大学应将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和实践素养作为教学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首要目的,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科学设置舞蹈课程。[3]舞蹈课程的设置应做到兼容并包,不论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舞蹈形式,还是传统的舞蹈类型,只要是能够提升学生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都应进行考虑,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多元化舞蹈教育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教学需求,与时俱进,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学习意义的舞蹈类型,使学生不仅仅是欣赏,而是能够自主学习,这才是舞蹈教育最为重要的。学生只有亲自尝试了,才有可能真正了解每一个动作蕴含的奥妙,通过摸索,提高其舞蹈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达到多元化舞蹈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选择

综合性大学在进行多元化舞蹈教育时,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课堂教学是多元化舞蹈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舞蹈学习氛围,学生具有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专业化的指导和训练,及时纠正学生练习过程中不规范的动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其次,课外观摩也是多元化舞蹈教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去观摩一些专业化或业余的舞蹈演出和比赛等,增加学生对舞蹈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将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4]再次,演出训练是提高学生舞蹈水平的重要方式,通过演出训练,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习的舞蹈动作展现给他人,享受观众的掌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

(四)教学体系层级

综合性大学在进行多元化舞蹈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其分为分别为基础层级、中级层级和高级层级三个层次。不同对此对应不同舞蹈水平的学生,因此不同层级在舞蹈能力要求、教学课程设置以及舞蹈教学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不同,不同层级循序渐进。

基础层级:该层级主要适用于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该类学生只是对舞蹈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对舞蹈以及相关知识缺乏深入了解,所以基础层级的多元化舞蹈教育属于基础铺垫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认识到舞蹈的魅力,将其培养成具有欣赏水准的舞蹈观众。[5]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以学习基本乐理知识为主,所以其课程设置主要是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和芭蕾基础训练课程,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舞蹈欣赏,并适当穿插少量的舞蹈训练。

中级层级:该层级的主要对象为已经完成基础层级学习的学生,中级层级的舞蹈教育属于巩固教育,就是对已经学会的基础原理和动作进行巩固,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课堂知识进行创造并将其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舞蹈组合展示能力。[6]在能力要求方面,中层级多元化舞蹈教育主要是拓宽学生的舞蹈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并通过艺术实践和观摩学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对中层级学生进行教学时,主要开展舞蹈组合训练,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演出活动和见习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舞蹈组合展示能力。

高级层级:高级层级主要是已经完成了基础和中级层级课程的学生,该层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融会贯通的能力,主要的课堂舞蹈教学组合都已经掌握,属于深化教育阶段。所以该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舞蹈人才。高级层级的教学要求更高,注重培养学生自创和自编意识,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阶段性教学实习和表演实习[7],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舞蹈创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舞蹈教学对象

综合性大学的多元化舞蹈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舞蹈专业的学生,应拓宽教学对象,尽可能多给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提供接触舞蹈的机会,增加非舞蹈专业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其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舞蹈的鉴赏水平。另外,舞蹈专业还可以通过开设双学位、辅修等方式,拓宽教学对象,给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舞蹈的机会[8],使得其他专业的舞蹈爱好者也能够有机会接受专业的舞蹈教育,提高其舞蹈表演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辅修舞蹈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也同样可以从事与舞蹈相关的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推动舞蹈行业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培养专业化和高素质的多元化舞蹈人才已经成为舞蹈教育的重点。因此,多元化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综合性大学自身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所以综合性大学的多元化舞蹈教育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综合性学习平台。同时,综合性大学也应积极学习和借鉴专业舞蹈院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舞蹈教学体系,从多元化舞蹈教学的渠道、过程以及对象等多方面着手,实现多元化舞蹈教学的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杰.2015年中国舞蹈学热点现象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1):44-49+57.

[2]吴舒.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创新的新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9):41-42.

[3]斯琴.试论大学普及舞蹈教育的作用与途径[J].音乐时空,2014,8(1):58-59.

[4]王娜.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中国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舞蹈,2014,15(2):56-57.

[5]康可可.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就业与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2,58(12):227-228.

[6]任琦.探索综合大学舞蹈教育新途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29(2):88-91.

[7]覃天伟.试论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改革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31):78-79.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8

与舞蹈创作同时, 吴晓邦就已经开始了舞蹈教育的探索, 逐步形成他独具一格的舞蹈教育思想, 并已有前人对其做过比较详细深入的解读, 但鲜有将其真正与现实的舞蹈教育体制相连接。在本文中, 笔者试图找寻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所坚持的理念与当今舞蹈高等教育中的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共通共融之处, 希望通过探索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给以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以启发, 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科设置。

一、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管窥

吴晓邦取得令后人高山仰止的舞蹈艺术成就, 提出具有远见卓识的舞蹈教育观念, 与其受教育经历紧密相关。他与中国大部分舞者不同, 并未在童年或青少年就开始学习舞蹈, 甚至在大学阶段也并未能接受专业的舞蹈教育。由于特殊的社会与家庭背景, 吴晓邦在接触舞蹈之前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学习过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 又学习过与舞蹈关系紧密的姊妹艺术音乐, 这些经历使他站在了开阔高拔的平台之上, 提出了科学系统的舞蹈学学科体系思想。

吴晓邦先学习了芭蕾, 之后才接触现代舞, 这样的学舞经历影响了他的舞蹈教学, 他认为舞蹈应是一门表现人性人情的艺术, 而不应将人束缚于舞蹈之下, 所以他既重视遵循人体自然运动的规律来开发、认识人体, 同时进行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 又非常重视舞蹈的基本训练。1936年, 吴晓邦留日归来在上海再度开办“晓邦舞蹈研究所”, 首次推行以“人体自然法则运动的规律”为舞蹈基本训练的教学体系。11938年吴晓邦在上海“中法戏剧专科学校”教授舞蹈, 每节课的设置都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先教授‘自然法则’, 活动从头到脚各种关节, 根据大调式自然音节的每个音符做出符合音乐表情的动作, 模仿自然中人物和动物的各种形态, 还有很多即兴训练……除了身体训练, 在跳累的时候, 吴晓邦还给我们讲舞蹈理论。大家就席地而坐, 听他讲‘什么是舞蹈’‘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2”由此累积, 在吴晓邦晚年规划的舞蹈学科研究与建设的蓝图中, 对于舞蹈教学提出明确观点:“舞蹈教学不能仅用纯生理训练去追求体操技术, 不能仅用科班程式化的方法。舞蹈教学须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 要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而不只是造就一些仅有身体技能的匠人。3”在属于舞蹈应用理论的舞蹈教学理论研究中, 吴晓邦提出了八个研究方向, 既有宏观的方向引导, 又包含了微观的具体操作:1.舞蹈教学的民族精神和特点;2.舞蹈教育改革和支持各种风格;3.五四革命传统;4.节奏课;5.创作实习课;6.舞蹈的气、意、形;7.舞蹈编导课、表演课;8.全面培育舞蹈人才。4

二、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可供借鉴之处

如今, 舞蹈高等教育除了在专业艺术院校生根成长, 在各地综合性大学中也立足发展。专业艺术院校大多以北京舞蹈学院为范本, 更注重舞蹈专项技能的培养。由此相比, 综合性大学中的舞蹈专业教育若想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必须树立适合自身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学科发展定位。总体看来, 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大多是学校教师或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管理者, 而非专业团体舞蹈演员。所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排练能力、教学能力与舞蹈理论素养, 培养具有文化深度与艺术视野的创造性综合性人才, 应是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努力的方向。

通观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 先生毕生强调并身体力行的一些观念, 正是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应该重视的方面, 也是当下整个舞蹈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

1. 重视创造性培养

同任何艺术种类一样, 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这已然是老生常谈, 但却是舞蹈界一直缺失或认识不全面的重要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形式主义的观念越来越影响着舞蹈编导们的创作, 而编舞技法课恰好解决了形式层面的造词、造句、造段的难点, 致使一段时间内不少舞作直接就是舞蹈课堂的编舞技法作业拿来贴上名字。人们把创新仅仅看成了舞蹈形式的创新, 而忽视了一种艺术的生命力更在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思想观念的创新, 这绝不仅仅是编舞技法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是由内而外的, 从观念意识到文化艺术涵养到编舞技法的循循善诱。

笔者有幸在2007年担任了吴晓邦夫人盛婕老师的回忆录《忆往事》的文字搜集整理工作, 在期间听及盛婕老师谈到吴晓邦课堂上的言谈与琐事, 有些颇能启发后人。吴老师在教学生舞蹈之余, 会请来太极拳方面的专家教学生打太极, 教学速度非常快, 很多学生记不住很着急, 吴老师这时却告诉学生们, 学了之后不用记, 忘记最好。原来他让学生学太极并不是为了会打那些套路, 而是一种内心的学习, 通过太极拳去体会中国传统的身体运行方式, 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精髓。

2. 重视舞蹈综合素质培养

吴晓邦的舞蹈学科构架中, 舞蹈理论研究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是从他自己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得出的结论。吴晓邦学习现代舞时间很短, 却让他受益终生, 现代舞中有理论观念支撑的训练方式以及对于舞蹈的深刻认识让他豁然开朗:“学习现代舞促使我增加了对舞蹈创作要旨的认识, 在从技术形式出发还是从生活出发的问题上, 眼睛更明亮了。5”

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性人才, 具有表演、教育、编导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课程设置时, 除了传统的技术技巧与表演能力的培养外, 还应该重视舞蹈理论素养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舞蹈。甚至应加强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 对其它艺术种类也能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进而深化到文化修养的培养。

3. 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

舞蹈教育, 尤其是以培养学生表演能力为主的舞蹈教育, 在教育理念方面很容易忽视“因材施教”, 这是因为学院派的表演训练越来越规范化系统化, 对学生的培养就越来越标准细致, 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训练, 毕业时几乎“如出一人”。学院派教学必然带来规范化系统化, 这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由于技术训练的教学惯性, 而因此忽视了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多样化的观念, 那培养出的学生便很难有独立的思想, 更别提建立起独特的舞蹈风格、舞蹈流派。

外国音乐教育理论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刘宇红 (昆明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中国的音乐教育急需要进行创新实践和变革。近年来, 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几种音乐教学体系传入我国, 对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无疑是一剂良方。本文想通过对外国四大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从理念到实践教学的介绍, 抛砖引玉, 希望引起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界和广大音乐教育同仁的思考、共鸣和力行。

关键词:启示;创新;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家庭关注的话题。社会呼唤人性化的, 高质量的儿童音乐教育。

“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中国柯达伊学会会长杨丽梅女式曾在多年前就郑重的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 何来如此呼声呢?让我们看一看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首先看实施音乐教育的主体学校音乐教育, 长期以来, 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并不重视音乐教育。或者说他们一直没有认真研究两个问题, 那就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音乐教育的意义何在?而多年来在传统中国特色音乐教学模式下诞生的一代代一批批音乐教师, 一直以墨守成规, 漠视人性的方式在填鸭式教学, 教学只注重最终结果而忽视过程, 更忽视学生的感受, 教学内容只有呆板的技巧训练和知识教授, 不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另外看学生群体, 他们缺乏对音乐学习的渴望和热情。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音乐启蒙和梦想在人生开始的初期阶段, 最美好的儿童时代, 就遭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功利化无情的摧残。多少中国家庭的琴童葬送在父母的高压之下, 无知教师的误导之下, 多少起初热爱音乐的孩子被考级、比赛等活动搞得苦不堪言, 最终对音乐的渴求和探索被扼杀在摇篮里, 应该伴随一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成为人生噩梦。

中国的音乐教育问题已日益突出, 创新和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和必然。在这一变革中,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先搞清两个问题, 一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二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哪些?下面我想通过对国外四大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从理念到实

同样是盛婕老师谈及吴晓邦先生的一件事让笔者为之深思。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刚刚从西双版纳州歌舞团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那段日子, 曾经有过一些困扰, 中央民族歌舞团对舞蹈演员们要求十分严格, 每天必须练习芭蕾基训, 而杨丽萍觉得那种主要开发下肢能力的训练并不适合自己, 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杨丽萍找到了吴晓邦老师, 想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吴晓邦非常明确地告诉她, 你没必要去练那些, 就做你自己独特的东西。今天, 杨丽萍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舞蹈界独树一帜并且家喻户晓, 吴晓邦当时的支持与肯定应该有着一定的影响。

总之, 吴晓邦的舞蹈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舞蹈发展仍然有着许多可供借鉴学习之处, 特别是舞蹈教育, 由于历史的原因, 至今仍然存在着观念与方式上的问题。纪念吴晓邦不仅仅是将先生写入舞蹈史, 更重要的是能真正深入地学习他的思想观念, 使舞蹈的学科化发展更加科学完善。

践教学的介绍, 抛砖引玉, 与广大音乐教育同仁共同思考和探讨这一课题。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 运用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当推“体态律动学”“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

“体态律动学”首创者达尔克罗兹 (1865-1950) , 瑞士音乐教育家, 其教学法包括三部分——体态律动, 节奏性视唱, 即兴。其基础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 训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以达到耳聪目明反应敏捷。其哲学思想是“唤醒天生的本能, 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 建立身心的和谐, 使感情更臻细腻敏锐, 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 激发想象力, 促进各方面的学习”。他倡导体验音乐就是把音乐与身心的感应和接下来自然产生的肌体运动结合在一起, 学生通过倾听音乐, 由内及外的最终表现在身体感受音乐节奏, 体验和理解音乐, 感受和表现音乐上。教学要点一是训练人体基本步态与节奏, 包括:走、跳、单脚跳、跃、摇摆、奔腾、拍手, 列队行进。二是训练身体各部分的配合, 包括:手指、手、手臂、脚、脚趾、脚跟、头、眼睛、臀部和整个身体。三是训练头脑和身体间的协调与动作的控制和反应。四是开发学生对时间空间的探索体验。五是在体验放松与紧张, 宁静与运动中培养身心的控制与调适能力。最终建立音乐—听觉—身体—感情—头脑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反应关系。其主要成效是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 肢体灵活感应音乐的能力, 灵活思考并即兴创作音乐的能力, 以内在情感去感应音乐的能力。其辅助功效是:学生思考与创作能力的激发, 身体的健康成长, 情感的满足, 社交能力的培养。

“柯达伊教学法”以匈牙利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 (1882-1967) 的名字命名。这是由于其中的音乐教育观念, 原则, 方法以及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柯达伊所倡导和建立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这一体系并非柯达伊本人独创, 而是在吸收借鉴匈牙利本国和外国的各种有效教学法和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在实践中系统化和整体化形成的音乐教育体系。该体系以歌

参考文献

[1]吴晓邦.吴晓邦舞蹈文集第二卷: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2]吴晓邦.吴晓邦舞蹈文集第二卷:舞蹈学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3]吴晓邦舞蹈艺术馆编.一代舞魂吴晓邦——吴晓邦事略编年[M].古吴轩出版社, 2006.

[4]盛婕.忆往事[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9

一、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的内涵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办学理念、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有人把“特色”引申为三层基本含义:一是“人无我有”, 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 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 即开拓性或创新性[2]。

首先,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应该是优秀的成教专业, 注重教学质量是成教优秀专业的主要支撑点;其次, 这个专业应该是社会需求的专业, 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能为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所接纳;最后, 成教特色专业要彰显出自身的个性, 根据本校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 结合不同生源、不同学习形式、不同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建设。这就要求特色专业的建设, 应充分分析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分析已有的专业优势, 明确专业定位, 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办出优势和特色。

开展成教特色专业建设, 从宏观层面上讲, 可以引导高校更加重视和加强专业建设, 结合已有专业的优势, 办出专业特色, 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带动其他专业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上讲, 可以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改善专业办学条件, 提高专业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

二、综合性大学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原则

(一) 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原则

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要进行有选择的遴选建设。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应当摒弃平均主义,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战略, 理清学校专业的基本状况, 根据专业办学历史、现有条件和发展潜能, 集中力量将那些社会需求大、师资队伍结构优良、生源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专业建设基础厚、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建设。同时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做到学校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 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 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 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校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二) 科学定位、明确特色的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要准确定位, 这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 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 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3]。这就要求在建设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 密切关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别和人才质量的要求,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 明确专业特色, 确定专业建设目标, 不断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学校应当把优先发展特色专业, 并将保持特色、强化特色、创新特色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突破口, 并通过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达到扶强带弱的目的, 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 遴选立项、有建有评的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首先, 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和定位出发, 加强特色专业的调研论证与立项管理工作。论证内容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从学校的学科门类、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实际条件出发, 对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与行业背景、就业形势等深入地、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 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 对经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审查通过的特色专业采取立项管理、专项经费支持的办法[4]。其次, 应建立和完善特色专业建设检查验收制度。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及时跟踪检查, 对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对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并发扬。这样有建有评, 监控管理, 保障成果, 将特色专业建设落到实处, 从而确保特色专业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四) 服务社会、以生为本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服务社会,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牢记服务社会的宗旨, 明确专业建设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专业办学水平。要从学生角度出发, 创新办学方式, 改革学习形式, 努力构建优质教学资源, 为创建人人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做贡献。

三、综合性大学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 并经过专家论证, 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精心组织实施[5]。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一方面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多学科综合优势, 另一方面应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组织开展建设工作。以南京大学为例, 自2001年开始大力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 至今, 已有包括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专业被遴选为省级成教特色专业, 予以重点建设。根据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 南京大学创建了“两大平台、三维融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努力搭建强调知识性、基础性、共享性的“基础平台”和强化专业性、职业性和个体性的“专业平台”;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 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 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三维融合”。南京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特色专业建设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它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人才培养具体方案, 体现了专业人才特色。成人高等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又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体现成人教育特点, 并致力于提高成教学生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总原则, 是组织教学、进行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 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中要体现应用型、职业性、开放性。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立足应用、兼顾基础。课程设置上侧重学用结合, 注重实效, 突出能力, 由此构建起“两大平台”的课程体系, 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又突出了个性培养。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 是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秩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重点应该抓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 制定政策, 采取措施, 保证成教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二是要注重对现有的成教教师的培训教育, 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习交流活动, 提高专业素养, 提升教学水平;三是要多方面、多渠道引进人才, 积极引进名师走上成教讲台, 同时适当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 理论联系实际, 拓宽专业视野;四是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 制定相关政策, 对部分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予以返聘, 继续发挥老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 注重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细胞工程”, 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因此,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应该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高水平成人高等教育示范性课程。南京大学在多年的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 十分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从2006年至今, 先后遴选建设了20门校级精品课程, 目前共有9门课程被遴选为省级成教精品课程予以重点建设, 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综合性大学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 应做好课程教材、自学指导书、教学大纲的选择和编制工作, 保障课程的实施。在教材的选取中以适应学生学习需要为主, 而不简单选取本科教学层次的教材, 体现专业性、职业性, 做到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 各专业都为成教学生“量身定做”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

(四) 加大专业建设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综合性大学在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中要保障专业建设经费, 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增加实验室、图书馆、教学仪器设备等建设, 合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 满足学员学习的硬件要求, 保证各教学环节得到较好的落实,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京大学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以来, 对于遴选立项的各个建设项目, 都专门划拨专项经费资助建设, 并要求专业所在院系按1∶1比例配套资助, 专款专用, 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还为成教学生配备了专用的实验室, 并组织教师自制了适合成教学生使用的实验设备, 购置了多功能实验箱和仿真器, 使学生可以在多功能实验箱上完成多个实验, 在仿真器上将自己的实验设计及时进行仿真, 检查实验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更改。

(五) 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建设

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配套。一方面, 高校要赋予院系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 凸显专业特色;另一方面, 各院系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构建一支优秀的特色专业管理队伍, 配备专职的成教教务员和班主任,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分工协作, 有序管理, 保证特色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制度, 完善监控机制, 建立教学督导组织机构和学生信息员制度, 共同监控教学, 及时反馈信息。

(六) 注重优质教学资源分享建设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 应该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建设, 开设专业网站, 介绍专业建设历史, 课程、师资等基本情况, 将精品课程和精彩讲座制作成网络课件上网共享, 供全体学员学习, 不断扩大特色专业的影响力, 进一步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为了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在“985工程”二期设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教改项目, 该项目构建的资源库管理服务系统支撑平台, 实现了“将不同种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分类建设并有机集成;资源集中管理、访问入口途径统一, 面向全校各类各级师生开放使用, 并便于不同用户群从其后续发展的角度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对于用户、对于资源等服务与管理功能全面, 方便学生获得所需学习资源并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功能。

四、成教特色专业建设的验收和成果示范

(一) 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和验收制度

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和验收制度, 是创建特色、保持特色的关键。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质量评估, 对于全面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建设成熟的特色专业, 应完善质量评估体系, 制定验收标准, 严格组织验收, 要求特色专业将立项时的建设目标和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验收, 保证建设质量, 保持建设特色。

(二) 探索永葆特色的长效机制

当今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等都较为迅速, 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也不会因为一次遴选建设而建成永远的特色专业。因此, 应积极探索特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动特色专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思想, 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通过持续建设永葆专业特色, 实现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发挥特色专业示范带动作用

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 发挥其示范作用, 带动特色专业点之外的其他专业, 激发它们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 使其发展逐步跟上特色专业的步伐, 从而整体提高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进一步增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 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外共享机制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工作, 而对于同一个专业、同一门课程各高校往往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因此, 应研究探索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外共享机制, 相互学习, 互通有无, 节约人力成本, 避免重复建设。

摘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是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从特色专业的内涵着手, 并结合南京大学的建设实践, 以期对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原则和建设内容加以初步探讨。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遴选建设工作的通知[Z].苏教高[2006]18号.

[2]林良章.立足学校实际做好我校本科专业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6, (1) :9-12.

[3]刘岚.论特色专业的“特色”及其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5) :50-52.

[4]李俊龙, 林江辉, 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4) :59-61.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10

一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多所综合性大学的舞蹈类专业进行调查发现, 存在很多的教育方向, 有的高校将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舞蹈精英人才作为教学的目标, 而有的高校则将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培养高水准的复合型舞蹈人才。由于教学目标不同, 导致高校的舞蹈类专业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据统计, 在现有的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教学中, 通识教育在教学课程和学时中仅占25%左右, 而其他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则占据了全部课程的75%。这说明高校在进行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上, 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类的课程中, 理论课只占据了20%, 而实践课程则占据了整体专业课程的80%。

而在教学形式上, 大部分的高校舞蹈类专业的学生通识课程是根据高校自身特点而设定的, 同高校传统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一致。对于这一类课程, 主要是对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一些单独的技能进行简单的讲解, 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在最后的试卷考试中, 高校对舞蹈类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考核标准一致, 而不会对舞蹈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特殊的照顾。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所有的课程都是由舞蹈类专业学生所在院系自行安排教学内容, 且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 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将文化软实力作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个发展战略能够深入到每一位民众心中, 高校应该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将该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 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我国未来的发展主要是由青年一代推动的, 青年的价值观往往能够影响未来我国整体社会的价值观取向。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发展时期, 能够很好地接受新鲜事物, 但由于青年自身的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 因此, 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了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需要在这一时期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对于入学时年龄较小的舞蹈类学生, 其价值观的形成才刚刚开始, 价值观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高校在学生入学时可以对其进行学前教育, 将大学生应该遵守的相关行为准则告诉学生, 使其在入学时就能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然后, 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生遇到问题后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 使其能够真正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另外,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活动和年级活动,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价值观。

2.重视法纪观念教育, 强化制度建设, 督促学生遵纪守法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法纪观念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课堂的教学将一些纪律观念传输给学生, 然后通过一些通识教育内容对其进行强化,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纪观念。而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制度的执行, 教师可以根据学院和班级以及寝室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使其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 同时还能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 从而提高制度在学生执行中的效率。此外, 教师可以对学生周围发生的一些实际事件进行解析,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制教育的核心内容,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

3.以“三观”教育作为切入点, 提高学生的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 且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和社会进行接触, 因此, 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价值观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另外, 由于学生此时心智成长较快, 教师和院校的影响往往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规划,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规章和制度对其进行约束, 使其能够正确树立人生的发展目标, 然后通过一些心理教育和时间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 使其在大学生活中能够尽快适应, 提高生活能力。

4.立足职业发展方向教育, 以就业作为学生的培养导向

对于高校来说, 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相关调查发现, 我国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从事表演和一些艺术教学类的工作, 其他的一些工作领域则很少有学生涉及。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 也会招收一些舞蹈类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办公室的文职工作, 在企业开展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时可进行舞蹈表演, 提高企业的文化氛围。因此, 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就业问题, 适应市场的需求, 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 将传统教学中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构进行一些调整, 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通识教育课程, 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 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这种课程结构的改革, 既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不会遗落, 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工作中的基础技能,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使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发展得到有效的提高。

5.加强思政队伍建设, 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教育是一个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行业, 其对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需要尽快建立专门的思政队伍, 从学生骨干和教师队伍中选择具有较高能力的人才组成专业的管理服务人员, 形成一个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局面, 提高高校的教学能力。

三总结

舞蹈类专业是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 其设立的时间较短, 因此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为了能够解决我国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 高校需要大力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 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另外, 学校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术能力和合格素质的专业人才, 教师在进行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时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 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身工作的最高标准, 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艺术类专业逐渐成为许多综合性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舞蹈类专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但由于舞蹈类的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特定的学习内容, 对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效率, 本文对舞蹈类专业的教学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舞蹈类专业学生,综合性大学,教学现状,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代良英.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探析[J].艺术教育, 2014 (11) :118~119

[2]胡夏、莎日娜.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艺术教育, 2011 (8) :24~26

[3]谢璠.舞蹈艺术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3) :164~165

[4]鲁霏飞.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中的学生绩效评价机制研究[J].艺术科技, 2014 (2) :393

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篇11

一、音乐教育与美育

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核心。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一)净化心灵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音乐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判断等,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意识、观念,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天鹅》将许多高贵的品性赋予拟人化了的天鹅。使它成为纯朴、优雅、娴静、高洁的象征,体现了人们对这些品性的赞美和向往,给人愉快、安谧的感觉,使人陶醉于音乐的美感之中。学生在欣赏这首乐曲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音乐美的熏陶,使心灵得到净化,让教育与自我完善融为一体。

(二)调节情感

音乐通过人们的审美感知,能直接迅速地调节人的情感,并引起共鸣。优美流畅的音乐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欢快跳跃的音乐则令人感到轻松愉快。《运动员进行曲》能让运动员充满了精神和力量,《江河水》则让人感受到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者的凄惨。学生听《松花江上》,那含着热泪、悲愤交加的哭泣控诉,无不激起对反动统治者与侵略者的无比仇恨,迸发出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

(三)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

审美感知是审美能力培养、提高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审美主体的感情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并做出判断。学生在审美感知过程中,通过体验、品味、思考、联想、判断等并对感知对象进行补充、丰富和创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染。正是在这种长期的审美感知与实践过程当中,学生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审美能力,积累丰富的审美知识与经验,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二、音乐教育与德育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德育作用并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音乐艺术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育人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在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感染下,使人受到教育,这是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显著特点。

学校音乐教育中选用的教材,都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本身就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确立正确人生观的好教材。如教唱《彩色中国》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祖国大好河山,心里无比激动和自豪的热情。通过深挖掘、细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予以深刻揭示,唤起学生的共鸣。

三、音乐教育与智育

世界公认的智力概念包括七个方面:语言、逻辑推理、音乐、空间、身体运动觉、自我、人际。可见,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智力教育中是何等重要。

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都需要听觉、视觉、运动觉的积极活动和相应的协调。如学习钢琴时,大脑和十指协作,眼、耳、手密切配合,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分配,极有利于智力的开发。音乐的表现和欣赏活动,尤其是音乐创作活动需要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对于这些能力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平衡左右大脑的功能,加速各种智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各种音乐教育活动都需要学生们的全身心参与,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瞬息万变的“操练”,青少年学生的智能会得到启迪和发展。音乐教育中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配合其他学科学习,可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然,掌握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

四、音乐教育与体育

音乐教育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体育是健与美的结合,音乐是心灵的“体操”。健康、优美的音乐可以活跃生活,给人们带来愉快和幸福,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的音乐教育注重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特点就是注重音乐与人体运动的紧密结合,这种“体态律动”能使学生反应敏捷,耳聪目明,发挥了怡情健身的功能。音乐、诗歌和舞蹈的结合,是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现代的许多体育运动也离不开音乐的配合,如艺术体操、韵律操、花样滑冰等等。

总之,音乐能“以美辅德” 、“以美益智” 、“以美健体”,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音乐教育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和平. 新中国音乐表演心理学文献研究[J].音乐探索,2008(2).

[2]牛少岩. 对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J].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9).

[3]段晋中.大学音乐美育教程[M].北京: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缪裴言,曹理主编.中学音乐教育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刘桂腾.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科学研究院,1998.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 篇12

在世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职前教师教育走过了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共同培养师资、综合性大学培养师资三个阶段, 我国在民国时期曾经形成主要由综合性大学培养中学师资、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资培养体系。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采用苏联教育模式, 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 即由本科师范院校培养高中师资、由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培养初中师资, 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国家在部属的六所重点师范院校设立教育系, 培养教育学、心理学人才, 以满足师范教育对教育学、心理学师资与研究人才的需要。改革开放后,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人才的需求旺盛, 我国各省区的重点师范大学在1980年前后陆续开办了教育系, 一般设有教育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教师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对我国教师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师教育体制也由单纯的师范院校模式转变为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大学及多科性大学积极参与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在国内开建国后综合性大学培养高层次教育学人才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 据不完全统计, 陆续有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成立了教育学院, 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成立了教育研究院。这些985院校已成为我国高层次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部分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如河北大学、山西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等建立了教育学院。综合性大学建立教育学院是我国教育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标志着教育学从单一的师范教育的工具性学科, 被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教育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并驾齐驱的发展阶段。

1949年国民党统治区共有205所高校, 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 其中主体是综合性大学, 设有文、理、法、工、农、医、教育等学院。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仿效前苏联高等学校的类型调整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分为综合大学 (设文、理学科) 和专门学院 (按工、农、医、师范、财经、政法、艺术、语言、体育等学科分别设置) 两种。重点进行综合性大学的调整, 调整工作自1952年至1957年底结束。1957年我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 其中综合大学17所、工业院校44所、师范院校58所、医药院校37所、农林院校31所、语言院校8所、财经院校5所、政法院校和体育院校6所、艺术院校17所、其他院校1所。这17所综合大学目前绝大多数都进入了985学校行列。师范院校的数量在各类院校中最多, 国内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基本上集中在师范院校。1958年在全民“大跃进”的背景下, 开始了高等教育大跃进, 高等学校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 鼓励各省区建立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这样的形势下, 多数省区开始建立省属的综合大学, 如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大学、杭州大学、江西大学、广西大学、湘潭大学、贵州大学、新疆大学, 这些大学基本上构成目前我国省属综合性大学的第一梯队的主要成员。

20世纪90年代, 全国高等教育界在经过深刻的反思后, 得出了如下结论:必须改革建国后一直坚持的高等教育的苏联式办学模式, 要改变单纯的按综合性大学、工科、农科、医科、师范分科办学的传统方式, 按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培养复合型人才。计划经济时期综合性大学只设有文理两科专业, 极大地限制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全国范围内, 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通过合校、新设专业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黑龙江大学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在进入21世纪后, 作出了发展教育学、农学、工学、艺术等学科的战略决策。2002年下半年, 黑龙江大学开始筹办教育学院, 2003年5月, 学校正式宣布成立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这一决策, 符合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占据了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制高点, 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特点。21世纪最显著的特点是人力资源是国家强盛的主要基础, 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国力的强弱。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第四届科学研究成果奖颁奖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的讲话中精辟地指出, 强国必先强教, 强教必兴科研。教育的科学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教育理论的引领, 缺少教育科学研究支撑的教育不可能是遵循规律的教育, 教育科学科研必须服务于教育的发展。在21世纪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进行终身教育, 教育将是最大的行业, 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思想理念成为建立教育学院的理论基础, 支持着教育学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人员一路前行。

第一, 坚持正确的办院方针。从建院之日起, 就坚持高起点、高质量, 为教育发展服务, 成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的教学科研重要基地的办学目标。十年坚持以恒、矢志不移。

第二,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发展潜力。在筹建学院之初, 就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 使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拥有了一批富有办学经验的骨干力量。从实际需要出发, 主要从国内重点大学引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 学缘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异军突起, 成长迅速, 多名教师获得了省级奖励, 成为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三, 突出本科教学地位, 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结合综合性大学的特点, 认真研究国内各高校 (主要是重点师范院校和重点综合性大学) 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的培养方案, 反复对比, 突出科学性、创新性、适用性等特点。针对新建学院和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实际情况, 学院充分发挥中年教师的作用, 在建院初期, 学院中年教师为学院的教学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全院任课教师充分发挥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效提高全院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 大力提升科研水平,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黑龙江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很强的实力, 在全国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实力的排名远远高于学校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作为一个新建学院, 从建院初到现在, 历届院领导班子都将科研工作作为学院发展的基础。经过十年的努力, 学院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科研队伍, 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 一些研究领域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省内居领先地位。

第五, 重视研究生工作。由于教育学学科的特点,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学院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对此, 几届领导班子都有清醒的认识, 坚持不懈地推进学科建设, 在同期组建的几个新建学院中, 教育学院的硕士点数量和招生规模都居首位。

当前, 全国高等教育进入了稳定规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教育学学科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不同的学校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发展目标, 对本校教育学科与专业的发展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六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和进入“985”系列的设有教育学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 主要在研究生层次发展教育学学科, 成为教育学学科的第一梯队;各省区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和设有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大多采取研究生和本科生发展并重的发展路径;一般师范学院和由师范院校与其他类院校合并或独自转型的综合性学院主要发展面向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这种办学层次和特色的分化极为明显。

多年来, 黑龙江大学坚持“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 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 为国家及区域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 以成为省部共建大学为标志, 进入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大学行列。根据上述分析,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要坚定不移地实现建院初期提出的奋斗目标:经过不懈努力, 使学院成为省内领先、东北地区一流、国内有影响的教育学院。要真正依托黑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在若干个研究方向实现突破, 培养出在全国有影响的领军人物, 以此形成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梯队, 建立学术高地, 进入本校主流学院的行列。教育学专业要逐步过渡到以研究生层次教育为主, 应用心理学专业逐步过渡到本科层次教育与研究生层次教育并重;走教育学学科传统发展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黑龙江省就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属于中等省份, 但却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 而且是一个师范教育大省, 现在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和综合性学院除黑龙江大学外, 均是由师范院校或由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合并而成。目前还有7所高等师范院校。走立足中端争取高端的发展路线, 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理论创新, 重视构建学术高地, 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 应是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展路径的正确选择。

摘要:综合性大学设立教育学院培养教育学学科教学与研究人员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百余年历史中, 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地方高校的排头兵, 近年来其教育学院的发展势头很好。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校,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 本文以其为例, 分析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经验, 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上一篇:精品课程的环境构建下一篇:装配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