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综合课

2024-07-03

音乐综合课(共12篇)

音乐综合课 篇1

【案例背景说明】

《音乐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列为学科的目标之一。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改变“单向灌输、追求结果”的教育思想,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 引导学生感知“结果”的获得过程, 并在这其中使情感态度、学习品质与能力、学科的基本知识得以同步获得。本节课是一堂音乐综合课, 此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 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 探究、感知、体验音的强弱。刚入校不久的一年级的孩子会不会探究?如何探究?他们探究得怎样?为此, 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大胆的修改。教学流程我分为三块, 第一块:“敲一敲, 感受强弱”;第二块:“找一找, 探究强弱”;第三块:“唱一唱, 表现强弱”。通过本课教学, 我感受到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得当, 在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是完全可以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

【精彩片段】

一、感受音的强弱

教师播放乐曲《星光恰恰恰》的音乐, 并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与他们亲切地击掌。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律动, 蹦蹦跳跳地进教室。随后师生共同自由律动。

1.教师出示大鼓, 学生尝试敲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2.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敲击鼓的其他部位, 尝试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并感受声音的不同。

3.教师及学生代表分别上台敲鼓,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体态动作表现听到的不同的声音。 (层次递进, 难度加大) 出示课件:音的强与弱 (揭示课题)

a.学生观察数字的特点, 运用强弱不同的声音进行表现。 (数字大, 学生的声音就强;反之, 则弱)

b.学生分小组自由活动, 用各种图形谱记录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 (不要求记录强弱的规律)

4.小组交流、评价。 (注意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

【评析】“在游戏中学习, 在活动中探究”是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一种探究学习方法。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培养、巩固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必须融入到活动、游戏中进行。在此环节中, 教师采用的探究活动方式, 程度恰当有效。通过“听旧曲, 师生律动”“自由敲鼓, 感受强弱”“看图形谱, 创造表现”等活动, 使学生对强弱的认识由感知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深入。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放飞了学生的思想, 激活了他们的想象, 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进步。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同样注意了将欣赏、唱歌、节奏、声势练习、创作表现等“知识与技能”融人到游戏之中, 让学生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自由想象、在游戏中积极表现、在游戏中大胆创造。

二、探索音的强弱

1.引导学生模仿生活中各种强弱不同的声响,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找找看, 在我们生活中, 还有哪些强弱的声音?

学生1:窗外的风声, 还有下雨时的雷声。

学生2:老师关门的声音。

学生3:飞机飞过学校时发出的声音。

……

师:大家很善于发现。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强弱的声音呢?比如拍手、拍腿。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一起探究能使身体发出强弱声音的方式)

生1:跺脚。

生2:嘴里发出的声响。

教师帮生3脱下外套, 将外套上下使劲甩动, 外套发出了“呼呼”的声音。

生4与生5分别将自己的手合成筒状, 俩人相对, 嘴对筒口向对方发出“呜———”的声音。

2.利用教室中的各种物品, 让它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引导学生创造声音的强弱) 请学生上台展示。

师:让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 拍一拍, 敲一敲, 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强弱声音。找的时候, 可以与同学合作。对了, 别忘了, 我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找。

【评析】一年级的学生, 已经在生活中储存了很多有关声音的知识, 那么,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并形成新的知识呢?那就要“开放活动、自主探究”。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要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参与、体验、探究, 从而形成知识。在此环节教学中, 教师尝试通过开放教学内容, 开放教学环境, 开放教学空间, 让学生解放思想, 解除束缚, 自主探究。学生因此成了学习音乐的主人, 老师成了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 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 各种探究声音的方式一个接一个, 各具特色的强弱声音一阵接着一阵。在探究中, 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频繁交流, 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样的“方法与过程”中, 学生的探索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 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均得到了培养。此“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比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听强弱, 敲击鼓认识强弱”、“回忆模仿, 表现生活中的强弱”、“寻找音源, 探究身边的强弱”、“欣赏感受, 体会音乐中的强弱”、“唱歌表现音乐中的强弱”等, 在亲自参与中完成了对“音的强弱”的感受、了解、创造、表现和运用。

【案例反思】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传授音乐者”, 学生是“接受音乐者”, 而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相比, 作为艺术门类的音乐, 学生的接受过程更是一个需要投入情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知过程, 干巴巴的说教只会扼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的活动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创设适于学生接受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

一、“游戏”带领学生趣味学习音乐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尔基曾经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教低年级儿童学习音乐时, 把音乐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个好玩的游戏,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集中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使整个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是审美教育的要点。听, 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 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 因而要从听入手, 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 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 引导学生从唱、跳、等方面来感受声音的强弱。

音乐综合课 篇2

一、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办学目标不明确、选拔机制不合理

近年来艺考成为一股浪潮,各大综合院校也相继开始设立音乐专业学科,招收艺术类学生,虽然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有人文科学也有社会科学,但这些专业之间不免分的太过细致而极易导致专业的狭窄,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再者有些学校开设音乐专业的办学目标并不明确,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因此,它与以培养高端的音乐人才为目的的专业音乐学院和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院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音乐的艺考选拔对文化课的成绩要求并不高,导致部分学生或许对音乐专业并不感兴趣,迫于文化课成绩比较低,退而选择音乐这类的艺术专业,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高等院校中。这样一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面临种种问题,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2.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各大综合类院校虽然开设了音乐专业,然而综合性大学涉及专业比较全面,不似音乐专业学院这种专业性很高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配套教学设施完备。近年来高校扩招行为屡见不鲜,生源数量比较庞大,但在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里,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是那么高,高级职称师资力量不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也就无法实现。还有配套的教学设施包括乐器、音响、音像设备等都明显不足,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比较差,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多不利的`影响,这是高校面临的又一大问题。总之,提高音乐系学生的质量是众多综合性大学改革音乐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就要从大学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推动教学体制改革

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基本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各大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蔚然成风。目前,各高等院校将学分制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学分制即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在每学期的学习期间,可以跨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进行双学位学习或者把它作为公共课来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多专业、多学科的优势,更有利于应对学生未来的就业瓶颈。同时为了扩大选择的范围,许多高校还开创了相近专业互选的模式,例如音乐系音乐表演、作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可以和舞蹈系开设的专业课可以互选,这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渠道。另外,学校规定选修课学分制,也成为督促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基础性认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通史教育课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调整音乐专业教学计划

近年来各大高校为适应教育体制改革,教学计划都作了相应调整。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将基础课程放在关键位置,并增开选修课,让学生不仅仅能把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更有机会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作为音乐学的两门基础性学科,在音乐系学生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课时分配上和学分制定上都会有所增加,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的保证基础课的应有课时、节约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更能使音乐系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吸收,提高专业素养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在教学模式上为改善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现状,将增加原先的“一对一”专业课教学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演奏、演唱的专业技能。

3.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强化基础性课程的建设,而并非是简单的增加课程课时和学分。为实现音乐专业重点课程建设这一目标,首先要确定音乐专业的重点课程,即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把这两门重点课程作为音乐生学习的主体,并为每门课程投入专项经费进行立项建设。其次在重点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也必须要求是国家统编的优秀音乐教材,这类音乐教材无疑是质量和教学效果最佳的,老师也可自己编纂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音乐教材,以帮助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学习。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组织开办音乐专业教学研讨会,开创适应现代学生高效学习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4.丰富音乐专业内涵

我国综合性大学虽然在培养音乐专业性人才的教育上不如专业性的音乐学院,但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也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比如说综合性大学的文化背景比较强大,多学科的开设也有利于音乐系学生的多方面选择与发展,这些优势若能够合理利用,那么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就会步入新的发展期。首先综合院校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推动音乐专业建设的同时及时解决现实问题,引进高水平的音乐教育人才,培训出一批专业的骨干级音乐教师,并对教师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进一步深入。另外推广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进行使用和研发。艺术教育不仅仅要立足于艺术家,还有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也会有天赋,开设选修课也是为了扩大音乐在其他专业学生中的学习和发展,这两者是共同促进的,也是丰富音乐专业内涵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音乐综合课 篇3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课外活动固然重要,那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但我认为课堂上的音乐教学才是正真能够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的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根据学校的教学设备以及学生的音乐基础,在本学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以歌唱综合课和音乐欣赏课为主,下面说说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歌唱综合课

1、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导入、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2、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通过听、感受,结合歌词含义,找到演唱时的情绪、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3、读谱训练

根据不同年级音乐基础不同,低年级主要进行一些基本的音乐术语的讲解、如:p弱 、f强 、渐强/弱记号等,学唱1、2、3、5、6六歌基本音級,注意音准,并且学会这六歌基本音级的手号。中高年级的同学可以进行歌曲的识谱,可以先听唱,在一定的感知基础上然后学唱歌谱,学唱的同时注意提醒音高、音准的把握,要让学生学会听辨音乐的高低、快慢、长短。慢慢地一点一滴的渗透。

4、教唱歌曲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可以播放录音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然后慢慢跟唱,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分句教唱,再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识谱基础,但普遍能力不强,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二、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另一方面老师可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对于欣赏课,曾经也让我头疼甚至想到了放弃,主要是因为上欣赏课学生的纪律,大部分班级没有养成欣赏音乐,安静听音乐的习惯。当你一播放音乐就闹哄哄的,学生没有认真聆听,教师也无法进行讲解,加上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学生也会失去兴趣。面对这一现象,我也认真思考,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吸引学生兴趣。

在欣赏课开始时,让学生踏着乐曲进入教室,营造一种轻松的欣赏氛围,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在课堂上我常常是用几句简练而新颖的导语,把学生带到特定的音乐意境中,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故事、猜谜或是做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如欣赏《动物世界》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教师边讲故事边放音乐,学生随音乐用神气的表情,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各种动物的形象,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音乐欣赏的直观性和娱乐性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于是我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根据音乐内容进行音乐剧的表演等慢慢地拍杨学生的兴趣。聆听音乐的时候也尽量让学生安静,及时引导他们的注意力到音乐上来。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欣赏,每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地想,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对学生理解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感受进行评价时,不用“像”与“不像”或“对”与“错”来评价,更多是肯定他们,多给予表扬与肯定,提高他们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感 篇4

一、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概念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本土的一种教学法。最初是作为专业音乐学习的一门课程 ( 包括七个方面的素质培养:乐音、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调性、结构, 音高、音色、力度都包括在乐音内 ) , 后来推广到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领域, 而且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法效果更好。由于该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国人又直接称之为“发掘创造力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通过构成音乐共同性因素进行音乐教育的一种总体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属于学科综合性的音乐教育范畴。它包括音乐共同性因素原则、音乐实践性原则、综合性教学三大原则。该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的音乐教育研究项目“当代音乐教育计划”研究成果之一。

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1957年 , 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 引起了一向认为自己在各方面应居领先地位的美国当局的震惊。白宫马上组织强有力的专家班子研究差距所在和赶超办法。最后他们认为 : 落后的根子在教育上, 下决心把改革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课题来突破!于是拨专款设专人分析世界各国教学法的优缺点, 寻找改革的途径, 并得出“音乐教育对整个国民的智慧开发, 意志锻炼, 创造力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的认识。在研究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 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人才的意义, 提出了“通晓和熟悉艺术以及人文学科, 促使优秀科学家的视野变得敏锐”的观点。著名的耶鲁研究班1963年研究的课题是“音乐教育的方向”中明确指出 :“今后的音乐教育要以发掘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重点。”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指导下, 他们研究了西德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斯以及日本的铃木等音乐教育体系, 结合美国的具体情况, 并估价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随之产生了综合音乐感课程以及它所提倡的发掘创造力教学法 , 并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

三、提升学生创造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 不是重复千人所做的事情。”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都有一个共同点 : 教育思想的核心都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来领悟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注重的是唱歌、欣赏、器乐等方面, 但是创作的内容相对较少。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 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造性。它在个体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最大优势之一也是培养个体的创造性, 原有的音乐教学内容 (唱歌、欣赏、器乐、乐理知识) 虽然也包含了一定的音乐创作成分, 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但由于音乐创作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基本体系, 另一方面,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创作内容上的一个主要方面, 即兴创作与表演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以及其他素质的全面提高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仅仅把音乐创作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之中, 就不可能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并加以强调, 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够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四、增强学生探索欲

音乐课程中的音乐探索, 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设定生动有趣的探索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之所以得到快速地认可和发展, 就是从自由探索入手, 能有效地建立自我的概念。不少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生, 并非智力低下或者生理缺陷, 而只是缺乏自信心。综合音乐感让学生们从自己的生活, 从自己本身探索起。而且对探索者来说, 失败、成功都属正常范围, 老师对学生在探索中点滴的结果予以尊重, 这就鼓励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处在良好的自我状态中, 自信心也逐渐培养起来。

五、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在美国, 有的中学合唱课从探索和声变化着手, 逐渐训练了即兴合唱, 一组感觉相似的学生就可以对一个旋律做出某些和声变化的即兴合唱, 而另一组可作出不同变化的即兴合唱, 从即兴合唱中探索四部声音的协调。再唱经典合唱作品时, 学生就具备了对合唱声音的判断, 协调出和谐的乐感。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索音色, 让学生们把自己先想过的能形容“音色”的形容词列在黑板上, 并逐一进行描述。然后播放《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梁祝》、《大海》、《白毛女》等乐曲, 让同学们找到音色在音乐中的运用, 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探索这些音色构成的方法, 鼓励同学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创作自己的作品并演出。当然这些作品是粗糙的、不成熟的, 但同学们通过思维的联动、跨越、多向、综合的运动, 结合了形象、逻辑和灵感等思维活动, 把已经拥有的知识进行了迁移和泛化, 使创造思维更多地爆发出创造力。

音乐综合活动《手指谣》 大班 篇5

一、活动名称:

音乐综合活动《手指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观察以及幼儿手形的变化,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2、能够根据音乐形式创编歌曲。

三、活动准备:四幅示范画

四、活动过程:

1、与幼儿进行沟通,培养感情。——小朋友谁最喜欢老师可以来抱抱老师,谁愿意做老师的大树桩(幼儿盘腿座地)

2、手的游戏。

——老师伸出手,说:“这是我的手,小朋友你们的手呢?”(小朋友伸出手。)

——老师提问小朋友:“你的手可以干什么?”(小朋友用手做造型)。“老师的手可以变好多东西,小朋友看一看。”老师一边绕线转手一边用手变造型。“我用小手变小伞。”边拍手边做,老师演示完后,小朋友用手来做动作

——老师与幼儿一同跟音乐变换手形。

——比一比谁的小手变的东西最多。

老师:“我用小手。” 幼儿:“变 ╳ ╳。”

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 篇6

关键词:音乐;综合实践;感受快乐;感受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94-01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会难以获得直接经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求音乐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契合点,力求在课程内容、教法学法、等方面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音乐教学中。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尝试。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音乐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的音乐感受。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满足,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例如在音乐欣赏绛州鼓乐《老鼠娶亲》时,让学生根据作品的音响进行情景再现的创编活动。模仿鼓乐的敲击方法,尽量地让学生通过身体来反映音乐中的各要素,描述老鼠娶亲的故事情节(准备出洞、娶亲路上、拜堂成亲、抱头鼠窜),分小组进行创编表演。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参与、感受音乐,感受民族打击乐丰富多彩的表现力,也让学生体会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比如,在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时。可以在学生学习欣赏完之后,从完整唱段中根据声腔及板式的特点,有目的地挑选简单的局部唱段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唱段模仿、板式节奏敲击体验、念白个性设计。进一步走进京剧,体会刁德一的狡诈、胡传魁的虚伪、阿庆嫂的聪慧。并在老师的指导鼓励下,大胆自信地模仿表演。同学们在这些音乐实践中,增强了与他人合作与协调的能力,感受了京剧的独特表现力,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增添了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八年级歌曲《青春舞曲》时,安排让学生讨论新疆舞蹈的特色,有些什么代表性的动作?而且让学生们自己试着跳跳,随着轻松的音乐节奏,学生们象模特样地舞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在音乐中的舞蹈实践,感受和体验了歌曲音乐的特色,并通过动作的表现,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歌曲产生了更强的学习欲望,学习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还有很多引导学生参与感受音乐实践的活动方法。比如律动中体验音乐、在趣味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和旋律、为歌曲或乐曲配上打击乐器伴奏、为歌曲做即兴的歌曲表演或用图画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等等。

所有的音乐实践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积极的获取音乐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鼓励音乐创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设意识,七年级上册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首洋溢青春活力的圆舞曲,旋律热情、优美。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在学习歌曲时先欣赏,学生感受音乐的流畅优美、热情,对音乐旋律有所感知。然后学唱歌曲,学会之后,尝试进行创造与实践活动。全体同学可以自由组合练唱,加进身体律动和打击乐。用三角铁、木鱼、沙锤、铃鼓、响板为《青年友谊圆舞曲》伴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并参与音乐表现的能力。然后各组比赛,老师和其余没有参与演唱的学生做评委,评出最具魅力演唱组合奖。如有时间,还可用《青年友谊圆舞曲》的旋律,自拟主题给歌曲填词。评出最佳词作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最后,播放建国60周年国家领导人与广大群众一共同舞的视频,学生围成两队圆圈,手拉手进行舞蹈。让学生一同来感受与国家领导人共舞的心情,感受歌曲所表现的青年人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增进團结、发展友谊、争取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崇高精神。

其次,为学生展示其艺术才能,参与音乐艺术实践,创设空间和舞台,每学期末通过《新星擂台》和《新年音乐会》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由学生自己组织排练新年音乐会。给每位学生参与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群体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时代的需求,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教学的综合化,不仅是我国教改深入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不宜追求音乐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音乐教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掌握运用。

音乐课程实施综合理念的教学策略 篇7

一、围绕主题

主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它可以是一个现象, 或一个活动、事实等。在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中, 主题是音乐各领域或音乐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的媒介, 它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形成不同的观点;应当涵盖交叉学科的内容;能获得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等, 最重要的是, 所选择的主题应当对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演、创造、评价音乐活动有益, 而非干扰和阻碍。

(一) 人文主题

综合理念本身就是音乐课程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如以“故乡情”为主题, 安排学生通过欣赏赞美故乡的小诗, 为其选配背景音乐;或通过综合性的音乐表演活动来感受故乡情;或结合主题, 讨论音乐、美术、文学、摄影等艺术形式在表现“故乡情”时的异同等。

(二) 综合表演艺术作品

以戏剧、电影、电视、歌剧、音乐剧、舞剧等为代表的艺术作品, 由于本身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等多学科的内容, 因此可以成为音乐课程主题选择的另一有效途径。在这些以表演为主的综合艺术作品中, 音乐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三) 审美同构概念

1. 基于美学要素的“同形同构”概念

即运用艺术美的共同规律, 把诸如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比、统一等形式美法则作为音乐学习的主题。围绕美学要素的音乐课程, 引导学生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音乐、思考艺术, 突显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

2. 基于情感要素的“异质同构”概念

即发挥各门艺术在审美意象、情绪体验上的“转译”功能, 寻找音乐的运动与人情感的运动模式统一的契合点, 以此确立主题。在一堂以“悲伤”为主题的音乐课程中, 学生可以从色彩布局、音域音色、肢体动作、语言表演等途径了解各门艺术对“悲伤”这一特定情绪的处理方式, 或是围绕有关“悲伤”题材的音乐作品, 通过表演、欣赏、创作、评论等途径展开多领域的学习。

二、关注情境

把情境引入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他将立足于“行动”的学习和有助于探索的情境联系在一起, 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同意义建构联系在一起一样。当前, 综合理念指导下的音乐课程在研制过程中, 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综合, 而对综合性教学情境的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 我们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尝试:如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借助相关学科的学习经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创设生活情境, 将课外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世界展现在音乐课堂中, 为学生获取有意义的音乐生活体验等。

三、强调探究

(一) 选择探究课题

确立具有多学科探究可能性的课题, 并进行课题的前期分析工作, 如分析学生已有的音乐与相关学科的前理解与前经验, 分析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等。

(二) 提出探究方案

界定与音乐相关的学科探究领域, 制定具体的探究计划。如探究渠道、探究方式、探究内容、人员的分工搭配、时间安排等

(三) 实施探究方案

从音响、影像、报刊、书本、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对课题探究有利的音乐与相关领域的信息, 通过访谈、讨论、调查、制作、排练等方式将信息汇总, 并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筛选。

(四) 展示探究成果

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将探究的成果与同学们分享和交流。可以通过演唱、演奏、舞蹈、朗诵、表演、绘画等方式, 以及理性分析总结的方式揭示观点, 解释结果。充分展示学生在感知、欣赏、创造、表现、反思、评价、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提倡对话

(一) 学生与文本对话

这里的“文本”指的是音乐及与之相关的多学科文化信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并非单方面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 而是让学生在多领域的音乐体验过程中, 将各种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激活, 同文本意义发生着碰撞, 这种碰撞性质是开放的、自由的, 而不是预设的, 它在进行中不断变化, 是由对话活动方式及其活动过程决定的。

(二) 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与教师对话, 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对话精神”代表的是一种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融为一体,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彼此接纳, 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 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无偏见、无权威的交流。

(三) 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其实也是合作的过程, 它的意义在于一是资源互补, 二是思维共享, 音乐课堂必然也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综合性音乐教学提倡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学会合作, 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 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 促成意义的建构。

参考文献

[1].[美]艾伯利斯等著, 刘沛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浅议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综合教学 篇8

一、小学音乐、美术综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音乐、美术学科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 但这种综合绝不是形式上的凑合, 而应该是动机与效果一致的价值综合。其价值不仅体现了这两门学科审美教育的价值, 而且也体现了音乐、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科价值。几者的有机融合, 使音乐、美术学科更具有育人的强大动力。

1、培养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对于小学生而言, 活泼好动是天性,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据此特点因势利导, 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 我认为, 过份强调“分科”, 并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线进行传授, 忽略了综合性特点, 无论从儿童心理还是生理角度来看都是不科学的。相反, 以学科综合为抓手, 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 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增强审美感受,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如果说小学其它普通文化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社会、自然界的认识问题的话, 那么美术、音乐学科的使命则在于引发学生体验审美情感, 而人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不可以由教师来传授的。只有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 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因此, 学科综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3、拓宽知识面, 开阔文化视野,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综合教学改变了以学科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一大特点就是, 将音乐、美术学科置于大文化背景下来教学, 扩大了学科教学的信息量,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4、培养辩证思维方式, 养成全面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小学音乐、美术的学习, 就其内容而言是基础性的。综合教学促使学科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丰富的人文内涵交融中, 很多哲学的思想显现了出来, 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蕴含其中, 因此, 综合教学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 养成了他们全面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综合教学的策略

(一) 关注学生心理, 体现趣味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技能的学习是枯燥的, 但必然是持久的。就如唱歌为主的课堂教学, 从识谱至学唱歌词, 要经过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为了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我们必须设法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创设情境, 设计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特征的、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非常关键。以往的音乐课很多老师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 学生学习枯燥无味。而小学生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 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赏教学《飞来的花瓣》时, 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的同时, 启发学生制作花瓣一样的信件或明信片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真挚谢意, 孩子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 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 一时间, 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 美术课、朗诵课等。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情景中, 度过了愉快的时刻, 最后全班轻轻的哼唱起这首旋律, 他们说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又例如:在绘画艺术中, 我们用色彩描绘五彩斑斓的视觉画面。在音乐中, 我通过有趣的色彩游戏让学生领略音乐色彩的艺术魅力, 变单调的乐理知识为有趣的活动。在教学认识音符时, 我制作了彩色音条:do用 (红色) re用 (橘色) mi用 (黄色) fa用 (淡绿色) sol用 (蓝色) la用 (紫色) si用 (紫红色) , 利用这些不同高低、颜色的色块, 注上唱名组成卡片, 进行听辨音高的活动, 在视听结合中训练学生的听觉, 感受不同音色。

(二)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加强体验性

体验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经被广泛接收, 但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提出, 似乎不多。从艺术的本质来说, 音乐、美术学科应是一种体验性学科。由于体验的直觉性特点, 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 教师教学设计注重音乐、美术元素的有机结合, 加强学生学习体验性。运用动画或图画导入音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唱歌曲《小企鹅》时, 播放电视片《动物世界》中小企鹅的片断, 给学生全新的视听享受,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 沉浸在南极的小企鹅顶风雪、踏冰川的意境中。让学生在愉悦的动画中不仅仅体验美、感受美, 还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 达到音乐教育乃至素质教育之目的。 (2) 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 让学生把感受用图形、符号、线条、色彩、文字等表现出来,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美术课中已学过线条一课, 在教学音乐欣赏课时, 我让学生自由地用线条描绘音乐, 结果欣喜地发现学生在听到《百鸟朝凤》中交替出现不同乐器的音乐时画出了平行而交替出现的波浪线, 从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可以清楚、迅速地掌握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程度, 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 强调资源开发和艺术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 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

由于小学的音乐、美术课时不多,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融合教学法的实施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课外、校外艺术活动以及整个社会文化大环境。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播放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作品, 优美的歌曲配上美妙生动的画面, 或者声情并茂的诗歌、散文一定能把学生带入美好的艺术境界。学校的一些大型文艺演出也是艺术融合教育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在校园里布置一些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 让学生动手、动脑排几个小小的节目, 给一个表演展示的舞台, 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锻炼学生的能力。

音乐综合课 篇9

一、注重音乐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钢琴是幼师生十分畏惧的一门课,因为90%的学生在进校之前都没有弹过钢琴,甚至没见过钢琴,钢琴对她们来讲就是一个新鲜事物,看着那些带有高、低音谱号的五线谱, 看着那些各种各样的变化音记号,看着那些各种各样的音符、休止符……学生如坠云雾之中。事实情况是每年都会出现有极个别学生因为害怕学习钢琴出现退学的现象。如果钢琴教师能够多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品,并进行知识的有效融合就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使他们有学习的兴趣。

譬如章鸣根据刘铁山、茅沅创作的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改编的钢琴曲《瑶族长鼓舞》,就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首作品,作品生动地描述了瑶族人民在皎洁的月光下,身着节日盛装,打着长鼓,欢庆节日载歌载舞的场面。在学习这首钢琴曲之前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下刘铁山、茅沅创作的管弦乐曲《瑶族舞曲》,通过欣赏这个作品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西洋管弦乐器的一些知识,如西洋管弦乐器的分类:弓弦乐器组(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组(单簧管、双簧管、长笛、短笛、大管等)、铜管乐器组(长号、小号、圆号、大号等)、打击乐器组(钢琴、竖琴、定音鼓、三角铁、木琴等)。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我国作曲家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创作的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改编的民乐合奏《瑶族舞曲》,通过欣赏这个作品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民族乐器的一些知识,如民族乐器的分类:拉弦乐器(二胡、京胡、板胡、中胡、高胡等)、弹拨乐器(古筝、古琴、阮、琵琶、柳琴、扬琴等)、吹管乐器(笛子、管子、箫、唢呐、笙等)、打击乐器(梆子、大鼓、小鼓、大钹、小钹等)。

还可以让学生在声乐课中唱一唱根据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改编的合唱曲《瑶山夜歌》:“灿灿明月、淡淡清风, 瑶家山寨沉浸在浓浓月夜中,田野上飘来阵阵清香,丰收夜人不眠,到处起歌声……”在视唱课上让学生唱一唱这首作品;在舞蹈课中让学生欣赏一下具有瑶族音乐风格的舞蹈, 并跟着跳一跳。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融合性教学, 让学生最大量地获取知识,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音乐综合能力有效途径。

二、注重对作品风格的把握

比如在讲授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时,不妨从儿歌着手,因为儿歌作品描述的作品具体、形象,曲式结构简单,节奏明确,旋律欢快活泼,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譬如儿歌《学做解放军》:“敲起锣,打起鼓,吹起小喇叭,排好了队伍, 学做解放军。哒哒哒哒哒嘀,嘀嘀嘀哒嘀哒,人民呀解放军, 多呀么多光荣……”可以让学生合着老师弹奏的音乐先原地踏步走一走,再排成队伍一边唱一边走,充分感受2/4拍的强弱规律和进行曲坚定、有力、节奏分明的风格特点。然后可以再给学生加入一些进行曲风格的作品,如《共产儿童团歌》、《我是小海军》等。

再比如学生在学习摇篮曲风格的作品《小宝宝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鸟儿也不叫,小宝宝,要睡觉,眼睛闭闭好。”让学生合着老师的琴声一边唱一边做晃动摇篮的动作,体会摇篮曲摇摆、晃动、轻柔的音乐风格。然后可以再给学生加入一些摇篮曲风格的作品,如:《摇啊摇》、《睡吧, 小宝贝》、舒伯特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可以在声乐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唱一唱; 在钢琴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弹一弹,还可以一边弹一边唱;在舞蹈课的学习中让学生跳一跳;在视唱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唱一唱等等,找寻一下摇篮曲轻柔、甜美、晃动的风格特点。

当然,音乐作品的风格还有很多种,通过多次学习、多次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

摘要: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如果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钢琴教学、声乐教学、视唱教学、欣赏教学甚至是舞蹈教学等音乐知识的融合,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将会对幼师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音乐综合课 篇10

关键词:音乐综合教学,新课程改革,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10年有余, 伴随着音乐新课程在教学中的深入推进和普遍展开, 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在实践中都凸现了出来。新课程改革要求“综合教学”, 体现了学科教学综合的原则。但是, 当观摩完一堂堂热闹的公开课后,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还是音乐课吗?这是不是偏离了“以音乐为本”而陷入了音乐课综合的误区?有一次, 与同办公室的一位语文教师闲聊时, 谈到音乐教材的编排现在都以一个个人文主题来安排, 比如有“爱祖国”“欧洲风情”“家乡美”等主题, 那位教师歪着脑袋问:这不是思想品德、地理课的内容吗?一句话点出了问题所在。

实际上“以音乐为本”是音乐学科赖以存在的理由之一, 但很多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出现了问题, 导致在课堂教学中背离了这个原则, 使音乐课变成了一堂乏味的历史课、地理课。为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音乐教学实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以“音乐”为主题, 科学地进行综合化理念的音乐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学科综合, 但是很多年轻教师 (包括我) 都没有把握好综合的尺度, 使得其他学科或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内容大量占据音乐课堂, 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现象。对这个现象, 我深有体会。记得我在讲《游击队之歌》时, 由于想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歌曲的背景, 事先就让学生去阅读了一些有关抗战时期的资料, 结果, 在课堂上, 当我本想简单介绍时, 学生却来了兴致, 纷纷开始谈起自己找到的资料。情绪激动时, 竟气愤地跳起脚来。这让我有些措手, 竟收不了场, 导致只剩下只有10几分钟时, 才进入欣赏歌曲环节, 以至于只是简单地学唱了一下歌曲就下课了。我的出发点本来是好的, 但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历史方向, 减少了探究音乐和学唱歌曲的时间, 把音乐课演变成了一堂历史课。一堂课下来, 学生真正体验到的音乐有多少?掌握的知识技能又有多少?这让我有些汗颜。

事后, 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并理解音乐, 学科综合必须以音乐为主线, 在保证音乐学习时间的基础上, 对于其他材料点到即可。在之后的平行课中, 我让学生一边欣赏《游击队之歌》一边介绍背景故事, 保证了充分学唱歌曲的时间, 突出了音乐的“首席地位”。

二、把好音乐之弦, 不让游戏、设计过了头

音乐综合的最高境界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综合。在教师培训学习时, 我曾听过一堂课——二年级《我的小绵羊》。这首歌曲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我的小绵羊呀, 你在哪里?”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课堂时间都安排了寻找小绵羊的游戏, 而只占用了小部分时间让学生学唱歌曲。游戏过程中, 虽然反复播放着音乐, 教师也竭力鼓动学生在表演的同时要唱歌, 但得到的效果却甚微, 甚至场面多次不受控制。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很开心, 但整堂课下来有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歌曲。这位教师的想法本意是好的, 他试图想用游戏来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但他却忽视了对歌曲的讲解, 忽视了“以音乐为本, 注重实效”这一重要理念, 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对游戏的欲望之强烈, 以至于好好的一堂音乐课变成了游戏课。当然, 不可否认游戏进课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但是它必须是适度的、可掌控的。

另外, 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赶吁归来阿哩哩》时也犯了此类错误, 上课时, 这位教师精心准备了课件, 向学生介绍了异彩缤纷的彝族风情。之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唱了《赶吁归来阿哩哩》。可没多长时间, 教师还未进一步做指导, 就将学生分成了8个小组, 拿出了准备好的珠子、羽毛、布料、剪刀、胶水等材料, 让每组自己制作彝族姑娘佩带的项链、服饰。学生兴奋极了, 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起来, 教室里学生讨论着、穿梭着, 场面一度失控。过了20几分钟, 他们终于完成了作品, 可是下课铃声也响了。

这位教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内容, 介绍了彝族民族风情, 激发了学生学唱的兴趣, 这点值得我们借鉴, 但他试图用制作彝族饰品来增添课堂的色彩, 这个做法还是有点得不偿失, 音乐课似乎变成了手工课, 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来制作表演用的道具实在没有必要, 此歌曲重点在于抓住彝族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 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歌曲的意境、理解歌词的内涵等, 培养他们的歌唱能力, 使他们学会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 享受歌唱的愉悦, 受到情感的陶冶。而这位教师的做法却本末倒置了, 我认为要拓宽学生的视野, 最好还是以音乐为出发点。

总之, 音乐综合教学是对教师能力的极大挑战。教师只有细嚼音乐教育理念, 不断学习, 在实践中反复思考、探索、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把握好音乐课堂, 音乐教学才不会失去“音乐之本”, 才能达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邹爱民, 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音乐多媒体教师的综合素质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综合素质;音乐多媒体教学

一、音乐多媒体的定义

音乐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动画(Animation)和声音(Sound)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电脑与电脑音乐系统的结合。该系统把多媒体电脑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功能与音乐设备、音乐软件相结合,以直观、具体、形象的多媒体方式展示音乐教学内容。应用它进行教学、管理等活动,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音乐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减轻教师工作的负担。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并且带来教学上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突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充分发挥音乐多媒体的教学作用的重要因素

发挥音乐多媒体的教学作用的重要因素是音乐多媒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有设计师的能力。指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组教材、设计教法、补充内容灵活教学。二是要有导演者的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变教为导。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再是对着教案讲课的教书先生。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成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现代教育提倡自主创新,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三是要有熟练掌握多媒体的技能。有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随着多媒体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制作教学课件,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四是要有综合素质能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创造性和能动性。

因此,教师也不能仅有专业知识,必须朝着具有综合的教育素质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三、提高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音乐多媒体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概念,并以此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二维分析方法,以其特有的思维魅力被广泛运用于政界、商界和学界等领域,并闪耀出实用的理性灵光。就音乐教师而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音乐人才,须凭综合实力说话。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视角努力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实力是提高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其次,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多媒体人才成为当前时代竞争的焦点,培养适应时代的具备较强多媒体能力的人才成为教育变革的重心。

再次,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面对新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教育,师资培训必须先行,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加强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密切相联,改革教育观念,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

四、多媒体技术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往的音乐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方式比较静止和单调,尤其在启发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相对弥补并改变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例如将投影仪与计算机联在一起,使用图片软件,将讲课大纲做成幻灯片形式,插入检索工具的片段及有关图片讲解,使内容丰富、具体、直观、易于理解。这种对音乐形象的构思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掘出美感,并逐步对音乐和音色效果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二是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中,使学生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进程的多维动态方式,突破了原有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们的自然思维习惯。如音乐欣赏课《北京喜讯到边寨》,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使教师上课时的音视频和展示的谱例,在播放该文件时,实现自动切换。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丰富了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多元化。

三是有效地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语言讲解、文字板书以及录音声音和简单的图片,这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很难满足新时期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的学习要求,并对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音乐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产生一定阻力。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功能,就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音频功能可以随意快速地选取音乐作品的任意一个小节的任意一拍,还可以从选取任意一分钟的任意一秒开始,每次播放的速度都不会有区别,并且电脑还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快速设置音乐、影像中的某一段落反复播放在播放全曲进行比较,而这些方法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是有助于教师的传授:多媒体在教学中还可以将抽象的理解性的难懂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易懂的丰富的内容;使教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把空间的距离拉近,突破时空的限制,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练习的情况,及时提醒并进行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经验交流,使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五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有兴趣的学习者在学习其所爱好的科目时,可以较少依赖教师的指导,并能主动学习新的课题。例如:产生于19世纪末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创作的交响素描《大海》是一部音乐画卷,它由3幅交响素描组成。教师为了更好地导入本节课内容,向学生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日出印象》,此画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用课件播放音乐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感受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当把音乐与美术相柔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印象派音乐,多媒体技术正是大力挖掘学生创作力和想象力,并在教学中得到实现的辅助教学手段。

音乐多媒体技术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领域飞速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对广大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科技革命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带来地冲击。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把握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才会有利于音乐课的教学,才能转变教学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新一代的有创造能力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中央音乐学院音研所音乐教育研究室印,油印本.

[3]方志宁.电脑作曲与编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4]尹爱青.高师音乐教学法的改革与建议[M].北京:中国音乐教育,2001.

[5]洪列平.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

[6]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7]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8]谷勇.电脑系统与多媒体音乐制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0]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海教育出版社,2001.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篇12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对当代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形成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音乐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它来源于人的意识活动, 同时会反作用于人的意识。音乐外在的形态是感情的, 而其内在的根源则是对事物及社会行为真伪、美丑、善恶、是非的判断。学生们在学习与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 通常也会通过其主体意识去理解存在于作品之中的主题思想。因此, 内容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在提高学生审美技能的同时, 对其思想与心灵也是一次很好的净化与提高。这些作为情感载体的艺术形象可以通过审美活动这一过程来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中培养方法并不是强迫式的灌输, 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这正是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起作用的独特之处。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要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根据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 激发并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有人认为音乐课无非是让学生吹吹打打、唱唱跳跳, 对他们文化课的学习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实际上, 音乐教学中专业课的学习是与其他相关学科向交错相联系的, 其关系是横向协同作用的。正是这些协同关系的作用才使得学生能够同时受到美的教育及文化知识的教育。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道:“用体育锻炼身体, 用音乐陶冶心灵”, 我国古代答教育家孔子也将“礼乐”列为六艺之首, 并提出理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技巧的培训及严格的标准会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这些习惯和音乐一同浸入学生的内心, 会令其受益终身。在一些团体活动中, 各种彩排、演练、演出等均可促进学生们团结友爱、吃苦耐劳等精神及协调合作能力的养成, 使其懂得无论参加何种活动, 都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并将自己融入与于整体之中, 这无疑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及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四、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使用知识及理论, 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活动中提供具有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的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发明的能力。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其他专业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进程中, 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学习、欣赏、感受、理解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对该作品再创造的过程。从现代医学对人类大脑功能的研究, 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们的经历, 均印证了音乐同科学之间神奇而独特的联系, 音乐艺术可以通过有效的促进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来促进人们在其他行业及领域中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地成长

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成长均有着积极作用。音乐以其自身赋有的自然性, 所蕴含的是归属于自然的韵律, 所表达的是人类内心中最真实的美。因此, 学生在欣赏动听的音乐时, 心情会是愉快的, 有助于于他们形成好的心理状态。音乐以其特有魅力陶冶学生的身心, 以积极健康的中心主题浸入学生的内心, 通过感官的愉快, 最终实现内心的撼动, 进而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养成优秀的品格、良好的情趣、坚忍的意志, 促进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六、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 音乐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没一个时期, 都有数不胜数的音乐作品激励着中国人民,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从黑暗走向黎明。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世界政治形势仍然严峻, 更加需要我们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与学习中逐渐建立和培养起来的。因此把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在音乐教育中, 其功效会是非常好的, 因为音乐能震撼和打动人的内心。因此, 音乐教育对我国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 音乐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其身心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使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影响, 力图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从而培养更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音乐教育,综合素质,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桂桦.加强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9) .

[2]、梁娜.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07.

[3]、郑弋晖.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情感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腋窝淋巴结转移下一篇:整形方法